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研究性学习常用方法十篇研究性学习常用方法十篇

研究性学习常用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9:46

研究性学习常用方法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的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王立芳(1979-),女,河北邢台人,石家庄铁道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石家庄050043)方茁厚(1979-),男,河北易县人,石家庄市六中,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河北石家庄05005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44-02

质的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是近年来在我国开始引起重视的一种研究范式,它在搜集资料方面优势明显,能有效弥补一般性、研究性学习缺乏指导学生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和资料取得等方面的不足。本文探讨了将质的研究方法作为研究性学习策略,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并试图找出质的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体应用策略和方法。

一、质的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渠道,教育部“05”方案特别强调了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其成长环境不同以往,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加之西方价值观念的作用,使得他们自我意识较强,对待现成事物常常有意识地进行质疑,然后按照自己的逻辑理解事物。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方面,教材部分内容陈旧、主流价值观教育在适应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上有些脱节;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在适应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方式上尚有欠缺。用陈旧的内容和灌输式的方法对变化了的受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为拉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90后大学生的距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尝试引入研究性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希望通过创设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非单纯的倾听者和接受者,通过加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这种方法确实很好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任教高校随机对参与过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进行访谈,几乎所有学生都认同这一教学模式,认为研究性学习模式比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新颖,更吸引眼球;多数学生也表示愿意参与其中;有的学生还谈到其中的收获,比如锻炼了胆量,学习了制作ppt,与同学关系更融洽了等。

然而,研究性学习的实际应用效果与预期还有不小的距离。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布置任务,而学生不过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草草点评甚至不予点评,学生的所得所获将十分有限,学习和研究的参与积极性将受到打击,最终导致研究性学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遗憾的是,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的确存在类似的现象。笔者从期刊网检索的相关文献显示,许多关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学者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状况表示忧虑。

究其原因,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并不了解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了解如何选择研究问题以及展开调研。笔者在与学生交谈时,有的学生直接表示希望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得到教师全过程的指导。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目前多数教师缺乏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能力。质的研究方法可作为合适的载体,将改善这一状况。

质的研究在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学界也被译为“质性研究”“质化研究”和“定质研究”等。质的研究,从字面上容易被解读为对事物本质的研究。这是不合适的,因为无论什么研究方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认识事物本质。在质的研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研究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对现象本身的理解。质的研究借鉴现象学的解释主义(phenomenologicalinterpretation),注重在自然环境下,深入实地展开调查,通过采取多种方法,如开放型访谈、观察等收集资料,对特定人群日常生活经验的意义进行解释。借鉴质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来,以做社会调查的方式,学习某一问题、现象或理论。当学生像研究者做研究一样深入研究现象中,与被访者进行访谈,深入观察社会现象,从而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当学生从自己的调研中证实某一理论或书本上某一马克思主义观点时,他们才会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

二、质的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与传统研究方法相比,质的研究方法具有明显优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1.质的研究方法十分宽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相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僵化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的进程都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多视角,与质的研究的宽泛性特点相一致。陈向明认为,质的研究非常宽泛,她甚至将其比作一把大伞,似乎什么都可以放到大伞下面。林肯(Y.Lincoln)和丹曾(n.Denzin)也持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质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和超学科的研究领域。目前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人口学、心理学和体育学等很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关注并尝试使用该方法。在具体研究问题上,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尝试以质的研究方法解决不同学科的问题,笔者在期刊网检索“质的研究”,发现质的研究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临床心理学、比较教育研究、学校体育研究、网络协作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幼儿语言教育、高职教学、辅导员工作、远程教育、学校德育教育等许多领域的应用都为学者们津津乐道。这表明质的研究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在多学科、多领域被证实有效的质的研究方法,必然适用于包容性强、时代性显著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2.质的研究较为适合在微观层面对小样本进行分析,满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小型调研要求。按照质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需要深入实地,对研究对象展开访谈,若想要较为细致、深入地掌握研究对象的情况,需要与研究对象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只有取得研究对象的信任,研究对象才会敞开心扉,详细告知研究者其真实的信息。而且由于质的研究方法均采用开放型和半开放型访谈,访谈的进程具有许多不可操控性,需要根据研究的进程不断调整访谈内容,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所以质的研究样本一般较小。于是有统计学和人口学背景的一些学者质疑小样本研究的推广性。派滕(patton)恰恰坚持小样本研究带来研究深刻和详尽是质的研究最大的优势所在。笔者赞同派滕的观点,质的研究的长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解剖麻雀获取的样本虽然小,但是样本过大容易产生由于调查不太可能深入而影响其调查结果的真实性的问题。质的研究方法小样本式的研究恰恰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一门课程教学中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调研,样本一定不会太大,时间和精力都不太允许,而针对小样本深入细致的调查,从中获取的直接知识,却足以让学生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一观点。

3.质的研究常常使用访谈、观察和收集实物等方法,可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中的资料收集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仅仅将现成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而应该借助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一种思维方式。为此,教师常常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调研,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解“社会公德”时,让学生以校园环境、公共教室占座等为题,展开小型调研。收集什么样的资料,如何收集资料,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质的研究恰恰擅长调查研究,认为访谈、观察和收集实物都是获取一手资料必备的方法,如果学生能初步掌握这些方法,相信在小型调研的过程中必然会收获颇丰。

三、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质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方法从研究问题的确定、调查前需要考虑的因素到资料收集都有详细的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1.确定研究问题。将质的研究方法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首先需要选择研究问题。在质的研究中,研究问题一般是比较开放的问题,质的研究倾向于选择独特的个案研究问题、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而不太常适用概括性问题、推论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和比较性问题。相对后者,前面这些类型的问题往往不急于寻求结论、是非判断,问题本身往往没有唯一的答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思考问题方式。

质的研究非常注重选题,一个成功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在质的研究中,研究问题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先确定研究对象,好似先打开一张地图,然后以开放、灵活的态度从地图上逐步聚焦研究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时,教师只需确定研究范围,而非指定研究问题或者将题目拟定好,要给学生以较大发挥空间,主要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确定研究问题。选题范围具有开放性,便于学生以最富有感知性的题目为突破口。笔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曾以1840~2013年为范围,选取家乡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件、历史遗迹或纪念场馆等这些既是学生兴趣所在,又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选题为研究范围,并对学生的选题给予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该范围内自主确定研究问题。

2.进行调研前的准备。确定研究问题后,不能急于让学生展开调研,需要让学生适当掌握调查前应该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多少可能会影响到调研的效果。

首先,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选择,即抽样。由于时间、精力和成本限制,可以将目标划分等级,在各等级中均衡地进行随机抽样。教师务必帮助学生将研究对象范围缩小,以确保学生开展调研的可行性。在调查过程中,可以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扩大研究范围,比如在对一个调查对象进行访谈时,请他帮忙介绍其他调查对象,使调查样本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

其次,质的研究方法认为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研究者不是冷冰冰的研究工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研究者的个人因素,如性别、年龄、学科背景、受教育程度等都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与传统范式排除或者忽略研究者的主观因素不同,质的研究强调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尊重研究者的主观因素,并把它作为研究的一部分。所以,在调研过程中需要关注这一问题。但主观因素不一定总是会影响研究的客观性,也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良性影响,比如调查校园环境维护、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等问题时,调查者的学生身份使其与研究对象没有距离感,可以很快与研究对象建立融洽关系,并能迅速抓住问题的焦点。

最后,质的研究认为研究结果不仅受到研究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在研究中,研究者将以局内人或者局外人的身份存在,比如将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时,研究者就是局内人,而研究中国养老状况时则是局外人。作为局内人,感同身受,但是也容易产生“云深不知处,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扰;作为局外人,进入现场的难度就会大些,但是由于与研究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往往看得更清楚。可见,两种身份各有利弊,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帮助学生适时把握好自己的研究身份。

3.搜集资料。质的研究常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是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

访谈是质的研究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访谈与日常交谈有很大不同,访谈的目的性很强,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双方都时刻围绕访谈提纲进行交谈。与日常交谈形式、动作、场合都比较随意不同,访谈大多数情况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坐下来,然后开始正式谈话。甚至在访谈中,交谈双方的地位都是不平等的:访谈者主要提问,被访者一般只回答问题而很少主动发问。质的研究通常不采用封闭性访谈,而选择开放型或半开放型访谈形式。也就是说,虽然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也制定访谈提纲,但那仅仅是大纲,起到指导和线索的作用,将随着访谈的进行随时发生改变,而非按照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一字不差地提问。鉴于开放型和半开放型访谈非常灵活,对于在访谈中如何提问,对被访者某个观点如何进行追问,访谈中如何掌握倾听的技巧,对被访者的话如何适时进行回应,质的研究都有相应的方法。

观察是质的研究中另外一个常用的研究方法。在质的研究中,观察的方式在不同阶段通常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一般在观察的初期,研究者通常采取比较开放的方式,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对现场进行全方位、整体性的观察。在对观察的整体现场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之后,开始向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聚焦。如何确定观察内容、对观察到的信息如何快速有效地做记录、采用什么样的语言进行记录,质的研究也有相应的方法指导。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实物分析应用得也比较广泛。所谓实物包含了所有和研究问题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制品、物品等。之所以重视实物的搜集,因为质的研究认为实物是一定文化情境定人群所持观念的物化形式,有时比语言更具说服力。

总之,质的研究方法适应性很强,应用比较广泛,在解释其他学科的研究难题上已取得不少成效。将之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完善研究性学习方法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因此,笔者也期待更多的学者同仁关注质的研究方法,进一步促进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ColletteChabbott,emersonJ.eiliott.Understandingothers,educatingourselves:GettingmorefrominternationalComparativeStudiesineducation[m].washington:nationalacademiespress,2003.

研究性学习常用方法篇2

关键词妇产科学研究性教学教学实践

1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概述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判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它所追求的不只是对已有知识的掌握,而是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再发现,培养学习者的创造能力、批判精神等。同时也是一个很宽泛的学习活动,例如研讨式学习、问题研究学习、项目研究学习等。教学活动一直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笔者认为针对教师而言“研究性学习”可以转变为“研究性教学”,教师如何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原则与要求,转换角色,从研究性教学入手,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其开放性、互促性、灵活性、多样性、探索性、民主性等特点和作用。本文通过妇产科学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课题的选择类型等实践,探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本研究实践对象随机选取我校大学四年级“妇产科学”课程的2个本科班级:2011级临床医学二班、三班。两组学生在前期的基础课程成绩、课程教学学时数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二班为实验组,三班为对照组。

2研究性教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

2.1实施过程与步骤

2.1.1确立研究性教学计划与内容首先制定教学计划。本研究在实验组设计采用研究性教学20学时,占妇产科学理论教学计划64学吋的31%,其余时间依然采用传统的综合性教学方法。20学时分为4个专题进行,分别为“研究性学习与教学”培训、确立研究小组与研究题目;指导性分组讨论(两次);小组交流与讨论;小组论文报告与答辩。其次拟定研究性教学内容。依据研究性教学特点和课时数、妇产科学课程特点及学生特点拟定了12~14个研究题目,研究题目设置原则为适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学习、分析和总结,同时适合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的。本研究拟定的研究题目有:早孕先兆流产的病因调查分析、异位妊娠常见原因的调查分析、胎膜早破常见原因调查分析、产后出血的治疗及其进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调查、前置胎盘常见病因调查、陪伴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分析、产后抑郁原因调查与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宫颈癌高危人群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治进展、人工流产常见并发生症及其防治方法等。

2.1.2培训指导学生与确定课题专题培训4学时,组织学生全面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应用、意义等,让学生懂得要做什么,怎么去做,预期目标,教学的进度及各阶段的要求:概述妇产科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常见病多发病,建立总体印象。公布研究题目与任务,明确教师的任务与作用等。学生分组原则每组1012人,组长负责牵头和组员的分工协作。每组原则选定2~4个题目作为研究课题,与指导老师沟通、汇报思路后,确定题目与实施学习计划。

2.1.3指导性分组讨论研究性教学教师的核心是指导学生讨论与学习。在前期准各工作完成后,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完成任务。本部分8学时,分2次课进行,重点在以下4个环节进行指导与点评:一为确认每组研究性学习题目与研究方向;二为检查每组进展与科学性问题;三为小组交流与讨论;四为论文交流与评价总结。指导性分组讨论课堂教学步骤原则上分为学生报告、交流讨论和教师点评三个部分,时间控制原则上学生报告用时50%,交流讨论20%,教师点评30%。各小组通过学习、分析和整理,撰写课题论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论文答辩,教师和学生采用论文答辩评价表进行评价。

2.2研究性教学反馈与效果评价

2.2.1研究性教学效果调查本研究效果评估有问卷调查,学生自我评价,经验总结、建议与意见、成绩分析及同行评价等方式。效果及满意度调查问卷表见表1,发放54张,±與写并回收54张。同吋由参与该研究的教师、学生、教学管埋人员、同行等一起讨论、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分享研究成果。

2.2.2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比较两组学生期末理论成绩和临床思维病案分析成绩比较,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〇.〇5),临床思维病案分析成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〇.〇1),学生综合成绩受多因素影响,(1前的传统考试题目中多以记忆题为主,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差异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而相对主观、灵活的临床思维病案分析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高。

3讨论

本研究以妇产科学部分知识点作为研究性教学实践与探索,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研究性教学的课堂讨论初期,学生们发言并不积极,所提问题质量不高。经过培训和点评后,发言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提问数量不仅增加,还常涉及学科前沿、新进展、研究热点等。通过交流学习,各组间能借鉴研究学习经验,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3.1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团队协作与交流、教学讨论的交流与组织能力、科研方法与能力、指导论文写作的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及其进展。备课与钻研教材必须更加充分。思考确立教学计划、课题等问题,除了掌握常规教学方法以外,需要更多准备组织教学、指导学生的内容、方法与方式,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随时准备回答学生多而新的“奇怪问题”,比起传统常规的课堂教学,教师的压力更大,花费的时间更多,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做好各个环节指导学生的“导师”。所以,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对教师也是…个挑战。

3.2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它更符合人们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与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和学习的能力,对学科知识的整合及提高获取、理解、分析与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践中也发现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学生理解准备不足、学习目标欠明确、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欠佳,或因性格内向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参与到研究性教学中,依然习惯于“满堂灌”教学模式。本研究通过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效,限于教学规章制度、课时数、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未能详细表述,总之适当开展研究性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方法多元化,更能够为培养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人才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

注释

①马一平,雜正行.研究性学习[m].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0-32.

研究性学习常用方法篇3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三、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数学开放题的常见题型,按命题要素的发散倾向分为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开放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摸式分为规律探索型、量化设计型、分类讨论型、数学建模型、问题探求型、情景研究型;按信息过程的训练价值分为信息迁移型、知识巩固型、知识发散型;按问题答案的机构类型分为有限可列型、有限混沌型、无限离散型、无限连续型.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在研究型课程中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宽、可拓展性强的特点.开放题的编制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它的编制本身也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项内容.

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1.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2.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编制开放题.3.从封闭题出发引申出开放题.4.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编制开放题.5.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

研究性学习常用方法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扮演着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喜好、学习情况从数学学科或是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采用自主研究的方法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这样的研究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并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养成自主研究学习的习惯,从而促使学生更全面地发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创新素质,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

一、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概念

在新课标这样的大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是为了有效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详尽细致地来说,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课前依照课本上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任务和目标,将课堂学习内容转化为研究性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研究的方法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中,从而更好地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及运用知识。研究性学习更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一味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模式,更强调的是给学生营造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研究学习。而学生在具体的研究实践学习中,也可以更好地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应用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并将其切实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

1.创设合理的数学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更强调的是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任务、数学知识的发生创造合理的自主学习环境,给学生营造自由和谐的探究氛围,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而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高,这就更好地实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如在北师大版本初二数学勾股定理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学生出示了几个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标出三角形每个边长的长度,让学生计算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的平方之间的关系,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关系。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学习就可以更好地学习勾股定理的知识,并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利用数学知识的发生背景进行研究性学习

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有其独特的发生背景,而有些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知识的发生背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在北师大版初二数学完全平方式一课的学习中,首先教师对公式(a+b)■=a■+2ab+b■要求学生进行推导,学生大都是采用分项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的,随后教师结合这个公式的数学背景,引导学生采用几何的方法进行推导,而通过几何的方法学生也可以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个公式的含义。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这样的方法自主研究另一个公式(a-b)■=a■-2ab+b■的推导过程。

3.运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初中数学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不但应该教会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应该合理运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教学,促使学生更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理解、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在北师大版初二数学旋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一些旋转的例子,学生回答有闹钟的表针、汽车方向盘的旋转等,教师接着问学生:这些为什么是旋转的呢,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围绕一个点转动的,都是沿着一个方向转动的。教师通过这些具体的生活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研究和学习。而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合理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更自主地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进而推动初中数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春旺.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201-202.

研究性学习常用方法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过程方法积极作用

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基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初中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都有了创新发展。为此,许多教学方法相继推出,如启发式教学、发现法教学、探索法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在这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研究性学习正被人们愈加重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能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动机的新兴的教学理念。

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所以又称之为“主题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重点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过程,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深刻的、真实的、积极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心向,激发他们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研究性学习”能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应用,同时也会发现任何知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选题可由教师指定。教师指定方向或主题,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选择;教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选择相关课题;学生自己寻找问题,提出课题,教师指导。

1.科学学科内的课题

只是针对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这种选题相对比较简单,如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遗传病的显隐性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等。

2.科学学科内的综合课题

研究内容是由科学学科内的相关知识组成。如《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要求学生应定量分析各种食品中脂肪、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以及水分的百分含量,并根据需要对食品作优化组合。

3.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课题

知识的发展,使各学科不断走向综合,结合初中教学实际,学生的选题时常会涉及到综合内容,如与化学的综合提出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和《酸雨的危害》。

4.科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综合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与生活、社会、时代密切联系的问题。如城区空气质量的现状及对策、设计校内绿化方案。

二、研究课题的实施

1.查阅文献资料

学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所要研究的对象作尽可能的了解。如学生要进行空气质量测定,而目前教材中没有相关的资料介绍,这就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材料,至少应明确测定的程序、相关的指标、测定的方法、结果的判断等。

2.设计研究计划

根据不同的课题类型说明不同的研究设计思路。为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撰写研究计划,教师可设计计划表,项目包括:课题题目、课题组成员、课题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必要的条件等,让学生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进行填写。

3.实施研究过程

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常见的方法有:

(1)调查法

需要学生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访谈、发问卷等方法掌握真实情况,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录音记录或书面记录,尽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增加研究的真实性和结果的有效性。

(2)实验法

如要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必须在实验室中运用实验方法将各种食物燃烧后所释放出的能量检测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详细地记录各种实验现象。

(3)个案法

如学生要研究人类某种常见传染性疾病,可以围绕这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预防与治疗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果。

(4)文献法

对于一些高科技的、历史性的专题,目前的条件无法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学生查阅相关的报刊、杂志和网络资源,从文献的描述中掌握相关信息。初中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有的只是截取其中的一个环节,其原因是由于初中生自主程度较低,掌握的背景知识较浅,把重点放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研究的乐趣。

4.搜集和整理资料

通过实验、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获取详尽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数据的统计分析、个案的资料整理,找出其中隐含的规律性。

5.得出结论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得出此项课题的结论,并总结研究过程,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论文的交流。

三、研究结果的鉴定和推广

对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评价,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和有创新价值的成果通过鉴定分析后,可加以推广应用,如学生的课题“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由于采用了翔实的调查材料、准确的营养物和能量指标的测定、科学的理论论证,报告很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研究性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很多: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换。在课堂上,作为学生只能从教师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的一部分,并不能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整体需求。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能借助于自身的潜能,自主地去获取知识,这极为重要。同时,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引入,打破了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定势。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到研究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而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关心者与合作者,教师既不包办代替学生的研究,也不放任自流,听其自然。有助于学生体验到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将自己的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提高,其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再者,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让学生养成“研究型”认知学习方式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其知识获取的途径来自于自身的研究活动,研究中将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设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一发展变化使学生在处理各种事务中将体现出具有计划性、灵活性、独立性和矫正性等,显现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一发展变化也使学生更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秀臣.对怎样学好初中生物课的研究.学生园地,2005,(10).

[2]李晓军.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与教材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性学习常用方法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思考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其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三、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在研究型课程中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宽、可拓展性强的特点。

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能力解决问题。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1.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

2.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编制开放题。数学中的定理或公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3.从封闭题出发引申出开放题。

4.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编制开放题。

5.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

研究性学习常用方法篇7

笔者通过近几年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积累了一些关于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经验,现总结归纳如下,以期与同行切磋。

一、对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有许多教师对“探究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不能正确区分,常常把两者混为一谈。“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选题,重在体验中学习的学习过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的,重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大纲要求的,研究性学习要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

二、研究性学习特点

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二,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第三,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生物研究性课题的选择。

课题选择好坏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教师指导选择、确定课题,选择研究角度,确定切入口。课题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可操作性;②应与学生实际能力和教学内容相结合;③应与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实践相结合;④应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当代科技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http://

2.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的选择。

应根据课题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文献研究式,一般指学术理论较强或对中学生来说难于进行实验和观察而只能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来进行的研究,这类课题常偏重于增长知识和收集信息的训练,如关于细胞衰老、癌变的机理的探索。②调查研究式,在研究广泛的社会调查的资料分析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研究,社会问题、人文科学的课题常属于此类,如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③实验观测式,通过科学实验或观察来获取数据进行研究的课题。这类课题的关键是控制好有关条件,真实地记录变量,确保提取一定量的正确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数据,得出客观结论。如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④建模应用式,将生物学原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概括为以实物模型或数据模型为目的而进行,如设计小生态瓶。⑤学术思辨式,主要是指就某一中心议题建立几种不同的观点或论点,分头收集论据素材,再组织相互辩论来进行。经过思辨后还需做出总结,使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如基因技术能造福于人类吗?⑥假设论证式,先就某一未知问题进行分析,根据所学原理和知识提出可能一种或多种假设,再用现有理论或实验加以验证的研究课题。

3.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时间安排。

尽量安排在非正常上课时间,(课题内容必须在特定时间除外),如寒暑假返校,五一、国庆放假,并在每次放假前一个星期发动,这样既考虑了学生正常学习,节约了上课时间,既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又增强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还解决家庭和社会实际问题。

4.活动前动员。

活动前动员的目的,主要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激发学生对该题的研究兴趣,因此活动前动员不仅不可少,而且还要大幅度鼓动学生积极性。

5.实施形式。

根据课题内容及能力培养目标选择恰当组织形式。①集体讲座,通过集体讲座使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了解课题选择、研究方法、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在讲座中举一些研究过程的实例,鼓励学生使其相信自己也具有像成人一样的研究能力和独立动手能力。②个人独立研究式。③小组合作研究式,一般由3—6名学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为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④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全班集体讨论式,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全班同学往往需要围绕一个研究专题,各自收集信息

转贴于

资料,开展研究活动,取得结论或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学生在各自基础上深化研究。

6.资料

研究性活动完成后,学生回校应及时整理有关材料,并开放学校图书馆给学生查阅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要保证报告的时效性。这样使学生对所做研究上升到理性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撰写报告。

实验类型的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用具、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数据的处理和现象的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等。社会调查类型的报告应有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时间及地点、调查的具体内容、调查的结果分析等。

8.成果汇报展示。

将各组的创新汇集起来,利用班会课或辅导课时间,在班上进行演讲,或利用实物投影仪或幻灯片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组与组之间进行点评,学生互评和师生共同讨论。

四、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总结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兴趣,以提高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积极性。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教师要加强自身课题研究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研究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应该少而精,以避免过多消耗学生的精力,影响学习成绩;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处处居高临下,当然也不能只布置某个课题,http://无任何指导,放任自由;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以考试成绩、结果好坏论英雄,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生学习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及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基础、技能、价值态度、健康心理是否有了自我提升;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要有坚强的意志,刻苦研究的精神,防止学生知难而退;

研究性学习常用方法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思考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不在于是否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我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些见解,与同行商榷。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范围广泛。它可以是某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以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以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1)教学内容开放。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2)教学空间开放。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亲身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局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均可。

(3)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开放。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开放。不局限于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还可以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5)师生关系开放。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指导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辩论,鼓励学生敢于辩论,敢于否定,自我创新。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锲而不舍、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三)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日本、美国在中小学教学中较普遍地使用数学开放题,数学开放题已逐渐被数学教育界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其自八十年代介绍到我国后,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类刊物发表了大量的介绍、探讨开放题的理论文章及教学实验方面的文章,并逐步形成了一个教育界讨论研究的亮点。

高考命题专家也敏锐地觉察到开放题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连续出现具有开放性的题目。如1993年高考的存在性问题,1994年到1998年的信息迁移题、结论探索性问题、主观试题客观化、填空题选择化、条件开放题,等等。

数学开放题的常见题型,按命题要素的发散倾向分为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开放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模式分为规律探索型、量化设计型、分类讨论型、数学建模型、问题探求型、情景研究型;按信息过程的训练价值分为信息迁移型、知识巩固型、知识发散型;按问题答案的机构类型分为有限可列型、无限连续型。

数学开放题体现了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即是探究的过程,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它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尽可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数学,为何学习数学,以及如何学习数学。开放题的编制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它的编制本身也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项内容。

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式为依据,编制开放题。

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2.从封闭题出发引申出开放题。

封闭题是具有完备的条件和确定的答案的习题。在原有封闭性问题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启发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就可能形成开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呈现给学生封闭题,解答完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更多的情形,或探究该结论成立的其他条件,等等。

3.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编制开放题。

数学家的研究方法蕴涵深刻的数学思想,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家的某些研究,做小科学家,点燃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火种。以此为着眼点编制开放题,其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参与必将促进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目前,“研究性学习”属于起步、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常用方法篇9

[关键词]教学方法研究性导学式探究性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化,及其对人才结构要求的变更,学校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已使人们充分感到,必须按照时代特征和变化特点,在教学中补充新的学习方式,即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从中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应对急剧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发展创造力。这种学习方式就被人称作“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导学式学习的极大引进,对我们传统教学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那是否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要被无情的取代,或是将与新生力量共存,答案仍是个未知数。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个人观点。

一、主体的不同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校里的课堂为载体来直接传授学生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了主导的地位。而学生的学习,吸收却成为次要。

而在新型的研究性、导学式学习中,重点强调的是学生自主自觉甚至是自发的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从而诱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探询挖掘新知识,体验见证新知识。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中,是老师在讲台上表演独角戏,几乎是自导自演且自己欣赏的大戏。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就如同外行看大戏,只顾上了热闹,却没听出来门道。英语老师上课时常常不是太辛苦就是太无奈。讲台上的老师是想方设法在讲,台下的学生们却是硬着头皮在听,而一节课下来,有一半人都昏昏欲睡,这不是老师讲得不好,不透,不生动,也并非学生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问题在于没有参与就没有感知力,对没有感觉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二、目的的不同

传统的教学法目的重在知识的传授,准确说用理论知识来全副武装学生。学本以致用。但传统教学由于某些因素的制约,讲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分割开来。结果是渊博的知识武装了学生的大脑,而全副武装的学生除了笔杆子,几乎哪种杆也拿不动。

研究性、导学式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也是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所应做出的必然抉择。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方式的不同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及简单的家庭作业来完成。且在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是靠教师的讲解,很多东西只能够通过教师的描述,学生的想象来完成。这样一来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之间就自然生成一种沟壑,且难以逾越。而新型的研究性、导学式学习则采用教师引导辅助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讨钻研发现总结归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知力,尽快形成学习的自觉性。在这个过程中,课堂的概念就更加广泛。在5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进行整体的指导,引向,或在课堂上模拟示范。在之外更广阔的课堂就延伸到了真真切切的生活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利用一切工具手段把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这就是新兴学习方法所采取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

四、效果的不同

由于本身教学目的不同,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同,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也就不尽相同。传统教学法模式较注重知识内容的灌输与深化,其学业有成得人大都是满腹经纶。一旦进入具体岗位却是杯水车薪。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最重要的应用价值就是交流,而且是口头交流。在传统的教学法教出来学生的英语认知能力是一加一的好,但口语地表达能力却不尽人意,常常是话到嘴边说不出。有表达的欲望,却没有表达的能力。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大学毕业用英语的自我介绍都表达不清楚。倒不是不会说,只是不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听的懂别人的话,自己却金口难开。而研究性、导学式学习是社会需求出发,结合时代特征,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新型教学模式,最终培养出的人才将是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当代人才。同时实践并完成了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根本要求。

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而非重在结果,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概括目前的教育实践,我们可以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或题目的设计,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一定义中,不限定学生研究课题或项目的选择范围,其主要目的是凸显这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学生从现实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的实践性课题或项目,还包括基于校内或校外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批判性的反思,对这些知识经验的可靠性及其合理性进行探讨的思辨性课题。

社会在进步,教育要发展,教学理念更要走在时代的前列,教学方法理所当然地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以求适应生活的进步要求,适应时代要求。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扬长避短地将两种模式结合起来,以寻求最佳的着陆点,切合实际,培养出更为有用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廖卫华,李洁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角色的要求及其师资准备.现代教育技术,2005,(2):69-72.

[2]陆军.研究性学习与人格教育.教育探索,2005,(5):22-23.

[3]钟杰.“教材中心论”下的研究性学习不是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5,(4):44-45.

[4]陈颖.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历史教学,2005,(2):51-52.

[5]马红亮.合作学习的内涵、要素和意义.外国教育研究,2003,(5):16-19.

[6]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教育探索,2003,(8):22-25.

[7]张华龙.研究性学习的人文价值考辨.教育发展研究,2002,(11):57-59.

研究性学习常用方法篇10

[关键词]物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教育观念

学校教育一直在崇尚素质教育,无论任何学科都离不开素质教育的影响,在物理教学上也不例外。物理的课堂教学如何能够让学生发挥主观的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创新,让其思维能够开拓,这一直是物理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物理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信息,并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讨论乃至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其目标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和实施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想就几年来的切身体会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与各位同仁探讨。

1对物理教学的影响

1.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我国教育的传统表现形式主要是应试教育。考试本是用来评价学习成绩和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不仅过去用,现在用,将来还会用。但“应试教育”将手段当成目的,背离教育本质,使教育趋向歧途。教师由于受客观的社会环境的制约,其教育观念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倾向“应试教育”的。其表现在教学上就是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而新大纲谈到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使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等。”基于这样一个目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个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第二个特点是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第三个特点是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1.2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传统的教学紧紧围绕“考试”,即考什么就学什么。对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现代物理知识在科技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很少涉及甚至从不涉及。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常常照本宣科,实施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作为主导的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且教师的指导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同时教师经常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1.3改进物理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满堂灌”的方式,整堂课都由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为了应付繁重的考试,物理教学中重讲述少动手,经常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是高分低能。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课题和自由地组合成员,而一旦确定了课题,学生根据需要或上网查询,或进行社会调查,或实验研究、走访专家、进行问题讨论、实施研究、撰写报告、论文答辩等。教师只是起到“导”的作用,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使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师的教学方法逐渐从单边的“师讲生听”向“老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双向交流转变。

2对学生的影响

2.1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充分体现了问题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这几大特点。完全不同于过去那种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培养模仿能力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把空洞的理论与学生生活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2促进知识的掌握,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劲头,学生时时刻刻都在留心身边的物理现象,把它与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水平。同时,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往往不是用某一学科的知识可以解决的,必须激活头脑中各个学科的知识储存加以综合应用才行。以《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利用》为例,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电池的结构、材料、化学反应过程、电池的电动势、内阻等参数,这就需要化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为了了解电池内部化学反应物质对土壤的污染和对作物的危害,就要了解有关土壤学的知识和生物知识;研究回收问题,还要了解社会科学知识、商业知识、税务知识、法律知识;最后写成论文,加以完整的表达,还需要很强的写作能力;答辩时需要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显然,学生在运用掌握的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它是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信息。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了课题研究的程序。从确定课题查阅资料调查研究设计实验理论分析推断结论撰写论文。而每一步骤的完成都需要刻苦钻研的精神、讲求科学方法和严肃认真的态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2.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研究性学习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采访时谁提问,谁记录,谁录音;在收集资料时,谁上网,谁跑图书馆;在答辩时,谁主辩,谁演示,谁操作计算机……都配合得很默契。通过合作研究,尝到了团结合作、共享成果的快乐,从而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