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贫困学生资助方案十篇贫困学生资助方案十篇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8:35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篇1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07-02

为更好地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高校贫困生档案,并作为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岗位、社会资助和各类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重要依据,但高校在贫困生档案建立和利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高校贫困生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建立贫困生档案是科学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先决条件,建立贫困生档案是预防学生心理贫困,帮助贫困生身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综合各种致贫因素,系统地构建一个完善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建立内容科学合理的贫困生档案,创建一个公平合理的资助环境,才能实现助学与育人的双重目标。

2高校贫困生档案工作缺乏统一标准

贫困生档案是科学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并进行帮扶的基础,完整的贫困生档案指标体系可以在对学生进行物质帮助和精神激励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达到助学与育人的目的。很多高校都按照全面、客观、动态、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了贫困生档案,但在内容构建和管理程序上各有标准要求。

2.1高校贫困生档案内容构建上标准缺失。比较完整的贫困生档案指标体系可以在对学生进行物质帮助和精神激励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达到助学与育人的双重目的。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受资助情况,学生心理状况、学生评奖评优状况,个人诚信状况四个指标体系相互补充,学生心理状况,学生评奖评优状况,个人诚信状况则是对贫困生的成长和成才进行全程的监控,可以实时进行帮住,从而确保贫困生健康成长。

2.2高校贫困生档案构建程序上标准缺失。高校构建贫困生档案的程序也存在不同,通过比较和对比发现,贫困生档案建立比较全面的流程为:首先进行贫困生认定,然后建立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受资助情况,学生心理状况、学生评奖评优状况,个人诚信状况信息表。

科学认定贫困生是准确建立贫困生档案的关键,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切实要坚持公平公正、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摒弃直观判断、简化标准的工作模式,保障贫困生认定的科学性、准确性,从而增强学生资助的时效性。贫困生档案建成之后还要遵循动态化原则进行实时动态更新,必须动态地把握贫困生情况。

3高校贫困生档案工作管理体制不明确,管理人员档案意识缺乏

由于高校对贫困生档案的管理机构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人员配备也没有统一要求,所以当前高校对贫困生档案的管理也存在很大不同。专业从事档案工作的少之又少,专职档案人员缺乏档案专业知识,既制约着工作人员潜力的发挥,也制约着贫困生档案的合理利用和高校贫困生档案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贫困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已是贫困生档案管理的共识。所以,要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提升每一个档案管理者的素质。高校要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档案专业知识的培训,使档案工作者有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完善知识结构,敏锐的眼光,充分的档案管理工作技能,提高高校贫困生档案工作的水平。

4高校贫困生档案信息共享不足、利用度亟待提高

高校之间和高校内部对贫困生档案工作的交流匮乏,形成不了统一的构建标准,学校之间和学员之间档案工作人员认识和交流机会较少,对贫困生档案工作的标准认识不同,从而导致了高校间甚至同一学校内贫困生档案内容差别较大,同时对社会的要求知之甚少,对社会档案工作现状了解较少,这也直接导致了贫困生档案只在学校某些方面的应用,制约了高校贫困生档案社会利用价值,造成资源浪费。

4.1加强贫困生档案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利用。在贫困生资助环节,贫困生档案就成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资格、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社会助学金的重要依据。.学校和学院对贫困生档案进行共享,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发放资助和出现遗漏现象,提高了学生资助工作效率。

高校贫困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中最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这引起了许多心理学专家的关注。由于不少贫困生性格往往比较内向,不喜欢谈论自己的家庭,与老师同学沟通较少,所以,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贫困生档案为自己与贫困生架一座沟通的心桥,有助于为贫困生树立自信心。

在学生就业工作中,贫困生档案可以成为贫困生就业的垫脚石,很大程度上发挥它的评价对比功能以及和人事档案的对接功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看到贫困生档案,往往会被学生的求学上进、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这实际上是对贫困学生就业的一种无声的推荐。4.2积极促进高校贫困生档案的社会利用。高校贫困生档案不仅可以为学校管理部门所利用,也可以为社会所用,为学术研究服务。高校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档案是反映他们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见证。因此,它可以成为教育管理与研究人员研究的重点。贫困生档案中的心理测评记录、心理咨询记录等心理健康档案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分析研究素材,而他们的研究成果如果得以运用又将推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进一步发展。

贫困生档案资源是学生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贫困生档案工作也是我们每一位档案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是加强开发利用的前提,以上通过对现阶段高校贫困生档案构建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积极构建贫困生档案统一标准,科学管理,积极推进共享,进一步加强高校贫困生档案的标准化建设,使这一特色的信息资源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学校和社会。

参考文献

[1]藏运蕾.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与管理[J].兰台世界,2009(18)

[2]薛浩于建业高校贫困生档案的构建[J].档案与建设,2004(10)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篇2

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工作的

实施方案

为保证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县成立由文教局、财政局、纪检委组成的资助贫困生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筹措资助资金;确定学校受资助名额和具体资助形式;保证专项资金及时支付;建立贫困生档案库;组织有关学校进行申报工作等。

2、有关学校在校长领导下,由专人负责资助贫困生工作,并成立由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贫困生的申请和初审,研究拟定受资助学生名单和资助形式。

二、资助对象及方式

1、资助对象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未入学或已辍学的学生。符合下列情况,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优先资助:

1)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孤儿学生仍按有关规定执行。

3)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或农村特困救助范围的家庭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2、资助贫困生的方式主要包括免杂费(包括免贫困寄宿生住宿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等。具体资助方式按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全部或部分项目进行资助。

三、资助申报、审批程序

1、贫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每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居)委会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2、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的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后,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学生家庭所在村(居委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将受资助名单、资助形式和评审公示情况上报县资助小组审核确定。

3、县资助小组根据财力、本地地域之间差异和各学校上报贫困生情况,制定全县资助贫困生的实施方案,并确定资助名单、资助方式和补助标准,同时通知有关学校。

4、学校通知受助学生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班主任签字确认,学校凭资助金领取表到县资助小组报帐,县于10日内将资助资金划拨到受资助学校。

5、县资助小组要对全县资助贫困生情况进行逐人登记造册,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同时建立文本和电子档案报市资助小组,市资助小组将全市情况汇总建立电子档案后报省资助小组备案。

四、帐户与资金管理

1、资助资金实行专帐、专人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

2、免杂费、免费提供教材的资金原则上不发给学生本人。用于免杂费的资金由学校集中使用,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用于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资金要集中掌握,用于购买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原则上由学校集中掌握,也可分月发给学生。

五、监督和检查

1、受资助学生名单、资助项目和金额应在学校校务公开栏公布,全县受资助学生应在县教育局政务公开栏和有关媒体上予以公布。建立受资助学生电子档案,并报省、市教育、财政部门备案。

2、县资助小组要建立贫困生档案库,按年度实行动态管理,对贫困生学习生活、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定期巡查,建立跟踪问效机制。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篇3

[关键词]资助体系心理资助贫困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国家和社会对学生进行资助,是最直接的教育投资。我国关于大学生资助体系,经历了从个别资助到大范围资助、单一资助到系统资助,经济资助到物质、精神的全方位教育援助的过程。但现有的资助评价体制无法保障所有贫困生的利益,同时,贫困生本身不健康的心理意识为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障碍,甚至是负面影响。如何使资助体系从精神层面发挥作用,让贫困生摆脱心理障碍以阳光的心态健康接收资助,是高校资助体系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涉及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质解困,即帮助解决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二是精神解困,即关心贫困生的思想、心里方面的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成才。其中,精神解困是资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我国高校资助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奖、贷、助、补、减”五项合一的综合资助体系。应该肯定,我国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推出,将学生资助工作推进了一大步,解决了一大批贫困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奖、贷、助、补、减”五项合一的综合资助体系,在评价、确认受资助人方面,均通过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鉴定、学生个人申请、年级班级成绩评审小组进行考核,确定贫困学生的所受资助的等级。

2.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研究评价体系可知,贫困学生是否愿意在当地办理贫困证明并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是整个资助过程可以发生的前提。尽管高校普遍认为,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问题基本上是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经济困难解决了,其思想问题将迎刃而解。但学生是否愿意健康地提出资助申请,接受经济援助依旧是实际工作开展的困难之一。同时,经济困难解决了,思想问题真的会迎刃而解?

面对目前高校更多关注如何增加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工作重点偏重于日常的各项资助管理,对如何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贫困或心理问题关注较少的现状,必须建立心理和经济的联动机制,加强对贫困学生应有的鼓励与引导。一个科学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应该是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学业援助为补充、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援助系统。尤其是要处理好经济资助和心理资助的协调问题,才能真正受贫困生同学接受,并有利于贫困生发展。

二、我国高校贫困生接收资助的心理现状

不少研究认为,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有:自卑心理、抑郁心理、自大虚荣心理、依赖心理。综合这几种心理状态在现实申请和接受资助方面表现为:

1.碍于面子不主动申请

由于贫困生同时具有自卑和虚荣的心理,为了不曝光家庭的实际情况,迫使部分学生放弃了主动申请各类资助的机会,同时,这部分同学也不会参加各类勤工助学活动,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贫困――隐藏――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这类同学只能通过辅导员和班级同学的积极了解,在不影响他们自身情绪的基础上,侧面给予资助。

2.“等靠要”消极思想存在

部分贫困学生依赖心理严重,一旦第一次享受到国家无偿资助的便利,便认为“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不仅对自己放松要求,同时认为“我贫困,学校就应该资助我”。甚至个别非贫困生为了占便宜,钻政策的漏洞,通过各种手段开据家庭贫困证明,在老师、同学面前哭穷、装穷,抢占名额。

3.自我资助,主动舍让

近年来,各高校也出现了一种良好的现象,即贫困同学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高额奖学金,同时采取国家贷款、社会兼职等多种形式,自给自足解决自己的各类开销。在申请各类助学金时,主动舍让。

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不仅给该群体自身的发展和健康带来了影响,增大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压力和难度,同时也将影响到高校的安全稳定和建设发展。“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样一个现象:愈弱势愈自卑,愈自卑防范意识愈强,反弹也就特别强。”前两种表现,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对学生、学校、社会都没有威胁,但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性情发生扭曲,即增加对高校、社会的不安全稳定的因素。

三、动态调节心理资助在资助体系中的地位

大学期间是人生当中的重要转折点,它既是专业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又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高校在提供物质资助的同时,还要给予心理上的帮助。心理资助的力度应该根据不同的贫困生做出适当地调整,用动态发展的眼光,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保证每一位贫困生不因贫困而挨饿,不因贫困而辍学,同时,都能以健康的心态度过大学生活,成为国家有用之人。

1.贫困档案与心理档案相结合,全面掌握学生动态

新生入校时,各高校便通过各种手段建立了各类档案,包括学业档案、家庭档案、心理档案等。但由于不同的档案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限制了其功效的发挥。特别是心理档案,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心理档案由学校的心理中心负责收集、存放,仅仅向辅导员透露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资料,限制了辅导员全面了解学生。

只有合理的将贫困档案和心理档案相结合,辅导员才能够全面掌握学生信息,深层次、动态分析学生状态,确保个别自卑型贫困生的经济利益。

2.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扶志扶心落实扶贫

部分贫困生自暴自弃,说到底是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健全和完善他们的人格,是解决贫困生思想“贫困”的关键所在!

(1)深层次开展励志教育。正确认识“苦难也是一所大学”,通过多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品质。高校通过树立榜样,让贫困生正确意识到自己的经历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从而激励自己奋勇向前。

(2)教师要无条件的积极关心贫困生,体谅、改善他们在学生、生活中各种不良习惯,通过心理疏导,培养贫困生勇于接纳的勇气。

贫困生多来自偏远地区,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从小便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工作方面,注意保护学生的个人情感,不能让他们再经受挫折和打击。

(3)开设感恩教育,让贫困生正确认识国家和社会的良苦用心,资助不等于施舍,希望获得贫困生心理积极的回应。

高校通过开展各类勤工助学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让贫困生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公益活动,让贫困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贫困生自身愿意积极回馈社会的行为,无疑会增强其对生活的信心。

(4)多途径对贫困生进行思想和心理教育,使贫困生能够实现自我调整、自力更生的良好局面。

针对性地开设心理讲座,让贫困生建立完整的思维结构;实现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巩固贫困生的情感基础;丰富校园生活,让贫困生真正融入到校园大环境中,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

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倡议“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资助理念,虽然心理资助已经渗透到了高校资助体系,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从而构建多资金渠道、多励志策略和多能力培训的全新资助体系,全方位对贫困生进行资助。

参考文献:

[1]庞丽娟,胡福贞,韩小雨.关注高校贫困生:问题、原因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篇4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资助机制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情况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数量在近二十年来随着高校学生总体数量的增加也有与日俱增的趋势。在上个世纪90年代,贫困生的数量已经有迅速增长的势头,从1996年的几十万到1999年破百万,再到2000年的142万,这种惊人的增长速度使得国家教育机构不得不紧急采取措施,试图抑制其增长。然而之后的十几年里,贫困生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到2009年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已经达到527万之多。与此同时,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占全部学生人数的比例也在增加,1999年时,这一比例尚不达20%,而到2009年时该比例上升至23%。

各项数据表明我国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数量和比例年年递增,政府各个部门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对贫困生问题加以解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教育管理体系建设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而言,不仅要给予其经济上的支持,更要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为其提供援助,在贫困生的管理上严格规范。

(一)经济困难生管理现状

1.经济困难生信息管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正规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信息都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家庭经济困难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申请各项补助,由各学院上报到学校,再统一上报教育部门,最后进行全国汇总,这些学生信息的保存及管理如今已较为系统规范,这也是整个体系建设的基础。

2.“绿色通道”的实施

高校新生入学时一般会有“绿色通道”提供给新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如今越来越多高校对“绿色通道”的执行程度都有所提高。“绿色通道”并非摆设,而是切实起到作用的一项措施,可以帮助刚进入各高校的贫困生解决实际问题,保证新生不会因为经济上的困难无法正常入学,同时也在开始就做好贫困生档案备案工作。

3.经济困难生的教育成果管理

对经济困难生实习补助后,一般会对其教育成果采取定期考核,对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必须起到作用,在保证贫困生能够在校学习的前提下还要考核对贫困生的补助是否“值得”。学校在整理贫困生的资料时会将其学习成果及综合素质等记录在案,这对经济困难生的管理也起到辅助作用。

(二)经济困难生管理尚待改善部分的建议

1.对经济困难生实际情况的考核

高校经济困难生的数量庞大,要处理如此之多的学生档案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档案中也不乏“作弊”现象的存在。一些家庭经济状况还不错的学生有时会利用国家或学校对贫困生予以补助这一政策骗取补助资金,一方面由于补助人数也有某种程度上的限制,这些投机取巧的学生可能会使得一些真正需要补助的贫困生拿不到补助,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给予补助的机关单位的资金压力。因此在进行贫困生资格考察时,应该有更严格的取证过程,而非只是填几张表格就可成功申请,以保证补助金切实起到实际作用。

2.勤工助学制度的实施

许多学校对贫困生都会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但一些学校的勤工助学制度并不完善,提供的职位和工资也不合适。首先,勤工助学职位如果只针对贫困生应该要在职位后加以标明,并在学校公告显眼处展示,让贫困生更有机会了解到这些信息。再者提供的职位应该符合学生身份,避免提出类似于一周需工作五天等学生不大可能完成的要求。最后所给工资应该适当,根据各高校所在地平均消费水平而定,避免造成贫困生花费太多时间工作而所得工资却极低的情况。

三、资金补助体系建设

(一)对经济困难生的资金补助现状

1.政府和学校给予的补助

贫困生的信息递交审核后,会进行统一管理,由上级进行补助分配,政府层面的补助是最主要的,补助的发放主要涉及财政部和教育部,各高校也有自己的补助会对本校贫困生进行发放。根据财政部统计,近年来对高校贫困生补助发放逐年增加,2009年资助总额已达369.65亿元。

2.银行贷款支持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对各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都有相应的优惠贷款措施。为保证贫困生在校生活能正常进行,银行为贫困生提供零利率或低利率贷款,贫困生在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数额贷款的申请,毕业工作有稳定收入后再返还。

3.奖、助学金制度

从国家到学校院系都有奖学金及助学金制度,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而言申请这些较为容易,并且该举措能激励经济困难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努力获得经济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奖励。

(二)经济困难生资助方式改进建议

1.对贫困生的等级进行区分

贫困生也分一般贫困生、较困难贫困生和特困生,对不同程度的贫困生要采取有所差别的措施,不能一概而论。特困生最主要的应该是直接给予资金补助,在银行贷款提供额度有限时应该优先考虑这些特困生的申请。而较困难贫困生和一般贫困生则在直接资金补助上可以不用那么高,应该偏重于奖、助学金方面的补助。

2.资助方式多样化

在提供资助时应该适时询问贫困生的实际需求,例如希望学校提供哪些帮助,是多提供兼职渠道的信息,还是组织捐助仪式等,从更多方面为贫困生提供资金补助,使得补助资金的来源更广泛,保证每个有切实需要的贫困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程度的资助。

3.注重贫困生精神方面的资助

如今的贫困生资助方式主要是经济支持,但其实精神支持同样非常重要,许多贫困生会羞于提出自己经济困难这一点,因此在对贫困生进行各项经济资助活动时也要时刻注意其生活方面(如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的变化,帮助贫困生树立正面的价值观,引导贫困生及周边同学正确对待经济困难这一实际问题。

四、总结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是一个常见群体,关于其教育管理和资金补助的体系建设会是我国现在和未来都要不断改进和发展的。如何积极主动帮助这个群体解决实际需求是各高校更是整个国家要长久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磊,曾贤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2]安江燕,谷忠新,刘永智,宋艳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资助管理服务体系构建探析[n].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15)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篇5

论文关键词:国家助学金;90后大学生;评定;问题;对策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元办学模式并存以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减员增效,城镇失业人口增加,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旱灾)频发,致使不少低收入家庭雪上加霜,高校中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比重不断加大。为了缩小大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解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从2007年秋季开始,中央和地方政府大约每学年投入100余亿元,用于建立新国家奖、助学金制度。

1当前影响国家助学金对90后大学生激励作用发挥的因素

(1)宣传工作不到位。

在评定国家助学金过程中,信息传播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许多高校及其辅导员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评选过程中而忽视了将国家的这些优惠政策及时宣传到每一位学生,这就可能使得很多学生对国家助学金政策不清楚,同时也可能造成很多有资格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不清楚申请程序而错过了申请时间,未能及时获得资助,国家助学金的影响范围和激励作用也大打折扣。

(2)多重因素拷问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权威性、公正性。

如果说国家奖学金的主要宗旨是奖优的话,国家助学金的主要宗旨则是帮困。贫困证明开与不开、开多开少对本地区政府只有权力,而无相关责任制约,导致“假贫困证明”泛滥,在较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很多并不贫困的学生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也开具了相关的贫困证明,更有甚者家庭条件较好的“有能耐”的学生开具贫困证明更加容易,而且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对学生开具的贫困证明又缺乏有效的鉴别。此外,“贫困生”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地域上,都应该是相对的概念,时间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的,地域上各地消费水平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样,有些同学在当地可能算贫困,但在所在院校就不属于贫困了。

(3)申请条件的可操作性较低。

由于政策的普遍适用性,国家助学金的有关政策规定往往只是从定性的层面对助学金的申请条件作出普遍适用性规定,这种普遍适用性就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如怎样认定学生爱国和拥护党的领导和遵守宪法、法律,怎样界定学生诚信及其程度,如何评价学生勤奋学习和积极上进,如何认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和生活俭朴等缺乏可操作性,导致评定过程中容易出现两大极端化倾向:一是难于掌握贫困程度,尤其是班级建档的贫困生较多时,往往单纯以学习成绩排名来确定人选,使助学金沦为奖学金;二是单纯考虑学生家庭贫困情况,而忽视学生在校综合表现,使助学金沦为救济金。

(4)90后自我中心使“帮困”沦为“夺金”。

由于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大多如太上皇,众望所归,父母及亲人往往对其要求无限制、无条件予以满足,使其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泥潭。致使其到学校后无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涉及自身经济利益的国家助学金面前,首先考虑自己的需要,诸多因素使国家助学金成为敏感的利益博弈和争夺的焦点。如学生为获得高额助学金不惜采用请吃、送礼等多种不正规的手段拉票竞争,让资助政策变了味,成了人气与关系的比拼。此外,贫困生档案难以及时更新,使得一些学生进入贫困生档案库后就像进了保险箱,获得过一次资助后,往往心安理得享受每年资助。但由于名额限制,当班级贫困生较多时,一旦有某一年没有考虑到自己,就觉得评定不公平,和老师“扯皮”,和学校“翻脸”,以自我为中心出发上访、上诉,不从集体、大局的角度考虑牺牲自己、援助别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团结互助意识缺乏,奉献友爱精神流失。

(5)注重物质资助,缺乏心灵关怀。

家庭贫困的学生,往往进入了学校贫困生档案库。由于国家政策的连续性,这部分同学每年都能获得国家无偿资助,尤其是当少数贫困生集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的优秀学生奖学金、社会奖学金、贫困补助等多项奖助学金于一身时,巨额的经济补偿使得这部分贫困生每学年能获得高达几万元的奖助,“贫困生”摇身一变成为校园“困难贵族”。有的学生拿了钱就去做头发,买电脑、手机、mp3等,还有一些同学拿了钱以后去上网,找朋友等。由于资助的无偿性以及国家政策的连续性,有些贫困生和家长走入了思想误区,把贫困当做是一种获得国家无偿资助的筹码和资本,滋生“等、靠、要”的思想,不愿意通过自己勤工俭学获得补助解决生活问题,一旦没有获得资助,便以自我为中心质疑评定的公正性,不顾班级其他同学情况上访、上诉。

2利用国家助学金激励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国家助学金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国家助学金是党和政府一项惠民利民的好政策,为保证国家助学金资助作用的有效发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新闻媒体和各学校首先应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如国家及地市电视台、报纸、网络,学校的网页、宣传栏、广播台、校报等,各高校应该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列专题宣讲国家及学校资助政策,各辅导员应组织召开相关主题班会,使国家助学金资助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广大学生知晓受助的权利。激励贫困生努力学习、奋发进取。

(2)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科学合理认定贫困生。

贫困生的认定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等多元主体,需要多方协调配合,理顺健全机制,方能维护资助的公平正义。因此,我们首先应建立生源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摆脱贫困生认定高校唱“独角戏”的困境;其次,要探索一套科学的指标量化体系帮助界定贫困生,如采用资助指数分值,将学生不同的家庭特殊情况根据其决定贫困程度的影响大小分别赋予一定大小的分值来帮助界定贫困生;再次,应健全贫困生认定动态管理与监督机制,及时更新贫困生档案库。高校每年可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对建立贫困档案的等级进行适度调整,有提高档次,降低档次和撤消档次三种情况。在调整过程中可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班级民主评议的方式。由全班同学对已建档贫困学生根据其在校消费生活情况对其是否调整进行投票,以参加评议学生2/3及以上投票表示同意作为档次调整的必要条件。对经民主评议需要进行档次升降或撤消档案的学生由学院审核确定,记录在案,并报学校备案。高校通过与生源地民政部门协调配合核实。二是高校可通过学生处与网络中心、饮食中心、财务处等部门联合,了解学生在食堂用餐和校园超市消费情况,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之一。这样既可以帮助学校寻找“假贫困”,也可以发现因家庭出现临时变故而影响基本生活的学生,从而及时给予资助。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贫困生的消费情况,这样可以有效制止与纠正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惩罚或取消贫困资助的措施,从而有利于贫困生的认定,还可以帮助贫困生合理使用资助资金。三是学校和院(系)每学年要不定期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个别对象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对于一些特殊性的指标,如残疾、单亲、离异等等。我们可以进行实地走访,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消费支出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家长农闲时的喜好、居住环境和家长及学生在当地的评价,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家庭实际经济状况。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应立刻取消其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并在其档案中留下不诚信记录,力求从机制上杜绝虚假贫困。

(3)鼓励贫困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享受国家资助是贫困生的一项权利,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目前国家助学金评定发放过程中,往往单方面强调学生所拥有的权利,忽略学生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种“免费午餐”式的没有承担相应义务的权利享受,是在追求大学生物质上的结果均等,但也造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机会上的不平等。要实现从“无偿式”资助逐渐向“回报式”资助转变,比如受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开展一些社区服务活动、义务劳动等,这样一方面会使那些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而自动退出,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动认定;另一方面通过回报社会的资助方式,使他们认为这种资助除国家和社会的救济外,也是自己通过劳动换来的,可以缓解享受贫困资助、“不劳而获”的心理压力。

(4)资助解困和心理解困相结合。

笔者认为,在新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应展开与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格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生自强意识,鼓励大学生积极用自己的劳动和才智养活自己。让学生认识到自强是改变自我,创造美好未来的能力,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教育学生用乐观向上的情感来对待暂时的困难,鼓励他们奋发向上,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等形式“脱贫”。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贫穷不是耻辱,而应是一种动力,使他们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意志,在逆境中勇往直前,打出一片新天地。另外,应正确引导贫困生看待社会和个人的资助,既不能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更不能把它看成是“施舍”,应将它作为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回报社会。在大学生中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给他们提供节约开支的方法和建议。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传媒多宣传典型人物,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意向和消费行为。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篇6

一、我校贫困学生基本情况:

2020年春季学期,我校建档立卡学生1255人,农村低保学生121人,特困供养学生14人,残疾学生15人,其他经济困难学生2713人,2020年春季学期我校共计资助学生4118人。

二、我校贫困生助学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

1、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为人民谋利益、巩固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

2、我们的目标是:不遗漏一个贫困生。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逐步形成了贫困生资助管理体系,此项工作日益步入正轨,向经常化轨道发展。

(二)明确责任,狠抓工作落实

1、建立学生家庭状况档案。做好贫困生调查工作,摸清在校贫困生现状。今年,我们深入开展对贫困学生困难状况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实工作,建立贫困学生档案(电子档案和纸档案),内容包括贫困生基本情况和受资助后改善情况,做到资助工作目标明确,心中有数。让学校、班主任更准确地掌握贫困生状况,在每学期初就做好贫困生资助计划.

2、实行资助活动公示、公开,增强资助工作透明度。公开、公正做好贫困助学金的发放工作。对贫困生的认定,我们严格按上级要求办事,经过申请、评选、走访核实、公示、审核确定等几个阶段,接受监督,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放到最需要的贫困学生手中。

3、加大资助贫困生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学校宣传栏、黑板报、升旗仪式、集会等方式宣传,另一方面通过让家长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等形式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让家长、学生、教职工对有关资助措施应知尽知.

4、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诚信教教育、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开展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三.主要工作成效

在县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2020年春季学期,我校受资助学生4118人。

2020年春季,我校受资助学生4118人。其中建档立卡学生  1255人,农村低保学生121人,特困供养学生14人,残疾学生15人,每生补助住校生625元,走读生312.5元。其他 2713名贫困生每人补助寄宿生生活费625元。

四.经验与教训

1、贫困生助学工作经常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充分了,助学工作才能做到位,才能做得好。在这个方面,今后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坚持。

2、做好贫困生助学工作是一件非常繁杂的事情,相关资料都是录入电脑信息化管理,因此,需要随时注意数据的更新。另外,还应丰富助学方式,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作好宣传工作。

3、贫困生助学工作除了给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一定的物质保证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注意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在思想上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五、下一步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分析清楚形势及现状,做好以下贫困生救助工作:

1、做好开学初的学生资助助学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好这项中共中央的优惠政策; 

2、做好新生贫困家庭学生的调查摸底、统计工作;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篇7

为切实帮助我市今年已被高等学校录取的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顺利进入大学深造,确保每一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都能入学,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做好资助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入学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实施扶贫助学工程,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近段时间的重要工作来抓,认真研究和安排部署,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真正把关心贫困群众疾苦,关心青少年成长作为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抓紧抓好。

二、摸清对象,制定方案。各级教育、民政、妇联、文明办、扶贫办、共青团、残联等部门以及各乡镇、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和各高中学校等要密切配合,按照“公开、公平、真实”的原则,抓紧摸清家境困难大学新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应资应助,一个不漏”。各级各部门要将家庭困难的大学新生名单及时报当地教育捐赠中心。教育捐赠中心要建立贫困大学新生档案库,并及时将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名单通过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各级各部门要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制订切实有效的助学方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助学活动。

三、精心组织,确保实效。资助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入学工作,既要体现自愿性,也要具有组织性,更要彰显社会公益性。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头走访贫困学生,带头为贫困学生捐款,带头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广泛动员,积极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努力募集捐款,确保资助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入学工作取得成效,确保每一名贫困大学新生都能顺利入学。为确保资助对象的准确性,防止重复资助,保证资助取得实效,捐资助学对象原则上统一从当地教育捐赠中心建立的贫困大学新生档案库中选定,由当地教育捐赠中心统筹安排。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资助对象确认、资金发放、制度运行等情况的监督审查。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篇8

在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及发展,因而随着学杂费的不断上涨,贫困生的人数也急剧增加,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存在,不仅社会上给予了广泛了关注,而且也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因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构建贫困生资助体系就愈发重要了。

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基本情况

1997年,我国的高校开始实行收费改革,学校中的一部分高等教育费用由学生自己承担,因而部分家庭较为贫困的学生在学费上面就会存在一定的压力,那么国家为了应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出台了相应的关于大学生贫困资助体系的各种优惠政策。国家助学贷款就是利用国家资金或者各种金融手段来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按照相关部门的统计,在校生中大约有两百万的学生为贫困生,其中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站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到2003年的下半年,国家的助学贷款开始了第一批的还贷高峰,而这同时,也是受助学生违约的一个高峰。那么这个结局的产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以往国家助学贷款旧机制中存在的,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国家相关部门就进一步健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和措施,在此基础上也对以往的助学机制进行了改进。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在对贫困生的认定中存在一些辨别真假的困难。在高职院校进行助学贷款资助的工作中,对贫困生的认定是首要工作,如果在对其的甄别认定工作中没有做好的话,那就会影响到资助的公平以及质量。然而就我国当前的大多高职院校来看,学校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学生是否为贫困家庭,高职院校中对贫困生的认定一般是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这其中有两张表的登记以及相关贫困证明,一张表是由学生当地的乡镇民政部门盖章证明,而另一张就是由学生自己填写,因而由于不同地方的民政部门对学生申请的贫困生助学贷款材料的标准都不大相同,因而在给予盖章证明的时候就会比较随意,甚至于有些地方只要在相关部门有关系就能够开到这样的一纸证明。这些情况的存在对高职院校进行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由于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范围以及工作量都比较大,因而有的老师在认定过程中不去进行深入的调查,因而也就造成了资助工作的不公平性的存在。

2.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较多,然而国家的贫困生资助名额有限。在高职院校中对贫困生上学的资助一般都是通过国家的助学贷款,这其中主要包括“奖、贷、助、补、减”,它的存在解决了大部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中的大多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因而贫困生的人数较多,但是国家给予的贫困生资助名额却是有限的,这也就造成了彼此间供求出现矛盾的现象。

3.在给予贫困生物质上的资助外,缺乏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对贫困生的资助中,虽然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帮助能够缓解他们生活以及学习中的一些压力,但是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感恩教育是不能忽视的。然而对于很多的高职院校来说,在进行经济资助工作时,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一般都比较忽视,或是仅仅流于形式。而且在对贫困生的勤工俭学、就业等等方面也没有进行什么实际意义上的指导,因而高职院校把国家贫困生资助的工作仅仅是象征性地完成了任务,而并没有把国家对贫困生资助的精神表现出来。

三、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的相关对策

就现阶段来说,高职院校的贫困生以及其资助体系中仍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得到外界的关注。在高职院校中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本意就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并且对和谐社会的建立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对于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同时还要落实到行动上,从而真正帮助到那些贫困学生。

1.在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还要在精神上进行扶贫。通过以往的经验表明,单纯给予贫困生经济上的帮助是不够的,在这同时还应该给予精神上的帮助,甚至于这个工作更加重要。对于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来说,他们的贫困相对来说只是一时的,而精神上的贫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那么就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因而对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在给予他们经济帮助的同时,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精神帮助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在扶贫的同时还要扶心。因而具体的工作步骤可以如下:首先,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其入校时就对大学生整体的心理状态做一个普查,将普查的结果以档案的形式记录在案,为日后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第一手的素材。其次,要在高校不间断地开设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并且在学校内部专设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平台,形成从内到外,从课堂到平时指导的全面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且给予及时的纠正,确保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再者要充分发挥出校园的文化建设的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而高职院校要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的文化环境来感染学生们,特别是贫困生,让他们在校园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从而在其中锻炼自身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最后要加强学习老师对贫困生的帮助。在进行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工作中,学校应该要积极地调动全校的老师投身进来,对于那些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好一点的老师而言,他们可以从众多的贫困生中选取一个来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从而让贫困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社会以及老师给以自己的关怀以及帮助,同时这样也是对教职工自身的一种提升。

2.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的助学机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如今高等教育的要求已经变得大众化,因而高职院校中实行的单一助学模式已经跟不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了,因而高职院校就应该加强助学机制上的建设了,那么建立助学机制的同时应该首先建立层次多样化的资助体系,就我国当前资助贫困生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的补助以及学校从学费中提供的一部分。那也就是说资助的经费来源是有限的,因而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资助体系,除了政府和高校的资助外,社会大众也都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政府虽然向高职院校中的贫困生资助提供了最多的经济帮助,但是它所要求的受助对象仅仅是少数的优等生,因而这就大大减少了受助对象的数量,对此,政府应该要另设受助对象的其他方面的要求,从而去加大受助对象的数量以及范围。由于高职院校中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因而相比普通的高校而言贫困生就会多一点,所以政府应该调整对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提供助学的比例,加大对高职院校提供助学的比例。对于高职院校自己而言,对贫困生给予资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高职院校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压力,那么要舒缓这样的压力,高职院校应该要积极地寻求外界的参与和扶助。其次,要促进国家助学贷款机制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而言,国家的助学贷款机制是相对于其他资助模式可以获得最多经济帮助的一个方式,尽管如此,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操作中并没有很好地完成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因而,要想使国家的助学贷款机制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出其所具备的作用,那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第一,要给每一个受到国家助学贷款机制帮助的贫困生建立一个对应的银行帐户,这个帐户会一直跟随着受助生,直到他还完所有的国家助学贷款;第二,在生源地大力推广助学贷款的政策,让当地政府了解到国家助学贷款机制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贫困生在自己的家乡就能够直接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这样一来也有利于受助生日后还贷,同时也加强了当地银行对受助生的监督,大大减少了受助生不还贷的风险;第三,就是国家要对受助生进行定期地调查,要依据其家庭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他参加工作后收入情况的变化来对其制定相应的还贷标准。再者,增加除有偿贷款的其他受助方式。在对贫困生采取资助的方法中,不能单单是以有偿贷款的方式,还应该加入其他的方式,那么这些方式的制定,前提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贫困生要想取得该方式的资助,那么必须通过自身去争取。最后就是加强贫困生离校后的指导和服务。相对于普通的学生而言,贫困生在离校后的就业情况上会存在较多的困难,因而在他们毕业离校后,学校不能对其不闻不顾,而是应该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服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就业方面的指导,对于不同情况的贫困生还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这样才能提高贫困生毕业后的就业率。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篇9

【关键词】中职贫困认定援助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已占据了教育的重要地位,中职学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中职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随之大幅增加。2007年5月国务院专门下发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明确提出了“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因此加强中职学校贫困生的援助与管理,能有效的提高援助的效率。

1.中职学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

1.1在贫困生认定方式:主要包括学生生源地认定和家庭困难程度认定两种方式。学生生源地认定主要是由学生生源地乡、镇、县政府或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依靠当地政府提供的材料确定该生家庭是否贫困家庭,该生是否应该为贫困生和特困生,换言之,学校在确定该生是否为贫困生和特困生时,几乎完全依据生源地政府的“贫困证明”来判断。家庭困难程度认定是学校通过学生提供的家庭困难证明,如低保证、残疾证、下岗证及重大疾病证明。结合学生在校的消费情况,经过班级评选,最终确定贫困生人员,从而确定其是否应该受到资助和应该资助的程度。

1.2贫困生认定程序:首先由个人填写《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申请表》提出书面申请,并在申请书后附上尽可能提供的贫困证明;其次由班主任组织班级民主评议小组依据学生提交的各种贫困证明及学生的日常表现预审、评议、排队、认定;最后由学校学生资助中心审核认定。

1.3贫困生认定依据:学生家庭所在地政府部门加盖公章的贫困证明,加盖政府部门公章的家庭经济调查表,监护人丧失劳动能力证明、无经济收入证明、残疾证明或受灾证明等证明材料,以及学生的表现和日常消费行为等。

2.中职学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学校在贫困生认定上都总结出了一定的可借鉴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贫困生认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2.1各类证明不能反映学生贫困的真实情况。由于各级政府没有贫困学生证明的规范化规定,中职学生所持有的证明材料不尽相同。在贫困生认定的实际操作中,贫困证明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如有的家庭背景好,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因一纸证明,而能享受资助;而边远地区的家庭确实困难的学生想开家庭贫困证明则遇到困难。而学校又没有有效的方法来辨别这些贫困证明的真伪。所以,学校在众多的贫困证明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另外,贫困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生源地和学校所在地之间存在地区经济差异,地方基层组织开具的证明只能证明该生在当地是贫困的,但该生在学校属不属于贫困生还不能完全确定。

2.2不良的申请风气导致认定难度增加。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贫困生的帮扶力度,加之政策宣传到位,影响力度大,让一些即使能筹集到资金支付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也开始不再主动克服困难,纷纷争取贫困生的认定名额。另外,由于地区生活水平差异、计算方法不同等原因,学生能否承担得起学费及基本生活费用,学校也很难准确认定,“僧多粥少”的现象让人一筹莫展。

2.3班级民主评议并不代表学生的真实意愿。每到确定贫困助学金时,都有学生向班主任讲得“声泪俱下”,班主任也颇感无奈,认为同学们互相接触多,班级测评应该是最好的办法,让申请助学金的学生上台“演讲”,通过演讲告知同学其贫困程度,然后由同学投票来决定“国家助学金资助给谁”。在这种环境下,有的贫困生为不愿泄露隐私而自动退出参评;有的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平时和同学接触少,人缘差,即使同学知道他困难,但投票时票数仍然不高;相反,平时人缘好的人都上了“贫困榜”。

3.解决中职学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3.1要制定公平合理的认定标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制定一个比较全面的评定体系,综合各方面的标准来认定贫困生。首先,对能提供城市低保证、农村特困证、烈士证、孤儿证、家人重病医疗凭证、多子女在读学生证的学生优先予以认定。因为这些证明有的是政府部门经过严格审核发放的,有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来就有的,证明的可靠性基本可以得到保证。同时,还要参考生源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消费支出进行调查,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对比,确定贫困生及贫困程度。

3.2要建立规范严谨的监督体系,保障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贫困生认定工作应该是一个包括前期的调查、认定和后期监督处理的系统工作。对贫困生的监督包括家庭经济基本情况的监督和学生基本情况的监督。首先,学校每学年应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其次,资助中心老师和班主任应该加强和贫困生的沟通,及时掌握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监督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此外,学生监督也是不可忽略的力量,因为他们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为亲密,相对比较了解他们的日常情况。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监督作用。对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立即取消受资助资格.并收回资助资金。对于情节严重的学生,学校将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并在其档案中留下记录,以增强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严肃性。

3.3要加强贫困学生的诚信教育。诚信问题一直是干扰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重要因素。伪贫困、虚假证明材料等问题的出现都与诚信问题息息相关。因此,只有加强道德约束,转变学生的价值观和消费理念,尤其是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伪贫困的现象发生。通过诚信教育,使学生明白贫困生的资助是国家、社会及学校对家庭生活困难学生的关怀,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对于那些出于心理因素没有主动申请的贫困生,通过各种渠道调查了解并做好心理引导工作。对于家庭一般贫困的同学,引导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友善礼让的优良传统,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客观陈述家庭经济状况,从而使学校降低贫困生认定成本,提高认定效率。

3.4规范生源地有关部门的认证工作。一是要规范生源地基层部门认证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核查认证工作应纳入其职责范围,制订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要明确生源地中学的职责。学校要组织学生学习有关资助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并向当地民政部门提交申请材料,建立家庭经济困难考生的档案。再次,生源地县(市)资助中心要建立已被学校录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档案,负责申请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的审核确认工作,出具家庭经济状况的证明。最后,要保证学校与生源地有关部门之间信息的对称性,做好信息传递和工作对接。

3.5研究学生消费行为,严把审核关。学生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真实反映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目前,部分学校通过学生校园一卡通来了解学生在校园消费情况,并以此认定贫困生。这种方法能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内的消费情况,但对学生在校外消费情况却不能全面真实地了解。我们不否认,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使自己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而另一方面,一些假贫困的学生,在校内消费虽然不高,但在校外消费却大得惊人。因此,应通过学生同班级同学,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并进行认真甄别。要进一步完善班级的审核机制,建立和完善民主测评体系,通过学生班级同学对学生的了解,坚持“个人申请――班级评义――班主任审核――学校审批”的认定程序,把好审核关,增强贫困生认定的真实性。

4.实施多元化的援助项目

4.1建立贫困生档案,认定贫困生。建立贫困生资料档案,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奖惩情况、困难原因、困难程度、个人信誉、心理健康状况、获得资助等各方面信息。加强对贫困生的追踪教育和管理;准确确认贫困生,依据贫困程度采取区别对待,突出资助重点和工作重点,以加强贫困生工作的针对性。资助工作中充分保证特别困难学生在勤工助学岗位上优先安排,在发放困难补助上优先考虑,在评定奖学金方面适当照顾,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4.2积极引导贫困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在注意做好经济资助工作的同时,学校针对贫困生在校内设立一些通过学生自身的劳动来获得相应报酬的助学岗位,大力加强对贫困生勤工助学的指导和支持。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勤工助学中心,制定了《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加强对贫困生勤工助学的管理和协调。在学校内充分挖掘潜力,广泛开辟勤工助学岗位,帮助一部分贫困生走出困境。

4.3突出自强教育、关爱教育和感恩教育。坚持“扶贫更要扶志、立志才能解困”的工作思路,在助学育人的过程中,通过开展一系列送温暖活动给予学生经济上的资助。同时,适时教育和引导,启迪学生心灵。开展“爱心奉献,回报社会”的教育活动,使他们在得到奖励和资助的同时,能够感激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关爱。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篇10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开局之年,是教育扶贫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是教育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依据《耀州区教育科技体育局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精神,为扎实做好2018年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推动教育扶贫再上新台阶,我园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教育部门关于脱贫攻坚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以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扎实做好教育扶贫各项工作。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教育扶贫是扶志的工作中心,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园高度重视,成立教育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园长负责全园教育精准帮扶组织、管理、督导和考核工作,下设教育精准帮扶办公室,制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并建立信息台账。同时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与配合,积极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确保脱贫攻坚决战时期教育扶贫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加强宣传,掌握政策

为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到位,我园镇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以“精准资助基层行”教育宣传活动为契机,进村入户讲解、发宣传单等方式宣传教育扶贫政策知识,做到家喻户晓。通过召开教职工会议、家长会、校园广播、展板、宣传标语、黑板报、微信、宣传单等多渠道宣传教育扶贫政策,将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办理流程等粘贴在显眼的地方,方便师生和家长了解、掌握。

三、精准识别,落实帮扶

(一)认真核实,精准识别。目前我园有建档立卡幼儿 人,其中大班人,中班 人,小班 人。今年以来,我园对包抓片区学前至研究生学段建档立卡户人员基本情况进行核实,准确掌握基本信息和适龄青少年的就读情况,并及时上报教育组核查,确保教育扶贫工作精准施策,定向发力。

(二)落实政策,实施帮扶。一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学前教育阶段帮扶政策,“学前一年免保教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金”政策全部落实,2018年累计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园资助金 元,资助幼儿 名;为 名贫困幼儿园免除学前一年保教费 元。

四、凝聚力量,共同帮扶

今年以来,我园扎实开展教师帮扶爱心活动,为我园贫困幼儿送去爱心,送去关怀,积极为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提供帮助。为在园建档立卡户学生捐赠   套;为 名建档贫困家庭幼儿提供送教上门服务,让每位贫困学生、学生家长了解教育帮扶政策,通过系列活动真正让教师和学生、家长心连在一起,共同努力,克服贫困处境,让教育帮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措施。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家长文化水平偏低,教育子女方式方法不恰当,学生厌学情况依然存在,知识改变命运的脱贫致富观念意识不强。二是群众对建档立卡户和分建档立卡户教育帮扶政策掌握得不够全面。三是由于董家河镇建档立卡户人口量大,很多学生未在辖区内就读,加之行业部门扶贫数据库和学生学籍流动,导致学生基本信息核实掌握困难,需相连镇(街道)学校配合,多次进村核实才能做到精准识别。

2019年工作计划

巩固2018年教育帮扶工作成果,落实学前教育帮扶政策,教育扶贫要先扶志,扎实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就学子女结对帮扶任务,进一步完善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档案,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帮扶有成效,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学生资助全覆盖。 

(一)抓实幼儿教育。努力提升办学吸引力。认真落实幼儿园管理标准和国家课程方略、课程标准,丰富幼儿园文化生活,让幼儿喜欢幼儿园。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力度,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让学生爱进教室,爱上书本,爱好读书。以召开家长会为契机,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向上、向善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意识,从而让孩子喜欢学习,乐于学习,着力培育幼儿学习乐趣。

(二)注重宣传引导。一是抓住重大活动和节日两个关键点,通过举办一些重点突出、影响力较大的主题宣传活动,宣传教育扶贫知识政策。二是积极联系民间企业捐资助学,扩大教育帮扶面,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让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三是充分利用掌通家园、微信、班会、家长会等各类载体,大力宣传教育帮扶政策,让每位贫困学生、学生家长了解教育帮扶政策,让全社会更加关心支持教育扶贫工作,形成强大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