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十篇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十篇

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3:55

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篇1

中图分类号:G64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2409(2009)06-1121-03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涉及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其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科医学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优质的、第一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也日益高涨。全科医学在我国亦应运而生。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战略任务。1999年卫生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卫生部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明确了中国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教育的体系构架、发展方针、基本原则、规划目标等。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统一布署,桂林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从2006年开展全科医学教学工作,笔者现对全科医学的教学特点与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参加全科医学培训学员的特点

学员主要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专科医院保健科、诊所,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但是学员学历、职称偏低,基础较差,个别学员年龄偏大,这与国内其他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情况类似[1]。由于种种原因,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影响了学员工作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员并不能完全脱岗学习,仍然要完成单位部分工作,影响了培训学习时间。根据学员的特点,在教学上应加强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础技能的培训。同时,适当更改上课时间,将部分课程安排到晚上和周末。

2全科医学教学特点与体会

2.1重视基础培训

在全科医学的教学中,由于学员接受过专科医学教育以及部分教师为专科医生,学员很容易走回专科医学学习的误区,难以把握全科医学的特点[2]。因此,在全科医学教学中,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员从全科医学基础开始学习,逐渐了解全科医学的特点,接受全科医学的服务理念,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全科医师打下理论基础。

2.1.1转变观念,接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于学员都经过传统的医学教学和实践,有较深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更容易依赖高度发展的生物科技来诊断、治疗疾病,而全科医学重视患者胜于重视疾病,它将患者看作有个性、有感情的人,而不仅仅是疾病的载体。因此,在全科医学教学中,首先要让学员接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接受“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让学员学会在医疗服务中,必须视服务对象为重要合作伙伴,从“整体人”生活质量的角度全面考虑其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并加以解决;以人性化的服务调动患者的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健康维护和疾病控制的过程。

2.1.2教会学员全方位的全科医疗服务学员大都经过医学专科知识培训,很多学员还在各专科工作很长时间,因此,仍然习惯专科的服务模式。而全科医学要求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立体性”的照顾,即:就服务对象而言,不分年龄、性别和疾患类型;就服务内容而言,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和健康教育;就服务层面而言,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就服务范围而言,涵盖个人、家庭与社区;就服务手段而言,可利用一切对服务对象有利的方式与工具,包括现代医学、传统医学或替代医学。因此,在全科医学教学中,应重视培训学员“全方位”的服务理念,要求学员掌握一般的内、儿、妇产科、门诊外科、皮肤科、眼科、五官科、骨科、精神科常见问题,以及老年病、慢性病、环境及职业病的防治;在预防保健方面包括婚前检查、计划生育指导和优生优育咨询、妇幼保健、计划免疫、职业体检、周期性健康检查;还有心理咨询、医学咨询、健康教育、家庭医疗护理等。

2.1.3让学员学会对患者提供连续性照顾在学员以往的工作中,为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通常是阶段性的、非连续性的。而全科医疗为患者提供从生到死的全过程服务,其连续性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婚育咨询开始,经过孕期、产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直至濒死期,都可覆盖在全科医疗服务之下。②健康-疾病-康复的各个阶段,全科医疗对其服务对象负有一、二、三级预防的不间断责任。③任何时间地点,无论何时何地,全科医生对其都负有连续性责任。在全科医学培训中应突出这一连续性照顾的特点。

2.2重视操作技能的培训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在全科医学教学中应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因此,在全科医学教学中,除了上理论课外,还要有一定的操作实习课程。例如,在社区健康档案建立和绘制家系图的技能培训上,要求学员能够独立建立一份社区家庭档案和绘制一份家系图,通过这样的培训,使学员能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总之,全科医学与专科医学不同,有其特点与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应重视全科医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训,让学员在培训过程中逐渐理解全科医学的内涵,领会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目前,在全科医学教学师资中,只有少部分获得全科医学教学师资合格证,其他很大一部分师资未接受过全科医学培训,有些师资对社区卫生服务也是一无所知,只能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师很难保证教学质量。这种情况,在全国其他全科医学培训点也较为常见[3]。为了提高全科医学教学质量,笔者建议应建立全科医学师资培训机制,每年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全科医学师资培训,逐步壮大和充实全科医学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王福彦.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结构现存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5):306.

[2]王勤荣.全科医学基本原则如何融入全科医学临床教学的探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2):89.

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篇2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社区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2-0018-03

explorationoftrainingmodelofgeneral

practitionersofChinesemedicineanditsdevelopment

LiUHuijun

(Baiyu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ofputuoDistrict,Shanghai200063,China)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1]。中医全科医师要求具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与诊疗知识,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具有预防、诊疗、养生、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是提供连续、综合、可及的社区卫生服务的高级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中医的整体观、中医治疗简、便、效、廉、验的特点,更加符合低耗高效的卫生经济策略,大力发展中医全科医学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1我国社区中医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医药的重要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近几年开展的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药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受居民的欢迎。然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发展也存在着诸多瓶颈和难点。

1.1财政和政策未完全落实

上海从200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2011年5月推出“5+3”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即以5年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再加上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初步建立了标准化的全科医师培训体系。为留住全科人才,按照政策,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工作满一定年份给予相应的岗位补贴。但是卫生资源配备不均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对中医药倾斜的力度不够,中医药适宜技术补偿、报销比例偏低。中医药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偏低;工作积极性下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2中医药人才不足

中医药人才所占比例普遍偏低[2],中医药人才数量萎缩,中医传承出现断层。截止至2011年底,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以及助理执业医师,约为1.03名/万人,郊区少于中心城区[3]。本中心目前拥有中医医师10人,平均1.78名/万人;中医全科医师3名,平均0.53名/万人。10名中医医师中,在职5名、派遣1名、退休返聘4名;在职在编中医师中、高级职称医师缺乏;近2年来跳槽到二、三级医院的中医执业医师多达5名。中医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中医药队伍不稳定,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

1.3中医药科研政策扶持不够

没有专门的中医药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特色中医药自制制剂申请批号困难,其管理政策与中医药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相适应。

1.4社区中医科发展重点未把握

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舍本逐末,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医科的硬件建设上,中医诊疗方法,尤其是传统特色疗法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不够,中医药治疗的参与率有待提高,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难以形成气候。

2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有5亿人生活在城市,如果按照每2000~3000人拥有1名全科医生(最低标准)计算,我国需要16万名合格的全科医生[4]。当前,我国基层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执业(助理)全科医师仅占总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0%~5.0%,远低于国际上30.0%~60.0%的水平[5]。目前上海的全科医生只占医生总数的6.9%,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量更为不足[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四部门共同制定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0%以上”。面对群众迫切的中医中药服务需求,探索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3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独立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医学培养体系的国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医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培养中医全科医师,应当在中医和西医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契合点。中医学特有的预防保健思想是其理论的精华所在,它所倡导的“治未病”思想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融入到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中,无疑将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注入更丰富的内涵。

4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4.1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侧重点

4.1.1社区基本疾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医学诊疗教育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①中医全科医学应该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②中医全科医生应该明确中医的优势病种。所谓中医优势病种,是指中医防治疗效确切、并能被广泛认可的某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③中医适宜技术有自己优势的疾病谱,掌握这些适宜技术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疾病选用特色的治疗手段,才能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验”的优势。

4.1.2社区中医康复服务

社区中医康复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社区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方法大多数是便于学习掌握的非药物疗法或自然疗法,容易得到应用和推广,适合社区康复的开展。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该适应社区工作的特点,在现代康复学的基础上,坚持中医康复的特色和优势,使中西医康复医学有机结合。

4.1.3慢病管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系列需要长期综合干预和治疗的疾病。慢病干预的中医措施,就是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采用中医养生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等干预方法,降低慢病的发病率、致死和致残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存质量。中医慢病管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预后调摄,防其复发[7]。

4.2中医全科培养课程设置与时间侧重

目前中医类别的全科医生主要通过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转岗培训、中医全科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途经进行培养。全科规范化培养是目前及今后培养高质量中医全科医生的主要途径。笔者是毕业后经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到社区工作的,结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亲身经历,对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4.2.1掌握常见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课程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两部分,离不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参与。相对于在中医类综合性医院的轮转培训,笔者认为3个月的理论学习及内、外临床科室1年轮转应该放在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因其病种相对多,见识面广,对提高常见病诊疗有很大提高。

4.2.2突出中医特色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的第2年可安排在中医综合性医院,加强中医内、外、妇、儿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轮转;熟悉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掌握中医针灸、推拿、养生拳操等适宜技术;可以增加名老中医带徒教育模式培养中医药人才。中医学实践性较强,这就需要医学生或全科医师跟随一些名老中医进行学习。

4.2.3深入社区服务群众

中医全科培养的社区实践可安排在全国或上海市中医药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深入社区体会中医全科医师职责,注重把中医药融入“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去,发挥中医药“简、便、捷”优势。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医全科培养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因此,中医全科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

[2]白剑峰.下代中医在哪里[n].人民日报,2009-04-02(15).

[3]顾怡勤,顾竞春,施永兴.上海市社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2):1147-1151.

[4]谢庆文,唐红梅.在校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的现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10-12.

[5]冀涛.中美全科医师培养方式的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1):3642-3644.

[6]赵臻,杨海丰,李金芳,等.我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6):526-529.

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篇3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学科建设可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可直接反应医院的一个整体水平。21世纪医院的竞争就是重点学科的竞争,随着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加快建设有竞争实力的重点学科,尤其是临床重点学科尤为重要。

一、临床重点学科的定义

学科是医院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医院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在一所医院的所有学科中,医学科技水平较高,医疗服务质量较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人才队伍梯队结构合理,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的学科带头人,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较好,配套措施扎实,综合实力较强的学科称之为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的水平和数量直接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综合水平和学术地位。近年来,医疗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优势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邯郸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瞄准了近年来医疗市场上发病率高、各种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及沉重经济负担的糖尿病足作为重点,成功开展了自体骨髓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长球囊扩张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糖尿病足局部换药新概念等课题的研究;在全省首家建立了糖尿病足病工作室等新技术新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从中大大提高了本专业医疗技术水平,有力推动了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临床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

重点学科建设是体现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带动医疗机构整体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一个医院科技能力和科技竞争力的提高、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的服务质量提升,都有赖于重点学科建设。因此,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全面发展的关键,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就是抓住了医院发展的关键。我院领导深刻认识到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在医院的全面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重点学科建设策略,树立龙头意识,充分发挥内分泌科的龙头效应;树立品牌意识,用重点学科辐射和带动相关学科的进步;在全院形成特色优势学科群,使我院由最初1个省重点发展学科、2个市级重点学科发展到目前拥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发展学科2个;市级重点学科9个,市级重点发展学科7个;打造了6个区域治疗中心,1个市级研究所;大大促进了医院的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因此,在21世纪市场经济的今天,发展建设重点学科尤其是临床重点学科是尤为重要的。

三、发展重点学科建设的措施

1.人才梯建设

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学科带头人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一位杰出的学科带头人的水平往往决定了本学科一定时期内的学术地位和水平。因此,学科带头人要具有一定高超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有完善各种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我院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通过竞争上岗,执行目标责任制,由其承担科室医疗、教学、科研及发展任务,工作中充分发挥其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内分泌科狠抓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专业队伍的建设,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瞄准医疗市场,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成功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在全省首家建立了糖尿病足病工作室,打造了以内分泌科为龙头的邯郸市糖尿病治疗中心及邯郸市糖尿病研究所;从中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和学科接班人,构建了一支技术水平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优秀学术梯队,从中使学科优势得到发展,医院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2.加强科学研究

科研是医院学科建设的动力与源泉,也是医院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学科的科学研究,要根据医疗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临床学科的科研结果要用于临床病人诊断和治疗。我院内分泌科以临床需要为主要研究方向,充分发挥人员和技术优势,有重点的加强临床及基础研究,联和攻关。鼓励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创新,开展了自体骨髓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研究,该研究达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同时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临床技术,积极跟踪和发展更高新的技术项目,促进“课题—论文—成果---应用”的有序生成,树立起自己的科技品牌,努力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明显效益的技术特色,使学科建设步入良性循环。同时积极完善激励政策,对获得各级不同层次奖项者,给予课题配套经费、通报表彰及金额奖励。鼓励医护人员积极撰写论文,根据水平不同给予50-2000元不等的奖励,极大促进了大家、申报科研的积极性,科研立项和数量大幅增加。近三年全科共100余篇;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二等奖1项;从中使学科优势得到发展,医院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3.加强学科建设的管理

重点学科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医院经济创收的主阵地,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地,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力军。重点学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声誉,是医院的品牌标志。本着重点学科重点建的原则,我院在重点学科建设中健全管理机制,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在上级科研经费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加强了自我补偿机制,每年用于重点学科的科研经费占全院科研经费50-60%,集中财力优先保证重点学科有足够的经费进行重大和特色项目的研究。以我院内分泌学科为例,不仅扩建了内分泌实验室,增置了动态血糖监测仪、双向多普勒测定仪、臂踝指数测定仪、糖尿病足感觉阈值测定仪、足底压力感受器等仪器开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同时购置了流式细胞仪,增建了百级实验室开展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研究。扩建了内分泌病区,占地面积由原来1100平米增至2800平方米,居全省之最;开放床位由50张增至110张,有效地保证了重点学科医疗、科研活动的物质需求。使重点学科的学科特色日渐突出,科研成果不断增加。

总之,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是科学研究的基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今后,我们要更好的做好我院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满足医疗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同亭.综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主要模式.中国医药导报,2011,8(8):125

[2]雷勇、孙连军.大型综合型医院学科群建设相关因素分析.医院管理杂2008,15(7):649—651

[3]郑承杰.我国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4(4):374

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篇4

关键词: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教学方法;共生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27-02

analysisoforalmedicalcoursesinclinicalmedicine(generaldirection)symbiosisprovidedteaching

pengChun1,SongJin-lin2

(1.affiliatedYongchuanHospital,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2160,China

2.affiliatedStomatologyHospital,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1147,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SongJin-lin,email:.

objective:Clinicalprofessionaltrainingofgeneralpractitioners,necessaryoralmedicalknowledgesupplementisofimportantvaluetoimprovetheclinicalskillsofgeneralpractitionersandcomprehensive,hasthegoodsymbiosis.atthesametime,inthestomatologyclinicalteachingofprofessionalpractitionersshouldfollowtheprevention,diagnosis,diagnosisandreasonableprinciple,choiceofteachingcontentsandteachingmethods.

Keywords:Clinicalmedicine;oralmedicine;teachingmethods;symbiosis

临床医学中全科医生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是在社区医疗机构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不可避免地面临常见口腔疾患甚至是口颌系统的急症处理。因此,临床医学全科医师十分有必要掌握口腔疾患急症处理原则和常见口腔疾患的转诊建议。一般而言,临床医学全科医生的培养正逐步规范为“5+3”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本科学习,再进入临床医院进行3年规范化培训后,方可取得全科医师执业资格。根据我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中全科医师技能标准的规定,并未将口腔医学的技能纳入规范化培训的标准,结合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和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方向,口腔医学教育在临床医学全科医生培养中不容忽视,需要高度关注口腔医学课程在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中设置的共生性。

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全科医师培养的重要环节

1.当前我国人口中的口腔卫生水平较低。高发病率的口腔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我国在口腔保健意识和口腔健康水平方面和欧美日等国家相比,差距十分巨大:青少年龋齿率平均高达80%以上,成年人牙周病患率平均高达90%以上,老年人牙齿保有率少于40%(60岁以上,八个牙齿以上)。特别是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更为严重,大量的儿童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儿童由于对口腔卫生的保健、口腔疾病的预防等知识教育基本为空白,在乳(替)牙期,出现了大量的龋坏、口腔溃疡、牙周疾病等状况,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极大地影响了儿童身心健康。注重口腔预防保健是社会发展、人们健康水平、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因此,全科医生都有义务担当起宣传口腔卫生知识,在临床实践中重视对患者的口腔预防保健的职责。

2.因口腔疾病带来的全身的其他疾病患病风险认识不足。俗话说“病从口入”,口腔疾病引起的感染和炎症造成咀嚼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消化系统,会加重一些病症。有科学家研究证实,牙周病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另有研究表明:牙周病患者口腔内细菌产生的致癌化合物会诱发体内组织出现炎症,是牙周病可能导致胰腺癌风险增加的原因。还有研究表明口腔卫生差者患肺部感染及肺功能降低的几率是口腔卫生良好者的1.77倍,口腔感染还会引起肾病及一些皮肤病等。正因为对口腔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足,所以在社区人群中对口腔疾病不重视,口腔卫生保护知识淡薄,加上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全科医师对口腔诊疗知识掌握不足,无法有效的分诊和治疗,所以增加全科医师口腔医学课程教育显得更为迫切。

3.执业口腔医师严重不足且区域分配不均。执业口腔医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专科口腔医院或综合医院口腔科,以及部分非公立医疗机构。据资料统计,受过正规口腔医学教育(本科)的口腔医师不超过3万人。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500~600人一个口腔医师的比例,我国口腔医学卫生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严峻的口腔卫生需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扮演着重要的“守门人”角色,全科医生在掌握了口腔医学基本技能后能有效缓解口腔医师不足的矛盾。

4.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口腔诊断治疗不可或缺。我国医疗体系中最基本的结构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具有分布广泛、诊疗质量能达到一定水准、服务比较周全、完善和方便病人就诊的特点。同时,由于90%左右的常见和多发口腔疾病能在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得到治疗,这样既可以满足对不同层次的口腔卫生服务的需求,又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临床全科医生应完成所辖区域内居民日常口腔疾病的治疗,进行口腔疾病预防、口腔健康保健、口腔健康教育等工作,使社区居民都能获得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口腔卫生保健服务。

5.口腔医学教育是全科医疗特点的需要。强调早期发现并处理疾患;强调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是全科医疗的一个重要特点。全科医生要具备丰富的综合性知识,能对常见多种疾病作出预防意见和早期治疗。大多数口腔疾病是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指导而减少患病风险的。全科医生可以利用其接触人群广泛,覆盖面大的特点,有效地宣传口腔卫生保健、口腔疾病预防、儿童口腔疾病预防等知识,使社区不同类别的人群都能得到一对一的口腔卫生知识指导,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口腔疾病,特别是牙周疾病是可以通过早发现和早治疗来治愈的。全科医生可以通过掌握的口腔医学知识,尽可能早的发现社区人群中的口腔疾病,并通过病例的判断提出合理的诊疗建议和诊疗方法。对于不需要专业设备要求的常见口腔疾病,如:牙周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就可以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中完成治疗;对于需要龋坏、牙列缺失、错颌畸形、牙髓疾病等需要专业设备诊断和治疗的病症,可以提出转诊意见,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社区整体的口腔卫生水平,减少专科医院的就诊压力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更能体现出全科医生在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价值。

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口腔医学课程设置

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总时数的控制,通常将口腔医学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在全科医师的培养中也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根据全科医师的工作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课程设置。

1.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全科医师通过口腔医学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口腔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口腔颌面部外伤的应急处理原则与方法,认识到口腔是全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腔疾病也可以引起或加重全身其他器官的病变,对全身造成明显的影响,全身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口腔,并在口腔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因此,全科医师对口腔医学的知识理解与掌握,不仅能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还能增长他们的医学知识更新。

2.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内容。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内容,应根据全科医师在将来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来确定,不能等同于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根据全科医师预防和发现口腔疾病、口腔保健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内容应从口腔预防学、口腔内科学、口腔外科学、儿童口腔学入手,结合口腔疾病的发病率和人群分布,选择重点内容对口腔常见病、多发病、易发病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讲解内容要根据全科医师的特点,选取不同的侧重点。例如,讲述牙体牙髓病等内容时,并不是要强调具体的治疗方法等,而是重点讲授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预防和作为病灶对全身机体功能的影响;在口腔颌面部感染讲授中,除了要讲解一般临床表现外,还要对口腔颌面部炎症的特有特征:如,牙源性感染,要尽早消除病灶牙对恢复颌面部的功能带来的影响等。此外,增加介绍咀嚼习惯养成和儿童口腔卫生,牙膏、牙刷、牙线的选择及正确使用方法等教材中没有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3.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方法。①宜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画面新颖、注释明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拉近了学生与临床实践的距离。通过多媒体的图片、视频、动画可使一些在教学中遇到的比较抽象的知识点、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问题一目了然,大大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可以将大量的临床典型图片资料,充实到教案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②宜采用pBL教学,pBL教学模式即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ed,pBL)。pBL教学模式可以从一个或多个临床病例出发,做到以切合实际、解决问题为根本,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实现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的教育目标。在临床专业全科医师教学体系中,更多强调的不是“教”,而是“学”,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利用pBL教学方法对口腔常见疾病教学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口腔粘膜病”这一章节中,我们可根据学生们已有的医学知识加以引导他们如何去理解发生在口腔粘膜这一较特殊部位的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

综上所述,口腔疾病发病率高,国内口腔健康水平整体较差,而专业的口腔医疗机构严重缺乏且分布不均,人民群众对口腔疾病的认识不足,是造成国内口腔健康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从业人员以临床医学全科医生为主的社区医疗服务工作者,十分有必要掌握口腔疾患急症处理原则和常见口腔疾患的转诊建议,预防和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也可以通过早发现、早治疗来保障口腔疾病带来的一些对其他疾病的负面影响,临床医学与口腔医学在教学和实践中并不排斥,具有很好的共生性。因此,在建议临床医学全科医生培养中,适当增加口腔医学部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德渝.我国口腔健康、疾病趋势及发展方向[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9,(9):64-65.

[2]黄实华,徐仙星,郑静,等.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03):153-155.

[3]李正阳.牙周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系[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07),576-580.

[4]吴王喜.牙周病可能增加胰腺癌患病风险[J].广东牙病防治,2007,(4):192.

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篇5

来自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市中医院等19家医疗机构的144名专家在活动现场为群众义诊。现场还向群众发放中医科普资料及中医认知度调查问卷。各位领导和现场群众纷纷在“弘扬国粹、爱我中医”签名墙上签名。

现场的中医药科普知识百米展廊吸引了群众的目光,富有传统色彩的文艺表演让现场掌声不断。而中医药谜语更是吸引了市民的参与。

据悉,辽宁省共将有14个城市举行启动仪式。中医大篷车将开赴沈阳新民、鞍山、本溪等地农村开展活动。全省各地将举办社区和乡村医生中医知识培训,向社区中医从业人员和乡村中医从业人员赠送《社区中医实用手册》、《乡村中医实用手册》等书籍。

中医药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在活动期间,辽宁省卫生厅厅长姜潮向记者介绍,经过二十多年发展,辽宁省中医药事业(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下同)整体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多年来,辽宁省高度重视中医医疗机构的网络建设。在“七五”初期,就成为全国率先做到“县县有中医院”的少数省份之一。“八五”、“九五”期间,辽宁省在稳定规模、加强内涵、突出特色、深化改革的思想指导下,狠抓内涵建设,使中医工作整体水平有了一定飞跃。“十五”期间,随着人民群众健康理念的转变和对养生保健、生活质量需要的提高,特别是针对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重视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功能建设和中医药参与摄取卫生服务工作,形成了从医院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的纵深的中医药服务网络。

姜潮说:“几年来,全省14个市的农村县和城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这项工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纷纷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把创建先进县、达标县、示范区工作纳入到政府的工作目标。”

据了解,辽宁省共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6个,农村中医工作达标县4个,覆盖面已经达到23%,今年又有1个县申报“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单位,2个县申报“辽宁省农村中医达标县(市、区)”,到今年年底,辽宁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和达标县的覆盖面将达到全省的30%。县级中医院100%是“新农合”的定点单位,有的县政府为了鼓励农民看中医,还制定了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的补助政策。在全省1071所乡镇卫生院中设有中医科的639所,占总数的59.66%,设有中药房的576所,占总数的53.78%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诊室或能够开展中药服务项目;9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用中西两法防治疾病。

目前,辽宁省已经形成了以政府举办的省、市、县三级中医医疗机构为主体,农村和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满足我省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全面提升了中医药服务能力

几年来,辽宁省紧紧围绕“创名院、建名科、出名医”的“三名”战略工作思路,并依托几年来发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突出中医药内涵建设,使人才培养、专科建设以及医院现代化管理取得长足发展。据介绍,辽宁省共有中医执业医师近8000人,床位1.5万张,年门诊量达600万人次,收治病人22万人次,占全省10%的中医药人员和机构完成了全省14%的门诊人次和9.4%的住院人次。

姜潮说:“首先是以名院带医院,几年来我们创建了10所名院其中全国示范中医院6所、省级示范中医院4所(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重点医院建设单位2所)。全省34个中医院通过了等级评审,其中三级甲等中医院9所、二级甲等中医院19所。在管理年活动中,全部通过了甲等中医院的复核。目前,这10所名院和28所甲等医院已经成为我省中医医疗机构的龙头单位,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同时,我省还成立了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牵头单位的辽宁省中医医疗集团,共有23个成员单位。成员单位之间加强了学术交流,做到了优势互补和双向转诊。鞍山等市还成立了市级的中医医疗集团,成员单位的院内制剂可以在集团内部调剂使用。医疗集团的建立加快了中医院之间信息、技术、特色、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全省中医医疗机构的在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其次,以名科带专科。几年来我们共创建中医名科48个,其中部级重点专科9个,省级重点转科39个。在去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对全国中医重点专科的评审活动中,我省9个国家局重点专科中有4个项目被评为全国优秀单位,占全国评优单位的22.2%,创下了全国第一的好成绩,这些只能感到专科都具备了‘三专’的特点。即专病、专人和专药。同时,我省非常重视西医院中医科建设。2002年我们就下发了文件,在全省西医医院中开展‘创建重点中医科’活动。几年来,共有12家西医医院的中医科被确定为‘重点中医科’。通过创造名科,使我省的中医专科专病防治水平有了普遍的提升。最后,以名医带众医。我省从2002年开始实施‘名医’战略。当年我们制定了辽宁省首批中医评选办法。2003年该项目作正式启动,全省有215人报名。我们在国内聘请了9位专家。对申报的材料和病志进行了评审,最终评出了李玉奇中医的评审工作。在总结了首批名中医评审工的经验基础上,我们改革了评审办法,分三步进行评审,一是基层把关,全省共筛选出70人参加评选,二是专家把关,对70份申报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再筛选出50个入围;最后对这50人进行四大经典理论考试和专业知道答辩。综合三部分的成绩,最终在全省选出35名成绩优秀、德艺双馨者,命名为第二批‘辽宁省名中医’。辽宁省百名中医,是我省中医医疗战线的精英,是继承和发扬中医特色优势的大师,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使者。”

注重中医药人才培养

目前,辽宁省有独立的中医药科研机构5个,隶属于医院的中医药科研机构3个。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以专职中医药科研人员为骨干的中医药科研队伍。中医药科研实验室是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关键技术平台,只有加强中医药科研研究实验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才能确保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才能真正提高中医药科研实验的质量和水平。自2004年以来,辽宁省相关领导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科研实验室等级建设工作,依托辽宁省专科专病优势,在中医药科研实验平台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截止2006年底,辽宁省建成部级重点学科1个(大连医科大学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辽宁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基础学、中药生药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肛肠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13个,二级实验室31个。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2个;科技部新药临床实验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单位1个。这些项目的完成,极大的规范了辽宁省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的管理,提高了辽宁省中医药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为中医药科研立项和出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科研工作的研究成效显著,姜潮自豪地对记者说:“辽宁省共完成省级以上科研课题622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6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6项,其中周学文教授主持的《中药新药临床实验关键技术平台建设》获得了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中医药科研没有一等奖的空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些奖项的获得为我省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课题和成果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对增强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提高临床疗效,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科教兴医,人才才是根本。除了现有的中医药大学1所,中等中医药学校3所。还有1所综合性大学和1所医学院校开设了中医类专业。共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3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21个。为了进一步加大中医药对外沟通,辽宁中医药大学设有国际教育学院,目前已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比利时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69个大学或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及合作办学项目,已培养留学生5000余名。近年来,更是采取多种渠道和各种方法,培养了大量的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人才。如建立了完善的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扩大了继续教育覆盖率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率。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立了辽宁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辽宁省肛肠医院被中华医药学会指定为全国中医肛肠继续教育基地等。目前,辽宁省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率已达到80%,县以上医疗机构已达到90%。几年来,辽宁省举办了13期县级中医院技术骨干培训班,共培养技术骨干216名,培训内容涉及了急症、骨伤、心血管、肛肠血栓病、糖尿病、针灸等7个专业。还举办了3期“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班”,共470人参加培训。连续3年开展了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项目,共招收学员1800人。同时,还开展了“中青年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并参与“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等工作,培养了一批中医拔尖人才,为辽宁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积蓄了大量人才资源。

辽宁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多年来,辽宁省由于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一直没有独立的中医行政管理机构,制约了辽宁省中医药工作的发展。姜潮说:“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经过省卫生厅的积极争取和省编委的大力支持,于去年11月14日省编委正式批准成立了辽宁省中医管理局,并增加了编制。辽宁省中医管理局虽然是处级建制,但经卫生厅党组讨论,赋予了它相对独立的权限,应该说对促进我省中医药工作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但由于中医药工作繁杂,覆盖面广,所以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与人员少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特别是市、县中医行政管理机构尚不健全,全省14个市,除沈阳市成立了中医管理局外,市级卫生局设有中医科(处)的只有4个,其他市只在医政科(处)内设置了中医专职人员,且变动频繁。县级卫生局大部分没有设置专职人员,造成政令不畅,影响了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据了解,中医经费投入不足也是所面临的困难之一。辽宁省中医管理局成立后,即向辽宁省财政厅报送了要求增加省中医事业专项补助经费的报告。辽宁省财政厅对此非常重视,克服了财力紧张的困难,把辽宁省中医专款由原来的500万元增加到1300万元。虽说多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医的投入,但是由于辽宁省中医医疗机构历史欠账太多,相当一部分中医医疗机构基础差、底子薄、功能不全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城乡差距大,中西医之间差距大,地区之间不平衡的现象仍然非常突出。特别是面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要求而言更感资金不足。而且,受市场经济因素影响,部分中医医疗机构没有把所握好“中医院要姓中”的真正内涵,盲目地追求设备的高精尖,而忽视了中医内涵建设,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够突出,个别中医院出现了“西化”的倾向。这个问题不解决,既违背了政府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的初衷,也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

姜潮指出辽宁中医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他说:“大部分中医机构是‘’结束后建立的。建院时间短,医院管理干部缺乏经验,再加上个别管理干部把善于学习和总结,致使部分中医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不高,医院运转困难,举步维艰,有的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整个中医药队伍还存在着继承不够,创新不足的问题,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营造和谐的中医药环境

辽宁省中医管理局成立后,立即制定了《辽宁省中医药发展规划(2007―2010)》。力争到2010年,建成一所部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抓好5个以上省、市级重点中医院和15个县级重点中医院的建设。兼程2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和40个省级重点专科。创建国家、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10个。再建全国农中医工作先进县和省农村中医工作达标县5个。完成1个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建设。建设2~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研究室、3~5个省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挖掘、整理、筛选并向农村和社区推广20项符合我省不同地区和人群需求的中医药适宜诊疗技术。新增中医药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硕士点12个,研究生培养(在校生)达到2000人左右,其士生(在校生)达到250人左右。

姜潮介绍,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服务理念,积极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加强对中医药机构、人员和技术的准入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协调、快速、和谐发展。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加强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使更多的百姓真正了解中医、认识中医、相信中医、使中医药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更加贴近百姓,更好的为百姓服务。

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篇6

关键词:图书馆;景宁;医院

县级医院作为农村三级医疗网络的龙头,除了承担起县域范围内的临床治疗任务外,还将承担对乡村卫生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而图书馆作为县级医院一个职能部门,则毫无疑问要承担起医院乃至全县医疗网络的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县级医院图书馆特色化建设是当前需认真探讨的课题,要将其作为县级医院发展建设的重要一环,抓紧抓实,使之成为医务人员汲取医学信息的源泉,也是医务人员知识更新、继续再教育的场所,同时通过不断拓展其社会职能和社会化服务,努力发挥出医院图书馆应有的作用。

1目前县级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景宁畲族自治县医院属民族自治县医院,承担起全县畲、汉17万多人口的医疗保健及民族地区医院建设的重任。

目前该医院图书馆建设与其他县级医院一样存在“共性”的问题,即与医院其他部门的现代化建设相去甚远,特色化建设根本还谈不上,充其量只是一个“低能”的图书馆,其“低能”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馆藏特色化未体现

从景宁畲族自治县医院藏书看,图书的总册数是_1890__,其中外文册数是_280__,年期刊总册数是_170___,其中外文期刊的册数是_20___,年购书订刊费用是_11万___。

馆藏建设总体处于随意性及盲目性,缺乏长远规划。加之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极其有限等,医院图书馆馆藏所要体现出的专题特色数据库、网络资源馆藏化、馆藏资源共享化特征均未体现,完全不能发挥出医院图书馆应有作用。

1.2服务特色未显现

由于医院图书馆的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医院管理学》要求每百张床设1一2名图书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以医学、图书、外语专业为主的要求,目前不可能达到。

现有人才结构,难以开展诸如定题、参考咨询、学科化信息等特色化服务,业务工作还局限在传统式的管理模式中,基本还处于“看门守摊,等读者上门”、“槿苏沂椋为书找人”服务模式,服务特色未显现,很难为医务人员提供称心如意的服务。

1.3馆舍现代化未展现

景宁畲族自治县医院馆舍面积仅为_50__,中文打印机有___2台,英文打印机有__1_台,计算机有__20_台。

这与全国、全省相对落后县级医院的图书馆一样,仅仅提供一个类似大教室的场所,环境优美、标识明显,具有人性化关怀的服务环境根本谈不上,由于设备不完善,要给读者提供诸如自行复印、打印、扫描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远未展现。

1.4民族特色化未表现

景宁畲族自治县生态良好,地域民族性突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畲民为求生存与繁衍,他们学会了防治疾病的技艺,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畲族医药就是畲民长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按理医院要发挥临床治疗和研究基地的作用,特别是要借助图书馆这一功能场所,将畲医畲药的独特理论、特色疗法、民间处方、用药特点、传承习俗纳入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收藏范围,为加快发展畲医畲药保健业,开展以养生基地、中医养生指导门诊和疗养康复业务打下基础,进而充分体现医院的民族性。但时至今天,这样一项有意义工作,在医院图书馆还未开展,民族特色无从表现。

2县级医院图书馆特色化建设的必要性

医院图书馆特色化建设是根据医院的性质和任务、医院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需要,在对信息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传播、管理、利用、开发等实施增值服务过程中,进行重点建设,使自己的馆舍建筑、馆藏结构、管理方式、服务手段、馆员队伍等方面都具有特色,成为独具风格、形成优势的县级医院图书馆。

县级医院图书馆特色化建设,体现了四个方面的必要性。

其一,图书馆特色化建设是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的必要条件。重点专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标志,其建设水平是反应医院整体临床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临床、科研、教学的信息服务中心,理应成为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的助推器,这就要求图书馆进行特色化建设,为重点学科提供充足的文献信息资源和特色化信息服务,使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进而带动其他学科的共同发展。

其二,图书馆特色化建设是实现馆际交流、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县级医院图书馆不可能像省、市医院那样面面俱到,大而全的发展,只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性、特色化发展,这也恰恰是馆际交流、资源共享的需要。因为任何一个县级医院图书馆仅靠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是不可能的,为了提高资源建设的质量,尽量避免资源建设的重复性,提高馆藏利用率,医院图书馆有必要进行各自馆藏特色化建设,集中经费购置特色资源,加强馆际交流和资源共享,多与一个馆联系就相当于多一个馆的馆藏,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方式将文献信息资源提供给需要的读者,同时也使各图书馆的馆藏得以充分利用并互补不足。

其三,图书馆特色化建设是其自身内在发展必要基础。如景宁畲族自治县医院在专题馆藏、服务模式等特色化建设基础上,在对畲医、畲药馆藏收集、整理、研究有所突破,就是一个县级医院图书馆能够通过自己的某种独特性、某一信息产品,或某一特色服务在同行中形成差别优势,那么这种优势就是品牌,才能吸引读者,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的价值,从而提升图书的影响力和服务价值。

其四,图书馆特色化建设是服务模式创新的必要手段。服务模式的创新就是要适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需要,图书馆的特色化建设特别是通过馆藏资源特色化建设,进而实现馆际交流、信息共享,这是服务模式创新的必要手段,从而为着力改变“看门守摊,等读者上门”、“为人找书,为书找人”传统服务模式,形成学科定题、参考咨询、学科信息等开放式、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打下基础。

3县级医院图书馆特色化建设具体途径

县级医院图书馆要根据自身职能使命,大力加强特色化建设,在馆藏、服务和人才建设等方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为医院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使图书馆与医院相对同步发展,使医院发展离不开图书馆,促进医院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3.1大力加强特色馆藏体系建设

县级医院图书馆要根据本院的专业特色、重点学科专业设置及科研项目研究方向,制定本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合理配置不同类型文献,不断优化与完善馆藏资源,建立符合本院学科专业的特色化馆藏体系。一是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基于文献类型和学科角度对馆藏资源进行分析,优先满足重点学科,同时兼顾一般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文献资源,力求文献资源新颖、系统、实用、连续和完整。二是有重点地采购与本院学科建设紧密关联电子出版物、多媒体资料和数据库资源。三是要及时捕捉相关专业文献信息资源,以便读者掌握最前沿的学科信息。四是收集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著作、科研成果资料,特别注重本院医护人员论文、科研成果收集,建设院内文库,这些文献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将具有独一无二的研究价值,既反映本院工作人员学术成就的历史,又可提高本院在医疗系统中的影响力。五是就笔者所在医院图书馆而言,要大力对畲医畲药的“疳积理论”、“六神学说”独特理论,外治疗法、痧症疗法、传统正骨、解毒通利法、食物疗法、心理疗法等特色疗法,以及民间处方、用药特点、传承习俗等文献资源的挖掘、整理、建库,使之成为民族医院的馆藏特色。

3.2大力开发专题特色数据库

县级医院图书馆应开发既能反应本馆馆藏特色、又能反映重点专科属性的自建文献数据库。重点做好现有馆藏文献书目数据库、中医药古籍文献数据库、特色专病专科数据库,名医经验数据库,最新医疗科研成果数据库、本院论文数据库、随书光盘数据库、畲医畲药数据库等等。及时修订错误或不完整的数据,定期清理过时的数据,从而大大提高了其利用率。进一步加大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力度,形成印制文本和数字信息资源多种载体、多种类型并存发展局面,推动馆藏结构由文本信息向数字信息转变。

3.3大力加强网络资源馆藏化

网站的最大特点是其所见即所得的可获得性,通过超级链接和网络分类,组织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建立网站链接,显示在图书馆网页上,供读者检索利用,使网络资源馆藏化。一是可按照重点学科和特色建立专题网络资源数据库,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提供专题信息导航服务,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最新最全面最权威的网络信息资源和权威网站,也能使广大医务人员方便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在线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二是建立网上医学信息资源指南导航,即选择网上学术性强、质量高、相对稳定的资源进行收集、组织、整理,序化重组,使本院医务人员通过专业导航网站,方便快捷地利用网上信息资源,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如景宁畲族自治县医院与浙一医院及市人民医院结对,要充分与这两所医院网站建立链接,读者可随时访问其基础信息数据库、专业学科数据库,专家学者数据库。

3.4大力推进馆藏资源整合共享

紧紧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大医院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利用最新计算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一是加强馆藏资源整合,对医院图书馆各种馆藏数据库资源进行整合,设计或购进方便读者使用、简明清晰、易懂易操作的统一检索界面,实现各数据库的跨库检索,即让读者通过一次性认证,实现一站式检索所需信息资源并直接获取全文信息。二是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利用网络平台,以医院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为基础,以省或一定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共同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共建共享体系,从而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多方位优势馆藏联合成为可能,开展馆际间互借和文献传递工作目的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3.5大力开展特色服务模式创新

医院图书馆发展特色服务是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通过对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加大ο钟腥嗽迸嘌档木俅耄不断提升馆员素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推进传统服务向特色服务转型。如:开展定题服务、依托科技查新工作拓展信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特色化的信息导航服务、文献检索培训、学科化信息服务及移动信息服务;以加强馆藏资源整合及区域间医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开通ip通远程访问系统等等,逐步构建符合医院特色的医院图书馆特色化服务模式,更好地为医院临床、教学和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包家园、程瑞平.浙江省县以上医院图书馆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情报工作,1994,15(6):13-15

[2]朱蓉.医院图书馆特色化建设刍议[J].医学信息,2013,34(4):70-74

[3]张园.医院图书馆特色服务[J].中国医院,2014,18(8):78-79

[4]饶敏.医院图书馆网站建设探讨[J].医学信息,2005,18(10):1313-1315

[5]郭宇.打造全方位服务模式、加快医院图书馆特色化建设进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0):74-75

[6]陈蔚.浅析县级医院图书馆的现状及其策略[J].淮海医药,2006,24(1):80-81

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篇7

医院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了诸多的科研资料,这些资料中包含医院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同时这些资料也反映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对医院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医院要注重对这些资料的管理和保存,建立专门的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实行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并且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保障我国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医学科研档案的特点

综合来说,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点:

1.1科研档案形成的周期较长,专业性强且学科突出

由于展开的医学科研工作需要形成的周期较长,因此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性过程,且涉及的材料与内容较多、范围广阔、覆盖面深。其次,医学科研档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强。课题需要分科管理档案,并设有相应的编码以对号入座。医学档案的分类也清晰且明显,通常分为大方向和小方向两种。大方向指的是一类学科,小方向则指的是三级学科。在分类时要保持各个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又要保持专题的完整性。

1.2学科综合性强,项目协作多

医学科研研究特点本身也决定了其学科综合性强、项目协作多的特点。医学研究本身也是多学科内容的研究,大量创新科技不断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出现使许多重大课题不是一个学科、一个专业所能完成,必须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联合攻关。因此课题研究所形成的载体具有形式多样、数量大、综合性强的特性。

2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医院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医院医学科研档案,这些档案的内容纷繁复杂,而且涉及的内容也较为丰富,所以档案的整理工作面临较大的困难。而我国的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在建设上本身就存在不足,在对相关的医学科研档案进行整理和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整理混乱、资料残缺不全以及归类不分明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后续开展也变得更加困难,就现今我国的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来说,医学科研档案的质量并不理想,而且其中很多的科研材料都不够全面,无法为相关的医院单位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从而阻碍了医院医学水平的提升。就现今我国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说,主要的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医学科研材料过于分散,缺乏集中性

医学科研的过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其从立项开始到课题研究结束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其会产生不同的材料,积累和建立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但是我国的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对于这些材料没有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理,从而使得科研资料出现严重的流失问题。

2.2医学资料残缺不全

我国的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进行医学研究,而在医学科研的过程中,其所积累的资料得不到有效的收集,出现流失问题,这样就使得我国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部门中相关的医学科研资料出现残缺不全的问题,从而无法为医院医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2.3我国医院医学科研相关资料保存时间过长

一般来说,医学科研开展需要很长的时间,短则数月,多则数年,在长期的开展过程中,医学科研资料保存的时间也会相对增长,而且在保存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更多的科研资料,这样就有可能造成资料的重复,使得资料的总量增多,从而对管理工作造成困扰。

2.4医学科研资料分类不明显

医学科研资料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所涉及的知识面也相对较广。医学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其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丰富,涵盖的面也较广,这样就会使得医学科研资料的分类并不明显,在管理分类上就会造成难以分辨的现象,从而使得管理的难度提升。

3加强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我国目前的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还有许多的不足,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医院医学水平的提升,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医院医学水平的提升。而针对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3.1建立健全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体系

为保障我国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就需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构建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医学科研档案的科学化管理,以保障医学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2及时有效的对医学科学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

对年份过久以及无实用价值的档案资料要进行及时的清理,同时要对内容出现重复的医学科研档案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随时对医学科研档案资料进行更新和完善,保障医学科研档案的完整性,保障医学科研档案资料与时代的发展需求相符合,能够为医院医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参考。

3.3对医学科研档案进行系统的归档和分类

严格的区分各种类别的医学科研档案,划清医学科研档案的界限,及时的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类别的划分,保障其存储的合理性,尽可能的对医学科研档案进行细分处理,对档案分类系统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新的医学科研档案资料进行及时的收集、整理、编排以及精细筛选,在统一的标准上,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划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医学科研档案资料进行划分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专业化的特点,选择适宜、科学的学科管理建档方式,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从而提升医学科研档案的分类和管理水平。

3.4注重对档案的更新和科研新档的添加

医学科研开展的时间都相对较长,在长时间的医学研究中,要想充分的保障医学科研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如分阶段法对医学档案科研资料内容进行适当的添加处理,在建档之后,就需要对科研工作进行跟踪管理,收集相关的档案科研资料,对档案科研资料的内容进行不断的补充和更新,从而保障医学科研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篇8

军事医学科学是国防建设的重要部分,是保障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克敌制胜、保卫国防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完成军事斗争准备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艰巨使命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必须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带来的有利条件,努力迎接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贯彻落实“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发展方针,积极拓展军事医学的研究领域,大力培养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优秀人才,不断增强军事医学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切实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1军事医学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

1.1发展变化的军事斗争准备对军事医学提出新的挑战当前国内外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军事斗争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和社会稳定高度,充分认清国家安全形势出现的新发展新变化和维护国家利益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落实卫勤准备实施计划,迅速提高“三防”医学救援能力、卫生装备研制能作者简介:王华(1975-),男,研究生,医学硕士,参谋,助理研究员。从事科研管理研究。*通讯作者力、战储药材生产储备能力、应急医学科研能力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确保如期形成卫勤保障力。

1.2迅速推进的新军事变革对军事医学提出新的课题世界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和迅速展开的形势,要求我们以创新发展卫勤理论为先导、以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为根本、以复合式发展为途径、以发展信息化卫生装备为基础,加强研究常规武器高新技术化、大型武器装备引进、战略性武器升级换代、新概念武器日渐成熟等形势给军事医学带来的新问题、新热点、新难题,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灭盲点、巩固强点”的原则,强化核化生武器及次生医学防护,加强军事认知研究,深化特殊环境研究,拓展军事作业研究,重视高新技术武器失能效应防治研究,积极应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对军事医学提出的全新课题。

1.3日益严峻的反恐形势给军事医学赋予新的任务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我国安全环境存在着诸多隐患,新发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时有发生,恐怖活动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造成的心理恐怖效应等给军事医学赋予了新的任务,要求我们重点解决医学防护保障措施在针对核化生武器损伤的同时,向针对恐怖活动的非武器损伤转化。另外,针对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按照国家赋予军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疾病防控任务,进一步拓展军事医学的研究领域。

1.4迅猛发展的全球科学技术对军事医学提出新的要求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趋势。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常常是由不同学科的彼此交叉、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迅猛发展的全球科学技术,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开展化学生物学、药物基因组学、生物物理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紧紧把握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医学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广泛交流,加强协作,攻克难关。

1.5加速实施的“三深”战略给军事医学带来新的机遇当前,世界各国大力开展以太阳系空间为目标进行的深空探索,以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为目的的深海探测,以芯片、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信息安全等为重点的“深蓝(信息)”技术,使“深空、深海、深蓝”战略成为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选择。军事医学必须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拓展航空、航天、航海医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为未来的军事医学发展进行技术上的战略储备。

2瞄准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和非战争军事行动需求,积极拓展军事医学研究领域

2.1抓住新概念武器的发展机遇,开展高新技术武器生物效应和医学防护研究新概念武器的发展,为军事医学带来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强新概念武器伤害的发生规律、发病机制、热效应与生物效应及医学防护研究成为摆在全军医学科技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九五”以来,部分单位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但从整体布局看,仍未形成体系和规模。当前,应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高新技术武器生物效应与医学防护学科体系,形成“核、化、生、新”武器损伤与防护医学研究新格局。

2.2根据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变化,开展特殊环境医学研究新军事变革给作战形态、作战样式带来的全新变化,我国特殊而复杂的气象地理,使环境因素对军人健康的影响十分突出。当前,应把军事医学与环境医学密切结合,建立特殊环境医学学科体系,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协调人、机、环境的关系,提高军人在自然生态、人工特殊和信息网络环境中与机器和武器的协调能力。

2.3围绕增强部队平战时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开展军事作业医学研究当前,应围绕保持和增强部队平战时生存能力及作战效能这一中心任务,整合军队卫生学、军事劳动生理学、人机工效学等学科优势,建立军事作业医学学科体系,开展保障和提高军人作业能力措施、军事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损伤与防护对策和军事作业模式对军人作业能力与健康水平影响等研究,提高军人作业耐力、工作效能和极限条件下生存适应能力。

2.4着眼于提高军人武器系统综合效能,开展军事认知医学研究信息化战争中,智能对抗持续时间长,睡眠剥夺、作业疲劳等容易造成官兵认知能力下降,而一些武器系统的物理性能远远超出其操作人员所能承受的生理极限,人的因素也成为制约武器系统效能发挥的“瓶颈”。当前,应充分认清增强认知能力、提高军人武器系统的综合效能已成为军事医学面临的紧迫任务这一形势,以提高广大官兵认知能力为突破口,建立军事认知医学学科体系,实现军事医学全面保障与武器系统研制的同步化。

3应对国家综合安全要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积极寻求传统军事医学学科新增长点

3.1面对反恐安全形势,加强“三防”医学研究从国内外安全形势看,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等针对我国的恐怖活动越来越多,核生化袭击因其隐蔽性强、危害严重、影响巨大,已成为威胁利用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根据国家安全和反恐斗争需求,从特殊作战环境、新的致伤机制和杀伤性能以及伤情变化特点出发,除继续关注核、化、生武器本身造成的伤害外,重点关注核、化、生次生伤害、事故伤害和恐怖伤害等非传统形式的武器伤害、医学防护和临床救治问题,使“三防”医学学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p#分页标题#e#

3.2面对军事斗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要求,加强野战卫生装备研制切实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是军事医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我们必须努力迎接不同战争形态、多种作战样式转变对军事医学提出的严峻挑战,针对军事斗争准备和执行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重大应急任务中暴露出来的卫生装备问题,按照新研与改造、通用与专用、技术与勤务相结合原则,抓住重点求集成,攻克难点求创新,克服弱点求突破,注重综合集成和系统配套,加快自主研发一批机动化、便携化、模块化专业装备,全面提高野战卫生装备信息化水平和综合保障效能。

3.3面对提高部队作战保障能力,加强军队特需药品研发军队特需药品是国家、军队处置核、化、生事件医学救援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在国家、军队突发事件救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抓住国家实施“重大新药创制”和“艾滋病防治”等2个科技重大专项的机遇,加强军队特需药品的靶标发现、合成工艺、复方制剂和剂型改进研究,开展心理应激损伤、抗高原缺氧、新武器损伤防治、军事应激和抗病毒等药物研发,建立完善军队特需药品研发、生产、储备和使用体系,提升保障打赢的综合能力。

3.4面对世界大国的竞争特点,加强航天、航海医学和信息技术对官兵健康影响研究当今世界,“三深”战略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热点问题,我国相继实施了嫦娥工程、巨型计算机工程等大型科学计划,电子战成为一种作战方式。航空航天和航海医学等传统军事医学学科必须预有准备,抓住“深空、深海、深蓝”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开展前瞻性研究。航天医学应加强在轨飞行疾病诊断与处置技术、航天员健康监测技术、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等研究。航海医学应加强深水条件对人体功能、结构再造、战创急救的影响、舰船复合环境因素人机工效、减压病等研究。同时加强我军信息化装备和电子战带来的生物效应和医学防护研究,为各项大科学工程的实施提供医学技术支持。

4着眼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培养军事医学优秀人才

4.1重点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近年来,领军人才匮乏、创新团队缺乏的问题,影响着军事医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坚决树立大人才观,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方针,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重要平台为依托、重点学科为基地,培养造就一批国内外知名度高、学术造诣深、创新能力强、战略思维广的将帅型领军人才,为实现军事医学学科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4.2着力打造一批能力复合人才通过军事斗争准备、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实践看出,人员素质综合性、能力多样性和技术全面性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军事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医学科技发展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特征,打造一批既拥有传统意义上的技能、智能和体能,又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达到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标准的军事医学复合型人才,为实现军事医学学科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3积极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当前,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合理、培养机制不够创新、成长氛围不够和谐的问题一直阻碍着军事医学人才的全面成长。我们必须坚决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人才奖惩制度,营造”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培养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军事医学学科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发展方针,利用地方科技资源为军事医学发展服务

5.1建立军民科技资源协调配置机制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而军事医学学科在“军民通用”的科研项目、科研基地和仪器设备方面具有独特天然优势。我们必须加强军民科技计划衔接和军民两用科技发展协调,建立促进军民科技资源协调配置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军事医学重大项目、基地建设和设备资源列入国家各类科技发展计划,完善军地科研合作机制,为军事医学学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篇9

【关键词】企业医院 科研管理 科技创新 课题管理

        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民群众对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增强,安全、高效、便捷和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服务成为提高医院竞争力的关键。加强医院科技创新管理,强化科技兴院意识,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对推动医院整体实力的发展进步,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医院科技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发展和管理理念

         科研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领导重视是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全院科技水平的关键。“以人为本、科技兴院”,“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以特色带专科,以专科带全院”的科技发展理念成为        院领导和全院职工的共识。

        近年来我院制定了《医院科技创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和鼓励科技创新的若干规定》、《关于科技论文投稿和奖励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加强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文件。在企业医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科技兴院意识。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多渠道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

        2.1 医院制定了《关于加强医院人才引进和管理的若干规定》,对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科技人才从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积极鼓励全院医务人员积极在职攻读高一级医学学历,凡按期修完全部课程并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给予报销学习费用。 

        2.2 “人才为本、科技兴院”一直是院领导班子的用人策略和管理理念。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我院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送出进修、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短期学术交流、外请专家来院指导、手术、坐诊、会诊、讲座等多途径、多渠道培养急需人才。

        2.3 制定了《关于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若干规定》,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规范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

        3  认真论证学科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科学性和合理性是衡量医院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规划和发展一个学科,必须选择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为此,我院制定了《总医院学科发展五年规划》,设计了《学科发展简明申报表》,督促各科室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制定学科或专业发展规划,汇总到科教科后,由院部组织院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科学性论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医院学科建设总体规划,使全院学科能够形成合力,在重点学科的带动下,围绕重点方向形成特色学科群,促进医院重点学科始终保持领先,特色学科不断创优突破,一般学科能够快速跟进。

        4  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

        我院的骨科(三个病区)、心血管内科被授予淮北市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市级重点专科;微创外科被授予淮北市第三周期特色专科,并积极筹备和申报“颈腰痛特色专科”和“糖尿病诊疗特色专科”,“风湿病诊疗特色专科”,创办了“淮北市创伤与关节置换研究所”,使我院的专科建设提高了一个台阶。

        5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加强特色专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提高竞争意识,关键在学科带头人。在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我院先后形成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颈腰痛专科、糖尿病治疗专科、风湿病检测和治疗专科、断肢(指、趾)再植、肝病治疗、血液透析中心、重度复合伤救治以及骨科、心血管内科等市级重点专科,以及微创外科等特色科室,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带科室、以科室带全院”的良好发展格局。

       6  改进医院学术活动管理机制

        以往我院的学术讲座,一般都是以院内科室主任讲座为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培训低年资的住院医师和轮转医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务人员的学术更新和技术更新。面对互联网信息时代,我们依托和联合“好医生”医学教育网、“双卫网”等国内外知名医学网站,购买和下载部分最新国内外医学学术课件、视频讲座资料,采取直播教学和分散观看(根据专业不同,刻成教学光盘发至科室组织学习)等形式让本院医务人员能足不出户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医学科技进展,有效地促进了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

        7  抓好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

        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立项只是科研计划研究的第一步,在整个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还应包括组织、实施和控制等环节。笔者认为影响科研进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课题负责人指导思想、工作任务的繁忙、科研经费的不足、课题负责人的变动等因素,致使科研课题有可能流产而后停滞。作为医院科研管理工作者,我们十分理解临床医务人员工作的繁忙程度,尽力作好科技工作人员的服务工作,平时多联系、关键时刻多提醒、逾期未完成多督促,协助他们处理好日常医疗和科研工作关系。要及时跟进加强沟通与协作,既要加强管理,又要牢固树立为一线服务的思想,对发现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为临床一线专家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8  强化前瞻意识,组织好科研成果的申报和转化

        高级别的科技成果是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科建设实现发展的重要条件。管理部门必须强化前瞻意识,对医院承担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水平评价,注意把握科研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于具备这“三性”的科研项目,应及时进行成果鉴定和申报科技成果奖励。科技管理部门应适时地把课题的研究、成果的鉴定、奖励的申报与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医院科技进步。

        9  加强市场调研,找准发展定位

        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优势和劣势,因此,只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才能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促进医院科技发展。为此,笔者联合医务处、院办公室等部门,对我院近5年来收治(出院)病人前        10位疾病谱及其按年度医疗费用占比情况进行了调查,最终总结出我院未来5年内的经营和科技发展定位:以创伤救治与康复研究为龙头,以特色专科和微创外科为发展优势,做到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逐步形成以特色带专科、以重点带全院,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打造一批重点专科,培养一代优秀的人才队伍梯队,5年内在软硬件等方面要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

参 考 文 献

[1]刘东会,徐海涛.加强学科建设,实现医院跨越发展.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6):720-721.

[2]方伟岗.科研与学科建设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2,15(4):206-207.

[3]赵杭丽,章成伟.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0,13(1):50-52.

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柳亮(1983-),男,湖北潜江人,广西医科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西南宁530021)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社会需求导向下的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控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1C0016)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2010年度医学教育研究课题“地方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0-01-0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34-0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置偏远,一些地方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在这些民族地区开办高校对于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最基本的职能,而专业设置是实现这一职能的关键。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校多个部门,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5所少数民族自治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为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的科学定位、保持特色,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一、研究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三条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规定高等学校可以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外设置社会发展急需的、已具备培养条件的本科专业。2012年教育部对199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年印发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这些法规和措施的施行使我国高校本科专业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三点:第一,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学校机构的建构、教师工作的开展、教学活动的实施无不围绕专业设置进行。它确定了学校在资源配置、主要研究领域、人才培养重点等方面的基本方向,也是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客观尺度。(2)专业设置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的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教育质量和资源效益,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3)专业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专业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高低。专业设置合理,高校的人才培养就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专业自身也能获得社会的有力支持,并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发展。②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医学院校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办的,它们都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办学历史虽不长,但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自1999年国家实行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为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适时调整了专业设置,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分析和研究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现状,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提供依据。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

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复杂性,笔者选取我国政府设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即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高等医学院校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9年版)》③的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高等医学院校102所,其中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有10所,即内蒙古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桂林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藏医学院、宁夏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根据少数民族地区10所高等医学院校2009年本科专业设置情况,我们可以整理简化出各高校专业学科门类分布的比例,如表所示。

1.从开设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的视角来分析。截至2009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2所高等医学院校共开设本科专业数89个,其中10所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共开设本科专业数33个;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专业布点数达1438个,平均专业布点数为14.1个,其中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布点数为126个,平均专业布点数为12.6个。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专业布点数只占到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的8.7%。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中开设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最多的是内蒙古医学院,达21个,最少的藏医学院只有2个。这些数据表明,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各高校分布不均衡。

2.从学科门类分布的视角来分析。2009年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本科专业涉及医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11大学科门类的54.5%。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相比,缺少经济学、教育学和农学等学科门类专业。开设本科专业所属学科门类达3个以上的高校占所有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的80%。开设本科专业所属学科门类最多的是桂林医学院,达6个,而藏医学院和广西中医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仍只开设医学类专业。从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按学科门类所占比例分布情况来看,医学类专业在开设专业总数和专业布点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3.6%、68%,均居首位。而管理学类、工学类、文学类的热门专业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开设的重点。

3.从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契合度的视角来分析。高等医学院校根源于医学,社会影响力主要在医疗卫生事业等相关领域,培养人才的工作领域在医学行业,科学研究和服务面向的最大平台也在医学领域④。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积极适应和主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是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⑤的资料显示,2009年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人员数仅占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人员数的8.0%,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数仅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数的8.4%。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现有的专业设置特别是医学类专业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能力和作用非常有限,换句话说,现有的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契合度不高,仍然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这一特点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不同类型和类属的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是不尽相同的,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也是多层次、多类型和多规格的⑥。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发展更加迅速,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提出的要求量更多、质更高、时效性也更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原有基础的薄弱,学科建设的层次、门类、类型和特色的不完整、不完善和不突出,与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强烈需求形成尖锐的矛盾,使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方面比其他地区的高校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面对的发展需求也更加强烈⑦。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办学规律,同时还要考虑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实际。

1.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还要注意人才培养的超前性特点⑧。长期以来,受办学条件、内外部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水平与重点高等医学院校以及中、东部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在设置新专业时未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学校已有办学条件进行充分的论证,存在着“追寻+模仿”的专业建设思路,从而在主观和客观上都造成专业设置与调整方向不明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导向不清晰、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要将专业设置与调整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招生就业管理部门和发展规划部门应积极协作,在认真调查分析学校和兄弟院校专业设置现状的基础上,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等专业设置利益方的充分参与,做好学校专业建设规划,使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更具可行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同时,做好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工作,准确把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特别是医学人才的种类、层次、质量等各种需求,积极设置与调整专业,提高专业设置的合理性、适应性和针对性。⑨

2.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任何一所大学要发展,就必须办出特色。没有特色的大学是没有发展前途的。⑩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应有其民族特色,这在理论上是不言而喻的。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应着力在民族特色上下功夫,坚持开设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本科专业。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专业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民族特色,如内蒙古医学院开设了蒙医学和蒙药学,藏医学院开设了藏医学和藏药学,新疆医科大学开设了维医学等。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还应有医学特色,这是由其办学类型决定的。一般情况下,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数比例不少于40%,才能称之为医学院校,否则,医学的背景和特色将名存实亡。11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要始终坚持以医学学科为本不动摇,始终保持医学学科专业特色。

3.合理布局本科专业结构。当前,在我国高校办学自逐步下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高校趋同化现象,形成了一定程度上专业设置监管的缺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各地的生产形态等情况差异较大,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表现出不同的类别和层次。国家应鼓励少数民族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本地区的需要自主设置特色专业,做到既有国家统一布局,有省(自治区、市)、国家民族事务部门的配套建立,又有学校自主设置的合理结构12。教育主管部门还应适当控制条件不够成熟的非医学院校医学类专业和医学院校非医学类的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以确保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在宏观上合理布局本科专业结构。在微观上,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健全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评估机制和监控体系,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发展战略等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本科专业结构。

[注释]

①龙先琼.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9(2):16.

②肖娟.和谐发展和改革创新――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J].教书育人,2006(2):5.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9年版)》。

④11刘向锋,杜莉.优化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若干思考――基于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良性互动的视角[J].西北医学教育,2010(3):448-449,448.

⑤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年版)》。

⑥惠泱河,卜晓军.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做好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3(6):18.

⑦李向红.民族地区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路径选择――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位授权点现状的分析[J].学术论坛,2010(8):182.

⑧12曲木铁西.试论少数民族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J].民族教育研究,2007(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