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十篇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十篇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9:32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篇1

2、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预防医学的特点包括: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

3、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该专业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从战胜天花、霍乱和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的经验中,逐渐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预防医学理论及体系。1949年后,中国卫生防疫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看看我们手臂上部的那个“小花”,就是在出生后不久接种的“牛痘疫苗”,是预防天花的,这种病曾在欧洲和我国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即使幸免一死,也会在脸上留下大大小小的“麻子”。而近几年我国出生的小孩已不再接种这种疫苗,因为“天花”这种病毒已经在我国彻底消失了。预防医学培养出的人才有超前性和远见思想,能从整体把握大局。调查分析是预防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需依赖现场观察和实验研究两类分析手段,多采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方法,学生会接受系统的统计学、计算机等科目的教育。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篇2

关键词:预防医学疾病治疗作用

在医学领域中,预防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一、预防医学定义

预防医学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康复医学组成现代医学科学的四大支柱。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环境一人群—健康为模式,以预防为主的观念为主导思想,运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等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归的特点,以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群疾病和健康的影响规律,从而制定群体防治策略和公共卫生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学科。

随着人类对自身、疾病和环境的不断认识,尤其是SaRS和禽流感的暴发,人们都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关于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可以理解为:公共卫生是用来促进公众健康的措施;而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措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没有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公共卫生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没有公共卫生实践,预防医学则成为空中楼阁。公共卫生的工作范围包括:通过有医学教育组织的社会活动来净化环境、控制传染病、进行健康教育、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发展社会体制、保证每个人都享有足以维持健康的生活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它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流行病学、环境、职业、营养、伤害等等方面。

二、预防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1:预防医学的特点:(1)价值导向的超前性;(2)服务对象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3)研究方法的独特性;(4)工作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5)工作效率的紧迫性和时效性;(6)工作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7)工作效果评价的滞后性和效益影响的深远性。

2:预防医学对疾病防治的作用

(1)健康认识

完善的保健与预防疾病之道。我们每天经由阳光、空气、水及食物获得所需的营养素和氧气,却也不知不觉累积了许多的毒素于体内。再加上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等,如不被排出而留在体内时,会妨碍消化、血液酸化,引起细胞及多种器官的疾病。毒素累积而附著在肠壁皱折中成为所谓的“宿便”无法排出体外,导致细胞缺氧,并刺激五脏造成体内生化的紊乱,所以说毒素乃万病之源,非排除不可。

(2)树立健康观

健康和疾病是医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无病即健康”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它仅以躯体生理功能正常作健康的指标,未涉及心理和社会方面,因而是片面的和消极的。1948年wHo成立时在章程序言中指出“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wHo的健康定义一致,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概念,即“三维”健康观,健康的内涵由生物学健康向心理学、社会学领域拓展,这对现代卫生保健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防治突发性疾病的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对预防控制突发性疾病事件,降低其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突发性公疾病事件的范围:甲类传染病出现、乙类传染病明显升高、新传染病出现、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各类自然灾害过程或发生后疾病暴发流行、各类中毒、免疫接种出现群体副反应、医院内感染事件等。

(4)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框架建立起来的,具有该模式的内在缺陷,目前全国大多数医科院仍以招收、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主,毕业生“医疗第一”的思想根深蒂固。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在专业方面除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也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人们忽视了正常生活品质与精神生活,人人为生活、事业、理想而疲于奔命,种种因素正腐蚀著人类的健康,使原已相当进步的医药科技,更难以应付层出不穷甚至原因不明的现代病。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服务对象是群体,从而防止人类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预防医学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吉武.预防医学[m].3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5-97.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篇3

医疗气象学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但是目前医疗气象学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与难点,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在医疗气象学的发展与应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认为应从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组织协调等方面进一步大力发展医疗气象学,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1医疗气象学的定义

医疗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环境对人类机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影响规律,为治疗疾病和卫生保健服务的一门学科,它是大气科学和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又称人类生物气象学。属于大气科学下的应用气象学科。医疗气象学主要是通过观察气象和人体健康的情况,进一步衡量、分析、研究“气象要素”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从而阐明气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其目的是趋利避害,即避免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2医疗气象学的研究范围

目前为止,国内外的医疗气象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气象学。研究气象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以及健康人在各种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例如:宇航、航海和采矿等特殊环境中气象条件变化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气象条件对生殖的影响;大气电磁场、空气电离、太阳黑子、紫外线、红外线、空气污染及生物病原体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古代医学中与气象相关联的内容;人类对特殊气象条件的防护;环境舒适度对工作能力的影响等。

(2)病理气象学。研究气象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包括不同季节气候下的多发病;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疾病在不同气候地区的分布特点等。例如:自然环境中气象条件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气候突变与诱发人类疾病的关系;利用气候特点和人工气候室进行治病和疗养;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气象卫星资料及地理信息系统在地方病、流行病监测中的应用;医疗气象预报的方法及精度等。

(3)环境气象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医疗气象学还研究城市、农村、住宅区环境小气候以及人工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例如:城市和环境小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天气气候对行为以及人口密度及移居的影响等。

3医疗气象学的发展历史

3.1中国古代的医疗气象学思想

中国的医学气象学理论萌芽于春秋战国时代,如,在距今两千多年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有大量精妙论述,明确指出了人与气象和环境的关系。《内经》通过对天体的运行、时间的推移以及与此相应的气候条件,做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认识到自然界的气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出有规律的循环变更。并进一步从天体的运转、气候的变化、自然界的各种物化特征中找出其内在规律,用以说明时间迁移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生物界的影响以及与人体生理病理用药的关系。深刻阐述了气象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气象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养生之间的关系。《内经》中医疗气象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四时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和周期性。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因为每种生物的习性与生活习惯,都受到四时阴阳这种节律的支配。昼夜交替、寒暑往来,日夜节律以二十四小时为周期,四季节律以一年为周期,还有些节律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二是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如《灵枢•岁露》中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即指出人与自然界为一个整体,人类极易受到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影响。三是气象因素对人体生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日常保健具有重要影响。《内经》把自然界的气候现象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并认为“六气”是万物生长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六气”不正常、不协调则称为“六淫”,人们在“六淫”的作用下,极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并且指出季节对疾病的影响,在不同天气、气候情况下发病的特点,不同地区的气候及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如,春季多风病,盛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隆冬多寒病等。

3.2医疗气象学在国外近代以来的发展

国外近代医疗气象学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大学小儿科主任DeRudder教授首先采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气与疾病的关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病理科主任petersen教授系统地进行了气候对疾病及疗养方面的研究;美、前苏联、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气象学发展较快,但是研究呈离散状态,彼此之间联系较少。1955年,在荷兰地理学家tromp博士与德国首家医疗气象研究站的创建者Ungheuer博士的共同推动下,于1956年8月29—3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国际生物气象座谈会。会议期间,成立了国际生物气候及生物气象学会(现称国际生物气象学会),医疗气象成为了生物气象的一个重要分支。自1957年,该学会每3年举行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不少国家都先后建立了相应的学会,并在英、美、德、荷、罗、捷、意、波举行过地区性学术交流会。某些国家也定期举行学术会议,如联邦德国自1953年以来,每3年举行一次生物气象学术研讨会;日本自1961年以来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美国自1969年开始每3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瑞典自1980年、澳大利亚自1982年均定期召开生物气象学术会议[1]。目前,在美国有19所大学设有医疗气象专业,其中10所大学可授予硕士学位;有些国家还成立了独立的研究所,专门进行医疗气象学科的研究。有些国家通过研究,开展了相应的医疗预报服务工作。德国自1952年开始,每周1—周5按时全国医疗气象预报,内容为天气形势及对疾病可能的影响,至今已有近50年,从未间断;匈牙利于1958年开始这方面的工作,日本、前苏联也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日本有的医院开设了气候内科,在美国,预报西北大风(bluenorthern)时,为冠心病人预留床位,并进行抢救的准备工作[1]。

3.3中国现代医疗气象学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对一些疾病的防治研究报告中,开始有了一些气象因素与疾病关系的相关分析,这些报告也包括了疾病的季节分布等。但真正的医疗气象学研究开始于60年代,中国开始使用气团、大气环流来分析天气与流感、心脏病、中风死亡率的关系等。1971年,全国开展了慢性气管炎的研究,研究中考虑了气象因素的影响,于是在1972年成立了全国气象条件与呼吸道四病(感冒、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关系研究协作组。1974年中央气象局召开的第二次应用气候学术会议上,将医疗气象列为内容之一。从此,中国开始了较为系统的医疗气象学的研究。1973,1975,1977年,先后在南京、镇江、天水等地举办了医疗气象讨论会与讲座;1980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医学气象研究座谈会;1995年7月在北京首次组织了国际生物气象学术讨论会,来自20多个国家的医疗及气象科学家出席了此次会议。在中国气象局的《公共气象服务意见》中指出,医疗气象服务是专业气象服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2008年12月31日,中国气象学会召开了常务理事会,正式成立了医疗气象专业委员会。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式功任学会主任,甘肃省气象局局长张书余任学会顾问。2009年10月,医疗气象专业委员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了第一次医疗气象学术研讨会。

4目前中国医疗气象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与难点

(1)医疗气象专业人才短缺。医疗气象是介于医疗和气象之间的一门学科,是一种跨学科研究。这就要求从事医疗气象专业研究的人员同时具备医学与气象学两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实际生活中,往往医务人员对气象知识了解甚少,气象工作者又不懂医学知识,加之个人的文化修养仅限于专业知识范围内,使这门学科的研究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影响。

(2)培养医疗气象专业人才的院校偏少。目前,中国设置应用气象学专业的院校相对较少,大约只有10所左右,而医疗气象学这个专业还未设置。只有兰州大学根据“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考虑发展医学气象学这样一个分支,将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大气科学学院联合,来共同配合培养医疗气象人才。前文提到的张书余、王式功两位研究员都已开始招收医疗气象研究生。据张书余研究员介绍,他的研究生中,硕士生都是学气象的,博士生中有学医的,目前,在博士招收方面,他个人更倾向于有医学基础的学生。他本人也是先学医后学气象,后来从事跨学科的研究自然是水到渠成。

(3)医疗气象资料欠缺,且实现医疗气象研究资料共享困难。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或者资料的欠缺,有些因素很难量化,导致指标因子不全面。医疗气象风险评价标准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检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风险评价模型甚少。在目前情况下,疾病发病情况资料由卫生系统掌握,而气象资料为气象部门所有,实现两方面的资料共享十分困难,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4)医疗气象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中国的医疗气象学研究大多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应用还远远不够。全国仅有上海、广西、甘肃、吉林等少数几个省市开展了医疗气象服务系统的开发与研制。人体疾病与天气之间的联系还没能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有关医疗气象的研究还远远没有深入展开,更没有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更好地应用。医疗气象这一市场相当具有潜力,比如医疗气象预报,可以提供给卫生医疗和防疫部门,供他们在预防、治疗疾病和调集药品时进行参考。还可以为普通市民提供专业的医疗干预,对某些异常天气下的“高危人群”给予适当的提醒和防护,减少某些急症的发生。

(5)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气候并不是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唯一因素,其他诸如遗传、自身素质、饮食、地域、生活习惯等因素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综合影响。因此,在进行医疗气象学研究中,关键技术在于从影响健康的诸多其他因素中分离出气象因素的影响[2]。另一方面,人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往往十分复杂,很多疾病至今发病机理尚未搞清。这些都会给检测和定量评估气象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带来一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5几点思考与建议

(1)注重加强医疗气象学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中国医疗气象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从当前的情况看,应用技术研究多,基础理论研究少;经验总结多,机理分析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气象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并通过与模型、信息技术等相结合,提高科研水平。因此,组建跨学科的医疗气象综合试验基地,加强医疗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增强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2)加强培训、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社会需求决定专业设置与办学规模。目前医疗气象研究仅限于科研机构,医疗气象专业人员奇缺。建议在大学中设置医疗气象专业,培养医疗气象专业人才。另外,加强对气象和医疗部门在职人员的医疗气象知识培训,扩充专业人才队伍。尽快建立一支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适应医疗气象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3)加快尝试开展医疗气象预报服务,开发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医疗气象预报的预报流程是分析各种天气预报资料,制作出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预报,依据病理生物气象学理论制作出医疗气象预报。通过预报使人类在日常活动中避开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利用有利的大气环境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合理开展生产活动,提高工作效率[3]。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加快尝试开展医疗气象预报,加大科研力度,开发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更好地为社会公众生活服务。

(4)在气象站设立特殊观测项目。在气象站设计医疗气象服务需要的特殊观测项目,加强对紫外线、大气主要化学污染物含量等易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子的监测。

(5)加强医疗气象应用的组织协调。一是气象部门内部的协同。医疗气象研究、预报、服务不能分割,要建立专门机构来完成。要培养一批熟悉医疗气象实用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加强气象部门与医疗部门的协同。开展异常天气情况会商、资料共享、风险评估、减灾预案、合作立项等方面的合作。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篇4

岳阳市岳阳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南省岳阳市 414000

【摘 要】目的:分析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地区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1~5岁儿童238例,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儿童采用传统方法预防麻疹,实验组儿童采用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对比分析两组儿童麻疹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儿童麻疹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效果显著,较传统的预防方法具有更大的优势。

关键词现代预防医学;麻疹;预防效果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儿童中较常见。由于麻疹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发生大规模爆发,患儿首先出现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等症状,之后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疹退后皮肤遗留有糠麸状脱屑、色素沉着等。如处理不当,还可引发脑膜炎、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对患儿的生长发育不利。因此应重视对麻疹的预防[1]。本文分析了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地区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1~5岁儿童238例,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儿童共计119例,其中男孩62例,女孩57例;年龄1岁~5岁,平均年龄(3.24±0.86)岁;体重7.5kg~20kg,平均体重(14.53±3.62)kg;家长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5例、大专40例、高中43例、初中21例。实验组儿童共计119例,其中男孩60例,女孩59例;年龄1岁~5岁,平均年龄(3.30±0.92)岁;体重8kg~19.5kg,平均体重(14.62±3.70)kg;家长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6例、大专38例、高中42例、初中23例。对两组儿童性别、年龄、体重、家长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预防方法

对照组儿童采用传统方法的预防麻疹,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根据要求加入灭菌注射用水,摇动药瓶使其溶解完全。常规消毒儿童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皮肤,皮下注射0.2~0.5ml/人。对与麻疹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儿童进行被动免疫。肌内注射10%丙种球蛋白0.2ml/kg,胎盘球蛋白0.5~1.0ml/kg;输注成人血浆20~30ml。3周后再次注射[2]。

实验组儿童采用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在传统预防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免疫功能。指导家长合理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均衡,对儿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部分体质虚弱者适当补充免疫蛋白[3]。

采用中药预防麻疹传染,缓解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口服板蓝根颗粒、清开灵颗粒等中成药制剂,取金银花、茜草、紫草适量煎水口服。取牙皂、藿香、薄荷、枯矾、防风、麝香、辛夷、朱砂、雄黄、细辛、苍耳子、桔梗、贯众、陈皮、白芷、甘草、半夏、苍术等中药材适量研成细粉,混匀后加入凡士林中制成软膏,以棉签蘸取少许软膏涂于鼻前内庭处[4]。同时对家长进行麻疹预防、治疗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以消除其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在麻疹高峰期减少外出,不去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房间应定期开窗通风,如需外出时应佩戴口罩。对已发生麻疹患者隔离,严密监测疑似麻疹者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避免麻疹大规模爆发[5]。

1.3判断标准

对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皮肤斑丘疹者考虑发生麻疹,采用eLiSa法检测麻疹igm抗体,结果为阳性者确认发生麻疹[6]。

1.4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儿童麻疹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现代预防医学是以特定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和微观的技术研究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和作用规律,探讨外界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并制定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之目的。随着社会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预防医学将成为医疗体系的主导。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所致的儿童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小儿,其传染性极强,如防控工作不到位,可引起大规模爆发。麻疹的发病存在一定周期性,一般大约每隔3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大规模流行。麻疹可对儿童呼吸系统、网状内皮系统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临床表现为红疹、膜斑、发热和咳嗽等呼吸道炎症症状,还可引起脑膜炎、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发生于头面部的皮疹遗留色素沉着还会影响美观,因此麻疹目前已成为预防医学的研究重点。

麻疹疫苗接种是控制麻疹疫情的传统方法和根本措施,在麻疹防控工作中应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的接种率,我国卫生部规定的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中麻疹疫苗初免月龄为8月龄,而8月龄之前的婴儿因受到母亲抗体的保护,麻疹发生率较低。除了接种麻疹疫苗后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儿童的免疫功能。儿童免疫功能的提高包括增加营养物质摄入量、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并采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进行抗病毒治疗,预防麻疹传染,缓解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同时对家长进行麻疹预防、治疗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传染源。通过上述各种途径预防和控制麻疹疫情。

本研究中采用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者麻疹发生率仅为8.40%,明显低于传统预防者的23.53%;采用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者发生麻疹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68%,明显低于传统预防者的10.08%,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效果显著,较传统的预防方法具有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任军,唐继海.安徽省麻疹预防控制进程与有关对策思考[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17(6):403-404.

[2]谢媛,王艳.现代预防医学对麻疹预防的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579-580.

[3]隋巧变,于雪丽.预防医学在麻疹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249-250.

[4]姚新宝,秦文,苏梅.小儿麻疹预防与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0):4967-4968.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篇5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设计性实验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以及国家建设“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中预防为主方针政策的实施,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1]。实验课程作为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目前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包括选题、实验方法的确定和仪器试剂的准备等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缺乏参与,难以激发兴趣,严重影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2]。因此,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要,改革现有预防医学教育模式的要求迫在眉睫。近年来,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笔者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开展了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项目以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10级预防医学专业一个教学班为研究对象,开展预防医学设计性实验教学,遴选的前提条件为该班已进行过医学科研设计和医学文献检索等课程的教学,对科研工作有初步认识。

1.2方法和步骤

1.2.1选题:组织学生按各自兴趣,每5~6名组成1个实验小组,每组负责不同的实验项目,由组员选出1名组长,负责与该组指导教师沟通。每名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再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提出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然后咨询带教老师,进行可行性性论证,确立小组研究方向,制订具体实验方案。题材的选择是设计性实验顺利完成的关键,因此选择实验题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实验内容不能超出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2)实验题材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实验开展应基于实验室现有的条件。1.2.2课题实施:学生按照所在小组讨论设计的实验方案,申请仪器设备和试剂等实验材料后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并记录实验数据,指导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验进程,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对贵重或特殊仪器的操作给出指导性意见。1.2.3实验报告(论文)的撰写、答辩:各实验小组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论文),准备答辩事宜。具体而言,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科研论文格式要求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包括综述、前言、实验器材与试剂、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讨论等部分,并反复修改直至定稿。各实验小组推选1名同学采用ppt形式报告整个实验过程,时间限定在10~15min。1.2.4评价:听取汇报的评委由系部非指导教师组成,评委现场打分,其他组同学可以提问,实验组同学当场回答,答辩成绩纳入学生毕业论文总成绩。待整个实验结束后,由系部主任召集所有学生进行点评,全面分析此次设计性实验的收获和缺陷,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实验的意见,明确未来预防医学实验教育研究和改进的方向。为正确评估设计性实验的效果,对参加此次设计性实验的全体同学发放问卷58份,回收58份,回收率为100%。

2结果

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分析,结果见表1。调查显示学生对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必要性以及设计性实验有助于加深对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有了统一认识,持肯定意见的达100%。而认为设计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达98.3%。

3讨论

设计性实验作为近年新兴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通过自行查阅文献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选择仪器和试剂,自主完成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直至完成答辩。教师全程起指导作用,并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的准备、过程和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精确的点评,从而让学生接触科学实验研究的各个阶段,完成科研全过程的训练[3]。与现有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相比,设计性实验教学更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设计性实验全面促进了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首先,设计性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现行的实验教学中,大多采用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学生按部就班、机械重复的教学模式[4],枯燥乏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的发挥及展示,降低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设计性实验给予学生相当的自由空间,从实验设计到论文撰写,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实验任务[5]。其次,设计性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视野的局限和创新意识的缺乏是我国医学教育的薄弱环节,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完成实验,充分发掘其潜能。学生在实验准备阶段,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反复比对,选择最优方案,以达到选题新颖、方法适当、结论科学的目的,完整经历了一次科学研究过程培训,对提高学生科研素质大有裨益。第三,设计性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现有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包办与实验有关的所有事务,滋长了学生的惰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迫使学生必须自己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勤于实践的基本科学习惯,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最后,设计性实验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也不能年复一年的简单重复,需要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专业技能,同时加强师德师风修养,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问题,严谨求实地指导学生工作,自身素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总之,鉴于我国医学教育中观念陈旧、模式落后的积弊,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引入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而且能强化学生的科研素质,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邹云锋,张志勇,韦小敏.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浅谈〔J〕.高校教育研究,2008,14:34-36.

[2]杜宁,崔刚,刘芳,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2,35(4):75-76.

[3]周美娟,江丽红,欧程山,等.设计性实验在放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78-80.

[4]周国勇,喻欣,黄念芳,等.讨论在设计性实验中的定位、实施及效果初探〔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2):350-351.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篇6

1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大多数医学院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强调“预防为主”,较重视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知识的培训,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中添加了《预防医学》课程,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人们对于健康和身体的关注多数还是停留在生病看医生的被动阶段。另外由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从事临床工作,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熟练地掌握临床课程知识就足够了,《预防医学》课程知识对以后工作没有帮助,从而出现不愿意花时间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知识的现象,这些因素给《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教授带来了不利影响[2]。另外,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方式主要是黑板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不过多媒体教学通常也只是简单的幻灯片演示,内容多是以教材为主,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信息。同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师资队伍相对不足,大批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上岗承担理论课,由于课程任务繁重,学科系没有时间对每节课内容备课和听课,导致教学质量有所下滑。此外,由于任课教师课堂教授的内容大多只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课程中很少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从而出现在以后的工作中学生虽然学过该方面知识,但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束手无策的状况[3]。此外,由于大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安排在学习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在学生完成一年临床专业实习后,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这个时期正好是学生找工作的时期,所以很多学生由于找工作与学习发生冲突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导致缺乏对预防医学知识的了解。

2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2.1强调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而忽视《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的情况,应反复强调此学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要能承担临床医疗工作,精于医术,同时应能够胜任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工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疾病预防意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向家人、朋友宣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为进入临床服务患者奠定基础。可通过一些例子强调预防医学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强调如果没有《预防医学》这门学科及其不断的发展,恐怕卫生工作到现在还处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第一次卫生革命运动中,“反应停”这种致畸率很高的药物还会被孕妇滥用,曾威胁全球的“SaRS”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同时应让学生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加强预防卫生工作,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区保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理论知识,做到不仅会治病,更要会防病。启发学生要想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学好临床医学,更需要学好《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4]。

2.2贯彻“三级预防”原则,加强预防医学知识宣传

“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理念,也是《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人类的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明确,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都可将其自然史粗略地分为发病前期、发病期和发病后期三个阶段。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发展。因而医务工作者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采取相应的预防原则: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级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预防控制疾病发生和发展,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另外,由于《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繁杂,还需广泛地开展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系列活动,加强预防医学知识宣传,通过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尤其是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相对枯燥的缺点,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知识。

2.3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预防医学》教学中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方法(LBL),即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然而有研究显示该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的不利影响,甚至有的学生对该教学方法存在反感。这可能与学科特点有关,由于《预防医学》包含几个不同的预防医学学科,内容多、知识面广、比较抽象,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对《预防医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更加满意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象、生动、贴切的表达方式,使教学过程简单、清晰,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适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使教学内容充实而新颖。所以,应加强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预防医学》课程中的使用,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素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教学中,必须突破旧的模式,尽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预防医学》学科特点,教学方法应以LBL教学为主,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为辅,具体来讲就是理论课采用LBL+pBL教学,实习课采用pBL教学[6]。此外,为促进与国外该学科的发展接轨,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同时学习国外在专业问题上思考的角度以及研究方法。

2.4提高教学资源共享,加强《预防医学》精品课程建设

自教育部于2003年8月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一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7]。通过加强《预防医学》精品课程建设,整合《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可以为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此外,还可以通过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使大家相互之间有了一个参考、观摩、交流的机会,拉近不同院校的距离,提高整个国家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8]。但该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应当以人为本,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统筹兼顾,全盘考虑。此外,目前国内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常出现“重申请,轻建设,少利用”等现象,这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因此,在《预防医学》精品课程申报过程中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评估结束后要加强课程维护,充分利用其示范作用,避免精品课程建设资源的浪费[9]。

2.5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实际工作能力

《预防医学》作为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在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教授该门课程时应结合非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讲授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规律及其预防措施,使学生能运用知识预防不良因素的危害;加强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教学内容的完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根据目前的形势,在以后的课程中还应加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控制等内容,以加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10]。另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像对待临床实习基地建设一样,充分利用当地卫生资源,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积极建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习基地,聘任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联合培养学生,使高校和实习基地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稳定。建立实习基地,也是培养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需要。适当增加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社区实习及进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的机会,增加社区实践活动,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11]。通过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对环境有较客观的认识,了解职业卫生状况及进行劳动保护的必要性、迫切性。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临床专业课、预防医学及全科医学结合起来,可加深学生对“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认识,理解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策略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做到防治结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2.6合理安排学习与就业,避免二者发生冲突

《预防医学》是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素质,对医学生形成现代医学观,树立预防为主和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做好协调工作,避免该课程的教学与毕业生工作就业相冲突,可以将该课程学习安排在临床实习前完成,从而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保证《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篇7

1预防医学观念的比较

a模式、B模式、C模式在树立学生预防医学观念的问题中,认为预防医学是群体观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模式优于a模式,其它未见统计学意义,见表1。

2对实习内容效果的评价

a模式、B模式、C模式在运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C模式优于B模式,收集资料的知识掌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模式优于a模式,在使用统计软件上三种模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模式优于a模式,见表2。

为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培养21世纪新型医疗卫生人才的需要,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了一系列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从理论课、实验课、第二课堂到临床毕业实习,逐步深化和提高医学生预防医学观念和技能[3]。根据表1结果,a模式、B模式、C模式这三种模式学生树立预防医学观念的比较中,认为预防医学是群体观念B、C模式优于a模式。认为在实习中能确立疾病预防为主的观念以B模式最优,认为预防医学是群体观念的B、C模式优于a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建立比较中a模式(89.1%),B模式(92.3%),C模式(88.2%);疾病的三级预防的掌握B模式最优;综合比较树立预防医学观念中B模式为最优模式,C模式次之。原因基于B、C模式的实习学生能够有机会在社区或社会调研中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B模式中实习学生进入社区,面对面接触居家住户,预防观念整体较强烈,C模式中学生直接参加社会调研,也比a模式中学生单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的感受明显。群体的预防必须建立在个体预防的基础上,也只有做好预防才能保证个体健康。B模式的实习学生能以社区为范围,以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指导等实践活动,实习效果明显。

实习期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模式[4],有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从内容上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预防专业学生通过参加三种不同模式的实习,普遍树立了预防为主观念和主要的预防医学基本技能。根据表2结果,在实习内容效果的比较上B模式、C模式比例明显较高,参加C实习模式,实习内容中对学生作用最明显的是能基本进行课题设计达97.10%,这些差异可能与C模式的学生,一方面投身到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践工作中,加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带教老师通常以日常工作为基础让学生自行设计课题,带教老师以疾控工作为主,在课题的指导时间低于专职教师,锻炼了这部分学生自行设计课题的能力,几乎所有学生能基本进行与疾控相关的课题设计,更加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统计软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的知识掌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模式优于a模式,B模式在参与社区实习,到人群中去实践之后这跟学生参加了教研室实习或自身所选择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课题密切相关[5]。到社区后其交流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加之在教研室有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其收集资料的方面也有其优势的一面。社区或社会实践方式,必然有不同的实习要求,带给学生能力和知识方面的掌握重点就有所不同。参加实习后,学生了解和熟悉最多的内容是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和正确搜集资料的方法达90.60%,其次是学会撰写科研论文88.60%。除此之外,通过调查学生认为,通过实习收效甚微的是掌握现场调查的基本技术[6],原因如下:(1)学生是根据已有数据来进行课题设计和选择的,在论文撰写的全过程中基本不会涉及到与课题相关的现场调查内容;(2)需要进行现场调查的课题开展时,因学生没有接受过调查员培训或不具备相关素质故由指导老师亲自代劳;(3)由于部分卫生单位对学生科研课题的不了解和对科研工作的不支持,现场调查工作艰难重重。通过访谈,学生普遍认为急需改进的方面有抓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分别为加强语言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合格的带教老师。其中,在培养合格的带教老师一项强烈要求改进的是参加过B实习模式的学生,这表明社区预防医学专业合格带教老师的严重缺乏,也体现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在社区实习这种模式发展还不够成熟。参加B实习后,除上述急需改进的方面外,学生希望能结合工作实际开设案例讨论课。进行论文的设计及撰写讲座一项,a模式做的及时完善,其它两种模式都需要加入此实习内容并及时改进。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篇8

[关键词]职业压力;社会支持;工作满意度;预防医学工作者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2)07(a)-0121-03

explorationofrelationshipbetweenoccupationalstress,socialsupportandjobsatisfactionofprimarypreventativemedicinepersonnel

GUoYuHanSuqingXUYinghong

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ofZengchengCity,Guangdongprovince,Zengcheng511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occupationalstress,socialsupportandjobsatisfactionofprimarypreventativemedicinepersonnel.methodsthecross-sectionalsurveydesignandconveniencesamplingmethodwereusedtosample497primarypreventativemedicineworkersinsomeareaofGuangdongprovinceasthestudysubjects.Sociodemographiccharacteristics,occupationalhistory,occupationalstress,socialsupport,jobsatisfactionandotherrelatedinformationwerecollectedbytheself-administeredquestionnaire.thecorrelationanalysisandstepwisemultipleregressionanalysiswereusedtoanalyzetherelationshipbetweenoccupationalstress,socialsupportandjobsatisfaction.Resultsaftercontrollingofage,sex,maritalstatus,educationallevelandotherpotentialconfoundingfactors,themultifactorregressionanalysiswasperformed.theresultsshowedthatexperienceof"return"stresshadsignificantlynegativecorrelationtojobsatisfaction(B=-0.079),however,obtainedworksupport(B=0.053),superiorsupport(B=0.076)andcolleaguesupport(B=0.063)hadsignificantlypositivecorrelationtojobsatisfaction,amongwhichoccupationalstresscontributed13.9%tojobsatisfactionequationandsocialsupportcontributed18.0%.Conclusionoccupationalstressandsocialsupportareimportantfactorsaffectingthejobsatisfactionofprimarypreventativemedicineworkers.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篇9

【关键词】标准预防;认知;职业损伤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05(2014)14-0075-03

investigationonCognitionandoccupationinjuryofStandardprecautionsofoperationRoomnurse/HUanGZhu-jiang,LinHui-rui,SonGtao,etal.//ChineseandForeignmedicalResearch,2014,12(14):75-77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operationroomnursecognitionofstandardpreventionandthestatusofimplementationandanalyzerelatedinfluencingfactors.method:thesurveyusedarandomsample,selectedatotalof60operationroomnursesin3secondclasshospitals,and5tertiaryhospitalsrandomly,gottheinformationofstandardpreventionandoccupationexposurethroughquestionnairesurveyaboutoperationroomnurses.Result: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incognitionofstandardprecautionamongnurseswithdifferentseniority,academicbackgroundandlevelofhospital(p

【Keywords】preventionstandard;Cognition;occupationinjury

First-author’saddress:GuangdongprovincewomenandChildrenHospital,Guangzhou511442,China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长时间暴露于多种危害因素中,致手术室护理人员存在感染或者患上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即职业暴露[1]。1999年中国引进由美国疾控中心在1985年提出的新医院感染预防策略,于2000年编入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也就是标准预防,其定义是指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均需隔离,不论其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者接触非完整的皮肤黏膜,都需要隔离。为了解手术室护士标准预防认知,提高标准预防能力,对广州市8家医院手术室护士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州市二级医院3所,三级医院5所,注册一年及以上手术室护士60名。二级医院31名(51.7%),三级医院29名(48.3%);女55名(91.7%),男5名(8.3%);平均年龄(29.45±4.72)岁。

1.2方法

1.2.1调查问卷采用周阳的《标准预防调查问卷》[2],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医院级别、工龄情况等)。标准预防的认知(标准预防概念)和职业暴露、职业损伤情况(损伤的方式、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成5个条目,以“是”、“否”、“不知道”回答,“是”规定为1分,“否”和“不知道”规定为0分,满分为5分,≥3分计合格,最后得分越高说明认知情况越好。

1.2.2问卷调查方法2013年5月,由调查员向手术室护士长介绍问卷内容和填写要求,然后于1周后由护士长负责回收问卷。对60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职业暴露经历及标准预防(standardprecautions,Sp)执行情况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2份,剔除无效问卷(条目缺失大于10%)12份,最终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83.3%。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60名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60名研究对象的工龄、职称、学历、职业防护培训来源、院级等一般情况见表1。

2.2不同背景手术室护士标准预防的认知情况

80%以上的手术室护士能正确认知及执行标准预防,详见表2。不同学历与院级的护士标准预防的认知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不同工龄、职称和医院级别的护士对标准预防的认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0年、主管护师以上和三级医院的护士认知较好,见表4。

2.3不同等级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与职业损伤比较

对于术中曾暴露与艾滋病和乙肝的次数上看,两个级别的医院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级医院护士1年内被锐器损伤的次数要高于三级医院(p

表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类别人数(名)构成比(%)

工龄1~5年2745.0

6~10年2236.7

11~15年711.7

>16年46.7

职称护士2236.7

护师3151.7

主管护师610.0

副主任护师11.7

学历中专35.0

大专2440.0

本科及以上3355.0

职业防护培训来源无23.3

1~23355.0

≥32541.7

院级二级3151.7

三级2948.3

表2护士对标准预防的认知及执行人数

问题人数(名)构成比(%)

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都有传染性5490.0

标准预防既保护医务人员又保护患者5286.7

标准预防既能防止血源性疾病又能防治非血源性疾病60100

标准预防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5998.3

把所有患者当作有潜在的血液传播疾病进行防护4981.7

2.4不同等级医院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锐器伤的场景比较

二、三级医院手术室职业暴露的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被刺伤的场景中,二级医院护士的发生率要高于三级医院(p

表3不同背景护士对标准预防的认知得分情况名

类别人数认知得分

字2值p值

工龄1~5年271262.8820.410

6~10年22319

11~15年707

>16年404

职称护士222200.7110.871

护师31229

主管护师606

副主任护师101

学历中专3127.0890.029

大专24321

本科及以上33033

院级二级314274.0000.045

三级29029

表4不同背景手术室护士标准预防认知情况的比较

类别人数(名)正确名(%)错误名(%)字2值p值

工龄1~5年2718(66.7)9(33.3)3.9720.046

6~10年2216(72.7)6(27.3)

11~15年77(100)0

>16年44(100)0

职称护士2211(50.0)11(50.0)10.2110.001

护师3127(87.1)4(12.9)

主管护师66(100)0

副主任护师11(100)0

学历中专31(33.3)2(66.7)7.5300.230

大专2415(62.5)9(37.5)

本科及以上3329(87.9)4(12.1)

院级二级3117(54.8)14(45.2)13.6710.000

三级2928(96.6)1(3.4)

3讨论

3.1广州地区手术室护士对标准预防与职业防护的认知

此次接受调查的护士中对标准预防认知的正确率及执行率较高,表2~4显示,不同工龄、职称、医院级别间,分别是工龄>10年、主管护师及以上和三级医院的护士认知较好,认知程度的提高有赖于政府有关部门对院感知识普及和重视,每年在我国各大城市均有举办各种大型感控知识教育大会,临床工作人员均有机会参加。不同的工龄、职称、学历等均会影响护士学习感控知识,包括参加培训的次数、对感控认识的程度及接接受能力等。三级医院除参加一些大型的公共会议之外,一般在院内也有定期的院感知识培训,使三级医院对护士对标准预防与职业防护的认知会更深刻。

3.2手术室职业暴露与职业损伤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危险性较高,无论在何级别的医院,护士均有较多机会接触到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医院对职业防护的重视程度仍有不足,1年内被刺伤见血的比例仍然较高,暴露的原因中“防不胜防”和“疏于防范”占主要地位。该现象表明尽管护士对职业防护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对防护的执行远远不够,说明职业暴露的普遍存在。尽管操作不熟练和繁忙、疲劳所占比例较低,而在北京的一份调查中却显示疲劳是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3],反映了手术室工作量大、人力资源配置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的矛盾,直接影响了职业防护的有效实施。器械护士时被锐器刺伤的机会最高,这与传统的职业防护观念直接相关,现在大部分医院依然直接用手传递锐器,另外护士的熟练程度、与手术医生配合均有一定关系[3]。从表5、6中可看出二、三级医院对职业暴露具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是被刺伤见血的次数还是发生锐器伤的场景,二级均多于三级医院,尽管对于医院对职业防护的重视程度上的回答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3.3针对目前广州地区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措施

根据不同医院的级别,卫生行政部门应调整对于手术室职业暴露与损伤培训的工作重心,重点加强对二级医院手术室护士的强化培训,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以医院内部培训为主,并定期考核,达到熟练掌握锐器的操作。同样在三级医院更应加强对护士的院感知识培训,重点放在新入职和低年资的护士,并定期考核。

采用全新防护模式,如传递锐器时使用弯盘传递,用硬质锐器收集盒,锐器盒的使用可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4]。手术室护士应主动学习传染性疾病的知识,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有必要采取行政手段强化和规范操作[5],提高自我防护意识[6],对确诊携带感染因素者按标准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对急诊或未确诊患者均须要按阳性处理,接触有感染血液或体液时均应有个人保护装置。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洗手和巡回工作的次数,既要保证工作,还要注意缓解护士因长时间工作带来的身心疲劳,减少无效工作。实行弹性工作制,根据次日手术情况,合理调整,灵活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术前风险评估,制定护理对策,能明显减少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可在手术室推广。

为加强规范护理工作,各医院感控部门须加大职业防护与培训的力度,更新防护设备,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等法规和技术规范进一步细化手术室的感控措施,加强对手术室护士及其手术室全体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的培训,规范职业防护工作流程,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阮征,刘芳.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3):333-335.

[2]周阳,李映兰,郑悦平,等.手术室护士锐器伤调查及标准预防的管理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8):737-739.

[3]成健,杨洋,宋妍春,等.北京三所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J].护理杂志,2011,28(11):30-31,41.

[4]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573.

[5]徐爱梅,叶培英,卓青,等.手术室护士标准预防认知与执行现状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5):941-943.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篇10

作者简介:许卫星(1971—),女,副主任医师。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曾经以成功发展革命性的医疗体制和强调预防为主的“低成本健康”卫生体系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1]。现阶段,为更好地解决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服务的费用不断上升等难题,上海开展了以医疗联合体建设为主的新医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口腔专业医疗机构,尤其是对具有公益性的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参考。

1专业联合体建设的理论思考

世界卫生组织将牙周组织健康状况列为人类健康的10项标准之一。口腔疾病可以成为其他疾病的诱因,也可以是其他系统疾病的表征或结果。随着口腔预防医学在预防措施与方法应用、社会保健促进、人群口腔保健服务的不断发展,社会人群在口腔卫生知识、观念、态度与行为方面都有了显著而积极改变。

有序推进口腔急性保健模式(患病就医)转变,将口腔健康管理不断前移和下沉可以有效地减少口腔致病率、最大程度的降低口腔医疗支出。近年来,英、法两国的社区健康服务有其明显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于以治病为中心向保健为中心的转变[2]。美国健康管理研究成果表明,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识别那些很快就要利用卫生保健服务的人,因而可以对他们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利用这种强有力的措施可以保持或改变人群健康状态,使人群维持低水平的健康消费[3]。据此可见,预防对于保障健康和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研究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4]。龋病、牙周病是发展中国家患病率极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平均龋患率为38%。龋齿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癌症之后的三大非传染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口腔预防基本纳入健康保险范畴,由政府引导、依托医疗保险体系、发挥市场资源协同推进的对民众和重点人群的定向干预行动。口腔预防是全民预防保健的有机组成体,是持续保障民众健康质量,降低社会总体医疗成本支出的有效手段之一。

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建立异质化口腔卫生服务医疗机构间的合作或联盟。Kongstvedt[5]将医院的横向整合定义为围绕临床上的卫生保健服务进行的资源整合,而纵向整合是在不同水平的卫生保健服务之间进行的整合。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类似于专业资源的横向整合,这种横向体系具体表现为资金统筹、信息交互、技术支撑、集中采购、专业培训等方面。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也可称其为口腔整体服务提供系统(oralintegratedDeliverySystem,oiDS)。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建设将从组织架构、专业资源、教育培训、基础作业等方面系统提升口腔预防工作质量水平。实现对传统松散型分布的口腔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和有机组合。最大程度地实现节约交易费用,发挥规模效益,提升口腔预防保健质量水平和服务满意度。

2专业联合体建设的现实基础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类1/3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是可以避免的,1/3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1/3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6]。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情迁延不愈,病因复杂,且有些病因尚未完全被确认疾病的概括性总称。龋病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它不仅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食欲、咀嚼、消化和吸收,而且还可以引起牙髓炎、根周脓肿、颜面蜂窝组织炎,甚至可导致全身疾病的发生。

上海地区调查结果显示,12岁儿童第一恒磨牙是最易患龋的牙位,而牙合面窝沟是牙齿最易患龋的部位。因此,采用窝沟封闭防治牙合面龋发生,是龋病预防措施的重要环节。然而仅0.63%的12岁儿童接受过窝沟封闭,郊区儿童基本未接受过窝沟封闭,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表明儿童口腔预防性措施的普及亟待加强。因此,在争取有关政策保证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推广窝沟封闭和氟防龋等预防性适宜技术[7]。由于六齡牙解剖生理结构的特点,在萌后2~4年非常容易发生龋病,是儿童恒牙列中发生龋病和因龄丧失最多的一颗牙[8]。上海地区自2012年开始,明确规定要全面开展适龄儿童的龋病普查和窝沟封闭,取得了很好成效。

对于口腔预防保健而言,口腔卫生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和配置是开展各项口腔服务的基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口腔服务的质量水平。口腔卫生人力资源是指已经接受口腔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达到一定的学历和技术水平,能够为社会大众口腔卫生需求提供专业的口腔卫生服务,并且能够为口腔卫生事业献出自己智慧和才能的一类工作人员的总称[9]。现阶段,我国口腔卫生人力资源存在着人力分布不均衡、人力结构不合理、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率低等问题。口腔预防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和结构与其承担的责任存在相当的反差。①口腔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不足。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合理口腔医师人口比为1∶5000。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口腔医师人口比接近1∶2000[10],日本、丹麦、瑞典等国家一千多人就有一个口腔医师。与此对应,在现有口腔医师队伍中专职口腔预防医师更为稀缺。②口腔预防人才队伍稳定性不高。目前的医疗服务更多的倾向于治病,而在预防保健等增值性新型医疗服务方面,不论是技术还是发展基础上,都显得相对不足[11]。面对巨大的口腔诊疗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口腔预防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稳定性面临严峻的现实。③我国常见口腔疾病患病率与患者就诊率呈现反差之势。究其原因,一是受益面广的口腔预防未纳入公共卫生规划,二是口腔健康意识不均衡,而最主要的是口腔卫生资源的不足,尤其是口腔预防人力资源不足,前期预防和发现不力。

承担部分口腔预防保健职能的综合型医疗机构普遍采用抽调临床医师阶段性集中开展工作的方式;承担区域口腔预防保健职能的口腔专业医疗机构,往往需要调动和发挥社区医疗机构口腔专业力量来协同完成专项工作。这种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形成、自觉实践的区域口腔预防保健网格化体系,基本满足了区域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运营,但由于参与主体多元化、工作目标的单一、组织架构松散性,导致管理随机性强,责任目标分解和实现难度大,很难适应现代口腔卫生预防为主、注重预后的要求,难以承载起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可持续、规范化运营的要求。

3专业联合体建设的路径选择

口腔预防医学,是研究口腔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研究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的方法及应用,维持和促进口腔健康的一门科学。口腔健康管理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世界卫生组织(1970年)提出[12]:牙科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并能保持口腔健康。口腔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采取合理的健康态度和生活方式;遇到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时,尽量将这种疾病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合理而明智地使用口腔保健服务设施。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构建起口腔健康管理平台。

“政府主导、专科机构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主体”是上海口腔预防工作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是符合上海口腔预防工作所面对的现实环境和基本要求。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的建设正是基于上述原则,对进一步发挥好三级“主体”作用,统筹“点、线、面”实际需求而作出的有益探索,是原则贯彻的具体化。建立健全广覆盖、区域化的口腔健康体系,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卫生服务管理与供给部门有效控制成本,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满足社会人群的基本口腔健康和重点人群预防保健需要。

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和发扬以下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产生更好的区域协同效应、弥补资源市场的不完全性、降低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实现地理空间上的广覆盖性、确保专业医疗质量的一致性、降低患者信息获取和交易成本、提高机构声誉、扩大服务规模、提高市场份额。这种优势的取得是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全体成员与全部服务对象的协同效应,是一种可以实现交互共赢的oiDS的整体性优势。

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的社区化和属地化布局是其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主要表现形式。口腔预防的对象从广义上讲是全体社会民众,从狭义上讲是政策资源确定的特定人群。客观看,阶段性的口腔卫生人力资源总量、民众口腔健康意识、财政预算安排、民众收入水平等因素对于口腔预防保健服务和体系建设会形成直接影响。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一直是口腔预防保健的重要对象,在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建设范畴中,结合现有口腔预防保健实践经验,将服务对象直接纳合体形成一体化格局,形成服务主体和对象的统一是必要的选项。

社区卫生服务是综合性保健服务,重视预防,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也能较好地满足居民对卫生保健的需求[13]。卫生服务的支付方式直接影响着卫生机构和卫生工作者的供给行为,并对费用的控制、资源配置、服务质量尤其是在卫生服务过程中的效率公平产生明显的引导或制约作用。目前卫生服务支付方式主要有:总额预付制、按服务项目付费、按人头支付、薪金制、按绩效支付、按条目预算、预防服务帐户、按服务单元支付等9类。各类支付方式均有其特点和适配模式,直接支付人均为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基于规范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运营机制,提升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运行效率考量,我们认为,对于现行卫生服务支付方式可作出适度的调整。可变卫生行政机构的直接支付为间接支付,将口腔预防专项资金支付权限赋予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中的管理和专业指导主体口腔专业医疗机构,由其实施对社区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直接考核与支付,且考核结果可直接运用于原预防保健整体考核系统。

对于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的建设所涉及的资源统筹、利益分配、技术支持、后续治疗等,均需要在基本支付调整的框架体系内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划。对此,有待后续进一步的研究。

4参考文献

[1]徐嫒.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历史情况回顾[R].快速政策咨询任务报告,2007.

[2]刘浩宇.社区卫生服务新内容[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94-96.

[3]Dwedington,YLouis,KukuLi.Recenttrendsinthedevelopmentofhealthmanagement[J].Hralthmanagementresearch,2001,76(103):140-47.

[4]李渝梅,张月霞,安波,等.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与生活方式干预[J].职业与健康,2007,23(17):1567.

[5]葛延风,王晓明.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反思[J].中国卫生产业,2005,(9):27-28.

[6]黄奕祥,李江帆.健康需求变化与医学服务模式转变[J].中州学刊,2010,175(1):114-119.

[7]曾晓莉,李存荣,徐玮.上海市788名12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0,24(4):295-297.

[8]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0.

[9]李刚.口腔医疗国外现状[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0]poulerikpetersen,DenisBourgeois,Hiroshiogawa,etal.theglobalburdenoforaldiseasesandriskstooralhealth[J].Bulletionof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5,83(9):661-669.

[11]周喜君,陈红.国有综合医院功能定位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4(4):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