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有机合成机理十篇有机合成机理十篇

有机合成机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9:58

有机合成机理篇1

【关键词】广东高考理综有机合成

纵观近几年广东高考理综的有机合成题,考点上变化不大,难度适中,但稳中有新,本文通过对命题考点的对比和分析,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一、试题(2013年广东理综第30题)

30.(16分)脱水偶联反应是一种新型的直接烷基化反应,如反应①

ⅠⅡⅢ

(1)化合物Ⅰ分子式为Ⅲ,1mol该物质完全燃烧最少需要消耗Ⅲmolo2。

(2)化合物Ⅱ可使溶液(限写一种)褪色;化合物Ⅲ(分子式C10H11C1)与naoH水溶液共热生成化合物Ⅱ,相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

(3)化合物Ⅲ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生成化合物Ⅳ,Ⅳ的核磁共振氢谱除苯环峰外还有四组峰,峰面积之比为1:1:1:2,Ⅳ结构简式为____。

(4)由CH3CooCH2CH3可合成化合物Ⅰ,化合物V是CH3CooCH2CH3的一种无支链同分异构体,碳链两端呈对称结构,且在Cu催化下与过量o2反应生成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合物Ⅵ。V结构简式为____,Ⅵ结构简式为____。

(5)一定条件下,■与■也可发生类似①的反应,有机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

二、试题分析

今年有机合成以研究热点——烷基化反应为背景,考查分子式和结构简式书写、耗氧量计算、方程式和同分异构体书写等,不同的是在考查了核磁共振,这是前三年没有涉及到的内容,这也说明广东高考稳中有新。该题难度较简单,但设置一定的易错点,如第二问方程式会漏掉条件而失分;第三问结构简式会因对波谱知识关注不够而失分;第五问会对题目所给信息理解不透消去溴原子而失分。

三、广东理综有机合成题命题考点

广东理综卷有机合成题的特点是素材新颖,不以传统框图形式出现,均以化工工艺为背景,以有机合成流程图为主线。考查角度相对固定,设问灵活新颖,近几年考查的知识点如下:

纵观上表,广东有机合成题常见考点有:分子式的书写、耗氧量计算、反应类型的判断、方程式的书写(主要考查官能团的性质)、限制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模仿已知信息的反应原理写出类似反应方程式或产物的结构简式(注重有机物的断键和成键和已知信息的重模仿、迁移或拼接)。

四、2013年广东理综有机合成题给我的启示

1.重视基础,加强理解的深度。

高考从某种意义上讲,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基础(特别是第一轮复习)。首先要重视课本。课本是根本,不但涵盖考试的全部内容,也包涵知识的结构关系,将书本知识研究透彻,灵活迁移,定能胜过各种教辅书。如今年涉及到:烯烃官能团的性质、卤代烃在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水解反应和在氢氧化钠醇溶液的消去反应。所以在复习中要掌握并牢记各类官能团的性质及反应条件。如烷烃的取代反应(光照)、卤代烃的水解反应(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和消去反应(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醇的消去反应(浓硫酸、170℃)和催化氧化反应(Cu或ag催化、加热)、醛的银镜反应(水浴加热)、酯化反应(浓硫酸、加热)等。在平时训练中,要以课本为主,紧紧围绕主干知识,多练习多反思,通过横向纵向整合,使零散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做到考试时得心应手。

2.重视能力培养,提高提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有机合成题不仅考查课本上的主干知识,还注重考查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迁移和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迅速接受新信息并提取实质性内容将其与已有知识整合,具有综合性。广东理综有机合成题在考查信息提取和应用方面越来越受到青睐,如模仿已知信息的反应原理写出类似方程式或产物的结构简式,就是注重信息的提取、迁移和应用,要求考生当场自学,理解反应原理,结合原有知识解决问题。如今年有机合成题的反应①中化合物Ⅰ和Ⅱ的反应,该反应课本上没有,这就需要考生能够快速吸收、整合所给信息,注意反应的断键和成键,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融会贯通,然后进行模仿、迁移。从近几年大趋势来看,题目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将会越来越大,所以在复习时既要贴近课本回顾主干知识,打好基础,也要多做习题来提升自己的信息分析、提取和迁移能力,不断拓展自身的题量,能应付各种全新没见过的题目,真正做到“百战不殆”。

五、复习有机合成题的建议

1.回归基础抓教材,牢记特性。回顾今年选择题第7题考查的全是有机的记忆内容;无论是方程式的书写还是反应机理,无论是核磁共振还是同分异构体书写,都离不开对有机物特性的熟记。

2.重视常规题型的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广东高考理综在试卷结构、题型风格、试题难度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虽然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但主干考点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所以在备考中要让学生明确高考的考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有机合成机理篇2

由于“湿烟囱”无烟气再热措施,排烟温度降低,吸收塔出口带有饱和水的净烟气在排出过程中部分冷凝形成液滴,烟气从烟囱口排出后难以有效抬升、扩散到大气中,烟气中携带的石膏浆液聚集在烟囱附近,落到地面形成“石膏飘液”,特别是当地区温度、气压较低或在阴天气的时间段,该现象更为严重,不仅严重影响电厂周边环境与居民生活,甚至腐蚀设备。随着国家污染物控制标准及地方法规日益严格,石膏飘液的控制已成为燃煤电厂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1、“石膏飘液”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1.1“石膏飘液”的成因分析

石膏飘液是指烟气从烟囱排出来后飘落下来的雨中含有固体颗粒物,这些固体颗粒物包括石膏(CaSo4?2H2o)、粉尘、石灰石等,烟气成分中还包括气体状态的Co2、nox、So2、o2和H2o等。烟气最重要的特性是处于湿饱和状态,由于环境温度总是低于烟气温度,因此当烟气排入大气时会因环境吸热而造成烟气湿度增加,甚至降温析出饱和水。

石膏飘液主要来自烟气在吸收塔中未除净的固体物、液态水和烟气在烟道及烟囱中降温的冷凝水。形成“石膏飘液”现象的成因主要有吸收塔内除雾效果不好,净烟气携带石膏浆液和液态水、烟囱中冷凝水的“二次夹带”和环境气象条件等三个方面因素。

处于湿饱和状态的净烟气在流经烟道、烟囱的行程中会在其的内壁上产生冷凝水,一期350mw机组净烟气冷凝水大约8t/h(见表2),其中一部分冷凝水顺壁面向下排除,另一部分被烟气“二次夹带”排入大气中,形成“石膏飘液”。

1.2“石膏飘液”问题解决对策

1.2.1以除雾器的升级改造为核心,消除大部分“石膏飘液”,这是改造工程量最小、投资最省的有效方式。因为雾滴在经过除雾器后,直径不小于22?m的雾滴去除率一般为99.99%,直径15~22?m的雾滴去除率为50%左右,直径小于15?m的雾滴去除率几乎为0,因此净烟气中有一定量的石膏浆液是必然的。但是选择适合的除雾器,有利于“石膏飘液”的治理。

1.2.2修正原设计的缺陷,除雾器的物理除雾功能主要有:重力除雾、离心力除雾和水膜除雾,而重力除雾功能实现的主要设计手段是喷淋层与除雾器本体间的标高差应在3m以上,且除雾器前的烟气流速应保证不高于3.5m/s,通过除雾器的净流速低于5m,即重力除雾功能实现与标高差成正比、与烟气流速成反比。

而大唐七台河发电厂一期2×350mw机组脱硫吸收塔的喷淋层与除雾器本体间的标高差应在3m以上,实际设计在2.6m;满负荷工况条件下除雾器前净烟气流速4.12m/s;通过除雾器的净流速在5.77m左右。

2、除雾器改造及检测

2.1除雾器改造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

2.1.1修正重力除雾设计缺陷的方法,在除雾器本体下侧布置一级管式气流分布器,其功能在于拦截大颗粒液滴对除雾器本体的冲击,否则,大颗粒液滴在除雾器本体表面堆积速度快,给冲洗带来难度,极易堵塞,增大带水负荷,加重“石膏飘液”的问题。

2.1.2原布置的除雾器型式为平板型,净烟气流通面积108m?,净除雾面积也为108m?,通过除雾器的净流速在5.77m左右,已超出改型除雾器的带水负荷的上限要求。改造前2×350mw机组wFGD净烟气侧雾滴浓度检测值(见表4)

2.1.3优化除雾器冲洗功能

2.1.3.1更换和优化冲洗喷嘴,调解冲洗水量、冲洗周期和冲洗压力。冲洗喷嘴的出口截面积由原来的50.24?L?更换为23.75?L?,一个周期的冲洗水量减少50%左右,利于调解液位平衡和pH值控制。

2.1.3.2改变因液位不好平衡的原因,手动与自动混合运行的冲洗运行管理模式,修正为自动运行管理模式。同时修正冲洗水量及冲洗周期与机组负荷挂钩运行模式。(见表6)

表6、冲洗水耗与机组负荷关系图(在一个周期8-16m3/h)

2.2除雾器改造后的检测

2.2.1选择检测方法(见表7)

2.2.2检测结果(见表8)

4结语

“石膏飘液”问题由于对电厂及周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对石膏飘液的成因及影响因素、排放现状和相关检测方法的调研分析,目前国内面临“石膏飘液”问题的解决对策,在wFGD系统设计和运行中,可以通过除尘设备及脱硫设备运行优化、尾部烟道设计优化及增设weSp等方法,解决“石膏飘液”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石膏飘液”现象的监管建议。

(1)wFGD系统取消GGH导致排烟温度降低,是产生“石膏飘液”现象的重要原因,设备设计及运行、操作参数变化及外界环境对“石膏飘液”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按出口液滴含量达到75mg/m3要求,“石膏飘液”问题不突出,只是有少量水滴,因此需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标准,更新污染物减排技术约束雾滴排放。

有机合成机理篇3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危机信息;危机信息管理;管理机制

一、引言

2009年3月31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与改革部了《全国供销合作社2008年基本情况统计公报》。公报显示,中国组织农民兴办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35787个,在各类专业合作社中,种植业18671个,养殖业9550个。这些专业合作社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要面对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那么,中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如何利用组织优势和各种资源,来建立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有效管理机制,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尽量减少,同时在危机解决的过程中寻找机遇,应该予以足够的关注。

从国内外大量的危机管理实践可以看出,信息管理始终是与危机管理相伴而行的,危机管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危机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分析、利用、公开、反馈过程。国外危机信息管理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四个方面:危机信息管理与决策;危机信息传播与利用;危机信息系统建设;危机管理人员素质与教育(王伟,2007)。国内学者的危机信息管理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危机信息管理的一般性理论,包括界定其概念、阐述其作用、分析存在的问题等;二是研究危机信息管理过程,尝试从危机信息活动的特点和机理中找出有效的危机管理办法;三是研究危机信息管理系统问题,强调通过建立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应对危机(章钢等,2006)。从研究内容看,公共危机信息管理和企业危机信息管理的研究成果较多,而专门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危机信息管理展开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将结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际情况和危机信息管理的研究成果,来研究适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为其更好地应对危机、解决危机提供借鉴。

二、危机信息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危机信息的来源

1 危机与危机信息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组织环境或外部环境的变化,会遇到一系列对组织声誉、形象和生存产生威胁的事件。如2003年的"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都给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很大影响。类似事件会形成农产品的价格危机、产品生产危机、组织信誉危机等。这些危机会给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人财物造成损失,损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象,但同时也可能蕴藏着发展的机遇。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看,危机出现具有不确定性、突然性、连续性等特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面临危机、应对危机、解决危机。

危机信息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危机信息即为表征危机即将出现的各种信息,而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在危机潜伏、爆发、持续、解决等一系列过程中与危机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吕斌等,2009)。从危机管理目的这个角度看,危机信息就是危机管理所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其中包括面向危机决策者的信息、危机决策信息、沟通内容。危机信息管理包括信息感知、信息识别、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四项内容。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本文基于广义的危机信息,来探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危机信息管理体制。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危机信息的来源

从危机发生的源头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危机既可能直接来自组织内部,也可能由组织外部环境变化而引起。危机信息具有隐性程度高、高度不确定性和出现频率低的特点。危机信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通过一定的渠道在组织内外传播。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组织成员、制度、资金等因素都可能给组织带来危机。这种危机影响的范围有时仅局限于组织内部,有时会影响到产业链上的其他相关利益者,甚至波及到公共领域。调查显示,安徽广德县凤桥乡板栗股份合作协会从轰轰烈烈成立到名存实亡,其原因是:协会章程被虚置;领导干部不得力;政府一手包办;只有少数人员参与协会工作;不以盈利为目标的原则等。内蒙武川县、哈乐县马铃薯协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产权与收益分配界定不明晰,会员缺乏承担责任的意识,会员参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都在影响协会的可持续发展(韩俊,2007)。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多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这些产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大。2008年8月,笔者在安徽省长丰县调查草莓协会发展情况时发现,年初的雪灾给当地的草莓种植造成了很大影响,一些农户的幼苗由于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死亡。草莓协会虽然提供了技术上的指导,但由于资金问题,一些有效的方法无法实施。四川省井研县周坡镇的柑橘协会想发展柠檬种植和獭兔养殖业,但由于资金没有保障,协会拓展业务非常困难。

这些原因和问题都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产生危机的根源所在,而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来予以支持。

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利益相关者及其信息环境

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相关者

图1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示意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相关利益者是指组织当中的每位成员。外部相关利益者根据其与组织的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图1。中的a部分是直接利益相关者,B部分是间接利益相关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成员间及组织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一直在进行着各种信息的交换,这些信息也包括危机信息。危机信息管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个系统功能的发挥与组织内外的各种环境密切相关。危机信息管理机制应该能够提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危机信息的管理水平。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环境

图1中的c部分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信息环境的四个基本要素。信息人是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每一位成员,这些成员可以分为组织的决策者、专业人员、普通农户三类。在危机信息管理过程中,专业人员主要是完成危机信息的收集、识别和处理等工作;决策者主要是根据各种危机信息来进行决策,提出危机解决方案;普通农户一般是危机信息的接收和传播者。信息资源是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组织发展相关的各类传统或数字化信息,它往往是危机信息识别的来源之一。信息基础设施是指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等过程中必要的硬件设施,如电话、电脑、网络等,它们是实现危机信息管理的基本条件。信息管理制度是指组织为了实现对组织内人、财、物、信息等相关要素在信息管理活动中的合理使用和组织信息管理活动正常运行的基本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保障信息在组织内外合理流动。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组织外部的信息环境也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信息社会环境,如国家信息政策、信息法律和社会信息伦理等;二是信息资源环境,如信息资源支撑体系完备程度、科技支撑体系、网络信息资源环境等;三是信息技术环境,如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四是信息人文环境,如信息文化、信息素养等(王伟,2007)。

组织内外各种信息环境因素作用于危机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流的双向流动,使危机信息管理体系能够高效运行。通过危机信息管理体系中的内外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不同来源的信息有针对性地提供给危机管理与决策者,发挥危机信息管理对危机管理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的三维结构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是指组织预防和应对危机的全过程中,危机信息管理方面的制度和各种方法的总称。笔者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是一个三维结构。从危机的生命周期出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具体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危机信息管理三个部分(如图2)。从危机信息管理的流程来看,每个部分的危机信息管理活动都涉及到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利用、控制和反馈六个环节(覃小旅等,2005)。但由于每个部分的危机信息管理目标和任务不同,危机信息管理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从危机信息传播的过程看,涉及到组织成员、政府部门、合作伙伴等多个利益相关者。

1 事前危机信息管理

尽管危机的预防和预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由无患”。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危机的发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征兆。事前危机信息管理就是在危机爆发前,通过各种方式来捕捉这些征兆,并通过对这些征兆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测,为组织的决策者制定应急方案提供信息支持(莫利拉等,2007)。

首先,要做好制度建设,制度中应该明确专职人员、危机信息处理的流程、资金投入、应急预案的编制等内容。其次,加强组织危机信息预警系统的建设,它既是制度部分内容的落实,也是进行各种危机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再次,确定组织内外可能形成危机信息的采集点,并由专门人员定期收集资金流、产品销售状况、客户反应、竞争对手等各类信息,然后对其进行识别,找出危机相关的信息。最后,由于大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化水平较低,组织既要调动组织成员参与到信息的收集和识别工作当中,还要善于利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领域专家、信息服务机构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力量,来做好事前的危机信息管理活动。

中国奶业在1999--2008年的10年间,经历了高速成长的“黄金十年”。但随着“三聚氰胺事件”的集中爆发,这种全球奶业内少见的高速成长骤然间被划上一个句号。十年间,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在整个奶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会有一些危机发生的征兆。如果能够及时地收集和识别各方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那么全行业的损失就可能降低,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德国农民协会(DBV)的施密德博士认为,德国的牛奶合作社不仅仅保障了奶农的权益不受到加工厂的侵蚀,更重要的是为整条产业链建立了一个利益共容的产业环境,促进整个行业按照产业规律自然成长,这一点很值得国内乳业合作社借鉴(彭韧,2009)。

2 事中危机信息管理

事中危机信息管理是指危机爆发之后的信息管理活动。这个阶段主要是要收集危机发生之后的各类信息,既要给危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同时还要做好危机信息的传播工作。

随着危机意识的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建立应对不同危机的应急方案。当危机发生后,首先要启动应急方案,积极应对。其次,要加强危机信息管理的组织工作,增加人员,加强与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合作伙伴等机构的信息沟通,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与危机有关的信息。最后,要及时对各方信息进行处理,并将正确的危机信息通过恰当的渠道传递给组织成员,稳定成员的情绪,增强大家战胜危机的信心。由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文化素质较低、专业知识比较缺乏,组织应该把权威机构或专业人士对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以成员可以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如“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奶业合作社要及时把事件的进展情况及时向组织成员通报,还要把政府和行业组织对事件的处理和应对策略及时告知农户。同时,还要把组织如何来面对危机、解决危机的举措及时让组织成员了解,得到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3 事后危机信息管理

有机合成机理篇4

[关键词]公共危机;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9-0052-03

公共危机已成为现代政府行政管理面临的常态环境,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成为政府增强合法性和提高善治的核心能力。能否迅速、有力、有效地在危难中寻找契机、谋求更大的发展已成为检验政府应危能力和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公共危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性公共危机;另一类是自然性公共危机。两类公共危机的治理在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有着共性,即治危性。近年来,我国政府既有汶川、玉树地震等自然性公共危机治理的成功,亦有贵州瓮安“6•28”事件、湖北石首、云南孟连事件[1]等社会性公共危机治理的不足。研究政府在公共危机成功治理中的政策目标及政策工具选择的共性,科学总结其成功经验,构建公共危机治理的政策系统模型,对于公共危机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政府治理公共危机的一般过程及特征

在当今世界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公共危机的治理主要是指“政府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检测、预警、预控、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而展开的管理活动”[2]。根据公共危机发生的时段,公共危机治理一般包括事前治理、事中治理、事后治理三个阶段,分别具有危机治理前的预防预警性、危机治理中的事态控制性、危机治理后的转危为机性特点。

(一)公共危机治理前的预防预警性

公共危机治理前的预防预警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预测、预警来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即针对平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作一个假设,事先制定好科学的应急预案;二是通过采取预控、预防措施,做好应对危机的物资、人员、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战略储备,并配合以适当的危机处理的预演,在实践中摸索方法,使无法避免或防止的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同时也锻炼了危机管理人员和普通民众的应变、应生能力。汶川和玉树震灾治理的及时、有力、有序、有效,赢得了全国人民和外国政府的一致好评。但减灾、救灾毕竟只是地震危机事后的“亡羊补牢”工作,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3],“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远胜过“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的管理理念,因此,“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最有效的危机治理就是预防和避免危机与灾害的发生。面对难以避免的地震等灾害危机时,也同样需要预防它所产生的巨大的破坏性,唯一有效与合理的方式,便是地震预警、及时疏散人群、减少人员伤亡。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进地震监测技术,提高地震预测能力,及时有效地震预警;二是提高地震监测预警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重视危机预防工作,提高危机治理的危机意识,变被动应对危机为主动预防危机,防治结合,更有利于实现公共危机的综合治理。

(二)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事态控制性

如果说灾害是人类无法避免的,那么通过对灾害引发的危机进行有效的管理,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这种损失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4]。事实上,不仅灾害性危机有着不可避免性,很多公共危机都有着难以预测和不可避免性,如“9•11”事件、SaRS危机等,因此,有必要在公共危机爆发的初期,采取有效地治理以控制危机发展“恶”的事态性。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事态控制性,即指社会一旦进入危机状态,政府等公共组织通过协调社会各界力量,迅速有效地控制危机状态的区域,谨防危机事态扩大,将危机消除在始发阶段,制止危机状态蔓延和恶化等一系列活动过程。如在汶川、玉树震灾危机爆发后,政府临危不乱,即刻确定以人民生命为本的政策目标,采取以权威、组织、信息、制度、科学、舆论、合作为本的政策工具,形成政策系统,发挥政策合力,控制了危机事态的恶化,抢救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损失减到了最小,为转机打开了“窗口”,实现了震灾危机的得力治理,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三)公共危机治理后的转危为机性

如果危机已经爆发,危机管理的目标则是要将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并尽可能地变危机为转机[5]。公共危机治理后的收尾工作,即通过公共危机治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的顺利完成,以实现由危险到机遇的转变。当然,公共危机治理后的转危为机性也是相对而言的,它不能完全性地消弭危机的破坏性,更不能恢复诸如灾害等危机所造成破坏前的社会和自然状态的原貌,以及人们心灵的创伤性,而只是尽可能地减低公共危机所带来的物质的、精神的、人文的损失,并寻找出谋求社会和自然状态更好发展的机遇。如汶川、玉树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生命损失和精神损失,由于政府治理得力、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震灾危机所造成的破坏,并寻找到了转危为机的“突破口”,即提出了“重建家园,建得更好”的政策口号,且注意到了塑造受灾人民“心灵家园”的重要性,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受灾人民物质的、精神的、人文的关怀,顺利实现了震灾治理的转危为机性。

二、政府治理公共危机须选择以人民利益为本的政策目标

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是判断我党和政府工作及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公共性的一个重要价值标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利益的首要问题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问题,“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在自然灾害性危机面前,选择以人民为本的政策目标,会由于利益的高度整合性和一致性而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为优化政策制定、强化政策执行埋下伏笔。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雪灾的危机治理中,政府在第一时间全面部署救灾工作,强调“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各有关部门紧急行动起来,全力抢救伤员,切实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尽最大努力把灾害危机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在灾情危机面前,确定开展救灾、减灾工作第一位的是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正确的政策目标选择。正是由于这个政策目标使得全国的救灾政治动员得以快速有效进行,党和政府的减灾救灾工作获得巨大的成功。也正是在以人民生命为本的政策目标统率下,工具型政策才能得以聚合,形成政策群系统,发挥政策整体功效。

三、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策工具选择

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仅确定一个总的目标型政策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较为具体的工具型子政策的配合作用,形成一个“目的――手段”型的“塔式――网络”结构的体系政策群,以政策系统的合力,应对复杂的公共危机。事实上,政策工具即指政府为了实现已被合法化的政策或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一切手段、方式之和,原则上在不抵触现行宪法和法律的情况下,可以调动各方面的资源、采取一切有效的方式和技术工具。

(一)以权威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

国家权力作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它是一种统治社会、控制社会、管理社会的强制性力量,具有作用维度的双重性,善的行使,为公益服务,则生成权威;恶的行使,为私利服务,则形成腐败。政府职能的权威界定在于权力的服务性,而非权力的强制性。危机治理中的权力服务性更能考证政府及其领导人的权威性。加强以权威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政府及其领导人必须在危机治理中凸显其责任性、服务性、治理性、权威性。如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总理亲赴灾情一线,和干部、党员在一线了解和分析灾情形势,部署救灾工作,使得灾害危机治理科学、有序、统一进行。走进灾区,贴近群众,“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之所难”,总理以其领导的亲和力、权威力和领袖魅力为党和政府在灾害等危机治理中赢得和巩固了权威性、公信力,凸显了危机治理中以权威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二)以组织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

公共危机治理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单纯的个人或涣散的团体的力量不足以应对危机。公共危机治理的主体必须是权威的政府组织和优良的第三部门[6],以发挥组织工具的系统性、整体性、组织性、协调性、有效性作用,进而实现良好的危机治理。在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玉树震灾等自然灾害危机治理中,既有政府组织各部门的主导与领导作用,又有第三部门诸如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等的参与配合作用。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统一,行动有力,为打好救灾治理这场硬仗,共同做好减灾以及建设工作,作出了显著成绩。同时,以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公益性、自治性、志愿性为特征的社会第三部门,诸如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华侨组织等也参与到救灾工作中来,有效地配合了政府组织的灾害危机治理工作。

(三)以信息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

农业文明的核心资源是土地,工业文明的核心资源是能源,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信息。在当今信息社会里,公共信息成为政府管理的战略性资源,没有公共信息的搜集、筛选、分析与整合,政府的决策与管理将会变得专治而日益偏离民主[7]。而在公共危机面前,没有对危机实际情况调查的第一手“材料”――信息的掌握,政府对危机的治理工作将盲目而无效。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必须加强以信息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掌握公共危机静态的与动态的、理论的与实际的、历史的与当前的、危害的与有利的、风险的与机遇的信息资源,合理分析与整合,以备危机决策与执行所用,进而下好“信息战”这步棋。在2008年“6•28”瓮安事件中,地方政府领导对于“李树芬溺死”造成的群众躁动信息把握不敏感,没有及时根据群众意愿情况做好稳定工作,以致危机扩大,社会负面效应显重。[8]而在汶川、玉树灾害的治理中,武警官兵等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一线,就是为了获知受灾群众的人数、房屋受损情况、地震余震情况等信息,以备党和政府做救灾工作的具体决策所用,灾害治理中对危机信息采集与分析的重视度,足见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加强以信息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的重要性。只有把握了危机的信息,才能有正确的治理危机的工作方案。

(四)以制度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

公共危机管理始终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基于公共危机本身的高度不确定性、流变性特点,加强以制度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将公共危机治理予以制度化确定,以不变应万变,既有助于克服面对危机的恐慌心理,又有助于实现危机治理的合理性、制度性、有效性。以制度为本,不是说要束缚公共危机治理工作,而是既要“灵活”,又要“原则”,方能克“危”制胜。我国目前已制定了《防灾减震法》、《传染病防治法》、《防洪法》等自然灾害危机状态下适用的单行法律,2007年还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使得公共危机治理工作法制化、合理化、程序化,做到有法可依,法治危机。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减灾救治工作的顺利展开,就得益于《防震减灾法》以及《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制度规范和保障作用,使得抗震救灾工作能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力争做到张弛有道,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不失时机地开展震灾救治工作。政府只有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坚持制度本位的刚性原则,以制度来规范公共危机治理工作,方能使危机治理工作有法可依、法治危机。

(五)以科学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坚持科学的处事方式。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多变性、不可预测性、巨大破坏性等因素影响,决定了公共危机治理必须坚持走科学治理的道路。公共危机应对措施必须注意相关领域的专业性、技术性,危机管理决策应多征求特定领域的专家意见,贯彻科学化原则,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增强公共危机管理的科学高效。可行的路径如建立现代公共危机决策的“智囊机构”,它由具有危机管理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组成,为危机管理决策献计献策。在汶川、玉树震灾治理中,国务院迅速组织抗震救灾指挥部,听取有关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的意见及灾害救治的卫生工作报告,科学开展地震灾害救治工作和灾后防疫工作;又如在组织志愿者队伍时,尽量吸收具有消防和地震灾害防治工作经验的人员,从而实现地震危机救治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知识化、合理化,不让“救人者”成为“被救者”;再如科技部编制完成的《灾后恢复重建实用技术手册》,围绕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建筑安全诊断与重建、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地震次生灾害防治、农业生产及畜禽疫病防控、分析测试技术等七个方面,筛选出近四百项实用技术与产品信息,以科学指导震灾治后的灾区重建工作。可见,加强以科学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能够在公共危机治理工作中起到科学指导作用。

(六)以舆论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

危机事件是政治社会化的催化剂、加速器,它会把“国家的命运和政治生活与每个人十分明确而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从而起到任何其他政治社会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政治动员的作用,成为人们学习政治、参与政治生活的加速器”[9]。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有效运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将处理危机的积极措施和态度传播出去,既是提高公民对危机事件认识的必要策略,也是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汶川、玉树震灾治理是政府成功运用舆论为本政策工具的典型。国务院新闻办利用CCtV等电视台开办“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专栏直播、各省公共台转播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电视、广播、报刊、网络传播的方式,第一时间争取抗震救灾的舆论主动权;制止谣言,用最快、最新、最真的地震重灾区一线的救灾工作情况,告诉每一个中国人,人民政府在震灾救治工作中行动有力、有序、有效,政绩可圈可点,振奋人心。新闻媒体对地震灾区灾情的及时报道,为控制危机事态、稳定社会秩序、避免社会恐慌、凝聚团结爱国心理起到重要作用。足见,危机爆发时期,政府利用舆论工具保持政务的公开性、透明性,既尊重了公众的知情权,使得群众与政府之间没有代沟,增进互信,又稳固了政府的公信力,稳定了民心,进而积极配合政府治危工作,以取得治理危机的胜利。

(七)以合作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

“治理”的本质就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10],实现“政府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11]。治理的目的是实现善治,即实现治道或“好的治理”,以实现政治国家、经济市场与公民社会的和谐关系状态,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公共危机不言而喻会破坏这种状态,有效地克服公共危机,必须加强以合作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政府主导、公民参与合作式的投入到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实现“合作网络”治理,以有效控制公共危机,转危为安。汶川、玉树地震的减灾救治工作成果是政府、第三部门、公民社会合作治理的结果。在震灾危机救治中,大量志愿者参与到救灾一线;慈善组织、教育基金组织等第三部门组织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为抗震救灾捐钱捐物;参与震灾危机治理的人员和力量来自各个方面,包括交通、通信、消防、信息、食品、公共设施、医疗服务、军队、志愿人员等,广泛的社会合作参与既消除了负面流言、恐慌,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应危政策执行和处理震灾危机的成本。合作,由此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当然政策工具选择。

四、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目标――工具”式政策系统

在公共危机治理的全过程中,危机治理前的预防预警性、危机治理中的事态控制性、危机治理后的转危为机性各具特点,整体化一,统一于公共危机治理系统之中。其中,最关键的阶段是危机治理中的事态控制性,因为绝大多数的公共危机是难以通过预防预警性来避免的,而没有危机治理中的事态控制性顺利实施,则危机治理后的转危为机性就会“落空”。

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事态控制性,须建构“目标――工具”式政策系统,确定以人民利益为本的政策目标,以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配合以七项主要的政策工具,即加强以权威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以凸显政府危机治理中的责任性、服务性、权威性;加强以组织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以发挥组织工具的系统性、组织性、协调性、有效性作用;加强以信息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以避免和减少危机决策指挥的盲目性、随意性、非理性,增强其合理性、回应性、科学性;加强以制度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使危机治理工作有法可依、法治危机;加强以科学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以实现危机治理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知识性;加强以舆论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以增进人们对政府治理危机的信任与支持;加强以合作为本的政策工具选择,以“合作网络”更为有效地治理公共危机。确定以人民利益为本的政策目标选择,加强以权威、组织、信息、制度、科学、舆论、合作等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构成“目标――工具”式政策系统,系统发力,能够实现对公共危机的综合治理,控制危机事态恶化,化危险为机遇。

参考文献:

[1]史云贵.我国现阶段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反思与应对[J].政治学研究,2009,(2).

[2]彭未名,梁瑜.文化冲突危机的跨文化管理思考[J].江汉论坛,2007,(3).

[3][美]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05.

[4]闫淑敏.灾害危机管理中的人力资源能力提升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2).

[5]朱正威,吴霞.论政府危机管理中公共政策的应对框架与程式[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

[6]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61.

[7]刘学民.公共危机治理:一种能力建设的议程[J].中国行政管理,2010,(5).

[8]刘子富.新观: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启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38.

[9]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8.

有机合成机理篇5

关键词:机构组合创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理实一体化

一、引言

高职高专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应与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机械、机电类、近机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内容主要包括机械传动系统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组成、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机械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我们按照专业课“应用为目的”,利用先进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解决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广泛性与学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效果良好。而机构组合创新设计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基本方案

1.目的

增强学生对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整体认识,加强学生的机械工程实践背景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机械设计方法及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机构的拼接,在培养机械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发现一些基本机构及机械设计中的典型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构成的理解,了解平面机构运动特性,掌握各种机构运动方案构成的创新设计方法。

2.设备

创新组合实验台一套,包括组成机构的各种运动副、构件、动力源及一套实验工具。设备名称:HKZB-Ⅲ机构组合创新实验台。

3.教学内容

(1)自拟机构运动方案或选择实验指导书中提供的机构运动方案作为拼接实验内容。

(2)将拟定的机构运动方案根据机构组成原理按杆组构成方法进行正确拆装,并用机构运动简图来表示。

(3)拼装机构运动方案,并记录由实验得到的机构运动学尺寸,创新组合设计机构。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率,主要内涵包括: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内容、时间、地点的一体化,体现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授课地点合一,基础理论贯穿于实践环节,以及多媒体、实物、实验、实训、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统一。在教学效果上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机构组合创新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具体体现

“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创新”。没有“创新”的设计只能是模仿别人的一种陈旧的设计,只有创新设计才有可能超越过去,创造未来。《机械设计基础》是培养学生从方案选择、系统设计、机构分析、机构设计到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一门设计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关系重大,是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应加强机构选型及机构创新设计的基础知识学习,重点讲授机构创造演化的基本方法,以及组合机构形成的基本原理和组合机构的类型等,自始至终都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高职教育是基于生产过程职教方法的推广,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使机械设计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从过去教师演示讲解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做,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而且能使学生对机械设计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发展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机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高职学生理论基础差的不足。

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主,强调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确定,使学生把学到的各自成章、彼此独立的各种基本机构根据应用场合和设计要求合理地运用组合到具体设计中,达到培养学生从整体角度综合考虑设计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四杆机构的组合使用时,我们以蒸汽机机构为例,先讲解图1所示的蒸汽机机构运动简图,1-2-3-8组成曲柄滑块机构,8-1-4-5组成曲柄摇杆机构,5-6-7-8组成摇杆滑块机构。曲柄摇杆机构与摇杆滑块机构串联组合。滑块3、7作往复运动并有急回特性。如果适当选取机构运动学尺寸,可使两滑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满足协调配合的工作要求。然后要求学生通过该蒸汽机的机构运动简图完成图2所示的“蒸汽机机构拼接”,把生硬的理论知识变成活生生的实物机械运动系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机械零件的使用。

当然,在完成图2所示的“蒸汽机机构拼接”后,接上动力装置,让它运动,通过运动,检验运动的协调性,调节机构各构件的尺寸,验证和修改图1蒸汽机机构运动简图,加深学生对图1蒸汽机机构运动简图的理解。因此,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可以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学会将各类机构进行组合设计,既能巩固和应用所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方法,更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技术资料和实物模型进行运算和绘图的能力。

五、结语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我们感觉开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变得越来越重要,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富有启发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学性。高职学生普遍理论基础差,但兴趣广泛,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强,思维不受条件的约束,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关键是教育者要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启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将课堂教学、创新理论和实践训练合理结合起来,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完美体现,学生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成为技能型应用人才,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有机合成机理篇6

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高速公路施工中,由于线长点多,使用机械设备数量多、种类多,设备、人员调动频繁。项目部要做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明确制定各级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即建立项目设备组织管理体系,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措施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机械管理制度、保养及维修制度,细化单机车核算及效益考核等制度,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奖罚措施,充分提高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确保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

2合理配置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合理使用体现为经济性与高效性,每种机械由于其自身的性能、结构等特性,都有一定的使用技术要求。如能科学合理的配套使用机械,就能使各机械之间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机械效率,减少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

2.1优化机械组织方案

根据工程量、工期、施工方案,结合项目现场实际情况优化机械组织方案,确定机械规格、数量和主导机械,编排设备进出场计划,及时上报组织计划,组织机械进场。

2.2机械配套关系合理

合理的配置机械,能保证公路工程施工的连续性,使工程进度与设备使用协调一致。尽量选用一些综合型设备,以减少配套环节,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以主设备为基准,以确保主设备充分发挥最佳效率为其他配套设备的选配标准,例如混凝土拌合场,要根据搅拌站的搅拌能力选择上料、运输等配套机械。合理安排各施工机械的配合施工,例如在公路土方工程施工中,要根据施工现场工作面、运距、土质等不同情况优化组合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和运输车辆等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各台机械设备的效用,降低机械损耗,减少机械设备的购置费用,从而达到降低施工成本和提高施工机械经济效益的目的。

3持证上岗,规范操作

操作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培训。人员的培训教育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操作技术水平、安全生产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保护方法,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每台机械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在取得有关部门颁发的操作证、特殊工种操作证后才能操作相关的设备。坚持持证上岗,严禁未经培训的无证人员操作设备。

施工作业操作规范化。机械设备使用过程是体现购置目的、完成施工任务、创造产值和效益的过程,同时也是反映机械设备寿命的过程。因此,机械设备使用管理是机械设备现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如果机械设备使用不当,不仅直接缩短机械寿命,增加机械运行成本、修理次数和修理费用,还会造成修理工作及配件供应的紧张,影响施工组织、安排和实施,难以保证工程的需要。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操作使用设备,要求技术性与纪律性并重,做到规范化施工、标准化作业,确保最终效益最大化。

4保养与维修

保养方面,对设备实行定期保养是保持机械良好技术状况的基础。为保证机械化施工的整体性、连续性和高效性,在维修和保养方面,要采用定期保养制度,避免发生故障时才维修,影响施工进度,造成经济损失。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机械定期保养制度,避免超时保养。使机械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况。

维修方面,对利用率较高、易损坏、易出现故障的部件应做好跟踪诊断,变故障后修理为预防性检修。实践中,一些较小的故障没有及时处理往往可能引发严重的机械故障。因此,在维修方面,一是重视小故障的及时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切不可因小故障暂不影响使用,为赶进度让设备带病作业,导致小毛病拖成大故障,不但延误工期影响正常使用,还有可能造成设备报废,造成更大损失。对出现的小故障及时进行处理,就是减少和防止故障扩大的一种有效措施。

科学合理的安排设备维修工作,采取“计划维修”与“养护性维修”两种相结合的维修制度。计划维修坚持“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原则,在使用中,根据机械损坏和零件磨损规律,按照工作时间定期对设备实施强制保修项目;预防性维修坚持“定期检查,按需修理”,它是按照维修对象的实际计划状况,而不是按照实际使用时间来控制的维修方式。机械设备的合理维护是完好率、利用率、效率的根本保证。

5单机核算,控制成本

加强机械设备日常管理,收集整理机械设备使用记录。对运转台班、台时、完成产量、燃油,油,维修费等基础资料按月汇总统计。核算每台机械设备台班成本与利润,对机械设备的施工经济效益进行量化,以便对机械使用的经济技术指标进行比较和调整,提高对设备的经济控制力,以便充分发挥机械化施工的最大效益。

设备成本的控制不是简单地限制各种支出,而是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主动地降低总成本,而不以单项成本为限。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设备管理的主动权,掌握设备成本控制的主动权。

管理人员应对机械设备管理目标责任制定相应的经济技术指标和考核制度,做到分层管理、责任到人、成本核算、项目细化,以确保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

总之,公路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在施工中需要全员参与,通过建立机构、完善制度、优化配置、规范操作、保养维修、成本核算等各种措施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发挥机械设备的最大经济效益,节约施工成本,达到提高公路工程施工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士昭等.《建设工程经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何挺继等.《筑路机械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

有机合成机理篇7

关键词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困境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这样一个危机频发的时代,公共危机事件屡见不鲜,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危害性也越来越大。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主要管理者在应对公共危机时需要进行府际合作治理,使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共同建构政策网络,逐步发展为一种网络的治理。作为新的研究热点,许多学者纷纷着手研究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对现有的这些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其中的不足,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创新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

20世纪60年代初,危机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学术界出现,史蒂芬・菲克、罗森塔尔等人为西方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体系的奠基做出重要的贡献。美国学者查尔斯・赫尔曼是最早将危机引入社会研究领域的学者。之后,美国学者罗森塔尔提出危机是一种对社会基本结构和核心价值观造成严重威胁,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时间压力,并需要做出关键性的决策。我国学者张成福认为,危机是一种紧急事件或紧急状态,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钟健夫指出,“凡涉及公共安全的危机就是公共危机”。另有学者认为,“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急境况和紧张状态”。李燕凌等认为,“公共危机是指对社会公众具有巨大现实或潜在危险危害或风险的事件”。

综合以上观点,能够发现公共危机的一些特性,即突发性、衍生性、破坏性、持续性、影响重大等,并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威胁或已造成损失的。这些基本特征都要求政府及其它社会主体采取措施的状态或事件,因此,公共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政府对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公共危机管理也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旦公共危机发生是不可能按照地区行政区域划分进行演变和扩散的。现代危机的本质特征就是跨界性,行政区行政的条块化管理与公共危机的跨界性在逻辑上就存在错配。因此在对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中需要进行府际合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府际合作治理理论。府际合作是不同的政府及其部门,以及经授权履行政府职责的其他组织之间以相互需要为基础、以“平等”的身份展开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其治理主体为政府及其部门等。强调竞争与顾客导向的市场模式,国家或政府部门在治理过程中其关键作用但不是支配性作用。府际合作可以是纵向的,即参与合作的各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暂时摒弃官僚制下各自的等级进行“平等”合作,也可以是横向合作,同级政府间及其部门间合作、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间纵横交错合作。本文所指的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就是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合作、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合作对公共危机进行治理。

二、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模式

(一)国外的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模式。

在欧美的大都市地区,中心城市周边的市、镇行使独立的自治权。由于一些公共物品供给及公共危机治理需要跨越自治市、镇的管辖区合作进行。出于对跨辖区治理和大都市区范围内的横向合作需求,组建统一的大都市区政府提上议程。大都市区政府在整个都市区范围内行使类似地方政府的整个职能;而自治的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包括规划、消防、治安等。在公共危机治理中,通过危机管理行政区对区域内的公共危机进行管理。如1889至1895年间,马萨诸塞州议会创设了大都市区污水处理行政区,以服务于波士顿市及其周边地区。

但随着中心城区周边地区公共服务及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民众崇尚地方自治,选民普遍不支持。即使是新区域主义者也意识到大都市区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期望和梦想。为了协调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和民众的自主诉求,政府间合作实施跨区域治理。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种是政府联合协会模式。通过设置各城市政府间协调机构,重点对具有明显跨界需求的公共事务进行协调,以解决城市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与问题。这是一种城市联合管理与协调体系,而非城市政府结构的联合体。政府联合协会模式对减少城市分治有良好作用,但由于缺乏威信和权力,难以解决区域出现的比较尖锐的矛盾。

另一种是特别管理区政府。国外各地方政府之间为了某种共同的行政上的目的,将各自的全部或局部区域合并成履行某一特别职能的管理区。这种模式是多中心体制下的都市区组织管理模式,如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大气质量特别管理区”。特别管理区政府模式的组织结构较为简单、反应快、民众参与积极性高,但由于职能单一无法协调各地方政府合作时产生的利益冲突。

(二)国内的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模式。

当前国内公共危机府际合作主要有“府际契约”、“对口支援”等,以“府际契约”形式为主。在政府主导的区域合作模式下,地方政府是区域合作的主要参与方,通过签订各种形式的政府间契约如“规划纲要”、“合作框架协议”等来推动政府间合作的一种区域行政方式。通常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通过签订“府际契约”以加强经贸联系,在建立合作关系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签订公共危机的合作协议对区域内公共危机进行管理。如长三角三省市签署《江、浙、沪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协议》,泛珠三角地区签订《泛珠三角区域安全生产合作协议》等。但近年来随着我过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等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各地方政府开始为公共危机专门签订合作协议。“对口支援”则是在中央政府的支持领导下,未受危机影响的地方对受危机影响的地方进行无偿援助。在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中,这种模式被广泛应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机制,并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

三、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的困境

国内外政府虽然对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做了许多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合作中的各种困境一直是困扰运用府际合作对公共危机进行有效治理的难题。

一是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合作规则。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法律中鲜有规定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方政府间合作问题。法律只规范了各级政府管理其辖区范围内的事务,对于上级机关或中央政府在跨域公共危机中的责任、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的建立、权利与责任分担等问题没有谈及。在合作规则方面,由于我国政府间的共识达成大多是靠地方领导人的承诺来保障而导致这种共识缺乏法律效力和稳定性,一旦地方领导职务变动容易使合作机制丧失效力。在地方政府合作问题上,由于我国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合作规则,这将阻碍其合作的进程。

二是体制不健全,条块分割严重,尚未建立制度化的府际合作治理机制。由于中央政府集中了太多权力,形成了‘条条’,使得中央政府在与地方政府难以进行“平等”的府际合作。同时这些条条又软弱无力,中央的管理权威严重流失,从而形成‘块块各自为政’的现象,在公共危机的管理中难以形成合力,条块分割的行政区行政与公共危机的跨界性存在逻辑错配。在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中没有有效的政策或制度保障,也没有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其决策、执行机制也未形成,使得府际合作治理行为难以达成。

三是公共危机府际合作中利益博弈的困境。利益是推动各级政府走向合作的根本原因,但在实践中如何整合不同政府的利益诉求以现实彼此之间的合作进而满足彼此之间需要的目的是府际合作中的关键问题。地方政府具有理性“经纪人”属性,在利益博弈中有严重的短期性、局部性,影响区域内资源的整合以及整体利益的实现,进而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都想“搭便车”,追求利益最大化。各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博弈导致合作陷入困境。

四是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研究范围较窄。府际合作治理是公共危机应对机制中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诸如水污染等的公共危机中对府际合作进行研究,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研究的范围较窄,还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四、创新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模式

由于当前的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模式无法破解合作中的法律法规、体制、利益博弈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解放思想、组织形式创新、体制创新等方式对合作模式进行新的探索。

解放思想方面:个体的理性选择往往使得集体的非理性。府际合作治理意味着治理思维的变革,代表着以合作为基础“实现多赢府际关系模型”,减少在公共危机的治理中地方政府的“自私自利”行为,在区域内进行府际合作协调。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区域内各地方政府的共赢,实现整体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要让地方政府自主进行府际合作就需要他们主观上接受和重视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通过培养“区域共赢”意识、树立“整体性”治理理念。建立开放和合作的新地方主义。

组织形式创新方面:一是中央层面设立指导协调机构。在我国单一制的体制下,中央政府掌有巨大的权力、财力,使得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平等”合作难以进行。同时,由于我国现在危机管理实行地方首长负责制,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中热情不高。在中央层面设立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指导协调机构,负责制订全区域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等,通过中央机构的参与与财政转移支付有助于构建中央与地方合作治理公共危机新途径,同时由于地方政府为得到中央政府“褒奖”、不敢违背中央政府命令等因素也促使了府际合作的进行。二是加强横向间政府合作。通过健全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的府际治理有关机构设置、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财政资源体系建设的方式,明确公共危机的治理中参与合作的地方政府职责,规范权力、财力的使用。通过建立日常的信息流通、沟通机制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基金的建立,危机中的合作应急控制机制,善后阶段的互助机制,确保公共危机治理中联合应对管理、利益补偿协调和物资的保障。三是新型组织形式的培养。通过非政府组织在区域内的发展,加强地区间的合作;地方媒体的广泛合作,加强培养民众的危机处理能力,培育府际间协调治理的社会资本。

体制创新方面:一是通过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完善“府际合作”的法律制度和权责体系.奠定公共危机状态下的法律制度基础;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区域性的应急管理法来详细规范在危机中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以保障政府合作在危机状态下充分、有效地进行。二是强化日常沟通机制。通过定期的、常态化的协调议事机制,打破区域内各个城市政府彼此间的“信息隔离”,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府际磋商”机制协调不同城市主体间在利益结构上的差异,使得地方政府的合作形式从诱导性合作转向自发性合作。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课题《重大突发性动物疫情流行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CX2013B315

(作者:欧阳一帆,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危机管理;王薇,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博士在读,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公共危机管理)

注释:

RosenthalUriel&Charlesmichael.CopingwithCrises:themanagementofDisasters,Riotsandterrorism[m].Springfield:CharlesC.thomas,1989.

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钟健夫.企业在公共危机中如何做品牌营销[n].中国企业报,2003年7月14日.

王晓成.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23-27.

李燕凌,陈冬林,周长青.农村公共危机的经济研究及管理机制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4,(l):31-33.

杨安华,童星,王冠群.跨边界传播:现代危机的本质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2012,11,42(6):5-15.

薛立强,杨书文,张蕾.府际合作: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30(2):54-58.

叶托,李金珊.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府际协作研究[J].领导科学,2010,3(中):19-22.

夏支平.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研究[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论文.

杨宏山.美国城市治理结构及府际关系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0(5):102-105.

DavidK.Hamilton.Governingmetropolitanareas:ResponsetoGrowthandChange.newYork:Garland,1999.

杨爱平.区域合作中的府际契约:概念与分类[J].中国行政管理,2011,6:100-104.

蔡岚.府际合作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行政论坛,2007,5:91-93.

有机合成机理篇8

关键词:农机;农艺;玉米;机械化;系统

玉米是我国粮食生产中重要的作物,这种农作物在耕种与收割的过程中,机械化程度达到了65%左右。由于我国玉米机械化水平比较低,所以玉米的产量一直很难提升,机械化程度低主要是因为在玉米生产的过程中,农民没有将农机以及农艺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而且很多农业机具的适应性比较差,所以,农机与农艺很难得到衔接,一些先进的生产方法也很难得到实施,影响了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水平。本文对基于农机农艺结合的玉米生产机械化系统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促进该系统的应用与推广。

1玉米生产机械化系统的内涵

玉米生产机械化系统比较复杂,其属于农业系统中比较大的类别,而且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这项子系统之间具有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特点。玉米生产机械化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系统的层次性,在玉米生产机械化系统中,要考虑技术系统、组织系统以及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技术系统中包含很多玉米生产时需要用到的技术,其大致可分为农艺技术以及农机技术,农艺包括育种、栽培、耕种等方面。农机包括机械设计、制造等技术。组织系统是指玉米机械化生产与种植单位服务组织。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农户的生产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农机服务组织也有着多种经营模式,其属于组织系统的重要构成,也是组织集成的重要单元。管理系统是指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组成的用于农业生产控制的系统,在玉米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需要依靠管理组织,要做好任务调配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2玉米生产机械化系统的技术集成

玉米生产机械化系统的技术集成中,可以分为农机与农艺两个部分,二者具有相互对接的关系,在对接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新的工艺,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农艺参数很多,主要是种子的品质、种植规格以及秸秆用途等。农机参数有机具的种类、机具的行距、机械作业流程等。

2.1农艺路线与动力配备的对接

玉米生产的过程中,相关工作者需要选择正确的农艺路线,这包括选种、耕整地、播种等多种程序,在生产的过程中,有的工序对时间要求比较严格,相关工作者要应用复式机械作业的方式,这样可以节省劳动力,可以提供农耕的效率。在不同的季节,需要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而且种植工序的顺利也会有一定差异,比如到了秋季,增加了焚烧秸秆这道工序,秋季农耕的工序比较多,人工投入的成本也比较多,还会增加机械作业,所以,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支出,容易影响农民的收入。农耕作业的环节比较多,相关单位还需要配置动力机械,一些小型的机械设备主要是用来完成播种等工作,为了降低机械配套成本,避免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农业工作者需要做好农艺路线与动力设备的对接工作。

2.2播种量与精量播种机的对接

玉米传统播种方式是每穴播3-5粒种子,同一个种穴可能会长出多株玉米,需要进行人工间苗,而间苗工作量较大,通常每亩地需要2-3个工日。在农艺方面应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标准,在农机方面提高单粒精量播种机的质量,这样才能做到玉米播种量和精量播种机更加有效率的对接。

2.3秸秆处理方式和玉米收获机械的对接

目前玉米秸秆处理有秸秆还田、用于饲料和用于燃料。其中秸秆还田和用于饲料两种处理方式对玉米收获方式和选用的机械有不同要求。对于玉米秸秆还田,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在果穗收获过程中同时完成秸秆粉碎还田,采用的机具是在玉米收获机上直接安装秸秆粉碎还田机。对于秸秆用于饲料,采用人工收割后青贮或直接采用机械粉碎青贮。

3组织集成

组织集成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将具有不同功能的组织要素。集合的目的是使各组织要素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使组织行为更加和谐有序,并能取得聚变放大效果。玉米生产过程中各组织要素之间的关系有相互合作、单方向服务、职能相互融合等。玉米生产机械化组织集成思路在实际生产中有所体现。这种集成方法是将分散农户、种粮大户或农机服务组织的职能专业化,并且将土地、农资、农机等资源优化配置。这种思路下衍生出多种集成模式,如土地托管模式和承包大户大规模生产模式。土地托管模式指农民依然拥有自己的土地,将土地托付给种植大户统一种植,收获时按照一定的产量收取玉米或者折算成现金。这种方式农户和种植大户风险共担,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承包大户起源于农机专业合作社或者农机户,自己购置全部机械,主要为别人作业服务,自己也承包土地种植玉米。这种类型是种植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有机结合,以主营业务不同区分。

4管理集成

管理集成是指在掌握管理单元本身的基础上,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管理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形成具有整合增效效果的有机整体。其中,管理单元是指某种资源、过程、任务调配等,管理集成贯穿于技术集成和组织集成阶段。玉米生产过程的资源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土地、人力、种子、化肥、农药等。根据玉米生产要求合理安排这些资源,使资源既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又不产生浪费,同时效率达到最高,这需要管理者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配备农机装备是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配备农机装备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一方面要增加装备配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形成装备配备越多越好、功率越大越好的错误认识。

结束语

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方式,可以研究出一种新的玉米生产机械化系统,该系统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研究人员从技术集成、组成集成以及管理集成三个方面,可以研究出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经营方式。农艺路线与动力配备对接等方式,可以提高资源管理的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提高玉米生产的效率以及质量,从而达到玉米生产机械化的集成目标。农机与农艺结合的生产方式,通过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农业生产工作中,可以大力推广这种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1]儒风.农机农艺:手牵手向前走――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已成为业界共识[J].当代农机,2011(2).

有机合成机理篇9

关键词有机合成化学;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o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2-005-01

跨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有机化学已不再是限于少数领域,现在正在做大量有特色的工作,而且还有很多令人瞩目的新创造,尤其在金属参与的有机合成方法学、不对称催化与不对称合成以及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等方面。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有机化学大国,我们的有机化学也正在向其他的领域进军,从经典的物理有机化学到计算化学、分子识别、超分子化学、化学生物学、有机材料化学乃至更广受瞩目的绿色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都可以领略到前进的步伐。基于这种状况,回顾与展望有机合成化学具有重大意义。

1有机合成化学的回顾

自从有机化学成为一门学科以来,人们了解了分子的结构、性能,合成出各种各样有用的化工产品,这种根据一定的结构建立有机分子的手段,称为有机合成。有机合成化学是研究用化学、物理或生物方法合成有机化合物的科学。总体上看,有机合成涉及各种各样的单元反应,包括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的形成或断裂以及官能团的引入、转换和除去。据统计,有机化学反应目前已超过3000个,其中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的有200多个,而且还不断有新的合成反应问世。这是有机合成方法学的问题,是有机合成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将这些反应和方法结合起来,以比较简单的分子为原料进行天然的或设计的目标分子的合成。迄今为止,已知的有机化合物已超过2000万个,其中绝大多数是通过有机合成获得的。进行有机合成时,合成路线及策略的合理而巧妙的设计以及合成方法的高效性、选择性、原子经济性、环境友好和经济实用的综合效益至关重要。

回顾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首先应提及的是在1902-2005年共97次nobel化学奖中,约有25项是固有机合成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可见有机合成在化学和众多科学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涉及有机合成最重要的三个方面:一是天然产物的研究和复杂有机物的合成;二是重要类型反应或方法学的研究;三是有机合成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最近三四十年有机合成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飞速发展,呈现了多彩缤纷的新面貌,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此外还有几个方面值得特别指出:传统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正由资源能源耗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逐步转变为绿色合成和洁净工艺;有机合成化学正渗透和深入于其他学科中,特别是对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巨大促进;高选择性合成,特别是不对称催化合成取得很大的进展,许多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新反应和新方法相继问世;组合化学、多样性导向的合成(diversity-oricntcdsynthesis,DoS)、正向合成分析(forward-syntheticanalysis)、高通量自动化合成技术提供了迅速达到分子多样性的捷径,为新药、生物活性物质、精细化学品和特种功能材料的研发提供更有力的工具;利用微生物、天然酶和人工酶进行选择性催化合成日益受到重视;超声波、激光、微波等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合成反应,多种非共价键作用力,如氢键、静电力、疏水作用、π-π相互作用等,在构筑高级有序超分子新结构方面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众多结构复杂的含多个手性中心的天然或设计的目标分子的成功合成,进一步展示了有机合成化学巨大的创造魅力以及科学-艺术的完美结合。海葵毒素就是迄今人工合成获得的具有最大相对分子质量和最多手性中心的次生代谢产物。我们今天的生活,几乎离不开有机物了。

2有机合成化学的展望

有机合成化学发展至今,可以说已达到了十分成熟、精致、高超的学术境界。但是,它在许多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不断提高的科技发展和人类需求。有机合成离绿色合成或理想合成(理想合成的定义是斯坦福大学p.a.wender教授于1996年提出的,它是指用简单、安全、环境友好、资源有效的操作,快速、定量地把价廉、易得的起始原料转化为天然或设计的目标分子)还有很大的差距,不少合成方法就高效性、选择性、原于经济性、环境友好、简便实用的综合效益还较低;如何更有效利用n2、o2、H20、C02、So2、CH4以及农副产业废弃的大量生物质,使之转化为更有用的有机物,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就合成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考虑,许多有机合成反应,包括获得nobel奖的Grignard反应、wittig反应,原子利用率都很低;再举一个简单产品为例,由苯或苯酚制备邻苯二酚,至今还没有合成效率高,特别是选择性局的较好的一种生产方法。

回顾有机合成化学,不难发现从实验方法到基础理论都有了巨大的进展,显示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和活力。世界上每年合成的近百万个新化合物中约70%以上是有机化合物。其中有些因具有特殊功能而用于材料、能源、医药、生命科学、农业、营养、石油化工、交通、环境科学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中,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必需品。与此同时,人们也面对着天然的和合成的大量有机物对生态、环境、人体的影响问题。展望未来,有机合成化学将使人类优化使用有机物和有机反应过程,有机化学将会得到更迅速的发展。

当前,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致使现代有机合成的发展趋势产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方式向高选择性、原子经济性和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这些发展方向都需要先进的合成工艺,即不能使用繁琐的反应步骤,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选择高效的催化剂和洁净的反应介质,如离子液为介质的有机反应等。

但是我们相信,面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高需求和新挑战,通过一代代有机化学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创新,有机合成化学必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也必将继续为人类美好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自尿素合成以来,有机合成化学经历了巨大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反应、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推动了有机化学迅速发展,构筑了丰富多彩分子世界,推动了与之相关的众多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行业的产生与发展,为人类进步和生活质量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有机合成化学将会不断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淑晶.有机化学合成实验的绿色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06).

[2]杨宝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检验医学教育,2009(01).

[3]王园园.微波促进有机合成化学的应用进展[J].天津化工,2008(05).

有机合成机理篇10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机械合理组合科学管理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highwayconstruction,theconstructionunitmachineryretainsthequantityalsoincreasesaccordingly,large-scalemechanizationconstructionreplacedthepreviousbackwardconstructionmode.newequipment,newmaterials,newtechnology,theapplicationofthenewtechnology,constructionprocesswillappearalotofnewsafetyfactor.thehighwayengineeringconstructionmechanizationway,reasonableconfiguration,constructionandscientificmanagementwereexpoundedinthispaperanalysis.

Keywords:highwayconstructionmachineryreasonablecombinationofscientific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216.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公路建设中的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和桥梁工程等均需要采用相应的施工机械去完成,或按施工工序连续作业,或若干种、若干台施工机械联合作业。而公路工程施工机械的种类、型号、规格很多,各自又有独特的技术性能和作业范围。为了保证公路建设的施工质量、按时完成施工任务、获得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公路建设项目要求和具体施工条件,对公路工程施工机械进行合理选择和组合,使其发挥最大效能是公路工程采用机械化施工时必须首先妥善处理的重要问题。应对高难度的施工工艺.对施工机械与施工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施工机械是工程施工的重要保证。以下仅就公路施工中机械的科学组织与管理作以简要论述。

1.制订施工管理计划

施工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对人员的管理还是机械管理都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计划。要制定可行的计划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包括:熟悉工程合同;学习设计资料;勘查了解施工条件。受以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工程计划做到切实、可行、全面还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工程数量;拟定基本的主要的施工方法;初定主要的工序概要:审核工程预算:初定工程期限等。

根据施工图和公路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分工程量以后,确定施工过程的先后顺序和主次,制订出施工组织计划,施工组织涉及面较广,有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的组织安排,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合适的施工机械等。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的选择是紧密相连的,在技术上它是解决各主要施工过程的施工手段的工艺问题.因此施工机械选择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施工方法的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施工机械的适用性与多用性应相互兼顾.尽可能发挥施工机械的效率和利用程度:施工单位的技术特点和施工习惯以及现有机械的可利用情况。

另外,在选择施工方法时,还必须对施工方案做出合理的选择确定施工过程的劳动力和机械数量。评价施工方案优劣,有以下几个指标:①单位产品成本;②劳动消耗量;③施工持续时间;④新增施工机械的投资额等。综合以上几个指标确定科学的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确定后,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是以施工方案为基础,根据规定工期和技术物资的条件,遵循各施工过程合理的工艺顺序,统筹安排各施工活动进行编制.缩短工期会引起直接费用的增加和间接费用的减少,延长工期会引起直接费用的减少和间接费用的增加。根据合同要求确定最佳工期是减少工程成本的关键,根据网络计划进行优化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2.公路工程施工机械的合理组合

施工机械合理组合也是公路建设中选择施工机械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施工机械的合理组合分为技术性能组合和类型、数量组合。

2.1施工机械技术性能的合理组合

施工机械技术性能组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机械与配套机械的组合。配套机械的工作容量、生产率和数量应稍大一点,以便充分发挥主要机械的作业效率。例如,自卸运输车的车厢容积应是挖掘机铲斗工作容量的3~5倍.但不要大于7~8倍。主要机械与辅助机械的组合。辅助机械的生产率应略大一些,以便充分发挥主要机械的生产率。牵引车与其他机具的组合。两者要互相适应.不能出现“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现象.以便获得最佳的“联合作业”效益。

2.2施工机械类型与其数量的合理组合

施工机械类型及数量宜少不宜多,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的作业内容,尽可能地选用大工作容量、高作业效率的相同类型的施工机械。一般来说,组合的施工机械台数适当减少,有利于提高协同作业的效率。施工机械品种、规格单一时,便于施工过程中的调度、管理和维护。并列组合,只依靠一套施工机械组合作业.当主要施工机械发生故障时,就会造成公路建设项目全线停工。若选用两套或多套施工机械并列作业,则可避免或减少全线停工现象的发生.沥青路面施工中人们多采用两套沥青摊铺机、压路机并列作业即为典型实例。

3.机械化施工的工序与机械管理

工序管理不仅是对动工至竣工为止的工序系列单纯地进行时间管理,而且应该是把评价、测定施工活动的标准放在时间上最有效地运用劳动力、机械设备、材料等资源的方法与手段。工序管理,就工序承包单位的对外方面而言,主要是为遵守工期而进行的工序管理:就对内的工程经营方面来说,它是为了以最小费用收到最大的生产率而通过工序来管理工程的;就管理对象来说,主要有工序系列的综合管理和单一工序的个别管理。工序管理过程是“计划一实施一控制”步骤的反复运行。运行速度的快慢及其是否合理、科学将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工期和造价,也会影响项目、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作业的施工速度加快时,单位施工量的造价将会降低,但过快而形成突击状态时.造价反而会升高。造价和质量是一致的,在努力使构造物质量提高时,工程造价就会提高,而欲降低造价就会降低质量。工序与工程质量的关系是当搞突击作业时,质量就会降低。实际工程管理中应兼顾三者.进行综合调整。在确保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工期的条件下.求得工程总建设费用最小。

当速度提高到搞突击时造价将会升高,工程质量将降低,实际施工中应避免突击工程设法把单位施工速度提高到最大限度。这时,造价曲线计划应为最小限度的固定费用,使变动费用比率尽量缩小.实际操作中可采用如下方法:使临时设备工程,现场各种费用维持在合理的最小限度内;使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消耗材料、工具等维持在合理的最小限度内,尽量反复使用;维持合理数量的工人。尽量使施工期间的工人数不变动;尽量减少施工中因等待安排、等待材料及其它原因而造成的工人、机械设备的时间损失。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