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庭教育心理疏导十篇家庭教育心理疏导十篇

家庭教育心理疏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0:45

家庭教育心理疏导篇1

近几年的教育过程中,由于高中热,导致职校生源极差,我们发现了一部分同学自我要求、自我认同水平较低,自我控制能力差,虽经学校与教师的努力,但收效甚微,经过调查这部分同学中多数来自特殊的家庭(包括丧偶式单亲家庭、未婚式单亲家庭、分居式单亲家庭、离婚式单亲家庭四种类型)。通过在我校8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单亲家庭子女共有25名,占到2.6%。除了单亲学生外,还有来自特困家庭、暴富家庭及不在父母身边空巢家庭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着异于正常学生的特殊的偏差行为。

“学生的一切问题总可以追溯到家庭”。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孩子心理畸形的发展,造成他们性格、情感等方面发展的障碍。家庭是子女最早受教育的场所,子女在父母的教育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守则。因此,积极开展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工作须成为社会各界所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为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更切合他本人的实际,使得教育措施更加得力,教育方法更加多元,教育目标更加和谐,最终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我校从2007年开始对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于2008年申报为省“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08Jt037),下面谈研究过程中我们对特殊家庭学生偏差行为的分析与矫治的一些做法:

2学生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的对策

经过调查问卷,班主任访谈,学生座谈,我们基本明确不良行为的现状,我们分析记录各个学生(特殊家庭学生)行为偏差的成因,安排老师分别跟踪与帮助,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和矫治。总的对策是:学校构建、完善疏导与矫治的机制并有效实施,促使学生行为的转化。

2.1学生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的机制构建

实验中我们认识到,学生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学生的不良行为出现后,再被动地疏导与矫治;也不能只追求短时效果,单一地用纪律处分的方法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负强化;更不能由学校孤军奋战,而是要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教合一。实验过程,我们形成了从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评价、管理等诸方面构建疏导与矫治的机制。

2.1.1设置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的目标

学生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的目标,应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首先是以人为本,使不良行为学生能达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其次,注重行为的转化,使学生的行为能符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与有关行为规范,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第三,注重疏导与矫治机制的构建,使该项工作有预见性、针对性地开展。

2.1.2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的内容

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疏导与矫治是学校德育的一部分。因此,其内容与学校德育内容是一致的,考虑不良行为及其行为主体的特殊性,尤要注重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

①纪律教育内容:尊规守纪,是学生在学校中最起码的文明行为规范。对行为不良学生进行纪律教育,除能促进其个性的社会化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道德良心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为稳定情绪和行为控制所必需。

②法制教育内容:知法、懂法,才能守法、护法。对于行为不良的学生,法制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学校德育学科中的有关法制的内容外,根据行为不良学生的现状与特点,学生应了解和掌握现有的法律,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处罚条例》以及《刑法》、《民法》的相关条款等。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该制止和反对或是违法甚至是犯罪的,哪些行为是法律允许和提倡的。

③心理教育内容: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训练。其目的在于提高行为不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使其情绪适度,意志坚强,行为正确,个性健全。对不良行为学生着重要进行三种心理的教育:一是交往心理教育,让其知道什么是才是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不良交往的危害性,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等。二是学习心理教育。行为不良学生往往存在学习障碍,学习心理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使其要学习、会学习。三是个性心理教育。帮助行为不良学生完善个性,保持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情绪稳定,心境开朗。

2.1.3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的途径、方法

(1)开发课程资源,实施专题教育。为加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疏导与矫治,学校除开设《职业道德》《经济法》等德育课程外,要主动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实施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的专题教育。如德行专题教育:印发《弟子规》,编制“班主任工作经验”专辑,编印包括学校一系列对制度在内的《学生手册》等;规定每周五下午班会课由班主任进行法纪、安全专题教育。另外,每学期邀请校外专家及法制副校长来校作“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专题报告。

(2)利用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教育。在学科教学中重点对特殊家庭有不良行为学生的疏导与矫治的渗透,学校还专门利用体育、美术等艺术类学科教学的渗透,在净化学生心灵、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利用体育的运动、发泄和成功体验功能,调节学生的情绪。

(3)倡导校园文化,注重无声教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资源。除校园文化一般的熏陶教育功能外,我校突出以其职业文化吸引特殊家庭有不良行为学生。结合技能教学特点,提出“人人都成才,个个是能手”,每年重点让这些学生进行参与专业技能大比武。如08级计算机专业的一位学生,原有旷课、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厌学情绪严重,被记过处分。但他喜欢电脑,Flash、photoshop很精通。在2008年底的校技能节上获电脑制作比赛第一名,还参加省技能比赛,技能比武的获奖,让他享受到了成功喜悦,取得了师生的认同,于是重树信心,痛改了前非。

(4)开展心灵对话,落实心理教育。理解行为不良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准不良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用真心换真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实验一年来,学校上下注重、落实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对其交往心理、学习心理和个性心理进行知识性、咨询性教育。除开展班级集体辅导外,更注重个别心理辅导,由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及其他教师对行为不良学生采取预约交流、结对辅导、及时帮助其解决心理矛盾、纠正不良心理,保持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

(5)创设帮教结对,实施个别教育。特殊家庭有行为不良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一小部分,在班级中只是个别。但这一特殊群体,更呼唤需要个别教育,从2008年学年开始,我们创设对特殊家庭有行为不良学生的全面关注、全程引导的帮教结队活动,结对老师平时经常找该学生聊天,了解他的守纪、考勤、学习、交友、课余时间安排等情况;几乎还每月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询问学生在家里的情况,与家长沟通有关信息,帮助、指导家长有的放矢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一位学生在“书信”中写道:“老师亲近我,看得起我,对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看在眼里,我的一点一滴不好的想法和行为他也都会知道,以后再也不能抽烟、打架了。”这种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个别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明显减少,行为的转化成效明显。

(6)注重社会实践,实现体验教育。学生不良行为的疏导与矫治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让行为不良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他们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如参观市电视台,到福利院做服务工作、参加蓝天义工,组织参加“市18周岁成人宣誓”活动,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2.1.4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的评价

对学生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行为转化过程以及效果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主要采用自评和他评。自评是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他评一般由同学、班主任、家长担任,可通过班级德育量化的每周考核、期末学生操行等级的同学互评、班主任评价,学期成绩单上家长的反馈意见(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评价结果要及时向学生、家长反馈,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特殊家庭必做内容);要处理好自评与他评的结果误差,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公正;更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充分挖掘学生行为转化过程中的闪光点,不吝赞美,肯定其点滴进步。

2.1.5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的管理

(1)整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力量。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是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诱因之一。作为学校,不可能有效改变社会现实,只能主动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努力保持与社会环境教育因素的协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指出“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道德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出了种种对策。我校按《意见》要求落实各项教育工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开设家长学校,警民共建文明学校,举办家长会,整合了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股力量。

(2)完善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的组织机构。学生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工作由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管理,由学校常务副校长林广明亲抓,协调学员科、教务科、教研室、团委等职能科室,形成以班主任和帮教教师为主要力量的特殊家庭学生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队伍。

(3)更新教师教育理念。通过课题组的专门培训,教师都有了比较新的教育理念。不会嫌统考成绩差、动手能力弱、行为习惯不良等等问题。校长也大会小会强调,中职教育,其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有最佳的发展,让学生享受最合适的教育,让学生成为新一代合格“蓝领”就是我们教师对学生、对家长的尽责和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办办好一所职校,社会就少开一间监狱”。

2.2学生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的若干策略

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疏导与矫治,必须认识行为转化的本质,不良行为的转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要注意抓住三个“转化”,即不良行为及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

因此,通过疏导与矫治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抓住三个转化,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2.2.1醒悟阶段领的策略

策略一:施予挚爱心,架设互信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偏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关心、爱护,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才会建立师生沟通的桥梁。

策略二:选好突破口,激活进取性。许多行为不良的学生在实施不良行为时,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后果。教师若能选好突破口,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就可以使他们能幡然醒悟。

2.2.2转变阶段的策略

当行为不良的学生产生了改过自新的意向,并且对自己的错误初步有认识之后,在行为上会产生一定的转变。但这仅仅是开始。由于不良行为的形成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的自控能力往往较差、意志不够坚定,有时抵制不了诱惑,就很容易出现反复。

策略三:设置低起点,采用小步子。学生不良行为的转变,要设置低起点,以低标准入手,逐步递进,指导学生制定整改的近、远期目标,既要有一学年、一学期的目标,更要有一月、一周的目标。内容不仅包括不良行为的整改,也包括学习成绩、体育锻炼、文艺活动、对集体的贡献等。放低起点,小步子转化,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使学生前进有目标,又不会失去信心,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学生行为的反复。

策略四:磨炼新意志,提高是非感。由于自控能力差,有时抵制不了不良诱惑,并抱有侥幸心理,当不良诱因再现时,学生的行为就会反复。因此,指导学生行为的转化,既要控制不良诱引(如不良人际交往,不良场所等),又要在他们改正错误时,在有把握的前提下,让他们在不良诱因的条件下来磨炼他们的意志,提高其是非感。

自新阶段的策略:行为不良的学生经长期转变后,若不再出现反复或很少反复,就逐步进入自新阶段。这一阶段可以采取的策略是:

策略五:避免翻旧账,树立新形象。到达这一阶段,不良行为的疏导与矫治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注意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要避免对行为不良学生的歧视和翻旧帐,否则将使他们的行为再次出现反复。

3教育效果

3.1一年的实践研究,形成了职业学校学生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的工作机制。以明确学生不良行为现状、分析成因为基础,以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的原则为指导,构建由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评价及管理等组成的学生不良行为疏导与矫治的机制。该机制通过两年的运作,被证明是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的。

3.2形成了学生不良行为转化的三个阶段和注意三个转化的共识,提出了相应的五个策略。一年实践证明,三个阶段是存在且合理的,注意三个转化和提出的五个策略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疏导与矫治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3一年来,学校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特别是受关注的特殊家庭学生,因不良行为被学校处分的学生比例及受两次以上处分需重点疏导与矫治的对象分别从2008年第一学期的12.0%、4.0%下降至200年第一学期的7.99%、2.01%(见表一~表二)。

家庭教育心理疏导篇2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疏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个著名的关于人的“五个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一尊重需要一自我实现需要。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惟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而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性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需要得以满足人就会进人舒适的心理区域那么内在动力将得以调动内在潜能将得以激发。

一、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要有书画长廊、名人名言,给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中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学习的压力显而易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但成绩总是不理想,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如果此时家长和教师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从而加以有效疏导的话,往往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会由此产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却乐意接受一些消极叛逆等不良思想,有的萎靡不振、忧郁不安,有的脾气暴躁、易冲动;有的情绪冷淡,对批评、表扬无动于衷,不喜交往,行为孤僻;有的沉迷小说、网络游戏等,更有的抽烟、酗酒、打架、斗殴、逃学、离家出走等。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团结互助用友爱满足安全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期更是学知识的关键期。在这阶段学生们开始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看得很重要把交朋友也看得很重要这种正常的交往虽能促进同学间的友爱相处但在交往过程中也往往存在一些偏差。一些品行、学习都较差、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同学结交在一起他们义气重动不动就惹事生非给同学学习和班级声誉往往会带来一些影响。要使这种学生摆脱心理上的种种困惑满足他们在集体中的安全需要作为老师只有对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促使同学间互相关心友爱相处才能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达到师生心理相融。要采用“逐步教育逐步分化瓦解”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曾经放“野”的心重新“唤”回来达到“回心转意”的目的。还有一些学生原本是朋友后来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老师则要采用“疏导障碍握手言和”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样在有益适度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心灵是敞开的精神是愉快的使他们在团结互助、互尊互爱的氛围中满足了安全需要。

三、优化家庭教育

一般说来孩子未走出中学校门之前,在家庭的时间最多、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所以,家庭可以、而且应该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的极为重要的特殊渠道,社会对中学生的影响作用往往取决于家庭的“过滤”功能。因此强化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良好导向、正面榜样作用,对于抵御社会不良刺激,疏导中学生的心理冲突至关重要。

四、构建社会疏导体系

青春期学生的教育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课题,有关社团如共青团、妇联宜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之家等;对社会文化教育设施,如图书馆、纪念馆等;对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心理服务热线等进行协调,形成社会疏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帮助中学生疏导心理冲突。

五、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辟心理咨询室,设置和配置有益于咨询工作的环境,指定心理辅导老师,尽量让咨询学生做到定人定位。咨询老师要做好个人咨询档案,注意信息反馈和掌握动向,不断运用心理学原理调节和排除学生咨询心理上的种种不利因素。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人际关系所引起的消极情感体验,不仅会改变学生的情感生活,造成学习适应不良,而且影响学生的性格特征,出现忧郁、焦虑、孤独等不良心理。因此,教育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由不良人际关系派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激活学生主体,增强适应紧张刺激的能力。矫治问题中学生学生心理偏差,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疏导和矫正训练外,重要的方面是抓住学生主体因素,提高心理素质,激活主体,培养自信心,用自身的能力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家庭教育心理疏导篇3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为什么学困生和待转化学生还是被歧视和嫌弃。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内部的原因。由于个别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上,还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樊离;或是极少数教师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没有真正履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二是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由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只是单凭这所学校考入上一级学校或重点中学的学生个数,家长也一味地要求子女重智育轻其他各育,促使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从而导致了学校老师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忽视了学困生的教育。三是学生个体方面的原因。由于学生自身不努力,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一旦成绩落后,便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有的甚至对老师的教育视作与他过不去,从而放弃了老师和学校的教育。

一、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中学生心理障碍在相当数量的学生中表现十分突出,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困生。作为教育工作来说,应密切关注,了解初中生这个阶段的心理变化,运用较好的教育方法,对其进行教育。通过对任教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和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调查。本人认为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反映在心理压力、心理敏感性、心理矛盾、心理控制力、健康水平诸方面的心理特征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方面。成绩不理想,名次滞后,因对某科或几科不感兴趣,对教学不适应,对该科或几个学科失去学习信心。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成绩不太好而老师关心不够,或在同学中不善于交往而造成孤独感、自卑感,同学之间出现不愉快,闹矛盾,甚至下意识地在班上“恶作剧”。使之在集体中的地位低或表现欲得不到满足,没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或抓不住这种机会。

3、家庭负担。家庭经济困难,又因自己上学而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家庭父母离异,父母离开原有之家,抛弃对子女的教育,使之产生一种没有家庭温暖的孤独感,无人关心的寂寞感。

4、对前途的忧虑。因学习始终不能进入最佳状态,自己对今后前途感到迷茫,情绪不稳定,情感脆弱,心理压力过大,心理矛盾空出。

二、学困生的心理疏导

那些在思想品德和学习上都达不到现阶段教育目标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学困生,其心理疏导十分重要。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当好心理医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困生和待转化学生的心理疏导应从下面四方面进行:

1、消除戒备心理,进行感情疏导

学困生和待转化学生在班级里由于成绩不好,纪律又差,所以经常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指责和惩罚。大家对他们有不同程度的嫌弃态度,因此在他们和老师之间存在着无形的隔膜,假如我们不和他们建立起真挚的情感联系,就说不上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工作。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对他们要给以真挚的师爱,而不能有半点虚假。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谨言慎行,不能伤害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尽量给他们以平等、民主的人格,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于那些犯过错误的待转化学生,可以通过感情疏导告诉他们“一切可以从头开始,好坏看今后的实际表现,”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自己不是“朽木不可雕”。

2、在学习动机方面疏导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是教育学困生的关键环节。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而学困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时常受到个别老师的冷落、否定。他们从没有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于是逐渐对学习推动了兴趣,而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或是灾难的根源,从而导致他们失去了学习动机。这也就是他们经常旷课,遇到困难时不能坚持学习,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等原因。如果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社会意义时,就会逆发出对学习的极大热情,促使他们勤学苦练。我们应对他们不断心理疏导,使他们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远大的理想及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来,从而形成长远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热情和学习的自觉性。

也可以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来激发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因为他们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我们应在平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学习上有一点进步便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如:“这次成绩不错,进步了许多,要坚持不懈,更上一层楼”。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且使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激发他们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和努力上进的信心,继续前进。总之,我们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应看在眼里,并经常给予肯定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激励,是适当减轻学习心理压力的心理疏导方法之一。

3、在是非观上心理疏导

大部分待转化学生是非观模糊,不能在出现错误之前及时辨别、制止,行动之后又不能主动悔过与改正,所以错了不知其丑,并且一错再错,最后不能自拔。具体表现如:常顶撞老师,把违反纪律看作勇敢,色庇同学的错误,把抄作业看作友谊等。困此要在是非观上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首先在是非观上严格要求,分清大是大非,正确的要求一旦提出,必须严格执行,并在执行中要有配套措施,及时评价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应怎样严格要求自己,怎样言行一致。

其次,要培养他们的自制能力,帮助他们走出意志薄弱的低谷,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出现反复,我们决不恼火,与不泄气。因为待转化学生的转化一般都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对他们进行是非观的心理疏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切勿急于求成,也不寄希望于侥幸。

待转化学困生之所以经常违反纪律,一个原因是他们的意志力薄弱,致使一些不良习惯致了仍会得发,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恒心。所以意志力薄弱与是制给学困生前进的重大障碍。因此必须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力,这可以通过新的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加强来实现。在转化过程中可通过考验的方式使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如:让捣乱的同学负责自习课上的纪律。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也是心理疏导的一种手段,它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尊严感。在考验中新的高尚的动机战胜原来的不良的动机,从而增强他们的意志力。但这种考验必须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并有适当的监督。考验中要及时发现“闪光点”,让学生吃下“定心丸”。

4、在育人大环境中心理疏导

人是活的,学困生不是生在真空里,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理想是受社会、家庭与周围的人影响的,要使一个学困生的性格、情感有所改进,除了老师循序渐近的心理疏导、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因素外,必须发动集体、社会优化育人的环境,有的放矢地在育人的大环境中实施心理疏导,实行强化训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更好地配合,齐抓共管,使学困生在多方面上新台阶。

只有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功能,才能形成多方的立体教育网络,才能把我们的学困生教育好,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使部分学困生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三、当好学困生的心理医生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当好学困生的心理医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学困生的心理活动有外显型和内隐型两种表现方式:1、外显型。如哭、闹、打、骂等。由于学生的内心活动已经表现在外,我们比较容易发现,并及时地加以教育;2、内隐型。受到批评或遇到挫折时,往往将自己的心理活动隐藏起来,当挫折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力时,便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麻烦。因此,我们要细心观察对心理活动不同表现方式的学困生采取相应的办法,培养心理素质,当好心理医生。

首先要做好以下四点的心理疏导工作,时刻关心学困生的心理表现和心理变化,从解决矛盾入手,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谈心、交朋友,使之接近我们,以便加以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第二引导学困生正确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通过讲故事,看电影、电视剧中的某些片断,分析故事情节中所蕴含的道理等,引导学困生认识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性,发展心理平衡感,增强对现实的心理承受力。

第三注意培养学困生的某些个性品质,如勇敢、坚韧、百折不挠等精神,有意识地让他们独立地解决问题,使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有时也尝试失败和挫折的痛苦,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第四,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个性的学困生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如内隐型的学困生要引导他们多和同学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参加体育锻炼和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使他们的性格开朗活泼,使他们的心理个性得到锻炼,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消除心理障碍。

家庭教育心理疏导篇4

(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为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的要求,根据《万州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报告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学校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营养均衡、“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视力保护等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增强健康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全面提升健康素养。从而通过教育好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活动,提升健康教育效果。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的宣传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一)“三减”背景

三减包括减盐、减油、减糖。

1、高盐导致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

2、高油导致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

3、高糖导致龋齿、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二)“三健”背景

三健包括口腔健康、骨骼体重、骨骼健康。

1、口腔疾病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密切,并且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我国口腔疾病负担严重,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6.0%,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28.9%,并且有增高趋势;成年人牙周健康率仅为14.5%,牙龈出血检出率高达77.3%。

2、成人超重/肥胖率近2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3、骨质疏松症是影响人群骨骼健康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的最常见骨骼疾病,是第四位常见的慢性疾病。骨质疏松会导致严重疼痛和骨折,甚至早死。70%-80%的中老年骨折由骨质疏松引起。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骨质疏松症及其导致的脆性骨折给中国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社会经济负担,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

(一)“少用盐,身体健”减盐活动

高盐导致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

鼓励学生将“减盐”信息带回家,建立家庭良好习惯

学校食堂推行减盐干预措施

(二)“少吃油脂,身体健”减油活动

高油导致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

将底油膳食与慢病防控内容纳入学校教育。

鼓励学生将“减油”信息带回家,建立家庭良好习惯

食堂推行减油干预措施

(三)“少喝饮料,乐享健康”减糖活动

高糖导致龋齿、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建立无糖,低糖学校,

不向学生售卖高糖零食和含糖饮料

开展减糖教育活动

鼓励学生将“减糖”信息带回家,带动家庭建立良好的“减糖”习惯

(四)口腔健康促进活动

口腔疾病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密切,并且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

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开展口腔健康教育

定期口腔健康检查

(五)“轻松童年”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干预活动

成人超重/肥胖率近2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开展健康体重主题活动

提高家长及家庭成员健康体重意识

(六)“健康骨骼、健康人生”宣传活动

家庭教育心理疏导篇5

【关键词】儿童期青春期过渡阶段特征健康疏导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孩子任性,脾气暴躁,以我为中心,不懂规矩,没有责任感,抗压能力差,无法承受学业的压力造成了情绪困扰,环境的突然改变使得学生难以适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往往会诱发一些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甚至由此产生严重的心理和生理疾患。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行为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的行为心理特征

随着孩子的成长,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会呈现出特有的心理状态。

(一)思维能力提高,自控能力差。幼儿时的情绪冲动和游戏色彩会逐渐减少,被较为自觉的意识所代替,要求家长减轻对他们的限制,开始主动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他人的思想品质,并自觉地进行评价。只是这种评价是模仿他人的评价尺度,还缺乏客观性,行为意识对自己控制能力差。

(二)价值观初步确立,坚持能力差。这一时期,他们常以具体的形象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对于崇敬的人物和道德行为,会努力去模仿,有时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还没有完全摆脱情感冲动的特点,坚持能力不够。

(三)心理矛盾冲突,情感易于激动。这一时期,他们容易偏激,常犯忽冷忽热的毛病。处于顺境,受到表扬,他们会激动、兴奋;遭到挫折,受到批评,他们又会垂头丧气,失去信心。如果遇到有人跟他们的认识、观点不一致,他们会同别人进行激烈争论,维护自己的观点。

(四)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学习压力加大。幼儿时的习惯还是不稳定的,好习惯可能倒退,坏习惯也可能发展。任何习惯都是从一个个行为开始培养的,良好行为经过多次强化而成为良好习惯;反之,不良行为,多次强化之后就成为不良习惯。随着学习课程的增多和个人、家长期望值升高,学习压力不断加大。

三、教师的健康疏导情况调查

为了解当前民族地区教师对学生健康疏导情况,笔者采取随机抽样问卷测试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选取幼儿园、小学和完全中学十所办学体制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检测。经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后,检测结果显示出以下问题:

(一)缺少心理辅导教师。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但除城区部分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室,配备1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外,大部分学校没有心里辅导教师。

(二)对心理教育课程重视不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忽视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各种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辅导解决。大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配备心理教师的必要性,以及缺失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性。

(三)家校联动作用不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做到学校和家庭联合进行,内容协调,步调一致。在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育方式与态度、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学校因素方面,多停留在专家呼吁、理论探讨、对分析和方法指导方面,而具体指明效果的研究很少,或者这些效果只是定性的现象描述。

四、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社会需要学校培养的人,必须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学业和考试成绩的提高有积极影响,但不能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当作仅仅为教学、考试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建立学生信息档案。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没有相应的机构,就不能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所以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并在教师中培养兼职的心理辅导员。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和登记工作,建立学生数据库和“心理疏导”数据库,准确掌握结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综合能力。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应重视引导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辅导水平,加强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四)坚持“双访”制度,即访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访临时监护人。“心理疏导教师”要经常与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委托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情况。每月定期以电话、见面、书信等形式与孩子和临时监护人联系,指导孩子给父母写信或通话,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到家庭看望留守儿童,每年陪孩子过一次节日,让他们感受浓浓的温情与关爱,逐步成为儿童生活的知情人、情感的贴心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呵护人。

(五)明确教育重点,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疏导”要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主要帮助孩子解决学习、思想、身体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引导关爱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总之,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制机构,加强教师培训,充分家校联动合力,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虹.建队伍,重研究,示典范,创氛围,稳步推进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杜松彭同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4).

家庭教育心理疏导篇6

1自改革开放以来,学生升学与就业压力越来越重,由于心理问题所带来的大学生自杀、自残、暴力事件不断攀升,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改善现行的教育体制,全社会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学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大学体育在调节学习节奏、改善紧张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保证他们能身心健康地走向社会。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人格完整,能适应社会,并与社会保持同步的良好状态。大学生是学校为国家培养的建设型人才,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未定型,从升学竞争到就业竞争的残酷现实,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切外部环境,都会影响着他们心理发展的走向。大学生在处理学习、生活、友情、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等复杂问题时,常常出现内心冲突,有着较多的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体验[1]。仅1989年,原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大学生心理疾病率高达20.23%,在本科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精神不稳定退学的人数占因退学人数的64.4%,均居首位[2]。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其心理在压力下扭曲,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向偏离,导致悲剧的发生,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学校、家庭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3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3.1体育的心理疏导作用体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活动,大学生从文化课狭小的空间、紧张的思维、劳累的记忆中解放出来,交互式的体育活动,使大学生脑紧张、劳累得到缓解,精神压力得到释放,体育活动起到了心理疏导的积极作用。3.2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体育活动能对紧张的学习起到调节作用;体育活动是发泄情绪、释放压力的渠道,对心理健康起到安全阀的作用;体育锻炼需要发扬吃苦精神,累其身,健其体,磨练意志,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可以提高拚搏精神及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见,体育活动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心理教育作用。4当前形势下大学体育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4.1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监控体系学校要建立一支既懂得教育心理学知识,又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监控体系: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学生,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开设心理课程、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热线电话与网络咨询等形式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提供及时、方便、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对有心理危机倾向或有家庭病史的学生,要加强心理疏导。4.2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创造良好学习条件与文体环境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组织全校各年级之间、各班组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体育竞赛,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与文体生活环境。4.3学校体育要研究开发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体育既能健身又能健心,学校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突出问题,研究开发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见表1)。田径、球类等运动强调个人或集体竞争与对抗,可提高人们的竞争意识与拚搏精神;游戏、跳绳、踢毽、韵律操、栁秧歌、交谊舞、定向运动、爬山、郊游等娱乐性较强的休闲体育,给人以轻松、愉快、和谐的心理感受;心理忧郁、消极占优势的同学多参加集体的竞赛活动,能提高自信心,促进交流与协作,增强乐观、自信心;过于自信、难以理解他人或社会、情绪变化莫测、心理强势占优势的人,应多参与户外娱乐休闲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轻松、欢快、和谐、平稳的心态。根据大学生不同性格和心理特征以及体育爱好,每堂体育课应有三种以上的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在充分保证活动安全的情况下,使学生参与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活动,这对发展学生的心理和体育特长有益。同时,应当看到,不是所有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均有帮助,对不同的心理特征人群来讲,有些体育活动对其心理的发展适得其反。因此,学校体育要研究开发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加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有利于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的建设人才,促进社会平稳的发展。综上所述,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心理健康长效监控体系;建立一支既懂得心理专业知识,又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研究开发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发挥体育对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它们是新形势下学校体育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家庭教育心理疏导篇7

【摘要】目的了解干休所卫生所综合卫生干预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通过干休所卫生所对居住在本干休所的老干部们进行综合卫生干预(普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知识、开展健康教育、生活、饮食、运动、行为、情绪等干预,药物使用的干预等)。结果老干部在接受综合卫生干预后,100%的知晓率,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防跌措施、心情愉悦等方面得到改善。结论干休所卫生所综合卫生干预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控制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卫生干预

部队干休所老干部们目前普遍进入“双高期”,某干休所老干部年龄最小78岁,最大89岁,平均年龄83.6岁,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在老干部身上普遍存在。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是一种全身性骨量及骨组织的结构改变,伴有骨脆性增加及易导致骨折的疾病”[1]。军队干休所卫生所综合卫生干预,做好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预防工作可极大地提高老干部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特点

(1)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性激素在骨生成和维持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可间接合成蛋白,促使骨内胶原形成。(2)随着年龄增长,钙调节激素及甲状旁腺素的分泌失调,导致骨代谢紊乱。(3)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胃纳差、进食少,以致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全和营养不良,特别是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有促进骨细胞的活性作用。(4)随着年龄增长,户外活动减少,也是老干部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2综合卫生干预措施

2.1普及卫生常识,开展健康教育

聘请老年病科专家授课、干休所卫生所医务人员经常性进行骨质疏松症预防普及教育,做到老干部们人人知晓,人人预防。

2.2指导鼓励老干部们适度运动和晒太阳

适度运动有益于肌肉和骨骼的健康,促进肌肉的张力和弹性,增强骨骼的耐受力,增加骨骼的血流量,使骨骼营养良好,推迟骨骼的老化。老年人运动要掌握运动量,过多过少都不宜,且要注意安全,运动时间应选择在光线充足的时段,对运动场地要求平坦,塑胶场地最佳,鞋亦应柔软舒适。鼓励冬日多晒太阳。

2.3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吸烟能增加血液酸性,使骨质溶解。饮酒过多、过频可导致溶骨的内分泌激素增加,使钙从尿中丢失。人人做到不吸烟、不饮白酒或每年偶尔极少量饮白酒。

2.4建议倡导注意合理营养

钙是骨骼维持强度的必要要素,富钙食品有助于钙代谢,充足的蛋白质有助于骨基质形成[2]。如牛奶、鸡蛋、豆制品、鱼虾等合理搭配,保证富钙食品的摄入。

2.5强调落实好防跌倒措施

老干部们的骨骼因为退行性疏松而变得脆弱,防止跌倒是预防骨质疏松症引起骨折的重要措施,家庭行无门槛、低门槛改造,干休所公共活动区一律无门槛、防滑地面,教育老干部养成“先观,后慢行”的习惯。

2.6指导选择药物对因干预

维生素D和钙缺乏症,补充钙和适量的维生素D;肾小管酸中毒,应用碳酸氢钠纠酸;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切除病变甲状腺;抑制骨转化率升高的治疗,选用降钙素等[3]。

2.7大力宣扬乐观畅达,促进家庭和谐

心境乐观畅达,家庭和谐,子女孝顺,能使老干部们动作、思维敏捷起来,有助于神经反应和平衡功能的加强,从而减少骨折发生。切实为老干部们家庭排忧解难也纳入了我们医疗工作的范畴。

3结果

某干休所,自1996年建所,14年,通过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综合卫生干预常抓不懈,无一例因骨质疏松症导致骨折。

4讨论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无声杀手”之称,2006年全国50岁以上人群约有6944万人患有此病[4]。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不仅影响着老干部们的生活质量,且严重威胁着老干部们的身心健康,亦减轻了部队和家庭的负担。

本文结果表明,综合卫生干预后,老干部们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100%,饮食情况得到改善,适度运动得到加强,防跌措施得到落实,促进家庭和谐,营造愉悦的生活氛围,改变单一医疗上单一药物干预的理念,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调动老干部们及家人的积极因素,能更有效地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提高老干部们的生活质量,降低或消除骨折发生率,有助于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确实贯彻落实了“预防为主”、“治未病”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成蓓,曾尔亢.老年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0-343.

2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

家庭教育心理疏导篇8

【关键词】城市小学生;非健康心理;因素分析

毫无疑问,小学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兴盛的继承者。因此,小学生应当具有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文化课基础,他们理应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以大大提高,教育条件也得以明显改善。但目前由于学校和家长普遍看重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和日常管理,使得个别学生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并且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安抚和疏导,从而使得一些问题长时间积累,显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这是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警惕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景园小学的1008名小学生的调查了解发现,有14.29%的学生缺乏自信;有17.86%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打算;有10.71%的学生睡眠有问题;有12.5%的学生每天感到不快乐;有46.43%的学生有过孤独的感觉。如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社会和家长也更加重视学生教育,如此情况下为什么在小学生身上还会反映出这些问题呢?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呢?显然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来共同研究解决。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在小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与其家庭环境、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学校管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一定的联系。成长期的小学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小学生思想意识可塑性强、判断认识能力比较弱,其心理活动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和干扰。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任何不当的教育方法、非优化的生活学习环境、日常管理的疏漏,都可能会给一些涉世不深的小学生在心理上造成负面的影响。

(一)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应试教育虽然体现了成绩面前的公平性,同时也背离了社会进步对学生综合素质需要的价值观。为了培养所谓“高考状元”,一些学校领导不惜以优厚的待遇挖掘外县市高分学生。应试教育使得学校、家长不择手段的给学生施加压力,有37.5%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过重,有41.07%的学生承认父母对自己学习要求的很严。如此一来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便成为弱势群体,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有5.35%的学生对学习有厌烦心理,有3.57%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

(二)管理疏漏给学生造成的影响。由于学校和老师偏重对学生学习的管理,而对课间和放学后学生的活动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督,使得一些不良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理。有41.07%的学生受到过同学欺负或歧视。还有学生之间时而发生争吵,抄袭别人的作业和试卷等不良现象并没有引起学校的关注。这些现象都会使得有关同学心情不通畅并且缺乏安全感。

(三)不良家庭环境造成的影响。调查中发现,有的父母在家里经常吵架,使小学生感到恐惧;有的父母忙于生计很少陪伴孩子,使小学生感到孤独;有的父母很少让孩子在完成作业后出去与同学玩耍,使学生感到焦虑;有的父母平时爱唠叨,使小学生感到心烦;有的父母是外来务工的、或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经济条件不如城里同学,这些有时会成为被一些同学所歧视的理由;另外父亲或母亲身体不好也会给学生精神上造成压力,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上的影响应当引起关注

(四)缺乏心理疏导机制造成的影响。学校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排除不良心理,确保身心健康。然而事实上,许多学校里并没有建立起心理疏导机制。因此,学校很少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分析,老师也缺乏对自己学生心理情况的全面了解,有些反映在个别学生身上的恐惧、自卑、和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尤其不被关注,显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

一般来讲,社会环境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而人的社会行也会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尤其是潜在的问题还可能会对社会、家庭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学校与社会更应当关注小学生心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一)学校应尽快建立起心理疏导机制。学校建立学生心理疏导机制,一是可以定期开展学生心理情况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随时给予学生心理安抚和心理疏导;三是可以了解掌握学生家庭环境,就学生心理问题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四是可以对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心理疏导技能方面培训;五是可以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六是可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学术研究。

(二)学校应秉承公平教育原则。一是使每名学生都能公平的享受到学校的教育资源;二是取消“重点班”,或是对“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学生采取同等重视;三是要公平的对待所谓“好学生”和“差学生”,要避免歧视所谓“差学生”;四是要开展对学习成绩较差学生影响因素的研究,采用科学的办法与措施,努力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他们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下不断的进步。

(三)学校应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小学生主观意识和自制能力较弱,对于欺负同学、损坏别人物品、抄袭别人作业等不良现象,没有主观的故意,只要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避免的。一是要加强课间课后的监督管理;二是要常态化的开展调查摸底,了解掌握情况,制定措施;三是要定期的开展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等主题教育活动。

(四)社会与学校应帮助家长营造和谐家庭环境。一是对个别学习成绩较差学生、家庭困难学生、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家庭开展家访,掌握基本情况;二是要对个别家长打骂学生、不管学生的现象进行干预;三是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对家长进行法制教育、讲授科学管理学生的方法;三是要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家庭学生等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对这部分学生学习、生活、健康、心理等给予特别关注与帮助;四是要与企业、社会联合行动,全力帮助家庭困难学生,使他们有能力、并且快乐的学习生活。

(五)积极开展好课外活动。学校经常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创造创新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因此,可以开展诸如孝心、礼仪、演讲、演唱、小制作、小发明等教育培训和竞赛活动,以及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老革命作传统教育报告、参加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

家庭教育心理疏导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教育;大学生;心理障碍;疏导

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状况是重视孩子在小学和中学时期的教育,买昂贵的学区房,花大价钱报各种辅导班,家人全程陪读等等。但是一旦孩子进入大学,大部分家庭都有了如释重负之感,同时也放松了对远在外地求学孩子的教育,转而将这个责任转嫁给孩子所在的学校。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国孩子从小在父母严格的监控和指引下生活,而相应的基本生活能力、判断力和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都普遍贫乏。而高校师资力量有限,高校教育又不同于小学和中学老师“手把手”式的全程陪同教育,高校已经将大学生视为具有独立责任能力的成年人来对待。除了上课时间,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基本可以自由支配的。这种管理上的突然放松,时间上的充裕,和所面临诱惑的增多,就容易让学生沉迷于网络,或耽于其他一些娱乐而荒废学业。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个人的一些心理问题无法排解,长期积压甚至有可能造成抑郁或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这些频频发生在高校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也给被称作美丽“象牙塔”的大学校园蒙上了阴影。高校“惨案”频发,这究竟是事出偶然,还是高校教育出现了问题?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学校、社会在青少年教育上出了问题,大家都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往往忽视了孩子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脱节,也成为大学生伤人事故频发的一大原因。但是有部分家长却说,“希望学校加强管理,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等,给孩子适时的引导和帮助”。事实上,学校教育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家庭的教育和家长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学校的教育。所以,我们势必将家庭教育融入大学教育之中。当然这不是说像中小学生那样动辄“请家长”,而是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协同疏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正日趋复杂,学业压力、人际相处成为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现在各高校已基本健全了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而现在学生自主性也很强,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进行心理咨询并不丢脸、也不是难为情的事情,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的这些资源。但是,仍有部分同学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或者认为与别人谈论自己的心理问题很尴尬,难以启齿,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将自己压抑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世界里,而不是选择去找心理辅导老师或学校寻求帮助,心理障碍或者困惑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化解。这时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的协同合作了,孩子难以向老师和同学倾诉的问题,如果家庭能够及时介入和关心,应该会向家长倾诉,这样家长和学校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问题的恶化,也可及时挽救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个家庭。要建立、健全这一联动体系,首先,学校需要建立和完善一个与家长交流协作的平台,建立一个有效的通讯录,一旦出现任何问题能及时与每位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和沟通;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这样的家长比较集中的机会,做好宣传和沟通;再者,学校相应的负责老师如辅导员、班主任的联系方式也需要向家长们及时公布,方便互通信息。这不是所谓的“打小报告”,而是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保障每一个孩子能顺利成才的原则与担当。第二,家长们一方面确实需要转换心态,以一个平等交流、让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已上了大学的孩子,给孩子自己锻炼、成长的空间;但另一方面,这绝不等于放任,家长仍需要做好观察和适当的引导,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以上大学为“分水岭”的一蹴而就。家长可以与学校保持有效的沟通,适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变化,做到有的放矢地引导。当然,家长也不能走上另一个极端,想当然地仍然像中小学时那样遥控和掌握孩子的一切,每天需要孩子电话汇报一天的行程,甚至是饮食。更有甚者,每天电话咨询相关辅导员或班主任情况,这都很不现实。大学不是幼儿园,大学生已经是具有独立责任能力的成年人,课余时间有自己的自由,就算是辅导员或班主任也不可能掌握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行程。第三,整个社会生活应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不拿孩子相互攀比,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顺应每个孩子自然的成长和成才之路。拿孩子相互攀比是中国社会长期普遍存在的陋习,很多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之中,无形之中给孩子心理上增添很大压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的物质化、功利化,独生子女一代新的人际交往模式、贫富差异带来的不公平感,学生群体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都刺激着大学生的敏感神经。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校园事件中突显出来的问题,其实是对于法律意识淡薄和心理健康长期忽视,也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律知识教育的缺失。这些教育,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当渗透到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从小让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受到关注。有人说学校培养的学生体育不好是废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而有心理问题存在的学生更是一座不知何时爆发的活火山。废品可以再利用,次品可以再加工,但是那不知何时会爆发的活火山一旦爆发就意味着毁灭,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不仅仅是高校的职责,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参与和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贤君.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6,(05):166-167.

[2]范迎新,程鑫.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02):91-92.

[3]天涯论坛.

家庭教育心理疏导篇10

1职校单亲学生的成长背景分析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西方等国家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婚姻和家庭观念也在逐渐的变化,设使得单亲家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这些单亲家庭或多或少会给其子女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他(她)们比双亲家庭孩子更容易激发不良情绪,产生不良行为习惯。而中职学生,他们正处在青少年期,介于儿童与青年之间,思想上的渴望独立、急于摆脱“束缚”和行为上的天真幼稚形成极大的反差,这时如果在缺失父母的关心和引导很容易出现各种行为障碍,继而引发社会问题,因此,对这些学生的教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一个特殊而又严峻的课题。

2职校单亲学生的心理行为的偏差产生的不良影响

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沈阳市6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366名单亲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心理调节调节能力相对较差、意志力薄弱、缺乏正确的观念和信念容易受社会不良人士的诱导或是不良的社会宣传,电视、电影、网络、游戏中的情节等,都会使他们很容易的形成道德观念,这就使得该群体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孤僻、敏感、暴力、叛逆、缺乏安全感、自卑等心理问题。

单亲学生多数性格内向、少于与人交流接触,不管老师、同学说什么、问什么,往往都是避而不答、一言不发,使得老师在教育、开导的时候无从下手,同学互动无法开展。还有一些同学有暴力倾向,在学校出言不逊、乐于“称王称霸”、甚至殴打同学及教师,再加上社会的不正确舆论,多数学生受到家长等的影响,会认为单亲家庭的学生都是差学生,所以故意去孤立他们,这会使得他们更加的封闭自己。

同时,单亲学生由于家长的疏于管理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出现缺课、旷课的情况,很多学生的成绩常常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不但自己的学业荒废还影响班级的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这些都给老师和学校的管理造成很多困扰、影响学生的招收,阻碍了学校向社会输送更多健康人才的步伐,对于学生本人来说会给他今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失,当其心理行为发生偏差时,也会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

3中职学校单亲学生的教育策略

3.1强化管理,建立学生档案制度

学校应在每学期开学时对学生进行相关调查,学校尤其是各班班主任要及时掌握单亲学生的心理动态、情绪变化、对学习的认识、对父母的态度等,建立学生档案并进行专人保管,以防个人隐私外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时效性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和有效管理。

3.2加强关爱,用平常心看待他们

对于学校来说,应该保护、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维护他们的权利,对待单亲学生更应如此。首先,学校和老师不能表现出歧视态度,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足够的平等和信任是对单亲学生最好的奖励,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还应教育其他同学不歧视、去接受,鼓励良性的人际交往。

同时,学校可以多以各项活动的形式组织全员参与、师生齐动,让每个学生都会体会到人人平等的氛围,民主、公平的同学关系;公正、平和的师生关系能给单亲家庭学生带来健康的心理发展。

3.3利用示范的力量,培养单亲家庭学生良好的习惯

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尤其是任职教师要不断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动员其他同学,起到示范作用帮助他们扫清学习、生活中的障碍,克服困难;也可利用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法(主题班会、讲座、讨论、设计并演出心理剧)去引导,让他们主动、认真的思考自己心底的愿望,人生的目标,用这些愿望、目标激励他们,告诉他们努力学习是达成愿望、实现目标的途径,也是最稳定、最实际的方法。

3.4心理课堂,建立心理咨询制度及心理咨询室

单亲家庭的学生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心理偏差,如果这些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也不能通过父母、教师、社会人士及时地予以心理疏导他们的问题往往就会发展得很严重,有很多学生就会选择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因此,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

开展心理健康课堂,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很多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也能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还能给学生有指导性的建议。学校可以安排固定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开辟心理咨询室、设置“知心”信箱,通过团体的或个体的心理辅导,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特别的心理疏导,而且还能保护个人的隐私性,能让单亲家庭学生以轻松的朋友式的方式向教师讲述自己的现状、宣泄自己的情绪。单亲家庭的学生如果及时的接受了专业人士的引导、教育,让他们适当的释放自己、舒缓压力,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打开心结,消除或是减轻心理障碍,调整情绪,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愉快地生活、学习。

3.5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面对“不幸的命运”,很多家长常常会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他们的子女,他们对孩子或是不闻不问,或是溺爱,或是专制独裁、简单粗暴等等,这都会扭曲孩子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教育好单亲家庭的学生,做好单亲家庭家长的教育工作,让他们先转换自己的心情,转变自己的观念、态度,做好正确教育子女的心理和知识准备。比如,学校、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单亲家长座谈会,请心理专家为他们做心理疏导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单亲家长稳定的情绪才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