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生态科技十篇农业生态科技十篇

农业生态科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0:20

农业生态科技篇1

一、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项目的起动。

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珠海是座会议、会展、休闲度假的海滨旅游新城,处在珠三角城市群同时又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而珠海“农科奇观”位于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优势,背靠碧波荡漾的梅溪水库,环抱连绵起伏的凤凰山脉,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前景广阔的客源市场。珠海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拥有“环保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最近又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港澳台和周边地区的游客。98年“农科奇观”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20余万人次。此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学生市场,作为珠海市学生农业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仅97年3月至98年接待学生就达6万多人,有不少幼儿园也组织小朋友来进行参观活动。珠海市有中小学生十几万,澳门也有十多万,香港则有百多万,邻近的广州、中山、深圳的学生市场更为广阔。目前已与港澳及广州、中山等地的教育部门达成了学生到“农科奇观”学农实践的意向。98年接待澳门学农学生4000多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别具一格的农业科技优势。现有各门类的科研人员70多人,建有无土栽培温室大棚65座,可种植四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和花卉。至今已获得35项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省、市一等奖5项,特别是无土栽培项目,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属国内先进水平。基地引种的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作物,游客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欣赏到的都是花的海洋、菜的世界、瓜果的天地,流连忘返。而高科技农业演示厅、传统农具展示厅、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植物“克隆”工厂,都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4、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游客在“农科奇观”不但可以看得入迷,玩得开心,还可以吃得惬意,满载而归。农科餐厅出品的菜肴原料都是基地自产的产品,以“回归自然、营养保健”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回头客大增。不少旅行社把我们的农科餐厅作为定点餐厅,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游客吃饱喝足,还可买上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分享。

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起动是在科研基地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是对基地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二是对科研实验设施及生产大棚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观光旅游的需要;三是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厅、农具展示厅、农业高科技演示厅、双龙山庄等;四是穿插点缀一些可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设施如烧烤场、野炊园、钓鱼走廊、农家作坊及车水抓鱼、点瓜种豆、装盆栽花、组培实验等项目;五是要培训一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六是对科研基地进行适当的形象包装并适度对外进行推介。

三、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

农业科研基地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特点和优势,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既有朴实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奇特的动植物群落生态景观。既有科研实验、科教培训设施,又有接待服务设施。整齐的生产大棚,整洁的组培工厂,典雅的接待大楼,那成林的果树,葱笼的茶园,墨绿的蔬菜,盛开的鲜花,以及珍禽园地,青青草坪,营造了一派田园风光。所以,无论是旅游参观还是考察访问的客人都认为基地是闹市中的田园,繁华中有野趣,不是公园胜似公园的都市村庄。

农科基地内上千种、上万株植物吐泻着人体所需的新鲜氧气。这里鸟语花香,月朗风清,行云流水,安宁幽静。先后建起的“神奇的瓜果世界”、“农科之窗”、“荷塘观鱼”、“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蝴蝶兰园”、“沙漠植物园”等一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正在开发的还有“百鸟园”、“蚕桑园”、“药用植物园”、“茶文化庄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农科基地不但有农大毕业的专业讲解员导游,还将所有的花草树木、农作物挂上说明牌,标明品种、属性、原产地、功能、栽培要领及注意事项,游客每来一次,便受到一次深刻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亦成为人们喜爱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四、加强管理与营销,促进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1、抓专业队伍建设。成立了旅游资源开发科,下辖导游部、餐饮部、客房部、产品展销部,并相应培训了导游接待、厨艺、服务、营销和园艺工程等旅游专业职工队伍;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国内外考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组团参加了96、97、98年香港国际旅游交易会和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会议”、“’98广东人游广东嘉年华”、“江苏、淅江旅游推介会”等学习和促销活动,提高了旅游专业管理水平,拓展了客源市场。

2、抓接待设施配套。建起了环保停车场、接待楼、卡拉oK歌舞厅、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大厅和学生绿色营地、双龙山庄别墅等,大力开展旅游基地的绿化、美化工作,建凉亭6座,铺草坪2万多平方米,建大型花坛和天台花园多处,种果树3000多棵,其他绿化树1万余株,铺设双车道水泥环园路4.5公里,在排灌河道两岸砌花岗岩石雕护栏,安装新颖别致的行人道路灯,种植高大挺拨的大王椰,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3、抓科技旅游景点建设。在无土栽培65座大棚设施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了中心实验室、组培工厂、全光雾快速扦插育苗工厂、图书室、信息中心,以农业的高科技吸引游客。占地2000多亩的“农科奇观”拓展工程,也将在99年完成总体规划。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开创了高科技农业旅游的品牌,中央、省市和港澳等地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竟相报道,大大地提高了基地的知名度。几年来,我们先后接待了78个国家首脑、专家的参观访问和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了60多万国内外游客及8万多学农学生和各省市区兄弟单位考察团数万人。在旅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98年旅游收入305万元,比97年增长两倍多。

现与港澳及周边城市80多家旅行社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关系。我们还针对不同游客、不同需求对象适时推出“蜜瓜品赏团”、“龙眼荔枝团”、“学生套餐团”,学农欢乐一天游及二天游活动等促销措施,收效甚佳,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好评。

4、合理利用资源,狠抓节流增效。农科单位底子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几千万元去搞景点建设。只有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高科技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内功的锻炼,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作文章:

4.1转变观念,注重开发观赏实用型科研项目。科研和旅游管理人员应加强沟通,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开发人们喜爱的既具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让游客既可观赏,又可品尝,亦可买下带走,如玩具南瓜系列、无土栽培的盆花等。此外,应不断更换作物品种,引进新、奇、特异的品种,同时不断变换栽培方式,如无土水培改无土基质栽培,基质也不断变换,如今有砂砾、珍珠岩、椰糠、锯末、石子等等20余种,使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大,回头客愈来愈多,有的港澳游客甚至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今年初,我们又开发了无土立体栽培项目,可节省土地25%以上,提高产量50%以上,且植株上、中、下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4.2培训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职工培训。例如对专业讲解员采取请资深导游员现身说法,到旅游社跟团实习,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等方式,提高了其专业水平。又如餐饮部采取与市旅游职业学校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餐厅实习,学校和学生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餐饮部节省了人力费用,学生又学到了新的菜式和烹饪方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此外,我们还坚持干部职工每周两天义务劳动制度,要求员工个个成为多面手。基地内的园林绿化、水电工程大多数为我们自己动手建设,既有农科特色,又节省了大量工程费用。游客爆满时,其他部门员工自觉到旅游部门当导游、售货员,端茶传菜,洗碗扫地,既保持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节省了人工费开支。

4.3配套建设,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服务项目。我们刚开始开发旅游时,只有旅游接待部从事专业讲解导游服务,之后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服务日趋配套。97年成立餐饮部,开设了农科餐厅和卡拉oK歌舞厅、烧烤场及钓鱼走廊。98年初成立产品销售部,开设了农产品商场、客房部,使基地逐步建成集吃住游乐于一体。服务配套成龙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景区。

4.4开拓市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中心原是以珠三角及港澳团队游客为主,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港澳团队客人有所下降。97年3月,我们成为珠海市学生农科教基地后,打开了学生这一个大市场。98年除拓展了澳门学生市场外,又通过学生带动了散客市场。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开拓了会议团和培训班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5狠抓管理,提高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首先建章立制,年初制订了2万余字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使权责利落实到人,奖罚兑现。其次是狠抓环境卫生管理,大面积绿化美化环境。以优美的环境和优质服务留住客人的心。再次是建立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牌,建设标准的公共卫生间和凉亭、护栏、宣传栏,设立投诉电话和意见箱,让游客游得开心,玩得遂心,吃得顺心,住得舒心,购得称心,行得安心,杜绝了宰客现象,保持了生态旅游持续稳定发展。

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它投资省,风险少,周期短,见效快,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一项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管理。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得到了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特别是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国家、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的肯定和支持,在98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检查验收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基地是“珠海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之一”,并将99生态旅游年珠海开年仪式放在我中心隆重举行。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我中心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创收又为科研加大了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我中心科研等各项事业和发展。

五、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农业生态科技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生态旅游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而将二者融于一体、富含科技含量的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则成为人们的抢手货,大有发展前途。

一、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项目的起动。

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珠海是座会议、会展、休闲度假的海滨旅游新城,处在珠三角城市群同时又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而珠海“农科奇观”位于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优势,背靠碧波荡漾的梅溪水库,环抱连绵起伏的凤凰山脉,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前景广阔的客源市场。珠海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拥有“环保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最近又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港澳台和周边地区的游客。98年“农科奇观”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20余万人次。此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学生市场,作为珠海市学生农业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仅97年3月至98年接待学生就达6万多人,有不少幼儿园也组织小朋友来进行参观活动。珠海市有中小学生十几万,澳门也有十多万,香港则有百多万,邻近的广州、中山、深圳的学生市场更为广阔。目前已与港澳及广州、中山等地的教育部门达成了学生到“农科奇观”学农实践的意向。98年接待澳门学农学生4000多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别具一格的农业科技优势。现有各门类的科研人员70多人,建有无土栽培温室大棚65座,可种植四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和花卉。至今已获得35项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省、市一等奖5项,特别是无土栽培项目,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属国内先进水平。基地引种的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作物,游客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欣赏到的都是花的海洋、菜的世界、瓜果的天地,流连忘返。而高科技农业演示厅、传统农具展示厅、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植物“克隆”工厂,都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4、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游客在“农科奇观”不但可以看得入迷,玩得开心,还可以吃得惬意,满载而归。农科餐厅出品的菜肴原料都是基地自产的产品,以“回归自然、营养保健”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回头客大增。不少旅行社把我们的农科餐厅作为定点餐厅,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游客吃饱喝足,还可买上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分享。

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起动是在科研基地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是对基地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二是对科研实验设施及生产大棚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观光旅游的需要;三是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厅、农具展示厅、农业高科技演示厅、双龙山庄等;四是穿插点缀一些可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设施如烧烤场、野炊园、钓鱼走廊、农家作坊及车水抓鱼、点瓜种豆、装盆栽花、组培实验等项目;五是要培训一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六是对科研基地进行适当的形象包装并适度对外进行推介。

三、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

农业科研基地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特点和优势,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既有朴实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奇特的动植物群落生态景观。既有科研实验、科教培训设施,又有接待服务设施。整齐的生产大棚,整洁的组培工厂,典雅的接待大楼,那成林的果树,葱笼的茶园,墨绿的蔬菜,盛开的鲜花,以及珍禽园地,青青草坪,营造了一派田园风光。所以,无论是旅游参观还是考察访问的客人都认为基地是闹市中的田园,繁华中有野趣,不是公园胜似公园的都市村庄。

农科基地内上千种、上万株植物吐泻着人体所需的新鲜氧气。这里鸟语花香,月朗风清,行云流水,安宁幽静。先后建起的“神奇的瓜果世界”、“农科之窗”、“荷塘观鱼”、“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蝴蝶兰园”、“沙漠植物园”等一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正在开发的还有“百鸟园”、“蚕桑园”、“药用植物园”、“茶文化庄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农科基地不但有农大毕业的专业讲解员导游,还将所有的花草树木、农作物挂上说明牌,标明品种、属性、原产地、功能、栽培要领及注意事项,游客每来一次,便受到一次深刻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亦成为人们喜爱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四、加强管理与营销,促进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1、抓专业队伍建设。成立了旅游资源开发科,下辖导游部、餐饮部、客房部、产品展销部,并相应培训了导游接待、厨艺、服务、营销和园艺工程等旅游专业职工队伍;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国内外考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组团参加了96、97、98年香港国际旅游交易会和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会议”、“’98广东人游广东嘉年华”、“江苏、淅江旅游推介会”等学习和促销活动,提高了旅游专业管理水平,拓展了客源市场。

2、抓接待设施配套。建起了环保停车场、接待楼、卡拉oK歌舞厅、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大厅和学生绿色营地、双龙山庄别墅等,大力开展旅游基地的绿化、美化工作,建凉亭6座,铺草坪2万多平方米,建大型花坛和天台花园多处,种果树3000多棵,其他绿化树1万余株,铺设双车道水泥环园路4.5公里,在排灌河道两岸砌花岗岩石雕护栏,安装新颖别致的行人道路灯,种植高大挺拨的大王椰,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3、抓科技旅游景点建设。在无土栽培65座大棚设施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了中心实验室、组培工厂、全光雾快速扦插育苗工厂、图书室、信息中心,以农业的高科技吸引游客。占地2000多亩的“农科奇观”拓展工程,也将在99年完成总体规划。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开创了高科技农业旅游的品牌,中央、省市和港澳等地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竟相报道,大大地提高了基地的知名度。几年来,我们先后接待了78个国家首脑、专家的参观访问和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了60多万国内外游客及8万多学农学生和各省市区兄弟单位考察团数万人。在旅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98年旅游收入305万元,比97年增长两倍多。现与港澳及周边城市80多家旅行社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关系。我们还针对不同游客、不同需求对象适时推出“蜜瓜品赏团”、“龙眼荔枝团”、“学生套餐团”,学农欢乐一天游及二天游活动等促销措施,收效甚佳,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好评。

4、合理利用资源,狠抓节流增效。农科单位底子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几千万元去搞景点建设。只有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高科技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内功的锻炼,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作文章:

4.1转变观念,注重开发观赏实用型科研项目。科研和旅游管理人员应加强沟通,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开发人们喜爱的既具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让游客既可观赏,又可品尝,亦可买下带走,如玩具南瓜系列、无土栽培的盆花等。此外,应不断更换作物品种,引进新、奇、特异的品种,同时不断变换栽培方式,如无土水培改无土基质栽培,基质也不断变换,如今有砂砾、珍珠岩、椰糠、锯末、石子等等20余种,使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大,回头客愈来愈多,有的港澳游客甚至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今年初,我们又开发了无土立体栽培项目,可节省土地25%以上,提高产量50%以上,且植株上、中、下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4.2培训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职工培训。例如对专业讲解员采取请资深导游员现身说法,到旅游社跟团实习,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等方式,提高了其专业水平。又如餐饮部采取与市旅游职业学校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餐厅实习,学校和学生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餐饮部节省了人力费用,学生又学到了新的菜式和烹饪方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此外,我们还坚持干部职工每周两天义务劳动制度,要求员工个个成为多面手。基地内的园林绿化、水电工程大多数为我们自己动手建设,既有农科特色,又节省了大量工程费用。游客爆满时,其他部门员工自觉到旅游部门当导游、售货员,端茶传菜,洗碗扫地,既保持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节省了人工费开支。

4.3配套建设,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服务项目。我们刚开始开发旅游时,只有旅游接待部从事专业讲解导游服务,之后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服务日趋配套。97年成立餐饮部,开设了农科餐厅和卡拉oK歌舞厅、烧烤场及钓鱼走廊。98年初成立产品销售部,开设了农产品商场、客房部,使基地逐步建成集吃住游乐于一体。服务配套成龙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景区。

4.4开拓市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中心原是以珠三角及港澳团队游客为主,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港澳团队客人有所下降。97年3月,我们成为珠海市学生农科教基地后,打开了学生这一个大市场。98年除拓展了澳门学生市场外,又通过学生带动了散客市场。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开拓了会议团和培训班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5狠抓管理,提高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首先建章立制,年初制订了2万余字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使权责利落实到人,奖罚兑现。其次是狠抓环境卫生管理,大面积绿化美化环境。以优美的环境和优质服务留住客人的心。再次是建立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牌,建设标准的公共卫生间和凉亭、护栏、宣传栏,设立投诉电话和意见箱,让游客游得开心,玩得遂心,吃得顺心,住得舒心,购得称心,行得安心,杜绝了宰客现象,保持了生态旅游持续稳定发展。

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它投资省,风险少,周期短,见效快,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一项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管理。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得到了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特别是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国家、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的肯定和支持,在98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检查验收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基地是“珠海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之一”,并将99生态旅游年珠海开年仪式放在我中心隆重举行。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我中心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创收又为科研加大了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我中心科研等各项事业和发展。

五、今后的发展设想。“”版权所有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农业生态科技篇3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项目的起动。

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珠海是座会议、会展、休闲度假的海滨旅游新城,处在珠三角城市群同时又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而珠海“农科奇观”位于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优势,背靠碧波荡漾的梅溪水库,环抱连绵起伏的凤凰山脉,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前景广阔的客源市场。珠海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拥有“环保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最近又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港澳台和周边地区的游客。98年“农科奇观”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20余万人次。此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学生市场,作为珠海市学生农业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仅97年3月至98年接待学生就达6万多人,有不少幼儿园也组织小朋友来进行参观活动。珠海市有中小学生十几万,澳门也有十多万,香港则有百多万,邻近的广州、中山、深圳的学生市场更为广阔。目前已与港澳及广州、中山等地的教育部门达成了学生到“农科奇观”学农实践的意向。98年接待澳门学农学生4000多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别具一格的农业科技优势。现有各门类的科研人员70多人,建有无土栽培温室大棚65座,可种植四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和花卉。至今已获得35项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省、市一等奖5项,特别是无土栽培项目,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属国内先进水平。基地引种的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作物,游客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欣赏到的都是花的海洋、菜的世界、瓜果的天地,流连忘返。而高科技农业演示厅、传统农具展示厅、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植物“克隆”工厂,都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4、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游客在“农科奇观”不但可以看得入迷,玩得开心,还可以吃得惬意,满载而归。农科餐厅出品的菜肴原料都是基地自产的产品,以“回归自然、营养保健”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回头客大增。不少旅行社把我们的农科餐厅作为定点餐厅,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游客吃饱喝足,还可买上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分享。

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起动是在科研基地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是对基地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二是对科研实验设施及生产大棚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观光旅游的需要;三是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厅、农具展示厅、农业高科技演示厅、双龙山庄等;四是穿插点缀一些可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设施如烧烤场、野炊园、钓鱼走廊、农家作坊及车水抓鱼、点瓜种豆、装盆栽花、组培实验等项目;五是要培训一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六是对科研基地进行适当的形象包装并适度对外进行推介。

三、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

农业科研基地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特点和优势,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既有朴实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奇特的动植物群落生态景观。既有科研实验、科教培训设施,又有接待服务设施。整齐的生产大棚,整洁的组培工厂,典雅的接待大楼,那成林的果树,葱笼的茶园,墨绿的蔬菜,盛开的鲜花,以及珍禽园地,青青草坪,营造了一派田园风光。所以,无论是旅游参观还是考察访问的客人都认为基地是闹市中的田园,繁华中有野趣,不是公园胜似公园的都市村庄。

农科基地内上千种、上万株植物吐泻着人体所需的新鲜氧气。这里鸟语花香,月朗风清,行云流水,安宁幽静。

先后建起的“神奇的瓜果世界”、“农科之窗”、“荷塘观鱼”、“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蝴蝶兰园”、“沙漠植物园”等一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正在开发的还有“百鸟园”、“蚕桑园”、“药用植物园”、“茶文化庄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农科基地不但有农大毕业的专业讲解员导游,还将所有的花草树木、农作物挂上说明牌,标明品种、属性、原产地、功能、栽培要领及注意事项,游客每来一次,便受到一次深刻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亦成为人们喜爱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四、加强管理与营销,促进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1、抓专业队伍建设。成立了旅游资源开发科,下辖导游部、餐饮部、客房部、产品展销部,并相应培训了导游接待、厨艺、服务、营销和园艺工程等旅游专业职工队伍;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国内外考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组团参加了96、97、98年香港国际旅游交易会和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会议”、“’98广东人游广东嘉年华”、“江苏、淅江旅游推介会”等学习和促销活动,提高了旅游专业管理水平,拓展了客源市场。

2、抓接待设施配套。建起了环保停车场、接待楼、卡拉oK歌舞厅、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大厅和学生绿色营地、双龙山庄别墅等,大力开展旅游基地的绿化、美化工作,建凉亭6座,铺草坪2万多平方米,建大型花坛和天台花园多处,种果树3000多棵,其他绿化树1万余株,铺设双车道水泥环园路4.5公里,在排灌河道两岸砌花岗岩石雕护栏,安装新颖别致的行人道路灯,种植高大挺拨的大王椰,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3、抓科技旅游景点建设。在无土栽培65座大棚设施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了中心实验室、组培工厂、全光雾快速扦插育苗工厂、图书室、信息中心,以农业的高科技吸引游客。占地2000多亩的“农科奇观”拓展工程,也将在99年完成总体规划。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开创了高科技农业旅游的品牌,中央、省市和港澳等地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竟相报道,大大地提高了基地的知名度。几年来,我们先后接待了78个国家首脑、专家的参观访问和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了60多万国内外游客及8万多学农学生和各省市区兄弟单位考察团数万人。在旅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98年旅游收入305万元,比97年增长两倍多。现与港澳及周边城市80多家旅行社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关系。我们还针对不同游客、不同需求对象适时推出“蜜瓜品赏团”、“龙眼荔枝团”、“学生套餐团”,学农欢乐一天游及二天游活动等促销措施,收效甚佳,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好评。

4、合理利用资源,狠抓节流增效。农科单位底子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几千万元去搞景点建设。只有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高科技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内功的锻炼,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作文章:

4.1转变观念,注重开发观赏实用型科研项目。科研和旅游管理人员应加强沟通,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开发人们喜爱的既具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让游客既可观赏,又可品尝,亦可买下带走,如玩具南瓜系列、无土栽培的盆花等。此外,应不断更换作物品种,引进新、奇、特异的品种,同时不断变换栽培方式,如无土水培改无土基质栽培,基质也不断变换,如今有砂砾、珍珠岩、椰糠、锯末、石子等等20余种,使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大,回头客愈来愈多,有的港澳游客甚至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今年初,我们又开发了无土立体栽培项目,可节省土地25%以上,提高产量50%以上,且植株上、中、下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4.2培训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职工培训。例如对专业讲解员采取请资深导游员现身说法,到旅游社跟团实习,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等方式,提高了其专业水平。又如餐饮部采取与市旅游职业学校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餐厅实习,学校和学生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餐饮部节省了人力费用,学生又学到了新的菜式和烹饪方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此外,我们还坚持干部职工每周两天义务劳动制度,要求员工个个成为多面手。基地内的园林绿化、水电工程大多数为我们自己动手建设,既有农科特色,又节省了大量工程费用。游客爆满时,其他部门员工自觉到旅游部门当导游、售货员,端茶传菜,洗碗扫地,既保持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节省了人工费开支。

4.3配套建设,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服务项目。我们刚开始开发旅游时,只有旅游接待部从事专业讲解导游服务,之后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服务日趋配套。97年成立餐饮部,开设了农科餐厅和卡拉oK歌舞厅、烧烤场及钓鱼走廊。98年初成立产品销售部,开设了农产品商场、客房部,使基地逐步建成集吃住游乐于一体。服务配套成龙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景区。

4.4开拓市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中心原是以珠三角及港澳团队游客为主,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港澳团队客人有所下降。97年3月,我们成为珠海市学生农科教基地后,打开了学生这一个大市场。98年除拓展了澳门学生市场外,又通过学生带动了散客市场。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开拓了会议团和培训班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5狠抓管理,提高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首先建章立制,年初制订了2万余字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使权责利落实到人,奖罚兑现。其次是狠抓环境卫生管理,大面积绿化美化环境。以优美的环境和优质服务留住客人的心。再次是建立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牌,建设标准的公共卫生间和凉亭、护栏、宣传栏,设立投诉电话和意见箱,让游客游得开心,玩得遂心,吃得顺心,住得舒心,购得称心,行得安心,杜绝了宰客现象,保持了生态旅游持续稳定发展。

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它投资省,风险少,周期短,见效快,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一项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管理。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得到了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特别是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国家、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的肯定和支持,在98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检查验收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基地是“珠海市最具发

放在我中心隆重举行。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我中心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创收又为科研加大了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我中心科研等各项事业和发展。

五、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农业生态科技篇4

通过观光旅游方面的实习进一步了解绿色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价值,在这个基础上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实习时间:200XX年1月5日——200XX年4月5日

三、实习单位:云南昆明市盘龙区生态农业科技展示园

四、实习地点:昆明市盘龙区金殿麦冲村

五、实习内容和过程:

盘龙区生态农业科技展示园于XX年开工建设,投资规模1100万元,经过三年的建设,已成为我省一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生态环境美、观光休闲配套齐全,集农业科技、生产示范、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示范、商业贸易“六位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生态展示园。

盘龙区农业科技展示园于XX年10月27日全面完工并正式投入运营。园区建筑总面积为6172平方米。建有1600平方米的标准薄膜展销温室1栋,1548平方米的pc板瓜果园温室1栋,3024平方米的pc板生态餐厅1栋。园区集种植,观赏,餐饮,娱乐于一体,体现了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为市民的出游、亲和自然提供了新的场所。园区的展示园占地35亩,分为采摘园区、示范观赏园区和休闲娱乐园区以及绿色超市四大功能。建园以来,大棚面积达17000平方米,已种植绿化苗木2万余株,50余个品种;观赏食用瓜果品种41个,特色蔬菜和野生蔬菜品种20个。今年引进了五彩番茄、迷你黄瓜、紫色苣菊、红珊瑚、火焰菜、苦苣等15个新品种。目前,已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职工再就业130人,有力地推动了双龙旅游小镇建设工作。盘龙区农业科技展示园的建成,为盘龙区贯彻落实昆明市发展都市战略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为双龙片区旅游小镇的发展开创了。

在园区里我主要负责接待来到这里的游客,而每天要接待的人数还是多的,经济效益更是可观的,功能更是多方面的:

1、经济生产功能,农业示范以农为本,是产业化发展的具体体现。

农业是我国必须要发展的产业,当今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拥有了知识,更需要物质上的满足,也就是温饱问题,我们要把农业搞好还是一件任重道远的话题。发展观我们要严格把握好,发展是硬道理。农业观光属于产业观光的一部分,是一种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消遣性生态旅游活动,利用规划地有利的自然条件通过规划设计建成各种活动场所,如风景游览、水面垂钓、鲜果采摘、狩猎捕捞、农村风俗体验等活动来吸引游客,带动城郊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行业,中国旅游业在发展初期就明确了开发建设的基本方针。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引海内外各界资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建设旅游项目。这种开放的投资方针推动了中国旅游投资市场的活跃和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尽管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特别是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但总体上看,旅游业的投资环境呈不断优化的趋势。我们的园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示范传播功能,有现代农业高科技的示范,推广和传播职能。

说它具有示范性,是因为,在这里我们还有一个基地,在基地上,我们发展生产,种植养殖多样化,把我们的产品推出市场,在市场上把我们的名字打出去,通过产品来传播我们的旅游示范园。农产品的推广带动了我们经济上的发展,像那些无公害鸡蛋,走进了市场,进入了千家万户,它的名字已经走出了家门,很快传播开来,这一典型的例子足以说明了它的传播性。

3、观光休闲度假功能,是现代高科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补充手段。

观光休闲是此生态园的特点,现在人们都是紧张的忙碌着,快节奏的生活,把很多人都绷在了弦上。放松心情,这里是最好的选择,快节奏,把你我都累得无法呼吸,来到这里你就会有种进入了世外桃源的感觉,其实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而且,这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社会,应用高科技手段,更加完善环境,可以做到古代人做不到的事情,体现高科技的力量。 旅游观光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它不仅具有生产性的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被誉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以北京为例,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收入已达到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云南省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最佳结合,既符合本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现代社会,人们渴望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田野、自然的观光农业就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据专家介绍,观光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就已形成产业规模,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生态观光农业园主要是以发展养殖、种植园为最主要的经营项目,养殖和种植品种力求做到新、奇、特。在养殖品种中,可引入市场销售情况较好、人人爱吃的动物及特色品种。种植项目应引进速生、抗病丰产、好看、好吃,或外观奇特的产品。

4、科普教育功能,面向学生和市民的学农的实践基地,也是休闲旅游区。

通过科普来体现农业的价值,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里,这也是园区的主要思想,因为园区的主题思想就是以“农业科技与生态旅游”为宗旨,突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组装和应用、示范,以体现其经济型。打造一个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的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的品牌,并通过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景观,通过旅游载体,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有增强了示范辐射的功能。以此奠定农业旅游项目发展的基础,探索出一条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都市化、商品化的新路子,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该园区现新增农业科技培训中心一栋,内设三个大会议室,约200㎡,一个小型会议室,20㎡,一次性可容纳340余人的会议室。园区可以长年无休的向公众开放,有开放式的草坪广场XX㎡,可举行较大型的各类户外活动,有意可容纳50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示范园以展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蔬菜无土栽培技术(水培红薯,水培草莓,基质栽培番茄等)和种植展示特色瓜果蔬菜活体植株为特色。现已引进种植瓜果蔬菜品种84个,绿化树和花卉品种56个。示范园现有员工150人,其中项目管理人员12人,技术管理人员5人,本地失地农民20余人,下岗女工20余人,下岗女工和应届女大学毕业生79人,占公司总员工的50%。在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在这里有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就业,示范园申请成为“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刚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扬起了风帆。此公司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我也看到了它的前景。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假。

六、总结与体会

我在这实习期间我担任科普导游工作。我每天面对的不再是学生,而是更多陌生的面孔,我渐渐的发现自己专业知识不熟悉,给他们、自己带来的困扰,但我来到这里也很开心。这里似乎有种神奇的魅力,在这里,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绿色,是希望的指示灯,是幸运的号码牌。看到这些植物我发现你对它说话时它是有感知的,虽然我不知道它的语言,但我也会用心去呵护,微笑每一天的对待他们,渐渐的我发现他们也在对我微笑。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生态园,更是许多许多生命孕育的地方,我每天与它们在一起,真的很有趣啊。这里有一个瓜果园里面有很多奇异的瓜果,比如:鹤首,你别说,它的形状和仙鹤还真有几分相似呢,还有黑子南瓜,顽皮小孩,胡须瓜,金童玉女,等等。生态园因为有了它而变得不一样了,它是一个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园区,来这里的游客大多数是昆明的市民,这里的交通并不很方便,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有个疑问,“为什么这里会被这么多的人所喜欢呢?”时间久了我才了解,它有它的可贵之处、特别之处。在这里你看不到尘事的喧嚣,这里的空气是新鲜的,天空是蓝色的,草儿是芬芳的,充满爱的味道。在这个瓜果园里它还设计了休息的地方,当游客们走累了的时候可以在瓜棚里休息,喝茶、聊天、打牌。这里还有冷饮,小吃之类的东西,就像是渡假村一样,在忙碌了一个星期之后,有一个这么宁静幽美的地方可以放松一下也是不错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工作的压力也在不断高涨,它就像弹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断一样,幸亏有这样一个可以放松的地方,可以让忙碌的生活缓解一下。

农业生态科技篇5

   科普惠农服务体系的构建旨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汇集全市科普惠农资源,形成以中心站和分站为实体的科技服务网络,分别组建相应层次的专家服务队伍,以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常熟市科普惠农服务将以省委1号文件为指导纲领,积极引导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发展种子种苗供应、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营销、农业休闲观光、农村金融保险等农业服务业。同时也要加强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管理等环节的规范引导,重点扶持“服务全过程、内容全覆盖”的“保姆式”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由政府向其购买公共服务。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生产基地+科普惠农服务”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农副产品收购、加工、包装、冷藏、连锁销售服务一体化。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连锁超市、农超对接、专卖直销、网络交易等现代营销模式。

   二、构建科普惠农服务体系、创新科普惠农服务模式

   科普惠农服务体系在技术结构上,以专家、教授为核心,辅以科协技术服务人员、市植保站技术人员、和田间地头的土专家为主的技术服务主体,形成覆盖全市的所有乡镇的梯级科普惠农技术服务体系。构建从组织服务、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信息查询、服务应答、上门服务,再到信息使用和信息反馈的全流程、互动式的农业科普信息服务网络。除做好常规的科技咨询、技术培训、成果示范、信息查询、农产品信息外,还加强农资新产品代销、病虫情报诊断等服务。

   三、构建完善的科普惠农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与高等院校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构建以网站、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一体机、“农信通”短信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惠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将云计算技术纳入技术规划,预留相应的服务接口以便将来系统与外部云建立对接。通过网络技术,保障惠农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将提供系统管理员、技术支持人员、普通用户以及惠农工作监督员等四个主要系统使用角色。其中,技术支持人员主要由农业技术员来担当;系统管理员由网站提供方的技术支持人员担当;普通用户指惠农工作中的直接受益人(农业生产者);惠农工作监督员指各中心站、分站的负责人以及惠农项目负责人。

   四、建立节目库,逐步实现科教节目点播服务

   通过财政购买方式引入省信息中心,国家信息中心,或农业发达国家的最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解决本地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五、延伸内涵,提升科普惠农服务“三农”的张力

   通过企事业单位、基地和合作社联合协作的方式建立起一批拥有统一标示、统一管理规程和统一基本建设章程要求的服务站。服务站应具有正常的办公及培训场所,基地应具有一定规模田地。邀请省内外知名教授、专家讲授高效农业种植技术,延伸科普惠农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做好技术培训、过程解难,推进农产品产业链向纵、精、深发展。

农业生态科技篇6

农业,是历史悠久的产业,更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截至目前,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等4个主要阶段。在现代农业阶段,人们大量投入机械化设备、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尽管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却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人类面临日趋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时,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并尝试建立旨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循环农业应运而生。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而循环农业在强调生态效益的同时,强调经济效益,突出资源循环利用、节约利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都是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生态农业是循环农业的基础,而循环农业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1]。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具体运用,发展循环农业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哲学价值理念:循环农业强调在农业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以及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物质、资源、能源投入,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农业生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笔者综述了发展循环农业的科技哲学理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旨在探索中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实现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1发展循环农业的科技哲学理念

脱离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科技发展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很难转化成生产力。循环农业是以现代农业科技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模式,属于人类活动方式的范畴,必然体现人的观念、意志和情感。发展循环农业,不仅要考虑如何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为谁发展的问题,要深入思考发展循环农业的科技哲学价值。发展循环农业,体现了可持续、绿色和生态伦理的科技哲学理念。

1.1可持续理念

循环农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大自然视为人类共同的家园,实现“代内公平”;另一方面,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当前利益,更要考虑长远利益,农业生产不能以牺牲后代利益为代价,实现“代际公平”。可见,发展循环农业,不是简单的农业生产模式选择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发展循环农业,要求我们在面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的冲突时,兼顾社会利益、后代利益,要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环境行为作出理性的道德判断。循环农业强调产量、质量、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强调在不破坏资源环境的条件下,依托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物质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供求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

1.2绿色理念

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繁衍依赖于人类诞生之前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一旦被破坏,将很难在短时期内完全恢复,人类也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循环农业要通过减量、循环和再利用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的,强调在向人类提供绿色产品的同时,营造绿色环境[2]。绿色产品、绿色环境是人类反思现代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机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食品安全、导致环境污染而提出的。绿色产品是在生产、加工、使用、回收过程中,不会(或很少)造成污染的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求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施用量,避免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避免影响人类健康、摧残生态环境,构建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绿色环境。从这个角度讲,发展循环农业,不是简单地考虑食物、食品安全,更要考虑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承担起相应的公共义务和道德责任。

1.3生态伦理理念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平衡系统,循环农业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存法则和生态规律。人类在为破坏生态环境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提出了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生态伦理观也随之产生。作为循环农业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生态伦理观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大自然时,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利用现代科技设备开发大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牺牲后代利益为代价过度索取,更不能浪费资源;在利用高效农药、化肥祛除病虫害,获得农业丰收的同时,不能把道德义务和生态伦理抛诸脑后;在追求自身生存权利的同时,应认识到人类与其他生命物种一样,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生命物种的生存权,不能无节制地剥夺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例如,生态伦理观认为,害虫尽管有害于农业生产,用大量化学杀虫剂清除并不是理想选择,应该根据生物食物链规律,让害虫的天敌控制害虫,维护生态食物链的完整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3]。

2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物质装备水平的不断改善,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劳动生产率还不高,农业科技水平无法完全满足支撑循环农业的需要,加上受观念意识、人才队伍建设、农技推广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循环农业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2.1发展循环农业的意识淡薄

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政府、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和农户等各方力量的支持。首先,作为发展循环农业的推动者和主导者,政府不仅要加强循环农业理念的宣传,更需要用法律制度和财税政策来规范和引导循环农业的发展[4];其次,发展循环农业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科研院所和科研工作者要根据循环农业发展战略,总结经验、探索发现,为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更实用的科技支撑;再次,与农户相比,作为发展循环农业的主体和践行者,农业企业市场意识更强、应用现代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更高,在推动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在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户仍然是农业生产者主体的情况下,农民的支持和参与是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基础[5]。为了充分发动政府、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户等各方力量,需要加强宣传,改变发展循环农业意识淡薄的现实困境。#p#分页标题#e#

2.2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据统计,2000―2009年间,我国受到部级及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多达12 000多项。多项重大科技成果的诞生,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推进了循环农业的发展。但总体来讲,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原创性不强,农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自给率不高,多数高科技装备依靠进口,农业科技研究以跟踪和模仿为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亟待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3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强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和科技发展的基础。目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尽管农业科技队伍规模庞大,但真正的顶级人才、领军人才不多,在国际社会有影响力的科技人才更少。多数农业科技工作者科研能力不强,工作业绩平淡,不利于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克;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传统学科人才多、新兴学科人才少,人才学缘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行业结构单一,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学构结构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科技进步、限制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4农业科技推广效率低

农业科技成果经过推广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3方面的问题:首先,农业科技队伍规模庞大、但相对比例低。截至2010年初,全国已有1 4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16万职工、18.5万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和150多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庞大农业科技队伍,但与巨大的农业劳动力人数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人数比例偏低。以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为例,与美国平均每400名农业劳动力中有1名农业科技推广者相比,我国农业劳动力与农技推广人数比为2 000∶1;其次,由于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紧张、工作条件差、工作待遇低,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人才流失严重、稳定性差,多数农技推广人员是兼职人员;再次,农技推广的最终接受者———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对农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和循环农业的发展。

3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状况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积极倡导、宣传循环农业理念,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是发展我国循环农业的必然选择。

3.1创新体制机制,倡导循环农业理念

制度和观念因素是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和重要保障。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主要是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具体来讲,一是明确农户、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的相关职责及违法责任,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环境[6];二是强化标准体系建设,主要是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鼓励绿色消费,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标准、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等;三是积极宣传循环农业发展理念,构建社会公众、新闻媒体、执法机构共同参与的全面监督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建立循环农业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使循环农业理念深入人心。

3.2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力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科技竞争力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了农业基础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首先,要加大农业基础科学研究,提高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原始创新,是对农业基础研究成果的新突破,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我国农业基础科学研究要立足于发展循环农业的技术约束,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力争在生物基因、生物信息、重大畜禽疫病控制、重大灾害防控、农业集约化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研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7]。其次,要强化农业技术创新研究。农业技术创新研究要以市场需求及生产需要为导向,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实用性,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当务之急,要围绕病虫害防治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节能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推进循环农业向纵深发展。

3.3加强科技人才和农民素质建设

发展循环农业,不仅需要先进科技支撑,还需要农民的支持配合。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在调整收入分配制度、人才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完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入农业科技队伍[8];其次,要依托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更要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技术研发基地等,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再次,要通过国际科研联合攻关等途径,强化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另一方面,要强化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培养。作为循环农业的参与者和农业科技推广的接受者,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成败。强化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培养,主要是培养农民接受、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首先,要根据农民需要和农业生产活动特征,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专业培训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易学易懂的技能培训,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其次,要在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财政支持的同时,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和力量,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构建一个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设施良好、培训内容实用性强、农民欢迎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3.4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首先,要优化农业科研机构布局。主要是改变过去按城市建制设置农业科研机构的方式,按农业生产、生态特征重新布局农业科研机构,便于按区域农业生产特征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科技服务,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其次,要根据农业科研机构的公益性特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立法保障农业科技研发的稳定发展,倡导建立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民组织、国际机构合作与交流的长效机制;再次,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过程中的导向功能,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的实用性,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最后,要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在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环境、提高工作待遇的基础上,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任用机制;另一方面,要改革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方式,农业技术推广不仅仅是送资料、送设备,更要送知识、送技能。要根据授之以渔的逻辑,强化对农民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使农业科技推广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效果。#p#分页标题#e#

农业生态科技篇7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

200年前,现代农业在各国普及,人们在享受了现代农业带来的高效生产率和丰富农作物的优势,同时也看到了它的致命短板:化肥、农药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空气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农产品农药残留大,食品安全隐患大。基于此,各国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应运而生。

唐山市是河北省率先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工作的市区之一,工作之初,唐山市政府在生态农业上走了很多弯路,后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终于摸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本文主要以唐山市为蓝本,剖析了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明确了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导向、以社会效应为目标,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基础性、目标性和导向性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只有先理解了生态农业的特点,才能理解它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

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多样性和高效性。1.综合性。生态系统的综合性,主要是坚持以农业整体为中心,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效益,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再生,以达到调节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2.多样性。生态农业的核心是科学技术,通过生态模型的技术方式来实现特定经济作物的增值生产,以生态工程的技术手段来平衡各地区的区域优势,将技术与社会需要、当地实际协调,形成区域农业多样性发展。3.高效性。生态农业凭借其循环、再生的综合性,通过对物质的深加工和能量的循环再利用,提高了农民的增值收益,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改变了局部农业产业结构。

(二)唐山市生态农业的作用

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实现唐山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综合作用。唐山市自身耕地面积少但农业资源丰富,生态农业利用其综合性的特点,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地区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济作物交叉经营和交替管理的模式,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有效转换。第二,多样性作用。生态农业利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在唐山市不同区域设立不同生态模式和生态工程,按照地区经济的增长需要,发展多样性的区域农业经济。第三,高效作用。生态农业继承发扬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点,摒弃了传统农业效率低产量少的弊端。同时弥补了现代农业高污染、高投入、低回报的缺陷,将现代农业提升至生产密集化、资源循环化、技术科学化、发展持续化的高效率高收益生产经营模式。

二、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唐山市在生态农业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中,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让人诟病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唐山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理论、技术不足

生态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农业学科,它还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学等多门交叉学科。对这样复杂的农业学科,要从系统综合角度,分析设计生态农业的结构,科学划分各种学科的类别体系,将经济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合理交叉,综合运用。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往往是单学科深研究,或者多学科浅研究,这些片面的研究对于生态农业理论系统的构建和完善,远远不够。理论是技术发展的前提,因此理论体系不够健全,导致生态农业的技术发展不成熟。

(二)政府支持力度有限

发展生态农业与政府的支持力度分不开。首先,在技术研发上,需要政府联合各大院校和科研部门联合研发,这就需要巨额研发经费;其次,在技术推广上,政府要花巨资和派遣相关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优质幼苗、肥料和技术支持;最后,在生态农业长期发展上,政府要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金融信息机制,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信贷服务支持和信息服务支持。唐山市政府为了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在资源配置、政府财政和人员培训上,下足了工夫。政府对生态农业做出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同时因自身财务和人手的不足,支持力度仍旧有限。

(三)推广普及难度大

造成生态农业推广普及难度大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农村人口科技素质低,需要大量科研人员下乡进行现场培训,而政府机构内的科研人员却严重匮乏。二是生态农业配套的农业技术设备不足,或者部分设备价格昂贵,农民负担不起。三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有的地方经济作物发展好,农民收益高,另外一些部分,因为地域、气候的限制,经济作物发展困难,造成整体产业化结构发展不均衡。四是市场结构不完善,土地市场、技术市场、批发市场、区域经济市场等各部分市场都只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还远远不够完善。五是信息传递不通畅。唐山市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各项信息设施不完善,导致农民无法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接收生态农业的第一手信息。

三、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虽然生态农业有很多问题,但唐山市政府经过多年的经验摸索和实践总结,制定了一套生态农业问题解决方案。

(一)理论讲合作,技术求创新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以强大的科学技术为动力的,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理论研究,理论基础的厚度决定了生态农业的高度。因此,必须把理论研究放在发展生态农业工作的首位。生态农业在理论研究上要以合作为原则,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农、教、科为标准,以产、学、研为动力,以少投资、高收益为指标。在理论研究层次上,政府要加大对科研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奖励,鼓励部门间通力合作,攻克难关。

在技术层面上,要继承传统农业的技术优点,同时结合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形成最优化的农业技术配套体系。技术的推广与创新,一定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通过技术将农业的生态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连接在一起。唐山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大致有以下六个方向:(1)节肥式高产农业技术;(2)节水高能式农业技术;(3)无药低耗式农业技术;(4)中低产良田改良式农业技术;(5)资源循环利用式农业技术;(6)生物生态式农业技术。

(二)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政府政策的支持息息相关,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农业政策体系,可以使生态农业最快速度走上正规化、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一是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环境、资源网络监测系统,进行定位监测,对监测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行为,将以法律和经济的手段进行双重制裁。二是农业科技方面。科技研发经费上,政府设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和专项筹款小组,保证研发上的经费支持;技术推广上,设立技术推广基金,帮助农民解决技术方面的资金难题,同时提高下乡技术人员薪资待遇,用高薪的方式鼓励他们深入农村,发展农村。三是农业市场方面。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价格。同时,设立市场危机保障体系,保证农民在减产时,收益损失降至最低。此外,政府要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体制和信息服务支持,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民的资金难题和农村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的弊端。

(三)政府、企业共同推广

生态农业的推广,一方面要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靠当地企业的积极推动。政府方面:(1)增加对农民生态农业的教育和培训,在村里定期办理培训班和讲座;(2)提高科研人员薪资待遇,鼓励他们下乡进行科研指导;(3)对农业技术设备进行政府资金补贴,让农民用得起设备;(4)建立健全市场结构体系,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权益;(5)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让农民在家里就能接收到生态农业的第一手信息。政企联合方面:一是培养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起到示范极带头的作用;二是鼓励公司多种经营模式,如订单农业、定制农业、公司农业、工厂农业等。

唐山市通过近几年的艰辛努力,在生态农业上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不少成就。不过现在的成就还只是阶段性的,未来唐山市的生态农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困难要解决。因此,把握好沉稳心态,稳扎稳打,循环推进,才是实现唐山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张丽梅.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J].科技先锋,2013(05).

[2]陈水水.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对策[J].中国经济观察,2012(05).

[3]王绍恒.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的作用[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王欧.张灿强.国际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3(01).

农业生态科技篇8

关键词 新兴农业;绿色低碳;生态;科技创新;广西

中图分类号 F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381-02

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已突破传统定义,逐步向新兴农业发展。广西新兴农业呈现低碳、绿色、生态的显著特征,在“十二五”规划中,广西明确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与方向

1.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

从农业资源看,广西位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西南端,属喀斯特地貌,山多面积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虽然耕地少。但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光、温、水等资源丰富,具有生产许多名特优农产品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此同时,广西人力资源丰富,2009年全区总人口5092万人,农业人口4235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561.24万人,占全区劳动力的54.8%,为广西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力资源条件。

从产业结构看,2009年广西GDp达7759.16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1458.49亿元,占18.8%,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粮食产量稳步上升,种植业比重继续下降,经济作物、林果业和渔牧业大幅度增长,农作物及动物优良品种覆盖率大幅度上升,形成“四个一”的特色优势产业:①“一根蔗”。2009年蔗糖产量占全国的64.2%;②“一块薯”。2009年木薯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与此配套的淀粉、酒精等产业发展较好,据统计,广西木薯酒精取代广西1/10的汽车能源;③“一条虫”。2009年桑蚕产量占全国的33%;④“一棵树”。近10年除种植大量桉树外,其他林木也较多,是全国重要的林业省区。另外,水产畜牧、蔬菜水果等也是广西的优势产业。

1.2 广西未来现代新兴农业具有低碳、绿色、生态的特征

近年来,以低碳、绿色、生态为显著特征的新兴农业发展生机蓬勃。以农家乐、观光农业园区、主题公园等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逐渐发展,如上海鲜花港;以生态循环产业链为模式的循环农业生机勃勃,如泸洲老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和发酵工程等为载体的高新生物技术农业势不可挡,如莱茵生物;以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种养植方式的有机农业普受欢迎,如内蒙古清谷新禾、浙江有机茶业。

以低碳、绿色、生态为显著特征的新兴农业蓄势待发。一是广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广西风光秀丽旖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发展低碳的休闲观光旅游新兴农业条件良好;二是地理气候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种多样,森林覆盖率超过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三是广西发展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广西工业化历史较短,工业化程度较低,污染很少,一些地区尚保持原始的生态环境,发展有机新兴农业的环境条件良好;四是广西发展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广西各地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型、质量型农业,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发展低碳、绿色、生态农业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如2005年广西乐业县制定《广西乐业县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先后获得“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兰花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等称号,茶叶、薄壳核桃、板栗、野生刺梨、甜竹笋、柑橘、猕猴桃、白凤桃、野生香菇、淮山等绿色有机农特产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享誉全国。2004年乐业县有机茶获有机产品认证,2005年乐业县有机水稻获有机产品认证,2011年乐业县获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资格。成为我国第3个示范基地,是广西唯一一个有机农业示范县。低碳、绿色、生态必将是广西未来新兴农业的显著特征,是广西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广西未来现代新兴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2 科技创新推动广西现代新兴农业发展

2.1 广西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科技力量不断增强:一是人才队伍建设大大加强。目前,广西有6个特色农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人才小高地”。据统计,全区有农业技术人员8.36万人,其中高级职称超过1000人,中级职称人数近6000人,博士约200人,硕士已近1000人;二是科研条件改善,广西拥有1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拥有专门的农业高等院校广西大学农学院,已建有1个部级、8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拥有一大批先进仪器设备和现代化设施;三是创新科研体系和创新平台。广西已引进一批大学、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共建创新平台,2009年又聘请13名“两院”院士为自治区政府主席农业顾问团,为广西“三农”和现代农业发展出谋划策。

2.2 农业科技在广西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2.1 农业科技支撑力强,贡献率高。“十一五”期间,广西一是通过组织实施“科技兴牧133工程”、“科技兴糖1105工程”、“科技扶贫1211工程”、“千万亩粮食增产综合技术开发”、“百万改良牛养殖技术集成示范”、“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重大科技工程与专项项目,在木薯、甘蔗、桑蚕等产业和领域取得核心技术创新成果,研制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突破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牛繁殖技术等农业关键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二是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推广应用一大批主导品种和创新技术。同时,逐步建立和形成比较完备的科技服务体系。全区现有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近2000家,其中星火专家大院27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7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5个、农村区域成果转化中心12个、农村信息化基地85个、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协会或合作社158个;全区兴办以中心农户为基地、致富能手为骨干、自主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农家课堂”2.98万个,每年就近、就地培训农民150万人次以上;全区累计建立示范基地2.18万hm2,覆盖农户154万户。三是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力求“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项技术,开发一个产品。创立一个品牌。提升一个企业,致富一方农民”。据测算,广西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40%,主要特色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其中粮食作物、甘蔗、桑蚕等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水果良种覆盖率达89%。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广西农业迅速发展。2,2,2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十一五”期间,广西在取得农业科技创新大批成果的同时,通过实施“星火计划”等项目,将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带给农

民,大大促进广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在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积极引导并建立资源循环、投入节约、生态高效的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循环经济技术、产业链发展模式等,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在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技术的应用方面,大力推广节水先进技术、沼气技术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开发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目前,广西农村沼气池建设累计超过300万座,沼气入户率接近50%,居全国第一,燃烧稻草秸秆的生活方式逐步改变;二是在生产技术标准方面,制定木薯、桑蚕等种养品种生产加工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升级。

2.2.3 农业科技投入呈多元化,增长较快。“十一五”期间,广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广西农业科技投入增长较快,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一是财政投入增长较快。据统计,广西农业科技财政投入2007年为2.15亿元,2009年为2.88亿元;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较快,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大大增强,自主创新投入显著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有了资金保障,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蓬勃发展。

3 靠科技创新推动广西现代新兴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创新农业科技组织机制,整合农业科技资源

目前,广西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机构,有中央、自治区和市县单位,也有综合研究机构(如大学)和专业科研单位(如农科所等),其研究力量分散,研究内容重复度大,研究成果转化利用率不高。这种状况有计划经济的历史影响,也有组织机制改革不够深入、有限的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大的原因,造成了农业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研究成果易与市场需求脱节。改变这种现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行政手段整合农业科技机构,形成符合产业链要求,层次分明、任务明确、分工协作的组织研究体系:二是以项目为载体,按项目需要建立有企业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参与的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使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在与市场(企业)密切联系的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上运行,最终形成资源共享、权益分享的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3.2 创新农业科技攻关,突破农业科技关键技术

农业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必须要在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集成上下功夫。一是创新科研立项思路,以推动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发展为主要目标;二是围绕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通过实施关键技术环节的联合攻关,把分散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科研机构、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整合起来,集中力量突破农业科技关键技术创新。

3.3 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和机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一是要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与新兴农业密切相关的技术链成果。推广“研究机构+协会(合作组织)+农户”的成果转化模式,继续做好科技人员与企业、农户和田块对接,将最新科技成果优先运用到农业生产基地(田边地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和物流链;二是要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如农业部门、科技部门等)作用,把产学研、院企校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推广力量调动起来,把现场会、田间示范和农业科技指导结合起来,利用中心户、农家课堂、培训基地等形成广泛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网络;三是要深化科研院所校、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增强互信交流,促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技术入股等技术转让方式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农业生态科技篇9

虽然“产量确保型”农业科技法制目标为保障我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

1、产量目标强调下对现代农业科技的约束不力招致农产品尤其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隐患。农业科技法制目标对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生产力作用的过分强调忽视了科技是服务于人的手段,致使农业科技的违法使用。忘却了撇开自然,即使但从人自身考察,生产力增长也不是最终目的,生产力不过是达到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手段。中国迄今未批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生产,但转基因水稻在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阶段却得以扩散,种子公司的介入、私自育种,则加剧了扩散,以至于国家严禁的转基因水稻已经到了中国人的饭碗里。

2、对生产力目标的片面强调还导致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

2010年2月6日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已经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染,成为两项主要水污染物的最大来源。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优越性集中生产过程中高效利用时间、空间和各种可增进土壤肥力的资源。东亚传统小农经济从来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受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法制目标的影响,当前我们对农业科技的选择使得传统生态型农业科技被弃置,人们普遍不愿积极从事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劳动而选择替代劳动却对生态极为有害的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以至于虽增产却不可持久且导致环境变差。

二、农业科技法制目标重构的影响因素

欲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中国农业科技法制体系,就必须首先权衡影响农业科技法制目标重构的因素。

1、农业多功能语境下农业科技的任务

所谓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这意味着,现代农业在保障食品供应的基础还承载着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生态平衡和传承农业文化等功能。据此,作为农业的中间性和手段性的农业科技自身的创新、推广、应用等只能是保障农业该多种功能得以实现的支撑手段或力量。经济合作组织早就指出,中国政府的政策重点已经从增加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转移到农村收入支持和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上来。为了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我国的农业科技法制不但要促进农业科技对粮食等增产的支撑以保障食品供给,还要防止农业科技成果,比如肥料、农药、农业机械、转基因种子等在使用过程中对农业资源、农村环境、农业主导的农村传统文化等的破坏。

2、可持续发展语境下农业的生态化

现代化农业主要建立在农业机械、遗传对植物种类的控制、饲养场、无机肥料及合成杀虫剂等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这些技术很多都是生态学上的祸患。农业科技成果不当应用的负面作用在我国也日益严重。有研究表明,中国化学合成氮肥的过量使用事实具有多重负外部性。不仅使得肥效急剧下降,以致于威胁到中国的长期粮食安全,而且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又影响食品质量。这表明农业科技成果的不当应用虽然能暂时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必须建立在环境友好型科学技术支撑的生态农业之上。“如果我们要在经济上,同时也在生物学上都得以生存,工业、农业和交通就将必须适应生态系统的不可避免的需求。这将要求发展更多的新技术,包括把污水和垃圾直接送回土壤的系统;由天然材料代替很多合成材料;扭转当前由耕作使地力疲惫和靠大量化肥提高产量的倾向;尽可能快地由生物天敌代替合成杀虫剂,劝阻浪费地力的工业;在生态上控制土地使用。总之,当前的生产技术需要重新设计,以使其尽可能密切地与生态上的要求一致。保障农业科技转向并服务于生态农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下中国农业科技法制必须确立的目标之一。

3、食品安全语境下农产品的质量保障

时至今日,中国已基本实现了食品的自给。由此,国家开始从强调数量转向强调食品质量。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对食品安全的强调骤然提升。这对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及评价标准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wto规则发展无公害农业,实行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促进农业标准化升级,打破农业国际贸易壁垒,保障生态和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为保障农产品或食品的质量安全,为国民提供有安全保障的食品及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依法克服或控制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产品品质的不当影响。因为,与现代农业相伴的生物变化已对食品本身结构带来了威胁,其表现为一些水果蔬菜等营养的枯竭及其他因为基因改良而出现的营养过剩。这要求我国农业科技法的目标必须摆脱对高产的过分强调,而确立质量安全基础上的高产,即优质、高产。“科学技术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类文明智慧的更新与进步,这是一个无止境、无终点的过程。而现代化的样式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与时俱进、无休无止的。农业的多功能性,可续发展理念下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及食品安全等因素对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决定了当我国代农业科技的走向。农业科技法制必须对这些要求予以科学的回应。

三、“生态产量协调型”农业科技法制目标的制度化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及农业的多功能性,我国农业科技法制的目标应该界定为:在生态友好型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的基础上,保障农产品的有效(包括考虑国内外市场基础上的产量足及质量安全)供给。该农业科技法制目标可称为“生态产量协调型”。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农业科技法制领域中科技控制主义法哲学基础的确立以及在其指导下促、防协调,功能完备的农业科技法律制度的完善。

1、奠定技术控制主义的农业科技法法哲学基础

科技法理念的确立和制度的构建,必须以技术哲学为基础。现代技术哲学已经发展到了技术控制主义阶段,控制技术才是人类社会目前的重要任务。控制技术的路径有二,即用技术控制技术和用社会控制技术。其中,用法律责任控制技术始终居于中心位置。农业科技在为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把人类置于危险的境地。因此,应该把技术控制主义理念延伸至农业科技法领域,作为农业科技法理念更新和制度构建的法哲学基础。

2、确立农业科技风险防范的基本理念,完善农业科技法体系

在我国,除《农业法》外,《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土保持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都体现了农业发展必须与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观。虽然如此,但却因分散式地针对某一特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予以规范而表明了我国农业科技法风险防范制度在基本理念层面的阙失。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农业科技对人类利弊皆具的现实,确立农业科技风险防范的基本理念,为构建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科技风险防范制度相协调、促防得当的农业科技法体系提供指引。

3、制定《农业科技基本法》或在《农业技术推广法》

宗旨性条款中确立农业科技法制新目标的理念以技术控制主义为基础,在促防协调理念的指导下,以《农业科技基本法》或《农业技术推广法》确立我国农业科技法制的新目标的理念。为此,我们应全面梳理现有农业科技立法文件,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法制的体系化,消除农业科技法制度间的重叠、冲突,以最终在我国确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促、防协调,部门完整的农业科技法制体系。甚至可以考虑以农业科技法宗旨的转换为范本,把其以促、防协调的方式对待现代科技之态度,及可持续发展之理念贯彻至整个科技法领域,最终实现我国科技法理念、制度的全面变革。以改变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法制,甚至整个科技法制领域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重短期获利轻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实用主义和科技功利主义的现实。

四、结语

农业生态科技篇10

1.1理论基础上不完备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系统工程方法,开展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我们农业生产中所提倡的大农业,又是将加工、销售等因素综合起来,以期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现代高级农业。所以他是涉及农学、生态学、林学、经济学等多门科学技术,对知识的要求较高,必须超越生态学、农学、林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交叉融会与贯通,需要多个学科学者的共同参与建设,需要生态农业自身理论体系的拓展。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往往很难协同,各个学科大都单兵作战,另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农民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经验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仿照另一个地方的经验,由于各个生态系统情况很难一致,现实中往往并不能获得成功。

1.2技术体系完善度不高目前,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缺乏对生产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包含传统经典经验如何传承,高新科学技术如何引进等众多问题。在生态系统创新方面,我国技术开发力度远远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科研项目重复设置,研究水平较低、人力物力严重浪费,成果转化几乎为零。此外在技术的研发上,我国生态农业注重工业现代技术,轻视高新生物技术,造成技术结构不适宜,江河湖泊等环境污染、平原梯田地力衰退等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破坏问题难以有效地解决。

1.3推广力度不够生态农业历史虽然悠久,各级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但其大面积推广运用仍然局限为数不多的县市,目前为止仅仅在100多个部级生态农业县推广运用。由于农民在生产中只愿采用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对于异常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而言很难接受,他们担心开展生态农业会打乱原来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影响自己的农业收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仍然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内改善生活。因此,如何让农民放弃短视的眼光,懂得运用一些合乎生态环境的方式来耕作,以期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教育推广工作便显得格外重要。

2高校图书特色资源信息服务的优势

2.1特色资源馆藏丰富河南省特色资源库的建设追溯于本世纪初,至2004年,河南省内高校纷纷参与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达到一个峰值,成为自建特色数据库快速发展的时期。笔者对河南省所有本科院校、部分专科院校的图书馆特色库建设情况做了网上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大部分院校图书馆建有专题特色数据库。如: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除建设的“玉米特色数据库”及“小麦文献信息数据库”,这些特色数据库的建立既满足了河南农大的教学科研,又可以为河南农业的发展提供信息需求。河南科技大学正在建设的豫西地区“干旱地区作物特色数据库”可以为豫西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2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服务既是永恒的目标也是图书馆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区域,不管是特色信息服务还是信息资源的共享,甚至是各个学校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所有努力的方向都是围绕图书馆的服务。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应以读者为主,为高校学科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智力保障,但服务范围不应局限于此,一方面图书馆的发展可以实现特色资源区域建设,实现它的服务功能,如日夜兴起的观光农业,由于涉及农业、旅游、生态等多方面学科,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可以为企业提供数据服务,实现产学研的合作;另外通过地区的图书信息联盟,可以直接为企业提供全面服务。

2.3人才优势突出以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现有在职教职工11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博士1人,硕士6人,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较强,具有前瞻性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人员分布于图书情报和信息管理、农林、工科、文科、理科、教育与经济管理、艺术等专业。另外,将这种优势与本校专家、教授和学生的智慧结合起来,共同为生态农村建设服务,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高校图书特色资源信息为生态农业服务的方法

3.1发挥信息优势,提供智力支持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既有传统的书籍、报纸等文献,又有网络电子文献,综合学科门类较多,针对性强,兼有系统性、完备性、专业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学术水平较高,可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林学、农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门类多学科的资源信息。其次图书馆员能够时刻关注上述专业的学术动态,及时将科研成果填充到电子文献中,保证网络资源的及时性。另外高校中学科的研究者一般都承担着一些相关的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他们研究所产生的成果与专利可以直接运用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之中,提高成果转化的数量级效率。

3.2发挥馆藏优势,普及生态意识在生产实践中,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生态农业的优势知之甚少,对目前生态农业的宣传接受程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态农业的大规模发展,这就需要提高他们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科学地看待生态农业,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正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可以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迎合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开展资料、标语、书籍、报刊、电视等形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各级管理部门对发展生态农业战略意义的认识,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农民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能力,让农民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中来。

3.3发挥设备优势,建立专题网页探索农民群众接受和欢迎的信息服务形式、努力把农业科技信息传递到乡、到村、到户,发挥信息化建设为生态农业服务的积极作用。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的互动是最快捷、最有效的共享和服务方式。网站的建立是农民最直接获取信息的途径。高校馆员一方面可以将农业生态的基本概念、组织形式、管理手段、注意事项、成功案例等内容建立通俗易懂的数据库,通过查询数据库,可以了解生态农业的大致内容,优缺点等相关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将相关的农业生产技术、经济管理原理、生态设计模型等信息有针对性的建立数据库,及时的将农民需要的生态农业信息、科技服务等内容进行,引导他们进行生态农业的操作,解决技术不成熟的后顾之忧,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