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少林武术操教学十篇少林武术操教学十篇

少林武术操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3:51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1

我园地处享誉世界的登封。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有闻名世界的少林寺及少林功夫,有风景秀美的中岳嵩山,还有极具科学、技术、艺术、历史价值的古代建筑群“天地之中”历史古迹和名胜风景,具有鲜明的旅游文化特色。立足于这样的实际,我们尝试通过有效整合本地旅游文化资源,积极构建我们的园本课程:“天地之中――美丽登封”。

一、创设幼儿园旅游文化环境――重视潜在课程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为真正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我园十分重视环境在园本课程建设中的潜在功能,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1.幼儿园大环境创设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把家乡的历史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地方特产、少林武术等文化资源,以图片、实物的形式布置于幼儿经常路过的走廊过道、文化展厅,通过师幼、亲子阅读,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随时感受登封的旅游文化底蕴。

我们还对教学楼的大厅、走廊进行了精心布置,宗旨是在内容上突显登封旅游文化特色,材料上体现登封旅游文化气息,制作上尽量优雅别致。教师们群策群力,家长、幼儿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了教学楼的布置。其中一楼大厅以“少林兵器”为主题,二楼以“‘天地之中’古代建筑群”为主题,各层楼梯展示少林功夫图片,彰显了登封的文化特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班级小环境布置

班级墙饰。除了幼儿园的大环境充分体现我园的特色,各班教师还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班级小环境的创设,教师和家长、幼儿一起把我们当地著名景点的图片张贴在教室内,并经常更新,形成了班级文化特色墙。如大一班的“少林功夫小子”主题墙,教师和家长把一些幼儿学习少林功夫的照片张贴到班级的墙面上,引导本班的幼儿认识、学习少林功夫。

区域环境。各班搜集“天地之中”历史古迹建筑群图片,投放到美工区、建构区里,让幼儿自主操作,用画笔和积木再现历史建筑风貌。如大三班以艺术创作为主题,引导幼儿借助画笔、豆类、废旧材料等,运用绘画、粘贴等多种创作方法,表现登封的历史建筑文化。

二、发挥教师群体智慧――精心研发课程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为了能让孩子对登封旅游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我园特意在幼儿园课程中安排了每周一节的园本活动课。为了组织实施好这一课程,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精选合适内容

首先,我园课题组经过研讨决定,我们的园本课程以登封的旅游文化为主题,命名为“天地之中――美丽登封”。登封的旅游文化涵盖面很广,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给孩子学习的,我们必须对社区资源进行合理选择。根据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从教师选送的各种材料中,筛选出具有一定教育意义、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作为园本课程的内容。另外,我们把收集来的有关家乡特产、历史文物建筑、名胜古迹、少林功夫等相关内容进行了仔细梳理,从中确定了适合各年龄段幼儿学习的具体内容。

结合《纲要》和渗透式领域课程目标要求,经过共同商议,我们确立了四个主题活动:“少林功夫”“历史古迹”“美丽嵩山”“地方特产”。小、中、大班各年级据此明确了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2.研讨设计活动

结合本土资源组织幼儿集体教学活动完全属于创造性劳动,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我们遵循由易到难、由熟悉到陌生的原则,参考登封市教委编写的《美丽的家园――嵩山历史建筑群幼儿读本》,挑选了《少林小子》《大唐碑》《嵩岳寺塔》等幼儿比较熟悉、简单、易记的儿歌内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每学期开始,各教研组组长都会带领本年级教师,依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课程资源,确定活动主题和教学活动计划。教研组成员再根据各自的教学特长,选择一个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最后,教研组成员集体进行说课、评课,在教育实践中予以验证,进行教学反思、汇总。

三、组织丰富的活动――用心拓展课程

1.请进来、走出去,近距离感受少林功夫

为了让幼儿近距离感受少林功夫的神奇和精彩,我们带幼儿走进登封的塔沟、鹅坡、小龙等武术院校,观看武术学员习武、练功;邀请武术院校的学员到我们幼儿园做老师,让孩子们跟他们面对面地学习少林功夫。马步、弓步、仆步冲拳、推掌、亮掌……一招一式,孩子们学得非常认真。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对少林功夫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武术操进校园,亲身体验少林功夫

除了设置武术课程,我们还将武术编入了幼儿园的早操。教师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合适的背景音乐,在早操中融入了简单的武术动作,让孩子们每天都能在做早操时体验少林武术的魅力。

3.出校园到户外,领略嵩山风景名胜

对于幼儿来说,一次真实的体验比大人的说教更有价值。为了让幼儿能亲身感受并逐渐了解嵩山历史文化,我们组织幼儿参观嵩阳书院、嵩山地质公园等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组织“登嵩山步道”“我是嵩山小卫士”等亲子活动,让幼儿走近嵩山,感受嵩山的秀丽风光。同时使幼儿知道,作为登封人,为了家乡的环境更加优美,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家乡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还请家长利用周末或假期的时间,带领孩子游览登封名胜古迹,向孩子介绍这些名胜古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由来,让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美丽的家乡。

四、利用家长资源丰富活动形式

家长是园本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园地等多种形式宣传课程理念和价值,展示课程研究成果;让家长提供相关的活动材料,协助孩子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请会少林武术的家长来园当老师,亲自教孩子们学习少林武术等。家长资源的利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园课程实施的途径,拓展了园本课程的活动形式。

我园还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如六一儿童节的“亲子登嵩山”“亲子武术表演”“亲子摄影展”等。随着园本课程的深入开展,家长的教育理念也逐渐转变,对于幼儿园的活动,他们从原来的被动配合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参与。这增强了家园互动的有效性,使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五、实施园本课程的反思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2

摘要本文对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习武动机的现状进行剖析,从习武动机的现状分析出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激发他们的习武兴趣。结果表明:近年来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招生规模开始减少;在校女生很少,选择武校的男生还是占了多数;武校学生习武兴趣浓厚;但强制习武是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武术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不良现象;在习武动机呈现多样性,且动机之间彼此联系,交互作用。绝大多数学生到武校习武绝非一个动机,而这些动机又会随时变,较注重防身自卫、升学就业、表演比赛等,缺少健身、修身、陶冶情操等趋势。

关键词中学生习武动机分析

一、结果与分析

(一)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在校人数状况的统计分析

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的发展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是不容乐观,并有急剧恶化的形式,在学校的人数规模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在2007-2008年之间学生数在逐年增加,而从09年开始学生数在逐年减少。学校的招生开始变得困难,情况不容乐观。从学生性别分布看,在校女生很少,选择武校的男生还是占了多数。

(二)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对武术喜欢程度的分析

通过对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对武术兴趣调查得知:喜欢武术的学生占90.62%,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可见,对武术的强烈喜欢是推动他们参与武术学习的根本动力。另外,不喜欢武术的学生占9.38%,在这部分不喜欢武术的学生中,大多是由于家长要求参加武术学习,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逼迫他们练习武术,这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并使他们对学习武术产生畏惧心理。出于就业、升学等目的,他们参与武术训练带有强烈的目的性。

(三)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习武动机的整体分析

1.防身自卫

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习武动机为了掌握防身格斗技能的占29.85%,居各项动机之首。这说明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对武术的防身自卫价值有较充分的认识,且相当重视,有通过习练武术而获得防身自卫和枝击格斗技能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并且武术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是一种能够防身自卫的功夫,甚至三岁中孩也明白,所以经过调查分析得出以防身自卫动机习武的人数较多。

2.培养意志

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使许多中学生从中生活条件优越,缺少在艰难环境下的锻炼,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加之现在多是独生子女,社会的影响、家庭的娇生惯养,容易使他们养成怕苦、怕累的习惯,意志薄弱,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差。他们对千变万化的社会认识不充分,对事物的发展估计不足,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心理素质差,处理问题不够沉着,缺少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遭受一点挫折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如此下去,很难健康成长。因而,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十分必要。

3.比赛表演

长期以来武术艺术表演形式广泛的存在于民间的喜庆集市上,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以此吸引着众多的习练者。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习武为了参加各种武术表演和竞赛占总人数的17.16%,表明学生对进行武术表演和竞赛活动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武术竞赛同样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和激励作用。对抗形式的竞赛气氛紧张,激烈刺激,情况瞬息万变,在不断地斗智,斗勇、斗力、斗技中能获得情感、意志、个性等发挥和体验。套路竞赛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抒发其情感和创造情感,充分进行自我能力的表现和展示。学生希望通过参加武术比赛来获得以上感受,并取得优异成绩,以提高和实现自身价值。

4.强身健体

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习武动机为了达到强身健体的占8.21%,说明武校学生对武术强身健体的作用虽都有认同,但对此方面的需求则表现为不够强烈。由于他们年龄较小,且喜欢运动,有着一定的武术基础,在身体素质和体格上明显优于一般学生。故而呈现出对习武健身强体的动机不强,要求不高。

5.丰富生活

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对习武的动机选择中,丰富生活占9.70%。表明对武术修身养性的价值只有少部分学生予以重视和认可,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平淡,有一部分学生则持否定态度。反映出中学生对此认识不足,观念淡薄,要求较低。武术不仅具有健身、防身,娱乐观赏的功用,同时还有着丰富生活的作用,是武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中学生年龄较中,缺乏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学习与了解,仅注重武术表面的外在形体上的掌握和感受,而忽视了武术内在的精神情操上的追求和修炼。致使他们对武术修身养性价值的理解和认识明显不足。因而则表现出在习武活动中对此方面的需求较低,动机较弱。

二、建议

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习武动机,练习时引导学生做到持之以恒;建立武术社团或辅导站等;加强与武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场馆器材等;生活中,家长们多鼓励和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课余武术训练,强身健体、磨练意志,促进他们的文化课学习;在教学中重视武德教育,提倡正义感,为社会增加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2(54).

[2]蒋善宁.苏北农村居民参于武术做身运动的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10.9.

[3]陈丽.国内武术的推广及策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1.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3

赵宝安,又名羽鹏。1963年2月出生,道依次(一汽)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汽车驾驶员。中国武术段位首批5段,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大型历史文献《创新中国》编委、《中华传统文化集成一香江颂》名誉顾问。瓦房店市武术气功健身协会顾问。自童年起喜好听武林游侠之故事。先后习练过形意、少林、螳螂等拳种,少年时拜通背大师修剑痴再传弟子葛太然(韩鹏尧亲传)为师,学习晚期五行通背拳械,经过40年的勤学苦练得到真传,完全掌握了五行通背全部内容13件及理论内涵。

自1980年起,参加国内、国际各种武术大赛获奖牌30余枚,并蝉联过四届大连市武术比赛(1987―1990)传统拳冠军。荣获市第六届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多次担任武术比赛裁判工作o1990年以后从事业余武术教练工作,所教出的学生也多次在省市及国际性武术大赛中夺得金牌,有的学生已出国任教。1996年以后赵宝安走出家门,寻名师访高手,先后得到武术家苗福盛、张云珊、林赤兵等老师指导,系统钻研传统通背拳文化历史,为了适应通背拳今后发展,在五行通背拳理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适应青少年快捷学练方法,改革升华了“先有练法,后有用法”的传统学练模式,更加完善明确了晚期五行通背风格特点之精华,即追求“守中打中”的实效性,单操单练讲究“练中动(打)、动中练、动中变”,散手中强调了“意在敌先”并超越鞭劲的节奏感,及掌握好单操动作出手时含有“挤滚穿”,回手时含有“捋带勾”小动作等核心练功要诀。极大的缩短了教学与训练时间,而且训练效果极佳,并在原通背内容基础上又创编出了《五行掌》、《冷击连环掌》、《通背奇形’拳》、《通背操功法》等实战套路,这些套路多次在香港国际武术节大赛中获得金牌,差且全都,被中华武术展现工程录制成VCD、DVD系列教学光盘,已经由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向海内外发行。

近十年以来,他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宣传五行通背工作中,先后在《武魂》、《精武》、《搏击》、

借此机会,作者赵宝安特此感道谢以次(一汽)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多年对传连传统通背拳发展的大力支持。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4

1929年农历正月12日,河北省山海关古城内太傅庙(明朝大将徐达家庙)旁,著名中医张镇坤家第7个孩子降于世间,婴儿是个男孩,父亲为儿子取名叫张荣时。这一天慧不贵日,龙不盘梁,天无祥云,地无紫气,一切平平常常。但就是他,后来成长为当代中国著名武术家,少北武术理论和实践的奠基人,一代武林宗师。

张荣时老师祖籍安徽,是太平天国末期捻军头领的后代,后定居河北临榆山海关。张家世代习武,清雍正年间在安徽有“内家张”之称。到公元19世纪末期,其祖父张成玉始以行医闻名。张老师的父亲张镇坤是关内外有名的“小孩张”,二哥张宇时20岁便以“神医圣手”闻名于津、京及关内外。山海关历来是游方侠士往来栖脚的要隘。过去,山海关南门外是习武、卖艺人活动的中心场所。三四岁的小荣时经常挤进人群中出神地看着那些精彩的表演,幼小的好奇心,逐渐形成了心理定势:“我也要学练武功”。但他当时并不具备习武者的健康体魄,体弱多病,身体素质很差。

1935年,张荣时高高兴兴地走进了学堂,然而没几日便染上了一场伤寒病。若不是父亲和二哥他们精通“小儿科”,恐怕就没有今天这个“传记”了。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父亲和二哥开始有意地教给他一些拳术。张荣时老师的习武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拜师学艺

1936年,在二哥张宇时的引见下,7岁的张荣时拜了当地有名的武师吴鹤龄为师。吴老师是当地练少林武术的,拳法套路颇精,尤善步法及脚法。张荣时由于跟二哥学过"八极拳”,所以跟吴老师学习进步很快。不久,他又拜父亲的好朋友王辑清为师。王辑清是练“滑掌拳”的。滑掌拳是少林武术的分支。王辑清的武功在山海关一带颇有名气。跟王老师学了“滑掌拳”以后,对少林武术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更加注意到眼法及手法在武术运动中的作用。

山海关临榆县立小学紧挨着明代开国大将徐达家庙。寺庙建筑宏伟,香火颇盛。张荣时12岁上了小学六年级,正好在此地念书,课余时间常到后操场练功。练功时常有一位和尚在旁观看,这位和尚,短小身材,虽年逾花甲,但鹤发童颜,气宇非凡。时间一长,便主动指点张荣时的拳法套路。张荣时感到这个和尚来历不俗,便欲拜他为师,和尚看张荣时年龄虽小,但功夫有根底,便一口答应了。这位和尚是一位游方僧,法号了空,他功夫全面,短拳、长拳、短打、破拿、巧遁都很精通。其少林吐纳功堪称一绝。

1942年秋,了空和尚要走了。临别这一天,张荣时和河北丰润著名少林武师赵国伦等几个人一块儿来到第一关城楼上与了空师傅话别。此时,大家的心情极不平静,了空师傅抚着小荣时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少林武术曾为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奠定祖国的万里基业立下过汗马功劳。如今少林被毁,山河破碎,而我等却无回天之力,实在是惭愧呀。老朽此生赴国难已力不从心,深望国伦师弟打破本门武功不外传的枷锁,好好教导荣时这小生。我们这门武术要向世人传播,要为民族负责,阿弥陀佛!”应大家之邀,了空师傅为大家表演了少林绝技吐纳功。众人洒泪而别,望着了空师傅消失在丛林中。

1943年,张荣时又结识了唐达老师。唐达老师是满人,族谱系正蓝旗。他从小习武,精通多家武术。跟唐老师学了大约有三年,此间,不但武术有所进展,而且理论上收获巨大,虽说当时只有初中三年级文化水平,竟利用业余时间操起笔来,潜心研悟并整理少林武术的理论了。

在与唐达老师学练武艺的同时,张荣时还一直坚持与赵国伦老师学功夫,赵老师与了空师傅所习之武术基本一致,了空师傅在时,常与之一起切磋武艺。张荣时跟赵老师练功时间最长,达6年之久。

张荣时除了跟上述教师学练武艺之外,还利用各种机会与各方侠士及名人交流比赛,并专程去天津廊坊学练霍家春秋刀、双手带等。至此,张老师的武功日趋成熟全面,大有集众家之长而大成的趋势。

创编少北

了空师傅的嘱托,张荣时时刻铭记在心,他立志要把中华武术发扬光大,以完成师愿。1947年,张荣时读高二年级时由山海关中学转入北京(当时称北平)北方中学。不久他便经常出入北海武术场,北京天桥等地找人切磋武艺。在北京他曾与天桥摔跤手比试摔跤,与通背、形意、大成拳等武术拳师比试武功。特别是,一有空闲就到和平门外琉璃场古旧书店阅读抄写武术方面的书籍,多数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出版的资料。如《六路短打》等。从此,张荣时便开始了系统整理与分析。这期间,北京北方中学语文教师姜北棠老师对张荣时的帮助很大,张荣时曾向姜老师专题请教分类、归纳等形式逻辑方面的学问。“少北”两个字就是在这个时间里由张荣时老师首次提出来的。“少”是源于少林之意,“北”是中国北方方的意思。以示和当时市面流行的少林武术的区别。

1949年,张荣时相继考入北京铁路专科学校和国立长春大学。读书期间,他对少北武术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所说的两大基本功、四大术就是在这里系统化的。

1967年,张荣时老师在辽宁省锦州市开始传播武术。1968年,开始教授少北武术并出版了第一版《少北武术纲要》,标志着在辽宁锦州这片热土上中国少北武术的旗帜正式树立起来了。

由于张老师一生从教,特别重视武德教育并处处以身作则,在1969年,他第一次提出少北武德“三大原则”。强调少北武术习练者必须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遵德守法,扶老携幼,必须坚持正派、正直、正义的三正之风。

张荣时老师提出少北武术的全部内容为“双功四术”。即两大基本功,四大术部。两大基本功,一是九术功,学练目的在于提高身体素质;另一个是六根功,学练目地在于展示手、眼、身、腿、步、气(六根)功能。四术为拳术(长拳、短打、破拿、巧遁)、器术(八大器械)、功术(少北十八艺)、巧术(九上摆破机关)。

少北武术的突出特点是处处都有理论指导,所有的理论和实践都符合辩证法。如柔化与点刚、阴阳十二部、顺逆开合、主被大法、锋背区论等,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少北武术主张武术运动中力的四大类型应以点刚力为主。在外三合的三种合法中要符合顺合合于进击,逆合合于防守,贴靠叉合相应。提出一趟拳四步练的训练思想……

1996年3月末,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同志率队组成专家评审组来到辽宁锦州市为少北武术评审认定,肯定了少北武术是源于少林又有别于少林的实践性武术。这是当代中国权威武术专家们的最权威定论。

武林园丁

1947年,张荣时在北京读书期间,当时常有几个同学与他一起出入武场赞脚助威。同学中几个跟张老师学过武术的鼓动他成立个国术团,以便课余时间有机会切磋武功。张老师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以山海关老同学为基础,正式成立了“中华国术团”。大家推荐张荣时老师为理事长,又推举了几名理事。当时主要的活动内容是教武,习武,切磋武艺。后来这些同学相继离开了北京,他们又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分团。李文汉成立了北京华北中学分团,何清佩在洛阳成立了河南分团,田鹏在沈阳成立了沈阳分团,关金铎成立了山海关分团,还有一个姓邵的同学成立了湖北分团,这期间大约有近百人参加了活动。

张荣时老师在辽西传播少北武术,可以分为4个阶段,一是60年代末,以高树坦、王志俭、尹良玉、李兴周、安如意、姚风歧、张铁魁等第一批学员为起点,在锦州及辽西各地发展少北学员数百人。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以钱玉柱、严大灵、赵连才、王兴武、陈健、董树新、毛秋华等为代表的少北武术教练员,极力推动少北武术的发展,使少北学员遍及全国各地,发展至数千人。第三阶段为80年代初期,通过少北教练员韩振博、陈守军、范国发、李庆库、于庆华、杨宝森、王志成、梁成栋、张晓东等人的工作使少北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此间,少北武术已走向世界,队伍壮大到数万人。第四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少北武术的发展侧重在驻锦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学练武术的人数已逾10万人。

少北武术从1968年向世人广泛传播到现在已历经了三十七载,少北人走过了无数坎坷道路,经历了大风大浪的考验。但是,以张荣时为首的少北人始终坚持为民族争光,光大中华民族武术事业的必胜信念,克服重重困难,使少北武术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为表彰和总结张老师热心培养武术人才,广泛传播少北武术的功绩,1982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锦州实地拍摄了《拳师》影片,影片真实地纪录了张老师习武练功和精心培育人才的事迹。这部影片于1983年陆续在全国各地上映,并有拷贝出口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中央电视台五套体育人间《今风・细雨・江湖》栏目组为张荣时老师拍摄《张荣时与少北武术》多次在央视播出。辽宁电视台《乡土纪事》栏目组为少北武术拍摄了《少北拳》。1999年,王志成同志主编的《中国少北武术》出版等,使少北武术逐渐为世人所知。

2003年,辽宁省少北拳研究会(筹)和全国少北武术指导委员会成立,张荣时老师为总顾问,韩振博同志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和研究会会长。陈建、梁成栋、张立君、孙刚、杨晓辉、张晓东、张军为副主任和副会长,卢俊生同志为秘书长。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5

问:怎么看待《武林大会》?

韩:《武林大会》的策划可以说有六七年的历史,是由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总经理阮伟先生负责,在央视推出的一个旨在还原传统武术本色,再现传统武术风采,引导传统武术良性发展的武术擂台赛事节目。它的意义主要是解决目前的传统武术传承危机,更好的总结、发扬、宣传传统武术,唤起中华各民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问:这种意义也就是我们《武林大会》选择策划传统武术的原因?

韩:对,选择做传统武术,这里面有三个大的原因。首先是传统武术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很多优点,有很多功能,是值得央视这个责任媒体倾力推广的。武术首先是技击功能,过去咱们的老祖宗用武术保卫国家,抵抗外国侵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唐代,疆土面积那么大,那时没有火器,没有原子弹,就凭着刀、枪,把疆土扩充得那么大;比如宋代岳飞,破了金兀术的连环拐子马,那使用的枪法,就那么三下,甩牵封抢,用这些动作组成好的套路,训练部队,提高了战斗力,捍卫了民族尊严。这都说明武术技击价值所在。

武术的第二大功能就是武术的健身性能。武术的健身性应该是东方体育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您想西方的篮球也好,足球也好,体操也好,不管什么项目,看似健身,实际是伤身,许多受伤的运动员就是例证。而武术不同,只要你正常练,练了就能健身。当然,西方的一些个项目也健身,但它就是健肌肉,它不讲究呼吸,它的呼吸很浅,而武术,咱们的老武术家常讲,“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筋骨皮当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表皮的东西,而那一口气是什么呢?人通过鼻,通过气管,把气运到五脏六腑,达到五脏六腑不同程度的摩搓和挤压,呼吸的这种养生理念与现在的养生学理论是非常吻合的,所以这种特殊的练功方式,可以使人们益寿延年,比如七八十岁的,八九十岁的老武术家非常多,这就是东方健身的一种非常好、非常有特点的形式,高于西方各种健生形式,非常有用,这种形式就是武术。

第三点就是武术的陶冶情操性能。前几年《中国青年报》讨论小孩的素质教育,讨论得沸沸扬扬,有的说要学习好,有的说要身体好……众说不一,其实,通过传统武术教育,就可以提高小孩的素质。对小孩来说,传统武术可以培养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传统武术的武德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仁爱互助”等良好的操行,武术套路可以锻炼孩子的身心。就像咱们的一些老武术家,对徒弟的要求非常严格,要爱国,要正义,要助人,要讲究大我,这样一种教育形式,都是教育孩子从小如何做人,塑造孩子的良好品行。同样,大人习武体会传统武术中的“礼让”“不争”等传统儒道思想,净化自己浮躁的心境,陶冶自己的性情。

传统武术有这么多优点,是我们选择传统武术的第一个原因,而传统武术被严重误读,则是选择传统武术的第二个原因,我们也想通过《武林大会》的赛事影响,来还原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

武术被误读也体现在这么三个方面:一、受影视及武侠小说的影响,许多人看待武术,都像影视片那样,认为武术就是像那飞檐走壁,从这个树上飞到那个楼上,非常神秘,也非常夸张,把中国武术真正的功夫给扔掉了,给淹没了;第二,受到现代竞技’武术发展的影响,竞技武术不能说不好,竞技武术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竞技武术毕竟是加以修饰了的,一种观赏性过强而实用性越来越少的现代武术,正像国外的许多朋友所讲,中国的竞技武术,是中国的武术体操。我去了好几个国家,他们都说,你们这跟体操有什么区别,也是在翻跟头、踢腿,这就是你们的武术?第三,受了散打的影响,像一些年轻的人,没有看到过老一辈武术家练功,也没有见过老一辈武术家对武术的那种精神,许多人都认为散打就是中国武术的现在的最高境界,这是非常错误的,当然,散打也不是不好,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散打的规则不断地修改,它的技术不断地丰富,但它毕竟是有规则的竞技体育比赛,对于有规则的竞技体育比赛,五十年代就定调了,第一是提高全民的体育素质,第二是提高体育竞技水平,这就是竞技体育范畴,而武术包含了非常深奥的踢打摔拿技法体系,武术不是竞技体育,这是人们对武术的第三种误读。

选择传统武术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想解决因传统武术被误读后所引起的传统武术继承危机。

就目前来看,武术的发展赶不上跆拳道、空手道火暴,家长都把孩子送到跆拳道、空手道馆去学习,满大街都是穿白色跆拳道练功服的小孩子们,少有去学传统武术的,这就形成了传统武术的继承危机。学的人都没有了,还怎么去弘扬发展呢?当然,这主要原因还是大环境导向问题。比如,除了1929年国考,当时国民政府正式组织了打擂台赛,让各门派上擂台打比赛,构建了一个平台以外,一直到现在,几十年,没有一个正式的传统武术比赛,造成练传统武术没有出路;解放后,搞竞技武术,拿了金牌,可以享受高考加分待遇,可以成高级运动员,引导着人们搞竞技武术.而传统武术什么也没有,练传统武术的只是自己健健身,少有人去演练技击,去研究传统武术的踢打摔拿等技击技术,最终导致今天这种传统武术日益萎缩这种局面。我们通过《武林大会》,给热爱传统武术者一个平台,一个展示传统武术魅力,展示自我的机会,引领传统武术的良性发展。

这么三个初衷也可以说是搞《武林大会》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问:对目前《武林大会》赛事情况有什么看法?

韩:目前来看,已经推出的几场赛事还不太尽如人意,当然五祖拳还好些,梅花桩拳打得就差强人意。我也非常着急,我们已经拍了几个门派,马上就要上武当太乙五行拳,我非常担心看不到武术原来的东西,后来上擂台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他们相互搂抱在一起,打呀,拳脚呀,你这个门派的风格整个都没有体现出来,你的功力没有体现出来。咱们武术特别讲究练内功功夫,我说武术功夫他包含许多内容,其一是功力,技法,其二是习练者的悟性高低等等,综合起来才是该门派武术的功夫,功夫的集中体现在搏击,但从现在的搏击中,我们看不到各门各派的风格。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阶段传统武术发展水平太低,也可以说是因为历史欠账太多,是因为刚才提到的传统武术被误读,武术技击体现不出门派特点等等,场面有些难看。

同时,也因为我们刚刚起步,武术的第二个春天刚刚到来,我想大家应该看到,随着赛事的开展,影响力的扩大,对传统武术各门派风格特点的不断提倡,《武林大会》赛事的技击水平会很快提高,场面也会越来越好看,越来越精彩,目前我们看到的很可能不是我们所想像的武术,但是通过一年二年,《武林大会》坚持下去,大家会看到我们老祖宗的那种宝贵的搏击的技法。

问:《武林大会》以后的赛事安排

韩:《武林大会》每年计划搞10个大门派,一个门派做一期,每期五周,因为今年从3月6日首播,所以今年只搞五祖、梅花、八极、形意、武当太乙五行拳、八卦掌、心意六合、洪拳这8个门派。我们力争把好的拳种,受欢迎的,全部都做。

问:对于目前各门派的很多传人来说,大家都很想参与《武林大会》,那么这有什么要求?

韩:原则上是敞开大门,欢迎各武术门派报名参与,但涉及到一些具体问题,还是有一些条件要求的。

第一、要求以团体组织申报。不搞个人的申报,因为传统武术门派繁多,人员各行各业,参差不齐,个人没办法摸底。通过协会,或通过政府,通过有组织的进行挑选。尽量选择拳种的发源地,有条件,有基础,能够把大家招集在一起的协会组织。

第二、经费。央视负责打擂这部分的费用,即选出了19个人包括队员与领队,一块带到央台,这块的路费及吃住费用由央台负责。但上擂之前的选拔与训练等费用由上擂门派组织自己承担,这块费用较大,因此,上擂台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保证初选与训练的顺利进行。

第三、尽量避免争议,只做单拳种。比如一些拳种源流或传承有分歧,有争议,那这个拳种就先不做,以后细分成小拳种做,或做其他的拳种。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6

【关键词】传统武术;中小学;体育教学;运用

1.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尽可能达到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指标。随着21世纪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有了更为强烈的渴望和需求,然而人类的健康却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终身体育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生活方式。武术在新时代对促进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1]最近国家教委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如《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国中小学武术健身系列操》《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等,说明了国家政府对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视。早在1915年的时候,武术运动就已被有识之引进新兴的近代学堂、学校,并逐渐被视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时过竟迁,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将根据中小学武术的发展现状和传统武术的体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认为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武术不但可以弥补学校武术教学存在的不足,而且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保证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武术应纳入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原因

2.1传统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现状

传统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具有教育、健身、娱乐的本质功能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非本质功能。目前我国中小学校虽然有武术的教学内容,但是所占的比例很小,甚至有的不按学校的教材内容上课,用其他文化课来代替武术课。即使有的学校上了武术课,也几乎是以基本功、武术套路为主,很少有涉及到传统武术的内容。学生普遍反映教师教学以武术套路为主,缺乏实用技法,不能激起他们对武术学习的兴趣。[2]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从小就应该培养他们的一些爱国品质、懂得讲礼、守信。传统武术具有文化的教育功能,应该在教育基础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2传统武术的地域性特征有利于传统武术在中小学校的开展

传统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各地的自然环境、民风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相对的地域性特征。传统武术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不同风格的拳种在当地具有群众基础雄厚、人才资源丰富、易于发展的优势。中国武术向来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之说,又有“少林”、“武当”之说。[3]因此,各地中小学武术教材和教学内容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实际情况出发,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拳种,如山东省中小学可以开展螳螂拳、福建省可以开展咏春拳等。注重由于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流派、不同拳种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完善当地学校武术课堂教学体系,提高武术课教学质量。

2.3传统武术有利于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竞技武术是我国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武术在竞赛机制的指引下,在动作上强调“高、难、美、新”,腾空高度、旋转角度不断加大,这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来说,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传统武术的动作比较简单、难度较小、易学、实用,动作强度不大。因此,对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有促进的作用。传统武术不仅对青少年儿童的心肺功能有良好的影响,而且还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使他们的体态得到均衡全面发展,使其具有形态美、动作舒展的优点。[4]此外,习练传统武术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反应能力能力的改善,使动作反应速度得到提高,平衡能力增强。总而言之,经常习练传统武术有利于青少年的身体生长发育,使他们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2.4传统武术简便易行,具有可普及性及适应性,适合在中小学开展

传统武术不受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要有一块空旷的场地就可以进行锻炼;不受年龄的限制,男女生均可参加,锻炼者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年龄特征、健康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锻炼的内容。在中小学校,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体育设施不够完善的地区,我们可利用传统武术的这些特点,在这些中小学校推广,可以弥补学校武术教学条件的不足,同时,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5传统武术的武德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传统武术重视武德的培养,许多武林志士、英雄人物,他们都有着良好的武德规范,他们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们的侠义、爱国故事被人民千古传颂,成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写照。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述由关历史英雄的人物,有利于培养他们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另外,儒家的仁学思想也是传统武德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这些与当前中小学校提倡的“爱国爱民、尊师重道、讲理守信等高尚品质相吻合。因此,传统武术走进中小学校,可以丰富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内容,为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3.传统武术在中小学体育中开展的设想

3.1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组织了一批武术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挖掘武术的工作热潮,经过几年的努力,挖掘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个。每个拳派又包括许多拳术和器械套路。在这些挖掘出来的传统武术,我们应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更多优秀的拳种得到有效的整理,并加强对传统武术健身作用的科学研究与归纳整理,特别是对每一种拳种的技击含义、每一种拳种所蕴含的哲理尤其实对其的健身功能做详细的阐明,并编写成书籍出版,这样有利于武术爱好者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学习,使挖掘出来的拳种得到有效的普及和推广。

3.2学校武术教学中增加传统武术的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以武术基本功、武术套路为主,教材移植竞技武术内容,竞技武术讲究的是“高、难、美、新”,这与学校体育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相违背,不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对习练武术的兴趣。因此,学校可以增加一些有代表性的、简单的、实用的、易于掌握的传统武术套路动作,例如江西的字门拳、福建的咏春拳、山东的螳螂拳等。这些套路动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有利于传统武术在学校的普及和推广。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中小学武术开展不容乐观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中小学师资力量亟待提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中小学校普遍缺乏武术专业教师,许多学校的武术教学由一般体育课教师担任,这严重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师资力量,才能全面推进中小学校武术素质教育。因此,各中小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特别应增加对传统武术内容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体育师资的武术素质能力和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3.4传统武术走进中小学课间体育活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体育新的组织形式。把传统武术引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体魄,又使中华武术好得到更好的弘扬和继承。[5]因此,各地区中小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编出适合中小学生的传统武术健身操,并配以能激发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音乐,使中小学生在大课间中不断得到了有效的放松,还可以学习了解传统的一些文化。

4.小结

综上所述,将传统武术纳入到中小学校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劳动技能,全面贯彻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了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建议将传统武术纳入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

参考文献

[1]林德明.学校体育开展传统武术的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01).

[2]喻德桥.21世纪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22(2):

101-103.

[3]颜世亮.关于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思考[J].武术科学,2005,2(1):38-39.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7

关键词:电视武术武林大会体育传播诗意表演功夫误区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01-05

2007年3月6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大型武术赛事《武林大会》在央视五套倾力推出,《武林大会》旨在弘扬国粹,壮大武学,继续制造中国功夫的全方位传播效应。《武林大会》联播余年,赢得了相当大范围内观众的认同,获取了一定的传播效果,也得到了部分武术学者的认可,但是,中华武术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类电视节目仅对武术作出了体育学和传播学意义上的诠释,而武术的根本仍滞留于非体育的文化层面,因此,任何一种以提炼、升华、再现等名义解析武术与国学的生命连接方式的传播诠释都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由于武术本身所包含的自然生命学的强固作用,武术朝现代体育转型的道路仍很艰难,包括央视《武林大会》在内的电视体育类节目对武术的商业性诠释仅仅催生出一种新型的电视武术,其本体已然游离了古典武术的进化脉径。

1《武林大会》的审美预设难以冲决完全市场法则

客观评判,《武林大会》可谓中国武术传播的一个里程碑,其积极的价值无可否认。

首先,它通过央视强大的传播效应再度扩大了武术的影响力,如2008年2月20日,《武林大会》同韩国主流媒体Ytn电视台签约,2008年4月份已同韩国观众见面,欧美的电视台也曾与央视洽谈过《武林大会》的版权问题,这表明《武林大会》向国际化运作方向已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其次,《武林大会》又一次引发大众和专家对武术本质的思考,如包括众多体育院校的武术学专家在内的多方人士都参与了对《武林大会》的探讨,其中涉及到武术生发学和传播学意义的诸多问题,央视推出的《武林大会》深化了武术界对武术本体的理解。

再次,《武林大会》放弃了由国家体委组织编写的所谓的改良版的武术学教材的基本体例,而彰显出武术的民间本位思想,努力体现“还原真实武林,传承功夫精髓”的宗旨,开掘出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精神,这种尝试至少在回归武术的本体性发展轨道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第四,《武林大会》不仅将中国武术早已蜚声于世的太极、形意、八卦、螳螂、少林等五大流派的格斗风格逐一展示给观众,还先后展演出一批较小的拳种,如杨氏教门拳、心意六合拳、开门八极拳、蔡李佛拳、通臂拳、红拳、梅花桩拳、太乙五行拳等拳种,同时,《武林大会》对大拳种也作出了细划分,如少林体系中推出了南少林五祖拳、太极体系推出陈氏太极拳,这种处理在突出少林拳和太极拳共性的同时,展示了大拳种体系下派生拳种的深入性、精微性和独特性。而针对小拳种以及大拳种派生出的子拳种的电视直播是电视直播史上的首创。

第五,《武林大会》突破了河南卫视在2004年推出的《武林风》以及广东卫视2007年推出的《中国功夫电视擂台赛》的武打格斗规制,不再模仿西方国家格斗节目的传播模式,对竞赛规则做出了大幅度的调整,实行“无拳套、无级别、无演绎”的赛事规则,突出中国古典竞斗的独特魅力,因此,总体而论,《武林大会》是建国之后的第一次摘除拳套并突出真打实摔宗旨的武术赛事,而且其格斗规则的独特性更为突出,也更具有民族特色,《武林大会》较为接近中国武术的原始风貌。为此,武术学者甚至使用了“奇峰突起”和“横空出世”等认可性语汇。

央视隆重推出《武林大会》这个武术竞技的品牌,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精心的策划,权衡了武术界、传媒界、商业界和国学界等多方的利益,融合了各方的学理规限和价值观,克服了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形成了一定的电视品牌效应:

首先,《武林大会》尊重传统,在其开设初期,规定不同拳种之间不展开竞技,这就避免了中国武术中业已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门户之见的矛盾。

其次,运动员登场前后,皆有按照导演要求摆出的各种门派的标志性动作,俗称报家门、亮门户,这种招式的呈现增强了武术的标志性、招牌性和观赏性,并有效地挖掘出武术的仪式学内涵。

其三,运动员穿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给人以英雄登台、武士亮相的视觉感受,具有古典风范;

其四,设立擂台赛,按照规则,选手下擂则倒扣三分,旨在模仿古代擂台赛的格局;

其五,增加了见招拆招的解密类节目,吸引了一部分初学者的眼球。

中国武术曾经存活于一个庞大的文化生态体内,其本体和中国传统的儒、释、道诸家学说以及民间的信仰体系密不可分,有的门派还和江湖秘密宗教有关系。

近代以来,西方体育学强势进入中国后,体育学大肆普及并进而成为主导性学科,中国人开始按照西方人的标准重新规划自己的体育学。由于武术的动作感、肉身性和人体动态特性,新建立的体育学科便将武术划归其内。但是,百余年来武术发展的历史证明,武术在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脉而归于体育学科后出现了许多至今无法解决的难题,如武术已然失去了原有文化生态的兼容性,武术原有的象形学、仿生学、宗教学、仪式学内涵以及师承制度等优良而完整的文化传统几乎完全中断,中国武术的仪式性、神秘性和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以至于武术无法真正摆脱西方体育学的羁绊而获得独立发展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体委本着对民间体育的整理、发掘和保护的愿望开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编撰武术教材、整理武术套路和武术理论,取得了不小的业绩,但是,以套路整理和编写为主体的武术教科书系列在确定武术本位的时候,迎合西方体育的原则,使得武术丧失了其本体的独创性、生命力和学理价值。

从现阶段武术发展的情况来看,国家体委当时的做法已经显示出时代的局限性,这种照搬西方体育学理论而整理、吸纳、探究和改造传统武术的做法,已经体现出对武术简单化、概念化、非民族化以及非个性化的任意割裂倾向。如长拳,几乎是依照单个动作的出现概率,将以北派拳术为主体的拳术类的动作体系做出了大幅度、大范围、隔离式和随机性的挑选,并根据所谓的简单易学、美观大方、惊险好看等诸多原则重新设计编排,而忽略掉了拳术原创者的个性、身形、习惯动作以及原创武术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等因素。再如太极拳,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并辅以武当、陈氏、吴式、孙式、和式等其他各流派的太极拳的动作,整理创编成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四十八势、八十八势等套路,并向全社会推广。但是,国家体委的简化太极拳系列显然已经难以保留武当、陈氏、吴式、孙式、和式等其他各流派太极拳的独特个性,其所体现的只能是一种简单的动作序列,而丧失了太极名家所创拳术中的生命活性,也同时失去了原始太极拳中寄寓深远、内涵深刻、编创精妙等特质,太极拳几乎变成了妇孺皆宜的慢性体操,原始太极拳深邃的精神寄托、精美的武打设计、充满个性魅力的精彩招式均受到大幅度的削减。

应当说,国家体委在编写的系列教科书中对武术的误导、误解和误改现象,逐渐将武术朝体操的方向上引导,催生出一种所谓的中国式自由体操式的武术新品种,这种做法已经伤害到了武术的本体,有武术学家认为:“在武术进人现代体育运动场后,尤其是在提出竞技武术力争进入奥运会的口号后,人们对弘扬传统武术和保持新编武术的传统特色,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一些人担心,很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武术拳种和武功,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还担心新编武术项目失去传统特色后将会沦为武舞,或者演变成中国式的自由体操,或者异化为自由搏击。”这里涉及到教科书的本质问题,教科书的本质具有两重性,其一,教科书是常识的载体,编撰教科书的宗旨在于收集、规整并传播常识,教科书所产生的价值是传输一种基础的知识。其二,教科书较高级的价值还在于教化和规训,中国历史上的教科书都体现出国家意志和权威立场,国家借教科书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

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独具信仰理念和创编理论的体大精深的文化形态,其中每个流派都是个人化的身体和灵魂体验的文化结晶体,具有很高的原创性、独立性、再生性和复合性文化元素,但是,由于国家体委以西方体育理念为参照系所编撰的武术排除掉了大量的原始信息,武术便在和源于西方现代体育学的联姻过程中丢失了其赖以存在的诸多机能活性和再生机制,武术由此而丧失了其勃郁的生命力,建国以后,除却香港为数寥寥的几位武术学大师如李小龙、袁和平、成龙、洪金宝、元彪外,中国大陆的武术家更多地呈现出一种雷同化、非个性化以及因袭西方体育理念的全盘西化的格局,具有原创性的武术大师已然绝迹,这种教训应当总结,而此类事件也更应尽早终结。

2《武林大会》模糊掉了武术与非武术的内涵

恰是出于对国家体委(体总)肆意改窜原始武术本体的校正性目的,央视《武林大会》企图拯救这种文化品类,并以商业再造的方式,恢复传统武术的固有性质。但是,就开播以来的实际情况看,《武林大会》并未达到其原初的预设目标:

首先,即便如《武林大会》提倡的真打实摔的宗旨就未能得到一以贯之的体现。《武林大会》开办初期,确实贯彻过真打实摔的理想,但是,真打实摔同样有副作用,如真实的打斗带来了运动员动作僵硬、有失美观等问题,参赛者的跌摔翻滚动作远不及影视作品中的武打效果明显。由于竞技场地狭小,部分场次中参赛运动员的技击动作有现场性中断现象。一位观众认为:“看了几场《武林大会》的比赛以后,我的观感主要可以概括成一句话:看到时‘眼前一亮’,看一会以后‘心里一沉’。眼前一亮是因为,传统武术对抗比赛,是我梦想了多年而又从未得见的盛事。心里一沉的原因是,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比赛,并想欣赏到传统武术的精彩表现时,比赛的情况却让我感到失望:两位选手身着传统武术服装,在台上你推我攘,并伴以混乱无力的腿法和拳法。看了多场比赛,感觉基本如此。”

其次,真打实摔的副作用还在于它经常给参赛者带来意想不到的伤病,由于《武林大会》参赛者均非职业运动员,加之比赛取消了体重级别,选手对自我的身体保护意识不足,因此,出于保护选手身体健康的观念,《武林大会》最终做出了限制真打实摔的规定。

再次,既然真打实摔极易滑入动作变形、流于笨拙的境况,于是,主办方在追逐高收视率和保证参赛者安全的前提下,微调了竞技规则,努力地化丑陋打架为美丽格斗,将笨拙打斗匡限于在灵敏打斗的范畴。赛事主办方主动要求选手在实战为先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加入假打元素,但要做到假戏真唱,虽虚设动作,但要形似真打。其具体做法则是要求参赛双方追求类似武侠类影视节目中的打斗效果,当一方进攻得手后,要求对手予以配合,以飞摔、静跌、倒僵尸等略显夸张的佯败动作赢得观众喝彩,而得手者则吸纳了京剧武生的舞台亮相动作,在擂台上亮相,静候电视特写镜头的到来,借以美化电视画面,维持收视率。于是,《武林大会》从真打实摔的承诺中悄悄退隐,重新拾起假打假摔的套路表演法。当然,就传播学和表演学而言,虚构和真实在现代媒体乃至社会生活中早已含混不清,难以分辨。“打破真实和虚构的界限在西方影视中早已屡见不鲜,”令人遗憾的是,《武林大会》的假打假摔远不及京剧武打和武打影视剧中的打斗效果,当假打假摔现象被观众看穿后,《武林大会》也开始还失去了部分观众的信任。同时,武术专家也对《武林大会》的真打实摔的宗旨提出了质疑。曾于久则认为,《武林大会》节目形式很好,对推广中华武术非常有利。但若说“还原真实武林”,却有偷换概念之嫌,所谓的“真打实摔”是经不起实战检验的。

仅从格斗的真实性而言,国内的另外三家电视台推出的武术类节目皆优于央视的《武林大会》。如2004年1月3日在河南电视台卫星开播的《武林风》,就是一种按照国际格斗模式而开展的类似西方自由搏击的散手比赛。《武林风》以“传播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武术”为宗旨,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的理念而经营,充分利用位于本省的少林寺的武术品牌影响力,开掘地域性资源优势,栏目板块内容以搏击竞技为主线,融入一定的时尚与娱乐因素,其收视率已跃居河南卫视第一位,并成为我国武术类电视节目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大众文化元素结合得较好的范例。《武林风》的亮点在于旗帜鲜明地弘扬爱国主义的主题,栏目先后组织了中泰、中美、中欧、中日等对抗赛,使得武术在润物细无声的展示过程中获得了具有现代性理念的传播效力。广东卫视也在2007年4月3日开设了《中国功夫电视擂台赛》,节目集竞赛性和娱乐性特点于一体。根据竞赛规则,凡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均可报名参赛,但对职业拳手有限制,参赛运动员主要以民间高手为主。比赛主要以散打为主,武术套路、器械表演、绝技绝活、个人风采展示均作为表演部分进行展示。《中国功夫电视擂台赛》首次开打在东莞体育馆,而参赛者有少林寺、太极拳、截拳道、八卦拳、咏春拳等18个武林门派的掌门人和优秀弟子展示了各自的独门招式,《中国功夫电视擂台赛》由此在广东引发功夫热。2010年7月16日,山西卫视全新改版,以常态周播节目的形式推出了《一代天跤・挠羊英雄会》,山西的挠羊赛富有地域特色,同时也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挠羊赛在电视时代得以和广大电视观众见面,显示出山西卫视积极开拓竞技类节目的敏锐判断力。本世纪初,山东卫视也曾经推出一档掰手腕的比赛。由此可知,中国武术的三大重镇河南、山西、山东不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武术类电视品牌节目,也代表了北派武功的集体风貌。考虑到北京的周边与河北完全接壤,又毗邻天津,央视的《武林大会》同样可以体现冀、津两地对电视武术节目的表述欲求,从而构成了北方四省两市的武术强势地域武术类电视节目的集团性实力,且和广东卫视开播的足以代表南派武功的《中国功夫电视擂台赛》形成呼应,至此,中国武术类电视节目群已然成型。

在电视节目的竞争过程中,央视以其特殊的地位而具有很高的统治力和竞争性,但是,中国是个大国,国家大台更为重视意识形态的实体性宣传,依照目前的惯例,武术属于体育学科,尚属非思想类文化品类,尽管传统武术是中国宗教思想的直接催化物,具备一定的思想性,但是其在非体育的体系内也仅可纳入国学范畴,而以其具有动作和竞技功能而成为国学的形而下的元素。武术即便属于国学,在现阶段的中国仍属于非主流意识形态中的良性意识形态,尚非国家主流思想的标志性符号,国家权威部门显然更倾向于将其置于民间文化的地位。一般而论,在竞争电视传播资源方面,地方卫视和央视不具有公平性,但是,正是由于武术的非主流地位,地方卫视和央视平等竞夺武术资源的局面则呈现出平等的一面。甚至可以说,央视《武林大会》是在地方台同类型节目的围追堵截当中求取生存空间的。央视凭借其固有的强大传播力量,使得《武林大会》在开播初期,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它使得传统武术呈现出新颖的风貌,再度引起了全国观众、甚至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关注和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观众的审美疲劳期终于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感到《武林大会》的观赏性较弱,甚至有人在各家网站上提出了武术为何如此平庸、平淡甚至丑陋的疑问。部分观众认为《武林大会》“不好看”、“乱打”、“形式是武术,一交手就是街头斗殴”。《武林大会》开播以来,并未进入平稳运行的状态,反倒置身于一种受人责难和怀疑的地步。

3《武林大会》浮游于中华武术原始生命态的表层

《武林大会》未曾达到理想化的美轮美奂的高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不妨归纳几点。首先,中国武术具有生态性,它是和大自然相互依赖最为紧密的动作美学体系。武术和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早已渗透到武术的基本生长点及其细节当中。受到道教思想、汉武帝以后天人合一的儒教理念以及佛教众生平等思想的规限性影响,武术很难做到彻底的人本位,它一直是在山川、大泽、阳光、水系、森林、湖泊等外在因素的伴生下成长发育的,因此,一旦失去了自然环境、自然意志以及自然气脉等元素的浸润,武术必将枯萎。武术和自然的关系有点类似中医对石药、草药、兽药的依赖关系,也类似戏曲对自然崇拜、多神信仰以及氏族祖先崇拜的关系一样,武术因此也很难并入近代以来体育学的范畴。但是,《武林大会》并未突出武术的原始特质,如《武林大会》选择的竞技场所是灯光四溢的室内场所,这就大大减弱了武术出于自然、归于自然的天然特性。而理想的武术擂台赛应当设立于湖海山林或乡间集会当中,四周有依依的杨柳、叮咚的泉声、袭人的松涛,远处则有苍劲的飞云、深幽的丘壑、连绵的峰岭,如此设境,方为其本真场域,而绝非在幽暗封闭的室内。国内多数电视武术竞技类节目的选场都在模仿西方式自由搏击的场景,这是一种很深的误区,电视武术节目的设计者应当在还原本真武术的理念指导下,认清武术与自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武术的竞赛环境。《武林大会》应当全方位地还原武术以自然为本、以自然为归、与自然想通的本来面貌。

其次,观众注意到了《武林大会》中的武打动作不够美观,这种局面也令大多数现场评判员感到焦虑,评判员使用最多的评判语汇便是“动作单一”、“拼死力气”、“技巧性不足”、“门派特色不鲜明”等。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首先要说的是观众对于武术竞技的欣赏习惯问题。众多中国观众是看着武打影视剧长大的。武术竞技是真的武术竞技,而影视剧的武打是假设或虚拟的武打,前者重真功,后者重表演。而观众观看武术竞技早已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模式,因此,一旦《武林大会》的武打动作未曾达到武打影视剧中的境界和效果,观众就会感到极不适应,进而质疑这种武术的价值,并认为有失武术原始风貌的独特魅力。一位观众曾虔诚地谈出来这种观感:“这种比赛形式的产生,也可以击碎一些人心中虚幻的梦想,让他们明白,即使没有了现代武术的各种规则束缚,传统武术也并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神乎其技’。因为,在那么多场的比赛中,我们毕竟没有看到过任何一次‘步到人飞’的精彩场面,也没有能够欣赏到‘放人丈外’的绝技。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人摆了一个很酷的架式,然后胡乱把对手推下擂台或者被对手胡乱推下擂台。”退一步讲,假如真实的武功竞技就应当这样笨拙、单调、僵硬的话,观众宁可在虚假的武术影像中寻求预期的观赏效应,获得理想的观赏性满足。

再次,《武林大会》还遇到了日常性和观剧性首因效应的制约。《武林大会》未曾赢得观众的全方位认同,是因为观众在观看到诸如《武林大会》之类的电视武术直播竞技节目之前,已在事先吸收到了大量关于武术的其他信息。尤其是在观看过大量港产武打影视剧中的打斗镜像的前提下,观众受到了先入信息的支配,对《武林大会》中的武打境遇作出了抵触性和否定性的评判,这里涉及到观剧心理的规律性问题。先入为主现象是观剧学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感应现象,其具体所指则为心理学领域的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第一印象效应。当不同的信息一同到来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来的信息,也会认为后来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接受前面的信息,并根据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如果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认为前面的信息是正确的,后面的信息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因此,具体到《武林大会》而言,观众首先就遇到了其原先对小说、戏曲和影视剧武打情节先入为主的先位信息的强度刺激,从而对类似《武林大会》这样的后续信息有所排斥和抵触。因此,当今电视媒介在设计电视武术类竞技节目时,应当考虑到如何打破人们对影视剧等武打镜像的依赖心理,进而提高观众的注意力强度,取得理想的传播效应。

客观而论,真正的武术竞技毕竟是人体行为,常态打斗境遇下的武术竞技肯定比影视作品的武打设计略显简单、直白、缺乏想象力,甚至更为平淡、单调、缺乏高度理想化了动作观赏价值。中国武术是一种文化的复合体,它具有多元的内涵,并在维持武术的生命主体脉络连贯一致的前提下,并不压制其分支脉络朝不同的方向发育、延展的可能,其中,崇尚实战仅仅是武术的一种功能,而且向来不是主体功能,即便风靡世界的《孙子兵法》也极为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家最高准则。中国的传统武术也是如此,最高的境界始终是不战而胜。中国传统武术相对鄙视实战,而推崇带有炫耀性、表演性和威吓性的动作形态,就和《孙子兵法》中的相关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便以实战武术为例,武术的实战性所要求的境界则是追求一击胜敌的效果,或则数秒钟之内,制服对手,而武林高手之间的这种打斗场面在小说、戏剧、影视剧以及《武林大会》中都很难出现,这种短兵相接、一击制胜的场景更多的还是留滞于类似战争级别的实战当中。其实,只要了解中国武术本体的人士都会知晓,真正的武术竞技远比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武打设计更有原生性特点,那么,阻碍了《武林大会》精彩程度的因素则值得追究,应当说,恰是强加在自然竞斗、现代竞斗以及影视类武打设计竞斗之外的复合型武打规则体系主导了《武林大会》的演进方向,并使武术原有的健康的进化道路受阻,导致了武术竞技的变异,也直接限制了《武林大会》的观赏性。

回顾武术的演进历史即可知道,武术走向竞技表演性传播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中国武术发展至今,已经出现了三个领域,一是传统武术,二是国家武术,或称官方武术,三是散手竞技。如今,散手竞技自成体系,已培养出了刘海龙、宝力高等名家,官方武术也培养出李连杰、赵长军、原文庆等一系列的高手。反倒是传统武术这一版块,失去了国学信仰体系的保护,缺失了强力的民间传播力量的支撑,至今未见名家呈现。而更为严重的是,传统武术的基本精神和生命衍生方式都遭到了大幅度的毁坏,几无再生之希望。《武林大会》的宗旨似乎在填补这种空白,但是,自然界中有环境导致生物变异的现象,而武术界则一直有规则导致武术本体变异的现象,《武林大会》的规则体系同样限制了武术的内在生命力,迫使武术在原有的劣性变异与反进化的路径中出现了新的变异和退化性因素。

从《武林大会》的武打现场来看,运动员身穿厚重的护具,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运动员竞技理念的变异。于是,轻灵美妙的躲避技术立即在擂台上消失,甚至经常出现运动员敞开胸怀硬冲直打、近身贴靠、强抱强摔的境况。厚重的护具严重地妨害了运动员原始的感知力以及身体感觉的灵敏度。在这样的规则体系下,观众和裁判难免会看到参赛双方连续不断的不协调动作。可以说,《武林大会》的比赛规则,应当是其失败的一大根源。护具固然能减少竞技的风险,但是,护具同样是把双刃剑,有了护具,不仅抑止了运动员的机敏本能,还基本上消除掉了技击过程最为重要的躲避动作,于是,护具完成了运动员身体的变异,就好像人自然地生出了盔甲一样,柔软的人类的肢体顿时朝着龟甲类动物的进化方向急速演进而成型,但是,观众并未完成这种进化导向的转型,换言之,此时的运动员和观众处于两个世界,运动员是龟甲类生命体,而观众则是柔软性生命的复合体,普通观众仅以肌肤柔软的常态的人的立场来观测和感知运动员的行为,而运动员却在护具的保护下,变成了新培训出来的盔甲人,这便是《武林大会》中的武术竞技经常出现拙笨动作的原因。《武林大会》是以推广传统武术为宗旨的,但是,《武林大会》推出的武术是否称得上是地道的中国传统武术,回答同样是否定的。简言之,《武林大会》所展示出的武术,仍然是武术的表象,而非武术的全部或深度内涵。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8

关键词:双语教学少林武术教育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武术运动主要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遵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套路演练,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它既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同时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中都起着积极地作用。少林武功又是汉族武术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蕴,最具完整的体系,最具权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国武功流派,它无疑已成为汉族武术的主流学派。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国少林功夫,不但吸引着神州的民众,也吸引着各国众多的武术爱好者。www.133229.Com2005年5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问少林寺;2006年3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到少林寺与武僧过招。2008年7月4日,美国独立纪念日,500名来自美国各州的少林“洋弟子”到达河南嵩山少林寺归山朝圣。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民众成为功夫的爱好者,通过功夫强身健体。而少林寺也积极顺应潮流,逐渐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少林寺,在教授功夫的同时,传播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

少林武术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成为很多高等院校的一门选修课程,它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熟练运用世界通用语言来表达和传播。武术教育的双语教学就势在必行了。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深入了解外部世界的具体举措之一,也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热点与重点。武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有着独特之处,在高校体育课中进行双语教学的大胆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国粹和外语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促进教学改革都具有积极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河南省高校的体育系学生少林武术课的双语教学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调研法

本文查阅了大量有关武术国际化交流和武术双语教学的书籍、期刊、论文、报纸等相关资料。检索了自2000年以来体育类核心期刊中有关对外武术教学及相关研究的论文20余篇。

1.2.2问卷调查法

抽取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等8所高校发放学生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35份,有效回收率为90.38%。

1.2.3数理统计

采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武术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2.1.1学生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260名武术学习的学生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9.2%和40.8%,男子占比例较大。在年龄方面18---25岁之间的学生是武术习练的主要对象,占总人数的88.5%,25岁及以上所占比例为11.5%。从年龄分析,年轻学生对武术的青睐优于年龄较大的学生。

2.1.2学生学习武术的组织形式

调查表明,学生武术课的组织形式主要以辅导班、选修课为主,分别占52.3%和35.0%,而以必修课形式习武的仅占12.7%。可见学生习武形式相对单一,学校的武术必修课程尚未形成武术教学主流。

2.1.3学生武术双语教学内容的制定情况

调查显示,由教师决定学生武术双语教学内容的占60.0%,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占21.3%,由教学主管部门决定的占18.7%。可见,学生教学主管部门较忽视对武术双语教学内容的制定和管理。教师上课教授武术内容比较随意,缺乏必要的大纲、进度等教学文件等规范。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武术双语教学的特殊性

3.1.1.1武术双语教学的涵义。武术双语教学指的是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汉语为第一语言,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双重语言的教学方式。在武术课中,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由少到多,由浅入深进行尝试,并综合运用肢体语言、教学媒体,让学生在英语氛围中掌握武术知识、技术技能,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学生不但学习武术学科知识,而且有利于其掌握英语应用能力。

3.1.1.2武术双语教学的特点。

武术双语教学的特点(1)武术课相对其它理论课有更大的空闲智力活动空间,体现了“寓教于乐”。

形体语言和情景的暗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创设情景与形成任务驱动,以及在游戏中生发快乐的情绪等,这些都是所有室内理论课双语教学不具备的优越环境;(2)体育课的技术动作和语言学习是紧密联系的。如口令、指挥用语、提示性语言、专用词以及裁判规则用语等,这些发音特殊,语言运用简练与灵活的大强度信号源的刺激,使学生更容易能领悟和掌握武术专业外语的特点;(3)体育课的教学方式更多地是形体语言教学,非语言行为的形体语言,更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的示范如同“动态表演”,把动作由简到繁地展示,极易感染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武术课是身体活动的课,活动的时间比语言教学的时间要多,这种形式充分彰显学生爱动、爱玩的天性,有利于调节、缓解学生的学习情绪。

3.1.1.3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目前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有如下三种模式:(1)半英语型(初级)即使用原版教材,英语板书,但教师基本上用汉语讲授,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用中文,这种模式适合学生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2)混合型(中级)即教师用原版教材,英语板书,交替用英语和汉语讲授,英语比例处于50%以下,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用英语出题,部分用中文回答。这种模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专业知识,对教师的要求也低一些;(3)全英语型(高级)即教师采用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用英文,授课基本上用英语,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用英文出题,学生答题一般用英语,一些教学难点用少量的汉语引导。这种高层次的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都要求较高,根据现有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实际情况以及双语师资的现状,宜采用混合型的双语教学模式。

3.2建议

3.2.1高校教育部门应加强与武术国际化推广部门的合作,成立专门负责学生武术教学工作的组织或机构,完善管理体系;制定学生武术教学相应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武术双语教学体系;加强科研力度,编制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学生专用武术双语教材。

3.2.2建立对外武术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培养一批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思想境界、外语突出、全面掌握武术技能、具有较强教学组织能力和一定社会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树立武术传播者全新的国际形象。

3.2.3运用高效能的武术双语教学策略。

3.2..3.1提供成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在体育双语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时要因人制宜,给外语基础较差的部分学生布置相对较简单的任务,让他们也能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给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稍难一点的任务,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努力完成任务,而提高自我效能感。但是,成败的经验并非直接对自我效能产生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把成功归因到内部可控因素(能力和努力)上,把失败归因于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上(努力)。

3.2..3.2设置合理的成就目标,抑制各种不良情感。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在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所体验的紧张和焦虑。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冷静、沉着,更多地关注学习中的问题,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感到紧张不安,更多地关注到自己的情绪反应。在充满紧张、危险的比赛场合或运动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感情易于被唤起,其程度依赖于环境提供的关于个人能力的信息量。情感唤起的水平愈高对成就行为的妨害就越大,对成功的期待减弱。即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期待。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躁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当人处于焦虑情境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通过设置合理的成就目标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体系,确保一定能力水平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实现。难度过大或过小的教材内容,都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难度适中的内容最能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可以抑制这种不良情感的唤起,从而顺利完成体育双语教学任务。

3.2..3.3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体育教学大多是情景教学,师生之间的交往比较密切,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宽松、快乐、平等、愉快的教学环境,进而降低了一些素质较差学生的焦虑水平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目标的实现上。这种和谐积极的体育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其成就动机的形成,促进其运动能力的提高。教师需根据学科特点、课程性质、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循序渐进,努力为学生营造用英语理解、用英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引导学生查阅外文资料,了解学科前沿的新动态。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先进的校园局域网,应将双语课程建设与网络课程相结合,参考、借鉴教学资源库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模式,设计开发符合双语教学需要的网络课程。教师应采用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自测等教学辅助软件,加强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活动,建立任课教师的个人门户网站。所以,学生一旦掌握了有效的体育双语学习策略,就好比拥有了一把打开外语知识宝库、提高外语学习能力的钥匙,从而激发出良好的双语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段桂梅、邓波:《高校体育双语教学的运用及实践》[j].高教探索,2007,(6;

[2]王立新:《对高校体育双语教学可行性与未来发展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3]李梅娟、邓逢明:《大学体育双语教学现状与策略》[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4);

[4]陈和霖:《学生武术学习及对外武术教学》[j].体育文化导刊,2004(5);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9

【关键词】“积木原理”;武术套路;传统教学法;创编能力

1前言

武术作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往往只能教给学生固定的动作套路,让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去熟练动作套路,而这种记忆式的掌握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因此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育的本质,要引导学生理解学科的内在本质,从根本上去掌握这一学科的内涵,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武术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社会所真正需要的综合性人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基于此契机下,探索以“积木原理”为理论来指导进行武术教学,以实验的方式来验证积木原理运用于武术教学比传统教学具有优效性。

2实验方案与实施

2.1实验的对象和时间

教学实验于2014年9―2015年1月,36学时。样本来源于成都文理学院2014级休闲体育系1班和2班,两个班人数均为30人。

2.2实验的因素及控制

2.2.施加因素

实验组学生采用“积木原理”思想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武术套路实践教学,对照组的学生运用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武术套路实践教学。

2.2.2实验因素控制

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场地、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均保持一致。学生均处于正常的生活学习状态中,不知道实验的存在。

2.3实验的方法

组间对比法

2.4实验过程

2.4.1.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实验前为了保证身体素质的好坏对实验不造成干扰,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测试内容为:100米、1500米、三角障碍跑、立定跳远、横叉。分析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检验结果p>0.05,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均等,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教学前身体素质不会影响实验的不均衡实施。

2.4.2实验前两组学生武术创编能力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武术套路创编能力进行测试以保证实验后所得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将测试结成绩处理后如表2所示,得出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学生的武术套路创编成绩基本相当,可以为实验后创编水平的变化作数据证明。

表2实验前测得学生武术套路创编情况结果统计表

2.4.3实验实施前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2.4.3.1两组学生对武术运动的了解程度

通过调查问卷得知,两组学生对武术运动都不太了解,分别为实验组19%、对照组21%,没有明显差异。

2.4.3.2两组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喜爱程度

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武术运动,分别都达到了87%、86%,不喜欢武术运动的学生占有比例非常小,实验组13%,对照组14%,结果证明了两组学生在对武术的喜爱程度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2.4.3.3两组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经历

实验组73.33%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武术运动,对照组也达到76.67%的学生从未学习过武术,两组学生得武术套路学习经历相似,没有显著差异,可以作为实验对象。

2.4.4教学实验的正常运行

2.4.4.1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全程保证实验场地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2.4.4.2实验对象的控制,在进行教学实验时,要进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必须保证实验对象的出勤率。

2.4.4.3教学计划的落实,在实验过程中,要按部就班的执行所制定的计划,不可人为因素更改教学计划。

2.4.4.4实验内容,严格控制实验内容,不可人为因素随意更改。

2.4.4.5实验数据,实验收据的收集及时性,在实验过程的每一环节一定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及时收集所需的实验数据。

3结果统计与分析

3.1武术套路测试成绩对比与分析

学期结束进行了武术套路测试,两组同学均参加了测试,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其结果如下表3

表3显示p>0.05,表明两组学生的少年规定拳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此还不能说明“积木原理”对学生学习武术没有促进作用,因为两组的学生虽然考试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但调查其学习过程(教学计划),发现从时间上就能证明“积木原理”的优效性。实验组学习少年规定拳套路的时间为第9―12周,共8个学时。对照组学习时间为第9―16周,共16学时。

3.2自编武术套路测试成绩对比与分析

对两组学生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了武术套路创编能力测试。测试结果分析见表4

表4,p

4.结论

4.1“积木原理”运用于武术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独立的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

4.2“积木原理”运用于武术教学,可以加快学生对武术套路动作的记忆速度和深度,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促进学生熟练掌握武术技能知识。

4.3“积木原理”运用于武术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4.4利用“积木原理”为理论指导学生学习武术,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武术运动的内在规律并且灵活运用,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优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莉莉;张君.培养高职女大学生健美操创编能力的实验研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02-28

[2]张莉莉.新理念下健美操创编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4-17

[3]张莉莉.健美操的创编学习对高职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7-08-15

[4]丁林涛.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设计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10-01[45]郭艳红.高师体育专业健美操普修课培养创新能力基本途径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5-01

[5]杨玉霞.新理念下高校女生健美操教学创编能力略谈[J].《大家》.2011-09-05

[6]杨莉.对健美操动作创编能力培养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09-28

[7]钟富良.拼装积木法在循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6-10-25

[8]冯玉洪.巧用“积木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2):14.

少林武术操教学篇10

他从小就对武打影片感兴趣,《精武门》中李小龙手持双截棍的形象深深吸引了他,并由此开始喜欢武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武打明星。一次他在网上看到关于少林寺的报道,于是就产生了去少林寺学武术的念头。

在去少林寺之前,他已做好了所有心理准备。第一次到少林寺的感觉,使他一辈子都不会忘。那是一个下雪的冬天,黄盼盼第一次见到了雪!而且突然从一个现代大都市到了与世隔绝的大山中,都快反应不过来了。黄盼盼说,当时像他这样在少林寺学武的“俗家弟子”很多,但从南方来的很少,而他可算是第一个。为了练就一身好功夫,黄盼盼每天跟其他少林寺弟子轮流做饭干活,平日只能吃素食。而刻苦练功的代价,几乎使他每月都会习武受伤。

学武磨练了黄盼盼的意志,但为了减少受伤,他一直渴望寻找条件更好的训练场所。在一位法国朋友的介绍下,他来到了西安体育学院,攻读体操表演课程,主修特技科。一流的训练场馆、有张有弛的科学训练方法和舒适的宿舍,让黄盼盼感觉“简直就像到了天堂”。

自从黄盼盼到内地学武后,家里只一次性给他少许生活费。失去经济来源,他的学武之路并不顺利。期间他曾因交不起学费返港,凭日语专长在一家日本百货店打工挣学费。在香港的生活压力实在太大,一天差不多十几个小时在工作,而月薪只有一万,但黄盼盼还是勒紧腰带攒下了一些钱。两个月后,他又回到了西安体院,他坦言:“不喜欢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我向往西安的学习生活。但黄盼盼表示,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他盼望学成之后能回到香港发展,成为一名武打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