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十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十篇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1:17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篇1

[关键词]真实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一、引言

基于真实问题目标导向下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发挥教学业绩的导向作用。目前,正是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评价的关键期,对破除“五唯”顽瘴痼疾,突出教育教学工作实绩,激发创新创业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建教学团队,着力培养服务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真实问题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试验田。按照真实问题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有效结合,挖掘和充实各个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和资源,强化协同育人,对推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发展和新工科、新文科等学科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真正构建“四个回归”“以本为本”的教学生态环境。因此,高校以真实问题为目标导向,嵌入式课程模块、多样化实践平台、全方位保障机制的探索表明,基于真实问题目标导向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实践教学体系是可行、有效的,但仍需加强总结研究。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在国外高校,例如以色列理工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别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知识建构与真实体验的融合;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空间”“创新创业领导学院”等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过程学习创新创业技能;英国高校更多采用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如商业计划书大赛、仿真训练等灵活互动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兴趣。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通过对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概况的了解和调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还是较晚。以辽宁大学为例,在课程设置上,学校2012年开始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等相关课程,最初由辅导员和创新创业学院导师进行授课,2019年先后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线上课程“创新创业者成长计划”“创新创业管理”和“创新性思维训练”等,同时开展创新创业类学分互认工作,已有辽宁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3所学校约200名学生参加了选课学习。2020年,辽宁大学“创新性思维训练方式”荣获部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了“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其中校内导师97余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40人,校外导师20余人,主要来自于创新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有效融合情况进行分析,在教育理念、课程设计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载体平台与基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滞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力度明显不够。二是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缺口较大,部分教师只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和规律进行讲解,但缺乏真实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经验,缺少企业创新创业导师的参与。三是缺乏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上是激发人的创造天性的教育活动”[1]。尽管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学生对创新创业兴趣不高,很多学生被动完成学分接收创新创业知识,缺乏有效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创新创业激情。

三、基于真实问题导向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解决方案

(一)重视教学内容设计

首先,创新创业教学有其特定的教学内容、目的和方法,因而教师要全面把握创新创业教学核心理论,掌握整套知识体系,通过系统资料整理合理借鉴提升自身科学研究水平和能力。要重视真实问题研究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案例库,反哺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效果,在解决真实问题能力提升方面继续加强。在问题中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抓好创新关键点,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实践项目深化创新创业价值引领,丰富创新创业教学实践载体,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创新创业教育“金课”。例如,辽宁大学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真实问题导向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充分利用砍瓜网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举办砍瓜网创新创业大赛,旨在进一步盘活砍瓜网平台资源,大幅度提高流量,增加注册和使用用户数量,发现更多高质量问题,促进问题提出者和问题解决者高频度的互动联动,实现砍瓜网持续经营并稳步向好。同时,充分利用砍瓜网这一平台,进一步促进教师推广教改成果,辐射带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挖掘和培育。其次,依托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以专业学科为基础,多学科共同支撑的教育体系,需要创新创业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跨学科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深度挖掘专业基本原理前沿知识与有效生动的创新创业育人元素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了解产业发展动向和趋势,在技术差别、区域差异和不同需求层次中寻找商业机会,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和专业无缝衔接,推进课程教学提质增效。在专业教育的同时融入创新思维,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公共决策,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等方面重点难点和突出矛盾问题,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

(二)强化教育教学资源整合

首先,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推进和资源整合。目前,需要对创新创业竞赛(类)进行整合,增加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形成覆盖全校各专业的国家、省、校三级学科竞赛体系,实现从“赛项目”向“赛育人”“赛转化”转变。对“挑战杯”“互联网+”等大众参与类大赛建立长效机制,进行统一归口管理,成立校级和学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对相关学院校级的创新创业类竞赛项目进行资源整合,统一培训指导,避免出现竞赛责任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明晰,竞赛申报重复动员等资源浪费。其次,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软环境。创建高校“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软环境,完善“激励与评估”政策制度,鼓励教师积极组建团队参与创新创业类竞赛,进行教学实践专项培训。在激励政策方面,一是将大赛获奖情况纳入全省高校“双一流”建设绩效考核、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与认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新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等工作的考核内容,作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项目遴选、经费分配和考核评价的因素。二是在教学工作量、职称晋级、评审等方面替代科研项目,国赛金奖和银奖项目第一指导教师直接入选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库,没有在研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教师同时奖励立项1个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再次,建立“协同改革”组织机构。整合现有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发挥创客空间、创新“梦工场”和创新创业苗圃等组织的功能,加强与学科专业相契合的双创组织建设,建立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基地校企联盟。把高校部级创新创业类竞赛资源进行整合,设置“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五个功能要素即目标、政策、环境、课程和课堂分别提出具体的生态优化策略,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软环境。对高校而言,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真实问题研究案例库,为培育更多的创新创业类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提供研究基础和培育环境。

(三)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能力

首先,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遴选培训。一是加强其对社会政策、社会背景和高校文化等创新创业情景的关注,加强对行业发展、产业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的了解,密切关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变动,时刻关注国内外创新创业的风向和趋势。聘请校外专家及优秀校友担任兼职创新创业导师,选派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管理的教师参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特训课程”培训班学习或到校开展创新创业辅导及培训、创新创业大赛及路演,对学校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进行指导。“建设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2]。二是改革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雨课堂”、慕课等多种方式,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在线教学模式,还可利用翻转课堂所独有的“课下学习、课上讨论”教学模式,缩减教师在课上重复叙述创新创业理论内容的时间,有效扩张学生真正参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比重,从而将有限的创新创业基础教学时间加以充分利用,增强学生在创新创业思路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能力。三是注重实践教学真实化,重视学生个人体验和评价。教学形式上,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教师不再是课题唯一的主角,不是“我讲你听”,而是通过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和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性。课堂主要以问题解决方案研讨为主,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项评价,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过程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创新潜力,提高评价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其次,围绕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真实问题创新解决方法为主线,设立创新创业基础课实践班。实践班实践教学活动是创新创业基础课理论教学的深度延展,以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基地和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为依托,从“真实问题”出发,构建基于产业行业问题、社会民生发展热点话题、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科专业知识、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自主选题的项目制实践课程。推动产教研学贯通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班实践项目实施需依托校内或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国内创新创业型企业可以提供配套的师资、场地、设备等条件支持实践班建设。学校与合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互聘导师,权责明确。在课程设置上还需要包括独特的创新创业和企业管理、行业考察等相关课程,在真实情景的实践教学基础上让学生亲身体验创新创业公司的真实运营场景,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行为感性认知和企业家精神的了解,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辩[J].高教探索,2014,(3):48-52.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篇2

关键词: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河北省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正在积极发展各类战略新兴产业,需求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而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之一的高校学生,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尤其要引起重视。高校要做好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完善。虽然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引起了政府、高校的广泛关注,但是人们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还不完善。河北省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就业指导的一部分,没有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当中,创新和创业教育分属多个部门管理,没有形成关联性。有些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以为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以后创业做准备,自身学习的意义不大,并不能正真理解国家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在河北省大多数高校中,普遍缺乏系统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有些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只作为选修课,课时较少。有的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但缺乏相关的指导教材,也没有一本统一的权威教材。创新创业是一门综合学科,教学内容缺少各学科专业的融会贯通。创新创业需要的是更多的实践体验,目前大部分高校缺少创新创业的实践环节,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技能。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较为薄弱。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河北省多数高校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处于了解阶段,还没有过多的研究,自身的意识还有待提高,整体的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对学生的教育仅限于书本,达不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多数指导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很少有具备管理、营销、法律和金融综合素质的教师。

二、加快推进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理念,加大扶持力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更多学生创业或者是为了就业寻找出路。创新创业教育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进入社会谋生的能力,能够在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当中发挥创新活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进入社会谋生奠定良好的基础。政府和高校也应该对创新创业教育给予大力支持,提供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优惠和鼓励政策,并加大这些政策的执行力度,建立多渠道创新创业的基金来源。

2.完善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首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当前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的本领和创业能力。其次,课程设置上要将创新创业理论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及时与当前社会发展所需内容衔接,同时要配合实践环节。再次,依托高校创业孵化园、大学生众创空间等,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对有创新创业需求的大学生提供实践模拟及一对一专家指导服务,也可以成立创业学院,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更专业、更深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

3.重视师资队伍,优化导师结构。优秀的学生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培养。首先,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推荐有基础的教师参加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创新思路、方法和授课技能,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其次,广开渠道,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典型和成功校友做创业实践指导教师,给想创业的学生提供“接地气”的指导,使创业的学生能少走弯路,增加创业成功的概率,最终形成专兼职结合的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经验。

4.引导正确舆论,创造良好校园文化。首先,应该转变对传统教育观念的认知,在全社会积极引导正确的创新创业舆论,对创新创业教育给予必要的理解、尊重和支持。其次,高校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学术建设的同时,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主题教育活动、创新创业论坛、学校社团等,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磨炼创新创业精神,提高专业技能,增长社会经验,提高参与到创新创业当中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社会竞争和生存能力,实现全面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篇3

在“新常态”时期,“就业难”现实环境及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从高校层面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分析,以期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新”与“常”的协调,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

新常态;就业难;创新创业教育

一、新常态时期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措施。奥肯定理表明,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是负向变动的关系,经济增长率越低,失业率越高,就业人数就越少。新常态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显著趋缓,经济增速跌落。此时,我国就业水平之所以没有严重恶化,大大得益于政府的政策促进和第三产业及新兴产业迅猛开展的带动作用,但当前我国宏观就业形势并不理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异常严峻。因为连续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严重超出了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这种供过于求日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此外,由于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际经济疲软、需求低迷,相当一部分行业的就业需求降低,很多企业或招聘人数缩减,或对就业者提高要求,进一步增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因而,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已变得尤为必要。(二)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后的新要求。经济新常态是指目前我国经济进入“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动力”的新的发展阶段。结合这三大特征,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不难发现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国际金融危机持续、人口老龄化加速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导致社会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也将持续加大大学生就业压力。化解各类矛盾并进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既是国家民族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头戏。支持、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既能创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又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人力、资本等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因此,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符合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是科学的。(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创新,而创新能力着重体现为创业。随着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支持,自主创业日益被社会各方所重视。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知识型群体,既富于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技术等内在优势,又享有高校、政府和社会等各方提供的外部资源支持,在创业者群体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创业能够极大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可以同时带动更多人就业,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从长远来说也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是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缺陷

(一)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高。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高校管理者依然沿袭原有的教育思路,在培养目标上倾向于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就业者”,对创业教育持保守态度,很多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范畴,仅在毕业季开展就业指导时穿插一些关于创业的内容,且局限于创业技巧讲解、创业政策宣传、创业形势分析;虽然有的高校推出了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但只是在某个学期增设一门针对全体学生的普适性通识课程,鲜有注重对创新精神、创业素质等的培养,仍处于被动阶段;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下广泛发起的各类创业大赛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激励引导机制,致使学生往往为了学分和荣誉盲目参与,作品缺乏创意和可行性。(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创业课程因其较强的实践性,要求授课教师兼具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泛的实践经验。然而当前在高校讲授创业课程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选调过来的。这些老师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既没有系统的创业基础知识储备,也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只能从自身专业出发来解读创业课程。在授课时主要讲解理论知识,对实操训练不做要求,将创业课程的教学及考核要求与其他专业课程统一标准,长此以往,会造成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无法切实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可见,组建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已显得尤为必要。(三)对创业教育的定位不清,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鼓舞下,一些高校在推广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操之过急、生搬硬套,为所有同学集中上一样的课程,并多次组织专家做创业讲座,忽视学科定位、专业特色及学生兴趣,不仅耗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效果也适得其反。将创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全体大学生开设一样的创业课程,这样的创业教育往往指的是广义的创业,即创造事业,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而更加深入地指导学生创办企业,则适合具备创业者素质、创业意愿及创业能力的学生,因此高校应注意创业基础知识普及教育和创业必备能力“精准”培养的协调。(四)课程体系不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第一,表现为创业教育课程定位不清。目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系列必修课程,其课程性质、教学及考核安排等都与一般专业课程无异;另一类是单门选修课程,仅面向有兴趣选修的学生开设。这两类课程都没有将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内在逻辑性进行系统梳理,两者各成体系,未形成有机联系,更勿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第二,创业教育课程系列尚不完整,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体系,当前已有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创业教育系列课程门数非常少,课程之间也缺乏体系性。第三,缺乏创业教育课程的专门教材。相比于其他课程,创业教育课程近几年才兴起,教材建设相对更为薄弱,科学、完整的创业教育教材严重不足,已使用相关教材的理论水平和实战经验也不高。第四,实践环节的缺失,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必要的实训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将达不到培养的效果。

三、协调“新”与“常”,有效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的就业教育理念。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升级,迫使人才市场供需现状从高校主导的供给型转变为市场主导的需求型。在需求型人才市场中,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决定着对人才的要求,优胜劣汰成为主流。因此,创业教育不能只满足于减缓眼下的就业压力,而应着重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以适应动态多变的市场需求。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实时更新教学理念,并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高校领导应该从宏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给予创业教育足够的重视,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积极作为。在创业教育学科建设上,与其他学科求同存异,针对课程自身特色做特别要求;在教学工作推进及重视程度上,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相得益彰。(二)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力,其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只有具备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丰富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储备的教师,才能真正胜任创业教育教学工作。首先,通过各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及创业学习强化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其次,尽可能多地为教师创造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培训学习机会,如定期培训、挂职锻炼、创业教育研讨会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再次,高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在课堂上和大学生分享创业心得,并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针对性可行性指导,以弥补高校创业实践及案例教学的欠缺。(三)合理区分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因材施教。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明确一点: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创业。高校推广创业通识教育更多地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并适时遴选出真正有创业素养和创业潜质、主客观条件较为成熟的学生,对其进行“精准”培养。培养独立意识,就是引导学生克服惰性和依赖、从众心理,树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即强化批判性思维。由于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我国的初、高等教育并没有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进行发掘,由此才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被动。当务之急,高等教育应尽快着手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大到国家民族的进步,小到个人的发展,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动力源。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创新的意识和态度,是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等在内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并端正其创新态度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关键,高校可以更新大学人才评价体系,将鼓励创新纳入大学精神,通过针对性的课程及专业培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可借鉴国外的经验,依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规律,贯穿高等教育始末分阶段逐步构建起“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坚持“通识为基、专业为主、素养为辅”的原则。首先,可以开设《创业基础》、《大学生创业教育概论》等系列通识课程,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得初始认知,建立起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储备;其次,以《创业企业管理学》、《创业项目运营管理》、《创业案例分析》、《创业法律法规》等创业过程中所涉及事务的相关专业课程为核心,严格围绕创业实际运作的过程,详细介绍创业相关流程及注意事项,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再次,以《创业心理学》、《创业经营哲学》、《创业企业伦理学》等相关素养类课程作为辅助,旨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精神、创业人格等的熏陶,帮助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创业。实践性课程应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学生思维灵活性及逆向思维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我们可以开设创业体验、野外拓展训练、实地考察、创业团队训练等课程,同时组织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在采用仿真的企业运营流程系统上进行创业模拟经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创业教育的实践最好是孵化创业项目,投入真正的经营。学校应积极借助社会及企业优秀资源的支持来弥补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和学校在创业实践教育教学环节的缺陷,使参与的学生更真实地体会创业,并积极在创业实践中锻炼自己。

主要参考文献:

[1]余婧.“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5.10.

[2]赵学迅,谭英.新常态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浅析[J].江汉大学学报,2015.5.

[3]刘有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7.

[4]陈池.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高校创业教育热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0.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篇4

关键词:解剖学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19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进教育创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人体解剖学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及临床护理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开展解剖学创新教育的关键。

一、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创新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发展学生智慧品质、创新精神和个性品质的教育,其核心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但最根本的在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因为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阵地[1]。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很多方面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就要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培养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的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新模式。

二、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重在能力培养。

2.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开放自由的心态;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开放性、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不能满足和局限于课本和标准答案。

3.过程性原则。重视实践及探索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学体系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整体优化,精心设计,使教学过程符合教学目的。

三、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

1.树立创新型课堂教学新理念

1.1树立全面开放的教学观。全面开放的教学观,有利于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有利于促进师生角色的转换。

1.2促进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输出者变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

1.3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贯穿于高等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树立“立业先立人”的思想,把“授业”与“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除了“授业”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加强人际沟通能力,使自身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2.慎重选择教学内容和侧重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推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3]。针对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解剖学知识进行筛选和发掘,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修订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护理实践操作相结合,加强解剖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加贴近护理专业需求,丰富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体系建设。编写护理专业特色教材,突出其专业特色,将其与临床专业解剖学课程教学相区别,改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照搬临床医学专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内容偏多、偏深的现象。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解剖学教学。如情境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典型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对知识进行延伸,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pBL教学法:教师首先设置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以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为主线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病例教学法:将临床相关病例导入教学过程,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4]。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性的潜能,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实现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如建立解剖兴趣小组、pBL学习小组等,延伸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4.加强师资建设,重视实践教学

基础课教师应常态化进入临床护理第一线见习,了解临床工作中应用到的基础知识,熟悉临床操作技术,以便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完善教学设计。解剖学作为形态学,应重视实验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编写护理专业解剖学实验指导,制订护理专业解剖学实验教学计划,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解剖学实验基地,设计制作护理专业教学特色的解剖学标本,如导尿术插管标本、肌肉注射标本等,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临床护理操作有所了解,初步建立临床操作安全意识。

5.改革课堂教学评价观

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应建立新的综合评价体系,使其具有多元性、整体性、过程性、发展性、学生中心性、全面性等特点,将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综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

综上所述,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应以课堂教学为最初的切入点,以课堂教学为最基本的途径,以课堂教学为最终的落脚点,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将创新教育的实施落在实处,将素质教育真正融入到医学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孙娟.创新型课堂教学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1-7.

[2]黄松林,岳青.高校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创新教育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3):88-89.

[3]舒扬,吴勇.构建创新教学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0,(2):56-58.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篇5

目前,国家对兼具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全能型人才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因此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进一步培养大量全能型人才成为他们的重要任务。在创新理念发展的不断推动下,我国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方面也是相当的重视。此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则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响应。其不仅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国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各高校而言做好该项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实施创新驱动新业态对于解决创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是极其有效的。

1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意义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该会上,联合国对创业教育这个理念首次予以了高度重视。自此,创业教育这个理念首先成为国外的热点词汇。而在此几十年后,创业教育的理念在中国也有了极大的推广。在当今技术科技以及经济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我国建设社会的后备军,就业形势却日渐严峻,因而,为了解决我国人力资源快速膨胀的这一境况,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并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予以支持,因而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时至今日,创新教育成为高校的一个热点话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也并非不可预料的,因为创业教育本身对于高校大学生毕业后的人生生涯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现实是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系统严重滞后,因此,以中国自身的教育理念为主,以借鉴与学习西方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为辅,积极提高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成为我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标。

2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境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落后、不完善是阻滞高校创业时效性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符促使中国有了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发展一样,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之路应与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缺陷相互弥补。在当今教育事业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是不可阻挡的发展之趋势,因而,加大高效创业教育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发展。

高校创业教育不应只考虑当下教育体制的稳固性,它应同时考虑到当下与未来教育体制能否长远适用与留存下去。鉴于此,提出一个完善的教育体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必要的一点就是教育体制的提出者必须对当今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再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进而提出一??相对全面的教育体制。只有在对创业教育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提出这样的体制。

一些专业课老师自身对创业教育的本身不够到位同时他自身也没有创业经历,他们对于创业理论的知识了解不够又缺乏实践创新能力,这导致他们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更新远远落后于社会对这两点的需求。针对此现象,教育机构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的力度需要加大。只有在确保老师有足够多的创业教育经验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企业与学校之间互动性不强是由于企业家认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常常会耗费掉他们很多资金、物力与人力。他们希望在不侵害自身利益的同时与学校合作以助学校完成大学生的创业工作,然而事实与他们的想法相违背。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没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反而花掉了他们大量的物资,故其对该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之所以导致企业家们存在这样的心理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政府和学校的责任,与他们企业方无任何关系。而想要确保合作的继续进行需要给双方都带来一定的利益,因此学校如何与企业家达成资源的互利与双向的收益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3解决创业教育问题的具体措施

3.1借助政府力量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已经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项目之一。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对创业的错误的认识观予以纠正,并应对创业的途径与指导予以完善,通过制定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促成创业教育体制的迅速完善。但在完善法规政策时一定要注意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性格品性,有目的的对创业教育过程中实施的畸形政策予以纠正,并对所制定的不合适的法律法规进行及时的调整,切不可因小失大。除此之外,应对大学生创业信息交流平台给予一定的保护,以确保其安全性,尽量不要让有志创业的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遭到破坏。

3.2动员各高校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

绝大多数高校传统的教育理念便是注重大学生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普及,其次的一点便是对其身体素质的重视,而常常忽略学生们在创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然也不会在这一方面对其进行统一的教育,这也是导致高校创业教育严重滞后的一大原因。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的创业教育水平,国家应该要求高校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让创业连续的观念深入学生内心,进而才会推动其行动上对创业的实践。此外,学校也应该对不同年纪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创业教育,在每一届新生入学后对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上的灌输,让此观念在开始阶段便牢牢的被记忆在他们的脑海,让他们对创业教育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既要掌握当今世界格局下国内国外创业教育体制的差异性,也要了解本国创业教育知识以及国家对此制定的法律法规等。

3.3充实师资力量,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教师团队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高校的教育工作亦是如此。为了使学校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为了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于高校而言培养一批既有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专业性教师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教师具有跟随时展的专业知识是很重要的,社会发展了,人的思想观念依然停留在过去是万万不可能适应当今这样发展迅猛的时代,因此高校需要的应该是一批创业教育观念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教师。其次,教师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将自身全部经验耐心的传授给学生,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赚取工资而浮夸了事。最后,学校有必要鼓励教师到外边的企业挂职锻炼,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业教育水平,这也是对他们一种变向的培训。而且这也是使教师真正处于创业环境下的一种培训,相对其他培训而言更具有一定的切实意义,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模式

“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是党和国家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所提出来的以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缓解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的一项基本国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做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2015年12月1月,教育部了《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表示对于家庭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农村生源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具体情况,要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通过开展个性化辅导、组织专场招聘等活动,做到精准发力、精准帮扶。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但是由于地区文化的差异以及地区经济、基础教育相对滞后的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就业难的问题更为严峻,因此,贯彻实施教育部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一生一策”,精准发力,精准帮扶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尤为重要。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精准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是指不仅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而且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进行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让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为我国大众创新,万众创新造就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殊的群体,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来源于较为偏远落后的民族地区,受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很多同学来到新环境往往格格不入,少与外界交流,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成绩上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大学生甚至有语言障碍,综合素质不高,因此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创业意识更为薄弱。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确化教育,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他们知识技能转化,提高创业能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自我价值

党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会议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成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的发展理念之一,青年作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的主力军,要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由于国家招生政策的差异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源质量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势颇微,不利于自我的价值的实现。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做到精确发力、精准帮扶,不仅仅有利于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创业意识,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就业率;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水平,成为新时期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三)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制定大量优惠扶持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2014年恩施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40元,与国家统计局的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相比,整整相差了一倍多,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仍需进一步的扶持发展。有针对性地、精准化地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支具有创业潜力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队伍,一方面,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人力智力充足的资源库,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当地创业的领导者,以点带面地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团结与稳定,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我国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取得了初步进展,例如针对不同学生对创业课程的不同需求,清华大学设置了阶梯式课程,比如开设《创业创新领导力i》、《创业创新领导力ii》两种侧重点不同的创业课程,更加符合同学们对创业教育的需求。但是,我国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化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的探索和研究。

(一)创新创业教育精准识别不清

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识别不清是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佳,成效颇微的关键因素。伴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人口基数变大,作为一个有几万人的大集体,高校难免对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全面地了解方面有所欠缺,也无法彻底地识别清楚哪些同学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向,这就导致有些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意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得到学校的重视和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切实有用的创业成果屈指可数,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彻底落到实处,“一生一策”还需从长计议。

(二)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帮扶不到位

少数民族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帮扶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于偏远落后的贫困地区,他们在综合素质上面存在着“先天不足”,创业情感不强烈,对创业相关扶持政策和先进创业经验了解较少,创业认知水平不高,创业倾向性不明显、创业心理素质较差。而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未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方案,系统规范的教育体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多停留在开设几门基础创业理论课程、开展几次创业大赛、举办几场创业讲座等基础层面;二是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双师型”师资严重缺乏,就我国高校目前而言,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很少有真正的创业实践经验,课程形式往往流于理论讲解,缺乏说服力;三是就整个社会而言,大学生创业环境不佳,少数民族创业支持体系尚未形成,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扶持政策少之又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发展收效甚微。

(三)创新创业教育精准管理不完善

精准管理是指采用最适宜、最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对管理对象、管理流程、管理机制等管理要素实施严密管控,在精细的基础上强调更准确,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的科学管理方式。精准管理的对立面是粗放管理,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萌芽阶段,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和问题,其中主要包括未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网络的动态管理系统,创业扶持基金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创业扶持资金信息披露不够透明化、公开化,创业扶持项目管理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这就引起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管理对象混乱不堪,管理流程不规范,无法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无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四)创新创业教育精准考核不达标

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仅为2.86%,与美国等发展国家20%以上的创业率相比,相差悬殊,与此同时,约有80%的大学生创业失败。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如此之低,其中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考核不达标密切相关。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理论讲解多于实践锻炼,考核模式也多采用课程考试的形式,缺乏创业实践学习的经验,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否得到真正提升还未可知,同时针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因此对于开展创业教育的效果,无法有一个清晰认识。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精准教育实施方法

自1998年,清华大学开展“清华大学创业大赛”拉开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帷幕,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创业教育初步建立了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的“人大创业教育模式”以及通过组建职能化、实体化的创业教育教学机构的“北航创业教育模式”,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缺陷,只有充分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各个环节,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系统,才能有效地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发展。

(一)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具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精准识别出来,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有效地进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根据国家创业扶持的政策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学校应明确创业扶持对象的标准;第二,以班为单位,建立层级民主审议制度,确立创业扶持对象;第三,对创业扶持对象建档立卡,充分了解创业扶持对象的实际情况,实行动态管理,随着跟踪创业扶持对象的变化情况;最后,实行“一对一”的跟踪负责制,确保每一个创业扶持对象都有专业的指导老师,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最终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创业成果。

(二)精准帮扶

精准帮扶,是精准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具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识别出来以后,针对帮扶对象的创业情况制定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政策切实有效。具体来说,首先,要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包括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创业实践平台建始,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有机会投身于创业演练中,根据自身特点的找到适合自身的创业项目和创业领域,为将来进入社会后的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多元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仅仅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渠道,提高师资教育水平,同时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邀请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过程,提升创业效果;最后,国家应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构建完善的少数民族大学创业扶持体系,出台符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创业扶持优惠政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精准管理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管理主要是要引入动态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网络系统,将创业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对有创业意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行一生一个创业计划,一个扶持政策,确保创业教育确实落到每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上,年终根据创业对象的发展实际,对创业对象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创业对象有进有出,创业信息真实、可靠、管用;其次,建立完善严格的创业扶持资金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创业教育管理网络平台建设,对扶持对象、创业项目公示公开,扶持资金信息公开透明,保证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在阳光下进行;最后,建立专项创业扶持项目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分配到部的原则,各部门根据自身事权推进工作,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管理。

(四)精准考核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篇7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关系研究

创新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教育界对创新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如通过课堂教学开展创新教育,通过实验实习教学开展创新教育,通过课外活动开展创新教育,等等。当前,在高校教育中广泛开展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教育。通过创业教育过程,大学生将体验创新的感受,激发创新的热情,培养创新的能力。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人才教育的内涵诠释

面对时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一样,都有着独特的内涵。(1)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新时期的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创新教育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描述:一是创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创新型人才。二是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新能力的新人。这两个基本取向缺一不可,也是创新型人才内在要求的统一。三是创新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的教育活动的过程。(2)创业教育的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对于人才而言,创业教育可以被称为“第三本护照”。这样,创业教育就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描述:一是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提供给学生创业所需要的观念和技能,使他们辨认出别人可能忽视的机会,并且使他们拥有洞察力和勇气采取别人可能迟疑的行动。二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育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一个不能培养出杰出企业家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企业家匮乏的国家在世界上也是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竞争力的。三是创业教育的终级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业理论教学活动、创业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学生企业家精神。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新人才教育的价值分析

创业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业教育对创新教育的价值是永恒的。创业教育是通过创业的教学与实践过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完整的范畴。从实际的创业出发,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首先,对大学生来说,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或“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是一个创新过程。其中,可以包含创新一个企业、创新一种产品、创新一个管理模式等,创业活动中充满了创新因素。其次,创业教育激发起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围绕创业活动,学生进行一系列设计与创造,从而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开拓精神。再次,创业活动是一个品质砥砺过程。通过创办企业的实践,锻炼了大学生的勤奋、诚信的品质和坚毅、果敢的毅力,提升了大学生自主、自信的信念,增强了实践能力。因此,创业教育正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全过程。与通常的学习活动相比,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来说,从理念的建立、计划的设计,到开展创业活动都是全新的。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全新的创业观念建立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创业”是一个从未接触或思考的概念。许多学生在认知上对创业是一个文盲,在实践上是一张白纸。所以说,通过创业教育的过程培养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大学开设创业教育,对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直接指导学生开展创办企业活动,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兴趣,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创业教育的直接成果是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大学毕业生直接进入自主创业行列,直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如果是高科技的创新则直接推动国家的技术创新。然而,参与创业活动需要有独立性、开拓性的素质。综上所述,创新和创业的核心都是创造,创业本身就是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很好方法,在本质上是激发人的创造性。目前,许多人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简单等同于创办一个企业、开展一些商务经营活动或作为未来就业的一种形式,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新教育价值的科学理性认识。这将阻碍创业教育影响的实际推动,必须改变这一认识状况。首先,充分认识创业教育意义。由于部分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偏差,使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效果不够理想。一是目前选择创业之路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不多。虽然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创业教育,但是,选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比例不高。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大学毕业创业的比例占3%左右。二是将创业教育的认识停留在大学生创办企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将创业教育的B的简单地理解为培养创办企业的人。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我们不可能要求或期盼所有大学生毕业后都去自主创业,但是,对每个大学生来说,一旦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就拥有了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全方位育人体系之中,不能让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其次,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创业教育中相关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培养创业素质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素质的过程。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将创业与敢于冒险联系在一起。他提出创业者的行为表现为“愿意承担风险”“愿意为创意冒险”。他对创业的定义强调的是一种过程。在这过程中,展现的是创意和创新。最后,加强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这一点,主要是要不断改进创业教育体系及教学模式。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应该包括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环境体系和评价体系。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人才教育的关系

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创造性和创造力”。创造性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性人格,创造力指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知识和创造性能力。而创业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业教育之本是“成物成己”。“成物”是创造新事物,创建新企业;“成己”则是成为创新创业之才。首先,创业教育可以培育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是机械地按照过去的经验或规范准则思考问题,而是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面临的新问题,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去寻找与众不同的、富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办法。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如何创业,通过创业的意义、创业的成果、创业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换言之,创业教育小是要求学生直接从事创业活动,而是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通过接受创业教育,了解创业的基本规律和路径,为未来的职业选择或创业活动准备必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其次,创业教育可以学习创业理论,优化创新教育方法。一是创业教育是以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载体的: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涵养创业品质,接受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其中,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创业课程体系的构成主要有创业基础理论、创业实务、创业实践等环节。一般的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创业或创建新企业》《小企业管理》《如何写创业计划书》《创业财务》《创业营销》等。在各环节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创业理论、实践创业活动,以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二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创业是智慧与能力的较量。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并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如Swot分析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头脑风暴法、关键路径、最优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的学习,使大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理论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技能、领导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等。第三,创业教育可以模拟设计创业计划,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实践课程体系,22016年1月•第2期(总第486期)即模拟设计创业计划。围绕一个创办的企业进行设计,设计中不能简单地模仿他人的创业计划,而是要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市场、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捕捉创业机遇,分析创业风险(包括政策、资金、技术、竞争、市场、环境、管理、决策、团队、成熟等风险),确定自己的创业目标与定位、创业项目、创业步骤、风险规避与防范。学会创业机会评价(机会窗口模型、机会漏斗模型),通过创业规划的设计,完成对创业组织的概述、市场分析、产品与服务的确定、经营策略的计划、管理队伍的构建,并进行中线研究、财务分析、机会和风险预测等设计规划。创业计划设计是一个思维的聚焦仪,它开拓大学生系统创新思维领域。同时,创业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通过创业实践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增加了实践创新环节。例如,创办创业园。据此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这些最典型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知识准备,使未来创业者具备战略眼光、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教育的过程。因为创业教育过程中包括了一系列的创业实践、创业实训等创业教育活动。这些创业教育活动,既可以大幅度提升大学生直接创业能力,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i只和创新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创业教育活动,可以塑造大学生的自信、勤奋、坚毅、诚信的品格,培养他们的成就动机、冒险精神,激励他们像企业家一样去面对社会、思考问题,努力成为这个时代的创新创业的先行者。

作者:鲁宇红张素红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金焱,费世淼.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教育探索,2010(12).

[2]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3]周志成.高等教育哲学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篇8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引言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但是,由于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与各大高校都在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归根究底,其源头是在教育层面。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国家与各级政府还有各大高校包括大学生群体本身,都应当把握住这个契机,重新整合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资源、实施教育改革。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迎合经济转型新常态的发展变化。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生背景及其意义

首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最早是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他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明确表明: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其次,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为背景。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杨凤,2015)。

另外,继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新概念之后,2015年,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并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孙丹,2015)。杨凤(2015)在其研究中如此解读: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以及打造新常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困境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以及国家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高校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尤其在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新概念之后,高校更是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并在拉动就业创业、助推国家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境。根据大量的文献梳理,发现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与模式陈旧落后、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学生缺乏自信以及缺少实践环节这四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与模式陈旧落后

目前,创业教育尚未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虽然有部分高校设置创业学或创业教育学,但也仅是包含于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学或公共管理学等二级学科之下。这种学科地位很难使高校的创业教育等到长足发展(杨晓慧,2015)。另外,教育模式单一,依旧停留在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被动型适应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没有重视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赵吉成、韦必力,2015)。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并没有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中,而只是通过课下第二课程活动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缺乏专业性和健全的课程体系与系列课程(张晓雪,2012)。

(二)缺乏专业性与学科联系性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零散、简单、基本上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分离,严重缺乏作为一门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师资水平不高、队伍不专业,资金不足、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匮乏与落后。大部分高校尚未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相分离,无法与教育教学体系结合(曹扬,2014)。齐文勃(2008)就在其研究中表示: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使学生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

(三)学生创新能力较弱

高校的学生们大多都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成长的。由于现实的压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们的创新欲望长期受到抑制,创造性欠缺,创新潜能被无情地“”,最终造成他们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不能创新的局面(吴玉剑,2015)。赵吉成与韦必力(2015)在其研究中发现: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缺乏自信、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和创新知识基础薄弱、难以把握所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创新成果和创新技能偏弱等方面。

(四)实践环节缺失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因思想重视程度、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实践单位管理、实践时间、实习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的高校为了节约教育成本,完全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没有能真正贯彻下去,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实践和锻炼机会(吴怀宇等,2012)。不可否认,在很多高校当中都设有与创业相关的一些课程,并且绝大多数对这些课程还是相当重视,很多学生在这些理论课程上也能学到一些与创新创业的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的环境,很多知识一直都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杜刚、李亚光,2015)。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根据当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困境,并结合《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对高校的意见及要求得出以下启示:

(一)重塑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

高校应当将教育本土化,而非直接套用国外的理论和教学模式,在掌握学生的需求之后,可以逐步将创业学作为一级学科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在学生初入学校时,就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有利的教学条件。此外,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普及教育对待,而非仅仅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也需要培养没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的同时,启发他们的创业意识。这也应当成为新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授课时,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适当借鉴创业咖啡的形式而不仅仅只限于书本教学或写计划书等理论层面。高校需要不仅要了解社会的需求,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在了解的过程中重塑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从而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整合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

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定期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讲座和创业授课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养。另外,教师在为学生进行讲座和培训时,也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及专业特色,与学生本专业的教师互相配合,增加学生的专业感知度,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也会让学生们在今后专业学习方面注入更多的创新点,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同学可以帮助他们在专业领域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以便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并进行新的创造。

(三)帮助学生培养并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当向学生普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内容,并长期培养他们的兴趣,即使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就业,也应使其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因为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一旦培养形成,不仅会帮助他们今后的创业,也会激发学生在学业和未来就业的创造性,创造不同的价值。这也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出的初衷。

(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在为学生提供参加创业大赛平台的同时,也可以与学校的创业科技园和一些初创公司、工作室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实习锻炼岗位,在理论培养的基础上加入实践环节,让学生得到深刻的体验。如果合作比较困难或者合作的单位不能容纳更多的学生,也可以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的夏令营活动等。

五、结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无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来书还是对学生本身来说,都是一次机遇和挑战。虽然很多高校已经积极响应号召,并步入教育改革之路,但依旧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境。因此作为教育传播者与担负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各大高校,必须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塑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设更多的实践环节,提升并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终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5):174-175

[3]齐文勃.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2015-03-06/2016-05-29

[4]孙丹.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解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eB/oL].http:///xwzx/gnsz/gdxw/201503/06/t20150306_4740363.shtml,2015-03-06/2016-05-29

[5]吴怀宇,程光文,丁宇,龚园.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34-3436

[6]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63-66

[7]杨凤.优化政务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J].黑河学刊.2015,(10):13-19

[8]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39-44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篇9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定位思路

当前,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举措,无论是对克服眼下困难,促进大学生就业,还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促使更多高新科技企业异军突起,都有特殊的意义,也是我国一段时间内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导向性思路。

然而,目前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比较滞后,或者用一、两次创业讲座代替创业教育,或者就业指导课附带一些创业教育内容,而且基本上限于观念引导、理论说教,缺少创业实践指导和训练,没有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和满足个体需要的创业培训,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自主创业指导帮助不大。创业教育这种内容单一、投入不足、效果甚微、推进缓慢的现状,使得学生对创业的普遍感觉是既认同又迷茫,不知从何下手,实际创业的比例很低,创业成功的比例更低。本文就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滞后的原因、开展创业教育的定位和思路展开探讨。

一、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定位上的误区

(一)视创业教育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

很多高校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毕业生自谋职业,即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马上创业,以缓解高校就业压力。但创业并不是凭几句口号和一腔热情就能实现,从目前高校能为学生提供的极为有限的投入和实践机会来看,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因而毕业即创业的大学生寥寥无几。大学生通常是在进入社会后,有了三、五年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市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资源,才有创业行为。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有点脱离现实,不过是应对学生求职困难的“无奈之举”。

(二)将创业限定于创办高新科技企业

很多高校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高新科技领域进行机会型创业。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主要根据工作过程来构建课程体系,强调动手能力,对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要求不高,运用高新科技进行创业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因此,有人认为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意义不大。

(三)把创业看成是少数个体的行为

很多高校认为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的传授,创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过程中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而且经验往往比知识更重要,最终只有少数创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创业,大部分学生不会涉足,难以形成普遍效应,因此创业教育可有可无。

由于上述原因,一些高职院校不重视创业教育,甚至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这种现状与社会的创业形势极不适应。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定位

大学生创业包含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从广义去理解就是自谋职业,既可以是利用专利、技术在高科技领域创业,也可以是生存型创业。无论哪一种创业对促进大学生就业都有积极的作用,都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型就业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美国,全社会尤其是高校创业教育有广泛而深入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潜能,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创业型就业被认为是美国经济繁荣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把创业问题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应该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不是为失业者找到新的岗位,而是需要唤起社会的创业精神,有创业者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和新的经济发展空间”。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去创业并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然而,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解决眼前的就业问题,更本质的意义在于它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创业领导中心认为,创业教育是向个体提供把握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机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在别人犹豫不定的问题上具有洞察力和自信心的过程。它包括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健全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其精髓在于创造,创造新的产品、岗位、服务,创建新企业。可见,创业是创新的动力,创业教育要培养的是既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又有一定的创业能力,能够把创新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有开拓性的劳动者。它要通过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给学生创业的“硬知识”,为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或激活“创业基因”,使学生在自身的职业生涯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帮助其在必要的时候具有个体化就业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充满不确定性,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素质是非常必要的。即使在就业岗位上,同样需要创新素质。教育如果不能给他们过硬的生存本领,不仅包括一技之长,也包括自主创业的心理和素质,使得他们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不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和环境的变化,敏锐地抓住机遇,有效配置自身的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创业,实现个人价值,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有缺陷的。因此,把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拓展并激发个人潜能、培养造就新一代创业者结合起来,使创业教育成为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奠基石”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这才是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由此可见,我们要从观念上纠正对创业教育的错误认识,既不要把它限定在高科技领域的创业活动而使其束之高阁,也不要视它为解决就业困难做样子、走过场的花架子,任其自生自灭,更不要期待它是催生大学生毕业后能马上创业的“灵丹妙药”,而是要确立以创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主动进行教育和引导。通过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矫正他们的创业心态,提高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路

(一)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1.构建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要构建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由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包括对创业行为的客观认识,干事业的探索精神和勇气的素质教育,如何观察、分析、解决创业过程中具体问题的技能教育,了解行业、企业运营程序,了解市场、捕捉市场机会的实践教育等。要研究和探索如何从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知识和能力、创业素质培养等方面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为核心,具体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如商业机会识别、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融资等知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的过程中系统接受创业教育和训练,从而实现课程系统化、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

2.创业教育的课程形式。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教育,而不是针对少部分人的特别教育。由于它是一种非确定性的教育,其效果可能是“大众受益,个别收获”。因而在课程形式上通过必修课给学生较为系统的创业基本知识,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激活他们的创业欲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技能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大量开设选修课或举办讲座活动,创造条件让有创业需求的学生选修符合其个性特长的课程,如创业项目选择、创业融资、公司组织与管理等提高创业技能的课程。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无论创业意识强烈或淡漠、创业素质高或低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和引导,学到有用的知识,激起创造的思维火花,提高创业技巧,从而减少创业的盲目性。

(二)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校从事就业指导或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缺乏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门外汉引导迷茫者”,很难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指导,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因此,要聘请企业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形成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才能使创业教育更贴近社会和学生实际。

(三)全方位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能只通过创业课程来完成,还要将其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1.将创业教育和创业素质训练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专业课程教学占据了全部教学学时的2/3。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市场导向性,强调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吻合,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素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融入创业思想与理念,渗透创业素质训练,使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互相渗透,打造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业素质,为日后的创业奠定基础。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篇10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管理;困境;优化措施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众创新创业工作。国务院总理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之成为“新常态”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诸多支持,但其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对创新创业存在认知偏差、观念误区和能力匮乏等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严重脱离实践,存在创业文化缺失、师资力量欠缺、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此外,外部环境也存在着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资金短缺等限制性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只有大约8.4%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众多的大学生创业者中,创业成功率只有2%~3%。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困境

1.教育主体方面——大学生认知与行为误区。第一,大学生认知偏差。从整体来看,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创业理念。一部分大学生因逃避严峻的就业压力而投身于创新创业行列,这是一种被动的简单尝试。这部分大学生因没有系统化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不能体会努力争取各种创业机会的艰辛,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往往缺乏强烈的创业意愿和创业精神,遇到困难时容易妥协,从而导致创业成功率极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方面还有所欠缺,以致很多大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难以通过自身能力予以解决。第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还未形成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过分关注学习成绩、证书、学历,希望毕业后能有一份轻松、薪酬可观的工作,缺少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普遍具有群体意识,从众心理严重,且大学生的社交、人际交往相对比较封闭,仅局限于与自身学习生活相关的沟通,因此,难以感受到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气氛。第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学以致用”的能力。我国高职院校普遍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有些高职院校虽开设有实训课程和实习活动,但基本上流于形式,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只是单向接收教师传授知识,难以提高其应变能力和探索意识。对大学生而言,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突破自我、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依然是一个难题。2.教育客体方面——高职院校教育理念与资源缺失。第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僵化。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大赛、选修课、校友讲座、课外活动等形式为主,创新创业教育与宣传仍然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改革,如缺少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专业的教学内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纳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只是单纯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第二,缺乏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从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般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或企业管理课程教师兼任,因教师没有创新创业的经历与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讲授概念性、理论性知识,缺乏操作性,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也违背了高职院校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第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不成体系。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只是针对毕业班学生开设的一门独立的选修类或者明德教育类课程,该课程严重脱离专业教学和整体教学体系,没有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有机整体,以致学生难以在创新创业方面产生深刻的意识和认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教育疏离,学生难免产生敷衍心理。目前,我国少数高职院校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但还难以构建专业化、体系化、综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3.教育环境方面——政策支持不足。目前,政府和教育部门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不足,高职院校在政策指导、扶持和落实制度等方面也不够完善,且资金与服务等外因环境支持力度还极为薄弱,这些都是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问题。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1.学生层面——高职院校缺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追求环境与收入稳定的工作。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解读与宣传上,难以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深入人心。甚至有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为了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才开设的,是逃避社会竞争的一种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种缓兵之策。2.院校层面——创新创业教育边缘化,教学与实践相分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游离在高职院校的主流教育体系之外,不能被清晰、准确地定位为一门独立、完整的高等教育学科,难以纳入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体系。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完整的配套课程,也没有专门的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因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定位模糊,教育方式零散,创新与创业内容在专业课教育教学中严重缺失,仅以“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简单形式出现,在学科门类规划和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都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此外,因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学中难免出现片面化,从而引发创业与创新教学分离、教学与实践分离等问题,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3.社会层面——缺乏创新创业氛围。近年来,政府虽然大力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但其社会认知度仍然不高,宣传带动作用也不明显。在社会范围内,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政策要求上,并没有对其产生观念上的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也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与支持。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措施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分析学生、院校及社会三个层面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三点优化措施:1.学生接受角度——加强教育理念灌输。第一,学习型教育和发展式教育相统一。教育理念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前行的核心力量。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理论、方法的学习与理解,也要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帮助学生挖掘其自身潜力,努力强化学生的开拓精神与自主能动意识,引导、培养其成为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学习型教育与发展式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创业意识,也可以有效提升其知识储备与能力,最终实现学习成果与人生价值的完美统一。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的人生发展与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理念认知、价值观熏陶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激情,从而实现学习进步与个人发展目标的统一。第二,知识传授与实践体会相统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坚持“授人予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观念,在关注学生理论知识习得的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转化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知识的传授强调的只是认知的结果,实践关注的是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学生能够真正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有目的的创新与创造,即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于具体的实践活动,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将知识传授与实际操作和技能完美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2.院校改革角度——大力推进学科建设。第一,从学科化走向学科建设。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并给予高度重视。二是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综合化工程,涵盖了教学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构、实践渠道发掘等诸多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知识整体的完善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积极构建一体化、多角度、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三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学习科学知识、领悟创新创业文化精神、发掘个人潜能,才能实现最佳化的教育教学效果。第二,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实践是对教育结果的最终呈现和检验,高职院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以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一是高职院校要积极安排大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或者实训中心进行观摩学习和认知实习,并以实践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个实践过程,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延伸和具体实施,也有利于学生通过操作型实践培养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高职院校要带领大学生到创业成功的企业进行实地观察,考察企业运作模式,为学生积累创新创业经验,提高其创新创业素养。三是高职院校应拓展与企业的深入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企业文化氛围,企业也可对感兴趣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资金扶持。第三,重组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素养。教师的传授与引导是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核心,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一是在全校范围内挑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优质师资力量,聘请专门教师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不仅要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也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创业实践,只有在操作实践中游刃有余地融入理论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引入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的专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理念和知识,也要发挥教学形式的多样性,通过互动、实践等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并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思考,开展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3.社会环境角度——完善相关政策。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完善的法律与政策作为保障。第一,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与规章制度,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法规环境。虽然我国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为促进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相应文件,但仍需进一步明确划分权责范围,如明确细节性的保护措施以及资金技术支持等,以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顺利实行。只有不断健全政策与服务体系,才能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充分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有效性、权威性和长效性。第二,政府部门应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服务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例如,政府部门应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制定并出台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件,进一步完善配套设置、改善政务环境、优化审批制度、精简审批流程,为大学生创业者们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畅通的服务。第三,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业务指导与信息咨询。第四,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监管,从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四、结语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在教育与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崭新领域,也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可以为我国社会的稳定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是高等院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高职院校应着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开展创业理念、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统娟.解决大学生创业困境的创新策略研究[J].职业时空,2016(4).

[2]吴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

[3]吴忠宁,汪保安.全国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和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7).

[4]王国红,王雨丝.近年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影响因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苏晓晋,武珺,曹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

[6]赖婧,周烨.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6).

[7]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