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护理学和护理的区别十篇护理学和护理的区别十篇

护理学和护理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7:36

护理学和护理的区别篇1

1社区护理人员的一般状况

1.1年龄构成被调查人员242人,40~49岁组人数最多,占40.5%。<20岁的所占比例为0,绝大多数为中青年人。

1.2学历构成242名社区护理人员中,中专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87%,其次为大专占8%,无正规专业学历的占5%。

1.3职称构成护师职称最多占58.4%,初级职称比例为24.6%,高级职称占0.0083%;主管护师占17%

1.4从事护理与社区护理工作年限从事护理工作10年以上者,占38.2%。而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在l~3年所占比例最高,占51%,其次为2~3年。

1.5结论分析社区卫生护理是一新生事物,尽管被调查的护理人员多数有十几年以上的临床护理经历,但从院内专科护理转入社区护理的时间不长,经历有限;护理人员社区护理的经验不足,年龄偏大、急待于培养新生力量

2医学基础、护理分支专业学习情况

2.1普遍学习过基础医学课程。

2.2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亚健康护理学的所占比例分别为40%,40%和25%,60%以上没有学习过卫生保健、营养与膳食、心理学,人际沟通、计算机应用等知识:而人际沟通、老年护理、亚健康护理等是社区护理中最为重要的,这些知识又是从事社区护理急需和必备的。

2.3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事的护理工作内容目前开展服务项目的比例依次为注射、输液95%,换药30%,家庭护理14%,健康教育、社区康复等服务项目,主要还是由医生承担。亚健康护理几乎没有开展。个别护理人员甚至认为,社区护理工作还是以治疗为主,如同个体私立医疗诊所的功能,大部分护理人员观念转变不到位,变革的主动性迟滞,习惯于将自身职责界定在“执行医嘱”的工作上。社区护理服务缺乏规范化管理:缺乏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技术操作规范、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等。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可以说还是一项空白,至今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

3根据调查分析首先设定了护理分支专业教学带教的理念

3.1教育观念的纽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带来的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社区护理队伍的现状。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护理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是当前的医学模式,护士应具有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有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能力。护理教育者也要积极转变观念,看清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对社区护理等护理分支专业的教学带教给予高度的重视。

3.2引导毕业生择业观念纽转扭转护校毕业进大医院工作的观念,增加对社区护理、老年病护理、亚健康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社区护士必须要有满足社区内卫生服务需求的责任感。同时应运用社区内可利用的资源,发挥护理功能,以满足社区内居民的健康需要。社区内的弱势团体(老弱残障)应列为优先的服务对象。社区护理关系人类的幸福,其对象是不分种族、宗教、年龄、性别或其他任何特征的。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老年人在健康、心理、社会、经济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他们将逐渐从社区生活中退出,照顾自己的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因此老年人的健康照顾非常重要,故在社区护理中应重点维护老年人的健康。

4培养目标

为适应新的护理模式,培养适应未来21世纪护理需要的社区护士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护理教育家林菊英老师也特别提醒,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时,要重视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的同时培训,并形象地比喻“医护是两条腿,如果一条腿长,另一条腿很短,必然会是跛行。”改革护理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注重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要通过严格系统的社区或公共卫生护理教育,并具有国家承认的相应学历,敏锐的贯彻及护理评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健康的身心,还要学习社会学、心理学、老年学、伦理学、行为医学等边缘学科,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修养。美国护理专业4年级时要为学生提供300学时的家庭护理实习,美国、韩国等国家的卫生行政部门还出资对社区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和海外研修[1]。形成体现现代教育观和护理观的全新的护理课程体系。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病例讨论,小组讨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的可行途径,填补我国社区护理的空白,特别是乡镇社区的空白,对完成基础护理教育的并有志于从事社区护理的护生,进行社区护理理论学习和在本市较好社区护理中心经过实践能力培养,使之既具有社区护理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社区护理工作的能力,将来成为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骨干力量。为此提出方案“社区护士增加一年授课及实习时间完成社区理论的学习,加强几个能力的培养,作为社区护士准入考试的条件。”

4.1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由于社区护士的服务对象不仅有患者,还有健康的人,服务内容不仅是疾病的护理,还有老年群体护理工作,社区人群的亚健康护理等,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必须具备综合分析能力。

4.2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社区护士常常要直接提供护理服务,要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具有熟练、准确的专业技巧至关重要,因为他们的工作往往是独立进行的。例如家庭巡诊、家庭输液要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否则工作就没法进行。

4.3健康宣教及亚健康护理的能力健康宣教是社区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护士要能够清楚、准确无误地教给人们必要的知识。亚健康教育是改变借于其健康与疾病的状况,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建立科学的、符合健康要求的卫生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5社区护理、老年病护理、亚健康护理教学带教质量控制方法

5.1理论课实施方法改进授课方式方法建立社区护理实践基地,组织教师参与社区护理实践,组建社区护理师资队伍,争取政策支持,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实施方法等进行研究,使理论课生动、真实、易接受、记忆深刻。编写制定社区护理技能考核标准,统一招生、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管理的模式是目前较好的社区护士培养模式,为社区护理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打下良好的基础[2]。

5.1.1多媒体教学

5.1.2自制动画课件

5.1.3插播老年疾病录像片

5.1.4实例教学结合身边的常见病的实际病例,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老年睡眠性呼吸暂停、老年性关节炎、疲乏无力、情绪低落等情况。使学生学的真实,记得扎实。

5.2实践课授课实施方法

5.2.1实验室学生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完成各类患者各系统疾病的患者角色、护士角色,教师参与指导。

5.2.2聘请有经验的社区带教老师规范带教程序、方法、要求:明确带教老师资格,须持有社区护士培训上岗证者担任。社区带教老师固定,1位老师指定带2名护生。据问卷调查统计,91%护生认为1位教师带2名学生最佳。2名同学一起便于解决路途偏远、家庭访视安全等问题,也有利于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锻炼能力[2]。学生走进社区、老人院、康复医院实际观察人群各种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的表现,完成对常见疾病和问题的护理工作。

5.2.3学生走访社区、家庭老年人,实际了解社区群体、老年人群的常见心理问题,根据具体对象做好对各类人群的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心理健康、适当运动、平衡膳食、合理用药)

5.3社区护理、老年护理、亚健康护理教学考核方法

5.3.1理论课教学考核方法

5.3.1.1随堂测验每一单元授课总结完毕,重点问题随堂测验,记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

5.3.1.2阶段考试每学期阶段考试3次,阶段复习后进行考试,记录成绩,占总成绩的10%

5.3.1.3期末考试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

5.3.2实践课教学考核方法

5.3.2.1学生走访社区家庭,分别完成社区一般疾病、老年疾病、亚健康人群健康教育的报告。考核标准占10%。

5.3.2.2学生走访自己的祖辈,邻里,完成一份完整的护理病历(评估、计划、诊断、实施、评价)占总成绩的10%。

5.3.2.3期末实践技能考核随机抽签,完成对社区一般疾病、突发疾病、老年疾病、亚健康状态(模拟患者)护理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25%。

5.4评价

5.4.1对教师评价内容

5.4.1.1理论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案准备、分层教学。

5.4.1.2社区带教老师每年接受培训>50学时、带教计划、对每位护生带教指导意见。

5.4.2对教师评价方法集体备课、(社区带教老师每周参加2学时集体备课)学术委员会听课、检查教案、学生评课、学生座谈会,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带教老师担任着既是护士又是教师的双重角色。带教老师的护理质量会对指导学生有一定影响。

5.4.3对学生评价

5.4.3.1评价内容课堂纪律、出勤情况、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5.4.3.2评价方法课堂提问、讨论,课堂笔记、随堂测验、阶段考试、课后练习。

6小结

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要把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优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强化护理专业设置的改革,在继续巩固现有普通护理专业的同时,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开拓以适应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创办新的护理模式。教学改革要顺应医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改革护理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开设心老年护理、社区护理、亚健康教育、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营养与膳食等课程,形成体现现代教育观和护理观的全新的护理课程体系。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病例讨论,小组讨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制定相应的社区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完善护理分支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出合格的护理分支专业社区护理人才现对在刚的社区护士进行了三批培训、在校开社科社区护理课,在过2~3年的培养一批受过专门训练的合格社区护士将充实到乡镇社区护理的一线去。因此应挑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积极参与护理教育改革,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且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护理学和护理的区别篇2

l.引言

2.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的背景

3.我国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的原则

4.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级

5.讨论

提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背景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现状,提出保护区级别划分应遵循的原则,如以定性方法为主,与现行行政体制相一致等。根据这些原则,研究制定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的标准。该标准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并对其标准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定义。此外,本文还对保护区级别划分的依据和确定保护区重要性的评价指标进行了阐述和讨论。此标准的研究对于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级别分级标准评价标准

l.引言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于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有特殊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和自然遗迹、拯救珍稀濒危生物种、探索自然环境的发生演变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方式、促进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及旅游等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至1991年底,全国已建有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区708个,总面积达56.80mha,其中陆地面积53.18mha,约占国土面积的5.5%,达世界平均水平(薛达元,1992)。自然保护区虽然数量很多,但并不处于同等的重要地位。根据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的价值和重要程度,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区别管理,将有限的财力和人力用于特别优先保护的区域。然而,自然保护区级别的划分,要求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标准。本文试图在研究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状的基础上,探讨我国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的标准。

护理学和护理的区别篇3

【关键词】社区护理;服务;健康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社区护理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部分,是将公共卫生学和专业护理学的理论相结合,应用于社区人群健康促进和健康维护的一门综合学科。通过社区护士面向社会、家庭和人群开发护理工作,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和高度情感性的工作特点。因此,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决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需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护理服务的深刻内涵和外部环境,促进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

1做好社区护理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疾病谱的改变,医药卫生制度的改革及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人们对于及时合理、经济、有效的社会保健、社区护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1.1社区老龄人口的增加。1990年以来,我国老年人口以平均每年3.3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达总人口的25%,也就是说到那时我国每4人中就有l位老人,而老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身体功能的减退,行动不便,患病后对护理的需求量也增加。

1.2疾病谱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病的发病率显着上升,慢性病的护理需求量增加,这些护理工作需要社区护理来满足。

1.3医疗费用过高。由于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医疗需求和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因此,方便、快捷、廉价、优质的社区护理服务,可能满足其健康需求。

1.4医疗保险服务的需要。目前全国各地的医疗保险工作已全面起动,为做好这项工作,各地已将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逐步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因此,社区护理工作是适应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需求,同时也是做好医疗保险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2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2.1社区护理客体方面的特殊性。2.1.1深入社会,社区服务对象是社会基层社区护理是一种公益型服务,它不同于医院护理工作,医院护理的对象是患者,而社区护理对象是社区的每一户、每个人以及一些公共场所。因此,社区医护人员是深入到社会基层,直接面向社区居民群众的。

2.1.2关系多样,社区服务对象又是相对稳定由于社区居民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同时,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不同,其护理需求也不一样。因此,上述情况决定社区护理工作的人际关系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又不同于医院护理医患关系的临时性、短期性和个别性,而是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反复性和全局性。因此,社区医护人员的热心服务、任劳任怨、持之以恒的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

2.1.3区别一般,社区服务对象应突出重点由于世界性的人口存在老年化问题,加之老年人身体功能衰退,患病几率较大,一旦患病都是比较严重;儿童特别幼儿几乎没有自我保健意识,易受到伤害和疾病侵袭;残疾人由于行为不便,历来是受到整个社会的关爱;社区少数低保贫困人口,生活困难,其卫生健康问题理应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对此,曾经提出社区护理工作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社区内弱势群体(老弱残障)列为优先的服务对象”。由于妇女健康直接影响到孩子健康,慢性病患者、心理疾病患者等重点关护患者,他们除了接受医院的治疗外,还需要社区护理的安慰和帮助服务。因此,上述的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特困户以及一些重点关护患者应成为社区护理服务的重点对象。

2.2预防保健,扩大了社区护理服务的内涵由于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为方向,而进行长效式的护理活动。因此,社区护理不仅是医疗护理,而是将医疗护理、预防、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从而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卫生护理服务

3做好社区护理工作

3.1加强护理沟通。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只有掌握了良好的沟通交流方法,才能缩短与患者的距离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进而帮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诊疗过程中。护士要学习如何清晰,通俗易懂的言语和委婉,温和的语调与患者进行交谈,避免用粗俗语言和过于专业的术语,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程度和病情等具体情况和患者进行语言交流。

3.2提高专业素质。社区护理的核心理念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它是一个融临床护理、康复及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体系。由于护理对象是覆盖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如7岁以下儿童、产妇、60岁以上老人等重点。关护病人,所以对其有多功能综合服务能力的“全科护士”要求较高。

针对慢性病无需住院患者、骨折恢复期功能锻炼者、化疗患者、常规治疗患者等需要社区护理服务,既能对重点病人进行身心全面护理,又能在伤者现场进行初步急救;既能指导病人进行恢复期功能锻炼,又能开展健康教育和科普知识宣传;既能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又能熟悉药品器材的购买和使用。不具备全科护士的素质,难以胜任上述工作。高效简洁,规范具体,虽因地制宜,但每项护理工作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区护理现状,每一位护理人员,对于自己进行的每项操作,都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要紧扣原则,遵守规范,而且要活学活用,灵活操作。例如在社区护理实践中,消毒灭菌技术是不可以变通的,但所用器具是可以变通的;输液的质量是不可以变通的,但输液的条件是可以创造的。

3.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根据社区患者流量较大,用药种类较多的特点,针对使用青霉素、头孢类药物等特殊用药患者,建立完善的登记制度,对病人情况和用药情况详细记录,进行严格的交接班。社区治疗工作相对独立,输液多为单人操作,注射应认真核对病人姓名、床号、年龄、药物名称、浓度、剂量。输液过程中根据药物性质、浓度选择给药速度。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各项护理制度,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护理学和护理的区别篇4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是国际环境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早在20世纪90年代,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就在许多国际环境法文件中得到了肯定,比如《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世纪议程》等。已有学者的研究认为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是指基于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全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世界各国乃至全人类均应共同承担起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但责任的领域、大小、方式、手段以及承担责任的时间先后等方面应当结合各国的基本国情予以区别对待。

耕地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关系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保护耕地资源是全民共同的责任,同时,中国耕地保护外部环境的非均衡性和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差异决定了耕地保护责任又是有区别的。中国现行耕地保护政策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耕地保护负总责,严守耕地红线,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和耕地占一补一,却并不完全合理,不利于土地利用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省际土地的统筹利用。尊重区域差异,因地制宜,通过区域合作,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将更加公平合理,更加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大部分研究学者在探究耕地保护责任时多侧重于强调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重视和研究还相对薄弱。因此,本文借鉴国际环境法学中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探讨此原则在中国耕地保护领域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耕地保护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内涵

基于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认识,并结合耕地保护的具体实践,耕地保护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可理解为:基于适宜农耕地的有限性和人口增加、耕地的数量在减少、质量也时有降低的背景,为了更切实有效地保护耕地,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力量应当共同参与,共担责任,但在责任的大小、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应考虑耕地保护外部环境的非均衡性而予以区别对待。具体说来,耕地保护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耕地保护是一种全民责任。耕地保护涉及全体国民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耕地资源的多功能性决定了耕地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属性大于私人物品属性的准公共物品,私人保护耕地的激励意愿供给不足,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共同承担责任。

(2)共同责任不等同于平均主义,也并不意味着耕地保护主体在耕地保护中应担负同等大小或同等程度的义务与责任。由于各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不同,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极不均衡,显然,政府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用统一的制度标准来衡量各地的耕地保护状况和考核各地的耕地保护行为。所以,在责任划分上,耕地保护责任必须是有区别的。耕地保护的区别责任是指在确定耕地保护任务时,应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全面考虑自然环境条件、土地垦殖程度、土地生产力、后备资源禀赋、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区域差异因素,合理确定耕地保护区域,明晰不同主体的责任边界。

(3)耕地保护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是一个统一整体,不能孤立地理解。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是该原则的基础,正是这种义务的共同性和命运的相关性才牵引着大家,共同担负起耕地保护的责任。而耕地保护的区别责任是该原则的核心,区别责任是对共同责任的限定,是贯彻该原则的关键,决定着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能否真正得以落实,也是对不同耕地保护主体能力差别的承认。耕地保护共同责任的价值在于倡导和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区别责任的主张使得耕地保护的政策措施在实践中更易接受和推行,更具有生活力和效率。共同责任和区别责__任的有机统一,可以促进不同责任主体在耕地保护中团结合作,互通有无,最终形成耕地保护的合力。

护理学和护理的区别篇5

l.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机构建设

2.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保护和变化动态

3.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和宣传教育现状

4.自然保护区资源的适度开发利用状况

5.加强保护区有效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提要本文在对我国10多个省(自治区)20多个自然保护区的实际调查和全国资料的统计分析基础上,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的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科学研究与宣传教育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现状,总结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①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有效管理

l.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机构建设

1.1自然保护区现行管理体制

我国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根据资源的属性分别由林业、农业、地矿、海洋等部门主管。林业部门负责森林生态系统及陆栖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农业部门负责草原、荒漠、内陆湿地和淡水水域生态系统以及水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地矿部门负责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海洋部门负责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环保部门作为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评价标准、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和管理指南;组织部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以及监督检查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质量等,为便于工作,也建立了部分较典型的自然保护区。水利、建设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也建立了一些自然保护区。各部门所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见表l。长期以来,逐渐形成某一部门统管某一类型自然保护区,部门之间业务分隔而管理职责重叠交叉以及重圈地、轻管理的现象。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资源常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如一个典型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海洋和海岸带属海洋部门,浅海和滩涂中的水生动物属农业部门,林木和栖息于保护区中的鸟类则属林业部门。部门之间因此产生了管理权限上的矛盾。此外,一些有经济能力并有积极性的部门,也因资源的管理权限的限制而不能建立自然保护区。由此可见,目前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妨碍自然保护区发挥整体效益。

1.2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现状

至1991年底,在我国现有的708个自然保护区中,已建立管理机构的有437个,占61.72%。从各个级别自然保护区机构建设状况来看(表2),各级别之间机构比例趋势为:部级>省级>县级>市级。其主要原因是部级的得到经费保证,机构编制优先解决,省级的经费来源比较多,对机构建设的重视程度比市、县级高,市级的经费来源和机构编制往往不如县级,管理机构的建设也不如县级。

表l我国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分属情况

护理学和护理的区别篇6

关键词社区护理发展范畴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129

影响社区护理发展的因素

①我国社区护理现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不少医院虽然开设了社区门诊及家庭病床,其重点仍是病人,仍以基本医疗为主。对“六位一体”人性化服务认识不足。②社区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网络化仍处于摸索阶段。③政府不重视,资金不到位,医院仍以营利为目的,工作开展很被动。④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缺乏,各项水平有限。⑤社区软件和硬件的缺失。⑥没有得到公众认可,居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五免六减只是一句空话。⑦社区护理教育还是一项空白,至今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门社区护理人才,由于社区护理所需的知识面以及知识结构的特殊性,目前中等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护士将难以开展好社区护理工作。⑧社区护理仍缺乏整体性。连贯性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社区护理的范畴

了解国际与政府卫生组织和卫生法令;进行生命统计;协助环境卫生和团体卫生工作;实施卫生教育;从事妇幼卫生工作;协助公共安全与传染病管理;从事家庭访视及护理;慢性病管理及跟踪治疗,心理卫生指导;执行医嘱;巡回服务;运用社会资源;保存正确纪录。

社区护理特殊性

包括社区卫生与护理两方面的内涵,除做好基本医疗外,社区护理主要是对社区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的“六位一体”的健康服务,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病人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慢性病的防治及系统化管理等,促进社区每个人健康安宁,包括疾病的预防、健康的恢复以及增进健康。是社区护士亲切友善精神体现。应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疾病系统化管理。运用有利用资源,发挥护理功能,协调并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组织、政府机构等相关资源,共同努力延伸到社区中,如与辖区政府街道居委会计生办共同合作,为社区每位成员提供健康保障,为社区护理发挥桥梁作用。

社区内优先服务对象

弱势团体(老弱残障)。社区护理关心全人类的幸福,其对象是不分种族、宗教、年龄、性别或其他任何特征的。妇幼健康应得到特别注意和照顾,其原因是妇女健康直接影响到孩子,母亲健康一旦遭到永久性伤害,不仅造成母子二人健康的损害,且影响到整个家庭生活。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健康、心理、社会、经济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照顾自己的能力也日益减退,因此老年人的健康照顾非常重要,故在社区护理中应重点维护妇幼及老年人的健康。

社区护理要做好卫生服务的计划、评估和发掘

评估是指对个体及其家属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评价,了解每个个体、家庭、团体以及整个社区健康的需求,以保证社区护理计划的落实。社区护士必须先行判断,确立其问题,然后再研究解决其问题的办法。如缺乏孕育经验的孕妇,应让其尽快了解有关孕育知识。每一个人健康需要问题不尽相同,做好区域内高危人群的管理,疾病的筛查以提高个体的抗病能力,共建和谐社区,提高全民族素质,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社区护理的目标。以社会效益为主,坚持质量与速度的协调发展。

做好健康宣教

社区护士不仅要发现及评估个人、家庭、社区的卫生问题,而且要让社区所有居民都认识到危害性,并采取行动以解决问题。如不少人对癌症认识不清,对待癌症病人就像对待传染病病人一样,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给病人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健康恢复。

按需提供护理服务

社区护士依照个人的特殊情况,提供适当的护理、转诊,或社会资源的利用,慢性病的防治,如对长期卧床的心血管病人的家属给予基本护理知识指导(擦浴、翻身、测血压等等),让病人得到正确的、舒适的、安全的护理。

优化社区环境

控制(或尽量消除)威胁健康或降低生活兴趣的社会环境。社区护士应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环境安全工作,去除威胁健康的因素,如意外事件、传染病疫源、药物成瘾、水源污染、噪声、空气及土壤污染、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等。

做好健康体检

早发现,早治疗。社区护士通过借助各种健康筛检和对居民的健康评估,并劝导每一个人戒除不良卫生习惯。

护理学和护理的区别篇7

【关键词】

社区;护理;管理;问题;对策

社区护理管理主要是指社区护理活动过程中实施的有组织性和治理性的活动,对社区卫生机构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等进行有组织性的协调工作,充分应用,使其能够发挥到最大效用,对其进行有效的指挥、监督、控制等[1]。伴随医疗卫生服务不断的深入开展,社区护理管理在护理专业当中已经发展为较为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探讨社区服务站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其进行工作开展的有效指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区内56家社区服务站的56例护理人员,其中男19例,女37例,年龄22~34岁。

1.2方法

应用现场咨询问卷调查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基础学历、是否继续教育、综合文化素质、不良事件,调查表现场完成后均需收回,通过专业人员予以统计处理。

2结果

护理人员基础学历明显偏低,综合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中,管理方面由于制度未健全,未给予较为有效的业务培训,监督不到位等致使护理出现缺陷;护理技术方面主要有护理人员综合水平较低,经验欠缺;人员方面主要是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够或是数量较少无法满足正常工作需要;医源性方面主要是护理人员护理行为不合理或是出现过失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后果。

3讨论

通过研究发现,所选取的社区护理人员中有本科学历者2例(3.57%)、大专有20例(35.71%)、中专有34例(6071%),主要护理人员学历是中专;参加继续再教育培训人员主要有大专和中专学历护理者构成,分别为35.71%、4107%。由于社区护理人员存有学历较低、参加继续学习培训少而且时间很短的不足,致使其专业技术能力有一定的差异性,专业知识较为老化,特别是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意识及技能。大部分护理人员往往只做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性护理工作和较为单一的护理操作,无法实施较复杂的操作,而且不具备较为全面的护理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不良事件由于护理技术方面导致的情况为35.29%、医源性方面为5.88%,这些问题的出现致使社区服务中很难以完成“六位一体”(护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标准化,而且对护理水平发展造成很大的制约作用,致使整个护理水平难以提高。

伴随医学技术逐步发展变化,医学模式也逐渐趋向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的方式转变,所以护理工作指导思想也由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人的健康为中心”,因此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需要关注到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给予其较为全面的护理,而且这些要求也不止是患者所需要的,也是护理工作逐步发展的趋势;而且社区护理也具有一定特殊性。要完成整体护理工作不止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一般护理基础能力,还需要其了解并能够应用的护理特殊知识,例如人文、心理、营养等知识[2]。在本文的研究中发现,社区护理人员并不具有较为全面的心理、伦理、社会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由于目前社区护理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不足,所以需要提高社区护理管理,对社区护士人员进行有益的培训工作。开展合理的护理在职培训,促使由医院转岗至社区工作的护理人员培训的及时实施,而且需要加强护理教育,中专水平已无法满足现今所应用的新护理方法,需要增加护理人员的大专、本科层次。对护理人员所使用的专业课程结构进行有力改革,扩展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项目,将心理学、伦理学、社区护理、营养等学科都应用到护理专业课程当中,使护理课程具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及护理观念,以便能够适应现今的社区护理工作需求,使护理人员具有全科社区护理能力。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行业调查发现,社区所需要的护理人员比医生人数要多出很多。社区服务是根据社区服务对象决定的,社区服务多以慢性病变患者、老年患者及健康居民居多,此类人无需较多临床诊断治疗,但是要求给予充分的家庭访问及有效护理工作,而且需要给予合理的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所以社区护理人员,需要明确社区卫生护理工作所需要的工作态度,知道其重要性,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以积极心态赋予主观能动性,增加医学知识学习能力,具有正确的法律意识,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尽快适应医疗环境,提高工作质量,适应社区护理工作需要。

护理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直接关系到患者是否能够保存生命获得健康,所以需要提供高护理管理水平,确保患者满意度,这也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在进行社区护理时,需要明确质量管理属于重点难点问题,由于社区护理工作拥有较为特别的独立性及复杂性,要求将自然、社会及人文等多种科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而且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自身护理经验,多方面相结合才能够有效完成护理任务[3]。在护理工作管理中,需要及时了解患者满意度,明确每个环节的服务质量,采取合理措施,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按照严格的护理程序开展工作,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应用合理护理工作措施,确保护理管理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继红社区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0,2(5):9091.

护理学和护理的区别篇8

截至20*年底,我国已经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531个,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2%,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部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以及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管理,谈几点意见。

一、确保质量,稳步发展部级自然保护区

部级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目前,我国已建部级自然保护区303个,面积已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占国土面积的10%。加上通过评审尚未报批的10个保护区和我们刚刚评审通过的这批保护区,部级保护区面积已经占到很高的比例。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义,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部级自然保护区列为禁止开发区,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制定主体功能区划及相关政策。因此,我们今后在建立部级自然保护区时一定要统筹考虑、积极慎重,既要在确需保护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予以严格保护,又不能脱离国情,划出太多太大的禁止开发区,影响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近年来,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已对自然保护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蚕食、破坏甚至撤销保护区的现象时有发生,只有建立部级保护区才能依法防范这样的冲击。从最近几年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地方申报部级保护区的积极性还很高,但整个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速度在迅速下降。一些地方担心影响发展,不愿意建立自然保护区。因此,我们还要保护地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积极性,建立保护区毕竟是在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是破坏。今后,在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战略上,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数量和质量、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坚持标准,确保质量,稳步推进部级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

二、统筹规划,优化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布局

现在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实行的是自下而上的申报、评审、审批制度。由于缺乏宏观指导,造成一些区域部级自然保护区过于密集,一些需要通过建立部级自然保护区予以保护的区域,由于地方或部门没有申报而没有建立。另外,部级保护区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界划建的,没有包含整个生态区域。也有一些部级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其范围和功能分区需要作一定调整。总体上看,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与结构还不尽合理。因此,要组织开展部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分区调查和评价,开展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研究。我们已经完成《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由于个别部门有一些不同意见,还没有上报国务院审批。下一步要继续协调沟通,争取尽早上报国务院审批,以指导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在调查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批建部级自然保护区;要按照流域、山系等自然地理单元对已有自然保护区进行系统整合,减少重复建设;要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将相对集中分布但无法整合的保护区连接起来;要在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范围和功能分区不科学的自然保护区进行适当调整。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使部级保护区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功能进一步完善,效果进一步提高。

三、开展评估,提高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对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状况进行考核评估是重要的监督管理措施。开展考核评估,可以肯定成绩和经验,发现问题和差距,促进整改和管理,提高保护的有效性。20*年,环境保护部在辽宁省开展了部级自然保护区评估试点,对评估指标和机制进行研究。今年,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科学院等7部门联合开展了华东六省一市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通过评估,基本了解了华东这一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当前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很多具体的针对性意见和建议,促进了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也提高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保护区工作的认识。综合各省、市的评估结果,福建、上海、浙江3省市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总体较好,其他省的稍差一些。评估情况将向国务院报告,评估结果也将在媒体上公布。关于自然保护区评估工作,我们缺少经验,特别是在标准、方法和机制方面,如何能达到评估效果和目的,又不兴师动众,增加地方和保护区的负担,还请各位评委积极帮我们出谋划策,支持我们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四、深化改革,完善部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机制

护理学和护理的区别篇9

关键词体验式培训社区护士舒缓疗护

中图分类号:R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6)22-0010-04

practiceandeffectoftheexperiential-basedpre-posttrainingaboutpalliativetreatmentandcareforthecommunitynurses

LiUYingyan1,minGXing2,YanGmin1,ZHUBoqin1,JianGShenzhen1,Lining1,JianGChangying3,meiJiuhong1(1.Yingbo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ofpudongnewDistrict,Shanghai200125,China;2.theinternationalinstituteofmedicaltechnologyofSandaUniversity,Shanghai201209,China;3.SouthFerry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ofpudongnewDistrict,Shanghai20012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theexperiential-basedpre-posttrainingaboutpalliativetreatmentandcareforthecommunitynurses.methods:withthepurposivesamplingmethod,40communitypalliativenurseswerechosenandgiventheexperience-basedtrainingcombinedwiththeoryandclinicalpracticesuchastheapplicationofscenariosimulation,casesharing,summingupexperienceandpracticalapplication.theselfdesignedquestionnaireofcommunitynurses’knowledgeaboutpalliativecareandtheinterpersonalreactivityindexquestionnairewereusedtoevaluatetheeffectsofthetrainingfornursesbeforeandafterthetraining,respectively.Results:thetotalscoreofhospicecareknowledgeofthenurseswashigheraftertrainingthanthatbeforetraining(p

KeYwoRDSexperiential-basedtraining;communitynurse;palliativecare

舒缓疗护是随着临终关怀运动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护理方式[1]。研究显示[2],我国护理人员对舒缓疗护的理念、原则及内容认识不足,缺少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储备。2012年上海市开展了舒缓疗护服务实事项目[3],在全市17个区、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试点舒缓疗护服务,2014年又增加了舒缓疗护病床1000张,虽然从床位数量上有了飞跃式发展,但舒缓疗护服务的质量才是决定该项目能否顺利推进和发展的关键。

社区护士作为舒缓疗护的服务主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提高社区护士舒缓疗护理论知识与适宜技术的培训迫在眉睫。体验式教学是通过情景创设、实际操作、体验感悟为过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调整、升华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与潜能,是对“体验”的重视[4]。本研究采用体验式培训对40名社区护士进行舒缓疗护知识、技能及共情能力的培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目的抽样方法,于2015年1月至7月自上海市浦东新区14家试点舒缓疗护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594名护士中,选取40名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培训。40名社区护士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5.55±5.45)岁,35岁及以下20名(50.0%);其中本科护士25名(62.5%);主管护师25名(62.5%);平均护龄(16.03±6.06)年,其中年资11~20年的27名(67.5%);已婚者35名(87.5%);有者4名(10.0%)。

1.2培训方法

1.2.1培训方案构建

本研究通过系统文献分析,在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及案例的基础上,仔细研读《上海市社区舒缓疗护(临终关怀)工作规范》[5],该方案修订稿形成后进行专家认证最终定稿。其内容涵盖身体、心理、社会、灵性4个方面,其中,灵性是使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在内的生命得以统一的力量,根据个人不同信仰,它可以含有或不含有宗教成分[6]。

培训的理论教学内容包括舒缓疗护概论、躯体症状护理、患者心理护理、灵性关怀技巧、家属哀伤辅导、护理书写规范、品管理、疼痛评估。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个案管理计划、护理病例书写、患者心理疏导、家属哀伤辅导、尸体料理规范、沐浴床、洗头机的使用。

1.2.2培训方式

该培训共70学时,每学时45min,包括理论与实践教学2部分。理论教学安排30学时,实践教学安排40学时。

1)理论情景模拟体验

所有理论课程讲授以案例导入的方式展开,案例均来源于临床,涵盖患者入院评估、诊断、护理、患者离世前、后对家属的哀伤辅导,以视频、照片及文字形式呈现,涉及到关键知识点时会预设问题。授课结束后预留10min让学员进行思考,然后进入情景模拟体验阶段,即请学员分组轮流扮演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等角色。

扮演患者的学员尽可能再现癌症患者躯体疼痛失能、听力、视力有障碍时的表现,面临死亡时的恐惧、不舍及表达未了心愿时的状态;扮演护士者尽可能真实体现照护者的照护方法,重点回答教师在案例展开时提到的问题;扮演家属者尽可能再现面临家人进入临终状态时的无助、担忧、心痛以及对于医护人员的期许。小组学员完成角色扮演后,其他小组学员就其表现、特别就护士进行照护的方法进行点评并分享其感受和观察结果,最后由授课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学员进行反思、总结。

2)实践病房跟师学习

实践教学阶段安排学员到舒缓疗护病房跟师学习,根据培训方案先由教师讲解规范要求并亲自示范,选择目标患者及家属。随后学员分组到患者床边进行护理实践体验,将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到再认识与提高,通过沟通、交流切实感受不同患者及家属的躯体与心理痛苦,以此发现护理问题制定相应措施,完成护理个案照护计划及各项书写要求。每位学员在护理实践后进行反思总结及小组互评、点评。

1.2.3评价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问表:采用自设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护龄、婚姻状况、等。②社区护士舒缓疗护知识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4个纬度、45个条目,其中舒缓疗护概述11题、临终者躯体症状与护理15题、临终者心理护理与灵性关怀技巧9题、家属哀伤期心理护理10题。每项内容选项为:对、错、不清楚,正向题分别赋值为1、0、0,反向题赋值0、1、0分。每项得分相加求和,得分越高表示知识掌握情况越好。采用得分率对结果进行统计,得分率=(实际得分/可能最高得分)*100%。经5位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评定,问卷的内容效度(CVi)为0.893。40位护士问卷测评后内部一致性Cronbacha为0.792。问卷信、效度在可接受范围。③人际反应指针问卷(interpersonalReactivityindex,iRi-C):该量表由台湾地区学者吴静吉等[7]于1987年依据Davis的人际反应指标修订,已经作为共情能力评估量表广泛应用于中国人群[8]。量表共包含4个维度(同情关怀、观点取代、幻想力、身心忧急)、22个条目,总分在0~110分之间,总分越高说明共情能力越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53~0.78间,重测信度介于0.56~0.82之间。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由“不恰当”至“很恰当”,分别赋予0~4的分值,反向题则相反进行计分。

1.2.4资料收集

调查问卷由项目组成员逐一向研究对象解释条目内容,说明填写要求,当场填写并收回。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p

2结果

2.1干预前、后护士舒缓疗护知识得分

干预前、后比较发现,社区护士的舒缓疗护知识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干预前、后人际反应指标比较

干预前、后比较发现,社区护士的人际反应总分较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体验式培训可有效提升护士的知识水平与共情能力

2013年,何静等[9]通过对上海市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1名护士调查后发现,仅19.0%的护士对舒缓疗护知识掌握情况达到良好,其余被调查者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仅处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然而,良好的掌握舒缓疗护知识是护士开展服务的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体验式培训方法前、后,护士的舒缓疗护知识与共情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体验式培训可有效提升护士心理和灵性照护知识水平

舒缓照护的核心理念是整体护理,整体护理强调生理、心理、社会、灵性各层面的整合,其目标是满足患者各层面需求,以达到身-心-灵和谐,肯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12],而心理和灵性照护是舒缓照护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13]。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护理与灵性关怀知识维度得分在培训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进一步探索提升护士躯体症状护理知识水平的有效培训方法

舒缓疗护适用于对各种康复性治疗无效的患者,最首要的问题就是镇痛及缓解患者的各种不适症状[15]。护士作为和患者接触最多、最直接的医疗服务人员,被视为症状管理最主要的参与者。王京娥等[16]于2012年调查98名从事癌痛治疗的医护人员,结果显示社区医护人员对于wHo倡导的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的知晓率很低。王晓庆等[17]也指出医护人员的癌痛、镇痛知识缺乏,混淆了止痛药物成瘾性、耐药性和依赖性的概念,同时忽略了对患者癌痛的控制。由此可见,提升舒缓疗护护士的疼痛控制等躯体症状护理知识水平对提升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而言是关键所在。

本次使用体验式培训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控制知识没有显示出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单纯采用情景体验、案例讨论和小组交流的方法对于躯体症状护理技能的掌握可能有一定效果,但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则更适合用直接讲授和技能示教的方式。因此,建议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培训,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3.4研究行之有效的哀伤知识辅导方法

哀伤辅导指协助哀伤者在合理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地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国内哀伤辅导的发展与舒缓疗护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哀伤辅导属于舒缓疗护服务的一部分[18]。当疾病发展到终末期,患者不得不面临死亡,其亲人也将承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此时哀伤辅导显得尤为重要,而国内哀伤辅导发展较为缓慢。护士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务工作者,在哀伤辅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哀伤相关知识的掌握是较好参与此服务的关键和基础。本研究采用的体验式培训方法并未在提升哀伤服务知识水平上显效,提示该培训方法尚存在不足,需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以真正达到舒缓疗护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红霞,殷磊.姑息护理―新型的护理方式[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103-105.

[2]邹敏,徐燕,袁长蓉.国内外姑息护理认知现状的研究与思考[J].护理杂志,2006,23(6):50-51.

[3]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2年市政府实事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的通知[沪基层(2012)10号][eB/oL].(2014-04-09)[2016-08-02].http://wsjsw./wsj/n2006/n4081/n4082/n4083/n4152/u1ai137760.html.

[4]钟启D,陈向明.体验式课程的教学知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5]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舒缓疗护(临终关怀)工作规范的通知[沪卫基层(2013)1号][eB/oL].(2013-01-09)[2016-08-02].http:///dfzc/10003.jhtml.

[6]BaldacchinoDR.teachingonspiritualcare:theperceivedimpactonqualifiednurses[J].nurseeducpract,2011,11(1):47-53.

[7]詹志禹.年级、性别角色、人情取向与同理心的关系[m].台湾: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1987:7-14.

[8]张凤凤,董毅,汪凯,等.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55-157.

[9]何静,徐蓉,陈慎,等.社区护士临终关怀知识和态度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6):73-75.

[10]BruneroS,LamontS,Coatesm.areviewofempathyeducationinnursing[J].nursinq,2010,17(1):65-74.

[11]Hope-stoneLD,millsBJ.Developingempathytoimprovepatientcare:apilotstudyofcancernurses[J].intJpalliatnurs,2001,7(3):146-150.

[12]LunderU,Furlanm,Simoni?a.Spiritualneedsassessmentsandmeasurements[J].CurropinSupportpalliatCare,2011,5(3):273-278.

[13]peteetJR,BalbonimJ.Spiritualityandreligioninoncology[J].CaCancerJClin,2013,63(4):280-289.

[14]董凤齐.灵性照护在终末期癌症患者中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20):1853-1856.

[15]苏永刚.中英临终关怀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16]王京娥,黎莹.社区医务人员癌痛治疗相关知识调查[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2):120-121.

护理学和护理的区别篇10

关键词舒缓疗护临终关怀认知态度

中图分类号:R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8-0044-0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疾病谱向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的转变,居民舒缓疗护的需求逐渐增加。舒缓疗护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利于维护患者尊严及保障患者的基本权利。但舒缓疗护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及老年患者对舒缓疗护概念也较陌生。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首批开展舒缓疗护的试点单位之一,为了解本社区居民对舒缓疗护服务的认知和需求状况,我们进行了居民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上海徐汇华泾镇社区户籍及常住居民为对象,采用偶遇抽样(accidentalsampling)方法,抽取250名18岁以上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112人,女138人;年龄18~95岁,平均年龄(46.55±20.78)岁。所有对象均意识清晰,自愿参与调查。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自行编制临终关怀认知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个部分:一般情况和舒缓疗护认知情况。

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患病情况等。

舒缓疗护认知情况调查包括13个封闭式问题和1个开放式问题:①对舒缓疗护的认知:舒缓疗护的服务对象、服务宗旨、服务内容、舒缓疗护的含义、哪些机构提供舒缓疗护、舒缓疗护的费用承担、家属的参与作用、疼痛知识、舒缓疗护与安乐死的区别10个条目。每题回答正确得1分,满分为10分,得分越高认知程度越好。②对舒缓疗护的态度测试:包括是否接受舒缓疗护服务、是否同意建立舒缓疗护病房、对开展居家舒缓疗护的态度、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舒缓疗护的态度等4个条目。

1.2.2调查方法

调查员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担任,调查前先进行培训。填写前调查员先对调查对象给予必要的解释,对调查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进行说明,问卷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核对无缺项后当场收回。发放问卷250份,回收率100.0%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调查问卷进行统一编号,录入epidata数据库,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时使用SnK法,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社区居民舒缓疗护认知情况

社区居民对舒缓疗护的认知,平均分为(3.92±2.05)分。其中回答正确率较高的题目有:舒缓疗护概念和舒缓疗护的对象;回答正确率低的4个问题是:舒缓疗护的费用承担、舒缓疗护与安乐死的区别、舒缓疗护服务内容、家属在舒缓疗护中的参与作用(表1)。

2.2不同年龄、性别、学历对舒缓疗护认知的影响

不同年龄组对象的舒缓疗护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0,p

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8,p>0.05)。

不同学历组对象的舒缓疗护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9,p

2.3居民对临终关怀的态度

有81.2%(203/250)的对象能够接受生命终末期舒缓疗护服务;84.0%(210/250)的对象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舒缓疗护病房持赞成态度;63.2%(158/250)的对象赞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居家舒缓疗护;70.4%(176/250)的对象认为舒缓疗护服务有利于患者及其家属,是一种人性化的护理举措。

3讨论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2008年底60岁老年人口为1.69亿,占人口总数的13.3%[1]。有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是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恶性肿瘤的高发病率及死亡率导致临终关怀需求的急剧上升;50.0%的癌症患者伴有中或重度疼痛;临终患者住院一床难求,生离死别对家属心灵造成的痛苦等都亟待舒缓疗护服务的开展。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普遍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舒缓疗护服务持认可态度,但调查对象对舒缓疗护认知度的得分整体偏低,对舒缓疗护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调查结果显示,12.3%的社区居民从未听说过“舒缓疗护”,61.2%的社区居民不了解舒缓疗护的服务宗旨,72.8%的居民不了解舒缓疗护的服务内容,64.0%的居民不理解舒缓疗护的含义,68.8%的居民不知道哪些机构提供舒缓疗护服务,90.8%的居民不知道舒缓疗护的费用承担情况,70.0%的居民不了解舒缓疗护中家属参与的作用,74.0%的居民不知道舒缓疗护与安乐死的本质区别。均分只有3.92±2.05。因此加强对舒缓疗护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让生命在逝去时保有一份安宁与尊严,是舒缓疗护服务顺利开展的关键。

不同知识及年龄结构的居民认知度得分有差别,高学历组认知情况好于低学历组,年龄41~70岁组好于其他年龄组。分析其原因,高学历组的对象更愿意接受新事物,更易于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途径获取信息,更容易形成共识。因此今后要加强对低学历人群的舒缓疗护宣传力度,纠正错误认知。年龄41~70岁组的对象认知情况好于其他两组,可能他们是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受众,加上这个年龄段的人肩负家庭重担,更能够理解舒缓疗护给家庭带来的好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拓宽宣传教育面,针对不同的年龄段人群采取不同的宣传形式。

虽然上海市舒缓疗护工作刚刚起步,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舒缓疗护已经被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随着家庭小型化和“空巢”老人的增多,家庭对老人的照顾越来越少。许多家庭面对临终患者感到无助,更希望社区能开展居家舒缓疗护来减轻后顾之忧,本次调查的结果与国内报道一致[2]。

舒缓疗护是指对于那些得了不愈之症的患者提供一种积极的综合照护,以提高其生命质量,主要是通过疼痛控制,缓减身体的不适症状,同时处理好患者及家属在心理、社会和心灵上的问题[3-4]。开展舒缓疗护服务对解除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的身心痛苦、节约卫生经费、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我们应当做好宣传教育,使居民逐步转变传统观念,让舒缓疗护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接受,使舒缓疗护事业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端.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基本状况及养老保险模式选择[J].统计与管理,2011,27(5):79-80.

[2]张鹊,施永兴.京津沪三地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临终关怀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719-721.

[3]wHo.wHodefinitionofpalliativecare[eB/oL].[2013-02-06].http://who.int/cancer/paliiative/definition/en.

[4]沈彩芳,曹燕亚.居家舒缓疗护对临终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J].上海医药,2012,33(1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