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煤炭资源的利用十篇煤炭资源的利用十篇

煤炭资源的利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01

煤炭资源的利用篇1

一、科技进步可以解决煤炭污染问题

煤炭污染是现实问题,但这并非是煤炭自身的问题,而是由于煤炭行业历来对原煤加工和清洁利用重视不够,煤炭的开采、运输、加工、利用仍是粗放水平,才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国内外的实践证明,煤炭在开采、转化、发电与终端消费等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清洁化空间,只要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利用技术手段,推进煤炭的洗选加工清洁化,提高煤炭燃烧过程中的环保除尘技术,煤炭的利用效率和环保程度完全可以达到天然气的水平。

二、我国煤炭储量丰富,而且价格低廉

据国土资源部的数字显示,全国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4万亿吨,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4%,而油气等资源仅占6%左右,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而且,煤炭资源价格低廉,以同等发热量计算,目前石油价格是煤炭的5倍,天然气价格是煤炭的3倍,煤炭资源具备石油天然气不可比拟的价格优势。

三、石油天然气资源依赖进口,威胁我国能源安全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需求大国,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推行的石油天然气替代煤炭的做法,使得我国石油天然气需求大增,不得不依赖进口,2013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8.1%和31.6%,不但价格高受制于人,更是对能源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利用由于技术落后同样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因此,亟需重新重视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版图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政策、技术等手段推动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确保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建议如下:

第一,从环保费用中设立专项基金,发展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我国每年都会收取巨额的资源税和环保费用,建议从这些税费中提取固定的比例,作为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发展的专项基金,设立研发基金和研发机构,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对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应用进行重点探索,同时对采用清洁技术产业链条上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以弥补其初始发展阶段的巨大成本。

第二,制定政策规范鼓励清洁煤资源的生产和利用。国家的环保政策、电价政策、补贴政策、信贷政策应同步到位,让煤炭企业有动力、压力和实力进行清洁煤的生产和利用。针对煤炭清洁利用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和切实有效的引导政策,加快制定具体的财税政策,强化政府对洁净煤产业发展的引导,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鼓励煤炭企业进行高效绿色开采。

第三,严格监管煤炭资源利用,杜绝污染。对重点能源使用行业如煤电、炼钢等企业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监管,但考核指标要从燃煤消费量逐渐向燃烧效率倾斜,对于使用劣质煤或燃煤效率低的企业予以坚决处罚和关停。优化煤炭消费结构,使煤炭资源向燃烧效率高、治污水平先进的电力行业集中,严格控制生活用煤等低效率领域煤炭消耗量。

第四,控制煤炭价格,保证行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煤炭行业的粗放低技术发展,造成开采成本过高,而资源税、企业暴利等因素使得我国煤炭价格长期处于不正常的水平,国产煤的价格甚至高过进口煤的到岸价格,导致煤炭使用企业大规模进口煤炭,国产煤炭滞销。我国已由煤炭净出口国转变成为净进口国,其中2013年进口量再次刷新中国煤炭进口量的新高,净进口量达3.2亿吨,进口依存度达8.13%,较2012年上升明显。因此,需要通过提高效率、降低税负、抑制暴利等手段稳定煤炭价格,减少进口依存度,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

煤炭资源的利用篇2

【关键词】经济发展煤炭开发利用循环经济

一、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1、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煤炭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在中国能源资源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煤炭资源是煤炭工业建设的物质基础。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含煤面积约60多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6%。从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划看,除上海市外都有不同质量和数量的煤炭资源。从地理上看,我国煤炭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西部,如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地。中国煤炭资源的分布总体上形成“西多东少、北富南贫”的格局。分煤种看,中国动力煤资源丰富,炼焦煤资源稀缺。

我国是煤炭大国,不但煤炭的蕴藏非常丰富,储量居世界第一,而且我国煤炭的生产数量和消费数量也位于世界各国的前列,如图1、图2所示。2009年世界煤炭产量为65.97亿吨,我国为30.5亿吨,而中国的消费总量为31.3亿吨,净进口1.03亿吨。2010年前五个月我国煤炭产量为13.05亿吨,同比增长20.6%,预计2011年我国煤炭产量将达到33亿吨。目前我国进口总量达到6011万吨,增长幅度明显。

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煤炭将继续充当第一能源的角色。由于煤炭能源的消费所占比重有所减少,但从增长速度看,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4.18%,可以预见,中国在今后20年内,煤炭仍然是其最主要的可利用能源。

2、我国经济走势现状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2亿元,2009年上升为335353亿元。

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呈增长趋势,增长速度存在一定波动,但十几年来一直保持在8%以上。但由于我国人口过多,致使我国人均GDp就显得不太乐观,如图4所示。虽然中国总的GDp在世界排名前五,但人均GDp在世界排名地位下降,2009年在世界排名仅为98名。

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定量分析

(1)模型分析。鉴于数据的权威性与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的1978―2009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年度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数据库,并运用SaS9.0软件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

经济增长用GDp的实际值示,其对数记为lnGDp,煤炭消费量用我国历年煤炭消费总量表示,其对数记为lncoal。通过对模型进行aDF检验,协整检验的计量分析得出以下过程与结论。

图5中,实线为我国煤炭消费量对数时序图,虚线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对数时序图。从时序图中可以看出两个序列均显著非平稳,且两个序列之间具有某种同变关系,可以考虑建aRimaX。

序列lncoal和序列lnGDp的单根检验结果分别如表1、表2所示。

从表2中第六列tau统计量的p值显著大于0.05,可以认为序列显著非平稳,至少存在一个单位根。现考虑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

由表3可以看出GDp在延迟阶数为零时与煤炭消费量相关关系最大,因此可以将二者同期建模。

表4残差稳定性的检验结果

由表4、表5可以看出,1978―2009年中国煤炭消费与GDp统计数据之间不具有协整关系。

按照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方法,建立下列两变量模型:

lnGDpt=0+ilnGDpt-i+ilncoalt-i+t

lncoalt=0+jlncoalt-j+jlnGDpt-j+t

对其中βi(i=1,2,…,m)=0和βj(j=1,2,…,m)=0的原假设进行检验。

经过分析可知,我国煤炭资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我国存在煤炭消费需求到GDp的单项因果关系。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增加,煤的主要消费者是电力企业,电力企业消费煤炭占总消费量的50%左右,我国目前煤炭发电占发电总量的80%,煤电是工业重要原料。我国工业产值占GDp绝大部分,而高耗能的重工业是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因而,煤炭消费需求成为拉动GDp的原因便在情理之中。

(2)弹性分析。煤炭开发利用与GDp增长的关系可用弹性系数来表示。煤炭生产弹性系数p是煤炭生产年增长率与GDp年增长率的比值;煤炭消费弹性系数C是煤炭消费年增长率与GDp年增长率的比值,一般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发展速度成正比。C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发达程度。C=1,能源消费量与GDp保持同步,单位GDp的能耗与上年相同;C1,煤炭消耗的增长率大于GDp的增长率;C

我国1979―2009年煤炭生产弹性系数p和煤炭消费弹性系数C情况如表6所示。

根据表6的数据可知,我国1996年以前一直是C

-0.99821。产生这种现象除了国际经济发展的背景之外,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能源节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得煤炭消费显著下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正常、有序地发展,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又转变为正值,在2003年煤炭资源消耗的增长率甚至大于GDp的增长率,由此,我们应进一步做好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工作,使C值保持在低的水平。

2、定性分析

(1)煤炭开发利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有利影响。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建设,第二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显而易见。而采矿产业作为第二产业中的一项,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此外煤炭的开采为其他产业提供了燃料和动力,如焦炭多用于炼钢,是目前钢铁等行业的主要生产原料。这也从侧面体现了煤炭开发利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换个角度来看,对一些资源型城市或区县,其拥有矿产资源优势,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矿产的开采。当地的煤矿也不仅为该地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可贵的资源,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燃料。此外,煤炭工业城市或区县的发展不仅使自身的经济保持增长趋势,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部分地区的贡献也将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中有所体现。

其次,不利影响。煤炭资源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不断增加,大量开采煤炭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煤炭开采所引发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严重,有些地区煤层藏于富含地下水的第四系地层下,必须先排干地下水才能进行采煤,但由于地区开采技术水平有限和方法有误,常导致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严重;二是土地质量下降、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有些露天开采的煤矿在进行开采时必须剥离表土,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侵占耕地,造成良好耕地的浪费和土壤的破坏;三是空气污染严重,煤炭在开采过程中尤其是在加工利用时,由于技术的问题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空气等;四是资源产业利益分配倒挂,综合利用的激励不足,约束乏力;五是现行煤炭资源税费征收规定难以起到保护煤炭资源、制止煤炭资源浪费的作用等。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

(2)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首先,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耦合为一个整体,即构成了环境经济系统,如图6所示。资源环境的总体压力与经济增长间确实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如图7所示。

根据实际情况,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以资源为代价求发展的思想致使我国资源环境的总体压力随着经济增长迅速增加。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对于我国资源环境压力的减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并不能表明我国的环境压力将在未来一定出现持续性好转,相反,在目前特殊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在未来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可以预见,未来15年内,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持续增大,因此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

其次,煤炭需求预测与供给战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在中国能源战略基本构想中指出,根据国民经济年均增长7%~8%的发展速度和目前的能源消耗水平,预测得出2020年按煤炭占能源总量65%计算,实际需求为15.6亿tce。尽管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储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按可供开采的煤炭资源计算,人均占有量却甚少。考虑到我国的煤炭资源量及环境承受能力,如此规模的煤炭生产也将接近供应极限。

针对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的极大程度的消耗问题及煤炭开发利用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国今后必须致力于加强开采等技术的研发,创新并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煤炭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未来走势

1、煤炭资源的相关分析

(1)煤炭资源的价值论分析。煤炭作为一种矿产资源,它的有用性使其具有使用价值,这本身使它具备了价值的前提。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可耗竭性资源,因其具有不可再生或者复制出来的特征使其拥有市场垄断地位,因而可由此获得收益,具有潜在的商品交换价值。煤炭资源在被发现和探明过程中凝结了大量的人类劳动,使其具有价值。煤炭资源价格的确定是在煤炭资源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价值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垄断的体现,都会在矿产品的价格中得到补偿,所以说,资源使用费和资源税是矿产资源价值补偿的货币表现。完善的采矿权市场则是矿产资源价值论的最终体现,也是解决资源浪费的关键措施。

(2)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性分析。外部性是指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本文外部性的研究重点是煤炭资源的外部不经济性,即煤炭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以及生态破坏,如图8所示。

在以前的经济核算中,我们通常只计算产品的直接成本与销售成本,产品价格中并没有体现出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因此产品的价格不准确。环境经济学则要求环境外部性要最大可能的内在化,从而使企业生产更少的对环境有外部不经济性的产品,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的治理成本很大程度都附加到受害者或政府的身上,而产生这些问题的责任者往往是煤炭资源开发中的获益者。对此我们可采取经济手段,向获利者征收环境补偿费,用来治理环境恶化和补偿其带来的损失。

(3)煤炭资源公共性分析。污染的根源在于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规定得不完全。共有态物品常常处于人们的过度滥用状态,产生所谓的“公用权悲剧”。如果通过政府宏观控制政策的引导,改变资源原有的状态,将其最大限度地转入市场态,由市场进行配置,或者使之进入公共态,由政府协助配置,可以减少“悲剧”的发生。为避免煤炭资源共有性所引发的问题,必须完善煤炭资源的市场化运作。一是实现煤炭产品统一的市场价格,真正反映供求关系,体现煤炭资源的价值;二是推行煤炭资源矿业权的公开竞拍体制;三是推行煤炭企业股权多元化;四是改革资源税制。

2、煤炭需求预测与供给战略

再利用SaS9.0对煤炭消费量进行研究。从第一部分现状分析可知,我国煤炭消费量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显然可知序列对不平稳。再对序列1978―2009年的数据进行一步差分后,并对差分平稳后的序列使用aRima模型进行拟合。通过观察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选择了几种模型可能,并对多个aRima模型的mSe值比较后,本文选取aRima(1,1,0)进行拟合。观察此模型的参数值及其检验效果,如表7所示。

从表7中我们可以观察到aR1的系数通过t检验,说明系数显著不为零。于是得到最后的模型aRima(1,1,0),表达式为:(1―0.64086B)Xt=0.5527+εt。

我们利用此模型对2011―2015年的我国煤炭消费量进行预测,如表8所示。

因为是对对数序列作的预测,所以转化后可以得出最终的预测结果分别为252205.6万吨、269574.5万吨、286960.5万吨、304574.7万吨和322933万吨。

利用相同的思路对我国煤炭的生产量进行模型研究,最终选取aRima(1,2,2),并对我国未来五年煤炭生产量进行预测,可得预测值如表9所示。

由此通过对两组预测值的比对可以看出,我国煤炭资源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供给严重不足。如果国家不对煤炭工业实施扶持性的倾斜政策,不超前、适时投入资金促进煤炭工业的开发建设,那么将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煤炭供给可能会远远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3、循环经济的提出

基于煤炭业的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知道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了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环境资源的代价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煤炭产业虽然为国民经济作了贡献,但对矿区的大气、水、土地等环境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致使环境、经济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图9可以看出,其主要思路是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煤炭产业要发展循环经济,应立足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资源消耗的节约、废弃物的减量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增长,使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中国经济协调发展。

四、建议及对策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我国很多行业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低煤价和高能耗的基础上的,市场化的煤炭价格不断上涨反映了这些产业对能源的过度消耗。所以我们应控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完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并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本文认为,在我国的特殊背景下,应控制煤炭资源消耗的速度,降低煤炭资源损耗,提高其利用效率。可以设定门槛,淘汰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程度大的产业。

2、加快资源税费改革

改革我国的资源税制度,改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使用资源有偿的办法,这一方面加大了煤炭资源获取的难度,增加了煤炭生产的前期投入和成本,有效控制矿煤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另一方面,将使煤炭生产企业更加珍惜、节约资源,更加科学合理配采,避免了煤炭资源的浪费。

3、提高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煤矿区综合开发

加强宏观控制,严格开采准入制度,实行采矿权市场化运行。严格监督采矿秩序,改革采矿方法,推广科学采矿,不断提高采掘技术水平。加强煤矿区的综合开发,这不仅有利于矿区统筹规划和资源综合利用,还可以有效减少运输,节约成本。煤炭就地加工转化,对受运输制约的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问题更具现实意义。

总之,在开采资源与经济建设中应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瑞、郝传波:循环经济与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m].新华出版社,2009.

[3]梁占耀: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煤炭工程,2006(2).

[4]康荣:我国煤炭资源可持续供应的对策与建议[J].发展论坛,2007(4).

[5]刘志逊、陈河替、黄文辉:我国煤炭资源现状及勘查战略[J].煤炭技术,2005(10).

煤炭资源的利用篇3

煤炭资源是快速推进工业化的主体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15年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达64%,其中国内煤炭总规模57亿吨,产量下滑51.7%,煤炭净进口量下降接近30%至20406万吨,出口量仅533万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能源调整状况,在未来较长的时间段内,我国以煤炭为主其他能源为辅的能源结构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

资源税是调节资源开发利用、解决发展经济和节能降耗目标的矛盾的重要税种,2011年11月国务院修改实施《资源税暂行条例》;2014年12月1日,全国范围内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同时清理相关收费基金。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发展的影响可能带来多大影响,对企业税费负担、成本利润、煤炭行业资源利用和资源整合带来的影响会有多大,本文研究测算煤炭资源税改革后对企业、对相关行业经营及未来发展的影响,对于今后改进煤炭资源税计征办法和税率设计,促进煤炭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煤炭样本企业的税费负担现状

(一)9家煤炭企业的税负状况

本文在选取上市企业样本时考虑矿产资源的丰度、开采条件、资源品位,资源税改革的重点省份、各省份资源税适用税率以及各企业的发展规模、经营状况等因素,最终确定9家煤炭上市企业为样本企业。

9家上市煤炭企业2011年至2014年所缴纳的资源税基本保持波动增长。企业2012年相对2011年增长较快,其中中国神华企业资源税增速达1.07%。但至2013年由于市场整体需求不旺,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多数公司经营业绩大幅下降,资源税出现下滑或增长速度减缓,但资源税与企业所缴纳的税金总额比重基本保持不变,且资源税占税金比重很小,在2%-3%幅度上波动,如下表1。

以上这些数字仅仅是在所缴纳税金的基础上计算的,但目前煤炭行业缴纳的各项涉煤费用远远高于税金。公司除缴纳资源税之外,还包括矿产资源补偿费、可持续发展基金、采矿排水水资源费、价格调控基金等与资源开?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税费,并计提专项储备基金。但各类费用并没有完全在财务报表中映出来,如中国神华2014年与资源税相关的费用为达13.92亿,与2014年资源税之比达1.41。

二、煤炭从价计征改革对煤炭开采企业税费负担的影响

现在我们根据2015年各省份执行的煤炭资源税税率对9家上市企业2013、2014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测算,在其他情况不变条件下,对煤炭企业实施从价计征,9家上市企业2013-2014年来应缴纳的资源税,如表2所示:

清理涉煤的费用无疑会减轻资源税从价计征给企业带来税收负担,清理的费用种类越多、金额越大,能抵消的资源税改革不利影响的程度就越大。但当前很多省份并没有出台或贯彻实施落实相应清费方案,以山西省的西山煤炭企业为例,2014年实际缴纳费用为27.65亿元,按规定应缴纳金额为13.59亿元,实际多缴纳14.06亿元。中国煤炭企业资源税费结构扭曲,税轻费重现象严重;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致使煤炭资源税负大幅增加,因此政府推进资源税改革时应该将“清费立税”结合起来,清除不合理的费用,重构煤炭资源有偿使用的税费体系,税费合一,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

三、从价计征办法对煤炭企业成本利润的影响

(一)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对企业成本利润的影响

资源税属于价内税,其从价计征改革使得企业资源税缴纳金额增加、企业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增加,利润总额下降,净利润下降。由下表的数据分析可见,在不同税率条件下,9家上市企业的净利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煤炭税收改革对9家上市企业净利润挤压程度,2013年明显超过2014年,这一比较说明煤炭资源税改革在煤炭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对企业的经营压力更显著,资源税税率越高,企业利润压缩越大。具体如表3所示:

(二)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对企业资源利用的影?

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煤炭企业的税负加重,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压缩。为了保持稳定利润率,煤炭企业通常采取“采富弃贫”或税收转嫁等措施。目前煤炭价格仍受政府行为和国际煤价影响,煤炭企业难以通过提高价格将税负转嫁给钢铁、发电等下游企业,因此煤炭资源税改革并不会对煤炭及相关产品价格造成太大的影响。相反税负会更多地由煤炭企业内部消化,倒逼煤炭企业改善煤炭能源结构,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1.从价计征改革有利于改善煤炭产业结构

从价计征改革迫使企业改善能源和产业结构。首先,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将资源税与煤炭价格挂钩,发挥资源税对煤炭能源结构的调节作用。其次,煤炭企业为应付税负压力和供需不对称的现象,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积极开发替代产品,促进相关替代行业如风电、太阳能发电等行业的发展。然而,资源税的从价计征改革短期可能削弱企业新兴煤炭项目的效益和投资新项目的积极性。此外,各省政府为降低企业税负,促进煤炭行业结构转型,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税改配套措施,改进资源能耗、促进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

2.从价计征改革有利于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促使煤炭企业加速发展节能减排装置,在有限的煤炭开采区域中,提高对资源的回?率及利用率,节约煤炭勘探和新设备购置的成本,从而在保持成本的情况下获取更大的资源价值。从量计征的资源税,不同煤区的产煤成本不同、煤炭品级不同、销售?r格不同,必须承担相同的煤炭税负,违背煤炭企业公平竞争。

(三)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对企业资源整合的影响

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的发展格局必将带来一定的影响,也必然会带来煤炭行业的兼并重组浪潮。为应对煤炭行业发展低迷、煤炭市场供需矛盾严重、资源税改革等因素的变动,多数企业势必会降低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的煤炭开采,通过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资产股份收购等手段加强联合,共同开发利用资源,推动煤炭产业的资源整合。

结论与建议

煤炭是国家基础能源产业,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阶段,煤炭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的基础。近几年煤炭行业发展受阻,煤炭企业资源税从量计征影响煤炭行业的发展。因此完善煤炭资源税改革,能有效推动我国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深沪9家上市煤炭企业为例,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是促进煤炭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煤炭企业缴纳的资源税占税金总额比率变化很小,在2%-3%幅度上波动,资源税与煤炭的价格脱钩,煤企资源税改革,减轻煤炭企业的负担,促进煤炭行业的结构升级。

煤炭资源的利用篇4

关键词:煤炭资源,资本化,会计处理

煤炭企业对我国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在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能源所占的比例高达60%以上。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是各地区的煤炭品种和质量差别较大,地理分布非常不均衡,勘探程度低。同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煤炭的国家所有权形同虚设,市场化程度不高,煤炭资源的价值也长期得不到重视。由此可以看出,积极推行煤炭资源资本化会计处理,用有偿开采更换煤炭资源的无偿开采,确保煤炭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煤炭资源资本化会计处理概况

煤炭资源资本化是指煤炭企业经营者或者其他投资主体为取得煤炭资源的采矿权,必须向煤炭资源的所有者支付采矿权整体价值。煤炭企业把这项支出计为递耗资产,在使用和开采煤炭资源的过程中,分期转入煤炭产品成本,在收入中不断获得补偿。

2煤炭资源资本化会计处理的现实意义

煤炭资源资本化会计处理可以实现我国对煤炭资源的有偿开采,优化煤炭资源管理,对强化我国煤炭资源管理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1]。

(1)保障煤炭资源所有者权益

我国《宪法》规定,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煤炭资源作为矿产资源中的一员,其所有权为国家所有。煤炭资源资本化会计处理有效解决了我国煤炭资源所有权形同虚设的现实问题,国家可以通过出借、出租、出让等形式对所有权进行转让,不仅确保了煤炭资源所有者的权益,而且可以从中获得收益。

(2)落实煤炭资源的有偿开采

煤炭资源资本化会计处理使煤炭企业要花费一定的支出以获取煤炭的开采权,这就有效的解决了以往煤炭行业拖欠资源补偿费的问题,使有偿开采得到真正落实。煤炭资源作资本化会计处理使煤炭企业能够真正从自身发展和经济利益出发,使其主动考虑关闭采矿井或者增加新矿井的问题,缓解了国家使用行政手段强制关闭不合理开矿的难题,体现了国家对资源的所有权[2]。同时,从经济角度考虑,煤炭企业需要花费部分资金获取开采权,即煤炭资源的整体价值。煤炭资源的整体价值需要从开采的煤炭产品中获得,由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煤炭企业会自发的减少在使用和开采中的浪费,从而获得最大利润。因此,煤炭资源的资本化会计处理不仅有助于煤炭企业对能源的节约,而且对规范煤炭市场价格也有帮助。

(3)资本化会计处理使得地质勘探成果商品化

长期以来,我国所有的地质勘探工作都被当做国家地质事业活动,地质勘探部门的勘探费用也都是国家拨款,地质勘探部门的勘探、普查、评审结果为煤炭企业提供了无偿的储量报告。煤炭资源资本化会计处理实施后,地质勘探单位的原始运作机制将被打破。地址勘探单位所获得的收益都包含在煤炭企业经资本化会计处理的煤炭资源的整体价值中,即煤炭资源所有者获得收益后,将地址勘探单位所获收益转回本单位。勘探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费用以及勘探成果的净收益都包含其中。由此,勘探成果的商品化得以实现,地址勘探单位的法人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及自我发展都得到确定,体现了地址勘探单位的市场竞争主体。煤炭资源资本化会计处理帮助国家地矿部门政事和政企的划分,使其成为真正独立的企业,推动了我国地质勘探单位经营运作机制的形成,有助于吸引外资,保证我国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

3煤炭资源资本化会计处理的方法

煤炭资源资本化会计处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的选择适合我国的资本化处理方法,就必须充分了解煤炭资源资本化的基本内容,下面进行详细说明。第一,煤炭资源资本化的理论前提是煤炭资源价值的主体拥有权。展开讲就是国家行使煤炭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单位行使挖矿权以及煤炭企业生产经营者行使煤炭的生产经营权等。第二,煤炭资源资本化会计处理的应用前提是当前国内使用的资源补偿费用法、影子价格法和市价法等煤炭资源价值计量方法[4]。第三,从理论角度分析,煤炭资源凝结着人类勘探、开采等劳动,加之,煤炭资源本身蕴含的使用价值,说明煤炭资源具有价值。

国家转移或者转让煤炭资源所有权给煤炭企业有很多种方法,所对应的资本化为资本的数额也个有不同,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资本化会计处理方式取得。

(1)购买法。煤炭资源的所有者直接以售卖的方式把煤炭资源的采矿权转移给煤炭企业或者是其他投资主体。在此类方法中,煤炭企业支付的买价和与之相关的全部费用都应全部资本化成递耗资产。

(2)租赁方法。煤炭资源所有者用租赁的方法把煤炭资源的采矿权转让给煤炭企业。在此类方法中,煤炭企业需要把日后各期支付的租赁款的现值作为资本化进行会计处理,成为递耗资产的数额。利息费用则由以上现值与所支付租赁款的总额之间的差额生成,进行分期摊销。

(3)债务方法。煤炭资源所有者利用债务的方法将把煤炭资源的采矿权借予煤炭企业,双方建立债主和欠债关系。在此类方法中,没有对煤炭资源的采矿权做真正意义上的转移,煤炭企业可以把煤炭资源的整体价值作为资本化为递耗资产的数额,每期支付的相关费用作为借款的利息费用,也就是说支付以上数额的款项可以看作是从国家获得的一项长期的国家投资或者借款。

(4)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外,煤炭企业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合法途径获得煤炭资源的采矿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资本化。

4结束语

重视煤炭资源资本化会计处理对推动我国煤炭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合理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需提高和加强对煤炭支出资本化会计处理的认识,完善煤炭资源价值计量方法在确定煤炭资源价值的作用,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逐渐完善我国煤炭资源的价值计量模型,使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到维护。

参考文献

[1]沈振宇,朱学义.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煤炭资源资本化[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9(01)

[2]王琳.对企业探矿权与采矿权会计处理的思考[J].冶金财会.2007(05)

煤炭资源的利用篇5

为了加强煤炭和煤层气资源综合勘查、开采管理,有效解决煤炭、煤层气矿业权重叠问题,促进煤炭和煤层气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20**]47号),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支持和鼓励煤炭矿业权人综合勘查开采煤层气资源

(一)投资人申请煤炭探矿权,应提交煤炭和煤层气综合勘查实施方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设置煤炭探矿权,应对煤炭和煤层气综合勘查实施方案进行严格审查。煤炭探矿权人在依法取得煤炭勘查许可证后,应对勘查区块范围内的煤炭和煤层气进行综合勘查。

(二)煤炭探矿权人完成勘查工作,应提交综合勘查报告,并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储量评审(估)、备案,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探矿权人可直接申请煤炭采矿权:

1.采用露天开采方式采煤的;

2.采用井工开采,煤层中吨煤瓦斯含量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

3.采用井工开采,煤层中吨煤瓦斯含量高于国家规定标准但不具备规模化地面抽采和开发利用条件的。

对于上述情形,凡煤层气资源可综合回收利用的,应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中予以综合考虑,实现煤炭和煤层气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

(三)经勘查,煤层中吨煤瓦斯含量高于国家规定标准的大、中型煤炭矿产地,在进行小井网抽采煤层气试验的基础上,提交煤炭和煤层气综合勘查报告,并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储量评审(估)、备案。具备规模化地面抽采条件的,煤炭探矿权人应按照“先采气,后采煤”的原则,统一编制煤炭和煤层气开发利用方案,依法向国土资源部申请煤层气采矿权,并申请划定煤炭采矿权矿区范围。

(四)经地面抽采,残留煤层气降至国家规定标准以下的开采范围,原煤炭矿业权人可依据煤炭和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方案及划定的矿区范围提出煤炭采矿权申请,按法定程序领取采矿许可证,并申请注销原煤层气采矿权。

二、进一步加强煤层气矿业权管理

(五)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家矿产资源规划,综合考虑煤层气、煤炭资源赋存状况和煤炭矿业权设置方案,在煤层气富集地区,划定并公告特定的煤层气勘查、开采区域。煤层气勘查、开采结束前,不设置煤炭矿业权。

(六)国土资源部主要采用招标方式出让煤层气探矿权,按照投标企业的资质、业绩和勘查实施方案等情况,依法择优确定探矿权人。

(七)煤层气探矿权人不得以勘查煤层气的名义开采煤炭及其它矿产资源。在煤层气勘查、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在其区块范围内设置新的矿业权,但对地表开采砂石等情况,当事人与煤层气矿业权人双方签订了安全生产协议的除外。

(八)煤层气探矿权人应对勘查区块范围内的煤炭资源进行综合勘查、评价,并对煤层气资源进行小井网抽采试验,提交煤层气和煤炭综合勘查报告,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储量评审(估)、备案。

(九)具备规模化地面抽采条件的,煤层气探矿权人应按照兼顾后续煤炭开采的原则,选择适当的生产工艺流程,合理编制煤层气开发利用方案,依法向国土资源部申请煤层气采矿权。

(十)经论证,不具备规模化地面抽采条件或经地面抽采后煤层气含量降至国家规定标准以下的区块,煤层气矿业权人应及时到国土资源部办理煤层气矿业权区块注销手续,按有关法规规定汇交地质资料,同时递交综合勘查煤炭投入的报告。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采用竞争方式依法有偿出让煤层气退出区块的煤炭矿业权。原煤层气矿业权人可参与竞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竞得煤炭矿业权的申请人,在按规定向国家缴纳煤炭矿业权价款的同时,还需向原煤层气矿业权人支付其综合勘查煤炭投入的补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煤炭矿业权登记手续。

三、妥善解决煤炭、煤层气矿业权重叠问题

(十一)新设立的煤炭探矿权、采矿权不得进入国家公告的特定煤层气勘查、开采区域。

(十二)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按照本通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迅速组织对本辖区内煤层气探矿权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于今年7月底前将检查情况向国土资源部报告。未达到最低勘查投入的,由国土资源部依法缩减勘查区块面积或不予延续。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勘查许可证。

(十三)本通知下发前已取得煤炭、煤层气探矿权或采矿权的矿业权人,应按本通知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1.已依法取得煤炭或煤层气勘查许可证的探矿权人,应对勘查区块范围内的煤层气或煤炭资源进行综合勘查、评价,提交煤层气和煤炭综合勘查报告,并按有关程序进行储量评审(估)、备案。

2.已依法取得煤炭采矿许可证的采矿权人,在本矿区范围内以地面抽采方式开采煤层气的,应依法补办煤层气采矿许可证;进行井下煤层气回收利用的,不再另行办理煤层气采矿许可证,但应切实采取措施,不断提高煤层气回收利用水平。

(十四)在本通知下发前,煤炭、煤层气企业已经以协议方式,在相同区块范围分别持煤炭、煤层气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进行煤炭、煤层气勘查开采的,双方应严格遵守协议,加强合作,实现煤炭、煤层气资源的综合勘查、评价和回收利用。

(十五)在本通知下发前,煤炭和煤层气探矿权、采矿权发生重叠且未签订协议的,由双方协商开展合作或签订安全生产协议,按照“先采气,后采煤”的原则,对煤炭、煤层气进行综合勘查、开采。

本通知下发后6个月内,双方无法签订合作协议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和勘查开采实物工作量已投入等情况进行调解。同意调解的,扣除重叠部分的区块,并由当事人一方对被扣除区块一方已投入部分进行补偿。调解不成的,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20**〕108号)精神,按照采煤采气一体化、采气采煤相互兼顾的原则,支持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生产企业综合勘查开采煤层气资源。

(十六)本通知下发之日起6个月以后提交的不符合本通知要求的煤炭或煤层气勘查报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其矿产资源储量不予评审(估)、备案。

煤炭资源的利用篇6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成为未来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

我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资源及环境挑战,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对于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达成了越来越多的共识。与此同时,为了应对当前面临的复杂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我国做出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决定。事实上,煤炭消费与水资源紧密相关,水资源不仅受到煤炭消费全过程的显著影响,同时也是煤炭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煤炭消费对水资源有什么影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对煤炭消费总量有哪些约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水资源方面有怎样的协同效应?如何结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基于水资源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这些问题对于制定国家及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指标和解决方案,促进煤炭消费与水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煤炭消费全过程对水资源的影响

我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的逆向分布特点对区域煤炭开发利用和水资源保护提出了挑战。我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及西北地区,但是由于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远高于南方,因此富煤地区往往水资源较为短缺,大部分重点煤炭基地处于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特别是在晋陕蒙宁甘等地区,原煤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60%,而水资源量不足全国总量的5%,地下水模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是煤炭开发利用的重要制约因素。

煤炭消费全过程包括了煤炭从开采、洗选到中间转化、终端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对地表水、地下水及其水质有显著影响。在煤炭开采和洗选环节,煤炭开采改变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方式,影响了地表水的入渗、产流过程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另外,矿井涌水、煤矸石堆积淋溶以及洗煤废污水的排放造成了区域水环境污染。在煤炭转化和利用环节,煤炭下游产业多属于高耗水、高排放行业,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超出了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尤其是在缺水地区,不仅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而且废污水排放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巨大。以山西为例,每开采1吨煤平均破坏2.48m3地下水,局部地区矿井涌水量高达地下水利用量的70%以上;煤炭开采洗选业用水占到工业用水量的20%以上,废水排放量也较大,煤炭开发利用与区域水资源水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水资源对煤炭消费的约束

受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中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为此,我国做出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决定,提出了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的“三条红线”,从取水、用水和排水等环节提出了量化约束,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值得注意的是,水资源系统的时空循环特点决定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用水效率的提高会使相同用水总量下耗水量增加,回归地表、地下水体的水量(生态环境用水)减少;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与枯水期的来水量最为密切,而后者又受到枯水期用水量的影响等。因此,“三条红线”指标的确定和分解不仅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坚持公平、高效与可持续原则,而且要基于“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进行细致模拟和严谨分析,才能达到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要求。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对煤炭消费全过程的取用排水具有制约作用。用水总量红线,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全社会取用水量确定的控制指标,也对占工业用水总量将近50%的煤炭相关行业的取用水产生了约束;此外,煤炭开采伴生的矿井涌水总量超过了60亿m3,而矿井水利用率尚不足60%,未来必须要求实现全部处理和利用。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提出了加强节水用水管理、强化用水定额管理、推进节水技术改造三项措施,明确了行业运行过程中的节水考量制度,给出了行业节水改造的工艺导向,这些都给煤炭相关高耗水行业的合理发展布局以及节水工艺改进等提出了挑战。限制纳污红线,是基于河湖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量,从源头上控制排放污水的约束性指标,煤炭开采洗选及下游产业链部分行业属于高污染行业,限制纳污红线对废污水处理和达标排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必须将水资源作为煤炭消费总量的一项硬约束。一方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全社会的涉水行为进行了规范,也会限制和约束煤炭相关行业的取用排水方式;另一方面,煤炭相关行业的规划布局必须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否则可能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目前,“三条红线”各项指标已分解到全部的省级、地市级和90%的县级行政区,应结合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对相关行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及污染排放等的要求,有利于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落实以及区域水资源的保护。

三、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水资源协同效应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不仅涉及煤炭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受到水资源、大气、健康、就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不同领域的协同效应值得深入研究。在水资源方面,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一是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煤炭的生产和转化利用量,有利于直接减少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矿井涌水,降低相关工业企业采煤用煤过程中的取用水和废污水排放,对用水总量控制和水质达标具有积极作用,属于直接效应;另一方面,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用水模式的调整,煤炭替代能源生产和利用的发展将改变相关工业企业的用水特性,而节水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对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质达标产生影响,属于间接效应。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分析不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节水水平下煤炭消费的水资源协同效应影响指标。首先,综合考虑煤炭的消费需求、资源约束以及环境约束等因素,设定了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煤控情景和不实行控煤的基准情景两种情况,同时考虑煤炭相关行业不同的节水水平,设定实行节水的节水模式和不节水的常规模式两种情况,二者组合形成四种方案。其次,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考虑工业用水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煤炭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和节水潜力,将相应指标(特别是用水总量指标)分解到煤炭主要相关行业。最后,将不同方案下各行业的相应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是否满足“三条红线”指标要求。测算表明,假如不采取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及节水措施,未来煤炭相关行业需水将超过1000亿m3,这将给工业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结构优化将带来严峻挑战。

结果表明,一方面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可以降低煤炭开采和转化利用对区域地下水、地质和水质等方面的影响,对于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实现“三条红线”指标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节水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技术的推广可以降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对煤炭消费总量的约束,对煤炭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达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对煤炭消费的制约,实现煤炭消费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发展,煤炭总量控制和节水技术应用缺一不可。

四、措施和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煤炭相关行业发展面临的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基于我国煤炭产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结合中央相关政策精神和我国现行水资源管理体制,从政策、机制、市场、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促进煤炭相关行业与区域水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

(1)坚持发展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煤炭相关产业建设布局和发展规模。

在煤炭相关产业的规划布局中,必须重视并实行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在宏观层面上,必须在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和范围内进行煤炭相关产业规划,尤其是14个大型煤炭基地的产业规划。在微观层面上,强化取水许可,落实煤矿的开采以及煤炭下游产业等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在缺水地区,限制高耗水、高污染建设项目的上马。

(2)全面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规划煤炭相关行业的用水需求,强化用水与排水的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各地区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三条红线”要求。在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的基础上,细化重点煤炭基地各地市和各煤炭相关行业的取用排水相关指标,建立煤炭相关行业的“三条红线”的监测、管理、监督和考核机制。

(3)采用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两手发力”,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相关节水技术的创新研究和节水工艺的推广应用。

大力扶持清洁和可再生替代能源的发展,减轻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的依赖。完善水资源价格体系,促进煤炭相关工业企业积极投资节水技改项目,提高煤炭及相关替代能源生产和利用过程中的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促进缺水区域节水规划和煤炭相关行业节水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细化用水定额管理。

(4)建立完善煤炭行业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积极探讨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体以及受益地区为主体的补偿机制。促进老矿区的节水改造以及新矿区的技术革新,改善煤炭开采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5)推动水权转换的实施,满足煤炭相关产业发展的合理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健全水权交易机制,建立水权交易平台,推动水权交易的法制化。深化水权转换实施后对区域水循环影响的研究,加强水权转换地区生态环境监测,推动水权转换地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保护,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配置。

(6)提升重点煤炭基地的水资源监测和信息化水平,为煤炭产业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加强重点煤炭基地和煤电基地的用水过程监测,建立完善用水计量和监督体系。提升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支撑区域水资源实物量核算和水经济核算,探索编制煤炭资源和水资源资产负债表。

煤炭资源的利用篇7

一、什么是煤炭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我国的煤炭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关于其定义,各个专家和学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笔者认为,煤炭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是指国家在确认煤炭资源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实施经济、法律、行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办法协调煤炭资源开发各利益主体的收益分配,从而实现煤炭资源的有序勘探和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开发所在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居民的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促进煤炭资源开发所在地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生成,实施与监控体系。

煤炭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包括煤炭资源开发经济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目前,在我国,煤炭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少经验,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公民观念的不断进步,其缺点和不足日益暴露。煤炭资源开发经济补偿机制虽然已经建立和实施,但其不足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诟病,人们对煤炭资源税费制度的改革呼声尤其高涨。而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在我国至今尚未真正建立,煤炭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污染等负外部性至今仍在威胁着开发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我国煤炭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发展依旧任重道远。

二、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煤炭资源开发补偿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权制度不清晰导致我国煤炭资源税费制度存在诸多不合理和不完善之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三条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国家并不是直接占有资源,而主要是由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占有资源,并拥有事实上的处置权和相当的收益权。虽然为体现国家所有者权益,第五条又规定,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然而就目前看来,这两种税费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首先,这两种税费的税负偏低。2009年我国资源税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仅为0.57,我国的煤炭资源补偿费费率仅为1。过低的税率意味着国家对其所有资源性资产的合法收益未能得到有效地维护,煤炭资源的开发未能得到足额的赔偿,必然导致企业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过低的税率虚高了煤炭企业的实际利润,刺激各种投资主体纷纷涌入煤炭领域,加剧了煤炭市场的无序竞争,导致开发秩序混乱。其次,这两种税费的计征方式不合理。目前,我国的资源税按照从量计征的方式,并不能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化和煤炭企业的盈利状况。恰恰相反,这反而刺激了煤炭企业在开采煤炭资源时采富弃贫,无序开采。最后,煤炭资源税费收益分配不合理。在资源税分配方面,由于我国的税收按税务登记管辖权进行分配,许多煤炭企业的税务注册地大多不在煤炭产地,实际上煤炭产地大多享受不到煤炭开发中的资源税。另外,我国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为中央与地方按固定比例分配,一般为对半分,少数民族地区则是四六分,地方分成所得再按一定的比例在省市县进行分成。这样进行下来,实际上真正分到煤炭产地基层政府的资金也就很少了。这就事实上造成了当地老百姓不但没有从煤炭资源开发中获得好处,反而时常受到环境破坏等负外部效应的影响。

2、我国煤炭资源市场运行价格不合理,煤炭资源开发秩序混乱

长期以来,我国的煤炭资源价格一直保持低位运行,虽然近几年煤炭资源价格增长很快,但仍旧不能完全的反映我国的煤炭资源开发成本。我国的煤炭资源开发成本应该包括资源成本,环境和生态成本以及安全成本三部分,但现行的煤炭行业成本核算方法是1991年原能源部依据计划经济体制制定的成本核算方法,由于我国目前的矿业权市场仍存在双轨制,大量的煤炭企业无偿获得政府的矿业权,所以大多数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极低,再加上我国长期以来缺乏科学发展的理念和认识,所以煤炭资源的成本核算直接就没有考虑环境和生态因素,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煤炭资源价格构成不健全,影响了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这种煤炭资源开采的低成本,一方面导致了很多企业在开采资源时抓大放小,采富弃贫,乱采滥挖,浪费严重,对矿区周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造成大量的小企业涌入煤炭市场同国有企业争夺资源,大大增加了煤炭行业的安全隐患,严重破坏了煤炭资源开发秩序。

3、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中的各利益相关者出现权益分配失衡

实际上我国的煤炭资源权益化改革在主体利益的调整上是经过不断地认识和再发现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国有矿山企业在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受益于“放权”和“让利”的改革方针的影响,成为当时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的最大收益者。1994年,我国开始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志着我国矿产资源所有者获取所有者权益的开端,煤炭资源所有者的利益在此时凸显。1998年,国务院颁布《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承认了煤炭资源开采的利益主体不仅由国家,而且包括探矿企业和采矿企业。由此,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主体的多元化日趋明显。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带来利益的多元化,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面前怎样协调彼此的权益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煤炭资源所在地(社区)居民的利益要求更加备受关注。国家作为煤炭资源的所有者怎样获取其所有者权益,在矿业权的自由流转中怎样维护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的权益,地方政府怎样在税费分配中得到与其事权相对应的财权以及社区居民怎样维护其经济和生态利益,将是煤炭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接下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煤炭资源所在地产业结构单一,“矿竭城衰”威胁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著名的煤炭城市。煤炭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支撑,但是煤炭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所有的煤矿都会因资源枯竭而关闭。煤炭城市煤炭资源采掘和加工业长期“一业独大”造成的结构单一越来越限制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大多数是国企,企业职工往往缺乏创新意识和冒险意识,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差,再加上新兴产业很难发展起来,一旦出现资源衰竭以后,资源型产业这一根救命稻草将无法拯救劳动者,企业和城市的命运。例如辽宁阜新市受煤炭资源衰竭的影响,2001年下岗失业人数达到15.6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36.7%,有17.8万人收入处于低保线以下,占全市人口的20%。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的负效应可见一斑。

三、建立和完善煤炭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建议

1、规范我国矿业权市场,进一步明确煤炭资源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既是煤炭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也是建立和完善煤炭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关键。首先,要建立煤炭资源有偿取得制度,保护国家作为煤炭资源所有者的权益。其次,进一步明确煤炭资源的产权,增强煤炭企业的责任意识,防止出现“公有地的悲剧”,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和无序开采。最后,要加强矿业权市场化建设,加强对矿业权评估机构的管理,规范矿业权市场中的中介服务行为,实现矿业权的公平,公正的流转。2004年,山西省产权改革使山西彻底告别了矿主无偿获得煤矿开采证的时代,开始从制度上全面规范煤炭开采秩序,为全国实现煤炭资源有偿获取奠定了基础。

2、改革煤炭资源税费制度,逐步形成合理的煤炭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煤炭资源税费制度受制于产权制度的影响,对煤炭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作用不甚明显。在今后,我国要逐步实行煤炭资源税费制度改革,通过税费,加强对煤炭市场的调控能力,增强国家对煤炭资源所在地的补偿能力。首先,要合理的提高煤炭资源税率,增加地方税收,调节煤炭价格。其次,改变按量计征的方式,把煤炭资源税率同煤炭企业的回采率结合起来,回采率高的企业税率低,回采率低的企业税率高,以鼓励企业提高开采技术,减少浪费,降低环境污染和破坏程度。最后,加强对煤炭资源税费的征收和使用监管,加强对税收征管人员的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煤炭企业的纳税意识,确保煤炭资源税费足额征收。在煤炭资源税费的分配和使用上,主管部门要适时作出决策,地方政府,尤其是煤炭资源所在地政府的利益分配应该得到足够的份额,以便于地方政府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事业中去。

3、协调煤炭资源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确保各权益主体实现利益均衡

在煤炭资源开发中,政府不仅是煤炭资源的所有者,而且是煤炭资源的管理者。中央政府主要负责煤炭资源开发的政策制定,在煤炭资源开发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政府在明确自身资源所有者权益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当地居民利益诉求和生态环境状况,促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策的执行者和实际的管理者,应该获得与其事权相匹配的财权。同时,地方政府应摒弃传统的政绩观,保证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煤炭资源管理部门要采取措施,积极稳妥的推进我国的矿业权市场化进程,切实保证矿业权的自由流转。煤炭企业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肩负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努力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针对煤炭资源所在地居民,要保证煤炭资源开发的利益由煤炭资源所在地人民共享,对于煤炭资源所在地居民在煤炭资源开发中受到的外部负效应,政府和企业应该给予适当的补偿,对于煤炭资源所在地以后的发展应该有所规划,早谋出路,寻找替代产业,确保煤炭资源所在地的可持续发展,切实为人民负责。

4、做好煤炭城市的转型工作,实现煤炭资源所在地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煤炭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煤炭工业发展的时间局限性,怎样做好煤炭工业的后续接替工作,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已有经验和我国某些煤炭城市的改革试点,笔者认为,做好煤炭城市的转型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调整产业结构,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对于那些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的小煤矿进行关停并转,加强煤炭资源的整合,发展大型企业。第二,加强对煤炭勘探企业的支持力度,注重对于新矿藏的勘探,以缓解转型危机。第三,建立煤炭城市转型基金,此基金主要从煤矿企业税前利润中征收,另外一部分是是国家的补贴和社会的捐赠。主要用途是,一部分用于煤炭资源所在地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一部分用于煤炭城市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第四,加大开放力度,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便解决后煤炭工业时代城市的发展动力问题。第五,在转型期间,努力做好社会保障事业。煤炭工业萎缩意味着工人的大量失业,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为此,一方面要引导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此外,要加强对煤矿工人的再培训和再教育,支持煤矿工人自主创业。第六,持续不断的做好环境恢复和保护工作,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结语

在我国,煤炭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仍旧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在此过程中,政府作为煤炭资源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推动改革的不断深入,但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推动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煤炭资源开发管理秩序。

参考文献:

[1]《中国矿产资源管理报告》林家彬刘洁李彦龙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林毅夫等著科学出版社

煤炭资源的利用篇8

煤炭产业转型战略是指以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淘汰落后的开采方式和利用方式为手段,以发展延续产业为重点,以技术支撑为突破,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区域差异化发展为方向,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作出的重大部署。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战略总的要求是加速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实现从煤炭产业大省向煤炭产业强省转变,大力发展煤炭延伸产业,在制约煤炭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另一方面,要实现煤炭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施煤炭产业转型战略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人文等因素,明确转型的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今社会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是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加为目的的传统发展观的摒弃。内蒙古作为煤炭产业大省,煤炭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科学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理性地对待煤炭产业发展,既要保持做大做强与合理的发展速度,又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制约,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和规模,实现良性发展。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内蒙古地域辽阔,各自发展情况和环境不同,在实施煤炭产业转型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基础,煤炭资源品质、赋存和分布,其他自然资源状况,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情况,对煤炭产业进行合理定位,既要保持适度超前,又要结合地区特点,保持发展相对稳定,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的理念,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煤炭产业发展必须尊重和保障人的权利,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切实改善矿区环境,保证人民增收,不断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四是坚持统筹规划。以实现煤炭产业大省向煤炭产业强省转变为目标,根据目前全区煤炭产业现状和煤炭分布特别,统筹规划产业发展。按照高起点、不重复的要求,打破地区圈子,突破行政区域的束缚,防止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内部自相竞争,认真分析研究目标市场和周边省区产业结构,充分考虑各盟市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合理确定煤炭产业区域布局,形成区域竞争合力,取得竞争优势。

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战略的目标

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以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人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均衡为重点,以管理和技术创新为突破,转变开发利用方式,全面推进煤炭资源的节约集约开发利用,建设差异化大型煤炭基地。一是转变开采方式。以提高煤炭开采回采率为重点,加强对现有煤矿的整顿力度,淘汰落后的开采方式和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井工矿单井生产规模提高到100万吨以上,开采回采率达到70%以上。二是转变利用方式。以提高煤炭利用率为重点,大力发展煤炭利用效率高的煤炭加工延伸产业,突出发展煤地下气化产业,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适度发展煤制油和煤化工产业。力争到2015年电煤利用率到达65%以上,煤化工和制油煤利用率达到50%以上。三是改善矿山环境。以打造绿色矿山为重点,对矿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滑坡、土地破坏和地下水破坏等矿山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开采形成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恢复地形地貌和植被,实现文明开采。到2015年,全区历史形成的矿山环境问题,基本得到恢复,新形成的矿山环境问题及时有效治理,矸石和疏干水利用率分别达到70%和65%。四是整合关联产业。以实现优势互补为重点,促进煤炭产业与关联程度高的产业进行整合与重组。内蒙古钢铁、有色、建材和化工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规模,这些产业耗能较大,仅仅依靠市场供应能源,成本较高,这些行业难以向下游延伸产业发展,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推动煤炭产业与关联产业联合,就可以降低成本,实现优势互补。到2015年,在呼伦贝尔、通辽、赤峰、锡林郭勒、包头和鄂尔多斯等地区分别打造联合企业1-2家。五是推动煤炭开采企业联合重组。以增强竞争力为核心,以资源和资产为纽带,以市场方式为手段,整合现有煤炭开采企业,形成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战略的定位

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转型战略实施总的方向是围绕市场需求,主动与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相衔接,打造国家能源基地。一是成为全国能源生产和供应基地。2005年-2009年,全区煤炭生产总量达到19.7亿吨,其中一半以上外运支援其他省区发展;2009年,全区电力外调1200万千瓦时,占装机容量的1/5。预计未来几年,区外需求仍会持续稳定地增长。总体来看,无论是煤炭开采、还是电力等延伸产业都具备大规模生产和对外输出的条件。因此建设全国能源生产和供应基地是今后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二是成为国家煤炭开发利用科研基地。煤炭开发利用研究水平不高,开发利用技术含量低,已成为制约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战略实施的主要因素,内蒙古煤炭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破解技术难题,取得创新优势,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领跑者。三是成为国家能源的储备基地。煤炭资源不仅对内蒙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内蒙古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必须站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高度,全面规划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做好煤炭资源勘查工作,全面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程度,增强资源保障能力,保证国家发展的长远需求。

二、内蒙古煤炭产业的区域布局

内蒙古煤炭产业区域布局确定的原则

合理确定内蒙古煤炭产业区域布局,事关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大局,也是关系到内蒙古煤炭产业能否顺利实现转型的关键,应做到科学合理。内蒙古煤炭产业区域布局的原则是:一是立足当前。就是要把已经形成的煤炭产业做大做强,加强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形成优势特色产业。二是顺应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就是要主动与国家能源战略相衔接,在布局、定位和产业格局等方面与国家能源战略保持一致,特别是要做好蒙东和蒙西煤炭产业发展两篇文章。三是破除行政区域限制。就是根据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状况、煤炭资源分布及种类、周边地区的产业类型、目标市场需求,来整合区域内的全部有效资源,依托产业基地,合理确定煤炭产业发展类型和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形成竞争合力,建设差异化的跨行政区的区域性煤炭产业基地。

内蒙古已有煤炭产业基地布局

为推动煤炭产业健康发展,内蒙古重点建设了7个5000万吨煤炭基地。一是东胜煤炭基地,以神华集团神东煤炭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787万吨基础上达到1亿吨。二是准格尔煤炭基地,以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300万吨基础上达到6620万吨。三是锡林郭勒盟白音华煤炭基地,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白音华煤电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60万吨基础上达到6000万吨。四是霍林河煤炭基地,以霍林河煤业集团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000万吨基础上达到5000万吨。五是呼伦贝尔煤炭基地,以原呼煤集团和伊敏煤电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413万吨基础上达到5000万吨。六是锡林郭勒盟胜利煤炭基地,以内蒙古神华蒙电能源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60万吨基础上达到5000万吨。七是伊泰煤炭基地,以伊泰集团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040万吨基础上达到5000万吨。目前,这些煤炭基地已基本达到预计规模。

内蒙古煤炭产业规划布局

内蒙古煤炭产业规划布局的重点是对以往大型煤炭基地及其他煤炭生产基地进行整合,确定市场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建设具有区域带动和区域辐射功能的差异化煤炭产业基地。按照全区煤炭产业基地布局的原则,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情况,全区重点建设以下4个煤炭产业聚集区。

蒙东煤炭产业聚集区:以呼伦贝尔煤炭基地为基础,区域内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553亿吨,实际生产能力5140万吨,计划建设年产1亿吨煤炭基地。煤种以褐煤为主,发热量低,高灰分,适合于发电和气化。区域内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16亿立方米,可以满足煤转化项目用水需求。周边省区煤炭缺口在2.0亿吨左右,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方向为: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和清洁煤产业,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和煤地下气化产业,鼓励发展煤电有色金属冶炼一体化产业。考虑到环境问题,应重点加快推进已有产业的升级换代,适度控制新建煤炭开采项目。主要目标市场为东北地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利用两种资源为重点,加强与俄罗斯在煤炭及相关资源性产业的合作,搭建国家实施走出的资源利用战略平台。

蒙中煤炭产业聚集区:整合霍林河、平庄、白音华和胜利煤炭基地,形成大的跨区域性的煤炭产业基地。区域内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967亿吨,实际生产能力年产煤炭154555万吨,计划建设4亿吨煤炭产业基地。煤种以褐煤为主,发热量低,高灰分,适合于发电和气化。区域内水资源短缺,煤转化项目用水需求紧张。周边省区煤炭缺口在5.0亿吨左右。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清洁煤产业和煤地下气化产业,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鼓励发展煤电有色金属冶炼一体化产业,适度发展煤化工产业。主要目标市场为东北和华北地区,并以此为通道向以远地区辐射。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铁路建设,形成多条与华北、东北的运输连接通道。限制耗水量过大的煤炭产业发展。

蒙西煤炭产业聚集区:整合神东煤炭基地、准格尔煤炭基地和伊泰煤炭基地,建设高水平的部级综合性能源基地和煤炭产业研发基地。区域内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1615亿吨,实际生产能力可达35000万吨,计划建设8亿吨煤炭基地。煤种以长烟煤和不粘煤为主,发热量高,适合于发电、气化和煤化工。区域内水资源短缺,但可以通过水权置换调水。周边区域煤炭缺口3.0亿吨左右,目标市场重点向华北以远地区倾斜。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和煤制天然气产业。支持煤炭开发利用的研发与实验,在制约煤炭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取得技术突破,建设煤炭产业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主要目标市场为华北地区及以远地区,通过秦皇岛向南辐射。积极鼓推进产业升级,鼓励企业联合重组,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蒙西辅助煤炭产业聚集区:整合乌达、海勃湾、古拉本和棋盘井煤炭产业基地,建设焦煤和无烟煤稀缺煤种生产加工基地,作为蒙西煤炭产业聚集区的辅助功能区。区域内煤炭储量60亿吨,实际生产能力4700万吨(包括蒙古国进口约400万吨),计划建设1亿吨煤炭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煤焦化及其延伸产业,适度发展煤电冶金及建材一体化产业。加速推进与蒙古国在煤炭及相关资源开发领域的战略合作,建设中蒙能源合作开发基地,到2020年每年从蒙古国进口煤炭3000万吨。在满足包钢需求的基础上,向华北、西北输出。积极打造太西煤品牌,鼓励对外出口。煤炭开发保持适当规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内蒙古煤炭产业规模分析

煤炭在未来较长时期仍将是中国的主要能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目前约占世界煤炭产量生产和消费的40%左右,也是世界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从中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历史结构变化来看,煤炭占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上世纪50年代的90%,下降到70年代的70%,以后略有走低。这是由于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电和核电等一次性能源开发强度逐步增大的结果。煤炭作为一次性能源构成中的主导能源,是由中国的能源资源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按发热量计算,煤炭资源占化石资源总量的90%以上,是石油和天然气和的12倍。基于这种情况,煤炭仍将是中国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首选能源。煤炭除满足国内消耗外,还有少部分出口,在当前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的情况下,保证了中国能源总体自给率达到90%以上。从国家能源安全考虑,煤炭仍将在今后中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

经济增长与单位产值能耗变动的规律

一般来说,能源需求预测可以通过单位GDp消耗的能源量变化趋势和对未来GDp预期分析,进行测算。单位产值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将逐步降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等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时,高能耗的工业比重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减少,单位产值能耗会明显下降。

中国2020年煤炭需求预测

按照国家“十一五”能源消费安排,到2010年全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8.23万亿人民币,消耗煤炭21.51亿吨。

统计数据可见,2009年比2005年单位产值能耗煤降低了22.9%,主要是由于节能减排发生作用和新型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国家承诺到2020年,单位产值比2005年减排二氧化碳45%。综合考虑以上情况,2020年单位产值耗煤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降低30%,比2005年降低近46%较为合适,预测2008年单位产值耗煤为0.637吨/万元。有关机构预测2011-202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速7.8,但考虑到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不确定性,2009-2020经济增速按每年7.0%-7.5%为宜。由此测算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5.9-69.04万亿人民币,2020年煤炭全国需求量为41.98-43.98亿吨,比2005年和2009年分别增长95.17%-104.5%和37.64%-44.20%。未来11年,全国煤炭需求将放缓。

煤炭资源的利用篇9

(一)煤炭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

虽然内蒙古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但长期形成的以自然资源开发为先导,以原料输出为依托,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较低的煤炭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内蒙古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内蒙古当前煤炭生产主要以原煤为主,这种固有习惯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得原煤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全区煤炭工业产品在高新技术方向的发展能力有限,使得煤炭产品的附加值较低。2009年,全区加大了对煤炭深加工的资金投入力度,一批煤制油项目加快了研发部署和生产,但就总体水平来看,煤炭深加工的量不足原煤总产量的3%。

(二)煤炭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加剧

根据调查,当前全区经济在享受煤炭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收益的同时,煤炭开采对全区环境的破坏也进一步加剧。统计显示,因开凿和采煤产生的废石和煤矸石量与原煤产量的比例接近于1:1,其中原煤产量与煤矸石的比例接近为1:0.2~0.3。当前内蒙古煤炭产量的逐年快速增长,因此,每年排弃的固体废弃物也在大量增加,预计每年将达到6吨以上。这些固体废弃物,不仅对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对本已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更是致命的威胁。但从煤炭工业对环境的补偿力度方面看,开采原煤同时对环境的补偿费用却很少。根据对相关资料显示,内蒙古2009年煤炭价格中用于治理环境的各种税、在煤炭价格中仅为25元/吨左右,不到其/,!/煤炭销售价格的5%。

(三)煤炭收益分配不公问题突出

煤炭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收益分配不公等问题。以内蒙古重点煤炭生产地区鄂尔多斯市为例,部分地区发现煤炭后,开采企业或投资人以近百万元/亩地的高价征集相关土地的使用权,使部分人一夜暴富,但没有被征集土地的居民群众生活依然较为贫穷。同时煤炭开采后,真正受益的是与之相关的煤炭生产企业和个人,而开采后所遗留的环境等问题则由周围居民来承受,煤炭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收益分配不公问题。

(四)煤炭开采中资源浪费严重

据测算,内蒙古每开采1吨煤就要消耗2.5吨的煤炭资源,同时约损耗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铝矾土、硫铁矿、高岭土、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达8吨,损耗水资源2.4吨。但在以经济发展为各地区基本要务的思想下,这种资源浪费并没有引起各地区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煤炭开采所引起的资源浪费现象依然严重。同时,这种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使得今后由煤炭生产所引起的环境补偿费用逐步增加,今后全区仅矿区塌陷治理费以及植被再生费就需要上百亿。

(五)央企煤炭生产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下降

作为最先对内蒙古煤炭资源进行大规模勘探和生产的中央煤炭生产企业,拥有着专属的煤炭运输线路和较为丰富的可供开采煤炭资源。根据调查,央企煤炭生产企业2009年在内蒙古生产的原煤占到了全区原煤总量的一半以上,实现煤炭收入上千亿元。但由于历史原因,央企煤炭生产企业将收入中的所得税部分(所得税率现为25%)划归中央财政,而留给地方财政的仅为增值税部分(增值税率已上调至17%)所得收入,中央和地方收益相差了近30%多,央企对内蒙古地区经济的贡献度较低。

二、政策建议

(一)改善资源管理政策,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

内蒙古煤炭资源现行的有偿使用制度,是通过征收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实现的。但是这两种形式是以煤炭产量或销售收入为征收基础,不能真实反映资源本身的价值,没有体现出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和资源有偿使用的全部内涵,不利于提高资源回收率,也不利于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要实现煤炭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善当前的煤炭资源管理政策。对煤炭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以合理的资源价值为基础,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既保护资源又发展生产的目的。同时,要继续加强煤炭工业深加工能力,增加煤炭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价值,促进全区煤炭工业的整体效益的提升。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加快煤矿技术改造和强化科学管理,提高煤炭企业生产水平和质量信誉等方面品牌资源积累。并且要加快实施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战略,抓紧发展一批大型煤炭洗选加工转化项目,扶持水煤浆、“煤制油”工程项目建设,扩大原煤入洗比重和炼钢喷吹煤生产规模,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同时加快非煤产品项目建设,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加大水煤浆生产规模,合理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调整煤炭输出产品结构,提高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内蒙古煤炭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规,加大煤炭企业对资源补偿力度

要适当提高煤炭开采和生产企业对资源和环境补偿力度,增加煤炭企业各种税费。同时,应建立有效的煤炭开采生态监测管理体制。解决各地区乡镇、个体煤矿只管挖煤赚钱,却在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长期欠账问题。有专家估计,全国仅治理采矿区一项就需要投入上千亿元。因此政府在加大审查的行政执法力度,对煤炭生产企业或个人进行的煤炭开采与生产活动进行一个有效的环境生态评审并建立相关的职能部门来规范煤炭开采中所引起的各种问题。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行煤焦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注重提高资源开采水平和洗选效率,以传统矿区节能降耗、废弃物利用和新建矿区原煤高效开采、洗精煤外销、中煤及其他劣质煤发电、矿井水及生活废水处理后回用、粉煤灰及煤矸石合理开发的煤炭矿区资源高效循环产业链.减少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并促进煤炭资源效率的提高。

(五)加强对煤炭工业的节能改造,促进节能减排

要改革采煤方法,提高煤炭生产资源回收率。按照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合理整合现有资源,坚持开办煤矿标准,提高安全装备水平。加快采煤改革的步伐,推广采用粉煤和水煤浆燃烧、辅机系统等节能先进技术,扩大集中配煤、筛选块煤、固硫型煤应用范围。

煤炭资源的利用篇10

【关键词】环保新政;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现代的经济发展依旧依赖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仍然存在着开发技术落后,煤炭有效使用率低,污染废弃物的排放量大等问题。如何加强对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调整,是确保我国市场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环境保护对煤炭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煤炭资源作为传统的能源资源之一,由于长期沿用传统的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导致煤炭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严重威胁生产生活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不仅存在影响范围广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影响和危害持续时间长。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长久的经济利益损失,而且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加强对环境保护过程中的煤炭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和浪费,是实现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之一,在煤炭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着重关注煤炭带来的能源资源浪费,空气和水污染问题,对传统的开发利用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并对煤炭资源开发区以适当的保护,对矿渣与周边的土地进行保护性措施建设,通过建立绿色隔离带或者植树等手段,解决矿区绿化问题,避免在开采过程中因恶劣天气出现的安全性事故,减少煤炭开采利用对环境的破坏,以促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2.煤炭开采过程中存在的环保问题

2.1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空气污染问题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多以煤炭的露天开采为主,而随着开采年限的久远,随着地下开采越来越深入,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从一开始的露天开采就伴随着矿山的开采与施工,大量的粉尘都会产生一定的大气污染,在开采的煤炭资源中,会对一些煤炭初步的处理,比如脱硫等手段,在进行煤炭实验时,通过燃烧会产生一定的大气污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严重污染环境的空气污染气体。同时,在开采的过程中,由于施行的是矿车运送煤炭,在矿区及周边地区由于植被覆盖率低,植被面积减少,从而导致扬尘增多,污染气体增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2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水污染问题

由于煤炭曾经是山体或者岩石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会对地表和地下水进行严重的破坏,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也会因为煤炭开采改变其流域范围和流向,影响水资源的水质。尽管在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会建设相关的矿井,对水资源进行及时的疏导与管理,在进行矿山水资源的疏导和排放的过程多为对矿山安全性的考虑,而对矿山的水进行净化的部分少之又少,通过一定的水利枢纽工程将其排放到矿区以外的环境之中,不仅威胁到矿区的用水安全,而且给矿区周围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和影响。

2.3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土地污染与浪费问题

煤炭开采产生的污染问题不仅局限于空气污染与水资源的污染,而且对土地污染和浪费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关于土地资源的污染与浪费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开采的矿渣会就近选择堆放,但堆放的面积远远超过预期规划的范围,开采单位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减少成本开支和治理费用支出,多进行就近堆放,从而对农业、林业、渔业用地会产生影响,主要变现为,废弃物和煤渣无秩序的堆放在矿山周边的耕地或林地,且因为缺乏开采后的区域治理,使得开采矿区周围的土地受到严重的污染和浪费。

2.4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煤炭开采过程中常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泥石流、滑坡以及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等问题,这不仅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出现矿坑垮塌或者地面沉降、塌陷,对地下生产的管道和生产安全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和威胁[2]。

3.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3.1煤泥回收利用

通过探讨煤炭开采过程中的问题,不仅需要从源头进行治理,把握开采过程中的治理,而且需要对利用环节或者使用后期的治理环节进行着手。提升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对煤炭资源的浪费是进行煤炭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关键,但同时因为现今的燃烧不够充分,为了保证废弃物的充分利用,可以通过回收煤泥技术,对煤泥进行回收利用,脱硫处理,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通过洗水平衡促进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同时经过脱硫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煤炭资源的充分利用打下基础。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进行长期的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需要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煤炭开采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地治理,通过建立生态环境保障机制,如隔离嗲、绿化带,进行必要的煤炭资源产业范围内的改革,通过改善和定期对矿区工人或周边的居民进行身体状况的检查,并提供及时的安全通知,保证矿区及附近的安全。

3.3强化生态保护意识

煤炭开发与使用单位需要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不仅需要对开采过程中的规划进行明确的设计,而且需要对相应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和处理,比如矿渣、煤渣进行合理安置,对矿区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疏导和引导,促进矿区的水资源能够尽可能得到保护,在对周边地区的排水中,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保证矿区整个流域生态环境趋向良好。

3.4加强高科技的投入与利用

煤炭开采与利用作为传统的产业和能源提供方式,在进行煤开采与利用的时候,需要加强对传统开采和利用技术的更新,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增加生态环保效益,促进生态环保产业的持续性发展。首先,需要增加对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科技研发与创新,保证能够将能源优势尽可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其次,需要通过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整改,政府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生产-保护产业发展体系的形成[3]。

4.结语

综上所述,煤炭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不仅给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能量,促进和保证了正常的生产与生活运行秩序,而且能够作为产业进行发展,带动就业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因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环保意识,促进高科技在煤炭经济领域中的运用,降低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污染,增强煤炭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从而促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丰收"的结果。加强对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究是实现节能减排阶段性目标的重要内容,应重点推进。

【参考文献】

[1]朱玉琴.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6:144-14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