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外市场研究十篇海外市场研究十篇

海外市场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6:09

海外市场研究篇1

关键词:江西海外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141-03

引言

客源市场在旅游目的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的长远发展;在旅游行业,可以称之为旅游业的生命线。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分布会影响到整个地区的旅游业的稳定程度。

国内外学者对客源市场的研究主要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如保继刚(2001)对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桂林国内旅游地发展日趋成熟,主要客源是稳定的;陆林(1994)对黄山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地区结构进行了调查;汪德根(2004)对九华山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及出游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旅游流的预测方法;在江西旅游客源市场研究方面,张频(2005)等对江西海外客源市场的消费结构和区域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江西海外客源市场的拓展战略;解(2004)引入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地理细分市场进行分析,提出了旅游市场开拓的方向,为旅游地市场开发提供了科学方法及理论依据;刘春等(2011)对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笔者试图通过调查江西省海外客源市场现状,利用地理集中度指数来分析江西省的海外客源市场,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措施。

一、江西省海外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

江西省海外客源市场发展现状。江西海外客源市场发展状况可以从纵向角度(时间角度)和横向角度(区域角度)来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用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这两个指标来说明。

1.江西省海外客源市场总体情况

从图1来看,江西的入境旅游呈“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趋势,在旅游人次方面,一直都是增长趋势,在2003―2020年这八年间,江西入境旅游人次由2003年的16.566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14.0792万人;在旅游收入方面,整体也呈增长,旅游总收入由2003年的4746万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4629.6美元,从此可以看出江西入境旅游地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江西主要客源国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江西省的海外市场以港澳台同胞为主,其次是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和德国客源,它们占到江西海外客源市场的绝大部分。

二、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分布集中性

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分布集中性是指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旅游者在地理区划上的分布。本文借助旅游地理学上的地理集中指数来进行定量分析,其计算公式:

G=100×■

公式中:G为旅游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t为旅游目的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

G值为0~100,G值越大,说明游客来源越集中,G值很大,则客源市场过于集中,旅游经营稳定性差;反之,若G值很小,则说明市场过于分散,不利于主要客源市场的确定,给旅游宣传、旅游服务带来困难,所以对于任何旅游地,一般学者认为G值在30~40最好。

通过这一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可以反映出江西省旅游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地理分布的集中程度,即该旅游目的地依托的主要客源地是比较分散,还是比较集中,进而反映江西省旅游业整体发展的稳定性,同时也为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由上页图2可以看出,江西省入境客源地理集中指数由2003年的59.084%~2010年的44.981%,说明江西的入境旅游客源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因为集中式客源市场容易受到客源社会、经济、政治等变化的冲击,旅游经营的稳定性差到旅游客源开始分散,更有利于江西入境旅游业的发展,说明江西入境旅游业客源逐渐稳定,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三、江西省海外客源市场细分

上页图2中的集中度逐年下降,说明江西的海外客源市场日趋稳定,有利于海外市场的宣传。同时根据上页表12003―2010年江西入境客源地的入境人次,可将其客源地分为核心客源市场(市场份额大于20%)、一级客源市场(客源份额大于1.5%)、二级客源市场(市场份额占1.3%~1.5%)和三级客源市场(市场份额小于1.3%)。其客源市场具体细分如下:(1)核心客源市场:港澳、台湾;(2)一级客源市场:日本、美国、英国、韩国、德国、新加坡;(3)三级客源市场: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

结论

在江西的海外旅游客源市场中,港澳台一直占有着主导地位,但近年来美国来赣游客呈逐渐上涨趋势,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江西海外客源市场比较分散,在经营与开发过程中受到客源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影响较小,有利于其长期、稳定增长;客源吸引半径在增大,中程客源市场份额比重增大,旅游吸引力较大,但远程客源市场如西欧甚至更远地区的吸引力较小。

江西省近期应将核心市场、国内一级市场作为重要开发市场,但因为距离的因素以及来赣旅游的港澳台旅游情况来看,近期来赣的港澳台短期内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同时,来赣的旅游中没有二级客源市场,这表明,除了像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中程距离市场外,印度、泰国等同等距离的中程客源市场较少,因此,要优先发展中程客源市场。江西的远程距离市场除美国外,像西欧的英国、法国虽然一直游客人次有所增加,但其所占份额仍然在总的数量来看很小,所以在重点开发中程距离市场外,还要把发展远程距离市场,像西欧等列入轨道。

参考文献:

[1]张玲.旅游空间结构及演化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2]ChristineLim.Reviewofinternationaltourismdemandmodel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9,(4).

[3]邢道隆.北京市国内旅游分析[J].旅游论坛,1986,(1).

[4]陆林.论黄山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区域结构[J].人文地理,1989,(2).

[5]汪德根.九华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与出游行为研究[J].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5).

[6]保继刚,等.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2002,(1).

[7]张频,等.江西省海外旅游客源结构及其拓展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1).

[8]解,等.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及地理细分市场计量分析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4,(6).

[9]薛领,翁瑾.中国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微观机理与动态模拟研究[J].旅游学刊,2010,(8).

[10]刘春,等.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3).

theResearchontheSpatialStructureofJiangxioverseatouristorigins

XUQing-yonga,CaoHong-zheb

(nanchangUniversity,a.tourismplanningandResearchCenter;b.ScienceCollege,nanchang330031,China)

海外市场研究篇2

[关键词] 中国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博弈分析;竞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F4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6-0001-06

近年来,随着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和国际市场上石油之争越演越烈,中国石油企业加快了开拓海外石油市场的步伐。但是,由于缺乏合作竞争意识,在国际市场上往往是中国石油企业相互之间过度竞争,只注重自身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例如,两家石油公司为了竞争同一个项目,大大压缩自身的利润空间,甚至盲目竞争导致亏损;又如,各石油公司单独参与国际竞争,错失联合获得项目的机会,使得企业投入的前期成本成为沉没成本等。这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和能源战略的实现是不利的。因此,如何促进其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进行合作竞争、做到竞合有度、建立良好的竞合关系,成为中国政府和石油企业亟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竞合策略又称为合作竞争策略,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竞争和合作准则的重要思想或战略,具有二维性,主要包括高竞争高合作、高竞争低合作、低竞争高合作和低竞争低合作四种类型[1]。目前,学术界主要围绕产业链中的竞合和区域集群中的竞合展开研究。李健和金占明构建了反应联盟企业竞合关系的二维模型,提出了有效评估竞合关系的衡量指标,包括反映企业间竞争关系的指标和反映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指标[2]。唐喜林针对寡头市场,建立了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两条供应链之间非合作的Conmot模型和合作博弈模型,对两种情形下的博弈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为链间合作均比链间竞争收益更大,给出了一个供应链链间收益共享契约协调策略[3]。项后军和江飞涛基于集群核心企业视角所进行的研究表明,竞争和合作关系已经演进到了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竞争方面主要由集群中的核心企业所主导,合作方面则体现在核心企业与协作企业的合作关系中。集群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不仅竞争关系要比合作关系更为重要,而且竞争关系支配着合作关系[4]。目前对竞合的研究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较少;理论研究居多,应用研究较少。与合作竞争战略不同,中国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战略研究或过于强调竞争,或过于强调合作,而忽视了二者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因此,本文以博弈论作为理论工具,将竞合作为中国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策略,这不仅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是对竞合理论应用研究的补充。

一、中国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市场“撞车”频繁

现在的海外油气资源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油气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面对一个海外项目,多家石油企业往往蜂拥而上。例如,2008年6月,伊拉克面向外国石油公司公开招标,从125家投标企业中筛选出的35家外国石油公司开始角逐伊拉克石油蛋糕,中国有4家石油企业参与了竞争,出现了“撞车”现象。另外,在其他的油气资源市场上也经常出现中国多家石油企业竞争同一个项目的现象,这大大分散了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第28卷第6期黄昶生,等:中国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竞合策略研究2.中国石油企业相互间存在“拆台”现象

中国各大石油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战略版图扩张,常常会与其他石油企业的战略版图相重合,由此,产生了利益冲突,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同胞企业的利益。例如,2004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在苏丹争夺石油管道招标项目的厮杀。中石化的举动不仅损害了中石油的利润,还打乱了中石油的海外经营战略。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两大石油企业之后的和谐健康发展。

3.企业利润空间小,国家利益受损

中国石油企业为了中标海外石油项目,普遍报价偏低,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但当它们履行完若干合同后,才发现项目利润实在太少,甚至入不敷出,最终因成本过高而被迫搁浅,使企业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2009年,中石油联合英国Bp拍得伊拉克最大油田鲁迈拉油田,而给中石油带来的收入仅仅是2美元/桶的报酬。结果是只拿到每桶2美元的劳务费,而没有给国家带来任何石油资源的进口。

(二)原因分析

分析以上现象产生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石油企业间过度竞争,缺少合作。具体分析,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政策的原因。

1.合作竞争意识淡薄

中国的石油企业在进行国际石油竞争时大多孤军奋战,不仅很少和其他同胞石油企业合作,甚至相互之间还恶性竞争。合作竞争意识不强,使得它们失去合作竞争的主动性。回顾中石油的海外扩张之路,其曾经与Bp、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道达尔勘探生产伊拉克公司、马来西亚石油公司等外国石油公司联合,与国内石油企业的合作却很少。可见,激烈的竞争使其合作对象转向了国外,却忽视了国内兄弟公司间的合作。

2.缺乏沟通和协调

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扩张,“撞车”现象在所难免。每家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根本动机是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因而,当出现多个中国石油企业争夺一个石油项目时,往往想到的是与实力更为雄厚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合作,甚至不惜出让国内的部分油品零售市场。如果中国石油企业不能主动围绕矛盾进行沟通和协调,矛盾只能激化。

3.协调组织机构不健全

中国大型石油企业目前由能源局领导,但能源局的力量是有限的。当多家石油企业在海外市场出现矛盾的时候,除了自身的协调外,还缺乏相应的协调组织机构,即企业、政府之外的第三股力量——社会团体或者组织机构。在中国,目前有石油学会、石油化工信息学会等,而这两个组织在中国各大石油企业的协调中并没有起明显的作用。

4.缺少国家政策引导

目前,国家对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鼓励竞争的政策强调了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符合了市场的淘汰机制,然而,过度的竞争则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中国各大石油企业作为各自独立的个体,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引导、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约束,权责不分,任其自由发展,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对企业自身还是国家的能源安全来说都是不利的。

二、中国石油企业竞合动力模型构建

(一)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目标

由前面的研究发现,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出现的过度竞争、忽视合作的局面于公于私都是不利的。我们倡导“和睦相处、齐头并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要维护国家的利益。为此,中国石油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应该以下面三点为目标:

——形成合力,开拓海外市场,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承担起维护国家石油安全的重任;

——每个石油企业都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实现个体利益的增加;

——建立大型石油企业相互之间良好的竞争秩序,实现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共赢。

(二)基于博弈论的竞合动力模型构建

模型假设有以下四种假设:

假设一:背景假设。假设伊拉克某个油气项目公开招标。中石油和中石化积极参与竞标。二者均有两种行动策略:单独竞标开发和合作竞标开发。

假设二:二人假设。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多家石油企业间的博弈实质上是两两之间的博弈,因此,多人的博弈都可以用二人博弈来进行分析。

假设三:经济人假设。即两家石油企业都是理性人,他们都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假设四:完全信息假设。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信息。

本文为得到竞合模型中的收益数据,采用德尔菲法进行数据的收集,获得专家的相关意见。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为胜利油田、江苏油田及中原油田的有关领导和专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在该项目中两种竞争策略下的收益,中石油、中石化对国家利益的态度以及中国政府应持有的态度等三大方面。本次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份,实际收回17份,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得到收益矩阵,见表1。

表1中石油、中石化各种策略下收益矩阵

矩阵D中石化单独竞标开发D中石化合作竞标开发 中石油单独竞标开发D(52,44)D(71,58) 中石油合作竞标开发D(63,51)D(82,69)

表1中,收益矩阵中的数值并不代表两家石油企业的实际收益,而是收益的程度。收益程度采用10分制,获得最大收益时为10,其次为9,以此类推,0表示收益最差。收益最差既包括盈利但利润最低的情况,也包括利润为负的情况。在表中,对每个收益均保留了一位小数。

由表1可知,专家认为中石油由于在伊拉克的项目中具有优势,收益相对于中石化也较高。如果二者单独竞标开发,由于竞标成本的上升和开发成本的上升,导致收益很低,中石油收益为52,中石化收益为44;如果二者在竞标和开发的过程中均选择合作,由于节约了较大的成本,中石油收益为82,中石化收益为69;如果中石油选择竞争,中石化选择合作,中石油的收益为71,中石化的收益为58,反之中石油收益为63,中石化收益为51。若都选择合作,二者的整体收益即国家利益最大,为151。由此,该模型的结论是两者都应该选择合作竞标开发。

此外,笔者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882%的专家认为中国石油企业应该考虑国家的利益,706%的专家认为一家获得了石油权益,对另外一家有有利影响。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各大石油企业的策略是具有国家效应的,即一家石油企业获得了一部分海外市场,另一家石油企业也会因此受益。另外,94%的调查问卷都认为国家不能用行政命令干预它们的策略,但是可以用政策加以引导。

(三)基于竞争优势的竞合动力模型构建

由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的优势和劣势是不同的,因此,竞争优势的差异性使得各大石油公司之间具有了合作的基础和可能。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本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背景假设。假设中海油和中石化两家企业参与竞标一个海外海上石油项目,中海油具有海上开发技术优势,中标的可能性大,中石化具有陆上管道运输优势,中标的可能性小。

假设二:二人假设。在竞争优势理论中,竞争优势是相对的,多人的竞争本质上是两两之间的竞争。

假设三:假设合作时投资项目支出由于优势差异而不同,投入产出分配与相对竞争优势有关。

假设四:假设企业为竞标该项目做前期准备所付出的成本是一定的,各家企业的成本也是相同的,均为m。

构建投入-产出模型:

Si=pi-ii-m (1)

pi=f(Ci,mi) (2)

Ci=f(t,F,H,e,D) (3)

式中,Si表示第i个企业在该项目上的收益;pi表示第i个企业采取单独竞标策略时的预期收益;ii表示第i个企业在该项目上的竞标支出;m表示企业为竞标该项目前期投入的成本;收益pi是第i企业的能力Ci和中标后的可变成本mi的函数,而Ci是技术(t)、资金(F)、人力资源(H)、管道等基础设施(e)及其他影响收益的因素(D)的函数。下面,分析当中石化分别采取完全竞争策略、完全合作策略和竞合策略时,二者的收益情况。

一是当中石化采取完全竞争策略时,由于自身的劣势,不但提高了中海油的竞标额外支付i′,而且几乎没有中标的可能,此时预期收入和支出都等于0,而m成为沉没成本,中海油的收益为S1,中石化的收益为S2,由式(1)得:

S1=p1-(i1+i′)-m

S2=p2-i2-m=-m

二是当中石化采取完全合作的策略时,由于中海油和中石化是两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竞争,因此,二者完全合作没有竞争是不可能的。

三是当中石化采取竞合的策略时,与中海油联合竞标,在以后的项目开发中为中海油提供陆上管道运输,中石化会得到一定的报酬,中海油也因此节约了运输成本,这不但提高了中标的可能性,而且避免了二者之间的“价格战”。但是,中石化也必须为此行动付出一定的成本,成本为Δi。设中石化的投入Δi给中海油带来的收益是λ1Δi,中海油给予中石化的报酬是λ2Δi,此时:

S1=p1-i1-m+λ1Δi-λ2Δi (4)

S2=-m-Δi+λ2Δi (5)

为了保证二者的收益都比单独竞争的收益大,根据式(4)和式(5),令

S1=p1-i1-m+λ1Δi-λ2Δi>p1-i1-m

S2=-m-Δi+λ2Δi>0

得:λ1>λ2;λ2>1+m/Δi

继而,得:λ1>λ2;λ2>1+m/Δi

即当λ1>λ2>1+m/Δi时,二者就有很好的合作的利益基础,二者实现利益的“双赢”。由此,该模型的结论是,中国石油企业也应该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采取合作竞争策略。

三、中国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竞合策略

中国石油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实施竞合策略,需要在自身转变竞争观念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协调沟通机制。国家和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拓展开拓海外市场的空间,增加石油企业竞合的机会,协调利益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以促使中国石油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形成合力,从而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保障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石油企业竞合导向

根据中国各大石油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中的具体活动,本文构建了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市场开拓流程图(以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家石油企业为例),见图1。

图1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市场开拓流程根据布兰德伯格和内勒巴夫的研究,价值创造本质上是一种合作过程,而价值获取(或分配)则本质上是一种竞争过程;企业间在共同开拓或占领市场时通常会相互合作,而在分配市场份额或分配收益时则会相互竞争[5]。因此,根据各环节特点以及各环节是创造价值的过程还是分享价值的过程,找出中国各大石油企业的竞合导向以及在各环节的工作重点,见表2。中国各大石油企业要以竞合导向为策略方向,抓住工作重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表2中国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竞合导向

流程环节D竞合导向D工作重点获取市场信息D强合作弱竞争D搜集并分析市场信息

分析宏微观环境项目可行性分析

及风险评估D强合作弱竞争D建立项目可行性分析体系

建立项目风险评估体系

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竞合伙伴选择D弱合作弱竞争D各种力量的衡量和分析合作投标和经营D强合作弱竞争D合作建立海外项目联合体

共同与其他竞争者竞争

技术、资金、劳务、基础设施等的合作利益分配D强竞争弱合作D公平分配利润

(二)企业层面策略

1.坚持国家和企业利益兼顾的原则

中国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不仅是自身壮大的过程,还是国家能源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国石油企业作为国家实施石油“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必须把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尽可能多地参与分享国际石油资源和市场,努力保障国内油气供应[6]。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市场上要坚持国家利益最高的原则,避免为了各自的利益过度地内部竞争、相互打压、抬高价格、相互“残杀”、陷入所谓“国际化”的陷阱。

2.增强合作竞争意识

中国石油企业只要认识到了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要转变过去“各自为营”的观念,积极寻求相互合作的机会。中国石油企业虽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参与国外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与国外一流石油公司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石油企业必须联合起来,采取竞合的战略措施才可能获得突破。复杂的国际环境、强大的竞争对手、不稳定的外在因素都要求中国石油企业积极合作,建立良好的竞合关系,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中国的石油企业之间应有效地实施竞合策略,从石油的勘探、开发、储运、炼化、油品销售一直到国内外的市场分布、资金、技术能力等都需要有清晰的了解。这不但为合作找到了机会,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对方的能力,节约成本。石油企业之间的竞合,利益分配是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合作把市场这块“蛋糕”做大了,如何分配“蛋糕”便成为它们竞争的焦点。如果不能保证分配的公平和效率,就会失去合作的基础。此时,合作的各方需要通过谈判、相互沟通,达成让各方都满意的分配方案。

4.成立开拓海外市场的“联合体”

要彻底改变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单打独斗的局面,避免在“走出去”寻油的项目中“撞车”,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建立统一协调的机制。这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综合商社的经验,整合内部资源,加强联合、一致对外,适应国际竞争的“非零和博弈”和“合作博弈”。“联合体”的形式很多,战略联盟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联盟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利益的相关性;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例如,联盟成员承诺任何一方获得项目,都要引入其他两方参与项目。

5.制定执行竞合协议的奖惩措施

合作是有风险的。一个博弈是否合作,要看是否存在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使参与人采用帕累托最优[7]。当寡头厂商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达成共谋协议之后,这种合作协议随时都可能被破坏。同样,中国石油企业各自作为市场主体,同样会在各自的利益驱动下,寻找更有利于自己的机会,从而没有实现合作协议中的规定。例如,联盟成员并没有实现当初的利益公平分配的承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暗自寻找其他的合作伙伴等等。这些都会破坏竞合关系。因此,参与竞合的石油企业必须增强自我约束,维护竞合的基础,主动执行竞合协议,否则就会受到协议的惩罚。

6.加强石油企业间员工的交流

员工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良好文化的形成,避免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的效率低下等现象的产生。李晶钰和沈灏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企业间合作时,个人关系的改进有利于知识获取,对合作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竞争程度高且合作程度也高的竞合关系中最有效[8]。因此,不同公司员工之间的交流很重要,尤其是石油企业间合作进行某项石油技术研发和攻关时,良好的员工关系可以提高技术研发的效率,并促进对技术的分享和获取。

(三)政府层面——推进竞合策略的实施

1.发挥国家能源局“石油管家”的作用

国家能源局在2008年8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它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需求和能源安全的重大任务。面对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市场上的“撞车”现象,国家能源局要发挥其作用,扮演好“石油管家”的角色,鼓励中国石油企业积极合作。国家能源局负责协调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扩张版图的冲突,为维护国家利益在必要情况下甚至可以做出处罚石油企业的决定。

2.加强政策引导

由于中国石油企业间的竞合缺少系统的政策指导,因此,中国政府要有明确的行业政策,引导它们有效地开展竞合活动使之符合国家的利益,尤其是其进行内部竞争时,要避免其过度竞争。例如,可利用税收和财政补贴,对石油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地区进行引导,使之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3.建立高效的国际石油市场信息网络

当今世界的石油工业正处于一个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竞争更加激烈、风险更大的信息时代。由于企业对海外信息掌握不够、可行性研究和分析不全面,导致“上当”的情况很多。中国石油企业要开展跨国经营,必须建立高效、快捷、准确的信息网络系统和分析机构,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系统性。然而,一家公司单独建设信息网络系统,不仅缺乏专业的技术和经验,而且也不利于信息的共享。中国政府应组织力量建立高效的国际石油市场信息网络,为石油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这也是维护国家石油安全的一种形式。

4.建立国际化经营支持系统

要加强对海外项目的技术支持和经营支持,就必须建立国际化的经营支持系统,为中国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形成有效的服务体系。例如,提供技术支持主要包括地质研究、勘探开发论证、勘探开发评价、勘探开发部署、开发工艺、流程设计、市场信息服务、专题技术研究服务等。在经营方面,可以提供法律顾问、财务顾问、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等。系统应该是全方位的,要起到推进和支持的作用。

5.健全国际石油市场开拓促进组织体系

为促进石油企业更好地开拓海外市场,政府需要建立健全国际石油市场开拓促进组织体系。例如,成立由国家能源局倡导,由三大石油公司领导代表、石油行业协会代表等组成的国际石油开拓促进会,负责三者之间利益及其一切开拓海外市场事宜的沟通和协调;成立技术交流组织,负责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的交流与学习;建立境外投资促进中心,初期工作调研的基金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分担,若项目成功可归还政府出资部分,若项目失败国家则承担部分损失,以此分摊风险。

6.改善外交关系,拓展竞合空间

目前,国际上质量较高、风险较小的油田项目已经基本上被西方石油巨头瓜分殆尽,中国的石油企业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中东、非洲等风险较高的地区。政治的不稳定对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项目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政府应充分利用外交资源,为石油企业的国外投资创造良好环境,为中国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创造机会、扩大空间。尤其是驻产油国的外交机构,要积极改善与产油国的政治关系,尽可能减小政治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四、结束语

中国石油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要担当起维护国家石油安全的重任,加强合作,防止恶性竞争。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建立了竞合模型。通过分析表明,在竞合关系中,在竞争的同时加强合作,进行合作竞争已成为中国石油企业参与海外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基于竞争优势理论,三大石油公司之间也存在合作的基础。实施竞合策略,建立有序的竞合关系需要政府和企业相互配合,建立一套完整的策略体系和组织体系。本文绘制了中国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流程图,提出了中国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各环节的竞合导向和工作重点,并分别从企业和国家的层面论述了各大石油公司之间如何实施竞合策略和推进竞合策略的实施,希望对中国石油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建立良好有序的竞合关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衡,王龙伟,李垣.竞合理论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9):18.

[2] 李健,金占明.战略联盟内部企业竞合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29134.

[3] 唐喜林.基于寡头市场的供应链链间合作与协调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2):202204.

[4] 项后军,江飞涛.核心企业视角的集群竞-合关系重新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6):137146.

[5] 布兰登伯格.合作竞争[m].第1版.王煜昆,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319321.

[6] 吕建中.关于加快提升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2,10(8):1722.

海外市场研究篇3

关键词:海外市场;策略研究;国际化;Swot分析;大庆油田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263-02

Swot分析法是企业战略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即通过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以及企业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最适合的战略对策。用Swot法分析大庆油田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有助于企业更清晰地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一、国际化经营的内部环境分析

1.国际化经营的优势(S)。(1)一体化优势。大庆油田具有从工程技术服务、油田开发、油田地面建设、装备制造产品销售到后勤保障服务等全方位的油田开发业务链,这是大庆油田最大的优势。通过发挥这一优势,可以转变海外服务模式,开拓高端技术服务市场。在增加工程服务工作量的同时,通过交钥匙工程、项目大包、总包、捆绑服务和单项投标等形式,向投入少、风险低、高技术、高回报的定向井、水平井、钻井液等高端技术扩展。与国内外工程技术服务商相比,大庆油田资源整合能力强,一体化优势明显。(2)拥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特色技术。经过五十年的勘探开发,大庆油田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于陆相盆地勘探开发的核心技术。在勘探技术方面,形成了一套岩性油藏识别方法,发展了薄互层岩性油藏勘探开发技术;建立了火山岩相模式、火山岩储层分析和评价、火山岩圈闭识别与素描技术,发展了一套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的火山岩气藏识别评价技术系列;探索出了复杂构造地质成像,高分辨率地震处理、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地震储层反演与属性分析、全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等五套成熟的地震资料目标处理解释技术。(3)品牌优势。大庆油田作为全国最大的油田,经过五十年的勘探开发,不仅形成了一整套陆相复杂油田勘探开发理论和核心技术,而且大庆油田的名声也响彻海内外,特别是近十年大庆油田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海内外市场,使大庆油田的名声由“耳闻”变成“目睹”。(4)拥有一批素质相对较高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队伍。海外石油项目基本上都是在第三世界,作业条件和生活环境非常艰苦,甚至存在安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铁人精神”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员工克服了许多困难,这对跨国勘探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国际化经营的劣势(w)。(1)外部市场业务发展欠平衡。外部市场业务发展欠平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区域结构欠平衡,其次是业务结构欠平衡。区域结构欠平衡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庆油田的外部市场仍然以国内业务为主,而且主要区域又集中在大庆周边地区,海外市场业务还比较薄弱。而海外市场业务又多集中在中东、非洲等风险大的市场上,高端市场比例小。业务结构欠平衡主要体现在钻井单项业务拉动,其他业务发展缓慢。(2)不熟悉国际环境。了解和掌握目标市场的政治、经济、法律信息是开发国际市场的前提。跨国大型石油公司都有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使得他们在项目的竞标上更具针对性,并且已建立详细的项目风险分析规范和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保证公司效益目标的实现。相比之下,大庆油田只注重项目的实施,不注重当地法律政策、市场信息的分析研究,经常是项目实施完毕就退出这一市场,没有形成对目标市场从地理、人文环境到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的一个总体认识。(3)设备和技术方面距世界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尽管我们的设备和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可在某些方面还远远满足不了国际市场的要求。例如我们的泥浆泵,尽管在国际上比较先进,但实现不了无级变速,无法满足甲方要求;固控设备90%美国制造,完全符合api标准,但个别国产设备没有达标,这就影响了我们钻机的整体配置水平。(4)国际化人才不足。国际化人才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储备不足。目前公司大部分高水平、高技能的员工都已输送到海外市场,后续人员出现断档,海外人才储备梯队尚未形成。二是海外市场复合型人才稀缺。懂外语、通商务、技术精、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少,多专多能的优秀操作员工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运行。三是现有海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完全适应接轨国际的要求,管理水平、工作经验、与甲方沟通等业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海外市场雇员素质比较低。海外雇员几乎都是当地的农牧民,受语言、劳动观念、培训环境等因素影响,技术技能水平提高缓慢。

二、国际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分析

1.国际化经营的机会(o)。(1)石油资源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复苏态势,对能源特别是对油气需求持续增长,资源国逐渐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加大了石油工业对外开放的力度;拉美地区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近几年频繁进行石油开发项目对外招标,就连20世纪60年代一直控制比较严格的中东地区的伊拉克、沙特、科威特等国也打开了国门,大量的油田开发项目对外招标,项目规模大,竞争激烈。(2)国家层面中央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创造了良好环境。近年来,能源外交进入新一轮活跃期,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也积极开展能源外交,维护中国能源安全。通过与俄罗斯、中亚国家、海湾国家和非洲等油气富集国家开展“合纵“能源外交,与印度、越南、日本、韩国、美国开展”连横“能源外交,中国能源外交成效显著。大庆油田可以凭借中国的国际影响、对外政策和自身优势,谋求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国家层面的能源外交为大庆油田海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3)集团公司对海外项目的支持。为推动集团公司海外业务的顺利开展以及各下属油田单位及各专业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石油集团公司对海外项目逐步实行“大安保、大后勤、大环境”以及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的“三大一统一”安保体系,为大庆油田海外项目安全启动和平稳运行创造了条件。

2.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威胁(t)。(1)资源国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安保形势严峻。在海外石油合作中,资源国占主导地位,资源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会对企业带来直接影响。伊拉克安全局势依然脆弱并伴随着反复,苏丹南北形势因公投增加了能源合作与海外防恐风险,蒙古对外政策不明朗以及中蒙两国民间情感、宗教等深层次矛盾比较突出。这些潜在的不安定因素都会对大庆油田的海外业务开展造成威胁。(2)海外资源国的法律和合同规格高。资源国为了吸收外资,必然要给外国石油公司获得利润的机会;同时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制定了外国投资法、石油法和石油合同等法律法规,防止外国公司获取暴利,所以跨国勘探开发项目的经济门槛很高,许多在国内可以经营的项目,在国外就很难经营。(3)合作区块勘探开发难度加大。当今世界上许多资源国具有悠久的油气勘探开发历史,这些国家推出的合作项目要么是由于缺乏勘探开发资金,要么是由于区块勘探开发难度大,主要体现在技术难度和成本高两方面。如果没有相应的先进技术,很难介入这类项目,即使获得这类项目,其经济效益也比较差。

三、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分析

1.坚持一体化发展战略,依靠综合实力赢得竞争优势。当前世界经济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在国家能源外交政策带动下,中国石油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石油合作中,这些都为大庆油田海外业务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综合考量大庆油田公司的资源状况、发展现状以及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一体化优势是大庆公司最为明显的优势,一体化模式将是推进大庆油田海外业务发展的有效路径。

2.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跨国石油公司不断进行资产重组,更新技术装备,加大科研投入,并通过采用新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一方面我们必须重视科技开发,加大科研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搞好引进、吸收和创新工作。努力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形成自己的优势技术体系。

3.实施品牌战略,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管理机制。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和市场全球化,必须以国际化标准塑造自身形象,以品牌经营为核心,注重品牌策划,塑造品牌形象。公司内部从高层到一般员工都应具备品牌观念,学会应用品牌管理,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管理机制。

海外市场研究篇4

国外对海外上市的研究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市场分割理论进行的,放松mm理论的假设后,探讨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一旦障碍消除(如相互上市),风险被更大范围地分担,投资风险溢价和预期收益率会降低;随着法和金融理论的兴起,许多学者突破了传统的市场分割的研究思路,从理论和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海外上市问题,提出了“捆绑理论”(BondingHypothesis)和海外上市溢价(Bondingpremium)。第三阶段的研究则进一步从信息环境熟悉偏好等因素进一步研究海外上市溢价存在的动因。相比而言,国内的海外上市实证研究还只是停留初步阶段,没有相关理论的指导。本文首先对国外海外上市理论进行系统的介绍,然后总结我国目前的海外上市研究现状,最后提出国内海外上市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国外的海外上市理论综述

(一)市场分割理论(marketSegmentationhypothesis)

早期海外上市的研究主要围绕市场分割假说(marketSegmentation)展开理论和实证分析。市场分割假说认为,当存在国际投资壁垒时,国际资本市场是分割的,公司股票一般只被公司所在国的居民持有,由于风险不能得到有效分散,投资者会提高风险调整后要求的收益率,导致公司面临着较高的资金成本,而海外上市则可以消除投资壁垒和市场分割的负面效应,从而分散风险和降低资本成本。FoersterandKarolyi(1987)将海外上市归因于市场的分割,他们指出海外上市可使外国投资者突破海外投资的障碍,比如法律上的障碍、交易费用等直接成本、信息披露问题和未知的安全隐患。通过海外上市,企业提供给海外投资者更充分、及时和透明的信息以解决海外投资者信息不足问题。FoersterandKarolyi(1987)的研究结果表明非美国公司在美国上市消息公布后,其境内的股价均有积极地反应,这些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海外上市能减少了市场的分割。此后学术界主要从股票价格的市场反应、资本成本和市场流动性3个方面对该假说进行实证检验,虽然实证分析的结果部分支持了市场分割假说,但是也受到了不少批评,特别是市场分割假说不能解释,为什么随着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到海外上市的企业数量不是减少而是上升了。

(二)捆绑理论(BondingHypothesis)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法与金融理论的兴起,学术界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思路,又从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研究海外上市现象,并提出了“捆绑理论(BondingHypothesis)”。其主要代表是Coffee(1999)和Stulz(1999)。他们研究的基本前提是:公司控制人(控股股东和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公司控制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于是在掠夺公司资源(包括小股东利益)和促进公司发展之间有一个权衡。海外上市,将控股股东置身于比本土市场更严格的法律和规则下,这就会降低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人收益,但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资金,促进企业良好发展。但对增长缓慢的企业来说,如果他们选择海外上市,则股本的扩张会超过企业盈利的增长,且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还会受到很大约束,因此对那些缺乏发展机会的公司,海外上市的成本是昂贵的。“捆绑理论”认为,海外上市有利于提高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预期,一是减少控制权私有收益,主要通过制约控制人(控股股东和管理层)的行为,包括减少掠夺行为,降低监控成本,扩大股东基础(源于信息披露的要求)。二是方便筹集外部资金以有效利用未来增长的机会。海外上市提高了公司利用发展机会的能力。

Doidge、Karolyi和Stulz(2004)从投资者保护角度研究海外上市溢价现象。他们指出海外上市公司估值高于非海外上市公司,原因是这些公司控股股东的成本低。他们建立了一个海外上市的决定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海外上市对控股股东既有成本也有收益,对于未来增长机会较多的公司,海外上市后由于信息披露和监管的加强,控股股东获得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将降低,但是未来现金流量将大大增加,因此对控股股东而言,收益大于成本。他们提供了关于溢价的一些预测,包括:投资者保护愈弱的国家,其公司海外上市溢价愈高;未来增长机会越高,公司海外上市溢价愈高。他们认为,有好的发展机会和低的成本的公司更倾向于在美国上市。海外上市公司的控制股东利益与其他股东利益更好地协调一致了,他们能更好地利用发展机会。

michael(2002)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补充假说:“个人利益信号假说”(theSignalingofprivateBenefitsHypothesis)他根据信号显示理论分析海外上市是传递公司质量的手段,这有利于投资者区分或辨别公司质量,并对绩优公司有一个更好的估值。当内部控制人打算筹资或者出售其持有的公司股票时,内部控制人会传递出信号暗示公司海外上市后内部人可以从公司获取的控制权收益将大大减少。内部控制人可以从公司获取的控制权收益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潜在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意愿和购买的价格。很明显,如果内部控制人只能从公司获得较少的控制权收益,那么,将会有更多的投资者在较高的价格购买股票,从而提高公司的价值。

(三)熟悉偏好假设(proximitypreferenceorFamiliarity)

按照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分散投资有利于降低风险,投资组合多元化是理性的选择。但实际上,投资组合分散化程度并不高,投资者在投资时有“本土化情结”,即大量投资集中在本国或本地股票,美国投资者主要持有美国股票(美国公司的股票或在美国上市的股票),日本投资者主要持有日本股票(日本公司的股票或在日本上市的股票)。投资行为研究表明,“熟悉偏好”会导致投资组合“本土化情结”,亦影响发行人的融资决定。Sarkissian和Schill(2003)研究海外上市市场选择的倾向,发现地理、经济、文化和行业的“相似性”或“熟悉性”在海外上市地的选择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分别从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和产业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位置的相近,主要是指地理位置的相近;经济的相似,投资者倾向于投资经济相似的公司股票,投资者在消费产品的同时熟悉了公司,产品是公司相关信息的载体,如相对日本电信,投资者更可能投资索尼公司(SonY);文化的相似,包括历史、文化、语言等,有相同的语言或历史渊源(如殖民地等)的国家间信息交流更多、更容易;行业的近似性:行业基础的相似会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熟悉程度。在此基础上,他们进行了两个假设检验:“本土化情结”解决假设,即海外上市克服了“熟悉偏好”,公司倾向于到多样化收益高和熟悉障碍大的市场上市;“本土化情结”反映假设,即海外上市反映了投资者“熟悉偏好”的制约,公司应到多样化收益少,熟悉障碍低的市场上市,即大量公司应在临近国家、有广泛经济联系、文化关系、相似产业背景以及能提供有限多样化利益的国家上市。实证结果证明:海外上市并没提高投资者对不熟悉股票的兴趣,海外上市并不是克服而是反映了投资者的“熟悉偏好”。还有许多研究是从某一方面的相似性或熟悉性进行研究的。

(四)信息环境与企业价值(informationenvironmentandFirmValue)

ChritianLeuz(2004)的研究打开了海外上市研究的新局面。尽管早期有各种不同的假说,也有实证研究表明海外上市确实给企业创造了价值。但是海外上市如何增加企业价值一直缺少实证的数据。ChritianLeuz(2004)从现金流量效应和资金成本效应两个方面,首次实证证明了海外上市如何增加企业价值。而且,他们采用的是ohlson等人的预期资金成本,这使得资金成本的计算更加科学和真实(资金成本的计算目前有两种主要的方法,一种是采用事后的股利增长模型,一种是采取事前的ohlson等人的预测模型。事后的股利模型包括了市场预期的变化,事前的预期模型则主要建立在未来分析师的预期基础上)。最后,他们的研究是大样本的跨国研究,这就突破了数据样本小的限制。

Lang、lins和miller(2004)进一步研究了海外上市通过什么途径降低资金成本。他们从信息环境改变的角度研究海外上市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他们认为投资者的风险认识和评估能力决定公司价值,主要以分析师的预测作为信息环境的变量,从跟踪的分析师数量和分析师预测的准确度进行分析,认为海外上市增加了市场信息获取量,减少了分析师跟踪成本,导致更多分析师的关注,并提高了他们预测的准确度,这样有利于拓宽潜在的投资者基础,并减少了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资金成本。他们的实证研究发现,非美国股票一旦在美上市,不仅伴随着分析师的增加,而且他们预测的准确度提高,从而公司有更高的估值。以28个国家4859个公司中235个在美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考察,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其分析师多了2.64个(中位数为4个),其预测准确度提高1.36%,公司价值(tobin’sQ值)亦更高(Doidge的“海外上市溢价”效应)。而对少数股东权益保护较弱国家的公司或家族企业或管理层控股的公司,这种效用更明显。这说明信息中介为少数股东权益保护极少的公司提供了最大价值。因此,公司信息环境在资本成本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一)从市场分割角度进行研究

刘昕(2003)以市场分割理论为基础,以a股及H股折价现象为切入点,研究股票市场分割及其消除的问题,揭示了投资限制、资本控制、投资者差异、交易制度、交易成本、信息流障碍等是促成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影响上市公司股价、回报和风险,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因素造成双重上市a,H股价格差异的贡献程度和消除市场分割的办法。田素华(2002)主要分析了境内外交叉上市的28家H股与a股ipo价格差异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认为市场环境、投资者理念、发行方式等是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

(二)从公司治理角度进行研究

王立彦(2002)研究了19家同时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的公司从1993年到1999年5年里,根据两个不同会计准则编制的两套报表的披露差异,结合“市场回报率-会计收益相关模型”和“市价与账面价值比分析模型”对报表中的一些关键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套报表之间的会计收益数据调整值和股东权益数据调整值对股票市场年度平均回报率和市价与账面价值比有显著的影响,即这些调整能够增加会计衡量与市场回报率之间的相关性,这两套财务报表的会计数据之间的确存在价值相关关系,从而验证了海外资本市场要求中国国内公司在其市场上上市必须披露两套报表政策的合理性。作者还分析了导致报表数据差异的会计准则差异和公司治理结构差异。

卢文莹(2003)分析海外上市如何改善上市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从法律监管、会计水平、上市后股票的流动性、价格发现和不同会计准则下信息披露水平等方面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第一,在海外上市后,企业可以受到更加透明的监管,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得以加强,公司治理结构更趋完善。第二,海外上市具有价格发现功能。中国国内的上市公司具有在不发达的资本市场条件下所形成的特殊股权结构,因而通过海外上市可增加股票的交易量和流动性并有利于价格发现。第三,实证表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中国会计准则所提供的会计盈余数据对投资者更具决策有用性。海外上市公司通过改组上市,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而且改善了本国的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和会计水平,最终提高了公司的收益水平,改善了市场表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

范钛(2005)研究了中国企业aDR海外上市前后绩效与风险的变化。他利用GaRCH(1,1)模型和事件研究方法,对1991-2004年在美国aDRs跨市场上市a股公司的风险、收益、波动性特征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aDRs上市并没有起到提升中国企业的市场价值、增加股票流动性的预期作用。他们将这一特殊现象归结于中国企业aDRs发行方式和a股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高程度分割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

以上这些研究都是着重海外上市某一方面的问题研究,如对海外上市中折价现象(H股股价相对于a股股价的差额)、国内与国际财务报表信息差异以及公司治理相关性问题的研究,而且集中在同时发行a股与H股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

三、文献评述与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市场分割理论和理论都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尚没有完全对外开放,所以国外的市场分割理论并不完全适用。此外,许多国有企业到海外上市是政府推动的,因此理论也不完全适用。要理解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动机及其影响,我们必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框架,在适用于成熟资本市场的基本理论基础上考虑中国制度环境下的一些特殊因素。

国内尽管已经有一些关于企业海外上市的研究,但是系统严格的实证研究较少,而且已有的研究都偏重海外上市的某一方面的问题,如市场分割现象、国内与国际财务报表信息差异以及公司治理的相关性等。而且,已有的文献往往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支持。对于海外上市通过何种途径使企业有更好的估值,国内的研究更少。因此,以海外上市的捆绑理论为主要框架,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企业海外上市的动机

在理论上,企业海外上市的动机主要有融资、改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知名度等。在实证研究上,可以从企业声誉、公司治理、融资、产品外销比例等因素分析海外上市动机,并深入分析不同的企业海外上市动机有何不同。国有企业是否还由于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而使得其海外上市动机与非国有企业不同。

(二)研究企业海外上市的市场反应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已有的研究往往使用年度数据的横截面分析法,但这并不能观察海外上市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此,在实证方面可以考虑采用“事件研究方法”研究海外上市的市场反应。事件研究法是现代金融学的经典研究方法,它用Capm模型计算超额收益,研究贷款公告的市场反应,而且也便于实证结果的国际比较。我们同时也会使用横截面分析法作为补充,以达到更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

(三)研究市场反应的影响因素

在海外上市的市场反应中,中国企业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有的企业先到海外上市,后回到a股上市,市场对其如何反应,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研究结果也对a股市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进一步研究市场反应的影响因素,包括公司治理、圈钱、市盈率差异等。

(四)企业海外上市的长期绩效

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中,还可以深入比较其配对样本,上市前后的绩效改善。企业绩效这里可以采用财务利润指标,以深入揭示海外上市后绩效的改善。

(五)海外上市对预期资金成本的影响

传统上已有一些文献研究了海外上市和投资者保户对事后资金成本的影响。对海外上市与预期资金成本影响的研究较少。而且,计算预期资金成本在当前至少有四种方法,因此将来一方面要扩大样本的区间年限,另一方面还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以深入揭示预期资金成本及其影响因素。

(六)从信息环境和盈利质量角度揭示溢价动因

海外市场研究篇5

关键词:上海展览业;市场特征;统计分析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在发展会展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市场、交通以及区位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在成功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等大型活动的带动下,上海展览业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2007年间,每年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上海光大会展中心等主要展览场馆举办的展览会数量平均为390个,位居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最重要的会展城市之首,展览业已经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挥会展业在推动城市建设、促进商业贸易以及拉动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上海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培育国际会展品牌,发展都市特色旅游产品。建设若干大型旅游基础设施,推动会展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

那么,怎样才能确保上海展览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实现“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呢?毋庸置疑,这一目标的最终完成,需要得到政府、企业以及教育研究机构等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不过,我们认为在所有这些工作中,加强会展行业研究、准确把握市场发展态势是其中的基础和重点。因为不管是政府对会展行业监管措施的制定还是会展企业经营决策的形成,如果缺乏对整个行业的准确把握,科学的决策将难以形成。然而,从目前关于上海展览业的研究现状看,虽然来自不同机构的研究人员已经从不同视角对上海展览业的市场特征和发展态势做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但是由于缺乏官方统计资料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大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以表象为基础的一般性的行业描述和定性分析,缺乏以调研数据为基础的对整个行业发展态势的定量研究和科学论证。鉴于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作者带领的研究团队获取的第一手调研数据为主要资料来源,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上海展览市场的主要特征做出更有说服力的分析。

一、对已有文献的简要回顾与评析

从已有文献看,目前关于上海会展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层面:一是从宏观层面对上海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的研究,如陶婷芳(2003)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发展会展经济对上海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上海发展会展业所需要的条件作了论证;郑建瑜(2000)、王云玺(2006)从上海会展业的历史背景、发展环境、市场制约因素等方面分析了上海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二是从会展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出发,对会展业与旅游业互动影响的研究,如董宝萍等(2005)从上海会展旅游业发展条件、会展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了会展业的旅游效应;盛婷等(2007)从分析影响会展旅游发展的因素出发,提出了上海会展旅游的发展策略。三是对会展市场结构与市场特征的分析,如过聚荣(2006)以2005年在上海举办的15家展览会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生产要素、结构因素、环境优势以及文化优势等角度,对上海展览业市场环境做过一些定量分析;曹征(2005)对上海展览会和展览公司的集中度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上海展览业为中等偏弱的寡占型市场结构等结论,并据此提出了强化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等方面的对策建议。四是针对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专题研究,如陈非等(2007)利用出行行为理论分析了世博会游客的交通方式选择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游客集散模式。毫无疑问,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系统了解上海展览业的市场特征和发展态势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由于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以及数据资料等方面的缺陷,导致上述研究成果至少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方面,从研究范围来看,绝大多数文献从广义会展概念出发,将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多种类型的会展活动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这种“大杂烩”式的研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局限于对整个行业的泛泛而谈,无法从中了解某一具体细分市场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这些已有的研究绝大多数局限于以会展业发展中出现的事件和现象为依据而进行定性分析,缺乏建立在大样本调研基础上的更加科学的定量研究。

同这些前期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本文以作者带领的研究团队对上海展览业连续3年的跟踪调查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从展览业的行业类型、参展商和专业买家对展览市场的评价、不同市场影响因素对展览市场影响的强度四个核心层面,对上海展览业的市场特征和发展态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推进上海展览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上海展览会的行业类型

由于展览会在本质上是为贸易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因而一个地区或城市是否适合发展会展业、能够举办哪些类型的展览会等,通常不是由某个人或者某家机构的主观意志决定的,最终取决于该城市或者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规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等。通过研究展览会的行业类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特征和热点,而且对于会展企业选择可行的展览会主题同样具有重要价值。那么,上海的展览会主要集中在哪些行业呢?下面的数据集中反映了2006年和2007年在上海主要展览场馆举办的展览会的行业分布状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06年至2007年间,上海展览会的行业分布从总体上呈现出3个比较明显的特征:(1)“化工/能源/环保”等工业类展览会与“房产/建筑/装潢”等消费类展览会并驾齐驱,构成上海展览业的两大市场主体;(2)展览会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60%以上的展览会集中在“房产/建筑/装潢”、“服饰/皮革/纺织”等8个主要行业;(3)在大多数行业的展览会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不同年份之间具有比较明显的年度热点,例如2007年“教育/培训/艺术”领域的展览会与2006年相比出现了跳跃式的增长。

上海的展览会在行业类型上之所以呈现这些特点,我们认为与上海最基本的社会经济特征以及不同年度的社会热点密切相关。首先,上海是重要的工业制造业基地。据统计,2007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938.63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六个重点发展的工业行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5%。“化工/能源/环保”、“通信/通讯/电子”等工业类展览会之所以在上海展览业中雄居龙头地位,我们认为主要与上海在这些领域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有关。其次,上海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稳居全国前列。2007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23623元,比上年增长14.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0222元,比上年增长11%,城乡居民较高的收入水平为消费类展览会的举办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房产、建筑、装潢”、“服饰、皮革、纺织”等消费类展览会之所以能够位居上海展览会行业类型的前列,显然这与由较高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而引发的旺盛的消费需求有关。最后,以人才招聘会为主体的“教育、培训、艺术”类展览会之所以成为2007年上海展览会中的热点,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持续增长而带来的较多的就业机会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所带来的就业压力有关。

三、参展商对上海展览市场的认可度评价

作为展览业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参展商对整个展览市场认可与否是决定这一市场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那么,海内外参展商对上海展览市场是如何评价的呢?为了弄清这一问题,2007年我们从展览业的业务特点出发,选用展览会组织、买家邀请、现场管理与服务等7项核心指标为研究对象,运用“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法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在上海举办的10个展览会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以这次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运用SpSS13.0的相关分析方法作为分析工具,对参展商对上海展览市场的评价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海内外参展商对上海举办的展览会总体上基本认可。其中,国内参展商对7项核心指标的评价均值为3.54,海外参展商为3.55,而且两者均呈现“负偏分布”,表明大部分参展商的实际评价要高于这个均值。这说明,海内外参展商对上海展览会的评价都在“一般”以上,接近“比较好”的水平。

此外,从参展商对各项具体指标的评价来看,国内参展商对上海办展环境的评价最高,评价均值为3.85,其次为展览会组织工作,评价均值3.55;而对展品运输和买家邀请工作评价较低,评价均值分别为3.40和3.44。海外参展商与国内参展商对展览市场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海外参展商对展览会组织工作评价最高,评价均值为3.72,其次为上海办展环境,评价均值为3.70;而评价较低的选项同样为专业买家邀请和展品运输工作,评价均值分别为3.29和3.44。这一结果表明,尽管由于文化背景、参展预期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国内和海外两个参展群体对同一因素做出不同的评价,但是从总体来看,在对所有因素的评价中,两个群体都对上海的办展环境和展览会的组织工作较为认可,而对专业买家邀请和展品运输工作做出了较低的评价。

四、不同测度指标对上海展览市场的影响强度

以上我们以实地调研资料为基础,详细分析了参展商对展览会组织、买家邀请等7个与展览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的评价状况。但是,展览会作为一种受制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性社会经济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上述这些因素哪些处于主要地位、哪些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呢?弄清这一问题对我们有重点地采取措施推动展览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运用SpSS13.0的相关分析方法,就参展商继续参展的意向与其对展览会组织、买家邀请等7个因素的评价进行了相关分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国内参展商继续参展的意向与其对表3中罗列的展览会组织等7项主要指标的评价都呈现出比较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其中相对于其他指标来说,参展商继续参展的意向与其对展览会组织和专业买家邀请两项工作的相关度最高,斯皮尔曼(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415和0.403;与国内参展商相比,海外参展商继续参展的意向与其对展览会组织、专业买家邀请、现场管理与服务以及展馆软硬件设施4项因素的评价相关度较高,而与其展台搭建、展品运输以及办展环境3项因素的评价状况相关度较低。这说明,展览业能否持续增长,尽管受到展览会组织水平、场馆设施、展览会配套服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在这些因素中,展览会的组织、专业买家邀请、现场管理与服务等组展商方面的工作以及展馆的软硬件设施对参展商是否继续参加展览会的影响较为显著。

五、专业买家对上海展览市场的认可度评价

如前文所述,由于展览会在本质上是一个为参展商和专业买家提供合作机会的贸易平台,因而展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需要得到参展商的认可,同时还要得到专业买家的认可。那么,专业买家对上海展览会的评价如何呢?我们同样在运用“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法进行问卷设计的基础上,选取了展览会组织工作、参展商数量和质量等5个指标,采用课题组2007年采集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13.0作为分析工具,对专业买家对上海展览会中的各项具体工作及相关因素的评价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海内外专业买家对展览会的评价总体上高于参展商。其中,国内专业买家对上海展览市场的评价均值为4.01,达到“比较好”的水平;海外专业买家的评价均值为3.87,接近“比较好”的水平。而且两者均呈现“负偏分布”,表明大部分专业买家的实际评价要高于这个均值。此外,就具体指标来看,海内外专业买家对上海办展环境都给出了最好的评价,其次为展馆的软硬件设施。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专业买家评价最低的选项中,国内专业买家为“现场管理与服务”,而海外专业买家为“参展商数量和质量”。

六、结论和启示

海外市场研究篇6

【关键词】邮轮旅游;邮轮经济;研究进展;国内研究

一、引言

起源于20世纪初的邮轮,一直被作为跨州乘客、邮件运送的基本交通工具。随着航空业务投入民用服务后,跨海客轮日渐衰败,邮轮公司迅速转变思路,通过高档餐厅、奢华酒店、娱乐设施、康体中心等项目,以及沿途魅力航线,使邮轮旅游迅速成为体现奢华、高雅的旅游方式之一。近年来,国际邮轮产业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2010年中国沿海接待国际邮轮的港口共计16个,运营国际邮轮20余艘。参加邮轮旅游的出境中国大陆游客约40万人次,乘坐邮轮来华的国际游客约23万人次。随着旅游业发展正在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旅游业正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国内邮轮旅游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并分析近十年来的邮轮旅游研究文献,廓清国内邮轮旅游研究的思路和内容,以期能对国内相关研究有所借鉴。

二、研究文献分析

(一)文献选取

为掌握近年来国内邮轮旅游研究进展,本文选取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分别以“邮轮旅游”、“游轮旅游”、“邮轮产业”、“邮轮经济”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期限为2002年―2011年共10年,通过对所搜文献的甄别和筛选,确定了99篇邮轮旅游研究文献,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样本。

(二)文献分类

对各年份研究文献进行比较(图1),从邮轮旅游本身看,可将学者关注领域主要分为相关概念研究、国内外发展研究、邮轮旅游产品研究、邮轮旅游市场研究、国内竞合研究、邮轮经济效益研究、邮轮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等7个方面,各类研究文章数量如表1所示。

(三)研究方法

对邮轮旅游文献梳理分类可得,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一般描述性研究、一般性定量研究、构造模型研究、复杂性统计研究等4类,对文献进行分析如表3。

三、研究内容分析

(一)相关概念研究

Cruiseship译作邮轮或游轮,目前国内关于邮轮旅游相关概念与综述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游轮”与“邮轮”没有明确定义,研究者定义“邮轮旅游”多从文字表面出发,程天柱(2003)[1]认为“邮轮”、“邮船”己是过去的名词,从现代海洋旅游业发展的角度讲,应称之为做“游船”为宜,强调“游”之功能。詹伟芳(2008)[2]通过对国外邮轮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出邮轮旅游发生机制(见图2)并参照世界旅游组织(theworldtourismorganization)对旅游者的定义对邮轮旅游定义如下:离开惯常环境连续时间不超过12个月,搭乘邮轮在海上巡游而非工作目的,途中停靠某地作短暂逗留,即使逗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人。

(二)国内外发展研究

自19世纪20年代邮轮旅游在国外兴起,先后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阶段,邮轮旅游研究体系已经比较完整,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有宏观到微观,主要涉及基本概念、对区域经济影响、游客行为、旅游目的地、旅游航线、旅游安全以及发展战略等方面,因此国外相对成熟的研究体系对国内邮轮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国内外对比研究中,程爵浩(2004)[3]研究了全球邮轮公司的经营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阶段、发展方向等;刘军(2008)[4]认为世界邮轮经济富于国际性、网络性、垄断性和高端性的产业特征,作为滨海港口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更是城市的战略选择,我国也要以之为鉴,抓住发展机遇,提高我国在国际邮轮旅游中的竞争力和地位;潘勤奋(2007)[5]在研究邮轮经济特点和邮轮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邮轮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为我国邮轮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余科辉等(2007)[6]认为由国际邮轮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可知,我国应从港口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发展邮轮经济,增加邮轮旅游潜在的顾客数量;田言付(2010)[7]研究了国际邮轮游客对三亚港口旅游接待的挑战;王莹等(2010)[8]通过对比欧美等国家邮轮旅游业的发展条件与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从加快母港建设、包装设计邮轮旅游线路、培育本土邮轮旅游品牌公司、引导邮轮旅游消费等角度提出了浙江省邮轮旅游的发展对策。

(三)邮轮旅游产品研究

邮轮旅游作为一种半自助度假旅游产品,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术界对邮轮旅游产品研究逐渐开始关注,自2000年开始,深圳中达集团、上海万邦集团、北海茗花豪华邮轮服务有限公司等国内企业初步进入邮轮旅游产品的经营领域。目前我国邮轮旅游产品主要由大旅行社组团、国际游轮公司自行销售、旅行社包销等方式实现。

郑惠(2009)[9]在供给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发现市场供给和旅游者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内邮轮旅游发展的产品开发对策;孙玉琴(2010)[10]通过对我国海洋旅游资源与可开发的海洋旅游产品进行分析,为有效利用海洋资源,打造既具有区域特色又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旅游产品,构建了我国海洋旅游产品体系(见表4);兰珊珊等(2010)[11]通过构建邮轮旅游产品感知价值评价模型,认为新奇、享乐和控制这三个情感因素在度假者邮轮体验的价值感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邮轮旅游市场研究

邮轮旅游市场研究主要包括市场分布及特征、供给、需求、营销等方面。李艳松(2011)[12]指出欧美邮轮旅游趋近饱和,国际邮轮产业正将发展重点转向亚洲等新兴市场,中国沿海已初步形成依托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形成的东北亚邮轮港口群、依托珠江三角洲和环北部湾形成的东南亚邮轮港口群和依托海峡西岸和台湾岛形成的(台湾)海峡两岸邮轮港口群,中国正日益成为全球邮轮产业的新中心;杨敏(2009)[13]根据中国邮轮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了目前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并对邮轮旅游市场定位、了解邮轮旅游需求、市场营销、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做出对策分析;伍建海(2010)[14]以游客为研究主体,分别从游客、旅行社和邮轮公司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国内邮轮旅游市场的发展对策。

另外国内学者对邮轮旅游市场营销也做了相关研究。贾亚顺(2010)[15]通过对国际三大邮轮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探求了三大国际邮轮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营销策略;孙丽坤,乔勇(2010)[16]将顾客价值空间模型引入到邮轮旅游营销领域,提出了邮轮旅游营销中提升顾客价值的策略;程爵浩(2010)[17]认为我国邮轮经济尚未形成体系化的产业全貌,影响到我国邮轮港口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系统、全方位构建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基础体系;徐虹,高林(2010)[18]将供应链的模型引入到旅游业中,构建了以邮轮公司为核心的邮轮旅游供应链模型,从供应链的视角分析了邮轮旅游产业的构成及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叶欣梁,孙瑞红(2007)[19]从旅游者角度分析游客对邮轮产品的需求,提出上海邮轮旅游市场开发的目标定位;刘艳(2010)[20]针对天津邮轮旅游市场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王冠兰(2009)[21]探究了嘉年华邮轮公司的市场布局结构及特点、客源市场、经营效益,与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了对上海发展邮轮业的对策和建议。

(五)国内区域竞合研究

中国作为世界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沿海分布着大连、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厦门、深圳等众多港口城市的优良海湾。张广海等(2009)[22]通过构建区划评价模型,运用系统聚类分析与三维魔方图方法将中国大陆53个沿海城市划为海洋旅游优化开发区、海洋旅游重点开发区、引导开发区、与适度开发区;聂莉,董观志(2010)[23]建立了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城市邮轮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深入比较各港口城市之间邮轮旅游的差异;蔡晓霞、牛亚飞等(2010)[24]根据港口支持条件、旅游资源潜力、旅游市场潜力、旅游企业运营能力、城市经济支撑能力、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等六个方面因素构建邮轮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城市发展邮轮产业潜力进行评价(如图3)。

国内研究者在研究我国整体邮轮市场的同时,也将视角细化到各港口城市进行微观研究。姜秀敏(2006)[25]从市场与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对上海邮轮经济发展的潜力进行分析,认为上海邮轮旅游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在游客量和邮轮旅游产品潜在供给能力,加之上海的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的优势,适宜邮轮经济的发展;李玉华(2010)[26]通过对上海邮轮旅游Swot分析,也得出同样结论;骆培聪等(2011)[27]对海峡西岸经济区邮轮旅游发展进行Swot分析,建议推动以厦门为中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邮轮旅游的发展;孙亮亮(2008)[28]对厦门港邮轮经济发展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张等(2010)[29]对青岛邮轮旅游市场的现状及潜力进行分析,认为青岛将成为国际邮轮公司青睐的邮轮挂靠港城市,向中国北方重要邮轮母港的方向努力;于德全(2008)[30]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全面研究了大连邮轮母港竞争力;曲向华(2008)[31]提出了珠海发展邮轮经济的相关对策;亓元等(2010)[32]则通过中国港口城市邮轮产业竞争力测度对三亚邮轮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总体来看,国内有关邮轮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沿海区域各主要城市的研究,中国邮轮旅游将以上海为中心港,深圳、天津分别为南北方区域中心港,辅以青岛、大连、宁波、厦门、海口等为主要港口的整体空间格局。

(六)邮轮经济效益研究

邮轮经济是由邮轮产业的运行与发展而推动、拉动相关产业,形成多产业共同发展的经济现象,邮轮产业自诞生以来因1:10-14的经济带动比例系数被称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国内研究者多从其经济属性研究邮轮旅游如何能够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在区域邮轮旅游经济研究方面,胡建伟,陈建淮(2004)[33]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分析了上海发展邮轮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形成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郭明珠(2009)[34]全面分析了珠三角邮轮经济发展;董观志(2005)[35]分析了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现状、意义、存在问题与对策。

邮轮经济作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学者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其进行了诸多研究。潘勤奋(2007)[36]对邮轮经济定义为:由邮轮抵达之前、抵达、停靠、离开邮轮码头所引发的一系列产品与服务的交易,包括港口补给、码头服务和邮轮游客、工作人员离船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所引发的综合经济现象,并总结了邮轮经济的三大属性,即节点经济、本土经济、集聚经济,在此基础上,顾皓(2008)[37]认为邮轮经济效益主要分为游客与船员在母港的消费和邮轮公司所需的服务消费;张晓娟(2008)[38]、栾航(2008)[39]分别研究了邮轮旅游经济效应及其传导机制、邮轮港口对区域经济带动量。从整体来看,邮轮旅游经济属性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七)邮轮发展战略研究

邮轮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主要包括我国邮轮旅游发展模式、发展趋势以及战略选择等方面。林越英(2005)[40]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等方面,对海洋旅游开发包括邮轮旅游产业在内的相关战略进行了初步探讨;黎章春、丁爽等(2007)[41]对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可行模式与对策进行分析;崔婷婷(2009)[42]将目前我国邮轮旅游的发展趋势概括为:核心形式刚刚起步,延伸形式多却散,精品少,远洋型和近洋型邮轮旅游国内还是刚刚起步;杨丽芳(2009)[43]对中国发展邮轮经济进行Swot分析,界定中国邮轮经济发展的空间目标,提出中国邮轮经济的空间战略选择。

此外还有少部分学者从邮轮旅游安全、邮轮旅游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四、研究内容评价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分析,本文从研究的基本方向、主要热点以及存在问题三个方面,对国内近十年的邮轮旅游研究进行评价。

(一)基本方向

国内邮轮旅游研究经历了研究区域逐渐扩展、研究内容不断细化的过程。邮轮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随着研究逐渐深入,其研究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从国家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进行宏观战略角度研究到区域邮轮产业专题研究,到城市邮轮旅游发展研究,再到邮轮旅游产品、市场、线路研究,学术界研究的对象呈现具体化、微观化;在注重邮轮旅游市场供给研究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市场需求的研究;而从邮轮旅游主体到周边服务配套设施,从有形产品到无形服务的研究说明研究的全方位、多元性。

(二)研究热点

尽管国内对邮轮旅游研究的研究逐渐深入细化,呈现出全方位研究的特点,但从文献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邮轮旅游的研究存在以下热点:

1.邮轮旅游经济效益研究

邮轮旅游的较高经济带动系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从文献的数量来看占总数的近1/3,研究者从推动制造业、运输业、服务业、金融业等角度阐述发展邮轮旅游的巨大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研究成为邮轮旅游研究的基本主线,较为准确的体现了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特征和邮轮旅游市场特征。

2.邮轮旅游城市竞合研究

从样本来看,对港口城市和沿海区域的邮轮旅游发展研究是目前国内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主要表现在单个城市的邮轮产业发展对策、全省邮轮旅游战略布局研究以及我国东部沿海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珠三角经济区以及北部湾经济区邮轮旅游发展竞合关系研究。

3.邮轮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邮轮旅游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刚刚起步,而在欧美国家已经基本成熟,因此国内邮轮旅游市场与国际市场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邮轮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如产品价格、产品时间等所出现的结构性失衡。国内研究者多从产品设计、市场供需、营销宣传等角度探讨,以期构建适合我国客源实际需求的邮轮旅游产品,对接国际邮轮旅游市场。

(三)存在问题

1.理论研究不足

由于我国邮轮旅游发展与国际邮轮旅游发展存在时间差,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成果数量也较少,虽然部门学者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邮轮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从一个或多个方面对我国邮轮旅游发展进行研究,但目前还缺乏完整的分析框架从整体角度全面展现邮轮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研究方向单一

目前国内有关邮轮旅游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港口城市建设、邮轮市场特征、邮轮经济效益、区域发展战略等角度,而针对邮轮、邮轮旅游者、游轮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研究少之又少,表现为客体研究多、主体研究少的特征。在研究文献中很少有对邮轮旅游安全方面的研究。

3.旅游行业介入滞后

4.旅游文化缺失

由于我国邮轮旅游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学术界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均倾向于邮轮经济如何健康快速的发展,更多的探讨硬件设施、管理体制、市场运行,在已有的文献中还没有学者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研究邮轮旅游。

5.定量研究不足

从梳理的文献来看,国内大部分文献的研究方法为简单的定性描述,主要集中在通过描述世界邮轮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海洋旅游资源的赋存特征、沿海城市港口建设条件来分析我国发展邮轮旅游的优势和机遇,进而提出邮轮旅游发展对策,基本采用“现象―问题―对策”模式,只有10%的文献采用数理统计和构建模型的方法,对邮轮旅游现象缺乏定量研究。对邮轮旅游的研究应当定性与定量研究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

五、结论与展望

总体来说,国内邮轮旅游研究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研究者开始从理论角度构建游轮旅游研究体系,研究内容趋于细化,研究方法也逐渐多样。我国邮轮旅游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在引入国外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环境状况以及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完善,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旅游业发展的邮轮旅游的理论体系和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代旅游业迅猛发展,国民休闲度假需求日渐迫切,相信凭借诸多沿海城市适宜发展邮轮旅游的有利条件,在政府的合理规划建设,规范管理下,我国邮轮旅游一定会早日与国际接轨,成为国际知名的邮轮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

参考文献:

[1]程天柱.从“邮轮”到“游船”[J].科技术语研究,2003(4):27-28.

[2]詹伟芳.国外游轮旅游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2):118-123.

[3]程爵浩,高欣.全球邮轮旅游市场发展研究[J].世界海运,2004(04):25-27.

[4]刘军.世界邮轮经济发展的路径方向[J].上海经济研究,2008(10):105-107.

[5]潘勤奋.国际邮轮经济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和产业,2007(10):14-17,24.

[6]余科辉,刘志强.世界邮轮旅游目的地与邮轮母港研究[J].商业经济,2007(7):94-95.

[7]田言付.国际邮轮游客对三亚港口旅游接待的挑战[J].中国港口,2010(1):21-25.

[8]王莹,徐月异.国际邮轮旅游发展及对浙江省的启示[J].江苏商论,2010(9):123-126.

[9]郑慧.基于中国旅游者需求的邮轮旅游产品开发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0]孙玉琴,甘胜军.我国海洋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及上海的选择[J].企业经济,2010(03):143-145.

[11]兰珊珊,陈雪琼.游轮度假者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研究[J].企业活力,2010(07):37-40.

[12]李艳松.中国邮轮市场发展初探[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02):79-80.

[13]杨敏,陈娟.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开发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04):96-97.

[14]伍建海.国内邮轮旅游市场发展探析[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5):279-280.

[15]贾亚颀.国际邮轮公司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商界,2010(02):155,157.

[16]孙丽坤,乔勇.基于顾客价值空间模型的我国邮轮旅游营销策略探析[J].企业经济,2010(08):156-158.

[17]程爵浩.中国邮轮经济的发展形势及其若干问题[J].港口经济,2010(02):27-28.

[18]徐虹,高林.基于供应链视角的邮轮旅游刍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2):58-62.

[19]孙瑞红,叶欣梁.上海邮轮旅游市场开发的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03):165-169.

[20]刘艳.天津邮轮旅游市场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2010(08):71-72.

[21]王冠兰.嘉年华邮轮公司市场布局与经营效益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2]张广海,刘佳.中国大陆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1-8,55.

[23]聂莉,董观志.基于熵权-topSiS法的港口城市邮轮旅游竞争力分析[J].旅游论坛,2010(06):789-794.

[24]蔡晓霞,牛亚菲.中国邮轮旅游竞争潜力测度[J].地理科学进展,2010(10):1273-1278.

[25]姜秀敏.上海邮轮经济发展的潜力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6

[26]李玉华.上海开发邮轮旅游的Swot分析[J].特区经济,2010(06):47-48.

[27]骆培聪,张莹莹,畲赛芬.海峡西岸经济区邮轮旅游Swot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6,83-87.

[28]孙亮亮.厦门港发展邮轮经济研究[D].上海:大连海事大学,2008.

[29]张,曹睿等.青岛国内邮轮旅游市场现状与潜力调查分析[J].消费导刊,2010(04):1-4.

[30]于得全.大连邮轮母港竞争力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31]曲向华,赵凛.珠海发展邮轮经济对策初探[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8(05):47-50.

[32]亓元,单德朋.中国港口城市邮轮产业竞争力测度―兼论三亚邮轮产业发展[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02):35-41.

[33]胡建伟,陈建淮.上海邮轮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2004(01):42-46.

[34]郭明珠.珠三角邮轮经济发展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9(36):63-64.

[35]董观志,孟清超.中国邮轮经济发展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08):8-9.

[36]潘勤奋.我国邮轮经济发展对策[J].综合运输,2007(07):25-27.

[37]顾皓.现代邮轮的发展与邮轮码头的经济效益[J].中国港口,2008(11):56-57.

[38]张晓娟.邮轮旅游经济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39]栾航.邮轮港口对区域经济带动量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40]林越英.中国“新东部”与海洋旅游开发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5):91-96.

[41]黎章春,丁爽.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9(09):175-177.

[42]崔婷婷.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Z].港口经济,2009(06):55-57.

[43]杨丽芳.中国邮轮经济的空间战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9.

progressofDomesticResearchonCruisetourisminthepastDecade

DuanZhi-yun,Huangan-ming

(HuaqiaoUniversity,Quanzhou362021)

abstract:withorganizingandselecting99articlesoncruisetourisminthepastdecadefromCnKi,thispaperhasdiscussedandanalyzedthedomesticresearchcontextandprogressofresearchresultsoncruisetourisminthepastdecade.thispaperhassortedthecruisetourismdevelopmentfromthefollowing7aspects:researchonrelatedconcepts,researchondomesticandinternationaldevelopment,researchoncruisetourismproducts,researchoncruisetourismmarket,researchondomesticcompetitionandcooperation,researchoneconomicbenefitsofcruiseandresearchonstrategyofcruisetourismdevelopment.andthispaperhastriedanalyzingandhavinganexploratorydiscussionontheresearchfocuses,inordertogivesomereferencestothedevelopmentofdomesticcruisetourisminthefuture.

Keywords:Cruisetourism;Cruiseindustry;progressofResearch;DomesticResearch

海外市场研究篇7

[关键词]跨国公司;研发;投资

[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2-0033-03

[作者简介]蔡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投资。(上海201102)

一、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在我国的扩张与实施

2003年以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规模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在2002年到2003年7月的一年半的时间内,大多数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研究人员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例如,微软亚洲研究院和爱立信中国研发总院的研究人员的规模扩大了2倍,诺基亚中国研发中心的研究人员的数量增长了3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的研究内容多以应用研究为主,前沿基础研究的内容较少。据推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将呈现以下趋势。研发机构的总量将迅速增长。

2005年8月举行的韩国三星集团“中国地区研发战略会”上,三星表示要把中国建成三星集团的第二个研发基地,使中国成为三星在全世界的研发中心。三星电子Cto(首席技术官)李润雨副会长表示:“中国是三星集团的战略要地,今后要把中国建成三星的全球研究开发中心,为此,对以往设立的研究所以及法人研发部门要进一步的强化,提高本部与法人之间、各法人之间的集团协作能力。”

截至2004年底,韩国三星对华累计投资额40亿美元,2004年在华营业额约为240亿美元,占三星集团海外营业总额的22%,其中,在中国大陆的营业额为160亿美元,出口额为92亿美元。进入2005年,三星加大了在中国的发展步伐。

无独有偶,世界500强和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西门子已经把中国定为西门子全球重要的研发基地,将进一步加大其在华的研发力度。2004年以来,西门子在信息通讯,自动化与控制,电力、交通、照明、医疗、家用电器等领域共提出了700多项专利申请,成为在华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最近,西门子公司上海中心――华东总部落户杨浦知识创新区。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韩正,西门子股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柯菲德出席奠基仪式。西门子华东总部位于上海的大连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预计2008年11月正式启用,届时这里将接纳2000多名员工,包括强大的研发阵容。

可见,随着中国作为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地位的逐渐形成和加强,向中国转移研发能力、提升其在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已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共识。

二、跨国公司投资研发扩张与实施的特征及其动因

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指的是:跨国公司在其经营战略作用下对东道国进行的以研究发展项目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研发投资是其价值链布局的要求,是公司发展战略,产业的国际化进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竞争环境的氛围所决定的也是与东道国政府的政策措施等因素相关的。

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类型一般为:纵向一体化战略和横向一体化战略。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其对外研发投资的主要是为了将公司的一些成熟技术打出去,以不断开拓东道国市场,适应东道国市场变化的需要。处于这类分工战略模式下的研发投资大多是适应型或专用技术型的项目。其技术水平的提升,主要取决于东道国市场的规模、竞争程度和成长的潜力;实施横向一体化分工战略,对外研发投资的主要则更多地考虑技术的增长性和竞争力。因为这种研发项目的投资是公司研发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公司生产和经营战略的总体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其项目投资是非常注意在母公司现有技术基础之上的增长性和创新性。

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反映: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和地区对一项产业或行业的投资和经营程度通常是由跨国公司在产业中的投资份额和市场份额来表示。研究表明:产业投资份额和市场份额越高,投资的研发项目也就越多,规模也就越大。

在投资研发中,资源的利用主要反映了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研发能力,基础设备,研发成本以及研发人员的可被利用水平。投资研发规模与上述因素之间存在着显著性正相关。也就是说,东道国的研发资源越丰富,消化吸收能力越强,来自跨国公司的研发项目就越多,规模就越大。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研发,投资的竞争环境既包括各行业产品生产与销售的竞争,同样也包括研发投资本身的竞争。特别是后者的竞争一旦形成,那么就会吸收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更多的研发投资,形成产业或行业的集聚效应和加速发展的格局。

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研发扩张与实施的集中表现在:

1.设立研究与开发中心,建立产品研究开发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基础技术研究中心,综合性研究与开发中心等。如:跨国公司已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100多家研发中心,其中仅摩托罗拉公司在电子领域就设立了几十家研发中心。

2.进行高科技项目和公司的投资,对高科技项目投资参股、收购兼并和独资创立公司等。如联合利华技术研究中心,杜邦科技中心,上海贝尔和上海日立的部级技术研发中心。

3.建立研究发展战略联盟,联合研究与开发、交换技术与专利、技术标准的统一等。如跨国公司上百家设立在生产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和各种利用灵活投资方式和合作方式建立的研发机构和实验机构等。

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设立研究开发机构需要同时具备5个条件:该国家或地区是某一产品的中心市场,市场具有成长性和较大的市场容量;跨国公司在该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基地已发展到较大的规模;该国家或地区具有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该国家或地区拥有大量的素质较高而工资水平较低的科技人员;跨国公司之间在该国家或地区的竞争比较激烈。跨国公司之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争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并且正不断地扩张与实施,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而且正在不断地完善着这些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9.9%,略低于上年10.1%的增长速度。按照经济普查后修订的数据,我国GDp已连续3年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水平。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所在,中国市场在跨国公司全球市场中居于重要地位。建立在跨国公司扩大投资生产基础之上的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发展战略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经营规模的扩大,跨国公司之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迫使跨国公司必须在所在国建立生产基地和中心市场投资设立研发机构。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研发工作贴近消费市场,接近竞争前沿,可以对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快速反应,以适应本土消费者消费偏好的需要,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三、学习借鉴跨国公司本土化研发投资经验,提升我国企业自身创新能力

不可否认,跨国公司在许多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投资,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中高科技产品的比重,增强了我国出口制成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创新管理理念和技术外溢。因为跨国公司通过独资或合资设立研发机构,直接将世界先进技术带进中国,引进了先进的研究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和管理人才,部分弥补了中国研究投入的不足,带动中国高科技的产业的成长。同时,跨国公司的研发以市场为核心,其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研究管理的规范性,均使投入产出的效率更高,这对促进中国企业提升研发管理水平,进而面向市场的科研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1.加强规划,积极引导和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来自商务部的调研报告指出:在我国的外企研发机构运作模式中控股化或独资化倾向的加强,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控制的重要战略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在华技术扩散的渠道和先进技术在国内的外溢效应。大部分在华跨国公司的投资倾向于独资(包括产业独资和研发独资),在研发投资中,有46%的企业倾向于建立独立的研发中心,有33%的跨国公司倾向将更多先进技术引进中国进行研发,同时有25%的企业计划扩大在中国原有的研发人员数量,24%的企业选择合作研发。外资企业在华的研发机构中,外方正凭借技术优势,不断地追求研发机构或合资公司的控股权,以确保在价值链分配上的绝对优势,中方难以掌握核心技术。所以,应该根据我国高技术领域的发展规划,制定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技术领域目录,将其纳入我国科技发展规划,形成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有效补充。同时,还要注意对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合理布局,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2.争取入盟跨国公司主导的研发活动,加强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抓住跨国公司全球技术整合带来的新机会,中国企业促使跨国公司转移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升级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争取入盟跨国公司主导的技术研发活动,以求融入全球技术开发的主流趋势。同时,应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我国R&D的外溢效应,发挥后发优势,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磁浮技术合作是中德科技合作的一个新领域,双方在上海磁浮示范项目上的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早在几年前,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已在申城建成通车。经过3年多的连续运行,中国的科研人员经过不懈努力,攻克诸多难题,到现在已经全面掌握了高速、全自动磁浮交通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技术。这意味着目前中国已经掌握了磁浮列车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研制和开发磁浮列车的国家。

三枪集团与杜邦设在英国的研发中心挂钩,共同开发莱卡内衣,并获得丰厚的回报,去年下半年才上市的舒绒莱卡,当年就卖掉了70万套,销售收入7700万元;上海家化与法国权威化妆品研发机构合作成立了3个实验室,共同进行抗皮肤衰老活性添加剂的研究、抗衰老化妆品的开发,以及防晒产品功效的评价。更宽广的视野,正使上海大企业、大集团能找到更先进、更实用的适用技术,源源不断得到新鲜血液。

相信通过多方位合作,我国企业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必定会与跨国公司在研发领域取得双赢。

3.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我国研发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研发投入不足,因此,为了在市场中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国企业应进一步加大R&D投入,建立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通过税收优惠,建立研发发展基金等方式,树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一般来说,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2%,企业才能基本生存;当达到5%以上时,才具有竞争力。国际上一些大的知名公司都在研发投入上下大力气,实行高投入。例如,2002年,美国的英特尔公司研发支出40亿美元,占销售额的12%;辉瑞制药公司研发支出48亿美元,占销售额的16%。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政府也要加大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因为,一方面企业的最大特点是贴近市场、了解市场的需要,尤其是能前瞻性地掌握市场发展所产生的潜在需求,使其研究开发的目标更具针对性,更能体现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只有把握住新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并能主动把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效地收回创新投入。国际上,几乎所有名牌企业都有自己的领先技术,他们能把研究开发中取得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再进一步转化为竞争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导权。

4.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我国企业应积极与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进行合作,进行“产学研”一体化。有统计显示:在上海企业中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仅200件左右,而上海普通高校每年的R&D课题数就超过1万件。企业与高校和国内外科研院所之间应该寻求的长期、稳定的合作,是企业获得外部技术支撑的探索方向。据电气集团研究院负责人介绍,过去与高校的合作,往往是偶然的、单个项目上的合作,双方缺乏长期的规划。如今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集团努力将长期规划分解到“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去。如上海电气新确定的“四大板块”之一的轨道交通列车项目,从前年年底开始,就与同济大学成立了项目推进小组。关于轨道交通列车的技术规划,已经可以展望到20年之后。宝钢成立的“产学研究合作推进会”曾先后在国内几十所高校“巡游”,他们带去的“宝钢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宝钢研究院科技发展规划”,iF汽车钢板、管线钢等项目等,都是长期战略性产品。

5.鼓励我国企业到境外进行研发投资。我国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时不应该仅仅把目光停留在国内或本企业内部,应该适应R&D全球化的趋势,积极地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充分利用境外资源尤其是境外的人力资源,提高其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例如:海尔集团在2002年已向香港引入业务,海尔香港分公司将招聘20至30名员工。目前海外业务占集团整体营业额比重只有1/3,因此未来将扩展海外市场,并期望在3-5年内扩展至占整体业务的2/3,当中包括将1/3的产品由内地生产并在内地销售,而1/3是由内地生产并销售至海外,余下的1/3由海外生产在海外销售。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在我国的扩张与实施的内涵,有效利用其技术扩散效应,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我国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毛蕴诗.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行为、过程、动因与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海外市场研究篇8

Hitt(2007)认为国际化是一种战略,企业跨越边境扩张其产品或劳务进入不同的地理市场。国际化战略绩效对国际商务和战略管理有重要的理论含义,国际商务就是在国际化能增进企业经营假设下进行研究的(Contractor,2007)。战略管理理论认为国际化能为产品多样化或发展其他组织能力提供一种十分有效的选择,提高和应用现有组织能力、搜寻有价值的特质性资源。国际化水平和绩效关系的研究迄今已有三代模型。早期研究大多强调国际化水平对企业经营的正向影响。Hameletal(1985)认为国际化企业能增进市场势力;Vernon(1971)强调国际化过程中能沿着学习曲线的迅速增长;BartlettandGhoshal(1989)主张跨国经营企业在多市场接触中培育多样化能力;Rugman(1981)、Caves(1971)和Dunning(1988)认为跨国企业更有机会获取低廉的特质资源从而培育企业特定的无形资产使得国际化企业获得竞争优势;Hennart(2007)则强调企业特定资源在市场交易中难以定价,通过国际化经营活动内化这些高昂的交易成本。早期的经验研究大多致力于寻求国际化水平和绩效间的正向线性关系,但这些研究结论各式各样甚至相互冲突,一些研究支持正向效应,另一些研究却是反向效应或没有系统性联系(Sullivan,1994)。对于国际化水平和经营绩效关系早期研究结论使学者对于二者间简单线性关系产生怀疑,同时也是出于构建更为复杂理论的需要,第二代研究考虑到国际化水平和绩效之间的二次关系。对于国际化水平和绩效二次关系的研究结论同样饱受争议,其中LuandBeamish(2001)、wagner(2007)支持了国际化水平和绩效存在“U型”关系,但GomesandRamaswamy(1999)、Hittetal(1997)的研究支持二者间存在“倒U型关系”。很自然,“U型”假说和“倒U型”假说分别代表国际化-绩效关系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U型”假说表明因为规模经济水平和国际化早期阶段对新市场的适应等不利因素使的企业必须越过某个国际化水平的门槛后才能充分分享到因为国际化带来的利益。对“U型”理论的通常解释是国际化经营的部分成本支出具有固定成本的特性(overheadnature),如对国外市场知识获取、培育跨国交易的能力、国外市场合法性地位的获得和总部经济运营等活动都可能包含初始的装套成分(setupcomponent),而不论企业处在国际化水平的哪个阶段。某些经营能力和跨国经营所需的知识需要通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渐渐培育,以克服在国际化进程早期企业对新市场的陌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经过某个国际化水平的门槛后,国际化经营企业处理这些不利因素能力提高和规模经济开始作用,使得企业开始从国际化活动中受益。相比之下,国际化水平与绩效关系的“倒U型”假说表明国际化水平对绩效的正向影响在某一水平上停止,因为协调不同国际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带来成本超过从进一步国际化中获得的累积利益。于是超过某一水平后,国际化水平与绩效的正向关系被负相关系取代。目前关于国际化水平和绩效关系文献处在第三个阶段,该阶段理论实际上将前述理论进行了综合,国际化水平和绩效的关系随着企业经历三个连续的国际化扩张阶段而变化。依照“U型”假说的分析逻辑,国际化初期国际化绩效与水平的反向变动关系。初期的负相关系随着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外跨境经营经验和知识的累积,国际市场经营合法性的确立以及从国际商务中获得的规模经济等因素作用而逐渐淡化。在第二阶段中,对于大部分国际化水平来说,从国际化经营中获得的增量收益超过这一过程中的增量成本,使得国际化水平和绩效间呈现正向联系。最后,在“倒U型”的分析逻辑下,三阶段模型预测超过一定国际化水平后,跨国运营中困难的协调成本会超过进一步国际化的增量收益。构成国际化水平和绩效关系的理论基石是在不同国际化水平上的收益和成本比较,对不同理论关于国际化活动中收益和成本变动的基本原理进行梳理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战略管理和国际商务研究者例举了一系列企业从国际化经营中获得的优势,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强化企业特定的无形资产(Caves,1971;Dunning,1988;Vernon,1971);延伸和增进市场势力(Hameletal.,1985;Hymer,1976);获取低廉的特定地方性资源的机会(Rugman,1981);通过国际市场分散风险(Bartlettetal.,1989);通过对更广范围市场刺激的反应,培育多样化能力(Hennart,2007)。国际化的利益主要是从这一过程中实现的规模经济中获得,而成本则直接来自于国际化经营活动本身:从事跨国商务活动各种困难如不同区域经营活动管理、增加的协调和信息处理成本、应对不同制度环境的需求反应等都会直接增加国际化经营成本。概言之,已有关于国际化利益的大多数理论都直接或间接与规模经济相关,但是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完全可以通过国内市场而不是国际化来获得。换言之,这些文献最大不足之处是未能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说明国际化企业从国际化经营本身中获得利益。与此相反,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企业面对新的市场和环境等不利因素却直接给跨国经营企业相比较国内经营企业增加额外成本。Hittetal.(1997)强调地理上分散组织单元的协调费用;Denisetal.(2002)强调信息不对称和总部经理与分市场经理的激励冲突;Luetal.(2004)强调信息在管理层传递过程中组织成本。国际化经营不可避免地增加企业必须面对的股东和机构投资者的数量,随着国际化程度上升,这些不同投资者利益的协调将变得异常困难。国际化企业管理信息处理需要面对不同的政府规章制度、贸易法规和币值波动等,随着国际化程度提高,这些信息处理难度将成倍上升(Hittetal.,1997)。近年来国内对于国际化程度和绩效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鲁桐(2000)提出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蛛网模型,包括跨国经营方式、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组织结构、人事管理和跨国化指数六个方面;季春礼、李振东(2010)以2007年中国国有控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嵌套层级模型方法着重考察企业管理层特征对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学习能力、持股比例和年龄对于企业国际化绩效有显著影响。但季的研究将国际业务销售占总业务销售比重来衡量企业国际化绩效值的商榷,显然企业外销比例做为国际化程度而不是国际化绩效更为合理。钱海燕、张骁、杨忠(2010)认为关系网络对于知识和经验缺乏的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尤为重要。以江苏省184家中小企业为样本,考察了企业横向社会资本和纵向社会资本与企业国际化绩效关系,结果表明横向社会资本对国际化绩效有正向影响,而纵向社会资本对国际化绩效存在负向影响。许晖、邹慧敏(2010)研究国际化企业感知风险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对463家中国国际化企业的数据研究发现国际化感知与国际化绩效之间存在显著负向关系。影响因素与政策支持方面,夏清华(2003)认为,国际市场选择、投资能力和战略方式方面的差异对企业国际化绩效产生不同影响,国内企业要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和维持竞争优势,必须在创利与创牌、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战略目标上进行权衡;宋渊洋等(2010)认为,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Ceo特征对企业国际化发展有一定影响,发现Ceo的教育程度与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呈负相关,Ceo年龄与国际化程度之间表现为“U型”关系。总体来看,这些文献是国外研究方法对中国国际化企业的简单应用,未能体现出转轨经济中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特殊性。

企业国际化与经营绩效关系经验研究结论差异的原因

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学界对国际化程度和经营绩效关系的理解不同,对国际化程度和经营绩效的测算指标也不完全一致,这或许是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研究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比如说对于国际化程度很多研究采用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例FStS衡量,而另一些研究以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Fete来表征,还有一些研究以海外雇员比例Fete或海外机构占总机构的比例Foto来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尽管采用单维指标简化了问题分析和数据收集难度,国际化程度指标间存在或多或少的相关性,但是由于不同企业所处的国际化阶段和类型不同,任何单维指标只能刻画企业国际化的一个侧面,无法完整揭示企业国际化全貌。一般而言,对国际化程度衡量指标的单维简化会影响其对绩效的作用程度和显著性,特殊情形下这种简化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直接导致变量的影响方向发生突变。企业国际化动因可以归纳成六种类型:市场获取型、资源获取型、效率增进型、战略资产获取型、获得制度优惠型和产业推动型。对于市场获取导向的国际化企业,使用FStS是一个十分不错的国际化程度指标,但该指标肯定会低估资源获取导向的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程度。而对于资源获取导向国际化企业,使用Fete指标更能体现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同时,国际化程度指标通常都是相对指标,忽略了企业绝对规模大小对国际化程度的影响。一家针对某特定市场的出口导向型小企业其FStS可以高达95%以上,而另一家大企业FStS虽只有60%,但在多个国家拥有海外子公司,仅使用FStS衡量国际化程度就可能给研究带来重大偏误。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测量指标也不完全一致。多数研究使用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企业经营绩效,而有的研究采用托病Q值做为绩效指标(Grant,1987)。尽管绝对财务指标数据增加了研究可信度,但获取准确的财务数据相当困难,因而许多经验研究采用相对绩效。通常认为财务绩效能反映国际化企业经营的一个侧面,而主观绩效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绩效水平且便于横向和纵向比较。

研究设计和研究假设

本研究目的是研究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鉴于以往研究对于国际化程度的测度上存在分歧,因此建立科学的国际化程度指标体系是获得可靠研究结论的前提基础。(一)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关于国际化程度,过去研究常用指标包括海外销售占总销售额比例FStS、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例Fa-ta、海外雇员占总员工比例Fete、海外子公司数目oSC和跨国经营国家数oCC等指标。但在具体某项研究中,很少有文献同时使用这些指标并探求指标间内在关系。任何一个单维指标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国际化程度,但每个指标又不能完全蕴含国际化的全部内涵。Sullivan(1994)发展了国际化程度的多维指标,提出国际化程度模型,包括外国销售占总销售的比重、外国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例、高级管理人员的国际经验、海外经营的心理离散程度等指标。值的一提的是,海外市场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例FStS不能准确反映国际化深度,因为企业海外销售既可以源于国内生产,也可以源于国外分支企业生产。参照Hitt等人的研究,这里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从国际化深度(depthofinternationalization)和国际化广度(breadthofinternationalization)两个层面展开。国际化深度可以从国际化企业海外具有承诺价值的资源投入程度,一般可以从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中得到体现。如通过出口能有效降低企业在海外承诺资源价值,国际化深度较低,而对外直接投资兴办海外工厂的承诺资源价值高,代表国际化深度较高。国际化广度指企业海外运营市场的范围和分布。结合Sullivan(1994)发展的国际化程度的多维指标,将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例Fata,海外雇员占总员工比例Fete和海外子公司占总子公司比例Foto视作企业国际化深度指标。国际化广度可以应用国际化企业跨国经营国家数oCC和分布范围oCD来衡量。据此,这里建立如下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程度指标体系。(二)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在本研究中,将企业国际化定义成那些在海外市场有大量稳定的贸易或商业活动,不包括零星或偶然的出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拥有或控制海外分支分配机构;海外生产设施的投资、收购或控制;拥有海外重要的R&D机构;总部在中国的上市公司。基于数据可获性与真实性考虑,这里选取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有较多国际化经营业务的制造业为研究样本。以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例FStS不低于10%为界限,排除该会计年份股票被特别处理、破产重组或者年报中审计师出具否定或保留意见的企业,经过筛选后共得到137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样本包括纺织业、灯具制造、重型制造业、家用电器、建筑材料、钢铁、医药、化工、汽车制造和冶金等行业,基本包括所有制造业子行业,具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北京色诺芬CCeR数据库200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库,部分数据源于上市公司年报。(三)研究假设与变量设计1、企业国际化程度指标设计根据前文对单维指标衡量国际化程度局限性讨论,我们从国际化深度和国际化广度两个层面设计了企业国际化程度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定义如下:其中海外资产比例核算中仅统计实物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用以体现出国际化企业海外经营资产的承诺价值,更准确反映企业所处的国际化经营阶段。海外经营国家数oCC和海外经营地区分部从不同侧面反映企业国际化广度,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对于中国某个制造业外向型企业,在亚洲15个国家有国际化业务与在分属亚洲、欧洲、美洲、非洲15个国家开展国际化业务,其国际化程度不能相提并论。具体核算海外经营地区分部oCD采用打分法,考虑到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化业务赋值1,相应地非洲赋值2,欧洲、美洲和亚洲日韩赋值3。在核算总国际化程度时,为了与国际化深度指标相匹配,对国际化广度指标做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通常认为,国际化企业强化企业特定的无形资产、延伸和增进市场势力、获取低廉的特定地方性资源的机会、通过国际市场分散风险、培育多样化能力等优势。除了从规模经济角度,近年来许多文献从学习视角研究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和利益。主要观点有:企业面对不同的环境和经验的积累增加自身知识基础,助长企业在产品价值链不同阶段的革新能力(Huber,1991)。国际化经营企业在特殊的环境下开拓市场,学习机会随着企业面对各种制度环境、竞争条件和消费者行为而得到提升,这反过来也激励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不断尝试新方法,从一个市场上获得的知识在另一个市场上发现新的问题。产品扩散使企业有足够激励寻求新的解决方案,迎合按购买行为和购买力分层的不同市场单元消费全体的需求,也会提高企业的技术和营销能力(BarkemaandVermeulen,1998)。有理由认为国际化程度越高,企业经营绩效越好,于是提出以下假说:假说1: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国际化程度越高,经营绩效越好。2、经营绩效变量绩效主观变量的准确性受到质疑,这里采用客观财务指标衡量企业经营绩效。尽管用财务指标衡量国际化绩效也有不足之处,如一个富有远见的企业的国际化行为会通入更多资源在研发、开发新的市场渠道等方面的投入获得未来更多的收益流,而这些投入对企业短期财务指标影响甚微,但客观财务绩效指标仍是一个不错的次优选择。由于本研究样本是制造业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于股东财富最大化,净资产收益率最能体现企业的获利能力。故在各种财务绩效指标中,我们选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企业经营绩效,利用企业税后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比值来衡量。3、企业国际化与管理层特征委托理论主张增加企业管理层持股水平可以作为一种内在激励机制缓解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管理层持股部分协调了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减少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管理层学习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提高经营绩效的关键,对于从事国际化业务的企业管理团队更是如此,只有尽早适应东道国的经济、文化,企业才能从国际化中获得收益,克服国际化带来的不利成本。一般说来,管理团队的学习能力与高管人员的学历、海外经营经验和年龄等因素相关。年轻化的管理团队比年长的管理团队更有国际化视野和锐意进取的意识,从而对企业经营绩效有正向影响。这是因为青年管理团队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强,更容易适应不同国际市场文化、制度差异,管理决策更好把握国际市场需求。故提出以下假说:假说2: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越高、管理团队越年轻和学习能力越强,国际化绩效越好。与发达市场国家不同,中国国有经济成分仍占相当比重,尤其在制造业上市公司国有经济比重更为突出。对那些国有控股企业,管理者的激励机制有一般公司制企业的共性,其特殊性表现在管理人员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管理者本身就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行政官员。由于此时管理者经营的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监督缺位使得这些企业比普通公司制企业面临更严重的委托问题,管理者更便利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发生短视行径。因此,我们在分析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时,将产权结构变量进入分析模型增强模型分析稳定性与解释力,这也构成本研究区别于以往研究的特色。依据经典产权和激励理论,我们提出以下假说:假说3: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国有经济比重越低,国际化绩效越好。关于变量的选取。学习能力取决于人力资本,管理团队的学习能力一个简单易行的衡量方式可以应用管理团队中拥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比例(DBR)。管理层激励度用公司高管(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持股数占公司总股数的比例来衡量(mSR)。管理层年龄用管理层年龄平均数的自然对数来LnmGa衡量表示。产权结构变量简单起见选用国有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重Rsown衡量。4、其他控制变量为增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对国际化绩效的经验研究中需要对某些变量进行控制。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该企业在行业中市场势力越大,越容易通过控制价格获得垄断利润。因此,国际化绩效许多文献研究都将公司规模纳入控制变量中,这里也借鉴这一做法,以企业资产的对数Lnsize衡量企业规模水平。其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营运风险高低对经营绩效也有一定影响。通常情况下,资产结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可以反映企业经营风险,这里选用更为稳健的长期资产负债率LDR作为风险控制变量,它等于企业长期负债总额与总资产比例衡量。

经验研究结果

国际化程度指标体系建立后,为了明确国际化测量指标间的结构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最大方差旋转法莱提取公因子。由于企业国际化程度六个变量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相关性,需要将变量适当缩减。利用因子分析的降维思想,需要将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在因子萃取上运用主成分法分析指标间的协方差矩阵,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通过因子的得分矩阵,应用SpSS软件计算出各企业在各项因子的得分,再利用各个因子代表的方差矩阵计算出各企业国际化程度综合表现Doi。最后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为被解释变量,在控制企业规模水平和财务风险后,以国际化程度、管理层特征以及产权结构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回归模型设定如下:Roei=c0+c1Doii+c2mSRi+c3DBRi+c4LnmGa+c5Rsowni+c6Lnsizei+c7LDRi+εi(1)式(1)中被解释变量Roe是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解释变量自左向右分别是:国际化程度指标Doi(综合得分);管理层特征如管理层持股比例mSR、管理层学习能力DBR、管理层年龄mGa;产权结构指标国有资产比例Rsown;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和长期资产负债率LDR。类似地,也可以利用同样方法计算出国际化深度和国际化广度指标的综合得分,分别以这两项指标代表国际化水平,进一步考察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化广度对于制造业上市公司国际化绩效的影响。考虑到国际化深度和国际化广度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国际化路径,将国际化程度分解成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可以提供关于国际化程度对于绩效影响的更多详尽信息,进而为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回归模型设定如下:Roei=c0+c1Doi_depthi+c2mSRi+c3DBRi+c4LnmGa+c5Rsowni+c6Lnsizei+c7LDRi+εi(2)Roei=c0+c1Doi_breadthi+c2mSRi+c3DBRi+c4LnmGa+c5Rsowni+c6Lnsizei+c7LDRi+εi(3)应用200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关整理数据,回归结果如下表。模型(1)、(2)、(3)主要差别仅在于对国际化程度的衡量,且每个模型都有三个主要分析结果,用以消除可能存在的解释变量间的相关性以及验证国际化程度和企业经营绩效可能存在的“倒U型”关系。模型1.2比1.1的少了管理层年龄解释变量,但是回归aiC值降低了,调整以后的可绝系数也提高了,由赤池信息准则该变量加入模型并没有优化模型解释力。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解释变量管理层年龄和解释变量管理层学习能力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由模型(1)的三个回归结果可知,当选用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建立的国际化程度综合指标衡量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程度时,对经营绩效只有十分微弱的正向影响,且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国际化经营虽然能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获得竞争优势,但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企业面对新的市场和环境等不利因素也给跨国经营企业相比较国内经营企业增加额外成本。换句话说,国际化对企业绩效影响是一把双刃剑,这或许是从整体上构建的国际化程度对绩效影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的原因所在。关于管理层特征对于国际化绩效的影响,管理层持股比例mSR对于绩效有显著重要的正向影响,三个回归结果都通过5%的统计显著性。管理层的学习能力DBR对绩效变动的解释力也很强,也通过了10%的显著性。管理层年龄对于绩效虽然有反向影响,但统计上并不显著。这基本上验证了假说2的正确性,对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越高、管理团队越年轻和学习能力越强,国际化绩效越好。这是因为青年管理团队在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方面相对更强,更能适应不同国际市场文化、制度差异,管理决策符合国际市场需求。正如假说3揭示的那样,产权结构变量国有资产比重对于国际化绩效有着显著的反向影响。尽管源于信息不对称滋生的委托问题是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普遍现象,但由于所有者缺位使得这一问题在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模型1.3为了考察国际化程度和绩效间可能存在的“倒U型”关系,通过在回归模型中添加国际化程度项平方项。回归结果显示国际化程度平方项符号为负,这说明在较低的国际化水平阶段,绩效随着国际化程度提高而上升。但超过某一临界值以后,国际化经营中的规模经济、学习效应等促进绩效提升因素能量释放完毕后,国际化经营中的不利因素带来的成本逐渐占据上风。故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经营绩效间仅存在微弱的“倒U型”关系。模型(2)和(3)的回归结果关于管理层特征变量和产权结构变量对于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的影响基本上与模型(1)的回归结构大致相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学习能力越强的企业国际化绩效相应也较高,国有经济比重对企业国际化绩效仍是显著地负向影响。与模型(1)回归结果不同的是,如果选用国际化深度指标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时,该指标对于绩效不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如选用国际化广度指标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时,该指标对国际化程度存在正向影响,三个模型都通过了至少10%以上的显著性。这充分说明了文中关于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经验研究结论不一致很大程度是因为国际化测量方式所致的观点正确性,也凸现需要从深度、广度两个维度测算国际化程度的必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国际化深度和国际化广度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国际化路径,它们对于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差异对于未来企业国际化经营路径选择和政策支持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海外市场研究篇9

>>浅谈日本与俄国对中国东北的争夺南珠――医疗保健的佳品“南珠大王”和他的御真珠东日本地震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东日本复合灾害的本土应对与中国借鉴中国光伏产业国内外市场研究以及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金先国:“南珠大王”真材实料做市场东软:用技术价值开拓国内外市场东珠多杰带着和尚玩音乐的居士东日本大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海”与“南珠”文化联手助推北海旅游业发展南珠熠熠映人生伽南珠梦中缘日本政府争夺的实质何在与张希骞争夺日本姑娘中国重汽天然气重卡驶向国内外市场中国古典硬木家具2000-2003年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行情中国,国际猎头争夺的阵地日本东丽携手刘薇拉开2012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序幕中国应学习日本什么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00-08-31.

[2]张莉.中国珍珠产业的问题、困境与出路[J].农业现代研究,2007(7):443-445.

[3]余祥勇,梁飞龙等.南珠产业现状分析及其振兴措施[J]..海洋与渔业,2008(9):7-9.

[4]符超,邓陈茂等.关于南珠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10):1-5.

[5]李飞星.基于蛛网理论的中国南珠生产波动状况与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4)445-450.

[6]李飞星,王锦霞.海水珍珠产业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市场权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135-141.

[7]常勇,唐晓颖.关于广西珍珠产业发展的探析[J].大众科技,2015(1):205-207.

海外市场研究篇10

上海种源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种源产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上海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重点。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农业生物品种选育工作不断加强,培育了“沪油”系列双低油菜、“申优”系列杂交粳稻、“沪旱”系列节水旱稻、“银冠”花菜以及部分设施专用种子等一批优质特色品种;形成了一批成长较快的种子企业;种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为该市种业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基础。良种培育和推广,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和确保地产蔬菜有效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上海选育的优质特色品种。粮食作物水稻、油菜和大麦中培育了寒优湘晴、秋优金丰、“申优”系列杂交粳稻、“沪优”系列节水旱稻、“沪油杂系列”双低油菜、“花30”系列啤酒大麦;蔬菜中的矮抗青、新夏青、“长征”系列上海青菜品种享誉全国,设施专用品种浦粉系列番茄、碧玉系列黄瓜、特旺达茄子等具备与进口品种竞争的能力;水果中的“大团蜜露桃”、“锦”字系列黄桃、“沪油”系列油桃、“沪培”系列葡萄成为地方特色品种;上海荷斯坦奶牛冻精产品在全国奶牛育种业中排名第一;新杨褐壳蛋鸡和新浦东鸡是国内仅有的几个肉蛋鸡品种之一;“浦江1号”团头鲂、罗非鱼、康乐蚌、“申福1号”坛紫菜等水产养殖品种全国闻名。“申香”系列香菇是我国香菇生产的主栽品种。大量种养殖作物品种不仅在上海广泛应用,还推广至全国市场。

2.种子企业。近年来,上海重点培育了上海种业公司、上海农工商集团、光明种业有限公司、上海奶牛育种中心有限公司等种业集团,各集团种业发展侧重点不同,上海种业集团主要从事穴盘种苗、新优花卉的生产;上海农工商集团主要从事种公牛、种肉牛、种猪、蔬菜种苗、优质稻种、花卉种球、种鸟、水产种苗等8大种苗的生产;光明种业有限公司力图在国内粮食产业链上的育种环节有所突破;上海奶牛育种中心的核心是荷斯坦冻精产品,并已连续3年列全国市场份额第1。

3.种业基地。“十一五”以来,以实施“种子工程”为契机,上海加快了种子基础设施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体系已基本形成,建成了上海农作物南繁基地与南繁工作站。2009年,建设稻麦良种基地18个,生产基地面积近1333hm2,配备种子烘干、精选、包装、加工流水线10套,改善了种子仓储、晒场等设施条件,良种供应能力大大增强,基本能满足本市主要农作物统一供种的需要。蔬菜“种子工程”确定了14种蔬菜作物作为良种化主攻目标,落实了一批良繁基地,在外省市建立了一批繁种基地,实行提纯复壮和良种繁殖。目前全市蔬菜有原种圃53hm2,良种繁育面积666hm2,并形成了浦东孙桥、金山银龙、闵行马桥等现代化种苗繁育基地。光明乳业公司建立了6000头现代种奶牛场,成为全国奶牛种源基地。水产养殖方面,上海建设了标准化水产养殖场、标准化渔船等渔业设施,以及嘉定区望新水产良种场等4大良种场,并在市外建设了苗种基地,如上海水产研究所江苏启东科研基地等,提升了上海市水产良种的繁育能力和水产优质苗种的供给能力。

4.种业发展的政策。种子管理体系已逐步完善。通过加快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政企分开,加强种子管理、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种子管理、执法体系日趋完善,目前上海市拥有持证种子执法人员100余名、质量检验员44名,承担种子管理、执法、检验工作,为规范种子市场秩序,确保全市农作物种子质量,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5.种源农业产值。上海种源农业产值一直实现稳步增长。2009年,上海种源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值12.96亿元,比上年增长4.8%,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4%提高到4.6%。种源农业产值构成中,种植业占16.9%,林业占8%,畜牧业占55.9%,渔业占19.2%。种源生产区域集中度较高,郊区各区(县)依托各自主导优势产业带动种源农业发展,光明食品(集团)公司、青浦区、松江区和崇明县集中了种植业种源的73.8%;松江区、金山区和崇明县集中了林业种源的57.2%;光明食品(集团)公司、金山区和浦东新区的原南汇区部分集中了畜牧业种源的71%,其中金山区以优质生猪养殖带动畜牧业种源生产发展,集中了上海郊区近40%的苗猪种源,浦东新区的原南汇区部分大力发展优质禽蛋生产,集中了全部种蛋种源的44%;青浦区、奉贤区和崇明县依靠水利资源和特色渔业,发展渔业种源生产,这3个区(县)渔业种源生产占上海郊区的80%以上。

上海也积极开拓种源农产品外省市场和国外市场。2009年,上海销往外省市的种源农产品实现产值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蔬菜种子和花卉种苗以销往外省市为主,销往外省市的产值分别占其销售产值的61.7%和80.1%;光明食品(集团)公司的荷斯坦种公牛冻精销售形势喜人,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居前列;种植业、渔业的鳗苗比上年也有较大增长。在开拓国外市场上,2009年,光明食品(集团)公司生产的花卉种苗,实现出口1373万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上海鲜花港出口的蝴蝶兰品种好、价格高,销往日本、韩国、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嘉定区蔬菜种籽也实现了出口突破。

上海种源农业技术发展现状

1.技术研发机构及平台。与种源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的技术研发机构与平台有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上海海洋大学等研发机构,以及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国家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验证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检测中心(上海)、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冷库及制冷设备检验测试中心等研发平台。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展生物技术研究的城市之一,在种源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与我国其他省市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2.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先后承担了国家水稻结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计划,分离了水稻品质改良、抗逆、育性、抗虫、新型疫苗等功能明确的功能基因;转基因技术及其在品种改良上的应用曾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植物,建立了水稻、土豆、油菜、甘蓝、棉花植物等转基因系统,在棉花棉纤维改良、品质改良水稻、抗病虫水稻、耐盐碱水稻、脂肪酸改良油菜等植物基因工程方面获得了明显成绩;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检测和评价制定了多项国家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检测的技术标准。

3.种质资源保存技术及保存库。种质资源是遗传育种和品种改良的物质基础。2002年建成的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包括低温低湿和液氮两套保存系统,可实现30万份种质资源的长、中、短期保存,建有现代化的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实验室,可实现优异种质的综合评价与鉴定,有利基因的发掘、分离与转移以及主要农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和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拥有现代化的农作物种质库、微生物库、植物离休材料库、动物生殖细胞库和遗传工程材料库,可采用-196℃液氮、-80℃超低温冰箱和液状石蜡及冻干管等多种保藏技术保存微生物、动物资源和植物离体材料。

上海发展种源农业产业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

(1)基础优势。种源和设施农业均有较好的技术和产品基础,种子、种苗、水产品、果蔬花卉等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布局和规模,有些在国内具有较大市场和影响力,如光明乳业集团的荷斯坦奶牛冻精产品占到全国26.71%的市场份额(2006年数据),在全国奶牛育种业中排名第一;上海青菜种子占到同类产品市场10%。

(2)市场优势。上海农产品消耗量大,农产品本地品种的市场认同度高,产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市场基础。

(3)技术和人才优势。上海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农产品消费中心和中转中心之一,国内外高新技术与产品汇集在上海或通过上海进行销售,如国外大型种子公司纷纷将总部设在上海,区域与市场的优势使其在引领产业发展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方面有良好的环境。

2.劣势(weakness)。

(1)农业基础薄弱。种源和设施农业技术与产品的市场相对而言较小,农业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的低效性,效益不高,吸引力不足。

(2)现有种业企业规模偏小。尚未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规模型企业或集团,企业科技投入不足,技术人员层次低,良繁技术比较粗放等,导致种子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3)优势品种仍然缺乏。主要农作物水稻品种仍以浙江品种为主,小麦作物品种以江苏品种为主。种子企业缺少强优势品种,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蔬菜、西甜瓜、水果也缺少突破性品种,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4)相关技术人才缺乏。以设施农业为例,有了现代的装备,没有相应的人才去使用管理,农业装备与设施的效益也难以发挥,近年来,农业种养殖一线的技术人员更是呈现减少的趋势。

(5)产业发展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如良种选育、扩繁推广、经营的脱节,尚未形成“科研服务生产,生产促进经营,经营回报科研”的良性循环机制,严重影响种子经营规模的扩大,难以实现真正的良种产业化。

(6)种子加工手段相对落后。种子加工设施、加工技术、种子包装落后,种子外观、商品性较差,与国外种子产品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3.机会(opportunity)。

(1)现实需求。上海有基本农田面积21万hm2,粮食、各种蔬菜、生猪、家禽、鲜蛋、鲜奶和淡水养殖等需要大量的良种供应,同时上海也为周边甚至全国供应种源,如上海是中华绒螯蟹、优质奶牛的主要供种地;“十二五”期间,上海设施农业覆盖率将由2010年的61.4%增加到2015年的80%,同时,大量塑料大棚和小拱棚的装备升级改造。另外,上海是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国际性大都市,有一个硕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同时上海也是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集散地之一,这些为设施农业技术的提高创造了发展机遇。

(2)政策支持。2011年4月,国家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上海随后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1〕47号)文件,国家专门就设施农业发展制定了《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以及《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1-2015年)》。最新的《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也将现代种业列为“十二五”上海产业发展的重点,将设施农业建设列为“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表明了国家和上海对种源和设施农业发展高度重视。

4.威胁(threats)。

(1)国内外优势产品和技术对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冲击。如种源产业,一些跨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纷纷抢占中国市场,通过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发展经销商等逐步渗透中国的农业种源种子行业,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又如设施农业,其技术涉及面广、学科类型多样,我国设施农业在设施结构设计安装水平上与国外差异不大,但在环境控制技术和设备、设施种养殖品种及管理水平上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短期内整体突破困难较大。

(2)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大多数种源农产品生产、推广地域特征明显,推广应用范围十分有限,目前种源农业生产主要目的依然是满足自身农业生产的良种需要,通过市场销售的种源农产品比重仅为l/3,种源农产品市场化推广应用水平与产业化发展要求差距较大。

上海种源农业发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建议

1.技术研发建议。

(1)完善建立种源、设施农业研发重点实验室或中心,建立专项性、持续性研发资助机制。在已有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国家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验证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检测中心(上海)的基础上,借助其基础研究优势,组建专业性、产业应用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鉴定中心,开展农业生物种养殖品种的特异性、抗病性和抗逆性等的鉴定和鉴定技术方法研究等工作。建立专项性、持续性研发资助机制,选择产业发展重点、核心技术方向,通过制定长期性的和阶段性的研发目标、内容和方法,持续支持,保障技术研发的连贯性。

(2)成熟技术完善并集成应用。对于技术相对较为成熟,需要完善或普及应用的技术项,应优先支持,推广普及,及早在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其信息化平台,推广普及种子生产、加工、检测技术,发展完善农产品安全优质生产监管技术和采后低碳绿色保鲜技术。

(3)核心技术重点支持快速发展。对于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或需要长期不断实施和完善的技术项,应重点关注,长期支持,如种质资源创制和分子改良育种技术、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设施环境信息获取技术及设施环境控制算法、设施绿色安全农产品种养殖及采后绿色供应链技术体系。

(4)前沿技术大力关注。那些对产业发展有重要提升作用但目前区域研发基础较弱的技术项,可以大力关注,通过引进吸收或其他方式进行支持,实施技术逐步储备,如特殊需求设施装备设计制造、农产品加工、保鲜、物流等技术设备、基于生物模型的环境精准控制技术、温室节能新型技术等。

2.产业发展建议。

(1)政策扶持方面。鼓励和支持本地农业生产应用本地良种良法,加大种源和设施装备龙头企业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根据上海“十二五”农业发展目标,上海将着力打造2~3个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培育若干专而精的、有成长潜力的种子企业;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种源和设施装备龙头企业一方面是产业发展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各项先进技术的应用载体,需要集各方力量共同支持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