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篮球教学教案十篇小学篮球教学教案十篇

小学篮球教学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8:20

小学篮球教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改进50米×8往返跑技术动作并进行教学比赛;进一步学习篮球双手胸前投篮的技术动作,提高投篮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耐久跑的能力,以及增强上肢力量和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敏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脚蹬地方法正确,跑动动作和呼吸有节奏;一瞄篮,二蹬伸,三翻拨。

【难点】

上下肢的协调配合以及完成动作时全身协调用力。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2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导入:教师简单介绍中国长跑名将王军霞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拓展学生体育常识。

2.队列队形练习:原地踏步走、立定。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队列整齐,步伐一致。

(二)准备部分(6分钟)

1.热身游戏:不要让他拍到你

【游戏方法】在一块较平整的场地内,学生自由散开,自己努力去拍击他人,同时还要避免被其他人拍到。

2.复习棍棒操5~8节

3.肩、腰、膝、腕、踝关节绕环。

4.正、侧压腿。

(三)基本部分(28分钟)

1.50米×8往返跑(16分钟)

【动作方法】起跑后,加速跑20~30米(并不是最快速度的跑),然后进行有节奏、深呼吸的途中跑(速度平稳),离终点约30~50米时,加大摆臂速度、上体前倾角度稍大、迈开大步,奋力冲过终点线。

【教学步骤】

(1)组织学生进行匀速跑200米~300米,体会脚着地动作(1~2次)。

(2)原地慢跑150~200米,体会呼吸节奏。两(三)步一呼,两(三)步一吸。

(3)小组讨论,根据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分组练习(2人一组)。

(4)学生两人一组进行50米×8往返跑比赛(1次)。

(5)教师出示评价标准,小组进行评价。

2.原地双手胸前投篮(12分钟)

【动作方法】双手持球于胸前,两脚前后开立,两膝微屈,有脚跟提起,重心稍前移;投篮时,两眼瞄准篮圈,两臂随着腿的蹬伸用力向前上方伸出,大拇指稍用力,手掌稍向外翻,使球出手后产生后旋先前飞行,两手用力要均匀,全身动作协调一致。

【教学步骤】

(1)带领学生集体复习原地双手胸前投篮的动作要领。

(2)学生分散进行练习。

(3)召集学生、指名学生展示,进行评价(1~2次)。

(4)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攻破炮塔”比赛,教师巡视并用语言提示学生动作要领。

(5)请学生参与裁判工作。

(6)召集、统计成绩,评价比赛情况。

(四)结束部分(4分钟)

1.游戏:大风把小

0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改进50米×8往返跑技术动作并进行教学比赛;进一步学习篮球双手胸前投篮的技术动作,提高投篮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耐久跑的能力,以及增强上肢力量和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敏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脚蹬地方法正确,跑动动作和呼吸有节奏;一瞄篮,二蹬伸,三翻拨。

【难点】

上下肢的协调配合以及完成动作时全身协调用力。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2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导入:教师简单介绍中国长跑名将王军霞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拓展学生体育常识。

2.队列队形练习:原地踏步走、立定。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队列整齐,步伐一致。

(二)准备部分(6分钟)

1.热身游戏:不要让他拍到你

【游戏方法】在一块较平整的场地内,学生自由散开,自己努力去拍击他人,同时还要避免被其他人拍到。

2.复习棍棒操5~8节

3.肩、腰、膝、腕、踝关节绕环。

4.正、侧压腿。

(三)基本部分(28分钟)

1.50米×8往返跑(16分钟)

【动作方法】起跑后,加速跑20~30米(并不是最快速度的跑),然后进行有节奏、深呼吸的途中跑(速度平稳),离终点约30~50米时,加大摆臂速度、上体前倾角度稍大、迈开大步,奋力冲过终点线。

【教学步骤】

(1)组织学生进行匀速跑200米~300米,体会脚着地动作(1~2次)。

(2)原地慢跑150~200米,体会呼吸节奏。两(三)步一呼,两(三)步一吸。

(3)小组讨论,根据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分组练习(2人一组)。

(4)学生两人一组进行50米×8往返跑比赛(1次)。

(5)教师出示评价标准,小组进行评价。

2.原地双手胸前投篮(12分钟)

【动作方法】双手持球于胸前,两脚前后开立,两膝微屈,有脚跟提起,重心稍前移;投篮时,两眼瞄准篮圈,两臂随着腿的蹬伸用力向前上方伸出,大拇指稍用力,手掌稍向外翻,使球出手后产生后旋先前飞行,两手用力要均匀,全身动作协调一致。

【教学步骤】

(1)带领学生集体复习原地双手胸前投篮的动作要领。

(2)学生分散进行练习。

(3)召集学生、指名学生展示,进行评价(1~2次)。

(4)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攻破炮塔”比赛,教师巡视并用语言提示学生动作要领。

(5)请学生参与裁判工作。

(6)召集、统计成绩,评价比赛情况。

(四)结束部分(4分钟)

1.游戏:大风把小树刮得东摇西晃。

【组织方法】教师用语言形容大风把小树刮得东摇西晃,学生边“呜呜”的学风声边做动作,东摇西晃或用手拍打身体(4~6)。

2.课堂小结: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四、场地器材:

秒表、田径场。

五、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0%~35%;平均心率:120~14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偏上。

六、课后反思:

树刮得东摇西晃。

【组织方法】教师用语言形容大风把小树刮得东摇西晃,学生边“呜呜”的学风声边做动作,东摇西晃或用手拍打身体(4~6)。

2.课堂小结: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四、场地器材:

秒表、田径场。

五、预计负荷:

小学篮球教学教案篇2

一、幼儿篮球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误区

篮球活动深受幼儿的喜欢,可幼儿园女教师居多,而女教师往往缺乏篮球运动的技能和指导的策略。她们在组织幼儿篮球活动时,常常让幼儿拍拍球,停留在一般游戏的层面上,没能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甚少。

1.理念的落后阻碍了幼儿发展

【案例】一成不变的拍球

现象描述:篮球活动时,老师将球筐往场地上一放:“今天继续练习双手交替拍球,每个人拿一个球去练习。”孩子们的反应是:“怎么又是练习拍球?”老师说:“拍球就是靠练呀,不会就拍到会呗!熟能生巧嘛!”老师还规定:没说停就得一直练习。孩子们无聊地拿起球开始练习,不会拍的加油拍,会拍的继续拍,因为老师没说停就得一直练习。老还要不时提醒“你怎么不拍啦?”“你会拍了吗?”“你拍了多少个啦?”

分析:许多老师认为拍球技能就是靠枯燥的练习,长期选择单一的运动材料、单一的活动内容、单一的活动场地,不能顾全每个幼儿的需要,让孩子渐渐失去了参与篮球锻炼的兴趣,最终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2.形式的单一消弥了幼儿热情

【案例】球儿满地滚

现象描述:学习行进拍球时,老师统一示范讲解后,让每个孩子手持一个球沿着场地上的线边走边拍,集体练习。因为个体的差异,有些孩子能力强,沿着线边走边拍没问题,有些孩子能力弱,根本拍不起来。一段时间后,还会相互影响,你的球碰了我的球,篮球满地滚,你追我赶,不是练拍球而是练捡球。一时间操场上到处是篮球,场面混乱。

分析: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进行丰富多彩的篮球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运用不同的形式――集体教学或分组教学,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练、练中玩。但从此案例中教师安排的锻炼内容来看,这种“放羊吃草”的组织形式过于随意,没有对幼儿的锻炼活动价值做深入的思考。教师在组织幼儿篮球活动时,缺乏目的性和有效的指导,放任自流,既达不到用篮球锻炼身体的目的,又保证不了幼儿活动的质量,导致篮球活动流于形式。

3.辅助材料的投放形成了资源的浪费

【案例】忙碌的老师

现象描述:篮球活动练习绕障碍物拍球,老师忙忙碌碌跑过来跑过去,把梅花桩分散着摆在场地中间,花费5分钟,幼儿练习15―20分钟,老师再辛苦收玩具5分钟,一次篮球活动就在老师的辛苦与忙碌中结束。

分析:老师逐渐意识到可以借助辅助材料来激发幼儿对篮球活动的兴趣,并积极地投放辅助材料,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传统练习的辅助材料是不可替代的吗?我们在鼓励孩子创新的同时,有没有反思:这样的活动组织是否科学?活动一共25―30分钟,老师收放玩具的时间就占了近1/3,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辅助材料的投放反而局限了老师指导幼儿活动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例谈幼儿篮球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1.适宜性指导策略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篮球活动,在活动中一切都可能是动态发展着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游戏中的参与度与适宜性也是因人而异的。

【案例】危险的高球

现象描述:小班篮球活动时,老师示范并要求幼儿站在花坛上(高40cm左右)练习拍高球。不久后老师发现,有的幼儿蹲在花坛上拍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好几个小朋友纷纷效仿,教师马上批评道:“你们有没有按要求练习啊?这样哪是拍高球?跟站在地上拍有什么不一样啊?”一个孩子有点委屈地说:“老师,我不会拍高球,我只能这样拍。”“膀子要用劲呀!站上去练!”教师试图把幼儿都集中起来,再次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并强调活动要求,还请拍得好的幼儿示范。结果掉球的现象严重,大部分孩子拍不了,有的还跌跌撞撞从花坛上跳下来捡球,好几个孩子因为捡球差点摔跤。

分析:此案例中小班幼儿练习站在高40cm左右的花坛上拍球是颇有难度的,老师发现大部分孩子达不到目标时,就应该及时调整。孩子蹲在花坛上和坐在花坛上拍,就是他们自己的调整,教师没有意识到,还一意孤行,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反而埋下了安全隐患。教师在指导篮球活动中应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科学制定各年龄段篮球活动的发展目标、形式、内容和要求。如:小班多组织各种方式的拍球游戏,增强幼儿对篮球活动的兴趣,促进他们身体动作的协调发展;中班多组织挑战性游戏,提高幼儿对篮球活动的热情,使其在篮球游戏中锻炼身体、提高技能;大班多组织竞赛性游戏,稳定幼儿对篮球活动的兴趣,提高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2.情境性指导策略

情境性教学,往往是通过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背景、情节和角色,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组织的一种教学,易为幼儿所接受和喜欢,对促进幼儿健康体魄和健康心理的形成非常有益。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能走入情境,开心地进行游戏活动。

【案例】篮球变变变

现象描述:在小班活动“篮球变变变”的开始环节,教师让幼儿自由玩球,结果发现他们有的踢球,有的拍球,还有的拿着球在地上转,每位幼儿都在开动脑筋力求玩出花样。为了帮助幼儿想出更多的玩法,进一步了解篮球的用途,教师设置了游戏的情境,启发幼儿想出了“我和篮球一起跑”“爱跳高的篮球”“熊猫顶球”“抛接篮球”等玩法,孩子们欢快地玩着,笑着。

分析:由于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教师在指导时就更加注重幼儿的兴趣点,尽量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与体验。如在游戏“小松鼠喂果果”中,老师扮演松鼠“妈妈”,幼儿扮演松鼠“宝宝”,先跟着“妈妈”一起到草地上玩一玩,然后“妈妈”兴奋地发现草地上有许多“松果”(篮球),请“宝宝”们每人捡一个“松果”,幼儿在情境表演中欢乐地接触到篮球,然后以游戏的形式,帮“妈妈”把“松果”送回家……这样,幼儿很容易投入到情境游戏中,发挥想象,在游戏中更好地锻炼了滚球的技能。

3.激发兴趣点指导策略

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由于幼儿年龄、生理特点的限制,学习新动作有一定难度,常常表现为动作别扭,心情紧张,不协调,不准确,缺乏控制力等等。这些复杂的动作很容易让幼儿失去信心和兴趣。教师在组织篮球活动时,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的兴趣点。

【案例】我不想拍球

现象描述:小班幼儿练习拍球,老师详细地讲完动作要领并示范后,孩子们纷纷拿着篮球找空地方进行练习。有的能拍一百多个,可有的小朋友却是旁观者,老师鼓励后仍然不愿意拍球。

分析:兴趣是关键,是起点,会拍的孩子有了成功感,乐意拍球,并且越拍越多,可不会拍的孩子渐渐地对拍球活动失去了兴趣。教师要认真思考:用什么方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参与进来,从而得到发展?法国一位教育家曾深刻地指出:“通过游戏、通过玩儿,孩子们学习了。”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游戏和比赛的方法鼓励幼儿练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可以举行“单人比赛”,如拍球比多少;中大班可以“分组比赛”,如运球比快、投球比准等等。对于不同水平的幼儿,应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借助各种辅助物、儿歌等等,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此案例中,小班幼儿练习拍球时,我们可以请大班的哥哥、姐姐来表演拍球,激发幼儿对拍球的兴趣。还可以借助儿歌“小篮球,真奇妙,拍一拍,跳一跳,拍得高,跳得高,拍得低,跳得低”,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掌握拍球的动作要领。

4.创新性指导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捕捉到幼儿富有创意、有推广价值的玩法和做法,在集中介绍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展示,及时对幼儿有创意的玩法给予肯定,再以启发式、开放式的追问,激励幼儿探索与众不同的玩法。

【案例】“你追我赶”拍高球

现象描述:晨间锻炼活动后,老师表扬了几个小朋友拍高球拍得好,第二天晨间锻炼活动时,很多小朋友都想练习,导致大家要排队等待拍高球。老师说:“那么多人想拍球,人太多,怎么办呢?”有两个小朋友走出了队伍:“我过一会再玩吧。”可有一个小朋友却不肯走。老师问:“你还要继续等吗?要不先去玩玩别的?”她说:“我可以和××一起拍吗?”我听了一楞,问:“一起拍高球?”小朋友点点头。我好奇又期待地说:“可以呀!”只见两个小朋友商量完后,一个站在梅花桩上拍,一个站在梅花桩旁拍,你拍五下,我拍五下,过一会儿还交换了站位。

分析:在正常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利用幼儿的晨间活动、早操、午睡后、放学前后的时间组织幼儿进行“拍一拍,玩一玩”等篮球基本动作的练习,并鼓励家园合作,让幼儿形成“我和篮球天天玩耍”的意识。此案例就是在晨间锻炼活动的小结环节中,老师表扬了拍球好的小朋友,第二天其他小朋友也很想得到老的表扬,纷纷排队练习拍高球。可是幼儿园的器械是有限的,怎么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需要呢?老师试图引导等待的幼儿去选择别的玩具,可其中一个孩子的想法让老师开拓了思路: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多变的。幼儿有很大的潜能,我们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探索与众不同的玩法,在玩乐中学会合作。

小学篮球教学教案篇3

关键词:交通标志;体验;运球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66-02

篮球运动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而运球是篮球技术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也是篮球比赛中运用时间最长的技术,因此要想打好篮球必须更好地掌握篮球的运球技术。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运球技术教学,有的学生就会因为运球的枯燥而降低对篮球的兴趣。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采用一些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浓厚,能有效提高篮球运球的教学效果。笔者从交通标志中挑选了一些常见的标志,将体育课中的篮球运球技术与这些交通标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授。此种教学法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习交通标志或者运球技术,而是生动的将学生的运球状态比作“小型机动车”,让学生边巩固运球技术边学习交通标志知识,了解交通规则。通过看标志练习既养成了运球不看球的习惯,掌握了正确的运球节奏,巩固了运球技术,又能让学生牢记交通标志,并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判断,从而更好地躲避危险,学会遵守交通规则。

一、运用交通标志体验多种方式的运球

第一阶段:学习交规――结合多种标志体验基本运球技术

道路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用于管理交通、保障安全的设施。《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规定的交通标志分为七大类。结合运球技术特点重点向学生介绍学习指示类的标志,在运球基本技术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熟知以下标识(表1)。

案例1:当教师出示标志时,学生迅速找到停车位(田字格),体会原地运球技术。通过田字格规范学生原地运球时脚的站位、身体的基本姿势和球的落点。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动作的各个重点环节,同时结合口诀明确动作的方法:

动作口诀:左1右3球落2;左臂护球朝前看;五指张开空着按;指尖指球要压腕。

案例2:当教师出示标志时,学生体会直线运球技术。直学生沿着跑道线走来明确移动路线,球落在线外侧控制球与身体的距离,每运一次球跑两三步,培养学生运球的节奏感。

动作要求:人在线里走,球在线外落。

案例3:教师出示标志时,显示减速行驶。而此时学生则做出急停急起的运球动作。急停急起运球练时可以在需要运球的跑道线外侧放置标志,在个别有的上方设置高度障碍,模拟篮球实战,让学生遇到障碍时原地运球三次。学生为了穿越障碍会选择低运球,这个练习巧妙的将高运球与低运球结合在了一起,同时让学生体会急停急起过人的时差感,培养学生在篮球比赛场上活学活用的能力。

动作要求:人在线里走,球在线外落,遇到标志低运球。

案例4:教师出示时,显示右侧绕行。此时让学生体会体前变向运球技术。用跑道进行原地体前变向技术动作的教学,让学生明确体前变向前双脚的站位,变向后脚的落位及球的落点,同时利用跑道线让学生体会变向时的蹬地动作,再根据体前变向的动作特点创编一个小口诀。

动作口诀:平行站位左手运,按压左上落体前,蹬地发力越右线,按压后上肩向前。

第二阶段:模拟道路交通――结合多种标志运用基本运球技术

结合各种交通标志,在塑胶跑道或篮球场上放置多个交通标志牌模拟道路交通,让学生在运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原地运球、直线运球、曲线运球的技术。

案例1:在塑胶跑道上教师设置以下标志牌。

方法:学生右手持球开始直线运球,然后看到同伴手持显示“黄灯”标志,学生换手,当显示绿灯时继续前进,当看到这个标志时,继续做直线运球到对面,交给对面学生做迎面运球练习。

案例2:在塑胶跑道上教师设置以下标志牌。

方法:学生右手持球开始直线运球,然后看到标志做出体前变向技术,然后继续按做直线运球,紧接着看到标志继续做出体前变向技术,然后直线运球交给对面学生做迎面运球练习。

第三阶段:社会路交通考核――结合多种标志组合运用运球技术

案例3:利用校园的甬路进行运球组合设计,学生的运球状态比作正在行驶的机动车。在校园甬路两侧分别悬挂不同的交通标志。如,显示第一组学生沿机动车道行驶,第二组沿公交车道行驶。紧接着遇到标志,请各组原地运球。到各个路口,让学生沿标志,做出不同转弯的运球内容。

二、运用交通标志体验多种方式运球的实施反思

1.运动技能与生活知识集合

本文将小篮球中常用的、实用的运球技术与部分交通标志进行了结合,在教授交通标志含义的同时还教会了学生遵守交通规则。通过看交通标志体验运球技术的练习,避免了学生一直低头运球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运球技术。让学生看到交通标志就能立即做出相应判断,增强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对应的路段内做出相应的运球技术,增强了学生的控球能力。

2.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创设了情境模拟驾照考试的三个阶段。从学交规开始、科目二、科目三等等,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进一步体验到运球与交通知识的紧密度,培养学生既遵守交通知识,同时也要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情境教学更注重将枯燥乏味的动作学习和技能掌握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让情境教学贯穿于小学体育的教学中,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运用情境教学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3.运用交通标志体验运球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实践时应当先教授学生简单的交通规则,让学生知道交通标志的含义,并讲清楚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具备判断对错的能力,而后再结合小篮球的运球技术进行教学。

(2)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适量增加难度。初学阶段教师可设置单一的交通标志,随后可增加交通标志构成简单的路况,待熟练后可适当提高路况的复杂程度,最后形成多人、多方向进入场地的形式,以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篮球教学教案篇4

关键词:学校体育;运动教育模式;篮球运动技能;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5.028

1前言

运动教育模式是由美国体育教育家西登托普(Siedentop)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游戏理论和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对篮球运动规则的修改和必要的运动策略,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学生的水平。在整个教学实验过程中以篮球运动季为主线,教师根据运动教育模式理念制定教学设计并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始终以固定团队为学习形式,通过团队的合作学习和角色互换为学习方法,并采用BarrowandmcGee于1979年所提出的篮球客观技能评量体系进行教学检验。试图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的、丰富的篮球运动体验,最终使学生成为有运动能力、有运动教养和有运动热情的运动者。

2研究目的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同一地区的、基本情况各方面都相似的高二年级学生,实验班采用国际上流行的运动教育模式实施教学,对照班以体育选项教学实施教学,通过篮球客观技能评量体系分别对两个班级学生在实验前、后的篮球运动技能学习的情况进行检验,并分析运动教育模式中以固定团队特征开展教学为什么能有效促进学生篮球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

3研究方法

3.1实验法

3.1.1实验对象

笔者工作学校的高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的对照班(高二理科班43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13人)和实验班(高二理科班41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12人)。其中,对照班以传统的体育选项进行教学,没有固定团队;实验班则以运动教育模式实施教学,依据篮球客观技能评量测试学生的篮球技能,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同质性分组,团队规模为4或5人,每队选出自己的队长(固定)角色、教练(固定)角色和领操员(变动)角色成员,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在不同运动季中,某些团队会担任收发器材团队、裁判团队、比赛团队,针对每个团队的不同成员,根据不同课堂任务又会担任不同的角色,如担任裁判团队的成员会担任计时员(1名)、临场裁判员(2名)、记录员(1或2名)。

3.1.2实验时间

2013年9月-2014年7月,分为上、下学期,每学期共计18周,每周上两次课。

3.2文献研究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系统收集和整理国内外与“运动教育模式”相关研究的文献,并通过手工检索查阅相关书籍与资料。

3.3测验法

本研究方法应用篮球客观技能评价量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分别实施运动教育模式和体育选项教学前、后进行篮球运动技能测试获取相关数据。此量表是由BarrowandmcGee于1979年所提出的测验,中文名称:哈里森篮球测验(HarrisonBasketballBattery)。

3.4访谈法

以不同技能水平(高技能组、中技能组、低技能组)作为访谈对象,结合观察被访谈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在访谈过程中,用DV录像或录音记录访谈情况,并以访谈材料作为参考,分析不同课程设计中的不同教学组织方式对学生篮球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

3.5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和SpSS14.0应用软件对文献、问卷调查及测验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4结果与分析

4.1实验前篮球客观技能测试情况

在实验前分别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篮球客观技能的测试,综合两次所得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得知,根据对照班和实验班在实验教学前所测得的篮球客观技能评量成绩进行对比,结果无差异(p>0.05),满足做实验的要求,可以开展教学实验的研究工作。

为达到配对样本t-test检验的要求,并满足两个班的样本总量、男女生比例都要相等的情况下,特选定两个班的样本量男生28人、女生12人,共40人。

4.2整体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学习效果

4.2.1对照班整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

依据学生篮球客观技能评价的前、后测成绩,以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并了解对照班整体学生的篮球技能学习效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得知,对照班学生在体育选项教学前后的篮球客观技能评量成绩(运球、投篮)有明显差异,即学生在体育选项教学后,不管在运球或投篮技能表现方面,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明显差异(p<0.05)。

4.2.2实验班整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

依据学生篮球客观技能评价的前、后测成绩,以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并了解实验班整体学生的篮球技能学习效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得知,实验班学生在运动教育模式实验教学前后的篮球客观技能评量成绩(运球、投篮)有显著性差异,即学生在实验教学后,不管在运球或投篮技能表现方面,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综合分析表2和表3,在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教学环境都基本相似的情况下,实施不同教学模式前、后,学生的篮球客观运动技能评量成绩(运球、投篮)都有明显差异。但是,实验班学生在运动教育模式实验教学前后的篮球运动技能评量成绩显著性更明显,即在实施了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后的学生,篮球客观运动技能评量成绩增长的幅度更高。因此,学生在经过一学年运动教育模式的体育教学后,在技能学习方面获得了更加明显的学习效果。

4.3不同技能水平学生的技能学习效果

4.3.1对照班

对照班中高、中、低技能水平组的学生在传统体育选项教学实施前后,篮球运动技能(投篮+运球)学习效果都有显著差异(p<0.05)。换句话说,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在实施体育选项教学前后,整体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是有进步的。可以发现,高、低技能组的学习效果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是彼此之间的进步幅度呈现出高技能组较为突出,低技能组的进步幅度最小,这样的实验结果虽然证实了体育选项教学对不同技能水平组的学生在掌握篮球运动技能上都有帮助,但是针对高技能组的学生会有特别明显的体现,反而对低技能组学生的帮助会少一些。

分析其原因:首先可能是投篮和运球项目的测验本身存在着偶然性的成分,如本来实力就一般的学生,有可能因为测验时的运气稍微差一些,或者可能因为测试前的紧张心理因素,从而影响了测试的成绩;其次可能是教师在完整的体育选项教学中,没有强调同伴合作学习,或者没有强调分组学习,或者是随意组织分组进行教学,导致小组学习中没有强调组长的领导作用,造成小组内的技能差或素质不好的学生得不到帮助或指导,有时会造成边缘化,或者技能组会失去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低技能组的技能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4.3.2实验班

实验班中高、中、低技能水平的学生在运动教育模式实施教学前后,篮球运动技能(投篮+运球)学习效果都有显著性差异(p

分析其原因,首先可能是投篮和运球测验项目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如原本实力不错的学生,可能因为测验时运气差一些,从而影响了测试的成绩;其次,高技能组在运动技能的表现上容易受到“天花板效应”的影响,在课后技能测验上无法呈现出非常显著的进步空间。这也证明了实施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后,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在技能表现上都能发挥到不错的成效。

5结论

5.1实验班的技能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班

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进行了不同体育课程设计开展教学前、后,两个班级整体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学习效果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实验班学生的整体篮球运动技能学习效果提高的程度更加明显,说明运动教育模式课程设计方案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篮球运动技能。

5.2实验班各个技能组进步幅度的一致性优于对照班

运动教育模式课程设计方案的实施对实验班中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篮球运动技能上都有明显的帮助,并且高、中、低技能组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学习效果进步幅度基本一致,说明了运动教育模式对不同技能组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促进作用,这一实验结果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5.3以团队合作学习使团队成员得到共同进步

运动教育模式课程设计的实施强调了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练习及比赛的权利和义务,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一系列活动能使团队的同学共同进步,保证了低技能水平同学参与练习的时间,也得到支持和鼓励,提高了低技能水平同学在大家心中的地位,改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低技能水平同学或被“边缘化”同学的篮球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这一实验结果与国外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5.4有效的团队目标和任务能培养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运动教育模式中各个团队设置了有效的团队目标和任务,并能够圆满地完成,这种无形的团队精神能够在成员的行动和意识上形成了团队凝聚力,会调动队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团队成员配合完成活动任务的默契程度、加深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的集体精神。

5.5通过运动教育模式的实施使学生成了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

运动教育模式实施教学中以团队激励、团队合作、团队沟通等团队运作过程的有效开展,增加了不同技能组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与机会,增加了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并得到队友的支持与帮助,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建立了良好的团队关系,从而促进了不同技能水平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学习的共同提高。

5.6以固定团队进行活动能提高活动的质量

通过实验教学相比较,证明了运动教育模式结构特征中以固定团队形式开展活动比无固定团队的体育选项教学能更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水平,进一步说明参与运动教育模式教学的学生比参与体育选项教学的学生在篮球运动技能上的进步幅度更大。因此,运动教育模式课程设计的宗旨更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更符合中学生身体和心理特征的发展需求,具有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Siedentop,D.(1994).Sporteducation.Chanpaign,iL:HumanKinetics

[2]黄月蝉,等.九年义务健康与体育课程教学方案--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践.健康与体育,2004年,44(3).

[3]赵斌.运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设计探析――以高二男生篮球传切配合课堂教学为分析案例[J].体育教学,2008(4):30―31.

[4]毛浩波.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1):88-90.

[5]高嵘,张建华,高航,李国红.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过程结构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2):116―119.

[6]陈雁飞.运动教育模式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5,12(3):92-94.

[7]蒋晓培.运动教育模式引入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8]秦洪敏.“运动教育”模式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9.10.

[9]颜嘉生.不同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比较研究----以国小六年级巧固球教学为例.硕士论文.台中:国立体育学院,2004.

小学篮球教学教案篇5

分数”。

背景介绍:“百分数的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百分数整个教学单元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运用它解决百分数一系列问题。所以,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始终抓住“百分数的意义”这一主线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案例描述:师:你们喜欢打篮球吗?喜欢的人举手(都是男生),水平高不高?我们班谁打得最好?(王治)为什么?生:他3分进球的命中率最高。师:什么是命中率?(生说不清楚)师:我们来看张表(表略),看看谁的投篮成绩最好?(出示书上情景)同桌相互说说看。谁愿意来说说看?生1:我认为是张小华最好,因为他失球率最少(误认为失球次数最少),李星明失球9次,张小华失球7次,吴力军失球12次。生2:总数不一样,不好比。师:有没有反对意见?生3:假如都投300次,李星明投中192次,张小华投中195次,吴力军投中180次。张小华投中次数最多,所以他的投篮成绩最好。生4:还可以看看他们的命中率。师:什么是命中率?生:(支支吾吾,不怎么说得清)师(引导):就是看看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口答)16/25,13/20,3/5。师:你能很快比较出谁的分率大一些吗?有什么好办法?生:通分。(尝试通分比较)16/25=64/100,13/20=65/100,3/5=60/100(得出:张小华的投篮成绩最好)比较后引入百分数。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法……

分析与反思:从该案例的描述中,我们已清晰地看出该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了相关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这一过程,从中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写分数、读分数。应该说,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比较到位。但细细阅读学生的发言与反驳,对于“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这一环节,学生是否有了更深的认识,体验到什么程度?这一问题又促使我进行了深入思考:

(1)理解学生要全面。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储备,考虑问题的思维层次肯定不一样。如对于上面所创设的情境,浅层次思维的同学会考虑进球总个数谁最多(或失球总个数最少),谁投篮水平就高;思维层次略高一点的会考虑某人的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数,谁大就谁的投篮水平高。

从上面来看,学生也确实出现了各种思维层次。第一个学生说只要看失球次数最少的时候,马上有一学生反驳:不对,他们的投篮总次数不同,不能直接比失球次数。(多有价值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单一地考虑问题走向思维的整体考虑)于是,就假设投篮次数都为300次,李星明投中192次,张小华投中195次,吴力军投中180次。张小华投中次数最多(失球次数最少),所以他的投篮成绩最好。通过这样深入全面的解释反驳,答案与前者一样。这样的说服力有多大?我想那个第一个回答的学生肯定会想:你的答案还不是与我一样,何必这么烦呢?因为学生往往更重视结果的正确与否,而会忽视方法过程的有效思维。

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提升价值,突出百分率的实用价值,更激发学生间的思维矛盾冲突,教师合理利用书上的文本资源把数据稍作修改,效果会更好。

(2)合理运用教材。淡化对教材的依赖,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创造,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个性化的加工,根据学习需求,合理地进行增删、归并与替换,这样才能实现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同时,也才能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处于不断地成长”之中。

教师可把数据稍作调整(表略):李星明:投中17次,失球8次,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17/25=68/100。张小华:投中13次,失球7次,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13/20=65/100。吴力军:投中33次,失球17次,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33/50=66/100。

学生在教师巧设的“圈套”里,各种思维层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样,能让学生在不断地反驳、辩论、说服、解释中,思维一点一点走向深入,真正体现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感受到数学的有用价值。

在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之后,学生利用转化思想,想出了多种计算方法。其中“24×10+24×6=384”的出现,为竖式计算的教学作了充分的孕伏。最后,通过由此及彼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课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式题。利用教材作多角度的发散,这是一种提升,也为生命体往纵深处“攀跃”创设了条件。

小学篮球教学教案篇6

篮球运动是以投篮、上篮和扣篮为中心的对抗性体育运动之一,是世界上影响最大、传播最为广泛的运动之一。篮球运动充满活力,不仅能提高参与者的身体素质、锻炼意志,还能陶冶情操、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意识。

高职院校培养高水平专业技能型人才,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日益上升,对人才要求更好,不仅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多要求综合素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11号)文件,对于体育运动的一项提升到政府层面,同时带来群体效应,篮球运动是高职院校参与度和推广度最高,并在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取到重要作用。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为湖北省全日高职院校大一新生。运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通过相关书籍、文献等了解相关知识;专家访谈法:通过高职院校的教授、篮球运动队教练、部级篮球裁判、权威篮球专家进行访谈交流;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1000份学生问卷调查,收回976份,有效问卷971份,50份教师问卷,收回48份有效问卷,通过问卷证明,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度和获取篮球知识的期望,

二、结果与分析

1.调查问卷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大一的新生为90后,思想比较独立、自我、有朝气,兴趣爱好比较广泛,更多知识通过网络初步了解,80%学生通过网络nB、CBa基本了解篮球的理论知识,通过网络观看顶级赛事对篮球技战术也有初步交接,80%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第一堂课是理论课程,不容易调动学生兴趣性,教师过多讲述理论让学生对篮球球失去信心。

90%的篮球专家认为篮球运动是学生了解情况最多的,因高考的原因,他们参与篮球的时间和精力无法保证,如何提升高职生对篮球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是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改革的重点。90%的教师认为篮球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多种形式开展篮球系列活动,让更多学生体验参与篮球运动。65%的学生认为篮球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应该多样性,提供更多时间、场地、活动让他们融入篮球的氛围中。希望通过篮球课程提高的篮球兴趣、爱好,激发和培养渴望了解篮球知识的欲望。

2.理论分析

如何提升高职生对篮球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篮球关注度指篮球教学所受学生的的关注程度,通常通过民意调查或网络投票来实现。篮球参与度:是指让人物参与篮球运动的程度,可通过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提升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对那种事务感兴趣就会有迫切的探索和掌握它们的愿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心理前提。情绪高涨,可以使血糖上升,使脑部兴奋提高,改善肌肉的物质代谢,调动人体潜在的能力,提升篮球思维、动作技巧。兴趣提高后主动性增强,关注度和参与度将不断的提升。反之没有兴趣就会存在抵触情绪,甚至厌烦,不愿意参与,消极参与影响篮球教学效果。总之篮球教师要寻求一种适合学生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的兴趣,充分调动篮球运动的潜在动力,提高篮球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实现教学目的。

3.教学方法分析

最好的教学理论就是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精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方法首先要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篮球运动中。

3.1以赛事代替照本宣科,调动学生关注度。

以赛事代替照本宣科是在进行篮球教学过程前,通过校园影院播放精彩的nBa、CBa等高水平赛事或者篮球校级高水平实战赛事学生观战,让学生体验篮球的魅力,调动学生关注度,提高学习兴趣,为教学做好准备。

3.2提升学习动机,营造快乐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较差内容感兴趣。通过篮球教学前篮球赛事调动了学生关注度。教师在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药运用生动有趣的开讲,在短时间内是学生心理情绪有潜伏转移到积极活动状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让学生多接触篮球,通过不同时间段的教学内容有效运用篮球为教学的核心,比如准备活动通过有球练习,不仅调动学生热情,提升学习动机,营造快乐篮球氛围。

3.3注重主导和主体作用互换,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更多让学生参与到篮球运动中,科学的将教学内容和球有机组合一起,有针对方法和收到进行教学,克服学生心理障碍冲,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改进技、战术的前提先提高学生素质,强化篮球育人功能,培养尊重守则、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养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优良品质;让开始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导学习,体系自学为主的主观能动性。

3.4转变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篮球运动教学中最常见的是直观教学,通过多媒体和实战比赛进行直观的了解学习篮球,分析篮球相关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由于高职生有过学习经历,通过间接经验的方法,巩固以前学习知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5提升师资力量,不断革新教学理念

提升教师的篮球实践能力,充实篮球教师或教练员队伍,保证篮球教学和活动开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把篮球纳入课程体系,作为必修内容和阳光体育运动,通过自我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等进行在一起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篮球运动要启动联赛机制,把篮球比赛植根于学生之中,从学校做起,层层举办赛事,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篮球赛场;

3.6政策保障、设施完善、健全制度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11号)的文件出台,对于体育的重视对提高吗,从而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在场地、资金将提供大量的支持。

小学篮球教学教案篇7

关键词:小学篮球;分成训练;体能

一、小学篮球训练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学生的体能发展不是很顺利,受高科技的冲击,学生的户外运动随之减小,这很不利于学生的体能发展。小学的篮球教育很敷衍,有的体育教师没有领会到篮球分成训练对学生体能发展的重要性,对于篮球教学有“带学生随便玩玩”的思想,这样不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发展,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小学篮球的分成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所以教师要对篮球分成训练的教学加以重视,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使其更健康地成长。

二、针对小学篮球分成训练发展学生体能的研究提出建议

小学篮球的分成训练教学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篮球认知阶段、篮球熟悉阶段、篮球应用阶段。所谓分成训练,就是把篮球教学分成几个部分,然后着重进行特殊化教学。每个学习的阶段都很重要,都应该让学生对其加以重视。以下对这三个阶段的篮球分成训练进行详细分析。

1.篮球的常态化训练教学

对于篮球的教学,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篮球产生认知,先对篮球进行讲解,给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初步接触篮球。可以通过一些篮球韵律操视频的学习让学生对篮球产生一个认知。在做好这些准备活动后,教师可以教学生一套篮球韵律操,让学生对篮球进行简单的学习,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智力并且提高他们的兴趣,然后再深一步进行教学。

比如,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韵律操的练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保证学生每天都能对篮球韵律操进行学习巩固。巩固的同时也是对学生体能训练的加强。然后可以进行篮球韵律操比赛,对表现好的学生加以奖励和表扬,同时帮助在篮球韵律操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对其做针对性的指导,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体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2.“阳光体育”特色化训练

带领学生进行篮球的初步认知后,就要进行一些简单的篮球操作教学了。开始可以先进行运球、传球、投篮的基本教学。在教学时,一定要仔细讲解,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最正确的篮球基本技能,如果在学习这些基础知识的时候有问题,在以后篮球的综合性学习上就会更有困难,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体能的发展。同时教师要体现“阳光体育”的教学,要让学生自主投入其中。

例如,学生进行简单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对他们提出要求。比如在规定时间内小组进行一定量的训练,也可以采取赛制式,让各个小组进行比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篮球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在传球练习中,可以几个人一组进行小组赛,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较哪个小组的传球速度快,传球次数多。然后对表现好的小组加以奖励。这种形式既加强了学生传球技能的练习,又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有助于他们体能的发展。

3.篮球的综合游戏化训练

经过前两个阶段对篮球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篮球的一些技能。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篮球技能的提高教学,让他们更深一层体会篮球的魅力。篮球是一项很消耗体力的训练项目,所以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很有帮助。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篮球赛的规则和基本要点的教学,学生掌握之后可以进行篮球赛的模拟训练。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打师生篮球赛,两个队伍要有一位教师带领,其他队员由学生自愿报名。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整个篮球比赛的一些小细节和注意事项,让他们能更好地吸收这些知识,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发现不足,帮助学生改正,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体能。在学生熟悉之后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既增进与同学之间的感情,又可以增强体质,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学校都在努力迎合新课程改革。而这种开放性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是有助于学生发展的。篮球的分成训练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篮球并对其感兴趣,又加强了学生的体能训练,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师,要多为学生以后的身心发展考虑,不要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文化课和体能训练的结合,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小学篮球教学教案篇8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创新应用

篮球运动中的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是中职《体育与健康》第三章第二节《篮球运动》内容之一,也是学习篮球的必修课之一。该技术是一项攻击性很强、运用广泛的组合技术,相比中职生来说学习难度也很大,给中职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因教学课时有限,怎么样运用行之可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该项技术,是每个中专学校体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导学式”教学方法在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地创新应用,谈一下教学体会。

“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以教师的“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学”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的完整的结构体系。其教学过程一般为“提出问题”、“尝试练习”、“精讲示范”、“实践锻炼”、“教学评价”五部分。我在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创新操作应用。

一、提出问题,引发兴趣

由于篮球是中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而且中考体育加试也有行进间运球项目,大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学生的参与及关注程度比较高,也有一定的篮球知识,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提问:“这个赛季CBa联赛冠军是哪支球队?”学生回答:“北京队”,教师:“北京队获得冠军的最大功臣是谁?”学生:“马布里”,教师:“马布里这么厉害,他最擅长的进攻方法是什么?”学生:“三大步上篮”、“跑投”、“骑马射箭”,教师:“非常对,我们今天就学习三步上篮,这个动作叫做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是我们学习篮球的必修课之一,掌握它有一定难度,需要同学们通过认真的观察与思考,相互的合作与探讨,去攻克它,去战胜它,大家有没有信心?”这样的提问起到了一个“诱导”的作用,启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进一种学习的氛围,使学生明确要想学会和掌握动作就要积极动脑,使教师的“诱导”与学生的“思考”有机结合。

二、在做中学,在做中教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练习,一是活动热身、熟悉球性练习,有慢跑运球、半场互相抢断运球游戏、篮球操等基本练习;二是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基本技术的“引导”。如原地上两步起跳投篮练习,让学生体验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分解动作等。关键是第三点,行进间接球上篮过程。首先让学生做跑动中接固定球上篮的练习,教师有目的地选出两名同学示范,让学生评价区别,由教师引导提问,请学生回答以明确跨第一步接球连贯上篮不能脱节的道理;其次通过教师提问:“行进间上篮三步怎么跨?”、“上篮是手臂动作如何做?”两个问题,并示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完整动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答案,同时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在组长的组织带领下讨论学习图解,并大胆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找出好的同学示范,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明确跨第一步的同时接球及速度快慢与手举球高低和投篮力量之间的调整教学重点;再次集中精讲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并阐释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得出“一大、二小、三高跳”的脚步动作和“举、伸、屈、拨”为要领的手臂投篮动作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带着正确的答案与标准的动作重新反复练习,教师巡视并提示“一、二、投”的“指导”,使学生技术得以提高,个体技能得以充分发挥,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指导”与学生的“体验”、“练习”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

三、巩固练习,互帮互助

优良学风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及学生练习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和心理困难给予及时“疏导”,即使学生在练习中多次“失败”时教师也不批评而要通过观察找出“毛病”所在,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作相应提示,同时多鼓励树立信心和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力争成功的竞争意识。多次的“失败”和改进换来的是成功的喜悦,一次次的改进提高了学生自信、自强、自控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安排了学生互助练习,增进了同学间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和友谊,有效地提高了动作技能,巩固练习效果,使学生一课一得,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集中展示,教学评价

集中展示教学效果,彰显学生个性魅力;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运用知识不仅是为了今后工作和生活,而且也是进一步学习的条件。运用知识当然不仅限于技能技巧的掌握,还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课的最后阶段,我让各小组进行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比赛,并用语言激励学生大胆演示,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把刚学到的新动作通过自己的领会加工,展示给大家,有的同学准备充分,动作舒展漂亮,立即得到大家的掌声,有的同学因为紧张,没有投进,同样也得到了大家的鼓励,有的动作突出奇思妙想,变现力很强,有的动作中规中矩、扎扎实实,突出实战运用,最后几个基础差、胆子小的学生也进行了展示,第一次由于紧张或者由于没有掌握好动作技术要领,慌乱中步子错了,第二次经过思考动作要领,消除紧张情绪后,都完美的完成了动作,博得了大家的掌声。教师随即对全体学生的动作给予准确的客观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同学们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扎扎实实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能力,进而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以上便是本人在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采用“导学式”教学的体会及创新应用,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此法的长处在于,通过不断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给学生营造了思维创造的空间,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能力;为学生提供较多的练习机会,学生之间相互修正、探讨,最后教师下结论或作评价,以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牢固地掌握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各环节的要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提高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运用效果,从而加快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

参考文献:

小学篮球教学教案篇9

提升高校篮球教学质量不仅能带动校内篮球运动的开展品质,也能不断激发起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目前,从学生的精神层面来激发起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通过疏导学生的心理恐惧情绪来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则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茶道精神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可从:在教师队伍中拓展体育教学视野、在当前教学下开展茶道专项教学、以克服对抗负面心理的精神培育、建立线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

茶道精神;篮球教学;高校;应用

高校篮球课堂教学(下文简称:篮球教学)历来在高校体育项目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高校所开展的球类比赛项目来看,篮球比赛也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从中不难知晓,提升高校篮球教学质量不仅能带动校内篮球运动的开展品质,也能不断激发起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但聚焦于目前的篮球教学模式则不难发现,以篮球技术为核心、以体能训练为纽带,一直贯穿于篮球教学之中。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我们不能将其作为反面来看待,但也不能将其理解为篮球教学的真谛之所在。事实上,在篮球教学中不但需要重视学生个体在该竞技体育中的心理感受,还需要结合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来拓展篮球教学的职能。为此,从学生的精神层面来激发起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通过疏导学生的心理恐惧情绪来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则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将传统茶道精神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也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1当前高校篮球课堂教学中的短板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当前所存在的短板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

1.1教学目的方面

教学目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态度。篮球项目在高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系统,而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流程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再造。在与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相联系,传统教学目的所指向的竞技训练特质,将难以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内心体验,而这种体验需要包含:思考、感悟、耐性等三个主要元素。然而,当前的教学目的则主要局限在教会学生一种体育项目而已。

1.2教学手段方面

作为大众体育项目的篮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采取的是大班教学模式。教学流程一般为,学习运球、定点互传、跑动中运球和相互传球,以及最后的半场小组对抗和全场小组对抗。这种基于传统教学目的而逻辑生成的教学模式,尽管能够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教学系统,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上则毫无帮助。本文在开篇之处就已提到,需要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职业素质培养职能。而与专业课的比较优势则在于,体育教学能健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3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作为篮球教学的最后环节,本应起到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绩效,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则以测评学生的篮球技术运用能力为主线。如,测评学生在跑动中运球的技能,测评学生的投篮准确性,以及测评学生在小组对抗中的表现等。不难发现,这些基于外在的评价对象并未能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导致了部分学生在测评中存在着恐慌心理。再者,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相联系,上述评价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2传统茶道精神在破除短板中的作用

将茶道精神融入到高校篮球教学中,应侧重于解决具体和实际的问题。在当前日益重视高校体育教学的职业素质培养职能下,茶道精神的作用就应从助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来寻找答案。

2.1完善了教师教学目的

传统教学目的的固有性,将直接抑制篮球教学创新模式的设计与实施。随着茶道精神的融入,使得教师能够自觉和不自觉的将篮球教学与茶道中的“思考、感悟、耐性”等元素进行联系。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二者之间几乎不存在联系的可能性。但从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下,重视学生的个体心理感受和帮助学生疏导内心的负面情绪,则可能使二者发生紧密的联系。这样一来,也就倒逼教师去反思目前的教学价值取向,进而重视健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2丰富了教师教学手段

显而易见,茶道精神的提炼与传递需要借助茶道活动这一载体来实现。这就意味着,将茶道精神融入到篮球教学之中来,首先就需要将茶道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这就在客观上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前面已经提到了篮球教学的程式化问题,这种单调和机械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未能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最终结果则是,部分学生对于篮球小组对抗存在着心理上的排斥感。

2.3拓展了教师评价视野

那么,如何来理解这里的作用呢。笔者认为,现阶段针对篮球教学的评价手段过于单一,而且以技能考核也未能充分把握体育教学的职业素质培养职能。为此,从学生对篮球项目技能掌握情况的测评,转移到重视对学生个体心理改善状况的考察,则能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的职能定位。

3茶道精神作用得以发挥的机制分析

具体而言,茶道精神作用得以发挥的机制可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分析:

3.1合理引入茶道项目教学

茶道项目作为实体在引入中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之上,而传统篮球教学则一般处于室外,所以建立二者在教学中的无缝衔接态势则成为了关键。另外,如何在学生面前自然的引出茶道项目也十分关键,这是确保学生能沉下心来体验茶道精神的前提。因此,在这里的机制中实则就是要解决好以上两大问题。

3.2建立茶道与篮球的联系

本文强调的是将茶道精神融入到篮球教学之中,那么茶道活动只能是“中介”,起到连接茶道精神与篮球的桥梁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发挥茶道的中介作用呢。通过上文所提到的“自然引出”之外,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也十分重要。只有在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下,才能使学生明确篮球教学的职业素质培养目的之所在。

3.3多渠道考察学生的心理

前面已经指出,在教学评价环节需要将重心放置在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改善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与体育教学的新职能相匹配。这里提出了“多渠道”则具体指向线上和线下,而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线上的考察途径则成为了重点。为此,这也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机制之一。

4教学实践方案

根据以上所述,教学实践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在教师队伍中拓展体育教学视野

将茶道精神与篮球教学相融合,本质上属于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内容。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在没有得到教师认可和理解的情形下,有关创新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是难以成行的。为此,这里需要着手去做的工作便是,在教师队伍中拓展体育教学视野。具体的办法为,举办体育教研部与专业教学院系的教学联系会议,通过围绕职业素质教育来理清体育教学在今后的职能定位。然而,以学科带动人、骨干教师为梯队,具体开展相应的教学创新工作。

4.2在当前教学下开展茶道专项教学

为了不对现有的篮球教学秩序造成冲击,应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开展茶道专项教学。茶道专项教学所需要的场地资源可以从体育教学资源和专业实训教学资源中来获取,如通过利用专业实训教室来开展茶道教学。在教学之前需要使学生明确茶道专项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身的利益关切下重视该项目。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应设置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即学生已经接触到篮球项目,而此时则利用茶道来健全自身的心理素质。

4.3以克服对抗负面心理的精神培育

茶道活动开展之后便涉及到对茶道精神的提炼与传递,包括“思考、感悟、耐性”为主要元素的茶道精神,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克服篮球对抗所带来的负面心理中来进行传递。思考可以解读为对篮球项目技能的体会与提升,感悟则可以理解为对自身不足的反思与修正,耐性则可以从培养坚韧的心理素质和自信中来得到体现。这样一来,通过以克服对抗负面心理的精神培育,学生就能从中自觉引申到职业素质心理培育之中来。

4.4建立线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

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改善情况具有内隐性特征,所以线上交流的私密性将能帮助学生敞开心扉,也能够使教师考察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另外,教师在线上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主题可以涉及篮球和篮球以外的体育心理话题,也可以就职业素质养成问题进行交流。

5问题的深化

当前,高校体育教师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茶文化的功能,进而超越茶道精神的理解范畴:

5.1文化素质教育改善学生心性

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将能改善学生的心性,即使他们的内心获得了暂时的平复,也能为大学通识教育提供难得的机会。目前,诸多高校都开设的有国学方面的选修课和研究社,这些古人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将能影响学生对现实的思辨能力。

5.2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还含有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格调的要义。从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的影响力可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起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以及建立起有助于大家参与其中的文化素质提升平台,这些都将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使大学通识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实施。

6小结

聚焦于目前的篮球教学模式则不难发现,以篮球技术为核心、以体能训练为纽带,一直贯穿于篮球教学之间之中。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我们不能将其作为反面来看待,但也不能将其理解为篮球教学的真谛之所在。本文认为,从学生的精神层面来激发起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通过疏导学生的心理恐惧情绪来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则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茶道精神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可从:在教师队伍中拓展体育教学视野、在当前教学下开展茶道专项教学、以克服对抗负面心理的精神培育、建立线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作者:林花单位:琼台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常振明.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促进作用分析[J].教育,2015(29):249-249.

[2]霍文军.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青少年体育,2015(11):78-79.

小学篮球教学教案篇10

关键词:中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

前言: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国内体育运动事业呈现出茁壮成长的趋势,尤其是篮球运动项目更成为重要的体育项目备受国人重视,在此期间,中国篮球运动也正在走向国际化运行模式,如CBa,但近年来我国男篮、女篮参加国际竞技比赛的成绩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篮球体育运动项目发展时间较短,技术还不成熟,市场运营方式还不足以培养出极具竞争力的运动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篮球竞技后备人才严重不足,而后则为主要原因,因此,应该在现有技术条件与经济基础之上,不断调整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一条适合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方案。

1研究对象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相关专家通过理论论证确定的运动员体能测试方法为基准,对近三年来参加冬训的篮球运动员15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90名为男性篮球运动员、60名为女性篮球运动员,调查内容包括运动员的基本信息、基本技术、基本体能等多个方面,通过此种方法获得相关调研参数值,对参数值进行分析探讨当前我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的现状,并根据此现状进行对策分析,根据我国体育市场制定符合我国发展模式的篮球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2调查对象现状

2.1身体素质

根据现场观察与体能测试,超过80%的运动员体能测试成绩并不理想,组要表现为以下个方面:脚步动作不达标,用力部位出现明显错误,对相关技术动作存在混淆问题;腿部力量不足,爆发率不够,起步速度与国际标准还有一定差距;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中,并不重视身体训练,训练场地相对较小,大部分运动活动都局限于篮球场;训练手段单一,缺乏相应的辅导性训练;教练员的相关技术与理论认知程度还存在不足,尤其对运动员的个别化训练欠缺,没有因才训练。通过此次调查结果先死,运动员的整体身体素质相对较好,但差异性较大,应该根据不同的运动员特点制定相对应的训练项目。

2.2技术现状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运动员对篮球技术的掌握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参加专业训练的时间不均匀所致,如在“菱形”运球技术掌握上,男性篮球运动员最快与最慢之间的时间差超过10s,女性运动员最快与最慢之间的时间差则超过8s,这主要是因为不同条件的篮球运动员发展到不同的阶段其骨骼、肌肉、神经系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差异,如果不针对不同的运动员进行差异性训练,而采用统一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就会出现训练结果的偏差问题。同时,对于身体技能发展相对较慢的运动员,其内脏器官承受压力的度也是相对较差的,很难适应高强度训练,而近年来在联赛与国际比赛的压力逼迫下,众多教练表现出过于急功近利,想要通过“魔鬼式”训练获得一支技术水平较高的队伍,这就导致处于成长期的运动员过早的参与到激烈的对抗比赛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错误的动作技术体会而严重影响之后的技术训练,或过早的体育竞技比赛会导致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表现出明显的单一化,影响之后的发展。

3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现阶段我国篮球运动员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结合实际调查结果与近年来我国体育市场的实际情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1)借助相应的手段不断完善我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体质

现行的我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确定的,并以此为模版不断发展而成的,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尤其是有改革开放引起的体育市场的开放,国际上多样式的篮球人才培养方案对我国特有的篮球人才培养方案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篮球竞技人才培养方案以传统模式并不能满足国际竞技需求,导致篮球运动员出现短缺与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大多数专业高校的篮球队运动员以退役、淘汰的专业队运动员为主,并不利于我国后续人才的培养。因此,我国应该首先改变这种相对单一且具有局限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社会培养力量,让社会与国家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个多元人才培养方案,既要保证建立一个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也要根据篮球运动特点建立一个长期性、计划性的培养方案。

依据我国特有的国情与人民关注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兴趣化与专业化相结合,形成一个特有的走学培养模式,由中国篮球协会主导,各专业体育运动学校为牵引,以各体校、高校为基础,建立一个系统的训练体质,由专业运动员培养兴趣运动员,由兴趣运动员转变为专业运动员为模式,形成一个动态性的运动员培养方案;第二,体育训练与知识教育相结合,以高中、大学、体校为重点人才输出地,不仅培养专业运动员,更要培养有专业知识与民族素养的运动员,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成功经验,将人才选拔深入到学校当中;第三,积极鼓励社会兴办多样式的民间体育运动俱乐部,拓宽传统的、单一的人才获取渠道,为社会人才提供一条可进入的门槛。

(2)以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为核心

现代篮球比赛以速度为核心,运动员之间的身体频繁接触成为一种常态,而对抗性愈加明显,如果运动员没有较强的力量与耐力,就会出现防守失败或进攻不利的情况,也不能保证相应的技术正常发挥,由此看见,体能素质是整个篮球运动的关键所在,只有运动员具备良好、优良、均衡的身体素质,才能在激烈的对抗比赛中进行更加灵活的战术使用,并占据极佳的比赛地位,保证比赛过程中掌握主动权而不至于处处被压制,因此,现阶段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注重人才的体能训练。

对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不是独立性的培养方案,也不是仅仅依靠重复性训练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借助系统性的训练与科学方法的指导共同完成,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培养专业的教练员,引导专业运动员作为教练员加强对运动员体能的训练,并借助理论知识培养极强运动员对体能训练的重要性认识;第二,强化并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运动员特有的训练方法,利用多样化的训练模式,提高运动员体育训练的科学化水准与层次;第三,在不同的竞技比赛中,应该要求有条件的比赛队伍配置1-2名专业的体能教练,根据不同的队员设定不同的体能训练方案,并强制执行;第四,在各类国内比赛中应该将体能测试作为赛前资格测试标准之一,并严格执行,将体能测试成绩算入赛季累积分中,根据不同的赛季的情况酌情增加测试内容与严格曾度;第五,在日常体能运动训练中加强对敏感期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并借助科学的训练方法以此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第六,借助现代遗传学、生物学、力学等科学里理论为知道,有针对性的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第七,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实施全面、科学的体能训练模式,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案将运动员培养成身体素质较强、体质均衡的运动团队。

(3)强化篮球基本技术训练

技术是篮球运动的基础,是使比赛获得胜利的关键。在比赛中,运动员的智慧、技巧、身体素质、心理品质等都是通过技术的运用表现出来的。同时,技术又是构成战术的基础。技术的水平决定着战术的质量。因此,打好青少年运动员技术的基础,对培养高水平的篮球后备人才,尽快提高我国篮球运动水平十分重要。我们认为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基本技术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加大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苦练篮球技术基本功重要性的认识;第二,提高运动员掌握基本技术动作质量;第三,提高运动员在对抗中运用技术的能力;第四,要重视防守基本功训练;第五,避免运动员场上位置职责过早专门化。

(4)培育和开发篮球后备人才市场是提高后备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

把篮球推向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篮球人才市场是整个篮球市场中最有生机的组成部分。可以调动基层篮球教练员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可保护篮球后备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篮球后备人才,从而使国家队、各省市的篮球俱乐部队后备力量充足;可以为篮球后备人才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提高篮球后备人才的竞争意识,更有效地推动篮球运动的普及和技术的提高。而篮球后备人才采取“双向选择”的形式也就意味着单位有用人权,并按照运动员创造效益最大化的要求选择人才;运动员有选择权,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其次,从竞争机制方面讲,一是后备人才为选择既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又可以满足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职业环境而竞争。二是用人单位(俱乐部等)为招聘到素质高、运动成绩好或者有潜力的后备人才而进行竞争。再者,从供求机制方面讲,后备人才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有效运作只有在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中才能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在后备人才市场中,供求是前提,竞争是手段,价格(收入)是动力(目的)。只有使三大机制相互存在、联合互动,才能使后备人才市场有效运行。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现有的经济市场环境虽然已经处于成熟时期,但与之相对应的国民身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是作为衡量国家身体强度的体育运动项目还没有达到国际标准,其中作为全民性运动项目的篮球所存在的问题更不容小觑,现阶段,我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存在相对不足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训练模式与方案的不科学所致,基于此,应该从多个角度来优化我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身体素质一流的国家。

参考文献:

[1]张勇,张锐.我国湘、豫、皖3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09:100-104.

[2]王小安,张培峰,朱学贵,胥全峰,康建全,钟强录,朱廷刚.四川篮球优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0,01: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