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疗救护保障方案十篇医疗救护保障方案十篇

医疗救护保障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0:02

医疗救护保障方案篇1

【摘要】:社会各界举办大型活动时,考虑到会出现急症和伤情及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对活动期间医疗保障服务工作极为重视。医疗机构为做好此项工作,制定了相关的工作组织方案,人员配置培训方案,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得到了整体提升,也有助于医学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医疗保障工作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爱惜生命已经成为时下人们普遍的追求。考虑到存在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以及活动期间,对出现急症和伤情的患者来说,初期就得到医务人员及时的救治和护理,能为其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社会各界在开展大型活动时,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举办地政府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因此,做好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可以有效地预防突发重大事件的发生,减少患者死亡率,保障大型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背景

我院所处区域――吴家山台商投资区,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引得国内一些知名企业纷纷落户,相关企业的大型商业活动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招商引资活动也不断增加。为保障各项活动的圆满举行,在区卫生局的统一部署下,自2004年开始,大型活动举办方都会郑重邀请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参入,因此,我院接受此项工作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

而在数次活动中,对突发的急症、昏厥、中暑、心绞痛、高血压、脑血栓、摔伤、骨折、拥挤踩踏等事件,医疗保障服务小组不负众望,进行了及时、有效和妥善的处理,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开始被社会大众所认知。

为满足社会对医疗保障服务的需要,我院根据大型活动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特殊性,健全了相关服务工作,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工作方法,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

二、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组成部分

要健立健全医疗保障服务工作,首先要制定工作组织方案,明确医务人员职责、做好医务人员的配置和培训工作。

1、由业务院长领导并任组长,医务处、护理部、急诊科、门诊部、其部门负责人为其成员。当出现急症、伤情和突发事件时,院内人员在业务院长的领导下,各部门负责人要担当起各自职责,同时启动我院急救预案,在医院统一部署下协同合作,投入抢救,形成现场(院前)、院内“接力式”的救护体系。

2、医务人员的配置和培训。要明确医疗保障服务是配合组织方共同将活动举办成功的一项工作,在强调自身职责时还应注意:医疗保障服务工作者不仅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时也是主办方的工作人员。所以,在人员配置上要注意以下几点:⑴事件的突发性:急症和伤情的出现不可预知;⑵事件的紧急性:一有呼救应立即投入救治;⑶病种的多样性;⑷急救环境的复杂性和条件的局限性;⑸高标准的身体素质要求:有时医务人员需持续几天的工作或搬运病人,因此需要身体健康,体格健壮;⑹高水平的沟通、协调能力:不仅需与患者有效沟通,还要有效配合主办方的工作。

根据以上工作特点,我院领导小组从门诊部和急诊科中着力挑选精干的医护人员。具体要求包括:⑴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做到沉着、冷静、果断;⑵具有较全面的医疗理论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能;⑶体格健壮,吃苦耐劳;⑷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

医护人员培训是医疗保障服务的重要基础,因此,医护人员应每月开展一次培训,力争做到熟练掌握各项急救、医疗、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此外,还应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对重要技术,重要部门的重要人员要进行经常性排练,以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使我院医疗保障服务的整体水平持续、稳定地发展。

三、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1、做好责任分工。一个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小组一般由一医、一护、救护车和司机组成,门诊部分管对外医疗工作的主任担任小组负责人。当出现急症和伤情时,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小组与应急援救各方形成合力,投入抢救,对轻度伤病患者作现场治疗,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抢救性处置后,迅速将其转送到医院。此外,小组负责人还负责与主办方的协调、沟通工作及与院内的联系、沟通和汇报工作

2、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小组负责人在大型活动举办前应与举办方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活动的性质、特点、场地、规模、人数、时间、气候等情况。再结合以上实际情况和相关要求来准备药物及器材,及院内所需准备事宜。

3、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急救箱内放置的各类急救药物,并标名分类整齐放入,以便抢救时迅速找到所需药品,提高抢救效率。此外,急救车内也应配齐所需医疗设备,如:氧气筒、心电图、呼吸机、担架、外科急救包、内科急救包、听诊器、血压计、医用耗材等(还可以根据活动需求增设配置)。

4、熟悉场地环境。应在指定时间到达目的地,迅速与活动举办方相关负责人见面,进行工作对接,熟悉周边环境、方位,选好急救通道及可利用救治的场地,测试好通讯器材,并在指定位置安置急救箱及其他急救器材。如有不利于医疗保障工作开展的情况,应及时与举办方交换意见,排除干扰工作因素,争取医疗保障安全最大化。

5、现场工作处置适宜。在活动现场工作时,医生护士应交换巡视,排查现场存在的隐患并及时纠正,做好预防,减少风险。如需持续几天工作时,要做好交接班工作。对较轻伤病员治疗后,应做好病情、治疗、护理记录,根据病情发展密切观察,并向活动举办方相关负责人报告患者情况。如出现急重症者或突发事件,应采取全面、适当、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并迅速向医院报告情况,启动急救预案,做好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准备。

6、活动结束后,做好善后工作。活动结束后,应再次与活动方相关负责人联系,汇报医疗保障服务工作情况,听取评价意见。直至活动相关人员全部离去,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小组才能清理物品撤离。

四、医疗保障服务工作体会

1、大型活动中的医疗保障服务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大型活动往往会和政府形象、社会稳定相联系,其举办水平具体体现了政府的组织和控制能力。因而大型活动中的出现突发重大事件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性和危害性,所以在大型活动中应做好医疗保障服务工作极为重要。

2、大型活动中的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对完善医疗体系、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大型活动中的医疗保障服务工作为急救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为医院服务社会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助于急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展示医务人员良好形象的展示提供了平台,同时也带动区域医疗机构的整体提升,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医学建设和发展。

医疗救护保障方案篇2

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全力抢险”和“保安全、多蓄水”的方针,积极做好防汛救灾准备工作,保证灾害发生后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残和死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根据武邑县2012年度汛防洪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卫生行业的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灾害前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策略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系统。

1、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县卫生局成立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卫生防汛救灾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为县防汛防洪指挥部提供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协调、指导全县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全县卫生人力资源,对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紧急支援。

2、县、乡镇各医疗卫生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县医院、中医院、县疾控中心成立防灾救援梯队。在县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当地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统筹安排当地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二)建立健全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保障体系。

1、制定武邑县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县卫生局组织有关医疗队伍,根据本县可能发生的汛情级别和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的预测,全面评估本县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反应能力,制定本县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

2、完善县卫生系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伍,成员以武邑县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卫生救治队为主。我县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要分别组建防汛救灾救护梯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要以创伤外科为主,适当配备其它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全县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伤员的分级救治和转运。

3、完善县卫生系统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联合组建县级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各乡镇卫生院成立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小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由从事流行病、免疫接种、消杀和环境、饮水、食品以及职业卫生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相关的检验、药械供应工作等人员组成,负责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4、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要配备必需的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消杀灭药械、预防用生物制品,检验设备、试剂及必备的个人防护物品和生活物资,保持通讯畅通,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

5、开展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医疗救护队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县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能和个人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不同规模的模拟演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人员。

(三)收集灾害医学信息资料。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县卫生防汛救灾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应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害及其灾害发生后,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收集,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加强对防汛救灾防病指导工作。

灾害医学信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1、人口分布和生命统计资料;2、卫生资源配置、疾病动态、传染病监测资料;3、重点传染病的动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资料;4、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药械的储备资料;5、其它相关资料。

(四)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的经费、药械、血源、物资的筹集、储备和管理。

各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要根据预测灾情波及的范围,提出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的测算,药械和物资的储备方案,上报政府部门安排落实。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防治药品、设备和消杀灭药械等物资的筹集储备,保障应急供应。

(五)完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加强防汛抗灾能力。

努力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的防汛抗灾能力,保障防汛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开展医学自救、互救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灾害发生时医学自救、互救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心理应激承受能力。

二、灾害发生时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

(一)启动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系统和保障体系。

1、发生灾情后,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急启动所设立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病领导小组,根据所制定的预案,组织安排部署本区域内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县医院、中医院、县疾控中心启动防灾救护梯队,并根据灾情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应的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援助。

2、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县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人民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1)对灾害进行快速医学评估,确定灾害所引发的重点卫生问题,调配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2)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3)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并接受社会各界为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捐助的资金、防治药品器械等,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

(二)灾区的医疗救护。

在县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领导下,医疗救护力量相互配合,划分抢救区域,重点抢救重伤员,突击救治中、轻伤员,对灾区伤员进行分级医疗救护。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要及时将伤员疏散转送出危险区,在脱险的同时进行检伤分类,标以伤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现场抢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运,准备转运至适宜的医院。

2、早期救治。医院对接收的伤员进行早期处理,包括纠正包扎、固定,清创、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实施紧急处理。同时医院要做好救治伤员的统计汇总工作,及时上报。

3、伤员转送。超出医院救治能力的伤员,医院要写好病历,在统一安排下,及时将其转往指定的医院,并妥善安排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

(三)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实施卫生防疫措施。

1、加强灾后疾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

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3、加强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5、指导开展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7、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

(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灾害后期的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开展灾后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1、派往灾区的医疗救护队在完成医疗救护任务撤离灾区前,须做好与灾区医疗机构的交接工作,确保灾区伤病员医疗工作延续。

2、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地方政府灾后重建整体计划,统一规划,优先安排,确保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灾后伤病伤残人员的治疗与康复。

1、继续做好灾区留治伤病员的治疗工作。可以采取门诊、巡回医疗、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对伤病员进行检查、治疗,同时还要对发现的漏诊伤病员及时治疗。

2、对于转院的伤病员,进行系统检查,优化治疗措施。根据恢复情况,医院可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将基本痊愈的伤员转送回当地,并与当地医疗机构做好衔接工作。

3、当地医疗卫生人员须对伤愈出院的伤病员进行回访、复查,对有功能障碍的伤员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三)灾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1、完善疾病监测系统。

(1)加强对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各项防病措施。(2)继续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3)加强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评价和反馈监测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流行动态等。

2、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整治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孳生地,开展居住地及其周围的灭鼠工作,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

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1)强化对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2)加强饮用水源和临时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

5、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接种与预防性服药,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或普服药物工作,提高人群保护能力,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

医疗救护保障方案篇3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成立县病毒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应急救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建应急救治专家队伍,指派专家对疑难病例会诊及对危重病人抢救指导;报告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病例的病情救治信息;对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组织人员培训等。

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专家组(见附表1),负责对全县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

二、加强医疗力量配备,规范开展医疗救治

(一)确定定点救治医院。确定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县级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定点救治医院。其中县人民医院是县级严重异常反应定点救治医院。

(二)积极做好现场救治。各定点医院要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疫苗异常反应救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医疗救治工作具体方案,落实各项任务。要成立临床救治组,由急诊急救、呼吸、传染、心脑血管、神经、重症、免疫、儿科、护理、检验等科室的技术骨干组成,做好异常反应病例的临床诊治。要建立绿色通道,严禁以任何理由推诿拒诊,要实施多学科诊疗,第一时间抢救,尽一切努力,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对严重异常反应病例要及时诊断,按照一人一案原则全力救治。要预留足够的病房收治异常反应患者,并做好救治准备。要安排专人负责疫苗紧急使用期间异常反应报告工作。

(三)划分医疗救治责任区域。按照医共体成员名单划定责任区域,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要与各预防接种点进行对接(见附表2),并派出有经验的医护力量驻点保障。

三、工作要求

(一)各相关医疗机构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这次疫苗紧急使用异常反应的医疗救治工作不仅是一项医疗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各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全面统筹辖区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工作。

医疗救护保障方案篇4

1.1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包含内容

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主要包括电动吸引器、血压计、洗胃机、呼吸(麻醉)机、输液(注射)泵、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等。

1.2风险管理的内涵

医疗设备的风险有两层含义:一是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指风险发生后,医疗设备的损害程度,包括对设备的损害、对操作人的损害和对病人的损害。医疗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风险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风险管理主要包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生产后信息(对医疗设备而言,即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

1.3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的风险来源

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属于抢救设备,其风险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医疗设备本身质量存在问题,由材料选择不当、设计缺陷造成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增多。CFDa(China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6年的《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度)》中显示:有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排行榜前十位有监护仪、输液(注射)泵、心电图机、呼吸机、婴儿培养箱等,其中22.3%是因为产品的质量问题导致的。数据表明,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不良事件占据了有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绝大多数,且质量问题不容忽视。其次,人员培训不到位,导致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使用不当,产生风险。GHtF(theGlobalHarmonizationtaskForce,全球协调工作组)的相关调查显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中约有三分之二都是由于操作者错误使用或者操作不当造成的。人员培训不到位、操作者水平低下致使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增多,亟需引起重视。最后,医院医学工程科缺乏专业性人才,医疗设备管理、维护、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导致医疗设备“带病”工作,存在安全隐患,使得风险上升。科室为了节约经费,在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特别是监护仪)附件损坏后不愿意更换,反而继续使用,使得设备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医疗设备临床工程师重事后维修,轻维护管理,不能控制维修后设备的安全有效性,使得设备使用风险陡升。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在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提升医院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增多,其风险管理不容忽视;《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均规定了如何在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保证其安全和有效。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的风险管理对策

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在使用中有很多风险,如何保证其安全有效,降低使用风险,已经成为医学工程科临床工程师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根据所在医院此类设备的管理经验,提出了以下三点应对策略。

2.1严格把关采购,从源头控制质量

医学工程科采购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时,应当做好论证工作,做到选型优、质量好、价格低。验收工程师仔细查看设备资质文件,同时现场对设备进行质量控制,力争从源头上控制此类设备的质量,杜绝因产品质量导致的不良事件。

2.2加强操作者的培训,保证设备完好

一方面,医学工程科应当组织本科室工程师或厂家工程师对临床科室设备操作员进行培训,确保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的操作流程和使用规范;另一方面,设备操作员应当做好此类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当及时报修,保证此类设备的完好率为100%,随时可正常使用。

2.3做好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工作

首先,医院引进专业人才,由医学工程科对人才进行培训。一方面培养工程师专业性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临床工程师规范化培训,促进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的健康发展,开展继续教育,为临床工程师职称评定和职务提升创造条件,提升医工人员积极性。其次,购买专业检测设备,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护。许多医院并不重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不愿意投入资金购买质控设备,导致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沦为空谈。医院应当改变观念,加大对质控设备的投入,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护。以监护仪为例,可购买生命体征模拟器,在验收和维修后,可对监护仪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其安全、有效。最后,建立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的质量管理体系,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目前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案有戴明循环、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和9S管理法等。针对临床科室,我们采用9S管理法管理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即整理(Seiri)、整顿(Secti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此类设备,节约(Saving)维护成本,保障设备安全(Safety)、提高服务(Service)质量,提升操作人员素养(Shitsuke),努力做到让病人满意(Satisfaction);针对医学工程科,我们采用戴明循环(pDCa)[8]来管理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plan:制定此类设备管理方案;Do:执行此类设备管理方案;Check:检查方案执行效果,分析其合理性;action:反馈、持续改进方案。这样,医学工程科和临床科室紧密合作,通过闭环的质量管理策略,不断改进管理方案,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导致医疗纠纷的一大原因。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在救治病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院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来管理此类设备,可降低此类设备的风险,提升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作者:郑飞陈歆苏科颜明金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设备处

参考文献:

[1]李雨录.急救和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的管理[J].医疗装备,2016,29(5):122~123.

[2]金雯.医疗设备管理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09,6(9):43~44.

[3]郭恩宇,高鹏,刘秋莲.医疗设备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12,9(4):36~38.

[4]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年度报告[eB/oL].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5]邵建国,周子健,钱许峰.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疗装备,2012,27(6):107~108.

[6]赵蕾,丛中华,李宏鹏.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全科培养”[J].现代科学仪器,2010,6:173~175.

医疗救护保障方案篇5

总队后勤部卫生科:

5月28日以来,伊犁支队进行了“百车千人万里行”大练兵、大勘察、大宣传活动,此次活动中卫勤保障工作有条不紊、保障有力,严格落实了总队《“百车千人万里行”大练兵、大勘察、大宣传活动后勤保障方案》要求,着眼于“后勤变前勤”指针圆满完成了保障任务。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站位,统一思想

为确保此次活动后勤保障工作万无一失,支队后勤处处长付兴红多次组织召开了后勤保障协调部署会,统一认识,提高站位,切实把此次保障任务当作转制以来后勤综合保障实战练兵和总结探索。在认真总结以往大型活动卫勤保障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着眼当前形势,结合实际,认真分析研判,全面统筹谋划,制定了完善的后勤卫生医疗综合保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任务、研究了对策,强有力的保证了活动期间卫勤保障工作的落实见效。

二、认真谋划,充分准备

经过会议研究讨论,后勤处制定了详细的保障方案,由xx、xx组成医疗救护小组,明确了每个人的责任分工。物资方面除了按照总队方案要求携带相应物资外,支队后勤处还结合活动路线长、在外住宿时间久、环境复杂、气候多变等实际因素,认真研判分析,充分准备常用药品40余种,包含了蚊虫毒蛇叮咬、防寒防暑、常见多发病以及现场救护急救措施的药品。

三、演训结合,保障有力

为达到适应新体制新使命要求,支队后勤处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除了完成日常卫勤保障外,重点针对队伍转型后如何适应新体制新使命进行了相应卫生救护训练。活动一开始就立即按照预定方案组成3人医疗救护小组,积极开展医疗保障与演练。

(一)每到一处地方先与当地人员了解环境情况,重点摸清有无各类有毒动植物,如蚊虫蛇蚁等,随后对周边水源进行检查,经过全面了解分析后将需要注意的事项传达到每名队员

(二)在营区开设完毕后,一名卫生员监督各单位饮食卫生操作,同时结合当地气候情况提醒炊事人员做好相应饮食搭配,如在寒冷区将菜汤改为姜汤以驱寒保暖;另一名卫生员对各帐篷进行消毒。开饭后医疗小组坚持“每天一巡诊”原则,及时为生病的队员进行诊治,活动期间共诊治患病官兵10人次。较好地保障了队员们的身体健康,真正将卫勤保障工作做到了细处、落到了实处。

(三)现今我们已经转入应急管理部,面对的是各类自然灾害,任务更加繁重,情况更加复杂,与以往最大的区别是对每名队员来说救人都应该是必须掌握的技能。此次我们紧紧围绕“拉得出、跟得上、展得开、救得下”的卫勤保障要求,组织卫勤演练2次,自救互救综合训练2次,在训练中对某些不再适用于我们这支队伍的内容进行了细致调整,如去掉了以前为躲避炮火所采用的侧身匍匐搬运方式。经过现场演练全面提升了卫勤应急保障能力,将许多未发生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了反复推演。

四、反思总结、查找不足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切实以此为契机研究探索了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如何做好任务中卫勤保障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真正提高了跨区、境救援行动卫勤保障能力,同时也解决了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为支队的卫勤保障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卫勤工作研究不够深入,演训不够全面。如今我们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森林火灾,但是还需要面对其他自然灾害,对于药材品量的需求变化、对可能遇到的灾害环境考虑、对于适用于广大指战员的医疗急救技术有哪些缺乏细化研究与探索。

(二)技术力量薄弱,医务人员数量少、业务能力不够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基层卫生工作的要求;基层卫生人员素质能力还跟不上当前工作要求,卫生干部进修学习较少,业务技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卫生员,虽经总队、支队两级培训,但部分卫生员还没有单独处理伤病员的能力。

(三)医疗设备陈旧落后。医疗硬件设施与官兵日常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支队目前卫生车已临近报废年限,不在出动车辆范围内,医疗设备携带不便,医疗用品置于装备车上存在取用不便易损坏等问题,导致一些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处理。

五、下一步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医务人员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抓好在职自学,促进医疗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医疗救护保障方案篇6

【摘要】综合医院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机构,医疗应急服务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问题。综合医院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一个新课题。作为区域应急医疗服务的关键场所和核心力量,综合医院应构建完善的应急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应急服务能力。笔者通过分析所在医院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经验教训,目的是从提升响应速度、人员调配能力、应急救治能力、后勤保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角度,构建一个完善的医院紧急应变系统,以期为优化和提高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紧急应变指挥系统医疗应急服务应急预案应急服务体系

【abstract】Generalhospitalsarethekeyinstitutionsforcopingwithpublichealthemergencies(pHe),andemergencymedicalserviceisvitaltoaneffectivepHeresponse.HowtocopewithpHehasbecomeanewtaskforgeneralhospitals.askeysiteandcorestrengthofemergencymedicalservicesincertainregion,generalhospitalsshouldestablishaperfect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andenhanceemergencymedicalservicecapabilities.inthispaper,aperfect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wasbuiltbyanalyzingexperiencesandlessonsofresponsespeed,personneldeployment,emergencyrescuecapacity,logisticalsupporting,communicationandcoordinationlearnedfromourhospitalincopingwithpHe.Hopefully,atheoreticalbasisandpracticalreferencemaybeprovidedtooptimizeandimprovethehospitalabilitytocopewithpHe.

【Keywords】publichealthemergency(pHe),Hospitalemergencyincidentcommandsystem,emergencymedicalservice,emergencyplan,emergencyservicesystem

【author′saddress】theaffiliatedHospitalofQingdaoUniversity,Qingdao266555,Shandongprovince,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9.061

2013年11月22日上午10点40许,青岛市黄岛区发生输油管线爆燃事故,造成大批人员伤亡。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黄岛院区作为该区域唯一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全院医护人员日夜奋战,依靠多院区联动的优势,及时调配人力物力,在国家和省内医疗支援队伍的支持配合下,使所有伤员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在此次大规模伤员救治过程中,医院的医疗应急服务能力经受了考验,也暴露出许多急需改进的问题,其经验和教训也可为医疗机构提升医疗应急服务能力提供借鉴。

1当前医院提升医疗应急服务能力面临的困难

1.1缺乏大规模伤员的应对经验

医院现有的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和应急培训一般都是在非应急状态下建立的,往往停留在制度建设和演习演练阶段,面对大量伤员的大规模突发卫生事件,医院应对经验明显不足。

1.2急救通道不够顺畅

大型综合医院的急诊容量有限、压力较大,收治大量患者时面临着患者信息采集、录入的困难;同时因大量伤员的伤情复杂,涉及科室较多,急诊分诊、分流困难,容易导致患者滞留。

1.3救治指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保证应急救治,医院应建立起一个指挥统一、结构严密、分工明确、功能延续的院内指挥体系,还要能够实现与上级机关、救治团队和保障、宣传等部门的有效对接,但实际操作中尚待完善。

1.4应急物资储备与日常物资供应协调不好

医院一般控制物资库存量来减少成本,很难保证应急物资的调配不影响正常医疗活动。由于对某些应急设备和物资的需求也不明确,给医院的物资储备和调拨带来困难。

1.5专业专科设置不全

面对较为复杂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院的科室设置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救治要求,这就需要更加专业的科室专家支援,如心理干预等。

1.6对应急信息管理准备不足

医院短时间内收治大量伤员,导致大量医嘱等信息无法及时录入到电脑系统中,给后续的人员身份信息核对和治疗造成困难。政府及社会需要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在抢救的同时做好信息统计工作难度较大。

2医院医疗应急服务能力的构成与指导原则

2.1医院医疗应急服务能力的构成因素

医院应急服务能力的评价是一个综合指标体系,它主要体现在响应速度、人员调配能力、应急救治能力、后勤保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几个方面。

2.1.1急救响应速度应急服务能力首先体现在反应速度上。面对突发的各类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医院能在第一时间组织起有效的紧急救治。

2.1.2人员调配能力

医院能否在短时间内有效调配急救所需的医护人员,也反映出医院应急服务能力水平。

2.1.3应急救治能力突发卫生事件伤员多为混合伤、多发伤,伤员情况复杂且伤情不明确,需要有相应急救能力的专家来指导救治工作。

2.1.4后勤保障能力应急服务所需的各类物资能否及时供应,直接影响着救治的效果,因此医院必须有完善的应急救治物资储备机制和调拨机制。

2.1.5沟通协调能力无论是医院内部、医患之间、医疗单位与政府之间还是医院与媒体之间的沟通能力都对医院的应急服务能力产生影响。

2.1.6其他因素突发卫生事件一般情况下不仅仅是医疗卫生事件,往往会带来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社会因素也影响着医院的应急服务能力。

2.2医院提升应急服务能力指导原则

2.2.1应对及时,流程顺畅,预案具有可操作性应对及时是应急医疗服务的首要原则。为此,医院要建立起明确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同时,医院要梳理各类应急流程,包括:接诊、分流、处置、后续康复等,并且要定期修订,保证救治流程顺畅。

2.2.2统一领导,相互协作,实行动态管理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要实行动态管理以灵活应对。医院应有固定的应急领导协调机构,能够及时组织和协调人力物力资源;各对口科室、部门统一接受领导机构的指挥,保证医院应急指挥的畅通,并能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1]。

2.2.3高效的后勤保障系统医院保障系统要高效运行,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紧急腾空抢救区域,调配足够的应急病床,调配应急抢救设备、抢救药品、血源等,协调车辆、通讯等。

2.2.4医院与外界的有效沟通与配合医院要加强与政府部门、其他医院、传媒等的沟通和合作,加强协作,尽量争取政府和其他医院的支持与支援。

3医院应急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综合性医院是医疗救治体系的主战场,应率先提高危机和急救意识,在此基础上完善各类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以此提高医院的应急服务能力水平。

3.1建立常设机构与临时应急机构相结合的医院紧急应变指挥系统

医院应该建立一个权威、高效、运转流畅的指挥中心,包含常设应急体系与临时成立的应急部门[2]。常设机构如医疗设备应急管理、应急办公室、调度、后勤服务等;临时成立的应急指挥部门,如由院长直接负责,包含医务处、院办、药剂、后勤等负责人的应急指挥工作组等。二者相互配合,平时各相应部门各司其职,出现应急需要时,直接并入应急指挥小组,既保证人员和设备的高效调拨,也节约了各类成本。

3.2持续完善的应急预案和顺畅合理的应急流程

为提升医院的应急服务能力,应持续完善应急预案,建立顺畅合理的应急流程,并不断通过培训等形式做到全员知晓、全员参与。

3.2.1持续修订应急预案医院的应急预案应包含对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的组织构架、信息汇总工作和院前急救、伤员识别、检伤分类、临床救治、专家会诊、心理干预、康复指导、药械供应、后勤保障等内容。应急预案的设计不能局限于医院内部,还应做好与当地卫生部门的对接,将单个医院纳入政府应该统筹安排的区域性的医疗救助服务体系中,既提高了医院应急预案的实效性,也使得医院在应对突发卫生事件时能得到更好的协助[3]。医院应不断修订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医院应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订医疗服务机构应急反应预案和规范操作程序。

3.2.2不断修订急救流程医院采取“护士首诊负责、急诊科室诊治、病房收治分流”的救护模式,快速进行伤员的救治分流。按照医院救护预案中所制订的标准结合受伤部位、性质、循环、呼吸、意识等五方面评估病情,然后按照专业区分,各科室相互协作,外科医生主要在急诊黄区、红区和手术室;心血管专业、呼吸专业等内科医生主要在急诊绿区、红区、伤员收治病房和iCU。经过紧急抢救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科室分流到各专科病房,待病情稳定后由专家组根据病情决定后续康复或出院。

3.2.3强化应急知识的培训医院在日常的运行中就应注重医务人员应急素质的培养,针对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工作性质等,多开展相关应急培训与考核测评,制定检查和诊治指南、注意事项、流程指南等,开展系统的专门业务技术培训和逼真的应对情景训练,以此提高各类人员的素质[4]。

3.3建立应急支援体系,保证人力、物资、设备的及时供应

3.3.1完善医院的应急后勤保障体系医院要建立包括常规储备和随时调用储备机制。成立专门的应急组织协调设备和药品,要有充足的医疗设备、救护药品、消毒防护物资储备,保证人员通讯畅通;调配必需的诊断、治疗、抢救等设备,病房要预备一定床位,要保证急救用救护车等,还要保证应急物资调配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5]。

3.3.2建立人员紧急调集机制医务管理部门、护理部、人事处等部门协调建立人员紧急抽调机制,保证能在短时间之内调集医护人员支援急诊。医院在第一时间成立救治专家组,协调各院区、科室抽调人员,制定诊疗方案,确保及早进行后续有效治疗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3.3建立稳固的应急医疗梯队医疗应急梯队建设是应急医疗总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应急队伍的数量、规模、人员能力素质、来源、医护配比等方面做出严格的要求,要建立一支包含着内、外、妇、儿、重症、急诊医护人员,职称和年龄搭配合理,后勤保障人员参与的应急队伍,并且要有第二预备梯队。

3.4建立综合治疗病房,实行分级分组负责制

3.4.1建立综合救治病房和多学科联合值班制度突发事件救治过程中,伤员涉及的临床科室较多,应当在综合救治病房启动同时,对综合救治病房中医护人员的安排,尤其是医生组成要包括伤员所涉及的所有学科,各学科医生要同时值班救治伤员,共同完成病历书写。以保证伤员不断变化的病情能得到及时处置以及病历能及时高质量完成。

3.4.2实行分级分组负责制,对急危重症等特殊病人实行救治组负责制医院应对每一个急危重症伤员组成一个救治小组,由部级专家统一指挥、省市级专家共同组成。针对伤员存在多发性创伤,包括头颅、胸腹部内脏和躯干四肢,凡是涉及到的科室均有相关专业医护人员参与,及早发现异常和避免二次损伤、并发症的发生。

3.4.3医疗救治与心理疏导相互配合群体伤害对患者有较大的心理影响,不及时干预疏导,不仅影响患者康复,也有可能导致其它后续突发情况。因此需要安排专人负责患者的心理疏导,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6]。医院在有条件情况下,应把心理医生等纳入到救治专家组中,如不具备该条件,应由当地政府或政府救助领导机构负责协调相应专科医院。

3.4.4完善院内协调机制患者伤情一般较为复杂,往往还牵扯到原发病等,因此医院必须成立专家组织负责病人的病情评估和院内转科,从病人入院开始至康复出院期间负责病人的合理流动。该专家组必须包含应急科室、救治科室、康复科室的专家组,还要接纳医政管理部门,保证能有效对每一个患者的院内流动进行把控。

3.5建立应急状态下信息统计、管理制度

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性得到及时核实。面对突发卫生事件,医院应尽可能的确认伤者身份,从就诊、化验检查、住院等各个环节对病人信息进行核实和修订,实现“三无”目标:无一例身份错误、无一例检查错误、无一例治疗错误。

应急状态下医护人员、管理人员权限分配与管理。由于医院普遍使用HiS等电子信息系统,都对医护人员、管理人员的权限做了严格的限定。在应急状态下,为保证救治的需要,则应坚持严格审核、适时开放的原则,做好人员权限的调整。

及时跟进信息统计、核对工作。医院在抢救的同时应做好信息统计工作,应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信息统计核对工作,遵循及时、细心、认真、保密的原则,以保证能及时完成信息汇总、上报。

医院在目前人力、物力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只能靠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笔者结合此次重大安全事故的医疗救护实践,结合医院在应急救助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提升医院的应急服务能力提出了一定的建议,以期为医院未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辛衍涛.医院应急管理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原则[J].中国应急管理,2007(9):39-42.

[2]刘玉莹,黄亚杰,劳炜东,等.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装备配置的探索[J].现代医院,2013,13(1):146-148.

[3]黄爱丽.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4):205-207.

[4]羊城,孙卉.浅议公共卫生事件中医院的应急管理[J].现代医院,2013,13(9):145-147.

[5]杜成林,吴艳琴,杨晓玲.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与处置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6):59-60.

[6]李茜,全丽萍.无缝隙管理在硫化氢群体中毒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3,13(11):144-145.

一小分子抑制剂可对抗mRSa

医疗救护保障方案篇7

二、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整合肝胆泌尿外科、普外胸外科、妇科、肛肠外科四个科室综合技术力量,配备电子腹腔镜、等离子电切镜等高端医疗设备,开展多学科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9个手术科室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55例,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35例,腹腔镜下疝修补术26例,膀胱肿瘤电切术8例,肺癌、胃癌、直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根治术13例,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17例,剖宫产手术1190例,人工股骨头、膝关节、全髋关节置换术21例,鼻内窥镜下鼻窦炎根治术、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4例,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345例。2个护理部分别荣获“**省优质护理先进科室”“**市护理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医疗质量持续提升。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坚持依法执业,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坚持每周全院业务大查房,以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计)费为重点,督促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确保医疗安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全面细化、量化优质护理服务目标,规范落实护理工作各项预案和不良事件防范措施,不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为患者提供规范、安全、舒心的护理服务,护理工作满意率不断提高。畅通监督投诉渠道,健全投诉处理机制。

四、急诊急救作用彰显。全年接诊急诊病人14170人次,平均每天接诊38.8人次;120急救出诊1983次,平均每天出诊5.4次,全年抢救急、危、重症病人1394人次,组织全院会诊、大抢救11次,抢救成功率98.1%。

五、二甲评审扎实推进。邀请省、市评审专家、管理专家,开展二甲标准及相关知识培训19次,累计培训2894人次,保障评审工作稳步推进。修订完善各类制度、规范、职责、流程717条,各类应急预案30种,编撰印发《规章制度汇编》《应急管理手册》《医院感染管理手册》《药事管理制度汇编》等工作规范11种,开展生命支持类急救设备故障、医院感染爆发、突发停电、消防安全疏散等应急演练63场次,工作人员现场提问考核692人次,合格率93%。逐步建立起科学严谨、规范有序的工作章程,形成质量改进长效管理机制。开展医务人员业务技能全员培训。邀请省、市医院专家教授院内授课5场次,远程授课2场次,组织院内专家举办专科专病学术讲座7场次,举办徒手心肺复苏培训39场次、手卫生培训43场次,医务人员参与率100%。参加全国、省、市短期培训学习班279人次。

六、健康扶贫惠泽万民。严格执行贫困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面落实出院“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措施;建立和完善诊疗方案、流程,对接诊的省市确定的11种大病属于贫困人口者、5种免费治疗的疾病患者,开展一对一宣传相关救助政策,治疗时执行按病种付费、临床路径管理。从27个科室抽调精兵强将,组建12支健康扶贫医疗回访工作队,对中、省确定的11种大病属于贫困人口患者,开展治疗康复情况一对一、面对面回访。回访贫困人口大病患者119人,逐一建立完整的康复治疗档案。向**村捐赠价值8700余元的会议桌椅、办公桌和值班用床;为**村捐赠办公电脑一台,筹资3600余元,为贫困户采购花椒苗2000株,全部发放栽种到位;筹资2000余元,在**村开设“爱心超市”。

七、公卫服务再上台阶。医院预防保健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开展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及维护、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居民健康教育、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0-6岁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残疾人康复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传染病管理、结核病筛查、艾滋病咨询检测上报、规划免疫、心脑血管事件及肿瘤事件报告等公共卫生工作,维护和保障广大居民的健康权益。

八、医联体帮扶增添活力。建立8个医疗团队,对口支援*********镇8个卫生院。开展学术讲座、临床带教,进行业务技能指导,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水平。年内完成对口支医260余天,实施远程协助诊断136例次。与市中心医院建立紧密医联体,市中心医院派驻医院管理、妇科、泌尿外科、呼吸内科、骨科、医学影像6个方面的专业技术骨干,开展“点对点”精密援建和帮扶。与北京阜外医院、同仁医院、天坛医院技术协作,开展核磁、Ct、B超、病理等影像技术远程诊断,建立了远程医疗会诊中心,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国内知名专家的技术服务。

九、医疗总量再创新高。全年完成门急诊247632人次,收住院病人26722例,全年开展手术4982例次,增幅11.5%。医疗收入17293万元,增幅10%。门诊收入3854万元,增幅12%;住院收入13439万元,增幅9%。

十、新风正气蔚然形成。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实行院务公开和民主决策。持续开展“三好一满意”、“质量服务提升年”等活动,落实医德考评制度,严格奖惩,弘扬正气。把救死扶伤、热情服务、廉洁行医做为每个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把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作为铁的工作纪律,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温馨的医疗服务。每周行政查房、查岗,对存在问题和患者投诉全院通报处理,对科室负责人及当事人进行经济责任追究,患者满意度持续攀升。

一、硬件建设实现跨越。投资****万元,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的门诊综合大楼项目于3月开工建设,2018年春节前主体施工至十层。投资82万元,对住院楼进行了内粉装修,更换了病床,改造了卫生间,安装了闭路电视、呼叫系统,完成了燃气锅炉改造,使两个病区住院环境得到了改善。筹资208万元,购置大容量冷冻离心机、全自动洗板机、酶标分析仪、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等医疗设备95台件,为临床科室进一步拓展医疗业务奠定了基础。

二、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整合肝胆泌尿外科、普外胸外科、妇科、肛肠外科四个科室综合技术力量,配备电子腹腔镜、等离子电切镜等高端医疗设备,开展多学科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9个手术科室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55例,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35例,腹腔镜下疝修补术26例,膀胱肿瘤电切术8例,肺癌、胃癌、直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根治术13例,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17例,剖宫产手术1190例,人工股骨头、膝关节、全髋关节置换术21例,鼻内窥镜下鼻窦炎根治术、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4例,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345例。2个护理部分别荣获“**省优质护理先进科室”“**市护理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医疗质量持续提升。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坚持依法执业,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坚持每周全院业务大查房,以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计)费为重点,督促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确保医疗安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全面细化、量化优质护理服务目标,规范落实护理工作各项预案和不良事件防范措施,不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为患者提供规范、安全、舒心的护理服务,护理工作满意率不断提高。畅通监督投诉渠道,健全投诉处理机制。

四、急诊急救作用彰显。全年接诊急诊病人14170人次,平均每天接诊38.8人次;120急救出诊1983次,平均每天出诊5.4次,全年抢救急、危、重症病人1394人次,组织全院会诊、大抢救11次,抢救成功率98.1%。

五、二甲评审扎实推进。邀请省、市评审专家、管理专家,开展二甲标准及相关知识培训19次,累计培训2894人次,保障评审工作稳步推进。修订完善各类制度、规范、职责、流程717条,各类应急预案30种,编撰印发《规章制度汇编》《应急管理手册》《医院感染管理手册》《药事管理制度汇编》等工作规范11种,开展生命支持类急救设备故障、医院感染爆发、突发停电、消防安全疏散等应急演练63场次,工作人员现场提问考核692人次,合格率93%。逐步建立起科学严谨、规范有序的工作章程,形成质量改进长效管理机制。开展医务人员业务技能全员培训。邀请省、市医院专家教授院内授课5场次,远程授课2场次,组织院内专家举办专科专病学术讲座7场次,举办徒手心肺复苏培训39场次、手卫生培训43场次,医务人员参与率100%。参加全国、省、市短期培训学习班279人次。

六、健康扶贫惠泽万民。严格执行贫困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面落实出院“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措施;建立和完善诊疗方案、流程,对接诊的省市确定的11种大病属于贫困人口者、5种免费治疗的疾病患者,开展一对一宣传相关救助政策,治疗时执行按病种付费、临床路径管理。从27个科室抽调精兵强将,组建12支健康扶贫医疗回访工作队,对中、省确定的11种大病属于贫困人口患者,开展治疗康复情况一对一、面对面回访。回访贫困人口大病患者119人,逐一建立完整的康复治疗档案。向**村捐赠价值8700余元的会议桌椅、办公桌和值班用床;为**村捐赠办公电脑一台,筹资3600余元,为贫困户采购花椒苗2000株,全部发放栽种到位;筹资2000余元,在**村开设“爱心超市”。

七、公卫服务再上台阶。医院预防保健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开展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及维护、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居民健康教育、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0-6岁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残疾人康复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传染病管理、结核病筛查、艾滋病咨询检测上报、规划免疫、心脑血管事件及肿瘤事件报告等公共卫生工作,维护和保障广大居民的健康权益。

八、医联体帮扶增添活力。建立8个医疗团队,对口支援*********镇8个卫生院。开展学术讲座、临床带教,进行业务技能指导,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水平。年内完成对口支医260余天,实施远程协助诊断136例次。与市中心医院建立紧密医联体,市中心医院派驻医院管理、妇科、泌尿外科、呼吸内科、骨科、医学影像6个方面的专业技术骨干,开展“点对点”精密援建和帮扶。与北京阜外医院、同仁医院、天坛医院技术协作,开展核磁、Ct、B超、病理等影像技术远程诊断,建立了远程医疗会诊中心,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国内知名专家的技术服务。

医疗救护保障方案篇8

【关键词】急诊科;医疗护理缺陷;防范对策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急诊科患者病情急、危、重、难,病情复杂,死亡率高。急诊科工作涉及面广,院外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是医疗纠纷的重灾区。为维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缺陷、事故,浅谈防范之对策如下。

1防范对策

1.1常规对策(1)急诊科及相关科室必须围绕“患者第一,医疗质量第一,医疗安全第一”的宗旨,完善医疗质量保障工作,落实各项诊疗常规操作规范,规章制度。(2)认真贯彻和执行急诊抢救的相关法规,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配合医院完善急救医疗体系,从院外急救到院内急诊科,再到iCU、手术室,创建了急诊患者的绿色通道。(3)急诊科质量管理是关键:急诊科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科室,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重点强调一个“急”字,要求医务人员有严格的时间观念,要求对待危重病人立即急救处理,各种抢救设备要处于良好状态,保证随时投入使用,全过程必须符合法规和医疗护理规范,并严格进行质量控制。(4)加强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全科医护人员的理论和技能水平上一个新台阶。(5)加强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医疗安全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保证护理全过程的安全。(6)加强急救工作的宣传,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交流,解释急救工作的风险性。(7)急救药品要做到定品种、定数量、定位置、定期检查,确保急救质量的安全。(8)任何情况下,进修及实习医师均不得独立参加各种会诊。(9)及时落实各项检查,检查必须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合理安排各项检查的程序及顺序,其结果要认真分析,妥善保管。(10)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注意用药原则,药物禁忌,不良反应,应用贵重或自费药品前,应告知家属。特别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的用药安全,禁止将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于18岁以下人群。(11)注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使医患关系协调,配合良好,以利于患者抢救治疗。(12)在接诊危重患者后,要迅速到患者身边询问病史和査对,做出初步诊断,快速完成生命体征的测量和记录,迅速开出医嘱交护士执行。病情紧急可先下口头医嘱,由护士复述后执行,抢救结束后6h内据实补记。并向患者或近亲属详细告知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方案和风险程度等,听取患者或近亲属对抢救治疗的意见,取得其合作。(13)若遇到严重外伤、大出血、休克或心肺功能不全等重症患者,值班医师处理有困难,应在立即进行紧急抢救的同时,迅速报告本科上级医师到达现场参加抢救。如上级医师处理仍有困难,要迅速向科主任报告,科主任要立即调动本科人员,并与相关科室联系,参与抢救。(14)在发生医疗纠纷或有可能发生医疗纠纷时,值班医师要迅速报告上级医师和科室主任到场处理,并及时做好病历等医疗文书的记录工作,听取患者及近亲属的意见和要求。然后组织本科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写出书面意见,向医务处汇报。安排专人接待患者及家属,其他人员不得随意解释病情。(15)确保各种医疗、急救设备状态良好,随时投入使用。对需外借设备,明确借用渠道、流程。若需其他部门、科室间合作,必要时应请医务处协调,避免向患者暴露医院内部分歧。

1.2强化制度保障(1)切实落实首诊负责制;(2)强化医务人员的告知意识;(3)强化医师的主导地位;(4)强化科主任领导和医师分级负责制度;(5)强化院内会诊管理;(6)加强转科患者管理;(7)患者或其家属要求转院或转科时,要全面权衡并尽量满足其要求,如确因病情危重不能转运,要向患者家属详细解释并取得同意和签字。如患者家属坚持转院,应向上级医师或主任报告,并在病历记录中及时记载,请家属签字后同意转出,不得以任何理由强留或收治非本专业范围的危重患者。

2讨论

总之,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风险、缺陷、防范预案的出台,加大了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对急诊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科工作人员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和技术培训,真正做到高质量、高水平、高效能、准确及时地抢救患者,减少医疗护理差错和纠纷的发生。

医疗救护保障方案篇9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诊;抢救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6.099

伴随交通不断发展,建筑业不断扩大,车祸、工伤等所致严重创伤患者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要求也随之升高。因此,急诊医生面临严重创伤时,应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改善临床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保障患者预后良好,减少医疗纠纷,建立良好医患关系[1]。作者旨在回顾性分析本院严重创伤急诊患者抢救方案与护理措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以下为研究过程回顾。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严重创伤急诊患者230例,其中男145例,女85例,平均年龄(31.28±7.53)岁,车祸105例,摔伤56例,高坠伤40例,其他29例。

1.2方法对230例严重创伤急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及时科学的救治和护理,深入剖析创伤发生原因、抢救成功率及死亡原因等。

1.3观察指标采用tS、GCS和iSS评分评定患者的创伤程度,并统计分析抢救成功例数、手术时间及死亡情况。

2结果

2.1严重创伤患者创伤程度230例严重创伤患者tS评分为(13.7±3.3)分,GCS评分为(10.3±4.3)分,iSS评分为(20.1±4.9)分,重度创伤患者160例,占总数69.57%。休克患者56例,占总数24.35%。

2.2治疗结局及手术时间230例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功210例,抢救成功率达91.30%,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4.15±13.32)min。死亡20例,死亡率为8.70%,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13.75±23.31)min。

3讨论

严重创伤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复杂及危险性大等特点,临床抢救及护理难度较大,在抢救过程中应充分把握抢救时机、掌握正确抢救方法,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质量[2]。在临床上,本院急诊针对严重创伤患者采用标准化急救处理步骤,包括呼吸维持、液体复苏、循环支持及出血控制等内容,具有较高实用性和有效性[3-4]。因此,在实际抢救工作中,急诊医生和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掌握标准化急救方案步骤,保障抢救质量。例如,在转运患者过程中,要严格依照转送次序进行,优先转移重伤患者,再依次转移中度、轻度患者,最后转移死亡患者;要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检测生命体征;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及受伤环境等,及时掌握患者受伤机制[5-7]。

在本组研究中,回顾分析发现导致急诊患者严重创伤的主要原因有工伤、交通事故、打架斗殴等。本组研究数据显示,230例严重创伤患者创伤程度采用tS、GCS和iSS评分,

其中tS评分为(13.7±3.3)分,GCS评分为(10.3±4.3)分,iSS评分为(20.1±4.9)分,重度创伤患者160例,占总数69.57%。休克患者56例,占总数24.35%。本组研究中,共有210例患者被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达91.30%。说明通过标准急救方案,抢救效果肯定,成功率较高。另一组数据显示,在手术时间方面,抢救成功患者共210例,平均手术时间为(54.15±13.32)min;死亡患者共20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13.75±23.31)min。说明死亡患者所耗费手术时间更长,而其死亡原因病情加重和并发症相关。

在深入分析上述研究数据后,可得出以下结论严重创伤患者送往急诊科后,应及时动态监控患者伤情;同时,应严格检测生命体征变化,并快速建立外周静脉通路,为抢救和后续治疗提供途径;针对失血过多患者,应及时输血以保证循环系统正常运行;针对呼吸困难患者,可给予机械通气,保障氧气供给,避免脏器功能衰竭[8-11]。在实施标准化抢救措施前提下,还应给予护理配合手段,以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并发症发生;例如,在患者配合度较差情况下,可针对性给予心理干预护理,减轻患者心理疑惑、拉近医患关系,保障二者可以顺利沟通,以提升治疗依从性;针对缺乏家属陪伴患者,可通过安排专门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以鼓励患者正确面对伤情,建立治疗信心,为后续治疗提供良好保障。通过合理、有效抢救,再辅以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临床救治顺利开展,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提升抢救成功几率。

综上所述,严重创伤发生原因以车祸、工伤及打架斗殴为主,但是经过合理科学的标准化抢救方案和护理措施后,可有效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例数,为提供良好预后质量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桂年.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分析.现代妇女:医学前沿,2014(4):25.

[2]亚俊.对急诊科老年严重性创伤患者进行综合急救治疗的效果分析.当代医药论丛,2015(5):174-175.

[3]林玉冲,齐静,翟佳.对急诊科老年严重性创伤患者进行综合急救治疗的疗效观察.中国保健营养,2016,26(7):1554-1556.

[4]李洁.严重创伤者的急救护理.中国伤残医学,2016,24(5):138-139.

[5]王家峰.关于严重创伤病人的临床急诊急救处理措施分析.现代妇女:医学前沿,2014(11):49.

[6]王雪山,徐业凯.急诊室救治严重创伤528例回顾性分析.中国社^医师:医学专业,2009,11(16):89.

[7]潘瑞钰.严重创伤1682例急诊救治的临床分析.中国卫生产业,2013(13):42-43.

[8]李君.50例严重创伤急诊病人的抢救护理分析.祝您健康・新医药,2012,3(1):71-72.

[9]李霞.60例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护理配合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8):76-77.

[10]贺国英.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及护理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16,20(9):1265-1266.

医疗救护保障方案篇10

[中图分类号]R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2)02(b)-0005-04

未来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都具有突发性,远程、局部区域性,伤员发生集中、数量大、伤情复杂等特点,行动节奏、任务要求、现场情景、过程周期、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对官兵的医疗救护及伤病员后送构成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对伤病员快速安全后送提出了新的要求。

1伤病员空运后送的概念和特点

1.1伤病员空运后送

伤病员空运后送作为空运后送的组织方式之一,是战时卫勤保障的中心任务和重要内容,是指依托军用或民用航空器将伤病员从不稳定的环境地域和低级救治机构向相对稳定的环境地域和高级救治机构转送的过程和措施[1],同时在运送过程中实施医疗救治,保持治疗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伤病员的死亡率和残废率的活动。

1.2伤病员空运后送的特点

现代伤病员空运医疗后送是现代化的优良救护手段,一是强调后送及时,二是强调连续监护与救治,其体现出以下特点[1]:

1.2.1速度快,使伤病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卫生飞机现代化的急救设备大大提高了伤病员的治愈率,降低了伤残率,从而保证了战斗力的延续。

1.2.2机动灵活,对卫勤力量部署及使用产生积极影响

空运后送能远距离、机动灵活地后送伤病员,可以适当减少救治机构的数量,又可减少专科医疗队的数量,有利于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由于空运后送能够迅速改变伤员的“流向”,在医疗后送方面起到“分流”作用,也大大缩短了伤员等待手术治疗的时间,从而增加伤员治愈的机会。

1.2.3飞行限制因素较多

由于航空活动的复杂性,例如制空权、气象条件、飞行保障,任何一个方面满足不了飞行的基本需要,就会给飞行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尤其是航空环境因素,如高空低气压、缺氧、低温等对伤病情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做好伤病员空运前的医学准备,在飞行中过程中及时采取有效的医疗救治措施是伤病员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

2伤病员空运后送的历史地位和未来特点需求

2.1伤病员空运后送的历史地位

空运后送最早源于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军用热气球从巴黎空运出160名伤员。1910年,法国女飞行员马尔文格在沙隆第一次用飞机空运伤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国家的卫生部门已把飞机列为医疗后送运输工具,美国、英国、苏联都组建了装备专用飞机的航空医疗后送部队。美军发起的各局部战争中,伤员空运后送率达90%~95%,空运后送在军事卫勤保障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2未来伤病员空运后送的特点需求

随着战争格局的改变和急救医学的发展,空运后送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救护方式。二战以来,伤病员空运后送的比例更是逐步增加,从未来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新的伤情特点、保障模式和发展内容上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伤病员空运后送地位正在不断增强。

2.2.1从新的伤情特点上看,伤病员空运后送在卫勤保障工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现代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呈现出的不确定性使伤亡人群区域非固定化、现代特种武器杀伤威力大、作用时间长、非战争军事行动伤情多样化、伤亡种类复杂化等新的特点[4]。而空运后送以其速度快、大大缩短伤病员后送时间的特点逐步成为现代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主要后送方式。

2.2.2从新的保障模式上看,伤病员空运后送在卫勤保障工作中的角色日益重要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为实现其“零伤亡”目标,建立了“重两头、伸中间”的全新医疗后送模式。其伤员后送链是:伤员经急救和紧急救治处理后,通过空运后送至战区空军基地,然后通过“空中走廊”后送到战区外医疗机构或美国本土完成终末治疗[5]。从这条伤员后送链可以看出,在新军事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模式中,空运后送有效减少了救治环节,是以最快速度后送伤病员、提高伤病员救治质量、降低了伤病员伤死率的关键所在。

2.2.3从新的发展内容上看,伤病员空运后送在卫勤保障工作中的角色日益凸现

自20世纪90年代美军提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后,伤病员空运后送成为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重要组成,并与其他军事行动同等重要。目前,美、英、俄、法、德等国空军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空运医疗后送组织系统。其中美国空军空运医疗后送组织是规模最大、最完善的,形成了全球性空运医疗后送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战区空运医疗后送系统、战略空运医疗后送系统和国内空运医疗后送系统三部分组成,形成了从战区到国内的三级医疗后送网络[6]。其空运后送网络可担负90%以上的伤员后送任务,使美军士兵在全球范围内都可以接受最好的空运医疗后送卫勤保障支援。

3我军开展伤病员空运后送现状

我军近年遂行的多项非战争军事任务,都具有突发性强,保障方位不确定,任务繁重,导致保障对象、保障时机、保障方式的随机性增大等显著特点。如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和执行国外空运医疗后送等实践一次次证明,依据远程局部行动特点以及急救医学的发展,空运后送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救护方式。

目前,我军的航空兵部队已具相当的规模,特别是军地机场的不断建设发展,已使开展伤病员医疗救护及空运后送工作具备根本基础。我军从空运医疗力量作战和非军事行动领域中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伤病员医疗救护及空运后送组织实施原则和方法,初步具备了开展伤病员医疗救护及空运后送的条件。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由于我军空运医疗后送机构的组建采取组织“寓于”和人员“预编”的形式,不改变编制体制,不增加编制员额,人员兼职,飞机通用,飞机、人员寓于部队原建制单位之中,尚未形成与战场伤员空运救护相适应的空运医疗后送系统,靠战前临时组建,其组织体系不完善,未形成由前向后的战术、战役、战略空运后送系统[8]。虽然现已组建了由总部掌握的应急机动空运医疗队,在重点保障方向的中心医院、疗养院抽组了机上救护小组,可担负部分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伤病员的部分空运医疗后送任务。但是,从大规模多方向空运医疗后送伤员的需求来看,我军适应未来作战和突发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的空运医疗后送组织力量还有差距。

4我院开展伤病员空运后送任务的具体情况

针对可能突发的各种事件,我院空运医疗队多次执行了各种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空运医疗后送任务,通过近几年的探索研究,如汶川抗震救灾、卫勤使命等实战演练,尤其是赴利比亚撤离我人员遂行空运医疗后送任务,既锤炼了空运医疗队快速反应和保障能力,又赢得国际舆论和撤离群众的广泛赞誉,总结出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做法。

4.1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

我院空运医疗救护队根据执行任务类型定人编组,设指挥组、分类待机后送组、机上救护一组、机上救护二组和综合保障组。

4.2组织实施

4.2.1伤病员空运后送实施步骤

①领受空运前接任务;②做好空运准备;③组织检伤分类;④组织伤病员登机和待机伤病员医疗后送管理;⑤实施前接伤病员返程途中的空中医疗护理;⑥组织伤病员离机与交接;⑦飞机的清洁与消毒。

4.2.2空运伤病员的医疗处置

伤病员空运后送没有绝对禁忌证,但考虑到伤病情的进展、飞行环境可能对伤病情产生的影响,以及空运途中的护理能力等,在进行空运后送时,要对伤病员进行选择,做好空运前的医疗处置,并在空运途中实施连续性的医疗护理,以确保途中安全。

4.3我院参加了军演空运后送情况分析

根据上级指示要求,我院空运医疗队参加了年度军事演习,现就参演情况、主要做法、收获体会和问题不足四个方面作出具体分析。

4.3.1参演情况

参演力量:我院共抽调12名同志参加此次演习,参演干部中,硕士以上学历8名,占67%;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名,占50%。参演装备:空运医疗队携运行医疗装备17套(件)、保障药材168种、医用耗材137种参加演习。参演科目:按照全员、全装、全程、全要素演练原则,我院空运医疗队采取空中输送、铁路输送与摩托化机动相结合的方式跨区机动至演习地域,并按照空运医疗后送要求,现场演练了领受任务、部队机动、部署展开、检伤分类、机上救护等演练科目。

4.3.2主要做法

按照上级赋予的任务,医院科学制订参演方案,合理调配参演人员,周密制订训练计划,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节点清晰,保证了各项参演准备工作的有序实施。在此基础上,为达到锻炼队伍的参演目的,医院精心组织了演前训练工作,先后集中培训34天,室外训练近120小时,重点组织了空中救治知识培训、人装人机结合训练以及实兵实装演练,进一步磨练了队伍,提高了空运后送能力。特别是首次改装亮相的卫生飞机参演受到观摩首长的高度关注。同时在演训期间,首次使用和研讨“野战电子伤票信息系统”在空运医疗后送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确保了演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4.3.3收获体会

此次演习,不仅仅开创了我军卫勤史上的多个“首次”,也为空运医疗队适应新形势、履行新使命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实战锻炼机会,意义十分重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4.3.3.1首长的关注和关心,将进一步加快卫生飞机建设卫生飞机参演受到各级首长的特别关注,各级首长登机详细观看了机上医疗设备,检查医疗队机上救治训练情况;结合卫生飞机发展现状、医疗队建设和机上训练等情况,向首长们进行了汇报讲解;各级首长对卫生飞机改装和空运医疗队建设的关注和关心,必然会对卫生飞机立项和建设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4.3.3.2检验了空运医疗队适应新改装空运卫生飞机的能力根据新改装卫生飞机的战术性能和机上新添置医疗设置结构特点,医疗队重点加强了机上“重症监护”和“普通单元发生急性重症情况下的抢救”两个科目内容的适应性训练,大幅提升了机上重症监护区重症伤员的连续医学监护、机上应急处置能力。利用此次参演机会,进一步明确了机上救护的任务特点和训练重点,对空运医疗队功能、战略战术地位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与定位,对空中救护的发展趋势与战略远景进行了探讨与规划,探索并完善了相关操作流程与运筹方式。

4.3.3.3探索了空运后送医疗救护新型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演习中,还特别邀请了全军远程医学研究所的专业技术人员,携带新型“电子伤票”系统、设备参与空运医疗后送信息化探索与应用的课题研究。此系统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战场医疗后送信息化效能和救治效率,也为进一步开发空运医疗后送伤票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依据。

4.3.3.4锻炼了队伍,提升了复杂条件下空运医疗救治水平此次参演地处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救治条件差,给空运医疗救治工作提出了全新课题。面对不利情况,医疗队科学调配技术力量,老队员率先垂范,新同志密切协同,通过实战化训练,积极锻炼空运医疗适应能力,通过实战训练,科学规范了指挥模式与组织方法,迅速掌握了高原环境下空运医疗后送领域的专业技术特点,提升了复杂条件下空运医疗后送救治水平。

4.3.3.5拓宽了模式,丰富了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充分利用此次卫生飞机参演机会,探索了适应新型卫生飞机的训练模式与保障机制,收集整理了丰富的影像资料,并以教学片形成了初步训练成果,为后期空运医疗队培养人才、壮大力量提供更加直观、有效的组教模式与宣教基础;此外,结合训练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与不足,进一步丰富了航空医疗专业知识体系,修订完善了各类文字材料和理论成果。

4.3.4问题与不足

通过此次演习,不仅使我院空运医疗队得到了充分的实践锻炼,为今后空运医疗后送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发现和暴露了问题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3.4.1联合指挥关系不顺畅由于联合指挥部与我院空运医疗队距离较远,缺乏现代化指挥通信手段,通讯联络主要依靠手机,甚至个人手机,难以满足未来作战和非作战军事任务卫勤指挥和保密要求。另外,此次联合指挥部指挥权较分散,有时存在多头指挥、多重指挥的情况,影响了指挥的时效性。

4.3.4.2空运医疗队编配不合理按照空运医疗队新的功能定位,中转留治需依托基层卫生力量完成,但基层卫生力量确实难以满足任务要求,而医疗队编制人员较少,在大批量伤员空运后送时无法抽调力量支援基层医院,这势必会影响空运后送医疗救治质量。另外,空运医疗队设备配置仅能装备一架运输飞机,这与医疗队编制不相适应,也难以满足大批量伤病员多方向的空运后送需求。

4.3.4.3空运后送训练制度不完善空运医疗队救治能力主要体现在机上救护能力上,但由机动用困难、协调难度较大,人机结合训练开展较少,机上救护装备使用不够熟练。按照空运医疗队新的编组模式和功能定位,其执行空运后送任务必须依托基层卫生力量,但此次演习因协调复杂,参演设定困难,无法深入进行模式机制研究。

5开展伤病员空运后送的建议与思考

空运后送在卫勤保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构建信息化的空军卫勤组织指挥医疗后送体制、研发现代化的空运后送装备、培养专业化的空中救护力量适应现代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环境是必然要求。

5.1构建信息化的组织指挥体系

5.1.1设立空军卫勤医疗后送组织指挥体制

空军卫勤医疗后送组织指挥体制,是根据空军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伤病员救治与后送的需要而设立的分级救治组织指挥体系,以空军平时医疗体系组织指挥为基础,与地方医疗机构相结合,按照三军联勤、军民结合的原则,组织实施空军伤病员的医疗后送。

5.1.2建立卫勤指挥信息系统

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伤病员空运后送卫勤保障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士兵的生存与作战能力。无论是机动卫勤力量的合理部署,还是医疗后送信息的准确传递,都需要建立一套以单兵为起点,包括指挥机构、机动卫勤力量、后方医院接入的卫勤指挥信息系统。通过卫勤指挥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使卫勤指挥机构能够及时整合卫勤资源、调整力量配置,各部门实现信息同步融合,各级机动卫勤力量准确掌握伤情分布情况,各部门之间能够高效、统一、及时地做好伤病员救治准备,提高保障效率和质量。

5.1.3加强远程医学系统建设

各级机动卫勤力量由于专业、条件的限制,救治能力有限。在演习中,笔者进行了远程医学会诊方面的尝试,以发挥后方医院的技术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一线救治能力。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使一线救治力量能够及时得到后方医院的技术支持,全面提高未来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病员医疗救护及空运后送卫勤保障能力。

5.2研发现代化的空运后送装备

为提高空运医疗后送能力,各国都将卫生飞机的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美国空军使用的专用卫生飞机,机上医疗设备配套,安装固定牢靠,操作使用方便,具有较强的空中救护能力[8]。其机上卫生装备先进,可在机上进行急救和各种医疗监护,机上救护范围得到很大扩展,远远超过单纯后送的范围,将快速后送与优良救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空运与救护的统一,大大地提高了卫勤保障的成效。

目前,我军尚无专用的卫生飞机,空中救护也仅限于病情观察和简单应急处置,限制空运后送在战时卫勤保障工作的作用的发挥,这与未来战争和非作战军事行动多样化任务卫勤保障的要求很不适应。首次使用的是新改装卫生飞机,从空运后送能力、机上救治环境和仪器功能设置等方面上还存在诸多需改进完善的地方,如机上操作环境差、舱内噪音大,功能设置布局不合理,机上救护装备和生活设施人性化设置不足等实际问题,都直接影响到空运批量后送的机上救治质量。建议加快专用卫生飞机(空中医院)的论证、立项与改装,根据担负任务需要,改善机上救护条件,加强卫生飞机保障装备建设。

5.3培养专业化的空中救护力量

5.3.1进一步合理配置机上医护人员编制数量

目前,新改装卫生飞机所配备的机上医护人员数量编制较少,在执行空运医疗后送过程中,难以有效满足任务需求。建议:一是适当增加机上救护人员的编制比例,扩大空运后送救护力量规模,初步检验论证,目前新改装卫生飞机合理的医护配置为“3医5护”,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新装备对空运医疗后送力量建设所提出的全新要求。二是随着多样化军事任务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增加,执行空运后送的任务将出现不确定的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急需培养一批年轻的空运救护力量充实到医疗队,空运医疗人员编成应依任务、依机种而分的医疗小组(如5~8人组),既提高了机动能力,又减轻了携运物资数量。三是空运医疗后送飞机按战区配置,同时所属基层卫生力量建立“3医4护”配置单元。

5.3.2进一步增加训练时间,提升训练质量

机上救护和地面救护相比,由于场地、环境特殊,救护活动也有其特殊性。演习中,飞行中机上操作训练机会较少,许多理论数据得不到实践验证。按这种模式实施训练,势必会造成医疗队员空中救护知识的匮乏和空中救护经验的不足。建议卫生飞机列入医院机动卫勤保障力量编制序列,增加空运医疗队飞行中机上训练时间,简化协调、调度、指挥程序,满足平战时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空运医疗后送需求,队员每年至少应该有一次登机训练的机会,使大家熟悉机上装备,适应机上环境。

5.3.3进一步呈现空运后送机上救护模块化标准

一是机上三个单元的设置要进一步体现模块化标准;二是机上突发危重病救治方案要进一步实现规范化标准;三是机上医护操作流程要进一步紧贴实战化标准;四是对机上输液、管道供氧、呼叫识别装备以及电子伤票设计要进一步彰显信息化标准,野战电子伤票与空运后送电子伤票的兼容性需进一步加强。

5.4建设模块化的空运后送力量体系

建议在指定的空军或联勤医院和部队,预编抽组由指挥、飞行、救护、中转和保障五个分队组成的空中医疗救护中心,担负平、战时空中医疗救护任务。其中指挥分队由担负抽组任务的医院及飞行分队的领导和机关人员共同组成;飞行分队由担负空运后送飞行任务的航空兵部队组成;在现有的空运医疗队模式中应增加待机医疗组,救护、中转和保障分队由担负抽组和保障任务的医院及场站人员组成;人员、装备预编于指定的医院和航空兵部队,日常管理由预编抽组的单位负责,合成训练和遂行平战时保障任务的组织协调由战区空运后送指挥协调组负责,便于平时组织训练和战时遂行保障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卫生部.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训练教材[m].北京:出版社,2003.

[2]刘福祥,马中立,季一鑫.空运后送的组织与实施[J].医院管理杂志,2006,9(13):461-462.

[3]安瑞卿.美军空运后送伤员的历史回顾及在海湾战争中的保障能力[J].医学情报,1995,5:270-272.

[4]张忠义,杨春龙,夏文明.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和卫勤保障[J].南京军医学报,2003,25(3):179-181.

[5]郭琪.伊拉克战争美军医疗后送体系对我军登岛作战卫勤保障启示[J].东南国防医学,2003,6:457-460.

[6]安瑞卿,邓略,梁文洁,等.美空军全球空运医疗后送系统及保障能力[J].航空医学,1998,8:76-77.

[7]朱世华.美军空运医疗后送特点浅析[J].人民军医,2000,4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