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十篇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十篇

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1:55

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篇1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体育管理宣传口号

一.表现特征

1.展现出时代的特性,在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当中,比赛口号的宣传需要具备比较明显的时代特性,同事还要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以及对这个时代的一种精炼概括,可以将我国时代的形象充分的表现出来。在在我国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当中,赛事的宣传口号一直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创新,充分展现出了体育赛事给我们带来的一种精神,并且还将我国处于每一个时代下的社会发展的历程以及文化经济等背景都充分的展现出来,我国在体育方面发展到今天,赛事中的宣传口号基本都是通过含义比较明显,并且具备较强的时代特性,深刻的影响到了我国每一代的体育人,以及对我国全国人民的体育精神层次都有了一个很高的升华。

2.地域的特征,体育赛事中的宣传口号能够将举办地方独有的地域特征体现出来。我国每届大型的体育赛事举办地都会通过其宣传口号将本地特征简洁的概括出来,是全国人们能够对其地域特征进一步的了解[1]。

3.文化的特征,和每一个大型的体育赛事其举办地均有着自己的地域特征相同,举办地均有着独特文化的特征,任何一届大型的体育赛事中宣传口号都会将举办地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均与体育赛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能够展现出独特文化的特征,同时还能够体现出举办地人民对于我国体育发展重视的程度,还有对体育赛事的独特见解。

二.文化内涵

1.将地域和体育文化之间有机的结合,所谓的地域文化就是区域人民处于一个特定历史阶段所创造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以及地域特征的总和。体育文化属于体育运动所蕴含的围绕着体育运动形成的一种体育面貌和特色以及水平与凝聚力,还有感染力与号召力的综合反映。这其中包括着,勇敢且顽强的拼搏以及奋斗竞争的精神,对于真善美追求的精神,以及宽容谦让竞技的精神和发展自我超越的精神等。地域和体育文化军事我国整个民族文化系统当中的分支,我国大型的体育赛事,其宣传口号将其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彰显地域文化的同时还能够将体育文化更好的体现出来。

2.宣传口号能够将我国体育时尚元素完美的展现出来,由于体育时尚元素出现并兴起,给我国体育运动注入新鲜的血液。能够出突出三大特点,分别是新颖和时代性与休闲和娱乐性以及指向和扩展性。

3.大型体育赛事的宣传口号,它还是体育赛事当中一种体育理念的精炼概括以及重点的表现形式之一,还可以直观将人们的精神寄托以及对赛事的祝福表现出来,这也是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最直接和简捷的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我国在大型体育比赛中宣传口号所体现出的主题

1.友谊,从当前我国在大型的体育赛事的举办过程中,通过友谊为桥梁将全国上下的人们的心连接在一起,与此同时还为来自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民族之间提供出了一种相互交流和心与心的沟通平台。所以当前我国在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的举办过程中通常都将友谊这一主题融入其中充分表现出了我国对各地区个民族人们之间的友谊之情的重视程度。

比如:在地十一届全运会上,选择的宣传口号为“有朋远方来,全运更精彩”和“山东人民欢迎您”以及“热烈欢迎全国体育健儿”等等,从这些宣传的口号当中都强烈的体现出了山东人们对全国各地区人民的强烈友谊之情。类似这种的宣传口号还有“展江都风采,迎八方来客”和“做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等[2]。

2.和谐,当前在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不断的朝着政治化、社会化以及经济化的方面不断发展,在这些领域当中都展发挥出了非常大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体育比赛中的宣传口号同时还表现出对和谐社会的一种向往与追求。

通过本文的阐述使我们了解到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宣传口号不仅能够突出其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同时还富含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出友谊和团结以及和谐与发展,还有青春这些主题。因此,一定要做好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宣传口号,这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以及走向世界均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李庚全,张玉田.从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审视体育本质和体育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1):115-117.

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篇2

【关键词】电子竞技运动;结构构造;结构特征;要素电子竞技运动是以高科技化的软硬件设备为运动器械,在人与人之间的进行的智力对抗运动,主要包括电子、竞技运动以及人(队)与人(队)之间的竞赛等三大要素。它是计算机技术和竞技运动完美结合的产物〔1〕。时至今日,尽管关于电子竞技运动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类型划分、职业和产业化发展取向,以及是否属于体育竞赛项目方面,其理论基础研究却极其单薄,导致目前对电子竞技运动学理认识的模糊,导致对电子竞技运动的归属争议不止,严重制约了电子竞技运动的良性发展。因此,从学理视角出发,系统研究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要素及其结构特征,采用模糊数学(Fuzzymathematics)法研究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四级要素的相对权重数值,并用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对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四级要素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测,以此来确定电子竞技运动的内部结构特征,以期为促进研究电子竞技运动提供理论层面的基础性成果,为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在国际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为电子竞技运动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构造

1?郾1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概念界定

所有学科领域都使用结构概念作为重要的分析范畴,所谓结构是指在总体中的元素以及元素之间的关系(既有特定差异性又有相同性的相对不变的关系)〔2〕。结构是指系统的内在规定性,是构成有系统的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相互结合的内在组织形式,是事物组合和存在的一种普遍形式。当系统的要素和所处的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发挥。

基于结构的概念,依据发生定义学理论,本研究将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界定为:是指组成电子竞技运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与作用方式特征的总和。其实质是构成竞技电子运动的整体框架以及框架中的各个要素和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与作用方式特征的关系的集中体现。电子竞技运动结构是电子竞技运动内部的基本构造,隐藏于其内部,反映在电子竞技运动的功能之中。对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研究充分体现出了宏观向微观、抽象向具体、显性向隐形、表象向本质的认知规律,利于深化对电子竞技运动本质和功能的系统了解,更大程度上发挥其功效。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构造是对其进行基本的初期构造,然后进行结构和技术上的分析,最后进行深入的刻画研究、进行调整。其基本原理是首先要分析电子竞技运动的内容,分析内容与结构之间的具体关系,然后确定分析其中的正确性,进行结构构造。系统认识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电子竞技运动在现实发展中的各个方面的完善和科学保障,利于电子竞技运动的良性发展。

1?郾2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框架构造

电子竞技运动是计算机技术和竞技运动完美结合的产物,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游戏和网络体育游戏(源于游戏但又高于游戏),又有别于现实中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工程,具有多维度的特征。其竞赛过程凸显在虚拟化和虚构化的两个本质特征方面,与现实中的竞技体育运动相比,电子竞技运动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条件和场地器材等都没有特殊的要求。从运动训练学理论分析,竞技体育的内部构成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3〕。“竞技运动结构的构造也是主要包括竞技运动结构各部分的层次模型,包括选材、训练、竞赛和管理,其中训练和竞赛是核心要素”〔4〕。因此,对于电子竞技运动而言,其结构的构造可以从训练、竞赛和管理三个要素进行。同时,运动竞赛过程包括赛前准备、竞赛实施和赛后评价三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可以视为整个竞赛系统中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三个子系统功能〔5〕。基于运动竞赛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依据电子竞技运动的自身特征,本文构建出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1?郾3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要素解析

(1)竞赛策划:构成竞赛策划的主要要素包括参赛奖励、环境分析、状态诊断和参赛计划。参赛奖励是队员参与比赛的主要驱动力,而状态诊断是科学化设定比赛成绩和目标的基本判断依据,环境分析则是规避各种外界因素干预比赛的必要条件,参赛计划则是对竞赛周期规划的总体思维运筹。

(2)赛前训练:构成赛前训练的要素包括计划制定与实施,模拟训练和状态调整。科学化制定的训练计划是赛前训练的总体指导纲要,而训练计划的具体实施则是赛前训练的的实践运行;模拟训练则是针对对手的强化手段;状态调整是赛前训练的必要恢复。

(3)竞赛表现:构成竞赛表现的要素是参赛队员的临场水平发挥、教练员和相关人员的临场指挥能力以及裁判影响和环境影响。其中运动员的临场发挥是对赛前训练以及竞赛状态调整的直接反应;队长或者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是运动员战术调整和心理调控的重要支柱;裁判影响和环境影响是运动员公平、有序比赛的主要因素。

(4)竞赛控制:其构成要素是竞赛规则和竞赛规程。其中竞赛规则是运动员战术调整,人员调配,裁判员判定违规以及判定名次的唯一标准;竞赛规程是观众选择赛事观看、运动员统筹安排的参考指南。

(5)竞赛保障:其构成要素是医疗保障和后勤保障。其中医疗保障是运动员不断调整身心指标,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重要手段;后勤保障是运动员规避外因干扰,集中精力于比赛的必要条件。

(6)竞赛评价:竞赛评价是探寻竞赛根本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竞赛评价反思比赛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经验教训,为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提供依据。

2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层次划分及要素权重

2?郾1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层次与要素的权重确定

基于结构框架的构造,“运用德尔菲法(Delphiexpertassessmentmethod)和模糊数学(Fuzzymathematics)确定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四级要素的相对权重数值”〔6〕,并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对其内部结构的一致性进行检验〔7〕,确定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层次及要素〔8〕。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层次划分及要素相对权重(见表1)。

2?郾2电子竞技运动结构要素相对权重的计算

以“临场发挥”所隶属的四级层次要素为例,对要素相对权重的计算过程进行说明。邀请6名相关研究的专家(简称p),基于本人研究成果经验的运用判断,逐一对评价要素的原始权重进行打分,再对原始权重归一化处理。原始权重的矩阵如表2、表3、表4所示。

以下计算均采用归一化后的矩阵数据。

计算关于每个指标的平均权重:

(1)

表示第几个指标的平均权重,k是专家的总人数。

原始权重偏移量的计算:

(2)

αij*表示原始权重的偏移量

确定新权重:

由于偏移量越小,将在实际权重中占的比例越大,设:

(3)

(4)

对a0=[α10,α10…αn0]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

(5)

其中:αj表示指标j的新权重。

依据以上步骤,可得电子竞技运动三级要素中“临场发挥”所隶属的四级层次要素相对权重。计算结果见表5。

2?郾3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层次要素信度检验

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是测验内部一致性信度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对电子竞技运动结构要素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

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计算公式为:

(6)

其中k为评价表中的被评价对象数,Si2为第i要素得分的方差,Sx2为整个评价要素总得分的方差。

在本文中变量k=68,∑Si2=1.57,Sx2=10.09带入公式(6)可得α=0?郾869。一般认为α=8—9为内部一致性良好〔9〕。检验结果证明:本研究构造的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层次合理,四级要素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3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特征

2010年版《辞海》对“特征”的定义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描述的是该事物与他事物比较后的不同征象。”〔10〕依据该界定,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特征是指构成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区别于其他竞技体育运动结构的特殊征象、标志。包括了整体框架结构、结构层次以及结构要素的特殊性。

3?郾1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框架特征

电子竞技运动结构框架的构造是研究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特征的基础。根据上述研究,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是由竞赛准备过程和竞赛实施过程两部分组成。竞赛准备是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框架基础,竞赛实施是框架的主体。充分的竞赛准备是竞赛实施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竞赛实施是竞赛准备的集中体现。构成了电子竞技运动的二级层次要素,包括了竞赛策划、赛前训练、竞赛表现、竞赛控制、竞赛保障以及竞赛评价。这些二级层次要素不仅体现出电子竞技运动的完整比赛的具体工作环节,并且呈现出了所有的参赛内容。因此,电子竞技运动结构框架的特征突出呈现出了框架的系统完整性和结构的稳定性。

3?郾2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层次特征

电子竞技运动的层次结构根据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过程构建规律,明晰地展现出了四级层次体系,系统地反映出了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内部构造。纵观各层次之间,清晰地体现了有序链接、依次递进、环环相扣的网状结构。因此,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层次特征表现出层次的逻辑性和结构的关联性。

3?郾3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要素特征

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要素是以电子竞技运动的本身特点为依托,充分参考运动竞赛结构的各个要素而提出的,为研究其要素特征提供了解析的关键要点。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要素是由第四级要素构成,共68项,表现了其复杂繁多的特点,充分反映了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内容。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要素不但系统地构建和衔接了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并且有秩序地夯实和建构出了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层次。因此,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要素特征表现出要素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

4小结

以虚构化的电子竞技运动中的智能技能结合类项目Dota(Defenseoftheancients)为载体,结合运动竞赛结构层次框架建立了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层次框架体系,运用德尔菲法(Delphiexpertassessmentmethod)和模糊数学(Fuzzymathematics)计算求出了电子竞技运动结构要素的相对权重值,基于克伦巴赫alpha系数对四级要素内部进行一致性检验,数据显示检测结果呈现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反映出本研究构造的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结构层次以及结构要素客观、合理、科学。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特征表现出框架的系统性和结构的稳定性;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层次特征表现出层次的逻辑性和结构的关联性;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要素特征表现出要素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李宗浩,王建,李柏?郾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脉络研究〔J〕?郾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3?郾

〔2〕高鹏程?郾试论结构的概念〔J〕?郾学术交流,2010,(2):35-38?郾

〔3〕田麦久?郾运动训练学〔m〕?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2-454?郾

〔4〕胡亦海?郾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郾

〔5〕王生有?郾竞技篮球运动竞赛过程结构研究〔J〕?郾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2):97-100?郾

〔6〕王宇亮,刘智慧?郾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桥型方案比选模型〔J〕?郾工程设计与建设,2005,37(1):14-17?郾

〔7〕王晖,陈丽,陈垦,等?郾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权重系数的选择〔J〕?郾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5):583-589?郾

〔8〕刘建和?郾运动竞赛学〔m〕?郾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郾

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篇3

中小学法制教育活动的加强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的法定责任。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制定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普法和依法治教工作第五个五年规划》,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大力推进“法律进校园”工作,省教育厅决定举办“全省中小学法制教育征文竞赛活动”。

一、竞赛的主题和内容

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参赛文章体裁不限,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根据《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做法、典型经验及主要成效;二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三是班主任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四是语文、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等相关学科教师在本学科教学中挖掘法制内容、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法治文明、公平正义、恪守规则等方面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五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学校组织观看省教育厅配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专题资源》、《呵护——未成年人伤害事故处理与预防》、《小小律师》等专题教育教学光盘后的心得体会。

二、参赛对象

全省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班主任、学生(小学三年级以上)。

三、竞赛活动的组织机构

本次活动由省教育厅领导及厅有关处室、各市(州、地)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组委会。组委会下设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设立在贵州教育报刊社。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征文竞赛活动组织领导工作。

四、竞赛活动的程序

竞赛于10月30日启动,至20xx年7月30日截止。

(一)初赛阶段(10月30日至20xx年5月30日)

1、各学校根据本通知确定的竞赛内容,组织本校师生开展本校法制教育征文竞赛活动,并按时间要求将本校优秀文章报送县(市、区)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县(市、区)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经遴选将本县优秀文章报送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

2、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本地区参赛征文进行复审,并于20xx年6月15日前报省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

各市(州、地)限报优秀征文90篇。

(二)复赛阶段(20xx年6月15日至20xx年7月10日)

1、省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各市(州、地)上报的征文进行公平、公正的评选。评选出的优秀文章提交省组委会审定。

2、经省组委会审定的评选结果在《贵州教育报》、《贵州教育》、《初中生辅导》等报刊上公布,并选登部分优秀作品。

3、评选结束后由省组委会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五、编辑出版优秀论文集

征文初赛、复赛阶段,省教育厅《贵州教育报》、《贵州教育》、《初中生辅导》及团省委《少年时代报》、贵州师范学院《希望》、《贵州师范学院报》等报刊上均设置“中小学法制教育征文竞赛专栏”,各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可自由投稿。其中,《少年时代报》负责接受小学生的投稿,其他报刊负责接受学校、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的投稿。

竞赛活动结束后,获奖作品和优秀文章将汇编成集,交由出版社公开出版。成书后,免费赠送各地中小学。

六、竞赛活动的奖项

本次大赛分学校组、教师组、小学生组、初中生组、高中生组,并分别设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若干名,同时设优秀组织奖3名,由省教育厅颁发证书及奖金。

七、相关事宜

(一)各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名单,于**月20日前报送省征文竞赛办公室。

(二)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要从“五五”普法年度经费中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鼓励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比照省的做法,设立相应奖项,对本地评选出来的优秀征文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

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篇4

关键词:健美操赛事;特征;市场开发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3-0048-05

健美操赛事作为促进健美操运动整体水平提高与推动健美操运动发展的重要力量,逐步挖掘其拥有的赛事资源,加大其市场开发的力度,是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湖南省健美操赛事作为湖南省健美操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发展至包括省级、市级,以及商业性的多级别、多类型的赛事结构。各种类型与级别赛事的全面开展,以及赛事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参与主体、组织主体,以及其它社会群体之间孕育着无限商机。而“湖南省健美操赛事运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赛事运行的大环境怎样?市场开发的方向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的明晰,是正确引导湖南省健美操赛事市场开发逐步深入的关键所在。

1、湖南省健美操赛事运行的特征

1.1赛事类型与层次结构呈现多元性

图1所示,湖南省健美操赛事已发展成为纵向多级别与横向多类型的体育赛事,赛事整体结构呈现多元化。纵向主要有两种级别的比赛,即省级健美操比赛与地市级健美操比赛。省级赛事主要包括由湖南省教育厅主办的湖南省大中学生健美操比赛与湖南省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以及由湖南省体育局主办的湖南省健美操锦标赛;地市级健美操比赛主要包括由各地市体育局或文体局主办的健美操比赛,如长沙市健美操比赛等。横向主要是指由政府部门主办的比赛与商业性赛事两种类型,政府部门主办的比赛主要包括由教育厅、体育局、文体局等部门举办的比赛,商业性赛事主要是指与企业合作的比赛,如湖南省阳光体操节,是与青岛啤酒合作的比赛。

1.2赛事组织的政府导向性

1.2.1组织主体赛事主办组织是赛事的发起者,其拥有赛事所有权在内的一切赛事权益,它有权在其规定的章程和规则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规范程序选择赛事的承办者。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的主办组织主要包括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地市体育局、文体局或教育局等(见图2)。显然,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的主办组织是以政府部门为主体,具有强烈的政府导向性。

承办组织是指赛事举办的具体筹办与负责组织。通常,赛事主办组织通过一定的协议将具体筹办赛事的权利按照一定的程序,委托给具体的单位、组织或个人,在主办组织各种章程的规定下,给予承办组织充分自利。就目前而言,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的承办组织主要以体育协会或大中小学校等事业性单位为主,如承办过湖南省健美操比赛的单位有湖南省学生体育协会、吉首大学、长沙市第一中学等。

可见,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的两大责任主体,即以政府部门为主的主办组织与以事业性单位为主的承办组织,其“”势必影响到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的组织与管理。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赛事组委会人员身份与背景的特殊性,能干预赛事的管理、规模及市场开发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同时,这也说明了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的发育程度还不高,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强力介入,目前还没有独立的企业或团体有能力组织运营湖南省的健美操赛事。

1.2.2组织管理赛事组织管理是指赛事管理者为提高赛事产品质量,实现赛事目的和目标对体育赛事活动进行的管理。它由赛事组织者和运动员、裁判员、观众、志愿者、宣传媒体等赛事参与体共同参加。湖南省健美操赛事有着较为完善的赛事组织管理程序,赛事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管理有着较为明确的职能分工与执行程序(见图3)。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组织管理主要由赛事的主办方与承办方负责,他们在赛事组织管理过程中行使着主导与每个环节具体执行的功能,赛事的其它成员协同参与管理。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组织管理者无形之中加强了组织管理手段的行政导向性,借用了强有力的政府部门的力量,削弱了其他管理人员的力量。

1.3赛事参与主体的单一性与规模性

参赛单位与运动员是体育赛事的基本构成单位,是赛事产品的主要生产者与创造者,是决定体育赛事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因素。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的参赛单位与运动员呈现单一性,参赛单位主要以大、中、小学校为主,其它行业、协会或社会组织的队伍较少,仅有一些健美操培训机构或健身健美俱乐部,如锋威青少年健身俱乐部、毛毛虫健身健美俱乐部、火舞健美操培训中心等,并且这些机构大多挂靠在各级各类学校。

湖南省健美操赛事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见表1),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赛单位的数量多,绝大部分健美操比赛报名参赛的单位都在30个以上,部分比赛甚至超过了40个,并且趋于平稳;二是参赛人数众多,每次比赛的运动员与教练员一般多达400人,部分比赛甚至超过了600人,如近两年湖南省阳光体操节的运动员人数都在800人以上。众多的参赛单位与参赛人数,分别从点和面上扩大了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的社会影响,提高了赛事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1.4观众类型与数量的局限性

观众数量与群体特征对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是体育赛事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赛事传播的重要媒介。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的比赛地点一般设在大、中、小学校的体育馆(见表2)。受赛事宣传的局限性,赛事本身受关注度的影响,以及部分学校的封闭式管理,限制社会人员的进入,因而比赛的观众主要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此外,基于各级各类比赛,中、小学生参与比赛的人数较多,家长陪同参与比赛的现象较为普遍,陪同的家长也成为了比赛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

2、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的运行环境

2.1我国健美操运动的整体水平已跨入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健美操运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整体水平已居于世界前列。从2006年第九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实现世界冠军“零”的突破,至2010年六人操的世界五连冠,实现各单项分别荣膺世界冠军,以及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获得4个单项冠军与团体冠军,这些辉煌成绩的取得,为我国健美操在国内的发展树立了良好形象。健美操运动在我国的强势崛起,为推动我国健美操赛事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更多的人关注健美操,参与健美操,热爱健美操。健美操运动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健美操赛事的观赏性与娱乐性得到增强,进一步提高了健美操赛事产品的质量。

2.2健美操项目在湖南省社会形象良好

湖南省健美操在全国各类比赛中频频崭露头角,青少年竞技健美操稳居全国前列,多次获得全国冠军乃至世界冠军的佳绩,如在全国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中取得了3金的好成绩。高校健美操发展迅速,湖南师范大学、怀化学院、湖南理工学院等也多次在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健美操联赛等赛事中获得冠军的好成绩,如2011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测试赛中,湖南师范大学的踏板操在与国家队的激烈竞争中,勇夺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预示着湖南省已经拥有大量优秀的健美操专业人才,扎实了湖南省健美操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且为湖南省健美操赛事市场开发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使更多的社会人员、社会组织、企业和媒体开始关注湖南省健美操的发展,如在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后,长沙晚报就对湖南省健美操的领军人物,国际级健美操裁判员周建社教授进行了专访与报道;2011年湖南日报对湖南省师范大学健美操队赢得国家队进行了报道。

2.3健美操赛事市场开发已有先例可鉴

我国健美操赛事已经形成了多级、多元结构,包括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国健美操协会举办的诸如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全国健美操联赛(设分站赛)、冠军赛、健康活力大赛等一系列大型健美操赛事,以及一些省市的健美操比赛。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簇拥下,健美操赛事逐步由自给自足转向向社会获取资源也屡见不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6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其赛事的市场开发就获得了组委会的一致好评;2008年“中国通信杯”全国健美操锦标赛;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江淮和悦”杯健美操比赛;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福田汽车”杯健美操比赛,等等这些都是其市场开发的“结果”。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的市场运作在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2009年湖南省大中学生健美操比赛就有来自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赞助,2010年湖南省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有来自中国移动的赞助,2010年湖南省“阳光体操节”与青岛啤酒的合作,首次实现了湖南省健美操赛事完全与企业的合作。这些赛事的成功举办,营造了湖南省健美操赛事市场开发的宏观环境,其获得的市场运行经验,能为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的市场开发提供镜鉴。

3、湖南省健美操赛事市场开发的策略

3.1借助政府部门的强大力量加强健美操赛事市场开发的宏观管理与微观操作

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的组织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它们负责着整个比赛的宏观调控与具体执行工作,借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加强湖南省健美操赛事市场开发的宏观管理与微观操作,能促进其赛事市场开发的宏观调控、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与监督等的高效管理与执行,如制定湖南省健美操赛事市场开发目标与计划、制定市场开发管理制度、制定市场开发的中长期规划,以及管理整个赛事的运作过程等。

3.2选择以青少年消费为主体及资金较为雄厚的企业

青少年学生是湖南省健美操赛事消费的主体,以满足青少年学生的消费需求为前提寻求赞助商或广告商,是尽可能实现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组织主体与企业之间利益平衡的重要途径。基于湖南省健美操赛事本身的社会影响力与受关注度,以及媒体宣传的局限性,企业或商家投资湖南省健美操赛事其回报主要侧重于社会效应,而不能完全局限于经济效益,主要目的在于与政府或社会团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创造更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的市场开发要选择以希望扩大社会影响力与拥有雄厚资金的企业为主。

3.3改革赛事体制,丰富赛事内容,扩大赛事规模

虽然湖南省健美操赛事逐步形成了多级、多元结构,各种类型与层次的比赛得到了全面开展,但在比赛项目与组别设置上,大部分比赛只设有竞技五项(男单、女单、混双、三人、六人)、轻器械健美操与小集体徒手,以及较少的组别,与全国健美操赛事正逐步向多组别、多集体项目的大众化转型相比(如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就增设有氧舞蹈与有氧踏板项目,取消男女单人项目;有氧健美操普及组评分规则的不断修订与逐步完善等),赛事体制亟需完善。湖南省健美操赛事要想实现与全国健美操赛事的全面接轨,一是要增设比赛项目,多增设集体项目与健身类项目;二是细分项目组别,使更多的不同年龄段的人能参与到比赛中。3.4提高赛事管理水平与竞技水平,确保“产品”质量

赛事组织管理是确保比赛结果客观、公正,赛事运行秩序良好的基本保障。提高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的宏观管理与具体操作的实效性,保证赛事运行各个环节的具体执行,是促进其赛事市场开发良性运行的有效途径。赛事市场管理是了解赛事市场供给与需求平衡的重要渠道。进行有目的的市场管理,明确企业或其他投资方客体的需求心理,才能找准赛事与企业或商家的关联点与吻合度,才能为湖南省健美操赛事市场开发提供切实可行的现实依据。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是赛事“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提升赛事观赏性与娱乐性的根本所在。因此,从训练方法上不断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市场管理上加强赛事市场调研,赛事体制上逐步增设集体项目与健身类项目,能有效增强健美操赛事整体的观赏性与娱乐性,提升湖南省健美操赛事“产品”质量,以及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促进其赛事市场的开发。

3.5挖掘健美操运动文化内涵,蕴理念于人心

任何组织及其事业只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才能获得持续发展。挖掘健美操运动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使其深入人心是促进湖南省健美操赛事市场开发的重要力量。具体措施:一是湖南省健美操赛事主管部门和投资者要充分认识健美操运动的基本属性与文化特征,在赛事组织过程中要强化其独特的健身文化内涵;二是要融合健美操运动的观念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进一步丰富健美操赛事的文化内涵;三是要注重湖南省健美操赛事的场地、设备、装饰、标志、徽章、专门服装及其它物品的文化修饰,把健美操赛事所体现的文化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现给消费者。这样将湖南省健美操赛事与社会的一般体育文化、主流文化相结合,将这些理念与文化深入人心,从内涵上引导湖南省健美操赛事市场开发。

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篇5

(钦州学院,广西钦州535099)

摘要:群众体育竞赛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献综述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等,对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以市级比赛和对抗赛为主,区域比赛较少;群众参与以城区居民为主,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农村地区参与群众体育竞赛以节庆体育为主;低级别赛事参与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市级及以上赛事以青年人居多;赛事在组织、场地、裁判等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解决。

关键词:群众体育竞赛北部湾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64—03

基金项目:钦州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编号:2013XJKY-32B。

作者简介:王兆锋(1984~),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十二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随着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群众性体育活动得到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群众体育竞赛活动发展迅速,其对大众健身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到市级比赛,小到一场对抗赛,从赛事的筹备,到参赛队赛前的训练,都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因此,了解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状况能够从侧面反应群众体育发展状况,为全民健身运动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1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类型

群众体育竞赛种类很多,由于分类的原则不同,分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按照比赛项目多少的分类,比赛级别分类,比赛的组织结构分类,比赛参与者的年龄职业特征分类等。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出发,则主要依据比赛级别的不同,把群众竞赛分为区域赛、市级比赛、系统赛和对抗赛。

区域赛是指北部湾地区各市共同参与的比赛,这类比赛主要依托政府职能部门如省市区体育局、工会等为主体主办方,不同市区承办。这类赛事主要以推动全民健身、展示良好社会风貌为主要目标。由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和调控,通常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大,社会影响力较大,赞助商投入也非常踊跃,场地设施能够得到保障,参与人群覆盖面广。如广西万村篮球赛、广西“红牛杯”气排球赛北部湾赛区、广西体育节环北部湾公路自行车挑战赛、第五届广西体育节暨2013第七届红牛杯北海公路自行车邀请赛、“谁是球王”中国民间足球争霸赛广西赛区比赛等。这类比赛以单项比赛为主,利于组织和管理。

市级比赛是指以本市群众为参赛主体参与的比赛,这类比赛主要依托市体育局、市工会为主办单位,主要目的是推动全市全民健身的发展以及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市级比赛形式多样,项目设置种类较多,赛事规模大、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如2014年钦州市“体彩杯”迎春系列体育活动,项目设置包括篮球、足球、气排球、中国象棋、狮龙拜年等赛事,2013广西体育节期间,北海市共举办了第三届北海市老年人体育运动会、第一届北海市气排球联赛、第一届北海市室内五人制足球赛、第八届北海市篮球联赛、2013广西自行车环桂积分联赛(北海站)等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2013年防城港市城乡群众体育“二十项四级四联赛”,既包括奥运竞技项目沙滩排球、羽毛球等,也包括桥牌、扑克、钓鱼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类项目。

系统比赛是指以本系统内部员工为主要参与对象而进行的比赛。此类比赛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简单易操作,由市级机关单位主办,参赛队员全部为下属机关人员,利于管理,这类比赛主要目的是推动本系统职工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促进系统内部的团结,参赛部门还可以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如钦州市教育系统运动会、公安系统气排球赛,中国人保财险北海分公司职工运动会、北海市教育系统第十七届“园丁杯”排球比赛,防城港市首届“银协杯”职工运动会等。

对抗赛主要以单场比赛为主,是群众体育竞赛的基石,是群众体育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类比赛属于非正式比赛,没有专业的裁判组织人员,经费支出以场地费和饮用水费用为主,一般由企业赞助或参与人员共同支付,此类比赛组织灵活多变,场次较少,对场地要求不高,水平也相对较低。

2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参与人群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人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越来越高,群众体育竞赛为他们提供了健身途径,吸引了不同单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投入到群众体育竞赛中来。

2.1参与人群职业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群众体育竞赛的参与人群主要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为主,占参赛人群的70%左右,企业职工和学生比例相对较低,自由职业者相对较少,农民参与体育竞赛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相对集中于节庆假日期间。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具有较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以办公室办公为主,多从事脑力劳动,空闲时间较多,生活相对稳定,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相对较高,参与锻炼身体的期望较高。另一方面,通过参与竞赛能够认识不同行业的人群,扩大交际面,满足人们的交际需求,也可与行业内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如系统赛。企业职工工作时间常有变动,多从事与体力劳动相关的工作,下班后身体比较疲劳,很难有兴趣参与群众体育竞赛。农民工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体力劳动为主,空闲时间较少,对健身的意识相对缺乏,同时也受到场地条件的制约,参与体育竞赛多在节庆日期间,项目具有较强的民俗特点。

2.2参与人群年龄特征

群众体育竞赛参与者多集中在20—60岁之间,不同类型比赛参与者的年龄具有明显的差异。总体来看,竞赛的级别和竞赛水平成反比,级别水平越高,年龄越低,这与运动项目的对抗程度和运动寿命有关,区域赛参赛队员年龄主要集中于20到35岁之间,市级比赛和系统赛年龄范围稍宽,集中在20—40之间,对抗赛多集中于40—60岁之间。分析认为,区域赛和市级比赛一般水平相对较高,对抗激烈,对胜利和荣誉的渴望较大,对参赛队员的身体运动能力要求高,如篮球、气排球等,组队多以竞技能力较强的年轻人为主。系统赛由于参赛人员的限制,人们对业务交流的关注程度较高,而竞赛水平相对稍低,所以参与人群年龄的范围扩大。对抗赛水平较低,适合日常的健身需求,对运动能力的要求不高,多在平时的健身活动之中进行,而处于40—60岁之间的人群,家庭、收入和工作相对稳定,是社会的稳定阶层,对健身的需求较高,把从事体育锻炼和参与体育竞赛作为一种健身和娱乐的手段,而年轻人往往刚步入社会,工作、家庭和收入波动较大,精力多集中于生活方面,身体也处于精力充沛阶段,对健身的需求不足,对抗赛的水平和时间不能符合这一年龄段人的期望,所以参与度不高。

3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经费来源

群众体育竞赛经费一般包括行政拨款、企业赞助和参赛队集资。组织群众体育竞赛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场地器材费、裁判费、交通费等,参加比赛的队伍消费主要是交通住宿饮食费、参赛装备费用等。群众体育竞赛的经费来源形式多样,常以组合形式为主,如行政拨款和企业赞助相结合等。

市级及以上体育赛事一般由政府体育部门发起,社会机构承办的,它采用了半商业化或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把体育赛事推向市场,使其走市场化、商业化的道路,进行赛事的冠名、招商等活动。大型体育赛事具有参赛者多,参赛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也看到了它的投资潜力,纷纷对其进行赞助,以期得到品牌的宣传和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政府在自身投入的同时也想综合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把赛事做大做好,扩大赛事的社会影响,这样政府和赞助企业就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模式”。这类比赛如广西“红牛杯”气排球赛北部湾赛区、第五届广西体育节暨2013第七届红牛杯北海公路自行车邀请赛等。

系统赛多以系统活动经费为主,赛事规模较小,常作为一种“福利”面向本系统内部职工,既能够促进本系统内部职工的业务交流和团结,又能够满足职工对健身的需求。

对抗赛以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交往、娱乐健身为主要目标,多在社区或小区内的活动点、学校场馆等免费和费用较低的场所举行,规模较小,但普及面较广,方便灵活,便于开展。经费以参赛队员自筹为主,少量由单位企业赞助,多用于场地费的支付,数额较小。

4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时间安排

通过追踪近年来群众体育赛事了解到,群众体育竞赛一般利用晚上和双休日进行,极少部分占用工作日,只有市级及以上的比赛,时间跨度较长,有从业余时间持续到工作时间的情况,非正式的对抗赛一般集中于工作日晚上进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健身,如气排球、羽毛球等。

分析认为,市级及以上的群众体育竞赛一般由政府部门主导,影响面广,各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业领导非常重视,即使占用工作时间也会得到主管领导的准许,如钦州市第五届市运会、广西第十二届区运会等。系统赛一般由某单位(或企业)及其下属单位和有直接业务联系的部门参与,如钦州市公安系统气排球比赛、北海市统战系统职工气排球赛、防城港市农机系统“迎新春”气排球赛等,由于规模较小,竞赛时间跨度短,一般利用双休日进行,从而保证工作时间正常的办公,业余时间进行交流健身,而对抗赛是属于职工自身行为,与工作单位没有直接联系,不能耽误正常工作,一般参与者多为办公室脑力劳动人群,对健身具有强烈的需求,因此大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一般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

5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存在的问题

5.1.1赛事组织管理不科学

群众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一般缺乏专业人才指导,在赛事的安排上不够科学,赛事紧凑是群众体育赛事的明显特征之一。一般情况下,一次比赛全部集中在一两天进行。由于参赛队伍多,比赛场次多,每只代表队每天要进行多场比赛,打到决赛阶段都已身心疲惫,严重影响了娱乐健身的目的。如2014年钦州市“红牛杯”气排球赛,打到决赛的队伍两天要进行八场高强度的比赛,参赛队主力队员陆续出现伤退及抽筋的现象。群众体育赛事参赛队员均为业余球员,平时忙于工作,闲暇时间进行训练健身,身体条件不能满足高强度的比赛,从而出现以上情况,因此,赛事组织者应充分考虑参赛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赛事设计。

在管理方面,参赛队队员资格的认定也是群众反映比较大的问题之一。虽然赛事组织者在文件中对参赛队员资格的认定具有明确的范围,但在实际审查中由于工作量较大,审查不够严格,基本靠参赛队伍自律,部分参赛队为了名次,不惜从外地或外单位请运动员参加,从而影响了比赛的公平公正,进而影响到参赛队的积极性。这种情况存在于各类型的比赛中,其中以市级非官方比赛和区系统赛较多。

5.1.2裁判业务水平不足

群众体育竞赛的裁判以业余裁判为主,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认定,部分甚至没有参加过所从事执裁的项目,对项目和竞赛规则的理解不够,对竞赛的掌控能力不足,经常出现争议现象,部分甚至直接影响到比赛结果,直接打击了群众参与的兴趣,不利于群众体育竞赛的开展。

5.1.3参赛人群范围小

从调查结果来看,参与群众体育竞赛的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为主,自由职业者和企业职工很少,而人口众多的农民却很少参与其中,地域特点明显,竞赛多集中在城区、乡镇范围,农村群众体育竞赛以节庆体育为主,参与人群极少,参与时间跨度较短,不符合全民健身的要求。

5.1.4场地设施不完善

良好的赛事条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赛事组织者由于要考虑赛事的运营费用,在场地的选择上一般以中小型场馆为主,场地基本满足比赛的需求,但是,场地间隔一般较小,场地紧凑,有些项目相互之间影响较大,如气排球,经常出现球串场的现象,其次,场地周围没有提供足够的观赛空间,能容纳的观众数量有限,观众一般都站在场地边上进行观看,既影响比赛的进行,对观众的耐心和体力也是一种考验。

5.1.5区域赛事较少

北部湾地区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优势明显,高铁、高速公路均已开通,但各市均以本市为主进行群众体育赛事的开展工作,区域赛事以广西区为主导,没有建立自己的小区域统一协调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地理区域优势,几乎没有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

5.2建议

(1)赛事的组织管理应交由专业人员负责,建立稳定的赛事运营团队,借鉴职业赛事的管理模式,促进群众体育赛事的规范化发展。

(2)体育主管部门应注重裁判人群的培养,与专业院校合作,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讲座,对具有裁判潜质的人群进行重点培养,对不适合裁判队伍的人进行清退,保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裁判队伍。

(3)满足不同性别、职业、年龄等人群参与群众体育竞赛的需求,扩大群众体育赛事的参赛人群。

(4)三市体育主管部门应摒弃地域观念,建立三市统一协调机制,制定符合区域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打造赛事品牌效应,促进群众体育竞赛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篇6

关键词: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特征;防范;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1-0045-06

abstract:Sportsspectators’riotbehaviorsarecharacteristicofintensityandabruptness,individualityandinfectivity,directivityandcatharsis,symbiosisandregionalism,instantaneityanddelay,aggressionanddestructiveness.therefore,anall-roundmanagementsystemwhichcombinesthehumanismmanagementandlegalizedmanagementshouldbeestablished.theinstructiveeffectsofpositivefactorsshouldbeenhancedthrougheducationandhumanistflexiblemanagementandpossibilitiesofriotsoccurrencesshouldbereducedthroughtherigidinstitutionalizationofmanagementandconstraints.Besides,acompletesystemofpreventionandpunishmentshouldbeestablishedthroughlegislationforthelegalizedmanagementcanexertawarningandthreateningeffectonthespectatorsandthusreducetheoccurrencesofspectatorriots.

Keywords:sportscompetitions;audience;deviantbehavior;characteristics;prevention;management;system

1前言

观众越轨行为与体育竞赛相伴而生,其对赛场秩序和职业体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伴随着我国体育职业化进程以及赛事改革的日趋成熟,精彩的比赛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到现场观看比赛,而随之而来的是观众越轨行为的相应增多。从某种意义上讲,球场观众暴力(滋事)不仅成为一个日益影响我国体育职业化进程的赛场安全问题,同时,也威胁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创建与发展[1]。

《辞海》中,“越轨”的解释是“超越规范的行为”[2]。《现代汉语词典》对“越轨”的解释是“超出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3]。我国学者对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有很多不同的称谓,主要有“暴力”、“骚乱”、“冲突”、“闹事”等。从广义看“越轨”行为已经涵盖了“暴力”和“骚乱”、“闹事”等,“越轨”是比较委婉的表述。从狭义看,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是一种违反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影响体育竞赛健康发展的行为,甚至是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

本研究对这些表述进行了统一,统称为“观众越轨行为”,指观众在体育赛场内外,比赛前后或过程中,以破坏性的手段或侮辱性的语言对他人在身体、精神或财物上的损害,妨碍体育竞赛的正常进行和组织管理以及影响体育竞赛健康发展的行为,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造成了精神或物质上的不良后果。充分认识观众越轨行为的特征,寻找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为有效防范与处置观众越轨行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尽可能的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必要的损失,进而促进体育竞赛的健康和良性发展。

2行为特征

2.1指向性与宣泄性

观众越轨行为往往针对特定的人或事进行,具有指向性特征。早在1983年mark等研究者就将裁判员的判罚视为可能引发观众暴力行为的情绪“催化剂”[4]。而表1中的起因分析显示,观众越轨行为的指向对象决不单单是裁判员,还包括场上队员、警察、对方观众、公共设施等。有研究表明,裁判员、运动员等抵抗能力较差的少数派群体会被观众视为攻击的“替罪羊”[5]。但从表1的结果来看,观众越轨时并不考虑攻击对象的抵抗能力,这点在与警察的冲突中足以证明。值得关注的是,起因和结果中的指向主体并不一一对应,因对裁判判罚不满而攻击对方球迷和警察、因主场落败而毁坏场地设施、因无法观看比赛而公共设施等行为似乎更多的是在寻求一种宣泄性,而宣泄的对象则体现出随机性、多样性。

体育竞赛中观众越轨行为从本质看是观众一种不良情绪的宣泄,是寻求心理平衡的结果。不良情绪在比赛前或比赛过程中的不断累加,会造成观众心理或情感上理性的弱化甚至丧失,从而造成不良情绪被不断的放大,直至演化成越轨行为。宣泄的产生应更多的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有统计显示,在体育比赛中,当所支持的一方获胜时,91%的人感到快乐,50%的人感到像了却一桩重要的心事那样轻松、愉快,78%的人为此感到骄傲;当所支持的一方失败时,89%的人感到失望,66%的人感到沮丧,38%的人感到像是自己被打败那样难受[6]。而无论是快乐还是失望,都可能导致观众的情绪处于激情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在这样的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比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顾一切的鲁莽行为[7]。2006年世界杯期间,在法国队以1比0击败葡萄牙队进军决赛后,法国球迷在自己的国土上展开了疯狂的庆祝。有350人被警方拘捕,其中190人是在巴黎滋事时被捕的,另外有45名警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受伤。同时,还有2名球迷丧生车轮,1名球迷在巴黎地铁站被杀。

2.2个体性与感染性

个体是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相对于体育观众总体而言,具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观众群体、个人就可以被视为个体。个体行为在观众滋事事件的产生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首先,在观看体育比赛过程中或比赛后,由于对体育比赛的过程或结果的不同理解,会出现形式和手段不一的越轨行为,这和观众个体的行为习惯及文化素养密切相关。例如:英国的足球流氓是各类足球赛事防范的主要对象,在2006年世界杯期间,英国足球流氓的名单被一一罗列出来,用以限制其进入比赛场地或举办国家。此类通过个体管制来预防越轨行为发生的做法一直被广泛采用。其次,从越轨事件的处理结果看,被警方逮捕并接受处罚的往往都是个体。2007年中超联赛第18轮,长春亚泰对浙江绿城比赛后,300多名亚泰球迷对俱乐部管理层和教练进行了言语攻击,5名球迷因带头闹事被警方拘捕。从少数个体的确立而言,越轨行为的最初状态确实具有个体性特征。

有研究指出,观众越轨行为多是自愿参与的一种群众行为,未经预先安排而发生发展起来,没有明确的指令,而是受他人的影响[8]。此结论恰恰印证了感染性的存在。首先,当个体的宣泄行为得到共鸣后,不同的个体会集合在一起,共同宣泄自身的不满情绪,引发群体性的行为。特别是赛场作为一个阶段性临时封闭的环境,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以及心理趋向的前提下,观众会认同或参与到同一立场的个体越轨行为中来,以满足情绪宣泄的需要。当引发越轨行为的个体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如球队最铁杆的球迷,球迷协会的组织者等,其感染的结果更易导致大规模的骚乱或暴力行为。2007年1月12日,CBa联赛义乌赛区球迷围攻客队大巴的事件,就是在义乌球迷会长的组织下引发而来。其次,由个体引发的的群体本身也具有感染性,心理学上称其为“去个体化”,即人们在群体中,一旦面临群情高涨,情绪激动,就很容易丧失自己的人性和意识支配,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结果导致人们加入打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9]。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行为的感染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并非单向、不可控的。换句话说,从感染性的根源――个体入手,加以抑制和控制,感染特征也将具有正面效应。

2.3即时性与延时性

即时性是指观众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针对某些事件即刻产生反应,越轨行为往往发生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对近五年来的32起观众越轨行为进行统计得出(表2),发生在比赛场地内和比赛场地外的越轨行为比例相差不大。而从时间上看,有高达40%的越轨行为发生在比赛中,切实体现了即时性的存在。

比赛中的越轨行为是由赛场中某一特定因素所导致,如:裁判的不合理判罚、场上球员的不理想发挥、球迷间的敌对情绪等,具有即时性特征。场内成为事件多发地点实属必然,因为体育比赛的过程与结果往往是不成正比的,有好的过程并不一定有满意的结果,这为观众宣泄不满情绪埋下了理论上的可能性,而赛场内观众获取的直观感受则为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比赛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许多与观众的期望不符的情况,如果比赛的过程比较顺利,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概率较小,如果不顺利或者出现对自己支持的球队不利的局面,观众心中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很容易直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观众在比赛前或比赛过程中集聚的不良情绪在赛后得以宣泄,并造成进一步的不良影响,则反映了越轨行为的延时性特征。延时性的越轨行为大多发生在比赛后、场地外,此类事件所占的比例高达37%。从发展历史看,我国体育竞赛中观众暴力的行为的多样性表现在由场内向场外,赛中向赛前、赛后蔓延的趋势[10]。其中原因暂且不论,但从结果上看,这种延时性的观众滋事方式更为多样化、集群化、目的化,攻击和破坏的对象也更为宽泛。2008年6月1日,在拉脱维亚尤尔马拉市进行的波罗的海杯足球赛立陶宛队和爱沙尼亚队比赛中,球迷拆毁看台攻击警察,导致部分警察受轻伤。而在警察稳定秩序后,两国球迷又在体育场外的公交车站爆发冲突,警察只得使用声光弹来平息。当晚,欢庆胜利的立陶宛球迷又在一家游乐场的停车场砸坏了三辆汽车玻璃,并再次与赶来的警方发生肢体冲突。赛场外的空间概念确实太大,它不仅单指体育场周围,也包括球迷广场、酒吧、车站等公共场所,给防范带来极大的困难。

2.4地域性与共生性

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地域、方式、频率来看,不同的地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体育竞赛氛围是导致差异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按照世界板块的划分来界定地域的话,南美洲的体育竞赛氛围最为火爆,以足球观众为例,大规模的踩踏和集体斗殴事件层出不穷,且造成的后果令人胆寒。亚洲的体育赛事氛围则较为文明,尽管越轨行为时有发生,但就结果而言,其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我国的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也非常突出的表现了地域性特征。我国是多民族、地理环境极其复杂的大国,形成了具有显著差异性的地域文化,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现象,但地域文化仍有着根深蒂固的特点,地域文化的特征同样会通过观众的行为风格表现出来。从地理区域看,北方人与南方人的文化底蕴、生活习俗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性格特点,总体上讲,北方人豪爽、大方,南方人含蓄、灵话[11]。这些性格特征决定了北方的观众在发泄自身的不良情绪时就比较简单、直接,指向性非常明确,更容易形成共性的内容,“京骂”、“陕骂”极其流行,成为北京、陕西等北方球迷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越轨行为,而且由于指向性明确,更容易形成共性,因此,观众越轨行为的规模和破坏性相对南方而言更大。而南方的观众在宣泄自身的不满时多为个体自身行为,缺乏共性,表现在赛场上就是不仅言语攻击的内容杂,而且越轨行为的方式杂,不太容易形成集中的力量,因此,南方观众越轨行为的规模往往比较小,而且消退的比较快,赛后一般很少发生。

观众越轨行为的发生又具有共生性。虽然各类越轨行为存在着形式、结果的差异,但就各地域的体育竞赛而言,观众越轨行为几乎已经成为其连带产物,普遍存在着。此外,越轨的手段也具有共生性,言语攻击和投掷杂物几乎是各个地域的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主要手段。言语攻击是指通过语言攻击他人,以达到在心理上和精神上伤害他人的行为[12],主要表现在比赛过程中和赛后起哄、喝倒彩、辱骂裁判员和客队教练、球员等。而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等杂物,是近年来我国体育赛场上最流行的观众滋事表现形式,或者说是最典型的观众“出气”方式[13]。

2.5突发性与破坏性

观众越轨行为是由不良情绪因素聚集而产生的,集聚因素的多元化又决定了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不可预测性。通过对近三年的观众越轨行为归纳后发现(图1),比赛背景、裁判员判罚、比赛结果、赛场环境以及传统文化情感等都是引发观众越轨行为的构成因素,其中除比赛结果以外,其他各因素的比例较为接近。此外,诸因素在对观众产生影响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了共存性和关联性,如:观众在现场观看比赛,既可能受到对方球迷的挑衅,还可能受到裁判员判罚、比赛过程及结果的影响而产生不良情绪。由此可见,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由于个人行为而受到感染的群体行为,在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所做出的即时或延时反映都很难被预见和防范。因此,突发性是观众越轨行为的又一大特征。

攻击性是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的人格表现缺陷[14]。体育竞赛观众宣泄不良情绪的行为往往具有攻击性。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英国球迷无端滋事,攻击正在值勤的法国宪兵尼维尔变成植物人,以及2008年5月15日发生的英国球迷袭警事件,都是观众攻击的典型案例。从实例统计来看,观众越轨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观众在比赛过程中用言语攻击或向场内扔杂物(如饮料瓶、石块等);(2)观众赛后进入球场围堵客队球员、教练员以及裁判员,造成不能及时退场甚至更大的冲突;(3)观众赛后在场地堵球队大巴,并通过辱骂、扔石块、砸玻璃、焚烧衣物和旗帜等行为来发泄不满;(4)观众与客队球员、教练员、观众甚至是维护秩序的警察发生肢体冲突。以上各类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但行为的攻击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3应对策略

国内外学者对防范或处理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提出了很多应对方法,包括:成立专门的安全保卫机构;严格赛前安全检查;对足球流氓进行登记备案;净化裁判员队伍;以法治赛与以德治赛相结合,消除赛场安全隐患等[15-19]多种对策。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对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处理应注重预防,并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法治能力,同时,注重人性化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有可能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

3.1教育与引领

这属于文化范畴内的人性化柔性管理,主要适用于比赛前以减少或降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教育能够提高思想、意识、道德的认知水平,激发观众正确的观赛动机和运动员、裁判员正确的参赛动机;而引领的作用可为比赛积累积极的背景因素和设置良好的场景,提升正面因素的作用,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

教育是一个人素质的培养和共同提高的过程,就体育竞赛而言,对观众、球员、裁判员的共同教育的过程,是预防滋事发生的可能性和提高事发后处理效果的积极手段。提高观众体育文化知识素养是教育的着重点,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moorhouse和Giulianotti就认为,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是观众闹事的主导因素[20]。观众的文化层次多种多样,有高有低,但对体育比赛都具有感知性,都有抒发自己情感的需求。因此,应加强对观众的体育文化知识的教育,努力提高观众的体育文化素质,帮助观众明确自己的社会价值,强化其以健康文明的方式观看体育比赛,在碰到意料之外的结果时会克制自己,或者通过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激动情绪,自动抵制不利于体育竞赛健康发展的各种越轨行为。但教育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区分不同的教育主体对不同特征的教育客体进行合理化、目的化的教育。就教育的对象来看,球员和裁判员是比赛的主体,两者的表现直接影响比赛的过程与结果,更主导着观众观看比赛的情感,对两者的教育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观众滋事的发生的可能性。那么,球员和裁判员的主管单位理所当然的成为教育实施的主体,而鉴于“观众”这一概念涵括的庞杂性,其教育实施的主体应是更具普遍影响力的媒体和群众组织。

引领的目的是提供方向性,就观众越轨行为特征而言,创建良好的赛场文化氛围是引领的核心。观众越轨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因于比赛水平低、对抗激烈等因素。nBa比赛的激烈程度远胜于CBa,可观众很少有越轨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观众把看比赛当作是一种休闲和娱乐,而不仅仅是一种争夺[21]。因此,主办方也想尽办法为赛场创造一种休闲娱乐的氛围,放松观众的心态,如主动免费提供简单的空心棒等用于给球队加油助威的工具;赛前、赛中和赛后退场时播放舒缓的音乐,缓解观众的紧张情绪等都是有效营造赛场氛围的手段。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主动利用各种手段调动观众参与比赛的热情,如“掌声与嘘声”;解说员的鼓动;通过整齐的起哄声,挥舞荧光棒、冲气棒、小喇叭等干扰客队运动员的正常发挥等,都会有助于提高比赛现场的气氛,有效引导观众通过正常、合理的途径宣泄情绪、排除挫折,有的手段可能违背了体育精神,如用充气棒等干扰客队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的罚球等,但相对于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宣泄观众的情绪,减少滋事的可能性而言是完全可行的。同时,也可借鉴在nBa运用比较多且效果显著的“篮球宝贝”、吉祥物表演、明星秀、特色文艺表演、观众投篮比赛、在主队获胜后赠送汉堡等手段促进比赛现场的气氛,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拉近了观众和比赛的距离,这都有助于观众正常有序的观看比赛,减少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使其成为重要的引领工具,随着媒体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和对体育竞赛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媒体已成为体育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恶劣的舆论环境阻碍体育运动的发展。因此,媒体应加强自身建设,多开展正面的宣传,引导观众文明观赏比赛,拒绝具有赛场暴力色彩的文化影响和舆论宣传,客观公正的评价球队、球员和某一场比赛的表现,引领观众正确认识竞技体育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对广大群众应做好越轨行为的宣传教育工作,教育观众充分认识越轨行为的危害性,不要轻易的滋事或盲目的参与滋事。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和各俱乐部包括教练员、运动员都应该与媒体保持良好关系,主动与媒体进行沟通,定期或不定期的就各项体育竞赛、国家队或俱乐部的建设发展情况、有关的重大事件等主动约媒体进行新闻会,取得媒体的支持,听取媒体的意见或建议,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3.2管理与约束

这属于规章制度范畴内的制度化硬性管理,主要适用于比赛过程中应对正在发生的观众越轨行为,是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执行规定的过程,以约束运动员认真比赛,观众文明观赛,裁判员公正执法,并以此压缩越轨行为发生的空间。包括软硬件两方面的管理与约束,包括人员的管理与约束、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等。将比赛双方观众分割安置在不同的看台,改善赛场环境等,都有助于减少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还可通过特殊规定约束观众的行为,如限制带入赛场的物品,按照规定进入指定场地等。

过程管理非常复杂,具有显著的多变性和突发性。要抓好过程管理首先应制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在预计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的形式、手段、地点以及影响的严重程度上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组织方、管理方以及其它安全防范部门的力量,在应急观众越轨行为的组织机构、职责、人员安排、处理方式、指挥与协调等各方面作出具体的、有针对性安排[22]。制定应急预案是一项常规工作,任何比赛都应该事先有详尽的预案,尤其是重大的国际赛事、焦点赛事、关键战事等,都更应有特别完备的应急预案。而且制定预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应不断吸收、融合以往的经验,丰富预案的内容,进一步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同项目的比赛应该区别对待,各有应对的措施。

在比赛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准确把握赛场内观众的行为举动,有条件的应该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监控,及时的把握越轨行为发生的苗头,提高控制力度,尤其是对客场观众应该保持特别关注,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同时,适当的布置合理的警力以提高威慑力和控制局面的能力,在执行管理任务时要文明管理,尽量避免与赛场观众的正面冲突,而对于已经发生或明显即将发生的越轨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必要是应该坚决采取“零宽容”的措施,迅速控制相关人员,减少越轨行为的无节制扩散[23]。

应高度重视硬件设施的管理与建设工作。硬件是体育竞赛的基础条件,尤其是职业体育对硬件的要求更加高,中国职业体育要更上一个台阶,就必须在硬件建设上下大功夫。硬件包含两方面,一个是体育竞赛场地的设备设施条件。体育职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俱乐部拥有自己的主场,现在已经实行职业化的各俱乐部都拥有自己的主场,但是硬件条件尚需与国际标准接轨。现在国内俱乐部还把主要目光放在国内市场上,满足于眼前利益,比赛场馆的设备设施建设缺乏应有的投入,座位拥挤,卫生、灯光、通风设施差,在室内比赛场地对吸烟管理不严格,更加导致了空气质量差。在赛场环境很差的情况下观看比赛,无论如何都不是享受比赛,也是观众滋事的导火线之一[24]。其次是应对观众越轨行为的设备设施条件。要加强应对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硬件设施的建设,这关系到应急工作的时效性和处理的成效,需要配备大量的高科技器材和其他设施,建立快速反应预警系统,提高报警速度以及事发后及时赶到现场的速度,利用良好的装备和强大的人力尽快控制局面,避免事态的扩大化[25]。

约束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手段。我国有关学者在2005年就指出目前我国对球场观众暴力事件的干预力度还不够,无法真正适应实际工作的客观需要[26]。赛前的安全检查是制度化的最重要的对观众的约束性手段。加强赛前的安全检查,尤其是入场的安全检查,可以有效的减少观众越轨行为的发生。比如检查球票的真伪和拒绝无票观众进场;禁止观众携带硬包装的饮料、酒水、烟花爆竹等甚至是刀具等危险物品,对矿泉水等被观众直接用于闹事的物品尽量控制数量等,对不听劝阻的观众要坚决加强教育,不得进入比赛现场,如果听从劝告后可以进入体育场,但要重点加强关注,这是源头,都有助于减少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现在,国内的各类体育比赛都进行了赛前的安全检查,但是,有的检查仍然是形同虚设,没有任何的得力措施,观众得以轻松的携带各种杂物进入体育场,为观众情绪激动时滋事提供了工具。特别是现在的CBa联赛,篮球比赛场地比较小,观众和球员、教练员、裁判员的距离并不远,观众很容易就能够用矿泉水瓶等杂物干扰比赛,投掷石块、矿泉水瓶等杂物成为观众滋事的主要方式,其实赛前检查力度不够是一个主要原因。

加强赛前检查,是通过一定的措施对观众进行约束,明确的告诉观众什么样的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样的事情是违反规定的,使观众在赛前接受这样的信息,观看体育比赛必须在有一定的约束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违反了规定是要受到谴责或者惩罚的。

3.3处罚与惩治

属于法律法规范畴内的法制化刚性管理,主要适用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后的处理,起到警示与威慑的作用,一般是在行政处罚的范围内进行,而如果是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财产的重大损失可上升到刑事处罚。处罚与惩治不仅适用于观众个体,使观众从主观上认识越轨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而且适用于相关的俱乐部,规定观众滋事处罚当事俱乐部,无形中给俱乐部施加了管理观众的职责,从客观上减少观众闹事的可能性。

我国处罚与惩治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没有专门的法律来应对。一旦发生了越轨行为主要是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来进行处理,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权威性,对观众没有威慑力,使得越轨行为在潜意识中有了产生的动机,大部分观众也没有意识到越轨行为违反了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在赛场上和赛后因各种原因而没有使自身得到满意的情感体验由于缺乏约束力而爆发。

我国体育竞赛的职业化程度日趋成熟,从我国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形式、手段、产生的后果、发展趋势等方面以及已经有的研究结果看,在我国进行相关的立法是完全必要的,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国内现有的法律制度是防范观众越轨行为立法的基础,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为立法奠定了基础,而且,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对体育竞赛观众滋事(暴力、骚乱)问题予以了高度重视[27]。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的已经实行的成熟的、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有效的防范我国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发生[28]。

当前,职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CBa联赛已经有了许多属于自己专业性的法律法规,如《联赛管理手册》、《联赛管理条例细则》、《CBa联赛裁判员管理规定》、《全国篮球竞赛处罚规定》等,同时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国家的法律法规相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违规行为,减少了球场暴力、黑哨、非法交易等行为,进一步规范了联赛的正常进行,促进了联赛的健康有序发展。但是,当前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漏洞,如对裁判员的管理还比较宽松,制度不严密,导致裁判员的执法还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差错”屡有发生,举措力度不大,难以惩治;外援的管理缺乏专门的管理规定;对观众滋事产生的后果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参与者的处罚规定等都还不是很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样行为,应该要大力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

4结语

观众越轨行为带有显著的攻击性,它不仅会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上的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其行为特征是指受思想支配而具体表现出的特有的行动征象。它产生的先决条件是观众不良情绪积的集聚。观众滋事的起因往往指向特定的外在因素,但受到实际情况的制约,其滋事的对象要远大于指向对象的范畴,这种从点到面的扩散式越轨行为具有指向性与宣泄性特征;观众的个体行为由于情感因素会引起共鸣,导致群体性越轨行为的发生,具有个体性与感染性;越轨行为多发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并有可能延伸到比赛后和比赛场外,具有即时性与延时性特征。应正确认识体育竞赛中观众滋事的行为特征,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在比赛前,通过教育与引领的人性化柔性管理提高观众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的认知水平,激发观众正确的观赛动机和运动员、裁判员正确的参赛动机,同时为比赛积累积极的背景因素和设置良好的场景,提升正面因素的作用,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以减少或降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管理与约束的制度化硬性手段要求运动员认真比赛,观众文明观赛,裁判员公正执法,以压缩越轨行为发生的空间。在软硬件两方面进行管理与约束,将比赛双方观众分割安置在不同的看台,改善赛场环境,限制观众带入赛场的物品,按照规定进入指定场地等制度化管理手段都有助于减少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在赛后或越轨行为发生后,可通过处罚与惩治的法制化刚性管理来起到警示与威慑的作用,在行政处罚的基础上对破坏社会秩序,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财产的重大损失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进行立法,设立针对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建立完整的预防和惩治性体系,提升权威性和威慑力。只有建立比赛前、中、后的全面管理体系,推行人性化管理与法制化管理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预防和降低体育竞赛中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石岩,王莹,赵阳,李晓彪,周洁.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24-25.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1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1999年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1558.

[4]石岩,王莹,赵阳,李晓彪,周洁.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29.

[5]杰克•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张宁译.越轨社会学概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6]程利群等.论CBa联赛主场文化[J].体育与科学.2005,26(4):60-63.

[7]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课《心理学》编写组.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75-176.

[8]石岩,周洁.球场观众暴力遏制方略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7,28(2):70-71.

[9]张后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8.

[10]石岩,王莹,赵阳等.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27.

[11][24]程利群.CBa联赛人文环境优化问题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9,(4):65-72.

[12]RiCHaRDLweaVeR.Understanding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m].newYork:HarperCollinspublishers,1997.177-183.

[13]程利群.我国体育竞赛观众闹事行为的归因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8):31-35.

[14]田雨,论自甘风险在体育侵权案件中的司法适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46-50.

[15][23]石岩.我国球场观众暴力遏制策略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3,24(5):13-16.

[16]宋凯.国内外球迷现象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4):5-10.

[17]符明秋,周喜华.足球暴力形成的原因极其对策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4):679-681.

[18]王卫荣.试谈中国足球的暴力隐患[J].四川体育科学,2001,(3):5-7.

[19]倪文治.足球骚乱和暴力成因的社会学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6):24-25

[20]tenenBaUG,SttewaRte,SinGeRRn,elal.aggressionanviolenceinsport:aniSSppositionstand[J].sportpsychol,1997,11:1-7.

[21]金赛英.论篮球比赛的观赏性[J].体育与科学,2003,24(6):60-61.

[22]黄世席.足球暴力法律规制之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1):33-36.

[25]石岩,王莹,赵阳等.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34-37.

[26]石岩.国内外反球场观众暴力的立法[J].体育学刊,2004,11(2):14-17.

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篇7

1看台文化的历史演变

1.1神性宗教的产物竞技运动的最高级别是“奥林匹克运动”,它诞生于欧洲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早期的希腊人在神话和神性崇拜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尤为凸显。在希腊人看来,“神能主宰人间祸福,为此他们大加进行宗教崇拜,举行各种祭奠神的庆节。其中,对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在祭神时举办体育竞技和文艺表演”,在各城邦普遍举行竞技运动会的基础上,形成以奥林匹亚为主体的带有神性崇拜的“古奥运盛会”。由于这一盛会具有敬神祭神的意义而显得分外隆重和神圣,故每逢四年一度的奥林匹亚运动会——顷城而出的男性观众就挤入绿色护栏内,不同社会阶层、身份地位者分区和分台就位(贵族座着,贫民站着),共同观赏那些赋予神性意义的运动员。当运动员飞奔出起跑线的同时,看台观众的呼喊如同晴天霹雳,连周围山谷的羊群都会受到惊吓,整个赛事中充溢着狂热的激情,观众为一切胜者欢呼——奉获胜者为神的化身。如上概述,古奥林匹克运动最初被出现于这种具有祭神的宗教庆典仪式而维系了千年之久,说到底靠的是希腊文明中幻想的神,演变成了具有人文色彩和社会因素的神而得以维系。如此,古竞技体育运动的看台观众因社会整体神性崇拜意识的动因,而演绎出理性与感官相融的宗教文化,也就有其自然性与合理性了。这种自然性与合理性,充分体现了“神性宗教”中的古代竞技所必有的特征,一是竞技体育的看台观众在自发享受这一“灵魂与肉体”的盛宴时显而易见的让人感受到一种宗教的与自然的文化特征。也就是说,在崇尚身体健美的同时获得心灵的赞美,在理性的支配下可望使人成为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坚强的发展。二是由于这一时期受经济和科技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竞技体育看台文化凸显出一种地域化的特征,偏离了更多人群对“神性”的追求。

1.2国家和民族政治的产物顾拜旦创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时就意识到奥运会“将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间接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从那时起,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寻求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被政治家所关注。尽管国际奥委会无数次地重申体育独立于政治之外,但是战争、政体意识形态的冲突、强权政治、民族主义等却不断地向体育运动提出新的挑战,使体育竞技文化始终摆脱不了政治的干预。古代奥运就这样在融经济于竞技之中的同时,它的核心品牌“奥运会”业已发展成为全球各国为树立形象、彰显政体意志而竞相争夺的一把金钥匙,使得竞技事本身表面上看是《》中所规定的“奥运会是个人或团体竞赛项目中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不是国家之间的比赛”,而本质上已是一种国家现象-是一场特有的和实质上的国家间的竞争与庆典。在这种国家和民族形象的目标塑造中,运动员和看台观众将纯体育精神的比赛变成了一种强国游戏的对象,以体现不同政体意识形态的意志。这种意志在四年一度奥运会、世界杯的“国家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对立双方看台上成千上万的小旗在场内飘动,当其代表本国家的运动员取胜时,看台观众那些作为本国家的小旗子便狂热地挥舞起来,素不相识的观众拥抱一起欢庆国家的胜利。在这里可以肯定的是,奥运竞技具有的国家和民族情感既不是竞技体育本身固有的,也不是看台观众对它的爱好,而是系关国家和民族荣誉的赛事结果致使本国观众整体情感升华为一种民族尊严的张扬。由此而论,一方面奥运竞技看台文化中的激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意识之中;另一方面亦可感知到该国民众的基本文化素养与较为明朗的政治态度——即民族性与排他性。这一特征亦成为现代社会国家和民族政治时期竞技体育看台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1.3城市消费社会的产物城市在围绕政治和工业中心生长起来的同时,也为现代消费社会的发展铺垫了宽泛的基础条件,使其各种新型消费理念、消费模式和消费方式在孕育而生成的过程中显得更加丰富和厚重。社会学家齐美尔在《都市与心理生活》一书中指出:“城市不是一个带有社会学后果的空间实体,而是一个在空间上形成的社会学实体。”这种“社会学实体”反映在“城市与体育”生活的空间上亦表现的更加多姿多彩而引人入胜,体育不再完全具有形而下的身体锻炼价值,也不再完全具有形而上的满足宗教与民族的社会学意义,而变成了一种消费社会的娱乐符号,在符号的跌宕中满足着城市人们的不同需求,即各色体育场馆、健身会馆、体育明星的轶闻趣事等充斥于我们的耳目;大到世界性的赛事、部级的竞赛,小至区域性的比赛及以用自己城市冠名的运动队均无一不在城市之中。而今城市空间上形成的竞技体育实体,已为城市化高速发展和文明进步起着良好的助推作用,更为以城市为消费中心的消费社会搭建了一个活跃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之中,城市这一主体充分利用体育其独特的经济和文化价值炫耀及宣传其城市个性与品位,以达到自身的一种满足感。在数千种的体育比赛中,这种名为体育的竞争之实是意于让现实间的竞争具体化,这种隐性的因素自人类产生之初就从未消逝过,从而满足着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心理欲求,2008北京奥运的圆满举办正是向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证明了一个体育之城的魅力所在。这种体育融入于城市生活之中的普遍现象,极大地促动和刺激了城市居民体育运动的亲和力,塑造着居民健身强体的消费观。同时,由于城市是消费社会的中心,各种事物易受商业主义和消费文化的渲染或影响,故而竞技体育在消费文化的渲染中,看台观众在满足“看”的需要的同时则享受着“被看”的乐趣,各种形式的情绪在这里得到表露,人们敲锣打鼓吹口哨,挥动五颜六色的旗帜、标语,观众的情感投入既有达到极点时的一种理性享受,犹如回归到中世纪的狂欢文化之中,也更有其达到极点时的一种非理性的渲泄。如此“理性享受和非理性渲泄”在一定程度上既表现着看台文化的理性秩序,也表现出对赛事道德底线(球场暴力或骚动)的冲击,在一定状态上使得竞技体育看台文化,在消费社会中不再仅仅只为满足社会主流意识的需要,而开始趋向成为展示经济水平和人性特征的“秀场”。在这一“秀场”中,一方面,看台文化不再仅仅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呈现出层次化、多样化、审美化和国际化的文化表征;另一方面,因商业利益的强势驱动,接踵而至的体育赛事犹如给人一种“快餐式”的消费选择,大有偏离早期看台文化发展轨道的趋势。

2竞技体育看台文化的发展需要

2.1倡导对古代看台文化的反思传统的看台文化实质上是当时人们在一种宗教祭祀活动过程中衍生的、整体的宗教神性崇拜,在满足人的个性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维度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但其中的宗教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奥运会之父顾拜旦认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奥林匹克最基本的特点是贯穿其中的宗教精神。古代运动员像雕塑家那样,通过锻炼塑造着自己的躯体,他们以此向上帝致敬。同样,现代运动员也以同样的方式为自己的祖国、民族及国旗赢得荣誉。因此,我认为最初围绕着重新崇尚奥林匹克精神再创一种宗教感情是完全正确的。”由此可见,古代看台文化所具有的庞大的宗教感情促成古奥运盛会的繁荣,随着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看台文化中所蕴藏的宗教感情应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这一过程中不断更新、嫁接、转化传统的看台文化,使看台文化与市场经济接轨,与体育文化的发展契合,与看台观众的心理和行为变迁方向一致。

2.2看台文化的教育功能奥运会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它以人体美、竞技精神以及高超的技艺对神作出奉献,竞技者不仅要求具有强健的身体,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获得人们至高无上的崇拜,这对希腊社会和广大人民是一种崇尚英雄、崇尚美德的教育。现代竞技体育在满足体育自身发展需要时,更多地融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竞技比赛的功利化、比赛的的平庸化都会导致看台文化的异化。奥林匹克中:“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把竞技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生活哲学、生活方式,使之赋有教育功能是现代看台文化发展的需要。

2.3鼓励流动与参与在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心态和行为习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国家、地域之间的的文化氛围也不一样,因而有必要鼓励看台观众之间的流动与交流。流动有横向与纵向之间的流动之别,横向的流动使之看台观众可以积极参与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不同国家之间的体育比赛;纵向流动是指可以鼓励不同阶层的群众参与不同类别档次的竞技体育比赛之中,在竞技体育文化逐步全球化的今天,看台观众更容易参与更多的体育赛事之中。接受不同地域人展现的一种文化氛围,了解不同的竞技体育比赛可以给人带来的不一样的感觉,促进现代竞技体育的多样发展和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样需求创设良好的平台。

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篇8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促进和推动了竞技体育市场化和职业化的迅猛发展,我国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也逐步增多。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等,运用管理学理论,进一步归纳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特征,为确保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大型体育赛事具有规模庞大、组织系统复杂、竞争激烈和筹办周期长以及高效益性的显著特征。

关键词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特征

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能推动一个城市、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彰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对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竞技实力的提高、体育产业的提升等产生很大的影响。为确保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从管理学角度出发,进一步认识和归纳其特征。

一、大型体育赛事的本质

从现实角度来看,比赛规模的不同造成了管理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的管理和运行就更具复杂性。黄海燕等认为,“大型(单项)体育赛事是指具有国际知名度、集中承办城市和国家甚至国际的注意力,受城市公共资源约束,影响城市资源的,以提供单一体育运动项目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的特殊事件”[1]。姚颂平认为,“大型(单项)体育赛事”一词,国内使用并不多,与此相近的词还有国际性重大体育赛事、国际体育大赛等[2]。华燕研究认为,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是指奥运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和具有相当影响的世界单项运动会以及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的洲际性或地区性体育比赛[3]。

纵观学者们的定义,目前,学者们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的规模还没有一个公认的量化标准。

二、大型体育赛事的特征

(一)规模庞大

对于大型体育赛事来说,参加国家和人数多,项目全,水平高,在承办过程中,涉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众多。例如,1896年雅典奥运会仅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就有199个国家参加,尽管国际奥委会要求将运动员人数严格控制在万人以内,但仍然突破了万人指标,达到了11116人。而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分别是202和204个国家参赛,创造了历史新高。总体来说,奥运会的参赛国家运动员都有明显的渐增趋势。在赛事的举办过程中,观众也是重要的人员组成,体育竞赛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加剧,大型体育赛事凭借其重要的影响力,再经过大力宣传就能吸引众多游客和观众。

(二)组织系统复杂

体育赛事的组织是竞技体育组织重要的类型之一。由于大型体育赛事规模的庞大,大量的赛事工作任务与内容在体育赛事组织系统中使其组织系统复杂,涉及到社会工作领域的各个层面,包括竞赛部、办公室、运动会服务部、人事部、财务部、文化活动部、安保部等多个部门,各部门的工作是权责分明、相互协调。例如竞赛部负责制定比赛项目、日程并组织比赛等工作;运动服务部是负责接待运动员并提供餐饮、住宿、交通、车辆等工作。同时为各部门服务的人员多、层次差别大,工作人员通常都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地方省市体育局、志愿者和其他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4]。

(三)竞争激烈

竞争性是大型体育赛事最突出的特点。参赛者希望自己在比赛中争取优胜,观众则希望自己支持的团队获胜,故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在比赛中获取优异成绩,不惜代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各高水平运动队中,经过层层选拔挑取各个项目中处于最佳竞技状态的体育人才参加比赛,因为他们代表着国家和地区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和实力。金牌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竞技体育实力重要的指标,然而一个项目只有一枚金牌,冠军也就只有一个,因此各选手都必须全力以赴。体育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比赛的奖金愈来愈高,在物质奖励的刺激下,参赛者不断挑战自我、竭尽所能表现出最佳竞技水平。

(四)影响度大、筹办周期长

大型体育赛事的赛场上精英荟萃,云集了全世界各项目最优秀的运动员,竞技水平是一流的,所以会更加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例如奥运会就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体育盛会,也是受关注程度最高的社会活动之一。大型体育赛事诸如奥运会从前期准备、申办、筹备直到正式比赛,一般都要经历8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五)高效益性

赛事的成功举办,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讲,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举办地借此拉动消费、促进文明进步和提高知名度,带来丰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例如,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振奋了民族精神,而且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我国的历史上记下了光辉的一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例如,2005年,江苏省南京市举办的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经济增长提升了0.1个百分点,同时,江苏省江南文化的特色也得到了宣传和推动。

三、结语

竞技体育市场化和职业化的迅猛发展,我国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也逐步增多。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具有规模庞大、组织系统复杂、竞争激烈、影响度大和筹办周期长以及高效益性的显著特征。

参考文献:

[1]黄海燕等.大型体育赛事的正外部性及其内在化途径[J].上海体育学院报.2007(1):23.

[2]姚颂平等.国际体育大赛与大城市发展的关系之研究[C].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墓金项目.2003.

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篇9

abstract:asateamsports,footballcanenrichtheculturallifeoncampusandpromoteschoolsports.throughparticipationinathleticcompetition,Collegefootballcanenhancetheschoolprofile,contributetobrandforbuildingschools,trainingstudentsthesenseofresponsibility,andstrengthenthecohesionoftheschool.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hecharacteristicsoffootballdevelopmentareresearchedandanalyzedsothatfurthercommentsandsuggestionsaregiven.

关键词:高职高专;足球运动;特征;训练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colleges;football;features;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122-01

1学校足球队的选材特征

足球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最初的选材,选材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最终的训练和竞赛结果,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在校时间只有3年,所以选材尤为重要。

1.1根据足球兴趣来选材,近些年由于足球的大环境不好,再加上升学压力等方面的原因,从小就喜欢踢球的孩子明显减少。所以高校足球队的选材面很窄,而少部分对足球拥有热情的学生是高校足球发展的基础,这部分学生是足球运动队选材的主要对象,也是足球运动队选材的首要标准。

1.2根据足球基础来选材,足球基本基础是开展训练的基本保证,有好的基本基础可以使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校有限的足球选材资源中,拥有一定足球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1.3根据身体素质选材,足球运动是一项高对抗、高速度的运动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较短,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更快的达到和完成较高的训练水平,有利于在竞技赛中取得好成绩。

2学校足球队的训练时间特征

高校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运动水平较高和有运动才能的学生实施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训练过程。根据训练原理:“训练时间是构成运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运动量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高专类院校有着自身的特点:学生承担着较为繁重的专业课任务,到大三还要参与更多的课外实习,所以足球训练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

2.1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尽量避开学生的理论课教学,训练时间可以安排到下午课后进行,保证每周2到4次,每次2小时的训练时间,同时可以把身体素质练习安排到晚上进行,尽量保证训练时间的充足。

2.2利用节假日安排教学比赛和集训,周末学生的空余时间比较多,可以每周利用双休日安排一到两次教学比赛,有利于快速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此外可以利用寒暑假安排集训,以便最大程度的保证训练时间,使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得到更快的提高,训练的系统性得到延续。

2.3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学校运动队是代表学校参加竞赛的,学生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为学校带来荣誉,作为学校主管部门应该在课程安排上、学分管理上给运动员一定的优惠政策,使学生运动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训练,从而提高技术水平。

3学校足球队运动员的特征

3.1个体差异大,由于高职高专类院校足球运动员选材的限制,队员之间水平差异较大,有的从中小学开始就接触过足球,有一定的足球基础,而有的队员身体素质较好,但接触足球运动时间较晚。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需对不同水平层次的运动员加以区别对待。首先,对有基础的队员要在配合意识,身体素质上加强练习,其次,对基础较差但有一定身体素质的队员在基本功上加强练习,还应多进行对抗练习,进一步培养足球意识。

3.2队员更新换代过快,高职高专类院校学制只有三年,运动员通过两年的系统训练不论身体还是技术都会基本达到一个较成熟期,然而到了大三又要面临实习、就业的压力,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训练和比赛,非常可惜。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球队中要保证合理的队员年龄结构,使球队在队员更新换代后,还能保证球队整体水平的稳定。其次,作为学校主管部门应在实习和就业方面给运动员更多的机会和帮助,教练员应及时的了解运动员的思想动态,多做思想工作,减轻学生压力,尽力保证运动员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4学校足球队参赛特征

4.1球队参赛机会较少,根据对浙江省高校足球联赛的调查发现,每学年浙江省大学生足协组织的比赛只有两次,一次11制联赛,一次5人制联赛。大部分学校出于经费考虑只允许足球队参加一次比赛,作为运动队经过一年的辛苦训练却只能参加一届正规赛事(不超过六场比赛),这对运动员的成长非常不利。大足协作为竞赛主管部门在组织好省级联赛的同时应尽快增加城市级别和地区级别的比赛,给大学生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比赛舞台,推动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发展。

4.2足球队员比赛心理不稳定,根据对浙江省大学生乙组(高职高专组)足球联赛的调查发现,在比赛中,有很多队员具有一定的个人技术和战术意识,他们能够在一些场次中有上佳的发挥,但很难保证状态的稳定。大学生的年龄区间普遍在18~2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育已接近完成,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作为教练员应在平时的训练生活中多加强对队员的心理训练,并尽可能的多组织足球队到外校进行训练比赛,锻炼他们的竞赛心理承受能力,使之在正式比赛中能够稳定的发挥技战术水平。

4.3球队比赛状态起伏较大,根据对浙江省大学生乙组(高职高专组)足球联赛的调查发现,部分球队在小组赛中能够发挥很高水平,但一到淘汰赛就判若两队。这个主要是教练员对球队状态的控制能力不足,教练员在平时要加强自己的业务知识学习,在赛前集训中要细致地了解整个队伍的体能、技战术状态,并予以加强。在比赛指挥中要做到张弛有度,不能给球队施加过多的压力,或者让球队过度的放松。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篇10

体育新闻语言中的战争隐喻

作为新闻的一个类别,体育新闻的传播性质和各类内容的新闻一样,都是对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体育新闻通过对与赛事相关内容的报道,使人们了解赛事中的精彩场面。体育比赛是一项充满竞争、富于刺激、展现美的活动,体育新闻传播要充分体现和表达这种运动的实质,就必须注重语言的运用②。为了让体育新闻报道充满活力,生动感人,使人们了解赛事并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的惊心动魄,体育新闻常常运用大量的隐喻概念,形象生动地描述赛事进程及结果。

战争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亲身体验的,但通过文学作品、影视、新闻等对有关战争的描述,人们会对战争这一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战争作为源域在人们脑海中的认知有将军、士兵、炮火、硝烟、较量、激烈等。综观各种赛事报道,我们会注意到体育语言存在着大量结构隐喻,而其中“战争”源域映射到体育领域的结构隐喻占绝大多数。③如:

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复工”哈毅腾换帅王军被扶正

本报讯15日,经过多日休赛的全国足球乙级联赛重燃战火,将展开第6轮的争夺,哈尔滨毅腾队将于16时坐镇主场迎战北京巴士队。

目前哈毅腾在少战一轮的情况下2胜1平1负排名北区第四,队员经过近一个半月的休整,人马齐备,没有伤兵,精神饱满,状态良好。而据俱乐部总经理崔华透露的最新消息,原中国青年队教练王军突然被扶正。

据悉,哈毅腾队目前大部分队员都是王军近6年来一手带大的。此外,著名老帅王洪礼将作为毅腾队顾问入队。(2006年7月15日《黑龙江日报》)

这样的体育报道人们再熟悉不过了。不难看出,报道中很明显的一个语言使用特征就是使用了大量与战争有关的词语,如把比赛称为“战火”,运动员参加比赛称为“坐镇、迎战”,带队经验丰富的教练称为“老帅”,更换教练称为“换帅”,受伤运动员称为“伤兵”,用“休整、人马齐备”描述参赛队的状况;还有“争夺、胜、平、负”等各类军事用语来报道赛事的过程和结果。

“体育比赛是战争”这种概念隐喻的普遍使用,体现了竞技体育的“竞争”主题,用激烈的、关乎生死的战争来描绘体育比赛,已被人们接受并喜闻乐见。

战争隐喻的认知基础

战争隐喻的使用是基于比赛和战争的相似之处而构成的。所谓比赛,必须有时间、地点、对手才能进行,战争也有其规定的时间、地点。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两者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战争有战斗双方,比赛则有比赛双方;从过程来看,两者都有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且整个过程都是智慧和力量的较量,此较量的表现形式是高超的技术和灵活的战术;从活动的目标来看,两者都具有功利性和排他性,都以“获得胜利”为目标,凡是胜者,必有功利,且只有一个优胜者,要想成为优胜者,就要战胜所有的对手,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从实现活动目标的方式来看,二者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性,都要有激烈的冲突和对抗才能达到目标;从结果来看,由于排他性决定了二者的结果一般都有胜负之分,一方取得胜利,一方惨败;从背景来看,战争的背后是人民,比赛的背后是众多的体育爱好者和关注者。而且,对抗冲突的相似性决定了体育语言和军事语言会采用同一语义范畴的词语,甚至使用同质的语音、句式和篇章等。在汉语体育新闻中,经常有“苦战、血战、出征、讨伐”等来直指某赛事;有“揭开战幕、燃起烽火、挑战、交火”等表明赛事开始;有“老帅、名帅、挂帅、走马换帅”等来称呼教练上任;有“名将、老将、沙场老将、领军人物”等词来称呼运动员;有“调兵遣将、排兵布阵、诱敌深入、虚晃一枪”等来表示比赛中战术的安排;有“旗开得胜、告捷、兵败、溃不成军”等词描述比赛获胜或失利等。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特征。在隐喻结构中,两种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们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④英汉虽属两种不同语系,文化和社会基础都有较大的差异,然而在描述体育领域概念时,往往通过相同或相近的隐喻概念来实现。这是因为,人类的认知有其共性,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人们日常的自身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自身体验往往是相同的。

隐喻属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不同民族虽有认知和自身体验的共性,但由于人们的文化传统和所处的社会、地理环境的不同,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文化渊源不同,对一些具体事物的体验也不尽相同,从而产生民族间,甚至同一民族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隐喻使用上的显著差异。正如Lakoff所言:“隐喻映射在普遍性上有差异,有的可能是普遍的,有的可能是分布广泛的,有的可能是某个文化特有的。”⑤构成概念隐喻的体验本身就是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构建,受不同文化模式的影响,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下有着明显差异的军事思想。如前者含有儒家伦理精神,散发着古典人道主义关怀,视“不战而胜”为战争最高境界;后者带有商业殖民扩张和追求无限利润的古代传统,又传承源于森林生活环境的日耳曼征服习惯,信奉“生存竞争”的原则。再如汉语赛事报道中出现的“斩马谡”便出自古代中国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中国武术的精深也使汉语体育新闻经常采用江湖式故事的篇章叙述方式。同样,如不了解英语文化中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历史,便难以理解赛事中“Facewaterloo”的隐喻概念。因此,“体育比赛就是战争”概念隐喻具有跨文化的共性和普遍性,存在于人们共同的体验中,其具体使用和语言表现层面又有一定的个性,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体育新闻语言战争隐喻的传受心理基础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传者根据自己对外界客观世界的认知和理解,通过新闻传播媒介,以不同的图式对各种社会文化变迁、风土人情特点、生活方式变化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现实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直观画面和丰富材料,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记忆或联想图式,是传者在长期新闻采集和传播活动中形成的,由传者的职业特点所决定。体育新闻的传播者由于其职业特点,他们对体育本身有独特的认知和理解,他们与体育有着无数次的亲密接触,有一些曾经还是专业的体育运动员,体育比赛的竞争意识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的灵魂中,他们不但亲眼目睹了体育战场上的激烈竞争、胜利和失败,而且对赛场上的悲欢离合有着真切的体会。正如刘京林先生所言:“体育记者的认知结构,则以体育项目、体育健儿的知识为主导,其他知识排列居后。”⑥这些认知结构使得体育新闻传播者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以军事化的图式传播给受众,从而形成了体育新闻军事化的新闻信息传播图式。与此同时,在传者的脑海中也长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育记忆与联想图式,从而影响其对体育新闻的创作。

从体育新闻接受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大多比较年轻气盛,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有自己喜欢的球员,也有自己喜欢的球队。他们会因自己喜欢的球员或球队的胜利而激动骄傲,也会因其失败而悲伤哀怨。传播的体育内容如果牵动受众的情感,就会引起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极大注意,记者、编辑如能在新闻事实中挖掘可能包含的与受众的情感关联的事实与细节信息,就会起到令受众维持其注意力的作用。所以,体育新闻的记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利用体育新闻的军事化来满足体育新闻受众的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需要,从而获得了他们的喜爱,取得了好的传播效果。如《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这一体育新闻标题,在传达了范甘迪的决心的同时,也抓住了受众不服输的争强好胜心理,从而增强了他们对火箭队的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以满足体育受众的需要、适应体育受众的兴趣为前提的军事化传播,也使传媒获得了很好的经验效益。

注释:

①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ChicagoUniversitypress,1980:10.

②李强《简论体育新闻的特征》,《现代传播》,2000(2)。

③程浩:《汉英体育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外语研究》,2005(6)。

④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评价》,《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⑤李诗平:《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⑥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