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培训体系十篇创新培训体系十篇

创新培训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32

创新培训体系篇1

关键词:高校师资培训系统岗前培训创新体系

一、引言

师资培训工作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和水平、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要做好师资培训就必然要建立一套适合自身情况的师资培训体系,实践和创新更加高效的师资培训制度。《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师资培训体系的首个重要环节,就是岗前培训。

高校新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虽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科研能力,但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缺乏必要的教学知识与技能,不易胜任教学工作。为此,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制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内容、培训形式、考核方式、培训时间做了明确要求。此后,我国高校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

岗前培训是树立新教师思想认识、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及现状、掌握教学技能和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完善教师资格和任用制度的,也是加速新教师成长,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现阶段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从高校的角度还是教师的角度,完成任务的色彩十分浓厚,培训过程大多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训目的过于功利化。

由于教师的成绩不仅影响到教师本人的教师资格、职称的晋升等,还影响学校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的合格率,故各高校对成绩的合格与否较为重视,而对校本情况培训缺乏相应的关注,致使培训目的过于功利化。

(二)培训内容多以规定的书本知识为主,缺乏学校特色培训。

高校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培训较为重视,而对学校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较为松懈,认为岗前培训就是四门课的培训,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三)培训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的培训形式是单调的课堂讲授。新教师多采取考前短期突击通过考试的手段。另外,不同学科各有特点,教学工作差异也很大,单一的培训与各学科教学工作结合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

(四)时间安排相冲突。

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一般安排在新学年9—11月份进行,而此时新教师也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这使得新教师自身教学与岗前培训相冲突,从而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五)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原国家教委在《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中提出:“对岗前培训工作要进行严格管理,注意教学质量和效果,要依据‘指导纲要’的要求进行评估和检查。”“岗前培训的考核,兼顾学习作业和教学实践锻炼等方面。”但是,多年来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就是四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的考试成绩,以纯粹的理论考试成绩衡量新教师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能力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教师岗前培训缺乏一个既能反映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衡量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机制。

三、高校师资培训系统中岗前培训创新体系的建立

岗前培训工作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体系。培训的目标、内容、考核应该是多角度的;培训的组织实施应该是多层次的;培训的手段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一)培训目标创新。

岗前培训是师资培训系统的首个重要环节,其培训目标不仅是完成国家规定的相关工作,还要兼顾师资培训系统的后续环节。师资培训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工作过程,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发展,现在已经逐步形成包括学历教育,国内外访问学者,外语、计算机技能培训,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各级精品课团队培训,各级课题研究合作等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系统。经过岗前培训,新教师不仅可以掌握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还能构建个人的职业规划,更快地树立工作目标,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氛围。

(二)培训内容创新。

为了使青年教师尽融入学校教师队伍,培训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

1.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即《高等教育法律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本教材的相关理论知识。

2.校本情况。校本情况是教育理论培训的补充,也是岗前培训创新模式的重要体现。新教师为顺利开始教学工作,对新环境有较强的求知需求,学校也需要他们尽快融入新的团队。这样,新教师就必须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校历史。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增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学校基本情况。通过参观学校,熟悉校园环境、实验室、建筑物功能设置等基本情况。

(3)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的政策,尤其是与新教师个人利益相关的工资福利、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人事政策。

(4)师德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在当前形势下,师德教育、学术诚信教育是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重中之重,品德高尚是衡量高校教师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要坚决杜绝学术造假、教师作风不良等现象的出现。

创新培训体系篇2

【关键词】创新;财务人员;培训体系;战略导向

一、企业财务人员培训情况现状

1.对内部人才培训缺乏重视。随着企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大力引进外来人才,但是却忽视了企业内部人才的储备和培养,缺乏系统科学的的人才培训。

2.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正是由于对人才培训的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在经费投入上,过多的注重有形资产的投入,对人力资源的无形投入相对较少,这不利于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3.培训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部分企业的培训只重视业务知识,以短期性培训和岗位化培训为主,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长效的培训机制,有的培训甚至专业性不够。同时,部分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培训的机构,聘请的培训老师没有针对性或者不够专业。另外,培训方法也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一个长期的有效的培训规划,这不利于企业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突出培训的作用

要解决企业财务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要让培训学习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让企业向学习组织型企业发展,并且把培训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总而言之,企业从上到下都要正确认识培训,重视培训,树立正确的培训学习理念。

首先,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人才培训中起着主导作用。对于培训体系的创建、培训经费的投入高层管理者要给与高度的支持。同时,还要加强与企业内部各层员工的沟通,为企业培训创造良好的氛围。

其次,中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中枢。中层管理者在企业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企业培训的具体执行者,是整个企业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需要密切配合企业内部上下完成培训工作,并且能及时反馈和解决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加强企业内部沟通,了解员工反馈意见。企业培训要符合员工的实际,让员工积极接受,而不是被动接受,这需要企业加强员工培训的激励,及时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提高培训质量。

三、构建财务人员培训体系

针对财务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构建基于战略导向的财务人员培训体系已经成功当务之急。

1.实施战略导向的员工培训必要性

企业战略就是通过获得获得独特的资源来取得竞争的优势,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从战略导向的角度出发构建的培训体系,有利于把提高企业培训的质量和层次。同时,还可以使培训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突出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为人为本的理念,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通过战略导向的培训体系的构建还可以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和团结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基于战略导向的财务人员培训体系构建

在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的基础上构建的财务人员培训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分析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计划、评估培训结果。

(1)分析培训需求。培训需求的分析是建立有效的财务人才培训体系的首要环节,也是基础环节。根据培训的相关理论,可以总结需求分析主要可以从以下三分方面做起:企业战略分析、任务分析和员工个人分析。

企业战略分析是培训需求分析的前提。通过且有战略分析主要是确定且有未来人才培训的方向和重点,从而实现企业发展与人才培训的有效结合,保证构建的人才培训体系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任务分析主要是指确定财务人员为了实现理想的工作业绩,必须要掌握的相关技能和要提高的能力。任务分析的结果决定了培训的具体内容。该分析需要通过对相关收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分析,从而确定理想的财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常见的数据和信息主要包括:服务质量报告、客户反馈情况、职位职责说明书、日常工作规范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等。

员工个人分析是指将财务人员个人实际绩效情况与绩效标准对员工技能要求的差距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发现两者是否存在差距。常用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技能测试等方法。员工分析为培训效果的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2)制订培训计划。培训计划是一种预先的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之后,设计出详细的培训的目标、目的、对象人员、过程、组织者、方式方法、手段等。培训计划的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第一,培训需求导向原则。培训需求分析所得相关信息是培训计划制定的前提和依据。如财务人员的学历情况、职称等级情况、年龄结构等。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为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参考。制定的培训计划具有实际应用性和切实可行性;第二,企业发展目标导向原则。企业开展培训最终目的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获得更多的利润。通过培训,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供工作效率,才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贡献每一个人的力量。因此,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训计划,为企业发展的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高效率的人才,助推企业发展;第三,要以可以支配的资源为依据。我们常见的培训资源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培训设施、师资力量、资金等,这是培训实施的基础保证,因此,只有具备充足的培训资源,才能保证培训计划的落实。

(3)实施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的实施与培训计划的制定相比,更加困难,因此,培训计划的实施执行是培训体系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两个重要方面:

第一,要明确培训责任。财务人员培训效果除了与前期的培训需求分析有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培训过程的组织实施。因此,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要明确责任,明确分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有序的进行,否则会影响员工对培训的期望和热情,从而影响整个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培训主管部门要设置固定的培训负责人,并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督导计划的执行,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训工作持续有效的推进。

第二,要选择正确的合适的培训方法。培训方法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培训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培训方法的选择需要与培训需求、内容、对象等相适应,针对不同对象有不同的培训要求和目标,因此,培训方法的选择很重要,往往会影响培训的效果,尤其是要选择适合员工和符合公司要求的培训方法,在培训中,应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

(4)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效果评估我们借鉴美国专家柯克帕特里克的培训效果四级评价模型法。该模型主要由四级组成,分别是反应层面、学习层面、行为层、结构层。

第一层评估为反应层面。主要是评估学员队培训讲师的认可度,培训内容的适合度。常用的方法就是问卷调查法。

第二层评估为学习层面。主要是检验受培训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常用的方法就是书面考试或者学习心得报告。

第三层评估为行为层。主要是考核学员是否将培训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是绩效考核。

第四层评估为结果层。这类评估主要考核通过培训是否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影响,该层面的内容是企业培训员工的最终目的。

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即是培训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环、通过对培训结果的评估,企业培训负责部门可以及时的发现培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具体培训环节,从而使整个培训体系更加的完善,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保证企业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举.企业员工培训咨询的主要命题和内容[J].人才眺望,2004,1

[2]大卫.引爆培训潜能[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5(1)

创新培训体系篇3

【关键词】党校教育;培训机制;创新;课程体系

党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其他教育事业基本相同,其生命线就是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与党校教育规律相符的教育管理体系,才能够完成教育目标。党校教育存在着自身规律,它实际上就是培养党员干部的学校,有着其他教育单位不可替代的地位。党校教育与一般国民教育中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差异,一般学校教育的主要在于传授技能,培训知识,党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党员干部了解党的思想,提高党员干部的专业素养。

一、党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创新

党校教育定位决定了其在教学机制与教育方式上存在自身特点,党校课程的开展需要与社会紧密联系,它服务于党员干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稳定发展,控制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控制教学过程。从党校质量管理方面上看,其产品就是学员,党校质量高低可通过学员学习效果反应出来,党校需要采取有效手段,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坚持高效、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教育制度。

(一)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了解党校的实际情况,管理者要具有系统管理的思维方式,并且将管理目标与管理过程结合起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坚持相应的原则,可将管理系统分为多个层次,经分层后,有利于降低管理难度。

(二)全面控制教育质量。全面控制教育质量可通过建立管理组织系统而实现,管理组织系统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其中主要有质量活动、质量环节、质量关联、组织结构等,所谓组织结构就是指设置执行结构与决策结构;质量环节就是指质量管理工作中所包含的所有流程的顺序;质量关联是指将质量活动在相关单位中落实;质量活动指的是质量管理中的活动与环节;质量信息指的是将质量管理体系转变为闭环系统,所有质量信息均可通过流程管理显示。

(三)党校课程教育改革。党校课程教育改革非常必要,教育改革要注重可实施性,可以通过建立党校信息平台、教学管理一体化等,使党课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教育质量的评价是党校课程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质量的评价以教育标准和教育目标为依据,利用系统对信息进行搜集,并分析数据信息,同时还要判断党校教育是否与现阶段的社会需要相符,对教学效果、教学流程等进行判断。党校管理者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手段与教育理论,对现阶段的教育机制进行创新。

二、党校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实现党校管理的规范化。首先,党校管理者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方法,结合以往的管理制度,实现党校管理的规范化。另外,管理者要意识到自身的管理职责,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相应考核与评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党校还可组织交流会,大家各自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每个人都可以发言,讲述自己在培训过程中学习的知识,并提出自己在日后如何做才会变得更好。党校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对党员的上课情况、考核结果等进行详细记录,将党员考核成绩纳入对其的年终整体考核中,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明确党校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性。

(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建立一支专业的党校队伍,对党校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好实现师资网络的形成。扩展并不断完善党校教育队伍建设工作,将教育途径与思想政治资源结合在一起,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实现党校课程的系统化教育。党校还可以从校外聘请专家进校授课,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不懂的问题,还可踊跃提问。

(三)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党校可以适度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参与活动,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党校老师进行授课,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既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也可亲身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党员干部感受到自身价值,还能够让他们了解到党校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对党校课程培训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另外,党校还可组织党员参观革命先烈的纪念馆,参加义务劳动,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让他们了解基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党校老师可以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增强其对基层人民的了解,党员干部了解基层人民生活后,他们便能够及时提出改善人民生活的方案,并设置相应的目标,以这种形式开展党校教育,让党校课堂不再局限于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得到实践,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群众的生活环境,增进对基层人民生活的了解,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三、结语

党校在提高党员干部专业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党校课程管理体系可以使教育质量得到提升,让党员干部真正了解群众生活,使他们意识到党员干部培训课程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党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创新体现,然后探讨了如何做好党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通过分析得知,党校课程教育需要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让党员干部接近群众,了解群众,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向东.高职院校党校教育培训机制创新与课程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0):53-55.

[2]杨翰美.增强党校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与实效性之我见[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1(01):37-40.

[3]许晓菁.关于高校党校教育培训的“自助学分制”路径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1(06):77-79.

创新培训体系篇4

[关键词]改革创新;任职教育;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e2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34-1.5

军校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是决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关键要素,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关系到能否适应任职教育需要,实现复合型人才培训目标的关键问题。因此,军校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适应任职教育教学特点,着眼于综合能力培养,科学地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当前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

任职教育所实施的教学内容应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应能开拓学员的视野,培养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一些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是不能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符合“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以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按照学科化思路开发课程,主要指向某一学科专业,以掌握某一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和一般认识能力为主,无法实现学员已有文化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阅历经验向实际工作能力、岗位任职能力的转化。

(二)不符合“新、精、深”的教学要求

目前,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仍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结合装备的发展,把最新的作战思想、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战法、训法、保障法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不能从实用的角度上,把岗位任职急需的重点、难点问题讲深、讲透,无法增强学员对实际问题理解和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三)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在教学内容方面上下一般粗,很少能够按照班次特性、对象特性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设计。

二、适应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

(一)以岗位任职需要为牵引,整合现有课程内容

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重组要适应任职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特点,必须以高、新、精、实为标准,及时吸纳通用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加速军事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向教学内容的转化,整合现有课程内容,使之能够适应岗位任职的需要。

着眼任职岗位需要,充分论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支撑,根据不同培养目标要求,整合确定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克服“一般粗”现象。同时要注重增加选修内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着力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不断拓展学员的知识面,从根本上扭转部分学员有知识没能力的现象。

(二)以提高学员能力为重点,创新课程内容体系

初级职务的岗前培训和短训任务,就是弥补学员任职所需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必须将课程内容与基层分队装备保障实际结合起来,与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以部队军事训练大纲为主线,以分队技术干部不同岗位职责为基准,以不同时期、不同训练任务、不同节点的训练内容为重点,最终聚焦到提高学员分队岗位任职能力上。在此思路下,创新课程内容体系,既做到在部队基层岗位缺什么就学什么,又有一定的前瞻性,满足学员岗位发展的需要。

三、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应坚持有利于增强学员任职能力、有利于增强综合素质的原则,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岗位需要,按照突出针对性、注重前瞻性、增强实践性的原则,加强信息化的人才培养要求,确立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

(一)突出岗位任职需要

在创新教学内容过程中要依据新的军事训练大纲,从任职需要出发,结合作战、训练特点,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区分不同训练层次,正确处理和把握战役与战术研究、指挥与技术训练、课题与要素教学、定性与定量分析等关系,注重加强上下级岗位、不同专业岗位任职需求等问题的研究,突出考虑各级培训对象毕业后第一任职岗位实施作战、训练、管理的能力的训练。

(二)坚持课程先进性要求

根据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和我军作战要面对强敌以劣胜优的客观要求,瞄准世界军事变革前沿,着眼发展,突出特色,改进课程设计,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进一步实现由传统课程体系向与双重历史任务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转变,及时将军事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以及军事斗争准备研究的最新成果纳入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体现课程的先进性。

(三)注重课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兼容

统一性就是军队院校为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依据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统一规划。多样性则是根据各专业层次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突出各自特色。目标的统一性和专业特色的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应在育目标的指导下,在确定规范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构建多种多样的教育分目标,鼓励学员发展个性,尽量满足学员的兴趣和爱好,既在学习上提倡非均衡发展,又注重培养尖子人才。

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是一个动态的复杂体系,只有依据我军承担的历史任务和新的训练任务,全面落实全军院校会议精神,按照“突出专业教学、立足岗位需要、开拓创新思维”的原则,构建起初级任职教育培训层次的教学内容新体系以及与其相互适应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手段、管理体系,加大改革的力度,全面提升初级任职岗位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创新培训体系篇5

关键词:创新;集体企业;培训;实践;大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以员工成长为中心,构建电力企业大培训体系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日

一、引言

杭州萧山电力集体资产经营中心(以下简称经营中心)为集体所有制非公司制法人,作为萧山区供电公司集体资产投资的平台。中心所属企业主要有萧山电力承装有限公司、杭州欣美成套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浙江欣美科技有限公司等,主营:22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施工承包、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承包、电力设备制造、电力工程设计、电力物资供应、汽车修理与运输、教育培训等。

自2012年以来,随着萧山区供电公司所属集体企业重组整合工作的全面完成,通过构建统一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健全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经营中心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为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把教育培训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以员工成长为中心,通过创新方式、丰富内容、完善机制,构建集体企业大培训体系,实现了技术技能水平与管理水平“双提升”。

二、教育培训工作的理念与思路创新

(一)理念创新。我中心认为,企业的培训体系应“以员工成长为核心”,以培养优秀人才、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员工的自我实现为最高目标,创造“大培训体系”,将大多数员工培养成具有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工作思路创新。这种理念上的创新,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立起企业与员工间双向的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企业至员工的单向途径。这就需要创新培训工作的思路,摒弃传统的企业培训模式,构建有利于员工成长的“大培训体系”。所谓“大培训体系”,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培训体系的范畴:

1、拓展培训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从单一的“人力资源部门一家管理”拓展为“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生产部门及单位具体实施”的管理模式。这种改变的核心就在于培训与管理、培训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密切,其结果是调动所有单位、部门参与到培训体系中,不但可以降低培训成本,还能使学习效果更为显著。

2、拓展培训的方法。从单一的“填鸭式培训”拓展为“因人施教”的素质教育。为员工量身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依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为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安排提升能力、拓宽思路的培训项目,引导其寻找自我定位,提出自我发展的需求。这种改变的核心就在于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式的培训模式,加入了被培训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增强了培训的效果。

3、拓展培训的内容。从单一的“专业培训”、“技能培训”拓展为“综合素质培训”。对于新入职的员工,依据其自身的学习、工作背景,为其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注重培养其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锻炼。对于在职员工,依据其自身发展需要,为其安排专业方面或管理方面的培训,以加强其专业素养、综合能力或管理能力。这种改变从根本上摆脱了“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干什么”的培训理念,员工不但可以系统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能通过广泛获取其他专业知识来提高综合素质,为员工更好、更快的成长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

4、提高培训的系统性。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前提下,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本中心以培训工作为抓手,着力解决员工培养问题,提出了“以员工成长为核心,构建大培训体系”的创新理念,不再像以前一样仅仅依托培训来培养员工,而是从员工入职的时刻就开始树立大培训的概念,从工作岗位安排、工作内容、教育培训等各方面多维度来培养员工。

三、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践创新

按照创新理念和思路,我中心在“大培训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和创新。通过创建分层、分类申报培训项目、统一组织实施、专业评估效果的培训模式,层层科学分解、有效落实,强化人才培养和开发。

(一)建立多维度的培训平台。以员工能力的提升为中心,搭建框架清晰、内容充实、适合员工自身成长需求的多维度培训平台,包括员工个性需求分析、适应性考察、职业生涯规划、业务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岗位适应性锻炼、绩效考核、综合评定等内容。切实落实企业培训体系,落实培训效果。

(二)建立多层次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培训对象,中心为他们量身制订了切合实际、目的性强的多层次培训内容。从业务划分层面,有管理人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辅助生产人员培训;从专业技术层面,有概预算培训、财务培训、安全监督培训、土建施工培训等;从员工分层角度,有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培训、后备干部培训等。

1、破冰式培训(培训对象:新员工)。为了使每年新入职的员工能够尽快转换角色,融入到集体中,开展了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实习期培训。入职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新员工对企业的了解,包括企业发展史、规章制度等。实习期培训主要目的是依据新员工的专业背景,为其配备指导老师,签订师徒合同,分四个阶段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并对每个阶段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测评。实习期培训旨在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塑造正确的思维模式,探索适合的学习方法,快速完成角色转换。

2、拓展式培训(培训对象:生产一线技能及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专项技能开展岗位技能考试通过定期的、有组织的、方式独特的培训,为不同专业提供“换位思考”和交流沟通的平台,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训,给予培训反馈,以达到提升能力、进而增强公司整体人力资源实力的目标。

3、提升式培训(培训对象:管理人员)。如何加强对管理岗位员工培训的力度,以提升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一直是多年来困扰企业的问题之一。秉承“以员工成长为核心”的培训理念,从管理员工一入职开始就对其制定“量体裁衣”的培训计划,如对入职并安排在管理岗位的员工实行轮岗实习制度。

4、高素质培训(培训对象:中层干部和后备干部)。培训时,将中层干部、后备干部分为多个不同研究方向的课题小组,结合当前形势和工作实际,围绕研究主题,进行调查分析和研讨,对干部进行高素质培训。通过此次培训使干部增强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了与公司领导的沟通理解,加强了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的能力,为组建更高效的组织运转模式打下了基础。

(三)建立灵活互动的培训方式。专业技术人员既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企业创新的根本,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水平、能力是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公司秉承“以员工成长为核心”的理念,针对不同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灵活互动的培训方式,包括一线生产培训、对具备执业资格员工的培训、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

1、交流培训活动、劳模工作室。为了加强员工之间、部门及单位之间的交流学习活动,中心各部门及单位在“大培训”体系的指导下,创建劳模工作室并以此为创新载体,建立并维持了内容丰富、形式各样的常态化交流活动,例如每周三题、自家讲坛、标准化宣贯、新技术授课、“百问百答”等活动,促进知识传播与经验交流,打造灵活的、交互式培训模式。

2、执业资格培训。制定并了《执业资格人员管理办法》,使执业资格队伍的建设有制度可依,积极为准备考取各类执业资格的人员提供咨询和报名服务,按需制定执业资格人员培养计划,为提升员工的执业资格提供了帮助。

3、专项培训。为了发挥公司兼职培训师的力量,组织开展了多种培训活动,其中“典型施工案例培训”、“专业知识系列讲座”、新员工“师带徒”等专项培训,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知识提升提供多道助推作用。

4、干部轮训制度。根据中心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通过对干部岗位适宜度的评估,我们得出可能某个干部对于本岗位工作并不适合,但却有另外的专业知识或者管理优势的结论。针对这种情况,专门制定了干部轮训制度,为更多的领导干部找到了最符合自身优势的岗位,使他们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5、建立专业题库。建立各专业技术题库,为培训效果考核提供支持。培训效果的考核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出题考试作为考核实际学习效果的方式之一,在目前的培训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安装公司中推广应用“百问百答”口袋卡,百问百答题库契合施工现场实际,百问百答口袋卡能随身携带,成为工程施工过程中答疑解惑的主要帮手。

6、职业生涯规划。培养人才,第一步要识别人才,洞悉“明天”的人才标准,明晰培养的方向;第二步要“选对”人才,能够发现有潜质的员工,将他作为“因材施教”的对象,并与部门目标相连;第三步才是培养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育”,在工作、学习中观察、评估、锤炼、激励。因此,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7、创新型内审活动。中心以内审活动为契机,创新内审活动的形式,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沟通,为培训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助推作用。此项创新型内审活动,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各部门参与到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审查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另一方面又给各兼职内审员、各部门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他们共同提高。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除了建立多维度的培训体系、多层次的培训内容、灵活互动的培训方式外,实施有效的效果评价是保障“以员工成长为根本,构建大培训体系”顺利实施的关键。程序包括:开展前期调研,成立有关工作机构,制定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梳理、修订有关制度、文件,全面组织实施。采取分组互评、逐年改进等创新思路,加强各部门间沟通与换位思考,促进各项接口业务的开展,达到了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搭建了培训评价系统后,培训工作的管理实现了由“粗放化”到“精细化”的转变,考核结果及时、公开,实现了实时监控、专业评估,企业可以通过培训评价的结果监测培养效果,实现持续性改进。

四、结语

“以员工成长为核心”的大培训体系作为电力集体企业创新员工教育培训的有力手段,给企业成长带来了活力,使我中心及所属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潜力进一步发挥,为管理和经营带来了更多的效益,企业业务迈上新台阶,企业经济效益得到稳步提升,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实现了电力集体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施峻.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5.4.

[2]颜爱民.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孙健,纪建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工具、制度、操作[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12.

创新培训体系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训练创新;意义原则;有效途径

为了全面地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体育教育工作也必须要进行有效的创新,尤其是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创新基层,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身心健康发展,面对当下高校体育训练中缺乏创新理念,训练方式也比较陈旧,导致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缺乏实际效果,因此高校体育训练进行创新已经成为高校体育发展的一项必然举措。对高校体育训练的创新,能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能够使得体育训练方式得到有效攻击,而且能够使得我国体育事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围绕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的意义和原则的基础之上提出高校体育训练有效创新的举措。

1.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的重要意义

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1有利于改变当下高校体育训练实际效果不明显的现状,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水平。面对当下我国高校体育训练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体育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教学的方法内容比较单一,这样不仅导致了高校体育训练效果不明显,而且不利于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而采取高校体育训练的创新,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些弊病,创新体育培养目标,提高高校体育训练的水平,从而有效地规避当下高校体育训练发展不力的现状。1.2创新体育培训的方案,创新高校体育培训发展。由于高校体育训练的项目比较多,因此,提高其本身的效果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能够使得培训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要创新教学改革的内容,通过创新方法,使得培训更加科学合理,使得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得以培养,为高校体育事业培训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动力与基础。1.3改变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有利于提高整个高校的管理水平。体育训练作为高校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高了体育训练的水平和质量,整个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通过创新高校体育训练能够提高高校体育的水平的同时而提升整个学校的整体实力,为高校能够实现顺利的招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2.高校体育训练创新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对我国高校体育训练进行创新的过程当中也必须要遵守一定的原则,才能够确保高校体育训练创新能够得到有效的效果,因此,必须要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2.1确保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的科学性。正所谓科学发展是第一生产力,在我国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的过程当中,要对高校体育训练的内容方向目标以及培养机制进行有效的更新。通过改变传统的培训理念,从而使得高校体育训练方式更加健全,目标更加明确,培养机制更加科学,才能够保持高校体育训练创新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使得我国高校体育训练能够向更好方向发展。因此,对高校体育训练机制的改革创新过程中,必须要确保体育系统创新更加优化升级,确保培训方案更加完善科学合理,才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高校体育训练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且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2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我国作为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人为本是我国的重要基本国策。因此,在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的过程当中,也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够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充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训练过程当中通过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使得高校体育训练创新取得实效。所以在改革创新的过程当中,要根据人的培养规律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率,满足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需求。2.3高校体育训练创新必须要系统全面,不能以偏概全。既然高校体育训练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对整个体育学院的系统进行有效的更新以及创新举措,通过反复的实际考察论证,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创新方案,这样才能够使得高校体育训练取得良好的绩效,使得创新更加全面,促进高校体育训练创新水平整体提升。2.4创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高校体育训练创新也不能够中断,要持续改进。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坚持一个动态发展的原则,根据高校体育训练的现状及时的进行更新和调整,才能够使得体育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更加的完善合理,形成高校体育训练的一个良好局面。

3.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的有效策略

基于高校体育培训创新的重要意义以及当下我国体育训练中存在着观念落后以及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举措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训练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3.1改变传统的培训理念,树立体育培训的创新理念。正所谓行动在后观念先行,为了有效地推进高校培训的创新,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在观念上进行有效的创新,把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作为首要的前提,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有效地避免以成绩论英雄的传统观念,把运动教育与健康教育有效的结合,从而有效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3.2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为了对高校体育培训进行有效的创新,必须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就是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状况建立一个良好的培训计划,在计划培训的过程当中加强组织协调能力,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学校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师在培训的过程当中要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进行有效的创新。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评价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坚持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及公平性和全面性,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点评,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高校体育训练创新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3.3科学地设置培训方案,开展体育创新活动。在对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科学地设置培训方案,通过开展一些创新的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创新性的体育活动当中不仅锻炼自己的体育素养,而且培养自己的积极应变能力,在体育训练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够使得我国高校体育训练取得更多的成果。比如说可以组织各种体育竞赛,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而且能够加深学生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3.4加强对体育的创新,也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投入,通过完善体育设备促进体育训练活动的开展。面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班场地以及设备完善的现状,必须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完善体育场地以及配备足够的设备才能够开展体育训练,并且增加体育训练的创新。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培训创新的投入力度,也可以采用多渠道的融资方案吸引更多的外资,优化学校的体育训练环境,从促进体育训练的正常开展。3.5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体育培训的正常开展。要想师德高尚体育训练能够有效的创新,必须要完善人才队伍,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确保教师们能够及时解答学生的各种疑惑,培训学生专业的体育技能,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的提升,从而使得高校体育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说可以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通过引进一些我国优秀的运动员在学校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培养出更多的体育人才,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4.总结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为了真正提高学校的体育训练水平,必须要进行有效的创新。高校需要承担起培养国家建设者的责任,而这就要求了高校体育管理者需要不断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这就需要高校体育训练进行有效的创新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根本的出发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创新计划和方案,通过创新体育活动,完善评价机制,有效地提高体育训练的实际效果,从而使得高校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在日益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立足。

参考文献:

[1]谭青岩,刘国忠.普通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6,14(13):106-107.

[2]高艳华,曲淑群,周雁林.吉林省高校体育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7,33(1):124-125.

[3]招惠芬,林昭绒.高校体育教师创新素质品质特征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5,36(3):148-150.

[4]赵凡,史立峰.论新《标准》下发展高校体育工作的对策———以青奥会“南京模式”为借鉴[J].运动,2015(4):81-83.

[5]张伟民,巩志囡.过度训练对高校学生体育教学的弊端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4):75-76.

[6]叶蓁,张耆.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困境解析及对策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82-183.

[7]吴妍,wuYan.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5,36(1):68-70.

创新培训体系篇7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效是衡量高校的核心指标,也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业创业工作方式的转变也是推进高校变革的核心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2014]22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聚焦重点难点,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通知》明确要求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高校要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就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大学生就业创业体系的构建以及创业培训新形式的探索就成为了变革高校就业创业路径的有效方式。宜宾学院正在努力的摸索构建学生创业教育和培训实践课程体系。所谓四位:即指政府、市场、学校、学生这四位主体。通过理论加实践的方法,力求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一个包括组织体系、模式体系、环境体系和内容体系的“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研究,并在模式构建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模型如下所述。

1就业创业组织体系

创业组织体系首先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队伍构建,该队伍一般情况下是依托于高校、企事业单位、政府等多方的力量,在高校内部具体由学生社团、专业定向培训班、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组织者以及针对性较强的就业创业实践的组织来组建,组成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牵头、二级学院具体负责以及企业帮扶、政府适当介入的创业教育组织体系,构建学生创业的组织阶梯,实现学生成功创业。

2就业创业模式体系

通过就业创业课堂培训、就业创业模拟训练、SYB就业创业培训、就业创业大赛、就业创业实践等方式构成就业创业教育模式体系,形成学生就业创业的成长阶梯,逐步完成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与经验体系构建。

3就业创业环境体系

探索基于模拟环境以及互联网的就业测评系统、创业能力训练系统(金融、财会、经营等多方面能力的训练系统)、虚拟商业训练环境、企业创办过程演练等综合创业教学环境体系,使得学生在没有就业和创业之前对自身的能力、优势、缺点和不足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个充分的认知。

4就业创业内容体系

由于目前大多高校还缺乏专门针对就业创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因此我们将理想的创业培养内容设计为五个模块:就业创业价值观教育模块(包括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教育培养理念的结合专题);就业创业性格测评模块(包括创业性格测试专题、创业能力测试专题、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专题等);就业创业计划书编写模块(包括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专题、创业计划书编写专题等);就业创业能力训练模块(包括创业企业营销专题、创业企业管理专题、创业企业生产管理专题、创业企业财务管理专题、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创业者与创业团队专题等);就业创业政策法律模块(包括国家创业政策专题、中小企业法律专题等)。这五个模块能够形成对就业创业内容体系的较为完整的构建,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水平。“四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宜宾学院这样的新建本科院校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们正在试点探索,即从2015年3月以来,宜宾学院新成立的川茶学院结合四川宜宾的本土茶产业的优势,在全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遴选了部分有志于自主创业的优秀学生开办了首期“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班”。该培训班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创业环境评估与构建以及培训内容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同时注重借力于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知名本土茶企业为培训班的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班”是宜宾学院从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培训体系以及就业、创业相结合方面在构建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创业培训方式转变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1)从组织结构和负责主体来看。

“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班”打破了学校之间藩篱,依托宜宾学院整合了宜宾学院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优秀师资;打破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间隔,从原来企业到高校选取毕业生转变为了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该培训班得到了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早白尖茶业有限公司、筠连县乌蒙韵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君茗天下茶业有限公司、宜宾醒世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茶企业的大力支持,使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务操作都得到充分的提升。同时,宜宾市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这种专项就业创业培训班模式下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试图探索出新的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政府、高校、企业三方优势资源的整合下使该培训班具有开创的意义。

2)从培训班学生的遴选来看。

“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班”打破了传统的要求专业对口、学生服从培训安排等硬性规定,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从参加动员大会的400多名大四学生中选取了52名来自工商管理、生物工程、国际贸易、财务管理、中文、外语等几十个专业的同学。这些学生虽然来自不同的专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茶产业的前景非常看好,对从事与茶有关的工作很感兴趣,对依托产业进行自主创业充满期待和向往,这为培训班取得良好的效果奠定了基础。

3)从培训课程内容设置以及师资配备来看。

所有培训内容都是紧扣茶产业生产、销售、业务能力提升、茶企业文化构建等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课程,如茶叶市场营销与策划、茶叶加工学、茶叶电子商务学、茶叶市场营销与策划、茶叶感官审评等课程既有跨专业的知识整合,又与整个茶产业的运行相结合。而在师资上都是配备了茶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的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使得教学相长,学生在课堂上收获颇丰。

4)从培训班的运作模式来看。

“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班”打破了传统的就业创业培训班主要是增长知识、掌握技能等专项培训和业务技能训练的模式,五家本地知名茶企业的加入不仅对学生在培训课程之外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且会给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完成了从培训班到就业创业的无缝连接。一方面茶企业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又提供了直接的就业机会,同时又给有志于从事茶产业创业的学生提供了熟悉整个产业链的宝贵机会。在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的模式下,既促进了就业工作又推动了创业。

5)从培训班的培养效果来看。

目前理论和课程培训已经结束,52名学员分别进入到5家企业的各个岗位进行了实训,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并能够进行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工作,而在实训阶段企业也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尊重学生意愿,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学员对投身于茶产业创业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实践操作以及产业与个人发展前景的预期都有了明确的思考和清晰的定位,完成了从学校到社会的跨越,有效缩短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

5结语

创新培训体系篇8

【关键词】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创新;绩效评估

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企业人才结构的组成,在越来越重视创新型企业的现代社会,高效产出可以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在同行业领域的竞争力,而高效的实现离不开对企业职工的高效工作能力及主动创新能力的投入和激励。为了快速提高电力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需要掌握市场动向,用新技术提高员工业务水平,用先进的机制鼓励员工主动创新,用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考量培训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效率进度,用更高效的管理水平推动教育培训工作的高效进行。

一、我国的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一)我国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电力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起步比较迟,教育培训工作主要集中在电力企业基层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方面的技术传授和电力企业管理层职工的企业管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部分知名企业还会引进国外的先进员工培训机制,建立更适合本公司工作需要的职工教育培训的管理体系,将企业的精神和完善的岗位培训相结合的绩效评估体系完美地融入到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中去,从而实现企业培训的高效化和员工培训工作的系统化。

(二)我国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

我国电力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在教育培训的目的上十分明确,对职工的技能方面培训要求较高,然而对员工整体的培训后续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对职工创新能力的培训和激励还不够重视。在培训工作的开展过程和管理体系方面展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职工教育培训的目的性强,培训目标明确。电力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就是使企业的管理职工掌握更为有效的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率,使企业的技术工人能够对各自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公司的各种管理制度和绩效审核体系更为明晰。通过专业的电力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职工不但可以提高整体素养和工作技能,还可以提高整体的凝聚力,有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2.职工教育培训的管理模式陈旧,培训方式单一。大多数电力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仍然套用多数企业的培训模式,注重技能知识的培训,而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培训内容的提高,而轻视培训工作的管理机制的革新和多样化培训形式的增添。由于电力企业的内部工作细分种类较多,企业职工需要更为细致和多样化的的培训。同时为了企业员工在个人能力方面的全面提高,电力企业还应当积极引入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从技能授课到技术交流,从专业培训到趣味竞猜等多种形式都可以灵活地融入到职工的教育培训当中。

3.职工教育培训与上岗工作后的绩效审核体系分离,意见采集被忽视。电力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的管理评估机制,不能与电力企业实际上上岗后的工作绩效审核机制紧密地结合起来,职工的实际培训成果没有在后续工作中得到具体的统计分析,这使企业绩效评估体系和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难以在日后的改进工作中得到客观的数据支持,以期更加准确和专业的培训工作的开展。对于接受教育培训的职工意见的采集工作不够及时,没有系统化的科学归纳总结,这是企业评估体系不够完善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三)电力企业开展教育培训的意义

任何企业的员工都需要面临快速变化的外界环境和行业知识的不断刷新,在这样的日新月异的市场化环境当中,只有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在这个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高效的服务。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对于员工、企业和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可以帮助电力企业的员工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熟悉电力企业的工作环境,同时可以增加企业员工的核心凝聚力和整体素养,使职工在日后可以快速上岗。同时教育培训还可以帮助职工培养企业精神,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其次,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高效开展,可以为企业培养更为负责高效的员工,从而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最后,市场秩序的良性运转所依靠的是有序竞争的创新型企业。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又会反过来作用于企业,从而使二者可以得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二、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机制

为了使电力企业的培训教育工作更为高效的进行,提高培训内容和岗位要求能力的匹配度,电力企业应当尽快完善其管理模式,以便培养出能力更为突出的员工。其管理机制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建立专业的职工培训机构,以便培养与公司要求能力相当的职工。电力公司应当加大对职工专业培训机构的投入,使培训机构在开展前可以深入了解公司情况,选择更为专业的指导人士进行教授,使参与电力企业培训的职工可以拥有更为全面的评估体系,以便日后的培训工作能够更具针对性的进行。

第二,建立更为完备的管理机制,从上层领导的大政方针的全职指导进行更为全面细致的规划,管理阶层进行精细化的分权问责,使电力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每一个步骤的管理都能落到实处,也使职工在进行教育培训期间的答疑解惑,学习疏导工作变得井井有条。

第三,建立企业职工培训期间的评估体系,并与企业的上岗成效建立可行的绩效评估体系,并且针对这一体系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使电力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真正达到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目标。

三、结束语

电力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是对企业员工能力的拓展和潜力的激发,为了提高企业职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电力企业应当重视对职工培训机构的管理,不断完善培训管理机制,与企业的绩效评估体系直接挂钩,实现职工培训成果的使用最大化,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的高效运营。

参考文献

[1]李琼.关于新形势下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及管理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10):64-65.

创新培训体系篇9

关键词:高职;创新教育;必要性;培养模式

在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程度已成为制约我国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个主要瓶颈。其中一线的技术创新型和技能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制造业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因素。以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将承担这一重大使命。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内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对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必要性的重视度明显不足,并缺乏有效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教育本身的属性,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乃至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开展高职创新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建立一种教学与竞赛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培养高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高职创新教育必要性分析

(一)高职创新教育是教育自身的属性要求

一直以来,关于高职教育要不要创新教育是一个争论的焦点。www.133229.com撇开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从高职教育是教育这一公共属性来讲,创新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要义,是教育的终极存在价值所在。教育的最根本方面是激发、培育有创造力的文化生命的社会性主体的事物。任何教育形态都负有这样一种最重大的责任。当然教育形态的不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有所不同,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主要是学术研究型和工程型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就是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和技能技艺型的创新人才。

(二)高职创新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的优化调整使自主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我国大力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推进现代服务业的背景下,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新的内容,社会在渴求学术研究型和工程型创新技术人才的同时,大量的在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技艺技能型创新人才已成为各类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和服务升级的关键因素。许多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实施,工艺装备的改进设计,产品外观和结构的改进设计、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更新无不需要大量的一线的专门领域内和日常生活中有创新品质的人才。

(三)高职创新教育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要

作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加强对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和技艺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更好体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也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需要,更是高等职业教育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服务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的加剧,高职院校要提高自身的活力,结合本地区经济特点,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就需要高职院校针对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总体方针,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素质基础。

(四)高职创新教育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高职学生的首岗能力是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校门对厂门、企业零距离、订单式培养、双证制等一系列培养模式均是高职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的需要,培养更多的能马上上岗的一线人才而产生的各种模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大量急需的一线高技能人才需求。同时,不少高职院校也加大了对高职毕业生在同类专业上的不同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即便如此,无论高职生本人还是用人单位,都对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示怀疑,并不断地被事实所验证。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缺乏极大的的制约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创新素质成为决定这些应用型人才和技艺技能型人才长期职业发展的核心素质,并使高职学生具备了强大的首次就业竞争力及良好的岗位迁移能力,更重要的是为高职学生的长期职业发展提供了决定性的支撑。

二、高职创新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其在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己独立创业的创新能力。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更多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生产服务一线的解决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应用各种知识技能和技术提出产品开发、生产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设想,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践中发展新观点,进行多角度思维等能力。目前,高职创新教育主要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对高职创新人才的能力定位缺乏必要的分析、基础知识和实训教学的系统性不足、缺乏适应高职特色的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从高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出发,针对高职创新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机械类高职创新教育实践,提出以创新竞赛和项目训练为载体,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创新人才教学模式,形成教学与竞赛训练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加强对高职创新教育的重视度

在教育思想、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物质环境上予以充分的保障。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建立各专业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结构体系及其在企业相关岗位上的应用域,明确高职创新教育的立足点,为建立有效的高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二)竞赛训练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将创新竞赛训练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如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题目都融入竞赛命题和创新项目,从而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标准的制订。

设计并实施培养创新能力的递进式课程体系,将创新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形成“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课程体系,设计夯实机械基础、注重技能训练、启迪创新思维、强化创新实践的教学方案,解决创新教学内容落实和教改动力问题

课外创新教育平台要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有益补充。开展学生创新基金、双休日工程、技能节及各类课外创新训练计划、协会、选修课,讲座等潜课程活动,使课外培养对课程体系形成有益补充,互相促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竞赛训练与专业技能实训相结合,实行“做中学”“做中教”

采用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完成的项目式创新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大量采用企业情境式、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及时吸取创新成果和竞赛内容,促进实训教学。积极开发各类配套系列创新实训教材和讲义。建立实训室开放制度,由学生自行管理创新实验室的日常运作。

(四)竞赛训练与课程考核相结合,促进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

创新训练和竞赛作为课程进入学分制管理,以作品及完成过程评价成绩。采取课内教学和课外制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竞赛训练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创新实践从学校拓展至企业。创新训练内容纳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技能考核要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企业,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五)竞赛训练与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推进实训设施开放

工程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对于技能型创新人才尤为重要。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牢牢把握实践这一根本,对能够同时满足教学和竞赛需要的实训项目实行优先立项。在硬件上采用与企业同步的“真设备”,在软件上对真设备负载以“竞赛训练项目”,将企业制造“真要求”融入实训教学,建成了能够启发创新思维、拓展创新空间和开展创新实践的一流实训平台。形成部级、省级、院机械技能与创新训练实践基地。以校外合作企业为支撑,建设创意培训、作品制作、竞赛训练系列实训室和工作室。实践基地的运作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和校内开放理念,学生以个人或团队方式,在开放式实训基地有计划的开展来自于学校、企业、竞赛等技能和创新项目的训练。

(六)竞赛训练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提升教师创新实践能力

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1:1结对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能工巧匠和专业教师组成团队,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竞赛指导。将学生竞赛成绩与教师教学能力考核相结合,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各级竞赛,以创新教学团队培养创新人才。

(七)竞赛训练与政策落实相结合,以“百千万”工程来调动师生积极性

以多层次竞赛为载体,实行专人负责,设立专项基金,采取教师团队分工指导的方法,实施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百千万”工程,从而使近万名学生受益于创新课程教育,增强其创新意识;千余名学生受到系统训练,提高其创新能力;数百名优秀学生通过接受竞赛强化训练,完成创新作品,并成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三、实施成效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2003年以来将高职创新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工作。以省机械创新设计比赛为载体,探索并实践具有高职特色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优秀创新人才教学模式,形成教学与竞赛训练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对机械类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大成效。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挑战杯、发明杯等一系列创新设计竞赛,共获奖项80多项,其中在08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获得全国高职唯一的一等奖,2010年又获二项一等奖,08年获全国高职发明杯发明制作类第一、二名。连续7年获浙江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高职组第一,培养了2名全国青少年科技发明创新奖获得者。学生主持或参与的专利达40多项。获奖学生体现出强大的就业竞争力和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多名学生在毕业后就成为企业的重要技术骨干,不少学生开始了自主创业,创新素质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开启了成功之门。

四、结束语

培养一线的技术创新型和技能创新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高职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自身的属性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开展高职创新教育,要在教育思想、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物质环境上予以充分的保障,以创新竞赛和项目训练为载体,教学与竞赛训练相结合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明强等.工科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3,4.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3]何培芬等.论高职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j].成人教育,2004,6.

[4]翟向阳.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j].太原大学学报,2002,12.

[5]吉鸿.高职创新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与保障[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6]张志祥.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8.

创新培训体系篇10

医学院校党员培训模式要适应时代和个体发展,伴随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形势变化,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对医学生的视野、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带来了深刻影响。传统的党员培训模式已不能适应发展要求。

1.社会形势的影响需要党员培训模式的转变

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快速渗透,使医学生党员面临着理想信仰和社会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冲击。医学生党员培训工作也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准确反映思想状况,就要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促使党员培训找准规律性、体现时代性、赋予创造性,体现效果性。

2.新媒体的运用改变和影响着党员培训模式

信息时代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网站、微博、微信等专题的开设、培训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以及网络教育的普及,与传统固有的培训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顺应时展、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医学生党员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有必要创新党员培训形式。

3.医学生党员自身的发展需求新的培训模式

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肩负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重任。实例证明,党员的医务工作者在重大卫生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救援中发挥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医学生的党员培训要紧密结合其专业实际和思想动态,针对性地创新培训模式,培养具有专业扎实、敢挑重担、具有奉献精神,真正担负起医疗事业发展重任。

4.创新医学生党员培训模式也是党建工作的现实需要

医学生党员发展是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也是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中央文件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严格把握党员发展质量,完善党员发展体系,把优秀大学生纳入到党的队伍中来。”《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也同样指出,“高等学校党组织应当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

二、探索积极有效的医学生党员培训模式新思路

服务于高校党建工作,进一步对培训模式进行新探索和尝试,拓宽培训渠道、强化党性修养,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开放新视角、拓展新思路,探索模式。

1.整合现有优势资源,拓宽医学生党员培训渠道

在原有培训渠道单一,培训资源匮乏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培训方式,充分利发挥和资源整合优势,推进培训内容的加强和更新。同时,加强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尽可能地为医学生党员提供接触、了解和适应社会环境。开展校地德育基地建设,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培训方式,开拓其视野,提高培训成效性。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医学生党性修养锻炼

通过寓党性锻炼和奉献精神于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于培训过程之中,对其进行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历史的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培训方式,减少培训学员的排他效应。其次,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专题学习与互动交流结合、集中培训与自我学习结合、考察访问与社会调研结合的多种创新学习方式,落实培训实效性。

3.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党员培训模式新活力

医学院校党员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运用多种形式。面对医学生党员旺盛的求知欲和求知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培训方式已不能对其带来吸引力。与时俱进地采用新媒体技术,丰富培训载体的多样性,使其感受到培训的形式新颖和时代特性。形象化和生动性的新媒体技术能够使其快速融入教学情境之中,更全面、深刻地获取知识,吸收汲取。目前很多高校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建立党群园地,开通微信、博客群。信息平台的搭建既供大家监督和随时学习,又可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同时还可以密切党群关系,增进互动交流,激发培训新活力。

4.发掘传统,树立典型,增强党员培训模式新动力

在医学生的党员培训中,要对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典型人物事迹进行深入发掘整理,结合时代特征赋予新内涵。通过精神内涵和典型事例,激发医学生党员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起其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行医理念。身边的具体先进党员典型对医学生党员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培训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