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十篇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十篇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39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篇1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总必修学分116分的12.9%,但其中并没有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的具体的、操作层面的规定,我们进行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研究尝试。

一、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作用

通过科学、客观、公正的认定研究性学习学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个性化的发展;引导学生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的主体

由谁来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认定的主体由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同一个研究性题目的学习小组组长),分别按照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三、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主体的作用

通过细化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真正反映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不仅能使学生本人对自身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反思及收获、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作为等方面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学生小组评价、班主任评价、辅导教师评价、课题组评价等方面从侧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对小组研究性学习或合作学习的参与程度,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作贡献等;能体现出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是否有勇于探究或创新精神;反映出学生解答课堂问题、完成作业、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

四、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评价标准

1.优秀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良好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比较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合格

有选题目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不够完整,参加了开题、结题,有研究性成果(结论)。

4.不合格

有研究性题目,没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没有参加开题、结题,没有形成研究性成果(结论)。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评价

1.个人评价

对自己研究性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的程度、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实验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后的收获和反思等方面做出自我评价。

2.学生小组评价

以日常授课时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相互作出评价,由组长评定等级。

3.班主任评价

班主任、课代表和学习小组组长对该成员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对所承担工作的完成情况、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作出评价,最后由班主任评定等级。

4.辅导教师评价

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合作、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解答课堂问题,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完成作业,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作出评价,由辅导教师评定等级。

5.课题组评价

研究性课题以同班或同一类课题或同一老师指导的学生建立QQ群,老师、学生在群内互相交流指导、共享群内资源、提交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开辟新的学习展示交流评价途径,由课题负责人评定等级。

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

考虑到学生在高三进行高考复习,时间紧张,我们用高一、高二两年四个学期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每学期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的研究,第一个研究性课题占3个学分(考虑到学生初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各方面不太熟悉),剩下的三个研究性课题每个占4学分,共计15学分。

1.研究性课题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后,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都在合格等次及以上的,认定该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该学段的学分,计4分(第一个课题计3分),反之,按照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为不合格,该成果计2分,建议学生重新选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按照要求重做该课题。

2.获奖研究性成果学分认定

高中学习期间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教育部门主管的各类比赛的奖励,或研究的成果被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用,或各种竞赛获奖的作品如科技创新大赛、影像节大赛、多媒体大奖赛、中小学电脑大赛等获县级以上奖励的作品的主持学生及参与学生,或发表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凭获奖证书或发表作品原件,直接获得该学段的研究性学习学分。

总之,通过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加翔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也便于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基\[2003\]6号.2001.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篇2

论文摘要: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选题内容广泛,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过程趣味性强,研究结果有实用价值。笔者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例,提出了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应用问题并解决问题。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研究性学习活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认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我们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基础和前提。

1.选题内容的广泛性

地理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从自然现象到人文。地理学科的特点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从气象气候、土壤植被、地貌等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1]。

2.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咨询专家、实验分析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

3.研究过程的趣味性

地理课程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研究性学习就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究。在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观察水循环时,看到浓密的乌云瞬间变成倾盆大雨,雨水又通过小河流向大海,高兴地跳跃惊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4.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如环境污染、节约用水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如有的学生在节约用水的研究性学习中,设计了简单的雨水收集管道,将搜集的雨水用来浇灌花草,非常具有实用价值。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

二、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途径

2008~2009学年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以“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因此在很多方面有了提高。结合这次实践活动,总结出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一些途径,供参考。

1.选题要恰当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同时要与社会现实,周边的生活环境结合,尽量让学生研究熟悉的环境,这样既可以降低研究的难度,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选择“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一是这一课题与课本知识“地球上的水”联系紧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二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是大家身边常见的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也便于学生观察、研究。

2.目标要明确

研究性学习要想取得预计效果,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次研究性学习,从总体上有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加强学生对水循环和水资源保护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从情感价值上讲,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2];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式要灵活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不规则的、活跃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课题在调查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拍照、走访专家、调查问卷、实验分析等手段认识问题;在解决问题阶段,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讨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体现获取知识途径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4.组织要严谨

为了保证这次研究性活动的质量,特制订了详细的计划。把整个研究活动划分成三个阶段:

(1)选题分组阶段:时间为期一个月,这个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动员,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撰写研究开题报告,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

(2)研究实施阶段:时间为期五个月,各小组有步骤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长每个阶段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阶段性小节。

(3)成果展示论文答辩阶段:课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或小发明、小制作,举行成果交流会,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3]。科学、合理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认清不同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性,按照学科的性质确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制订严谨的研究活动计划,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研究性学习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志.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实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5.

[2]高晓华.论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篇3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它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正式出自我国教育部2000年3月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它属于一类全新的必修课。

二、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的具体实施流程

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是指学生从自己的爱好特长出发,选择自己所处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和周围自然的某一事实为研究对象,以考察、探索、收集、整理、分析、概括、推理等为方法,亲历实践,付出情感,学会合作,培养探究能力,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

专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导模式,以其灵活性大,选择性强,易于操作等诸多优点,而被国内外研究性学习开展方式所普遍采用。

下面从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图入手,对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进行详细解剖,以形成条理分明的经验性方案:

从上图分析,可以将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划分为以下9个具体步骤:

1.师生积极互动,促进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

在研究性学习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靠同学们自己动脑、动手,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他们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组织、动员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组织专家进行科普、学术讲座,积极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诱发探究动机。

3.指导拟题、分组阶段

(1)指导拟题阶段

选择课题必须经过反复推敲。下面就选题的原则与程序加以详细分析:

第一方面,分析选题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科学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因此研究课题本身必须是科学的。

生活性原则:选定的课题源自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有改善生活的实际意义。

可行性原则:要求选择的研究性课题有可操作性,能够付诸实施。

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要求学生选题,要尽量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力求新颖、独特。

第二方面,分析选题的一般程序:

1.选定方向。指导教师要启发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开展研究。

2.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分析这些问题能否成为付诸研究的课题。

3.选择问题。学生以选择研究性课题的基本原则为依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自己探索的方向。

4.加工问题。所谓加工问题,是指从研究的时间、地域、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对选定的研究问题进行修改和限定,从而使问题更加集中明确,使之成为可以真正付诸研究的问题。

5.确定课题。经过对研究问题的精细加工,仔细推敲,再用恰当的文字把研究内容表达出来,该问题就可以作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了。

(2)课题分组阶段

研究专题拟定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组合成课题小组,至于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完成。

4.收集资料、课题论证阶段

研究小组首先收集资料,然后对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后,进入课题论证阶段:

(1)明确课题小组的研究意向、所涉及的学科范围

(2)选择小组指导教师

(3)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检索文献计划、访谈或考察计划、活动进程计划、选取研究方法)

(4)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活动的结果

(5)撰写开题报告

(6)小组开题展示、讲解、答辩

(7)听取开题评审组意见,完善开题报告

开题评审小组由外聘专家、相关教师、感兴趣的学生代表团共同组成,在听取研究小组的开题汇报后,对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评议,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课题小组针对开题报告加以讨论修改后,最终确定研究课题。

5.展开研究阶段

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具体计划,分工合作开展研究。首先,将专题研究任务加以分解,小组成员经过精细分工后,各负其责,各展所长,积极完成子任务的研究职责。同时,又要与组员通力合作,定期对课题的研究发展交流意见,随时修正弥补研究计划存在的偏颇、漏洞,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6.撰写报告、论文阶段

专题研究小组在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全面梳理专题研究成果,以恰当的方式对研究进行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形式的写作。

7.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

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师生共同组成交流评议组,对各课题小组展示的研究成果进行思维地碰撞和意见地交流,培养学生学会针对不同课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流利地申辩。并通过研究成果的答辩过程,将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员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议组点评协调融合,引导学生一步步优化研究成果、完善自我发展。

8.评议中的新问题

在结题报告交流、评议过程中,如果发现研究成果存在不足,则需课题小组重新回到研究阶段,针对报告中发现的新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以求进一步修正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9.学习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标准强调伴随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研究性学习进行中的各个阶段,运用形成性评价,教师、家长和学生可以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加以修正和引导,确保研究按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分析

研究性学习这个概念起源与20世纪60年代,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发现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学生个体独立研究的形式,二是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三是集体共同研究的形式。这三种形式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及其目的、时间以及其它资源来选择。

1.1集体研究

集体研究主要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研究。这种形式的优点是能集思广义,时间与空间集中。缺点来自思维敏捷、成绩优秀的学生的表现对其它同学造成的消极影响。这些影响表现为:第一,表现突出的学生的敏锐反应,会给其它同学造成压力,降低研究的热情和思考的积极性。第二,反应敏捷的学生的意见会干扰或引导其它同学的思路,破坏他们思维的自由。第三,集体研究参与者众多,教师难以照顾和监控每一个学生。第四,这种形式调控难度较大。集体研究的形式,比较适合这样几种情况:第一是课题难度较小,开放性强。第二,课题难度较大,需要教师较多的启发引导。第三,在开始把研究性学习运用到数学教学当中时,为了介绍、示范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步骤,也适合运用集体研究的形式。

1.2小组合作研究

小组合作研究形式是指把学生分成研究小组(或者叫项目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小组一般由三到五人组成,人数要根据具体课题的需要来确定。研究小组通常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研究小组(项目小组)主要根据研究课题(研究项目)组建,对于不同的研究课题,小组成员不必相同。

小组合作研究形式的优点主要有:第一,较集体研究有更高的参与度与满意度。第二,减弱了尖子学生对其它学生思路的干扰和引导。第三,机动灵活、适应强。第四,有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小组合作研究形式的缺点主要有:第一,也可能会出现“中心化”和“学生权威”阻碍每个小组成员的自由思考。第二,也可能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适宜面广,各小组的研究课题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是较大的课题,也可以是较小的课题。这种形式是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

1.3个体独立研究

个体独立研究的形式就是单个学生独立完成研究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优点:第一,学生参与度最高。第二,研究的自由度高,思路不受干扰。这种形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缺点:第一,不利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师宏观监控和指导的难度大。第三,学生水平不一,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比较理想的收获。第四,靠个人的智慧,研究的困难较大,会影响对问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个体独立研究形式适宜于在集体研究中,对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角度或子问题。

2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本人、研究小组和指导教师,如果研究课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或者专业性,则还需要领导或专家参与评价。个人自评主要评价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的完成情况,获得的知识、策略、技能与感受;小组自评的内容主要是课题的研究程度,课题的意义,研究结果的推广与应用价值,研究策略的应用,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研究的心得。小组互评的内容主要是在交流之后,发表对别的小组的研究成果的看法,以及研究过程的纪律、组织等方面的看法。教师的评价涉及的内容最多,既要包括个体的突出表现,又要进行课题组的研究过程比较,还要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领导和专家的评价,则主要是评价课题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领导和专家的评价,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研究的热情。

2.2评价目标的发展性与鼓励性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成长应与他自己相比较,看他是否比以前更有进步。研究性学习也是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在评价时要以个人的发展性评价为主,不管进行地是独立研究还是合作研究,都要对个体的特殊贡献和收获给予评价,包括个人研究成果对小组的贡献,个人研究成果对个人的价值,获得了哪些体验取得了哪些进步等。评价要强调从研究中“获得了什么”,而不是“做出了什么”。让个体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帮助不自信的人树立信心,让自信的人更自信。

2.3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具有多样性,因而其评价内容也应很广泛很全面,知识的获得或应用、策略方法的运用、研究的效率、研究的组织、分工与合作、情感体验、研究结果的推广与应用价值、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交流的质量等,都应成为评价的内容。相比而言,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更强调研究的结果,研究性学习活动更强调过程,当然,只是有所侧重,而不能偏袒某一方面。

3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的一个作用是提供学习的物理条件,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营造一种氛围,在学生心中激发出一种有利于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情绪。

教师应注意营造课堂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在创设物理环境方面,教师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配合研究的需要,把桌椅摆放成研究讨论的形式;对黑板以及墙壁做些布置;在教室模拟或重演研究课题的背景;利用多媒体播放诸如课题的背景、科研工作者埋头研究之类的录相。研究性学习的进行需要一种平等、积极、合作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民主的道德品质,这些品质的形成又为研究性学习准备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有助于良好心理环境的形成:首先,教师自己要轻松,要能看到工作的乐趣,喜欢所做的事情;其次,教师要强调积极的方面,不苛求完美;第三,对学生所做的限制前后一致,强调纪律但不使学生意志消沉,鼓励学生冒险;第四,教师要有幽默感;第五,尽可能私下里处理违纪问题,能谅解学生的过错,不因学生的过去而对他有成见;第六,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坏学生或笨学生;第七,对所做的事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永不放弃;第八,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坦白自己不会的地方,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

参考文献: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篇5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来普及。学生有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我发展。网络下的研究性学习更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优势开辟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研究主题,一般是以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和学科特点为主,又要保证小组之间研究主题不重复,使研究成果多样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主题验证阶段,确定小组同学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法,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教师提供网络支持系统及查询工具,指导学生查找相应的参考书,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完成研究任务。

成果展示交流阶段,展示自己的课题报告,进行课题答辩及评价。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完善研究成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这种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发展了学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将自己完整的研究成果在网上。

网络环境给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学习环境,即确定主题研究的资源环境、信息收集协作学习的环境、成果和交流的环境(如下所示)。

确定主题研究的资源环境:

提出主题——讨论主题方向

确定研究主题——开题报告

信息收集协作学习的环境:

主题验证——网上收集处理资料

整理研究成果——初步论证

成果和交流的环境:

交流——展示研究报告,

交流研究成果——结题评价

教学实例

1.研究主题:宇宙大观:地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2.课题意义:以宇宙探索为主线,树立我们爱护地球,保护地球资源,关心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识。是与高中的地理、生物学科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学生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会使用相应的网页制作软件,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实施阶段

(1)体验问题情景,形成研究主题

从学生自己对天气变化的感觉出发,观察地球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小组方式,用上网浏览查找信息,或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了解地球的形成,它的天气及地理变化给人类的生活、生产所带来的影响。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应信息的查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列举出地球的天气及地理变化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几个方面,初步确定4个研究的主题。

地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的地球

地球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树木与草原

地球的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我们的朋友

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的家园

(2)搜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主题

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就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自己的任务。首先小组学生一起学习网页制作软件,从软件的安装开始学起,到软件各功能菜单的使用再到后期的制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软件的使用,通过网上的学习交流,还掌握了菜单的制作、图片编辑插入、文章的超链接等一些常用的制作技巧。其次是分工协作,有的在网上找取相关的图片、文章,有的进行网页页面的设计,有的负责超链接等技术上的处理,有的编写小组观点看法。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相互协作,

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研究主题。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完善研究成果。

(3)成果的表达与交流评价

各小组根据自己找到的相关信息,整理成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并以论文、电子投影片和网页等形式,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合作能力。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影响,人类可以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也可用科学技术毁灭人类。增强使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在“我们的地球”网页中开设了地球景观、中国航天、宇宙探索、山川河流等七个栏目。纵向站点有“科普”、“科普与您”、“天地人”、“星空天文”四个标题,共有65篇文章、40多幅图片说明地球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学生们在搜集和整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深刻地了解了宇宙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但丰富了视野,满足了好奇心,而且学会了根据研究主题去搜集和利用信息。研究成果传到学校的局域网中,受到全校学生的好评。学生的作品还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在该案例中,体现了浓厚的研究气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利用社会调查、资料查询,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师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思考与总给

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学习对网络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网络资源共享、及时评价反馈、信息交流展示等功能在学习中应用得很广泛。在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时

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研究主题的确立要与课本的知识及具体科学知识相结合

与课本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科学知识出发,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研究主题,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使在网络上查找信息时,不至于盲目浪费时间。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协作学习

小组协作是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由3-5人为一组,各组成员按照自己对研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之间有分工又有协作,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基础英语课程应用

2007年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培养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基础英语课程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赖以“生长”、“发展”的土壤。基础英语课程涉及社会、科学、历史、文化、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的问题,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和大量的研究课题。笔者旨在探讨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基础英语课程中。

一、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特征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应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培养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的内容包括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成果等等”。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充分活动、充分参与的学习方式。活动能激发学生发展潜在能力,提供学生展现自己才智的机会和舞台,刺激学生产生新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与才智,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与阶段。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特点就是自主性:自主选题、自主研究、自由创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锻炼解决问题和交往的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在基础英语课程中的实施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动员、选题和分组;实施阶段包括:拟定方案、成员分工、信息收集、实施实验、分析综合讨论、撰写论文报告等;评价阶段:结题、交流、展示、汇报、考核和鉴定等。

1.准备阶段

主要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特征和方式,明确基础英语课程的授课方式为研究性学习方式,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和基础英语课程的密切联系。在老师的帮助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知识基础,选择基础英语课程中的任意一个单元作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选择相同课题的学生,以自愿和适量为原则结成课题组,一般以4―6个学生为一组,每组由学生推选组长负责各项工作计划的安排和实施。

2.实施阶段

以基础英语课程的一个单元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负责该课题的小组自行决定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内容和单元内容相关是此次学习的唯一要求,在有条件完成的前提之下,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由学生决定。教师不再是学生面前的权威,而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再用命令的方式布置学习任务、填鸭的方式讲授内容,教师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课题的可行性、内容、方式提出想法,做为课题组的一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通过调查研究,汇总观点、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讨论,形成研究报告。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索讨论―调查研究―探索讨论―研究报告―问题反馈―反思巩固”等环节,有助于学生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学生的团队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3.评价阶段

组成评价小组,成员由课题小组成员、其他学生、任课教师、其他教师组成。课题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成果可以是文字、实物、幻灯片、短剧等多种形式。评价注重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肯定,淡化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

三、案例分析

以基础英语3第三单元《一周中的三个星期天威力》为例。课文由爱伦・坡的小说节选改编而成,“一周出现三个星期天”是凯特嫁给罗伯特的条件。课文讲述了凯特的两个海员朋友如何帮助罗伯特解决一周出现三个星期天的难题。这是一个有趣又令人费解的内容。课题小组成员提出了各自的疑惑、兴趣、思考方向,包括一周中能否真正出现三个星期日,为什么;各地时间差异;中国每个城市的时间是否一致;夏至时间和冬至时间;我们现在的时间和美国纽约的时间;星期天的由来;我如何度过星期天;假设我是罗伯特,我怎么才能娶到凯特;课文中凯特的两个海员朋友如何帮助罗伯特解决一周出现三个星期天的难题。从问题中看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自学开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问题超越了课文内容本身,加深了学习的内容。课题小组成员对这些题目都感兴趣,决定完成这些课题。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图书馆,收集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各自的成果,对研究成果进行讨论、评价,形成小组共同的认识,写出小组报告。向全班展示小组报告,全班同学对内容进行讨论、评价。

四、结语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享受他人的成果、聚集资料和信息的过程,从而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适度的自我评价。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应用课本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海东.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1,(9).

[2]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篇7

【关键词】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描述性研究结果介绍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013-02

学习适应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要求等)的变化,主动调整身心,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并促进学习发展的能力。学习适应包括学习观念的适应、学习方法的适应、学习环境的适应。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研究者围绕学习适应性的概念、测量、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状况以及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了解某一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状况,研究者一般利用学习适应性标准化量表对某一群体进行测试,通过分析总结出这一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中小学学习适应性描述性研究进行简要的概括和综述。

一、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

研究者运用各种学习适应性测量工具,如1989年台湾学者陈英豪、林正文和李坤崇编制的《学习适应量表》;由日本教育研究所学习适应能力测验研究部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1991年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李慧莉、张庆林(2004)编制的《初中生学习适应问卷》等,通过测试了解某一学生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状况。不少学者(如戴玉红(1997)、白晋荣等(2002)、戴育红(1997)、聂衍刚等(2004)、马月芝(2005)、石常秀(2006)、李政云(2001)、丁君(2008))的调查研究结果均显示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良好,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有少部分学生学习适应不良。

二、弱势群体子女学习适应性研究结果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关注到弱势群体(包括进城农民工、城市中以失业人员为主体的贫困阶层、有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的残疾人、精神病人和有严重疾病的病人等)子女的学习适应问题。如赵红伟(2006)、李媛(2008)、刘磊等(2010)、邓远平和汤舒俊(2010)等对弱势群体子女(特别是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均表明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适应性水平远远低于非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适应性水平,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三、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趋势的研究结果

在学生学习适应性在年级间差异以及学习适应性发展趋势的研究中,王惠萍(1998)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呈现出随年龄增长、年级升高而明显下降的趋势。白晋荣等(1997)、戴育红(1997)、聂衍刚等(2004)、马月芝(2005)的研究结果也与之类似。也有学者的研究结果与之相反,比如聂衍刚、刘毅(2004)的研究发现,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年级差异,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高于三年级;张承芬、张金宝(2000)的研究表明,虽然中学生学习适应性随年级升高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还有一些研究者,如石常秀(2006)在探讨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趋势中发现学生学习适应总体发展呈“V”型趋势,白晋荣等(2002)和李慧莉、张庆林(2004)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但孟四清(2006)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并没有出现一致的年龄趋势,且不同的年级对于学习适应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同。

四、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性别间差异的研究结果

学生学习适应性在性别间差异的研究中,绝大部分研究,如白晋荣等(1997)、王惠萍(1998)、白晋荣等(2002)、聂衍刚和刘毅(2004)、李慧莉和张庆林(2004)、孟四清(2006)、赵均和李祚山(2009)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上要优于同龄男生,甚至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进一步对学习适应性的各因子的分析表明,女生在多数因子上的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如,张承芬和张金宝(2000)的研究表明,女中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优于男中学生。李政云(2001)调查发现,女生无论是平均水平还是认识水平方面、自我监控方面,都明显高于男生。聂衍刚等(2004)研究发现中学女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学习期望上优于男生。马月芝(2005)的研究说明,女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环境、身心适应上明显优于男生。当然也有研究发现学习适应性在性别间无显著差异,如隋光远和李晶(2004)对650名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进行测查比较,发现不同性别的优生和差生的学习适应性不存在显著差异。还有一些研究者得到相反的结果,如石常秀(2006)的调查结果表明男生学习适应不良检出率低于女生。

五、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校际的研究结果

在学生学习适应性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异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如白晋荣等(1997)、王惠萍(1998)、聂衍刚和刘毅(2004)、李政云(2001)、聂衍刚等(2004)、马月芝(2005)、李慧莉和张庆林(2004)等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学习适应性在城乡或校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城市优于农村、重点学校优于非重点学校。但白晋荣等(2002)在研究中发现不管是从学习适应性不良的学生的比较还是就学习适应优良的学生的比较来说,城乡之间无显著差异。而石常秀(2006)的研究还发现相反的结果:城市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检出率高于农村初中生。

六、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成果综述

从上述学习适应性的描述性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适应性具有以下特点:

1.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还是有不少学生存在学习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农村、普通学校学生以及处于特殊发展阶段的学生。

2.总体来说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呈下降趋势。

3.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并不是呈直线状,而是呈“V”曲线。这个“V”曲线既表现在年级间的发展过程上,也表现在新生入学适应过程中。如,小学中年级适应性要比小学低、高年级差;学习适应性在初二年级出现下滑现象;新生入学两个月左右的适应水平要比入学第一个月及第四个月要低。

4.无论是在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水平还是在学习适应的某些维度上,男女性别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女生优于男生。

5.大部分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在城乡之间、不同类别学校之间有所差异。一般来讲,城市学校优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优于非重点学校。

近十几年来,国内针对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涵盖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教育类别、不同的家庭背景。这些研究对揭示中小学生学习适应的内涵和机制,对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对探索提升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方法、措施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国内在学生“衔接”阶段学习适应性的研究中,对幼小衔接和大学生新生的研究较多,中小衔接和初高衔接涉及的少。从研究的内容角度看,已有的学习适应性研究大多停留在学生学习适应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层面上,对如何利用教育力量对新生入学的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有效干预的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手册[Z].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1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邹晓燕等译.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樊富珉.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11)

[6]李慧莉,张庆林.初一新生学习适应过程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01)

[7]丁君.初中生入学学习适应及其干预[D].河南大学,2008

[8]刘敬芳.个别化教学促进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6

[9]李媛.流动儿童学习适应不良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广州大学,2008

[10]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11]孙春晖,郑日昌.《学习适应性量表》的验证性分析[J].心理学探新,2001(2)

[12]石常秀.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6

[13]赵红伟.城市弱势群体子女初中阶段学习适应问题的调查与干预[D].山东师范大学,2006

[14]邓远平,汤舒俊.流动人口家庭环境对其子女学习适应性的影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15]王惠萍.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1998(1)

[16]聂衍刚,刘毅.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

[17]张承芬,张金宝.关于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分析[J].山东教育研究,2000(12)

[18]孟四清.当代中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现状与教育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05)

[19]李政云.初一新生学习适应水平特点调查[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6)

[20]马月芝.学习适应量表(增订版)在上海地区的修订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1]隋光远,李晶.初中优生和差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4(03)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篇8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影响因素;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何莲(1973-),女,江苏姜堰人,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江苏扬州22512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18-02

“环境工程仿真与自控”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集仿真、自动控制与环境工程于一体,跨越多个学科,内容覆盖面宽,知识涉及面广,既有理论研究性又有应用实践性。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的往往是灌输式教育,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影响课程的学习效果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研究性教学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1]教育部早在2005年就已明确要求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各高校各学科和专业都日趋重视该方法。

一、“环境工程仿真与自控”研究性教学实践

1.“环境工程仿真与自控”研究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明确研究性教学思路,确定教学方式、筛选研究性教学内容、提出研究性学习要求和评价方法。

课程的教学要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使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又能了解仿真与自控的基础知识,利于与今后工作的衔接。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研究性教学理念,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研究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明确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研究性学习环境的创设

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创设研究性教学环境,[2]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不断分析、总结问题,最终掌握知识。

(1)课堂研究性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研究兴趣,营造研究性学习氛围,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导大家交流讨论。

(2)网络教学平台的充分利用。课堂外的学习可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其中的研究性教学模块具有小组建立与划分、讨论交流、学习效果评价等功能,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方便。教师可进行研究性课题的布置、了解学生学习讨论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题目,自由组建研究性小组,在讨论区进行相互讨论或与教师交流,成果共享及进行小组或个人评价。

3.“环境工程仿真与自控”教学方式的选用

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学方式应力求多样灵活,常见教学方式除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还可采用团队合作讨论学习和个体自主学习等方式。

(1)团队合作讨论学习。团队合作讨论学习即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相当,由组长负责分工,对某一个研究性课题共同交流研究。

小组划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后续的整体学习效果。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建或由教师指定。经过实践,自由组建小组的学习效果相对较好,教师指定由于对小组成员间学习状况不太了解,一般根据学号、宿舍或座位分组,虽可促进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但学生之间可能会比较抗拒,不利于合作,各组间的实力也难以平衡。学生自由组建可以根据研究内容,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小组,大家讨论积极性更高,更多的学生喜欢这种合作方式,协作性更强。

小组确定后,组长可以由小组推举或教师指定。组长根据教师的要求,按照个人工作量相当的原则,进行任务安排和分工,每个同学完成各自的任务要求,组长适时地组织讨论,经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教师进行阶段性指导,最终完成小组的学习研究成果,并进行汇报。

(2)个体自主学习。个体自主学习指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题目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搜集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个体自主学习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要参加,而且是独立完成,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区分出一定的差异性,但缺少对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3)组合教学方式。通过不同班级学生的实践情况来看,单独一种方式效果不太明显。由个人完成虽然效率较高,但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团队合作讨论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但由于是小组共同完成,一般只能对小组整体进行评价,部分学生可能并未能真正参与。

通过几年的实践,在传统教师讲授的基础上,采用团队合作讨论学习和个体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组合教学方式效果较好,既可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又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4.“环境工程仿真与自控”研究性教学内容筛选

在教学内容上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需要教师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合理选择研究性教学的内容。

“环境工程仿真与自控”课程对数学、电子、信息技术等基础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难度;内容涉及仿真、控制及水污染控制等方面,信息量较大,更新较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点的特征将教学内容分为多个模块。一些概念性强、较难理解部分的知识仍以讲授为主;对于通俗易懂的部分可留给学生课后自学或由学生自己备课,充当教师讲解,教师负责引导和指导,如自控测量仪表部分知识相对固定,以往教师讲授时学生提不起兴趣,采取由学生主讲、集体讨论的方式,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动态发展的知识模块,如仿真和自控方面的新技术及其应用,则交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最新前沿知识,整理成果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根据内容和难易程度可选择团队合作或个人独立完成等方式。

5.研究性学习要求和评价方法

研究性学习成果一般采用读书报告、小论文、课件汇报等方式。由于条件所限,学生只能就现有的资料进行总结汇总完成读书报告或小论文,有的学生甚至直接拷贝或仅仅起到对资料编辑的作用,并未能体现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课件汇报时有的同学只是机械的读报告,并未真正讲解出来,其他同学的听课效率也较差,未能将个人所掌握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团队合作学习的成果由于沟通交流不够,也会出现讲课与课件制作的偏差,体现不出团队真正的成果。

为保证学习效果,须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合理的评价方法,明确成果的形式和要求,如读书报告的字数、格式、观点、参考文献等的具体规定,课件的质量及汇报讨论等的要求。另外除了对最后的成果进行考核外,还要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进行考核,如网络平台的登录次数、发表讨论的话题、参考文献的阅读量等都可以作为过程考核的依据。

为更加客观合理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自评和他评组合评价,除客观评价外,还要进行主观评价。

二、影响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因素分析

根据近年来研究性教学实践,影响研究性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学生方面的因素、教师方面的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

1.学生方面的因素

学生是研究性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层次水平、学习态度等对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工程仿真与自控”教学对象主要有3类:分别是本科生、民办本科生和专升本的学生。在研究性教学开展中,本科生由于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内容完成质量更高,特别是学生自己讲述部分效果较好;民办本科生基础稍弱,对一些难点问题理解不够透彻,但对于小组协作完成的内容文献查阅更充分,整理的成果层次性更强;专升本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弱,教师讲授所占的比例较大,独立自学的能力相对较弱,但协作能力更强,态度更加认真。

学习认真的同学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主动性更强,更善于思考,并通过搜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学习兴趣更浓;而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往往只是应付老师所布置的任务,起不到提高学习能力的作用。

2.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的态度、所选的研究性学习题目、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都直接影响课程学习效果。

3.环境因素

合班课时虽然两个班同时教,任务全是并行布置,但最后效果相差很大,所以班级整体学术氛围很重要,直接影响着班级整体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另外外部的教学环境也非常重要,如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情况,学校的图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实验室的开放程度等对研究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影响很大。一些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查找国内外期刊,一些研究性内容需要结合试验来进行,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学习讨论也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

三、提高研究性教学效果的措施分析

1.注重对学生主动性的激发

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应根据学生本身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式上针对学生层次有所侧重。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研究性教学要求可适当提高,提高个体学习或团体合作学习的比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难度较大的内容以讲授为主,选择较为简单的内容如通过查阅资料就可了解的知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研究性教学内容选择时不能随意,应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以达到较好的效果。研究性问题应注意与实际问题的紧密结合,选择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意义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主动研究。同时应多准备一些研究性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愿意去探索、了解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2.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设计研究性教学过程时应注意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融合,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前沿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才能把握问题的精髓,在更高的角度指导学生学习,为研究性教学创造便利条件。[3]如教师可结合自身科研和科技服务,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问题研究,以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另外教师也应注意加强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参与学生的讨论,把握学生的研究方向,提供好的建议,及时为其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3.学校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

应不断完善学校硬件配套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和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不断完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

应不断完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既要包含对教师教的要求,又要包含学生学的要求。同时适当增加研究性教学部分在综合评分比例中的分量。

四、结论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手段,经过近几年来“环境工程仿真与自控”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实践,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还需不断深入实践和探索,以能更好地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乐传俊,顾黎萍.有机化学研究性教学的点滴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1):56-59.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篇9

语文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新领域,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个探讨。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什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呢?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研究必性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也讲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正是如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突出特征就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1)重自主。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完全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学生想研究《红楼梦》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方言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研究性学习自主就自主在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研究方式。可以说整个研究小课题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表现形式等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

(2)重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一个方案设计,一个广告创意,提出一种新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就是学习过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结果。比如说,《鸿门宴》第六自然段中当刘邦逃脱,张良入谢献璧时,愤怒的范增接过玉斗扔到地上,拨剑击破玉斗,说:“唉!竖子,不足以谋!”教材的注释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和项伯”如果说学生能提出问题,认为这种说法不妥,通过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小论文,即使结论不一定正确,它同样有存在的价值。

(3)重应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a、概念学习。通过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B、规则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C问题解决学习,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发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它与一般性学习的主要区别。如果说学生想做一个评论家,洞察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必须以语文为基础,及时地选取反映新动向的重大国际事件作为评论对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熊熊燃烧了八年之久的两伊战火,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布什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布什政府对外政策有何新的动向?这些都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

(4)重开放。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还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可以到社会中去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可以到网络上读书,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总之,未来的学习方式将会有重大的变化。

5、重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天空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可以说“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设计。

语文研究性学习一般应包含四个学习环节:

1、筛选问题,确立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开展研究更困难。“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信息像大海的浪淘拍击着海岸一样冲击着人们,产生无穷无尽的“问题”,可以说不是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对问题的敏感度。“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了解决它的强烈欲望,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敏锐地感受与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好奇心”的丧失,对个人来说,是停滞的开始;对人类来说,是堕落的源头。

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但其根源依然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此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有着广阔的天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按常规,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了,但我们多问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的呢”,多查阅一下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简单,除了政治原因外,有的说可能是经济原因,因为朱先生是穷知识分子,又是一位正直的爱国人士,家庭发生了经济危机;有的说可能是文化原因,因为朱先生是文化名人,一方面他受到“文化围剿”比较厉害,应该有孤立无援、愤懑不已的感受;也有说是家庭原因的,甚至于有人说到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如果提高一个层次,把它形成一个小课题的形式,那么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又如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书信中,常称许广平为“广平兄”。也许我们一览而过,没有留下疑问,反转一想,许广平是他的妻子,学生,何以称她为“广平兄”呢?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问题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同样有它的“层次性”。问题由目标、条件、障碍三要素构成,目标——表明“问题”解决的对象是什么?最终要达到什么程度?条件——面临“问题”,你已经拥有哪些主客观条件?障碍——面临“问题”,你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什么?有无解决途径?由这三个要素构成的问题,就形成了一般性的问题、较难的问题、需研究的问题三类,一般性问题,目标明确,条件充分,障碍不大,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可以共同解决;后二类是最容易形成课题的,但过去我们常常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当成了一般性问题对待,讲一讲,说一说就算完成了任务。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

怎样从“问题”中筛选“课题”呢?

一是实际需要的原则。研究性学习不一定要象专家那样,一定要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我们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因此高中生的“课题”的实际需要与专家的“课题”的实际需要存在着差距,高中课题研究重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

二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的,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的因素多,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而适宜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比如选《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研究》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就超出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

三是善于课题变量的限定。对同一问题,可从不同角度研究,每种角度都有自己确切对应的对象范围。比如有的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的研究”的课题,显然这一课题表述有扩大化的毛病,好象给自己课题冠以“古代”“中国”一类的概念,格外的气派似的。实际研究的可能只是一部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一个主题,一个环境描写,与实际极不相称。在课题涉及的一系列因素中,有一部分是常量,即有一个不变值的量,如地名、人名、具体时间等;另一部分是变量,即有多个值的概念,如性别、年龄及抽象名词。如“《木兰辞》思想倾向新探”这一小课题,“《木兰辞》”就是一个常量,“思想倾向”就是一个变量。

2、研究文献,搜集整理资料。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积累了大量的各类文献资料,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是以一定的文献为基础,以了解前人或同时代其他成果为起点,广泛地吸收和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获得进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意在通过对文献的查阅鉴别、整理、分析,从而找出研究的问题,明确我到底要研究什么——术语的内涵、外延;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我从哪里开始研究起——前人留下了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通过研究文献对课题的内涵、外延,研究起点作出准确判断,就能判断课题的实用价值,选择较恰当的研究方法。

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各类文献资料中找到对特定研究课题有价值的文献,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自己研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确定搜寻的方向。其次要了解国内外主要期刊的分布及各类期刊的特色。其三要熟悉主要的文献资料索引和目录分类的方法,掌握检索的基本技能。高中语文课文《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就重点介绍了这一方面的知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寻自己所需的文献。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宽,一般说来,他们起步阶段,还不知道怎样来搜索资料,查阅文献,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查阅资料,有时要给学生开出比较详细的查阅书目,以便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找到开展研究的感觉。在研究的初期,搜集文献可以采取“滚雪球”的方法。先查阅几篇与课题有关的主要文献,通过阅读消化,了解课题的有关范围并从文章中发现新的线索,再扩大查阅的对象。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播音员报道我国又与哪国建交,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如果提出一个问题,“邦交”为何不说“国交”呢?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只能是研究文献,查阅资料,找出例证,说明观点。又如要研究称呼语“老板”一词的由来及现状,也只有用研究文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设计方案,分步实施。

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推进。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课题的提出。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预期的目的;B、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C、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节课具体做什么;D、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

设计方案重点要考虑的是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总是服务于特定的研究目的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学事实,且对象又是活动形态,就应该选择观察、调查、实验等类方法;如果研究对象是文献形态的,就应该选择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如果说研究目的是要形成新科学理论,就应该选择归纳演绎等理论研究方法。从我们语文研究课题看,绝大多数是文献研究对象,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篇10

【摘要】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和学习活动网络化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和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关键词】网络;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来普及。学生有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我发展。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更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优势开辟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制订灵活的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恰当的学习评价,是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这里仅以教学实践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概述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学习内容问题化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2、学习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型。3、学习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三、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设计1、学习任务的设计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方式,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教师通常提供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2、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小组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较好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3、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激发兴趣,确定研究的范围,小组成员商议确定本组的研究范围,确定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方向。学会用搜索引擎,用网络寻找信息。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主要任务。第二步:进一步收集信息,澄清问题,学生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粗略整理搜集的资料。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学生学会在BBS留言,自己的观点。学生网上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提出自己的观点。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热情,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第三步:制定课题方案,撰写各小组课题的开题报告。展示各小组课题的课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1、体验问题情景,形成研究主题从学生自己的实际出发,激发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小组方式,用上网浏览查找信息,或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应信息的查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研究的主题。2、搜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主题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就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自己的任务。以学习网页制作软件为例,从软件的安装开始学起,到软件各功能菜单的使用再到后期的制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软件的使用,通过网上的学习交流,还掌握了菜单的制作、图片编辑插入、文章的超链接等一些常用的制作技巧。有的在网上找取相关的图片、文章,有的进行网页页面的设计,有的负责超链接等技术上的处理,有的编写小组观点看法。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相互协作,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研究主题。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完善研究成果。3、成果的表达与交流各小组根据自己找到的相关信息,整理成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合作能力。通过交流,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利用社会调查、资料查询,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师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1、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展示。学习过程的跟踪是依靠现代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的,察看学生学习进度、讨论次数,并统计出相关的报表。这便于教师在学生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2、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的评价。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是资源共享,它要求学生不仅有竞争意识,还要有协作精神。故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考虑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这两个重点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是让几个学生学会合作完成同一项任务,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相关的。协作技能体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制作成果网页的过程,就是一个最好的协同工作过程。所以协作技能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情商是很有帮助的。3、学习个体的评价。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作为学习个体参与到活动中去的,对于学习个体的评价则应更重于他对活动的参与和体会。通过网络活动中的讨论、学习笔记、电子邮件、讨论组、答疑和日历通知等不同的系统服务,不仅可以实现传统学校的上课辅导,而且能够提供交互式的个性化服务。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真正能够有一种转变性发展,而网络也记载下他的转变过程,这将有助于学生个体回顾其发展过程,也对教师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六、结论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以增长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跨时空地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种族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成为学习的主流,它不只是目前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一门课程,还应是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参考文献]: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黄荣怀2、《谈网络中的研究性学习》/董哈佳3、《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黄美蓉4、《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之探索》/黄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