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资金保障制度十篇资金保障制度十篇

资金保障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9:29

资金保障制度篇1

一、社会保障基金在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为了保证基金存放的环境安全,实现基金的增值和收益,中国在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适用范围和使用多少都做出了清晰化的规定,20世纪初期劳动、社会保障政府部门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制度的使用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全社会保障基金使用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使用国家发行的债券和其他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的融资根据,主要包括市场上流通的各种证券、股票以及有着良好的信誉等级的企业债券、金融性证券等各种有价证券。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数据来看,当下中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流向于国内的市场里,银行存款、国债证券这些投机占据了总基金数量高达92%以上,在某种程度上说,银行存款和国债证券的投资风险相对较低一些,但是这些资金的利息造成了利息之间的变化和增加速度缓慢,当银行利息和国债证券的利息比市场物价上涨的系数还要低的时候,社会保障基金就会面临着编制的情况。这种单一模式下的投资方案不能够带给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很难实现基金的增值,因而无法跳出通货膨胀频频出现的状况。

中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制度对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情况有着一定的漏洞,在风险产生的原因认识方面不充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在风险的认识中比较片面和淡薄,对风险的管理几乎都采用的是经验式的方法,缺少实践的主观判断。在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制度中没有一个改善和完善风险意识所需要的平台,国外面对基金风险都普遍比较重视,采用大量的实践数据来评估和监测风险带来的影响,在国内对风险的控制还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之谈上面,对风险的存在缺少及时有效的手段,因此结构也缺乏科学合理性。

二、加大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空间,改变和完善投资制度

政府部门继续加大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对于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使用的投资风险能相对应的降低门槛,保证其收益性能逐渐稳定下来,从而符合社会保障基金在投资方面的主要特征和具体要求。政府部门在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中人们的投资可以为社会保障基金在投资方面提供出长期而固定的收益效果。社会保障基金具有长时间的稳定性特征,因此可以将此基金投入到电力行业、石油方面、通讯基础设施、铁路运行、高速公路建设、海陆港口建设、盐业开发等许多直接关系到国民生活的基础建设项目中去,这些基础建设项目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效益高而且相对稳定、风险小的特征,这些特征正好符合了社会保障基金可以长时间投资使用而且风险低的特征,并可以为社会保障基金争取到比较好的投资收益。除了这些关系到国民生活的基础建设项目外,社会保证基金投资项目还可以选择一些高新技术行业、生态环保行业等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长远的作用、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领域。海内外市场经济发展有着质的飞跃,因此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制度可以在海内外市场中有一定的政策扶持,让基金投资的渠道拓宽到其他市场中去,从而分散基金投资带来的风险,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带来的收益,这些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制度对风险意识的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在制度上对风险意识进行一定的分散。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者在投资的各种证券、股票、国债券等,它不是每一个债券之间的任意组合,而是体现了投资者的意向和投资者在资金投资方面所收到的投资收益的平衡、投资比例的分配权限、投资中产生的风险的一种限制。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在市场经济中有一定的风险存在,为了减低风险意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制度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投资方案,这就需要在降低风险意识的收入和成本之间进行一个全面的衡量,通过投资者手中所持有的资产来分散全部的投资风险。

在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制度方面建立健全风险意识控制体制,为了保证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中风险意识的降低,可以在制度上设计风险意识的控制体制。风险意识控制中心的每一个部门都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但是每一个部门之间都应该相互帮助、支持、共同控制风险意识的一种有效的合作控制体制,还应该与公司其他部门之间经常互动和沟通,使得公司内部在投资风险意识这方面成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门,使得各个部门的员工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到投资风险意识中来,从而为降低风险意识出谋划策。中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方式主要有直接和间接投资这两种方式。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直接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的投资的一种监管,这种投资方式具有统一管理、统一操作这个特点,间接投资主要是指社会保障基金委托给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一种投资,其具有竞争性强、操作灵活、收益高等特点,目前社会保障基金实行的是该投资方式。中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机构主要是根据市场经济运作的模式而发展着,这样即保证了市场经济运作的公平性,也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效益有了一定的提高。在社会保证基金投资制度方面,政府部门要确保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在社会中的合法位置,保证其资金来源、投资方向、适用范围,其次出台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目标,确保投资的合法性。

四、结束语

资金保障制度篇2

1.社会保障起点低、覆盖率仍需扩大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2010年11月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已接近十四亿。2012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养老保险人数已接近三亿,比2002年的八千多万增长了近四倍,但相对于近十四亿的人口这个数据远远不够。截止2012年新农村社会保障人数增长到三亿多;城镇医疗由十年前的不到一亿,增长到四亿多,其医疗费用的报销率也在不断的增加,当前农村、城市最大保险额度可达到90%。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相对于众多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快速的、持续的发展,其资金仍是发展的重大问题。

2.社会保障资金的可持续性支出不足我国的社会保障在不断的实践和改革中发展,当前,社会保障资金缺口问题严峻,当期支付是财政制度研究的重点,对于长期支付制度建设的研究相对滞后,现收现付模式难以有效的消除社会保障账户的巨大缺口。当前,河南省地区的养老保险支出基本是三人养一人,一个人的退休需获得三个人缴纳的社会养老金,退休获得基本达不到规定标准。社会保障的支出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约占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40%);另有37%左右来源于单位缴费;个人缴费不到20%;其他社保资金来源所占比例更是微乎其微。随着城市困难人口增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给财政补贴带来了巨大负担,而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保值政策难落实,造成社会保障资金的日益缩水,给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造成了严峻的考验。

3.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这就意味着退休的人口在不断增加,养老问题日益严峻,社会保障将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例如,延长退休年龄,一方面,为推后、放缓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另一方面,为缓解社会保障资金日益严峻的资金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模式使我国的养老问题需要更多得到国家的支持和帮助,此外,“失独老人”、“空巢老人”等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亦需要社会保障制度重视。总之,人口老龄化使我国社会保障的财务问题更加严峻。不平衡现状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保障的不平衡因素来自多个方面。首先,生产力水平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发达地区,其生产力水平较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较高,社会保障等制度较为完善。一些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保障制度执行困难重重。其次,城乡差距大,城市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存在较大差距。再次,地域差距大,不同地域社会保障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其政策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二、我国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分析研究

1.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责任内容社会保障财政制度建立的责任是:聚集社会保障资源、承担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责任、执行社会保障预算、确保社会保障收支平衡、实现社会保障执行的监督等。涵盖了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我国社会保障资金大部分用于基本社会保险,如养老、医疗、失业等。另有一部分用于维持城乡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方面。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责任首先是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依法负责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分配等,资金缺口由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支持。其次,参与制定社会保障政策,使资金的筹集、分配更为合理,确保社会保障收支平衡。再次,将社会保障的各项资金纳入统一管理,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环节,完善其监督职能。

2.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分析研究完善各种制度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财政制度的研究可以促进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更加规范化、法制化。第一,完善完善社会保障的筹资制度,缩小社会保障资金缺口,使财政投入科学化、规范化,逐渐的减轻财政投入的负担。第二,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制度,实现资金的统筹管理、分项预算,以确保社会保障的全面性、公平性。第三,完善社会保障的支付制度,更好地发挥财政制度的优势,使每一笔社会保障资金都能用到实处,切实地为我国的广大人民服务。第四,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和增值。第五,完善政府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促进政府机构的职能转换,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在各种制度的完善中,首先,要搞清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关系,做好社会保障资金的性质划分。带有缴费性质的是社会保险,而不用缴费的是社会福利,两者划清界限、理清层次,才能确保国家资金的安全和有效利用,才能更好的发挥财政投入在社会保障中作用。其次,加快相关立法,使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管理、支付等更加规范化,确保社会保障财政制度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再次,深入研究先进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结合我国国情对其先进制度加以利用,有效的卸下财政的沉重包袱,使社会保障能够在市场经济环境在良好运营、协调发展。

3.完善筹资和预算资金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点问题,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社会保障覆盖率窄、起点低、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等,这些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社会保障资金的充足。第一,拓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在财政投入和单位缴费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个人缴费、调整税收政策等等,使社会保障有充足的资金来源。第二,利用各种手段减少社会保障资金的流失。例如,采用先进的征税手段,减少税收流失,提高社会保障的缴费率。又如,规范政府收费行为,提高财政收入,使政府能够为社会保障提供更多的支持。第三,重视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一方面,扩大国家预算范围,使资金的筹集、使用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提高资金流通效率。另一方面,重视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各项政策的支持,以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此外,应注重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和增值,利用社会保障支出剩余进行有效投资,以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益率,减小财政补贴,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积累。第四,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的各种不平衡状态,将社会保障支出与物价指数挂钩,确保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整体提升。第五,重视社会保障预算的全面性、广泛性,使其能够真实的反映整个社会保障执行过程中的收支情况,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独立性、专用性,加强财政制度管理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职能,使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及增值得到保障。

三、结语

资金保障制度篇3

[关键词]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互助保障制度始于建国初期,经过数十年的运行,现已从初期单一企业的互助互济活动发展到涵括医疗、意外等方面的各种互助保障计划,工会组织的职工互助保障活动开展的最为普通和广泛。职工互助保障活动是由社会团体倡导组织,广大职工在自愿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种操作成本低廉、形式灵活多样,以互助互济分散风险为目的的合作制保障经济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2.3万个已建工会的基层单位开办了职工互助保障活动,仅省级机构就有876.8万职工参加保险。其中,参加医疗互助保障计划的480.8万人,参加养老互助保障计划的近169.8万人,参加工伤互助保障计划的227.6万人,涉及金额达数百亿元,累计赔付6.9万人次,支付赔付金6235万元。工会组织互助保障活动的广泛开展,对于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险、灾害有赔偿、失业有救济、残疾有安置、贫困有支援,保障广大职工的基本生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有效化解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具有重大作用,它起到了“安全网”、“助推器”和“稳定器”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不断进步,原来制定的互助保障相关管理制度在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其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互助保障的资金管理表现得最为突出。

一、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互助保障资金是指由职工会员交纳的会费、保障计划金(保险费)、管理费用、补偿金(理赔金)以及资金的保值增值等有关资金。目前上述资金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金监管缺位。当前我国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监管,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管理者与监督者两者合一。职工互助保障资金运作部门既当“运动员”即资金营运主体,又当“裁判员”即负责资金运营的行政监督。而职工互助保障的组织者——各级工会,对互助保障资金运营的监管仅限于人事管理和组织监督,缺乏风险监管手段和方式。与此同时,职工互助保障会又是工会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对外行使管理职能,致使工会组织在互助保障资金的管理上既当监管者,同时又成为委托人、投资人和资产管理者,角色模糊不清,政企不分,容易使养老基金缺乏独立和足够的行政监管。与目前我国社保资金的做法相比,互助保障机构的权力太杂,主办者的监督角色很不突出,对资金的安全运行非常不利。

2.多头开户管理。由于不同职工互助保障计划(险种)的开发与推广时间不同,互助保障组织按照分户管理,分险种核算的原则与要求需要建立专户、专账。但目前有的地方甚至由经办机构专门为企业互助保障经办人用个人名义开设银行卡(或存折),以便节省资金在途时间和防患在途风险。此外,随着职工互助保障活动业务的增多,互助保障组织在银行开户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少则十几个,个别地方甚至有几十个,不同性质和用途的资金表面上存在于相关款户,但实际上却又相互混淆,这就难以反映资金的真实面目,造成资金管理上的混乱,给资金的保值增值带来一定困难。

3.核算方法陈旧。现行的《职工互助保障会计制度》、《职工互助保障财务制度》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于1997年制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设定的制度与目前的实际情况相比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在整个互助保障事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暴露出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滞后,进而出现互助保障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不完善,会计主体不明确,会计核算体系陈旧等弊端。如对资金的使用规定过于粗线条,资金的筹集和发放无详细又便于操作的规定,保障补偿金的计算发放无定量标准,全国的互助保障组织甚至出现因为各地的会计核算制度的不统一,财务处理方式的不一致,造成资金统计口径不统一,数据来源“数出多门”的困境等等。因此,急需对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修订,以适应当前的需要。另外,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的会计核算手段也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采取手工记账的方法,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互助保障资金会计使用管理软件。

4.资金发放个人化。受人员、费用等因素限制,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的发放均按工会层级关系由基层企业经办人直接发放。即由上一级互助保障机构根据下级机构各类保障活动的资金上缴数据,按约定的比例计算管理费、补偿金,并逐级下拨,最后由基层工会通过经办人直接给付受益人。这种分级拨付的支出方式造成拨款环节增多,延长了互助保障资金的周转时间。一方面,某一环节稍有疏漏或发生时间延误,就会影响受益人及时足额的领到补偿金,另一方面,互助保障的资金从一个银行账户流转到另一个银行账户,造成资金滞留在银行结算环节的时间过长,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5.专业投资不足。我国互助保障活动还未形成全国统一法人的组织形式,各地开展的职工互助活动基本上是由当地工会组织负责管理的,其核心工作即资金的保值增值还没有引入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管理。由于工会组织是一个群众团体,自身并无丰富的资金管理人才和手段,因而在互助保障整个组织体系中缺乏现代金融产品投资理念、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与此同时,受风险管理及各种行政管制的影响,互助保障资金缺乏足够的增值渠道,致使资金回报率偏低,投资渠道不足问题十分突出。

二、加强互助保障资金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互助保障制度是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大力推行的一项社会保障内容,它发扬了中国工人阶级团结互助的光荣传统,发挥了工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办好职工互助保障事业,就必须加强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的规范管理,切实将各类资金纳入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实职工互助保障财务制度和国家有关部门对互助互济活动的监管要求。它既是工会组织维护广大职工利益的一项基本职责,也是这项事业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这些年来的管理成败得失来看,工会组织的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范、收支两条线、分账核算和依法管理的原则。具体来讲,应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规范:

1.推进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的法制化。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的法制层次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社会保障法律很少,尤其是作为社会保障组成部分的互助保障活动,甚至在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方面都比较缺乏。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互助互济事业的快速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组织的形式和规模都有了质的变化,互助保障这一“全新”的社会保障组织形式,应予单独立法,加强监管,避免出现类似社保资金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失误和漏洞。工会组织应尽快改变互助保障法律缺乏的现状,主动与保监会、财政部沟通,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出台职工互助保障的规章制度,如互助互济活动管理条例,为制

度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职工互助保障资金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和会计核算办法,以此来规范相关部门及其资金管理人员的行为。确保互助保障组织在履行给付义务后,若有盈余应首先提留一定额度的准备金和公积金,剩余的才能用于分红,保证互助保障组织拥有较为稳固的偿付能力,为资金的安全运营提借助有力的司法保障,要明确互助保障资金的运用及盈余分配方式,为资金的安全运营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2.加快资金信息的数字化系统建设。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网络的覆盖面,建立和完善互助保障资金管理数据体系,要设计包括各种职工互助保障的资金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信息系统管理软件等信息化设施。通过这些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核算办法,提高办公自动化程度和效率,把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纳入信息化轨道。

3.健全职工互助保障的支付体系。职工互助保障组织必须在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开设职工互助保障资金上缴户(收入户)、职工互助保障专户(法人专户)、救助资金支出户,按产品的不同分账核算,转一户管理为三户管理。一方面,严格执行职工互助保障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各种保障计划的收入要直接进入县(市)工会组织专户,取消互助保障经办人个人周转过渡户。上级职工互助保障组织转移支付的资金亦要进入专户,实行封闭运行、封闭管理。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健全职工互助保障的支付体系,防止资金挤占、截留、挪用。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实行直接通过银行发放各种保障资金、救助资金的制度,使资金通过集中支付中心直达享受对象的个人账户或单位。要建立包括参加互助保障活动职工的年龄、参保种类、工作时间、工作年限、退休时间等一系列信息在内的数据库,核实其准确性,并与上级互助保障组织的数据库、银行工资发放数据库联网,建立健全互助保障补偿资金的网络管理体系,不断推进支付资金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科学的支付体系。

4.加强互助保障资金审计工作。互助保障资金种类多,收支渠道复杂,流动性大、政策性强,覆盖面广,涉及的对象又是具体的职工会员,加之现阶段我国互助保障体系尚处在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对互助保障资金运作、使用的审计不能仅限于工会组织自身审计部门的审计,还需要引入专职的政府审计进入这一业务范畴。政府审计部门对互助保障资金的审计不但要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核,还需要结合大量的审计调查,对互助保障资金运作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以资金管理运营中的薄弱环节为重点,在管理上发现和揭露漏洞,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防止资金收入不到账、支出不到位、挪用专项资金及经办人员截留贪污等事件的发生。

与此同时,各级工会组织的专门审计职能部门(经审会)和上一级职工互助保障组织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职工互助保障资金进行检查,加大对资金的收支、预决算以及管理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实行经济处罚与追究当事人责任相结合,严肃处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5.建立多层次的资金监管体系。要解决互助保障资金监管不到位,法规不健全,使用效率低、缺乏控制等问题,需要根据这一资金的性质,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多重监督机构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

一是从资金所有人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入手,建立一个透明化的运作体系。做到信息披露经常化,定期或不定期向职工会员公告资金收支和结余情况,并接受社会对资金管理的监督,确保资金所有人的知情权。尊重广大会员职工的意见,认真对待资金所有人的决策权。提高互助保障资金的透明度,接受职工会员的经常性监督,尤其是对事前的监管,保障资金所有人的监督权。二是互助保障主管部门(工会组织)要加强对互助保障机构、互助保障补偿金发放机构、资金运营机构的监督。如在给付方面,核查其是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给付条件、项目、标准和方式,按时足额、准确支付各项补偿待遇,审查互助保障机构是否全面准确地执行互助保障政策。三是引入财政监督。互助保障资金本质上并不属于财政范畴,但是运作管理部门却是准政府机构(工会组织),因此,从监督行政单位资金运作情况的角度看,引入财政监督十分必要。财政部门应对互助保障资金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互助保障资金的各专门账户及资金管理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以掌握资金的流动状况,确保资金不流失。与此同时,督促互助保障组织研究制定内部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办法,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根据分配方案需要制定相匹配的资产管理策略,引进外部审计,促使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6.实行dc型的资金信托制。职工互助保障组织管理机构没有明确与工会组织分离,其管理机构通常依附于上级工会主管部门,从而形成委托结构。在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规则中,这种结构缺乏有效的制衡监督机制。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已采用dc型信托制,其核心在于企业年金资产完全独立于政府和企业,其运营按照国际惯例,严格实行所有权、受益权和经营权的彻底分离,分别由受托人、托管人、投资人和账户管理人各负其责,相互制约,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投资运营。对职工互助保障资金来讲,由于缺乏专业投资人才,以及受到可能的不当行政干预,更需要考虑实行这一资金委托方式。首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由有关投资理财专家,对社会经济领域从风险角度进行细分,确定指导性意见,释明哪些是禁入的领域,哪些是可入的领域,哪些是互助保障资金安全领域。同时,再对互助保障资金可进入领域、安全领域的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必要的收益,达到安全与收益双重价值的同步实现。因此,对互助保障资金目前的运营模式应当予以必要的修正,有必要将资金的运营从职工互助保障组织中剥离出来,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委托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或商业银行进行运作,以增加基金的使用效益。职工互助保障组织则专注于保障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资金使用的监督与指导等工作。最终达到各负其责、各尽所能、相互促进、相互掣肘的目的,以共同管理好资金,造福于广大职工。

参考文献:

[1]刘桂萍.职工互助保险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作用[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4,(12).

[2]郑鸣.浅析互助保险中的几个基础性问题[j].北京社会科学,1997,(3).

[3]何志武,毕于榜.我国社保资金管理层次优化设想[j].现代财经,2005,(9).

[4]郑功成.社会保障[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资金保障制度篇4

[关键词]社保基金;积累制;建设;投资运营

一、社会保障制度、基金积累与社保基金投资运营

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协调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一种福利制度,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它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前身是政府为维护社会稳定而对部分社会弱势群体实施的“济贫政策”,因此其制度的出发点是社会公平的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率不断提高,而且其与经济发展的互补、互动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问题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同时适应一定社会公平价值观和效率准则的社会保障制度,才可能是一个有效、稳定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效率的衡撤主要有两个层次:

1 社会保障应完全由政府提供,还是由政府和民间共同提供。福利国危机、福利多元化和市场化已证明了民间主体在社会保障提供中的重要作用。

2 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是通过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营来实现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模式可划分为:现收现付、基金积累和混合模式三种。不同模式的选择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基金积累的效率问题。

社会保障基金的三种不同筹资模式各有利弊。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看,基金积累制已备受人们的青睐,但理论界对基金积累制的认同仍不完全一致。笔者认为纯粹的现收现付模式并不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基金积累制有长期存在的合理内核但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以基金积累制为基础的混合模式是较理想的选择。

基金积累制能否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效率的提高,主要通过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来体现。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首先是用以抵消通货膨胀风险,如果其收益率低于通胀率,则其效率不如现收现付模式。其次,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应是由市场竞争形成的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社保基金由相互竞争的民营投资机构进行投资运营,以取得应有的市场回报率。最后,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的实现还必须有一定的外部条件如合理的机构设置、有效的基金营运监管、完善的资本市场等。因此基金积累制的成功运作最终落实到要建立健全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体系,以保证所积累基金实现应有的投资收益。

二、我国社会保障度的改革与基金积累制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向日渐清晰――基金积累制

在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也正从计划走向市场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转折阶段。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分配制度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并不以社会公平为目的,而更多的与工资制度相类似。除了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外,职工的养老、医疗、工伤等都是以企业(单位)为载体以工资形式发放。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模式为现收现付制,由企业(单位)列支,职工个人不缴费。在国家财政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计划管理体制下,这种单位列支式的资金调度模式,事实上是国有经济范围内的大统筹制度,社会保障资金以财政为枢纽与生产建设性资金融为了一体。

(二)我国现有社保基金积累制的运行情况(以养老基金为例)

企业年金基金。企业年金,也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它在国外已有广泛发展。在我国尚处于发育阶段。企业年金基金来源于企业和职工的专项供款,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目前该种养老保险主要由保险公司以商业养老保险的形式出现,并且市场正迅猛扩大,该部分养老资金存在于商业保险公司内。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农村养老保险不同于城镇,它没有社会统筹,而实行完全基金积累制:费用主要由农民个人缴纳,辅之于集体补助,养老金根据个人账户积累额领取;基金的营运和管理,主要集中在县级。目前,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和基金规模都比较小,并处于清理和整顿阶段。

三、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体系的构建

(一)社保基金管理架构

1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分立管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应明确分属两个相互独立的组织管理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服务于不同的保障目标,由不同的管理主体,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分别实施。两套系统在组织机构和管理权限上要明确地分开。现在设立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可以看做是社会统筹的一部分,今后可考虑与社会统筹基金合并管理。

2 社保基金投资运营机构的选择。对于社会基本保障,如基本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社会统筹部分,可直接由社会保障部门进行管理,并考虑以适当的方式委托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运营。对于其他层次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中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应由企业或个人通过选择商业保险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运营。对于基金管理也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降低基金管理公司的营销和行政费用。

(二)基金也应成立相应机构进行管理

1 审慎性监管模式原则对基金进行监管。政府并不死板地对社保基金的资产配置数额做出限制,它通常要求社保基金进行多样化投资,对普遍认可的行动,政府坚持总的谨慎原则,在细节的投资行为及其他方面则给予社保基金充分的自由。

2 严格的限量监管模式下监管机构独立性强,权力较大,对基金投资比例有限制性的规定,并有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有的甚至要求基金的投资收益达到一定的水平。投资收益达不到上述最低要求时,由各基金管理公司的储备金进行弥补。在我国社保体制改革之初,对社保基金应进行严格的限量监管,即独立的社保基金监管机构对社保基金进行全面监管;但限量监管不应取代监管机构和基金公司间的相互独立性、基金公司间的相互竞争和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督,长远来看,限量监管应转变为分权化的审慎性监管。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完善有关基金营运和监管的法律和制度框架,明确社保基金管理公司的审批标准,提高基金营运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资金保障制度篇5

关键词: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现状;对策

一、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内涵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保障资金是保护弱势群体的一道安全防线。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项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是维护社会安全的“稳定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党的根本宗旨和“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是保持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现状

(1)社会保障法规不健全,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更多的还是依靠行政机关的命令,除了《劳动法》和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险法》有所规定外,国家没有统一的社会保障法。由于地区特点不一,经济发展不同,在制定和适用地方性制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政策的多变性和随意性使得社会保障制度失去了应有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难以发挥社会保障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在管理过程中,政策之间互相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给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工作的监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2)社会保障预算尚未单独建立,审计监督缺少应有的平台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要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的总体情况和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必须以社会保障预算为依据。社会保障预算尚未单独建立,必然导致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缺乏应有的审计平台,而无法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的总体情况和全过程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

(3)审计内容与对象复杂,审计监督及公众监督不能够及时到位,监督方式单一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内容与对象的复杂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保障资金覆盖面广、数量巨大、审计户数多,涉及所有干部职工和弱势群体;二是社会保障资金种类繁多,包括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用于社会保障的社会募集资金、优抚安置和社会捐赠资金;三是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渠道复杂。四是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多、涉及部门多。涉及内容复杂和对象众多,致使审计力量显得严重不足,无法对审计对象进行全方位覆盖,极大地影响了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审计机关难以做到对社会保障基金年年审计,时时监督,导致了审计监督的不及时。同时,目前政府审计监督往往都是事后监督,对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不及时、不到位在所难免。且社保部门在社保基金运营中未考虑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得公众监督不及时,不到位。

(4)审查内容不全面,审计手段相对落后

在对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审计人员在审查时,只审查基金收入和支出环节,并没有全面审查社保资金涉及的所有环节和内容,增加了审计风险。同时,目前审计机关运用计算机审计的水平较低,很大程度上还依靠手工查账的方法获得审计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效率和质量。

(5)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存在差距,审计质量不高

目前,审计人员无论是在知识结构、政策理论水平、审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是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上,都远远不能适应发展中的社会保障事业和迅猛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风险的规避、审计质量的提高和审计监督的力度。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特点和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审计及相关部门应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通过审计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坚持有法可依,依法审计

要做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就必须以法律法规做保证,坚持有法可依,依法审计,使社会保障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为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第一,要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规定有关部门的职权与责任;第二,明确享受社会保障的范围,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害;第三,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第四、要加强城镇非就业老年居民社会保障立法建设。此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和审查备案制度等,为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要规范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运营。

(2)通过审计促进尽快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计划管理,规范社会保障资金收支行为,提高社会保障资金运用的规范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重视以预算管理为手段,规范社会保障资金运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2010年,国务院了《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将社保资金正式纳入政府预算,开始对社保资金进行预算管理,也为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搭起了工作平台。审计部门要针对社会保障资金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效果分析等管理运行情况开展工作,促进社保预算管理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保工作的良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不断改进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方式方法,加强审计监督,提升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质量

①掌握全貌,突出重点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内容与对象复杂,且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日益改善,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障问题日益重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法规、制度日益完善,相关部门法制意识逐步增强,社会保障资金已经逐步成为人们心中的“高压线。,有意识的违纪违规问题已逐步减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上,而应针对新形势,紧紧围绕党委、政府民生工作的重心,在掌握社保资金全貌、全面审计的情况下,准确把握审计重点。

首先,要抓好六个重点方面的审计。

一是要确认资金征缴的完整性,揭露资金征缴工作中存在的应收未收和征缴面较窄等问题;

二是确认资金收入的真实性,揭露隐瞒、截留、坐支、转移收入等问题:

三是确认资金支出的合规性,揭露挤占挪用、贪污侵占、违规支付、虚列支出、转移资金等问题:

四是确认资金资产负债的真实完整和安全性,揭露和反映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前年度挤占挪用的资金回收情况和往来账清理情况;

五是评价资金的保值增值情况,揭露违规运营及效益低下、损失浪费等问题;

六是关注以前年度审计和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防止“屡查屡犯”,确保审计效果。

此外,具体审计工作中应当注意根据不同社会保障资金种类确定不同的审计工作重点。在确定每类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重点时也应有所不同。

②实施“三个结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审计威慑力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与其他财政财务审计相比,具有政策性更强、群众关心度更高、社会影响更大的特点。从效益的角度、风险的层面来分析和研究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工作中应实施“三个结合”。

一是要实施与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第一就是要与财政审计相结合。审计机关在进行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时,要注意分析社会保障各项基金收入及其支出结构,提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议,使财政在社会保障中发挥坚实的稳定作用。第二是要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要注意把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履行保障劳动者权益情况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断强化他们履行保障劳动者权益的职责,从根本出发,全方位为社会公众服务。

二是要实施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我们对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的审核,以及查处违纪违规等问题上,而是要结合审计开展大量的审计调查,从管理上、制度上发现和揭露问题,向政府和有关决策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而充分发挥审计效果,提高审计效益。

三是要实施与延伸审计缴费单位相结合,彻底实现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

③加强社会公众及审计监督管理,增强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监督的社会效果

一是在对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时,审计监督工作要融入到社会保障业务当中。审计监督不能只进行事后监督,更要重视事前、事中的审计监督。

二是在当前的审计监督管理形势下,需要引入社会审计强化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以充分体现社会保障监督的独立性。将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强制性和社会审计的公众认可性,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督管理。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资金内部审计。

资金保障制度篇6

互助保障资金是指由职工会员交纳的会费、保障计划金(保险费)、管理费用、补偿金(理赔金)以及资金的保值增值等有关资金。目前上述资金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金监管缺位。当前我国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监管,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管理者与监督者两者合一。职工互助保障资金运作部门既当“运动员”即资金营运主体,又当“裁判员”即负责资金运营的行政监督。而职工互助保障的组织者——各级工会,对互助保障资金运营的监管仅限于人事管理和组织监督,缺乏风险监管手段和方式。与此同时,职工互助保障会又是工会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对外行使管理职能,致使工会组织在互助保障资金的管理上既当监管者,同时又成为委托人、投资人和资产管理者,角色模糊不清,政企不分,容易使养老基金缺乏独立和足够的行政监管。与目前我国社保资金的做法相比,互助保障机构的权力太杂,主办者的监督角色很不突出,对资金的安全运行非常不利。

2.多头开户管理。由于不同职工互助保障计划(险种)的开发与推广时间不同,互助保障组织按照分户管理,分险种核算的原则与要求需要建立专户、专账。但目前有的地方甚至由经办机构专门为企业互助保障经办人用个人名义开设银行卡(或存折),以便节省资金在途时间和防患在途风险。此外,随着职工互助保障活动业务的增多,互助保障组织在银行开户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少则十几个,个别地方甚至有几十个,不同性质和用途的资金表面上存在于相关款户,但实际上却又相互混淆,这就难以反映资金的真实面目,造成资金管理上的混乱,给资金的保值增值带来一定困难。

3.核算方法陈旧。现行的《职工互助保障会计制度》、《职工互助保障财务制度》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于1997年制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设定的制度与目前的实际情况相比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在整个互助保障事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暴露出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滞后,进而出现互助保障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不完善,会计主体不明确,会计核算体系陈旧等弊端。如对资金的使用规定过于粗线条,资金的筹集和发放无详细又便于操作的规定,保障补偿金的计算发放无定量标准,全国的互助保障组织甚至出现因为各地的会计核算制度的不统一,财务处理方式的不一致,造成资金统计口径不统一,数据来源“数出多门”的困境等等。因此,急需对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修订,以适应当前的需要。另外,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的会计核算手段也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采取手工记账的方法,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互助保障资金会计使用管理软件。

4.资金发放个人化。受人员、费用等因素限制,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的发放均按工会层级关系由基层企业经办人直接发放。即由上一级互助保障机构根据下级机构各类保障活动的资金上缴数据,按约定的比例计算管理费、补偿金,并逐级下拨,最后由基层工会通过经办人直接给付受益人。这种分级拨付的支出方式造成拨款环节增多,延长了互助保障资金的周转时间。一方面,某一环节稍有疏漏或发生时间延误,就会影响受益人及时足额的领到补偿金,另一方面,互助保障的资金从一个银行账户流转到另一个银行账户,造成资金滞留在银行结算环节的时间过长,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5.专业投资不足。我国互助保障活动还未形成全国统一法人的组织形式,各地开展的职工互助活动基本上是由当地工会组织负责管理的,其核心工作即资金的保值增值还没有引入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管理。由于工会组织是一个群众团体,自身并无丰富的资金管理人才和手段,因而在互助保障整个组织体系中缺乏现代金融产品投资理念、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与此同时,受风险管理及各种行政管制的影响,互助保障资金缺乏足够的增值渠道,致使资金回报率偏低,投资渠道不足问题十分突出。

二、加强互助保障资金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互助保障制度是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大力推行的一项社会保障内容,它发扬了中国工人阶级团结互助的光荣传统,发挥了工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办好职工互助保障事业,就必须加强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的规范管理,切实将各类资金纳入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实职工互助保障财务制度和国家有关部门对互助互济活动的监管要求。它既是工会组织维护广大职工利益的一项基本职责,也是这项事业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这些年来的管理成败得失来看,工会组织的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范、收支两条线、分账核算和依法管理的原则。具体来讲,应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规范:

1.推进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的法制化。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的法制层次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社会保障法律很少,尤其是作为社会保障组成部分的互助保障活动,甚至在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方面都比较缺乏。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互助互济事业的快速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组织的形式和规模都有了质的变化,互助保障这一“全新”的社会保障组织形式,应予单独立法,加强监管,避免出现类似社保资金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失误和漏洞。工会组织应尽快改变互助保障法律缺乏的现状,主动与保监会、财政部沟通,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出台职工互助保障的规章制度,如互助互济活动管理条例,为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职工互助保障资金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和会计核算办法,以此来规范相关部门及其资金管理人员的行为。确保互助保障组织在履行给付义务后,若有盈余应首先提留一定额度的准备金和公积金,剩余的才能用于分红,保证互助保障组织拥有较为稳固的偿付能力,为资金的安全运营提借助有力的司法保障,要明确互助保障资金的运用及盈余分配方式,为资金的安全运营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2.加快资金信息的数字化系统建设。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网络的覆盖面,建立和完善互助保障资金管理数据体系,要设计包括各种职工互助保障的资金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信息系统管理软件等信息化设施。通过这些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核算办法,提高办公自动化程度和效率,把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纳入信息化轨道。

3.健全职工互助保障的支付体系。职工互助保障组织必须在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开设职工互助保障资金上缴户(收入户)、职工互助保障专户(法人专户)、救助资金支出户,按产品的不同分账核算,转一户管理为三户管理。一方面,严格执行职工互助保障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各种保障计划的收入要直接进入县(市)工会组织专户,取消互助保障经办人个人周转过渡户。上级职工互助保障组织转移支付的资金亦要进入专户,实行封闭运行、封闭管理。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健全职工互助保障的支付体系,防止资金挤占、截留、挪用。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实行直接通过银行发放各种保障资金、救助资金的制度,使资金通过集中支付中心直达享受对象的个人账户或单位。要建立包括参加互助保障活动职工的年龄、参保种类、工作时间、工作年限、退休时间等一系列信息在内的数据库,核实其准确性,并与上级互助保障组织的数据库、银行工资发放数据库联网,建立健全互助保障补偿资金的网络管理体系,不断推进支付资金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科学的支付体系。4.加强互助保障资金审计工作。互助保障资金种类多,收支渠道复杂,流动性大、政策性强,覆盖面广,涉及的对象又是具体的职工会员,加之现阶段我国互助保障体系尚处在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对互助保障资金运作、使用的审计不能仅限于工会组织自身审计部门的审计,还需要引入专职的政府审计进入这一业务范畴。政府审计部门对互助保障资金的审计不但要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核,还需要结合大量的审计调查,对互助保障资金运作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以资金管理运营中的薄弱环节为重点,在管理上发现和揭露漏洞,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防止资金收入不到账、支出不到位、挪用专项资金及经办人员截留贪污等事件的发生。

与此同时,各级工会组织的专门审计职能部门(经审会)和上一级职工互助保障组织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职工互助保障资金进行检查,加大对资金的收支、预决算以及管理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实行经济处罚与追究当事人责任相结合,严肃处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5.建立多层次的资金监管体系。要解决互助保障资金监管不到位,法规不健全,使用效率低、缺乏控制等问题,需要根据这一资金的性质,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多重监督机构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

一是从资金所有人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入手,建立一个透明化的运作体系。做到信息披露经常化,定期或不定期向职工会员公告资金收支和结余情况,并接受社会对资金管理的监督,确保资金所有人的知情权。尊重广大会员职工的意见,认真对待资金所有人的决策权。提高互助保障资金的透明度,接受职工会员的经常性监督,尤其是对事前的监管,保障资金所有人的监督权。二是互助保障主管部门(工会组织)要加强对互助保障机构、互助保障补偿金发放机构、资金运营机构的监督。如在给付方面,核查其是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给付条件、项目、标准和方式,按时足额、准确支付各项补偿待遇,审查互助保障机构是否全面准确地执行互助保障政策。三是引入财政监督。互助保障资金本质上并不属于财政范畴,但是运作管理部门却是准政府机构(工会组织),因此,从监督行政单位资金运作情况的角度看,引入财政监督十分必要。财政部门应对互助保障资金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互助保障资金的各专门账户及资金管理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以掌握资金的流动状况,确保资金不流失。与此同时,督促互助保障组织研究制定内部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办法,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根据分配方案需要制定相匹配的资产管理策略,引进外部审计,促使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6.实行DC型的资金信托制。职工互助保障组织管理机构没有明确与工会组织分离,其管理机构通常依附于上级工会主管部门,从而形成委托结构。在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规则中,这种结构缺乏有效的制衡监督机制。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已采用DC型信托制,其核心在于企业年金资产完全独立于政府和企业,其运营按照国际惯例,严格实行所有权、受益权和经营权的彻底分离,分别由受托人、托管人、投资人和账户管理人各负其责,相互制约,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投资运营。对职工互助保障资金来讲,由于缺乏专业投资人才,以及受到可能的不当行政干预,更需要考虑实行这一资金委托方式。首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由有关投资理财专家,对社会经济领域从风险角度进行细分,确定指导性意见,释明哪些是禁入的领域,哪些是可入的领域,哪些是互助保障资金安全领域。同时,再对互助保障资金可进入领域、安全领域的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必要的收益,达到安全与收益双重价值的同步实现。因此,对互助保障资金目前的运营模式应当予以必要的修正,有必要将资金的运营从职工互助保障组织中剥离出来,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委托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或商业银行进行运作,以增加基金的使用效益。职工互助保障组织则专注于保障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资金使用的监督与指导等工作。最终达到各负其责、各尽所能、相互促进、相互掣肘的目的,以共同管理好资金,造福于广大职工。

资金保障制度篇7

第二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资金是指专门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纳入市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的项目资金。

第三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的归集和使用遵循统筹安排、规范管理、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控制风险的原则。

第四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的来源包括:

(一)中央及省级财政安排的用于建设或者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补助资金;

(二)市级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

(三)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计提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全部余额;

(四)纳入财政管理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租金收入和出售收入;

(五)其他市级财政性资金等。

第五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的归集:

(一)中央及省级财政安排的用于建设或者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补助资金由市财政局直接划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专户。

(二)市级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及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由市财政局审查核定后划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专户。

(三)纳入财政管理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租金收入和出售收入由市财政局核定后,划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专户。

(四)其他市级财政性资金由市财政局根据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银行贷款实际还款情况,编制年度预算,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划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专户,以确保银行贷款本息按期偿还。

第六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资金按照项目安排支出,根据资金来源、项目性质和调控需要,分别采取直接投资、偿还债务等方式使用。

(一)直接投资是按照资金来源性质和政策规定,作为市级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

(二)偿还债务是指安排用于偿还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政府债务支出。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自身现金流可实现平衡的由项目产生的收入对应还款;无法自身平衡的依据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偿还债务计划,统筹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偿还。

第七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一)市财政局在国家金库市中心支库设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专户,并负责监督管理。

(二)市财政局负责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资金收支预算的编制,经批准后执行。

(三)市财政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保障房管局,根据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进度要求,按照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的要求,编制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年度支出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四)保障性安居工程融资平台负责落实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的融资计划编制和融资工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保障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资金需求的平衡。

资金保障制度篇8

1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建立的背景为了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合理分摊社会保障转型成本并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政府于2000年9月建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其机构挂靠在财政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它肩负着化解社会保障制度转型中出现的历史债务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高峰的重要职责,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保持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建立的背景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1.1资金缺口大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先前没有任何积累的社会保障基金,从而在完全没有积累的前提下,由“现收现付”(实际上,改革前中国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筹资制度也不是现收现付,而是“无收现付”的制度)制度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就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社会统筹账户里的资金既要保障在职职工,又要为之前没有缴纳过社会保障资金的退休人员提供退休金。但是,各个支付渠道都没有积累,所以,资金缺口很大。

1.2提高缴费比例难度较大现行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占职工个人工资的比例已经很高,按照比例,企业本身的负担已经很重,无法再采用提高缴费比例的方式,来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问题。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为了满足社会保障资金日益增长的需求,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资金就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在不宜提高缴费标准的情况下,国家只有采用多种渠道筹集和积累资金的模式,来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

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投资管理成本高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管理费用的支出是社会保障基金本身,而不是一般预算支出。从社会保障基金中提取管理费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的覆盖面还是比较窄的,并不是全民性质的。如果以一般预算支出来支付这一制度的管理费用,对没有参加社会保障制度的人们是不公平的。二是若从社会保障基金中提取管理费用,也会导致了其他的一些问题,如产生地方利益驱动机制,并由此导致高昂的管理费用,而且由于地区差异等一系列因素,其管理费用也不能统一。现在,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费用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费用是较高的[2]。

2.2投资管理不规范由于缺乏专门的机构,我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主要还是政府部门分散管理,这不但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降低了管理的效率,而且投资风险和经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没有明确与政府分离,所以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还是在政府的间接影响下操作的。由于政府职能的局限性,导致资金管理效率低下,成本过高。

2.3投资政策不合理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方式,主要是以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为主的,这种稳健、保守的投资方式,是难以弥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从历年的投资收益中可以看出,如果考虑到社会保障基金受通货膨胀和物价总体水平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将银行利率、社会商品零售价上涨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等指标进行比较后,就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政策,是难以让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保值增值,甚至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已出现了“隐性贬值”的现象。

2.4投资收益率较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结余绝大部分集中投资于无风险或者低风险的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投资品种。社保基金2001年、2002年、2003和2004年投资于银行存款及债券的比例分别为98%、99%、76%和57%[3],虽然这种投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安全性原则,但同时也造就了投资收益的绝对低下。现行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政策,难以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实现“保值增值”。2.5委托投资比重过小2003年引入基金管理制度以来,我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委托专门的机构进行的投资比重过小,而政府直接投资比重过大。例如2003年政府直接投资比重高达76%,而委托投资比例仅为24%。2006年直接投资比重占62.63%,委托投资为37.37%。2007年直接投资占52.94%,委托投资为47.06%。2008年直接投资占54.38%,委托投资为45.62%[4]。世界各国的养老金运行的实际经验表明,由竞争性的非政府部门经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普遍高于由政府部门经营的养老金收益率。由于政府职能的局限性,权责不统一,导致基金在运用过程中不仅出现的挪用和侵占现象,同时,基金运作收益率也非常低。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委托投资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委托投资比重仍然较低。

3中国特色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政策的合理取向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过程之中,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性质和我国的特殊国情,建议采取以下积极的基金投资管理政策措施:

3.1积极有效地开展投资组合,实行多元化投资战略我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础薄弱,缺口较大,因而需要通过基金的“保值增值”以达到增加积累的目的,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如果一味的为了规避风险而放弃效率,并不是明智之举。所以,在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不可避免的要面临各种风险时,就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投资的风险,最大限度地获取投资收益。为此,必须有效地开展投资组合,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战略。

3.2加强投资工具的创新,逐步加大高收益项目的投资比例投资限制的放松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改革之初对于基金投资的限制往往较为严格,随着投资条件的逐步成熟,投资市场的不断完善,投资限制将会逐渐放松。目前,我国将较多的社保基金投入于银行存款与国债,投资回报明显较低。分析中国市场的状况,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债券品种己较为丰富,应逐步扩大债券市场的投资比例。直接投资各类债券或通过购买债券基金投资组合,将成为社保基金投资组合中的重要部分。在经济相对稳定时期,可以尝试创新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投资品种。由于我国证劵市场的不完善,投资的风险过大,所以在短期内,银行存款、国债的投资比例仍占主要部分。而投资于金融创新工具的比例更应该在短期内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3.3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发行特别国债的投资政策制定与发行特别国债的政策,是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承担基金保值增值责任的重要方式。在目前社保基金存银行收益过低、直接投资风险较大、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尚不规范的情况下,要确保基金安全增值,应明确社保基金以投资国债为主的基本政策,并向全国社保基金发行特种国债。在我国发行特种国债是根据我国国情决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环境。在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各种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广泛存在,决定了我国全国社保基金不应当在证券市场投资。更不应该加大全国社保基金在证券市场上的投资。发行特种国债就可以有效的规避各种风险,使全国社保基金能够稳定快速的增长。

(2)收益稳定。购买特别国债虽然也有可能贬值,但买特别国债依然是最佳政策选择。因为即便购买特别国债出现贬值,它所遭受的风险,也比在证券市场投资的风险要小得多。况且购买特别国债并不必然贬值。许多国家公共养老基金购买国债并没有贬值。

(3)购买特种国债比银行存款更好。特种国债的收益率一般比同期银行利息高,保值增值的空间更大一些,虽然特种国债比银行存款的风险要高一点,但是特种国债也是风险特别低的一种投资方式。可以说,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还是多购买特种国债为好。

(4)有利于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取向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如果社保基金过多的进入资本市场,就会导致政府强化对经济的直接或间接干预,还会导致资源误置,可能为腐败打开大门。那样无疑会使中国经济又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从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资金保障制度篇9

摘要: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未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障体系,养老保障统筹层次偏低,养老保障资金筹措比例不恰当,养老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面临困难等问题。为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文章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城镇养老保障资金的筹措机制,加强养老保障资金的管理、找准保值增值途径。

关键词: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对策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生活面临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存条件的活动。社会保障的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而且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社会保障也获得了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阀”、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等美誉。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而养老保障又是社会保障的最主要内容,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影响深远。

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体系

由政府强制推行的养老保险称为基本养老保障,它是养老保障制度的主体,政府只在基本养老保障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基本养老保障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是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制度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要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首先就要实行养老保障的部级统筹,统一制度、统一规定、统一标准、统一征收和统一管理,使劳动者在流动过程中不致于中断原有的养老保障基础。但是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分割、封闭的,致使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表现为以下三大差别:

1、城乡覆盖面的差别。2006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大约是24091万人,只占全国应该参加养老保险总人数的24.3%。而在参保的人数中,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是18649万人,占城镇应保人数的64.8%;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是5442万人,占农村应保人数的9.9%。城乡覆盖面的比例为18∶1,城乡养老保障覆盖面的差距巨大。

2、所有制差别。就城镇而言,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员工的参保率高,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率低,发展很不平衡。而且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实行的是双轨制。机关事业单位的个人不需要交纳保险费,各种养老保障资金由国家财政承担,而企业职工要承担相当一部分保险费用,并且享受的待遇要远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

3、地区差别。我国是按照属地化原则来建立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实行的是地方统筹保障基金的方式。不同地区之间统筹比例参差不齐,以企业交付的养老费为例,河北规定为16%,北京、天津为18%,上海为25.5%。这就造成各地养老保障负担轻重不一,因而养老保障待遇也不同。东部地区的养老保障待遇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

这些差别导致养老保障固态化的现象: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不愿意到企业去工作,国有企业员工又不愿意到非国有单位工作,东部地区不愿意接收中西部地区转移过来的养老保险关系。其弊端是制约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

(二)统筹层次偏低

按照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权自行制定缴费率,其初衷在于保持政策的灵活性,以便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但是,这一政策客观上造成养老保障统筹层次偏低。目前,全国只有12个省份实现和基本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其他保障项目主要还是县市级统筹。资金筹集比例各地间有很大差别。养老保障资金统筹标准的不统一,违背了社会保障的互助共济、实现社会公正的原则。社会保障的基础是大数法则,即用恒定的大数来保障突发的小数。参与保障的人数越多,承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统筹的层次越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而且,强制推行的基本养老保障统筹层次越高,越能体现养老公正原则。尽管从全国来看,养老保障基金累积节余在不断增长,但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区收不抵支,形成全国性的养老支付危机,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公平、公正。

(三)资金筹措比例不恰当

企业单位的养老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劳动者。其中,企业担负着筹资的大部分责任,要支付员工工资总额的20%作为员工的养老保险基金,加上其他的强制性保险项目,企业缴款达到了职工工资的28%左右。职工个人要承担工资收入的8%。实际上,企业负担了养老保险资金的72%,个人只负担了28%。如此高的企业缴费率使企业的劳动成本大幅度提高,负担增加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养老保险基金的空账问题迟迟没有解决。我国是在1997年才开始建立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过去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的职工养老保险由此全部移交给社保机构负责。但是,以前没有退休金积累的3000万己退休职工和在新制度建立以前参加工作的在相当长的工龄内没有养老金积累的在职老职工共欠下了约8千亿元左右的巨额养老金负债。退休老职工的养老金又不能不发,于是社保机构只能现收现付,拆东墙补西墙,致使养老保险基金空账运行。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的来临,养老保险金支付的风险越来越大。

(四)基金的保值增值面临困难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保证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尽管2001年12月13日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全国社保基金适当投资于证券、股票,其比例不得高于40%。但是,该办法中所称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指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并不包括由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基金。政策的天平偏向了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忽视了其收益性。而养老保障基金的增值是养老保障基金筹措的一个重要渠道。按照规定的途径,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养老金无法增值。以2004年为例,该年物价上涨了3.90%,而养老基金收益率仅有3.1%,这就意味着如扣除价格因素,那么2004年我国养老基金的实际收益率为-0.8%。

二、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在城镇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对所有就业者实行统一规定、统一标准、统一征收和统一管理,实现全国范围内养老保障的公平,以此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当然,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障只能是广覆盖、低水平、可持续、促发展型的,只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不能像过去那样实行无所不包的“大福利”、“高福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消除所有制差别和地区差别,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可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付诸实施:

1、全国城镇所有就业人员(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各种性质企业的员工)都要交纳养老保险金,个人和单位交纳的比例要统一,建立养老保障资金的个人账户,全国联网、全国流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个人账号与身份证号合一,个人和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全部记录到个人账户上。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前支取。职工如果意外死亡,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

2、个人账户全国范围内通用,职工更换工作单位时,其个人账户上全部储存额随同转移。新的工作单位只要按规定往他的个人账户里存钱就行了。员工只要拿着自己的社保卡一查就知道,单位有没有替自己交养老金,账户上总共有多少钱。

3、当职工达到法定退休条件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成为计算其养老金的基本依据,这有利于调动参保人员多缴费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国家再根据当时的生活水平,由中央财政按同一个标准给全国所有退休人员以适当的补贴。退休人员持有养老保障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到国家社会保障机构指定的银行领取养老金。

(二)逐步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农业是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的弱势产业。我国农业生产又以户为单位,具有相当大的分散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风险也相对比较大,并且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这种风险性就越大。农业产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农村更需要养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由于受耕作的土地数量限制,其收入上升的空间不大,而且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在农村建立和城镇一样的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是自成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当务之急是针对农村贫困问题突出的现状,强化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然后是建立强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所以,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障资金筹集的渠道可以有三种。一是国家的投入。比如德国政府对农民养老金项目的补贴达到项目总支出的70%。二是强制农业和农民自身积累(好比是企业和职工交纳养老金),可考虑将土地补偿费、土地使用费、农村个人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得税等收入的一部分划入农村养老保障基金,并做到专户专存。三是非农产业和城市对农村的支持。比如,西欧国家希腊和丹麦都要征收专项所得税附加,用于农村养老保障。希腊还要征收农产品的消费税,通过这个方式,城市居民支持帮助农民。

(三)改革城镇养老保障资金的筹措机制

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养老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制定和实施养老保障政策,促进养老公平,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养老保险的投入。加拿大中央财政用于养老保障支出的比例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而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中养老保障支出不足15%。二是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填补养老保险金缺口。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我国一直实行“低工资、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从1952~1978年,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年均增长仅为0.38%,而积累率却由1952年的21.4%增至1978年的36.5%,其中许多年份甚至高达40%以上。显而易见,国有资产中相当一部分是靠老职工牺牲其消费和未来积累凝聚起来的,或者说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是过去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障权益的沉淀。因此,改革过程中的转轨成本不是通过增加企业缴费来解决,只能由政府来承担。变现部分国有资产来补偿国有企业职工过去的养老保障权益也是完全合理的。三是调整企业和职工的缴费比例。针对企业负担过重的实际,可适当降低企业的缴费比例,提高职工的缴费比例。

(四)加强养老保障资金的管理,找准保值增值途径

在城镇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对所有就业者实行统一规定、统一标准、统一征收,建立养老保障资金的个人账户,个人和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全部记录到个人账户上,个人账户全国联网、全国流通。在此基础上,再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的账户基金。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范地方政府的违规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至于养老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从国际实践来看,只有三种模式。一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购买国债模式。美国社保制度建立70多年来,始终采取购买国债的方式,大约年利率在7%左右,2007年5月的年度报告显示,其资产已高达1.2万亿美元,全部购买了国债。英国发行的特种国债称之为“尼罗(nilo)”,截至2005年,英国“国家保险基金(niF)”余额为291.03亿英镑,几乎全部持有“尼罗”。二是以日、韩为代表的产业投资的东亚模式(2000年以来逐渐试探进入资本市场)。三是基本没有投资的欧洲模式(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大部分欧洲国家在现收现付制下没有明显的余额积累)。鉴于产业投资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鲜有成功的经验(包括日本和韩国等),根据我国国情,还是采取购买国债的模式比较好,建议政府发行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的特种社保债券,这样既可以从制度上完全杜绝养老保障资金的风险,又能使国民分享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

资金保障制度篇10

我国自建国以来的大部分时期内,实行的是以职工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说,这一明显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较好地发挥了社会保障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但随着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一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暴露出其与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地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尤其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对社会保障体制逐步进行了改革。但迄今为止,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形成,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基础和核心环节的社会保障资金在筹措、管理及使用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和不规范的地方。这种情况已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项经济制度的改革不相适应。因此,改革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呼声不断高涨,本文试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人手,谈谈对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看法。

(一)对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评价

我国现行的以“现收现付”和各部门、各行业多元分散筹资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在资金的筹措、管理和使用等环节存在一系列问题:

1.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法政出多门,筹资方式不规范,缺乏法律保障,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制度。我国现行社会保障资金在筹集上主要由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自行制定具体筹资办法和比例,先以养老保险统筹为例:上海市规定的统筹比例是25.5%,北京市、天津市是18%,河北省是16%,江苏省内的无锡市为23.5%,而同一省内的仪征市仅为10%;北京市的三资企业是按16%统筹,而集体企业规定的统筹比例则高达27%。再以医疗保险为例,1998年召开的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地区为统筹单位,也可实行县级统筹。”这种筹资方式在实际执行中,不仅不同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的规定不一致,即使同一地区不同类型企业的缴费标准往往也不相同,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负担水平悬殊,不仅不利于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而且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客观上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筹资方式在实践中的另一弊端是筹资的方法、制度多数是以部门、行业规章的形式出现,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在筹资过程中,往往刚性不足,再加上征收力量不足,手段软化,拖欠、不缴或少缴统筹金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不规范的筹资方式很难为社会保障及时足额地提供资金,影响了社会保障作用的发挥。

2.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混乱,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我国现行社会保障资金在管理上仍没有克服多元化分散化的积弊,表现为自设机构,多头管理。具体来讲,劳动部门负责城镇国有企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民政部门负责农村养老保险和社会救济;人事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养老保险;卫生部门负责医疗保险;保险公司负责城镇集体职工养老保险;各级工会特别是基层工会,承担了相当一部分职工福利的事务性管理和服务工作。另外,铁路、邮电、金融、电力、煤炭等行业和系统还自行实行社会保障,各有各的管理办法,这种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体制导致机构重叠,执行成本高昂。同时,由于各部门自行制定征收标准和支付办法,使杜保资金在管理上缺乏强有力的宏观协调平衡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客观上不利于保证社保资金的安全性,也有碍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

3.社会保障资金在使用上存在漏洞,不能真正做到专款专用。现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可以按比例从统筹金中提取管理费的办法,是造成管理费用提取混乱和开支过大的主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显示,某地失业保险机构的管理费用占失业保险费总支出的33%,而直接用于救济失业职工的部分仅占总支出的7%,其余的支出都是用于风险投资或其他方面的。另据报载,1997年度全国共谈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90亿元。可以说,上述局面的形成是与我国目前所实行的多方筹资、分散管理的筹资方式直接相关的,这种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坐收、坐支,收支一条线管理办法,不仅形成高额的管理费用,而且也为部分管理者的腐败创造了条件。

可见,我国现行社会保障资金在筹措、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都直接导源于不合理的资金筹集方式。因此,有必要用新的筹资方式代替原有的多元分散的筹资方式,以适应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国际比较

充足的社会保障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基础,因此确立合理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是一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核心环节。由于国情的差异和所实行社会保障模式、保障范围的不同,世界各国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目前世界上已经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建立个人储蓄账户。这种筹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它是实行政府强制社会保障模式国家所普遍采用的筹资方式。在这一筹资方式下,要求雇主和雇员分别按规定的标准把社会保障费用存入雇员的个人帐户,社会保障费的本金和利息均归雇员所有,由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和支配,政府有权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适当的调剂;二是征收社会保障税或社会保障费。这种筹资方式常见于实行政府提供保障模式的国家,主要是按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分别规定税率(或缴费率),由雇主和雇员分别按一定比例缴纳,也有少数国家规定完全由雇主缴纳。社会保障税(或费),也称社会保险税,或称社会保障缴款,是一国政府为筹集社会保障资金而开征的一种税或税收形式的缴款,主要是对薪金和工资所得课征,由专门的管理机构(如税务机关等)负责征收和管理,其收支一般纳入国家预算(实行收费形式的国家也有收入不纳入预算的情况),实行“专税专用”或“专费专用”,超支部分由财政拨款补足。从当今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情况来看,社会保障税以其所特有的规范和效率赢得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青睐,成为当今各国普遍采用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征收不同形式社会保障税的国家已有80多个,它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经济发达国家,也包括了一些如埃及、阿根廷、巴西、巴拿马、阿曼等发展中国家,而且在荷兰、法国、瑞士、瑞典、西班牙、巴西等国,社会保障税更已成为第一号税种。社会保障税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兴起

和发展,充分说明了它的优越性。

三)社会保障税是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最佳选择

借鉴世界各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成功经验,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现行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缺陷,我们认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是我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方式的最佳选择。

1.开征统一的社会保障税有助于打破地区、部门、行业间的条决分割,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目前我国所实行的多方筹资、自定标准的筹资方式客观上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和企业间因缴费标准不同而负担高低悬殊的局面,不仅负担不均的矛盾突出,而且还阻碍了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部门行业间的合理流动。通过开征统一的社会保障税,实现税率的统一和征收机关的统一,将彻底改变上述局面,实现人力资源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和更高层次上的顺畅流动。统一的社会保障税还有助于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从而促成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

2.有助于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开征统一的社会保障税,由税务机关具体负责税款的征收,并把收入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预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形成征收、管理、使用各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同时,通过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和审批,把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管理、使用纳入国家立法机关的法律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之下,这将使社会保障资金的合理筹措、保值增值和有效使用得到有力的保证。

3.有助于促进“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国有企业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负担沉重,而造成企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职工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的统筹费和住房公积金等,都要由企业来承担。企业要承担这些占工资总额70—80%的福利支出,尤其是目前在国有企业举步维艰、经济效益不佳的情况下,沉重的保险开支,使企业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开征社会保障税,遵循“普遍纳税,共同负担”的征收原则,凡有纳税能力的劳动者及其所在单位共同承担纳税义务,变“企业保险”为“社会保险”,既缓解了保险资金来源不足的矛盾,也为企业走出困境减轻了压力。

4.有利于逐步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有近70%的人口在农村,但是,社会保障对于广大农村人口几乎是一片空白,城镇职工所能享受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基本与他们无关。社会主义制度下,作为社会成员应该是平等的,但是,农民所得到的社会保障却与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职工享受的保障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尽管各级政府对农村的部分特困户也定期或不定期地以不同方式给予扶贫、救济,但是,依然分散的、低水平的保险资金筹集方式对于大量需要救济扶助的农村孤寡老人、残疾人来说,无疑于杯水车薪。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每年以600万人左右的速度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在乡镇企业就业的人数已接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50%。但社会保障与其还有一定的距离。随着我国税费改革的深入,在不增加农民和乡镇企业负担的前提下,通过社会保障税的开征,逐步建立起农村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既能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缩小城乡差别,又有利于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

5.有助于降低制度运行成本。通过开征统一的社会保障税,由税务机关统一负责社会保障所需要资金的筹集,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税务机构的人力和物力,降低社会保障筹资成本;由专门机构负责社保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专业化的管理将使规模经济效应得以更好的发挥,有助于实现管理费用的最小化。这两方面作用的发挥将最终促成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成本的最小化,从而使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6.有助于克服社会保障资金筹集过程中的种种阻力,保证筹资工作的顺利进行。税收的强制性和规范性特征将增强社会保障资金筹集过程中的约束力,杜绝拖欠、不缴和少缴的现象。进而筹资工作的顺利进行将有力地支持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对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初步设想

为保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是十分必要的。借鉴国外社会保障税开征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基本状况,近阶段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