首页范文物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十篇物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十篇

物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0:13

物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篇1

摘要:制造业仓库管理在企业的整个管理流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当前仓库管理系统,提升仓库管理各个环节数据输入的速度和准确性,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的真实数据,有效控制库存。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仓库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3-0136-02

作者简介:毕晓东(1979-),男,河南南阳人,工程硕士,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数据挖掘。

1制造业信息化进程中仓库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仓库管理的物料种类、数量在不断增加,出入库频率剧增,仓库管理作业变得十分复杂和多样化,传统的人工仓库作业模式和数据采集方式已难以满足仓库管理快速、准确的要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工作效率,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目前,很多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但是许多企业的仓储管理系统的数据还是采用先纸张记录,再手工输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采集和统计整理,其弊病显而易见,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仓库管理系统数据不准确。

如何保障仓库管理各个环节数据输入的准确性和速度,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的真实数据,合理控制企业库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2RFiD中间件

RFiD中间件是一种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essage-orientedmiddleware,mom),信息(information)是以消息(message)的形式,从一个程序传送到另一个或多个程序。信息可以以异步(asynchronous)的方式传送,所以传送者不必等待回应。面向消息的中间件包含的功能不仅是传递(passing)信息,还必须包括解译数据、安全性、数据广播、错误恢复、定位网络资源等服务。

RFiD中间件位于企业应用程序与底层设备之间,提供统一的应用逻辑接口与设备接口,在实际应用中起到读写器的管理和数据的处理、传递功能。它的最终目的是数据为上层系统所用。

3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智能仓库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3.1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仓库管理系统结构设计

将物联网技术与现有的制造信息系统相结合,可以建立更为强大的信息链,以及在准确的时间及时传送准确的数据,从而增强制造企业的生产力,提高资产利用率,保证更高层次的质量控制和各种在线测量,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仓库管理系统结构中RFiD获取数据后,还需要中间件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后,发送到企业已有的信息系统中。

利用RFiD中间件来构建RFiD制造业智能仓库管理系统,具有屏蔽RFiD硬件设备差异和仓库管理应用系统差异的特征,这一特征实现了物联网RFiD技术与现有仓库管理系统的无缝链接,但保证了两者的独立性。RFiD中间件在仓库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结构如图1所示。

3.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仓库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本系统的主要模块有:系统管理、标签制作、入库管理、出库管理、盘点管理、调拨管理、报表分析、终端数据采集程序等。

图1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仓库管理系统结构

(1)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相关设置及系统用户信息和用户权限管理。

(2)标签制作模块。依据入库单及标签制作申请单录入的货物信息生成每个物品的电子标签,在标签表面上打印标签序号及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在芯片内记录产品的详细信息。

(3)入库管理模块。仓库管理员根据订货清单清点检查每一件货品,检查合格后,扫描货架库位标签和入库物品上的标签,并输入物品数量,进行入库登记。将数据记入扫描终端设备内的入库操作数据表,然后将物品放置到指定库位上。全部物品入库完毕后,由管理员将入库数据导入后台管理数据库内,完成入库操作。经过这一流程后,仓库中每一种物品的位置、数量、规格型号等都可以在仓储管理软件中一目了然地查找出来,实现了仓储状态的可视化。

(4)出库管理模块。出库时,仓库管理员根据领料申请查询仓储状态,然后做出预出库单;保管员根据预出库单将指定库位的物品取出,使用扫描终端设备扫描库位标签和物品标签,对出库信息进行登记,数据记入出库数据表;全部出库物品取出后将出库信息上传到主机,与预出库单作比较,并根据实出数量进行登记。

(5)盘点管理模块。使用手持数据采集终端进行数据的采集,如物品标签、摆放货架、物品数量等。系统可根据事先设定的产品分类,自动产生或人工选择产生盘点任务表,进行盘点作业,盘点作业主要扫描产品标签和相应的库位信息。数据上传后,系统会自动列出已盘产品与未盘产品,并根据需求进行盘盈、盘亏等操作。

(6)调拨管理模块。出现调拨情况时,根据调拨情况选择不同的调拨流程。

(7)报表分析模块。对系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成相关报表,供相关人员查询。

3.3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制造业仓库管理系统进行效益评估

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制造业仓库管理系,对制造业仓库管理的影响包括:

(1)实现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去掉了手工书写单据和送到机房输入的步骤,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解决库房信息陈旧滞后和手工单据信息不准确的问题(主要是抄写错误,键入错误),从而达到了提高生产效率、明显改善服务质量的目的。

(3)将单据所需的大量纸张文字信息转换成电子数据,低碳环保,简化了日后的查询步骤。

(4)可以帮助企业跟踪和追溯产品的历史信息。

(5)能有效地对仓库流程和空间进行管理,实现批次管理、快速出入库和动态盘点。

(6)帮助仓库管理人员对库存物品的入库、出库、移动、盘点、配料等操作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

4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智能仓库管理系统中应用,将先进的RFiD技术同仓库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对下屏蔽RFiD设备的硬件差异,对上屏蔽操作系统、数据库的差异,有效地驱动了后端仓库管理应用系统,形成了统一、协调的运作过程。整个系统构建简单而快速,开发、运行、维护成本低,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晶晶.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J\].软件导刊,2011(2).

\[2\]王晓静.物联网及其技术体系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8).

\[3\]龚卫锋.基于物联网的军队智能化仓库建设研究\[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1).

Researchoftheapplicationofinternetofthingsin

manufacturingintelligentwarehousemanagementSystems

物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篇2

关键词:物联网;制造业;物流业;实时联动

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tpresent,Chinaisintheacceleratingtransitiontoapost-industrialphase.Howtomakemodernmanufacturingandmodernlogisticsindustryachievewin-winandjointdevelopmentisaseriousproblemcurrently.withtheapplicationofiottechnologyinthefieldofmanufacturingandlogistics,fortheproblemofcombinationofthetraditionalmanufacturingprocessesandlogisticsprocessesinindependentmode,thispaperusesinnovativeiottechnologiesandsystemstobuildamanufacturing-logisticsjointsmartcollaborativeservicesplatformbasedoniotanddemonstratestheeffectivenessofthe“manufacturing-logistics”real-timejointsystem.

Keywords:theinternetofthings(iot);manufacturingindustry;logisticsindustry;real-timejoint

0引言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要以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加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阶段,如何使现代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实现联动式共赢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是制造业与物流业互相深度介入对方企业的管理、组织、计划、运作、控制等过程,共同追求资源集约化经营与企业整体优化的协同合作方式。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本质上是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体现,即制造业与物流业各自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发展,最终实现“两业”联动双赢。

在传统的制造流程与物流流程独立运作的模式下,由于信息沟通的局限,制造与物流的业务逻辑在横向上缺乏关联,诸多环节上造成了计划可行性差,运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然而,当物流过程与制造过程各个环节实现横向联动,以上的问题将得到全面改观。物联网技术已成为制造物流产业联动的重要推动力。“物联网”的产生为建设面向制造―物流联动的智能协同服务平台带来了良好的契机。然而,当面向生产制造与物流服务互相深度介入、实现全面联动的这一新需求时,目前的物联网设备、技术和系统平台的发展仍无法满足其需要,这已成为制约制造业和物流业快速联动发展的重要障碍。

本文以“物联网”概念和相关技术的发展、普及应用为契机,以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在管理、组织、计划、运作、控制等过程的深度融合,并实现资源集约化经营与企业整体优化的协同合作为最终目的,提出了一套“制造―物流联动”协同决策服务信息架构。并在数据采集、信息整合、服务封装以及上层决策等多个层级开发了一系列物联网关键技术和系统平台,实现制造环节与物流环节的全面多维动态联动。

1文献综述

1.1“制造―物流联动”发展现状。从2005年始,国内研究者纷纷就本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现状开展深入的研究,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联动发展的对策及建议[1-2];同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灰色关联模型,得出福建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正处于协调与不协调的临界状态的结论[3];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没有实现有效联动的事实,进而提出促进广东“两业”联动发展的一些建议[4];从产业集群演化的角度分析制造业集群与物流产业的关系,并证实了长三角制造业集聚与物流业发展的耦合关系[5];也有一些学者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关联波及效应进行分析[6]。目前我国在各环节中的“两业”联动存在以下问题:生产上游产品研发及设计的“两业”联动,涉及到物流基础设施的应用,我国物流业竞争市场规范化较差,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中游产品制造中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不畅通,政策落实不到位,在物料需求、生产控制及销售控制上,制造业和物流业信息集成及信息共享不畅通等;生产下游中,产品从下生产线开始,经过包装、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直至最后送到用户手中的整个产品实体流动过程中,通过通讯及计算机技术、管理软件以及各种新思想和新方法来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跟踪及Jit(准时制)物流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1.2物联网技术在制造及物流行业的应用。从当前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来看,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如空中客车通过在供应链体系中应用传感网络技术,构建了全球制造业中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供应链体系。(2)生产过程工艺优化。如钢铁企业应用各种传感器和通信网络,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对加工产品的宽度、厚度、温度实时监控,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生产流程。(3)生产车间智能制造。具体包括:柔性生产和流程可视。(4)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控。具体包括:单品管理、全程监控、绿色环保。

物流业是很早就应用物联网的行业之一。概括起来,目前相对成熟的应用主要在如下三大领域:(1)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的网络系统。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统、药品的可追溯系统等等。(2)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如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物流过程中可实时实现车辆定位、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与管理系统。(3)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

根据对制造和物流行业相关物联网设备的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RFiD技术是物品自动识别领域的必然趋势。(2)多维制造加工和仓储环境信息的监控已成为制造和物流行业提升生产控制能力、服务质量的新需求,多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技术成为实现该项任务的基础技术。

2面向制造―物流联动的物联网智能协同服务平台框架

本文提出的面向制造―物流联动的物联网智能协同服务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包括四个联动层:最下层为设备联动层,用于制造流程及物流过程中的多维实时信息的采集;信息联动层把实时采集的信息进行统一整合,通过处理后形成标准的信息流;服务联动层通过标准的信息流输入,采用一系列的智能体,提供各种服务;最高层决策联动层包括一系列的决策应用系统,为制造过程和物流流程提供相应的指导,以此形成四层相互联动、统一优化资源的物联网驱动的绿色服务模式。

2.1物联网驱动的制造―物流联动服务模式。物联网驱动的制造―物流联动服务模式主要包括纵向和横向联动服务模式,所谓横向联动,即在整个物联网过程的两个阶段:制造阶段和物流阶段,通过联动的方式优化其交叉资源,利用智能物联网感知设备把两个阶段无缝连接起来,形成相互融合和动态交互的横向联动模式;纵向联动即在物联网信息传递与使用的过程中的相互联动过程,该过程包括感知、处理、整合、应用几个层面,分别对应于四个联动层,因而形成上下层级之间的动态交互,最终达到纵横联动模式。该模式将以资源利用最优化为前提,以绿色化为目标,避免资源特别是各阶段、各层级紧缺资源的浪费,最终达到可持续性发展。

2.2物联网驱动的制造―物流联动关键使能设备。本文的物联网驱动的制造―物流联动关键使能设备包括两类:一是多维RFiD主动标签,另外是制造和物流信息统一集成网关。

(1)多维RFiD主动标签。实现制造―物流联动环境下的RFiD标签设备及实时数据可视化;针对特定制造―物流联动应用的GpS信息和3G视频模组及实时信息获取;针对制造―物流联动敏感环境(如保鲜食品仓,易碎物品仓)的多传感器智能主动式RFiD标签设备及实时信息获取。(2)制造和物流信息网关。制造―物流联动信息集成网关包括制造信息网关和物流信息网关。这两类网关的主要任务是对所部署的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提供标准化数据获取和传输接口,实现异构信息系统之间的平滑信息交换和整合。它们都提供一套数据获取、处理和交换的标准化接口,其功能主要包括:数据源标准化定义,实现对多样化数据源元素归一化描述,如数据提供源唯一地址描述,数据结构,数据查询条件的标准化描述;数据标准化处理,提供一种异构数据标准化转换的技术,将数据通过统一标准的描述格式返回给数据请求方;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化,实现异构信息系统之间数据获取,更新和存储的通用方法和调用接口。

2.3物联网驱动的制造―物流联动协同服务平台信息架构。物联网驱动的制造―物流联动协同服务平台信息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层:(1)设备联动层。设备联动层通过把制造和物流流程的数据进行感知采集,在制造流程当中,通过多种类的传感器,如生产线信息终端设备、手持式RFiD终端、固定式RFiD设备等把制造流程中各结点的信息如生产进度、车间在制品和成品等统一采集;在物流流程中,采用多维主动RFiD标签、3G视频、GpS和RFiD仓储管理硬件等设备把物流过程的环境信息、配送信息和仓储信息等统一整合,为制造―物流联动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持。(2)信息联动层。信息联动层把设备联动层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这一层主要包括两个信息网关,制造信息网关针对制造流程的感知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物流信息网关对物流过程中的感知信息进行集中整合,两个网关之间相互实时交互针对两个阶段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信息联动层的网关主要包括四个主要使能模块,分别是:①智能网关异构硬件管理模块:对接入物联网的硬件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包括硬件maC地址分配、物联网唯一标识管理、注册管理等;②基于iSa95的异构信息标准化模块:对异构感知设备获取的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包括数据字段定义、数据格式描述、数据表达、语义分析、谓词诠释等;③层级化复杂事件处理模块:对海量事件进行分层动态处理,其中包括事件分类操作、事件组合管理、事件响应决策等;④动态工作流定义配置模块:针对制造―物流联动机制下的动态工作流管理,提供自定义和可重配的方法,其中包括流程结点定义、结点互联操作、流程配置服务和流程优化等。(3)服务联动层。服务联动层通过一系列的智能体对象,把信息联动层提交的数据进行处理,然后为决策联动层提供支持服务,该层主要的智能体包括:①实时制造资源智能体:把制造过程中的资源封装成智能体(Smartobjectagent),为制造流程提供资源配置、优化、协调和整合,以实现制造过程中制造资源的闭合管理;②实时wip(workinproduct)智能体:制造过程中的在制品通过智能化封装后成为wip智能体,为在实时在制品库存预测及管理、wip优化等;③实时仓储资源智能体:仓储资源通过智能化封装后成为实时仓储资源智能体,这些智能体为制造和物流环节提供各种资源的实时信息服务;④实时车辆资源智能体:车辆资源通过多种传感器及智能化技术封装成车辆资源智能体,对物流的承载主体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调度、优化路径、实时监控等综合;⑤实时在途品智能体:物流过程中的在途品通过封装后成为在途品智能体,通过感知技术可以实时获得在途品的温度、湿度、气压等承载环境信息,以及在途品数量、状态等信息。(4)决策联动层。决策联动层通过服务层中各种智能体提供的服务信息,为一系列的系统提供支持,其中包括以下几个系统:传统制造应用系统(meS)、传统物流应用系统、Jit型实时对线配送系统、智能化wip管理系统和智能化物流配送系统。其中传统制造应用系统(meS)、传统物流应用系统为企业现有系统,本文的决策联动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系统:①Jit型实时对线配送系统:制造―物流联动机制下的物联网,以控制原料库存、减低在制品存量,实现精细化Jit型生产为目的绿色管理模式,为各个生产厂商的基于生产节拍的原材料需求信息,以及所需物料的实时仓储位置信息进行智能规划、综合越库、转运以及直接配送等。②智能化wip管理系统:在对制造―物流联动环境下的在制品进行最优化管理的前提下,控制各制造流程阶段的wip数量,综合考虑物流成本、仓储成本等约束,在物流调度、路径规划、生产协同的基础上得到最优的组织方式,以达到绿色化的制造过程wip管理。③智能化物流配送系统:在对原材料进行协同采购的前提下,利用实时动态化物流资源信息(包括仓储位置,载具,车辆等资源的信息),对多种类、多批次的整个物流过程进行规划、决策以及执行监管。

3系统演示

3.1生产联动物流。该情况为最经典的生产物流联动过程,核心决策环节为生产车间子系统:由生产车间的实时生产流程拉动配送和仓储环节提供生产物流服务,常见于生产计划的调整余地较小、调整成本偏高、或调整难度大,而物流资源(例如配送车辆和仓储空间)较为充足而具有较大调整空间的生产企业中。针对该情况,开发了基于RFiD的智能生产线实时管理系统,其运作情况如图2所示。

3.2物流联动生产。该情况的核心决策环节为仓库子系统:由仓库实时状态(仓储空间的释放计划、客户成品需求/供应商供货节拍、及预设仓储策略等)拉动生产车间及物流车队进行生产与配送出/入库计划。此情况多见于珠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却无力扩大仓库面积而造成。针对该情况,开发了基于iot的成品物流规划与管理系统,其运作情况如图3所示。

4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制造―物流联动物联网背景入手,利用创新的物联网设备、技术和系统构建了面向制造―物流联动的物联网智能协同服务平台,并详细介绍了该平台的信息架构。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色:(1)面向制造―物流联动的物联网智能协同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2)物联网背景下制造―物流联动中的整合规划、合理利用和资源优化。(3)提出一套适用于制造―物流联动物联网下的关键使能设备。

本文以制造物流联动为切入点,将企业生产和仓储、物流流程在多环节紧密衔接,并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集中式共享、服务化运营”的策略在工业园区和大型集团集群企业中进行应用推广,个体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种种弊端将被屏蔽和缓冲。

参考文献:

[1]李江虹,常春英,陈思嘉,等.广东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联动发展探析[J].物流技术,2011(23):34-36.

[2]段雅丽,樊锐,黎忠诚.湖北制造业与物流服务业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09(9):11-14.

[3]陈春晖.基于灰色关联的福建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2(2):15-18.

[4]李松庆,苏开拓.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15):104-105.

[5]刘雪妮,宁宣,张冬青.产业集群演化与物流业发展的耦合分析――兼论长三角制造业集群与物流产业的关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9):161-166.

[6]梁红艳,王健.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70-78.

[7]蒋照连,黄峰,吴丽娟.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策略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4):41-42.

[8]建红,汪标.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2(2):246-248.

[9]庞文英.浅谈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1):1-10.

[10]胡红云,林希.我国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9-91.

[11]叶茂盛.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升级互动关系探析[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7(10):62-63.

[12]王自勤.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内涵与理想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2(15):27-31.

物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篇3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协同采购;制造企业;物联网应用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10.030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10-0057-03

1引言

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制造型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并非劳动力成本的高低,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引入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才是制造型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制造企业采购成本的高低,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最终产品的定价和公司获利能力,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状况。制造企业如果能实现内部各部门之间协同及与外部供应商之间的协同采购,才能实现与供应链上采购合作伙伴步调一致,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同时有效降低整个供应链的采购运作成本。由此可见,制造型企业进行采购管理的变革,引入基于供应链协同理论的采购理念,开展协同采购,对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实现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供应链协同与协同采购

供应链协同是指产品或服务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在向最终需求客户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创造出大于各环节价值简单总和的供应链整体价值,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供应链协同要求节点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和知识创新成果共享;要求各节点企业树立“共赢”意识,为实现同一目标而努力;要求合作伙伴在信任、承诺和弹性协议的基础上进行合作。[1]供应链协同由2个方面组成:企业内部的协同和企业间的协同,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供应链协同一般是指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2]

采购已成为制造企业降低成本和进行战略调整的供应链管理重要方面,传统采购的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进行商业交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中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多个供应商的比较,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传统采购存在信息私有化、非共享,响应用户需求能力迟钝,对于质量和交货期进行事后把关等问题。

基于供应链协同理论的采购,即协同采购与传统采购是不同的,它更强调企业内部以及企业间的合作共享与协调机制,强调供需信息的高度、及时共享,强调用系统的观点来审视整个价值链,最终客户的需求和整个价值链的增值,企业间协同采购运作过程如图1所示。

3制造企业协同采购模式

制造企业的采购管理是其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文传统的企业采购运作过程可以看出,传统采购管理中的采购重点主要集中在物流运作方面,而协同采购增加了企业内外部信息交流的频率,将采购重点由物流运输扩散了到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作,通过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及时反馈与共享,缩短了采购周期。以制造型企业协同采购的参与对象为分类依据,可将制造企业协同采购模式分为企业内部的协同采购模式与企业外部的协同采购模式。二者在协同参与对象上可进行区分,企业内部的协同采购主要发生在制造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企业外部的协同采购对象可以涉及到企业在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合作伙伴以及同产业企业。

3.1制造企业内部的协同采购模式

企业进行高效的采购行为,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合作。企业的采购、生产、仓管与财务部门等的统一规划、实施、管理,从企业整体角度考虑,通过采用eRp等先进采购管理模式来增强企业内部协同采购能力,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企业内部采购物流与生产业务流紧密结合,进而形成快速响应的企业内部协同采购业务处理流程。

3.2制造企业外部的协同采购模式

企业外部的协同采购即企业间的采购一体化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是指制造企业同产业或不同产业企业间为有效发展采购服务,降低多样化和高采购配送成本,联合为一个整体进行批量采购,利用其他企业已有的物流系统或联合建立新的配送中心,建立协调统一的采购管理运营机制,形成一种通过集中采购而降低成本的采购系统。制造企业与其他制造商或第三方物流的协同采购合作就属横向一体化采购。而纵向一体化采购是供应链上不同阶段企业相互协调,共同合作形成的使产品迅速从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转移的采购系统。纵向协同采购的主要形式有供应商―制造商、制造商―分销商、分销商―零售商之间的采购协作。纵向一体化采购的目标主要是战略层面上建立协同采购的联盟,增强采购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相互信任,共享采购供需信息,共同制订采购策略,降低“牛鞭效应”带来的庞大库存,降低各自独立的采购成本,使整个供应链上的采购成本同时减少。协同采购一方面通过集中作业来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追求采购的效率,即通过企业间的协作,提高采购业务响应速度,使商品能迅速从上游企业转移到下游企业。

联合库存管理体现了供应链上以核心制造商为中心的纵向一体化采购思想。联合库存管理克服了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的局限性,规避了传统库存控制中的牛鞭效应。如图2是企业外部协同采购(纵向一体化采购)与联合库存管理的一体化策略。

企业外部协同采购与联合库存管理和传统采购与供应商管理库存不同,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订库存计划,使供应链采购过程中的供应商、制造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2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采购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采购需求变异放大现象。相邻节点企业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采购与库存管理由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变为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4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

物联网已成为当今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2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制定并正式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协同采购模式的变革。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协同采购管理中的逐步应用,协同采购效率得到了提升,物联网的物品主导性质节约了大量的采购人力资本,降低了采购成本。目前,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管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管理日益成为协同采购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物联网是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物品电子编码技术,给每一个实体对象一个唯一的代码,构造的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3]通俗地讲就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目前我国关于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物联网关键技术在协同采购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的理论研究。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4]

4.1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是物联网中重要技术之一,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与核心。射频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标签、阅读器、天线是射频识别技术的主要构成部分。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人们对各类物体或设备(人员、物品)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射频识别具有无须人工干扰,可使用于各种恶劣环境的特点,可用来追踪和管理几乎所有物理对象,所以制造商非常关心和支持这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2传感器技术

要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仅有射频识别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传感器技术。由于物联网通常处于自然环境中,物联网对传感器技术要求较高,传感器要能长期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传感器是摄取信息的关键器件,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信息采集手段。传感器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与识别功能,能对被测的原始信息进行准确的捕获和转换,从而实现准确的测试与控制。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如果输入的信息失真,将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传感器是进行信息有效采集与转换、形成准确输入的保证。

4.3网络通信技术

网络通信技术是物联网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它包括各种有线和无线传输技术、交换技术、网关技术、组网技术等。其中机器对机器技术(m2m)是物联网实现的关键。m2m指所有实现人、机器、系统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和手段,同时也可代表人对机器(mantomachine)、机器对人(machinetoman)、移动网络对机器(mobiletomachine)之间的连接与通信。m2m技术可以结合远距离连接技术(如GSm、GpRS),近距离连接技术(wifi、Bluetooth、RFiD等),以及基于GpS、无线终端的位置服务技术等,用于监测采购物品安全、采购物品质量控制、采购物品运输跟踪等领域。

目前,上述物联网关键技术在协同采购管理中的应用是物联网环境下协同采购管理研究的热点。从感知、传递以及采购应用层面进行剖析,其物联网的架构如图3所示。

5结论

在客户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制造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进行协同采购管理,加强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协同合作是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制造企业需意识到基于供应链协同理论的采购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内、外部的协同采购管理,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才能不断提高采购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翠华,任金玉,于海斌.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进展[J].系统工程,2005(4):1-6.

[2]张芳芳,李兆花.供应链协同研究方法综述[J].物流技术,2012(7):118-121.

物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篇4

新型工业化的引擎

如果要找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宏大概念的几个支撑点,信息化、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瓶颈则会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而排在首位的无疑将是信息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被看成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按照当前人们对新型工业化模式的理解,它至少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跨越式发展;二是可持续发展。在两化深度融合时代,要实现跨越式和持续性就必须强调知识创新和科技的作用,势必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抓好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近年来,工信部加快实施了“宽带中国”工程,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攻关,务实推进了物联网产业化等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发展物联网产业,是实现技术自主可控,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两化融合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物联网产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其发展的战略意义巨大。

具体来说,物联网产业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所有特征,物联网产业能够催生出新兴产业,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兴业态,这给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契机。推广物联网技术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将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能够带动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其他众多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培育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培育我国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我国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带动我国传统工业的产业升级,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及我国信息化的深度应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软件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表示,未来十年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的关键时期。制造业信息化是两化融合的重点和汇聚点,制造业与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的融合,能够促进传统的制造业向现代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其中,智能化非常重要:产品和装备实现数字化,是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物联网将把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向智能化的新时代。

工业智能化的崛起

当前,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已大放异彩,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进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特别是在钢铁、石化、汽车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发展较为快速。物联网的本质其实就是深度的信息化,物联网的发展将会极大地促进各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对于制造业而言,信息化正对其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智能化,由于产品中加入大量电子技术,实现产品功能的智能化,在产品中植入RFiD芯片,记录产品的静态信息,通过各种传感器,模数转换,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使设备“能说会道”。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让工业潜能空前发挥,引领新的智造业时代。朱森第表示,物联网通过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使信息到达不同目标,实现共享,从而实现“物-物”相联。制造业信息化要实现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物联网技术正好具有这一优势。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数据仓库、信息安全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与制造技术、特别是集成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融合,形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使能技术,带动制造业信息化不断迈上新台阶,推动我国制造业持续发展。

物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篇5

发展物联网

需夯实基础

《计算机世界》:全国各大城市都在谋划物联网,青岛将如何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物联网。目前取得了哪些成绩?

尚立群:青岛市经信委是青岛市政府物联网发展的牵头部门,今后将主要围绕物联网人才的培养、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物联网产业的聚集发展等重点开展工作,推动我市做大做强物联网产业。目前,青岛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包括四部分内容。

首先,物联网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物联网技术在青岛市的工业生产、现代物流、港口管理、车辆管理、轮胎生产、养殖管理、智能电网、家电产品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应用效益。高端家电、橡胶轮胎等产业与服务发展迅猛,海尔、海信、软控股份等大企业都在利用物联网技术改造现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其次,物联网产业基础较好。青岛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软控股份、青岛港等一大批物联网研发和应用领域的骨干单位,形成了包括芯片设计制造、电子标签封装、传感器制造、读写设备研发、软件/中间件、第三方服务等环节的物联网产业链结构。

第三,物联网发展创新支撑体系不断完善。青岛共拥有3个山东省RFiD工程技术中心,依托海尔集团设立了中国RFiD产业联盟海尔开放实验室。在物联网家电领域,拥有“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家庭网络国家工程实验室”;在数字化轮胎方面,拥有“国家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部级研发机构。

第四,扶持政策成效显现。“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RFiD技术研发、RFiD应用示范、终端产品研发、一卡通工程、物联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嵌入式软硬件、集成电路设计、第三方服务平台等科技、产业项目的扶持,2010年设立了物联网专项资金,推进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青岛先后围绕物联网6大应用领域,完成了20多项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工作,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信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政策和指导意见。

《计算机世界》:除了刚才提到的良好基础外,在推动物联网建设的前期,青岛市还有哪些不足?

尚立群:我们看到了一些不足,这可能是青岛市独有的,也可能是业界共有的问题。我们正在逐步消除这些不足,争取立足在本地的经济、企业特色之上,发展青岛物联网。

这些不足表现在:1.总体实力较弱。缺乏以物联网为主营业务的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集群,产业联动效应不足。2.产业链构成不完整。大部分企业仅从事RFiD标签设计封装、读写器及中间件研发以及应用集成业务,缺少物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的研发制造产业环节。3.人才不足。青岛缺乏高层次的物联网技术与产业研发机构及研究人员,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起来。4.应用深度和广度不足,应用面不够广、规模不够大、应用层次偏低。

开垦330亿元大市场

《计算机世界》:一个好的产业,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和引导,青岛市在这方面有哪些措施?

尚立群:我们出台了《青岛市物联网应用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1〜2015》,针对我市物联网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今后五年发展物联网的总体思路、工作原则、发展目标、区域布局等内容。

青岛的总体思路是要把物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联网产品和项目,推进产业创新和关键技术研发,催生物联网新型应用,以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起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民众生活品质。

《计算机世界》:那么,青岛市比较明确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发展重点将覆盖哪些方面?

物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篇6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器RFiD嵌入式系统

2015年10月瑞士达沃斯经济论坛上,谷歌公司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大胆预言,“未来互联网将消失。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将会让位于物联网,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可联网。一个高度个人化,人性化和高效率的世界将会到来。”应该说,物联网发展的巨大趋势,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巨头的共识。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其核心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物联网覆盖了可穿戴设备、车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以及工业互联网等众多垂直应用领域。

一、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体系结构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1.感知层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信息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为了对实体物品或外部环境的全面感知,物联网通常需要多种传感器分工协作,来完成复杂、多样、动态的“小数据”搜集。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

2.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递、路由和控制,包括延伸网、接入网和核心网,网络层可依托公众电信网和互联网,也可以依托行业专用通信网络。物联网通过分布式计算、预测性算法来实现对实时大数据的智能处理、应用。

3.应用层包括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和各种物联网应用。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信息处理、计算等通用基础服务设施、能力及资源调用接口,以此为基础实现物联网在众多领域的各种应用。

二、物联网产业结构

物联网涉及的行业、领域太宽泛,技术应用和商业产品非常广泛。物联网产业结构主要分为: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服务业。

1.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制造业以感知端设备制造业为主,又可细分为传感器产业、RFiD产业以及智能仪器仪表产业。感知端设备的高智能化与嵌入式系统息息相关,设备的高精密化离不开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微纳器件、新材料、微能源等基础产业支撑。部分计算机设备、网络通信设备也是物联网制造业的组成部分。

2.物联网服务业。物联网服务业主要包括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以及物联网应用服务业四大类,其中物联网网络服务又可细分为机器对机器通信服务、行业专网通信服务以及其它网络通信服务,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主要包括云计算服务、存储服务等,物联网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又可细分为基础软件服务、中间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智能信息处理服务以及系统集成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又可分为行业服务、公共服务和支撑。

三、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互联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三阶段开始的关键时刻。物联网现正处于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交汇点上。从工业革命的维度来看,我们正进入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能生产阶段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从信息革命的维度来看,我们正在迎接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我国物联网已在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环境监测、智能电网、农业等行业得到初步规模性应用,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中国物联网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应用需求,开展物联网基础标准体系、关键技术、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以应用为牵引的特色发展路线,在技术、标准、产业及应用与服务等方面,接近国际水平,使中国在该领域占领价值链高端成为可能。

四、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

从全球看,物联网产业整体上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将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一是转变商业模式。第二是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诸第三是触发生产力的跃迁。第四是变革生产关系。未来几年,物联网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将使物联网发展优势更加突出,新技术的突破将带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据iDC测算,2020年全球物联网有望影响的下游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美元,超过250亿台系统/装置联网,而同时使用因特网的用户总数达44亿人。麦肯锡2015年7月的最新报告则指出,全球物联网有望渗透的下游应用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以前成长达到3.9-11.1万亿美元,达到约11%的全球经济占有率,并与城市管理、生产制造、家庭事务、汽车驾驶、能源环保、物流运输、工作办公、消费结算、个人健康等重要领域结合形成9个千亿级规模以上的细分市场。我国国务院总理在2016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在2015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达到7500亿元,据国际权威机构估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

物联网不是科技狂想,而是又一场科技革命。物联网使物品和服务功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些新的功能将给使用者带来进一步的效率、便利和安全,由此形成基于这些功能的许许多多的新兴产业。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支撑下,将带领我们进入生产协同、消费共享的全新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谷雨.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中国新通信,2016.

物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篇7

关键词:物联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思路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9-0081-02

0引言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internetof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自2009年8月总理在无锡考察期间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物联网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1高职院校物联网人才培养之路

科技发展,人才是基石,物联网这个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去为它创造和服务。2010年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目前有100多所高校院系获批了包括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和智能电网三个物联网相关的专业。全国物联网相关人才缺口量在18万以上,所以物联网工程、传感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1.1物联网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按照图1所示的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可以将感知、传输、应用按物联网产业分为感知产品制造业、传输产品制造业、应用产品制造业和系统集成四大类。

对应的具体企业大致有如下四个子产业:一是传感器与RFiD的生产制造与测试;二是传感器节点与嵌入式软硬件无线网关设计、生产与测试;三是物联网应用软件设计与测试;四是物联网系统集成与网络服务。

图1物联网的三层体系结构

支撑企业的岗位需求大致有以下五类:

(1)集成电路制造业,包括物联网电子产品集成电路的pCB板的辅助设计、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封装、测试与管理和生产设备的管理维护等岗位;

(2)电子产品制造业,包括电子元器件的辅助设计、生产、工艺、封装、测试与管理、贴片机等设备的管理维护;

(3)网络通信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包括3G和4G通信服务、无线通信技术服务(wiFi、GpRS、Zigbee等)、有线网络通信服务、GpS或北斗卫星通信服务;

(4)数据库/中间件服务业,包括物联网数据库/中间件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管理工作;

(5)软件服务外包业,包括物联网传输层通信软件开发、物联网应用层软件开发等。

1.2物联网企业对高职院毕业生的要求

根据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周志德教授的物联网企业调研分析数据可以看出,物联网企业在大专高职院校的学生需求主要集中在产品生产、测试、运维、销售和项目管理等岗位。表1所列是物联网企业工作岗位与人才需求分析表。

2物联网专业群建设

物联网技术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它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综合体。所以物联网技术专业也不是一种专业技术所能覆盖,而必定是一个专业群才能支撑。物联网技术是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等专业的交叉结合技术。笔者考查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机构设置,觉得很有创新价值和指导意义。表2所列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物联网专业机构设置。

这种设置通过将计算机技术系和电子信息系合并,从而实现了教师、实验实训室的共享,打破了教师资源、硬件资源的分割,解决了硬件资源重复建设的浪费问题。集中力量打造出拿得出、叫得响的拳头专业。

3以项目为导向、实践为纲的培养模型

高职办学的生命就是职业技能教育,培养物联网技术人才就是要培养为物联网企业和行业服务的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这两样人才的培养需要进行大量的项目实践锻炼,所以高职院校不可能走脱离实际、只讲书本理论的老路,必须在基本理论够用、适用的情况下有大量的实训实践项目做支撑。

以物联网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实训实践项目的开展就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2)传感器等感知元件辅助设计、生产工艺、封装、测试、维护和管理;

(3)嵌入式应用网关等产品辅助设计、生产制造、封装、测试、维护和管理;

(4)物联网应用软件编写、文档书写、软件测试、软件维护与数据库管理;

(5)智能楼宇弱电项目施工管理,弱电设备与自控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验收与维护。

所以,开展的实训可以分为基础模块实训和综合模块实训。基础模块实训如电子工艺实训、pCB实训、电子产品制作实训、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实训、传感节点实训、数据通信实训、应用程序实训等。综合模块实训如物联网项目综合实训、物联网项目规划实施实训等。

在基础模块实训注重一步步围绕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动手基础,并且进一步巩固所学基础知识点。在综合模块要模拟工厂环境或者研发企业环境,从熟悉工程项目招投标、预决算、设备采购到编制项目实施计划,协调资源并按计划推进项目实施。这些角色由项目经理负责协调指挥。硬件小组负责硬件原理图绘制、pCB图设计、元器件选型、焊接测试。软件小组负责底层开发、应用层开发等。最后,项目所有成员进行统调测试,编写项目技术要求书、需求规格说明书等技术性文档。

4结语

在校企合作上,最好是企业能够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提供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研究的题目或设计任务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教师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等。这样,教师通过合作科研、提供咨询、参与产品或解决方案的开发,服务于企业;学生通过实习、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论文。通过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式的校企合作,使物联网这样的朝阳产业在人才培养上不断档、不断层,最终学校和企业都能够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小发.物联网工程专业中高职院校教学课程实验体系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2,2(2):83-85.

[2]陈志峰,施连敏.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专业特色资源库建设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9):31-33.

[3]程远东.物联网发展趋势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思考[J].物联网技术,2012,1(2):47-49.

物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篇8

内容摘要:本文对价值网和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详细梳理,进而探讨了两个理论体系的关联性,从而在分析物联网产业价值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价值网的开放式创新体系结构,系统分析了这一开放式创新体系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机制。最后从价值网、开放式创新网络组织协调和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物联网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价值网开放式创新

引言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世界信息产业革命浪潮,将成为继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之后,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最重大科技变革力量。“物联网”的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具体应用越来越受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高度关注。

当前,国际上关于物联网应用主要还集中在RFiD技术应用上,其中,在智能交通、智能建筑、身份识别、物资管理等方面已有成功的应用。欧洲智能系统集成联盟(epoSS)在《2020年的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n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第二阶段(2010-2015年)实现物体互联;第三阶段(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第四阶段(2020年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美国权威预测机构ForresterResearch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业务相比将达到30∶1,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从产业结构来看,当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处于初期,物联网实现技术已经不是问题,但严重缺乏创新应用开发。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服务尚未商业化,安全技术、标准、产品以及市场均不成熟。然而我国物联网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层面,这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推动力。我国已有大量的市政物联网应用工程和大型企业应用工程,为物联网产业向规模化、大众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文以价值网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物联网产业的开放式创新系统模型。首先强调了客户价值系统的重要性,并以价值网为路径基础研究了物联网产业的开放式创新系统和机制,最后总结提出了一些物联网产业开放式创新的策略和政策建议。我国“三网融合”和“两化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机遇,同时这一研究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和面向国际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价值网与开放式创新

(一)开放式创新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高新技术行业,封闭式创新范式逐渐显露出各种弊端。Chesbrough(2003)提出“开放式创新”的概念,他指出企业应把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封闭式创新模式下的内部创意以及内部市场化渠道同样重要的地位,均衡协调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创新,企业在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应积极寻找外部合资、委外研究、技术特许、技术合伙、技术交易、战略联盟或者风险投资等合适的商业模式以抓住和利用自身和外部一切资源和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实现企业利润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价值网

价值网(valueweb)的概念最早由merce(美智)顾问公司的Slywotzky提出,他认为价值网是为了适应顾客需求增加和高度市场竞争而对供应链进行的改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顾客需求的增加、国际互联网冲击以及市场高度竞争,企业间的价值链关系已经演变为价值网络关系。无边界企业的出现促进了虚拟价值链理论的发展,企业的边界不再是物质边界,而是能力边界,企业边界的大小取决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强弱。另一方面,产业边界模糊也促进了价值星系理论的发展。在行业边界模糊环境下,基于行业边界模糊的价值网络并非像价值星系里那样,没有规律地相互作用,而是围绕某个行业价值链展开,并以该行业的某个主体企业为出发核心,基于行业边界模糊的价值网的主体企业在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见图1)。企业之间通过实物价值链和虚拟价值链形成复杂的网络关系。

价值网是一种以顾客价值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不同节点的业务核心能力是价值网得以形成和价值实现的关键。

(三)开放式创新与价值网关联性分析

在价值网中,企业被定位为一个开放的体系,顾客、技术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不是外生变量,而被置于系统内部。在这个生产和交换系统中,系统成员不但可以转移知识,而且还可以创造并转移价值。价值网结网机理是价值转移,而基于价值网的开放式创新则是知识转移,因此价值网络也是知识网络,而知识转移的背后则是企业的吸收能力和学习能力,开放式创新使企业能够从知识转移中获得收益,使企业知识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结构优化与数量增加。

在价值网中,企业间在知识与能力层面的强互补特性,以及彼此间在风险效用体系一致性基础上的共享机制,形成了知识与能力在网络组织内部的快速扩散和渗透,以最小成本和最短时间实现创新成果,从而有效地实现价值转移和增殖;在模块化的技术机制下,价值网络能够确保企业间在各自节点上的模块创新满足整体创新的系统化要求。这从根本上满足了开放式创新要求实现信息共享以及贯穿于整个产品系统的协调性整合。

基于价值网的开放式创新需要解决三个层面的基本问题:发现创造性的方式利用内部创新;吸收外部创新到内部开发;激励外部成员成为开放创新的持续支持力量。

物联网产业价值网络

在新环境和条件下,物联网产业只有变“线性商业模式”为“中心—商业模式”,实时捕捉用户的真实需求,通过一系列价值活动的设计,协调物联网供应商的生产供应活动,实时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无缝连接,实现人机物实时相连。“中心—商业模式”对满足物联网各细分市场的用户需求,为用户和各物联网参与者创造价值都具有现实意义。

对物联网产业开放式创新问题的研究,首先应明确产业开放式创新的参与主体。笔者按照Vernaallee(2001)对价值网络维度的划分,主要从物联网价值网的交叉研发网络角度总结出物联网产业涉及的各类参与主体,因为这些主体也正是产业开放式创新的重要参与主体,构成价值网的内环。主要包括标签制造商、读写器制造商、中间件制造商、onS提供商、epCiS提供商、政府和科研院所、电信运营商等。在最外环,还包括各类上下游供应商和分销商等。在物联网产业内,有众多企业可能同时提业技术链上不同层级的产品和服务,即使是在同类型产品中也存在大量竞争性供应商,因此无论是从横向的开发网络还是纵向的生产网络来看,并不存在一条独立的产业链,各企业之间必能存在各种链间和跨链的业务和信息联系,形成价值创造的关系网状,共同为终端客户创造价值。

基于价值网的物联网产业开放式创新

(一)基于价值网的物联网产业开放式创新体系结构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物联网产业还是以闭环网络为基础,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示范应用工程,并没有为广泛的企业组织和个人所应用。这其中除了物联网使用成本高外,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强有力的物联网产业的协调者,相关物联网R&D主体之间联系较少。然而在我国当前时期,网络运营商最可能成为物联网价值网的组织者和网络平台架构者。因为运营商拥有坚实的固网和移动网络基础,庞大的用户市场和雄厚的研发实力,同时也是物联网技术标准的积极制定者。我国可承担这一角色的企业主要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以网络运营商为产业主导,可以构建出基于价值网的物联网产业开放式创新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二)价值网开放式创新系统的运作机制

1.网络运作理念。是一个以终端用户为核心的价值增值和创新知识流动为统一整体的系统,价值增值各节点的创新知识流、信息流在体系之间相互流转、互补,找到各种创新知识的最佳应用场所,从而提高价值创造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除了各节点之间的直接交互外,还包括与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共享知识交流互动,通过多方互动,使产业快速优化升级,价值快速增值,产业竞争快速提升。

2.网络运营商的中心带动作用。运营商作为物联网开放式创新系统的架构主体和与物联网接入用户的长期接触者,它最了解各类型用户的产品和服务新需求,并最容易挖掘潜在市场和创新机遇。因此,运营商应该肩负起创新活动核心带动的作用,将大量起源于用户市场,并由运营商提出的创新需求辐射到创新网络的各个节点,共同完成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生产。运营商作为创新理念的提出者,带领网络中各创新主体共同完成知识和信息的传递和创新研发的进行。

3.开放式创新业务组织形式。物联网开放式创新网络中各类软件、硬件和平台供应商之间根据各种业务发展需要,产生了各种外部合资、技术特许、技术合伙、战略联盟和风险投资等。这些企业同时和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通过委外研究、人才交互学习等建立各种政用产学联盟、科技产业园和孵化器、研发机构等,同时以运营商为主导建立与客户的交互反馈系统。所有这些组织形式是开放式创新网络各节点之间的信息流、知识流、业务流、价值流的有力保障,共同推动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协同创新效应。

4.网络知识创造和流动机制。在物联网产业开放式创新体系中,各类型组织的边界是模糊的。知识产生场所不仅存在于组织内部,而且存在于组织之间。知识产生场所在物联网产业链的结点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边界上广泛存在,为组织内和组织间知识创造的SeCi螺旋上升过程提供了必要条件。基于价值网的物联网开放式创新网络存在着开放式外部边界,可以与外部其他创新主体甚至其他创新网络之间进行技术交换。创新来自于网络内部的企业,也来自网络外部。当新技术和创新在企业之间流动时,企业的边界变得疏松多孔,以便知识的交互流动。各参与主体之间可以通过技术的有意外流,为暂未找到市场的技术寻找外部技术突破口。网络内部的产品和创新通过合理的整合,最终流向已有市场和新市场。

5.价值创造和分配机制。由于物联网产业的大部分产品和服务价值是由运营商最终传递给客户的,并实现了最终的产业收益和利润。并且运营商和客户接触最频繁,最了解客户需求和信息反馈。因此,运营商应充当价值和利益分配主导者角色,构建一个合作共赢、合理有效的方式与系统各节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对于创新系统各节点企业,除了向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支付费用之外,还应当对不同节点开展相应的有效激励机制以促进更广泛的合作研发创新,并建立合理的业务规则和监管机制,使创新合作能持续健康发展。

6.开放式创新系统平台。在这个创新网络中,更重要的是利用各创新主体的独特资源搭建一个公共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发挥主角作用、产业链上下游互相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智力支持的方式搭建公共创新的开放式平台。平台的建设应注重五点问题:平台的作用是促进知识溢出、技术共享,需要坚持以公共服务为导向而非市场利益为导向;在技术合作平台上产生的创新产出归平台所有,任何平台内的企业或者平台外的企业需要使用则需要支付一定的使用费,该收入用于支持平台今后的研发活动;人才管理上采用流动与固定两种模式,灵活选择;由于必然涉及到知识产权交易问题,需要政府聘请外部专家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估,披露创新投入和产出;领先顾客是开放式创新平台的重要参与者,重要的知识生产源和价值发现主体,这也体现了价值网的核心理念思想。在这方面,北京、江苏无锡等地的电信运营商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支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或开放社区平台,以此进行物联网相关的技术和应用解决方案的汇集、整合。

物联网产业开放式创新发展策略

(一)提升物联网创新价值网络的动态能力

第一,运营商在网络平台构建过程中应根据市场环境需要、知识需要和技术组织架构需要等来选择最具竞争力的创新主体,且很多主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技术要求的变化和各主体自身能力的发展变化等,创新网络节点或网络规模也会动态变化,价值网的边界也是动态变化的。

第二,价值网中各利益主体是竞争与合作的互动关系,因而要求网络组织制定公正合理的竞合机制,提升关系网络管理能力。

第三,价值网开放式创新系统的组织核心从长期来看应该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业务种类、市场规模和未来技术的发展,可能在将来终端用户能和创新网络中的任何主体进行更频繁的互动。因此,在未来谁掌握最广泛的客户资源,谁在网络联接和技术架构中形成主导优势,谁就能成为开放式创新网络的核心组织者。就物联网产业发展来看,系统集成商、服务内容供应商等都能吸引客户的直接创新参与。因此,创新价值网各主体应该以客户价值为导向,实际调研企业、非企业组织和个人的物联网需求,为其提供更有价值的实际应用解决方案,以为客户增加价值作为物联网商业模式设计的核心。

第四,无论在任何产业领域,现在的竞争不再表现为单一企业之间或单一线性价值链之间的竞争,而是不同价值网之间的竞争。就物联网产业来讲,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都吸引了大量组织、非组织或个体用户,三者都能构建自身基于价值网的开放式创新体系。客户可以自由选择它们最需要的物联网应用供应商,同时各开放式创新体系之间的主体和信息知识要素是频繁流动的。因此各开放式创新网络主体应该与创新价值网的其他主体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合作互动关系,使价值网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二)增大知识库存量和增强吸收能力

在开放式创新网络中,各主体节点的知识技术学习和吸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新兴技术产业来讲。我国物联网产业技术链的很多核心信息技术依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在这一产业领域的发展初期,产业中各级主体就应该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各网络节点企业首先应建立自身的技术知识学习和开发团队,提升自身技术积累;其次应充分利用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外部资源;最后应多样化、多渠道地利用知识产权资源,从而保证各主体能以更低成本、更低风险、更短周期使生产活动内部化,提升自身在开放式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性,所有主体的协同开放式创新,以推动整个价值网结构的优化和竞争力的增强。

(三)共同完善物联网技术标准

在国内外,我国物联网产业各大主体都在积极参与物联网各层级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发展,但我国应用该技术和标准发展处于低水平重复阶段。这方面运营商应该与开放式创新网络其他主体协同制定物联网产业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各种通信协议标准、技术标准和业务标准,以开放式创新平台为基础降低创新成本,促进创新平台的共享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国际上应加强和主要发达国家的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合作开发制定,取得更大话语权。

(四)加强应用开发创新和技术安全研究

在2012年10月25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众多物联网专家学者都反映两个共同问题:应用短缺和安全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物联网发展最大的障碍是商业模式上的空白。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已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应用开发问题。物联网应用门槛比互联网高出数倍,甚至几百倍,而这种差距让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搭建和应用都变得难度颇大。物联网是在移动网络基础上的集成感知网络和应用平台,在不同的应用开发中,信息认证、加密和识别技术和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将来不同领域的应用开发中,这方面的攻关依然极其重要

因此,当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应更侧重应用开发创新和跨层跨链安全技术的突破研究,逐步扩大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降低应用成本和提高使用安全。陈玉川(2011)指出,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选择大型企业和非企业组织为物联网应用开发突破口,以点带面,逐渐实现物联网应用的推广。

(五)加大政策导向和政府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地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引导相关的产业调整和市场调整,促进各地的物联网产业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建立。随着各地物联网产业示范应用的发展和相关产业技术的成熟,物联网产业应逐渐向更多的民生应用领域发展,只有规模化应用才能有效降低边际成本,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机制和盈利模式,激发市场活力。而规模化应用不足将严重制约物联网产业的壮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标准化的制定,同时也难以激发产业技术链各层级的参与和创新积极性。

政府在鼓励和扶持各类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同时,应该加大对国家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和创新体系的完善。同时应加大各科研院所的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储备更多技术力量和后备人才。应加大力度引入外部参与者(其他区域和国外),只有与外部技术实力强大的各类物联网业务主体广泛进行业务和创新互动,才能使本地物联网产业保持持续竞争力。同时,各级政府和相关物联网发展主体应加强与广大民众的接触和互动,建立相应的互动平台,只有各行业领域民众的广泛参与支持才能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活跃。

参考文献:

1.邱善勤.物联网产业发展阶段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0(10)

2.江吉海.基于价值网的开放式创新—京东方的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4)

3.[美]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英]大卫.J.莫里森等著.凌晓东等译.发现利润区[m].中信出版社,2002

4.李海舰,原磊.论无边界组织[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物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篇9

【关键词】物联网价值创造内部利益分配循环模式

物联网作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之一,寄托着人们众多的客观需求和利益期望。各国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都期望在物联网中占据优势;而各自发展物联网的目标各异,观点做法各异。

本文在分析当前影响物联网发展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建立物联网价值创造模式,以及物联网内部利益分配循环体系,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1物联网产业各方需求与目标

通俗地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从本质而言,它是借助现有和未来通信网基础,以互联网的开放思维,创新性融合多种产业、多层面业务的生产与管理,将物流与信息流融为一体,创造新的价值,形成新的产业架构,动态运行。物联网是一种融合性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1.1各层面的需求与目标

物联网结构层面按专业结构分,包含应用层、传感层与通信网络支撑层。物联网建设、使用、管理的组织主体则包括:政府部门、通信运营商、传感终端制造商、软件平台开发商、网络增值服务商和各行业应用层企业。

物联网产业价值的驱动,会使物联网各组织产生不同的需求与目标。这些不同的目标是推进物联网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影响物联网发展方向和前进速度的因素。

地方政府的需求与目标——借助物联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占据全球物联网发展的制高点,提升产业智能化和产业效率,节约社会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通信网络运营商的需求与目标——借助物联网促进通信网业务倍增,在物联网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使物联网的各种应用掌控在自己的平台中。

中间件传感层企业的需求与目标——实现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突破,研发业务平台,掌握产业核心价值链,做大自身企业,获取更大效益,使自己成为物联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各行业应用层企业的需求与目标——借助物联网平台,重组自身业务,实现产品创新、产业联合,形成业务低成本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2物联网产业各方的优势与劣势

物联网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共同推动,但大多数组织对自身业务熟悉,对其它主体业务相对陌生。物联网各方的主要优势与劣势

物联网各层面需求与目标不同,通常从自身优势角度出发看问题,就难免出现政府层面热情高涨、应用层企业在观望的现象。

1.3当前影响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

(1)从目前发展状况看,物联网的价值重点和难点在各行业的应用层,发展制约因素在通信层和中间件传感层。传感层、中间平台技术以及软件的突破、标准的建立,决定物联网发展速度与产业话语权。

(2)大量企业应用物联网使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将会带动其它层面的发展,使物联网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阶段。利益格局调整,利益争夺同样引发新的业务需求。将新的管理思想和价值追求融入到物联网中运用,是各层面业务管理的核心。

(3)在互联互通基础上,实现中间件的开放性和非统一性,是物联网适应各行各业需求变化的工作条件。非全面化和简要化运作模式是物联网运行效率的关键。建立可塑性、扩展性强的模块业务平台,是应对业务量剧增的基础。

(4)物联网业务具有总体面宽量大、单一业务小而散的特点,具体业务建设要适度规模化,小而有序,集结变化应对市场需求。网络广覆盖,网连散点,梯度扩展、会聚成效。

2物联网价值创造与内部利益分配循环模式

讨论物联网的发展问题,首先要明白物联网产业给现实生活带来什么价值,价值从何而来。也就是要了解物联网创造新价值的条件,寻找出创造物联网市场价值的商业模式,以及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利益分配方式。

2.1物联网价值创造的条件

一个产业要高速发展,必须有几大动力:一是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二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三是较合理的行业利益创造和分配循环模式。同时,还要研究分析产业发展方向、路径、业务思维和商业运作模式。

2.2内部利益分配循环模式

物联网在带动各产业发展的同时,会引发大量的创新应用,形成企业和产品的增加值,由产业各方共同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价值。

应用层企业是物联网业务的使用者(消费者);通信运营商、传感终端制造商、软件平台开发商和网络增值服务商是物联网的建设运营者;政府部门是物联网的管理者;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就是在物联网上取得主导地位。

应用层企业在物联网中,借助传感层、中间件业务平台和通信网,实现生产、管理创新,提升产品与企业的价值,获得收益。同时,其支付的物联网消费成本,相当于将新增价值的利益,部分重新分配给通信运营商、网络增值服务商等,使物联网建设运营者获得投资回报,形成产业价值创造以及产业利益分配循环体系。

物联网的价值创造和内部利益分配循环模式原理,如图1所示:

应用层企业在物联网消费中,只有获益大于成本,才能促进其更大的消费,物联网才有市场发展空间。

物联网应用层消费,建设者通过提供网络服务取得收益,政府调节市场利益关系,促进物联网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三者互相依存。三者共同获益是物联网良性发展的前提,而在目前的行政、网络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格局下,难以实现这一前提。

物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篇10

南岸区是重庆市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占南岸区GDp的比重达到53%,是南岸区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经过近年来的培育发展,南岸工业形成了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成为南岸区产业强区的主要力量。两大产业如何统筹发展,协调促进,实现提质争先、科学发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南岸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夏正刚。他为我们解读了南岸区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的发展情况。

半壁江山――现代装备制造业

南岸区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在整个重庆市占有很重要的位置。2010年,南岸区的装备制造业的规模以上企业有135户,实现了产值234亿元,占南岸工业总产值的40.1%”。

随着该产业规模的不断增大,重庆市机电控股集团将直属及合资的机床集团、通用集团、博森电气、美通制冷、长江轴承、重锅总厂等品牌企业布局在南岸并相继投产;以迪马股份、东港船舶、东本工业为代表的特种车船和以纳川重机、两江机械、九源机械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配套企业都在南岸区有了长足发展。

但是这一产业也面临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协作深度不够,企业间的关联度差,配套协作不集中,企业之间既无紧密的资本联系,又缺乏按产品配套和工艺特点建立的预定生产协作。

对此,南岸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针对存在的问题,绘制了一幅发展蓝图。下一步将以现有的大型企业为依托,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并注重现有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合资。扶持大型装备制造业运用先进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统、远程控制系统、集成制造系统、网络制造系统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

后起之秀――电子信息业

当前,南岸区正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好时机,电子信息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重庆是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信息产业转移的基地,南岸区拥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优惠政策的叠加优势。2010年,南岸区电子信息业的规模以上企业有32户,实现工业产值114亿元,同比增长54.2%,占区域工业总产值的19.6%。南岸区消费类电子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占重庆市此项收入的20%。

近年来,南岸区城区的拓展、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品位的提高,极大地增强了对电子信息业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南岸茶园新区是部级移动通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电子信息重点骨干企业如国虹通讯、中移动m2m物联网运营中心、西南计算机公司、重邮信科等全部集中在南岸茶园新区,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由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重庆市经信委和南岸区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已于2010年10月13日正式挂牌运行。国虹通讯近3年已投资上亿元资金,新建集成线路生产线和手机涂装生产线均已投入运营,目前,正规划投资3亿元建设及研发、制造、物流配套、系统集成和售后服务于一体的“金谷”通讯产业基地。

异军突起――物联网产业

在说到南岸区的电子信息业时,我们不得不提到其中的新贵――物联网。物联网技术代表了世界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物联网产业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0年12月,国家工信部批准重庆南岸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工信部和重庆市政府支持南岸创建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主要是看重了南岸区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上的几大优势。一是南岸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茶园新区布局了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重庆邮电大学以及重邮信科3G芯片研发等重大平台,在移动通讯产业初步形成了“芯片+终端+服务”产业链。二是大型物联网运营平台及相关企业落户。落户茶园新区的“中国移动物联网m2m物联网营运运营平台”将成为中移动全国物联网业务结算中心和研发中心。中国联通正考察论证,拟以茶园新区为主要载体,在重庆逐步形成打造以应用为主力拉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nFC(近场通讯)产业集群。清华同方公司物联网产业园、北京千方集团交通信息化项目、上海展讯等30余家企业的物联网重大项目将入驻茶园新区。三是南岸区科研实力较强。区内拥有10家国家、部(省)级科研机构,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4所、26所、44所、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重邮信科移动通信工程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物联网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重庆市政府十分重视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制定了《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和《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重庆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以南岸茶园新区为主体园区,在财政、税收、土地、人才、招商、技术等方面给予南岸物联网项目以专项支持政策。

南岸区制定了物联网产业专项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组成了推进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领导班子和专家委员会,将按照“科技引领发展,应用促进市场,市场带动产业”的发展思路,在“十二五”期间,将茶园新区打造为在产业平台、企业集聚、示范应用、市场推广等方面全国领先的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茶园新区规划了10平方公里土地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基地,内部规划核心元器件及配套产品制造区、终端应用产品制造区、应用服务技术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