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研究性学习的感受十篇研究性学习的感受十篇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7:55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篇1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及道德感。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增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知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并解决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要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像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要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长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使学生的意志越来越坚强。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以及性学习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的作品,品位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认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理智感――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会使学生乐于学习、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习、生活的热情。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课题小研究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探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界研究领域的一个崭新课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能充分展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易于参与并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之一,为此。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尝试,试图探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规律。

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知识

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为目标,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探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变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投入到问题中去。在问题中。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加工转化成自己理解的方式。从而收获更多。可以说这个“收获”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它可能是某个见解,某个活动的策划方案,或是某种意识的形成等等。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某种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判断、分析、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它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实际上。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给学生以现成的答案和结论,而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虽然接受了知识,却对知识不甚了解。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为学生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就能容易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争吵》一文,主要是通过写同学之间为一件小事而发生争吵,事后又后悔,相互承认了错误,最终言归于好的事,表现了他们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课题本身就已经点明了事件,因此一开课。我先让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两遍,紧接着便问同学们:刚才我们齐读了课题,有谁能够告诉我,这篇文章是写谁和谁争吵?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都可以回答。写的是克莱谛和“我”的争吵。

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任何事情都很好奇。他们当然非常想知道,他们俩为什么会吵架?他们俩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等等。由“争吵”二字产生的种种联想都会成为他们求知欲的下一个突破口。在学生这种自主的学习氛围中,教师紧扣课题,以学生的想法为线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这次争吵中,你觉得克莱谛是个怎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认真阅读课文。边用眼找,边动手画,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相比旧式的教学模式:分析课文时逐段讲解。或是填鸭式的满堂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了,学习兴趣更浓烈,当然学习的效果也会好很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得出自己的结论,“克莱谛是一个宽容的人,虽然他的朋友对他就起了尺子。但他还是伸出了友好的双手。”“他是个善良的人……”学生都喜欢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文。避免了老师的包办代替,避免了学生课堂上“等”、“靠”、“要”的现象。学生口头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在探究性教学和教师的引导下,课堂已经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接下来理解“我”在争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对父亲的话的理解,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重视和引导学生的全员和主动参与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和主动参与。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每个学生都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他们有能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理解和解释。他们还具有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进行自行研究的能力。开展探究性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知识。探索性学习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集体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例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教师就注意利用问题来调动全员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前安排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和进行预习,经过这一环节后。学生在课堂上纷纷提出了问题,如:“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的呢?”、“课题叫《太阳》”,为什么还用那么多文字写它与人类的关系呢?围绕一个个问题,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前后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谈论。在彼此的交流中,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接着,教师又让组内同学分别讲解“水循环”、“煤炭的形成”、“风的形成”的内容,可以说,每个学生在课题小组中都担当了一部分研究的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他们对太阳产生的兴趣更浓厚了,在组内。一些知识面较广的同学纷纷抢着把自己知道的有关太阳的知识告诉大家,例如:太阳风是怎样形成、什么是太阳黑子等等。这样一来,有些落后的同学。不但没走神,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

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强对知识的体验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是个高频用词和重要理念。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知发展相伴相随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体验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亲历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学生必须亲历亲为。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过程如影相随。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通款曲,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悲欢,产生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陶冶。二是个人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伴随语文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一种主体行为。在体验中。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所经历的时代,而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体验不是凭空进行或只在情感活动中进行。而是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二纬中进行。情感体验有情感的纬度,又有了认知的参与。感悟、思考、理解后的体验才能深刻。宣传心理学“建议综合运用诉诸感性和诉诸理性的两种方式”,值得语文教学借鉴。比如是一堂课,开头动之以情,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并使他们全部心理生理活跃化:之后。向着被引起了兴趣的、进入兴奋状态的学生。合乎逻辑地逐一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着感悟、理解等认知的发展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会逐步深入。比如,《军神》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或是向长辈、大人(特别是做过大手术的人)进行调查其遭受痛苦的感受,切实地体验刘伯承的坚强意志。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学习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虽然说。小学生的这种“研究”本身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严密性,但通过这种研究,学生在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的过程中,学到了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并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还可以学会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方法。小学语文负载有丰富的文化,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并蕴含有丰富的创新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课题小研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学生“课题小研究”就是由老师提出一些小题目(或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些适合自己“研究”的题目)为了避免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或“研究化”,我们要求学生研究的课题都是学生平时经常接触和思考的问题,是学生通过努力后可以实现和完成的问题。比如:“太平乡的白色污染的现状及解决的办法”、“如何让废旧电池不再影响我们的环境”、“校园环保问题调查”、“太平乡自行车违章状况及对策”、“零花钱如何花的有意义的调查”等课题。

让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的具体步骤:①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提出课题)。②让学生写出课题研究的意义。③学生收集有关课题的资料。④整理材料、形成结论。⑤提出意见和建议。⑥形成小论文。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篇3

关键词:语文研究学习非智力影响

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能够增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学会分享与合作,能够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良好的精神意志的发展。

1.满足学生的社会发展需要

1.1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在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时,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1.2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1.3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2.激活学生的兴趣与思维探究动力

教学中需要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时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3.陶冶学生的情操与确立正确价值观

3.1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3.2增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知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3.3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的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认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3.4树立正确价值观。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的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丰富学生的心象

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能够使我们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象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象。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显然,这样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经常运用视觉心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不断丰富学生的心象储备,从而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5.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篇4

关键词:离子键化学教学研究性课题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当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已受到广泛重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彻底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学生自主研究、自由创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创新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研究性课题的指导,实现化学教学的创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学情境,诱发研究动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并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题研究与探索。

例如,在学习《离子键》一节时,我们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那么多的物质,原子与原子之间是怎样相互结合的呢?(2)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来理解,钠原子和氯原子是怎样结合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呢?(3)离子键的本质是什么?(4)哪些原子之间可能形成离子键?

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讨论,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离子键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二、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超越创新

在学生的研究性课题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超越创新。

例如,在《离子键》一节课中,我设计了课堂设问这一环节,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主研究、自由创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课堂提问到课下思索,让学生在独立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尝试失败,使他们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调整方法,最终取得成功。

三、重视探究过程,感悟创新苦乐

中学生在研究性课题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像科学研究工作者那样去做出巨大的发明和发现。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研究性课题中的活动仅仅属于一种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是一种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要真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求发展,在自主探索中求创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比如,在学习《离子键》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进行课后探索:(1)搜集材料,自制一个氯化钠晶体结构模型。(2)在氯化钠晶体中是否存在单个的“naCl”分子?(3)在氯化钠晶体中,与钠离子最近且等距离的钠离子有几个?(4)已知氯化钠晶体的密度为2.2g/cm3,试计算氯化钠晶体中两个最近的钠离子之间的距离。

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探索,同学们对离子键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使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还不只是在于结果。能得出一个颇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固然很好,但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关注现实、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视“过程”的亲历和体会,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无论课题研究的结果怎样,过程本身就已经使学生受益颇丰,有这个参与的过程和没有这个过程,绝对是不一样的。

四、渗透科学方法,全面提高素质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篇5

电子书包发展已十余年,但对使用满意度的研究为数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通过网络对我国某省市使用电子书包的71所小学的5,788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建立电子书包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以及互动学习活动可作为预测因子积极影响电子书包满意度,而自我效能感则无显著影响。此外,在学生个人背景信息中,性别差异对电子书包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影响,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的不同显著影响电子书包满意度水平。最后,从教师、家长、学生以及技术角度对提升电子书包满意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电子书包;满意度;影响因素;技术接受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6)02―0017―10

一、引言

近年来,个人数字终端设备逐渐进入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电子书包作为更新传统教材形式的重要工具,凭借其特有的个性化、移动性、按需服务等优势,使“随时随地学习”“个性化学习”“互动学习”等新学习理念成为现实。全球权威机构新媒体联盟(nmC)《地平线报告》(Horizon),连续两年(2010-2011年)将电子书列为近2-3年将对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1]。电子书包逐渐走进促进教育信息化、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研究进程当中。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概念、优缺点的辨证分析;技术规范的设计与研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课堂实施可行性、实施策略、需求等的影响的实证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2]。已有研究侧重于从概念层面、实用层面及物理层面探讨电子书包,较少关注电子书包在使用过程中的输出效果评价,使用效果验证的新视角成为电子书包未来研究趋势之一。信息系统研究表明,用户满意度是评估系统应用成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3],满意度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4],缺乏满意度成为使用者成功采纳信息系统的障碍。因此,对电子书包的满意度进行研究,将从一个新的角度为电子书包发挥学习效果做出贡献。

国内学者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探讨较少,较具代表性的是江丰光等人基于一线教师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混合式研究方法深入电子书包一线实验学校进行研究,发现教师对电子书包的现有功能系统比较满意,不同学科的教师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所不同[5],为未来电子书包系统设计提供了指导和启示。如今,电子书包在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等地已陆续开展实际教学应用实验,学生是电子书包的直接使用者,是影响电子书包试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除了研究教师对该项技术的满意度外,学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测评必不可少。研究表明,使用电子书包有如下几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学生角度包括学生态度、行为意向、计算机技能等;教师角度包括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对电子课本需求性的认可度、能否提高学习效率等;电子书包本身角度包括学习资源、功能需求、内容编排等[6]。那么,这几类维度下的某些因素是否影响学生对电子书包的满意度?如果有,又将存在着怎样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即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

二、满意度相关研究

学习者对学习经历的满意度越高,其持续学习的能力越强[7]。满意度作为影响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是探究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效果的一个研究点。由于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千变万化,因此大多数研究都是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和侧重点,综合考虑多种相关理论,提出影响满意度的因素,进而确定假设,开展实证研究。研究过程中,从变量确定、提出假设、问卷设计、数据采样与分析到提出结论都相当严谨细致,采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得出精确研究结论[8]。这些都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参考和值得借鉴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心理学和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者为在线学习定义过多个重要变量,其中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和期望确认模型(expectationandConfirmationmodel)对理解在线学习有一定贡献,这些模型聚焦于信息技术,模型中的决定性因素被用来作为预测信息系统满意度的变量。Davis在技术接受模型中提出将感知有用性(perceivedUsefulness,pU)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easeofuse,peoU)两大核心因素作为影响行为意向的重要变量,用于预测和衡量使用者接受信息技术的趋势,被众多学者证实与学习者满意度存在一定联系[9-11]。此外,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两项因子决定使用态度,使用态度通过影响行为意向进一步决定学习者采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个人信念和行为。Sun等人将学习态度作为学习者维度下的一个重要因子,对在线学习的学习满意度进行预测,发现积极的态度将导致学习者对学习系统更高的满意度和有效性感知,并增加成功的学习体验[12]。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对计算机或信息技术的态度是影响学习系统满意度的因素[13][14]。除了技术接受模型所涉及的变量,Bhattacherjee针对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提出的期望确认模型,被相关研究证实能够作为理论基础预测信息技术的满意度与持续使用意向[15][16]。模型中的“期望确认度”因子基于期望确认度理论,表明用户实际使用某信息系统后的感知效用与期望符合的程度,与最终满意度呈正相关,并间接影响持续使用意向,可作为预测信息系统满意度的因素进行研究。教育研究领域对该因素进行满意度研究的为数较少,Liaw在预测学生使用Blackboard系统的满意度、行为意向和感知有效性的关系中发现,对学习系统的感知有效性与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这里的“感知有效性”主要指学生对学习系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动机和学习表现的期望[17]。

除了以上模型中涉及的变量外,环境特征和学习者特征中的重要因素对系统发挥学习效果同样具有关键作用[18][19]。环境特征,如同步或异步互动学习环境,能够创造一种高层次的交流氛围,学习者与教师或学习者之间通过有效的信息分享对学习环境进行认知和评价。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影响学习者的行为与表现。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是学习表现的有效预测变量,积极的互动交流氛围将带来更高的学习满意度。当学习者认为学习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师生及生生互动环境时,学习过程的满意度会得到加强[20]。学习者特征,如自我效能感等,能够通过学习者的自我认知影响对学习系统的满意度和有用性评价。自我效能感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提出,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作用于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相关研究表明,增加自我效能感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久性,进而提升学习者的学业表现和效果期望[21][22]。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假设模型来验证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如图1)。模型包含六项自变量,即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自我效能感以及互动学习活动,满意度作为因变量。上述相关研究已表明该六项自变量可作为预测学习系统满意度的影响因子,那么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是否依然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需要进一步加以证实。除此之外,本文还加入了学生个人背景信息作为协变量,如性别、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等,并探究这些变量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作用。研究问题如下:

1.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自我效能感以及互动学习活动六项变量与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关系是什么?

2.学生个人背景(包括性别、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差异是否会影响电子书包的满意度水平?

图1电子书包满意度影响因素假设模型

三、研究假设

tam的理论框架可用于预测在线学习满意度,研究表明其中的变量对学习者满意度有显著影响[23][24]。Joo等人在对网络大学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中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学习者满意度的重要预测因子,学生对在线课程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对学习满意度有直接积极影响[25]。Lee证实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网络课堂的满意度有积极显著影响[26]。Cao等人在对网络社交媒体的教学效果研究中发现,感知有用性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有积极显著影响,能导致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的增加[27]。因此,研究假设1、2如下:

H1:感知有用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H2:感知易用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学习者的态度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态度会增加学生对学习系统的接纳程度,并影响对学习满意度的感知与评价。满意度作为对学习工具接受度的一种体现,在计算机辅助学习研究中常用来衡量学习者的态度[28]。Hannafin和Cole指出态度影响学习兴趣,对于计算机学习有积极的态度会增加成功的几率[29]。Sun等人认为,学习者态度对在线学习满意度有积极影响,并将态度作为影响学习满意度的重要因子[30]。因此,研究假设3如下:

H3:使用态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感知有效性表现为学习者认为学习系统能够实现预期学习目的的效力,例如学习系统中学习资源是否简单易懂便会影响学生对该系统的有效性感知。Keller的研究表明,学习满意度与学习者对学习效果的直觉和感受直接相关,并将学习成效作为学习满意度的基本决定因素之一[31]。Hui等人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的研究中发现,感知有效性与学习满意度呈正向相关关系。因此,研究假设4如下:

H4:感知有效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学习者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便能够以较高的自信力完成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对学习过程的满意性评价。增加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久性,最终导致对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期待的提升[32]。wu等人对混合在线学习环境中学生满意度的实证研究表明,计算机自我效能是学习满意度的基本决定因素之一,通过积极影响表现期望来间接影响学习满意度[33]。Liaw和Huang对有在线学习经历的1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感知满意度有积极显著影响[34]。因此,研究假设5如下:

H5:自我效能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依据moore的研究,学习活动过程有三种类型的互动,分别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习资源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35]。以学习系统为中介,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之间的互动越频繁,学习满意度越高[36]。Kang和im的研究表明,通过在线学习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够预测学习满意度,且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学习成就有显著相关关系[37]。Liaw和Huang将互动学习环境作为因子,预测在线学习环境中对学习者的自我调节作用,发现互动学习环境对自我调节和感知满意度均有积极显著影响[38]。因此,研究假设6如下:

H6:互动学习活动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我国某省市71所使用电子书包的小学,通过网络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于2013年11月4日在问卷网上,数据收集于2014年1月8日。共回收问卷7,90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的5,788份问卷用于数据分析。5,788位研究对象中,男生2,983人(51.54%),女生2,805人(48.46%)。学生分布于一至六年级,低年级(一至三年级)共1,519人(26.24%),高年级(四至六年级)共4,269人(73.76%)。另外,研究对象个人基本资料还包括电子书包的学习背景信息,如在“电子书包课堂使用频率”中,几乎每次课都用的有3,537人(61.11%),几节课用一次的有1,870人(32.31%),一学期偶尔用一两次的有381人(6.58%);在“家长对自己学习的重视程度”中,非常或比较重视的共有5,571人(96.25%),一般、不太重视或从来不管的共有271人(3.75%)。

(二)测量工具

通过网络问卷收集研究数据,网络问卷主要包含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等)和七项测量变量,分别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自我效能感、互动学习活动以及满意度。为了保证问卷的内容效度,所有测量项目均基于已有文献,并做了适当调整以符合电子书包主题的研究情境和研究对象的认知程度。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两项变量参考Davis在1993年编制的用于衡量用户对信息技术接受度的“perceivedUsefulnessofelectronicmail”和“perceivedeaseofUseofelectronicmail”量表[39],将量表中的技术关键词“electronicmail”改为“电子书包”。感知有用性主要测量学生认为使用电子书包对学习业绩提高的程度,感知易用性主要测量学生认为电子书包容易使用的程度。使用态度变量参考moon和Kim在2001年将tam进行拓展并预测用户对万维网(worldwideweb)接受度研究中的“attitudetowardUsing”量表[40],将量表中的技术关键词“www”改为“电子书包”,主要测量学生使用电子书包的积极态度。感知有效性、互动学习活动和满意度三项变量分别借鉴Liaw在2008年预测学生对Blackboard系统的满意度、行为意向和感知有效性三者的影响因素时制定的“e-learningeffectiveness”“interactiveLearningactivities”和“perceivedSatisfaction”三项量表[41],将量表中的技术关键词“e-learning”改为“电子书包”,感知有效性主要测量学生认为电子书包对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的有效程度,互动学习活动主要测量学生借助电子书包与同学和老师发生的互动学习过程,满意度主要测量学生对电子书包提供的知识内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满足程度。自我效能感变量参考morgen和Jinks在1999年编制的儿童学习自我效能量表(mJSeS)[42],主要测量学生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如“当我努力时,我会取得好成绩”“我能回答其他同学不知道的问题”等。问卷选项采用5级里克特量表,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

表4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自变量\&因变量:满意度(pS)\&β\&R2\&t\&感知有用性(pU)\&0.095\&0.003\&7.93***\&感知易用性(peoU)\&0.103\&0.007\&9.95***\&使用态度(atU)\&0.350\&0.637\&29.25***\&感知有效性(pe)\&0.238\&0.069\&18.94***\&自我效能感(Se)\&──\&──\&──\&互动学习活动(iLa)\&0.182\&0.022\&16.58***\&F(d.f.5,5782)\&3264.91***\&R\&0.859\&R2\&0.738\&调整后的R2\&0.738\&]

注:***表示Sig.在0.001水平上显著。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除自我效能感外(p=0.439>0.05),其余变量均对满意度有积极显著影响,因此除假设5,其余假设均成立(见表5)。

表5假设检验结果

[假设\&是否成立\&H1\&感知有用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是\&H2\&感知易用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是\&H3\&使用态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是\&H4\&感知有效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是\&H5\&自我效能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否\&H6\&互动学习活动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是\&]

(五)t检验与anoVa分析

t检验方法分析性别差异对满意度的影响效果,表6显示性别对满意度无显著影响(p>0.05)。

表6性别与满意度t检验结果

[协变量\&维度\&均值\&标准差\&t\&性别\&男\&4.58\&0.66\&-1.36\&女\&4.60\&0.62\&]

anoVa方法分析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以及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对满意度的影响作用。表7显示年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作用(p

表7年级与满意度anoVa分析结果

[协变量\&维度\&均值\&标准差\&F\&年级\&一年级\&4.98\&0.11\&5.97***\&二年级\&4.83\&0.51\&三年级\&4.55\&0.65\&四年级\&4.59\&0.64\&五年级\&4.60\&0.61\&六年级\&4.59\&0.79\&]

注:***表示Sig.在0.001水平上显著。

表8显示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作用(p

表8电子书包使用频率与满意度anoVa分析结果

[协变量\&维度\&均值\&标准差\&F\&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基本每次课都用\&4.67\&0.59\&74.96***\&几节课用一次\&4.47\&0.68\&一学期偶尔用一两次\&4.44\&0.75\&]

注:***表示Sig.在0.001水平上显著。

表9显示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作用(p

表9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与满意度anoVa分析结果

[协变量\&维度\&均值\&标准差\&F\&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非常重视\&4.65\&0.59\&70.25***\&比较重视\&4.29\&0.80\&一般\&4.20\&0.69\&不太重视\&4.21\&0.90\&从来不管\&4.34\&1.05\&]

注:***表示Sig.在0.001水平上显著。

六、讨论与结论

本文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自我效能感以及互动学习活动六项变量和性别、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以及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四项学生个人背景信息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作用。

关于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互动学习活动以及自我效能感六项变量与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关系是什么?

表3的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六项变量均与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说明学生对电子书包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的提高能够促进满意度的提升,学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和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学习活动有助于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提升,反之亦然。表4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上述六项变量中有五项可作为自变量来预测满意度因变量,按解释力度的大小依次为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互动学习活动、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有用性,联合预测满意度73.8%的变异量,而自我效能感无法作为自变量来预测对满意度的影响作用。这说明学生的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互动学习活动、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有用性的提高能够导致学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提升,反之亦然。

关于研究的第二个问题:学生个人背景(包括性别、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差异是否会影响对电子书包的满意度水平?

表6的t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差异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无显著影响;表7的anoVa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差异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对电子书包有更高的满意度评价;表8的anoVa分析结果显示,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使用频率越高,满意度越高;表9的anoVa分析结果显示,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影响,重视程度越高,满意度越高。

除此之外,表1对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尤其对电子书包能够提供所需的知识内容有较高的评价,而在电子书包提供个性化学习方面则评价相对较低。

据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学生对电子书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有效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并具有因果关系。提高电子书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有效性水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满意度;电子书包有用性、易用性和有效性的良好感知,会导致较高的满意度评价。

2.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学生的使用态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并具有因果关系。提高学生的使用态度,有助于提升电子书包的满意度;积极的使用态度会导致较高的满意度评价。

3.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互动学习活动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并具有因果关系。提高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频率,有助于提升电子书包的满意度;有效的互动学习活动会导致较高的满意度评价。

4.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电子书包满意度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但不具有因果关系。学生借助电子书包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程度越高,对电子书包的满意度评价就越高,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并不会影响满意度评价。

5.在学生个人背景差异中,性别差异不会影响电子书包满意度评价;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和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影响学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评价。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提出的电子书包满意度假设模型包含的影响因素基于以往研究成果,并只选取较为代表性的变量。其次,研究的因变量为单一指标,即满意度。以往类似研究表明,学习成绩等同样可以作为因变量来进行预测[43][44]。再次,提出的假设大都基于对在线学习系统的研究结果,并直接迁移到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最后,使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预测因变量的影响因素,未来研究可以使用其他分析方法如Sem、神经网络等来探究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七、提升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建议

当前,基于电子书包的教学模式研究成为未来电子书包研究趋势之一[45],本研究发现基于电子书包的互动学习模式能够促进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提升,这为该研究趋势提供了研究切入点。因此,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中,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不要简单地将电子书包视为“高级课件”,而应多借助电子书包与学生发生互动交流,围绕电子书包中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功能灵活开展教学活动,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与电子书包相应功能实现动态链接,从而提高师生课堂互动效果。祝智庭指出,在由学生、机器(电子书包)、教师所构成的新型生态系统中,如何使“师―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师―机―生”互动,在课前、课中、课后协调有序,将是对未来教育的重大挑战[46]。此外,教师还应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在电子书包教学中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依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机动延展电子书包使用频率,为学生构建创新的技术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

电子书包在家庭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学生在家学习和家长辅导,家长角色作用的发挥同样对提升电子书包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家长要提高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利用电子书包中的资源学习家庭教育方法,对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进行有效辅导;要与教师保持沟通,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指导并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此外,虽然家长的言语、行为和态度会对学生的自我效能判断产生重要影响[47],但本研究发现,对于小学生而言,自我效能感并不会显著影响其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评价。因此,对处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家长在对其使用电子书包学习表现出重视和认可的同时,也应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批评指正,不必过分担忧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电子书包的直接使用者――学生而言,认为使用电子书包学习“是一个好主意”“是一件开心的事”都会影响学习过程的满意度。本研究发现,使用态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力最高,即抱有积极的使用态度是该项工具发挥学习效果的关键。此外,虽然积极的自我效能感会使学生感知到学习任务容易实现,但在电子书包的小学学习环境下,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若都能够顺利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并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将有助于获得学习过程的满意性认知与评价。

衡量一项技术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取决于使用者的接纳与有效应用程度,即技术接受度[48]。对于技术接受度而言,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核心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会影响学生对电子书包的学习满意度,电子书包在促进学习绩效和操作程序简单化方面的效果有所提升,将积极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满意性感知。牟智佳和张文兰在电子书包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中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直接影响学生的使用意向,并提出在电子教材的设计上,需要从知识内容和用户体验两个层面出发,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电子内容、知识管理服务和社会性阅读三个模块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其对电子书包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进而提高他们的使用意向[49]。此外,本研究发现,感知有效性同样有助于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提升,主要包含电子书包在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三方面的有效感知。电子书包系统主要由学习终端、学习资源和服务平台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通过技术优化学习功能,如学习终端便携式、界面简单、操作流畅;学习资源多媒体化、多元化、微型化;服务平台个性化、多样化、满足学生需求,从而发挥学习效果并帮助学生有效实现学习目标。孙众和骆力明提出的电子课本“三层次五要素”的设计理念,强调学习目标聚焦度高且可智能推送的学习资源,符合学科特色且实现离线使用、在线更新的学科工具,与资源实现多对多关联的学习活动,支持人际交往的社会认知网络,实现按需生成的个性化教材[50]。这些都从技术角度为提升电子书包满意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的借鉴。

[参考文献]

[1][6]吴永,雷云鹤,杨飞,马晓玲.构筑数字化教育生态新环境――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研究与发展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3-13.

[2]贺平,郑娟,王济军.电子书包应用现状与未来研究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52-56.

[3]Delon,w.,&mclean,e.informationsystemssuccess:thequestforthedependentvariable[J].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1992,3(1),60-95.

[4]maki,R.H.,maki,w.S.,patterson,m.,&whittaker,p.D.evaluationofaweb-basedintroductorypsychologycourse:ilearningandsatisfactioninon-lineversuslecturecourses[J].BehaviorResearchmethodsofinstrumentsandComputers,2000,32(2),230-239.

[5]江丰光,郑娟,贺平.电子书包满意度与需求调查――基于一线教师的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13,(8):68-73.

[7]Johnson,R.D.,Hornik,S.,&Salas,e.anempiricalexaminationoffactorscontributingtothecreationofsuccessfule-learningenvironmen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an-ComputerStudies,2008,66,356-369.

[8]张海静.网络学习环境下技术接受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9]Roca,J.C.,Chiu,C.m.,&martinez,F.J.Understandinge-learningcontinuanceintention:anextensionofthe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J].Human-ComputerStudies,2008,64,683-696.

[10]Chiu,C.m.,Hsu,m.H.,Sun,S.Y.,Lin,t.C.,&Sun,p.C.Usability,quality,valueande-learningcontinuancedecisions[J].Computers&education,2005,45,399-416.

[11][36]arbaughJB.Virtualclassroomcharacteristicsandstudentsatisfactionwithinternet-basedmBacourses[J].Journalofmanagementeducation,2000,24(1):32-54.

[12][30]SunpC,tsaiRJ,FingerG,etal.whatdrivesasuccessfule-Learning?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thecriticalfactorsinfluencinglearnersatisfaction[J].Computers&education,2008,50(4):1183-1202.

[13][23]arbaughJB.managingtheon-lineclassroom:astudyoftechnologicalandbehavioralcharacteristicsofweb-basedmBacourses[J].theJournalofHigh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2002,13(2):203-223.

[14]piccoliG,ahmadR,ivesB.web-basedvirtuallearningenvironments:aresearchframeworkandapreliminaryassessmentofeffectivenessinbasicitskillstraining[J].miSquarterly,2001:401-426.

[15]Hayashia,ChenC,Ryant,etal.theroleofsocialpresenceandmoderatingroleofcomputerselfefficacyinpredictingthecontinuanceusageofe-learningsystems[J].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seducation,2004,15:139-154.

[16]SabrinaFSS,matthewLKo.explainingit-BasedKnowledgeSharingBehaviorwithiSContinuancemodelandSocialFactors[J].paCiS2006proceedings,2006:24.

[17][41]LiawSS.investigatingstudents’perceivedsatisfaction,behavioralintention,andeffectivenessofe-learning:acasestudyoftheBlackboardsystem[J].Computers&education,2008,51(2):864-873.

[18]LiawSS,HuangHm.Developingacollaborativee-learningsystembasedonusers’perceptions[m]//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workinDesigniii.SpringerBerlinHeidelberg,2007:751-759.

[19]SheeDY,wangYS.multi-criteriaevaluationoftheweb-basede-learningsystem:amethodologybasedonlearnersatisfactionanditsapplications[J].Computers&education,2008,50(3):894-905.

[20][33]wuJH,tennysonRD,HsiatL.astudyofstudentsatisfactioninablendede-learningsystemenvironment[J].Computers&education,2010,55(1):155-164.

[21][32]FrancescatoD,porcelliR,mebanem,etal.evaluationoftheefficacyofcollaborativelearninginface-to-faceandcomputer-supporteduniversitycontexts[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6,22(2):163-176.

[22]JohnstonJ,KillionJ,oomenJ.Studentsatisfactioninthevirtualclassroom[J].theinternetJournalofalliedHealthSciencesandpractice,2005,3(2):1-7.

[24]atkinsonma,KyddC.individualcharacteristicsassociatedwithworldwidewebuse:anempiricalstudyofplayfulnessandmotivation[J].aCmSiGmiSDatabase,1997,28(2):53-62.

[25]JooYJ,LimKY,KimeK.onlineuniversitystudents'satisfactionandpersistence:examiningperceivedlevelofpresence,usefulnessandeaseofuseaspredictorsinastructuralmodel[J].Computers&education,2011,57(2):1654-1664.

[26]LeeJw.onlinesupportservicequality,onlinelearningacceptance,andstudentsatisfaction[J].theinternetandHighereducation,2010,13(4):277-283.

[27]CaoY,ajjanH,Hongp.Usingsocialmediaapplicationsforeducationaloutcomesincollegeteaching:astructuralequationanalysis[J].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2013,44(4):581-593.

[28]ChouSw,LiuCH.Learningeffectivenessinaweb-basedvirtuallearningenvironment:alearnercontrolperspective[J].Journalofcomputerassistedlearning,2005,21(1):65-76.

[29]HannafinJJ,ColeDD.ananalysisofwhystudentsselectintroductoryhighschoolcomputercoursework[J].educationaltechnology,1983,23(4):26-29.

[31]KellerJm.motivationaldesignofinstruction[J].instructionaldesigntheoriesandmodels:anoverviewoftheircurrentstatus,1983,1:383-434.

[34][38]LiawSS,HuangHm.perceivedsatisfaction,perceivedusefulnessandinteractivelearningenvironmentsaspredictorstoself-regulationine-learningenvironments[J].Computers&education,2013,60(1):14-24.

[35]moore,m.G.threetypesofinteraction[J].theamerican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1989,3(2),1-6.

[37]Kangm,imt.Factorsoflearner-instructorinteractionwhichpredictperceivedlearningoutcomesinonlinelearningenvironment[J].JournalofComputerassistedLearning,2013,29(3):292-301.

[39]DavisFD.Useracceptanceofinformationtechnology:systemcharacteristics,userperceptionsandbehavioralimpac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machinestudies,1993,38(3):475-487.

[40]moonJw,KimYG.extendingthetamforaworld-wide-webcontext[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1,38(4):217-230.

[42]JinksJ,morganV.Children'sperceivedacademicself-efficacy:aninventoryscale[J].theClearingHouse,1999,72(4):224-230.

[43]alavi,m.,Yoo,Y.,&Vogel,e.R..Usinginformationtechnologytoaddvaluetomanagementeducation[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7,40(6),1310-1333.

[44]Vogel,D.R.,Davison,R.m.,&Shroff,R.H..Socio-culturallearning:aperspectiveonGSS-enabledglobaleducation[J].CommunicationsoftheaiS,2001,7,1-39.

[45]王佑镁,陈慧斌.近十年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5):4-10.

[46]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24-27.

[47]高建江.班杜拉论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J].心理科学,1992,(6):39-43.

[48]朱元琨.教育用户信息技术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建模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9]牟智佳,张文兰.电子书包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3):67-71.

[50]孙众,骆力明.数字教材关键要素的定位与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2013,(4):60-67.

收稿日期:2015-06-10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19-02

1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2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2.1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2.2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2.3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3促使教师学习元学习策略

元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意识和有效控制自己学习活动的实时监控策略。元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性。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人,特别是教师若能长期坚持运用元学习策略,会使其学习能力和效率大为增强;这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具备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就能够较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挑战,从而平衡自己的心理,长期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4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5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品质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发展注意的高级形式――有意注意。学生一般对自己参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目标、具体任务有着比较清醒地认识,这极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适应当今社会,提高学习、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备条件。

6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6.1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6.2增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知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6.3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语文以及性学习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的作品,品位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认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7形成学生良好的性格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从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要求出发,以“陕西的人文风情”为课题,结合学生的感悟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认为应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特点,立足陕西,推介陕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是一种课程领域。

因而开发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要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合理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二、研究性学习学生课题点评

学生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组成了各自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并积极讨论交流,涌现出多个关于陕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题。

1、《陕西的人文风情》课题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一个课题组的题目为“陕西的人文风情”。回想当初选取这个课题时,组员只有2个人,后来逐渐增加到了5个人。初期,他们在选题方面下了许多功夫,面对形形色色的课题,他们对每一个都很感兴趣,但却不知道接下来该怎样研究。后来,在翻阅地理杂志时发现,原来值得他们研究的课题就在身边,那就是自己的家乡陕西。

陕西拥有十三朝古都西安,有震惊中外的秦兵马俑,有远近文明的牛羊肉泡馍,有香气四溢的肉夹馍,为何不将其介绍给大家熟知呢?同时,他们还考虑到,现在有许多年轻人渐渐喜欢上发展快速且可以给自己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大都市,如上海、深圳,已不愿在陕西这个地方苦苦等待创业的机会,为了让这些年轻人不再忽视陕西这座古城的独特美丽,让古老的都城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吸引世人,于是,他们小组便决定了这个课题“陕西的人文风情”。

经过正式的开题报告之后,课题组的首要任务就是共同商量拟订出一份关于陕西知识的调查问卷。经过老师的帮助,近一百份调查问卷已向校内、校外发出,问卷回收率还是不错的,基本上全部回收。经过对问卷的研究及分析,他们又进一步明确了各个组员的任务。经过将近一个半月的收集及整理,组员把成果交给组长。一周过后,他们的作品已有了一个雏形。之后,经过指导老师的指导,组员又参观了陕西的一些名胜古迹,进行了实地拍摄及调查访问,更加了解了陕西的历史发展和人文风情。

正如课题组长所说:“对于一个一向热爱历史,热爱祖国的我来说,这次活动无异于一次享受的过程,在活动中,我体验到了西安的旅游氛围,以及陕西的历史底蕴。我以后更要加倍学习,以回报这片养育我的黄土地。”

2、《外地游客心目中的陕西小吃》课题

经过小组成员数月对陕西小吃的调查研究,对西安以及周边一些饭店的调查,对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调查。小组成员对游客们反映的各种情况进行了汇总、评价、总结、反思等工作。

游客们反映的情况主要分为对陕西小吃喜爱,讨厌,既不喜爱,也不讨厌。其中,喜爱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对陕西小吃口味喜爱,物美价廉,对陕西文化的喜爱,比较有特色;不喜爱的原因主要因为口味不适合,营养搭配不合理,不卫生,价格不合理,服务态度差等。此外,小组成员还对原因更深一步的分析,得出地域原因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比如大多南方人对陕西小吃比较排斥,而陕西小吃却受到北方游客的好评。

小组还对陕西小吃的一些优缺点进行了评价,首先,陕西的小吃只是小吃,并没有能成为集体系的大菜,所以除了一些固定的饭店外,大多数还是以“游击队”形式出现在街头巷尾,这些“游击队”大多没有卫生保障,很容易影响陕西小吃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还有一些饭店,开在某些旅游景点周边,不但服务态度差,而且价格高,小吃质量差,这些饭店影响了陕西小吃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还有一些饭店也存在很严重的安全隐患。可喜的是西安还有相当一部分饭店能做到风味纯正,价格公道,环境优良,特别是一些老字号店,就更胜一筹了!

为此,课题组向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1)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西安市区和周边大小饭店进行不定期抽查,特别是对于著名景点周边的饭店要加大、加强检查的力度和密度。(2)对一些经验不足,资金短缺的饭店经营者进行统一培训,给予资金上的帮助。(3)对有安全隐患的饭店要强行停业整顿。(4)保护老字号,发扬所长、互相学习、互相借鉴。(5)有关部门作好对外的宣传工作。

三、研究性学习学生感悟

第一,初步树立了研究和创新意识。第二、了解了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虽然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研究过程还不是很规范,但学生对设计问卷、问卷统计、查找资料、提炼观点、撰写论文等主要环节都有了一些亲身的体验和初步的体会,对展板的设计制作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第三,学生们感受到学无止境。平时各科的学习一般是学得多用得少,所以学生往往只感到知识太多而感受不到知识的不足。而研究性学习正好是反过来: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再回过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这样可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知识的不足,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第四,深切地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成功。第五,从刚开始的那一种不以为然,逐渐过渡到在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从进行调查刚开始被拒绝的沮丧,到之后开心的发放调查问卷。第六,一门课程让学生受益匪浅,从中所得到的责任心,交际技巧,从刚开始的不以为然到逐渐感到兴趣,从刚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最后的自由放松,这是一个飞跃。

四、研究性学习总结与反思

正如一位课题小组长所说:“我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并完成了本次课题。在此次活动中,我和组员一同制作了一套幻灯片,从收集资料开始,到整理,排版,再到修饰……虽然辛苦,但却能从中获取知识,获得快乐。总之,这是一个自我探究的过程,自我学习的经历,自我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的活动。相信我们下次会做得更好。”品读学生的感悟体会,我感到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学生开辟了一块探究的乐土,是学生实践的园地。研究性学习课,着重在实践。从选题到结题,这一年来,课题组的学生收获颇丰。学生们在过程中得到了锻炼。组员们在这个过程里使自己不再胆怯,更加自信并享受到快乐。

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特点,立足陕西,推介陕西,开发陕西历史地理、自然环境、文化艺术、民俗风情、观光旅游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7300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2001年我国教育部就把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推动了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我校开展已有十年了,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似乎还不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我和本校的其他几位历史教师以辅导高一学生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作为研究课题,以期尽快改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高一年级确定6个课题作为研究案例:《关于兰州历史遗存现状的调查》、《走进西固清真寺》、《抗日战争时期的兰州》、《兰州小吃不“小”》、《丝绸之路》、《临夏花儿》。课题来源是学生自报与教师推荐相结合,在课题资料收集、调查访问、撰写论文以及课题展示等环节,教师都积极参与,并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最终这6个课题在学校参评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之后我们对参加历史研究性学习的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真实想法,通过对他们的调查,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和指导过程中有所提高。

“学生参加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原因”中,自己感兴趣占63.8%,受同学邀请仅占36.3%。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研究性课题有浓厚的兴趣。“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大家讨论的结果仅占40.4%,老师提示占59.6%。说明学生在确定课题方面还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76.6%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与平时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方式完全不同,仅有23.4%的学生认为方式差不多。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已感受到它与常规学习的差异。76.6%的学生在一个月内完成了研究性学习,23.4%的学生用时2个月。说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受到学生学习时间的制约,开展一个课题难度大、周期长。在参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76.6%的学生家长不置可否,仅有23.4%的学生家长予以支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更多注重学生的成绩,对挤占学习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很难认同。

74.5%的学生认为完成课题比自己想的要困难,而25.5%的学生认为比预想要容易。说明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准备不足,在研究过程中凸显出很多问题,对学生是个很大的考验。85.1%的学生对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比较认同,而14.9%的学生并不认同。说明较多学生已经认可、接受了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85.1%的学生认可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开展的必要性,而14.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说明较多同学认为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协作能力,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有益的实践经验,因而比较认同。“你认为目前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存在哪些困难?”困难主要有:缺乏兴趣、家长不支持、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研究内容肤浅、没有足够的时间、经验不足(不会写论文)、搞形式主义。“你认为高一年级学生对历史研究性学习参与不积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认为是缺乏兴趣,缺乏经验与自主研究实践的能力,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不够,不重视,时间不足,担心影响学习,小组成员不团结和家长不支持。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作出这样的解释: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本文从分析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指出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试图从宏观上提出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

1.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职语文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而,中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中职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都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2.锻炼学生言语能力

在心理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内部言语又可分成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类。中职语文以及性学习强调小组合作研究,强调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的经常交流和共同分享。这就需要口头言语――口语交际来完成;中职语文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应由书面言语来担任,当然,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尤其不能离开内部言语。特别是阅读活动中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必须借助内部言语――思考问题时对自己发出言语的活动才能完成。显而易见,中职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3.陶冶学生的情操

中职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一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二是增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知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三是培养学生的美感。中职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中职语文以及性学习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的作品,品位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中职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并解决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要在中职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像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

5.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能力

学生长期进行中职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注重感悟、重视积累、善于质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切磋、合作探究、乐于交流、共享资源创意成果、关注现实等习惯。学生参加中职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积累能力、语感能力、个性化阅读能力、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及鉴赏能力、个性与创新表达的能力等等;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创造出一些文学作品等;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6.丰富学生的心象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篇10

而今,当我们感到现今教育的错位与滞后,大张旗鼓倡导新的教育方式——研究性学习时,由于没有充分地思考、研究和实践,致使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跌入误区:认为仅仅是课外活动,让学生完成某一课题,从事某项研究,写成某一论文。更有甚者,企望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搞创造、发明,以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由内而外,即研究方向由文本、课内向课外、校外拓展,简称课内研究性学习。二是由外而内,即由课外、校外向校内、学科回归,简称课外研究性学习。课内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提高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在研究性学习中,个性化阅读与个体体验,则是十分重要的。

近日再次拜读语文特级教师周红阳先生有关——“本”、“四度”的论说,即“本——语言本体”;“四度:厚度——语文教学的基石;宽度——拓宽语文教学的边界;亮度——弘扬语文教学的精彩;深度——提升语文教学的品位”,颇受启发,联想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个性化阅读,欲以此文就教于大家。

一、以语感为本

语感,简而言之,是对语言的感受、感悟与感动。这是需要长而久的“学”与“习”、“阅”与“读”而形成的能力,也是语文“教”与“学”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因为,文本阅读,首先映入视觉的映象是语言文字,进而给人意象的是思想、观点,进而给人情动的是情感、情操。换言之,对文本的阅读,第一是倚靠语言文字刺激读者对文本的感受;第二是凭借文意诱导读者对文本的感悟;第三是批文入情、批文入理激发读者对文本的感动。而缺乏感受、感悟与感动的“读”,只能是机械地“读”,枯燥地“读”,索然寡味地“读”。

考察我国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阅读,不难发现,小学生偏重于从感觉出发,对感受有趣的文本有较浓厚的兴趣,即通过对文本个性化的阅读,获得兴趣盎然的效果;中学生偏重于从知觉出发,着意感知文本的知识,以获取全人类的知识成果;大学生则综合各种感受器官,着力于对文本有选择地、深入地个性化阅读,感悟文本的事理、道理与哲理,以吸收全人类的理性成果,并加以自己的思考与选择,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二、以独特认知为要

所谓个性化阅读,即从阅读个体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习惯、方法等出发,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阅读,加之阅读的多样性、层次性和灵活性,阅读成果的丰富性、积淀性,使之成为一种独特认知的审美活动。通过对文本的选择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和感悟性阅读,认知山川大地、名胜古迹、花鸟虫鱼、动物生物;感受时辰变换、四季更替、岁月变迁、时光流逝;感悟自然法则、天道有恒;了解社会万象,感受时代脉搏,感悟国家、民族的兴衰;认知人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感受人的动物性生长、精神性生长及社会性生长;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荣辱与共之有利与有益。

三、以深刻思辩为务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强调了学与思的结合。同样,在个性化阅读中需要读与思的结合,这“思”既包含思索与思考,也包含思维。即聚合思维,含对文本的概括、归纳、总结与提炼;发散思维,含联想、想像、演绎与推论等。如此,才能较好地把握文本的思想与观点、情感与态度,也才能较好地理解文本的思路、结构与谋篇布局的特点。与此同时,在个性化阅读中还需要运用辩证分析的观点,即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这有助于较客观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与情感、态度,并作出恰当的分析与评价。

四、以疑为方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又有诗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足见,“疑”在阅读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在个性化阅读中更是作用非凡。

因为在理解性阅读中要勇于质疑。设想是发现之源,疑问是求学之始。带着疑问去阅读,更能使自己获得独特而又深刻的理解,将感性上升为理性,将直觉升华为知觉,从而较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与外延,底蕴与内核,理趣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