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建筑管理规范十篇绿色建筑管理规范十篇

绿色建筑管理规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43

绿色建筑管理规范篇1

1绿色建筑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不同观念的驱动下,会产生不一样的行为,从而导致迥异的结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时间较晚,无论是理念还是技术实践与国际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在政策制度、评价标准、创新技术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地也出现了一批示范项目,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总量规模比较小,现有的绿色建筑项目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目前,推动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色建筑的推广仍存在很多困难。

令人担忧的是,无论是国人还是企业在居家生活和曰常工作中依旧对绿色、节能等概念存在着模糊的认识或者只是关注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世界着名的市场调研公司ForresterResearch的一份最新调查统计显示,85%的受调查者认为,环保问题“非常重要”,但却仅有1/4的公司在购买产品时,将绿色指数纳入到正式考核程序当中。而另一项调查则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从来不在离开时关掉家用电器和电脑,只有1/3受访者表示会在外出时主动关掉家中的家用电器和让办公室的电脑待机。所以,提高国人和企业绿色观念已是当务之急。

1.1认识理念仍有局限

(1)不少地方尚未将发展绿色建筑放到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缺乏紧迫感,缺乏主动性,相关工作得不到开展。

(2)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各界对绿色建筑理解上的差异和误解仍然存在,对绿色建筑还缺乏真正的认识和了解,如认为绿色建筑需要大幅度増加投资,是高科技、高成本建筑,我国现阶段难以推广应用等。关于绿色建筑真正内涵的普及工作仍然艰巨。

1.2法规标准有待完善

绿色建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国家对绿色建筑没有法律层面的要求,缺乏强制各方利益主体必须参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的奖惩办法和规范。

绿色建筑与区域气候、经济条件密切相关,我国各个地区气候环境、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目前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尚未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差异,不同地区差别化的标准规范有待制定。因此,结合各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建立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和实施细则是当务之急。

1.3激励政策相对滞后

相对于各种法规、标准和规范的不断出台,激励优惠政策的配套却相对滞后。尽管目前己经实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财政补贴政策,但支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对绿色建筑缺乏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难提高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制度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度有待提高。

对于企业来说,虽然绿色建筑更加节能与环保,从长远来说更加经济,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本身可能会増加一定的成本,而且企业对绿色建筑所体现的节能、环保、健康价值认知不够,尽管政府不断加大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但使用单位和业主在法律不强制、政策不优惠、受众没要求的客观环境下,多数没有建设绿色建筑的自觉动力。

对于商品房消费者来说,由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会转化成负担,在相关优惠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増加额时,绿色建筑难以赢得绝大多数市场。因此,在绿色建筑发展初期,政府如何通过制度建设,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2绿色行为

当推动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的观念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时,当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时,营造绿色生活的目标就成为了人们的广泛追求。由此观念而影响决定的行为即是绿色意识下的绿色行为。

当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绿色行为更多的是绿色研究的先行者、设计者在绿色理念和观念的驱动下,有目标的按照一定的方针理念、技术方法,结合环境、资源,顺应地理、气候,进行的绿色建筑设计。这种有意识的绿色行为对于引导社会公众的绿色意识,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卓有成效:绿色建筑的概念己相对普及并得到认可,相关绿色产品如绿色建材、节能门窗、节能灯具等建筑部品也在市场上得到推广并深入人心。但这些仅仅位于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前期,是针对设计者而言的一种阶段性的绿色行为,随着设计的完成、产品的生产,这种绿色行为就相应地告一段落。显然,这种片面的、阶段性的绿色行为对达到“创建绿色生活”的目标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人们在观念上接受、认同了绿色建筑、绿色产品,行为上支持推动绿色建筑及产品的设计生产,甚至愿意为绿色建筑及产品买单,但不经意间的行为和习惯性的举动却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是“伪绿色”的行为。因此,绿色行为应该是每个人在绿色观念下养成的一致性的、长期的绿色生活行为,其应该也必须能转化为一种下意识的绿色行为习惯,甚至形成一种无意识的生活常态。

马尔科姆·韦尔斯曾质疑:“我一直在思考‘节水’型淋浴喷头的问题,它们真的比传统的雾状喷头能节约水吗?浪费的人用那些小容量的器具也会带来浪费,节约者不论用何种喷头都始终节约。”毫无疑问,节水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设计者的绿色设计行为,不是取决于购买使用者的支持行为,而是取决于参与者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常态一其习惯是否“真真正正”没有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一比如参与者是否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效地控制用水时间,用水流量的大小,以及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由此可见,绿色建筑及产品对绿色环境、绿色生活只有相对有限的、局部的改善作用,更多的则是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为“创建绿色生活”提供可能,决定权在生活的每位参与者手中,所以培养人们的绿色行为习惯是当务之急。

2.1个人的绿色行为习惯

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发展,绿色生活目标的达成与实现离不开每一位生活参与者的积极配合与努力。绿色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从衣、食、住、行这4个方面具体培养。例如,衣着方面,应选择素色棉质的衣物,抵制稀有动物皮毛制成的衣物,以此推动服装产业的环保生产,并且在购买数量上应该适宜,不造成奢华浪费,对自身不穿的衣物应积极捐给需要的人,使衣物能够得到循环利用。饮食方面,毫无疑问,应提倡绿色食品和环保餐具,避免大吃大喝、浪费食物等陋习。在居住方面,提倡选择购买绿色住房,支持环保材料,节能产品,简约装修,更重要的是要牢记节水、节能、节电、减少电子垃圾,避免噪音污染,积极回收、循环使用废弃物品。就出行而言,则应以公共交通为主,多采用绿色交通工具,如脚踏车、电瓶车,尽量少开车或不开车。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绿色行为并约束自己,养成个人的绿色行为习惯。

2.2集体的绿色活动

集体的绿色活动,往往能使参与者在相同目标的激励下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具体而言,可以组织一些以绿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例如共同制定绿色日常行为手册,收集绿色生活点滴;创作排演一些有关绿色行为的文艺作品;组织相关的论文比赛,废弃物再利用、再创作比赛……另一方面,可以积极组织一些绿色公益活动:宣传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最新的环保理论、方式,组织使用节能灯、环保袋、关灯1h等节能活动,号召组织志愿者参与废品回收,植树活动等。

2.3绿色行为实施的管理保障

当参与者较多,在大型的集体行为中就需要确定相应的行为管理制度,用规范引导行为,从管理上保障各种绿色行为。例如,对垃圾进行分类的行为,可以预先宣传垃圾分类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公布垃圾分类的行为详细分类标准和方法,再制定遵守或违反该行为准则的奖惩措施,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以保障绿色行为的实施。以此类推,规范和保障绿色行为的长期、有效推行和实施。

3绿色建筑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绿色建筑若要开拓创新,深入发展,得到广泛的认可,就需要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与当地环境气候相适宜的设计标准,建立施工验收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构成一整套符合地域气候特点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体系。

建筑的“绿色”因素比较多,同一因素在不同地域的要求可能千差万别,不同功能、不同标准的绿色建筑的要求也可能各不相同。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推广绿色建筑的初期,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完整的绿色建筑衡量标准和评估方法是至关重要且必要的。而在绿色建筑的推广期,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和日常管理标准也要相应建立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

3.1我国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

我国绿色建筑管理制度起步比较晚,但最近几年发展比较快。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基本的法令、法规外,原建设部与科技部于2005年联合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颁布了国家标准GB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均对推动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各地又相继出台了针对当地地域气候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北京市结合2008年奥运会编制了《绿色奥运建筑实施指南》,国标GB50378就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多轮修订后出台的。之后各地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标准,如湖北省编制了《湖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武汉市出台了《武汉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规定》。

我国绿色建筑管理制度体系大致由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绿色建筑施工验收标准、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四大类构成。

3.1.1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2010年11月,由住建部批准的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一设计标准的建立。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环境气候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要求各地政府根据本地的气候环境资源特点,依据相关的制度法规,在共有标准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善及更为详细的说明,形成地方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3.1.2绿色建筑施工、验收标准

加强和规范绿色建筑施工验收管理,是保证绿色建筑达到设计标准的必要过程,应当包括绿色施工管理和绿色施工技术两个方面的内容。绿色建筑的施工标准要求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前根据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详细的绿色施工方案专篇,确定绿色施工控制流程和绿色施工技术,是确保绿色建筑达到和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一项制度管理措施。目前,这部分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

3.1.3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标准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方面的标准应包括绿色建筑的运行和建筑的绿色管理维护两个层面的标准。既包括各种类型建筑日常运营(包括物业管理)的管理标准,也包括建筑物的上下水设备检修以及照明、采暖、空调等设备的日常维护的绿色管理制度。

3.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包含通用型标准,也可以按照国标要求,划分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以判定建筑是否为绿色建筑,更可根据评定数据、建筑达到的节地、节水、节材和节能效果,确定相应的绿色建筑等级。

3.2对我国建立绿色建筑制度体系的建议

3.2.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绿色建筑评价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指标选择、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很复杂,目前,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理论和实践联系得还不够,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在国家和政府提倡下,各大研究机构和高校应加强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3.2.2评价体系由标准走向细化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需进一步细分,针对不同建筑功能的特点和不同标准的建筑类型,根据建筑物的性质、使用年限、功能等做到区别对待,研发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性大、自然条件各异,现行评价标准尚未能全面覆盖全国的主要气候区域,对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应地方气候特色的绿色建筑研究还很不够,因此,必须考虑地区差异,允许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估方法由定性走向定量评估方法需要加强对定量指标的研究与使用。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实质上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准确的量化数据是评估系统的灵魂。对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与使用,是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方面。

3.3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及相应的激励政策

绿色建筑是一个全寿命周期的过程,绿色建筑的建成使用只是完成了建筑物生命周期的开始,在建设项目的使用过程中,要通过日常的运行管理措施来保证绿色效果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单位必须建立可靠、高效的绿色管理制度、管理程序和管理队伍。

国家及各地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设立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和扶持绿色建筑的建设与维护,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研发,相关理论的研究和绿色建筑管理制度的制定、宣传和普及等。在可持续发展整体目标的基础之上,从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税收制度等方面对不同的行为主体实行激励。通过补贴、低息贷款、税收和其他财务刺激促进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建筑的绿色运行、绿色维护,提升经济可行性。

就武汉地区而言,对采用地源热泵技术的建筑项目,经水务主管部门验收合格的,建设单位可申请减免水资源费。对采用太阳能光电的建筑项目,给予最高5元/wp的补助。对采用地埋管中央空调系统、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的建筑项目,分别给予最高50元/m2、30元/m2的财政补贴等。

绿色建筑管理规范篇2

铁腕造绿全国绿色建筑1/4在江苏

江苏建筑节能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一直以来,江苏以新建建筑强制执行节能标准作为关键举措,将相关要求落实至城乡规划许可、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审查、建筑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等基本建设程序各环节,通过多年的努力,江苏节能建筑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推进新建建筑强制节能的同时,江苏开始将目光聚焦到可再生能源的一体化运用,要求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至少应用一种以上可再生能源技术;新建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要的公共建筑以及12层以下住宅,统一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方式由零散、无序向规模化、一体化转变。

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都得到较好发展的基础上,江苏转向大力推进绿色建筑。2013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了《江苏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自2015年起,全省所有民用建筑均要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2014年,《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将绿色建筑要求作为地方标准纳入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2015年3月,江苏省人大颁布了《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作为全国第一部绿色建筑地方法规,对绿色建筑的节能要求上升到法定层面。

目前,江苏绿色建筑数量位居全国之首,约占全国总量的1/4。无锡太湖新城、常州武进区分别获得国家首批认定的“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江苏节约型城乡建设实践”分别获得“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百佳范例奖”、“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全国唯一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和生态智慧城区展示教育基地”也在江苏落户,全省上下形成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良好氛围。

集成示范打造绿色新常态

在绿色建筑技术单项示范、单体建筑示范的基础上,江苏意识到发展绿色建筑必须强调技术的集成应用,突出建筑单体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发展。2009年,江苏省政府了《关于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的工作意见》,明确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理念和做法,从建筑单体拓展到城乡建设管理全行业、全领域。

对此,江苏率先设立了绿色生态城区省级示范区,推动绿色发展从单体到区域、从单项到集成发展。2010―2014年期间,共创建54个省级示范区,示范区内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近1亿平方米。目前,共有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38个,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区域集成示范区4个,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县、区)12个。

在此过程中,江苏按照规划引领、跟踪指导、特色打造、支撑体系、国际合作、评估反馈的工作模式,对绿色示范区工作进行全面推动。截至2014年底,全省54家绿色生态城区开展了160多项基于绿色生态理念的系列专项规划的编制,涉及城市空间复合利用、建筑能源利用、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城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内容,为示范区规划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在指导示范区积极推进专项规划编制及落地实施的同时,以太仓科教新城、常州新北区、苏州太湖新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示范区,已将专项规划指标体系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将专项规划指标及技术方案落地实施上升至法定层面,确保示范区绿色生态的建设实施。

在支撑体系及评估反馈方面,江苏建立了覆盖全面的管理体系,指导示范区制定200多项管理、激励政策,涵盖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推动住宅产业化、支持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发展等,形成了上至政府管理、下至行业推动,覆盖全面的管理体系。

转变方式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推进建筑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方式,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风向标”。2014年11月出台的《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建筑产业现代化建造方式将会成为主要的建造方式,全省新建建筑装配化率、新建成品住房比例均达到50%以上,装饰装修装配化率达到60%以上,对全社会降低施工扬尘的贡献率增加一倍。

据了解,江苏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开展较早,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7年江苏即制定了《江苏省建筑工业化发展导则》,是全国第一个在省级层面进行建筑工业化技术规范指导的省份。同时,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各项政策措施,完善配套措施,积极培育产业基地,大力推动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绿色建筑等各类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和成品住房发展,推动江苏住宅产业现代化健康发展。201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引领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进程”,并确定了具体要求。

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江苏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地区之一,引导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目前,全省10多家大型建筑企业已探索开展建筑工业化。全省共有7个部级住宅产业化基地,占全国总量的1/7;省级以上康居示范工程、优秀住宅示范工程、成品住宅装修示范工程等住宅产业现代化各类试点示范项目约700个,覆盖住宅建筑总面积约7000万平方米。

资金引导成就“绿色成绩单”

2008年,江苏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省级节能减排(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专门用于鼓励支持省内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绿色建筑示范推广。7年来,专项引导资金持续引领着江苏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示范项目类型也逐年调整、丰富完善。

2010年前,专项引导资金主要设立了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低能耗建筑、成熟技术推广应用和建筑节能科技支撑等5种类型项目。随着“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的,对建筑节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建筑进一步实现了规模化应用,绿色建筑也呈现普及化态势。

2010年,专项引导资金从单个项目示范向区域集中示范拓展,创新开展了省级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并对建成使用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给予配套奖励、对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给予资金支持。2013年,江苏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专项引导资金率先支持了绿色建筑示范市(区、县)创建及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区域集成示范。2014年,在新建建筑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既有建筑改造示范区(市、县)等新内容。

绿色建筑管理规范篇3

1.1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不到位

从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政策法规来看,虽然里面有关于建筑节能的内容,但是当中具有强制力的条款却不多,概念过于笼统模糊,缺乏了明确的法律责任划分,可操作性也不强。只有关于设计方面的标准,对于施工的材料、监理等没有明确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对于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违反违规行为没有必要的惩治措施,呈现粗放型管理。许多工程都是打折绿色工程建筑的幌子,实际是高耗能的工程,这些,都不是现代绿色建筑工程发展所需要的。其次,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法律法规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尤其是在绿色建筑工程节能减排的效益方面没有可具操作性的法律法规。

1.2缺少经济刺激

从绿色建筑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看,工程的建设和实施缺少了经济政策的刺激。而绿色工程的节能标准的推广和实现又是取决于建筑单位和开发商发展绿色工程的积极性。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绿色建筑工程的节能功效和这一功效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对建筑单位和开发商来说吸引力都不算太大,所以就导致了他们没有积极性,阻碍了绿色建筑工程的发展。

1.3管理水平尚未达标

目前,绿色建筑工程中的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传统型的,专业型的人才过少。传统型的管理人员缺乏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知识,他们的管理技术很难符合绿色工程的管理需要,而且他们绿色建筑的工程理念并不强,对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规范也不熟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效果。

2加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一定要在加强政府宏观管理的基础上,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奖惩评价制度体系,加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才能适应绿色建筑工程的发展需要。

2.1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保障绿色建筑工程健康发展的基础,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点入手:(1)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在当中加入绿色建筑工程的相关内容,补充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同时,建立绿色建筑的认证、评估和标识制度,开展分级评定,从而引导市场的消费。(2)针对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和施工人员存在的知法犯法的情况,并且我国大部分的民众对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都不是十分了解,那么司法机关和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大力宣传绿色建筑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建立绿色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机制,落实法律责任的追究制度,维护法律权威性,落实绿色建筑工程的建筑标准。

2.2实施有效的经济刺激手段

(1)设立绿色建筑工程的专项资金。绿色建筑工程大成本的投资和较长时间的回收一直都是建筑单位和开发商在进行投资时放弃的主要原因。所以为了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工程的开展,政府应设置专项的资金来宣传绿色建筑工程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改造已有的建筑,推广并示范节能技术,让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得到提高。(2)政府给予财政补贴。财政补贴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直接补贴或者贴息补贴等。这样不但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生产能力,而且能对消费进行有效地刺激,从而扩大市场的需求。

2.3提高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强化管理队伍的建设

(1)进行专业培训。在完善培训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工程的管理人员、监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并将培训的成绩和情况与培训人员的绩效待遇挂钩,不断加强所有工程人员的环保节能意识。调动全体工程人员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不断促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和建设水平的提升。、(2)加强人才引入。通过社会招聘、高校录取等多个渠道,招纳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招纳集技术型和管理型于一体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这样也能提高绿色工程的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并且对于绿色工程的开展,可以从根本上给予强有力的人力资源的支撑。

3结束语

绿色建筑管理规范篇4

绿色施工是通过多种科学措施来抑制施工扬尘、废水、噪声、固体废物污染,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进而实现保护环境、节材、节地、节能、节水等目的。绿色施工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力实践。进入21世纪后,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我国建筑业首先提出了绿色施工倡议,认为绿色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施工的实现不仅单纯依赖绿色施工技术,同时需要全面考虑施工现场场地环境、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以及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等因素[1]。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土壤破坏、资源浪费以及噪声污染等[2]环境影响,大力推进绿色施工是水利工程施工发展的必然。如何全面推进落实现行绿色施工相关要求,并解决施工企业被动应对执法检查的困境是急需解决的课题。为了推动水利工程绿色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保障从业人员健康,尽可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并让工程参建各方有据可依,加快编制适合水利工程施工特点的绿色施工规范势在必行。

一、国内绿色施工规范编制现状

(一)现行绿色施工规范编制颁布情况1.国家层面国家层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于2007年和2014年了《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旨在对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提出规范性要求,指导建筑工程绿色施工。2.地方层面地方层面。上海、福建、重庆、四川、青海、湖南、北京等10多个省市陆续了绿色施工规范(规程)。其中,上海市《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管理规范》(DG/tJ08-2129-2013)和青海省《建设工程绿色施工规程》(DB63/t1307-2014)的适用范围为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设施工程;重庆市《建设工程绿色施工规范》(DBJ50/t-228-2015)的适用范围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福建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规程》(DBJ/t13-180-2013)、四川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与验收规程》(DBJ51/t027-2014)、吉林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程》(DB22/Jt134-2014)、湖南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DBJ43/t101-2017)的适用范围为建筑工程;北京市《绿色施工管理规程》(DB11/t513-2018)的适用范围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以及园林绿化工程。3.行业层面行业层面。中国民用航空局于2017年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民用机场绿色施工指南》(aC-158-Ca-2017-02);河南省于2018年了适用于本省范围的《公路工程绿色施工导则》(DB41/t1541-2018)。

(二)现行绿色施工规范主要内容国家的《绿色施工导则》以及北京市、上海市、福建省、四川省、青海省、湖南省、河南省绿色施工规范(规程)的主要内容为节水、节地、节材、节能、环境保护等“四节一环保”的基本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中国民用航空局《民用机场绿色施工指南》以及重庆市、吉林省绿色施工规范(规程)除包括“四节一环保”基本规定外,还从专项工程的角度对绿色施工内容进行了细化规定。例如,《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对建筑工程施工场地、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保温和防水工程、机电安装工程、拆除工程等提出了专项绿色施工要求;《民用机场绿色施工指南》包括了施工临时设施、土石方工程、飞行区工程、航站区工程、公用配套工程、弱电系统工程、空管工程、供油工程、飞行区不停航施工等专项绿色施工内容。

二、现行绿色施工规范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针对水利工程施工特点的绿色施工规范与建筑工程相比,水利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为:建设周期长、施工战线长,多涉及水库、大坝、渠道、堤防、涵闸等施工项目,需进行施工导流、截流及水下作业,受汛期和季节影响较大[3]。目前国内现行绿色施工规范侧重于建筑工程、市政工程,仅《北京市绿色施工管理规程》的适用范围包括了水利工程,但该规程仅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卫生等方面对建设工程提出基本规定,未能充分体现水利工程的施工特点。

(二)现行部分绿色施工管理要求不适合水利工程由于缺乏专门的水利工程绿色施工规范,水利工程只能按照现行绿色施工规范(规程)执行,但现行的规范(规程)的部分管理要求并不适合水利工程,因此导致水利工程在落实绿色施工相关规范时存在一定问题。以北京市《绿色施工管理规程》为例,该规程在扬尘污染防治部分提出:“土方工程应做好降尘措施,配备喷雾炮降尘设备或在作业区安装喷淋(雾)系统”,但河道开挖过程中土壤的含水率可能较高,不宜一概而论,全部采取湿法作业。

三、水利工程绿色施工规范编制架构

(一)规范编制思路1.突出问题导向规范编制应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分析研究《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以及各省市绿色施工相关规范、规程要求,在与行业管理部门、施工企业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水利工程落实绿色施工管理要求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并结合行业专家团队咨询意见,在规范编制过程中对重点问题给予解决。2.突出行业特点水利工程可能涉及河道、湖泊、水库等水体,施工过程中不仅对大气、声环境造成污染,也可能对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环保措施以加强对水源水质的保护,因此规范编制应突出水环境保护的管理要求。规范编制应根据不同类型水利工程的施工工序进行专项工程划分,在对专项工程进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绿色施工要求,例如疏浚工程的清淤方式或底泥处置不合理,将对水环境和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应对清淤方式、底泥处置方式提出合理可行的管理要求。

(二)规范编制依据规范编制除应执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文件要求外,还应遵循行业主管部门相关规定以及水利行业设计标准。例如,《中国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疏浚与吹填工程技术规范》等。此外,还应兼顾各省市关于绿色施工管理的地方性规定和文件精神。以北京市为例,编制北京市水利工程绿色施工规范,应统筹考虑《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北京市《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北京市水务工程施工扬尘管控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的落实。

(三)规范内容框架规范关于绿色施工的要求应覆盖施工活动全过程,并从环境保护、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节能及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及材料利用五个方面提出必要的绿色施工要求。总体框架由施工组织管理、基本规定以及专项工程绿色施工内容组成,其中专项工程绿色施工内容应充分体现本省市水利工程的施工特点。按照水利工程的施工工序可划分为土石方工程、水工地基处理工程、水工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疏浚工程、引调水管道工程、水工金属结构及水利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水工建筑物拆除工程、绿化工程以及水利信息化工程等。

(四)规范要点1.绿色施工组织管理水利工程参建方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规范应明确参建各方的管理职责。建设单位应在招标文件及合同中明确绿色施工要求,协调参建各方绿色施工管理工作;设计单位应在设计文件中采用节约环保的理念,选择节能环保材料及设备;监理单位应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中的绿色施工措施,监督检查施工单位绿色施工措施的实施和效果;施工单位应建立绿色施工管理制度,编制绿色施工方案,定期自查绿色施工措施,并积极配合相关各方组织的绿色施工执法检查。2.扬尘防治要求根据《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施工现场应严格落实工地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个百分之百”的扬尘防治要求。规范应在“六个百分百”扬尘防治要求基础上,提出针对水利工程施工特点的扬尘控制措施。(1)施工围挡水利工程分为点状工程和线性工程,如枢纽、泵站、水闸等属于点状工程;河道、管线等属于线性工程。点状工程应在施工现场四周进行围挡;线性工程施工战线长,应在施工作业区、现场出入口以及人员密集和交通要道等处设置围挡。城市中心区施工应严格执行市容市貌及安全管理要求,采取全围挡措施。(2)路面硬化水利工程施工道路包括施工主要道路和施工非主要道路。施工主要道路连接社会道路及主要施工场所,承担主要运输任务,运输量大,该部分道路需要采用水泥混凝土硬化处理;而施工非主要道路仅短期使用,可能被下一步工序废弃,如土方工程随着作业面位置及高程的变化,施工道路相应变化,这类道路可采取碎石固化,并及时洒水降尘措施,不需要全部采用水泥混凝土硬化。3.水环境保护措施水利工程可能涉及河道、湖泊、水库等水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地方水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应提出水环境保护的施工要求。(1)废水排放控制措施(1)废水排放控制措施:施工现场雨水、污水应分流排放;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不得排入水体。(2)废水循环利用措施(2)废水循环利用措施:车辆冲洗处及固定式混凝土输送泵旁应设置沉淀池,污水经沉淀后循环利用。(3)减少地表径流污染措施减少地表径流污染措施:加强对施工机械的日常养护,杜绝机油的跑、冒、滴、漏;不得在各类水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它污染物。4.专项工程绿色施工内容(1)砌体工程水利工程的砌体工程包括堆石、砌石、抛石等施工作业,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砂浆、石料等材料,砌体需要湿润和养护。规范应从扬尘防治、节水、节材等方面对砌体工程提出绿色施工要求。例如,砌体工程施工应采用预拌砂浆;砌体湿润、砌体养护宜使用非传统水源;石笼宜就地取材等。(2)疏浚工程疏浚工程会产生大量底泥,底泥处置不合理将对土壤、水环境造成影响。规范应针对不同的清淤方式、底泥的堆存、运输、处置等提出相应要求。例如干场清淤、水下清淤等情景下的环保要求;底泥晾晒含水率以及防尘的要求;底泥堆场尾水应采取二次沉淀、生物、生态湿地等处理措施;底泥脱水压滤、堆场排放的尾水水质应不低于清淤水体水质;根据底泥受污染程度进行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置等。(3)引调水管道工程引调水管道施工方式分为明挖和暗挖两种。规范应从明挖工程和暗挖工程两个方面对引调水管道工程施工提出要求。明挖工程应注重扬尘管控,遵循资源利用、挖填平衡的原则,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土石方转运、外弃、外购量;暗挖工程主要采用顶管、盾构以及浅埋暗挖法,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泥浆,泥浆应进行收集并循环利用,应采用节能高效设备、抑尘降尘措施,如机械顶管施工宜选用土压平衡顶管机;浅埋暗挖喷射混凝土作业应采用湿喷、潮喷等降尘措施。(4)水工金属结构及水利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水利工程涉及闸门等水工金属结构工程、水泵等水力机械工程以及柴油发电机等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根据施工工艺,规范应从节能、节材、降噪以及扬尘和有害气体的防治等方面对以上各项工程提出绿色施工要求。比如,水工金属结构施工应结合加工、运输、安装和吊装工艺要求,合理确定分段、分节数量和位置,优化节点构造;金属结构现场涂装表面预处理应在配有除尘设备的封闭空间内进行;柴油发电机房应进行隔声、吸声处理,并选择环保型柴油发电机组等。

四、规范编制建议

绿色建筑管理规范篇5

【关键词】生态;低碳;绿色

中图分类号:F2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凸显。水土流失、土地资源污染、草原“三化”、江河湖泊水质下降、森林草地生态功能衰退,污染排放,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很严重。实现绿色建筑、生态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一、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转变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目标,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基本实现城乡建设模式的科学转型。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农房,引导农村建筑按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实施100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划、建设和运行。紧紧抓住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绿色建筑发展与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为抓手,引导我国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低碳、生态、绿色转型;促进城镇人居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以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引领传统建筑业的改造提升,促进低碳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效率的整体提升。划分重点区域发展绿色建筑。西部地区扩大单体建筑示范规模,逐步向规模化推进绿色建筑过渡。高污染产品,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应用,培育绿色服务产业,形成高效合理的绿色建筑产业链,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在推动力方面,由政府引导逐步过渡到市场推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加大市场主体的融资力度,推进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

二、建立政府激励机制

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推进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要切实从规划、标准、政策、技术、能力等方面,加大力度,创新机制,全面推进。建立并完善适应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运行、监管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以及参考评价体系。建立并完善绿色生态城区标准体系。加大激励力度,形成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贴息等多样化的激励模式。进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专项监督检查,纳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检查制度,对各地绿色生态城区的实施效果进行督促检查。五是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扶持力度,制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城市应制定生态战略,开发指标体系,实行绿色规划,推动绿色建造,加强监管评价。制定涵盖城乡统筹、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生态宜居等内容的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战略。建立法规和政策激励体系,形成有利于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环境。建立包括空间利用率、绿化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绿色交通比例、材料和废弃物回用比例、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的绿色生态城区控制指标体系,进而制定新建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绿色生态城区全面建设。在绿色生态城区的立项、规划、土地出让阶段,将绿色技术相关要求作为项目批复的前置条件。完善绿色生态城区监管机制,严格按照标准对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阶段进行全过程监管。建立绿色生态城区评估机制,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项措施和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价,确保建设效果,指导后续建设。

三、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模式

建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模式,注重完善规划、土地、设计、施工、运行和拆除等阶段的政策措施,提高标准执行率,确保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制定并逐步实施村镇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对小城镇、农村地区发展绿色建筑提出要求。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培育相关设备和产品产业,建立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化,以产业基地为载体,推广技术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绿色建材,并培育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机械、电子装备等产业。积极发展太阳能采暖等综合利用方式,大力推进工业余热应用于居民采暖,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高水平应用。促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行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再利用等各项工作,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实行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基地。建立绿色建筑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全面培训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和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安装、评估、物业管理、能源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实行考证并持证上岗制度。加快绿色建筑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鼓励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研发、设计、咨询、检测、评估与展示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检测软件,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技术标准、从事技术研究和推广,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具体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水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评价等级、能力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核定。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增补助额度。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开展绿色建筑法规、标准编制和支撑技术、能力、产业体系形成及示范工程。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创新资金运用方式,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大力扶持绿色建筑咨询、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行维护企业发展,提供绿色建筑全过程咨询服务。完善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奖机制,奖励绿色建筑领域的新建筑、新创意、新技术的因地制宜应用,大力发展乡土绿色建筑。三是加强绿色建筑全过程包括规划、设计、建造、运营、拆除从业主体的资质准入,保证绿色建筑的质量和市场有序竞争。建立绿色建筑从业人员(咨询、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行管理等从业人员)定期培训机制,对绿色建筑现行政策、标准、新技术进行宣贯。加强高等学校绿色建筑相关学科建设,培养绿色建筑专业人才。

绿色建筑管理规范篇6

广东省深圳市是全国目前唯一达到所有新建建筑都100%符合建筑节能标准要求的城市。为了打造绿色建筑之都,深圳的绿色建筑已发展到由单体建筑向光明、坪山两个新区全区域延伸,由中高档商品住房向普通保障性住房延伸。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或将成为绿色建筑样本。

未来保障房均为绿色建筑,在全国率先推广

2010年,深圳市出台规范文件,率先在国内强制推行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标准建设。龙华保障性住房项目成为全国第一个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小区。未来5年,深圳将安排24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年内将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6.2万套,新开工3万套、竣工1万套。这将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由中高档商品住房向普通保障性住房延伸,形成惠及全市人民的绿色住区,实现绿色建筑进入寻常百姓家。

深圳今年史无前例推出5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相当于过去30年建设的总和。根据要求,首先保障性住房建设单位要将绿色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和绿色再生建材产品的增量成本计入保障性住房工程造价,并将其列入工程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款中。在设计中,设计者要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对保障性住房进行设计,并在设计文件中明确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技术措施以及拟选用的绿色再生建材产品的使用范围、种类、尺寸、数量、强度、执行的行业标准及其他技术指标等。4月21日,深圳市首次召开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部署“十二五”特别是今年住房保障工作,会议下发了《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5年)(送审稿)》和《深圳市住房保障2011年度计划(送审稿)》,其中保障房绿色建筑是重中之重。

目标精细化

为了打造绿色建筑之都,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深圳目前已经做到所有新建建筑都符合建筑节能标准要求,是全国唯一达标率达到100%的城市,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9个百分点。

“100%达标率”源自于一系列法规的保障,并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绿色勘察、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评价和绿色物业管理等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绿色建筑国家和深圳地方“双认证”评价标识工作全面启动。目前,深圳市组建了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绿色建筑咨询委员会和全国首家城市级绿色建筑协会,加强绿色建筑咨询,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免费认证。经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深圳市可开展国家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认证工作及深圳市级绿色建筑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7个项目通过国家绿色建筑认证,其中8个项目为最高级别三星级,其中有11个为2010年以来开展的绿色建筑“双认证”项目,认证的力度和规模全国领先,标志着深圳市绿色建筑认证制度已经正式“落地”并全面实施。

深圳目前共有63个项目列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涉及建筑面积928万平方米,投资额362亿元。此外,还有37个项目被授予市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园区。深圳市对保障房绿色建筑开发非常重视。每年均以市政府名义组团参加国际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大会,主管副市长亲自带队,并多次在大会主会场演讲。从2007年,建立了“深圳市推行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联席会议制度”,副市长为召集人,发改、财政、国土、规划、建设、贸工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深圳在推动绿色建筑市场化方面,一是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将项目向全社会公布,同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鼓励社会主动建设绿色建筑项目;二是开展绿色建筑认证工作,给通过认证的项目给予证书或牌匾等荣誉,并同时将绿色建筑市场规范化。

保障房建设资金一直是各省建设保障房的头等大事,深圳市从资金方面进行了保障。目前设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均从墙改和散装水泥基金中安排上千万元,用于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的政策研究和标准制定以及示范项目补贴。建立了可研报告绿色建筑专篇审查制度,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在可研中落实推行绿色建筑的资金。

从2004年颁布《深圳市节约用水条例》开始,深圳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建筑相关政策,自2006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建筑节能总量累计已节电31.4亿度,相当于2009年深圳市全社会用电量的5.5%。节电量折合为节省燃烧标准煤119.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18.8万吨。

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绿色建筑技术规范体系是深圳市政府的重中之重。截至2010年,共颁布《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等绿色建筑相关标准28部。初步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涵盖绿色勘察、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监理、绿色建材、绿色评价、绿色营运和绿色物业管理等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标准规范体系。

项目重点化

为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深圳市一直在探索如何以低成本、适用技术实现绿色保障性住房的目标,并在很多项目中付诸实施。

2010年,光明新区6个项目采用了成熟和符合南方气候特点的技术措施,通过优化设计,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平均不到60元/平方米,其中4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增量成本仅为34.3元/平方米。深圳市目前以光明新区为试点,在15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全力推进绿色建筑示范区的建设,区域内所有新建建筑均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深圳市光明新区紧紧抓住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投资、土地整备、建设四大环节,建立开发建设绿色新区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打造投融资平台,增加资金来源,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绿色建筑成本较高,但事实上,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技术手段,绿色建筑其实并不昂贵。以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科大楼为例,它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示范楼、国家建筑技术示范楼、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建筑和能效标识三星级建筑。建科大楼整体造价约为4300元/平方米,相对于同类办公建筑,节省了约1/3的造价。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住房保障处有关负责人认为,探索高品质、低成本、可复制的绿色建筑之路:绿色建筑不等于昂贵的建筑,在绿色思想的指引下,只要将可行的绿色内涵附加,保障性住房建设绿色建筑成本和品质都可兼顾。

深圳保障房绿色实践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是:“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项目将实现100%达到《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铜级标准,打造10个绿色低碳生态示范社区,推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垃圾减排技术,实现30%保障性住房项目应用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技术产品。保障性住房的居住对象主要为低收入和“夹心层”,在推广应用绿色建筑中,必须探索应用低成本的技术和产品,结合深圳市气候条件,深圳市保障性住房项目将主要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及中水、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和垃圾减排技术的应用,确保住户用得划算。特别是研究探索绿色建筑应用于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中的需求差别及相关量化指标,为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应用绿色建筑探路。此外,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将建筑工业化作为从根本上推动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行设计施工总承包和绿色施工,不断提升建设行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实现建筑构配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进一步降低建筑业生产环节资源和能源消耗,实现建筑业低碳化。

2.唐山:“绿色星级保障性安居工程”力争“示范全国”

从今年起,河北省唐山市开始实施“绿色星级保障性安居工程”,所有新建保障房均为绿色建筑。目前,唐山已落实11万套保障性住房,超全省高限任务指标40万套的1/4。唐山还高调亮出“全省领先,示范全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为把保障房全部建成“绿色星级保障性安居工程”,唐山市在谋划和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牢固树立“精心、精细、精致”的理念,围绕提高工程质量、提升工程品质,组织编制了10多项技术标准和图集,覆盖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同时,参照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建立了符合唐山实际的“绿色建筑”一至三星标准体系,全力打造绿色保障性安居工程。

科学做好“绿色”谋划

绿色建筑能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一星级绿色建筑平均单位建筑面积造价约增加70元、二星级增加140元、三星级增加210元。为了全面提升保障性住房的品质,唐山市决定将所有新建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都建成“绿色星级保障性安居工程”。绿色建筑的创建,认真做好前期“绿色”谋划至关重要。

专题攻关,组建高水平的课题团队。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编制技术导则作为重点科研课题全力推进。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有关处室、站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抽调30多名专家组成课题组进行技术、政策攻关。经过13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努力,编制出内容丰富、涵盖全面、技术适当、经济合理的技术导则。

夯实基础,全面深入开展基础调研。为使编制的技术导则全国领先、贴近实际,课题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开展基础调研。他们组织专家到成绩突出的青岛、广州等市考察学习,加深了对技术、政策、组织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邀请绿色建筑理念领先、推进较快的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有关人员就绿色建筑与保障性住房有机衔接问题做专题报告。

博采众长,组织高水平的专家评审。在编制完成5部技术导则初稿后,课题组分门别类提交给唐山市知名的设计、施工、监理以及相关单位征求意见。经多轮论证后,进一步修订技术导则。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5月专门组织省内外保障性住房政策、设计、施工、节能、电气、设备、绿色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对唐山的技术导则进行评审。唐山市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导则又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图表说明】2011年5月20日《燕赵都市报》

夯实“绿色”技术基础

绿色建筑的创建必须从立项开始,贯穿于设计、施工到使用的全过程。因而,唐山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先后编制了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筑设计、装修设计、绿色施工导则、图纸审查、装修施工、材料检测技术标准、质量监督要点、工程实体质量分套验收细则和保障性住房户型图集等十多项技术标准,覆盖了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的全过程,保证了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质量和品位的全面提升。

编制并实施《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筑设计导则》。坚持“小套型、功能全、精细化”原则,满足“经济、适用、美观、安全”基本要求,使用面积系数不宜低于70%,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平方米。应配套建设老年住宅、无障碍住宅及其他功能性住房。出入口应在公交车站点500米距离内。应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12层及以下均应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12层以上太阳能热水系统总住户数使用率不低于50%。住区内宜选用太阳能路灯。装修设计应与住宅主体建筑设计同步进行。

编制并实施《保障性住房室内外装修设计导则》。要求保障性住房的装修设计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简朴、庄重、不豪华装修”的原则,符合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要求保障性住房的装修材料和配套设备设施选用绿色环保、低污染、低能耗、高性能、高耐久性产品。

编制并实施《保障性住房绿色施工导则》、《保障性住房装修施工技术导则》。要求建设、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分别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对扬尘控制、噪音与振动控制、光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土壤保护、建筑垃圾控制,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及施工用地保护等提出明确要求。从防水、抹灰、吊顶、轻质隔墙、门窗、细部工程、墙面铺装、涂料、地面铺装、厨卫设备以及管道安装、电气安装等方面,明确了室内装修施工及质量要求。

编制并实施《保障性住房工程实体质量分套验收导则》。明确验收的组织单位、条件、项目、程序及分套验收监管;对室内空间尺寸,外墙、外窗和屋面防水、抹灰、吊顶,门窗、低窗台防护及栏杆、护栏,顶棚及墙面装饰,地面铺装,给排水管道、卫生器具,电气、燃气,橱柜、窗帘盒、窗台板等安装工程验收内容、质量要求、检查方法及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个“绿色”项目达到二星标准

马驹桥、学警路、边各寨项目是唐山市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重点项目,均严格按绿色建筑标准组织设计。已开工的马驹桥项目将成为唐山市第一个绿色保障性安居工程住宅小区。该项目总占地面积241.23亩,总建筑面积64.8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4.1万平方米。已完成的施工图设计理论上满足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二星标准。

在节地和室外环境方面:马驹桥项目位于唐山市中心区西北方向,东邻凤凰新城(唐山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对唐山市气象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全年约有两个时段可利用自然通风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分别为4月中旬至5月底、8月中旬至10月底,且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均在50%~60%之间。通过优化规划设计,将住宅自然融入城市生态圈,使城市生态系统与住区绿色生活圈相连。综合考虑植物的存活率、喜阳喜阴、遮挡视野、采光等多因素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唐山市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特色植物景观,乔木、灌木、草结构合理搭配,形成微生态环境,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小区宅间绿地多采用透水地面形式。

在节能和能源利用方面:马驹桥项目建筑物体形系数、窗墙比、屋面及山墙传热系数、窗户传热系数等,均达到绿色建筑控制指标要求。设计理念中尤为重视借助通风、采光等模拟技术优化规划布局、建筑平面及外遮阳反光板等建筑构件的设计,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效果优先利用被动式手段。项目增设太阳能热水系统,能为50%以上的社区住户提供太阳能热水。在保证照明方式合理性的前提下,社区内公共区域优先选用高效的节能设备。采用节能型控制方式,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均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目标值。

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马驹桥项目充分结合区域的给排水、水资源、气候特点等,对建筑水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增加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市政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确定非传统水源的利用方案即采用雨水回收系统,并设置专用的雨水调节池及沉淀池。收集屋面雨水,经处理保证水质后广泛应用于绿化浇洒及场地冲洗。采用浅草沟、渗透性铺地材质、渗透或穿孔雨水排放管等有效措施,降低场地雨水径流系数,最终达到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10%的要求。绿化灌溉采用喷灌或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流灌和地下渗灌,与地面漫灌相比可实现节水50%~70%,比喷灌节水15%~20%。

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本地建材(距施工现场500公里以内)利用率占住区建筑及配套设施材料总量的70%以上。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选用具有可循环使用性能的建筑材料,如金属材料、玻璃、铝合金型材、石膏制品、木材等,在该项目均有不同程度体现。制定严格的施工方案进行绿色施工管理。制定废品回收计划和方法,对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产生的垃圾、废弃物现场进行分类处理,对各类材料合理再利用或回收处理。

在室内环境质量方面: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建筑自然采光充分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关于居住建筑采光系数标准值的要求。对室内风环境的控制,采用CFD方法分析室内自然通风,并以室外风环境模拟的压力分布图,作为室内自然通风窗口的压力边界,分析建筑设计室内自然通风状况,并合理优化以满足《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关技术要求。

在运营管理方面:制定垃圾管理制度,防止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采用密闭式垃圾容器有效地避免环境污染。建设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和信息网络子系统。在小区楼座弱电间内设置电视光端机房。有线电视系统采用“分支―分配”或“分配―分支―分配”等方式配至各户。对讲主机设于首层门厅外。住宅楼其他入口(如车库通向住宅楼的门)所设的对讲分机,具有刷卡、密码开门、呼叫功能;凡设有室外对讲机的门口,门锁均可由住户远控或住户输入密码开启。在小区首层设置消防控制室(小区内综合考虑)。部分住宅楼公共区设烟感、声光报警,汽车库设置温感火灾探测器等。小区设四套停车场管理系统,具备读卡、出入栅门自动控制、使用过期车卡报警、物体堵塞验卡机报警功能。

3.江苏:12个保障房项目批量通过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评价

2011年4月1日,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意见》规定,从2011年起,各地新建的廉租房、公共租赁房一律按成品房标准建设,并按国家和省居住建筑节能标准设计建造,引导鼓励保障房创建绿色建筑。据悉,保障房创建绿色建筑,江苏是全国第一个提出的。

绿色建筑管理规范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1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概述

绿色建筑,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集资源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为一体,推崇健康的生活理念。绿色建筑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低碳排放,并综合考虑到减少垃圾生产、降低能源的消耗等因素,使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建筑环境融为一体。因此,绿色建筑又被人们称为可持续建筑。

绿色建筑有三个特点。一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并且是高效利用。二是强调人类居住地的舒适度和环境质量。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可持续发展实现的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且要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2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

2.1绿色建筑工程缺少必要的政策保障体系

尽管早在上个世纪末我国已经针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环节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来保证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活动的监督实施,但是仍然缺乏强制性的规定条款来约束绿色建筑工程的节能减排,这就导致现阶段的消耗浪费以及废气废渣等环境污染的现象。在技术实施标准化的问题上,虽然国家已经出台建筑节能设计的强制性标准,然而对于其中的工程施工监管以及建筑材料应用的标准,国家却没能给出具体的规范细则。这使得绿色工程建设开发商执行起建筑节能设计的强制性标准来,通常浮于表面,刻意去规避不利于他们获取更多利润的规范操作。

2.2管理部门缺乏协调性

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部门不仅包括建设管理部门,同时涉及到财政部门、人事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劳动部门等。所以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多个单位共同管理的局面是客观存在的,而其问题在于这些部门中并没有牵头担责的负责单位,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同时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管理人员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地体现在管理人员缺乏与绿色建筑相关的知识理论与实践,这个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与能力较低,无形中也给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并且影响了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

2.3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设中对国外的许多先进经验进行了借鉴,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使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这些内容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等。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当前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仍有较大的片面性与局限性,绿色建筑技术评价的适应面还仅仅停留在奥运建筑、住宅建筑以及公共建筑等层面,在针对不同建筑类型所作出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本身的系统性以及全面性相对缺乏。同时评价体系的内容也只是局限于对环境的保护方面,而对经济价值、健康价值、社会价值所作出的全面评价相对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当进一步根据国情对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作出完善,从而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支撑。

3加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具体措施

3.1通过法律政策的完善来加强管理部门宏观管控能力

政策体系的完善是确保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建筑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能够对政府的行为与决策进行有效的规范,从而减少因为政府不当干预而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在此过程中,一是要重视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首先要通过对法律手段的运用来对市场行为作出规范,并在对建筑主体的权责关系进行理顺的基础上进行责任追究制度与理赔制度的完善。并且要重视对咨询服务业的应用与扶持并促使其发挥出应有作用,同时要建立起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与资质管理体系。其次要对相关法规作出修订。如在《城乡规划法》与《建筑法》等法律中加入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内容,对已经有这部分内容的法律法规也要尽量进行补充与完善。再次有必要进行绿色建筑认证、评估、标识制度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分级评定,从而对市场的消费决策起到引导作用;二是要加强执法力度。当前我国的大部分民众对建筑业法律法规的了解十分欠缺,同时建筑人员也存在知法犯法的情况,所以不仅要重视对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绿色建筑监督机制,同时要落实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部门而言必须对法律权威性作出维护,通过违法必究来保证绿色建筑标准的落实。

3.2加强协调统筹,发挥建筑管理部门主导作用

对当前我国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部门协调进行加强对于形成强有力的绿色管理建立体系意义重大,在此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建立专门独立的绿色建筑组织。通过对我国国情的结合建立起专门独立的绿色建筑管理组织可以有效的提高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绿色建筑管理组织隶属于当地建设委员会并有工程管理局负责,主要职务包括制定绿色建筑管理工作的发展战略以及标准体系,组织绿色建筑交流学习与研讨并对绿色建筑工艺和材料进行推广,同时帮助评估机构进行认证与评估工作;二是积极进行绿色建筑交流平台建立,从而促进绿色建筑的合作与交流。我国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建筑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对国外经验做出借鉴,在此过程中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对推动学习国外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通过绿色建筑交流平台的建立可以推动我国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发展。

3.3积极进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构建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严守准入关。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准入制度的实行十分必要,在此过程中要重视评估指标的建立,如果一方面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则应当对下一步评估进行直接取消,从而从根本上杜绝非绿色建筑项目的进入;二是评价体系要确保操作的简单化,即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如果过于复杂则会直接影响评价体系的推行和应用。三是根据地区实际制定相应标准。我国各个地区在社会习俗、居住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也有必要体现出地区差异性;四是加强对评价工作的监管。加强对评价工作的监管能够有效地规范评价工作行为,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所以我国可以通过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来建立具有独立性的监管机构并对管理行为作出评估以保证评估体系的专业、公平、公正和公开。

4结束语

综上,当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势头较好,绿色建筑必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在绿色建筑的工程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加强对此方面问题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把问题解决好,保证我国绿色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惠菁.绿色节能建筑技术在亚热带地区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学报,2009(09).

绿色建筑管理规范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施工管理;措施

引言

能源对各个国家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能源问题也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更影响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的重要因素。根据前人的研究不难了解到建筑能耗在我国能源损耗量上占据了35%左右,由此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在减少建筑能耗以及保护环境方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绿色建筑技术的施工管理是为实现减少建筑能耗的保护环境的必要条件,但不尽如人意的是,当前人们对绿色建筑技术施工管理认识的不足,导致绿色建筑理念不能很好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对构建绿色建筑技术施工管理进行探讨,以期规范施工,为绿色建筑使用者谋求更多的利益。

1.绿色建筑技术的内涵及其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1.1绿色建筑技术的内涵

绿色施工技术通俗来说就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借助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以及对施工操作的规范化来实现文明施工、减低噪音、减少粉尘、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合理利用等目标的一种施工模式。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发展为建筑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它不仅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还能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在降低建筑能耗、控制施工质量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给社会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1.2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点:

第一,控制尘土飞扬。在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对扬尘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对进出车辆进行严密的封闭处理;在施工现场专设洗车区域;在拆除建筑物时应进行适当的洒水、围挡等防护措施。第二,施工用地的节约。在施工前对施工场地周围进行了解和合理布置管线,以在遵循施工用地最小化的原则上进行施工用地设计,保证合理紧凑的布局。第三,施工地区的土壤保护。绿色施工技术对土壤的保护是通过及时在裸土区域种植速生草,以保证植被的合理覆盖,防止土壤流失和受到侵蚀是现象发生。对于临时施工中受到破坏的植被,应当及时进行补植。第四,水污染的防控。绿色建筑技术在水污染防控方面的具体措施有很多,如设置化粪池、沉淀池;监控排水污水,进行严格污水检测;严格密封隔水层等等。第五,减少施工垃圾。绿色建筑技术要求施工应严格遵守减量化的原则,尽量减少施工垃圾的产生;对于必要的施工垃圾进行回收分类处理,以实现对施工垃圾的再利用;拒绝建筑垃圾长时间囤积,集中和统一将建筑垃圾运出施工现场,放置到指定的地点。

2.当前绿色建筑技术下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状

2.1缺乏绿色施工意识

由于进行一线施工的员工大多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足够的绿色施工意识,在施工过程中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和节约施工资源。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者思想僵化、认为施工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是常态,因此缺乏足够的绿色施工管理意识,缺少责任心。

2.2受建筑工程企业利益影响严重

建筑工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无可厚非,但是一味的追求企业利益而忽视了绿色施工,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施工管理的质量。不少施工企业为了减少建筑投资成本,一般不适用价格较高的绿色建筑工程材料,因此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落实也就仅仅停留与表面,绿色施工管理流于形式。

2.3监管力度不足

当前绿色建筑技术施工管理情况不容乐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筑企业的监督管理不到位,监管力度不足。当前,我国在绿色施工管理方面的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使施工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约束力。不少施工单位仅仅用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来指导和规范绿色施工管理,这显然是不能起到针对性的作用的。

3.构建绿色建筑技术下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措施

为了改善当前绿色建筑技术的施工管理的不足,应积极探讨如何构建相应的施工管理措施。这需要从建筑方关系、制度建设、具体落实施工管理、加强管理工作和转变管理方式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开展相应的施工管理措施。

3.1统筹建筑方与其他相关方的关系

统筹建筑方与其他相关方的关系,尤其是要处理好建筑方与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具体建筑施工单位以及负责监理的单位的关系,以形成一套立体有效的管理系统。将来自这些关系方的管理人员编制到这一套立体的管理体系中,以实现全方位的管理。针对施工管理人员和一线施工人员缺乏足够的绿色施工意识的现象,应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相应的绿色建筑施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宣传工作,以提升整体的绿色施工意识。另外应该正确引导施工管理人员和一线施工人员科学合理应用绿色建筑技术,使其管理行为和施工行为规范化,将绿色建筑技术落切实落实到位。

3.2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制度

构建科学合理的、完善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制度是为今后的施工管理工作提供指导规范和标准。建筑施工企业在遵循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的基础上,还应结合相关的环保认证来指导具体的施工管理工作,并在结合具体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制度。为了保证这套施工管理制度的顺利和严格执行,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当吸引和培养人才,组成一支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队伍,并定期开展学习和培训工作,不断更新和提高管理知识和技能。最后通过绩效考评来保证相关的施工管理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对于违规的施工管理人员应当及时给予严肃的处理。

3.3进一步明确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要点

要解决任何矛盾都应该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因此在进行施工管理时,应进一步明确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要点。对建筑施工人员给以重视,着重对其进行强化管理,坚决杜绝违反绿色建筑技术操作的行为的产生。通过进一步明确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要点还有利于施工管理人员对管理目标的进一步明确。

3.4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要在管理方式上应符合国家有关的规范和要求,与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现状保持一致,满足当前节能环保的要求。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应从施工材料和资源的节约、施工能源节约、施工现场环境控制等方面入手。将施工的各个环节融入资源节约和环节保护观,以保证施工管理的绿色化。另外还应该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使施工技术往绿色化、环保化方向发展,帮助企业实现成本的降低,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5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施工管理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与时代同发展。为了改变传统施工人工管理在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山的巨大浪费现象,应当转变管理观念,吸收先进管理经验,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如将信息技术管理应用到施工管理中来,实现对现场器械以及施工信息的及时监控,合理安排建筑材料和资源、资金资源、施工垃圾处理等,为施工管理者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绿色建筑技术落实提供即时的依据。

4.小结

事实证明,构建和落实绿色建筑技术施工管理措施能有效实现资源节约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给企业节约施工成本,还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必将是今后建筑行业施工管理的重点,只有通过对实际施工经验的不断总结,结合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贾德昌.推广绿色建筑促进节能减排――第四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在北京召开[J].中国工程咨询.2008(05)

[2]熊君放.绿色施工在“绿色建筑”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施工技术.2008(06)

[3]刘国强.组织管理和环保角度的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5)

[4]刘晓妹,付凌云.绿色施工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技广场.2009(08)

[5]白芙蓉.绿色施工及建筑企业的实施策略[J].生态经济.2009(09)

[6]邱焕龙.21世纪建筑发展的方向――绿色建筑[J].科技咨询导报.2007(26)

绿色建筑管理规范篇9

1.1缺乏绿色建筑的意识

从规划、审批,到建筑设计、施工,再到使用,人们尚未将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百姓对建筑只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缺乏绿色建筑的基本意识,难以保证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渗透力。

1.2标准规范体系的不完善

我国虽在不同时间内,实施了针对三个气候区的节能50%的建筑设计标准,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但在工业建筑方面,尚未建立节能标准适用,也未建立起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

1.3城市能源使用结构不合理

在城市发展中,能源的使用仍旧是以煤炭为主要燃料,优质能源如天然气,清洁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在建筑物的利用率仍很低。

1.4对高价和高成本的误导民众对楼盘的狂热需求,开发商标榜“绿色”建筑,误导民众把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定位在高端、贵族化,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2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

2.1设定目标,阶段完成

设定目标,依靠三步走来实现。第一步,全面启动绿色建筑标准,保证平均节能率达到50%。第二步,到2020年,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将平均节能标准提高到65%,东部地区要达到更高的标准。随着时间,逐步实现发达、欠发达地区的平均节能率均衡,保证绿色建筑达标。

2.2加强节能标准的执行力度

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建筑节能的体系标准,制定建筑设计、施工、验收、检测、运行等一系列配套的标准和管理规定。强制执行所有新建建筑的节能标准体系。各级政府要认真、严格使用手中的权力,定期组织专家对政府节能建筑建设情况进行监管。对于不执行节能标准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根据所承担的责任进行曝光、罚款、限制进入市场、不予核准出售等处罚,同时,对其现有的资质和资格进行重新估定。对各大城市供热体系改革要设定完成时间;对采用节能技术进行改造的政府机关建筑要给予一定的财政、实收优惠政策,而对于采用高能耗的建筑,要督促、推进其实施节能改造,让政府机关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做好表率作用。

2.3加强先进技术、经验的学习与交流

我国绿色建筑兴起较晚,理论系统研究不足,建筑工程实践少,基础差。可以通过举办国家研讨会的方式,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加快自主创新的脚步,形成具有独特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发展模式,这是我国加快绿色建筑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从2005年开始,中国政府每年都会于3月28~31日在北京举办大型的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研讨会暨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该会议被认为是构建国内外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政策的交流平台,高效汲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设计方案,有利于全国各地设计师、建造师、房地产开发商、政府主管和科技人员的观摩学习,以达到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的目的。

2.4制定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推进建筑使用产品的能效分级认证制度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进而建立建筑节能评定体系;大力推行建筑能耗性能评级和绿色建筑性能评定分级;通过对节能效果显著的建筑颁发“绿色建筑之星”标识来衡定建筑物的律师、节能程度。加大力度,鼓励各地大批量建造各种类型的有代表性的绿色节能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并通过该建筑物所起到的示范作用,起到实现该地区建筑节能技术潮流的目的。在建筑物示范运行两年后,通过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和试行办法来确认是其优异性,由国家授予其绿色建筑创新奖称号。

2.5完善财税政策,做好长效激励制度

绿色建筑管理规范篇10

【关键词】绿色施工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绿色建筑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几年由于政府和媒体的大力宣传推广,越来越被国人所认可和需要。对作为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的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绿色施工,对社会持续性发展承担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建筑领域大力倡导统筹规划施工全过程管理,努力实现施工过程中降耗、增效和环保效果的最大化,全面实施绿色施工。

2绿色施工管理的内涵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

实施绿色施工首先要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优化总体方案,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其次是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控制、管理和监督。

3绿色施工管理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分析

3.1绿色施工机制不够完善:法制规范、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行政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绿色施工的关键技术、成熟技术和高新技术未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可持续发展。

3.2缺乏绿色施工意识: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体现,是各种绿色施工技术与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施工企业是绿色施工的实施主体,但是,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在采取绿色施工管理时是比较被动、消极的,对绿色施工的理解也是比较单一的,缺乏强有力的宣传,建筑行业农民工教育水平偏低,在施工过程中他们对环境保护、资源消耗、能源节约等缺乏意识;我们自己的管理人员也对绿色施工概念理解单一,对传统的一些不良做法已习以为常。

3.3先期成本投入大:绿色施工往往存在选材范围小、绿色建材成本较高,各种材料、测量、监测仪器等先期投入大。

3.4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缺乏建造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定额等,没有实际可操作的案例可借鉴,导致由于施工工艺与施工水平的不均等导致难以统一绿色目标,各数据的制定稍显盲目。

4绿色施工管理策略

4.1组织管理———绿色施工管理的基础

建立以项目负责人为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的绿色施工管理机构,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和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制订项目绿色施工管理制度,并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绿色施工绩效考核制度,形成项目绿色施工管理标准及实施指南。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和培训,引导项目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使项目实施者能正确全面理解绿色施工,充分认识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和熟悉掌握绿色施工的要求、原则、方法,增强推行绿色施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保障绿色施工的实施效率。

4.2规划管理---绿色施工管理的保障

4.2.1结合“四节一环保”编制《绿色施工实施方案》:将“四节一环保”及相关的绿色施工技术要求融入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中。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制定节材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水资源收集和有效循环利用等节水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细化施工安全、保护环境的措施,满足绿色施工的要求。该方案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独立成章,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4.2.2大力推广应用绿色施工新技术:绿色施工需要新技术、新工艺的支撑。在绿色施工过程实施中,新的科技会应运而生。推广使用2010版《建筑业十项新技术》中有关绿色施工的新技术,大力推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并结合工程组织科技攻关,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现场监测技术、低噪音的施工技术、现场环境参数监测技术、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产品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技术、新型模板及脚手架技术等的研究与应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4.2.3应用信息化技术:施工中工作量是动态变化的,施工资源的投入也将随之变化。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如绿色施工的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建筑模型的工程量自动统计、数字化工地等等;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密规划、设计精心建造和优化集成,依靠动态参数,实施定量、动态的施工管理,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完成工程任务,达到高效、低耗、环保的目的。

4.3实施管理———绿色施工管理的关键

4.3.1明确控制要点: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特点和施工过程,明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目标以及现场施工过程控制目标等,强化管理人员对控制目标的理解,将控制目标作为实际管理操作的限值进行管理。

4.3.2实施动态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收集各个阶段绿色施工控制的实测数据,并定期将实测数据与控制目标进行比较,出现问题时,应分析原因,从组织、管理、经济、技术等方面制定纠偏和预防措施并予以实施,逐步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4.3.3制定专项管理措施:根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制定各阶段绿色施工的节水措施、节材措施、节能与节地措施、环保措施、人员安全与健康措施等并加强对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宣传教育。

4.3.4落实监督机制,持续改进:在施工过程中,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验收,对比分析目标的完成情况,总结成果加以保持,分析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以点带面起到示范作用,推动企业绿色施工管理发展。

5结语

绿色施工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技术不断更新,建筑企业广泛推进绿色施工管理,才能促进行业绿色水平提高,从而保障整个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建质[2007]223号文《绿色施工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