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遗传学的分类十篇遗传学的分类十篇

遗传学的分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2:07

遗传学的分类篇1

【关键词】医教改革;医学遗传学

【中图分类号】R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31―02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和核心学科,并且是生命科学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传递方式、发展规律,从而为遗传病的诊断、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任何人才的发展都只有依托合理、深厚、开放的背景知识结构体系,才能在在专业技术上有更精尖的水平,这就是人才培养的金字塔原理,医学类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而医学人才的培养又有其特殊重要性,因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医学遗传学,对于医学类大学生来说就是一门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为什么说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程很重要?因为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很大:根据调查的结果,结合理论推算,人群中约有3%~5%的人受累于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约有15%~20%的人受累于某种多基因病,约有0.5%~1%的人受累于某种染色体病。这三大类遗传病汇总合计,人群中约有20%~25%的人患有某种遗传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些疾病已得到基本控制而显著下降,而遗传病的发病率却相对升高,人类的疾病组成已发生很大的变化,遗传病的危害性日益增大。遗传病和先天畸形已成为我国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体细胞遗传病中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不同地区人群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一位或第二位。所以在临床上,遗传病是医学类大学生从事专业时遇到的非常常见的疾病。所以懂得遗传学的知识,弄清楚它的发病机制,搞清它的遗传方式,就是治疗该遗传病的关键。分析它的遗传方式,就能对有关患者进行生育指导,这对提高我们民族的人口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遗传病都有哪些种类?从遗传物质的突变方式和传递规律的角度看,目前遗传病可分为五大类:(图1-1)

试举几例说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症:患者结、直肠壁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息肉,症状主要表现为血性腹泻,这是一种癌前病变。而白化病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佝偻病是一种X连锁显性遗传病,患者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和小肠对磷、钙的吸收障碍,造成尿磷增加、血磷降低,而使骨质钙化不全而导致佝偻病。常见的红绿色盲是一种X连锁隐形遗传病,患者不能正确区分红色和绿色。外耳道多毛症是一种Y连锁遗传病。还有一些遗传病是多基因遗传病,例如,唇裂、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等等。我们对于人类的自身的认识就是通过观察其生命物态所表现出的种种的性状,而人体的各种性状都和遗传密切相关。例如人类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等等,这些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关于单基因遗传病的最新的有关数据:截止2013年10月23日的统计数据,omim(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网址是http://ncbi.nlm.nih.gov/)收录的总条目数为22057个,与人类疾病或性状相关的序列明确的基因座为14403个(在mim号前具有“*”号标识),其中具有已知表型的基因座(在mim号前具有“+”号标识)有117个。分子机制明确的遗传性状有3934个,分子机制未知的孟德尔遗传性状有1728个(在mim号前具有“%”号标识);其它可能以孟德尔方式进行遗传的性状有1875个。在分子机制未知的孟德尔遗传性状中,常染色体遗传1592个,X连锁遗传131个,Y连锁遗传5个,线粒体遗传0个。(表3-1)

从国际范围上看,医学遗传学,也是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一种遗传病的遗传机制的揭秘,都意味着会给全球的患者的治疗带来福音。可见医学遗传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不可或缺的。希望医学类院校在医教改革时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上给与更多考虑,这样会促进我国医学教育事业更加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晓慧主编:医学遗传学(第2版),2010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2]赵华东等:三年制护理专业《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与对策,2012(7)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3]陈育民主编: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1版),2006年8月,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遗传学的分类篇2

[关键词]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地域方言

[中图分类号]H002;G11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4.00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伴随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已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热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已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正在开展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媒介的语言方面,尽管有少数的民族语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汉语方言因其太为人所熟悉、太普通及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影响至今仍徘徊于保护视线之外。以民族语言及地域方言作为载体的口头表达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少被统一为一类看待,对汉语方言及其记载的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研究尚缺少有针对性的探索。笔者尝试对其归类,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文化大省河南为例,分析其特点与规律,探讨其保护开发的方式与途径。

一、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归类依据及必要性

1.归类依据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明确地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各种“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俗、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传统形式的传播和信息等传统民间文化表现形式;二是“文化空间”,指某种集中举行流行的传统的文化活动场所,或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1]目前各国大多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分类法,据此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五大类[2],口头传说和表述为首类,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编写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第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较强的操作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表”有16个一级类别,每个一级类又细分出一些二级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结构的第二层。如“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细分为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等8类及“其他”的收容类。学者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在《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划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0个类别的基础上作了一些修正和调整,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归纳概括为13类[3],其中语言(民族语言、方言等)、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位居前列。我们主张把口头表达、语言习俗及语言载体这一大类称为语言文学大类,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语言或方言为传承载体和凝聚体,包括濒危语言或方言小类、语言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类(即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民歌等小类)、运用特色语言或方言的传统曲艺戏剧类、语言文字习俗类等下位小类,其依据有三。

遗传学的分类篇3

最初,人们对遗传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子女与父母的长相方面,例如,古代神话中存在的半人半马的怪物,被说成是人和马杂交的产物,长颈鹿被认为是骆驼与豹子的杂交产物等等。在生产力极低的那个时代,遗传现象被神秘化,人们认为遗传是“神的安排”,是“天赋”,因此是无法改变的,是“永久的烙印”。于是就诞生了“人种优劣论”、“融合论”、“聪明天生论”等,甚至把贫苦人说出是“天生的卑贱”“命中注定”等。这些非科学的遗传观念,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所利用,成为他们统治的工具。

人类为了探索遗传的根源,走过了漫长而又荆棘丛生的道路,但探索与实践从未终止过。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驯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而后人们逐渐学会了改良动植物品种的方法。西班牙学者科卢梅拉在公元60年左右所写的《论农作物》一书中描述了嫁接技术,还记载了几个小麦品种。533~544年间中国学者贾思勰在所著《齐民要术》一书中论述了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和家畜的饲养,还特别记载了果树的嫁接,树苗的繁殖,家禽、家畜的阉割等技术。人类一直试图探求到遗传的奥秘。近百年来,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开始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遗传现象。

1达尔文的泛生论

许多经典遗传学教材都详细地介绍了孟德尔的工作,但对于孟德尔之前的遗传学说很少提及或者根本就不提,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达尔文曾经提出过一个叫做泛生论。1841年,达尔文提出“泛生论”来解释遗传现象。他认为,生物体各部分结构会按照实际情况产生一些代表那些器官的微粒,这些微粒随着血液循环汇集到生殖器官里,形成生殖细胞,所以,生殖细胞含有来自身体各部分的微粒。受精卵发育时,各微粒就到相应的部分发挥作用,发育成与亲代相同的个体。可惜的是,这只是达尔文的臆想,是一个假说。

2魏斯曼的种质论

1885年,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提出来“种质论”来解释遗传现象。他把生物体分为种质和体质两部分,认为生物体并不是各部分都与遗传有关,与遗传有关的只是种质,种质决定体质。种质可以世代独立遗传,而体质的变化,则不能遗传给后代。

魏斯曼肯定了有机体中只有一种细胞负责遗传,从细胞领域看遗传问题,大大推进了遗传学的发展。

3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假说

许多人力图阐明亲代和杂交子代的性状之间的遗传规律都未获成功。直到1866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他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揭示了现在称为孟德尔定律的遗传规律,才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在生物学上,第一个用实验的手段来阐明遗传现象的是奥地利学者孟德尔。

从1856年开始,孟德尔选用34个品种的豌豆进行了为期八年的杂交试验,并用统计的方法得出数据。他认为,生物的性状都是由遗传分子传递的,遗传因子呈颗粒状,在细胞体内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里单个存在;杂交后的遗传因子仍保持独立,在杂交产生配子时,不同的遗传因子互不影响地彼此分开,并被分配到不同的配子里,完整的遗传给下一代,所以未在亲代中出现的性状,仍能在子代中出现在此基础上,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因此,孟德尔被称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4萨顿的遗传染色体学说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的重要发现使人们对遗传学的遗传研究又进了一步。萨顿认为,染色体是联系亲代与子代的桥梁,正是染色体携带着孟德尔

说的遗传因子从亲代传给子代。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首次使用基因一词代表遗传因子。此时,基因还只是一种符号,究竟基因是什么,仍然是个谜。

5摩尔根的基因论

摩尔根用果蝇做实验材料,他发现,代表生物遗传秘密的基因的确存在染色体,而且,他还发现,基因在每条染色体内是直线排列的。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而排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不能自由组合的,证明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并提出了基因的连锁遗传规律。

遗传学的分类篇4

本节为(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遗传与进化》第4章第5节的内容。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基因的分离定律、染色体变异、“伴性遗传”等相关内容联系密切。本节活动较多:一个边做边学,一个积极思维,一个知识海洋,一个尝试调查人类的遗传病,一个拓展视野。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的许多疾病受遗传物质控制,能在上下代之间传递,而且多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只能采取各种监测、预防措施,因此法律禁止近亲结婚,在婚前进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此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指导他们科学的认识遗传病,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①概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②举例说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③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方法。

2.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染色体剪贴配对操作理解先天智力障碍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②通过苯丙氨酸耐量试验,理解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和婚前检查的重要性。在进行遗传调查和实验活动中,善于从自已亲身经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勇于创新与合作的科学精神。

2.4重点难点。①重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②难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2.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调查法、辩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②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3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小节):引言

教师活动(第一小节):①最近甲型H1n1流感已经传染到多个国家,演变成全世界大流行;②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使由此发育成的个体患先天性遗传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却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每一个人都想拥有健康、高质量的生活,而这世界上的一部分人却因身体疾病而不能拥有健康,其中有些较严重的疾病是因为遗传所致,这些人的生活有着不为常人所知的痛苦,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遗传病吧!

学生活动(第一小节):学生听讲。

设计意图(第一小节):引起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第二小节):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教师活动(第二小节):流行感冒是不是遗传病?为什么?

教师讲述:遗传病是由于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人类遗传性疾病,而流行感冒是由感冒病原体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问:遗传病有哪些类型?(学生自学)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归纳)

①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疾病。(强调一对,而不是一个)致病基因有的位于常染色体上,有的位于常染色体下,有的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有的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比如软骨发育不全是属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常染色体遗传病:a.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b.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伴性遗传病:a.X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b.X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c.Y染色体遗传病,如外耳廓多毛症。

(银幕出示各种疾病患儿图,加深印象)

总结各种遗传方式的遗传特点:表格显示。

②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单基因遗传病的区别是什么?

教师讲述: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已发现的多基因遗传病有100多种,如唇裂、无脑儿、原发型高血压及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出示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遗传率表。多基因遗传病中,遗传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称为遗传率。一种疾病的发病率如果完全由遗传基础所决定的,其遗传率就是100%。遗传率高者可达70%~80%,这表明遗传基础在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病上有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作用较小,相反,遗传率低于30%~40%,这表明遗传基础在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病上作用较小,环境因素对是否发病可能更重要。

请学生读表,说出:一般情况下,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受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合称为基因病。下面学习人类染色体遗传病的有关内容。

③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如果人的染色体发生异常,也可引起许多遗传性疾病。

指导学生完成p86边做边学,完成讨论题。比如先天智力障碍是由于体细胞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引起的,(银幕出示“21三体”综合征患儿图)也叫“21三体”综合征,此患者体细胞为47条染色,核型45+XY.

遗传学的分类篇5

一、开阔知识减少疑惑

按照遗传方式和遗传物质关系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三大类。

1.单基因遗传病(单个突变基因引起的疾病)。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据统计,显性遗传病发病率约占新生儿的1%。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已知道的隐性遗传病发病率占新生儿的0.25%。

有相当一部分隐性遗传病属于先天性代谢缺陷,如苯丙酮尿症,就是典型的代谢病,当某一个基因发生了改变,不能形成黑尿酶,由于酶的缺失,代谢过程中断,从而产生先天性代谢病。

还应特别给学生指出,也有不少先天性疾病,并不是遗传病,这些病不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改变引起的,而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某些环境因素造成的。

(3)性连锁遗传病,发病率约占新生儿的1%。

2.多基因遗传病。

据估计,多基因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占2―3%或更高些,精神分裂症、智能发育不全等患者的人数在我国超过1000万,其中很多为多基因遗传病。

3.染色体畸变病。

估计发病率约占新生儿的1%;由于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流产,在自发性流产中占50%左右。

二、让学会分析问题掌握分析问题的钥匙

钥匙就是我们所教生物学上的遗传学规律,即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及摩尔根的基因的连锁和互换定律。基因的连锁和互换定律,虽然现在高中不作要求,但我认为可以作适当补充,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这对遗传学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近几年来,人类染色体的基因遗传分析得比较明确。学生学好了遗传学基础知识,也就掌握了分析遗传病的钥匙了。

三、人类遗传病的几个问题

1.明确人类遗传病的概念。

所谓遗传病是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结构或机能上发生了改变而造成的疾病。遗传病和一般疾病不同,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1)遗传病是由于父母致病基因引起的,因此,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形成,或者处在潜伏状态。

(2)很多遗传病是终生的,除非治疗或死亡,否则患者将痛苦一生。

(3)遗传病是以垂直方式一代传给一代,疾病常常以一定比例出现于同一类型家庭成员中。

(4)遗传病在一卵双生孩子中比在两卵双生中有大的多一致性。

临床上一般将婴儿出生时就已表现出来的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大多数遗传病在婴儿出生时就表现出症状或体征,例如先天性愚型、多指症等。但也有不少遗传病必须到一定年龄才发病,如肌肉营养不良症,要到儿童期才发病;慢性舞蹈症,往往要30岁后才出现症状。

不少先天性疾病不是遗传病,这些病并不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而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某些环境因素所造成的。例如,孕妇在妊娠前三个月内感染了风疹病毒,就可引起胎儿先天性白内障。可见,出生时所患疾病不等于就是遗传病。

2.研究人类遗传病时值得注意问题。

人类生育能力有限,大部分人一生中只能生少数子女,因为受精卵的形成是随机的,所以在少数子女中应用遗传规律去分析系谱容易产生较大偏差,很难计算遗传规律出现的比例。特别是当前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一般只生一个孩子,就更难分析出相应的分离比例了。在分析遗传病出现比例时,致病基因是很少见的,就很难找到几个发病的家庭供我们分析,所以常常看不到应有的分离比例,只能多调查对比综合分析。这一点在研究人类遗传病时,时刻要注意。

同时也应知道,两种遗传病同时出现在一个患者身上的情况,在临床方面比较少见。但是在一个家系出现同时具有两种遗传病患者时,就必须用自由组合规律分析了。

3.致病基因最初是怎样产生的?

人类基因型是在种族发育的漫长过程中在内外环境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一个协调稳定基因型的人,由于某种原因都可产生突变(不论是显隐基因),突变后的基因对机体多数有害,有些可引起遗传病的基因称为致病基因。突变后产生的致病基因,通过遗传传递给下一代,形成各种遗传病。

四、隐性遗传病系谱的特点

1.患者双亲往往都是无病的,但是,他们都是携带者。

2.患者同胞中,发病患者的数量约占1/4,而且男女发病的机会均等。在同胞数量低于四个的家系中,发病患者比例偏高。当一对夫妇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婚配后,如果只生出正常后代而未生出患儿,就不会到医院去就医,所以这种情况就不会被列入统计中。如果他们生出一个患儿,由于是小家系,患儿的比例就会高于1/4。

3.系谱中看不到连续几代的遗传,往往是散发的,也就是说,在整个系谱中,往往只有一个患者。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同胞中,男女各有2/3的可能性是携带者。

遗传学的分类篇6

人类遗传病的内容在大陆和台湾地区高中生物教材中都是重点编撰的部分内容。人教版把它安排在必修②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3节,台湾版安排在高二适用的应用生物全一册第三章生物科学与医药的第3节和第4节。这个内容可以设计成本节聚焦、科学知识呈现、小百科、调查、实验、图示、资料搜集和分析、讨论(话题馆)和练习等形式。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养成爱护环境、热爱社会的良好公民品德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本节内容的比较

1.呈现形式的比较

表1两岸高中生物教材人类遗传病内容呈现形式的比较

比较项目大陆人教版台湾李家维版

标题节次标题第3节人类遗传病3-3遗传疾病的筛选与治疗

3-4人类基因体资料的应用

段落标题问题探讨

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调查调查人群的遗传病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资料搜集和分析――通过基因诊断来监测遗传病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资料搜集和分析――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影响

练习

科学・技术・社会*企鹅家族――遗传性运动失调症

3-3.1常见遗传疾病

遗传与环境对疾病的影响

单一基因缺陷的遗传疾病

染色体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3-3.2常见遗传疾病的筛检

*遗传疾病的筛检

3-3.3遗传疾病的治疗

台湾基因资料库

3-4.1人类基因体

人类基因体计划

人类基因体计划的发现

3-4.2人类基因体Dna序列的应用

3-4.3个人基因资料使用的伦理议题

篇幅字数约3945字约8000字

页数5(210mm×296mm)21(190mm×260mm)

段落914

基本概念人类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基因组、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治疗人类遗传病、单一基因缺陷遗传疾病、多重因子遗传疾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粒线体基因变异遗传疾病、遗传疾病的筛检、基因检验、染色体检验、生化检验、基因疗法、基因体、人类基因体、人类基因体计划

问题探讨2栏(遗传病及其可能引起不公正待遇的探讨)4栏(话题馆)

小百科1栏(基因治疗)9栏(多重因子遗传疾病和粒腺体基因变异遗传疾病、杭丁顿舞蹈症、蚕豆症、透纳氏症候群与克氏症候群、羊膜穿刺与绒毛膜取样、新生儿筛检费用、人类基因体计划的基因是谁的?两个团队分别公布人类基因体图谱、台湾基因资料库)

插图7幅(名称略)28幅(名称略)

调查分析3次(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通过基因诊断来监测遗传病、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影响)0次

实验0次1次(利用口腔粘膜细胞做基因筛检)

练习1次(基础题和拓展题)1次(章书后,选择与简答题)

内容聚焦1栏(人类遗传病的类型有哪些?如何监测和预防遗传病?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什么意义?)0栏

想一想0栏1栏(体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病患,其他表现型正常的兄弟姐妹,带因的机率是多少?)

注:表中数据来自于大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②和台湾李家维版应用生物全一册。

2.印刷版式的比较

在教材版式设计和印刷质量的比较中,台湾版的这部分内容比大陆的人教版观感精美一些。书本入手感觉台湾版的纸张厚实光滑,打开页面,看到这部分内容的版式设计生动,课文中的图文印刷精美,色彩斑斓给人的眼睛舒服的感觉。

3.内容结构的比较

在两种教材的表层结构上,表现形式大同小异(见图1、图2),他们都有课文内容、问题探讨、小百科、插图,但各有所侧重,不同的是人教版有内容聚焦、调查分析和练习,而台湾版却没有,但却有想一想、话题馆和实验内容。具体内容的可学性表现上,可以看出人教版着力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台湾版更注重于对话与交流,训练学生的表达与交际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人类遗传病这部分内容的深层结构却是一致的,都包括了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素(见图3)。

三、分析与讨论

1.两种教材内容的地位

从内容的编排上,台湾版的人类遗传病的内容比人教版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所占比重大。首先,从统计数据显示,人教版内容只占5页,不足4000字,但是,台湾版却高居21页,内容约8000字,两者之间的占比差距极其明显。其次,人教版的课文内容设计相对简单,陈述性比较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也偏少,相反,台湾版不但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提供了丰富的小百科知识和插图,让学生更容易于理解这部分的内容,切实扩大了广度,降低了课文的难度,更具有科普教材的特色。

2.课文内容的导入

从人类遗传病知识内容的导入上,两种版本的编排是不同的。人教版是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以学生身边可能看到或听到的人类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白化病,甚至于更为常见的肥胖症作为话题引入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手上掌握的资料有限,这类讨论往往是老师主导了课堂,学生参与的难度较大,阶梯性不够明显。台湾版则安排了科学知识的导入,从学生阅读“企鹅家族――遗传性运动失调症”开始,这样大步跨入知识的情况并不存在,搭建了学生理解后面知识的阶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这样一来也让学生手上掌握有教学知识素材,更容易开展阅读体会的分享,展开相关内容的对话与交流。

3.课文中基本概念的呈现

对于课文中基本概念的呈现,两种教材各有特色,不能具体评说谁优谁劣。首先,两种版本的教材对一些基因概念的称呼有差异,如人教版称人类基因组,台湾版称为人类基因体;人教版称基因治疗,而台湾版称基因疗法;人教版称多基因遗传病,而台湾版称多重因子遗传疾病。其次,人教版出现的概念数量比台湾版的概念数量相对少。第三,人教版的基本概念呈现出来的时候,简明扼要,交待清楚,往往后面还有陈述性的解释,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台湾版对基本概念的呈现,文字表达上往往比较繁琐,后面的深层理解上,又往往配套了插图和表格,教学内容素材极其丰富多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吸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有可能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带来困扰。

4.课文中的插图和插表

两种教材对插图和插表的处理有极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插图插表的数量,这部分内容人教版只安排了7幅图表,而台湾版则安排了28幅,数量达到4倍之差。其次,人教版的图表往往比较简单,多是用来表现现象或事实,而台湾版的图表,更多是用来表达过程、规律、原理和方法步骤。第三,人教版的图表设计往往占用篇幅较小,有节约纸张的意向,符合目前流行的环保意识。台湾版的图表设计清晰,大气磅礴,占用比较多的纸张,从两者所占页码中人教版相对台湾版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图表少而窄,相对也篇幅少。

5.课文中的活动内容的安排

从统计数据分析,两种版本教材中对这部分教学活动内容的安排都是极端重视的。人教版的这节内容中,安排了丰富的讨论、调查、资料搜集和分析,甚至还安排了课文练习内容。从活动内容的表达来看,人教版教材设计具体而丰富,学生从课文中安排的操作方法,基本能达成教学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教版的教材极端缺乏安全提示内容。在学生活动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必须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顺利开展活动,因此,在活动内容中必要的安全提示是不可缺少的。台湾版的教材陈述性与分享性的内容比较多,活动内容安排比较少,但针对课文内容,有比较多的话题内容,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分享交流的需要,是比较人性化的安排。

在习题部分,人教版教材的这部分内容设置了二种类型的题目,一是基础题,二是拓展题,题目的难度不大,着重诊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台湾版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则在章节后面也设置了相对应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其目的也与人教版的相类似。

6.课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

从统计数据分析,课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人教版教材通过“活动”进行体现,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预测、应用和理性思维的能力来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影响,人教版通过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让学生分享这个科学研究计划的正面效应及相应观点、负面效应及相应观点,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台湾版教材的人类基因体计划,以一个双页面的彩图,把基因体计划的过程、主要事件和部分科学家的工作完整无缺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充分了解人类基因体计划的发展史,艰苦奋斗史,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坚强意志,同时也拓宽学生的视野,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发散出去,思考更多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热点问题。

四、结论

首先,大陆与台湾两地都力求让教材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因此,双方的教材都本着培养能力的宗旨对内容进行设计的。其次,从内容上分析,台湾版教材的难度、活动安排与课外作业负担不重,学生有办法学得轻松。而大陆的人教版教材,应试的痕迹比较浓厚,短短的一节教材,就安排了3次调查分析活动,学生每天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则显得较多,学生都忙于在作业任务和题海中浮沉。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的增加,两岸基础教育者双方一定会取长补短,编撰出质量更适合师生使用的教材。

参考文献:

[1]李家维主编.应用生物全一册[m].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

[2]朱正威等主编.生物必修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版.

[3]许秀如.大陆台湾两地初中语文教材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遗传学的分类篇7

现代医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健康取决于人的遗传结构及其与周围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平衡。当这种作用达到平衡时,人类处于健康状态,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人类就出现疾病[1]。将人类疾病按照环境与遗传因素作用的大小来分,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完全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如外伤、食物中毒和非正常死亡等;第二类完全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如白化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第三类即由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起作用而引起的疾病,即通常称为复杂疾病。现代医学认为除第一类疾病之外,人类所有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与遗传物质(Dna)的直接或间接变化相关。全球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总负责人、美国著名学者Fran-cisCollins认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基因组医学时代(theeraofgenomicmedicine),遗传医学正逐步融入医学科学的主流(mainstream)[2]。一般而言,某一致病基因被发现后,几个月内即可用于临床诊断疾病,而疾病相关基因也只需要2-3年就可用于评估患病风险。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常见疾病如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的诊断,已成为国外医疗机构的常规项目,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和地区整体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现代医学的教育体系中,医学遗传学渗透到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胚胎学、生理学、肿瘤遗传学、药物遗传学、遗传毒理学、细胞遗传学、行为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等许多相关学科,在基础与临床之间起着一座桥梁的作用,是一门桥梁学科[3]。基于科学技术与医学遗传学迅猛发展的今天,怎样在医学生中开展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值得深思。

1合适的教材是教学之根合适的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国内有许多遗传学专家,其各自编写了不同层次的教材,各有优势,各具特色。例如夏家辉主编的研究生用教材(人卫版)、李璞主编的面向21世纪医学遗传学教材(协和医大版)、陈竺主编的7年制规划教材(人卫版)、傅松滨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左及主编的5年制统编教材(人卫版)、孙开来主译的由Collins等人撰著的医学遗传学原理(科学版)等,对我国的医学遗传学教育都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多年来采用傅松滨主编的教材。该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清晰流畅,较受师生欢迎。但上述教科书也存在一定的缺憾。例如,它们均病例病案少,基本以分子遗传与细胞遗传学基础、药物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免疫遗传学等主题为切入点的编写方式,使师生感到医学遗传学是将上述各学科硬拉在一起形成的学科,与临床距离远,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另外,现在的教材中研究前沿成果比较少,特别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非常欠缺,医学遗传学作为基础学科,学生却误认为在临床基本上用不到,很难碰到遗传病,即缺乏实用性的内容。因此传统的教材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抹杀了医学遗传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急需一本以问题为先导、增加临床病例并附有病案分析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遗传学教材的问世。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之本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基础教学的重要学科,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桥梁学科。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是好的教学效果之本,因此,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素质的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①应具有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精神;②应该继续教育与培训,与时俱进,抢占信息技术的制高点;③应该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包括有渊博的知识,有很好的表达水平,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作为教师应具有很强的优化教学内容能力,因为医学遗传学的课程课时比较少,内容多,因此要精简浓缩内容。合理利用网络搜索出最近的一些医学遗传学临床病例,及时更新多媒体课件,增加动画、病例图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医学遗传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人类基因组计划,遗传病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新的研究进展不断被纳入教学范围,因此及时掌握医学遗传学的最新动态非常重要。而网络资源具备的信息量大,因此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知识量大。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学设计是关键,因此,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制作课件的能力,要通过分析课件的用途,选择合适的软件,确定页面的大小等内容,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手段方法是教学之源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要素组成的面授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大。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特别是网络的不断普及及素质教育的推广,除了传统的教学以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应该不断地推进到课堂教学当中。首先,应该采用传统的教学与pBL法相结合。由于学生能力在不断地培养之中,医学遗传学课程一般设置在第一、三学期,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独立学习的能力还欠缺,所以应该在传统教学渗透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第二,应该采用病案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医学遗传学是中学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继续与加深,特别是理科生有一定基础,如果在高等学校学习时只是简单加深,使其误以为医学遗传学知识与中学阶段的生物学知识一样,感觉在“炒现饭”,这样会磨灭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在现代遗传学认为“所有疾病都与遗传有关”,典型病例比较多,在讲授知识时引入病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病例教学作为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模式,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实现教学方式从灌输式向启发诱导式的转化,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4]。医学遗传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类的遗传病,研究遗传因素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讲授各类遗传病时,应引入临床真实病例,使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理解和巩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培养医学思维。例如,在讲授多基因遗传时,首先给出唇裂腭裂的患者照片,使学生直观感觉认识唇裂腭裂是遗传病,而且是多基因遗传病,同时选取真实病例,譬如王菲的女儿也是其中的患者,以明星效应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多个家系系谱,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特点等讲授重点和难点。第三,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模式。目前的教学模式还是属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可试行学生讲课的方法,选择一章难度较小的章节留给学生讲授,提前一周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准备课件。例如染色体一章第一节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与种类内容简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准备课件,应该可以更好的理解这堂课的内容。由于平时的教学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因此这种教学形式的偶尔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参加讲课的学生也是很好的锻炼。最后,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应用。现在信息技术深入到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势在必行,这也是近几年来教育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未来高校课程必将向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程也应该顺应网络化的趋势。医学遗传学已经建设成为校优秀课程,我们现在着手进行了网络平台建设,该平台将为师生搭建一个医学遗传学探究式的教与学互动的网络空间,使师生在此平台上互通信息。

4科研是教学之生力军

科研工作是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及学术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科研能使学生学术思想活跃,课程内容理解深透,授课生动,讲解自如,能使学生真正弄懂教材内容,从而启发其学习兴趣,培养科研思维和启迪创新精神。认真钻研的教学态度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有益于科研思路的确立和开拓科研新领域[5]。我们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团队,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肿瘤分子生物学方面均取得了一定得成绩,这对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工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信在教学团队的一致努力下,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与科研将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遗传学的分类篇8

人类遗传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系谱分析。用于研究决定人类性状或疾病的基因的传递规律。数理统计。通过群体的调查和系谱分析并将获得的资料经过数学处理,可以测定人类某些性状或疾病基因的分布频率。细胞遗传学方法。医学细胞遗传学的研究为人类遗传学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体细胞遗传学方法。在人类基因定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常应用于肿瘤遗传学的研究。生物化学方法。层析、电泳、色谱分析、同位素示踪等被广泛应用于先天性代谢缺陷、血红蛋白异常和各种综合征的研究。免疫学方法。人类体细胞免疫学特性的研究是人类遗传学的重要内容。它为同种异体脏器的移植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可揭示它与某些遗传性疾病发生的关联。并为阐明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来源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双生儿法。通过双生儿之间的异同对比研究遗传和环境对个体表型的相对效应的方法,它是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的经典方法。

(来源:文章屋网)

遗传学的分类篇9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078-02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决议。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9项代表作获得通过,中国昆曲入选。至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特定的专业术语逐渐进入国内学术界视野。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日益严重的危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中明显存在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进一步对国内诸多学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为其探寻出路。

一、国内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nonphysicalculturalheritage)(以下简称“非遗”)又被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就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它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集体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包括所有形式的传统、大众或民间文化。它们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关于“非遗”的内涵,国内学者白云驹做了广义和狭义的深入研究,他认为广义的“非遗”除特定的口头文化外,还应当包括人的行为文化。而狭义“非遗”则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希望予以保护的文化范畴。张春丽和李星明将“非遗”的内涵界定概括为三个方面,分别是“非物质形态”的“非遗”,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物质形态”的“非遗”,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物、器具、工艺品等;文化场所(或文化空间)全面总结了“非遗”的研究领域与保护范围。而刘玉清在列举了“非遗”的各个具体实例后,认为“非遗”应该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形态文化;另一类是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行为文化,以民俗形式出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意义和功能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非遗”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较短、概念和内涵不是很清晰,这不利于我们对“非遗”制定相关的具体保护措施,所以对“非遗”的特征、价值及功能性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层次地理解“非遗”。

王宁对保护“非遗”的难易度方面及其特点进行研究,他总结出:高度的个性化、浓缩的民族性、传承的经验性这三个特点。贺学君沿“生命”本性深入考察,活态性、民间性、生活性、生态性是他归纳出的特征,他强调,“非遗”只要还继续存在,就是生动鲜活的,“有灵魂的”是“非遗”的本质表现。而费安玲从法律性质将“非遗”的特征理解为:特定民族性、活遗产性、以口传身授方式体现的利益性和传承性。

“非遗”的价值、意义及功能方面,同志在全国文联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报告充分肯定了优良传统与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文化建设方面的价值。

而韩基灿则从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谐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八个方面研究“非遗”的价值,并将其意义总结为四个“有利于”。刘魁立从人类视角出发,认为“非遗”具有群体认同、民族认同等重要功能与价值;而从旅游者角度出发,“非遗”可以承担认知历史、认知世界、认知特色文化的需求。朱祥贵认为,“非遗”的价值不止是工具性价值,应该在保护深层次内在价值的基础上,使人作为传承主体承担对“非遗”相应的生态义务和责任。

三、国内学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党中央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保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国内学者对于“非遗”的发展现状有持乐观态度的,同样也有否定批判的。

刘魁立在以分析的态度对待“非遗”时表示,提高全民珍视和关怀“非遗”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张晓雁则对我国“非遗”的保护与利用存消极态度,她认为由于传承、利用措施不落实,以及人们对“非遗”的忽视,我国“非遗”名存实亡。乔晓光也认为,我国“非遗”现状不容乐观,尽管文化遗产比较丰富,但也消失较快。其原因是整个社会对“非遗”的认识不够,缺乏智能资源、法规措施和抢救保护资金,并且传承渠道不畅,民俗流变冲击大。

而李春霞既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做出的成绩,又指出了“非遗”的发展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1)对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不够;(2)非遗保护人才青黄不接,研究民族文化的人才短缺;(3)过度的建设和“保护”开发行为,对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害;(4)许多地方与企业表面上热衷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旅游开发之实,而以保护“非遗”为名。

时吉光和喻学才从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遗”保护角度出发,认为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非遗”转化为物质化的东西,纳入旅游吸引物的行列,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做到实处,也是国内研究者们面临的挑战。

(二)我国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理解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民族土壤的活态文化,是发展着传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它不能脱离生产者和享用者而独立存在,它是存在于特定群体生活之中的活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

1.保护主体

保护主体在有效、有序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中占有不可缺的重要作用。王文章对保护主体的界定是指负有保护责任、从事保护工作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团体和社会有关部门及个人。他们承担着不同的保护任务,但是工作目标却是一致的,只有各级保护主体明确并履行自己的职责,保护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王文章认为的保护主体主要有以下三个:国际组织、国家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当中则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学界、商界、新闻媒体是保护主体,书中认为保护主体是由政府主导,他们处于传承圈之外,虽与传承无直接关系,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外部力量。

与王文章不同的是,苑、顾二人将商界和新闻媒体也归为保护主体的范围,尤其是对商界的肯定,会牵扯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前景。

2.传承主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建立“人类活宝”制度的指导性意见》中提出:实际上,创造行为是没有物质形式的,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间断,“人”是决定性因素。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解决传承主体即传承人的问题。

所谓传承主体,王文章认为,是指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秀传承人,即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民间文化技艺、技术,并且具有最高水准的个人与群体。他同时认为,保护“非遗”就是要保护好传承主体,他分别从传承主体、政府、领导干部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保护好传承主体。

陈映婕、张虎生在《完善之路: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中提出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中的传承主体有差异也有共性,并以民间类文学传承人为例阐述了传承问题正是现在“非遗”保护的瓶颈与难题所在。现已出台了相关法规政策认定传承人,并规定了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要将其不断细化深化。

(三)我国学界对于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办法概述

面对我国“非遗”消失和濒危的现状,2003年党中央要求文化部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的保护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在对于如何保护的措施上,我国学界的观点难以一致,就以王文章为例,他提出七点,其中,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是立法保护,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序进行。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基本物质保障,应不断加大财政收入,加强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此外,还应将采取系统科学的有效方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

与之相对应的是苑利、顾军的观点,他们认为保护方法也有七点:(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2)开展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3)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登记制度;(4)收藏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5)建立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6)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调查制度;(7)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数据库。同时,林秋朔以昆曲的保护为例,指出要积极推进民间“非遗”的产业化发展,适当鼓励以民间资本进入民间传统文化的形式进行产业开发。

四、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途径理论概述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单纯保护很难实现,单纯保护不但会缺乏资金支持,客观上也很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展现。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一部分学者则认为要引入商业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中明确指出两种发展途径,一是商业化经营,二是产业化开发。二者并不相同,“商业化经营”指的是将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品作为商品而进行的商业化营销;而所谓的“产业化开发”,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通过现代化技术和企业化管理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规模化生产或整体性开发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能否进入市场,能否进行商业化经营,作者认为决定于该遗产原有的生存方式。至于产业化开发,作者并不反对商业社会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元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的产业化开发,例如将民间传说改编成电影。作者表明保护与开发必须要“分别实施”和“同时并举”,只有这样,才可为今后的产业化开发创造出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

遗传学的分类篇10

关键词:遗传病;优生学;措施

【分类号】C923

一、优生学

优生学是1883年英国的高尔顿首次提出的。是研究利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以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学科,人类要更好的优生必须从遗传学角度进行,为防止和消除遗传因素致畸或死亡。

二、遗传病

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发生突变(或畸变)所引起的疾病,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和各个器官,它具有家庭聚集现象和垂直传递等特点。

(一)遗传病的种类

目前,我国每年拥有20-30万肉眼可见的先天畸形儿出生,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遗传病已成为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病种,它主要分为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据遗传浒病学调查,约10%的孕妇流产是由于染色体异常引起;1岁以内死亡的婴儿中,先天畸形居首位,儿童智力发育不全者约占3%,其中4/5由遗传因素所致。我们常见的遗传病有软骨发育不全、多指(趾)症、先天愚型、性腺发育不全症、白化病、血友病、先天性聋哑、红绿色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无脑儿、神经管畸形;唇裂、颚裂、糖尿病、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5000多种。

(二)遗传病的防治

做好孕前准备,保证夫妻双方的身体健康,如患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性病和其它一些

严重器质性疾病的病人不要急于要孩,防止病毒侵袭胎儿造成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小头畸形,智力低下等;避免近亲结婚,因为近亲婚配的子女,先天畸形及死亡率比一般群体高3-4倍;避免高龄产妇生育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是25-30岁之间。男性生育年龄可放宽到45岁,研究表明小于20岁大于35岁以上的母亲所生的子女,患先天畸形概率要比最佳生育年龄高出16倍之多;怀孕期间不可滥用药;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的化学药品;适当休息,节制性生活,科学饮食;保持愉快心情,戒除不良习惯(如吸烟、喝酒);积极进行胎教。

(三)遗传病的治疗

遗传病一般只能改善或矫正患者的临床症状;而没有完全根治的方法。它的治疗方法有

手术治疗,如唇裂、先天性心脏病、外生殖器畸形等;饮食治疗;基因治疗,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药物治疗,如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失糖尿病。

(四)强化公众意识

加公众对遗传病的认识,尽量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宣传的目的,采取科学方法进行干预;加强各地区医院卫生保健部门工作。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说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对生命科学研究也是与日俱进,;因此,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展,为了预防遗传病给人类带来的困扰,我们必须提倡优生,重视遗传,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优生的措施有哪些

优生措施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预防性(消极性)优生为目的,如遗传咨询、婚前检查、人工流产等。另一类则属优生的措施,如遗传工程、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相对而言,前一类措施出现较早且较易实行。

(一)做好搞好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

遗传咨询是指由咨询医师或从事医学遗传学的专职人员对遗传病患者及亲属所提出的有关其疾病的全部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遗传咨询可分为婚前咨询、产前咨询,或其他方面的咨询,如某些先天性畸形能否遗传后代等。医生进行咨询解答的步骤可分为:明确诊断;分析疾病的遗传方式;向咨询者及其亲属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建议三个步骤。

遗传咨询时间总的原则是宜早不宜晚。首先是择偶咨询即婚前咨询。知道自己的家族中有遗传病史、应在婚前检查中如实地告诉医生,以便通过双方染色体的检查,来判断婚后是否会生畸形儿。如果双方染色体的重视组合会导致遗传病的延续,那么,是结合还是分手,应该科学地、慎重地考虑。

其次是孕前咨询。夫妇双方中一方有遗传病家族史或已生过一个先天性畸形儿,应在准备怀孕前去咨询。有的遗传病与环境、季节有关系,医生会对何时怀孕有利提出具体意见。另外,有些遗传病需要在孕前做必要的治疗,或服一些药品对胎儿发育有利,因此,孕前先去咨询,遵照医生的嘱咐怀孕是会有利于优生的。

再有孕早期及时咨询,怀孕后应该在一、两个月时去咨询,最晚不超过三个月。孕早期咨询,医生可以通过询问妊娠反映,做必要的检查来判断胎儿是否正常。如果正常,但仍需要继续观察监护胎儿发育情况;如果出现异常,早期引产对孕妇身体的影响会小一些。由此可见,在怀孕四五个月以后再去做遗传咨询是为时太晚了。因为有的检查要待一两个星期后才能做出诊断。诊断后如果需要引产,胎儿大了,对孕妇健康影响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