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十篇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十篇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0:35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篇1

关键词病虫害;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2-0202-03

theintegratedControlmeasuresforCropDiseasesandpests

ZHenGJun1CHentian-yi2

(1SchoolofLifeScience,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6;2BreedingStockmarketofChongqingCity)

abstractagriculturehasanimportantrolein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effectivecontrolofpestsanddiseasesisakeyforimprovingcropqualityandyield.itisnecessarytoestablishanintegratedpreventionsystemforcontrollingpestsanddiseases,whichisancombinationwithagriculturecontrol,biologicalcontrol,physicalcontrolandchemicalcontrol.integratedcontrolcancontrolthepestsignificantly,improvethequalityofcropsandcultivategreenandpollution-freecrops.

Keywordsdiseasesandpests;agriculturalcontrol;biologicalcontrol;physicalcontrol;chemicalcontrol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发展的程度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作物病虫害不仅是制约我国农产品稳产和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病虫害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年损失粮食约4000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8%,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

我国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病虫害种类繁多,防治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具体防治措施上要依据作物种类、时间季节的差异以及病虫害的特点开展综合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核心是“绿色、健康、可持续”,即重视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由于长期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安全等带来严重问题,同时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当前的农产品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综合利用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同时科学使用农药,从而生产高质量和无公害的农产品。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就是以选育抗性品种为基础,利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各种耕作技术和方法,创造有益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微生物生存繁殖,不利于病虫生长和大量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达到作物增产和质量提高的目的。

1.1选用抗性品种

根据当地的主要病虫害情况,合理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抗性品种,是一种高效而又经济的防治方法。大量选用抗病虫害的水稻、小麦、玉米、辣椒、果树品种,提高抗病品种的种植面积,增强作物自身对病虫害的抵抗力[1]。如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可有效降低稻飞虱对水稻造成的危害;使用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可减轻稻瘟病损失;选育耐番茄枯萎病的番茄,可减少病害发生机率。

1.2轮作倒茬和清洁田园

轮作可以改变农田生态条件,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可以免除和减少某些连作所特有的病虫草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2]。如不同的农作物可实行至少3年的轮作换茬,具有减少和减轻病虫害和增产的明显效果。交叉轮换品种,在栽培上配套综合防控技术,可有效长期提高产量。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和害虫残留在病叶或者病果中,将病残体和病果全部清理出田进行销毁或深埋,可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如棉花种植过程中将拔除下来的废、虫、弱苗带出田外,可减少棉蚜量70%~80%。

1.3深耕晒垡

大量的病原菌被埋在深土中,运用深耕技术,将土壤中的病原菌或害虫翻到地面,经过严寒或者曝晒可清除病残体和害虫,除去土壤中有害生物。如对往年棉叶螨、棉铃虫发生重的田块进行深耕晒垡,可有效压低害虫和病原菌的基数,明显降低来年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1.4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有利于促进作物的生长和提高作物抗性,还可使受害植株迅速恢复生长。根据农作物种类合理配比氮、磷、钾,增施有机肥,不仅能改善土壤营养状况,促进作物生育健壮,还可增加产量和提高植株抗病性。如增施农家肥和钾肥,可提高水稻抗稻瘟病能力,增强植株抗倒力。

1.5合理灌溉

灌溉应根据天气、作物需求状况、土壤湿度等因素来定,以达到合理适中。因此,宜尽量采用滴灌技术,控制大水喷灌、漫灌,否则易造成土壤湿度过大而诱发病虫害发生,遇大雨后应及时排水以免内涝。同时要合理密植,注意通风,以保持田间适宜的湿度,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1.6调节播期

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有的作物可以晚播或者早播,避开病虫害危害高峰期,从而减轻病虫危害。如春甘蓝选用早熟品种,可避开菜青虫的危害,从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和生物类制剂等措施防治病虫害,如天敌、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防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自然资源丰富、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等特点。除具有一定的预防性以外,有的连续使用后可对一些病虫害有连续持久的抑制作用。

2.1生物防治病害

主要利用抗生素、病毒制剂、病原微生物寄生物等防治农作物病害。抗生素是抗生菌所分泌的某种特殊物质,可以抑制、杀伤甚至分解其他有害微生物。如用武夷菌素水剂防治瓜类白粉病、番茄叶霉病、黄瓜黑星病、韭菜灰霉病;用农用链霉素和新植霉素防治蔬菜、烟草等作物的细菌性病害;宁南霉素对蔬菜白粉病、病毒病表现出明显或较好的防治效果[3];井冈霉素治理水稻纹枯病,弱毒疫苗n14(中国科学院研制)防治由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引起的番茄、甜椒病毒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2.2生物防治虫害

2.2.1以虫治虫。即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的一种方法。首先要注意保护害虫的自然天敌,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尽量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条件,或者采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释放害虫天敌,以增加天敌的数量,抑制虫害的发生。如赤眼蜂寄生害虫卵,在害虫产卵盛期放蜂,可防治棉铃虫、烟青虫、菜青虫;使用捕食螨防治蔬菜螨虫、果园西花蓟马和白蜘蛛;应用孟氏隐唇瓢虫防治柑橘、葡萄蚜虫和介壳虫;以及多种甲虫、蜘蛛、蛙类、蟾蜍等天敌对田间多种害虫起到捕食和杀伤作用[4]。

2.2.2以菌治虫。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其致病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类群。以菌治虫是一种十分安全的防治手段,对人、畜、农作物和微生物都没有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且防治效果非常好。如利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菜粉蝶、甘蓝夜蛾、小菜蛾、稻纵卷叶螟等多种鳞翅目害虫[5];用白僵菌防治鳞翅目害虫,木霉菌制剂防治蔬菜灰霉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2.2.3以抗生素治虫。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放线菌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目前,利用抗生素防治虫害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浏阳霉素乳油对叶螨触杀作用较强,虫螨克防治茄果类叶螨、美洲斑潜蝇初孵幼虫、小菜蛾及2龄菜青虫效果很好;阿维菌素(虫螨克)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斑潜蝇等[6];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防治菜青虫、斜纹夜蛾、棉铃虫等。

2.2.4以植物源农药治虫。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植物体内能防病和杀虫的活性物质制成的农药[7]。它包括:植物毒素,如烟碱等;植物源昆虫激素,具有抗昆虫保幼激素功能;拒食剂,如印楝素可阻止昆虫取食等活性物质。如使用哈次木霉t39防治黄瓜、番茄和葡萄灰霉病、菌核病、叶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等叶部病害[3];楝素制剂、鱼藤酮或苦参碱可防治菜青虫、蚜虫、螨类等。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温度、辐射、声波等物理因素来防治病虫害,或者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害虫的趋化性等趋性来提高农作物质量。物理防治是一种高效的防治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使用,培育无公害的农作物[8]。

3.1利用温度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热力学原理进行防治。如稻麦的种子在播种前进行温水浸种或温浴浸种,对防止蔬菜传染病毒病有明显的作用。豆科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用40~50℃温水浸种10~15min,这样就会杀掉种子表面所带的部分虫卵及病原孢子,能对种子消毒杀菌,预防苗期发病。

3.2利用趋性诱杀害虫

趋性诱杀就是利用有些害虫有趋光性、趋化性、趋色性的特点,设置一定的诱源,将害虫集中消灭[9]。灯光诱杀,用黑光灯、频振式诱虫灯或者双光雷达自控害虫诱杀灯可以诱杀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红腹灯蛾、棉铃虫、烟青虫、金龟子、蝼蛄、叶蝉等多种害虫。趋化性诱杀,利用害虫对某些化学物质的趋性诱杀害虫;如用糖、酒、醋液诱杀甘蓝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银纹夜蛾、潜蝇等[10];用黄色捕虫板粘住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悬挂蓝色捕虫板防治棕榈蓟马覆盖;银灰色地膜避蚜防病,铝箔覆盖地面可防治西葫芦病毒病,利用银黑双色膜防治萝花叶病[11]。性诱剂诱杀是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专用诱芯诱杀成虫,减少害虫机会,降低其产卵量,减轻防治压力。

3.3利用辐射和声波防治病虫害

利用电离辐射或者紫外线辐照谷物、豆类、蔬菜、水果等农作物,能够达到杀虫、灭菌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如欧洲玉米螟卵在发育的前4d,对紫外线极其敏感,而在卵历期的前4h内,紫外线照射≥30min表现100%死亡;对适当发育期的昆虫照射一定剂量的射线使其生殖器官发生变异,最后表现为不育,不能够产生可育后代。利用昆虫对声音的趋避性,发出一定波长的声音,可在一定程度上杀死害虫;如发振28~75kHz的声波,进行防除嘴壶瘦蛾;以玉米蜓为对象,用与蝙蝠鸣声相同的50kHz、100dB(3m处)的声音,以50ms的脉冲声波,从17:00发振到翌晨9:00,玉米被害率减少50%。

3.4人工物理防治

包括人工直接捕杀害虫、机械阻隔等,是防治病虫害简单有效的方法。如红腹灯蛾产卵集中成块,人工摘除卵块或消灭低龄幼虫;斜纹夜蛾幼虫有转移为害习性,可摘除卵块或捕捉幼虫;小地老虎和蛴螬危害后可于清晨在被害幼苗附近扒土补捉[12];马铃薯瓢虫、茄二十八星瓢虫具有假死习性,可拍打植株使其掉落而捕杀。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指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方法,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具有高效、快速、方便、适用面积大等优点,在过去50多年采用化学杀虫剂防治病虫害取得显著的成就。

4.1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最快速和最有效直接大量地杀死病原体和害虫的防治方法,尤其是当病虫害大量集中暴发时,化学防治是最简单、快捷的防治手段。化学防治可以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选择使用不同的化学药剂,并且运用不同的使用方法,快速地消灭或减少病虫害。但是化学防治同样具有很大的缺点和危害,大量使用农药会使害虫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产生抗药性,其农药防治效果会降低;长时间的使用化学农药会杀死天敌,破坏生态平衡,病虫害会更加猖獗,同时会使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长期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会污染环境,农药残留物超标对人、畜等的健康造成危害[13]。

4.2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4.2.1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首先是要了解农作物种类、主要病虫、次要病虫、天敌组成特点等,其次是根据害虫系统监测与田间调查,时刻监测预报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特点,在病虫害防治初期做好调查,以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期,合理选择专一性农药,进行化学防治。

4.2.2使用专一性的农药。在使用农药之前,要根据病虫害的监测情况,准确判断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选择专一性的化学农药,对症下药。如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可用胃毒或触杀剂农药,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可选用具有内吸作用的农药;合理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又可以避免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苹果面出现轮纹病斑,就应该用内吸性杀菌剂杀灭病菌而不能用保护性杀菌剂。不能够因为快速消灭病虫害而使用高毒、高残留、“三致”毒性的农药品种,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高毒农药。使用专一性农药可以防止因为错用农药而延误防治时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并且对于培育健康、绿色的农作物品种十分重要。

4.2.3选择合适的剂量和浓度。化学农药的使用应该符合一定的浓度标准,即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科学地配置;如果农药剂量和浓度过高,会造成农作物上残留物增加,大量造成浪费和污染;但是若农药的剂量或浓度偏低,则对于病虫害防治没有很好的效果。同时,还要根据天气情况、温度等条件适当调整浓度。

4.2.4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和正确的用药方法。适时正确施药可以减少喷药次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率,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并且还可以减少对天敌和有益微生物的伤害,维持生态平衡。合适的施药时间应是在病虫害生活中的薄弱环节和尚未造成严重危害时,而且天敌应处在较少或不活动期。很多害虫的防治关键期是在卵孵化盛期。抓住这些防治关键期用药防治1~2次即可基本控制病虫危害,发生严重时,应在第1次喷药15~20d后进行第2次喷雾;雨季喷药时,药水中应加入0.3%明胶(或豆粉汁、豆浆),防止药液被冲洗。同时根据注意天气情况,选择适宜的施药时间,提高防治效果。喷雾时间应在无风日5:00―7:00或18:00―20:00。

施药方法同样十分重要,一般使用机械带动的喷施设备及液压式、气压式和熏蒸施药方式。根据病虫害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施药方法,如内吸性杀虫剂喷洒叶面残留期较短,对土壤和根茎处理时间则长;对地下害虫,可采用药剂拌种活毒饲法;对作物叶茎部病虫害用低容量喷雾的方法。在喷洒农药时,要注意提高农药的湿展性能,如乳油、油剂在植株上的粘附力较强,而水剂、可湿性粉剂的粘附力较差。在一些除草剂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铵,可提高展着能力,如二甲四氯加0.5%硫酸铵后,吸收时间可从24h减少到10min[14]。

4.2.5科学地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同一种农药在同茬作物上使用过多,会造成对该药的一种抗性,其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因此,不要对一种病虫害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可轮换使用不同的药剂,或将几种可混合的药剂混配在一起使用,以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1)科学地轮换用药。了解不同药剂的成分和功效,根据实际病虫害发生交替使用,可避免产生抗性,提高防治效果。例如:爱福丁、虫螨克星、奇螨宝的主要成分都是维菌素,扑虱蚜和蚜虱的主要成分都是吡虫啉,甲基多保安的主要成分是甲基托布津等等。因此,了解不同农药的成分,科学地轮换用药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和延缓抗性产生。一般同一种药剂在一茬农作物上不能连续使用3次以上。

(2)科学地混合用药。混合用药防治效果比单一使用效果好,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根据实际需要合理混用农药,把2~3种不同作用的农药混合使用,配成复合制剂,可以扩大防治对象,做到一药多治,减少施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例如,同期内发生某种病害和虫害,选择可混用的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喷,可提高防治效果。混用的前提是混合后无物理及化学上的不良现象,如降低药效、产生沉淀等。

5小结

病虫害防治是有效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质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的很多地方主要是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其能够在短时间里控制病虫害,但是却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农作物化学物质残留等很多问题。因此,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率。非化学防治对于病虫害防治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于保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作物品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非化学防治的力度,建立可持续、绿色生态的防治病虫害体系。化学防治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必须科学有效地使用化学农药,优化使用技术,提高防治效率,较少施药的次数和用量等。任何一种防治手段,单独使用都具有局限性,因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地结合,建立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随着生物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性品种、科学研制高效生物制剂以及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会更加显著。

6参考文献

[1]李晓明,李明.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吉林农业,2010(8):88-91.

[2]肖晓华.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与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0):92-94.

[3]轩永红.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9):191,201.

[4]杨荣明.以色列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现状[J].中国植保导刊,2006(8):44-46.

[5]张增为,王志武,刘玉敬,等.黄淮海糯玉米品质、产量和抗病虫害育种研究进展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9):133-136.

[6]秦雪峰,孔凡彬.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024,4057.

[7]姜春敏,刘连喜,张国华,等.大白菜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184-185.

[8]柳弟贵,熊立新,钟国勋.无公害黄瓜防治病虫害生产技术[J].上海蔬菜,2009(3):30-31.

[9]朱京斌,陈庆亮,单成钢,等.桔梗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J].北方园艺,2010(21):194-195.

[10]白伍云.大棚蔬菜病虫害的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J].吉林农业,2010(8):85-91.

[11]李建华.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177-178.

[12]张敏,雒新林,邢晓丽.线辣椒苗期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J].西北园艺:蔬菜,2010(3):44-45.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篇2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l生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1-0106-01

病害和虫害简称为病虫害,常被林业工作者称为“不冒烟的火灾”。若不重视林业病虫害的防范,不及时治理病虫害,会对森林植被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据林业调查统计,河北省每年林果业病虫害发生面积高达93万hm2,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高于森林火灾,近几年来林业病虫害对森林植被的破坏面积逐年增长,严重影响了木材的数量与品质,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建设理念。因此,防治林业病虫害成为了当下林业工作人员学习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林业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林业病虫害造成的灾害往往是突发性的,在灾害发生之前很难对病虫害进行预测与防范。只要稍微疏于监管,没有在病虫害初期发现并治理,便会造成暴发性的严重局面,使防治工作常常陷于被动局面。现如今人造林树木种类单一,森林对病虫害的自身抵御、修复能力低,再加上河北省近年来的冬季气温偏暖,害虫越冬存活率提高,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与发生面积有所上升。由于人工造林,树木的种植往往是区域集中而种类单一的,所以通常暴发的林业病虫害都不是单单局部的灾害,病虫害传播速度非常快,会对林场内树木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据林业调查显示,河北省林业外来害虫(如美国白蛾、柳毒蛾、杨叶甲等)已达100余种,这对林业森林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带来非常大的危害,破坏了本地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病虫害种类繁多并具有复杂性,对于不同种类的害虫要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这也增加了林业防治难度。同时,在长年的病虫害治理下,虽然能够短暂地控制灾害的发展,但少数害虫在长期的药物压制下具有了抗药性,这些害虫会反复出现,并且造成的灾害越来越严重。

2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科学、环保地防治林业病虫害要从预防开始,主张“以自制衡”,保护害虫的天敌生物,灵活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治理,并且少用化学手段,将森林生态控制在一个平衡的位置[1]。

2.1提高营林技术措施

防治病虫害,先要从“防”做起。做好预防措施,首先要做好消毒工作。林场在栽种种苗时,可选种抗病品种或是进行育苗消毒,这不仅能保障种苗的健康,还能增强树苗的生长能力。苗圃里的土壤存在病源,在栽种之前要做好土壤施肥与消毒措施。除了做好消毒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逐步调整森林的结构,逐步将树木种类单调的林场改造成混交林,逐步使其成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使森林自身拥有一定的病虫害防护能力。

2.2提倡生物治理

生物防治的重点在于保护天敌生物,利用生物治理林业病虫害,实质上就是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调解,也就是利用害虫的天敌将其消灭,这也是所提倡的“以自制衡”。最常见的天敌生物治理措施是“以鸟制虫”,这是生物防治的传统手段,有着经济、环保等特点,符合可持续防治的理念。在害虫数量、密度较低时,“以鸟制虫”可以起到非常明显的治理效果,但人造林的环境不如混交林适合鸟类居住、繁殖,所以必须要对天敌鸟类进行人为招引,以增加鸟类数量[2]。

除了利用天敌鸟类防治害虫,也可利用其他生物防治手段,比如可以利用昆虫类天敌,如用赤眼蜂、茧蜂防治松毛虫,利用茧蜂防治舞毒蛾,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行防治。

2.3结合物理治理

林业病虫害的物理防治具有无害、无污染、效果直接等特点。在害虫个头大、数量密集、易捕捉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人工捕杀并结合其他的治理方式。针对传播速度快、繁殖扩散迅速的害虫,可以采用物理隔离的方法,在受灾区附近建立起有效的无寄主隔离带,保护受灾的林区。同时,还可以针对害虫特点对其进行诱集并捕杀,例如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和利用信息素对害虫进行诱杀,这种方法见效快并且经济实惠[3]。

2.4尽量避免化学治理

利用农药等化学手段治理林业病虫害,可能会增强害虫的抗药性,导致灾害反复来临并越来越难治理,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因此,将化学防治手段作为急救措施,尽量只在森林中出现害虫数量急剧增加而其他防治手段无效的情况下使用,并且在运用化学方式措施时要尽量选用无公害、无污染的药物,避免造成森林的二次伤害[4]。

2.5加强森林监测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不仅包括“预防”与“治理”,还包括日常的检疫与监测。对树木的检疫是防治病虫害产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定期进行植物检疫工作,并采取严格的检疫,才能及时发现并预防病虫害发生,确保森林生态健康。同时,还要灵活运用科技手段,监测害虫生长动态,观察木材变化,并结合地形、气候、时节等因素,对病虫害的发生作出科学、准确的预测,并及时通报预测结果,及时预防灾害现象,将灾害扼杀在初期,减少病虫害发生[5-6]。

3结语

随着人工林场的兴建,人造林面积增多,每年林业病虫害造成的受灾面积居高不下。因此,探索环保、高效的防治林业病虫害的方法成为了当下林业工作人员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研究防治林业病虫害时,首先要了解病虫害的产生特点,在预防与治理时都要做到因地制宜,在不同环境里灵活、科学地选用不同的防治措施。同时,要加强林业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严格地进行树木的检疫与森林的监测工作,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参考文献

[1]张平,王晓丹,方国辉,等.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浅析[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7):54.

[2]罗小红.建立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措施[J].现代园艺,2016(4):53-54.

[3]刘启斌,闫双秋.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初探[J].吉林农业,2012(11):205-206.

[4]吴德平,卞黎霞,龚宁,等.崇明林业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9(2):119-126.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篇3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0.引言

林业病虫害种类繁多,某些种类在一定条件下危害严重。病害和害虫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如干部害虫松褐天牛是传播松材线虫病害的媒介昆虫。病虫害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防治的目的就是使其在系统中处于相对平衡,以保护和发展林业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本文着重探讨一下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林业病虫害的诊断方法

1.1症状观察

林木得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症状。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在寄主患病部位表面有明显的粉状物、霉状物或子实体,由细菌、病毒、线虫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在寄主上亦有斑点、丛枝、流胶、腐烂、枯萎等症状。由土壤缺乏某种元素、气候环境条件不适合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性病害不出现上述症状,受害林分中的林木往往表现均匀一致的叶片边色矮小等症状。由昆虫为害的树木,其叶片上有明显的缺损,枝干有坑道、蛀孔或蛀屑,即使蚜虫、介壳虫、螨类等刺吸性口器造成的褪色、卷叶,也可籍助于手持扩大镜在树上找到虫体。

1.2林间分布判断

林间病株的分布暗示着相应的各种病因可为诊断提供分析的线索。由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病害发病初期为点片状,零星分布,健康树和病树混杂存在。由环境条件不适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在某种树上表现的症状相同,病株在林间成片发生,树木受害均匀一致。如林缘发病严重,表明邻近有病害的侵染源或虫源,因此要调查邻近的作物、树木上的病虫害。此外,必须了解林木的种源、栽培管理过程中的技术环节气候是否反常等情况,以有助于病虫害的诊断。当然,确切的诊断还必须采集标本进行室内分析,通过显微镜镜或解剖镜仔细观察,进行病原或病害名称鉴定,病原物还有进行分离培养和人工接种试验等,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2.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手段

2.1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这种方法又称为植物化学保护。优点:(1)收效快,防治效果显著。它即可以在病虫发生之前作为预防措施,以避免,减少病虫的危害,有客在病虫害发生之后作为补救措施,迅速消灭病虫的危害。(2)使用方便,受地区及季节性限制小。(3)可以大面积使用便于机械化。(4)杀虫范围广,几乎所有病虫均可利用化学来防治。(5)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远距离运输且可长期保存。化学防治又有一定缺陷:1)多种农药毒性大,有的有积累。2)容易杀伤天敌和其它有益生物。3)反复使用一种农药防治某种病虫易产生抗性。化学防治法有优点,也有缺点,要防止片面扩大其优点,又要防止片面强调缺点。总之,把化学防治与其它防治方法相互协调配合使用。同时应注意科学用药,安全用药。

2.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包括:(1)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如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真菌),苏云金杆菌各种变种制剂防治多种林业害虫(细菌),病毒粗提液防治蜀柏毒蛾、松毛虫等(病毒),5406防治苗木立枯病(放线菌)微孢子虫防治舞毒蛾等的幼虫(原生动物),泰山1号防治天牛(线虫)。(2)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最常见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肿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3)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这类天敌很多,主要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鸟类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捕食害虫的不同虫态。鼠类天敌如黄鼬、猫头鹰、蛇等,节肢动物中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外,还有蜘蛛和螨类。

2.3应用bt防治

bt是一种广谱性细菌杀虫剂,能防治上百种害虫,对鳞翅目害虫特别有效。并且对人畜安全,对植物无药害,不伤害天敌。目前国外生产应用bt逐年稳步增加,北美防治舞毒蛾的面积达130多万公顷,占实际防治面积的48%,东欧国家也都注重发展bt杀虫剂防治森林害虫。我国实现了产品标准化,在总体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微胶囊bt原粉和微胶囊悬浮剂两个剂型对马尾松

毛虫等10多种农林害虫都有明显杀虫效果,用药量1500-2250g/hm2情况下,毒效提高20-30%,林业部确定为重点推广成果。由于世界知识经济和环境时代的到来,生物杀虫剂取代化学杀虫剂为主的防治技术已成必然。

3.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策略

3.1构建病虫害预测体系

病虫害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3.2强化营林管理工作

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

3.3积极开展综合治理

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如菊酯类农药毒笔、毒绳触杀松毛虫以及氧化乐果等涂环内吸防治松毛虫、松干蚧等,这些方法既能杀虫又能保护天敌。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人工造林面积的逐年增加,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也日益繁重。因此,我们必须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科]

【参考文献】

[1]黄延安.林业病虫害原因及防御措施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4.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篇4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问题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3-0087-01

一、引言

在林业发展中,对病虫害的防治一直是工作重点,而在林业中病虫害的防治大多是系统化的工程,应该将可持续的思想作为指导,保持防治连续性,从而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保证国土生态安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将预防作为主要的措施,治理作为辅助措施,始终坚持预防第一,除治第二的原则,将防治与营林相结合,同时不断的增强依法防治水平,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让群众加入到防治病虫害的工作中来,将科技与资金相结合,实事求是根据各地区的森林情况来进行指导,避免问题扩大和蔓延。在我国防治病虫害是林业发展成败的关键,也是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考验。文章针对我国的森林资源实际,从发病的特点和根源方面对防治病虫害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当前我国林业病虫害的现状

对于我国的林业发展,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态环境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防治病虫害能够极大的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林业资源,促进我国的生态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当前,我国的玲也病虫害问题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在林业部门的努力下,基本的资源保护措施不断的完善,但是因为各种实际的原因,我国的林业病虫害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很多棘手的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依然十分的艰巨,在我国,病虫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林业病虫害问题具有不确定性

对于林业病虫害而言,最难解决是因为其具有十分鲜明的不确定性,病虫害的发生时突发性的,随机的,在发生之前很难预测。我国地域辽阔,病虫害突发问题严重,但是林业部门无法对所有的森林资源进行监控。此外,造成我国林业病虫害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是蝗虫、杨二尾小舟蛾、去南松毛虫等许多品种,在防治过程中,不同的病虫的防治办法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不能一劳永逸,所以林业病虫害的避免是十分困难的。

2.林业病虫害具有地域广泛性

对于林业资源来说,病虫害的发生大多不是局部性的而是整体性的,发生病害影响的面积是很大的,加上我国的林业大多是集中种植的方式,如果在林区内树木品种单一那么传播的速度更快。所以由于我国森林种植中品种单一,而北方气温逐渐升高,这就造成了害虫越冬的成功性增加,最终造成病虫害高发,当前林业防治工作还因为技术、资金及人员的问题受到限制,防治难度增加。

3.我国林业资源防治过程中物种进化速度快

最近几年,我国的科技发展迅速,很多杀虫药物不断的被研发出来,药物让很多以前难以控制的害虫得到了控制,但是药物也为林业的发展埋下隐患。由于药物的频繁使用,害虫的抗药性和适应能力都吧、会不断的增加,这对于防治病虫害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三.针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首先要重视育苗工作

对于林业而言,病虫害的防治,育苗是根本措施,必须要选择优质的苗圃地来育苗,还要选用土质好的土壤,地势要相对较高。因为地势低的地方是比较容易发生苗病的,最好是实行休闲轮作制度,这样可以一致病原物和害虫繁殖。初期的培育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阶段要做好除草和施肥的工作,这对于减少虫卵,增强林业抵抗力是十分重要的。在育苗的过程中要重视修剪工作,及时的清理虫害枝叶,将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然后在树苗生长的后期,要做好保护工作,及时的进行加固和保护,防治恶劣天气带来影响。

2.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

防治病虫害,不能忽视农药的作用,当前使用的农药大多是无机农药,是矿物原料加工而成。药物防治病虫害是我国最主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3.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生物防治

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是最长久的措施,既可以消灭病虫害,又能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生物防治是利用害虫的天敌,例如山雀、啄木鸟等等来消灭看、害虫的防治办法。这样的防治方法既省力又不会污染环境。

四、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建议

1.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建立完善的防护体系

要建设完整的病虫害防治体系不能单纯的依靠某个部门,而是需要政府和各级部门共同努力来完成的。要建立各级病虫害的检测机构,及时的掌握当地有害物种的情况,完善病虫害检测体系。对于病虫害的情况,监测站点要动态的实时跟进,并且有专业的病虫害防治人员进行处理。

2.在林业的病虫害防治中必须重视防治

坚持“经营与防治一体”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制,在这一机制中,各级政府作为主导,国家进行补助,并鼓励人们积极的参与到防治中来。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防治工作,将病虫害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最大程度降低病虫害的危害。

五、结束语

通过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总结可知,在防治工作中,必须要坚持生物防治为主的办法,同时通过多种措施防治并行,这是进行林业病虫害防治最显著的办法,这样也能保证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宝华.浅谈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J].民营科技.2009(06)

[2]潘宏阳.我国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2(01)

[3]孙红梅,马金彪,王淑双,张晓春.林业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1(08)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篇5

【关键词】营林;病虫害;防治方法

0.引言

由于几年连续出现干旱的天气,给森林病虫害的爆发创造了条件,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威胁到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农户的直接经济利益。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严峻形势,各单位都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的预防森林病虫害对林木的侵害。

1.营林生产中产生病虫害的危害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2.病虫害的发病类型

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两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3.营林生产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为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应采取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病虫害防治应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病虫害防治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国家鼓励和支持森林病虫害防治科学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科学防治水平。

4.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我国植物种类非常多,产生病虫害的种类就显示出多样性,加之受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限制,给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5.病虫害预防工作存在问题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营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6.采取措施加强对营林生产中病虫害的预防

将营林防治做为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注重化学防治与生防治的协调,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提高营林质量的关键。尤其提倡生物防治,生物预防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篇6

关键词:林业管理;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F307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管理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术,逐步实现了林业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特别是林业数字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对林业的全方位动态监控,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便捷。当森林遇到虫害时,可以及时准确地分析出虫害发生的范围和具体程度,为启动紧急解决措施提供准确信息。林业部门在对林区进行管理时,虫害的防治是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以松材线虫为例,来阐述如何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将虫害灾害降到最低。

一、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虫害防治技术,就是指对林区发生的虫害病进行仔细研究,快速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将虫害病控制在发病潜伏期内,将其消灭,来减少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所以,在林业管理中,需要管理部门对常见的灾害性虫病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拟定具体的防治措施,制定应急方案,并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对林区虫害现场进行全面了解,快速采取措施控制虫害范围。林业管理必须要把虫害预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将其作为依托,才能真正做到林区虫害的有效防治,保护森林所有权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虫病防治对林业管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林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林业病虫害不断发生的原因

在我国,各种植物的种类在世界中排名第二,由于这些植物的种类很多,导致我国的森林中的各类病虫害的种类也十分严重。根据调查显示,在进行林业的病虫害防治的时候,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和害虫的多样性,给林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虽然我国在对于林业的病虫害防治中,投入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是却一直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这些害虫的繁殖能力特别强。每当我们对这些害虫进行消灭的时候,总是会有个别害虫侥幸逃脱,由于它们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在经过几代的繁殖以后又会对于林业造成危害。第二,由于新品种的引进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条件。由于各地区不断进行一些林业之间的交流,这些害虫及容易跟随着木材被带到新的环境中去,进行繁殖和生长,这样就会导致每个地区之间的病虫害的种类不断增多。第三,害虫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经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的害虫在经过几代的遗传后,就会对于某一项的药物产生体抗力,不会再受到药效的影响,这就给林业管理中对于病虫害的治理,出了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因此,对于林业中的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根本没有一劳永逸之说。

三、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一)清楚虫害的发生时期、发生规律和发生树种等,做好预防工作一般来说,松材线虫病多发于每年的5~10月,受温度影响,尤其是10月份是松材线虫病的高发期,被感染的松树普遍出现死亡的情况,当温度在25℃~30℃时,该病虫害的扩散会进一步加强,所以在林业管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首先要清楚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具体演变过程,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二)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管

建立信息控制系统来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督,对森林中出现的松材线虫病的具体发生情况,进行范围划分和精确定位,建立动态的监控点。每年该虫害病多发期时,对松树的病状情况进行统计和资料更新,监测虫害的扩散面积和具体的病死株数,建立监测报告制度,来实现对病区的动态监控,为预防措施的制定奠定基础。

(三)通过强化林区的管理,做到虫害病情的有效控制

强化对虫病多发区的管理,主要目的是能有效地对病死数目移除过程的监督。因为病死林木中还潜藏着大量的虫卵和幼虫,是虫病再次发生的根源。病死林木属于林区所有者的财产,如果肆意进行买卖,就会造成病情的蔓延和进一步扩展,所以为了有效控制病源,防止病虫害的扩散,病死林木需要在管理部门的监督下做统一移除处理。因此,在管理中要严格把关对病木的处理,严禁病木非法流通运输。

(四)具体林业管理工作中做到分层管理,责任到人

由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涉及范围广,管理难度大,要做到有效的管理,就需要明确管理分工,做到每一项管理工作落实到个人,由各级领导进行责任分担,一级控制一级,一级管理一级,切实将虫害防治管理工作落实到位,避免责任推诿现象,切实做到对虫害病的有效预防。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使他们具备较完备的虫害管理知识,真正发挥管理工作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作用。

(五)加强对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不断加强对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和物理防治措施技术的研究,来提高对虫害的预防能力,保护我国森林资源免受虫害。生物防治措施就是通过生物圈内的天敌来消灭虫害,不使用任何药物,对林区无任何污染,虽然过程漫长但是效果明显。化学防治措施指将化学药剂喷射或涂抹在病虫害发生的区域,来做到对虫害的控制和消灭,从而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物理防治措施是利用一些简单物理工具,比如电、热、光、辐射和微波等物理技术来达到对虫害防治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饵木和灯火来诱杀害虫。

(六)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也可以称之为生态防治措施,就是通过生物圈内的天敌来消灭害虫的目的。这种防治措施不施用任何农药,对林区资源无任何污染,虽然过程缓慢,但效果明显。生物防治还可以利用生物有机体及其各种活性物质(如各种激素或其他对昆虫有害的生物的提取物)以至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通过遗传操纵使昆虫不育的方法来治虫。

(七)化学防治措施

采用人工涂抹、包扎、喷施等手段,将对害虫有作用的农药等化学药品散布于林区病虫害发生范围内,控制、消灭及预防危害林业的有害生物,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防治的化学药品可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八)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机械防治是指利用简单工具,如光、电、声、热、微波、辐射等机械物理技术来防治林业虫害。另外,还可以通过灯火、潜所、饵木等来诱杀林业害虫,同时加强了热水浸种、种子曝晒等工序,尽量使用高温等物理手段杀死潜在的林业害虫和病菌,能够有效的降低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结束语

森林资源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能源,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虫害的影响,每年有大量的森林资源被破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加强对林业管理中的虫害预防技术研究刻不容缓,这就需要清楚虫害的发生时期、发生规律和发生树种,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管,建立信息控制系统来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督;通过强化林区的管理,做到虫害病情的有效控制,来减少虫害带来的森林资源破坏,促进我国林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崇袍.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

[2]杨红旗,曹林峰.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技术的重要意义[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0).

[3]齐祥英.探讨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J].价值工程,2014,(18).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篇7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原理;防治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做好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率,还能够提高我国整体的农业生产水平。农作物的病虫害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广大农民和各个地区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都十分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问题,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来减少甚至杜绝这一问题的发生。对于农作物来说,通过采取防治技术,可以减少或避免损失。

1病虫害的防治原理

在农业生产中,造成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接连不断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作物中出现了害虫、微生物等有害生物。这种有害生物必须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多种有害生物之间会出现一个生物群落,而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大的生物群落。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害生物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个有害生物都扮演了不同角色。但是它们的存活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会受到其它物种的威胁。每个物种之间都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它们会有依赖或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物种的变化都会对其它物种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样一来,农作物种害虫的数量和种类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或增长、或减少。

然而在实际的农作物栽培中,要把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只是单单对某一种特定的有害生物或者仅仅使用一种防治方法,去对所有的农作物中的害虫进行防治和处理,是远远不够的,也无法达到最终的目的。比如,在有些地区,使用一些化学药物来消灭害虫,尽管这种做法可以在短时间里消灭一部分害虫,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但是长时间使用化学药物也会对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影响其生长速度或使农作物不再是绿色健康果蔬。因此,在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一定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要善于利用各种自然条件,综合使用各种防治技术,把病虫害的数量控制在最少范围内,以减小对农作物的损害程度。

2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在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必须采取多种防治措施,任何单一的防治方法都不能完全达到目的,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在进行防治时,要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技术,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提高防治技术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防治水平得以提升,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达到最小。

2.1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所谓的生物防治技术,就是借助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它又可以称作生物新陈代谢的防治剂。这项技术主要通过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然后综合使用各种基因产品,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达到防治目的。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敌,而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有害生物和它的天敌是并存的。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减少对农作物生长的危害。

2.1.1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在农业病虫害的治理过程中,要对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天敌加以保护,利用它们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力度。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前期防治时,可以使用药性较强的化学药剂,这是为了从根源上杀死有害生物。在农作物生长一段时间后,就要改变策略和施药手段,对一些仍然有病虫害威胁的局部地方施药,不能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实施隐蔽施药。

2.1.2加强使用各种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小的农药,要加强生物农药的使用力度,同时也可以使用各种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种方式由于比较科学,所以也在日渐普及。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通过使用生物农药,例如阿维菌素、Bt农药等,也使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得以提高。农民通过养殖青蛙、专吃害虫的小鸟,或者在稻田中养鸭来治虫,也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的危害。

2.2采用化学防治技术

通过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是一种有效措施。化学农药见效较快、成本不高,而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种方式一直是病虫害防治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这种化学防治技术也存在着缺陷,因此,农民在使用化学防治技术防治时,也有几个要注意地问题:

2.2.1提前检测预报。在实施这项化学防治技术以前,有关人员一定要细致地检查农田,对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趋势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病虫害的防治成果更为显著。此外,除了要对农作物发生的趋势进行相应的预报外,还要加强对预报网络建设的健全,使预报的条件和手段得以改善。

2.2.2科学选择农药。科学选用农药也是一项提高农作物病虫防治水平的重要也是关键措施。如今市场上销售的农药种类很多,对农民的选择也起到了一定迷惑作用,因此,农民在选择时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如果选用不当,不仅起不到防治作用,甚至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相反,如果选用农药得当,则会很好地促进农作物生长。在当前,并没有哪一种农药可以杀死所有的害虫,因此,在选择农药时要慎重,根据害虫的种类和数量来选择合适的农药,不能盲目选择。

2.2.3合理使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农药,不能将不同的化学药物混合使用,同时注意使用最新的农药品种,不同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化学农药对农作物的防治效果。

2.3使用物理机械防治

所谓的物理机械防止技术就是指使用各种机械设备和工具等来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如力学、光学等都可以帮助农作物防治。利用这项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利用物理器械捕杀各种害虫,如可以在田间使用粘虫板或者粘虫网。(2)利用害虫喜欢聚集的特点,把病害虫积聚到一起诱杀。(3)使用障碍隔离法。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在病虫害习惯活动的区域设置一些障碍物,阻止病虫害生物蔓延危害瓜果,可以在瓜果上套塑料袋或者在蔬菜基地设置防虫网,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病虫害的传播。此外,还要加强田地管理,经常对土地进行除草、施肥或翻耕,这些措施都可以降低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几率。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篇8

一、明确指导思想

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实施好绿色防控技术,以示范区建设和技术推广为手段,蔬菜、粮食作物病虫的综合治理,实施因地、因作物、因栽培方式制宜,分类指导。

二、明确目标任务

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贯彻落实我市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植保植检站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工作意见要求,结合有农业有害生物危害不造成严重减产的前提下,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控制农药的残留。示范区作物产量要高于非示范区,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10%以上,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全部符合质量要求。

三、明确工作计划安排

规划每年的露地蔬菜、水稻、玉米、马铃薯作物示范田,继续开展防治新技术的试验示范,通过技术集成形成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的本地区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四、明确示范区的实施地点与规模

1、露地蔬菜绿色防控技术中心示范区设在丰宁县大滩镇南窝铺村,每年落实面积不少于1000亩,辅射2万亩。

2、水稻绿色防控技术中心示范区设在隆化县张三营镇东风村,每年落实面积为1000亩,辅射3万亩。

3、玉米绿色防控技术中心示范区设在平泉县黄土梁子镇梁后村,每年落实面积1000亩,辅射5万亩马铃。

4、薯绿色防控技术中心示范区设在围场县广发永乡协力永村每年落实面积500亩,辅射10000亩。2006年以来,全市每年共落实绿色防控面积3500亩,辅射面积在11万亩以上,涉及1600农户。

五、采取的主要组织措施

1、建立组织,明确责任为保障绿色防控技术工作的实施,市、县成立技术领导小组,负责示范项目的全面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一是明确技术责任人,负责全生育期的技术指导。二是确定领导责任制,主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三是确定示范区、样板田的地点和规模,在示范区设置标志牌。四是建立工作和技术档案,全过程进行文字、声、像资料的整理和保存,生育期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并上报。

2、搞好技术培训,确保各项技术落实到位技术培训是各项技术落实的基础环节,一是在在播种前对示范区农户进行现场培训。有针对性地讲解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应采取的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方法。二是在病虫害发生期直接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三是将绿色防控知识编写成《病虫害绿色防控小知识》在各县电视台服务节目播出,向农民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引导农民正确用药,使用先进机械,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四是印发技术明白纸。根据实际情况印发通俗易懂的绿色防控技术明白纸,让农户一看就懂,在田间进行实际操作方便。五是及时召开了全市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示范区成果现场会,将绿色防控成果经验推广到全市。

3、搞好病虫害的监测,及时指导生产为更好地开展绿色防控工作,技术人员除对各种防控技术进行指导外,还提前对示范区进行监测,准确及时对病虫发生情况进行预测预报,提出防治措施并上报,加强对周边地区及全市农作物病虫害的指导。

4、发挥植保社区功能,确保示范区安全用药绿色防控,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是关键,因此要充分利用植保社区服务站和植保协会及农药经营门市等为示范园区及周边地区提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应用的作物种类及品种

1、露地蔬菜大白菜选用春鸣、金峰、金春、金冠、金秀、金硕、春韵等;甘蓝选用中甘二十一、哥伦比亚、春朋极早、迪纳等。

2、水稻选用抗病虫、抗逆性能强、适应性广、品质优、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示范选用长选12、稻花香2号、富源4等。

3、玉米选抗(耐)病虫害品种,主要种植的玉米品种是364,东单19号,先玉335、长城799等。

4、马铃薯选用了适合当地种植的克新、荷兰15、大西洋、大白花、小白花等。

七、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一)露地蔬菜

露地甘蓝、白菜主要以小菜蛾、菜青虫、蚜虫以及白斑病、黑腐病、黑斑病、软腐病为主要防治对象,推广以农业措施为基础,以诱杀技术为突破,以科学用药为重点的绿色防控技术,大面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性诱剂诱杀、黄板诱杀,同时加大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的推广应用,科学使用低毒化学农药。

1、农业防控措施,选用抗病虫品种,大力推广有机肥料,少施化肥或不施化肥,错期播种,躲开病虫害发生高峰期,合理适当浇水施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示范区内种植害虫忌避作物如麻子和有味的菊科作物驱赶蚜虫。

2、物理防控措施,在示范区推广频振式杀虫灯30盏诱杀菜蛾、菜青虫,控害面积1000-3000亩,减少施药次数2-3次。同时在有条件的示范区农户实验推广性诱剂诱杀黄板诱杀。

3、药剂防治措施,露地蔬菜推广生物农药Bt,仿生物农药除虫脲、阿维菌素。植物源农药苦参碱乳油防治小菜蛾、菜青虫和蚜虫,有限度的推广低毒的辛硫磷、毒死蜱、拟除虫菊酯、吡虫啉和啶虫咪防治小菜蛾、菜青虫和蚜虫等。在防治病虫害上大力推广控水增肥降湿抗病栽培措施,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在用药首先使用无毒的铜制剂、波尔多夜、石硫合剂和抗生素制剂及二硫代铵基甲酸盐类,降低苯类和取代苯类等杀菌剂使用量。

(二)水稻

水稻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地下害虫、稻蝗、负泥虫、螟虫及草害等。

1、农业防治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选用抗病虫优良种,提高水稻抗病虫能力;耕作灭茬,结合秋、春耕翻整地,清除稻田沟边杂草及残株,减少越冬虫源、菌源及杂草种子;锄埂灭蝗卵,春季将稻田埂普遍锄一次,深度1.5cm-2cm,可破坏70%的稻蝗卵块,降低孵化率;应用旱育稀植技术规格化插秧,平衡施肥,科学用水,适时晒田,培育健株,提高水稻抗病虫能力。

2、生物防治抛插秧后30天内不施用杀虫剂,为天敌创造良好的繁殖生境,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一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选用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阿维菌素、咪鲜胺等。二是田边田埂种植大豆、玉米、蔬菜等农作物,为稻田天敌提供迁移条件和栖息场所,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天敌。

3、物理防治灯光诱杀,可采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高压汞灯进行诱杀,因诱杀的害虫多数为雌性,从而可使害虫的为害基数大为降低。一般每公顷设灯一盏,于6月初一9月底每天傍晚开灯,清晨关灯,对稻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粘虫和蝼蛄等多种害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人工捕捉害虫、拨除病株如用捕虫网捕捉稻蝗,人工及时拨除恶苗病、稻曲病等病株,并带到田外进行深埋或烧毁,可防止下年菌源积累;人工除草对小型杂草如牛毛草、漂汤菜等利用手工机具灭除,或高温晒田灭草;在田间稗草未成熟前拔除稗草;7月上旬至秋季清除田边、渠道和池埂子的杂草。

4、化学防治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在水稻移植前3天,针对病虫情况,选用对口农药,施用“送嫁药”,确保无病虫壮秧进入本田。防治稻田杂草用36%稻田旺40-60克田间湿润或浅水状态下喷雾处理;也可用20%农得时粉剂20克加细土20厘米撒施,保水5-7天,可防治牛毛草等杂草。发生负泥虫、稻蝗可用生物杀虫剂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稻飞虱掌握在虫口密度1000头/百丛施药防治,可选用吡蚜酮等药剂;防治稻纹枯病首先做好耙田时菌源清理工作,其次掌握株发病率30%时施药防治,可选用苯甲・丙环唑药剂;为预防水稻穗颈瘟病,在7月下旬及8月上旬分两次用咪鲜胺等生物农药进行预防。

5、科学合理用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1)改进防治系统

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有效防治灾害性病虫为目标,采取ipm综合防治技术,综合运用各项农业、物理、生物技术,辅以化学防治措施,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

(2)改进施药技术建立统防统治的专业防治队伍,统一防治器械,统一防治时期,统一用药品种,统一配比浓度,统一用药量,统一防治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采用机动喷雾器和Dt-15p充电式杀虫灯相结合的喷防措施。

(三)玉米

1、采用地膜覆盖化学除草技术。

2、合理施肥,配方施肥。

3、使用包衣种子,适时早播。

4、前期主要病虫害防治

(1)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撒毒土:用50%辛硫磷乳油100克兑适量的水均匀喷在15公斤细沙上,随播种撒在垅沟内。

(2)玉米丝黑穗病用12.5%的特普唑可湿性粉剂拌种。

5、中后期主要病虫害

(1)玉米螟清除田间玉米残秆,消灭越冬幼虫;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在成虫发生期诱杀成虫;大喇叭口期,用1.5%辛硫磷颗粒或40%辛硫磷乳油拌成毒土灌心防治。

(2)棉铃虫人工剪花丝、安放杀虫灯、应用性引诱剂,药剂用4.5%高效氯氰菊酯与50%辛硫磷1:1混配或25%辉丰快克喷雾。

(3)玉米大、小斑病秋深翻,消灭玉米残茬;用70%代森锰锌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

(四)马铃薯

影响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环腐病、黑茎病、早疫病、晚疫病,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晚疫病。影响马铃薯生产的主要虫害有28星瓢虫、豆芫青、和地下害虫。

1、马铃薯病害绿色防控的技术措施

(1)选用脱毒种薯示范区全部使用围场县马铃薯研究所生产的一级脱毒种薯。

(2)选用抗病品种在示范区主要种植的是高抗晚疫病的品种。

(3)切刀消毒防止细菌性病害传播,在切芽过程中如果发现病薯要及时扔掉病薯,将带病菌的切刀放到火盆里消毒,换上另一把消过毒的切刀继续切芽,通过这种办法消毒能很好的控制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

(4)采取机械播种、大垄深培土、地膜覆盖技术,增强田间的通风、透光、散湿效果,减少早、晚疫病的发生。

(5)化学药剂防治首先是作好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示范区的围场县植保站发挥国家区域监测站的作用,及时对马铃薯绿色防控示范区的病虫害进行监测准确作出了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各示范区根据病虫害的监测预报进行合理用药,示范园区根据植保站统一安排,进行打药;示范区所用药和机动喷雾器由县植保植检站统一购进,根据病虫发生轻重,分批次及时发放到乡专业化病虫害防治队。由乡专业化病虫害防治队根据马铃薯发病情况进行统一防治。绿色防控主要虫害,防治原则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即防治地下害虫使用辛硫磷、毒死蜱。防治二十八星瓢虫等害虫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印楝素。防治主要病害马铃薯晚疫病,依次使用高效低毒的大生、杀毒凡、银法力。承德市围场县通过示范,2012年带动全县60万亩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工作,示范区比非示范园区马铃薯多打药3次,平均亩产比非示范园区增20%,绿色防控示范取得成效。

8、结纶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篇9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存在问题;对策;辽宁瓦房店

中图分类号S4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3-0172-01

瓦房店市是辽南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有温室蔬菜大棚面积1万hm2。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该市蔬菜生产的重要任务。生产无公害蔬菜,最重要的是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达到有害物质残留量不超标的目的。目前,在控制有害物质残留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农药残留量的控制[1-4]。近年来,通过对瓦房店市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现状的调查,发现了在病虫害防治中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1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防治措施单一,过度依赖化学防治

调查发现,瓦房店市菜农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首选的防治措施是化学防治,选择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措施的较少,导致病虫害抗性增强,蔬菜农药残留增加,防治效果下降。

1.2缺乏对农药的基本了解

每种农药都有针对性的防治对象,防治真菌的农药对细菌病害无效,防治病毒的农药对其他病害也无效。如果用代森锰锌防治黄瓜枯萎病,几乎没有效果。有的杀菌剂是保护性的,有的是具有治疗性的,具有保护性的农药在发病前期使用效果好;有的杀虫剂对成虫有效,有的对杀卵有特效,阿维菌素防治斑潜蝇成虫、幼虫效果好,但不能杀卵。

1.3不对症用药

菜农在生产中普遍存在因为对病虫诊断不准确而盲目用药的现象。2010年春季,李店镇袁沟村一菜农的番茄发生病害,开始认为是黑星病,多次用药后病害并未得到控制,后来经诊断确定为细菌性斑点病,使用对症药剂后,病害立即得到控制。

1.4不按防治指标用药

菜农缺乏对病虫害防治指标的认识,常常是一个生长季持续使用农药,但防治效果却很差。防治病虫害要根据防治指标选择防治时期。如斑潜蝇达到100条虫道/百叶,白粉虱、蚜虫达到5~15头/株的防治指标才可以进行防治。

1.5不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用药

病虫害在大棚中的发生时期随温、湿度变化而不同。例如,当棚内高温、高湿时要进行霜霉病的预防;在低温、高湿时要进行番茄晚疫病和灰霉病的预防。枯萎病和根结线虫病是土传病害,在防治方法上要选择土壤处理的用药方法。1.6不轮换用药

菜农有时发现一种好的药剂时,就连续使用,结果使病虫迅速产生抗药性,药效明显下降。瓦房店市最早用于防治蔬菜灰霉病的药剂是速克灵,其药效较好,但菜农每年单一连续使用,造成药效明显下降,甚至在一些乡镇不能使用。

1.7盲目混用农药

目前,瓦房店市在农药的混用中存在的问题是:菜农不清楚所混农药的内在成分,往往是多种有效成分相同的药互相混用,最多时将7~8种成分相近的农药混合使用,人为地增加了防治成本,还会因各种农药所含助剂互相产生负作用而导致药害。

1.8随意加大农药用量

菜农治病心切,希望药到病除、药到虫死,一次又一次地加大用药量,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加大药量后没有被杀死的病菌和害虫,将具有更强的抗药性。菜农使用蚜虱净防治蚜虫,正常稀释倍数是2000~4000倍,但有的菜农稀释到1000倍,虽然提高了防治效果,但却增强了蚜虫的抗性,致使这种药的使用效果越来越差。

2对策

2.1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策略

综合运用农业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把蔬菜病虫害病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要坚持防治结合的原则,病害以预防为主,虫害以治为主。农业防治要推广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虫壮苗、合理密植、清理田园等技术。物理防治要推广高温杀灭土壤中和种子上的病菌、高温闷棚、应用杀虫灯、黄板、反光膜等技术。生物防治要推广生物农药和天敌的应用。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提倡应用农用抗生素、杀虫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及昆虫生长调节剂。

2.2安全、科学使用农药

生产无公害蔬菜,并不是拒绝化学农药,而是要安全科学地使用。首先,要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在使用农药过程中要做到对施药人员安全,对环境安全,对作物安全,对消费者安全。在使用农药时,菜农一定要对农药的成分、特性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根据防治靶标选择农药,根据防治指标和病虫害发生规律确定施药时间,有针对性地混用农药和轮换用药,严格掌握用药浓度,科学配药。

3结语

综合防治蔬菜病虫害是实现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关键,要在蔬菜健身栽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农业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等有害物质在蔬菜中的残留控制在国家允许的标准范围内,使其对生态环境及包括人、畜、天敌在内的非靶标生物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4参考文献

[1]易齐,王蔚,魏伟.菜田农药使用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李淑琴,张立令,张景华,等.温室蔬菜病虫害及生理障害的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篇10

【关键词】加强;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园林绿化工程也逐步增多,树木花草的种类及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在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从而使树木生长不良、畸形、腐烂甚至死亡,不仅降低园林植物的质量,而且影响了园林植物的观赏效果。本文就如何加强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谈几点粗浅认识。

1.加强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几点措施

1.1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病虫害,以保持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许多重要病虫害如能及时合理地用药,常可得到有效控制。化学防治还有收效快的特点。当一些病虫害即将大发生或已经大发生时,及时采取化学的防治常可使用病虫的蔓延得到及时的控制。另外化学防治的适应范围比较广,受地区性和季节性影响较小,不同类型的地区和不同季节往往都可使用。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污染,对天敌有伤害,易引起病虫害的抗药性。

1.2发挥综合防治优点

综合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合理运用栽培、化学、生物、物理的方法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病虫害控制在最低程度以不致造成危害。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如果协调起来,就能达到既能杀死病虫害,也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天敌的作用。如采用内吸杀虫剂,涂抹茎、干和根部浇灌等,早期控制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的发生。选用对农药抗性较强的天敌,配合施用杀伤天敌较少的选择性药剂,是避免或减少矛盾的途径。在自然界里,多种病虫害常同时发生,分别防治,造成重复。以一种优势病虫害为对象,掌握植物发育的关键和病虫防治的有利时机,集中用药,兼治其他。可根据当时、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抓住有利时机,采用施放天敌、使用菌剂、药剂等针对性措施,达到兼治的目的。构成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因素及影响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防治措施也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因此,采取取长补短、提高效果是必要的。

1.3构建园林植物保护体系

城市是园林病虫害的载体,而城市是人造的环境,与林业的自然环境相比较起了质的变化。如气温偏高、相对湿度下降、土壤结构复杂;城市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污染城市的大气、水源及土壤,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规模大,建筑密度大,阻碍大气的流通和交换,容易产生热岛效应,这样的环境必然会影响园林植物种群的分布和生长,相应的也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根据城市大环境的特点,利用植物群落内部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它们互相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繁衍,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控制灾害性病虫害的发生。建立生态健全、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即生态园林体系,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能够实现不用药或少用药的有效控制。当病虫害超出控制允许标准范围时,又要及时用药防治予以遏制。生态园林防治体现以防治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它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而且会收到很大的经济效益。

1.4建立综合防治系统

一个优秀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不仅应充分展现园林审美、游憩的功能,同时还能满足建立生态稳定的植物群落所需要的条件。其关键是避免植物种类过于单纯,避免选用易感病虫、生态功能脆弱的树种、草种,创造植生长所需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道路绿化也应该坚持多树种的原则,各条道路在树种选择上应有侧重,应以适应性强、抗病虫害的乡土树种和经过长期栽培驯化、适应本地区的外来树种为主。养护管理也是预防病虫害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进行适时的施肥、修剪、浇灌、养护,确保树木苗木茁壮生长。一颗健壮的植株,要比生长瘦弱的植株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强。要注意研究立地环境,改善立地条件,创造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促进植物群落茁壮生长的有利环境。从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开始,到立地环境的改造,科学地栽培,合理地运用养护技术,强化预防措施,辅以化学的、生物的措施,建立科学的园林综合防治系统,一定使园林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应作为园林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加以应用。

1.5完善植物预警预报系统

充分利用现有的区域控制站和基层测报点,开展疫情监测,不错过、不漏过任何一个疫点,及时准确掌握疫情分布区域、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建立疫情零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确保不危害或降低为害。按照部署,新建监测点和进一步充实基层测报点的硬件建设。逐步建立起了以园林植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基层测报点为主题的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和预防、控制植保体系。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每个监测点配备病虫监测设备、检测仪器、数据处理设备及交通工具等。通过区域站和基层测报站的建设,基础建设得到改善,病虫害预报测报、控制和扑灭能力有了很大的加强,对重大有害生物的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现代植保工程、绿卡行动、万灯杀虫、阻截带建设等项目的组织实施,提升了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有效的控制突发有害生物的为害,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损失,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

1.6严格园林病虫害植物检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口的、外地的花卉苗木源源不断流入本地,病虫害也会随之混入,爆发了大面积的病虫害,如:百锈病、樱花细菌根病菌由日本传入我国,给许多园林风景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这些苗木必须进行严格检查,禁止带有病菌和虫害的花卉及其繁殖材料输入,防止病虫害分布区域的扩大和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这就要求遵守并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新的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园林植物检疫的主要任务由三个方面:(1)禁止危险性病虫害随着植物及产品由国外传入它不能传到无病区,并在检疫和由国内输出。(2)将在国内局部地区的危险性病虫害封锁,使区把它消灭。(3)当危险性病虫害侵入新地区时,应及时采取彻地消灭的措施。目前,我国以颁布的与观赏植物有关的进口检疫对象主要是:柑橘溃疡病、桑萎缩病、苹果锈果病、柑橘黄梢病等。经检疫,如果发现由检疫对象应进行检疫处理。凡能用有效消毒方法消灭检疫对象的,经消毒处理后放行。凡能通过控制使用防止检疫对象传播的,按规定控制使用。凡带有尚无有效方法处理的检疫对象的应立即退回或销毁,禁止入境。

2.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应从城市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树立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独特的作用,采用适合城市特点的有效方法,相互协调,合理使用和逐步减少化学药剂;同时在设计、苗圃地、植物检验、绿地施工、后期养护等方面做好增强防治措施,使病虫害防治工作进一步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