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政资金保障措施十篇财政资金保障措施十篇

财政资金保障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5:34

财政资金保障措施篇1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建立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摆上重要议程

健全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条件,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关键之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不断加快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以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际行动。按照党的十六大“多渠道筹措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的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切实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多管齐下健全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生育等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努力构筑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孤寡老人集中供养、贫困家庭子女助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让全省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二、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根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发〔〕8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开支,努力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明显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年增幅不低于当地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比例,逐步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0%,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达到更高比例。

(一)按照社会保障属地管理、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原则,对属于地方事权,按政策规定必须由本级政府安排的,各地政府要足额列入财政预算,不留应该由地方承担支出项目的缺口,并根据财力增长状况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对省政府要求按比例配套的地方,各地政府要按规定比例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不能虚列预算或列而不支。

(二)各级政府预算超收的财力,除保证法定支出外,重点用于补充社会保障支出。

(三)各级政府集中统筹的预算外资金,除省里有特别规定外,可以按统筹总额一定比例划转,用于充实社会保障资金。

(四)省级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安排,将与各地政府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情况、财政困难程度、社会保障工作绩效相挂钩,重点加大对山区、海岛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三、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努力增强社会保险基金自求平衡能力

(一)进一步落实地税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费的主体职责,完善征缴管理办法。各地要尽快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有条件的地方应试行统一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五费合征”办法。要制定明确的社会保险费征收计划,同时加强执行情况考核,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超额完成计划的给予奖励。强化社会保险执法监督检查,建立运转顺畅,规范高效的申报、稽核、征收、清缴和结算机制。

(二)夯实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基本养老保险费单位缴纳部分可试行以单位工资总额为基数,向地税部门申报缴纳或由地税部门核定征收;职工个人缴纳部分可试行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实际参保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为基数,核定后由地税部门征收。

(三)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基金收缴率。各级劳动保障、地税、财政等部门要建立协作机制,共同研究本地区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加大社会保险费清欠力度,对拒缴、瞒报少缴的要依法处理;对欠缴社会保险费的,要通过媒体曝光等措施予以追缴,做到应收尽收。

四、积极开辟稳定、多元的筹资渠道,不断充实社会保障资金

在增加财政预算安排、抓好“扩面征缴”的同时,要不断开拓新的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渠道,努力做到社保投入多渠道、资金来源多元化,切实增强社会保障资金支付能力。从年起,各地在保证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前提下,努力做实当年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逐步消化养老保险历史隐性债务。

(一)从收缴入库的国有资产收益中,提取不少于30%的比例用于充实社会保障资金。

(二)从按规定征收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总额中,提取不少于5%的比例用于充实社会保障资金。

(三)企业破产清算时,按第一清算顺序从其破产财产中提留职工(含离退休人员)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社会保险费。

(四)对历年的社会保险基金结余,除按规定留足支付和必要的周转金外,应及时转为定期存款或购买国债。省有关部门要积极稳妥地探索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和途径。

五、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安全稳健运作

(一)各项社会保障资金要统一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截留、挤占、挪用。

(二)健全社会保障行政监督,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筹措、管理和使用的审计检查,对、和贪污、扣压社会保障资金等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财政资金保障措施篇2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的意见》(皖政〔**〕3号)精神,市政府决定,**年在全市深入实施二十项民生工程。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完善政策措施,继续实施十七项民生工程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现有农村低保制度基础上,实施扩面提标。**年将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从人年均683元提高到860元;新增农村低保对象2082人,全市保障人数达到44907人。所需资金由省与县(区)财政按7:3的比例负担。

(二)建立覆盖全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到全市所有县(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在2007年人均50元的基础上提高到10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省财政补助由15元提高到30元,县(区)财政补助标准由5元提高到10元,农民个人缴费由10元提高到20元。

(三)全面实施城乡义务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年,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并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所需资金地方分担部分全部由省财政负担;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资金仍按原渠道和负担比例由省、市(区)承担。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资金由中央财政负担。补助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资金,中央按照落实基本标准所需经费总额的50%给予奖励补助,地方财政承担的50%部分由市、县(区)承担。

(四)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自2006年7月1日起,20年内对大中型水库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2010年,基本解决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问题。

(五)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机制。**年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0平方米的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2010年末,全市廉租房制度保障范围由住房困难的城市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方式以发放租赁补贴为主,“十一五”期间,各县(区)实物配租户数占廉租房保障户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廉租住房保障所需资金,主要通过市、县(区)财政预算安排、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净收益(10%以上)及争取中央财政补助等方式安排,省财政适当予以补助并实行以奖代补。

(六)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加快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进程,解决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的迫切要求。**-2011年对全市低保对象、五保户、优抚对象及其他贫困家庭的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所需资金,主要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社会捐助解决。

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保障机制、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精神病患者防治项目、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等十一项民生工程,继续按省、市政府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二、进一步扩充内容,新增实施三项民生工程

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力而为、惠及多数”的原则,**年增加三项民生工程。

(一)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10年全市完成2473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任务,使农民能够收听收看到中央和本省的4套以上广播节目和8套以上电视节目。所需资金由省市按照6:4比例承担。

(二)建立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提供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解决全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省、市、县(区)财政共同承担。

(三)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年计划建设通村公路500公里,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市所有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的目标。所需资金,除省筹集资金(含中央补助)补助外,其余通过市、县(区)财政预算安排、银行贷款、企业赞助、农村一事一议等渠道解决。

三、强化措施,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科学高效推进机制。深入实施二十项民生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围绕十七大提出的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推进和谐**建设的重大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实施民生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落实、上下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市、县(区)民生工程协调领导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各负其责,加强工作调度,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指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要研究制定支持民生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有关收费,尽量给予减免支持,努力降低建设成本。

(二)全力落实配套资金,严格民生工程资金管理。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的投入,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各级财政增收和超收部分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对民生工程所需资金,要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没有落实的,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方式足额安排到位。要根据工作进度,及时足额拨付资金,保障各项民生工程实施需要。进一步严格资金管理,加强对民生工程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严禁挤占、挪用、滞留以及虚报冒领等行为,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基层和基础工作,规范民生工程资金发放。各地要结合实际,科学整合相关基层管理机构和人力资源,充实一线工作力量。要大力推广金寨县惠民资金管理“一线实”经验,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把基层情况搞准,把数据核实,保障各项补助到人的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接受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做到不重、不漏、不冒,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财政资金保障措施篇3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财政社会保障定位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识码:a

经济增速由高速下降为中高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我国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财政,也面临着新常态。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财政新的定位,即财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财政在国家治理中地位的提升,是财政新常态的集中体现。收入方面,实行结构性减税,重视规范非税收入,减少收费项目,包括“营改增”改革、非税收改革、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支出方面,首先要求政府“瘦身”,表现在行政经费的减少,其次是社会保障领域支出不断加大,特别是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一系列提高社会保障的部署: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推进综合医院改革等。

1经济新常态下财政在社会保障中的定位

1.1财政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缺陷和不足,而财政主要发挥作用的领域就是市场失灵领域,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就需要财政发挥作用。在市场经济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成员无法获得必要的生活用品,需要由社会保障来解决,由于社会保障的巨大需求,最终只能来自国民收入,即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同时,社会保障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泛,也没有任何个人和企业可以完全提供,所以,为了保障需求,只能由国家财政参与分配资金,进而由财政在社会保障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责任主体即政府、企业和个人。而财政发挥着主导作用,代表政府发挥宏观管理职能。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对完善社会保障缺乏积极性;个人仅履行缴费的义务,无法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主导。因此,财政天然在社会保障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其只是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承担全部责任,特别是新常态下,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中的主导地位,把真正该管的管好,该负责的负责好显得尤为重要。

1.2财政是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的桥梁和纽带

财政的一个重要基本职能在于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后续经营运转。社保资金的收支是财政分配的重要部分,无论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如何,整个资金的运行都不能缺少财政,收缴的社会保障费用经过财政预算将其拨付给有关部门,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同时财政还发挥着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如通过建立财政专户,实施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等。这都体现了财政在社会保障资金运转运行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1.3财政是社会保障事业的经济支撑

社会保障制度的高效运行离不开财政经常性预算的财力支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享有财政的补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未成年人等医疗保险所需个人缴费的部分也由政府财政补贴;国企和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前的视同缴费的部分也由财政支付。其次是中央财政拨款设立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2007年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总支出5447.1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10.94%,2012年财政社会保障总支出12541.79亿元,到2015年财政社会保障总支出19001亿元,不断增长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表明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财力支持。

2经济新常态下财政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责

2.1财政政策支持责任

财政政策的支持责任体现在财税政策对社会保障费用的减免、优惠和补贴责任,包括社保缴费的税前扣除、对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等。财政应在政策上对社会保障提供优惠。

2.2财政资金支持责任

财政资金支持责任体现在政府通过财政预算的形式对社会保障一定比例费用的支付责任,财政资金的支持责任是财政对社会保障承担职责的核心表现。政府作为社会保障的主体,应当积极承担社会保障的资金保障责任,具体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以及社会福利中承担的职责各不相同:

2.2.1财政的社会保险责任

社会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坚持政府、企业、个人三方负担原则,以参保者缴费为前提,强调权责对等,体现出社会成员之间的责任共担和相互接济。由于社会保险基金是一种公共基金,理应实现集中管理,从而稀释风险,增强基金应对风险的能力。基金集中管理的最高形式就是国家管理。财政在此项目中承担资金补充和兜底的职责,并保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费用支付和相关工作人员待遇的发放。

2.2.2财政的社会救助责任

社会救助是政府对遭受灾害以及因各种原因导致贫困的社会成员提供物|帮助、保障其基本生存的制度性安排。灾害救助方面,依据其受灾范围和程度差别,分别由个人、单位和政府实施不同的救助方式。对于涉及范围广或者危害程度大的自然灾害,超出一般单位和组织分担化解损失的能力,只能由政府负责筹集资金来实施社会救助。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法通过收费的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而社会慈善和私人募捐只能作为补充性手段。解决贫困问题的责任最终落在了财政上,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保障,是财政责任的最后底线,财政为社会救助提供资金支持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2.3财政的社会福利责任

社会福利制度是政府为实现自身执政目标,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而实施的政策,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因此社会福利费用主要应由财政来拨付。财政对社会福利的责任主要是为社会福利的有效实施配置相应的人、财、物资源,为具体实施社会福利业务的社会机构提供资源保障。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更多发挥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政府要根据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分配资金,财政根据自身的财力相机抉择,适度调整资金支持,高效率地实现社会目标。

2.2.4财政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的职责

我国2000年建立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用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费用支付的补充、调剂,发挥着化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转轨成本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高峰的重要职责,对维系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乃至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截至2015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财政性净拨入累计达7259.0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拨款2698.36亿元,国有股减转持资金和股份净额2549.61亿元,公益金2017.85亿元,用于四川地震灾区工伤保险金补助财政调回6.80亿元。财政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增长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的扩大,其对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作用也将日益重要,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压舱石”,财政也将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承担更为关键的职责。

2.2.5财政在承担制度转制成本中的职责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后,建立起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以1997年为分界线,将职工分为“老人”、“中人”和“新人”三类,1997年前已经退休的老人没有积累,1997年前参加工作但未退休的中人积累严重不足,这是由制度转轨导致的,理应由财政担负起制度转轨成本和充实个人账户的责任。新人如果按照统账结合的制度设计,个人账户是有相应积累的,但由于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巨大,政府将新人个人账户的资金挪用以应对当前的支付危机,使得新人账户出现空账问题,这部分资金的偿还也需要财政履行应尽的职责。

解决转制成本的措施有:第一大类是依靠养老金体系内的增收节支来消化养老金转制成本。其中包括提高缴费率、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退休年龄等;第二大类是养老保险体系外的筹资方式,其中包括划拨部分国有资产或进行国有资产分割、发行特种政府债券进行债券融资等。体系内与体系外措施同时实施,才能真正解决转制成本的问题,财政无疑应当担负起重要的职责。

3经济新常态下财政充分履行职责的保障措施

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对财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对社会保障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需要财税制度进一步调整改革。

3.1完善政参与社会保障的顶层设计

将财政参与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纳入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设计中,科学定位社会保障体系及其功能。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角度看待财政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厘清社会保障发展的方向与路径,这方面还需要加强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政策支持机制以及财政对社会保障基金筹资的支持机制。

3.2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需求呈现出刚性上涨趋势,但受限于经济发展程度,政府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不能覆盖到全体国民,仍有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没有共享到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相比oeCD国家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要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待遇水平,需要财政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国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发挥财政的社会保障资金支持责任,

3.3提高财政在社会保障中的支出比例

在oeCD等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中,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而我国由于长期财政体制不完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只有10%。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应该逐步将这一比重提高到20%左右,实现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例与国民的刚性社会保障需求相协调。

3.4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责任分担机制

厘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责任边界,改革目前的财政分权制度,加快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社会保障经费投入不仅反映了政府和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还反映了政府之间事权和财权关系,从当前的财政制度来看,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划分不合理。加快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完善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机制,适度加强中央的事权,真正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3.5加大监管力度,保证社会保障资金安全

财政部门的监管贯穿于社会保障资金流程中的所有环节,比如资金的缴纳、调配和支付环节,还有中央和地方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的所有预算环节。

财政是社会保障的经济支撑和资金运行的纽带,在社会保障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新常态下应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定位和职责,不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强,张瑜.我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探析[a].中国公共管理论丛,2013(第1辑)[C].2013:4.

财政资金保障措施篇4

    最近,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1997〕29号),这是国家为妥善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标志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已从试点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和我省的实际情况,现就全省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目标和要求

    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改革和完善传统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措施,它的建立和实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各级人民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完成任务。

    为了确保完成国务院确定的目标任务,使我省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要求:已建立和实施这项制度的市、县(区)要继续完善;尚未建立这项制度的县要抓紧做好准备工作,1998年县政府所在地的镇要全部建立起这项制度。全省提前一年实现国务院确定的目标。

    二、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保障对象

    各地要对城镇居民特别是贫困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家庭结构、居民最低生活消费情况和物价指数等方面的资料。要根据生活必需品和当地市场价格等因素计算出每月人均最低消费金额,并考虑当地财政承受能力和资金来源情况,规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标准即最低生活保障线。保障标准要体现既能保障基本生活,又有利于克服依赖思想的原则,并注意与其他各项社会保障标准相衔接,不搞攀比。保障标准由各地民政部门会同当地财政、统计、劳动、物价等部门制定,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变化适时调整。

    保障对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主要是以下三类人员:(一)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二)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三)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保障对象要向住地居委会提出申请,并分类由街道办事处或由办事处会同工会基层组织调查核实后,报区、县民政局审批并进行动态管理。各地在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时,应根据不同对象区别对待。对第一类人员要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如其原来享受的生活救济标准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则按原救济标准发放;对第二、三类人员均按其家庭人均收入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待遇的优抚对象等人员,其抚恤金等不计入家庭收入。

    三、切实落实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资金的筹集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键。在保障标准确定之后,当地政府要公布实施办法,并报上一级政府和民政、财政部门备案。所需资金按照财政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市、县(区)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专帐管理。每年年底之前由各级民政部门提出下一年所需保障资金和业务经费的用款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预算,定期拨付,民政部门要根据有关程序按月发放到户,年终要编制决算,送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各地财政部门要切实落实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加强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保证保障资金专款专用,不被挤占、挪用。保障资金的使用要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定期检查、审计及社会监督。目前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采取由财政和保障对象所在单位分担办法的城市,要逐步过渡到主要由财政负担的方式上来。省直、部属企业困难职工及其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属地管理。

    四、抓好相关政策的配套与落实,鼓励劳动致富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已经出台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落实,如最低工资标准、下岗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还没有实施相关社会保障政策的地方要尽快实施;抓好再就业工程,加强失业转岗培训,提高再就业比例,减少社会救济的人数。

    在建立和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各地要教育群众体谅国家的困难,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自谋职业、自食其力,通过劳动增加收入,逐步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水平。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保障对象,应给予必要的扶持。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互助互济的传统美德,进一步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及社会捐赠等活动,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在可能情况下对保障对象在有关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

    五、加强领导,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顺利实施

    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必须坚持政府领导、民政主管、财政保障、部门配合、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政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一件大事,摆上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部署。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公开、平等、民主的原则,做到保障对象、保障资金和保障标准三公开,实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财政部门要主动配合民政部门工作,落实保障资金,加强对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保证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劳动、人事、统计、物价、工会等政府有关部门和组织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此项工作。基层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是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层组织,任务重、责任大,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这些机构的领导,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为其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顺利开展。

财政资金保障措施篇5

【关键字】保障性住房,融资渠道,多元化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融资结构

目前我国各城市和地区保障性住房进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就是保障房建设资金短缺、补贴资金缺乏稳定来源等。从各地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实施情况来看,目前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收益、以及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

(一)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

为了保证保障性住房制度的顺利实施,在保障房建设中,我国明确规定各城市要以财政预算资金为主,进一步明确了保障性住房的性质,为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有力保证。政府预算资金包括各个省市财政预算安排中用于保障性住房保障补助的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安排的补助资金,中央财政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

(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

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一种长期的住房储蓄制度。由于我国巨额住房公积金沉淀资金保值增值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住房公积金增值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保障作用。

(三)土地出让金净收益

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这部分资金能成为保障性住房融资来源的重要渠道,是因为其具有收益丰厚、专款专用的特点。为了使保障房项目顺利开展,不仅需要加大中央的财政投入,更需要地方政府予以配合,加大执行力度,这样才能确保土地出让金净收益有效地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

二、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融资效果评价

当前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以及限价商品房。现阶段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央财政预算资金的划拨,二是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三是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

(一)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主要资金来源。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所需建设资金大概为1.3万亿元,其中5000多亿元资金将由中央及地方政府解决,中央财政在2011年安排1300亿元资金用于保障房建设,地方政府需要筹措大概4000亿元。

(二)土地出让金和住房公积金是重要资金来源。根据我国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的《关于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通知》称,明确指出将土地出让金收入的10%以及公积金增值部分作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使得土地出让收益和公积金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两大重要资金来源。

三、积极拓展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融资渠道

(一)继续发挥政府财政的主渠道筹资功能。在保障房建设方面,政府应担当主要角色,从保障房的建设、执行到退出机制,需要进行统一管理,有效安排。这就要求以政府的财政投资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主渠道来源,来保证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就要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为导向,并且在保障房的运作中各司其职,来开展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二)中央财政的角色

1.中央政府应在保障性住房融资机制中的占主导地位。中央政府必须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面建立稳定的长效财政投资机制,为了形成合理规范的保障房支出项目,应该在保障房的建设中投入部分公共财政预算;同时,在年度财政预算中,保障性住房项目支出还必须占有一定比例;

2.以中央财政为主,开设保障房专项基金。这一基金能够增加资金供给范围,它具备两个作用:首先,作为保障房建设的专项资金来源,必须明确资金的性质和用途;其次,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是以资金的直接提供者的身份出现的。然而政府对于保障地区的覆盖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有针对性的,对特殊地区加以重视;

3.对保障房的融资和后续运营给予财税支持。发达国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之所以顺利进行,是因为都具备一套完善的配套措施,其中就包括了在财税方面的补贴和支持。

(三)地方财政的角色

1.扮演稳定的投资主体。地方政府的投资更加安全、稳定,应继续加强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融资项目中的力度;

2.搭建投融资平台。为填补保障房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继续鼓励以银团贷款形式发放贷款,对于资本金足额到位、管理精细的,优先支持。对保障性住房项目与商业性房地产、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一般性融资平台项目要进行严格区分。建立违约报告和通报制度,做实交叉违约信息共享机制;

3.加大支持力度,完善配套政策。首先需要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住房保障投融资平台是政府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推动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是保底、托底的公益性平台,不同于其他投融资平台,需要地方政府投入优质资源、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等措施的强力支持才能使融资更为稳健的运行。其次要完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制度,规范内部财务管理,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健全工作制度、坚持市场化导向,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银企参与保障房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国刚.中国保障房建设考量政府行为边界[n].经济参考报,2011(03)

[2]林翔.破解保障性住房融资困局的政策和法律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1(08)

财政资金保障措施篇6

一、确保收支预算任务完成

根据全市经济增长的总体安排,*年全市财政收支安排为: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20%,一般预算支出同口径增长15%。

(一)切实抓好税收入库监管和非税收入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均衡入库,注意提高收入增长质量。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税收政策调整对财政收支的影响,积极消化减收因素,认真落实应对措施,确保圆满完成收入预算并力争实现超收。

(二)狠抓支出进度管理,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加快重点项目执行进度,确保各项支出及时足额到位。

二、大力促进经济加快发展

围绕全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部署,以支持培育经济增长为重点,调整投入方向,创新政策手段,放大引导效应。

(三)研究制定我市加快发展的激励政策体系。重点围绕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企业自主创新、园区产业发展、名牌战略实施为主线,完善企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财政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进一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鼓励政策,促进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市外产业的转移,努力提高我市工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继续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确保支农投入稳定增长,认真落实“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支持中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产品大中型专用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专合组织发展;进一步完善能繁母猪补贴、农业担保、农业保险等政策措施,大力促进生猪产业发展;加大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力度,发挥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益。

(五)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污水治理等相关政策。在支持节能减排、污水治理工程实施的基础上,争取好中央城镇污水管网改造以奖代补政策,实施好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支持企业加快污染源治理工程建设,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政策,建立健全改善生态、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确保惠民政策的落实

继续增加财政投入,扩大保障范围,优化支出结构,完善政策机制,确保中央、省、市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重点落实免费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以及提高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测算标准四项政策。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支持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

(七)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参合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落实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的未参加医疗保险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政策,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支持建立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个体系。

(八)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标政策,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落实好减免税费、小额贷款财政贴息、社会保险补贴等就业促进政策。

(九)做好民生工程的资金平衡和保障工作,推进“富民安康”工程实施。认真落实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家电下乡等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做好企业干部、国企下岗职工的保障工作,确保社会稳定。支持扶贫救灾工作,加强扶贫开发与其它支农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落实廉租住房建设税费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配合相关部门继续做好稳定物价、保障供给工作。

四、深入推进财政改革

(十)认真研究税收政策变化对地方的影响。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配套措施,认真测算和分析好“新法”对我市财政收入的影响,积极汇报,争取省厅的平衡转移补助。积极研究增值税转型、资源税改革及开征环境保护税、物业税等重大税制改革,准确评价政策调整对我市财政收支的影响,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并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意见。继续完善激励约束。认真研究转移支付办法,完善激励约束、分类考核、差异管理、奖补项目等考核指标。

(十一)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及项目支出标准体系。深化完善国库集中收缴制度改革,推进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改革试点。启动支出绩效考评工作试点,继续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政府采购制度等各项改革。

(十二)继续做好国有企业破产改制、分流安置工作。推动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十三)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加大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政策和重大资金的公开力度,对涉及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使用与管理情况,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政务公开。加强财政信息宣传工作,围绕财政工作和财政改革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财政宣传活动,为财政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五、促进财政稳健运行

(十四)加大消赤工作力度。强化预算约束,严禁新增赤字。推进市、县(区)、乡、村政府化债工作。在继续化解“普九”债务基础上,全面建立政府债务管理体系,锁定乡(镇)、村政府债务,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进债务化解。

(十五)积极探索预算稳定调节金管理,切实推进财政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十六)切实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健全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围绕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适时开展财政财政支出追踪问效检查。认真贯彻执行财政法律法规,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一体化的监督机制,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严格实施重大投资项目招标、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管理制度。适时开展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强化财务基础管理。

六、推进机关自身建设

财政资金保障措施篇7

根据全市经济增长的总体安排,2010年全市财政收支安排为: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20%,一般预算支出同口径增长15%。

(一)切实抓好税收入库监管和非税收入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均衡入库,注意提高收入增长质量。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税收政策调整对财政收支的影响,积极消化减收因素,认真落实应对措施,确保圆满完成收入预算并力争实现超收。

(二)狠抓支出进度管理,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加快重点项目执行进度,确保各项支出及时足额到位。

二、大力促进经济加快发展

围绕全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部署,以支持培育经济增长为重点,调整投入方向,创新政策手段,放大引导效应。

(三)研究制定我市加快发展的激励政策体系。重点围绕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企业自主创新、园区产业发展、名牌战略实施为主线,完善企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财政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进一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鼓励政策,促进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市外产业的转移,努力提高我市工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继续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确保支农投入稳定增长,认真落实“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支持中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产品大中型文秘杂烩网专用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专合组织发展;进一步完善能繁母猪补贴、农业担保、农业保险等政策措施,大力促进生猪产业发展;加大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力度,发挥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益。

(五)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污水治理等相关政策。在支持节能减排、污水治理工程实施的基础上,争取好中央城镇污水管网改造以奖代补政策,实施好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支持企业加快污染源治理工程建设,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政策,建立健全改善生态、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确保惠民政策的落实

继续增加财政投入,扩大保障范围,优化支出结构,完善政策机制,确保中央、省、市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重点落实免费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以及提高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测算标准四项政策。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支持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

(七)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参合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落实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的未参加医疗保险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政策,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支持建立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个体系。

(八)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标政策,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落实好减免税费、小额贷款财政贴息、社会保险补贴等就业促进政策。

(九)做好民生工程的资金平衡和保障工作,推进“富民安康”工程实施。认真落实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家电下乡等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做好企业干部、国企下岗职工的保障工作,确保社会稳定。支持扶贫救灾工作,加强扶贫开发与其它支农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落实廉租住房建设税费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配合相关部门继续做好稳定物价、保障供给工作。

四、深入推进财政改革

(十)认真研究税收政策变化对地方的影响。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配套措施,认真测算和分析好“新法”对我市财政收入的影响,积极汇报,争取省厅的平衡转移补助。积极研究增值税转型、资源税改革及开征环境保护税、物业税等重大税制改革,准确评价政策调整对我市财政收支的影响,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并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意见。继续完善激励约束。认真研究转移支付办法,完善激励约束、分类考核、差异管理、奖补项目等考核指标。

(十一)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及项目支出标准体系。深化完善国库集中收缴制度改革,推进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改革试点。启动支出绩效考评工作试点,继续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政府采购制度等各项改革。

(十二)继续做好国有企业破产改制、分流安置工作。推动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十三)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加大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政策和重大资金的公开力度,对涉及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使用与管理情况,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政务公开。加强财政信息宣传工作,围绕财政工作和财政改革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财政宣传活动,为财政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五、促进财政稳健运行

(十四)加大消赤工作力度。强化预算约束,严禁新增赤字。推进市、县(区)、乡、村政府化债工作。在继续化解“普九”债务基础上,全面建立政府债务管理体系,锁定乡(镇)、村政府债务,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进债务化解。

(十五)积极探索预算稳定调节金管理,切实推进财政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十六)切实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健全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围绕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适时开展财政财政支出追踪问效检查。认真贯彻执行财政法律法规,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一体化的监督机制,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严格实施重大投资项目招标、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管理制度。适时开展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强化财务基础管理。

六、推进机关自身建设

财政资金保障措施篇8

一、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一)完善促进就业政策。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及时跟踪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的影响,落实完善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局势稳定。一是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相关就业政策的落实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相关政策的建议;二是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提高就业专项资金中职业培训补贴资金支出比例的政策;三是深入研究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相关政策。

(二)支持培养多层次的人才队伍。一是认真落实人才小高地、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专业化人才培养专项资助工作,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万名人才下基层工作,对入选市“十百千人才工程”的人员给予资助,充分发挥“十百千人才工程”人才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作用。

(三)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监管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督促有关单位和县区管好、用好就业资金,开展就业专项资金绩效考评试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实现就业目标任务、项目计划和预算执行的有机衔接。

二、以实现全覆盖为重点,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一)会同有关部门继续落实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民办教师和代课老师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从2012年1月1日起,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覆盖,并确保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手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落实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政策,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二)规范新农保和城居保的资金监督管理。加强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理,努力做到社保基金当月收支基本平衡。加强对新农保和城居保的资金监督检查,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完善参保缴费政策,加强基础数据审核,防止虚报冒领。

三、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做好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一)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城乡低保标准与物价变动相挂钩的联动机制、低保家庭收入核查机制,将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确保城市居民、农村特困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二是提高我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三是落实城乡低保资金筹措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筹措责任;四是落实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支持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和“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五是继续支持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为1000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项目建设,支持申报创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工作。

(二)落实企业离休人员、企业干部特殊照顾政策,按时足额发放离休干部津贴补贴和房改住房补贴、干部生活困难补助,确保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退役金按时足额发放。

四、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进一步完善全民医保制度。一是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政府年人均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5%以上建立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二是加快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全面强化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通过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医疗救助等方式,进一步提高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三是继续做好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管理工作。

(二)继续支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一是支持做好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政府投资建设的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探索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在社会资本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政策,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善内部收入分配和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是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整完善基本药物目录,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相关政策。四是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化解工作。五是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六是做好三年医改总结评估和医改资金检查工作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制。一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二是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债务化债工作。三是支持做好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四是做好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工作。五是加强医改资金的监督检查;六是全面落实基层医疗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改革。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管理制度,一是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责任到位、资金到位、制度到位;二是继续支持实施艾滋病防治攻坚工程,有效遏制我市艾滋病高发态势;三是继续支持实施农村改厕、结核病防治及其他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四是强化考核。指导各县区要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完善工作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切实让全体城乡居民免费享受到高质、高效的九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五)统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一是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统筹推进管理体制、人事分配、补偿机制等方面改革;二是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全面实施工作;三是加快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向服务收费和多渠道补助的方式转变;四是探索研究县级医院债务化解办法,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五是支持公立医院改革绩效工资改革。

(六)支持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规范药监系统预算管理工作;二是支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全市范围开展食品安全综合专项整治活动;三是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安排有奖举报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五、全力支持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

及时落实为民办实事资金,指导为民办实事项目承办单位按照政府批准的实施方案,开展设备、工程服务的招标采购工作,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绩效考核。

六、健全制度,抓好落实,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

(一)继续完善预算执行分析制度。一是继续做好对账工作,与本局相关科室做好指标来源、指标调整、指标使用的核对,不断提高数据的质量;二是督促部门和指导县区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三是继续完善分管部门的预算分析制度,及时、动态跟踪了解分管部门支出情况及存在主要问题,找准影响支出进度的主要原因,及时破解支出难点。

(二)继续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管理工作。一是在总结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经验的基础上,提前做好2013年向市人大报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编制方法和审核流程,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分析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的监管职责;落实社会保险基金存款计息政策,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三是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做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工作。

(三)探索实施社会保障资金绩效考评工作。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二是探索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绩效考评工作。三是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工作机制和考核办法,积极探索考评结果应用,充分发挥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服务意识。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局党组的统一部署,组织全科同志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十五次全会精神,深入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围绕当前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热点和难点开展调查研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认真落实《市财政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落实反腐倡廉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继续做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把反腐倡廉贯穿于财政社会保障工作和权力运行的全过程,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加强财政社保干部“依法行政,科学理财能力;学习政策,应运政策能力;协调各方,服务群众能力;开拓创新,狠抓落实能力;廉洁自律,拒腐防变能力”五种能力的建设,激发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创先争优。

财政资金保障措施篇9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基本原则

一是收入预算安排积极稳妥;二是支出预算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勤俭节约,注重绩效,努力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三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各专项资金零增长。

三、主要经济指标

今年我县财政收支预算的初步安排是: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保持15%左右的增速,分别实现62.7亿元、24.9亿元。

四、全年工作重点

1、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力促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投融资渠道。围绕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几大投资公司的平台作用,加大项目启动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要集聚社会资金努力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扩大和引导公共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推进文体中心、望新中学和县属医院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全面落实。三是支持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一批集中度高、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四是加大支持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力度,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县财政今年将配套安排250万元担保基金,同时,要尽快成立我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五是引导和增加消费需求。继续安排1000万元送温暖、保民生慰问经费,努力提高不同群体收入水平,稳定收入预期,扩大消费能力,继续推进“家电、汽摩下乡”工作。六是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运用财税政策,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支持招商引资,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2、强化各项征管举措,力促收入增长更为持续

一是继续推进综合治税工作。按照“抓大、控中、规范小”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政府组织领导、税务依法征管、部门协作配合、司法监督保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建设。二是强化收入分析和任务考核。以宏观税负分析为切入点,分地区、分税种、分行业开展对比分析,强化税负预警和微观分析,挖掘收入潜力;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收入任务按月考核制度。三是强化堵漏增收和清欠保收。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加大漏征漏管户清查和规范企事业单位管理,堵漏增收;实施清欠责任制,分户到人,规定时限,清欠促收。四是探索对各行业税收实行专业化管理的办法。争取在房屋租赁、私房装修、物流、中介等行业的税收管理上有新突破。五是进一步优化税收服务环境。完善政务公开和文明办税制度,推进纳税服务志愿者行动,认真开展对涉税中介组织的指导,加快纳税服务社会化。

3、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力促社会发展更为和谐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建设,推进两河流域和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二是加快教育强县战略目标的实现。按政策足额兑现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多渠道安排教育事业发展资金2.4亿元,完善城区中小学建设布局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落实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专学生资助等政策。三是加大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先安排3700万元配套资金,确保我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安排8100万元用于落实城乡低保、民政优抚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民生支出。四是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财政安排1100万元,融资1亿元,支持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新增安排农村合作医疗配套基金700万元。五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人民满意县建设。县财政今年新增安排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城乡一体化和推进人民满意县建设。

4、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力促资金效益更快提升

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大力推进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试行预算代编改革,加大预算约束力度。二是加强项目库建设。落实预算项目论证、评审、决策等管理机制,积极推进预算建设项目先评审、后入库、再实施的管理模式。三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国库管理改革,严格项目资金公开、审批和拨付程序,强化资金安全,同时,今年要力争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施公务卡消费改革。四是研究制定新一轮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激励优势乡镇率先发展,并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举措。五是推进绩效评价工作,今年要着重开展几个大项目如农业、教育、卫生和环保等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强化项目评审论证和追踪问效。

5、严格厉行节约举措,力促监管手段更加到位

一是严格执行节支标准。重点是落实好中央、省、市关于厉行节约的各项措施要求,严格按《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的通知》精神控制好“四费”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等经费,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今年,党政机关公用经费大体维持去年的预算安排水平,日常专项经费实行“零增长”。二是加强对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和财政资金运行质量的监督检查,严把“资金投向关、程序控制关、制度保障关、责任落实关”,建立覆盖资金筹集、分配、拨付、使用、管理全过程的财政监督体系,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三是加强政府债务监管,健全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四是强化财政监督。做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监管,密切关注惠民利民资金使用情况,保证资金安全、规范和高效,改进财政资金检查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财政监管水平。

财政资金保障措施篇10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财政政策的四大常用工具包括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和公债政策。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基本上都可以归类为以上四大政策领域。

(一)支出政策

1.1998年的主要措施。1998年8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常务委员会通过财政调整方案:(1)财政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专门用于国家预算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把年初预算中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180亿元调整为经常用于增加科技教育投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保障、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足额发放和增加抢险救灾支出(主要针对1998年的大洪水救灾)。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增加了6个领域的投资。(1)农林水利和环境保护工程。一方面,重点安排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用于大江大河的防洪水利工程,1998年全年水利建设投资达到358亿元;另一方面,加强建设国家重点生态环境项目以及国有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十大防护林体系。(2)交通通讯建设。加快铁路、公路、机场、航道的建设,发展数字通信和移动通讯网络。(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大中型城市的排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市道路和绿化等方面的项目。(4)城乡电网改造。城市电网改造主要是扩容,农村电网改造与农村电网管理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目的是做到同网同价,减轻农民负担。(5)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建设250亿公斤仓容的国家储备粮库,全年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投资达到年初计划数的17.5倍。(6)经济适用房建设。据统计,截止到1998年12月底,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资金总额达到2173.5亿元。

除了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外,还增加了其他领域的支出。(1)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一方面,为了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中央政府增加转移支付20亿元,用于支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保险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为了切实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中央财政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安排144亿元补助金和借款,专项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程。(2)增加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经费。为了保证灾民的基本生活,控制灾后疫情的发生,顺利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仅中央财政拨付的救灾和救济经费就达83.7亿元。(3)加大中央财政对科教的投入力度。从1998年起的五年内,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要提高1个百分点,重点用于支持高校体制改革和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确保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资金需要等。

2.1999年的主要措施。1999年初增发长期国债500亿元。到年中,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又增发600亿元长期国债。这些资金仍然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在1998年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投资,用于在建的基础设施项目。1999年除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外,还增加了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投入。国家拿出153亿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贴息,按照“品种、质量、效益”和扩大出口的要求,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在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高“三条保障线”水平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1)为了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等低收入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从1999年7月1日起,补助水平提高30%。(2)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月人均基本工资提高30%,相应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并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待遇。(3)大幅度增加中央扶贫资金规模,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居民收入。这些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使当年财政支出增加了540亿元,受益面达8400万人。

3.2000年的主要措施。2000年初发行了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并在下半年进行了一次预算调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又增发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共计1500亿元国债资金。中央明确提出,这些资金原则上不上新项目,集中力量完成在建项目。这些新增国债资金主要投向五个领域:(1)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公路干线、中西部地区贫困县道路建设、铁路建设、新增100亿公斤粮库建设和中西部地区旅游设施建设。(2)水利和生态项目,包括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建镇、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和草场保护工程、京津周围沙源治理启动工程等。(3)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包括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城市道路交通环保等设施国产化、国防军工企业技术改造以及生物等重大科技项目。(4)教育设施,包括因高校扩招增加学生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高校建设补助等。(5)城市环保项目。

2000年,我国加快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研究和制定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下岗职工和城市贫困人群的保障力度。当年,中央财政用于基本养老金补助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分别比1999年增长98.1%和50.1%;提高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标准,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较上年增长50%。

与此同时,2000年增发的500亿元特别建设国债,主要用于西部大开发,并且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补助。2000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建立“三条保障线”的资金补助,共计614.7亿元。

4.2001年的主要措施。2001年全年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其中,1000亿元建设国债用于弥补前期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不足和工程收尾,500亿元特种国债支持西部大开发,主要用于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生态建设等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继续加大对设备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继续实施对技术改造的贴息政策。到2001年底,国债技术改造贴息资金安排国有重点企业已开工技术改造项目781个。

在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调整建设国债资金使用方向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安排巨额资金,继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同时,中央财政还增加了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专项安排一定规模的预算周转资金,用于缓解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季节性拖欠工资问题。2001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性支出达982亿元,是1998年的5.18倍。据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共有4700多万社会保障对象得到国家预算的社会保障资金补助。

5.2002年的主要措施。2002年继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500亿元,其中,1250亿元列入中央预算,其余250亿元转贷地方使用。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在建国债项目、西部开发项目、重点企业改革项目、南水北调工程、京津水资源保护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以及公检法设施建设。特别是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科技项目等方面,除了增发国债安排的支出外,中央财政还增加了206亿元。2002年全国财政用于支援农村生产、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方面的支出达到1088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2002年继续实施增加居民收入的支出政策。2002年7月1日起,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并重点照顾退休早、基本养老金偏低的老工人、军队专业干部,再次提高了在乡老复员军人优抚待遇和建国初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退休待遇水平。2002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达到1362亿元,比上年增长38.6%。据统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由1998年底的184万人,增加到2002年底的2060万人。

(二)税收政策

1.1998年的主要措施。1998年,针对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需低迷,出口增长压力加大,我国及时调整了税收政策,以支持出口,吸引外资和减轻企业负担。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提高出口退税率。为了支持外贸出口,我国分批提高纺织原料及制品、纺织机械、煤炭、水泥、钢材、船舶换部分机电、轻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大“免、抵、退”税收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

第二,降低关税税率。为了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扩大利用外资,我国调整了进口设备的税收政策,降低关税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在规定的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

第三,清理整顿收费。为了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1998年清理了涉及企业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分三批取消了727项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和基金,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370多亿元。

2.1999年的主要措施。1999年的税收政策进行了进一步调整,不仅继续支持出口和吸引外资,而且还对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予以鼓励。

第一,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1999年初和1999年7月1日,我国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率档次由原来的17%、13%、11%、9%和5%五档简并为17%、15%、13%和5%四档,综合退税率达到15.51%。国家税务总局分3次共下达出口退税计划指标636亿元,全年出口退税额622亿元,比上年增加42%。

第二,鼓励外商投资。为了吸引外商投资,从1999年7月2日起,对从事能源、交通、港口建设项目的外商投资企业,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三,鼓励国内投资。为鼓励固定资产投资,从7月1日起,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按现行税率减半征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国产设备投资,可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为鼓励房地产投资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从8月1日起,对涉及房地产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一定的减免。为鼓励证券投资,调低了b股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

第四,鼓励消费。为鼓励消费,调节个人收入差距,9月30日国务院颁布《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规定从11月1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2000年共征收149亿元,2001年征收279亿元。恢复征收利息税对刺激居民储蓄向消费、投资转化起到一定作用。

3.2000年的主要措施。2000年的税收政策作用范围进一步拓展,不仅继续鼓励投资,而且对高新技术产业和西部地区的某些产业加大了优惠力度。

第一,鼓励投资,推动技术进步。从2000年1月1日起,暂停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从年中开始,对于软件、集成电路等产业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给予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有企业采取了加速折旧、对新增研究与开发费用允许按150%扣除的优惠政策。

第二,继续推进税费改革,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取消了238项涉及交通和车辆收费项目,平均每年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145亿元。

第三,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设在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对西部地区的内外资鼓励类产业和优势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4.2001年的主要措施。2001年的税收政策主要是鼓励投资者在国内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并通过增值税的调整,扶持部分产业和产品的发展。

第一,鼓励证券投资。为鼓励投资者增加对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我国先后4次调整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2001年11月16日起对a股和b股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分别由原来的4‰和3‰统一降为2‰。同时,继续对个人股票交易所得暂免个人所得税。

第二,扶持部分产业和产品的发展。2001年,我国又出台了一些增值税优惠政策,旨在扶持部分产业和产品的发展。财税[2001]141号文件规定,对于铸、锻企业生产销售的用于生产机械的商品铸锻件,实行先按规定征收增值税,后按实际缴纳增值税额返还35%的办法。对于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财税[2001]198号文件规定,对于下列产品实行即征即退办法:(1)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生产加工的页岩油及其他产品;(2)在省吃俭用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废旧沥青混凝土生产的再生混凝土;(3)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的电力;(4)在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等炉底渣及其他废渣生产的水泥。此外,对于煤矸石、煤泥、油母页岩和风力生产的电力,以及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实行减半征收增值税。

5.2002年的主要措施。2002年的税收政策主要是对以前出台的各项措施继续实施或加大力度实施。比如,对投资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内外资企业,在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税以及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方面实行优惠措施;又如,在前几年连续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又将棉花、大米、小麦、玉米的出口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对钻石出口实行17%的出口退税率。再如,继续对符合低污染排放标准的小汽车和轻型客车减征30%的消费税,对联合矿山生产的铁矿石减征40%的资源税。

同时,2002年的税收政策还出台了一些新措施。比如,金融保险营业税税率由7%下调为6%,并对实际呆账损失超过呆账准备经核实允许据实列支;又如,为了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关税总水平由15.3%下调到12%;再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外购税控加油机和税控装置缴纳的增值税可作进项抵扣,购进免税农产品的进项税额扣除率由10%统一提高到13%。

在上述措施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税费改革,特别是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步伐,扩大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确定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16个省(区、市)为扩大改革试点省份。

(三)政策措施的特点

通过上述的简要回顾,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措施具有一些鲜明特点。首先,在预算政策上,采取的是财政赤字政策,以赤字支出增加社会总需求。其次,在赤字支出的资金来源上,主要以增发国债为主,每年增发国债都在1500亿元左右。再次,在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上,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决策层认识的深化,具体措施在不断调整。对于这几年的支出政策措施和税收政策措施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我们作了如下归纳。

1.支出政策措施的特点。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支出政策的措施上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作为筹措资金的主要渠道。从1998年到2002年,中央财政在5年内累计增发6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和500亿元支持西部开发的特种国债,共计6600亿元。

第二,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为主。1998——2002年间,增发长期建设国债筹措上来的资金主要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其中,用于农林水和生态建设方面1435.8亿元,用于交通设施建设方面114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955亿元,用于农村电网改造方面520.72亿元,用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398.9亿元,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60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方面119.5亿元。

第三,以提高中低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为辅。首先是大幅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从1999年起,不仅连续3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标准,还实施了年终一次性奖金制度,建立了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到2002年底,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月人均基本工资水平,比1998年翻了一番。其次是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经过几年的连续增加,到2002年,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是1997年的9.5倍,是1998年的6.2倍,年均增长56.9%。

2.税收政策措施的特点。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在税收政策的措施上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税收优惠为主。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我国没有采取总量减税的措施,而是采取人们所谓的“结构性减税”措施,其实主要就是针对特定纳税人或特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

第二,税收优惠的重点在有序扩大。从最初(1998年)以刺激出口、吸引外资为重点,扩展到鼓励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再扩大到支持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最后又扩大到扶持高薪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三,取消大量收费。在以税收优惠为主的同时,进行税费改革,特别是相继取消了大量的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

总之,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实施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第一,以增加财政支出为主,没有实施全面减税措施。第二,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改善了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大幅度增加了基础设施投资,并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筹资来源。第三,在增加税收收入的前提下,采取结构性减税措施,一是减少与投资直接相关的税收,二是通过税费改革,取消大量收费项目。

二、积极财政政策成效的总体评价

实践证明,积极财政政策实施5年多来成效显著。它不仅短期拉动了需求,保持了国民经济稳定增长,而且提高了经济内生增长的能力,协调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这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积极财政政策拉动了经济增长

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是适度经济增长?适度的经济增长并非用单一的经济增长率来衡量,而是一个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规律,如果gdp增长率低于7%,将会带来严重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就会显现出来;如果gdp增长率超过10%,通常会带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所以,再综合考虑到我国未来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压力、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而逐步逼近规模经济的边界以及改革开放进行制度创新的效应逐步递减等因素,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gdp增长率在7%——9%之间应该说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区间。

倘若7%——9%是一个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区间,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经济增长情况。从1993年的经济增长率13.5%开始,一直到1998年的7.8%,gdp增长率几乎一年下降1个百分点。如果政府不采取有力的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在当时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率的这种下滑趋势可能还会持续下去,到1999年,经济增长率就有可能跌破我们所说的适度经济增长率的下限(7%)。然而,从1998年中起,我国真正开始了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力度较大的稳定政策,使得经济增长率一直没有降低到7%以下。

积极财政政策成功地阻止了经济增长率下跌趋势,主要是因为有效地拉动了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增长。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和带动民间投资,增加了投资需求;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了民间投资和出口;通过财政支持的收入分配政策,刺激了居民消费。

1.增加了投资需求。1978——1997年的2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率年均高达9.8%,这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比较高不无关系,特别是在1981——1995年间,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非常明显。然而,到了199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前三年连续大幅度下降之际,又增加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从1996年的14.8%再度下降到8.8%,这无疑使我国过去一直由高投资率支撑的高增长失去了推动力。

社会投资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第一,大部分商品出现过剩情况。根据原国内贸易部1997年下半年对613种主要商品的供应情况调查,供不应求的商品只有10种,仅占1.6%,供过于求的商品占31.8%。第二,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在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投资率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的投资预期不佳,投资意愿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意向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6.1%的企业因投资收益率太低而不愿意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第三,银行惜贷。银行部门对经济前景并不十分乐观,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不愿意增加贷款,出现惜贷现象。第四,其他投资主体难以增加投资。由于我国目前的投资渠道、投资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巨额的社会闲置资金无法迅速转化为投资。鉴于这些方面的原因,政府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社会投资需求的下滑趋势就会愈演愈烈。

针对社会投资需求不断萎缩状况,我国1998年提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伊始就切中要害,即通过增发国债筹措资金,增加政府投资,引导民间投资,扩大社会投资需求。1998——2000年,我国共发行建设国债3600亿元,拉动社会投资24000亿元。尤其是1999年,用90亿元国债资金作为技术改造的贷款贴息,带动银行贷款和企业配套资金1800亿元,形成20倍的资金规模。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终于扭转了下滑趋势,全年共完成投资326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超过了1996——2000年的平均值,回升到13%,2002年继续上升,达到16.1%。

总之,国债投资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据测算,1998——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8%、7.1%、8%、7.3%和8%,其中国债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

2.刺激了消费需求。从1996年开始,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年均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从1996年的20.1%下降到1998年的6%,居民消费需求明显不足。在理论上,消费需求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居民收入下降或收入增长速度下降,二是边际消费倾向降低。就我国1998年以来的情况看,社会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可能更复杂一些。第一,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住房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等,对于人们的消费预期、降低边际消费倾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随着这些年来的经济发展,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少数人先富裕起来,其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大多数人的收入增长明显慢于前者,尽管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缺乏相应的消费能力,从而导致社会消费总需求增长缓慢。

为了增加消费需求,积极财政政策采取了增加人们收入、鼓励消费的措施,其中包括增加转移支付、提高工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调整抑制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包括开征利息所得税等)、鼓励消费信贷等。特别是1999年以来,我国连续3次较大规模地调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基本工资,使机关事业单位月人均基本工资水平,由1998年的400元提高到2001年的823元,翻了一番。同时,中央财政大幅度提高“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投入,1998——2002年,共安排资金1934亿元,增加了企业困难职工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此外,财政通过支持扩大退耕还林(草)、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正是在这些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作用下,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稳定在比较高的水平。1998——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比价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4%、9.8%、11.2%和10.9%。就一些重要的消费项目来看,2001与1998年相比,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移动电话增长了900%,家庭电脑增长了250%,家庭汽车增长了100%;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彩电增长了67%,摩托车增长了83%。

3.推动了外贸出口。在过去的5年里,全球经济经历了两次大的波动,第一次是亚洲金融危机,第二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大经济体同时陷入低迷,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冲击很大。1997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率达到21.0%,而1997年下半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之后,1998年的外贸出口增长率一下子跌落至0.5%。

为了抑制出口增长下滑趋势,我国从1998年开始连续多次调高出口退税率,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的综合退税率达到15.51%。与此同时,我国还不断改进出口退税的管理办法,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正是由于积极财政政策的这些措施,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才得以恢复,并且实现了人民币汇率不贬值的目标。1998——2002年,我国出口增长率分别为0.5%、6.1%、27.8%、6.8%和22.3%;出口总额由1998年的1837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3256亿美元,出口总额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功不可没。

总之,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拉动了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增长,使1998——2002年我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保持在7%——8%之间,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率比较高的国家。

(二)积极财政政策提高了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

积极财政政策不仅通过总量扩张措施抑制了经济运行过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所引致的经济衰退,起到了一种推力和拉力的作用,而且还通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辅的结构调整措施,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能力。可以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基本上做到了增加总需求的同时生成有效供给,以有效供给增加带动总需求扩大,为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在总供求和谐调整中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改善了基础设施状况。基础设施是民间投资和消费活动的基本条件,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然而,我国在近20余年的经济增长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就是道路交通、能源通讯、农村供电网络、水利设施等的严重短缺,成为我国今后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势头的障碍。因此,从1998年提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伊始,就选定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并在头三年(1998——2000年)共安排国债资金投资项目6620个,长期建设国债资金3600亿元加上银行贷款和地方、企业自筹资金,总投资规模达到24000亿元。到200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5100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3%。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主要选择了4大领域。(1)全面展开堤防工程建设和水毁工程建设。到2000年底,全国共完成堤防加固16369公里,完成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25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75项,在蓄洪区共完成安全区建设22个。(2)加快交通运输设施建设。1998年以来是我国公路、铁路、民航建设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公路建设方面,5年来新增公路里程约7.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万公里;铁路建设方面,5年来,建设铁路新线5500公里,复线2520公里,电气化铁路1690公里。机场改造与建设方面,5年来改建和新建机场35个。(3)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债投资的带动下,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到2000年底,竣工投入使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56个。这些项目的建成,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1886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824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31317吨,日燃气供气能力708万立方米,供排水及煤气管道网1585公里,新增城市道路1308公里(5年来共计2.13万公里),桥梁21座,供热面积8694万平方米。(4)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到2000年底,农网建设与改造竣工的县(区、市)累计1000个左右。农村电价明显降低,农民用户的生活电价平均每千瓦降低0.1——0.3元。

2.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顽症,特别是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较低(1988——2001年间该比重一直在30%——34%之间徘徊),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虽然较高(1990年为41.6%,是自1971年以来最低的一年,从1992年开始逐步上升,到2001年上升到51.1%),但第二产业内部的重复建设多,而且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将是我国今后产业政策的主旋律。

世界各国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财政政策,以财政直接投资和税收优惠措施,集中财力直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给予税收优惠、对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财政贴息等措施,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98年开始,国家财政共对880个民用技术改造项目贴息,调动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增强了银行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支持的信心和贷款力度,实施了一大批技术改造、高科技产业化、装备国产化的项目。截止到2000年底,建成投产高科技产业化项目68个。在技术改造项目方面,在以国债资金贴息的政策下,1999——2001年累计安排资金265.4亿元,1218个项目,拉动投资2810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288个。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开始发生质的变化,由粗放型的外延增长向集约型的内涵增长转变。

3.协调了地区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日趋扩大,是我国保持持续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首先从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入手,逐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政策可以采取三大措施:第一,增加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第二,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第三,配合以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从1999年开始,积极财政政策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安排国债投资时,注重向西部地区倾斜,促进了地区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仅2000年西部地区的投资就达3943亿元,增长14.4%,高于全国平均速度5.1个百分点,比东部和中部分别高出6.1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

4.加大了科教投入。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同时,内生增长理论特别表明,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形成。而要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入力资本形成,鉴于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具有很强的“效益外溢性”,政府就必须加大技术进步和教育的财政投入,其中包括直接投入(财政拨款)和间接投入(税收优惠)。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开始,各级财政保持对科技教育投入总量的逐年增长。

在教育投入方面,中央财政教育经费开支连续5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而使中央财政从1998年到2000年实际增加教育经费183亿元。同时,各省市也相继提出在今后几年内,本级财政的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也提高1——2个百分点。199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949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565亿元,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41个百分点;1999年又比1998年增长13.5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287亿元,占gdp的比率由1995年的2.41%上升到2.79%。200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3800亿元,占gdp的比率为4.2%。

在科研开发投入方面,1999年全国科技经费总额为1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研究与开发经费678亿元,增长17%。从1998年起5年内,中央财政陆续投入25亿元用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1998——2000年,连续较大幅度地增加自然科学基金对创新课题的支持,并安排经费54亿元,支持中科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三)积极财政政策协调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的20余年里,我们得到的一条非常宝贵的经验就是改革、稳定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协调。只有改革才能使我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才能保持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而改革必然会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为保持社会稳定,在改革进程中就必须增加人们的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就业。当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还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

1.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不仅扩大了内需,保持了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还承担了大量的改革成本。回顾过去的5年,积极财政政策有力地支持了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以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同时,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还进行了一系列财政制度的改革。这些体制与制度的改革和深化,为我国未来经济持续、高效增长提供了制度保障。

2.保证了社会稳定。社会稳定对我国来说极其重要,而社会稳定的一个前提是保证低收入者群体的生活水平。1998年以来,我国在多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和退休金的同时,重点放在了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已基本形成包括失业、养老、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障框架,构筑“社会稳定器”,同时也投入了巨额资金。据统计,2000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职工达到10448万人,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到10408万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从1998年底的184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985万人。5年来,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仅中央财政用于“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支出就达1934亿元,其中,2002年支出594亿元,是1998年的6.2倍。上述这些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措施,再加上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所创造的就业岗位累计达750万个,积极财政政策对保证经济衰退时期的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3.加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财政政策在保障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加大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投入。积极财政政策中的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环境项目、退耕还林(草)项目、污染治理项目等,不但有利于弥补原来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造成的过度开发,而且也有利于今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到2000年底,简称“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44个,形成日污水处理能力330万吨。在生态建设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85.9万公顷,森林抚育面积226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350万公顷,飞播及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面积48万公顷。全国重点防护林工程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24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19万公顷,飞播面积8万公顷。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积极财政政策不仅抑制了近年来的经济衰退,防止了通货紧缩的发生,而且为我国今后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