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十篇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十篇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2:00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篇1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6-0094-01

一、科学防治措施

1.播种期防治

播种期是小麦整个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环节,这个时期进行有效的防治,可以减低小麦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可以将农业防治,土壤处理,化学药剂拌种三种措施结合起来。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农业防治,合理选择小麦种子种植,比如防虫品种。及时的清理杂草,定期对土地进行翻地,并及时对坑洼不平之处进行平整,这样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同时也将会对害虫杂草的生长造成损害。合理使用化肥,不可乱施滥施化肥,建议使用腐熟有机肥,对土地使用要合理,进行轮作,降低土地压力,增强小麦免疫。选种时不忘晒种,晒种可以使种子得到充分的阳光,并可以杀死一些害虫,增强种子的发芽率。

土壤处理,根据我区各地的土质情况,向当地有关部门咨询具体的药剂处理土壤。结合自身实行。

药剂拌种,每个地区根据往年病虫害发生的规律,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拌种杀虫除草,用华丹种衣剂加甲基异柳磷对种子进行处理,不但可以有效的杀死地下害虫,对小麦的病害还会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药物是“真拌乐”,这种药物是多种药物的合理搭配,根据自身情况,仔细阅读说明书使用。

2.小麦苗期防治

病害方面,这个时期出现的病害主要有小麦锈病,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

当小麦出苗两周到三周时,会出现小麦锈病,病症呈现在叶子上,并非更出现就得喷药,在叶子出现病状达到10%时,这时候需要喷洒农药,又因为小麦出现这种病状在秋天,秋季温度较高,且雨水比较充实,建议喷洒果盾或者思科,具体用量根据说明书选择。

小麦纹枯病是最常见的小麦病种,从出苗期到抽穗期,纹枯病一直伴随着,危害较大。具体症状难以看出,主要出现在小麦的地下部分,对小麦的地下茎造成很大的伤害,有向上的趋势,会使小麦渐渐萎缩掉,茎叶会出现各种斑纹,建议使用果盾或者思科,或者使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这些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希望采纳者严格按照说明书,以防造成滥用药物。

小麦全蚀病,这种病在小麦出苗期就会感染,传染极强,一般在出苗3到4周容易发生,对付这种小麦病害既要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也要对过去进行调查,如果过去发生过全蚀病的地块对于过去发生过全蚀病的地块,要使用氟硅唑乳油对地块进行处理,或者使用思科喷洒,这可以降低幼苗的发病率。

而在虫害方面,麦蚜,叶蝉灰飞虱以及地下害虫比较昌盛,要选取恰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像麦蚜等害虫,不但会损害小麦,影响其生长,还会造成小麦黄矮病,危害不言而明,要想有效的防治,建议使用低含量高喷洒或用高含量的蚍虫啉,也可使用质量较高的福,方法是沿着麦垄喷洒,效果极佳,还能顺便处理小麦红蜘蛛。地下害虫包括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种。这些害虫无法使用水喷雾进行处理,需要撒施伴有药剂的泥土进行消灭,具体方法,用甲基异柳磷粉剂拌细土,配比为1:15到20,施入麦垄内,同时也可使用甲基异柳磷兑水,沿着麦垄灌入,杀虫效果较好。

3.小麦返青期防治

小麦返青期是虫害病害最严重的时期,因为生在春天,万物复苏,各种害虫进行繁殖,而各种病菌因为天气由寒冷到温暖变得更加活跃,而小麦经历冬天的寒冷之后,免疫力还处在回升状态,各种病害虫害比任何阶段都要活跃,病害相对而言更加严重,此时应当着重防治根腐病和纹枯病,兼治白粉病以及锈病,同时防治麦蜘蛛等害虫。

病害方面,当小麦出现纹枯病时,先观察并开始留意,当纹枯病病株达到15%到20%时,开始喷洒农药,建议用果盾水乳剂或者叶亮进行喷洒,喷洒后记录时间,等第一次喷洒10天到15天时进行第二次喷洒。白粉病、锈病的防治使用粉安15g或果进行喷雾;也可用百丰达进行喷雾,都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小麦虫害方面,干扰小麦生长的有灰飞虱,这个时期是灰飞虱船渡危害的第二次高潮,这个时期的观察极为重要,一旦发现就要进行及时的防治,从而将丛矮病扼杀在“摇篮”里,防治方法是使用低浓度的吡虫啉加农华兑水喷雾,具体配比参照说明书使用;抑或使用瓜呱叫。以上是在气温正常情况下使用,如果天气异常,比较炎热则可使用高啶进行喷雾。

对于红蜘蛛,数量较多时,用绿敏或苯丁进行喷洒,可以有效杀死大部分红蜘蛛。而麦叶蜂则建议使用绿亮进行喷雾防治,此种害虫的危害较小,不必为其单独喷洒农药,主要是在喷洒其他农药时进行兼治。

地下害虫在这个时期比较活跃,当小麦每一平方出现大致0.03方破坏率时,需要喷洒农药防治,建议使用甘喜灌根,也可毒土撒施。具体按照我区当地实施。

4.小麦孕穗期

这个时期做好吸浆虫、麦蚜、麦蜘蛛的防治工作,而对于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纹枯病也要引起极大的重视,而虫害中小麦吸浆虫危害较大,防治工作也在其上,犯法是对其处在蛹期时进行大规模处理喷杀,同时防治成虫。

5.小麦抽穗期

抽穗早期主要对吸浆虫进行防治,建议使用甘喜或氧乐果或高福兑水喷雾。而对于麦蚜虫,可使用吡虫啉或者高啶或着氧乐果进行喷雾处理,效果极佳。

与此同时,小麦出现新病,比如小麦白粉病及散黑穗病,这时候依然使用粉安或着思科或百丰达等药物兑水喷雾处理,同时要考虑天气状况,防止赤霉病的发生。

6.小麦灌浆期

灌浆期对于很多害虫来说也许是他们的丰收期,因为此时的小麦使他们觉得营养价值最高的时期,各种害虫活跃,这个时期也是防治关键时期,虫害和病害同时进行,杀虫使用杀菌剂和叶面肥混配,可以综合防治。对于各种害虫,均可使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或粉安加农华高福或氧乐果进行综合防治。

7.小麦成熟期

这是小麦丰收的最后一个时期,这时的防治主要以治疗为主,针对性选择方法,保证丰收。

二、结语

小麦的病虫害既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和困扰,也影响我区当地的经济发展,本文对各个时期的病虫害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措施,但是农药的具体使用没给出具体,因为我区各地的具体实际不同,需要农民根据自身使用,以免造成滥用。

参考文献

[1]钟莉梅.浅谈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1,12:79.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篇2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4-0050-01

一、全县基本概况

2012年,我县水稻43.15万亩。为认真抓好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工作,切实提高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化程度,为农民解决病虫防治实际问题。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及县农委,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按照省市部署安排,狠抓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队创建与管理,扎实做好我县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具体推进措施

1.提高认识,成立组织

一是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把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摆上农业发展的重要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我县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开展。二是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具体措施,狠抓专业防治队伍建设。先后下发了《关于成立阜南县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指挥部的通知》(南政办组〔2012〕12号)、《关于印发《阜南县玉米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服务队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南农[2012]48号)。三是成立组织。成立了“阜南县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主任聂峰担任,植保站长马标任付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下设技术指导组、物资保障组、机械维修组,全方位的为统防统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四是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和安排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五是县植保站对专业化防治队及专业队员进行造册登记,建立档案,并给予适当的经费和物资支持,协调专业队与群众之间关系,拟定防治服务合同,使其科学、有序的开展专业化防治工作。六是加强防治队员的管理。植保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服务队队员进行专业技术、机械维修、科学配药、农药安全使用等进行培训,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发给上岗证,持证上岗。七是农委鼓励和协调原有的植保专业户、农药经营户、种植大户成立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专业服务队。对运行较好的专业服务队,农委将给予适当的物资和经费补助。八是县植保站免费提供技术和病虫发生动态以及防治适期,帮助预测所需农药品种及数量。原则上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示范区内所需用药,由专业化防治组织统一提供,并按照市场批发价与农户结算,避免一家一户购买农药不对路、防效差、价格高的问题,切实提高防治效果,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各种会议、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农委在县电视台《金色田野》专栏对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专业服务队实行插彩旗作业,营造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浓厚的宣传氛围。水稻病虫害防治期间,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全县专业化统防统治现场会3次,农委召开现场会、专题会议10场次,我站组织实施现场作业13场次,《金色田野》专题栏目5场次,专防电视、广播新闻报道17场次,全县制作彩旗1200余条。

3.注重测报,提供服务

认真做好病虫测报工作,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制定科学防治方案,给专防队提供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和技术明白纸11份次、印发近8万份,给专防队员发送病虫发生防治信息9次、近1万条。县农委抽派技术人员120人,进驻水稻种植重点乡镇、村,将植保技术人员划定区域,分片包干,深入生产第一线,对专业队队员进行防治技术指导,做好统防统治技术服务。确保水稻重大病虫防控科学、有效,不留死角、死面。

4.加大投入,提供保障

一是,补助农药优先满足专防队使用;采购的防治用药,全部免费发给专业队。二是,为做好专防工作,县政府拿出20万元用于水稻重大病虫害专防作业补助;县农委从高产攻关、高产创建、基层农技示范县等项目资金中累计拿出140万元,采购机械200台、药、肥65.6吨;植保站又投入机械100台;结合专业队服务范围,全部免费发给专防队,乡镇、村统一组织,由专业队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

5.强化督查,严格奖惩

县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指挥部,明确农业、宣传、质监、工商等部门的职责。在水稻重大病虫防治期间,组织有关部门成立督查组进行督查,对因工作不力,延误防治,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全方位的为专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确保防治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扎实开展,确保主要水稻重大病虫防控科学、有效,不留死角、死面。

对重点扶持的专业队,将按照农委制定的实施方案考核内容进行考核,不合格的,收回装备,以后不再在该乡镇建立植保专业服务队,并给予服务队所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予以组织处理。对服务规范、信誉良好的专业服务队,评选出5个优秀服务队,每个服务队及所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各奖励1000元,并将该服务队向社会推荐、重点扶持。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是由于我县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较多,部分机手年龄稍偏大,对新型植保机械操作、维护技术接受能力有限,组织能力、应急反映能力偏差。专业队队员业务水平、作业技能还有待提升。同时,由于专业化统防统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作业时间短、专防队员收入与在本地或外出务工相比明显偏低,防治队伍不稳定,队员流失率偏高。二是专业化统防统治机械装备,虽比前几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总体仍偏少;大型植保机械拥有量明显不足;专业队数量乡镇、村之间分布不均衡;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队建设还不够完善等,一旦病虫害大面积发生,不能满足全县范围内的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需求。三是专业化统防统治资金缺口大,储备农药、机械等防治所需物资,影响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及时有效运行。四是大多数统防统治专业队不够规模化、规范化,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够强,尚不能完全满足重大病虫专防工作开展的社会需要。

建议。

一是政府加大行政推动力度,重大病虫真正做到统防统治。二是加大对专防队的装备投入,同时,将专防对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三是建立健全防效评估机制,切实解决专业化防治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篇3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18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333159

1目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问题

1.1防治技术落后

由于林场工作人员对病虫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林区的工作只围绕经济利益进行,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意义,使得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依然以传统落后的模式为主,病虫害防治技术停滞不前,从而造成了病虫害现象反复性、经常性发生。

1.2防治难度增加

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强了植树造林工作,人工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但造林对象主要以纯种林为主,混交林数量相对较少,这导致了病虫害的放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增加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难度。此外,由于农药的不科学使用,造成害虫的天敌减少,也是增加防治难度的一大因素。

1.3灾害监测不力

灾害监测制度、监测预报网点的不完善使防治工作无法与林业生产工作有机结合,导致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处于被动局面,最终造成林场生态防御系统的破坏,一旦爆发病虫害,林场管理人员便无法有效遏制快速的蔓延,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也无法顺利开展。

2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具体措施

2.1完善林区管理制度

建立林区病虫害防治的奖惩制度,对消极态度的治理人员实施相应的惩罚措施,对防治工作有重大贡献的治理人员加以奖励,以此规范和激励治理人员。

加强治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要求在预防和治理病虫害的过程中,采用科学和适当的监测技术,加强对病虫害的预防力度。

对治理人员实行防治理念再教育措施,从意识形态入手,使其首先意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再让意识指导实践,让治理人员积极投入到平常的治理防护工作中。

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对病虫害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减少病虫害对林区带来的损失。林区管理制度是防治病虫害活动的有力督导,完善林区管理制度能有效改善林区病虫害现象,对林区工作人员工作开展具有一定指导和约束作用。

2.2革新防治技术

对强危害性的病虫害制定针对性的应对计划,优化防治技术,禁止外来生物和害虫的人为传播行为,可以有效避免害虫对林区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科学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产品,降低有毒物质对土壤和森林的危害程度;采用生物科学技术,对病虫害的天敌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让天敌对病虫害的繁衍起抑制作用,实现森林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

2.3强化防治意识

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秉承能预防不治理的原则,将预防工作贯穿在整个防治活动中。在林业部门内部进行改革,加大防治工作管理力度,使部门人员对防治工作引起重视,从而逐渐建立病虫害防范机制,以此保证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4加大资金投入

林场的管理经费决定了病虫害治理的投入力度。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大约每年有6.67万hm2森林病虫害现象严重,且无法得到有效治理。政府部门应该针对这一情况,加大对病虫害的防治投入,在财政投入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地方补助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原则。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林场防治的方方面面进行资金投入,因此资金投入的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地方政府筹资投资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收入,从而才能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加大扶持力度。

融入政府职能原则。各级政府要将林场的病虫害防治归入到当地的综合防灾减灾计划中,市县2级财政要加大防治、预测和监管等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通过这样双管齐下的方式,才能使林场的病虫害的治理手段更加有力有效,治理工具的选择也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

2.5加强林木检疫

在高速公路路口增加防疫检测站,加强产地检疫工作,对病虫害频发地区和城镇植物产品集贸市场、单位加强检疫管理,从源头上切断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对引进的树木新品种及其森林产品实行2次检查,做到林木检疫的万无一失。

3结束语

树木具有存活时间长,生长周期久等特点,短则几十年,长则达百年之久。树木在漫长的生长发育期中,由于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界有害生物会随时对树木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林场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即使病虫害现象发生,也要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危害在可控制范围内。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我国森林资源才能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良性的提供森林自然资源。

参考文献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篇4

关键词:园林景观植物;病虫害;诱杀技术;植物免疫

1园林景观植物常见的虫害

园林景观植物主要的病虫害分为:病毒病害、线虫病害以及细菌病害等,主要害虫多达30多种,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植物长期的生长过程中,对景观植物常见的病虫害认真把握和分析,正确地应用生物技术和农业技术,从而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目前,园林景观植物中常见的虫害主要包括:蚜虫类、叶蝉类、介壳虫、天牛、金龟子、毒蛾、袋蛾等,其中,最主要的为蚜虫和介壳虫。蚜虫也叫腻虫,是花卉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包括棉蚜、蔷薇蚜等,容易遭受此种病虫危害的植物主要有牡丹、、月季花等。蚜虫通常依附在景观花卉植物的嫩叶或花蕾上,主要吸收植物组织内部的养分,导致叶片萎缩、变色、弯曲,严重时甚至造成花卉枯萎甚至枯死。介壳虫种类繁多,生存性强,主要对月季、牡丹、玫瑰等植物产生危害,介壳虫的分泌物中产生大量的蜜露,容易滋生各种霉菌,使景观植物上出现黑色的霉斑,从而危害花卉健康生长。

2园林景观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2.1正确采用虫害防治措施

在园林景观植物虫害中,应该针对不同的虫害进行不同的防治措施。例如,在常见的蚜虫类虫害中,应该使用3%莫比郎乳剂2000~5000倍液,或者使用32%的杀蚜净乳油1000~2500倍液,同时,针对盆栽的花卉植物,也可以采用烟草石灰水进行防治。又如,针对介壳虫类的虫害,在冬季时节,一般喷1次10~15倍液的松脂合剂用于消灭冬季的雌虫;在春季发芽前,在喷30~50°Be石硫合剂消灭;在若虫期喷洒50%的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者50%的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在花卉植物的生长期,采用大夫防虫注干液,将药液注入树干。

2.2以植物免疫为基础

所谓植物免疫也叫法规防治,是用于防治虫害的基本措施,因此,植物的免疫关十分重要。在对苗木和花卉调入时,应该实行严格的植物免疫,发现有害生物则应该及时除害,加大植物免疫力度,防止新的病虫害传入,以免给园林绿化带来更大地损失。

2.3合理使用各种诱杀技术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往往有不少景观植物是从国外引进,这些苗木品种被引进进来时,也有可能会引进其它苗木病虫害进来,因此,在加强检疫的同时,还要重视各种诱杀技术的应用。在对景观植物进行诱杀时,应该以害虫的趋化性和趋光性为依据,进而将害虫诱集到一处集中进行灭杀。目前,常用的诱杀技术主要有灯光型灭杀技术,色胶板诱杀技术等。这些灭害技术操作起来快捷、简单,而且投资少,应用效果好,同时,还可以有效保护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

2.4科学应用园林技术措施

园林技术措施的防治必须通过对园林栽培技术进行改进,通过对环境的完善使园林景观不容易发生病虫害,从而有利于园林景观植物的生长。一方面,在对园林景观植物进行规划设计规划时,应该在综合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地对植物品种进行配置,减少本地区容易引发病虫害的植物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害的植物。这样既减少了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又不需要增加投资成本,也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病虫害的效果。另一方面,在绿化树的选择上,以抗病虫品种为主,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为主,尽量选择耐寒性、耐热性好的植物品种。除此之外,加强养护管理,在植物养护中,积极对其进行施肥、修剪、松土等,提高植物自身抗病虫害的能力,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的养分,还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来源,提高植物的通风透光性。

2.5积极采用生物农药措施

生物农药实现了“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等理念。一方面采用生物农药,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治疗。生物农药对虫病的控制是持久的,效果也是显著的。它可以长期持续的对虫害发挥控制作用,这也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生物天敌一旦建立起自己的群种,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虫害发生控制作用。

3结语

园林绿色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不仅能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能为提高人们精神文明做出贡献。园林景观植物除了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积极重视园林景观病虫害的防治,加大投入力度,及时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有效防治园林景观植物病虫害。同时,还要加大对园林景观植物管理人才的培育,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确保园林景观植物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淑梅.卢颖编.园林花卉病虫害防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篇5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目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问题

1.防治技术落后

由于林区工作人员对病虫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林区的工作只围绕经济利益进行,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意义,使得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依然以传统落后的模式为主,病虫害防治技术停滞不前,从而造成了病虫害现象反复性、经常性发生。

另外,病虫害工作存在着经验、经费严重不足,防治措施难于全面落实,人力组织难于到位。防治中药物施放、病虫木伐除、除害处理、需高空作业,风险大,且防治工作量大,施药安全没有相应保障,为以后长期安全防治留下隐患。

2.防治难度增加

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强了植树造林工作,人工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但造林对象主要以纯种林为主,混交林数量相对较少,这导致了病虫害的放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增加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难度。此外,由于农药的不科学使用,造成害虫的天敌减少,也是增加防治难度的一大因素。

3.灾害监测不力

灾害监测制度、监测预报网点的不完善使防治工作无法与林业生产工作有机结合,导致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处于被动局面,最终造成林场生态防御系统的破坏,一旦爆发病虫害,林区管理人员便无法有效遏制快速的蔓延,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也无法顺利开展。

4.基层对防控工作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森林病虫害被称之为“无烟”的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步巴,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

二、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具体措施

森林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虫情发生蔓延迅速,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扑灭,虫口密度会急剧增加,一旦疫情扩散蔓延,将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破坏森林群落结构。为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和今后能更好开展顺利,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林区管理制度

建立林区病虫害防治的奖惩制度,对消极态度的治理人员实施相应的惩罚措施,对防治工作有重大贡献的治理人员加以奖励,以此规范和激励治理人员。加强治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要求在预防和治理病虫害的过程中,采用科学和适当的监测技术,加强对病虫害的预防力度。对治理人员实行防治理念再教育措施,从意识形态入手,使其首先意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再让意识指导实践,让治理人员积极投入到平常的治理防护工作中。

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对病虫害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减少病虫害对林区带来的损失。林区管理制度是防治病虫害活动的有力督导,完善林区管理制度能有效改善林区病虫害现象,对林区工作人员工作开展具有一定指导和约束作用。

2.革新防治技术

对强危害性的病虫害制定针对性的应对计划,优化防治技术,禁止外来生物和害虫的人为传播行为,可以有效避免害虫对林区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科学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产品,降低有毒物质对土壤和森林的危害程度;采用生物科学技术,对病虫害的天敌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让天敌对病虫害的繁衍起抑制作用,实现森林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

3.强化防治意识

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秉承能预防不治理的原则,将预防工作贯穿在整个防治活动中。在林业部门内部进行改革,加大防治工作管理力度,使部门人员对防治工作引起重视,从而逐渐建立病虫害防范机制,以此保证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加大资金投入

林区的管理经费决定了病虫害治理的投入力度。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大约每年有6.67万hm2森林病虫害现象严重,且无法得到有效治理。政府部门应该针对这一情况,加大对病虫害的防治投入,在财政投入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地方补助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原则。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林区防治的方方面面进行资金投入,因此资金投入的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地方政府筹资投资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收入,从而才能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加大扶持力度。融入政府职能原则。各级政府要将林场的病虫害防治归入到当地的综合防灾减灾计划中,市县两级财政要加大防治、预测和监管等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通过这样双管齐下的方式,才能使林场的病虫害的治理手段更加有力有效,治理工具的选择也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

5.加强林木检疫

为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根除,为森林植物灾害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提供嗜返那捌谠けāS建立有效的疫情报告制度,确保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系统性,有效控制虫害发生和蔓延。对引种的植物进行跟踪监测。发现疫情区域,经扑灭后,要持续开展疫情监测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落实责任制度,把指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做到人员固定、地点固定、任务固定。

严格实施苗木检疫工作,对调入的苗木实行初检及复检,防止疫情传入。加强苗木产地检疫工作,对病虫害频发地区和城镇植物产品集贸市场加强检疫管理,从源头上切断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对引进的树木新品种及其森林产品实行双重检查,力争林木检疫工作的万无一失。

三、结语

树木具有存活时间长,生长周期久等特点,短则几十年,长则达百年之久。树木在漫长的生长发育期中,由于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界有害生物会随时对树木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林区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即使病虫害现象发生,也要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危害在可控制范围内。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我国森林资源才能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良性的提供森林自然资源。

参考文献: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篇6

关键词:林木技术;病虫灾害;控制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飞速提升,而森林资源又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市场对林业资源的要求在数量上一直处于增加趋势,因而林业在实践中是否保持健康发展状态,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林业资源扩展和建设时,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病虫等方面的灾害,且危害程度也日益严重,对我国森林林木资源造成了极大损害。

一、关于林业技术对林木病虫灾害的控制现状

我国林木资源在控制病虫灾害方面,主要是通过采取措施来进行防治,包括在拓展和利用林木资源的一系列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尽量将预防和治理病虫灾害的效果达到最佳,在采取了相关手段措施后,把因病虫灾害而带来的林业损失价值控制到最低范围。当前我国在林木病虫灾害控制工作中的防治措施可以概括为事前预防与灾后治理两阶段,事前预防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必须要落实在栽种环节中,妥善安排高质优良的树苗培育工作,以及林木种植后的幼苗抚育管理工作。这些都能够在以后丰富林木资源,并保证其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得林木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发生病虫灾害。同样,灾后治理工作的重点落脚于重点突出灾害救治方面的林业技术,一般都是采用技术水平较高、科学效果良好的技术措施。比如生物方面的林业技术、物理林业方面的技术以及化学林业方面的技术等。运用一切科技手段来有效控制病虫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抑制病虫灾害恶化扩散,充分保证林木品质的积极作用。

1.病虫灾害防治重视不够

林木病虫灾害防治本身有着较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需要工作人员在这方面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再加上,病虫灾害从事前预防到灾后治理过程都是非常复杂的防治程序,工作人员必须投入许多耐心和精力到这些项目中,且做出的努力在短时间内是很难看到有明显效果发生,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对防治作用失去信心,导致在工作中其被忽视。另一方面,相关林业部门和单位领导对病虫灾害防治工作没有在根本上引起重视,其思想上对工作态度产生了松懈,使得病x害控制项目在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上都远远不够。最终导致大部分病虫害事前预防与灾后治理工作都只是表面功夫,完全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更谈不上对病虫灾害进行有效控制。

2.相关防治措施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在林木病虫灾害的控制和防治方面仍然存在技术手段落后的不利因素,不仅无法在实践中达到实现病虫灾害防治的作用,还会严重影响到大部分林木资源的正常生长,且不利于森林树木长期健康的发展。林木病虫灾害预防和治理技术主要是因为受到传统模式限制,才会使得现行防治技术措施停滞在基础薄弱水平,很难取得较大的技术性发展和突破。造成防治与控制的手段和技术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现实情况,不具备高价值的实用性,最终收获的防治效果也很不理想。

3.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素质

此外,当前我国在林木病虫灾害预防和治理各个环节中的管理工作人员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工作人员的素质都处于较低阶段,更加缺少专业化的系统教育,在林业病虫灾害控制与防治方面的理论知识也知之甚少,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其次,管理工作人员还非常缺乏实践操作经验,无法熟练掌握新型灾害防治技术,在实践中会形成很多妨害和阻碍。使得病虫害防治工作效率被整体拉低,给林业未来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还在无形之中减少了林业的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效益。

二、加强林业技术对林木病虫灾害的控制措施

1.提高对林木病虫灾害控制的重视程度

国家和政府应该在林业病虫灾害防治方面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和设立,在制度保障方面为其建立完善、有效的机制。同时,加大在林业灾害控制与防治环节中投入的资金数额,以此增强各部门对病虫灾害预防和治理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促进一系列防治工作有序进行。尤其是林业部门和领导必须充分明确在防治病虫灾害中相关手段和措施起到的作用和效果,从思想深处对林木病虫灾害防治引起高度重视,把这些病虫灾害预防和治理的所有控制措施都及时落实。

2.积极创新病虫灾害防治的技术和方法

积极创新在林业病虫灾害预防和治理的专业技术和紧急手段,能够使林业灾害控制和防治水平更上一层楼,还是保证病虫灾害控制动力充足的关键。当前病虫灾害防治的技术和方式都受到传统模式的深刻影响,不仅手段落后,还在很多方面缺少专业、科学的理论支持,非常不利于防治作用的有效发挥。而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林业病虫灾害控制和防治完全能够吸收科学技术的优势特点来创新和改革老旧的技术方法和措施,在不断完善病虫灾害控制、预防、治理手段的基础上,继续丰富相关灾害防治的外在形式。

3.努力提升病虫灾害防治管理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相关林业部门管理病虫灾害防治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缺少专业素质,没有熟练掌握病虫灾害防治的新型技术,因而在工作中经常达不到最佳的效果,甚至无法胜任林业病虫灾害防治的本职工作,必须加强林业部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和考查。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定期对内部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特别是从事病虫灾害防治的工作人员必须拥有过硬的系统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理论技术的实践操作训练,并积累足够的时间经验,才可能使其工作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同时,管理工作人员在日常也应该主动强化自身的学习范围,不断深化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熟练操作相关病虫灾害的控制和防治的手段和技术,便于各部门更好地实施这些林业灾害防控制措施,为林业资源未来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提供重要保障。

三、结语

我国社会结构不断改革进步,对于深入建设生态环境工程有着广泛关注,而林业资源保护正是实现环境改善和优化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其重要性在环境保护进程中日益突出。林木病虫灾害对林业资源来说是致命的威胁,其直接导致林木资源质量降低,甚至败坏死亡,对林业资源发展造成了重大危害。针对目前病虫害防治的不足作出补救完善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应该引起重视,积极展开相关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蔡彬彬.关于林业技术对林木病虫灾害的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6,(05):202.

[2]莫斌.林业技术对林木病虫灾害的控制研究[J].科技展望,2015,(04):79.

[3]安小琳.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J].中国林业产业,2016,(10):14.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篇7

第二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指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手段,对农作物病虫害实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是指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由具有一定植物保护技能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服务组织。

第三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愿参与、民办公助"的原则。

第四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接受植保专业机构指导,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管理。

第五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一般分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型、协会型、基层组织型、合作互助型四种类型。鼓励发展公司型、协会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可以组建机防队,委托机防队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

公司型(协会型)农作物专业化防治组织实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指由公司(协会)与被服务对象签定承包服务合同,依照合同实行统防统治,负责人事管理、财物管理,负责购买施药器械和农药,支付机防队队员工资,协调解决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基层组织(合作组织)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组织实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指由乡镇、村基层组织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村级服务站,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村级服务站与农户签订承包服务合同,依照合同实行统防统治,负责收取承包费,及时解决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六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签定承包服务合同,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五十条、第三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并建议适用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全程承包服务农作物产量损失赔偿暂行标准。

第七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属民营性农业服务组织,以服务为宗旨,实行面向农户的有偿服务。根据农民意愿,可选择全程承包或代治等服务方式。全程承包服务是指农户与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签订承包服务合同后,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保证施药防治效果,承担相关责任;代治服务是指农户自购药剂,由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负责施药,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对施药防治效果不承担任何责任。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必须按照植保专业机构下达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在三天内开展统一施药防治,并在施药三天后检查防治效果。如防治效果不达标,需查明原因后采取补救措施,保证防治效果。

第八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组建的机防队,对机防队队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机防队队员需在熟悉并掌握机械性能、喷施技术和基本的机械保养维护知识,懂得安全用药常识后方能上岗,实行有偿服务,按劳取酬。机防队队员需对每天的施药情况(包括农户姓名,大田基本情况、施药时间,所施农药的数量、用量、种类、喷雾量等)进行登记归档。机防队队员实行的安全操作规程、用药技术规程等,需遵从《农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九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所需的器械,由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自行购买,按照省财政厅、省农机局的有关规定,享受农机补贴。所需农药由县植保技术服务中心等服务组织根据植保技术方案优惠配送。

第十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收费标准在物价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益状况,由专业化防治组织与农户双方协商确定。

第十一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要制定和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农药器械保管使用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要建立和保存机防队人员的进出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机防队人员档案内容包括机防队人员名单及基本情况、机防队配备施药的器械等。

第十二条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必须妥善保管病虫情报、承包合同、机防队员记录的田间施药情况登记等档案资料,完善档案管理。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篇8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231-01

前言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生产占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但我国也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作物病虫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为保证农作物的生产,防治病虫害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原因

就目前而言,导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现象日益加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为了确保农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而长期过量的使用磷肥,导致土壤出现大面积的板结、盐碱现象;农药使用的方法的不规范,导致病虫害抗药性的不断增强,从而破坏了土壤内部结构的平衡;连年的重茬种植使得土地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也是造成病虫害危害上升的主要因素。

二、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认识

大多数农民对全面、综合防治的认识是比较狭义的,仅仅是认为采用多种的防治技术与手段就行了。但是现在对全面、综合防治的定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农作的生长规律、农作物的耕作制度、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等等,从而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进行全面而有效地防治工作,以达到保护农作物安全生长,实现农民增收的效果。

所以,在进行全面、综合的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时候,必须要从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全局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还要注意各种措施与手段之间的协调,确保各自的有效性。

三、新时期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几个重要措施

1、制定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

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的制定关系到工作的全局,首先要明确责任,召开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的乡(镇)分管领导、农业中心主任等参加工作会议,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农业主管部门成立防治病虫工作领导小组,分区分片进行督察防治,小组领导应定期到各个乡(镇)检查病虫是否施药以及防治效果,了解信息反馈,解决防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植保站负责病虫测报、技术培训、药剂配方、机器操作使用与维修、防治效果调查等;乡(镇)负责组织、发动、宣传,落实直补配套药剂到村、社;村、社负责登记、造册、公示、收机防费和把药剂直补到农户手中。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环境、农作物自身生长的特点以及病虫害的特点,在农作物种植之前以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定期的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如对种子进行提前的药物浸泡以及对田地进行提前的种植清理等,以此确保种植环境的卫生,预防虫害的滋生。与此同时,在每年的秋天定时的对耕地进行翻新,不仅可以有效增强耕地的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的活性,还可以加快落叶枯枝在土壤中的腐烂速度,有效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在农药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注意事项、病虫害特点、农作物特点以及土壤性质等进行喷洒,在确保农作物安全的情况下,有效杀死病虫害。

3、科学使用农药,有节制地合理用药

多讲究防治策略;修改偏严的防治指标,贯彻达标用药;合理安排农药,采用对天敌影响少的选择性农药,提倡有效低剂量,抓好挑治、兼治,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通过综合防治技术的组装,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保护天敌促平衡的作用。最小限度地使用化学农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天敌作用,把病虫危害损失降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并使病虫发生量维持在低水平的生态平衡中。

4、推广非化学防治

4.1推广有效的农业防治法

对环境的合理利用,土地的合理轮作种植,是预防土壤病态的有效方法。例如土传病害大豆疫霉根腐病、小麦纹枯病、炭疽病等,同一农作物的多年栽种是对土壤的过度使用,导致农作物病害的频频发生,对于这种病虫害用药施肥的效果是不理想的。轮作种植的方式,能够达到在短时有效的控制的目的。种植大豆的土地改种植花生、玉米;种植小麦的土地改为种植油菜豌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实行水旱轮作,土地深翻、休耕来抑制病虫害。比如对水稻螟虫的防治,可以在下一季耕作的时候深耕灭茬灌水,p少越冬虫源的存活率,也可以在冬季休耕淹冬水田几个月,将水稻茬内的越冬源淹死大部分,减少来年虫口密度。对于间作套种进行科学合理种植,农作物种植区域化,减少种植区域的种类,合理搭配间作作物的品种,对病虫害集中防治管理,精细化管理农田。

4.2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借助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通过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然后综合使用各种基因产品,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达到防治目的。

(1)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

在农业病虫害的治理过程中,要对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天敌加以保护,利用它们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力度。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前期防治时,可以使用药性较强的化学药剂,这是为了从根源上杀死有害生物。在农作物生长一段时间后,就要改变策略和施药手段,对一些仍然有病虫害威胁的局部地方施药,不能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实施隐蔽施药。

(2)加强使用各种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小的农药,要加强生物农药的使用力度,同时也可以使用各种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种方式由于比较科学,所以也在日渐普及。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通过使用生物农药,例如阿维菌素、Bt农药等,也使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得以提高。农民通过养殖青蛙、专吃害虫的小鸟,或者在稻田中养鸭来治虫,也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的危害。

5、增强应急防治病虫害的能力

农民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应该秉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另外也应该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治系统作物虫害防治的依据。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应该根据作物生长的区域条件,不断扩大专业队伍建设,充实物质储备,将防治病虫害工作逐步提升到专业化的水平,尽量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与频率,增强对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的重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还可以降低作物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作物品质的效果。

6、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近几年,在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及技术推广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综合措施,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确保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保证向市场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四、结语

综上,在实际的种植生产中,及时进行耕地卫生的处理、适当选用抗病性的作物品种以及对作物实行一系列的防治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地结合,建立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性品种、科学研制高效生物制剂以及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篇9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问题

中图分类号:F3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林业病虫害发生的特点概述及原因探析

1.1特点

通过总结分析,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面积逐年递增,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②顽固难治,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③重大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出现,对林业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潜在威胁巨大;④防治难度加大,经济林危害损失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林业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的进程。

1.2原因

探析林业病虫害发生不断加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据科学统计,我国人工林面积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35%,而植造的人工林又大都为单一树种结构简单的纯林,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易诱发病虫害事实证明,病虫害发生面积随着人工林面积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呈同步增长的正相趋势②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天然林整体数量质量呈现下滑趋势,森林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也是病虫害的发生与不断猖獗的重要原因③国际间林木检疫方面的问题,导致许多有害生物如,美国白鹅松针褐斑病等最初传入国内,人为活动也是加剧国内重大病虫害的迅速传播疫区扩大的重要原因④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使病虫产生抗药性,同时大量天敌被杀害⑤监测虫害不及时,防治手段跟不上,相关人员没有从自我开始重视预防为主的防治理念

2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一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林业病虫害防治是加强生态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加快建设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基本方针,积极推行森林健康理念,培育健康森林,发展现代林业的必然要求;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能增加林农收入,而且能促进绿色食品生产助推林业产业发展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现阶段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问题

①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薄弱,还不完全具备及时准确的掌握虫情并预报的能力;②病虫防治手段落后,缺乏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现实中面积使用化学农药防治;③林业建造管理培育规划等部门间缺乏协调,缺乏强有效的预防监测机制,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④检疫工作问题,检疫跟不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未有效控制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致使蔓延;⑤防治投资力度不够,经费短缺,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防害抗灾能力低

3.2对策

3.2.1森林建造培育管理方面。

森林植造时遵循适地适树的原理,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抗病虫力强的树种,植物配置乔灌草结合,植物种类要保持多样性,避免单一结构单一树种,增强森林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抗性能力;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增加天敌数量,减少人畜对植被的破坏,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保护好害虫天敌;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林,禁止乱砍乱伐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一切行为

3.2.2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检疫工作

坚持把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完善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要对辖区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气象气候等状况全面掌控,确保前期森林病虫害动态预测预报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做到早发现早除治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3.2.3加大森林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提倡生物,物理等手段治理。

坚持林业生态科学发展,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森林对病虫害的防御和自控能力严禁不合理的农药使用,提倡利用微生物天敌昆虫益鸟生物农药等手段进行防治加大科研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力度,利用光温度生物物理技术放射能和电离辐射人工和使用器械机具捕杀等手段进行防治

3.2.4增加经费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领导。

多层次多渠道增加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如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来完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中,明确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

4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建议

4.1建立病虫害防护体系

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的防治防护体系需要各级政府及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建立各级病虫害检测站,负责及时发现和掌握当地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并建立较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每个监测站点均要保证实时对病虫害发生动态的监测,为综合防控提供数据支持,并由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病虫害综合防治。

4.2增加防治投入

坚持“经营与防治一体”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制,采取地方政府主导,国家补助为辅,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原则。地方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将病虫害控制在最低的限度,尽可能地减少所带来的损失,同时病虫害的防治成败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必须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并采取与其他多项防治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是实现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最有效途径,从而也为我国的林业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安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惠,董芳,解伏菊.基于GiS森林资源空间格局变化与经营决策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2]游成勇,李勤忠.红花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科技,2010(1).

[3]陈Q,张宏梓,詹桂尧,王守吉,卢秀贞.尤溪金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南方农业,2010(1).

[4]贾华华.浅谈西芹的各种病虫害及防治[J].蔬菜,2010(2).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篇10

跟着人工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单一树种的品种增多,病虫损害严峻加剧。森林病虫灾发作面积不断增多,防止管理难度加大。危险性病虫灾潜在要挟增多。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巨细蠹、苹果绵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市。因为我市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纳操控措施有用,没有形成大面积损害,但潜在的要挟却不容忽视。目前病虫品种繁复损害严峻。因为80年代初发作严峻成灾的病虫已由35种添加到50种摆布,其间方面是由外地不断传人我市,方面从未发现过的病虫品种。曩昔损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操控,一方面在局部区域年年发作损害,乃至形成严峻损失。林业虫灾表象常常发作固执难治无法铲除。曩昔损害比较严峻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体现十分固执,并且大多具有迸发成灾的特色,有的简直年年在局部区域众多过快。

二、制约森林病虫灾防治工作发展的要素

目前尽管国家对森林病虫灾的防治工作大力支持,但仍是存在必定的制约要素,其主要内容为以下四方面:首先,中国目前对森林病虫灾的防治工作未能树立起科学完善的预警和监督机构,因而无法对森林病虫灾的防治工作有用的发展指导工作和预警措施,进而令森林病虫灾的防治工作一直处于被迫状况,无法进行提早的防治工作。其次,尽管经过变革开发中国对防治森林病虫灾的研讨获得了必定的作用,可是必定程度上因为技能水平不高,致使对病虫灾的防治作用不理想,引发许多后续要处理的疑问,例如某些技能落后未能接受到新技能推行工作的区域仍采纳传统的有毒农药杀灭病虫灾,可能会引发大家的健康疑问等等。再次,各个林业方面单位之间短少对有关森林虫灾防治工作的交流和交流,仅仅做到各尽其职,片面的发展工作,这就使得防治病虫灾的工作一直未能获得较大成果的主要原因。最终,资金短少,经费不富余,影响到有关技能和设备的弥补和更新,往往在病虫灾迸发的前期未能及时的进行消除,致使规模越来越大,难以操控,防治工作的难度也不断完善。

三、关于森林病虫灾的防治措施

1.完善关于森林病虫灾的知道森林病虫灾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有关政府职能方面需求完善本身知道,加强领导,以身作则,让这项工作得到更多的重视。需求知道到森林病虫灾严峻影响到了森林资源的开展,抓好森林病虫灾防治工作,既能够保护森林资源的可继续开展,削减森林资源的浪费,也能够给国家经济建设供给连绵不断的后备支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开展。

2.加强森林病虫灾防治工作猜测防治工作是加强森林病虫灾防治的基础性工作。应依据当地实际合理树立森林病虫灾猜测防治网点,悉数,及时,精确地把握森林病虫灾动态。断定专人专地、各方面固定地块、清晰防治方针、指定措施、守时不定地地查询,做到不时防治、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对辖区内的悉数森林资源进行病虫灾查询监测。

3.加大防治科技含量,改善防治手法生物防治是完成可继续操控森林病虫灾的主要手法,能够保护天敌,保护生态平衡,完成森防工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一种平衡。在防治工作中,必须要科学合理的运用化学农药,大力倡议运用生物防治,坚决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归纳防治措施。一起当地上的研讨所也应该要将具有危险性、固执性、不明性的森林病虫灾研讨提上日程,归入要点攻关方针、专项研讨。当然也要留意引进国外的新技能和有用的防治手法。

4.加强植物检疫工作许多森林病虫灾祸都是外来传入迸发的,因而必须加强植物的检疫工作,包含树苗产地检疫和外来树苗复检工作,以根绝或削减危险性病虫灾发作。

5.营建混交林依据适地适树的准则,选用健壮乡土树苗,在人工林特别在针叶林中恰当调配乡土阔叶树种,完善人工林反抗病虫灾祸的才能,树立可继续开展的人工林营建形式。

6.加强有关方面的联络交流曩昔存在防止、管理、森林后期经营脱节的表象,各方面之间联络偏少,致使最终管理作用丧失殆尽,还要从头管理。而如今,则需求树立科学的观念,坚持造林、治林、护林相结合,关于森林的育苗、砍伐等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多方面一致协作。

7.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要将森防工作归入计划当中去,大幅度添加防治、测报以及基本建设的出资。以最快的速度树立林业效益抵偿制度,坚持“谁获益,谁抵偿”的道路,从抵偿资金中组织方面资金进行有用的森林防治工作。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