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建设的建议十篇文化建设的建议十篇

文化建设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20

文化建设的建议篇1

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对策建议;

一、明确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原则

由于安全管理的内在规定性,人本原则自在其中,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和理性,将“安全第一”的概念渗透到从业者的潜意识中,成为生活和工作的习惯,使之逐渐融入从业者的思维和行动中。在塑造建设企业安全文化过程中,要在决策、计划、实施、监督、评价等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即以保护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等权力为最优先考虑,充分体现“安全第一”的基本方针,体现人文关怀。

企业领导在企业安全文化塑造中起决定性作用,企业领导在企业中的地位,使他有可能熟悉和了解企业问题之所在,明白企业需要塑造怎样的安全文化模式,他们可以运用所掌握的权力,集思广益,把个人意见变成企业集体意志和群众意识,倡导和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的开展;还可以运用自己的威望和员工对他的信任,扮演企业安全文化宣传员和鼓动家的角色。他通过对员工的宣传、培养、灌输,使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念、安全思维方式和安全行为方式与其所倡导的安全文化融为一体;企业领导的个人理想、信念、性格、气质乃至言谈举止都会对企业员工产生模仿效应,当企业领导重视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率先垂范,并表现出一抓到底的精神时,员工必然会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而努力。

由于各建筑企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同,所属产业的任务不同,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的心理气氛不同,企业的规模、技术特点不同,企业人员构成和素质、地位及承担的社会义务不同,各个企业所塑造的企业安全文化模式也不同。

虽然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对于不同建筑企业,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但在塑造企业安全文化模式时,除了共性以外,还应坚持本企业的个性特征原则,即要抓住本企业的特点、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塑造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模式。

二、突出工地安全文化创建的全过程性

工地文化是建设者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是人文环境的外在表现,是建筑行业特有的文化气质与文化资源。常言道,建筑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文明施工,就是对诗的写意,对画的描绘。如何将创建文明工地活动进一步深化,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工地安全文化建设要体现继往开来、扬弃旧义、探索新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工地安全文化建设应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着眼于对建筑职工的感召力,融知识、娱乐、艺术于一体,以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为己任,调整管理层与作业层的关系,增强职工的认同感、归宿感,提高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企业在进行工地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时,一方面,可以在工地建起“职工之家”、文化活动站、体育健身场所,配备电视机、VCD机、报刊杂志、体育器材等设施设备,职工宿舍应实行单人单铺,做到宽敞明亮,整洁卫生,提高工地文化活动场所的档次和品位;另一方面,可以文化阵地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各级部门、各企业应把工地文明阵地建成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基地,成为职工读书学习、岗位练兵、专业技术培训、安全生产培训的课堂,并以文化阵地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

三、在项目管理中实现系统化安全文化建设

工程项目经理部是企业基层行政组织,是从事施工生产的基层单位,是职工参加安全管理的主要场所,也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广大职工分布在各工程项目施工作业,企业的机械、设备、材料都在工程项目掌握使用,要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施工生产任务,必须依靠工程项目经理部来组织实施。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工程项目。应建立强有力的项目经理部,落实项目经理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完善项目安全管理体系。项目开工前必须经过安全验收,施工中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项目安全员的日常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四、以安全文化宣传作为改善员工意识的重要手段

加大对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是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企业进行安全文化的宣传时,首先要做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运用一切方式和手段广泛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使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安全道德和安全行为准则,养成安全习惯和崇尚安全行为,使“我要安全”成为职工的追求。第二,要确立企业安全文化的标识,包括图案和文字,按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设定反映出本企业的特色和个性、具有感召力和安全哲理的标识。第三,要制定发现和树立最能体现企业安全文化特点的模范人物制度,以及激励、宣传模范典型的机制和办法。第四,要对规章制度反复强化,规章制度是企业的行业规范,具有强制性和奖优罚劣的职能,这对形成安全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发展企业预防型安全管理模式

文化建设的建议篇2

(1)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有待提高。由于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实际工作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重视生产技术、安全管理工作,而相对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或者企业文化建设处于简单的自然发展状态。

(2)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有待把握。有的认为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内容就是开展一些员工文化娱乐活动和宣传活动,对企业文化中最本质的部分,即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确立与推广把握不足。

(3)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有待跟进。企业文化建设时,热衷于把企业文化设计出来,展示出来,热衷于让大家知道企业在做企业文化,而缺乏对员工进行深层次的教化,忽视员工的参与度,没有得到广大员工的广泛认同和接受,没有把企业文化真正转化为公司的财富。

(4)企业文化建设的体系有待完善。企业文化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工作开展的随意性很强,缺乏全面完备的策划方案和详细可行的长远规划。缺乏制度保障,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缺乏一套完善和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领导的思想认识直接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发展,他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也就决定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水平。建设企业文化,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必须有重点、分层次,结合实际,逐步推进。企业领导者必须通过自身的倡导和示范,使员工积极支持和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2)提炼精神。目前,公司还没有精神,应该尽早在分析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自身的发展定位的基础上,提炼公司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同时,要避免公司精神文化的雷同现象,就要把这方面的工作做深、做细。

(3)制定规划。在确定了企业精神后,就要构建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制定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计划。抓好安全文化、文明施工文化、环保文化、和谐文化、廉洁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推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企业文化建设的随意性。

(4)强化普及。企业的核心理念总结、提炼出来以后,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企业的文件中,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对员工进行强化。要制定规章制度、召开各类会议、庆典和展览、树立学习榜样、有效的传播和宣传,久而久之,才能真正规范,鲜明的体现企业理念。

(5)办事落实。要创建企业内外部的和谐氛围,尊重员工、理解员工,通过职代会、企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形式、丰富的集体活动、各种培训等,真心实意的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解决职工生活工作中出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让职工意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6)树推典型。继续深化开展评劳模、评生产标兵、评先进生产工作者等活动,推树一批典型人物。通过公司网站、宣传橱窗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和弘扬典型人物事迹;通过这些典型人物的事迹丰富企业精神文化的内涵,使员工在学习、认知企业文化时产生积极、具体的联想,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消化公司的核心理念。

(7)群团共建。通过党政工团开展“党、团员亮身份”、“优秀员工评比”、技能竞赛、劳动竞赛等活动,发现员工工作中的不足,提高服务意识;激励员工主动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服务技能的热情;帮助员工查找管理中的不足,拉近员工与公司和管理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企业凝聚力。

文化建设的建议篇3

关键词:建设文化强县;优势;存在的问题;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204-02

道县古称道州,位于湖南南部,全境南北纵长77公里,东西横跨62.6公里,土地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场(街道办事处)、578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74万。

道县区位独特,紧邻广东、广西,素有“襟带两广、屏蔽三湘”之誉。道县交通便捷,洛湛铁路、207国道纵穿南北,S323省道横贯东西,道贺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建设中的厦蓉高速公路,规划中的福贵(福州至贵州)铁路、洞道(洞口至道县)高速也将从道县经过。从道县北上长沙,南下广州,西出南宁,均可半天抵达,距桂林国际机场、永州机场也只有两小时车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地域文化。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道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事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产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道县建设文化强县的优势

1.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多彩。道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设县以来,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制史,其间1500多年为郡、州、府所在地。道县文化灿烂。境内玉蟾岩出土的稻谷遗存和陶片,被列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距今1200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和陶片,道县因此被誉为“天下谷源,人间陶本”。道县地灵人杰。这里孕育了宋代大思想家、理学鼻祖周敦颐,晚清大书法家何绍基,我党早期革命活动家、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何宝珍;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结、宋朝名相寇准等在此为官。红军师长陈树湘等众多革命先烈在道县留下许多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2008年,道县被列为革命老根据地。据文物部门统计,该县境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玉蟾岩遗址、鬼崽岭祭祀遗址、濂溪故里、潇贺古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月岩石刻,道州古城墙,何绍基故里,周凤山、周岐山将军故居),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余处,在永州市乃至湖南省属文物大县,还拥有道州龙舟赛、道县调子戏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周敦颐为代表的理学文化,以玉蟾岩为代表的稻作文化,以鬼崽岭祭祀遗址为代表的神秘文化,以何绍基为代表的书法文化,以道州龙船赛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何宝珍、陈树湘两位革命烈士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都庞岭、湘源温泉、两河口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道州灰鹅、月岩狗羊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花卉盆景为代表的园艺文化,以濂溪故里、月岩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等等,为我县建设文化强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日益改善,西洲公园、敦颐文化广场已投入使用。文化机构不断完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7%,文化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的5%。

3.文化消费市场逐步扩大。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化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消费重心开始向精神产品消费领域转移。需求结构的变化,既为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该县建设文化强县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存在的问题

道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特别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多。在抓经济工作和文化工作方面,部分领导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尤其是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一些领导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工作的主动性不强,组织实施的力度不够大,因而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小、质量低、步子慢、效益差。

2.体制落后、机制不活。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国有文化单位活力不足,缺乏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建设的激励机制,特别是缺乏发展文化的一系列政策。

3.文化产业发展投入不足。文化产业项目综合性强,工程量大,资金需求量大,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投入,同时,现行投资融资体制不利于产业资本扩张,特别是社会性投资融资渠道不畅,又缺少吸引外资,致使文化产业项目发展缓慢。

4.缺乏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方面的人才。而目前,该县缺乏一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专业人才。同时,也存在人才流动不畅、使用不合理现象。

二、建设文化强县的建议

1.提高认识,树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观念。随着经济的增长,文化的需求也迅速增长。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把文化的发展切实摆到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树立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抓社会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扭转过分强调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忽视文化商品属性的思想观念。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改革力度,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制。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宏观管好、微观搞活”的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实现政府职能逐步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起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运行机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统筹兼顾”的方针,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3.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出台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同时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出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

4.加大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整合现有文化资金的基础上,设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扶持有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规范和拓宽投资、融资渠道,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5.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在户籍、住房、职称、家属随迁等方面要以给予政策倾斜。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6.创设载体,为繁荣道县文化提供发展平台。充分发挥艺术团体的作用,利用重大节日积极开展各项文化娱乐活动;推动文艺创作,为道县经济发展服务;建设“古玩、字画、奇石”文化市场一条街,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文化建设的建议篇4

一、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XX县文化

局下属6个局直单位,23个乡镇文化站,其中县城文化设施面积5000平方米,现有干部职工近400人。县文物所、稽查队与局机关一起挤在建筑面积不足300平方米的三层楼里办公;县电影院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能容纳2119人;县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200平米;文化馆建筑面积为2200平方米,内有排练厅3间,教室8间,业务活动大厅1处;祁剧团建筑面积为8600平方米,无演出剧院,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十分落后。

县电影公司始建于1976年,历经近30年风雨剥蚀,院内原有的2000多张硬座已有三分之一的座椅陈旧破烂,顶棚已经腐烂,舞台灯光和音响配置不全,效果甚差。县文化馆、图书馆的办公楼亦建于70年代,1994年就已被建筑质检部门分别鉴定为危房,至今没有得到翻修。

全县23个乡镇文化站中,步云桥镇文化站在去年市文化局的关心下争取上级拨款3万元,购买了一栋建筑面积达160平方米的楼房用作扩建文化中心;归阳镇文化站有一幢所有权归镇政府,使用权归文化站的文化中心,其他乡镇文化站大部分蜗居于乡镇政府办公大楼的一两间房里办公,有的甚至连一间工作房都没有,基本上处于“四无”状态,即无图书室、无影剧院、无娱乐场所、无办公场地;各乡镇共有6个影剧院,仅有2个影剧院的产权属县电影公司所有,其它都是借用影院。随着人们艺术欣赏程度的转化和有线电视的冲击,乡镇电影放映均处于瘫痪状态。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由于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等方面原因,致使文化设施建设存在很多的落后现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形成这些落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原有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县直各单位和乡镇文化站设施,大多数建于七、八十年代,由于各级财政“供奶”不足,设施建设配套不全、规模偏小、无论是质量、结构、布局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美需求,不能适应现阶段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剧院拆后,现无款修建,仍然是空坪一块,使演出只能下乡演出,不能在县城演出。

2、财政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来,我县财政对文化干部仅拨人头经费,均没有安排维修、改建及活动经费。目前,全县各乡镇67名文化干部中还有18名文化专干财政只拨50的基本工资,另有6名文化专干分配岗位近5年时间还未落实财政拨款,工资待遇无着落,只能流落他乡打工糊口,另谋生路。特别是1998年取消文化市场管理费后,文化部门更无任何经济来源。想办事却办不成事,开展活动也只是四处求援,哀声叹气,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发展文化的意识氛围不浓。上层和基层个别领导及建设规划部门对文化设施缺乏高度认识。有一种“轻文化、重经济”的主观片面想法,总认为文化工作上去了挣不了票子,吹吹打打保不住位子,唱唱跳跳饱不了肚子,看不到文化工作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素质、促进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忽略了文化事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小文化”观点的束缚,致使一些人对文化建设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经济上不投入,建设上无规划,严重导致全县文化设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

三、几点建议

我县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文化工作队伍不稳定,文化事业发展机制不健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难题。只有有效地解决好这一难题,才能解决当前全县人们存在的精神文化“饥渴”问题,让广大人们群众真正享受到先进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为此,特作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和完善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小城发展规划,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提上工作日程。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根据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确定文化设施建设重点、规模和速度,保持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步进行。

就目前而言,县里“四大家”及相关的县直机关单位都云集在开发区,建设规模基本形成县城亮点,但美中不足的还未建有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这样,目前会给县城景观稍逊一色,缺乏精神“粮库”,缺乏生机和活力。建议上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深谋远虑,及时果断决策,将在县城人口密集、地处繁华的中心地段——祁丰小区规划30-50亩地作为兴建公共设施用地,我们将在新区规划兴建县城第二影剧院、第二图书馆,建设一个集办公、影视、歌舞、展览、博物、阅读、休闲娱乐、教学培训、商住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文化娱乐中心。构筑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凌云壮志。

二是要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要把发展文化事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增拨文化事业经费,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亟待解决农村文化设施滞后和部分文化专干历年未拨分文工资的难题。

文化建设的建议篇5

关键词:基层文化现状对策建议

基层队伍的建设离不开文化,良性的基层文化能够正确的引领队伍自身的发展和员工的工作方向。随着油田生产经营环境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使得基层文化建设地位日益突出。近些年,河采501队党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构建起了具有行业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基层文化品牌,形成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于拼搏的开拓精神、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总结出为广大职工所认同的“十四字精神”:锲而不舍降稠油,精心管理创一流。既体现了采油五矿一队广大职工的共同奋斗目标,又体现了与时俱进、永不退缩的时代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成功的基层文化,发挥出基层队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是需要时间、实践的检验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更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河采501队党组织通过建队10年来文化建设和班组文化调研,发现基层单位确实存在着对基层文化认识上的误区和做法上的偏颇,主要表现有:

一是基层文化华而不实。口号化,多数班组将“团结”、“勤奋”、“奉献”等广泛的口号来彰显自身班组文化,这些的确是也应该是基层单位需要提倡的,但这些几乎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让这样共性的口号词语作为文化的内涵则显得个性不足。这种广泛化口号文化虽然外表华丽,但没有把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和认同感彰显出来,因而不能真正走入每个职工的心中,终究会流于表面,变成一种口号,从而使基层文化成为一种形式。这种情况存在较为普遍,也是油田基层单位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一个通病。

二是基层文化制度化。基层单位制度观念太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层文化建设。制度是一种硬性管理,不可能把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都概括出来,基层文化应该是多数职工所乐意接受,反映职工的精神状态和需求。一个好的基层文化不应像规章制度那样对员工的每一项行为做出硬性的规定,而应成为职工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一条有神无形的准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三是基层文化实践性不强。基层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是一种经验。作为油田生产建设的基层单位,有时会有这样的现象,基层单位领导有着非常好的价值理念,却得不到职工的一致认同,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企业文化本身实践性不强,不是职工的共同价值观的沉淀和升华,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实践的检验。

针对以上基层单位在创建企业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1.强化宣传工作,加强培训,努力夯实基层文化建设根基

基层文化理念过于抽象化,群众基础不牢,造成文化建设缺乏针对性。只有提高群众文化理念意识,才能为基层的文化建设培育成长的土壤。新时期河采501队文化精神确定为“锲而不舍降稠油,精心管理创一流”,降稠油是对501队职工工作的准确明了的概括,同时创一流精细管理体现了采油五矿一队广大职工的共同奋斗目标。501队通过黑板报、宣传栏以及基层小报刊、小广播、小课堂等多种形式,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创建氛围,把“锲而不舍降稠油,精心管理创一流”的精神深深根植于全体干部职工心中。

2.强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通过文化创建凝聚人心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思想的最根本理念,是现基层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好的基层文化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软实力”,促进全体员工共同价值观的实现。河采501队历年来注重以人为中心,以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凝聚队伍,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队十余来,501队的全体干部职工以其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的精神,运用先进激励措施,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和思想政治工作主题活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使职工树立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不断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当家作主的参与意识,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努力为501队发展献计出力,实现个人和队伍共同发展。

3.注重行业和地域特色,努力挖掘基层文化亮点

文化建设的建议篇6

1.历史镇水元素专题研究

中国古代历史上,凡在水患泛滥之地曾出现大量镇水元素—铁牛,如河北邯郸渚河铁牛、山西蒲州黄河铁牛、湖北荆州镇江铁牛等等。铁牛能镇洪水的构想,据说源于兴风作浪的水中蛟龙惧铁,且按五行之说,牛属土,土又能制水。铁牛集二者于一身,故古人多用铁牛镇守江堤。有民间传说: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即铸一铁牛沉入水中,意在镇服水患。据传,河南陕县城北黄河边的铁牛,即为大禹所铸。后人相沿改置于江河之岸。同时在古代民俗观念中,又有青牛驱妖避邪之说,《太平广记》等都记有这种说法。按五行相克之理,“牛为土性,土能克水”,牛被认为具有避水神力。人们便用铁牛来代替犀的巫术功能,作为镇水的普遍形制。

2.鄂州历史文化简介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的东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14°30′~115°05,北纬30°01′~30°36′。西接“九省通衢”的湖北省会武汉市,东连“矿冶之城”黄石市,北与黄冈地区隔江相望,南同咸宁地区濒湖毗邻。公元221年,吴王孙权在鄂县(今鄂州)建都,将鄂县改称武昌。鄂州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历史文化名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同时也是著名的“百湖之市”、“鱼米之乡”。

3.鄂州凤凰文化专题研究

鄂州自古属荆楚,楚人崇凤,惯以凤鸟为图腾。鄂州历史上有着众多跟“凤凰”有关的历史传说,据《武昌县志》(清光绪十一年重修)载:“三国吴黄龙元年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吴主因凤凰见,筑台于此,招周瑜、鲁肃以定建都之计”,此台即今凤凰台;“明万历初,知县李友朋建塔”,即凤凰台塔,俗称东门塔,毁于20世纪70年代。相传鄂州古凤凰台周围有百余年合抱的大银杏树和金梧数株,林木浓荫蔽日,远观如烟云一般,故被人称之为“凤台烟树”,为鄂城八景之一。另有凤台桥位于凤凰台塔东南面,因凤凰台塔而得名。2002年9月,鄂州市在城东新建“凤凰广场”和“凤凰台”,再次体现了鄂州市独特的“凤凰”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

4.构成主义专题研究

构成主义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西方文艺界产生的新思潮,在晚期的沙俄和早期的苏联它发展到鼎盛。俄国一批激进的左翼知识分子如马列维奇,康定斯基,维斯宁,李茨斯基等人饱含热情地探索属于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艺术。他们将实体抽象到只有结构构架,省略掉一切装饰,从内向外地裸地表现纯粹的架构关系和时间维度,这样一来,构成主义作品便成为工业艺术和“艺术化的工程”。对于洋澜湖泵站改造工程,构成主义天生与工业结伴而生的性质使它成为水利景观的最好表现方式。

二、工程设计方案

1.基本构成方式的选取

经过现场勘查,我们一致认为,新建的办公楼和拟改扩建的泵房、防洪闸等所呈现出的面貌最能代表洋澜湖泵站的性质。洋澜湖泵站泵房、副厂房具备典型工业建筑特征,工业所呈现的应是功能主导形式,是实用主义的,也是简洁高效的,而防洪闸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支起控制房,悬吊闸门,所有的构件最为精简,缺少任何一处都会影响它的作用。我们就此提炼出框架的设计母题。

2.主泵房立面改造

主泵房立面现状洋澜湖泵站主泵房的内部功能的改造本文不进行赘述,主要对其外部建筑形象改造处理方面进行分析。目前主泵房存在以下需要改善的问题:外立面色彩系统上,现有的外墙色彩有绿色、红色、白色、普兰等,无法统一为和谐的色彩体系;外立面符号构成上,中国式的坡屋顶是很好的文化符号,但其屋顶部分的倒三角结构元素和它发生冲突,风格不匹配;特性反映上,现有外立面无法反映出水利建筑应有的特色,这点极需改善;辅助设施上,人行工作桥等辅助构筑物冷漠无亲和力。针对上面分析的问题,结合工程改造设计理念,洋澜湖电排站主泵房立面改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整个工程景观片区首入人们眼帘的景象。具体改造方案如下:

(1)保留原泵房的框架结构和中国式坡屋顶,结构框架再向上延伸2.8m,使之构架化,与办公楼的顶层,以及水闸遥相呼应,“构架”是此处工业景观布局的控制性要素;

(2)中国式坡屋顶原有的绿色琉璃瓦换为浅灰色哑光瓦片,原有墙面的白色贴面砖拆除,换成米黄色的贴面砖,或刷米黄色系的浅色涂料;

(3)泵房勒脚及人行工作桥等部分改为条石贴面,力图沉稳有力;原有大玻璃窗保留并使其落地,落地处加建花坛,增加立面的生机,同时粗糙的毛石和点缀其上的鲜花绿草提升环境的亲和力和温馨感。

3.办公楼设计

办公楼采用钢混框架结构,结构的表达采用外向型方式,突出结构本身的构成美学。设计方案上确定了一个开间20.7m,进深10.5m的钢混框架作为办公楼的结构载体。(20.7m的开间由4个开间9m的办公室和一个开间5.1m办公室组成)办公楼的设计方法采用构成主义建筑的手法。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至上,以空间和使用作为设计出发点,同时注重人的心理感受;

(2)从洋澜湖泵站这一工业特性的水利工程中提取元素,再将其融入办公建筑的外观中,北立面采用由大型涡轮机叶片衍生的遮阳片作为三楼会议室的外构件元素;由电力设施和水闸的混凝土构架特征衍生为建筑的结构,并在顶楼出来。南立面中由电力设施的金属网片衍生为栏杆和楼梯间的金属隔墙,这样一来,它们即有了实际的功能,又隐喻工业性,初步形成“工程景观”;

(3)为进一步强调办公楼的景观作用,大楼的结构为外露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不刷任何色彩,充分暴露混凝土本身的肌理,框架之间的填充外隔墙刷白色涂料或浅色面砖。

4.凤台桥改造

主泵房前的凤台桥应被纳入景观的整体布局,现有桥体外观陈旧,不能反映城市历史文化,也无法协调泵站的工程景观面貌。改造方案上采取整体优化,局部打造亮点。凤台桥改造设计方案

(1)栏杆结合鄂州的凤凰传统文化进行改造,赋予其文化标识性。中国文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凤”字逐渐形成了八种写法,由此出发初步考虑对桥体栏杆进行了改造。八种不同写法的“凤”字镌刻在石板上,石板间隔凤凰浮雕有节奏的重复,丰富的韵律感油然而生。人们在步行经过凤台桥时,不仅可欣赏对岸的泵房景观,更可一睹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艺术。

(2)由于桥的主体结构无法更改,因此设计在桥的四角修造四个“景观盒”式的桥头堡供行人赏玩,以此在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桥的景观功能。我们仍然从“凤凰文化”的角度出发,强化“凤台”主题,在桥头设置四个景观盒,使用图案和形体来直观的表现“凤凰文化”。四个桥头景观盒对应四个关于凤凰的景观主题-凤凰涅磐,百鸟朝凤,有凤来仪,凤鸣铿锵。

5.景观台设计

在真空泵房与防洪闸之间,有大片绿化用地,考虑结合“镇水元素”这一水利工程的文化特点,配合交通功能、景观功能来进行处理。将该处设置双层景观台,在上层景观台居主体轴线中部位置设置镇水神牛,即可寓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又可作为极具视觉冲击的景观元素。

三、结语

文化建设的建议篇7

关键词:基层特色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建设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以及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基层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所谓基层特色文化建设是指基层的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以满足自身精神需要为目的的一系列文艺、体育、教育以及娱乐等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有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以及农村文化等。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无时不刻在提醒我们,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三大因素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的基础之上。一方面,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提供保障,而稳定的政治环境建设则依赖于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构建新时期的和谐社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而基层特色文化建设的最直接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影响广大群众的行动和思想,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在物质文化得到满足的同时,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渐增长。加强基层特色文化的建设,通过群众自行组织和开展各种集体活动,自编自导各种健康向上、与民众生活贴近的活动,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扩大的人民的事业,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素质,极大的满足了民众的精神生活需要。

二、基层特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下,宁海县在基层特色文化的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依旧存在一些阻碍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施设备的投入不足

众所周知,文化建设的设施设备投资较于经济建设而言,存在投入多、周期长以及见效慢的特点。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资远远跟不上建设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特色文化的继续推广。

(二)文艺人才相对比较缺乏

文艺人才的缺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表现为年龄结构的不合理,呈现出老龄化趋势。2、缺乏必要的人才引进机制,而且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人认为搞音乐、搞文艺即为“不务正业”,因而在这些专业知识的人也相应的较少。3、对现有文艺人才缺乏必要的培训奖励和考核机制,使得人才的大量流失。第四是文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基于当前大部分文艺活动是由大家自发组织的,因此对人的基本素质方面门槛较低,在文艺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普遍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比较被动。

(三)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不高

虽然现在很多小区新建了文化广场,兴起了夜里的广场舞,但是参与进来的人,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几乎没有年轻人参与。另外,在宁海县的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建设中,由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导致待在农村的人数变少,缺乏文化活动开展的热烈气氛,更加不可能加入各种特色文化活动。

三、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文化站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职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基层文化的建设面临着各种新的问题,因此在管理机制必须实时更新,以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加强文化站的建设有利于对当前宁海县演出队伍的进行有效管理。首先,应当适时为民众提供必要法律培训或者宣传服务,配合政府做好基层民众的技术知识的培训工作,提升民众基本素养。同时,优化各镇街文化的资源整合,包括人才资源,促进各文艺队伍之间交流,积极与其他镇街文化交流,并及时向上级部门上报工作情况。第三,重视节日庆典文化氛围的同时兼顾民众日常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乃是小康社会的基础,长期以来各大政府部门重视经济建设发展,并把经济建设发展作为他们工作的重心。虽然以经济建设发展为中心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但作为其上层支柱的文化建设也不容忽视。因此政府应该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兼顾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使得更好地为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服务。任何行业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同样文化建设作为具有公益色彩的项目更加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因此在此情况下政府必须把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和决算中,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统筹规划发展文化建设,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三)建设高素质的文艺人才队伍

首先,应当拓宽用人渠道,优化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吸纳政治素养高、专业文化水平高的各界文化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发展的队伍中来,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文化建设工作,选派优秀文化骨干到基层挂职锻炼。第二是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队伍整体素质。通过选派文化工作骨干到高校或者相关文艺团体深造,拓展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演艺的技术,对当前的表演活动进行创作演出,提升内涵。除此之外,积极鼓励基层文化工作者自学和进修,依托各类教学培训资源,定期举办培训班,及时更新培训内容,紧跟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带动一方活动的开展。

总之,要解决当前基层特色文化建设过程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依赖于文化管理单位和上级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进一步有效促进我国基层特色文化的建设,为推动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文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J].唯实.2012(1)

[2]郭强.浅论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0(5)

文化建设的建议篇8

关键词 农村中学 校园体育文化 现状 结论 建议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做为主要内容,在校园内以体现校园的精神面貌的一种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既能够体现不同学校的风格,同时又能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等构成整个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广大师生的体育意识、积极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团结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以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

但是,固镇县农村中学受到社会观念陈旧,经费紧张等因素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相对于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滞后比较严重。因此,通过对县农村中学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以得出结论,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促进固镇县农村中学的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固镇县东部四所农村中学,分别是石湖中学(完中)、濠城中学、刘集中学、九湾中学。(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料。问卷调查法、对四所中学发放800份问卷,每个学校200份,回收问卷782份,有效问卷763份,回收率:97.35%。访谈法、对有关领导、体育教师、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情况。

2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

(1)场地设施滞后。在被调查的四所中学里石湖中学(完中)有400米碳渣跑道、篮球场3个、乒乓球台10个,刘集中学有250米泥土跑道、篮球场3个、乒乓球台10个,九湾中学有200米碳渣跑道、篮球场3个、乒乓球台5个,濠城中学没有田径场,篮球场4个。其中石湖中学、九湾中学的篮球场在田径场中间,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场地设施的落后和不完善导致有很多项目不能开展,每个学校都没有体育馆。因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学校的压力很大。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对体育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所以,学校的领导在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不够,因此导致场地设施改造更新的速度太慢。要改变这种状况,要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政府应该加大体育设施经费的保障,学校的经费开支中体育经费也要有一点的比例。第二,场地设施的建设要有长远的规划,不能因领导的改变而改变。第三、学校应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结合社会主流文化去更新改造体育设施,保障师生及周边群众的体育文化活动需求。

(2)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课外体育活动是除体育课外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是广大师生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据调查75.3%的学生在学校主要和同学一起参加课外体育活动,19.8%的同学每天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21.2%的同学每周能有2-3次的课外体育活动。大部分同学即使在中考压力下也不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认为体育不重要,多学点文化课就能弥补体育分数的不足。更别说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选择中长跑、跳跃、投掷类的项目。有的同学进一步发展到因为中考要考中长跑、跳跃、投掷而憎恶体育课,更别谈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终身体育的习惯了。课外体育活动的不足,主要和学校有关。因为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往往形式单一,大型的田径比赛多年才能开展一次,最近两年才能每年达到一次,主要因为经费问题,担心影响学生学习文化课,同时担心安全问题等,学校领导一般不愿多开展。这与实施全民健身的外部大环境不相符,不能与建设和谐社会同步,导致学生对参与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失去兴趣,进而影响了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3)体育教师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体,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是提高学生身体机能,改善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正因为有了体育教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才得以顺利进行,而且体育教师也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与学生一起活动组成学校体育文化的参与主体,他们推动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但是,在当前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师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村中学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同工不同酬,这一点非常挫伤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权利得不到保障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克服偏见,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激励体育教师努力工作的规章制度。同时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成果,从制度上消除不公正因素,以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4)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知情况。大部分同学只注重体育的娱乐性和健身性,而很少关注运动技能和项目规则,对知识了解太少。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体育课,其次是电视网络等,二者所占比例分别是86.2%、73.5%。同学间相互传递知识的比例是33.6%。对体育知识了解得少进而影响了对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也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

(5)体育习惯没有养成。在学校里,除了少数师生能参与锻炼外,大部分不愿意锻炼,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养成。据调查,只有19.2%的男教师能坚持体育锻炼,80%的女教师不锻炼,38.7%的同学不进行锻炼,而且,锻炼的项目绝大部分是球类运动,田径项目无人问津。当然广大师生没有参加体育锻炼也和学校有关,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文化课时间压缩了体育课的节数,每周最多2节课,有的学校只有1节课,同时压缩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导致师生没有时间去锻炼。在体育课不能开足,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很难有机会去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文化建设的建议篇9

新形势下,国税机关如何把廉政文化与反腐倡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引导党员干部筑牢的思想道德防线,是我们国税机关应该积极研究和深入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一、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国税干部的反腐倡廉意识

新时期的廉政文化, 吸收了我国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廉洁、民本思想等积极因素,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以倡导廉洁奉公、弘扬清风正气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为目的。其核心是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引申到国税部门,国税廉政文化是国税干部在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以“聚财本文由收集整理为国,执法为民”为主要内容,融合了国税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税收执法、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来源于税收工作实践,并统领国税干部的思想意识的价值标准和精神观念。其目的在于使广大国税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并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增强国税干部的反腐倡廉意识,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为反腐败工作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有利于引导国税干部的行为,提升国税系统文明形象

1.道德教化。道德性是廉政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着力点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素质,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2.思想先进。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先进文化在廉政建设中的集中体现。廉政文化一旦形成,其所包含的廉政精神、廉政观点、廉政道德、廉政准则等,对人们的精神境界起着提升作用。

3.影响广泛。廉政文化内容涉及面广,它的载体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如有关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电视剧、廉政公益广告、反腐倡廉演出活动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极具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4.导向正确。廉政文化内涵的廉政信仰能够推动人们形成良好的廉政修养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廉政文化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又通过道德规范来引导、影响人们的行为,将规范的要求变成人们自觉的行为。

(三)有利于促进国税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

1.潜移默化作用。廉政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而是一种文化体系,一种廉政理念,它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在同一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教化、培养,使整个队伍因同一的文化渊源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的凝聚力量,使人们在潜意识里遵循着一定的文化印记来引领各自的行为,有利于规范从政行为,引导领导干部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2.舆论导向作用。廉政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可以提升思想境界。廉政文化是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社会属性,对社会有较强的辐射功能。廉政文化借助文学艺术、广播、电视、电影、杂志等媒介工具,弘扬主旋律,鼓舞和凝聚人心,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基础性的舆论导向作用。

3.规范作用。廉政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控制手段,虽然没有明文的规章制度,但可通过一系列为人们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社会提供一种限制、一个标准,让人理性认识并把遵循规范作为自己的一种需要。指导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二、加强国税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开展国税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注重载体的创新

要充分依托国税网络,开辟廉政建设专栏,经常组织廉政建设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廉政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开展结贫思廉、组织陋习评议、评选廉政家庭等,积极创新载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做到尊重主体、崇尚个体,依托人文情感文化充实丰富廉政文化内

涵,努力打造廉政文化精品。要积极开展“廉内助”、领导班子成员走访谈心、演讲比赛、文艺汇演、播放廉政教育题材专题片等形式丰富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做到寓教于乐,情暖于心。要充分利用国税系统培养人、管理人、监督人的制度优势,实行税务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勤廉双述制度,组织纳税人对责任区管理员满意度测评等,使国税廉政文化与育人发展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二)开展国税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将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税结合起来

国税部门作为经济执法部门,就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廉洁从税。而建设系统廉政文化,能够促使执法人员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提高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营造统一、规范、透明的税收征管环境,自觉做到依法征税。在加强国税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确保各项税收政策执行到位,维护正常的纳税秩序。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税源控管,堵塞征管漏洞,夯实税源管理基础,全面深化税收执法责任制,努力做到监督有重点,纠正有实效,考核有标准,责任有落实,全面提升税收执法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程度。要引导干部落实好《税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执法规范和各项文明规定,通过严谨、规范、文明、高效的具体执法行为,体现国税廉政文化的价值。

(三)开展国税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以培育和打造国税系统精神为核心

1.发掘和弘扬优秀廉政文化。优秀的廉政文化能够起到吸引人、熏陶人、团结人的作用,能够帮助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应该及时发掘和利用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深化党风廉政教育,营造起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

2.重视智力和资源的引进。廉政文化建设不能一味封闭式地进行,而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社会。既要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又要讲究“拿来主义”,要有效利用外界的人才和资源,实行科学系统的整合。

3.重视培育和打造系统精神。要把培育和打造系统精神贯穿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始终,促使干部职工以自觉的姿态和主人翁的意识投入到加快税收的过程中来,并尽心尽力发挥其应有作用。

(四)开展国税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注重法治和德育相结合

1.以加强法治管理为入手,强化廉政文化建设项目的严肃性。关键要在自治、民治、权治、法治“四治”上下工夫,增强干部法律意识,对出现的问题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2.以德育工作为依托,在税务职业道德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即要在提高认识上实现突破,增强自觉性;要在确立规范上实现突破,增强科学性;要在教育考核上实现突破,增强实效性。

文化建设的建议篇10

一、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滞后,管理脱节

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人们的思想认识逐步提高,从接受文化、发展文化到共享文化,促进了群众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但观念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下,人们对基层群众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历史文化、群众文化)的认识不深,不能正确地理解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功能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往往只看到文化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忽视了文化事业是“新的投入点”,未注重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在发展手段上,不注重用开阔的视野审时度势,使地域文化资源无所适从,甚至被遗弃、流失;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上,忽视了文化事业的配套项目,使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从宏观层面上看,基层文化事业在诸多方面还停留在政企、政事、管办不分的传统体制模式上;从微观层面上看,经营性文化单位虽然已经转制,但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改革与管理并未到位。目前,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大多是在上级部门的指令下“完成任务”,或者是在特定的庆典节日“组织活动”。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对乡(镇)文化中心站(室)工作进行辅导、督促、规划和管理较为薄弱,导致基层文化活动严重缺乏导向性和稳定性,达不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艺创作,提供优秀文艺作品;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收集民间文化遗产;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稳定农村文化队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等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

(二)阵地不稳,设施欠备

按照文化中心站的建设标准,要达到“四有”,即“有阵地、有设施、有人员、有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某县有达标文化中心站17个,根据当时“以文补文、以文养文”的政策,每个站都有3~5个职工,站内设有文化茶园、娱乐室、书报阅览室等,站内收入除职工工资外,全部用于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但进入九十年代,特别是撤乡并镇以后,原有的文化站便逐渐解体,站内财产和设施也荡然无存,即便现在大部分乡镇有文化中心,实质上也是空有虚名,而无常规性活动。

(三)人才匮乏,资金紧缺

农村基层文化工作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目标是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特别是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要有人参与,而且要求参与者还要“门门懂、样样玩”,具备一定的文化活动技能和素养,多才多艺。随着国家劳务市场的开放,农村大部分活跃人群都外出务工,使得参与地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人才缺乏,导致群众文化活动参与者普遍趋于老龄化,整体结构极不协调。对于一些地方性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也因传承无人而濒临消亡。因经费缺乏,活动的项目也就简单呆板,且内容枯燥,品位不高,离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差太远。

二、基层文化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管理,增加投入

首先要加快文化事业建设的步伐。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依法运行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把基层文化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措施,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文化事业的建设工程。政府管理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扶持政策,增加财力投入,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措施,使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并与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监管等机制相衔接。

加大基层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具有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要探索保障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可行方案与具体措施,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公益事业,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体制。在投入结构上,要以围绕构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中心,做到量力而行,稳步发展。

(二)纵横联系,拓展空间

基层文化事业建设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和社区广大群众,极具广泛性和普遍性,应具有导向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要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达到寓教于乐、健康有益的社会效果,并非是文化职能部门独立的行为,而是纵横向的通力协作。每一个区域,都应建立起群众文化活动的互动机制。以集镇为中心,结合所在单位、部门(如学校、企业),以及社团组织,共同开展不定期的小型多样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并逐步向村社伸延。要着力发现和培养一批基层文化事业骨干,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干。活动的内容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群众文化活动中,要打破一味停留在婚丧嫁娶等民风民俗活动上,作为社区或乡村,直接与民生相关的节日庆典的常规活动都应积极参与,以健康的内容去诱导和启发广大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俗,从而抵制低级趣味的非法活动的侵害与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