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十篇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十篇

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3:35

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篇1

一、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测度:立法视角立法在保护食品添加剂安全和维护消费者利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律不但有助于界定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能对整个社会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特别对处在经济转型期的我国而言,立法的这种积极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此外,立法对于完善企业自治和政府监管也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食品添加剂安全的保护水平。郭斌基于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立法的比较研究指出,无论一国的食品市场是否发达,法律条文的设计水平都与该国食品添加剂安全保护水平呈正相关[1]。自2009年我国食品安全法通过后,学界围绕该法展开了丰富的研讨,为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测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并且以此为基础不断深化和拓展。

1.对《食品安全法》的基础性研究

纵观现有基础性研究,对食品安全法测度的探讨大致是围绕测度理念、测度标准和测度内容3个角度展开。首先,在理念上,孙效敏指出,《食品安全法》的立法理念存在三大不足:对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解不足、对食品标识重要性认识不足和对充分发挥消费者制衡作用认识不足[2]。鉴于此,其重构了包括政府信息化和消费者参与性等在内的立法保护测度体系。其次,在标准上,有学者提出应当运用监管资源整合度、监管机构运转协调度、监管主体行为规范度等指标测度食品添加剂领域的立法效率,促进食品添加剂立法保护水平的提高[3-4]。最后,在内容视角上,杨明亮等人认为《食品安全法》相比起原有法律,在公民权利、生产企业社会责任以及政府监管职责上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确立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这些制度的运行过程和实际效果都应当成为测度食品安全立法保护水平的有效内容[5]。

2.对食品添加剂立法研究成果的拓展

鉴于《食品安全法》所存在的局限性,学者们主要从构成体系、立法主体以及研究跨度这3个方面加以修正和拓展。

(1)构成体系拓展。魏益民基于风险分析原理和食品安全学原理的研究分析,提出食品添加剂的法律保护还应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市场准入标准作为测度立法体系完备与否的指标[6]。同时,他还指出《食品安全法》的颁布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适用范围的不明确,进而表明相关法律之间的衔接与配合也是衡量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水平的重要指标[6]。李晓瑜等人认为在立法体系系统化的过程中应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作为测度法律保护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之下,这一指标还应当涵盖消费者权益维护、产业技术发展、管制技能配套和国际标准衔接等重要指数[7]。

(2)立法主体拓展。学界普遍观点认为,广大消费者和食品生产者应当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参与到立法活动中去,而这一参与机制必须建立在与现有立法主体有效沟通和协商的基础上,因此,应当将立法活动的透明度、公开度以及相关部门、行业、企业、消费者的参与作为测度食品添加剂立法保护水平的指标加以重视。殷静等人提出从内在动力与专业技能的角度出发行业协会和消费者维权组织也应参与到相关立法过程中去[8]。

(3)研究跨度拓展。学者们从纵向和横向2个方面进行研究测度的跨度拓展。首先,在横向测度方面,学者多以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相关立法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这些国家因其较为成熟的食品市场和较长的食品添加剂运用历史,在准用制度、管理法规、安全标准以及相关立法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刚晓宁对美国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体系的研究不难看出,法律概念的准确性、特殊立法的针对性、相关立法的互补性和法律体系的完备性是精确测度食品添加剂法律立法保护水平的重要指标[9]。刘春青等人基于对欧盟指令式立法的研究,提出采取“混合体系”即基本法与单行指令相互配合,并应将科学评价和协商作为测度立法水平的指标[10]。汤川宗昭认为日本的食品添加剂立法体系与美国有相似之处,并认为审批程序指数也是测度食品添加剂立法水平的重要标准[11]。其次,在纵向测度方面,学者将食品添加剂安全保护立法指数的时间跨度扩展到了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前。杨明亮等人对《食品安全法》与之前的《食品卫生法》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新法的颁布优于旧法的修改,进而将规范生产行为、推行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和实行风险分析管理与规范行为、控制关键点和保护个体这3个测度指数相联系,提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指标”可以有效测度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的科学性和先进性[5]。

二、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测度:执法视角就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而言,执法效率可能比立法本身更加重要,执法的充分、有效性能够抵消立法不足带来的部分不良效果。从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可以看出,许多发展中国家制定的相应法律常因为执行环节的不畅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欧美学者以执法经济学为基础进行研究,认为执法效率在转型期国家远比法律制定更加重要,因为它能产生一种更为直接的作用[12]。执法从主体角度可以划分为公共执法与私人执法2种机制。私人执法理论认为,私人有权对违法行为进行揭示和调查,进而通过调解和诉讼对违法行为进行矫正,这种私人执法一旦成功,执法者便有权获得其执法行为所带来的全部收益,反之则应当赔偿被告损失[13-14]。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也从私人执法的角度构建了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指数,从其相关条文中可以看出,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消费者有权进行包括提讼在内的私人执法行为。由此可见,尽管在公共执法和私人执法重要性的系统比较上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但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立法实践的角度出发,逐步完善和协调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公共执法和私人执法测度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p#分页标题#e#

1.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测度:公共执法视角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学者主要从权力协调、资源配置和效果导向3个视角来建立并完善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的公共执法测度。首先,从执法权力角度出发,执法者权力界限的明晰合理直接影响执法的成败;其次,执法机构须具备充足的执法资源,从而保证其执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后,公共执法的效果导向是对整个执法体系实效性的检验和评价,是直接反映执法效率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数。总之,完善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测度研究就必须对执法的权力、资源和效果3个视角的测度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考量。

(1)基于权力协调视角的公共执法测度。以权力协调为视角的公共执法测度研究要求的是执法主体能否具有法定的正式权力,不同执法机构之间的权力能否做到相互协调、权责明晰。基于我国现有执法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能划分,华晨泓提出了包括执法主体统一性、行为协调性、水平一致性、过程公平性以及司法系统的高效性和体系的完备性在内的公共执法指数,应当从这些指数出发,不断完善食品添加剂执法中的“接口对接”[15]。袁丽铭等人则从执法客体的特殊性和发展状况方面进行逆向考察,指出有必要按照食品添加剂企业规模及行业的特殊性来设计具体的研究指数,区别监管,针对不同级别企业采取有区别的具体执法措施[16]。

(2)基于资源配置视角的公共执法测度。以资源配置视角进行的公共执法测度研究重点在于以执法者对其执法行为的资源投入为前提,进而对掌握不同类别资源的执法主体能否充分投入食品添加剂的法律保护、提高执法效果和执法水平进行分析。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就指出,公益领域的安全风险应该归属于公权力机关的管制范围,因为他们更具有管制的资源。在我国,拥有法定权力的执法机构往往并非这种权力的行使者,因此,相比起权力协调视角,基于资源配置的公共执法测度避免了对于执法者法定权力划分的过分依赖,进而弱化了我国执法机构的组织形式和权力界限不明晰对公共执法成败所带来的现实困难。刘春青等人研究表明,政府掌握着重要的执法资源,其执法资金保障、专业技术队伍以及预防、检测的设施、设备都应作为衡量公共执法力度的重要指数,而食品行业协会则应当运用其对本行业技术、规范的了解和在行业成员中的公信力资源对政府部门的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进行补充[10]。徐剑锋等人则认为消费者维权组织应当将消费者个体较为单薄的救济能力加以整合,使私力救济转为社会公共执法资源[17]。

(3)基于效果导向视角的公共执法测度。基于效果导向视角的公共执法测度研究重点在于强调执法过程和执法结果所带来的社会实效性,即对于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的社会认知和违法行为的震慑作用。从张志光[18]、宣海林等[19]的研究可以看出,学界当前构建了2组变量来测度公共执法效率,一组用以测度政府行政执法效果,包括当地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数量及频率、行政处罚力度、当地食品企业的数量和其纳税在当地财政中的所占比例等重要指数;另一组用以测量法院司法效果,包括法院受理食品侵权案件数量及所占全部案件比例、结案数与受理数的比例、涉案人数与当地人口关系、案件理赔数额与实际损失等指标。然而,在行政执法效果的测度上,由于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指标测度的准确性难以充分保障,同时,司法效果的测度指数中并未包括被告结构分析、取证难度、原告构成等重要指数,测量范围偏小、精度不足。

2.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测度:私人执法视角虽然全面的私人执法改革在当下显得并不切合实际,然而这种私人执法行为显然是现行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一种普遍现象[20],然而,从整个学界的研究焦点来看,这种执法测度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私人执法视角的研究测度以不同的私人执法主体为切入口大致可分为:生产者行为视角的测度研究、消费者行为视角的测度研究和公共媒介行为视角的测度研究。生产者行为视角的测度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针对性,对于日益复杂、不断变化的食品添加剂市场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却缺乏实践论证和制度保障;消费者行为视角的测度研究具有普遍性和全面性,是学界研究和执法实践的重点所在,然而其针对性不强,且执法的现实阻力较大;公共媒介行为视角的测度研究有广泛性和同步性的优势,已在日常执法实践中得到丰富的验证和肯定,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制度规制而发生的不当执法行为,往往会对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产生如社会恐慌现象等诸多不利影响。

(1)生产者行为视角的私人执法测度。长期以来,国内学界都将食品添加剂生产者的自律能力和违法成本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指数。范正伟在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出:诚信生产者会因同行业违法生产者的添加剂滥用行为在一定时期和市场范围内发生生产成本的相对提高而造成利润受损;同时,滥用食品添加剂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于该食品的整个生产领域都会造成深远而广泛的负面效益,而诚信生产者在其中往往成为不法厂家的“替罪羊”,故应将诚信生产者对同行业违法生产者的执法行为和途径作为一项重要的私人执法指数加以考量[21]。在西方,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22]则从生产者行为及责任的角度出发,从行为方式指数、责任主体指数、承担形式指数等方面进行生产者私人执法研究。

(2)消费者行为视角的私人执法测度。孙燕明和王虎等人从消费者行为视角切入进行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私人执法测度研究。孙燕明聚焦于消费者私人执法的重要性,基于对消费者自我维权情况的调查数据提出了包括参与意识指数、参与程度指数、参与渠道指数、参与效率指数和参与机制指数在内的5个私人执法指数。他认为,在现有条件下消费者参与机制短缺及参与意识的淡薄、参与程度与效率不高、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不畅都是造成我国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23]。王虎等人的研究基于对消费者主体弱势地位的充分考量,更为关注消费者私人执法的内在动力指数研究。消费者私人执法的内在动力指数可分为执法保障性指数和执法激励性指数。其中,前者包括减轻消费者在食品安全诉讼中举证责任,延长诉讼时效,降低诉讼成本及必要时运用公益诉讼机制4个方面;后者主要是指培养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能力,提高受制主体对食品消费者的损害赔偿标准,推动消费者在私人执法中内在动力的提升[24]。#p#分页标题#e#

(3)公共媒介行为视角的私人执法测度。尼克·史蒂文森将媒介行为及媒介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立法、司法和行政上升到同样的高度,从这一测度入手进行的研究重视公共媒介对社会控制所产生的效能,这种效能不仅决定大众对事物的态度和认识,甚至能改变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25]。学界对近年来大众媒体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以公共媒介行为为立足点测度私人执法力度。周善、叶芳认为,由于媒介产业竞争的加剧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在遭遇食品添加剂引发社会安全问题时,其往往存在着报道专业性过强、夸大事实宣传、缺乏科学分析等问题,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心理和执法准确性的下降[26-27]。苏金远等人以社会“从众心理”和媒介在“公共领域”中的舆论强化作用为切入点,提出媒介行为应当以社会责任感为底线,充分发挥“传声筒”和“扩音器”的作用,用权威性提高信息的准确度;用连续性提高信息的可信度,进而在“公共领域”内对消费者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宣传;与生产者进行合理的“媒介公关”互动,全面提升媒介在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中的重要作用,避免相关信息的传递错误与扭曲[28]。

三、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测度研究展望

总体来看,学界当前对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的研究是从立法、公共执法和私人执法3个测度展开。纵观这3个研究视角的完善过程,其发展的态势具有不平衡性,立法视角的测度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丰富,公共执法视角的测度研究在我国备受关注且影响深远,相比之下,私人执法视角的测度研究受到重视的时间不长,发展较为缓慢。同时,各个视角的研究测度内部也存在着发展与完善的不平衡性,以公共执法视角的测度研究为例,学者的研究视线大多聚焦于如何促进行政执法者的权力协调和资源配置之上,忽略了效果导向对完善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公共执法的重要推动与定位作用,同时学界对法院作为执法者的公共执法行为研究甚少,造成了司法效果测度指数的严重匮乏,进而使其测度的准确性大打折扣。综上所述,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测度研究还远未成熟,还需要不断深入、系统地拓展和完善,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对现有的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测度研究进行完善与突破。

1.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测度视角的多维化

首先,相对于立法与公共执法视角,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的私人执法视角的测度研究有待加强。其次,在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上,关于立法与执法、公共执法与私人执法的测度视角的比较研究,以及由此而展开的对不同研究视角的相对重要性和有效性的探讨也需要去尝试性地开拓。最后,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不仅是法制问题,也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一种集中外现,故无论是在立法、公共执法、私人执法之任何一种视角的研究中都应对市场机制的作用加以考量。例如私人执法中的生产者行为视角,应将市场机制中的信用机制和产权机制加以考虑适当引入,通过强化品牌意识在食品企业中的树立,进而提高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水平。总之,进一步在不同的位阶上拓展当前研究视角的维度,并对不同研究视角的相对重要性加以比较和探讨,去除现有测度体系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应当成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

2.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测度指标的完善

在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测度指标的选定上,现有研究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与模糊性。首先,现有研究要么侧重于权力协调视角的测度,要么侧重于资源配置视角的测度,而相对忽略了效果导向视角的测度研究。深化执法效果视角的测度研究有助于弥补当前由于执法体制障碍而带来的执法缺陷,提升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的实际效果。其次,在现有不多的效果导向视角测度研究文献中,其研究的重点仍过分集中于行政监管主体的公共执法之上,而相对忽略了法院司法审理的公共执法测度研究。从不完备法律理论看来,食品添加剂市场是一个损害行为标准化低和预期损害大的特殊市场,必须将法院司法审理与行政监管执法提升到同样的高度。再次,现有研究的测度指标存在着明显的不系统性和模糊性,范围偏窄。仍以法院司法效果视角的公共执法为例,现有研究仅将受理食品侵权案件数量、结案数与受理数的比例、涉案人数与当地人口关系、案件理赔数额与实际损失等浅层指标作为测度的依据,而缺乏如被告构成情况、原告取证问题、受损主体性别、受教育程度、年收入状况、高低端市场在所涉案件中的比例关系等更能深入反映公共执法效率的重要指标,进而给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测度的准确性造成了干扰。综合上述3点原因,笔者认为,应当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丰富与完善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测度的指标设计,进而更加全面、准确地度量真实的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水平。

3.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测度方法的整合

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的测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单一性。首先,现有研究要么依赖于执法人员的知识、经验,要么依赖于已有的法律文本,进行大量的文本分析。然而,这2种测度方法都存在局限性,执法人员较为重视对于本领域的实际操作情况的考察而使研究偏向主观,而过多的文本研究可能产生理论性过强但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将两者的研究方法加以结合来测度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水平,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次,现有研究大多依赖于前人的成果进行文献分析,忽视了实证研究的重要作用。

文献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分析成本低,工作效率高,能够为进一步工作分析提供基础资料、信息,其缺点在于收集到的信息不够全面,且这种信息也多为二手信息,有可能影响测度的准确性,实证研究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因此,在进行食品添加剂法律保护的测度研究时可以将文献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从而既保证研究的效率性又提高研究的精确度。

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安装调试;安全管理制度

0引言

继电保护装置是配电网络中的重要保护设备,在该装置的支持下,能够实现对电力网络故障的及时与准确判断,然后有利于管理人员采取措施修复和处理故障。这样不仅能恢复电力系统的供电功能,还能促进电力系统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同时,整个电力自动化系统运行中,为促进继电保护装置有效发挥作用,避免安全事故发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管理是必要的。当前,随着电力系统发展和技术创新,继电保护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安全管理工作也逐渐受到重视。在继电保护安全管理活动中,除了通过仪表检测、信号预警等方式对安全隐患进行处理之后,还有必要落实其它安全管理措施,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综合技能。[1]本文结合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具体工作,提出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改进和完善对策,希望能为管理活动有效开展提供启示。

1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的现状

安全管理是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重要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该项工作,能够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也能为电力系统发展和运行效率提升创造条件。但目前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一些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相关制度没有得到严格落实与执行,制约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1.1继电保护设备质量存在缺陷加强继电保护设备质量控制,这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前提。但目前在安全管理和继电保护设备施工中,一些管理人员不注重对继电保护设备质量的控制,没有按要求采购设备,忽视继电保护设备的检查与验收,容易留下安全隐患,对电力自动化系统后续运行也产生不利影响。1.2继电保护装置安装调试不到位加强继电保护设备安装调试,这是保证设备性能,提高继电保护安全管理水平的前提。但一些工作人员没有严格遵循规范要求对继电保护设备进行安装调试,未能详细掌握设备基本情况。不仅影响设备有效运行,还容易导致安全隐患发生,制约继电保护装置作用的充分发挥。1.3设备安装及运营维护没有落实例如,继电保护安装验收不到位,没有严格遵循规范要求安装,忽视对继电保护设备进行抗干扰性测试。[2]或者继电保护装置运营维护工作没有严格落实,不注重数据资料分析和研究,难以为继电保护设备有效运行和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参考。1.4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综合技能偏低为提升继电保护安全管理水平,制定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是必要的。但目前在管理工作中,一些管理单位没有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措施,忽视落实责任制,没有认真按要求开展设备巡视和检测,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未能及时排除。或者安全管理人员综合技能偏低,不注重健全完善管理培训制度,影响他们的综合技能提高,也制约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和继电保护装置作用的有效发挥。

2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的对策某

电力自动化运行中,为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确保继电保护安全管理水平提升,防止出现安全事故,提高电力自动化运行水平和工作效率,施工和管理单位采取以下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2.1保障继电保护设备质量,合理对设备进行设计和选型应该保证继电保护装置的灵敏度、可靠性与稳定性,合理选择继电保护装置,确保动作及时、准确、到位,满足电力自动化系统运行需要。当线路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能够迅速切断线路,避免损坏元器件,确保电力线路安全供电。继电保护装置造型选择上,应该满足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需要,确保供电稳定,要选用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的继电保护装置,保证其稳定性、可靠性、灵敏度及速度性,使其有效发挥作用。[3]进而有效提升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减少电力系统元器件损坏,避免对电力线路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有利于电力自动化系统安全运行,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2.2重视继电保护装置安装调试,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在选用质量可靠,运行稳定的继电保护装置设备的前提下,还应该重视继电保护装置的安装、选型和调试工作,严格按电力线路施工需要开展各项活动,保证电力系统有效运行。要对设备安装、系统后台监控管理等各环节都仔细检查,合理分工,加强工作人员协调配合,认真细致完成电力系统设备安装调试及管理工作。构建完善的数据库,重视数据录入,确保调试结果合理,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4]对于雷击、干扰等突发事件,继电保护装置能够迅速反应。要采用两端电缆屏蔽层接地方式,合理配置避雷器装置等,增强继电保护装置的抗干扰能力,确保电力自动化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2.3加强设备安装及运营维护,提高设备安全管理水平注重继电保护装置的验收监测与控制,当设备安装调试完成,投入运行后应该加强设备维修与保养,促进其综合性能发挥。注重继电保护装置的抗干扰性能测试,保证设备性能满足要求。完善使用和管理制度,注重各类数据资料收集和分析,为继电保护装置安全管理提供参考。[5]注重安装及运营维护,对存在的故障及时检查,准确判断并处理故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让继电保护装置有效发挥作用。2.4建立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综合技能为提升继电保护安全管理水平,必须发挥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建立并落实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要根据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和落实,推动安全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建立并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这是确保安全管理制度落实的前提和基础。对继电保护安全管理责任来说,应该让管理人员明确自身职责,详细了解工作任务,然后按要求开展各项管理活动,顺利完成安全管理任务。只有严格落实责任制,让每个管理人员意识到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遵循规章制度开展各项活动,才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6]建立并落实安全管理奖惩激励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热情,对没有认真完成安全管理任务的工作人员和部门采取惩罚措施,对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采取奖励措施,从而有利于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重视电力基础扎实,安全管理水平高的工作人员引进,充实继电保护安全管理队伍,确保工作人员胜任自己的工作。建立有效的管理培训机制,采用课堂授课、讲座、现场参观学习等形式,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确保他们胜任安全管理需要,有效提升继电保护安全管理水平。

3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的效果

上述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工作中,通过落实安全管理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不仅有效规范电力自动化系统运行,同时还实现对安全事故的预防,确保安全管理水平提升。3.1实现对安全事故的有效预防通过采取上述安全管理措施,能够有效规范电力自动化系统运行,促进继电保护更为有效的发挥作用。同时还能实现对安全事故的预防,让电力自动化系统充分发挥作用,满足供电和用电需要,确保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正常用电。3.2提高电力线路服务与管理水平如果安全管理不到位,不仅导致继电保护容易出现故障,还会引发安全事故,甚至出现供电中断现象。而根据电力自动化运行基本情况,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可以实现对安全事故的有效预防,让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促进其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而提高电力线路服务水平及管理工作效率,有利于保证正常的供电和用电秩序,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3.3促进电力系统有效运行和发展如果安全管理不到位,继电保护出现问题,可能会给整个电力自动化系统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扰乱正常的供电秩序。作为技术和管理人员,采取措施保障继电保护设备质量,重视继电保护装置安装调试,加强设备安装及运营维护,建立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综合技能。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还能提高电力自动化系统运行效率,进而推动系统更好运行和发展,使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更为有效的发挥作用。

4结束语

继电保护安全管理是电力自动化运行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作为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其重要作用,明确存在的不足,根据电力工程运行基本情况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此外还要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综合技能,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排除和处理。从而确保继电保护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促进电力自动化更好运行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廖晓初.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J].通讯世界,2014(10)下:48-49.

[2]张晓滨,李春燕.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3):144-145.

[3]周超敏.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5(23):51-52.

[4]杨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装置可靠性试验及评估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2)下:36-37.

[5]施计.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探讨[J].价值工程,2012(4):39.

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输电线路;电力设施;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公司投运的输电线路不断增加,输电线路的日常运行维护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繁重,输电线路设备遭受破坏等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大,这就要求我们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做到巡视到位、维护规范、消缺及时,确保设备安全运行,有效降低安全隐患。该项目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我们选择在线路运行专业进行设备保护的应用研究,一方面是希望对现有线路运行维护的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突出及时到位的要求,进一深化步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加强对巡视工作的有效管理,为电力企业实现设备的状态检修打下坚实基础。

1、输电线路电力设施保护现状

1.1人为破坏电力设施严重

近几年内,由于人为的外力破坏造成线路跳闸事故频发,特别是电力设施被盗尤为严重,屡禁不止,甚至出现了由于拉线被盗而造成倒塔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给国民经济和生活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2工程施工破坏设备,影响电力安全正常供电

修路、建房等工程进行过程中,对电力线路不小心造成破坏,挂断线路,撞倒铁塔等,以致造成开关跳闸,严重影响安全供电。

1.3输电线路保护受阻

一些单位和个人擅自在输配电线路保护区植树,而市、县、乡部分职能部门和村级政府又擅自批准在线路下建房、植树、建厂等,在与电力线缠绕现象随处可见,如不有效地遏制将后患无穷。他们在线路下违章植树、违章建房、违章作业等,严重威胁到电网的安全运行。

2、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特点和困难

电力设施保护工作表面看十分简单,其实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们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了电力设施保护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线路周边的建设和施工单位护线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由于建设单位太多、施工单位流动性大、层层转包现象严重等,线路外力影响的管控仍然困难。因此,重点在于能否做好全民的宣传工作,使他们了解线路保护的重要性。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线路保护宣传活动时,必须把握时机,充分准备;抓住典型,以点带面;上依托政府,下贴近群众;此外,在线路的巡视中,还要严把巡视质量关,对线路的运行状态及周边的环境了如指掌。

3、电力设施保护宣传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前几年,由于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建设项目较多、护线宣传力度不足、打击犯罪不力等诸多原因,输电线路塔材被盗、外力施工造成的跳闸事故时有发生,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做好线路保护工作任务艰巨,形势紧迫。近年来,通过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加大了电力线路的宣传和打击破坏电力设备犯罪活动的力度,外力造成的线路跳闸事故总体呈下降趋势。保护输电线路安全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事实充分说明,做好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4、电力设施保护宣传的策略与技巧

4.1深入、广泛开展宣传,变个人护线为全民护线

依靠群众开展护线联防。这是保护电力线路安全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积极主动与村级治保组织取得联系和沟通,发动基层治保组织的力量参与护线行动,变个人护线为全民护线。每一位巡视人员在日常的区段巡检中要联系实际,掌握线路周边施工单位的作业状态,运用各种宣传方式,经常并广泛深入地开展护线宣传,使施工人员、村庄群众懂得电力线路是国家的重要设施及电力线路的重要作用,了解国家电力线路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群众保护电力线路的意识,增强群众保护电力设施的自觉性。

4.2宣传的方式要灵活

在宣传的方式上,采取集中宣传为主,单独宣传为辅的方式。集中宣传主要是召开事故处理协调会、线路改迁协调会、重大工程安全协议签订仪式等方式。单独宣传采取在事故频发的线路区段张贴通告、散发传单、赠送宣传品、送达安全整改通知书等方式。在宣传手段上,我们主要采用在线路周边的村庄、施工现场进行口头讲解、图板展示、标语宣传、ppt幻灯片讲解、固定宣传栏等方式。在宣传时机的把握上,一是抓住每年重大节日的庆祝时机,二是抓住线路周边特大工程建设的启动时机,三是抓住重大事故的处理时机,四是抓住电力设施整治的有利时机。

4.3宣传要讲究语言艺术

宣传方式不仅仅体现在标示牌、宣传牌、宣传单、墙体广告等方面,还要注重言语。巡视人员在线路巡检中如何开展护线宣传工作,最为行之有效的就是要突出一个“说”字。如何用我们的语言艺术来增强宣传效果。就需要我们巡视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往往几句有修养、富含内容的谈话,让人记忆犹新。巡视人员在对外宣传时,一是要把话说清楚,让人听得明白;二是要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话说得具有深度,让人感动,给人启迪。要把话说明白,一般人都能做到,但要把话说的有深度,就需要一定的水平与技巧。

4.3.1语言沟通要简明有力,把握分寸

宣传的话语不可重复嗦,偏离主题。因此,在宣传中可运用准确形象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事实,并以平和的语气,使被宣传对象产生舒服、愉悦的感觉,更容易接受宣传的内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莫过于心与心的交流,我们的每一位巡视员在线路上进行护线宣传时要做到和群众以心交流。用心灵来沟通,懂得尊重别人,说话将心比心,用语谨慎恰当,以获得别人尊重,增强宣传时的感染力,从而引发人们深入思考。

4.3.2语言沟通应注重场合,审时度势

在宣传中和发现问题要巧妙沟通,该出口时才出口,不该说的话千万别出口,否则会适得其反,不仅有碍进一步宣传和沟通,而且容易使被宣传和沟通对象产生曲解。可以得出结论:只有我们巡线员在护线宣传工作中不断运用独特创意,对宣传方式进行创新,以人为本,耐心宣传,在民众中牢固树立“保护电力设施,人人有责”的思想,不放过每一个宣传对象,不错过每一次宣传机会,要像做广告一样,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受到感染,才能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达到宣传的目的,巡视人员的日常线路巡视工作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5、巡视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心

确保线路安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巡视人员强烈的责任心。在巡查线路时,工作态度及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发现线路附近有人正在取土施工,这时两种不同的态度便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如果及时耐心地给施工人员讲解保护线路的重要性,及时了解施工人员在此施工的实际需要,并站在对方的角度上与施工方协商解决线路保护方案,确保双方利益的共同实现,这样电力线路的安全就会得到保证。如果巡视人员只是做好巡视记录或者简单的宣传,没有询问对方的详细情况,也没有考虑是否有解决问题的方案,仅仅强调电力线路是如何如何重要,那么在施工人员心目中对电力线路的重要性并没有留下具体的印象,这样就容易导致巡视人员走后施工人员依旧我行我素进行施工,必然给线路带来安全隐患。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排除险情不如消除隐患”。这就需要我们的巡视人员具备谨慎的工作态度,敏锐地发现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加强线路巡视和宣传,及时发现和解决线路上的危险征兆,积极主动地排除线路上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结语:电力设施保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每一位巡视人员应当担负的光荣使命,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由于电力线路杆塔多、线路长、分布广的特点,非常容易被损坏,要确保线路百分之百安全运行十分不易。做好电力线路保护工作依然是保障线路稳定运行的重中之重。结合当地实际,认真思考,相互借鉴,积极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宣传”活动,并全面进行总结,不断创新形式,及时排除线路上的各种险兆,做到防微杜渐,于细微处见精神,以保护电力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易少伟,李稷.电力设施亟待法律“护栏”[J].湖北电业,2011,02:22-24.

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输配电线路;安全运行;事故;继电保护;自动重合闸

输电线路是电网中传送电能的设备,包括架空线路和电缆。输电线路是所有电力设备中应用最广泛、运行环境最为恶劣的,不但要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冰雪覆盖、雷电等恶劣天气,还要经受树木、动物等其他设备较少遇到的生物破坏甚至人为破坏,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难度远高于其他的电力设备。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输电线路安全运行。

一、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管理

输电线路的运行管理,应该涵盖验收管理、巡视管理、维护管理、检测管理、试验管理、缺陷管理、状态管理等方面。

1.验收管理

凡新建、更改、技术改造、检修、预防性试验、定期检查的输电设备,输电运行部门应进行设备验收。输电运行部门应严格按有关国家标准、电力行业标准、电网公司技术标准要求,进行设备验收。新建、更改、技术改造、检修、预防性试验、定期检查的输电设备必须经验收合格,符合运行条件,手续完备,才可投入电网运行。

2.巡视管理

输电运行部门应根据线路在电网中的重要程度、沿线地质地貌的情况、历史运行数据、季节特点以及状态评价等制定分段正常巡视计划。输电运行部门应建立、健全线路巡视检查责任制,并制定“输电线路巡视工作标准”,将巡视的内容表格化,要求巡视人员必须按照标准要求巡视设备,对设备异常状态要做到及时发现,认真分析,做好记录,提高巡视的质量,发现重大及紧急缺陷应立即向上级汇报。输电运行部门应根据季节特点制定特殊巡视计划。特殊巡视分计划内和计划外特殊巡视。

3.维护管理

设备维护的主要依据有:架空输电线路运行规程、电缆运行规程、技术标准、工作标准、设备制造厂家提出的其他维护要求和注意事项等。输电运行部门必须按设备维护工作年度计划开展设备的维护工作。

4.检测管理

输电运行部门应根据运行规程的要求,结合线路状态评价,制定年度设备检测计划。设备检测主要内容有:瓷质绝缘子检测;瓷质或玻璃绝缘子等值盐密度检测;接地电阻测量;导地线弧垂、对地及交叉跨越的测量;充油电缆油压监测。应科学制定每条线路年度瓷质绝缘子检测和防雷设施检测的检测量,使检测值能反映设备的性能或状态。输电运行部门应严格按计划开展检测工作,并按月统计计划的完成情况。

5.缺陷管理

线路设备缺陷按其严重程度分为三大类:(1)紧急缺陷。严重影响设备出力,或威胁人身和设备安全,其严重程度已达到不能保障电力线路继续安全运行,随时可能发生事故的缺陷。(2)严重缺陷。缺陷比较重大,超过运行标准,对人身和设备安全有一定的影响,但设备在短期内仍可继续运行。(3)一般缺陷。对人身和设备无威胁,短时也不致发展成重大或紧急缺陷,在一定的时间内对线路安全运行影响不大的缺陷。

二、线路纵联保护

纵联保护由于能够反映被保护线路上任何一点的故障并以瞬时速度跳闸,因而被定义为超高压线路的主保护。一般用于220kV线路。根据信号的传输方式,纵联保护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由载波通道及保护装置共同构成的线路纵联保护、由光纤通道及保护装置共同构成的线路纵联保护。根据保护的原理,可分为纵联方向、纵联距离、纵联差动、电流相位差动等保护。500kV线路目前都是光纤差动保护,220kV线路目前也有很多线路将光纤差动作为主保护,但仍有一部分线路的主保护采用以载波通道为传输方式的纵联保护。但均按双重化配置。

1、纵联方向保护

纵联方向保护是比较被保护线路两端的短路功率方向,由载波通道和方向保护元件构成,载波通道分专用和复用两种。保护又分为闭锁式和允许式。

2、闭锁式

当被保护线路发生区内故障时,线路两侧保护中的起动元件(由负序、零序或正序电流突变量元件构成)立即起动本侧发信机发信(称为闭锁信号),两侧方向元件判定为正方向故障时,方向元件动作使发信机停信,当收信回路收不到对侧及本侧信号时,即输出信号,同方向元件动作信号构成“与”门,发出跳闸脉冲。当发生区外故障时,两侧起动元件同时起动发信,但这时只有处于远故障点侧的方向元件动作,使本侧发信机停信,而处于近故障点侧的方向元件不动作,不使本侧停信,因两侧收发信机使用同一频率,故两侧仍然能收到高频信号,两侧收信机均不输出允许跳闸的信号,因此,两侧均不跳闸。

3、允许式

当被保护线路发生区内故障时,两侧的起动元件动作但不起动发信机发信,由方向元件判断为正方向故障后,方向元件动作起动发信(称为允许信号),对侧受到允许信号后,如对侧的方向元件动作,则收信输出信号和方向元件动作信号构成“与”门,发出跳闸脉冲。当发生区外故障时,两侧的起动元件起动,不发信。这时,远故障点一侧的方向元件动作,起动发信,由于近故障点侧的保护为反向,方向元件不动作,也就不起动发信,也不发跳闸脉冲。处于远故障点一侧的保护,虽然方向元件动作,但由于没有收到对侧的允许信号,“与”门不输出信号,因此,也不发跳闸脉冲。

三、线路的后备保护

1、距离保护

距离保护一般设置为三段,一段为瞬动段,即在一段范围内发生故障时,距离一段瞬时动作跳闸。一段的整定范围为被保护线路全长的(接地距离短些,60%~70%。)这是由于距离保护第1段的动作时限为保护本身的固有动作时间,为了和相邻的下一条线路的距离保护第1段有选择性的配合,两者范围不能有重叠的部分,否则,本线路第1段的保护范围会延伸到下一线路,造成无选择动作。另外,保护定值计算用的线路参数有误差,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测量也有误差,考虑最不利的情况,如果这些误差为正值相加,而且第i段的保护范围为被保护线路全长的100%,就不可避免地要延伸到相邻下一条线路。此时,若下一线路出口故障,则相邻的两条线路都将跳闸,这将使保护失去选择性,扩大停电范围。所以,阻抗一段定值按线路末端故障可靠不动作整定,取线路全长的80%~85%。接地距离由于相邻线路出口故障时,有可能会误动,因此保护范围稍短些。二段和三段为延时动作段,也称为后备段,二段阻抗整定范围不超过相邻线路i段的保护范围。为保证选择性,延时0.5S左右(微机保护为0.4S)动作。三段阻抗按躲开正常运行时负荷阻抗来整定。动作延时按规程要求,应大于1.5S。

2、零序电流保护和方向性零序电流保护

零序电流保护是线路的后备保护。当超高压线路发生接地故障时,起后备保护作用。零序电流保护一般设置三段或四段。零序电流保护原理简单、动作速度快,但要有选择性,保护定值整定要与相邻线路保护配合。

四、结语

输电线路由于其运行范围和运行环境等原因,威胁其安全运行的状况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强化管理和自动装置的采用,提高其安全运行性能。总之,需要在多方面进行输电线路管理,应用继电保护和自动重合闸,以保障线路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学;知识产权;经济发展;保护措施

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提出以及实施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背景之下相关知识产权的理论知识,为我国实施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当前阶段来看,国家重视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能够有效的实现技术进步和国家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使得企业重视新型技术的研发,进而更好的进行资源的合理调配。因此,本文我们简要分析一下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相关方法论为其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1马克思主义概念简述

1.1马克思主义法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主要是马克思以及恩格斯所创立的一门法律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基础为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而这也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法学涵盖了法律当中的各个方面,从商学、刑法学到诉讼学等马克思主义法学都有一定的涉猎。

法律是保障公民一切权利最根本的手段,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来说也不例外,只有重视利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基础,最终才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的知识产权合理性和有效性。

1.2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简述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多种多样,但是所有的方法论都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而设立的。这个需要我们清晰的认识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论都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精髓所在。

本文我们主要分析实证分析法以及规范分析法的有效作用。实证分析法主要重视以事实说话,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证分析法能够有效的保证法律的规范性,而且在构建的过程中结合归纳与理性的分析,通过一定的社会调查以及资料的分析,最终能够有效的促进相关法律的建立。

总而言之,法律法规的真实含义并不是为了限制人们的权利,其创设的根本并不是为了束缚人的思想,而其存在的根本意义是通过法律来进行相关行为的规范,进而保证人们的生活方式能够朝着更加标准规范的方向进行。

2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前面我们提及对当前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理论概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法学为我国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而且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有效的思想为知识产权法的规范性奠定基础。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一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意义。

2.1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逐步进入到了成熟阶段,但是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意识和思想依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国家以及相关部门缺乏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一直到最近几年来,我国相关新型技术的大量出现,知识产权的重要程度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随着新型技术的大量涌现也日益凸显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需要我们尽快从各方面着手重视的。

相比较而言,在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的企业往往缺乏对专利权的重视,甚至有的企业往往缺乏这部分的意识,很多商标或者技术等都缺乏申请专利的意识,最终导致这些专利被不法分子利用并牟取暴利。

因此,当前这个阶段实施有效的专利产权保护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的技术专利,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企业凭借自身的专利新型技术能够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下占有一席立足之地,更好的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的。

总之,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才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使企业更好的进行新型技术的研发工作,让企业能够在新型技术研发的过程中看到未来,最终也相应的促进了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

2.2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已经相对的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我国目前企业对于专利权的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一步重视起来。

目前,针对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以下相关问题:有的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商标以及技术专利上的谈判过程中,虽然一方企业本身占据对技术或商标的专利,但是并未到相关专业机构中申请相应的专利,最终导致在谈判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证据,最终造成企业的相关损失。

另一方面我国在申请相关专利的过程中,有的企业虽然申请了专利但是只是申请国内相关技术以及知识专利,在很大程度上企业会忽视国外相关专利的申请,导致国内虽然有一定的法律保护,但是国外没有法律进行保护,使得知识产权外泄,造成了大量的技术外流,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些都是我国企业目前针对知识产权保护所面临的相关问题。

3马克思主义法学视角下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论策略

上面我们对当前阶段我国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和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施基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构建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下面主要是针对存在的问题阐述在当前阶段如何能够实施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3.1以历史唯物主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首先,对于国家来说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法的构建,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的创新技术研发。

具体的做法首先应当对企业所开展的新型技术和新型外观予以鼓励,在新型技术研发完成之后,鼓励相关企业能够进行专利的申请,同时国家应该予以物质上的鼓励,进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保证企业形成有效的创新能力。

专利权保护制度主要是保护专利申请人的自身利益,能够使其他使用技术的人员在付出一定的代价之后才能够使用相关技术手段,换句话说专利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技术的垄断作用,而这种垄断作用又反作用于市场经济发展,促使企业研发新型技术,实现了企业新型技术的整体发展。

在国家层面上我们能够看到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身影,一方面需要用阶级眼光看待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来看待问题,通过这两方面的重视以及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落实,对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保证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能够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潮流。

3.2以经济分析法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其次,企业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法学当中的经济分析法来加强自身的建设。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专利的申请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专利能够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企i应当重视自身相关新型技术的研发,在内部建设过程中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培养综合发展的人才,进而为企业研发专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部分企业应当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下,看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市场竞争的优势已经不再是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观察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内部设备的数量,而是重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视企业的创造能力,能否在新型技术的研发上贡献有效的力量。因此,当下我国企业家应当将企业发展的重心放在“创新”这方面的。

3.3以实证法完善《商标法》

另外,国家应当通过实证分析法来进一步完善《商标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我国当前企业商标问题不容乐观,很多企业由于商标没有及时的进行注册和专利的申请,导致商标被他人抢先注册。

我国在进行《商标法》法律的完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实证法的相关理论基础,通过社会调查,文献统计以及对市场发展态势的总结等来得出有效的制度。《商标法》应当重视市场经济中诚实守信原则的推出、明确企业商标相关专利权的时间范围,最终才能保证企业的基本利益。

3.4以经济分析法加大政府管理力度

最后,经济分析法提出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不能以单纯的经济发展形式来决定法律的创办形式,而应当结合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个因素促进法律的形成。[1]

从经济分析法的方向,国家以及政府应当重视对相关管理力度的加强,对侵权行为采取严肃的处理,保证企业的知识产权。另外,也应当加强相关知识产权的宣传工作,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当企业发生了被侵权现象时,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保护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2]

只有通过政府部门加大管理力度才能够有效的遏制我国侵权行为的出现,切实保障到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有效性。[3]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我们主要从当前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出台上存在的问题等入手进行简要分析。全文论述了在马克思主义法学背景之下,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做法,国家和政府的具体做法。总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应当逐步重视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的创造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4]

参考文献

[1]龚磊.马克思主义法学视域下企业的若干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

[2]赵丹.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安全措施

一、继电保护的概念

继电保护装置就是在供电系统中用来对一次系统进行监视、测量、控制和保护的自动装置。它能反应电力系统中电气元件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并使断路器跳闸或发出信号。其基本任务是自动、迅速、有选择性地将故障元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使故障元件免于继续遭到破坏,保证其它无故障部分迅速恢复正常运行。另外,它还能反映出电气元件的不正常运行状态,并根据运行维护的条件,发出信号、减负荷或跳闸。

二、继电保护的要求

(1)可靠性。可靠性是对继电保护性能的最根本要求。可靠性主要取决于保护装置本身的制造质量、保护回路的连接和运行维护的水平。一般而言,保护装置的组成元件质量越高、回路接线越简单,保护的工作就越可靠。同时,正确地调试、整定,良好地运行维护以及丰富的运行经验,对于提高保护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防止继电保护的误动和拒动给电力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

(2)选择性。继电保护的选择性,是指保护装置动作时,在可能最小的区间内将故障从电力系统中断开,最大限度地保证系统中无故障部分仍能继续安全运行。

(3)速动性。继电保护的速动性,是指尽可能快地切除故障,其目的是提高系统稳定性,减轻故障设备和线路损坏程度,缩小故障波及范围,提高自动重合闸和备用电源或备用设备自动投入的效果等。

(4)灵敏性。继电保护的灵敏性,是指对于其保护范围内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的反应能力。

三、确保继电保护安全运行的措施

(一)调度保护定值整定单应采取的措施:

①对于新保护的投运,必须要求提供周全的技术资料,包括装置的技术说明书、一二次图纸、Ct回路变比、相关设备的出厂试验报告等,在熟悉相关的技术资料后出具调试定值单,提供给施工单位完成现场的保护调试。其中应该特别注意有关保护程序的更改在保护技术说明书中可能没有反映,因此施工人员在调试过程中必须将保护程序更改的情况及时反馈给调度保护定值整定人员,在调试工作完成后由调度定值整定人员出具符合现场实际的保护定值单,该定值单必须由相关部门业务领导审核确认后方可交给施工单位现场放定值。定值放置验收合格后必须与调度核对现场使用的定值单正确。②保护定值单的整定应考虑到利用一定的延时使本线路的后备保护与主保护正确配合外,还必须注意相邻元件后备保护之间的正确配合,以满足选择性的要求;注意装置速动保护、充分发挥零序接地瞬时段保护及相间速断保护的作用,减少继电器固有动作时间和断路器跳闸时间等方面入手来实现速动性的要求。

(二)保护设备安装检查应采取的措施

新保护屏抵达生产现场后一般性检查非常重要,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清点连接件是否紧固、焊接点是否虚焊、机械特性等。保护屏后的端子排端子螺丝非常多,特别是新安装的保护屏经过运输、搬运,大部分螺丝已经松动,在现场就位以后,必须认认真真、一个不漏地紧固一遍,否则就是保护拒动、误动的隐患。②是应该将装置所有的插件拔下来检查一遍,将所有的芯片按紧,螺丝拧紧并检查虚焊点。在检查中,还必须将各元件、保护屏、控制屏、端子箱的螺丝紧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③保护屏的各装置机箱、屏障等的接地问题,必须接在屏内的铜排上,一般生产厂家已做得较好,只需认真检查。最重要的是,保护屏内的铜排是否能可靠地接入地网,应该用较大截面的铜辫或导线可靠紧固在接地网上,并且用绝缘表测电阻是否符合规程要求。④电流、电压回路的接地也存在可靠性问题,如接地在端子箱,那么端子箱的接地是否可靠,也需要认真检验。

(三)继电保护装置现场调试应采取的措施

在继电保护装置检验过程中必须注意:①对保护装置的功能进行认真检验,不能漏项、缺项,发现问题及时联系调度继电保护人员和生产厂家,整改到位;②应严格检验二次回路接线是否正确、是否与厂家屏图及二次施工图纸相一致,在检验过程中发现二次回路有设计错误需要修改图纸应上报设计人员和调度保护管理人员,经三方确认后由设计人员出具设计修改通知单后方可进行二次回路修改并在二次施工图上做相应更正,待施工完成后将修改的施工图送交设计单位出竣工图。③将整组试验和电流回路升流试验放在本次检验最后进行,这两项工作完成后,严禁再拔插件、改定值、改定值区、改变二次回路接线等工作。电流回路升流、电压回路升压试验,也必须在其它试验项目完成后最后进行。④检验结束后,必须将调试报告和二次接线的变更情况上报调度二次保护管理及现场运维单位。⑤检验结束后,由保护及运维管理单位组织对保护装置交接验收,交接验收应该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应特别注意现场保护装置定值区的放置与核对。

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意识

中图分类号:J129文献标识码:a

自古暨今,中国文化的主导者们“教民追孝”,“孝性”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特征,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如此偏爱传统文化和祖宗留下来的器物,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是基础这种“孝性”,这一行为能够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终于形成气候并引发出一系列重大的实践行动,并不是偶然的,或“头脑发热的”。20世纪初期,有识之士就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并呼吁民众加以保护,且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由于战乱、络绎不绝的社会动员和革命运动使人们无暇顾及这一领域;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西方文化的冲击,民众对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探寻更加迫切,极力寻求打下生命烙印的记忆,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留住这一记忆之一,它“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是一项举国上下全民参与代代接替的、长期的宏伟的历史性任务。”)参见刘愧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一文,《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然而,从近些年的保护状况来看,虽然出台了非常细致的、具有法律效益的保护策略和措施,却并没有有效的抑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笔者认为,问题的出现除了关乎有形的“政策”,更关乎无形的公众保护意识。

一、重视“上”“下”层的协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民族或族群,它属于该民族或族群的全体人们,它具有很强的公众性。而公众意识就是这些民族或族群的自我意识,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保护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举措,这也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是目前在国内许多单位或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容以及重要意义认识不充分,他们不知道保护什么?能不能保护?怎样保护?

一个世纪以来,不少研究者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研究之中,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了许多有益有价值的工作。然而,专家、学者们的保护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热衷于“填补空白”,戴着“艺术之墨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因素加以改造和利用,以“变异”的形式存在于“象牙塔”层面的交流与合作。“然而,在民间艺术活动被大量地用以为创作材料而遭到掠夺性开采的同时,它们本身却仍然被视为落后的、原始的、粗糙的,被视为必须以精英文化的模式加以改造才能拥有艺术价值的对象。”(注:参见傅谨《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一文,《草根的力量》,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这种漠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脱离保护主体的基础意识层即公众保护意识的所谓“保护”,跟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的速度。

政府的政策有利于保护,也有利于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然而,过于的依赖政策,也会导致公众保护意识的淡薄。2004年8月28日,中国政府加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公布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公布了518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确定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6名。应该说,国家政府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鲜明的“等级制”保护策略,有时会削弱民众的保护意识,他们会认为名录下的遗产才是需要保护的,或者“高等级”的遗产才是保护的对象。我们似乎走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公布名录和传承人”本意是要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而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反而却消减了这种意识,因而,关键不是政策的出台有多少前瞻性,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有多重大的意义,而是实际操作中,重视政策、研究成果与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的协调,告诉人们为什么要保护并热爱这一类型的文化,增进保护的紧迫性的认识。

二、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的三层举措

提高公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国家社会的自觉意识)其实就是一个全民性“文化自觉”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是‘死文化’而是‘活文化’,其区别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点就是依附于特定的民族、群体、区域或个体存在,并流传至今。”(注:参见乔晓光《关注母亲河》一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讲究“活”性,以“人”为本,离开了对人的关注与重视,就是舍本逐末。提高“人”的保护意识虽然是针对全体公众,但具体操作还应具有科学性和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应该有三个递进的层面,它们所针对的受众不同,得到的效果有差异,而结合实施则可以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

1、提高传承人和相应的专业人员的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他们“掌握着祖先创造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他们是中华伟大文明的象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是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宝库,他们身上承载着祖先创造的文化精华,具有天才的个性创造力。……代代相传是文化乃至文明传承的最重要的渠道,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天才的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往往还把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化推向历史的高峰。”(注:参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命名工作手册》,2005年版,第11页。)保护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是要保护传承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由于传承人的声誉和所处的特殊位置,除了要传授特定的“文化”外,还需传播延续这类“文化”的意义。然而,对于部分传承人而言,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我们所认为的“文化”,这种最直接的能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的途径应是要得以重视的。此外,近两年政府公布了第一批部级遗产和传承人名录后,有部分没有被列入名录的传承人通过媒体渠道道出了自己的抱怨:“国家不重视,我们如何来传承”,过于依赖政府政策和带有功利性的保护意识,不仅不能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更会加剧它的消亡。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从对濒危形态的抢救,到对消亡形态的搜集整理研究,再到活态形式的扶持振兴与开发利用,都离不开相应的专业人员参与和必要的理论知识指导。较之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艰巨任务,其研究的专业队伍及其分布状况很不均衡,传统文化艺术研究领域比较合格的专业人员,大多集中于部分大都市和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且年龄普遍偏高,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长期进行实地调研。而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集中在“地方和基层”,其保护只有等待“有识之士”来发掘,或利用地方仅有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在维持,这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处于“非专业”状态,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培养专业人才输入基层、培训地方固有的人才以及成立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是有效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的有力保障。

2、重视教育的传播方式

教育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教育活动也成为支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严重缺乏专业研究队伍,一些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院校开始设立相关专业,开展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历教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发挥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桥梁作用。同时,鼓励和支持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知识纳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等,来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但是,在地方专业人员极度匮乏,特别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的乡村,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源地,教育工作者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没能力从理论上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做系统规划的情况下,就在学校教育全线铺开,极有可能使效果“事与愿违、南辕北辙,甚至有可能在实施保护的良好愿望之下,由于不能按照科学思想办事,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指导,带来不必要的遗憾,酿成不必要的祸端。”(注:参见吴文科《以人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根本性原则》,/main.jsp.)

重视教育,更应该重视教育的传播途径。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应采用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要培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级专业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调查、登记、摄像、录音、认定、建档等工作,摸清家底;另一方面,要在本科、专科教育层面大力宣传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因为这一层面的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都将是面对基层和地方的;再次,要对中小学有志教授和传播的教师进行培训,创造和提供机会让其再学习,他们是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的“传承人”。只有提高了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才能避免“一哄而上”,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全民的保护素质。

3、保存与建立原生态生存环境

保存和建立原生态生存环境与提高公众保护意识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是隐含在物质层面之后的宝贵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传统,这就离不开它的原生态环境。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的制约下,要想完整的保存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生存环境是不可能的任务,只能是有限的条件内相对的实施,设立生态博物馆提供了这一相对的可能性。

生态博物馆是将自然生态资源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实行整体性保护的一种新型博物馆,又称作“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建立生态博物馆,越少参与经济利益,就越有利于保护原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唤起原居民保护与保存传统文化的精华的意识,加大政府和民间的经济投入;另一方面,它能提升原居民的责任感、遗产内聚力和保护意识。此外,这种“博物馆公园”的形式,必然会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及来访者,除了在进园前的强制性“教育”外,生态博物馆还以其独有的魅力促成和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及其保护的意识。

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青海;古建筑;遗产保护;调查研究

一、青海古建筑遗产的特征

(一)地域性

青海古建筑体现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文化发展,大部分古建筑均以藏式建筑为主,兼容汉、回建筑风格,这些因素与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社情紧密联系。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塔尔寺就是汉藏回融合的典型,民族性和地域性在青海省的古建筑风格中得到充分反映。

(二)历史性

古建筑遗产的最根本特征就在于其见证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面貌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建造和利用的实践,古建筑的历史特征是形成古建筑遗产历史价值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帮助后人以古建筑作为载体,还原历史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重要历史信息。

(三)艺术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建筑以物质形态的方式表达其文化内涵,其建筑技术、装饰艺术及必然通过建筑文化体现出来。青海流传下来的古建筑设计匠心独运,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建筑体系,其中对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民族由于信仰不同,宗教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二、青海古建筑遗产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是遗产的基本价值。见证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更替,能够留存到今天的这些历史时期的建筑实物的数量非常稀少,因而它们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具备了时间久远和类型稀少两方面的稀缺性,古建筑就更显得珍贵,历史价值更为突出。

(二)信息价值

建筑遗产可以使我们认知、了解它赖以产生并存在的历史时间及社会环境的各方面状况,承载的信息涵盖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等诸多方面,这就是建筑遗产的信息价值。古建筑遗产的信息价值被当作是一种"文化认同",它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与强调,被视作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的综合体现。

(三)情感与象征价值

曾任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主任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物保护顾问B・m・Feilden博士总结归纳过欧洲人对于建筑遗产价值的多方面认识,他认为情感价值指建筑遗产在认同作用、历史延续感、象征性、宗教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使用价值指功能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价值。情感与象征价值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深刻地被认识到,其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关注。

三、青海古建筑遗产保护调研分析

在本次青海古建筑保护现状调查中,笔者采取选取部分古建筑保护单位以及访谈相关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调研方式,了解当前青海古建筑保护现状。"青海现存的古建筑多与各类宗教文化有关,在819处古建筑中,以寺观塔幢数量最多,共321处,占古建筑总量的39.2%;其次为坛庙祠堂230处,占古建筑总量的28.1%。各民族的建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汉藏回结合的建筑样式有很多,创造出了色彩纷呈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目前,青海古建筑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保护体系不够健全

1、注重发展,忽视保护

政府在保护高原古城文化中制订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内容不够全面,操作性也不够强,保护措施滞后体现在保护法规文件缺乏,目前还没有系统完善的古建筑调查资料,对古建筑保护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完善的遗产保护法律体系。

2、注重开发,忽视监管

青海古建筑遗产主要作为旅游资源开发,随着"大美青海"形象得到广泛宣传,带动青海旅游持续升温,与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相比较之下,古建筑保护却相对滞后,两者矛盾日益凸现。在旅游旺季时,古建筑景点处人流量非常大,有些游客在古建筑墙体中留言刻字现象屡屡出现,危及古建筑本身的保护,体现了政府注重开发,而欠缺相应的监管力度。

(二)保护规划不够合理

1、注重经济,忽视文化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没有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未能避免市场经济对文化的负面效应,不仅没有创造出文化与经济双赢的局面,反而造成因片面追求经济短期高速增长,而忽视甚至牺牲城市文化建设的浮躁状况。

2、注重眼前,忽视长远

政府部门在规划过程中会出现只顾眼前经济利益,不顾长远的文化效益,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下,对古建筑以及周边环境进行盲目开发,建设酒店、宾馆等娱乐设施,毫不顾及古建筑的周边环境,一些古建筑甚至作为商业性场所,在景区旅游开发和经营中的无序、低序以及破坏现象屡屡出现。

(三)保护资金不够充裕

1、注重回报,忽视投入

青海在文化遗产方面的投入的财力并不多,从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通报的信息中,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方面处于全国后进位置。许多古建筑因为保护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造成了古建筑得不到补救的严重损坏后果,并且古建筑的维护并不可能一劳永逸,要经常进行维护,费用比较高,大多数古建筑难以被纳入保护体系。

2、注重拨款,忽视自筹

古建筑保护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保护资金总是不太充裕。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大包统揽而没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不可能真正做好古建筑保护工作的。但目前遗产保护资金的筹措还没有详细明确的制度规定,对于市场化运作来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来改善古建筑保护问题,政府也没有具体指导性的政策出台。

(四)保护宣传不够到位

1、注重利用,忽视宣传

古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滥用,保护意识淡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古建筑破坏的因素中,人为的破坏更加严重,公众没有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意义,而政府部门更加注重古建筑的利用,管理上只重视开发,忽视保护的必要性,这与缺乏足够的宣传有很大联系。

2、注重形式,忽视行动

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工作本身就比较欠缺,在实际宣传过程中,却出现喊喊口号,拉拉条幅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并没有真正走入群众,对广大民众施加影响;在学校平台中,也没有真正将遗产保护纳入教育内容,很难十分有效地在下一代中普及古建筑保护的知识。

四、青海古建筑遗产的破坏原因

破坏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大的方面。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一些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发生,如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如门源回族自治县大板九寺院址因山体滑坡被埋,在玉树发生"4・14"强烈地震中,不可移动文物,尤其是寺院等古建筑在地震中遭受到严重破坏。导致这些古建筑文物点被破坏都是突然发生的,无法预料的,这个时候对古建筑的破坏强度非常大;另外,自然破坏力对古建筑也存在持久的、时刻地侵蚀,它们对古建筑的破坏是缓慢进行,日积月累的,最后导致建筑遗产损毁。

(二)人为因素

破坏古建筑遗产的人为因素有很多,如由城市建设而引发的对建筑遗产的拆除和损毁;为开发旅游在遗产所在地大量兴建各类旅游服务设施以及旅游容量过大,超出了景点承载力的问题,古建筑受损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同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在许多景点周围存在许多违建项目,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限制,文物建筑本身和蕴含其中的无形文化底蕴也将受到严重的破坏。与自然因素相比,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结果往往更为严重,常常会造成某个类型或某个地区建筑物的大规模破坏,对建筑遗产造成的破坏都是无法挽回的。

五、青海古建筑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出台和完善有利于古建筑保护的法规

1、制订更加具有操作性的古建筑保护与管理条例

尽管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导下,青海省也相应制定了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但条例内容过于宏观,对古建筑的保护也欠缺详细规定,对古建筑的破坏行为也难以有效制止,因而,制订并颁布更具有微观操作层面古建筑保护条例显得十分重要。

2、研究制定古建筑保护的一系列配套政策

在文物管理部门对古建筑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古建筑进行分级保护,一经被列入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就不能随意拆毁,在古建筑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工程建设,其工程的结构布局、建筑风格应当与古建筑的历史风貌和周边环境相协调。

(二)合理规划和利用古建筑遗产

1、要强调规划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要将古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落实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在经济建设和开发中,要有长远的目光,注重规划保护,把古建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资源适度开发出来,为文化建设服务,也促进经济发展,努力达到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

2、要重视合理利用

在保护古建筑完好的前提下,重视合理利用,并在利用中促进古建筑保护和管理。众多文物保护实践证明,古建筑的保护是利用的基础,没有保护就不可能谈利用,古建筑依法得到有效的保护才能合理被利用,被纳入旅游发展规划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所在地政府应当加强环境整治,落实和改进保护措施,在确保古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

(三)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和多募集资金渠道

1、加强各级财政投入

当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主要依靠政府保护为主,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资金投入虽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单就众多的古建筑遗产保护来说,无法全面有效保护。那么,在政府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增加遗产保护经费。

2、多渠道筹措资金

我国古建筑保护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但这部分资金只能解决少量古建筑保护的维护问题,对于大量分布于乡野的古建筑则是杯水车薪,因此扩展资金的筹集渠道是十分必要。可以采取设立古建筑保护资金、接受社会各界捐赠、吸纳市场运作等进行筹资。

(四)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1、大力宣传古建筑的价值

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客观规律,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有利于增强城市文化整体竞争力。保存至今的古建筑都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广泛地发挥古建筑遗产在国民素质教育、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意识到古建筑所蕴含的价值和对当地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2、纠正单纯依靠政府的观念

古建筑保护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而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进行宣传和教育,宣传政府古建筑保护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群众的保护和参与意识,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古建筑的价值和保护的必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六、结语

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古建筑遗产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这些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承载着当地的民俗风情,传承着少数民族文化。因此,做好古建筑保护工作,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充分利用古建筑资源,以新的姿态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也可极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遗产保护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谢明.公共政策分析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

[3]李金珊.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视角与途径[m].科学出版社,2010.

[4]宋振春.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5]邹统钎.遗产旅游管理经典案例[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6]陈红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刍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6).

[7]田春风.论古建筑与城市现代建设的矛盾与统一[J].大众文艺,2012,(5).

[8]张青.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J].安徽建筑,2011,(2).

[9]董粝.论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J].旅游纵览,2012,(6).

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篇9

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也是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事关我国的国际形象,事关我国的国家利益。做好此项工作,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和维护互联网传播秩序的必要保障。对内是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显示我国政府打击网络侵权盗版活动、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对外则是宣传我国为打击网络侵权盗版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正面展示中国版权保护工作,引导国际社会对中国形成更为客观公正的认识与评价。

央视网作为北京2008奥运会官方互联网/移动平台转播机构,享有在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对本届奥运会进行新媒体转播的独家权益,使命光荣,同时责任重大。2007年12月18日,央视网获得北京奥运会新媒体转播权益之迹就郑重承诺了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责任,制定了详细的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细则和操作措施。央视网专门成立了奥运版权保护中心,组建“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行动小组”,启用专业化团队利用行政、技术、法律、宣传等多种手段,全力为北京奥运的新媒体传播王作保驾护航,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奥运新媒体传播和版权保护工作探索和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成效斐然

央视网奥运版权保护中心实施全天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置。自2008年5月30日至8月25日,共计发放告知函/律师函174份,涉及114家网站(包括手机平台)。截至8月24日晚,央视网向“反盗版工作组”一共投诉了60家互联网平台网站,6家手机电视网站,并对迅雷、世纪龙等公司提起法律诉讼,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制止盗播侵权行为。国家版权局、广电总局等主管部门对央视网在新媒体版权保护王作中所采取的措施给予了好评,对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

奥运会开幕前,国际奥委会曾预测在中国大陆地区将会出现大规模的盗版侵权现象。奥运会开幕以来,国际奥委会监控结果显示,截至8月17日全球共监测到4066个盗播链接,有90%来自海外,在中国发生的侵权行为都得到了迅速、有效的制止,这与奥运会开幕式前的预测完全相反。8月15日起,国际奥委会针对中国大陆地区的监控结果连续了“零报告”,即没有发现大陆地区任何内容溢出等违规现象。国际奥委会对央视网新媒体版权保护工作表示满意,认为央视网在地域保护和内容加密领域完全履行了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同时,对央视网快速反馈并支持国际奥委会版权保护工作表示感谢。

多部门协作多手段并用

积极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借力行政渠道强化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工作。央视网积极配合国家广电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政府主管部门,采取有效的,包括行政方面的手段,共同维护奥运新媒体版权。依托四部委组建的“奥运侵权反盗版工作组”,通过《处理非法转播奥运赛事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制止盗播、侵权行为,针对盗播相对集中的源头网站平台给予重点打击。央视网还配合国家版权局、公安部和工信部等部门,从6月12日至10月15日在全国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推动有关部门整顿搜索引擎,使其在奥运期间的链接指向正版内容。

国务院新闻办向各省网宣办、网管办和中央新闻网站下发《关于保护奥运新媒体转播权的通知》,要求中央新闻网站、各地方新闻网站和各种新媒体平台要严格保护奥运新媒体版权。

在国家广电总局主办、广电总局信息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监管中心和央视网承办的“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论坛”上,100多家新媒体机构签署了《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论坛北京宣言》,表示要严格保护奥运新媒体版权。

此外,央视网还加入了国际奥委会的“2008互联网监控项目”,使央视网掌握的监控结果,包括与广电总局、监控技术公司合作的监看项目内容能够快速反应到国际奥委会有关部门,并进行及时处理。

打造强大的反盗版同盟阵线――奥运新媒体传播联盟,组建“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行动小组”,实现大陆地区互联网版权保护的无缝对接,从根源上杜绝奥运盗版侵权行为的发生。为了更好地传播北京2008年奥运会,打击奥运新媒体盗版违法违规现象,央视网在严格遵守国际奥委会相关规定的前提下,一方面遴选有版权保护能力和传播实力的机构进行商业性转授权配合传播,另一方面联合有一定的传播实力但需要版权保护技术支持的机构进行公益性转授权配合传播。

打击盗版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推动正版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作为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的重要步骤和策略,央视网打造一个强大的反盗版同盟阵线――奥运新媒体传播联盟,其中商业性转授网站9家,公益性转授权配合传播网站174家。考虑到目前多数公益性传播网站在技术、设备、资金、带宽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满足国际奥委会对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的要求,因此央视网统一提供链接以及赛事精彩集锦视频、奥运新闻视频、图文资讯等内容的嵌套页面和嵌套播放器。

8月5日,央视网与得到奥运转播转授权的所有合作伙伴组建“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行动小组”,共同承诺严格履行奥运转播协议中有关版权保护的条款,按照《处理非法转播奥运赛事案件快速反应机制》行动,实现大陆地区互联网版权保护的无缝对接,从根源上杜绝奥运i版侵权行为的发生。8月12日,央视网对个e门户网站存在的地域保护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并拟定《关于促请在协议范围内传播奥运赛事的紧急通知》,于当天发送给所有奥运转播转授权合作伙伴,《通知》中再次强调各合作伙伴要严格遵守ioC要求,尤其要加强对播客上传类平台地域封锁措施。国家版权局等主管部门对央视网及时发送《通知》的措施给予好评。国际奥委会也充分肯定央视网地域保护和内容加密工作。

对地域保护、数字版权保护(DRm)平台建设重点投入,运用技术手段确保奥运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央视网作为北京奥运会官方新媒体转播机构,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版权保护措施将新媒体传播的地域范围严格限制在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并且要保证自己的版权,保证不被别人滥用再传播。为此,央视网建成了ip地址信息库、数字版权管理平台(DRm)以及视频指纹识别保护技术平台。

北京奥运会期间,数字版权保护(DRm)技术在高并发、高压力情况下顺利实施成功,满足了国际奥委会对新媒体转播的版权保护技术要求,也标志着央视网的版权保护技术能力已经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并在国内网站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地域保护方面,严格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在不同的播出平台上进行了三重保护,将地域保护的工作顺利完成。与此同时,使用了全球的视频监测平台进行地域溢出的监控,成功地对央视网及转授权商的地域保护效果进行了监测,为查找地域溢出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抽调专门力量,建设监控队伍和平台,对境内新媒体侵权盗版行为实施24小时全方位监控。在奥运版权的监控方面,央视网抽调专门力量,建设了自己的监控队伍,对我国境内的网站i版情况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看、取证,并与广电总局网络监管中心联合组建了奥运版权保护联合监控队伍,对未经授权非法转播、超越授权内容范围的转播等侵权盗版行为进行重点监控。从8月6日奥运赛事启动开始,双方都对奥运转播进行了全网监控、其他专业监控技术公司也参与了监看工作,共有245家网站进入监看名单。同期,央视网通过对境内手机平台的监看,及时发现了有地域溢出、超限转播奥运视频等违规行为,并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侵权现象。

此外,央视网还与北京市版权局建立联合监控平台与“全国打击网络侵权i版专项行动”挂钩,在奥运期间及时查处侵权盗播行为。

同时,央视网还监控到12家国外网站有地域外溢等违规现象,可以在中国收看到奥运赛事视频。央视网及时将相关的监看结果向国际奥委会进行了投诉。

注重使用宣传手段促进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工作的推广,重点报道各主管部门针对版权保护的新措施、新规定以及打击非法传播的专项行动,确保奥运版权保护的概念和措施深入人心。央视网加强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工作的宣传工作,配合政府各主管部门出台的有关奥运版权保护的通知、条例以及央视网发起的版权保护措施在央视、网络、手机、公交车载电视以及平面媒体等平台进行深入宣传。

对“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论坛”、三部门《关于严禁通过互联网非法传播奥运赛事及相关活动的通知》新闻会等,央视网都专门制作了相关专题在网络、手机、公交车载电视平台进行推广,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国际频道、奥运频道也进行了报道。

央视网还策划、制作了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电视宣传片,旨在提高人民群众奥运版权保护意识,宣传正确的收看途径。同时积极配合国家版权局等政府部门开展的打击侵权i版专项行动进行宣传工作,通过互联网、手机和公交车载电视进行立体化报道。

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奥运新媒体版权,维护合法权益,对互联网i播行为也起到了震慑作用。国际奥委会、中央电视台先后向央视网签发了《授权书》,央视网有权对未经授权擅自转播奥运会赛事的第三方采取包括签发告知函/警告函、提起行政投诉以及作为原告向法院提讼等措施。

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青光眼;诊治;护理

青光眼是由于病理性眼压升高引起的视神经损害,而导致的视功能障碍的眼病,也是以视神经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青光眼治疗的最高目的就是保护视力,防止和阻滞视功能及视野的继续损害。在青光眼的治疗中,我们采用药物降眼压或手术降眼压。在临床诊治中,我们发现有部分患者眼压正常却发生了典型的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也有部分患者眼压增高而不出现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因此,对青光眼的治疗不要仅限于传统治疗方法上,也要不断进行创新,创出新方法、新思路。为此,我们对青光眼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临床要求,提出了新的护理标准。下面将我们对青光眼的诊治及护理新标准介绍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1一般资料

本组9例青光眼患者,男性有5例、女性有4例。发病年龄均在45—55岁之间。其中:45岁的有1例、46岁的有1例、47岁的有1例、48岁的有1例、50岁的有1例、52岁的有2例、55岁的有2例。

2临床表现

本组9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眼胀痛、同时伴有头痛、头晕的有5例;眼痛伴恶心、呕吐的有2例;同时对有下列症状之一者,都要谨慎考虑有青光眼发生的可能。如:①清晨起来看书、看报纸、看日历费力,感到前额、眼眶及鼻根部有酸痛频繁的。②有头痛加重、眼胀痛频繁,看灯虹视,在暗室或暗处停留时间过长、情绪易激动者,休息后头痛症状缓解或消失者。③有青光眼家族病史的,年龄在40岁以上者,有高度近视、糖尿病及高血压者。④视力逐步下降,两眼视力不一样,戴合适眼镜仍头痛、眼酸胀感的。⑤男和女不到花眼年龄而提前花眼,自己戴的花镜,过一段就觉得度数不够,经常要换度数的。针对上述这些患者必须严加监视,密切观察,以防万一。

3临床治疗及方法

高眼压是引起视神经损害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的发生和发展,与眼压升高程度和视神经对压力损害的耐受性有关。如何有效地保护和恢复青光眼视网膜视神经功能,防止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降眼压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之一。不把眼压降到正常眼压水平,是无法保护视神经的。所以,视神经保护方法必须是在有效降低眼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视神经损害的不同环节,利用不同药物,采用不同手术,控制眼压来阻断视神经损害的进一步发生。为此,我们护理人员在护理岗位上必须注意,掌握临床护理方法和细节。①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来合理选用抗青光眼的药物。一般选用毒性小、副作用小、危险性低的药物。滴眼液要选择浓度较低的,滴眼时尽量少滴,严格掌握每次的滴数和一天的滴数。要严格掌握滴药的方法,当需要多种药物滴用时,每种药滴液的间隔必须是5分钟,每种药物的滴量不能超过两滴。每当滴完一种药液之后,要压迫泪囊部5分钟。②在为患者用药时,护士和患者要互相交流思想,互相沟通感情,让患者心情舒畅,使患者进一步坚定治疗眼病的信心,配合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使自己早日康复出院。护士必须要掌握降眼压原则,当发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要迅速及时为患者降眼压,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挽救保护视功能。对开角型青光眼中眼压,一般要求保护在用药后下降到原眼压的20%—25%为宜。总之,只要有高眼压存在,就要坚持进行眼压的监测与控制,随时做好手术降眼压的全面准备。

4心理护理

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性致盲性疾病。由于视力下降,患者思想焦虑,心理恐惧加大,这时我们护士要主动热情对待每一位患者,给他们安排在舒适安静的病房里,嘱患者按照医生指点迅速用药。嘱患者要有战胜青光眼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还要向患者开展青光眼知识宣传教育,向患者介绍青光眼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情况,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要更加体贴关心,向患者讲述手术的目的及重要性,让患者消除顾虑与恐惧,以积极态度和良好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5术后出院指导

出院后要保持清淡饮食,多吃含钾丰富的食物,忌辛辣油腻食物,少喝浓茶和咖啡等,保持大便通畅,关键要保持平稳心态,劳逸结合,注意休息。嘱患者要定期进行复诊检查,每天用药的次数及用药时间,要按医嘱执行。不可随便改用药的剂量,不可私自停药。情绪不要过于激动,不要饮酒和过多喝水。穿上衣衣领不要过紧,不能久在暗处工作,不能长时间玩电脑打麻将。要养成自我监测眼压的能力,要定期自我监测视力情况,对视力有一过性丧失、突然视力减退和缓慢视力下降,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对复视、虹视、视物变形等都要有充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