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审计风险控制措施十篇审计风险控制措施十篇

审计风险控制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39

审计风险控制措施篇1

关键词:审计风险;风险控制;防范措施

一、审计风险概念

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的前提是了解什么是审计风险,目前国内外的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全一致的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审计风险指察觉出的重大错误的风险,这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指对审计事项的错误估计和判断,并且发表了与审计事实不相符的审计报告,从而使得有重大错误和重大舞弊的行为没能够被表达出来,而最后导致与此有关的利益人因此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的角度可以帮助审计分析人员更快的找到解决审计风险的办法,但是狭义的审计风险概念更容易让我们对于审计风险的判断片面化。广义的审计风险是指职业风险,这说明审计风险是审计风险主体损失的可能性。在审计工作的实践中,很难把审计风险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分离,所以必须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营业风险列入到审计风险之中,这就使得当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其利益关系而对审计人员存在过高要求,从而要求得到补偿的情况得到改善。总之,在对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上的表述还是一致的,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所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特性

审计风险有六大特性: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偶然性,可控性和过程性。审计风险的客观性不难理解,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被完全消除的风险。在现代的审计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便是抽样审计的方法,通过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特性来分析判断整体的特性,这样就会使得审计的结果存在误差,而使得审计报告存在风险。普遍性是指审计风险的最后审计结论与审计工作预期的结果存在偏差,而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什么样的审计活动都会存在相应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可以理解为审计风险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的报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客观事实的情况,但是结果没有造成不良影响,从而没有引起审计责任,这样就使得审计风险存在在潜在的阶段里,而没有转化为实际的风险。偶然性可以理解为审计人员无意造成审计风险,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提出避免审计风险的原因,这样才使得控制审计风险存在意义。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是指正确的认识审计风险,并且从中掌握主动权的控制程度正在一步步得到发展和创新。

三、审计风险成因

审计事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审计风险,风险是存在损失的机会和概率,既是用风险来衡量损失发生的概率机会。在审计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很多风险,如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等。

1.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审计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专业能力,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审计行为有重大影响,很可能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对于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审计人员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毕竟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限,能力有限,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误判的可能,在审计活动的执行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负责任或者没有职业道德的审计人员,让审计人员丧失了本身的独立性,而没有用公正客观的态度与谨慎的职业态度来处理问题,这种现象下,就使审计工作的质量受到影响,使审计的风险加大。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审计人员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与被审计单位同流合污,从而出具了虚假的审计报告,使广大投资者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2.被审计单位内控管理存在漏洞

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者拥有企业的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合理的流程,另外存在不相容的职务没有有效分离等情况等等,造成了企业的控制风险。被审计单位管理上的漏洞,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不法行为提供了便利,被审计单位可能由于一些不良意图而做出弄虚作假,伪造证据或篡改资料的行为,这样就为审计人员弄清事实的真相制造了困难。

3.审计方法上存在的缺陷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审计规模日益扩大,审计人员在收到审计成本的限制时,为了能够充分适当的获取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也就是说从被审计单位的整体中选取一部分进行测试,一次得出分析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是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一些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较大的项目采用选取小样本量的方法,二是,对于存货审计过程中,只考虑样本数量没有考虑样本质量的问题,忽视了存货的计价方法,存货质量和存货现行价格与存货所有权等各方面问题的审核,这就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对存货的真实完整性认识不全面,采用抽样的方法虽然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但是样本毕竟不可能代表整体,这样就容易导致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与舞弊的遗漏问题,使审计风险增加。

4.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过高要求

随着审计报告公开化工作的不断展开,越来越多的人对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越来越关注,由于公众对审计期望的不断变大,人们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这使审计工作对社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使得审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也不断增强。但是审计工作本身具有局限性,审计结论所起到的作用不能达到人们给予它的期望等问题不可避免,在期望差形成的同时,也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在无形中大大增加。

四、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形成企业审计风险的原因既包括主观因素也包括客观原因,只有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的控制审计风险的形成。

1.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审计人员能够有效的抗拒来自于工作外部的各方面压力和干扰,适当减少行政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干预,审计人员应该树立和强化正确的风险意识,并且能够保持较高的审计职业道德水平,能够做到恪守审计准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保持审计人员特有的独立性,认真负责的做好每一项审计业务,保证审计业务的质量。其次,审计人员平时应主动学习与审计业务有关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法规,可以多阅读与此相关的专业杂志和相关书籍,使自己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分析,判断和预测的能力,从而提高控制风险的主动性。最后,对违反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的案例,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讨论,深度剖析里面可能存在的多种角度,这样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观念的同时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

2.对内部控制机制有效建立

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把内部控制制度做到尽量完善,才能保障注册会计师所控制的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在诚信,客观,专业,独立,保密的职业道德原则下,才能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这要求注册会计师做到敬业,公正,同时还应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下,建立完善健全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体审计人员能够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专业的审计报告。在实行质量控制制度时,要保证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3.采取正确的审计分析对策

对于审计风险的对策,应该采取正确的分析方法对审计工作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控制和分析。预测风险包括收集整理审计过程中所需要的风险材料,然后根据材料制定出控制风险有效可行的方案,然后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在所做方案中选择存在风险最小的有效方案,最后根据方案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在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对比较薄弱时,可以对此审计单位采取不审措施,也可以采取拒绝发表审计意见的方法。对于审计报告的结论,要做到谨慎并且详细的把审计的实际范围和事项表达清楚,在表达过程中,尽量不使用过于绝对化的表述,对于审计的一些抽审事项,尽量有限定性的发表审计意见。

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审计工作也随之蓬勃发展,在树立正确的审计风险发展观的同时,也必须做到谨慎地对待审计中存在的风险,认真分析其原因,然后制定出正确的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对其加以控制,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勇,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控制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5)

【2】张凤蕊,浅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现代商业,2010(5)

【3】范妮娜,叶明,浅议社会责任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时代金融,2011(2)

【4】吴保红,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时代金融,2012(4)

【5】刘宇,浅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商业经济,2012(1)

【6】官小燕,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5)

作者简介:

审计风险控制措施篇2

1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审计风险

1.1审计独立性方面审计机构不能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审计公正的关系,都会造成审计风险。不良的审计环境也会对审计人员造成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诱惑,使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原则性、独立性和责任心受到挑战,从而加大审计风险。

1.2审计方法方面由于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性,受审计成本限制,不可能把所有审计事项全部查清。有的审计人员不讲究审计方法,只求样本数量,不求质量一味追求逐页看凭证,泛泛抄写数字、资料,审计工作中抓不住主要问题。目前,审计一般都是判断抽样,受审计人员经验水平限制,抽样时可能对被审单位一些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大的项目选择的样本量过小,这就加大了审计的潜在风险。

1.3审计对象方面大多数企业领导干部任期时间长,有的任职长达十几年,所形成的会计资料多,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财务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实又不清楚,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审计工作量大,给审计实施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存在着潜在的审计风险。

1.4审计人员方面审计工作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而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如果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则容易做出错误的评价和结论。职业道德是每个审计人员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如果审计人员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好处,则会丧失其客观公正的立场,造成审计风险。如果审计部门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审计人员不能严于律己,必然会造成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职业关注,风险意识淡薄,也会产生审计风险。

1.5审计证据方面实现审计目标,必须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形成任何审计结论和意见都必须以合理的证据作为基础,否则,审计报告就不可信任。在审计中由于取证不慎重,有时取得的证据不真实或者只凭被询问人的口证取得旁证,证明质量不高,使审计结论定性不准确。审计依据准确是加快审计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审计依据认定不准,迫使审计人员到处收集和寻问;有时审计人员对套用的法规依据产生模棱两可的看法,很有可能引起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探讨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而且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采取各种风险管理和控制对策,以减少审计风险,避免风险损失。

2.1审计风险责任制度的建立审计人员要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在执业过程中要把风险意识积极地贯穿于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的全过程。审计组织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审计组织内部各层次、各个岗位的职权,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有人操作、有人负责督导和有人负责考核。审计部门还要按责任建立专业指导机制,保证审计人员在特殊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的咨询服务和恰当的业务指导;审计部门还要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实现审计工作有计划、审计项目有程序、审计底稿有规范、审计质量有控制。

2.2审计方法的合理利用采用合理的审计方法,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得力措施。选用审计方法,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适合审计目的。在审计方法上不但要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还要使用一些先进的辅助方法,坚持账面审计和调查相结合,注意对非会计资料的审计。通常是采用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账户余额分析法,将所审阶段的情况与行业规律或平均水平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历史记录相对照,从中发现异常情况,以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策略,在减轻审计工作量的同时,又能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此外,在对会计资料进行实质性测试之前,要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及工作量,对内控制度薄弱环节,多进行实质性测试,以避免审计资源不足情况下所产生的审计风险。

2.3审计风险的预控机制应树立只与正直客户打交道的原则。客户如果对其顾客、职工、政府部门或其他方面没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固有风险就比较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的水平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出现法律纠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之前应当采取措施,如与前任审计人员联系,了解前任审计人员与该被审计单位有无法律诉讼发生,了解该被审计单位更换审计人员的原因等,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委托单位缺乏正直品格就应尽量拒绝接受。

对陷入财务困境的客户要尤为注意。历史上绝大部分涉及审计人员诉讼案都集中在宣告破产或偿债出现问题的审计客户,审计人员一旦判断客户陷入财务困境,最好考虑拒绝接受这类客户。若无法拒绝,则应提高审计费用,执行较为详细的审计程序,以控制审计风险。

了解客户所在行业的情况及客户的业务。不熟悉客户的经济业务和生产经营实务,就可能发现不了经济资料反映的内容,也就可能发现不了某些错误。

2.4社会环境的完善应积极向社会宣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负的责任,使社会各界对审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审计人员只能严格按应有的审计程序进行审查取证,必须要有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的积极配合才能有效执行,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2.5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审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新形势情况下,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索质,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能力,教育他们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和爱岗敬业。要培养成既有熟悉和精通的审计业务,又要有敬业精神,不徇私情,秉公办事的品德高尚、为人正直的综合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审计风险控制措施篇3

摘要: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社会功能,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我国积极推进ipo核准制向注册制改革。随着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上市主体及相关中介部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我国ipo审计业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从ipo注册制视角下分析审计风险的新特征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ipo审计注册制审计风险

至2015年5月21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568家,其中已过会40家。ipo市场化发行方式下“待ipo堰塞湖”问题已基本解决。而从证监会首度公示的在审企业的反馈意见全文来看,证监会发出的问题中涉及信息披露的占七成。可见ipo重新启动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增加,也无疑将审计从理论到实务都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外部环境影响

1.多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企业通过重组、兼并、收购等使得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已被提上日程,逐渐复杂化的经济环境和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使得ipo注册制下审计业务类型多样。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ipo注册制下,审计人员的审计目标不仅仅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是借助各种信息来预测企业的生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持续经营的能力等。ipo注册制下审计内容及审计业务类型的变化,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及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2.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股票发行注册制存在的基础在于信息披露。证监会只负责审查发行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将相关的核查责任下放到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并且一系列新的指导意见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投资者对于形成更加可靠和更加透明的财务信息披露的需求与日俱增。ipo注册制后,取消三年盈利的财务指标,企业上市的门槛大大降低,上市主体范围扩大;ipo注册制的改革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责任的增加,以及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

3.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我国ipo注册制刚刚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不够稳定,从客观上提高了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根据2005―2015年我国证监会的数据分析可知,关联易、主营性项目具体运营情况已成为影响ipo注册制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内部环境影响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建设。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就是其专业胜任能力,而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考核及其后续教育滞后,限制了注册会计师的整体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和适应市场经济下对注册会计师人员素质的要求。

2.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提供审计服务、决定审计质量高低的直接因素,因此在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只是从总体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制定全面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程序,但是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控制措施。面对ipo注册制下的首次承接、企业类型多样、中介关系复杂等审计特点,以及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不恰当等问题,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不恰当的风险。

(三)审计主体对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影响

根据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处罚文件可知,内部控制缺陷成为除持续经营能力、关联方交易、利润操纵等主要原因之外的又一重要因素。受益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ipo注册制下上市主体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上市范围扩大,各类型的企业纷纷涌入上市行列。创业板上市企业大多是由民营企业改制而来,这些企业因受到规模及性质的限制,内控制度不完善,管理层的股权集中度高。在上市主体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进行的审计工作,必然会增加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二、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法律方面

1.完善新股发行制度。新股发行从“核准制”转向“注册制”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系统性改革,而并非仅是发行环节的局部改革,审计应逐步将原先的“事前审批”模式转向“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否则,仅实行单个环节的“注册制”改革,而没有系统配套的“注册制”改革,最终可能无法取得预期成效。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执行力度以及强化退市和分红制度作为保障,建立以信息披露监管为核心、综合防控为机制的防控体系,从源头上降低ipo审计风险,保护全体股东及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提高失信主体的失信成本。建立处罚额度与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挂钩机制,处罚额度应采用“超额累进”的模式。这种将处罚额度进行定量计算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处罚数额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处罚的自由裁量空间,减少人为操作,进一步确认了处罚的公正性。只有提高对会计师事务所虚假信息披露的违法所得的处罚力度,才能保证信息披露的完整、公允。另一方面,从上市主体及中介机构的个人处罚机制角度出发,一旦发现公司欺诈上市或信息披露造假,则所有在文件上签字的公司高管及证券中介责任人都应该视情节轻重承担责任,经济制裁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虚假信息无利可图,才能保障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会计师事务所方面

1.加强审计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实行注册制后,注册会计师实际上承担了原来政府实质性审核的这部分责任,所以,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明显加大。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持之以恒地将诚信建设作为行业的生命线,坚决抵制购买审计意见、不正当低价竞争、挂名兼职、虚假招标等违信行为,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理念转化为自觉实践。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应充分考虑应聘者的学历、专业知识、相关工作经验及其他个人相关的综合素质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审计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任职期间,会计师事务所应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同行业的业务交流,通过相互经验交流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为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竞争力,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健全公平的奖惩机制,将个人薪酬及工作职位的晋升与个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遵守相结合。积极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中来。

2.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第一,为了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审计前期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所承接的上市主体进行全面综合的了解,并且结合注册会计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性进行判断,做到从源头上杜绝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第二,在审计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根据上市主体行业特征组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审计人员,通过选择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和技术建立审计模型,以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严格遵守2015年1月15日iaaSB对审计准则的新修订,即扩充审计师需要向治理层沟通的内容。更多地运用职业怀疑,通过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更多关于审计报告中提及的财务报表披露信息的沟通,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根据ipo注册制下审计的新特征灵活运用审计方法。对于重点问题如要求拟上市公司披露各类利益关联关系、主业项目具体运营情况等,注册会计师应密切关注拟上市公司独立性并根据上市主体的主营业务的具体情况采取地毯式核查方式,以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合规性,以保护报表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第三,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加强对审计工作效率的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3.充分发挥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对ipo公司的立体式、综合性的持续监督体系;建立从申报、注册、发行、上市交易、上市后企业运作到退市等链条式的连续动态监管。充分发挥相关派出机构对ipo上市主体的情况熟悉、节约成本的优势,加强对ipo上市主体的事中和事后监管,以有效打击ipo造假、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由于新股发行制度的新变化,使得ipo审计环境、审计主体及审计对象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大增加了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首先从我国证监会工作内容的调整出发,证券法及相关法律必须做出补充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责任主体。其次,中介机构责任的加大,尤其是会计师事务所面对新制度下审计对象及审计要求的新变化,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防御监督体系,以降低审计风险。S

参考文献:

1.李文华.中国式注册制下的信息披露监管问题探析[J].西南金融,2015,(03).

2.贺玮琦,张岩.浅述ipo审计中的风险及防控[J].商业会计,2014,(19).

审计风险控制措施篇4

一、企业审计风险的形成及原因

企业审计风险,是对企业审计所承担的有关责任,即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审计风险可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审计人员一般难以控制,而检查风险是由审计主体行为本身所造成的,因而可以由审计部门、审计人员通过一些措施来加以控制或防范,它与审计主体在实施过程中所运用的程序、证据、方法等要素密切相关。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影响或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很多,除了受审计外部环境及企业本身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内控薄弱等因素影响外,主要有:

(一)未遵循审计工作准则。1审计工作的不规范。在企业审计工作中,个别单位或个别审计项目取证不合法或不合规。2审计内容忽视遗漏。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工作方案考虑不周,往往会使审计存在覆盖间隙、遗漏问题和其他问题;二是组织实施中分工衔接不好,一些审计事项应查未查。3审计工作深度不够。如企业审计中对会计报表的异常项目未引起足够重视,往往忽视资产抵押、票据贴现等一些或有负债的审计,从而可能影响评价资产质量、运营状态的准确度。

(二)审计方法选择不恰当。由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受审计成本限制,不可能把所有审计事项全部查清。因此,在审计方法上一般采用抽样审计,这就加大了审计的潜在风险。目前,审计一般都是判断抽样,受审计人员经验水平限制,抽样时可能出现:一是对被审单位一些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大的项目选择的样本量过小;二是只求样本数量,不求质量,如存货审计,往往只对存货的品种数量进行抽样,而忽视对存货的计价方法、质量、现行价格、所有权等方面进行审核,因而可能使审计人员对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误判。

(三)审计取证可靠性不强。证据的可靠性及证明力如何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目前的取证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审计证据要素不全,过程不清,引用法规不当;二是重基本证据轻辅助证据;三是忽视签证前审计证据的内部审核和签证后对签证意见的分析,特别是签证意见,被审单位或明确地表示异议,或含糊其辞,如“基本符合”、“确有差错”等,审计人员对此稍不留意,不及时改正即会造成风险;四是审计资源利用不恰当,如直接运用企业的自我陈述,未加以判断、分析、复核,而作为本次审计的证据。

(四)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差。审计人员是审计实施的主体,其专业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审计风险的发生。从实际情况看,由于我国审计机关组建时间不长,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总体上尚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同时,审计职业道德建设也仍处在初创阶段。由于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不良,很有可能引起审计风险。

(五)被审单位配合不默契。在审计中,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审计人员将无法取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限制审计范围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审单位怕问题被揭露,而对审计施加限制,妨碍审计人员进行正常的审计检查;另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相关情况的不熟知,对方提供资料不全,有意隐匿其经济活动内容,而对方又未对提供资料的完整性做出承诺,这都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及对策

企业审计中风险的形成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因而,经过审计人员的积极努力,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可以把审计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范围。

(一)严格遵循审计工作准则。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审计规范,来制定严密的审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认真进行审计工作准备,实施中把握审计工作质量。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工作各程序进行严格控制,做到审计程序合法合规、内容完整、方法恰当。如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除对企业会计六要素财务上的正常审计外,还须考虑企业的核算体系、生产流程、销售、仓库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以确保审计程序和内容上的完整性。作为审计组长或主审,对组员的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目标完成情况实施必要的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二)建立各级内部控制制度。一是建立配套的质量控制措施,实行工作职能分工和牵制,对审计项目质量实行三级负责制,即主审负责制、复核制、集体审理会议审定制,以有效控制审计过程中容易引起风险的环节。特别要把好审计证据质量关,突出证据的有效性。作为项目主审,须对助审人员的取证材料、底稿进行审核、确认,专职复审人员对审计报告初稿及审计资料进行复核,审理会议对重大审计事项集体“会诊”,确保证据充分有效,必要时可进行二次取证。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审计复核、集体审理在必要时可提前介入,进行跟踪检查;二是实行内部管理制。如建立对审计人员质量考核制、审计目标责任考核制、审计人员廉洁自律规定等,对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程序、职业道德等方面形成有力的控制和约束。

(三)选择正确恰当的审计方法。审计人员要善于选择科学、严谨的审计工作方法,对一些企业内控管理薄弱、资产流动性较强或所有权难以确定、企业经济状况不佳、经营业务繁杂等风险高的审计事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适当增加样本量,扩大审计覆盖面,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灵活的审计手段,进一步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

(四)建立融洽协调的工作关系。实践经验说明,只有通过审计多次与被审单位接触,审计人员放下架子,碰到问题要多协商,建立融洽的工作关系,才能得到被审单位的积极配合,才能了解到实际情况。在审计实施前,要对被审单位全面了解,平时注意收集被审单位经济动态等有关资料;审计中要多方面听取情况,详细询问,审计签证时,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公平对话;审计结束,及时反馈审计意见,与被审单位对问题进行协商和探讨,以征求意见的态度出现。因此,只有通过平时审计接触,才能及时沟通,取得被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双方对审计带来的顾虑和摩擦,以达成共识,更好地实施审计和及时纠错。

审计风险控制措施篇5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国有企业审计的风险的防范与内部控制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风险以及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目前财务审计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主要包括:首先国有企业审计人员要重视审计前的财务调查;其次审计人员要对国有企业充分评估管理层营私舞弊的风险;最后要严格履行现有的企业审计程序以及关注重要指标的审计。

【关键词】

国有企业;审计;财务

2004年国家资源委员会对现有的181家中央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进行了一次审查,结果发现120家中央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很大一部分没有纳入公司的财务审计报告之内。13家企业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中存在相当多的技术问题;其次还有很多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与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相反,或者是出现了财务审计报告不深入、不全面的问题。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1)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的态度,并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实施具体的审计过程以及出相应的审计检查报告;2)国有企业对年报的合法性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等是会计事务所对国有企业年报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国有企业审计的风险的防范与内部控制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目前存在的风险

目前国有企业的审计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有企业长期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由国家统一领导并进行企业财务的核算,因此会计处理起来比较规范;2)相对于私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的股东相对较少,除了目前的上市公司以外,大部分企业股东只有一个,所有者的收益核算相对比较简单。3)虽然我们国家名义上是要求政企分开,但是我们国家对国有企业仍然保持一定的监控,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国有企业的欺诈行为会相对少一点,因此国有企业的审计风险是相对较低的。

但是目前国有企业财务的审查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国有企业会计薄弱,不少企业管理混乱,核算并不规范。有很多企业存在原始凭证、记账不真实、不合规格等问题;2)存在人为操纵会计信息:很多企业违反会计处理原则,通过违规调整会计核算方法、变更折旧年限,随意选择合并范围等操作会计信息。3)目前社会上大部分社会审计机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础工作的不规范问题;由于部分社会审计机构未严格执行审计专业标准,加之一些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合法性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从而导致审计结论出现一定的偏差,审计结果与实际并不符合。另外个别事务所还存在一些严重违纪的行为。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可知,可以看出社会审计在国有企业的审计方面还有更为艰巨的路程要走,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审计存在较高的风险。

2基于内部控制的国有企业审计风险防范的措施

2.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十年来在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和大力推动下,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并不是很严格,内部控制因素不足。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着内容上的缺陷、制度上的不完善、设计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上还处在内部牵制的初级阶段上。2)国有企业内部缺乏良好的内部审计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的建设及有效运行,各种规范和制度的具体实施都要完全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3)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还不够,缺乏一定的重视。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对内部控制的一些认识还存在比较原始的阶段,简单的认为所谓的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只是针对一般的员工,并没有针对整个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氛围。

2.2降低国有企业审计风险的具体措施

笔者通过调研大量的参考文献,总结出目前降低国有企业审计风险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审计前的财务调查:首先财务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档案、文件等书面材料的查阅以及被审计公司人会员的交流来收集相关的信息。其次对企业内部比较重要的比率和趋势进行复核,确定所要审计的重点对象。目前国有企业经济财务审计的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常用方法、账户基础审计方法、专门审计方法以及审计调查方法。在定量的指标评价方面,笔者认为可以根据财务数据以及企业的实际经营数据得出具体的数值,并选取不同的比较对象。2)要对国有企业充分评估管理层营私舞弊的风险:首先就要查阅当年国资委批复的该企业的各项经营考核指标并结合该企业今年具体的经济财务状况,评估管理层的财务舞弊风险;其次通过与董事长办公室以及财务部和资产机构应不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任进行走访和焦炭,进一步了解企业法人的具体职责,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相关的控制制度以及运营情况等。3)严格履行现有的企业审计程序以及关注重要指标的审计。

3小结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国有企业审计的风险的防范与内部控制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风险以及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目前财务审计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主要包括:首先国有企业审计人员要重视审计前的财务调查;其次审计人员要对国有企业充分评估管理层营私舞弊的风险;最后要严格履行现有的企业审计程序以及关注重要指标的审计。

【参考文献】

审计风险控制措施篇6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审计证券交易所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86-02

一、基于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审计

(一)风险管理及其一般框架概述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断出现的风险使企业日益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内部控制逐渐呈现与风险管理靠拢和一体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CoSo(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ofthetreadwayCommission)把关注的焦点投向风险管理上,并于2001年委托普华永道编写“风险管理框架”,比较系统地对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作出总结。2004年9月,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eRm),eRm提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这标志着内部控制在理论上开始转向风险管理阶段。CoSo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执行,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eRm在继承《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主体内容基础上增加三个要素,形成以下八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受此影响,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6号《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提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二)基于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审计

20世纪90年代初期,外包成为企业实施内部审计较为普遍的方式,内部审计的职能开始通过聘用中介机构来实现。这使内审人员须从高于内部控制角度,综合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因素,重视对风险的全面分析,既关注审计风险又关注经营风险,据此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元审计计划。20世纪90年代以后,知识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企业管理重大变革,最明显的就是实施公司治理改革、强化风险管理、改造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而强化风险管理对内部审计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很多优秀企业的内部审计,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持续审视公司治理和企业各个领域工作,风险管理导向审计(Risk-managementBasedauditing)便应运而生。

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是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础上的改进,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的不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起点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偏重于内部审计行为自身的风险,关注于应采取而未采取的缓和关键风险的控制措施与过程。内审人员通过对审计对象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审计对象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在思想是审计业务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风险水平内。不是制度基础审计之外的一种方法,而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审计,则关注企业当前风险管理效果与所追求的风险管理效果的差距,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审计起点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及其业务流程,如果企业的业务流程不重要或风险控制很有效,则将实质性测试集中在例外事项上。

二、我国证券交易所内部审计现状

首先,内部审计职责定位尚不清晰。实务中,我国证券交易所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风险控制部门往往存在冲突,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如有的证券交易所风险管理部门涉及多个部门,这些部门职能如何划分,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还有待系统加以梳理和明确。

其次,内控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工作尚待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是证券交易所的基础性工作,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提高整体审计效率。目前我国的证券交易所作为会员制的事业单位,形式上是企业法人,由于自身定位的制约,一方面,没有形成公司层面上的内部风险控制规范,未充分考虑权责分配原则,难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内控制度化,内部审计部门动态的规章制度、业务操作规程和标准尚需建立完善。此外,证券交易所受到行业性质影响,对组织的内部控制的理解还不深刻,存在将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牵制,造成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

第三,传统内部审计方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目前,证券交易所的内部审计模式还主要依赖传统的工作方式。随着跨国公司迅速崛起,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知识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企业管理重大变革,最明显的如实施公司治理改革、强化风险管理、改造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传统的控制导向、过程导向以及风险导向内审,难以胜任内部审计已扩展的业务需求。如以现场审计为主的内审方式的局限性就表现在审计范围有限、时效性难以保证、审计手段落后和适时审计难以开展,由此导致内控执行机制缺乏科学性,可能直接影响到证券交易所安全运行。

第四,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待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使综合性再监督职能,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在目前特定经济环境下,证券交易所各项法律、法规以及配套措施不健全,长期接受行政指令,内控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监督管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此产生一些弊端。在内部审计监督机构方面,不受被监督人员和部门的辖制,是能否有效发挥该部门职能的一个先决条件,证券交易所的内部审计部门,目前尚不能直接对最高决策层或决策机构负责。

最后,内控监督机制缺乏系统性。从风险角度来看,内控监督机制是特定组织防范化解风险,促进稳健发展的关键。由于目前证券交易所的产权不明晰,内部控制机制一定程度存在行政干预的弊端,人员、资产和财务等方面受到上级主管机关的制约。这种背景下的证券交易所重市场发展而轻视管理,重拓展上市资源、交易系统更新、产品创新,轻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难以真正对自身风险加以系统控制,可能对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全面实现带来影响。

三、证券交易所如何实施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

(一)证券交易所内部审计总体目标

纵观西方发达证券交易所的风险管理体系,均是对整个交易所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一种系统化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交易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包含这些风险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组合,以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部门都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之中,并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标准进行测量和加总,再依据各项业务的相关性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比如,伦敦交易所财务审计部门制定和建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将交易所分成不同的风险控制单位,各业务部门的风险控制是基础,将风险按照不同的等级进行记录,然后汇总到财务审计部门。在此基础上由财务审计部门严格把关,定期上报Ceo或风险委员会,风险委员会实施最终控制。

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即在发生损失前作出最有效的安排,使损失发生后需要的资源与保持有效经营必要的资源,能够达成适度平衡。也即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了解,审查并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证券交易所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应立足于对整体风险管理进行系统审查、分析和评价,制定与业务状况相适应的审计策略。内审人员要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以对审计对象的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量化风险权数为重点,综合分析评审影响审计对象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活动的各种因素,对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控、检查和评价。这里的“风险”不是单纯意义的“审计风险”,而是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所有可能对证券交易所战略和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此时的内部审计应成为结合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在发挥对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评价,促进内部控制改善的同时,更多是参与风险管理。因此,它既可以作为管理者的指南,也可用作通报风险,进而满足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交流和监督等多维要求。结合行业特点和组织定位,我国证券交易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宏观目标,即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金融证券政策的贯彻执行,保障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避免违规监管带来的风险;二是微观目标,即确保证券交易所自身业务发展、市场监管与服务目标全面实现,以利于堵塞漏洞,消除隐患,有效地减少差错和失误,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

(二)证券交易所的内部审计模式

首先,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对风险变量实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量化和评估各类风险,对每类业务固有风险的高低进行评估,得到固有风险分值,根据一定时期内某项业务发现问题的频率,发现重大问题的频率情况,对业务固有风险的分值进行调整,得出各项业务风险总计值,并对其由高到低排序,分值越高风险越大,据此选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项目。在严格检查、打分和初步得出评价等级基础上,通过定量和定性评估,对评价结果实施风险等级管理,并按照风险等级逐步加大审计力度和监督范围。

其次,确定风险评估的范围。通过初步调查、分析性检查、了解、评估等方法,同时,在业务操作系统中嵌入审计软件,输入审计基础数据、信息,运用数据采集与转换系统的智能转化,自动识别和筛选风险,据以确定内部的审计范围,评估固有风险。内审人员通过检查内部各项经营政策,确定证券交易所经营战略、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对风险的好恶程度以及对风险的可容忍水平,对已有的风险的衡量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适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

第三,了解和评估重要资料来源,收集、研究证券交易所当前发展情况、趋势等行业信息,确定可能对经营目标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风险,以及行业中对这些风险的相关控制程序的最佳实务。比如,伦敦交易所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求将交易所划分为不同的经营单位,每个单位均是不同风险的记录者,审计部门汇总后报送给Ceo或风险管理委员会。

第四,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内审人员就审计对象所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检查,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对证券交易所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风险防范措施的评估,包括审查系统的可行性,系统分析的恰当性,系统开发、运行过程中的控制流程的恰当性、系统测试的全面性和恰当性、系统文档资料的完整性、系统安全的维护性。内审人员在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考虑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公司可接受范围内,风险应对措施是否适合组织经营、管理特点,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等。此外,还要评价风险控制程序的有效性,评估风险管理系统识别和预警风险的能力。

第五,实施全面评估。对于涉及证券交易所的各项风险点进行测试、评估和评价,内审人员通过广泛开展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管理层次的访谈活动,了解业务部门的目标、相关风险以及管理层为降低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和控制监督活动,与行业最佳实务比较,分析差异,评估降低风险、风险报告和相关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和充分性,对已识别风险是否充分进行评价。内审人员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主要考虑: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以及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等。在将审计初步结果与审计对象充分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基础上,就审计结论形成书面文件,作出审计报告。

最后,实施后续审计。内审人员应当根据全面评估的风险大小,确定是否进行追踪审计和后续审计以及审计范围,风险越大,追踪审计的范围就越大。当证券交易所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预警系统预知或识别出风险因素时,应根据该因素的特点提出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并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内审人员应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防范和控制措施进行评估,检查其是否充分、得当。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内部审计应提出改进建议,以提升证券交易所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004(2)

3.孟焰,潘秀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研究.审计研究,2006(3)

4.刘玉霞.论风险导向审计在基层央行内部控制中的运用.武汉金融,2007(3)

审计风险控制措施篇7

根据建设项目管理控制框架,建立相应风险导向审计模型,见图2所示。其基本思路是:首先,罗列全部风险,对控制框架中所有潜在的审计对象进行风险分析,从中找出主要风险事项或过程。其次,针对主要风险事项或过程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落实责任主体,并对实践中的风险应对措施和控制活动进行测试、评估和再改进,运用内部控制措施解决大部分风险问题。最后,安排对投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的少数几个关键事项或过程以及容易合谋舞弊的事项安排专门审计,以进一步降低风险。通过风险管理和重点审计,逐级逐步降低风险,最终保证剩余的管理风险和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与传统的审计模式不同,风险导向建设项目过程审计的计划、实施和报告,都是以风险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线来展开,以风险分析为起点,以风险的有效控制为最终目的。

二、建设项目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程序

在实务中,通常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重大投资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审计过程可能跨越几个年度,难以简单地将审计过程划分为计划、实施和报告三个阶段。为提高实务中的操作性,可将建设项目风险导向审计概括为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协调和重点事项审计等三个审计基本程序,对于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协调两个程序也可通过管理审计或内部控制审计完成。

(一)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确认过程,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核心工作,并贯穿整个审计过程。风险分析包括: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所有主要风险加以判断和识别的过程,重点要关注内、外部风险是否获得充分、适当的确认。在审计方法上,为防止重要风险点的遗漏,可以依据风险管理整体控制框架,综合采取观察、检查、询问、测试、案例剖析和流程分析等方法确定工程建设中主要风险事项或过程清单,如表1所示。2.风险来源分析。分析风险来源要剖析风险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寻找风险产生根源,确认风险的归属。主要运用Swot、peSt等综合分析方法,调查行业监管情况、竞争状况和习惯做法等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内部控制制度、业务流程和组织文化等内部影响因素。3.重要性分析。对已识别风险就其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等方面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级别。重要性分析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主要运用a—Fa综合分析、风险度计算和鱼刺图等分析方法。重点要加强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的舞弊、决策失误和资料不完整等风险的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形成风险分析报告,为加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二)风险管理过程协调

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协助制定和落实风险管理措施,并对实际管理情况做出评价,预警和改善剩余的重要风险。主要包括:1.制定和落实风险应对措施。对已识别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按风险归属在组织层面进行分配。风险应对措施包括控制、转移、规避和接受等。最重要的措施是内部控制,即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业务控制流程来防范风险。在必要时,内部审计可以协助基建管理部门建立风险管理框架。2.开展风险应对措施适当性和有效性测试。运用突击抽查、针对性测试等方法,判断风险影响因素是否真实存在,检查基建管理部门、施工单位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适合建设项目管理的特点,实际效果和效益如何,评估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及时反映风险事项的最新情况。比如,突击检查本单位的工程现场代表和监理人员是否在岗并按要求履行职责;进度款支付是否与实际工程进展和合同约定一致等。风险管理协调过程可采用“风险应对措施及其效果表”反映(以“工程重大变更”事项为例)。如表2所示。

(三)重点事项审计

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当基建项目的控制环境和风险控制措施不能有效保证风险在合理水平时,为减小审计风险,应相应扩大审计的检查范围,审计事项涵盖决策、设计、招投标、变更和决算等各个重要环节。反之,当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合理、有效,风险应对措施对舞弊行为等重要风险起到了较好的防控作用时,审计力量应集中于其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即便与项目建设相关的内外部团体和人员实行了良好的风险管理,控制风险处于较低水平,也应安排对造价、质量和进度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事项进行审计,以对整个管理过程进行持续的监督。重点事项审计的范围和先后次序主要依据风险管理结果确定。从近几年工程领域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风险看,风险的内部来源因素可以粗略地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非制度化管理。工程建设是建设单位阶段性任务,管理基础薄弱,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少,制度供给不足、制度内部认同程度差,常常出现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现象。二是博弈能力不对称。如果将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看作是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为主的两个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建设单位在信息、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并不占优势。1.工程量清单审计。工程量清单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依据,其准确、完整程度也影响工程招投标的成败。同时,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过程也是对设计质量的检验过程和进一步完善设计的促进过程。另外,对工程量清单审计还是防范清单编制单位和投标单位串通舞弊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采用工程量清单编制“双轨制”模式(即基建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分别负责编制一份清单,反复核对、调整确定最终工程量清单),效果良好。2.合同审核。通过有限信息招标选定施工单位,类似于单次博弈,一旦确定了施工单位,没有重大情况不会也不能重新选择,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具有排他性,没有了竞争。建设合同成为制约施工单位并警示其舞弊行为的最主要依据,因此合同的审核极其重要。签订前,要审查合同的合理性和完整性,核对施工内容、工程总造价、施工期限和工程质量等是否与标书一致,检查质量保证、工期保证等承诺是否在合同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要重点检查违约条款的合理性、充分性和可操作性,预防施工过程中的舞弊行为。在执行过程中,重点检查合同遵守、违约处罚情况,如有变更,要检查变更合理性以及是否与原合同协调一致。3.决算审计。决算审计是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最后审查,重点要在工程结算审计的基础上,审核包括工程前期规划费、勘察费、设计费、招标费、监理费、配套工程费等项目全部投资情况,评价目标完成情况,要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和实施的全部审计程度进行回顾和总结,做出总体评价,为今后项目的管理提供借鉴和警示。

三、建设项目风险导向审计应把握的原则

审计风险控制措施篇8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模型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界定

研究众多关于权威机构和学者关于现代审计的定义我们发现,一般认为审计就是一种发现审计对象偏差的过程(相对于审计标准而言),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审计环境、审计技术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必然有一些偏差是难以发现的,这就是所谓的审计风险。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随着审计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的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迫使审计理论和实务界不得不研究新的审计思路和模式来应对这种挑战,这就导致了风险导向审计这种审计模式的出现。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经历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两个阶段。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以被审计单位的交易活动为基础,从具体业务的角度判断是否存在重要错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审计思路,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及经营风险为基础,首先“自上而下”形成针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预期,而后再根据预期“自下而上”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对风险预期进行验证的过程。相对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企业生存环境入手,更强调从宏观的角度去了解和分析审计风险,从而对审计风险的把握更加全面、准确、深刻。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风险内涵非常广泛,既包括与企业内部环境有关的风险(如行业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监管风险等),也包括与企业外部环境有关的风险(如经营风险、组织管理风险等),但是就审计活动本身而言,不可能――当然也没有必要对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所有风险逐一进行识别和评估,只需要对与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有关的风险给予足够的关注即可达到目的。当然,就被审计单位自身而言,不会任由各种风险随意去蚕食、侵蚀其肌体,它会在尽可能的条件下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来增强免疫力,防范各种风险,这样,有一部分重大错报风险通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免疫机制被化解了,剩余的重大错报风险(简称剩余风险)才是审计活动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也就是说,剩余风险通常是审计人员要关注的审计风险的核心内容,需要通过进一步审计程序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验证这种风险的存在及其影响。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因素分析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模型通常表述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来,审计风险是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就财务报表的审计人员来说,重大错报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风险,审计人员无法改变这种风险的大小,但是要对其做出客观评价,并且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通常在审计工作开始之前,根据审计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是确定的,这样,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会直接影响检查风险的大小,进而对决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选择,最终决定审计成本的高低――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作为一种有偿性的经营活动,审计成本对其意义非常重大。由此可见,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是审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也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别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方面。

检查风险指对于财务报表中既已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由于实施的审计程序不当等原因而未能将其有效发现的风险,这通常与审计人员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能力和水平有关,也与审计人员降低审计成本、追求审计效率的动机有关。

笔者认为,在构成审计风险的这两种因素中,从模型本身来看两者处于平等的地位,但是在实践中,二者有很大的不同:(1)由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控制风险分别属于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因此对其采取的应对措施完全不同,对重大错报风险需要“识透”,而对检查风险需要做到“严控”;(2)由于可接受检查风险确定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而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风险评估程序是先行程序,因此,风险评估程序在现代风险导向模式中至关重要,其执行的效果会对后续程序产生直接影响;(3)检查风险主要取决于实施实质性程序的质量,是整个审计过程的重心,耗用的审计资源最多,也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控制

由于在审计风险模型中,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性质不同,因此,要控制好审计风险,需要根据二者不同的特点,分别加以控制。

1.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的控制

(1)正确区分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根据重大错报风险影响范围的不同,审计人员在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时通常将其分为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对于不同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措施是不同的,因此,正确划分两种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2)准确界定剩余风险的范围。由于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风险范围非常广泛,审计人员无法对其一一作出评估,风险评估主要是对经过过滤以后的剩余风险的评估,因此如何正确界定剩余风险是进行重大错报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

2.针对检查风险的控制措施

检查风险是在实施实质性程序进行取证的过程中产生的,对检查风险的控制也就是对合理取证过程的控制,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效防范风险,应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是否正确是对审计程序运用是否恰当的全面诠释,是对审计人员技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需要审计人员合理选择每一个审计程序。

(2)全面贯彻对各个环节的审计质量控制措施。审计质量控制是确保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认真贯彻质量控制措施,才能确保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10年修订版)[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审计风险控制措施篇9

在近年来开展的廉政风险排查和防控机制建设中,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认真按照审计署、省厅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部署要求,全面开展了涉及审计机关各部门、各岗位、权力运行各环节的廉政风险排查和风险等级划分,围绕权力行使的重点部门和运行的关键环节,从体制机制上进行了改革创新,制定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范监控措施。近两年来,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共查找出廉政风险点2361个,制定完善廉政风险防控制度、措施932项。目前,全省90%的审计机关实行了审计外勤经费自理和同城报送审计,建立了审计监督范围定期交叉轮换制度和审计人员定期交流轮岗制度。超半数以上的审计机关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风险监控,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省厅和设区市审计机关全部建立了审计立项权、审计权和审理复核权相互分离制衡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制定了《审计廉政风险目录》、《审计重点关注问题目录》、《审计质量风险目录》和《廉政与效能巡查办法》等一批风险防控制度措施。

各级审计机关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中还探索创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廉政管理新举措。省厅针对审计项目管理中易出现的一些潜在风险,自主研发了《陕西省审计厅审计项目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过程控制和节点控制,解决了审计项目工作量核算、进度控制、财务报销、报送审计中心房间管理等问题,实现了廉政建设与审计质量管理要求的有机融合。宝鸡市审计局针对差旅费报销问题,探索实行了在外地审计的差旅费先由纪检组核定,再由办公室财务审核、转账结费的监督检查措施,有效控制了差旅费支出。榆林市审计局针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和潜在诱因,建立了廉政风险信息库。延安、汉中市审计局绘制了权力运行流程图和廉政风险防控措施一览表。咸阳、安康市审计局制定了《廉政风险点预防及控制办法》和《廉政风险防控责任制》。商洛市审计局在市、县两级审计机关全面推行了聘请被审计单位纪检监察干部为审计组廉政监督员制度,从制度上防范了自我监督中易存在的监督不力问题。渭南、铜川市审计局还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廉政档案、实行纪检组长带队对审计项目进行审计检查和审后廉政回访等措施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特约记者)

城固县审计局加快经责审计规范化

城固县审计局规范审计文本格式,统一经济责任工作要求,实现了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统一审计报告格式,既体现了政策性,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通过文字格式,统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涵盖面,对被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专款收支、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进行审计;对报告内容和审计评价进行了规范。通过附表格式,在报告正文后附被审收支汇总表、支出明细表,压缩了报告文字内容和篇幅,报告简洁清晰,被审单位的收支情况一目了然,有利于领导层快捷有效运用审计结果。(本刊通讯员)

铜川市审计局重视依法

铜川市审计局重视依法审计宣传,不断优化审计执法环境,不断创新依法审计宣传的方式方法,通过以审释法的方式,把依法审计宣传工作深入到实施审计的全过程。在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政府网及门户网站审计法制宣传力度,促进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为依法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咸阳市审计系统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扎实有效

去年以来,咸阳市审计系统扎实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做法有三点:一是广泛宣传,全员参与。市县两级审计机关普遍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在审计机关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营造全员参与、全员排查、全员防范的良好氛围。二是认真查找“廉政风险点”。在廉政风险排查中,组织机关干部围绕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通过自己找、相互帮、领导提、集中评、组织审等多种形式,全面查找廉政风险点。重点关注容易发生不廉洁行为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并对廉政风险点进行合理归并和风险等级评定,确定防控重点,研究制定防控措施。共查找“廉政风险点”100多个。三是分析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各局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进行归并、分析和评估,确定防控重点,并从廉政风险点的表现形式、防控重点、防空办法及廉政风险防控职责与责任追究等方面制定防控措施,不仅较好地促进了反腐倡廉建设,也有力保证了审计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杜明)

凤翔县审计局三举措服务投资发展环境

一是围绕中心,找准服务保障切入点。认真履行投资环境保障责任单位职责,组织审计干部深入有关镇村、职能管理部门、重点企业开展调研活动,收集社会各界对审计机关服务发展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服务保障的路径、措施。结合重大部署和重点领域,以营造诚信有序、廉洁高效的投资发展环境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保障措施和实施方案。

二是发挥职能,保障投资建设健康运行。以“如何把众多的政府投资管好用好,确保重点建设项目优质高效完成”为课题,积极开展跟踪审计和工程决算审计,重点对工程量计算、综合单价执行、合同外新增项目综合单价测算及其定额套用等进行全面审计。积极参与“三带三进三促”包抓帮扶新农村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惠农支农专项资金审计调查。

三是改进方式,提高审计服务能力水平。以规范管理为重点,完善审计管理体系,新增修订业务管理制度9项,细化审计工作规程和业务工作流程,规范各个审计环节。(张宏伟)

兴平市审计局投资审计出实招见实效

一是针对本地投资项目数量不断增加、投资审计任务重和审计力量薄弱的问题,新组建成立了投资审计二科与原投资科并行,以满足投资审计业务发展的需要。所有投资审计项目由建设单位提出审计申请,局内再统一公开分配,两个科室在今年的工作中比学赶帮,互相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投资审计工作的开展。二是局领导和全体投资审计人员共同学习研究《国家审计准则》、《兴平市国家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签证管理暂行规定》等规定,大家通过学习、谈心得、提问题,相互交流,促进提高,为实施项目审计工作奠定了基础。三是在审计实施中紧紧抓住虚报工程量、工程甩项、违规变更这三大难点,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以建设程序、项目资金、变更签证和预决算为工作重点,审深审透。同时在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打破审计常规,前移监督关口,积极探索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审计,参与项目前期论证,监督项目招投标,深入施工现场,了解设计、施工、监理等情况,检查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变更签证的必要性、合规性和审批程序的合法性。(李静)

岚皋县审计局管理出效益创新求发展

近年来,岚皋县审计局面对新形势下愈加繁重的审计任务和严重不足的审计力量,增强信心,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在管理上出实招。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审计准则》。新的审计准则修订颁布后,先后派人参加省厅组织的培训,并由骨干组织全体干部反复学习,做到入心入脑。二是健全制度。先后完善了《审计组长、主审管理办法》、《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办法》等八项制度,规范审计人员行为。三是严把关键环节。第一,把好审前调查关。要求审计组必须深入被审计单位,了解相关情况,确定审计重点。第二,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由审计组长编制实施方案,报分管领导审定,重要的审计项目报局长或局长办公会议审定,突出方案可操作和风险防控等方面。第三,严把审理复核关,实行多层复核制。每个审计项目要由审计组长、业务股长、主管领导复核并签署具体意见,再召开局长办公会议,进一步核准查实,最后召开审计业务会议审定,确保每个审计项目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得当,经得起检验。审计质量逐年提升。(张仲翠)

镇巴县审计局不断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审计监督制约机制

今年,镇巴县审计局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工程造价审计的监督制约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投资审计质量和水平。一是进一步修订完善了《镇巴县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审计协议》,规定了审计机关、建设单位、中介机构的职责划分、执行程序及工

商南县审计局规范审计程序

商南县审计局自从《审计准则》(8号令)颁布实施后,对审计程序进行规范。在审计中,以审前调查为出发点,把审前调查作为第一关口,从单位性质、人员状况、供养方式、会计制度、内控情况等方面,摸底调查,采取内部询问、查阅资料、外部调查等方式,做好审前了解记录,做到有的放矢,为编制审计方案准备好第一手资料。以审计方案为载体,确立审计项目实现目标。根据项目不同情况,编制切实可行有效的实施方案。以审计证据为支撑点,保证审计项目顺利实施完成。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要求证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据法》规定,保证取证程序合法性;以事实为依据,确保证据的充分性、充分性。以审计报告为落脚点,作出适当审计结论,也是审计结果的最终表现。从审前调查、编制方案、审计取证、编制报告、审计结论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殷世鸿)

陕西省内审协会积极开展理论研讨活动

陕西省内审协会以推进内部审计科学发展为中心,深入开展内部审计基础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组织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今年的研究重点是围绕中内协确定的“审计质量管理”课题进行。协会通过理论研讨、经验交流、优秀论文评选等形式,提升内审人员理论水平和研究兴趣,并倡导采取内审机构与高校联合、理论与实践互为补充的形式开展深入研究,鼓励广大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参加,通过理论研讨活动提高了广大内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扩大了内审工作的影响力。

(齐册文)

汉中市审计局全面运行审计管理系统

为了切实推广和使用好审计管理系统,汉中市审计局采取多种措施推行审计管理系统。一是多措并举,全力推行。局领导不再签发纸质公文,对使用纸质签发的公文办公室不予编排文号和加盖公章。同时,综合法制科对各科室使用审计管理系统进行监控,对不使用和使用审计管理系统少的科室定期进行通报,并纳入到年底考核。二是加强培训,保障运行。有计划地对局领导和各科室分批分次、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要求各科室将2012年签发的文件全部录入审计管理系统,以促进对审计管理系统的熟练使用。(肖鑫)

紫阳县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审计风险控制措施篇10

一、目前建筑企业存在会计风险

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建筑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其中最突出的是会计风险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盲目签约

虽然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但建筑行业市场环境并不健全,很多建筑企业都存在着盲目签约的情况,且建筑企业内部欠缺有效的项目风险评估与管理措施,最终导致建筑企业逐渐步入恶性竞争的消极循环中,部分企业甚至将市场份额当做补偿亏损,无疑增加了建筑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如企业间经济纠纷频繁、企业发展规模大而综合性差、企业经济收益少及建筑行业整体发展状况不好、盈利少。

2.工程款拖欠严重

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建筑施工单位无法按照约定履行合同规定,项目合同的责任出现混乱,导致工程项目在结算阶段甲方不向施工单位提供相关资料数据,无法得出项目工程的验收报告资料,造成项目的验收滞后和决算滞后。而施工单位在此情况下更无法确定欠款的具体数额,导致施工方不能有效行使其权利,最终造成施工方会通过延长付款期或用工程款抵扣的方式换得甲方投资商工程款的决算方案,严重增大建筑企业的会计风险。

3.融资风险大

融资广泛存在建筑行业中,由于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激烈,使许多建筑企业不得不在签订工程前预支以获取项目合同。因此,大多数综合实力较弱的建筑企业一般会选择融资方式去弥补承接垫支工程的资金。建筑企业的融资行为一般表现在:企业对内会进行内部借款行为;对外则向金融机构借贷。企业对外融资会增大资金周转风险,一旦资金状况不善,会引起“新债旧债”一起偿还的不良情况;对内借款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会计管理问题。

4.成本风险高

事实上,当工程项目的中标价格比项目实际成本低时,会产生一定成本风险。针对这种情况,建筑企业一般会采取降低企业项目管理费用、减少职工工资及保险等措施,或者是在项目合同允许的范围内适当降低工程造价,如降低建筑材料的单价等。若建筑企业即时资金压力过大,通过降低实际投入也不能降低成本时,目前会计管理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权责发生制”等都会为虚假会计信息的制造提供条件,让建筑企业会计人员在允许范围内往往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提高或其他会计目实现的会计管理原则,换言之,会计人员有时会欠缺客观、公正的会计风险判断,导致项目风险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二、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

1.内部审计概念

为有效降低建筑企业会计风险,建筑企业应大力推行内部审计制度。事实上,内部审计能将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与风险管理有效结合,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风险的综合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降低企业会计风险[1]。

内部审计是一种具有一定独立性和客观性的会计风险管理活动,它既是建筑企业提高经济价值和运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又是我国审计组织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主要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会计审计方法对企业风的管理、控制作出有效评价,并逐步完善风险管理措施以提高其风险控制效率,有效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2.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而内部审计作为建筑企业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联系。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观念下,风险管理得到有效控制,而内部审计工作也从最初的测试控制,扩展有确认风险、测试管理风险等。作为风险管理的主要构成部分,内部审计能全面分析出风险可能性,及时对风险进行监督评价,冰严格审查企业管理层的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有效性。[2]企业的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让企业内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识别和检查作用

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是正确识别风险,一般内部审计人员关注的风险为:财务和经营信息的真实性;国家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资产流失情况;资源是否浪费或存在无效使用等。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及风险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更新,能否有效控制新的风险,再通过后续跟踪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审计中的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分析风险结果并进一步评估整改。由此可知,内部审计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的识别和检查作用。

(2)管理与协调作用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具有特殊的管理和协调作用,使其可以在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中担负重要角色。[3]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内部审计能立足于企业全局发展客观地分析和管理风险,并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二是因为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其对企业全面深入的了解对规划企业的风险管理,不断完善审计部门的管理工作。同时审计部门也能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降低各部门因一同管理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所产生的风险。

(3)顾问与咨询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其对企业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发展的提供的咨询服务有着独特的优势,能有效改善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效果,并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效的风险建议。如风险管理部门发现某项目风险太大不适宜开展,但管理层执意进行,甚至利用个人影响促成项目实施,导致风险管理部门难以起到控制作用,但内部审计部门则可通过项目风险评估的提供,将该情况反映给董事会,则能强化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

2.强化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措施

(1)加强风险控制,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企业在不断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风险,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要准确分析这些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逐步实现科学的管理目标,最大程度地将风险降低在运行范围内,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为强化风险管理与控制,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内部审计部门要密切关注企业各种存在风险,从企业全局出发综合考虑风险程度,对风险进行有效分析与评价,帮助企业优化风险控制措施,尽量降低企业风险损失,进一步推动企业尽早实现经营目标[4]。

(2)落实跟踪审计,有效控制管理风险

企业中各种风险的颤抖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帮助企业及时防范并及时降低企业风险,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一个重要工作任务。大力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逐步向全过程审计执行方式的转变,落实全过程跟踪审计,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施有效监督,变“被动”为“主动”,对企业风险的降低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