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十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十篇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6:26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篇1

关键词:体育教育生命教育教育改革

目前,我国在中学体育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许多体育教师受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影响,片面强调身体锻炼,忽视了关于生命价值的宣传和教育。另外,由于体育课在很多学校被视为公共课程,故只关注学生体育成绩的量化考核,淡化生命价值意识的培养成为了常态。同时,体育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和单一,不能很好地尊重和发展学生的生命潜力。此外,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过于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心理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内涵

总结提炼相关研究观点可知,生命教育本质上是根据每个个体生命的不同特征,遵循个体正常的生理规律,以个体的生命潜质为基础,通过良好的引导和教育促进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开启个体的精神世界,使个体的生命潜能得到激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注重个体生命发展的整体性,使个体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生命活力充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从生命教育的角度看,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和生理的训练来促进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每个个体生命的价值,进而理解生命乃至生活的真正意义。

2.国外生命教育的发展情况

国外的生命教育起源较早,对生命教育的特点和实践传播方式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研究。在1968年初的美国,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并在学校广泛推行和实践这一理念。美国的中小学成为贯彻生命教育的主要场所,截止1976年,美国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中小学已达1500余所,到了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在美国的中小学层面基本得到普及。

日本在20世纪后期,在其青少年中出现了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情况,甚至出现大量的自杀、欺侮、杀人等极端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日本在1989年修订了新的中小学教学大纲,明确了“以敬畏生命、尊重人”的精神为德育目标。

3.国内生命教育的发展情况

1976年初,我国从日本引入了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并逐步推广。1998年,台湾地区开展了针对中学生群体的大型系列生命教育活动,并获得了各级中等学校以及教育界领域许多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地区也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同时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以促进中小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主题活动,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

二、生命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落脚点是人的生命。在我国,家长和社会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会高度关注其健康成长的状况,一旦进入学校教育,尤其是到了有升学压力的中学后,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点大多落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至于学校的体育教育,往往只以取得体育成绩作为教学目标。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要实现素质教育就离不开学校的体育教育。

1.生命教育是中学体育教育的主要思想

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逐步形成,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积极主动把握学生的成长关键期,以生命教育作为中学体育教育的主要思想,开展一系列融合生命意义、生命本源和生命价值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

2.中学体育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实践

中学体育教育不仅要以锻炼学生强健的身体为教学任务,更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目标。为了推进中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其必须以生命教育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生命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各类体育训练并积极配合教学,从而更好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和享受生命,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实现生理和心理层面的双重完善,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生命教育”视角下,中学体育教育的改革

当前,随着时展步伐的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也迫在眉睫。从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看,其主要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目标不合理等问题。为适应时展的步伐,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学体育教育改革应抓住机遇,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学体育教育的课程之中,强化师生的生命价值意识,尊重生命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关注生命的整体性。

1.在体育教育中,强化生命价值意识

中学体育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理念,通过丰富多样的系列体育运动训练,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慢慢感受其自身的身体变化,增加心理体验,可以强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的觉醒,从而使学生在敬畏生命的基础上尊重和珍惜生命。同时,体育教师自身也必须怀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细心观察学生的发展,并根据学生情况,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将体育知识、体育精神、体育技能,融入日常的体育教学中。

2.在体育教育中,尊重生命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个体的生命是由多重生命层次构成的,同时,个体又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生态圈中,由此形成了个体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在个性、爱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每位学生都具备自身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尊重每位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理解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对生命价值认识程度的差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营造一个自由、民主与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愉悦体验,同r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就感。

3.在体育教育中,关注生命的整体性

人的生命包含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层次,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中学教育的任务是要塑造学生的社会化生命,引导学生精神生命发展。因此,中学教育不仅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着力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此外,学校也要通过团队化体育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集体感,使学生学会团队合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心。

四、小结

中学体育教育和生命教育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体育教育改革中更多融入生命教育的相关理念,培养和强化师生的生命价值意识,尊重生命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特征,立足于生命整体性的视角努力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树立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最终提高学生的生命品质。

参考文献:

[1]阳彭庄.生命教育视角下中职体育教育[J].信息化建设2016(10).

[2]王开银.“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J].高职高教研究.2015(31).

[3]贾新建.生命教育回归与尊重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5(4).

[4]向钇锰,庞之东,王怀华.我国学校体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及构建[J].青少年教育.2016(4).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篇2

关键词:小学;管理改革;观念;模式;以人为本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现在的小学教学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教导主任,我们应该积极改革现在的教学管理方式。本文从新课程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入手,从改革教学管理观念,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测评方法和课程体系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新课程下进行小学教育管理改革,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小学管理提供帮助和借鉴。

1改革教学管理观念

现在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要想更好的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就要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能够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十分注重培养教师主动工作的意识,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愿性和主动性,让教师在愉悦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教学。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时刻了解教师,我们不仅要了解教师工作能力上的差别和优势,我们还要了解教师生活上的问题和平时的情绪,要让教师感觉到在学校中也能获得家的关心,不要时时刻刻感觉自己好像奴隶一样,像是完成任务一样。要多多鼓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主人翁的意识和精神,要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努力去奋斗,要在工作上多放精力,多放时间,创新思维。作为教导主任要对教师加以尊重,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被尊重感和自豪感,要人性化管理。同时我们还需要多与一些教师进行沟通,了解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教师的生活状况,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因材施教了解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小学教育管理,才能够让教师形成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养成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态度,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2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作为教导主任要想更好的进行小学教育管理还需要改革教学管理模式。首先我们可以改革我们现在的规章制度,完善现在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教师和学生在制度的规范下更好的发展和成长。对于任何一个集体来说,都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来进行制约,对于班集体和教师群体也是一样。对于班集体来说,只有其认真的践行学校制度才能确保我们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快乐成长,健康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良好的规章制度能够促进教师的发展,能够让教师发挥再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教学。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小学教育的管理质量。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表现欲望也强烈,他们往往希望能够获得学校和老师的认可,有强烈的课堂参与激情,但是却没有一些实践的经验,所以他们常常习惯性的学习生活,没有目的性。学校要找出这种问题的症结所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有目的的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进行指导,发挥教师课堂引导者的作用,加强师生合作,让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难题迎刃而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而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再次我们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这是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得到改革的关键和重点。在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方面,一方面要多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在培训中提升自己,学到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让教师之间多多取长补短,让其相互借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在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文化能力和专业素质,还需要注意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让教师给学生起带头作用,对教师的培养要全面,才能使得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全面教学,让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适应现在素质教育的热潮,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

3改革测评方法和课程体系

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改革小学教育管理还需要改变现在的测评方式和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培养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因此在管理的时候我们就要对学生能力培养有所侧重,在制定教学规划和评价的时候也要有所侧重。以往都是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对教师进行评定,教师的好坏仅仅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反映,这种有缺陷的教学方式是应该尽早摒弃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导主任就要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评价,比如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学生的成绩进行教师的评定,我们还可以设定一些听课的环节,让教师进行互评,看看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真正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听课评价让广大教师能够取长补短,更好的了解自己教学中的局限性,从而能够进行改正和创新。评价的时候还要采用多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师评价,不仅可以看学生成绩,还可以看学生对于教师的喜爱程度,还可以看其他教师对于这个教师的评价,还可以考核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等,让教师能够全面的认识到自己是教学方面的不足,是实践授课的经验不足,还是专业文化水平有缺陷,从而能够对症下药,更好的改正。其次我们应该改革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下对教育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教学的时候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在奠定文化课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数学等专业学科,忽视了学生体育的发展。要让学生全面学习,全面发展,平衡每个学科在课堂授课中的地位,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全面进步。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改革之路势在必行,小学生教学管理改革迫在眉睫,要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注重规范的制定,注重测评方法和课程体系的建立,让小学教学管理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让小学教学管理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

作者:南顺女单位:吉林省汪清县东光学校

参考文献:

[1]马桂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6).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篇3

 

一、法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审视法学教育与就业现状,现在法学教育突出的问题有如下两方面:

 

第一,法律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是以市场需求作为衡量标准。产品滞销无非有两大理由:一是供过于求;二是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教育的市场化,人才的市场化,作为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法学教育,也需要从研讨如何应对人才市场需求。目前,我国的法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呈现的是供大于求的状态;另一方面教育定位不清,教育层次庞杂,各个层次间也没有互相衔接,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

 

第二,现今法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缺失。法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我国法律教育更多的受到大陆法系国家的影响,又在中国传统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在法学教育的观念上,一直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在现今法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公、检、法机关或从事律师职业以及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各个行政机关,从事各个专业领域的法律事务,也可以进入公司、企业、金融业等社会经济组织从事相关的法律事务工作。而这些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法官、检察官、律师。在200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的《法官法》和《检察官法》,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统一了律师、法官、检察官三种职业的准入标准,即要从事律师、法官或检察官等职业都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但是,法律专业毕业生司法考试的过低通过率,直接影响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因而,加强法学教育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应对司法考试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二、法学教育的目标和定位

 

法学教育的定位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多年来法学界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尽管法学教育随同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但中国法学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应当包含精英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法学教育离不开法学精英教育。现代法治的发展决定了法学教育的精英属性。一国的法学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法律人才的神圣使命,虽然各个国家法律体制的差异决定了其在培养法律人才的数量和素养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是,所有成熟的法治国家都把法律人才的培养当作成就法治事业的基石。法律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法学教育的精英属性。法律工作与其他工作不同,具有中立性、公正性、程序性、专业性和公开性。法律职业者是一群精通法律专门知识并实际操作和运用法律的职业群体。可以说,从法律职业的同质性、公正性及技术性来说,法律职业群体的培养必须坚持精英化的走向。

 

三、法学教育的改革

 

(一)创新“阶梯式”培养方法

 

在法学教育中,我们应当以基本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法学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培养,抓住法学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阶梯式”体系化训练。

 

第一,抓住学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进行“法学入学教育”,通过让学生了解法院职能、办案流程、法庭设置等情况,增强学生对法学专业的职业感和责任感的认识,树立学好法学知识的目标。

 

第二,在大一大二学习法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指导学生倾向性选择学术型或应用型发展规划,有目标地进行相应的学术性知识积累或法律实务训练,从而一方面提高考研率,另一方面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

 

第三,在大三大四期间,抓住学生从学校学习向职业学习的转变,集中进行毕业实习,并通过撰写实习和案例分析报告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

 

(二)创新法学教学方法

 

法学基础知识体系庞杂,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必经的过程。为此,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程环节,并保证实践教学能够充分实现是很有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增加实用性、实践性教学方法,重视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教学法,尝试网络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

 

另外,法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应积极与法律实务部门实现对接。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邀请法院、律师事务所、企业和公司的法律事务部门等法学人才需求部门的有关专家,共同参与到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共同研究设计课程计划和知识体系,以使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更能符合法律实务界对于法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三)当前的法学教育多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是被动的。教师满足于对现有法律的讲解和注释,学生则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陋习,即使教师采用案例教学,学生也只是等着教师最终来分析问题、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愿积极思考。具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法律家不可能通过以讲义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我们的社会需要的并不是法律的解释者和宣传者,而是能够面对各种具体问题作出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法学人才。因此法学教育不能局限于对法律理论和法学条文的解释和说明,而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是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的,这就要求法学教师在进行法学教育改革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对话、讨论、判例研究方法以及写作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旦学生具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很多法律条文就完全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来掌握,而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口舌解释说明,进而可以把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用于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法学教育在建设法治国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只有不断深入思考法学教育的发展改革,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目标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篇4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初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优化网络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生命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应然诉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关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思想的研究浅议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教学改革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教学改革方向的探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探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关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中介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阮晓芳.高校教学管理网络化的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154.

[3]郭福春,张国民.从教育信息生态视角审视高职院校课程的网络化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12(7):88-91.

[4]彭伟,李刚.信息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43.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篇5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开卷考试;数学素质

一、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中大学数学的学习现状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大学数学课程的开展情况,对五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况: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这说明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

要改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态度,改变其课堂上玩手机、看小说等不良行为,才能让教师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高等职业院校中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1.如何扭转当前课堂局面

在教室里设置专门装手机的小布袋,在开课前就让学生放进去,老师要做好相关检查。采取这种措施后,课上学生们的听讲情况有了好的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些不和谐的细节,如看小说、睡觉等。这说明我们从外因上进行了相关治理,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

2.改革下的开卷考试实施初探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有一些内容不一定要背,只需会应用即可,以后用到时可以去查一下,我们的学习目的是要明白、理解一些问题,而不是针对某个题的解法、算法来学习。

一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好的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会降下来。成绩较差的学生只要认真听一下就会照着葫芦画出瓢,从而可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选择好的案例,引发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求

为了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在介绍新章节时讲解相关学习内容的一些应用,在每章全部学完后,给学生穿插讲授一个相对简单的应用模型的例子,或是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让他们课余分小组讨论完成,然后以论文的形式上交。对做得好的小组要进行表扬,对优秀小论文要进行张贴,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同时也可增强学生们之间的合作能力,使他们完成一件事情之后产生喜悦感、成就感。

通过考试制度的改革,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出现了很大提升,同时他们的学习信心也得到了提高。在这一系列改革之后,学生们的听课效果非常明显。

我们进行了考试制度改革,改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此外,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加大应用性知识的讲解,引进新型、典型的数学案例,结合数学建模思想加大题型的开放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知识不再是抽象、不可见的。这样变压力为动力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放下考试能否及格的包袱,又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通过开放性、应用性等现实问题的引入,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降低一些知识难度,多融入一些数学思想,让学生学而有所获,学而有所用。

三、结论

本文根据现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数学学习相对较弱的特点,进行多方面因素的调查研究与分析,重点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数学课程的就业实用性、提升数学文化修养方面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从考试的形式上进行改革,将闭卷变开卷,增加开放性试题。

(2)从教材上进行改革,加大教材的应用性、实用性,精选案例入课堂,形成一本适合学生的案例手册。

(3)组建学生数学建模社团,给学生开辟第二课堂。

(4)发挥数学文化的熏陶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希望经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将学生们的创新性提升起来,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起来,让学生形成e极的数学理念。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研究师资队伍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被国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国家和全社会重视、关注下,高职教育正处在发展的大好时期,面对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因此,高职教育改革的科学化管理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作为教育管理人员要认识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模糊,特色不明

多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中有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级实用人才,高等技能性人才等多种说法;在民间也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术人才等说法,从名称到内涵仍是一个比较模糊和众说纷纭的概念。在学校的实际操作中,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往往是定位就高不就低。所以,尽管政府一直在艰难地推动改革,但收效甚微。高职教育始终无法从本科压缩型中彻底摆脱出来,而依然部分沿袭过去的学科模式,改革不彻底,特色不鲜明,是导致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的根本原因。

2.教学基本建设比较薄弱

由于高职教育多头管理,政策、措施不配套,高职教学基本建设长期滞后,使得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文件建设,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建设,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产学研结合机制的构建等推进缓慢,这些重要因素也制约了高职特色的形成。

3.不能按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要求来设置教学项目和组织教学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职院校还是沿用学科体系加较多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改革的目标实施总是力图将社会需求和学科体系整合。靠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嫁接,难以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作为教育管理人员要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改革研究

1.建立一支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要有一支“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逐步完善师资队伍的组成结构,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保证之一。作好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可以招聘行业、企业人员;吸收高校优秀的应用技术本科毕业生;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回国留学生。还要建立高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建立高职院校教师技术职称评审体系;建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信息库;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2.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适当开设综合课程,促进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教学主要强调以“应用”为教学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因此,教学要以职业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强调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调产学研的统一协调,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强调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实践教学要占较大比重。注重教学考评的技术应用型,要求毕业生获得多证。高职教育要能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基础。

3.改变传统教育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以学生为本,要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

当前,高职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各门课程期末的考试,而且多为闭卷考试。这种考试对于重实践轻理论的高职教育明显不合适,所以高职院校应采取多样灵活化的考试、考查方法,如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等。其核心,一方面,是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另一方面,是对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核。改变考核方法不是目的,但它是改变传统教育不足,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手段,利于学生提高创新能力。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切不可忘记行使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要以人为本,努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人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地方,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以人为本,就是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联系起来,与人的自由联系起来,与人的尊严联系起来,与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

4.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机制

(1)校企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①松散型。它是一种以某项任务为纽带的初级合作模式,合作内容单一,层次较浅,时迁性大,功能效果低。②协约型。它是一种合同、协议为纽带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较为紧密,灵活度高,适应性强,是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模式。③实体型。校企双方按一定的组织形成实体,这种模式具有独立性强、组织程度高,有利于校企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是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追求的目标。

(2)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有:合作培养人才(定单式培养),包括成立学校、行业、企业、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参加的专业委员会,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审定,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建设相互使用、互为培养人才的实训基地和培训中心,学校的教师、行业和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互为兼课,毕业生定向就业上岗等。

合作科研技术开发型。学校和产业部门共同开展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

合作生产型。学校和企业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组建联营企业,建立中试基地。

从发展的趋势看,建立产学研联合体最为适宜,校企双方围绕共同目标,将各自的部分力量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发展生产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合作,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德化陶瓷学院属于新成立的院校,作为管理人员努力创设和谐教育氛围,确立管理、教师、学生的主导地位,搞好后勤服务于教学,教师传授技能于学生,这样“和谐”的感觉,必然要对其有恰到好处的把握。它反映出的是一种新型的管理与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才能真正达到全院师生双向的和谐。这种和谐活动的宗旨,就是为了达到落实技能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在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掌握一技之长,从而在国家正处发展的大好时期,面对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为我们德化陶瓷学院创建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祖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几个问题.

[3]夏秀莉,李乃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3,(13).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篇7

论文摘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我国高校教育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才,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文章针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应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怎样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工作,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教育理论及管理手段的改革

管理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1世纪的管理水平、理念、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下根据高校的教育管理特点,分析教学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一)教育管理理论多元化

1.校本管理论。“校本”就是学校本位,学校相对教育部门而言,回归学校本位,是管理学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开放性等,校本管理理论设计到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和办学机制等问题。

2.以人为本管理论。学校管理的主客体都是人,对即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的人进行管理,实现发展人、培养人的目标。

3.权变领导论。综合以上管理理论,可以现代管理理念是通过对人管理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使人活的更有价值更有尊严。

(二)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现在社会互联网络已经非常普及,融入我们到生活和生产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中的学校,在虚拟的、现实的世界与作为人主体的人的世界互相融合交织,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校园存在形式,教育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学校管理在互联网时代要追求“实质管理”。学校管理要关注教师所想、所感、需求,引导和排除他们心中障碍,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二、管理制度的改革

与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相比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更突出“人文性”特征,功能是:公正、激励、创新、发展、最终目的是“发展人”。

(一)高校管理要体现高校现展要求。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学秩序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高校管理要处理好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公正性,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未来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性人才必定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已刻不容缓。

(一)找出现存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现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过分分割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弱等。

(二)优化的课程体系应促使人才从以下几方面得以提高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能力。高校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自学能力。要给学生预留充分思考时间,这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个条件。不仅在时间上留给学生自学时间,此外还应在物质上给予保障,例如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的建设等。3.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4.课程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5.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所以,高校课程改革具体可以做到如下几点。人文社会课程、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现代信息课程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后,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有效,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开发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传统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能力,这是其不利方面。在教学中应使用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不利方面,保存正确合理成分,以此为基础,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是伴随着时展、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发展的,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持启发式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和过程,摸清学生学习特点,不断改进、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要避免灌输式,采取指导启发式。启发式不是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中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富有启发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育的对象确定,在教学中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进行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教学效果。

(三)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高校教学中,还存在着拖延教学时间、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来实现教学任务的情况。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提前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学要求要切实把握。

总之,在当今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各种改革方法及措施付诸实践,相信我国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对于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在世界各国中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篇8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是以探索和追求知识为目的,其承担有引导和规范社会价值观及社会行为的光荣使命,旨在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程度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伴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式的变化、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面临着教学资源建设滞后于规模扩张、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发展难题。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入思考和清晰认识高校教育教学“为什么改革”、“怎样进行改革”等重大问题,是保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

一、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动因

1.外在动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

纵观世界各国高校的转型和改革,无不说明了一个道理: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需求影响着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大学改革要建立在适应本国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些需要,就不会产生改革的必要性,也得不到广大教师的拥护,更得不到整个社会的认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知识、技能的价值越来越充分显现,社会、学生及家长渴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个性化教育有着迫切的需求。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我国高校还没有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求,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2.内在动因: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剧了高校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竞争性。首先是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如教育经费划拨、政策倾斜等方面的分配不均衡。高校只有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才能更好地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其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给高校带来压力。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据相关数据统计:211工程高校和高职高专的就业率近年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非211工程普通高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众多高校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不高、竞争性不强。再次是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将成为高校生源竞争的风向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减少,高校在未来的生源大战中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3.时代背景:高校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

新时期,党和国家将“教育优先、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为高校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各高校只有抓住和利用好这难得的机遇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

二、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更新教育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紧密相连的,不能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致力于打造全面完整的人才,即拥有宏大眼光和见识,有博雅的精神、优美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素质教育使得大学生不仅在专业方面有特长,而且在身心品格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2.转变管理手段,实现现代化教育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且逐渐融入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如互联网的应用使高校管理手段逐渐实现了现代化。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高校的管理,将虚拟与现实结合,将人作为管理的主体,这种管理手段不会出现单纯进行校园管理模式下存在的弊病,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管理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范围越来越广,相应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因此,高校应着力转变管理手段,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提高管理的多元化、高效化、现代化,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社会培养更加健全的人才。

3.变革管理制度,突出管理的人文性

要想使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能够符合新时期的要求,就必须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现代教学管理制度与原有的管理制度相比更多突出了高校教育和管理中的人文性,在进行人员管理的过程中,突出了教学管理制度的公正、创新、发展等目的,使高校的教育教学能够真正地实现发展人的目的,为新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高校管理制度的变革中,应该重点突出高校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在平时的管理中,能够在学籍、成绩、教学秩序等方面做好管理工作,并在管理制度改革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学生与学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公正、公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进行教学,最终实现高效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4.优化专业结构,突出高校教育特色

高校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学校优势学科、资源为依托,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合理进行专业改造,稳妥增设新专业;加强基础性学科专业建设,重视发展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专业,积极发展边缘、交叉学科专业,限制发展社会需求小、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的专业。通过加快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通过对社会所需人才的预测,结合高校实际,尽快增加一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

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资源,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和切合度。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设计“学校――院系――专业”三个课程平台,构建“平台模块”与“必修选修”相结合的矩阵结构课程体系,拓展学生选课空间,为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开展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5.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评价制度改革要把握好五点:第一,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程度,使评价对象最大限度认同正确的评价结果;第二,评价方式多样化,要打破传统人才评价中的单一现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探索科学、简便的评价方法;第三,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兴趣与情感体验方面的发展,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实现三者的统一;第四,评价过程动态化,要改变终结性评价,把终极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实现动态评价;第五,评价结果相对化,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和提高,评价结果是相对的,是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结论。

三、结语

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不断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为了使高校所实行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对现行改革方法进行充分的研究,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学广张增涛关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探讨[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18)。

[2]蔡静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篇9

[关键词]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边疆综合性大学则是边疆地区集中建设的高等学府,具有独特的人文风貌和文化背景,而且处在现代与传统的交汇点上,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突显出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底蕴。边疆综合性大学的体育教学需要秉承学校的独特文化和办学思想,更需要立足本地,创新改革,探索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实践途径。本文着眼于边疆地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校的独特位势,将体育作为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求自身的教学特色,积极参与学校建设、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

1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1.1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是:立足本地、素质唯上、个性发展、传统兼顾、终身练达、服务社会。即以学校综合实力和独特位势为依托,按照素质教育和三生教育的理念,通过体育教学,启迪生命、生存、生活观念,掌握基本的健身技能,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培养创新意识,开发个性潜质,自主锻炼、自主探究,并参与服务社会体育与文化建设,引导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1.2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应为夯实学生锻炼的基础,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并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空间里提高体育学习效率,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具体改革目标如下:

完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建设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和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既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又提高教学效益。

建成多元教学平台:除了规范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针对教学目标,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外空间。

形成地域文化氛围:在课内外广泛开展区域体育文化活动,增进学生情感体验,增强互动交流,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2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边疆综合性大学作为边疆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体育始终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目标要求,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体现在创新构建课程结构体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等几个方面。

2.1体育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就是完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使之有利于培养优质人才、对外开放交流,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如下图所示: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图在整个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中,总体上体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拓展的特点。体育课程结构的改革着眼于结构的质性、量性及类别的合理搭配。质性结构中注重课程结构与理念、目标的一致性;量性结构注重课时、强度的分布规律;而类型结构则注重各个课程系列的完善与互补。

体育课程的类型结构在横向上由“必修系列”、“校选系列”和“俱乐部系列”构成,而在纵向上“特色课程”贯穿于“必修系列”、“校选系列”、“俱乐部系列”三大课程模块,形成独立的一个课程系列。

其中,“必修系列”将在原有普通选项课的基础上,应在体育理论课教学、基础体能训练、新兴时尚选项课等方面有所突破,并且对选项课采取“逐级分流”的方法,通过“理论课”让学生在树立健身的意识,保健的常识、欣赏的方法,通过“基础体能课”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夯实身体锻炼的体能基础,通过“选项课”逐步提高运动参与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校选系列”将面向全校各年级学生,重点开设体育技能提高类、体育人文类和体育保健类的课程,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技能水平。

“俱乐部系列”在内容上将有所扩展,并进一步加强管理,在专门教师指导下,免费向学生开放场馆进行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课外体育文化生活。

“特色课程系列”由以上三大系列中具有民族区域特点、现代时尚特点、方法创新特点的课程组成,并且跨越校内和校外空间,课内与课外空间的立体化课程形式,最终形成云南大学多元体育文化一体的氛围。

2.2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体育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实效性强的体育教学方法体系。

其中,在组织形式上,“必修系列”中的选项课将尽量采取“小班教学”形式,体育理论课采取“专家讲座”和“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校选系列”和“俱乐部系列”则由课堂教学向课外、校外拓展,增强师生互动、社会互动环节。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发挥教研室的作用,针对不同系列、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集体备课,探索创新,提高实效。特别是体育理论课教学、基础体能教学、以及其它特色课程,将给予更多的自主创新的空间,通过开展教学实验的行动研究,运用多种手段探索、整理、完善新型的教学方法。

2.3质量监控改革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对体育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监控。学校将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的改善程度、运动技能的掌握的熟练程度,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程度,运动参与意识的改变等方面的评价与监控。在质量监控的方法上,将注重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形成特有的评价机制。

3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

3.1加快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反哺

边疆综合性大学应紧紧围绕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快体育学科建设,深入探索大学体育的教学规律,在健康、体育、文化、社会等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将特别关注大学体育理念和目标体系、体育课程体系、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基本规律、体育健康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大学体育教材建设等基本问题的研究,科学、合理地将学科建设的成果应用于体育教学改革,以此推动大学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3.2完善课程结构,开发特色课程

体育课程结构的拓展和延伸,将社会需求、体育知识技能体系特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三者统筹考虑,体现现代化、传统化和多元化。在空间上实现由课堂教学到课外锻炼到社会服务拓展,在时间上现实由健身效应到终生体育的延伸,最终将课内学习、课外群体活动、大学竞技运动、终生体育、社会服务一并融入完整的体育课程设计之中,发挥体育课程内部联动的整体功能效应。

在内容结构调整中,突出把握特色课程的开发。特色体育课程是大学个性的体现,选择一些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引入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多元化内容体系,挖掘项目潜在的健身功能、文化功能、娱乐功能、休闲功能,为学生学习和锻炼提供多种选择。

3.3优化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大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规划,采取以体育教研项目、特色课程开发、体育俱乐部为载体,围绕目标进行整体设计,集合体育课程教学研究专家、体质与健康研究专家、大学体育课教师,将其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整合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异质性知识技能的交叉融合,实现自我发展。

建立高效优质的体育教学团队,有利于开展教学研究。体育教学团队将积极投入到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项工作,一是将“体育教学设计能力”作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自我锻炼、健康测评和监控、组织体育活动、服务社区社会体育、传播传承体育文化、示范体育生活方式等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整体化的设计;二是以教研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围绕教学方法的创新,开展体育教学研究工作。

3.4扶持体育社团,增强社会互动

扶持学校体育社团,规范俱乐部体制,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发掘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纳入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以“武术俱乐部”、“少数民族体育协会”为试点,成立课外俱乐部,制定俱乐部管理方案,并采取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规定时间,统一由专项教师对课外体育俱乐部进行组织、管理和指导。

边疆综合性大学为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社会互动,应进一步丰富阳光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提供有文化内涵的、新颖的、多元化的健身手段,比如组织体育俱乐部活动、校外体育交流、野外生态体育体验、传统体育文化考察等,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与个性完善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3.5推广教研成果,强化监控机制

体育教学研究成果来源于体育教学实践,同时也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理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围绕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确立体育教学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组织科研核心力量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方向、路径和特色进行研究,形成教研与教学改革双项拉动的机制,培育系列教学成果。

巩固体育教学研究成果,有必要加强学习监控机制,更加突出和强化身体素质评价。第一学期专门开设基础体能训练课;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日常锻炼,并将其贯穿大学4年学程。另外,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监控作用,将测试结果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重要依据。

4结语

边疆综合性大学鲜明的办学思路对体育教学改革,往往具有指导作用。边疆综合性大学的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但只要立足边疆地区,抓住体育本质,挖掘自身潜力,凝练区域特色,不断拓展和创新,就一定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体育的多元功能,在边疆地区素质教育和文化建设中取得硕果。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篇10

关键词:成人教育;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49-02

实践教学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直接影响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但是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往往追求规模效应,在理论教学上有所重视,而忽略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造成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后较难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因此,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对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毕业生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是成人教育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渐复合化,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已越来越受企业的偏爱。从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看,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针对这种状况,成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以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成人的实际岗位,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教学。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生源日趋紧缺,招生形势日趋严峻,这就要求成人教育要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教学环节上,不能照搬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要具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大多数人补偿学历的一个重要途径,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过分注重学历教育,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培养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难适应社会的需求。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办出自身特色,使其更贴近市场人才的需求,才能协调、有序地发展和壮大成人高等教育。

2.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是提高就业水平,扩大就业渠道的需要

据教育部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截至2006年,累计招生2849.09万人,年均增长速率22.99%,毕业生人数总计1563.7万人。2001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0%;200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145万人,约37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4%;200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至212万人,大约有52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5%;2004年应届大学毕业生280万人,约69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5%;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338万人,约79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6%。虽然就业率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毕业生较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而另一方面,据统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这就造成人才供需上的时间差,造成了当前就业的压力。

一方面,学生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根源,主要体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具备企业要求员工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制定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上,在理论课时够用的前提下,更加强化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专业理论学习和企业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进行有效结合,实行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交互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训练,形成具有特色的成教办学模式,使学生能充分认识所学技能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更好的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缓解就业压力,从而缩短就业磨合期。

3.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成人高校的规模和效益,更关系到办学的声誉。而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结合成人的实践岗位及生产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但掌握教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在实践岗位技能上能得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途径

1.将成人教育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构建双证交互式教学模式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坚持突出以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在有些专业加入职业证书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获得成人学历的同时,获得多门技能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在课程设置上,在一些专业上,将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与相关职业培训的课程进行互通,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将专业实践课与职业证书认证考试的实训环节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技能、实践的综合性教学,不断构建和完善成人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双证交互式教学模式。

2.加强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组建实践教学工作室

成人教育学院一般要从各二级学院聘请老师,在老师选聘过程中,选择一些既具有理论水平又具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不断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将科研与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一方面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不同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实践教学工作室,以工作室为中心去承接项目,在项目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可以聘任在公司、企业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诸如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

3.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为突破口,创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毕业论文(设计)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论文(设计)能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为突破口,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管理,是创新成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结合成教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论文题目的选择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社会上真实存在的实际问题,毕业论文(设计)还可与成人学生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将毕业论文(设计)作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途径,整合各种经济、教育实体的优势资源,形成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增加与地方的联系,依托行业优势,建立各种形式的校外学生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如送教上门型、随岗实习型等。

4.建立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监控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不断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如成立教学督导组,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模式主要是沿袭传统的、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而制定的,主要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学校有些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对实践环节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总体规划和必要的监控与激励机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建立相应的教学督导体制,以督促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务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教务专干对实践环节进行管理,如实践课程的设置情况、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等情况进行监管,真正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国外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和仿效,他们实践环节的教学一般采用实践交流项目、合作教育项目、专业学习与市场结合、暑期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进行,通过整合课堂教学和学生工作经验,把学生的学术目标和职业目标联系在一起。以真正的社会实践为主,从培养实用型人才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缩短了学生的就业磨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