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多媒体教学的研究背景十篇多媒体教学的研究背景十篇

多媒体教学的研究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4:58

多媒体教学的研究背景篇1

建构主义多媒体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88-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而多媒体及网络化教学的应用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表现出的优势不可小觑。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素材丰富、信息交流性快等优势,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同时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型人才。

1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改革创新素质教育模式的必要条件和推动力。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其核心在于传达艺术审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在审美实践中进行审美创造。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与授的固化模式严重缺乏生动性,抑制学生的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以至于学生对美术学习缺乏耐心和信心,有些学生学习多年美术,竟不知《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是哪个朝代的盛景。而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光影的结合,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置于立体的学习情境中,这与建构主义的观点是相协调统一的。

2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最早提出构建主义理论的学者是瑞士的皮亚杰。在他的理论中:儿童处于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地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新型的学习理论,不仅强调认知主体,更强调把学习者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由学习者来主动完成建构过程。由于个人差异的多样性,因此对客观世界的构建模式也是复杂多变的,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自主构建美术知识体系是改革创新的重点,构建主义学习的含义就是将学习者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交流信息,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料,主动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构建主义理论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在课堂上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旧传统,通过师生间平等沟通和讨论,把单向的教师传授变为师生的双向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在愉悦的情境中完成学习过程。传统的美术教学容易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抵触情绪,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而多媒体的应用打破了这种僵局,能够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点燃他们追求知识的火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某一名家的作品,整理相关信息,通过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阐述学生独特的艺术观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以构建主义为基础的多媒体美术教学研究

在传统美术教学的天枰上,关注学生美术基础程度远远重于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现代教育观念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式的教学过程寻求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审美素质,形成创造性思维模式才是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美术教学既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理论知识要点和技术操控要求,同时又有其独特的性质,它是深化美术理论和钻研美术技能的结合体。由于对多媒体技术的认识不足,导致美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滞后于其他学科,只有找到现代科学技术与美术教育的切合点,才能将信息技术完美的融入到教学中。同时多媒体软件系统操控对美术教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Cai可见主要应用于处理图像、动画、音响、文字等资源。用于处理文字的woRD2000,绘画程序的paintBRUSH,图形图像的pHotoSHop,幻灯片制作的poweR-point,以及动态画面制作的3DmaX等也是多媒体美术教学中常用的操作软件。

在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现已广泛的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学生通过与电子媒介的接触获取丰富的资料,这种科学化的学习工具为美术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3.1多媒体美术教学的教学设计

多媒体美术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策划出正确的教学策略,选择相应的媒体和软件,最后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创新的教学原理决定了系统的教学设计,只有将系统内各个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最佳的教学功能和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必须包括精炼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学生发展的个性知识点,根据所选择的媒体教学方式,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的立足点要多元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产生的观点也就不同,通过学生之间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探讨交流,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3.2多媒体美术教学的媒体设计

多媒体教育有机结合视、听、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艺术情境,因此选择适当的媒体是完成多媒体美术教学的关键。首先媒体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既要操作简便,又要有趣味性,例如: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吃甜瓜与吃葡萄的孩子》,学生感觉不到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配合网络多媒体通过了解作品的产生背景等则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轻松地解决课程中的问题,为教学活动铺路筑桥。

3.3多媒体美术教学的课堂设计

整体的课堂设计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教学媒体等因素,通过有效的设计,有针对性的组合在一起。在教学理论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的教学课堂不仅要有创新的教学思想,更要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准则,为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的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可充分利用powerpoint、internet、Cai等多媒体技术,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完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让学生以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活动,体验美术课堂的乐趣,强调学生的参与度,锻炼学生的技能,才能不断地完善学生的人格。例如在《色彩学》的课堂教学中,纯理论的讲解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而将色彩学与心理学、自然科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运用便捷的软件工具,让学生反复体验色彩带给人们的生活的变化,不硬性的灌输知识点,才能拓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色彩设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色彩学的研究中,我们强调联想的重要性,因此建构以视觉、听觉的外部刺激,才能起到激发启示学生联想的作用。客观世界的色彩是客观存在的,而每个人的认知却是不同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多层次发现色彩的艺术美感,求同存异,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针对于美术教学中的知识点的创设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通过网络媒体搜集的资料五花八门,我们要认真甄别,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实施教学,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验,锻炼学生的判断力,真正达到启发提示学生追求真理、寻找答案的目的。在构建主义的理论指导下,选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有效的服务于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以拓展学生思维为出发点,不能过分强调直观体验而忽略了思考空间,要悉心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网络时代的多媒体美术教育,不能拘泥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更要从深层次挖掘学科间内在的联系。建构主义对美术教学的影响,在多媒体的应用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及如何参与互动式学习还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4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多媒体美术教学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教学成果质量大幅提高,动态的教学过程逐步完善,虚拟与现实的科学技术正将美术教学发展推向新的方向。当代多媒体美术教学,正以快速的发展形势整合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为学生设计多媒体网络平台、共享网络资源、构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们艺术修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多媒体教学必将成为教学实践的主导,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琳.谈多媒体技术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9(02)

[2]肖猫生,李红英.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4)

[3]沈爱琴.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优势[J].成才之路.2010(36)

[4]张慧.初探高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8)

[5]李平.美术教学中的一把双刃剑--浅议多媒体美术教学的利与弊[J].美术大观.2007(08)

多媒体教学的研究背景篇2

关键词:全媒体;中职德育;家校合作;教训方式

在全媒体背景下,各种无线终端的应用加强了信息的流通,这给很多未经过过滤的不良信息进入学生的生活和学开方便之门。在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下,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当前对学生影响较大的“读书无用论”等思想观会严重扭曲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及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全媒体背景下,如何加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家校合作教育和全媒体概述

1.全媒体时代。全媒体的概念来源于生活服务领域,最终应用于大众传媒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全媒体时代的形成是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很多现代通讯手段得到普遍应用[1]。比如手机、电脑、平板终端等等让每一个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并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实现新的传播。全媒体尤其是当前QQ、微信、微博等等很多通讯交流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如果不加以规范和正确的引导,一些消极、低俗的信息就是左右学生的思想,让的德育价值观念得到正确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良好的发展。

2.家校合作。所谓的家校合作就是学校和家庭组织成一张教育网,两者之间相互沟通,实现信息的对称,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解,从而把握学生的动态,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中职学校的德育中,学校和家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教师并不能清楚地指导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因此开展的德育教育不够全面;而家长也不知道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因此不能够很好地辅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在全媒体背景下,全媒体为家校开展德育教育合作教学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学生也会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学生价值观念的扭曲。因此,在全媒体背景下,家庭和学校要形成合力,利用全媒体的优势不断为学生构建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全媒体时代重视家校合作的德育教育方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家庭是最完备的教育模式,将家庭和学校形成一对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进行无缝接入,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优化。在当前全媒体背景下,基于全媒体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更加优化了家校合作教育模式。

1.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决策,实现家庭和学校德育优势的互补。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两者对学生的把握不全面,因此开展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很多因素,使得家校合作教育效率不高,效果不好[2]。但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学校和家长之间可以建立的共同渠道和交流途径也就越来越丰富,比如可以建立家长和学校之间的QQ群、微信群,在进行德育教育决策讨论的时候,家长可以充分参与到其中,根据自己在家庭中学生的德育问题发表意见,这样提出的问题更具有建设性,从而实现双方的信息对称,让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所开展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2.利用全媒体建立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共同抵制影响德育教育的负面因素。在全面背景下,学生也必然生活在全媒体的环境中。特别是当前我国手机普及、网络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在全媒体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学生会受到来自于一些不良网站以及不良言论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思想健康受到影响,阻碍了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3]。基于这种状况。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充分利用全媒体之便,建立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多角度、多侧面渗透,让学校和家长之间共同抵制影响德育教育的负面因素。比如在一些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本身的素质较低,意识不到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教育途径,给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通过全媒体构建联系平台之后,学校就应该定期地这一部分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家长及时地反应自己学生的德育状况,并且引导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方式。再如家长发现学生在家庭中出现一些失范行为,就可以及时地向学校反应,学校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德育教育措施,实现教学的时效性,将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德育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3.利用全媒体吸纳家长教育资源,实现德育教育的进一步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家长也是一中重要的教育资源,不管是高素质的家长还是素质较低的家长,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能够找到学生德育问题的原因,进而通过对着中问题的分析,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进一步优化[4]。在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家长志愿者协调委员会”让家长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并且发挥重要作用。明确该委员会的主要作用就是征询教师的教学意见以及明确学校的教学资源,从而从多个方面构建好的教学资源,比如教育场地,教育者等满足中职德育教育的需要,优化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

结语

总的来说,全媒体背景下的德育教育工作,就要充分联合家庭,充分运用家庭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到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在全媒体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增强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红.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改革和创新[J/oL].学周刊,2016(25).

[2].专题策划夯实德育基础促进职教腾飞[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9:5.

[3]王秀红.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改革和创新[J].学周刊,2016,25:14-15.

多媒体教学的研究背景篇3

>>浅析ott系统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推行三网融合下的财富机会“三网融合”下的业态发展三网融合下的媒体研究媒介融合形态下的三网融合浅析“三网融合”下媒介融合的特点三网融合下的云计算应用三网融合下的电视增值业务的创新三网融合的探索中国国情下三网融合的多维应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告受众分析三网融合下的媒体广告经营三网融合下的媒体新业态三网融合下的网络电视瓶颈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电媒体之形变三网融合下的新媒体发展三网融合助力下的现实断想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电信市场竞争浅析“三网融合”下的iptV营销思路浅析三网融合下的信息安全问题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7][9]荆苏丹,曹三省,赵荣娇等.面向三网融合与全媒体环境的ott系统关键技术分析[J].2011中国数字电视与网络发展高峰论坛,2011:98-103.

[8]有线电视iptV互联网视频ott移动终端视频[eB/oL]..

[10]oliviermilet.overthetop(ott)ContentDelivery[eB/oL]..

[11]DugonikB,plenkovi'cm.theRoleofFutureGenerationHybridtVtechnologiesineducation[J].informatologia,2012,45(2):103-114.

[12]焦健利.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13]Youtubeforschool[eB/oL]..

[16]Roberttalbert.invertingtheLinearalgebraClassroom[eB/oL]..

[23]殷春燕.ott: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J].集成电路应用,2012,(9):28-29.

[24]俞建华.iptV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1):78-81.

[25][26]刘忠民.教育电视应对新兴媒体挑战的发展对策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1,(3):72-76.

收稿日期:2013-06-15

作者简介:靳素丽,硕士研究生;陈仕品,博士,教授。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37000)。

多媒体教学的研究背景篇4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新媒体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影响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困境及对策研究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境与对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及对策探析网络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专题式教学的实践及思考多媒体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创新初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浅谈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职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新媒体时代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2006-11-016.

[3]张丹,曾姝,徐建平.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6.

多媒体教学的研究背景篇5

【关键词】英国;aQa;alevel;媒介研究;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8)09―0023―04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媒介教育的国家。70年代媒介教育即成为英国国家正式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在国家中小学(5-16)课程体系中,主要是将媒介教育与现有学科(主要包括英语、艺术设计、公民、历史的等)通过各种专题的形式加以整合。而在16岁以上的学生中则开设了单独的媒介教育课程:包括GCSe(普通中等教育证书)媒介研究课程、GCea-level(中学高级水平考试媒介研究课程以及GCea-level电影研究课程等。考察这些课程的内容及其开展情况对我国媒介教育课程内容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英国GCea-level媒介研究课程概况

GCea-level(中学高级水平考试)课程,是英国的国民教育课程,也是英国学生进入大学前的主要测试课程。a-level课程是与普通中等教育(GCSe)直接衔接的高级水平课程,其成绩相当于中国的“高考”,所以在英国,学生凭a-level课程的成绩直接报读大学。a-level课程虽然源自英国,但目前已被世界范围内的150多个国家的数千所大学所认可。

1988年,英国oCR评估协会引入了一个a-level媒介研究课程的提纲,1990年664名申请者进行了该课程的考核,自此GCea-level媒介研究课程正式纳入英国媒介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自GCea-level媒介研究课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申请参加该课程的考核,据英国国家课程和资格署(QCa)统计,到2004年,已经有30876个申请者参加了该课程的考核,比2002年增加了12.8个百分点,并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英国的几大评估协会(aQa、oCR、CCea、wJeC、edexcel)都在实施a-level媒介研究课程,但其课程内容有所区别,本文主要介绍英国最大的评估协会――aQa的媒介研究课程情况。

二英国aQaalevel媒介研究课程内容

1alevel媒介研究课程总体结构

英国媒介研究课程共包含六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单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考核方法(如表1)。其中模块2和模块5的教学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表现情况的评价,而其他几个模块则是通过学期试卷考核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alevel媒介研究课程具体内容

模块1解读媒介:此模块中申请者需要将英国媒介教育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媒介表达、媒介机构、媒介语言(包括叙述和类型)、媒介价值和意识形态、媒介受众、媒介类型)应用到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所用的材料可由考试中心规定或教师自己选择。

模块2现代媒介文本内容:此模块中提供了下面的四个主题,申请者需要从中选择两个来研究。

(1)电影和广播

电影语言的认识,应用和评价(例如图像,声音和音乐;视觉技术[剪辑,摄影机的位置,灯光等]等方面)。

受众问题(例如受众的定位;受众接受条件;受众对文本的解读和评价,文化对解读和评价过程的影响)。

表达问题(例如如何表达性别,种族,国家,地域,英雄,反派等信息或形象;表达的公平性,准确性问题以及表达的功能以及目的等)。

叙述问题(例如不同的叙述结构和技术的比较;不同的叙述类型――肥皂剧,连续剧,系列剧的比较;叙述类型对叙述结构的影响等问题)。

机构问题(如机构对文本的影响;机构之间的差异――好莱坞与非好莱坞之间的差异;公共服务与商业广播;经济,市场和发行对产品和文本接收的影响等问题)。

价值和意识形态问题。

(2)纪录片

运用关键概念对纪录片进行分析和评价。

纪录片的形式和风格(纪录短片;故事纪录片等)及其与内容、目的的适应性。

纪录片技术的分析与评价(例如选择、压缩和剪辑的使用;摄像机和职员的作用等)。

纪录片的积极价值(例如,教育性;传递信息;情感,社会和政治功能等)。

了解纪录片制作的历史背景。

评价纪录片当前的趋势和走向。

(3)广告和行销

运用关键概念来分析评价当前的广告或行销活动。

行销理论,原则和实践。

分析评价各种广告技术的功能与目的。

政治和行销的关系。

宣传,广告和广告资金对媒介内容的影响以及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财政/民族/职业/公共服务/受众等方面的讨论。

(4)报纸

运用关键概念对国家报纸或地方性报纸进行分析和评价。

分析和评价报纸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的报道。

对新闻报道的批判和讨论(例如片面追求轰动效应;伪造等)以及改革的提议。

报纸的新闻和娱乐价值。

报纸的意识形态问题。

报纸的受众(读者定位;与读者的关系)。

模块3实践制作:此模块的研究成果包括三个方面。

(1)简要说明

每个申请者要写出大约750字的作品设计的简短说明。当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时,该说明中要清楚的交代每个申请者所承担的具体职责,所使用的技术,以及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如何适应特定的受众等问题。

(2)成品

成品表明了申请者使用一种或多种适当的媒介技术的能力。这个媒介产品直接来源于申请者对模块2中任一主题的研究。

在“电影和广播小说”这一主题中,录像或者电影是所需的工具,清晰顺畅的剪辑则是这一主题所需的技术。在“报纸”这一主题中,需要使用桌面出版系统制作出由文字和图片组成的页面。与“纪录片”这一主题相关的工作可以是使用摄像技术(也可以是无线电通讯技术)完成的一项任务。“广告和行销”这一主题需要申请者使用基于时间的技术,基于页面的技术或者是两者的结合(考核的目的是保证每个申请者都认识和理解媒介技术的使用方法,因此不应该限制制作时间)。

(3)评价

每个申请者都需要写出大约1000字的自我评价。如果是小组合作的形式,需要交代每个申请者具体承担的职责,这样对每个申请者的学习要求才可能实现。除了要批判性的评价完成品的优缺点以外,还要说明该产品是如何与模块2的学习建立联系的,以及对关键概念的理解。

模块4媒介文字和背景:此模块中提供了四个主题,申请者需要从中选出两个来研究

(1)新闻的生产与制作

了解新闻的价值。

了解新闻来源及其影响。

了解新闻的平衡和偏向。

了解技术发展对新闻的影响。

了解新闻制作方面的最新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了解与新闻相关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

(2)表达

对媒介中关注的某些特定群体或地点的具体研究。

媒介中模式化表达的问题。

媒介表达的公正性与准确性。

媒介表达的影响力。

某一表达方式占支配地位的原因(历史,经济,社会,政治原因等)。

(3)类型

某一媒介类型的编码方式,惯例等。

对一种特定媒介类型的现代及历史文本的详尽研究,了解其历史发展情况。

某一媒介类型出现的社会、经济以及政治背景,繁荣和低迷的原因。

某一媒介类型的最新发展情况。

(4)媒介受众

热线电话直播节目,纪录片,新闻节目中受众的角色。

不同媒介文本中受众的不同角色所引起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

媒介导致的受众分化问题。

受众理论,受众如何读解媒介文本。

作为公民,消费者的受众,他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功能。

受众如何使用/影响/控诉/支持媒介。

模块5独立研究:此模块可以将申请者对关键概念的理解运用到现代媒介文本或者现代媒介文本中产生的论题或问题中(本模块中所说的“现代”是指本课程开设以后制作发行的产品)。独立研究应该是一种研究的或者基于研究的工作,它不是收集大量实验数据的练习,而是以文本分析为中心的。独立研究可以包括下面的内容:

评论与媒介文本、论题相关的著作。

通过比较分析(例如与历史文本的比较)说明现代文本特点。

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或视点进行文本分析。

通过分析现代媒介文本来研究一个问题(例如,审查制度;网络的价值等)。

政治,经济或历史背景对媒介文本的影响(制度影响或者受众问题也要研究)。

模块6比较批判分析:此模块中,申请者应该对媒介文本进行分析、比较文本之间的异同,并根据相关的关键概念,在更广阔的背景(历史,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中对其加以说明和阐释。可用于研究的媒介文本形式包括:不同媒介形式表现的相同话题、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同类型、不同机构制作的相似文本、面向不同受众的相同媒介或类型等。当然考试中心所选用的媒介文本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并不限于这几种。

三英国aQaalevel媒介研究课程特色分析

英国aQaalevel媒介研究课程作为一门单独的媒介素养培养的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不仅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在课程结构的安排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课程内容特色

(1)采用概念式教学法

英国媒介教育的目的定位在培养媒介理解力和媒介参与能力上,因此,英国aQaalevel媒介研究课程并没有按照研究对象或媒介技能来设计,而是根据概念理解的需要来设计,向学生提供一组核心概念,作为对媒介和媒介文本解读的“语法”[1],运用到对各种媒介形式、内容及其文本的分析、评价以及实践制作当中。这种概念式教学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媒介表达:主要涉及“表达主体及表达方式”、“为什么用这种表达方式”等方面。

媒介语言:主要涉及“文本信息的外延与内涵”、“文本信息内涵的重要性”、“声音及视觉技术如何用来表情达意”等方面。

媒介类型:主要涉及“文本属于哪种类型”、“受众对文本的期望度”等方面。

媒介机构:主要涉及“文本来源于哪种机构”、“机构对媒介文本的影响”、“机构由谁控制和管理,有没有影响”、“文本的发行”等方面。

媒介意识形态:主要涉及“文本俄核心价值、意识形态”、“选择文本内容的标准”等方面。

媒介受众:主要涉及“文本的目标受众”、“受众接受文本的条件,对文本中角色的影响”、“可能的受众读物”等方面。

上述几个关键概念既相互交织,又彼此独立。这些关键概念本身并不组成课程,而是通过对一系列与媒介文本、过程以及机构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而融会贯通的。如利用关键概念对某一种媒介形式进行个案研究,也可以在媒介创作教学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达到辨识、理解关键概念的目的。

(2)置于特定背景之中

英国aQaalevel媒介研究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到对各种媒介形式与媒介文本的获取、分析、评价和创造,而且将这种分析、评价、创造的过程置于特定的背景之中进行。考虑历史背景、经济背景、政治背景、社会背景等对媒介各方面的影响,从而使申请者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媒介,理解媒介产业。

2课程结构特色

(1)层次性

英国aQaalevel媒介研究课程内容在各模块结构安排上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在aS水平的课程内容中,模块1中首先介绍媒介教育实施的几个关键概念,使申请者对关键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在模块2中则鼓励申请者将这些关键概念运用到一系列的媒介文本的分析过程之中,在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关键概念的理解。而在模块3中则要求申请者将自己对关键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运用到实践制作过程当中去,在实践中对理解进一步的升华。这三个模块的设计按照“初步认识――应用中的理解――理解后的创新”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践地完成了课程教学,这一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在a2水平的课程中,模块4要求申请者研究两个深层次的主题(比如新闻制作、类型表达、受众等,)模块5则要求申请者对媒介的某一单独方面进行分析(例如一种文本、一个媒介论题或者与媒介相关的著作等),这一单独方面涉及到多个主题的分析,因此在研究范围上与模块4相比有所扩展。而模块6则进一步扩展,对媒介的两个或多方面进行比较性的、批判性的分析。这三个模块之间的层次关系主要体现在研究范围的扩展上。

(2)连续性

英国aQaalevel媒介研究课程内容的各模块并不是独立存在,无任何联系的,它们之间体现出了一定的连续性与继承性。

各模块都是围绕着几个关键概念而展开的,都涉及到对关键概念的认识与理解。aS水平模块是文本中心的,主要要求申请者将关键概念运用于媒介文本的阅读中,并使用恰当的技术制作自己的媒介产品。a2水平的几个模块同样也是基于媒介文本的研究,并且与aS模块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发展性,要求申请者考虑一系列相关的背景以达到对文本的更全面的理解。然而,aS模块的重点在于培养申请者对文本运作方式的理解,a2模块则集中于对媒介文本形成原因以及其形成的历史,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力量的研究。

四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设置的借鉴价值

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建议“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提高青少年认识和利用媒介的能力。”[4]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媒介教育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与课程实践,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英国的媒介研究课程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设置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1在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总体设置上的借鉴价值,英国的媒介研究课程内容可以给我们以借鉴。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人接触媒介的时间、接触媒介的动机以及接触媒介的类型也有所不同。因此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应该设置一种立体化的教学内容,即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人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在设置立体化教学内容时,为了避免造成多层次教学内容设置的混乱,我们可以借鉴英国媒介研究课程的概念式教学法。各层次的教学内容均围绕着关键概念展开,但是在展开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年龄、职业以及地区等因素确定教学内容的难易、范围、深浅以及所选择的媒介类型。

2在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关键概念选择上的借鉴价值,英国的媒介研究课程内容同样可以给我们以借鉴。借鉴时本土化的过程是不可忽略的。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城市人口比例较小,负担着大面积偏僻国土的国家,媒体作为获取信息、远程教育工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认识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另一方面,纵观整个英国的媒介研究课程内容,媒介基本知识、技能、研究能力的培养为其主体,而对于媒介伦理道德的评价却未曾涉及。中国的教育不管在近现代的过程中有了多么大的嬗变,儒家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始终在顽强而深刻地发挥着它的遗传能力。儒家文化传统建筑在道德主体论的基础上,其价值取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因此,中国的教育改革不论发展到何种程度,对伦理道德的培养都是核心问题。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同样如此,无论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内容还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当中,都应该涉及媒介伦理道德的培养。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英国的媒介研究课程的关键概念中既有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的,也有需要我们补充的,借鉴英国媒介教育开展的有效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将给予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以极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艳秋.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J].国际新闻界,2005,(2):11-16.

[2]英国课程与资格署(QualificationsandCurriculumauthority).mediamatters-areviewofmediastudiesinschoolsandcolleges[eB/oL].

多媒体教学的研究背景篇6

话语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补充与深化,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视点内的创新,有助于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症结。近年来,部分学者以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社会语境变革为背景,使用多学科交叉思维,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范式转换机制。

一、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新媒体传播研究。国外在新媒体传播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者从技术角度分析新媒体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如尼葛洛庞蒂在其《数字化生存》中对互联网时代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的转变有着独特的见解,莱?舍基认为“自媒体”时代用一种新的关系模式改变了原先的组织形态,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湿关系链”。二是探讨社会、经济领域所受到的各类影响,研究者试图利用传播学知识、文化研究等来得出新研究范式和结论。目前传播学界有社会科学研究、批判研究与诠释式研究三种主流研究范式。三是新媒体语境下新的传播实践活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罗杰?费德勒的《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体》等。近几年,国内对新媒体传播的研究则更多地聚焦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发展、传统媒体转型、社会性传播、传播制度等主题。

(2)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近年来,国内不少的专家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开始思考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工作,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者们普遍认为,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空间、新载体、新形式和新手段。同时,新媒体是把“双刃剑”,传播的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学者们大致从建设网络思想政治队伍、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强化网络道德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二、新媒体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

(1)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近年来,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涵、话语创新路径以及与学科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包括:一是话语内涵研究。学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意义、手段、特征等层面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但目前未统一界定。如邱仁富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功能角度予以界定,强调其话语环境、话语规律与话语目的;郭毅然则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表达方式角度予以界定,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控制式、劝导式和对话式三种形式,并逐渐从控制式和劝导式转向对话式。二是话语体系与创新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传统话语体系缺乏层次性、生动性、批判性,如李宪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话语体系,邵献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实现“生活关怀、理论魅力、平等沟通、情感共鸣和实效”五个方面的转向。

(2)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新媒体的“超时空、交互性、对话式”等传播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话语关系及话语理念提供新情境。目前,关于新媒体话语的研究还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话语传播范式研究,殷俊等学者阐述了新媒体话语的生成方式、特征及在新媒体事件中的叙事方式等。二是话语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话语权方面的研究。如蒋建国、魏建国等学者分别从舆论话语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等话语权研究。三是话语角色研究,李凌燕集中论述了新媒体的话语角色与话语传播价值。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重视并涉及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话语研究。但目前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关论文仅10篇左右,且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等方面进行策略性研究。如李炳昌认为,新媒体环境赋予大学生新的话语权和自主学习权,以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尹夏燕阐述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德育工作中话语权的突出问题,提出建立并完善多渠道的话语表达机制。

多媒体教学的研究背景篇7

>>移动互联背景下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分析手机等移动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手机移动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具体影响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探析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手机互动广告的设计与研究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手机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影响研究试论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浅析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手机媒体对体育传播的影响手机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移动互联网下手机用户使用行为特征的研究高校传播环境下手机媒体的信息服务模式媒介融合下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现状及趋向手机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研究移动互联网视域下手机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探析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媒体应用传播及营销策略研究手机媒体进入3G时代对品牌传播的影响手机媒体小众化传播对大众媒介的影响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陈国权.手机报只是个过渡产品[J].中国报业,2012(7).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

[7]姜煜.调查称许多中国人开始和结束一天时都由手机相伴[eB/oL].中国新闻网,2013-07-11.http:///it/2013/07-11/5031825.shtml.

[8]洪唯.白领玩手机时间城市排行榜出炉南京排第16位[n].金陵晚报,2013-05-22.

[9]张敬伟.美国纸媒的救赎和网络时代的省思[n].新加坡联合早报,2013-08-16.

[10]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1]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90.

[12]刘德寰,刘向青,崔凯.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群族与趋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0.

多媒体教学的研究背景篇8

一、(略)

二、新媒体艺术教育与文化科技

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达•芬奇的一句名言生动揭示了文化与科技的内在联系:“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为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历史表明,文化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都是重大技术创新和扩散的结果。新技术革命浪潮中,传统文化内容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对接,派生出三维动画、数字特效及互动媒体等一系列新兴业态,使文化科技内容更加引人、文化科技传播更加快捷、文化科技的影响力更加深远,科技和产业革命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前所未有。新媒体艺术以其特有的禀性契合了国家发展目标,从而被我国列入“十五”期间国家推进高薪技术产业化的重点发展领域。[1]国家的重视、大众的需求、技术的完善,这些有利因素正促使我国新媒体艺术相关行业全面振兴,新媒体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更要不断更新、不断创新,勇于打破一些继承的规矩和习惯。研究新媒体艺术设计文化的科技创新实际上就是探索文化、艺术和科技的有机整合,以下三个方面,或许可以视作新媒体艺术教育文化科技创新的教育趋向。

(一)跨学科

21世纪,新媒体艺术设计所面临的挑战将无法在单独的领域里面解决,而是必须由艺术家、设计师、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等彼此互相联合,在一种开放互动的研究环境中共同解决。如生物工程与电脑技术结合,产生了基因艺术的研究;电影与互动技术结合,开启了互动式电影的研究;网络与远程通信结合,产生了远程通信艺术的研究等,这些新学科的相互启发极具探索性。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内容涉及众多学科,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跨学科范畴。新媒体艺术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多部门的团队合作已成为信息社会知识发展的新特点。[2]对数字技术的掌握是当下新媒体艺术的重点,无疑也是传统艺术跨入新媒体艺术的一道门槛,这道门槛对于专业的美术院校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时更是机遇。一方面,我们可以把理工学院的技术引进来,把艺术学院的灵感送出去,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的合作,让学科之间的潜在价值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从专业价值来说,新媒体艺术不同领域的软件和硬件非常多,要达到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就必须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技术的教学。

(二)独创

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独创成了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创新研究难在产生独创的概念和成果,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此应为新媒体艺术的教学重点。独创可以理解为对既有问题的独特解决方案,独创的来源是对问题更为深刻的理解,在艺术和技术的整合中,技术不再局限于一个简单的使用目的,而是纳入到背景宏大的生存方式的研究中,艺术问题也不再是简单的艺术审美,而是必须融入整体的社会文化体系之中,在相互联动中探求新媒体艺术独特的表达方式。“新”是新媒体艺术的生命,新媒体艺术的这一特征,使得新媒体艺术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新媒体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设计技巧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更应培养具有思想张力的创造性人才,以适应数字化未来的发展需要。为了开拓独创的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教育要突出独创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力,创造性地由外向内、由此及彼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可持续发展、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三)开放

科学无国界,科学探讨着超越民族,超越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普遍真理。[3]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免费向全世界开放远程课程,人们可以非常方便的接触到高质量课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计划”执行主任安妮•马古利斯说:“我们认为,当知识得到公开和自由分享时,教育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4]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完全对外开放,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者来此开阔眼界,了解新的媒体研究方向,得到可靠的技术产品资讯。在实验室里教授、学生以及赞助者来自不同领域,研究项目高度整合,合作交流非常紧密频繁。在当前知识社会、全球社会的背景下,寻求国际化是当今世界各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战略,不同的大学都在采取各式各样的措施与方法来寻找与扩展自己的国际化之路。[5]新媒体艺术学科是一个面向前沿、高度国际化的学科,打造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加强国际交流,是我们尽早进入国际媒体行业或文化产业的主流平台,也才能真正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加强对整个国外的学科背景和教育背景的了解;大量聘请相关领域的国外专家和国内权威专家任教;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国门,把国外的学生引进来,共同完成项目,以此建立一个更开放的国际化学习研究平台。

三、新媒体艺术设计教育与文化市场

进入信息时代,全球范围内以数字动画、影视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媒体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目前全球数字媒体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新媒体艺术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文化产业之一。新媒体艺术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其市场化本质不可回避。其实市场并非是唯利是图的代名词,市场体系也受消费者理性选择的制约。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只有形成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才会有新媒体艺术的大规模生产。文化消费的需求促成市场的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空间对于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媒体艺术教育要面向市场,市场在哪里?怎样去面对?新媒体艺术必须要靠得牢,用得上,要有社会价值,要具备整合的能力,整合就是创新。[6]虽然与新媒体艺术相关的学科体系范围广、领域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可以主抓一些和实际结合、学科相近的领域,如三维动画、互动媒体设计、网络媒体设计以及影视特效等。新媒体艺术教育既要仰望天空,思考许多前沿问题,又要脚踏实地,考虑许多实际问题。社会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中,让教学能够兼顾社会实践,让实践成为教学的动力。同时,科研项目也要向产业化靠拢,使科研项目走出模拟项目,与文化产业结合。研究者从赞助者那里了解市场动态,赞助者从研究者那里得到必要的资源,实现双赢。#p#分页标题#e#

多媒体教学的研究背景篇9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工作;隐性教育

我国科技不断进步,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其中,以网络和手机等作为主要媒介的新媒体也渗入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为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不但有相对较高的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还具有逆反心理。与高校思政工作中的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受当前新媒体的影响更强。所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对提升高校思政工作中隐性教育的功能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政工作和隐性教育之间的联系

高校思政教育课分为隐性教育、显性教育两个部分,相比于言传身教的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更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当今的高校中,大学生相对容易接受隐性教育,同时,隐性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影响也更为深远。同时,隐性教育通过诱导、暗示,采取以情育人的教育方式,有效延伸了高校思政工作时间与空间,从而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此可见,如果能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就能促使高校思政工作的进步。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政工作中隐性教育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对人们生活与工作各个方面都有影响。而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同样深受新媒体影响,其中,积极影响主要包括:第一,高校学生群体喜欢尝试与研究新鲜事物,对新生事物有更为强烈的尝试欲望和好奇心。因此,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比较符合高校学生心理,因此学校在开展隐性教育时相对容易。第二,在如今新媒体盛行的背景下,网络早已是我国各大高校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与信息,且方法简单,同时还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新媒体在我国高校的思政工作隐性教育中发挥着即时性的作用。第三,隐性教育不仅与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息息相关,同时也涉及到大学生个人生活。而新媒体则通过充分发挥其灵活、广泛、新型、快捷等优势,密切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不仅能确保大学生隐私受到尊重,还能在相对安全环境中进行隐性教育,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此外,新媒体可利用其多元化的手段,使受众之间能够进行双向交流。因而新媒体具有灵活化和多样化特点。

三、新媒体对高校思政工作中隐性教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过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相对比较封闭,但在当时社会背景与条件下,对于当时思政工作仍旧具有重要作用。现如今,新媒体对当今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一定影响,若仍采取传统封闭的思维方式对待当前的高校思政工作,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因而,我国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应坚持与时俱进,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方式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其次,在当前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有传播滞后的缺点,这是因为新媒体为我国高校提供了新型的传播媒介,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某些时候无法与时俱进。最后,在新媒体盛行的社会背景下,信息传播具有复杂性,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形成巨大冲击,所以高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坚持创新,及时更新教育内容。

四、新媒体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政工作隐性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新媒体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工作隐性教育不但需要满足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还需在实践中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校园文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需结合传统教育手段将新媒体融入校园文化当中,以此提高高校学生关注率、参与率,扩大我国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度;第二,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可采取建立思政相关网站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帮助大学生辨别是非,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第三,思政工作人员可通过使用交流软件如微信、QQ群、飞信、微博等,帮助学生处理心理上的问题,这就要求思政工作人员凭借新媒体交流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思想送至大学生身边。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工作隐性教育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因此,高校思政工作人员要充分把握并发挥新媒体手段的优势,避免其对隐性教育的消极作用,结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我国高校思政工作中隐性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赛,余雪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J].铜陵学院学报,2012(4):80D82.

多媒体教学的研究背景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信息技术;整合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适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多,而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在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对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更应当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思想,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一、高中生物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是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的又好又快发展。总结起来,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生物教师利用多媒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首先,多媒体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主动性。其次,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思维。再次,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分组学习,通过合作学习,不断完善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理解。然后,多媒体教学应该遵循媒体多元化原则,在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时,教师应依据生物教材的内容与效果进行音像资料和文字材料的结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最后,多媒体教学还应该遵循强化训练原则,教师应该对多媒体教学的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使其不仅能够反映生物的基本知识内容,还能够满足学生的训练要求。

二、高中生物课堂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具有很多有效的策略。主要如下:

(一)多媒体在生物课绪论及新课导言中的应用

在高中生物绪课的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研究的方法与对象,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将生物课堂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并且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相关的研究内容。多媒体在绪论中的应用能够将一些经典实验研究过程再现出来,并且将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物课的新课导入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从而顺利完成新课的引入。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的好奇心对生物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枯燥的生物知识很难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学生课堂学习氛围,为生物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Dna的结构”这部分内容讲解上,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地展示出Dna结构模型,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能力。生理功能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直是一大难点,由于生命活动规律是一个非常抽象、细微、动态的变化过程,学生很难依靠课本上的图片进行知识的理解,而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将这一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生命变化规律。

(三)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生物水平和生物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重点培养。然而,受生物实验难度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很难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生物实验教学。多媒体能够清楚地展现相关的生物实验,例如,在进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现实验的操作演示,将实验过程的细节清楚地展现出来。这不仅能够弥补生物实验教学的不足,还能够放大一些细微的过程,方便学生观察。

三、高中生物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注意问题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有具体明确的目的,且目的要直观简洁。教学中需要结合生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目的的设计,防止学生只注重多媒体画面中新奇的东西,而不注重知识内容。生物教师还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防止学生产生心理疲劳与视觉疲劳,降低教学效果。第二,主辅需要清晰明确,并符合实际情况。多媒体的应用只是生物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对于一些难以理解或者观察不到的知识内容,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进行解决,同时应该将知识内容放在主要位置,让学生清楚地观看到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从而加深印象。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领域都应用了信息技术,其中也包括高中生物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经常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因此,加强对高中生物课堂中多媒体的应用策略探究势在必行。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对高中生物教学整合的原则、策略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实现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宁艳香.高中生物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