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十篇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十篇

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0:02

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篇1

关键词:口腔健康情况;影响因素;龋病

1青少年口腔健康状况

1.1青少年龋病患病情况这次调查中成都市青少年患龋率为44.2%,这与全国口腔第二次健康抽样普查18岁年龄组龋齿的结果55.3%相比,下降了大约11.1%,可见近几年的龋齿控制有一定效果,但是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口腔卫生意识在不断提升。但是,从整体上看,龋齿的发病率还是蛮高。我们再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12岁年龄段的结果,龋齿的患病率为28.9%,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成都市青少年龋病充填率为40.1%,略高与国内的同类报告,主要原因是调查的部分人群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青少年,而本次调查也发现口腔医学专业青少年经过规范的口腔保健教育后,其口腔健康行为有了很改善[1-2]。

1.2青少年牙列缺损及修复情况在对成都市1309名青少年的抽样调查中,牙列缺损发病率为9.2%,发病率不高;修复率为33.9%,修复率较低。从总体的牙列缺损发病率来看,青少年牙列缺损的发病率低于我国35岁以上人群,这符合牙列缺损的发病特点,即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青少年修复率高于我国35~44岁人群,其主要原因为青少年一般是缺失部分牙齿,修复相对较简单;同时一般青少年一旦缺失牙齿,家长及个人会高度重视,特别是前牙的缺失;另外,青少年牙列缺损修复率低于65~74岁人群,原因在于亲少年一般为个别牙齿的缺损,如果不影响使用及美观,则没有必要进行修复,而65~74岁人群多位衰老导致的大量牙齿缺失,影响到了咀嚼功能,重视度自然就高一些。

1.3青少年口腔卫生情况在1309受检者中,软垢检出率为54.0%,牙石检出率为52.9%,这两种口腔问题的检出率都很高。软垢和牙石一般依靠口腔洁治术清楚,但是通过成都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有过口腔洁治术经历的仅有11%左右,比率很低,这也导致了口腔问题检出率增高。同时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口腔洁治术很容易损伤牙釉质,这导致了口腔洁治术的青少年数量进一步减少,但是这种观点是错位的,因为牙釉质会一直处于脱矿与矿化的过程中,口腔洁治术可以有效保护牙周,因此有必要在青少年及家长中普及洁治术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口腔检查与洁治比率。

根据本地口腔调查,在刷牙中会出现轻微出血的占到57.2%,没有出现出血的占到42.8%,可见成都市青少年的牙龈出血情况较为严重,这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牙龈出血属于牙周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如及时治疗,则牙周会很快恢复健康,但是如果不重视,可能会发展为牙周病,甚至导致牙齿脱落,造成压裂缺损。牙周病以牙菌斑为动因,而抑制牙菌斑主要依靠刷牙,相关成都青少年的刷牙情况不容乐观,很多青少年到18周岁以后才会刷牙,且刷牙的时间短暂,也不够频繁,导致牙菌斑滋生。因此有必要对青少年口腔健康行为进行指导,降低牙周病的发病率。

2青少年口腔疾病就医习惯及影响因素分析

2.1青少年对就医场所的选择出现口腔问题后,选择到医院就医的623例,占47.6%,选择到口腔诊所就医的686例,占52.4%。口腔诊所价位相对低,就诊程序相对简单,已深得民心,但消毒不太完善。因此,在选择就医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技术、价位及安全等因素。

2.2青少年对就医价格区间的选择在成都市所有受检者的牙齿治疗了解中发现,能接受一颗牙齿的治疗价格,

3青少年口腔修复常识的了解情况

关于口腔修复的一些常识知识,青少年在生活中见过固定义齿的只有31.5%,而活动义齿有63.3%见过,种植牙齿的只见过1.2%,还有23.5%从未见过义齿。这明显反应出青少年对口腔修复常识的了解度不高,因此建议在以后的宣传中加强这种宣传,让更多的青少年认识到口腔修复。

4青少年喜欢获得口腔保健知识的途径

口腔保健知识的获取一般有四种方式,其中青少年最喜闻乐见的两种方式是网络及讲座,其中网络途径占42.2%,讲座途径占35.3%,还有些青少年喜欢通过宣传册获取口腔保健知识,占比25.1%,其他途径获取的占比9.1%。一些青少年喜欢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很多信息,因此有必要在网络方面下手,而第二种方式也开始逐渐向着第一种方式融合,线下讲座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线上讲座。另外,青少年普遍反应出对于口腔保健知识好奇但是不是很需要,因此一般兴趣不强,因此口腔保健的宣讲要积极主动,抓住青少年的兴趣点,开发多种形式。

5不同生源地青少年口腔清洁习惯的差异

牙刷的使用时间会影响到口腔的洁净与卫生,三个月以内换牙刷的比例,城市占到26.7%,农村占到20.6%,两者相比要有实际意义。成都的青少年普遍上来说换牙刷的频率不足,特别是农村,为了节约花销,牙刷的更换频率会很低。关于洗牙的经历,城镇青少年占到14.5%,农村只有9.1%,很多青少年根本不知道洗牙这种说法,因此有必要提高成都市青少年的整体口腔保健意识。

6结论

综上所述,一般青少年的口腔问题影响因素很多,相对比其他年龄层的人群更多,除了经济因素,基本的口腔知识把握,口腔卫生指导,家长不重视等等也是主要原因。因此社会各个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宣传口腔保健知识,提高青少年对口腔保健的认知度,对口腔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青少年整体的口腔健康问题。当然,青少年口腔健康问题也可以作为全民扣钱健康问题的切入点,从青少年入手,将口腔健康宣传扩展到各个年龄层,提升全民口腔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某小学1906名小学生为研究样本。所有受试者均有龋齿预防需求。依照单双号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953人以及观察组953人。对照组男性534人,女性419人;年龄7~11岁,平均年龄(8.7±1.5)岁。观察组内,男性533人,女性420人;年龄7~11岁,平均(8.8±1.3)岁。2组受试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学生接受常规化龋齿预防,详细流程为:定期对该组受试者开展口腔检查工作、叮嘱青少年儿童平日生活内少吃甜点、每日早晚都要刷牙。当发生龋齿之后及时到口腔科门诊就诊。在此同时工作人员也要和家长以及青少年儿童做好沟通,让双方明白龋齿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升其对于疾病的认知度。观察组受试者则接受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干预,具体方案如下。

1.2.1健康宣教:

医护人员应当告知青少年儿童和家长平时生活务必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纠正既往不正确观念;告知青少年儿童家长定期带领儿童前往口腔门诊接受口腔检查的必要性;组织学生家长参加口腔知识培训会议,发放与口腔保健相关的宣教资料;告诉家长和青少年儿童应用正确方式刷牙。

1.2.2调整饮食以及刷牙教育:

医护人员应当为青少年儿童以及家长阐述正确饮食的方法,不要过多进食甜食以及刺激性食物,多摄取高纤维素食品,平日内不要进食零食。建议青少年儿童多进食粗粮、水果、牛奶、蔬菜等。进食后马上漱口,每天刷牙次数必须在2次以上。小儿每次刷牙使用的牙膏量应当在豌豆粒大小,牙膏使用量不要太多也不要过少。禁止横向刷牙,每次刷牙务必彻底。

1.2.3开展窝沟封闭:

针对于符合窝沟封闭条件的青少年儿童,应当开展此项工作。于窝沟间隙位置涂抹封闭材料。具体位置为牙冠咬合面及颊舌面的窝沟点隙,窝沟封闭预防窝沟龋的原理是用高分子材料把牙齿的窝沟填平,使牙面变得光滑易清洁。

1.2.4定期查看青少年儿童牙齿生长情况:

医护人员应定期检查青少年儿童牙齿生长详情,查看牙齿是否存在松动龋坏的不良情况。评价受试者的牙齿松动现象是否因换牙所导致。结合实际情况,评判青少年儿童是否需要拔牙。另外也要观察其牙龈组织详情,告知青少年儿童不要过度吸吮缺损牙龈,以免引发牙龈大量出血,延迟恒牙发育。

1.3观察指标

干预后3个月分别观察以下指标:干预后龋齿发生情况、干预依从性以及2组受试者以及家长针对于口腔保健知识掌握水平对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内计量资料开展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则开展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受试者龋齿发生率、干预依从性对比:

干预后,相较于对对照组,观察组受试者龋齿发生率更低(p<0.05)。干预依从性方面来看,观察组在正确刷牙人数、每日2次刷牙人数以及饭后立即漱口人数明显更多(χ2=15.264,18.526,19.241,p<0.05)。见表1.

2.22组学生以及家长对于口腔保健知识掌握度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学生家长以及青少年儿童口腔健康知识掌握度明显更好(t=15.267,13.264,p<0.05)。见表2.

3讨论

龋齿为一类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和口腔卫生不佳以及定植于口腔内部细菌过度生长有关。由于受到细菌的侵袭,导致龋齿患者牙体受损。近年来,此类疾病的发生概率有所上升[1],青少年儿童为罹患该疾病的好发群体。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1)相较于成年人而言,青少年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加上很多家长没有在第一时间遵嘱其当成清洁口腔的习惯,饮食不合理,导致青少年儿童口腔中的细菌过度生长。(2)由于青少年儿童处于重要的身体发展阶段,因此机体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元素。比如说维生素、磷、铁、钙等,而因为上述微量元素没有办法满足受试者身体生长需要,导致青少年儿童牙齿钙化程度偏低,引发有害细菌入侵到牙体组织中,造成龋齿。由此能够看出,利用有效方式全面强化青少年儿童口腔综合保健意义重大。

表12组受试者龋齿发生率干预依从性对比

表22组学生及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掌握度对比

针对于青少年儿童群体而言,如果发生龋齿,不仅会影响乳牙生长,另外也极有可能就此引致牙齿缺失。就此干扰了其自身颌骨正常发育以及咀嚼功能发挥。如果情况严重龋齿疾病,还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恒牙发育造成不利影响,致使恒牙发育异常。现如今,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已然将龋齿和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预防性疾病的管理水平之中。面对这一现状,医护人员有必要利用有效方式对青少年儿童群体开展口腔综合保健,以降低龋齿发生概率,确保其口腔健康[2].

本组实验研究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出,针对于存在龋齿预防需求的人群而言,开展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干预能够明显减少龋齿发生概率,有效提高青少年儿童口腔清洁度水平,降低口腔内细菌滋生度,进而发挥出预防龋齿的成效。此外,通过告知家长龋齿疾病病因的方式,也能够令其指导青少年儿童保持口腔卫生,养成随时清洁口腔的良好习惯。由此不难看出,实施口腔综合保健干预,有助于降低青少年儿童龋齿发生概率。

青少年儿童群体于牙科疾病治疗过程中配合度偏差,单纯依靠医生治疗口腔疾病无法在根本上降低总体龋齿患病概率。可见,通过有效方式改善青少年儿童口腔卫生,预防龋齿意义重大。在早期,有效评价青少年儿童发生龋齿的风险,开展与之相关的预防工作为当前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利用评价青少年儿童龋齿患病风险评估的方式可以及时知晓受试者患病风险,进而在青少年儿童群体中筛选出高危人群,为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口腔保健计划[3].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将口腔综合保健应用于预防青少年儿童龋齿方面,能够帮助其养成科学的清洁牙齿习惯,同时也可提升青少年儿童口腔保健知识掌握水平,有效预防龋齿。

总而言之,针对青少年儿童群体而言,为其开展口腔综合保健干预有助于降低龋齿患病率,可确保青少年儿童口腔清洁度,减少口腔内有害细菌定植率,有助预防龋齿。因此该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内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葛日芳。综合口腔护理干预预防儿童龋齿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5):26552657.

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篇3

数据采用epiData3.0软件双轨录入,并经核查和逻辑纠错后,使用SpSS15.0(SpSSinc,Chicago,USa)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珋x±s表示。应用两样本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计量资料)或2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人体测量指标之间的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不同年龄组男女生Bmi分布及肥胖检出率

分析结果显示,各年龄组之间Bm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0,p=0.001)。两两比较结果表明,14~组Bmi(19.58±2.76)低于15~(20.92±2.32)、16~(21.00±2.94)和17~(20.90±2.83)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4,0.009,0.015);14~组与18~组之间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总体上,不同年龄体重状态分布不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2=9.83,p=0.042)。随着年龄增加,超重率(2趋势=5.60,p=0.014)和肥胖率(2趋势=12.87,p<0.001)均逐渐下降。而低体重构成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2趋势=2.05,p=0.081),见表2。

2.2肥胖检出率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重检出率为11.6%,肥胖检出率3.1%,低体重检出率为2.2%。其中女生超重检出率为11.6%,肥胖检出率2.5%;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5%、8.0%。男生、女生低体重检出率分别为4.6%、2.0%,低于2010年城市男生女生低体重检出率(17.2%、25.9%),见表3。不同体重状态对象的年龄分布(F=11.12,p<0.001)和性别分布(2=31.4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女Bmi平均值分别为(21.10±3.77)kg/m2和(20.75±2.80)kg/m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p=0.139)。

2.3口腔卫生问题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2.3.1龋齿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者龋齿率分别为26.7%、22.0%和24.7%,超重和肥胖人群有龋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合并超重与肥胖,超重肥胖与正常体重人群有龋齿率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2=2.67,p=0.102),见表4。

2.3.2其它口腔卫生问题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不同体重状态对象的其它口腔卫生问题分布见表5。总体上,不同体重状态的其它口腔卫生问题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低体重与正常体重以上对象口腔卫生问题的构成,结果显示,低体重组最近2周牙龈出血者比例高于正常及以上体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60,p=0.021)。

3讨论

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篇4

【关键词】口腔疾病;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在校师生;龋齿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063-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健康状态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越来越能反应人们的生命健康质量。为了解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在校师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口腔疾病的规律和口腔健康意识,进一步评估该校在校师生的口腔卫生需求,以便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笔者对该校在校师生进行了口腔疾病情况检查和口腔健康调查问卷,并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的抽样研究,经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SaS8.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列表,从全部在校师生中随机抽取接受调查者,进行口腔健康情况进行抽样检查,并设立健康问卷。

1.2对象:2011年1月,从枣庄科技职业学院20000中随机抽取3000名在校师生为本次研究对象。包括城市户口1217人,农村户口1783人;女性1791人,男性1209人;医学专业组695人,非医学专业组2305人;年龄组分为16~25岁、26~39岁。

1.3方法:负责本次口腔检查诊断的3名检查员均为从事口腔临床工作10年以上的专业口腔医师,以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公布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为检查诊断标准,检查项目包括检查项目包括牙体、牙周、口腔黏膜、颌面部、颞颌关节、口腔颌面部6部分,其中牙体包括正常牙体、龋齿、残根残冠、楔状缺损、牙缺失、补牙、活动义齿、金属冠、烤瓷、固定义齿,牙周包括正常牙周、牙结石、牙龈炎、牙周炎、牙松动。同时给每位受检者一份口腔卫生习惯问卷,内容包括每天刷牙次数、每次刷牙时间、睡前刷牙、刷牙方式、牙膏及牙刷的知识、刷牙目的、有无睡前吃糖习惯、进食后漱口的习惯、有无使用牙线及牙签等习惯、是否知道糖与龋病的关系等。

1.4统计学处理:全部资料由专人复核,编制成电子表格,应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用百分率表示各种疾病的患病率,对统计结果按照性别、年龄、户籍进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口腔疾病的总体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龋齿、牙结石、牙龈炎、牙周炎、牙列不齐、牙缺失、楔状缺损、残根残冠等,正常者仅占8%,见表1所示。

表1各种口腔疾病的总体发病率

2.2对比两个不同年龄组,26~39岁年龄组龋齿发病率和16~25岁年龄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牙周病的发病率低于16~25岁年龄组。女性组龋齿发病率高于男性组,但其它口腔疾患的发病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见表2。

2.3来自城市的师生口腔卫生情况比农村师生好,牙周炎患病率较低;但由于饮食结构不同,该组龋齿患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各组间发病率对比

2.4医学专业组的口腔保健习惯优于非医学专业组,且口腔疾病的患病率较低,龋齿、牙结石、牙龈炎、牙周炎发病率分别为,低于总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口腔保健习惯对比

3结论

我国口腔疾病患者中,龋病患病总人数大,患病率下降不稳定,在近几年有反弹趋势,口腔疾病总的患病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自1983年以来,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第三次调查是2005年原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委托组织完成,共分为5岁、12岁、35~44岁和65~74岁共4个年龄组。然而,高校在校学生所属的18-24年龄段并未引起重视,不在调查之列。在国内外类似研究中,对19岁以下尤其是11-14岁的青少年口腔疾病关注较多,且主要集中在龋病发病上,并未对口腔疾病总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

本研究通过对枣庄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师生口腔疾病总的发病情况的调查显示,口腔疾病的总体发病率的疾病谱分布和山东其他地区高校有所不同,该年龄段高校在校师生的口腔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同样是龋齿,但占总发病率61%的其它口腔疾病如牙结石、牙龈炎、牙周炎、牙列不齐、牙缺失、楔状缺损、残根残冠等也是该年龄段口腔疾病谱构成比的重要部分,是不容忽视的。

该校在校师生总体龋齿发病率大于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所示的35岁~44岁年龄段人群患龋率(88.1%),且大于山东省其他地区高校,必须引起重视。在被调查的在校师生中,牙结石排序较靠前可能和部分师生对牙结石认识不足,治疗率低,由此导致的牙龈炎、牙周炎水平也较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因素都对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不同程度影响,该校师生龋齿发病率较高水平可能与当前青年人高热量高糖饮食模式和当地饮食习惯有关。针对这一因素,有研究通过对18-24岁学生的引用的饮料进行调整,进而干预饮食模式,发现可减少龋病等口腔疾病的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该高校在校师生口腔健康意识有所提高,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口腔健康知识,以致高年龄组的龋齿发病率无明显增高。女性组龋齿发病率较高可能和在校生喜食高糖高热量食物以及年轻女性自身免疫调节导致口腔环境改变有关。

在本次研究被调查者中,城市户口来源师生的牙周炎牙龈炎等口腔疾病均低于农村户口来源师生,但由于饮食结构的差异,城市户口师生的龋齿发病率较高。其他相关调查均显示,口腔疾病的发病率与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负相关。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高校,地处鲁西南地区,在校师生绝大多数均来自山东各地,在校师生的口腔健康情况是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的一面镜子,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的生产力水平。

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篇5

[关键词]正畸治疗;综合干预;依从性;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1(c)-0129-03

HaynesRB等[1]将依从性定义为“患者遵从医嘱或治疗建议的程度”。由于口腔正畸治疗疗程一般为1~2年,而且还需要佩戴1~2年的保持器,再加上患者年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健康教育以及配合治疗的自律性有很大的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畸治疗的效果。正畸治疗的矫治效果和矫治时间的长短不仅取决于医生的诊疗水平,而且与患者的心理状态、配合程度关系密切[2]。笔者针对青少年正畸患者的依从性较低的问题,采用综合干预措施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5月~2011年5月在本科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400例,其中,男172例,女228例,平均年龄14.6岁。将4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错颌类型及矫治方法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正畸治疗的同时仅辅以口腔卫生指导,实验组在正畸治疗的同时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包括采取医院和学校护理干预、提高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以及从认知、心理、行为三个方面进行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医院护理干预(1)进行个性化的口腔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错颌类型、矫治方案、心理问题等向家长和患者讲解相关的口腔疾病常识并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让患者和家长充分认识到只有破除口腔不良习惯、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接受正确的治疗、按时复诊,才有可能拥有健康的口腔和美丽的容颜。(2)电话随访。建立正畸患者档案,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电话、通信地址,定期进行电话联系,提醒和督促患者按时复诊。同时告诉患者联系方式,患者和家长如有问题可以随时进行咨询。

1.2.2学校护理干预通过制作口腔科普知识板报等形式,科学宣传错合牙畸形的形成原因、症状、危害性、发病情况、矫治方法、疗程、正畸注意事项等,增加老师和学生对错合牙畸形及正畸治疗的正确认识。目的主要是继续进行口腔健康行为指导,使正畸患者能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参加校内活动,让患者的正畸治疗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与支持。

1.2.3提高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1)家长督促患者破除不良口腔习惯,以利于口腔健康发育。(2)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多鼓励、多引导,以增强其治疗的信心。(3)提醒患者不吃硬、黏食物,以免引起矫治附件脱落,同时还应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保持口腔组织健康。

1.2.4认知干预首先建立干预基础,即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3]。良好的医患关系能明显提高医患之间的合作程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而有效的沟通则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4]。通过良好的沟通使患者充分认识到错合牙畸形的危害、矫治的重要性、正畸治疗方法、口腔卫生以及按要求复诊对正畸治疗效果和疗程的重要影响,从而提高患者对口腔正畸的认知水平。

1.2.5心理干预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首先医务人员应该注意自身的形象,主动接近患者,培养与患者的感情,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而不能单纯说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通过创造机会与患者经常交谈,逐渐改变其不良的心理和行为,逐步培养青少年患者的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性,通过多鼓励和赞赏,使其能自觉地遵守医生的要求,而不产生敷衍和逆反心理。

1.2.6行为干预(1)调整饮食习惯。在戴矫治器的初始阶段,患者常有明显的异物感,发音不清或咀嚼不适,这是正常的反应,这个阶段患者应该进食一些稀软之类的食物,一般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这种不适感会逐渐消失,可以逐渐恢复正常饮食。由于过硬食物可以造成矫治器附件损坏,过黏的食物可使食物的残渣粘附在矫治器上不易清除,从而引起菌斑附着导致龋齿和牙龈炎症等疾病,所以注意不能进食过硬、过黏的食物;前牙不能啃大块的食物,可以将水果或大块的食物分离成小块,再放入口内咀嚼。(2)保持良好口腔卫生。食物容易粘附在矫正器周围,不易清洁,所以每次进食后应该及时刷牙或漱口,彻底清洁牙齿各面及托槽四周,刷牙对保持口腔正畸口腔卫生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刷牙才能避免口腔的炎症和龋齿。应该坚持每次饭后进行刷牙,以尽早清除食物残渣。患者应该用保健牙刷和正畸专用牙刷(中间刷毛短)交替刷牙,保健牙刷用于对牙齿的纵刷,正畸专用牙刷可以顺着弓丝用于横刷,以彻底清除嵌入牙间隙、托槽、弓丝内的食物残渣,充分保持口腔清洁。刷牙应采用改良BaSS法刷牙[5],同时还应该注意刷牙的时间,不能敷衍了事,保证每次3~5min,认真仔细地刷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推荐使用含氟牙膏,这样可以更好地预防龋齿。(3)严格遵医嘱。按时复诊,患者不能自行调节正畸力量,如出现严重疼痛、带环托槽脱落及矫治器损坏等特殊情况应及时复诊并带回脱落的装置[6]。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遵医依从性进行评价。量化依从性具体体现在临床病例记录上,(1)按预约时间复诊:a通常准时;B间断或有空才来。(2)矫治装置的保持:a偶尔;B经常。(3)口腔卫生:a好;B较差。并对患者和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主要内容有:口腔及牙齿的美观、口腔功能和矫正过程。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按时复诊、矫治装置的保持和口腔卫生等反映依从性方面以及在满意度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2。

3讨论

本文笔者分析研究了口腔正畸临床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改善和提高的方法,以保证良好的口腔正畸效果。本研究中,对照组在进行正畸治疗的同时仅辅以口腔卫生方面的指导,实验组进行正畸治疗的同时,进行医院和学校护理干预系统以及提高家庭支持系统的应用,通过实施全程护理干预,患者不仅在医院得到系统的口腔健康教育,还可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支持,并充分发挥家庭作用。医院系统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长对正畸及口腔保健等相关知识有了充分地了解,从而容易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并影响其行为。学校是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口腔健康常识,正确对待常见的口腔疾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的遵医行为。家长的文化程度、性格、生活经历等也能影响患者对正畸治疗的态度和依从性等。为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就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必要的监督,医院、学校、家庭、患者四方面的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是提高患者遵医依从性的关键,同时还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必要的认知、心理和行为干预[7]。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按预约复诊、矫治器保护和口腔卫生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确保了矫治的顺利进行,同时患者和家长对治疗过程、美观和口腔功能方面的满意度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青少年患者在正畸治疗中依从性不高,主要表现为:矫治器附件经常损坏、不能按预约时间复诊、口腔中有较多的食物残渣和菌斑等。而患者的主观愿望对正畸治疗起主要作用,所以医生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关系,并与患者进行充分地交流,只有当患者对正畸治疗有了充分的了解和必要的心理准备并提出矫治要求时才能正式接诊。另外,医生应该多鼓励患者,当患者看到牙列逐渐整齐,就会增强信心,主动配合医生、爱护矫治器、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按预约时间复诊,从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8]。同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治疗前适当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心理咨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心理疏导[9],并对患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以提高其临床依从性。

由于固定矫治器不方便患者口腔卫生的清洁,导致刷牙效果明显降低,即使患者能够保证刷牙次数和时间,也常常不能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有资料显示,在戴用固定矫正器2个月后,青少年正畸患者与非正畸患者相比,正畸患者牙龈炎发病率显著增高[10]。因此,应该加强青少年正畸患者在治疗中的健康指导,通过医院、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使患者逐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保持口腔的清洁和卫生,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正畸治疗满意度。有研究表明,刷牙的技巧和认真程度比正畸牙刷的使用更重要[11]。通过对患者行为的必要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刷牙技巧和认真程度,不仅保证了矫治的顺利进行,还使患者养成了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有利于口腔健康。

全程护理干预还可提高患者对正畸治疗的满意度。青少年错合牙畸形的患病率较高,是接受正畸治疗的主要人群。中华口腔医学会于2000年以个别正常牙合为标准的错牙合畸形患病率调查显示,错牙合畸形患病率中乳牙期为51.84%,替牙期为71.21%,恒牙初期为72.92%。发生错牙合畸形的主要原因有:遗传因素、口腔不良习惯、内分泌障碍、替牙障碍、疾病和营养不良等。有些错牙合畸形能影响患者正常的生长发育,也可影响口腔功能,减低牙齿的咀嚼效率,增加胃肠负担,也可影响口腔卫生的清洁,导致口腔疾病的发生而影响口腔健康。如果不及时治疗,就可能出现面部畸形、影响美观、发生口腔疾病、影响口腔功能,甚至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从而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表2显示实验组患者对矫治后其口腔功能、牙齿美观、矫正治疗过程等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通过全程护理干预,患者得到医院、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理解和支持,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从而能积极配合治疗,进而提高了矫治效果和满意度。

总之,口腔正畸治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正畸治疗的各个阶段,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要调动医院、学校和家庭等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采用个性化的综合干预措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口腔卫生,积极配合医生,以取得良好、稳定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HaynesRB,sackettDL,taykirw.Complianceinhealthcare[m].Baltimore:JohnHopkinspress,1998:18.

[2]刘红彦,姜潮,杨丽珠.青少年正畸患者在治疗中合作行为的研究[J].口腔正畸学,2004,11(1):24.

[3]刘业,杨北琼.心理干预在减轻腰穿恐惧及术后头痛和腰痛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0,15(12):707.

[4]春辉.经外周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0-701.

[5]姜红.健康教育在口腔正畸中的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110.

[6]周群,俞星.护理干预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作用[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11):124-126.

[7]王铁瑛,果利,张彬,等.青少年正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1,6:27.

[8]黄妙琼,冯航.口腔正畸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对疗效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5,26(9):1239-1240.

[9]陈婷.心理学在口腔治疗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1,22(1):119-123.

[10]虞江,费瑛.固定矫正与牙龄的关系探讨[J].上海口腔医学,2001,10(3):221.

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篇6

【关键词】错牙合畸形发病率调查

错牙合畸形是口腔三大疾病之一,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日益受到重视,为了解我市青少年错牙合畸形状况,更好进行防治及健康教育,我们抽取长乐市三所中学921名初中生进行了恒牙早期错牙合畸形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1调查方法

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长乐市3所中学921名初中生进行了检查,其中男561名,女360名,年龄13-14。自然光线口内直视下检查,以个别正常牙合为标准,按安氏错牙合分类及临床症状分类分别进行错牙合记录,并作统计学分析处理。

2调查结果

男女错畸形患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分析与讨论

3.1关于错牙合患病率国内报道为29.33%―83.19%不等,本次调查结果错牙合患病率47.12%,其中男性为46.88%,女性为47.5%,男女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2从表2显示错牙合畸形构成比例Ⅰ类错牙合发病率最高;Ⅱ类次之,Ⅲ类最少。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

3.3从表3显示,牙列拥挤发病率在常见错牙合畸形中最高,符合种族演化的人类进化过程,即咀嚼器官退化且牙槽牙骨的退化速度快于牙齿,因而逐渐出现了牙齿拥挤及其它类型的牙牙合畸形。

3.4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青少年不能识别异常牙牙合,不知道牙牙合畸形的危害,不知道能够通过正畸治疗手段对错牙合畸形进行治疗,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腔病的防治教育,提高市民对口腔牙牙合畸形的认识,自觉接受正畸治疗,还需作更大努力。

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篇7

关键词:中小学生龋齿预防牙周疾病干预方案

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青少年时期是牙齿发育的关键阶段,口腔健康是一生健康的基础,龋病、牙周病是少年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龋齿列为危害人体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并把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仅威胁着成人的健康,同时也导致儿童龋齿等疾病的发生。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口腔卫生习惯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患龋齿和错颌畸形的高峰期,从青少年时期重视口腔保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减少和预防成年后的口腔健康问题。为此我们开展儿童口腔疾病的患病率调查和口腔状况检查,获得基本的数据以制订相应的口腔健康促进计划,同时探讨影响儿童口腔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评估其与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儿童口腔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

1.中小学生牙齿健康的现状

1.1研究方法:选择衡水市康复小学、人民路小学、胜利小学的2-4年级(7-9岁)528名小学生(下称小学组),衡水市六中、八中12-14岁545名中学生(下称中学组)为研究对象,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和专业口腔医生现场检查。调查项目包括:细菌是引起龋齿的主要病因,常吃含糖食物或饮用含糖饮料可以导致龋齿,刷牙率,每日刷牙次数,刷牙方法(横式或竖刷式),等等;检查项目包括患龋率、龋齿充填率率、牙菌斑等。

1.2结果显示:小学组知道细菌是引起龋齿的主要病因的占69.4%,中学组为100%;知道吃含糖食物或饮用含糖饮料可以导致龋齿的小学组占58.7%,中学组占98.7%;刷牙率小学组为30.8%,中学组刷牙率为87.2%;每天早晚两次刷牙人数小学组占28.3%,中学组为80.9%;刷牙方式小学组多为横式,且持续刷牙时间短,中学组多为竖式,持续1-3分钟。小学组乳牙患龋率为47.3%,中学组恒牙患龋率达33.4%;龋患充填率小学组为15.95%;中学组充填率为60.29%;小学组牙菌斑检出率为21.1%,中学组为70.2%。

调查情况表明,我市中小学生的牙周疾病患病情况比较严重,中学生健康知识比小学丰富,但有相当的学生表示知道应该怎样做但实际行动中懒得做好,说明在小学阶段口腔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口腔保健意识、普及有效刷牙方法等方面开展不够,中学阶段仍应加强宣传和督促学生的日常行为。

2.预防龋病和牙周疾病的主要方法

牙周病预防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致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牙周病贵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好是每年进行二次口腔检查),减轻已发生的牙周病的严重程度,控制其发展。

2.1窝沟封闭是目前有效预防牙齿咬合面龋,预防龋病和牙周疾病的主要方法。

2.2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刷牙,是清除牙菌斑去除致病微生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使牙周支持组织免遭破坏,每天早晚各一次,还要按正确的方法刷牙将牙刷毛放在牙齿与牙龈交界处,牙刷毛与牙齿表面呈45度角,先水平短距离颤动后,再顺着牙缝竖刷。

2.3药物防龋,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适量的氟可以增强牙齿和骨骼的结构预防龋齿发生,还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达到防龋的目的。最常用的方法有含氟牙膏、氟泡沫、含氟涂膜等。

2.4合理的营养可促进牙周结缔组织的代谢和生理性修复,可增强牙周组织对致病因子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因此经常补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D、C及钙和磷的营养物质如五谷杂粮、豆类,奶及奶制品,鱼、肉、蛋,蔬菜瓜果等,少吃糖果、甜饮料和其他含糖的精致食品,减少对牙冠表面有珐琅质的酸蚀作用。

2.5定期口腔检查。龋病和牙周疾病在早期时没有任何疼痛和其他不适的感觉,只有口腔医生用器械才能检查出来。早期治疗没有痛苦,远期效果好,费用低。医生还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采取预防措施,保持口腔健康。

3.有效的干预措施

3.1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增强牙周病预防的意识,提高自我口腔保健和维护牙周健康的能力,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模仿性强,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学校应将口腔健康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日程,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龋病与牙周疾病的危害、预防等口腔保健知识,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意识,培养自我口腔保健能力,改善口腔卫生状况。

3.2定期到专业口腔医院查治口腔疾病,已发生龋齿的中小学生要及时去牙科进行龋齿充填,或采用机械去除牙菌斑的方法,如牙线等辅助用品。大量实践表明,在定期作口腔保健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日常自我菌斑控制是预防牙周病发生和控制其发展的最有效方法。

3.3密切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家庭是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尤其小学生口腔卫生行为的形成有赖于家庭因素,在家督促、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少吃甜食,饭后漱口,家长本身的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习惯对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家长会或家长课堂对其进行口腔卫生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家长口腔保健意识,从而带动、督促子女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讨论

龋齿是少年儿童常见口腔疾患,由变形链球菌在口腔中遇到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酸腐蚀牙齿形成,对已钙化的齿组织造成进行性的损害,如不予以处理,则龋齿最后可导致受累牙齿的全部破坏。牙周病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患病率高,病程长,进展缓慢,因早期无自觉症状或症状较轻而容易被忽视不及时就诊,使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导致牙齿丧失。广泛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口腔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调查结果中有近14.12%的学生不知道正确的刷牙方法,更谈不上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说明部分学生对刷牙缺乏足够的认识,每次刷牙不到3分钟的占79.12%,没有达到有效刷牙的目的。要求学生养成饭后或吃糖果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习惯,特别要强调晚间睡前刷牙比早上刷牙更为重要,目的在于清除残留食物,减少控制菌斑,目前已经明确牙周病的最大原因是牙菌斑,牙菌斑控制是治疗和预防牙周病的必需措施,通过正确刷牙可以机械清除牙面堆积物和牙菌斑,漱口能清除食物碎屑和部分软垢,是自我清除牙菌斑的主要手段,能有效减少牙周病的发生。

另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学生乳牙患龋率较多,且充填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牙齿特别是乳牙龋病重视不够,认为乳牙始终要被恒牙替换,治疗不治疗无所谓,不知道乳牙龋会直接影响恒乳牙根下恒牙的萌出和牙颌骨的发育,导致恒牙发育不良,有的恒牙刚一萌出即已患龋齿,或由于患龋牙早期缺失,引起新萌出的恒牙排列不齐,这种严重的牙齿排列不齐临床上称错颌畸形,它不但影响面部结构的美观,而且是以后发生牙周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晓阳.论医学模拟教育平台构建与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68-69.

[2]冯奕文.健康教育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其知识、行为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621-1623.

[3]武剑,阮世红,彭绩,等.深圳市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8):604-605.

[4]邹红玉,诸运清.牙周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9):188-189.

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篇8

(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为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的要求,根据《万州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报告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学校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营养均衡、“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视力保护等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增强健康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全面提升健康素养。从而通过教育好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活动,提升健康教育效果。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的宣传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一)“三减”背景

三减包括减盐、减油、减糖。

1、高盐导致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

2、高油导致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

3、高糖导致龋齿、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二)“三健”背景

三健包括口腔健康、骨骼体重、骨骼健康。

1、口腔疾病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密切,并且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我国口腔疾病负担严重,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6.0%,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28.9%,并且有增高趋势;成年人牙周健康率仅为14.5%,牙龈出血检出率高达77.3%。

2、成人超重/肥胖率近2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3、骨质疏松症是影响人群骨骼健康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的最常见骨骼疾病,是第四位常见的慢性疾病。骨质疏松会导致严重疼痛和骨折,甚至早死。70%-80%的中老年骨折由骨质疏松引起。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骨质疏松症及其导致的脆性骨折给中国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社会经济负担,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

(一)“少用盐,身体健”减盐活动

高盐导致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

鼓励学生将“减盐”信息带回家,建立家庭良好习惯

学校食堂推行减盐干预措施

(二)“少吃油脂,身体健”减油活动

高油导致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

将底油膳食与慢病防控内容纳入学校教育。

鼓励学生将“减油”信息带回家,建立家庭良好习惯

食堂推行减油干预措施

(三)“少喝饮料,乐享健康”减糖活动

高糖导致龋齿、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建立无糖,低糖学校,

不向学生售卖高糖零食和含糖饮料

开展减糖教育活动

鼓励学生将“减糖”信息带回家,带动家庭建立良好的“减糖”习惯

(四)口腔健康促进活动

口腔疾病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密切,并且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

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开展口腔健康教育

定期口腔健康检查

(五)“轻松童年”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干预活动

成人超重/肥胖率近2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开展健康体重主题活动

提高家长及家庭成员健康体重意识

(六)“健康骨骼、健康人生”宣传活动

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篇9

中图分类号:R173;R78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2409(2009)05-0941-02

孕妇肩负着养育下一代的重任,其口腔健康状况及对口腔卫生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下一代的口腔健康[1]。为了解我市孕期妇女对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态度、行为和诊治情况,提高孕妇口腔保健意识,减少孕期口腔疾病的患病率。笔者于2009年1~5月对在我院妇幼中心建卡的459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妇幼中心进行围产期检查妊娠妇女459人。年龄26~40岁,其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共225人,占49%,高中以下234人,占51%。

1.2方法

设计结构型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口腔保健的知识及来源、口腔卫生习惯、观念、诊查情况及对婴幼儿口腔知识的了解。采用第3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统一问卷,当场发卷,自行填写,当场收卷,监督整个答卷过程,并尽可能减少诱导性误差。共发放问卷500张,收回459张,回收率91.8%。

2结果

2.1孕妇的口腔疾病就医行为及观念

希望孕前接受口腔保健的孕妇为100%,孕前接受过专业指导者占11.76%,有牙龈出血者占74.51%,有64.71%的孕妇不知道牙龈出血的原因,孕前进行过口腔健康检查者仅为3.92%,有49.02%的孕妇认为怀孕期间不能看牙,能忍则忍。

2.2孕妇的口腔卫生习惯情况

每日刷牙2次以上的占82.67%,使用磨毛保健牙刷者占45.10%,有70.59%的孕妇刷牙方法不正确,而刷牙时间达到3min以上者为31.37%,有74.51%的孕妇知道定期更换牙刷。

2.3孕妇的孕期及儿童口腔保健知晓率

86.27%的孕妇不知道牙齿开始发育的时间,47.06%的孕妇认为乳牙2岁以后才需要清洁与卫生,有78.43%的孕妇不知道氟能防龋,对于奶瓶龋发病的主要原因有45.10%不清楚,54.90%的孕妇不知道如何才能预防龋齿,有49.02%的孕妇认为乳牙不需要治疗。

3讨论

大量的研究已证实,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龋齿[2]。母亲的口腔保健习惯对幼儿的口腔护理十分重要,对儿童牙齿的干预性治疗来说,母亲有成功治疗经验的儿童较其他儿童更易获得成功[3]。从妊娠期间开始并由母亲延续下来的口腔保健习惯,对孩子龋齿的预防会起到非常好的长期效果。

妊娠期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生理过程,孕妇全身起着一系列的变化,在此期,如不注意口腔保健,会使正常的生理过程发生病理变化,不仅会影响孕妇本身的健康,甚至可能影响到胎儿的发育及健康。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孕妇对孕期的口腔卫生预防保健知识了解甚少,虽然所有的孕妇均有接受专业口腔健康指导的需要,但孕前接受过专业指导的人数为仅为11.76%;有74.51%的孕妇有牙龈出血史,可有64.71%的孕妇不知道牙龈出血的原因;孕前进行过口腔检查的只有3.92%,75.55%的孕妇有了牙病是能忍则忍,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无法早发现、早治疗。54.9%的孕妇担心口腔治疗对胎儿产生副作用,拒绝接受治疗。因此必须通过健康教育,使孕妇了解孕期口腔疾病对胎儿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孕期口腔疾病治疗特点、时机及局部治疗的安全性,消除孕妇口腔治疗的误区及恐惧感,提高孕期口腔疾病就诊率、治愈率,降低孕期口腔疾病的风险,为确保母子平安提供保证。

对不同学历的孕妇分类统计结果来看,每日早晚2次刷牙率基本无差别,但只有29.41%的孕妇刷牙方法正确,70.59%采取混刷法;68.63%的孕妇刷牙时间小于3min,只有31.37%的孕妇刷牙时间大于3min;及时更换牙刷的孕妇达74.51%。由此看出近年我国“爱牙日”活动的开展使较多的人知道刷牙的重要性,但是对如何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具有持之以恒的刷牙态度还有待加强。

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直接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和口腔卫生习惯。牙齿发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婴幼儿的乳牙胚从母亲孕6周开始发育,在5~6月时钙化,婴儿出生时,20颗乳牙冠已全部形成。牙齿在发育过程中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孕妇的健康、营养、情绪、生活环境、疾病等,所以孕妇在孕期应尽量避免疾病和感染的发生,保持愉悦的心情,饮食要营养丰富合理。乳牙相对于恒牙有机成分较多,无机质少,抗酸能力弱,一旦发生龋病,病变进展快,所以乳牙萌出后,家长必须及时清洁牙面,清除牙垢和牙菌斑。调查表明,有86.27%的孕妇不知道人的牙齿从母亲怀孕第六周即开始发育,有47.06%的孕妇认为2岁以后才需要注意乳牙的清洁和卫生,乳牙萌出后家长没有及时清洁牙面,含、奶瓶睡觉,这些都是引起儿童龋病早发、高发的因素。78.43%的孕妇不知道氟化物对牙齿的影响,有49.02%的孕妇认为乳牙龋齿不需要治疗。因此,广泛、细致的口腔卫生宣教工作是预防口腔疾病发生的关键,宣教内容应直观化、具体化、多样化、基层化,使广大的准妈妈了解口腔疾病的种类及危害。

目前口腔疾病在我国是多发病,想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笔者认为保护牙齿应从零岁做起,将工作重点放在孕妇,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加大口腔预防保健宣传力度,开设孕前口腔卫生课堂,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小册子或播放录像带,提高孕期妇女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提高孕妇对口腔卫生知识的掌握,减少孕期口腔疾病的发生,促进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郝淑青,张军桥,刘学聪.孕妇口腔卫生知识认知程度调查分析[J].河北医药,2007,29(7):748-749.

[2]鲁丽珍,郭晓琳,徐涛.健康教育对孕期口腔疾病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4):389-391.

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篇10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胸外科,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目的对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探讨健康教育对患者康复及气胸复发率的影响。方法把100例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干预组进行系统的院内指导和出院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及一般宣教。对两种方式前、后两组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住院天数、住院满意率、遵医行为、复发次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的疾病知晓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满意率、遵医行为、复发次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开展院内及出院健康教育,促进了患者对气胸知识的掌握和行为的改变,增强了自我防范及健康的日常行为规范,缩短了治疗时间,降低了气胸复发率,得到患者的良好评价。

[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青壮年;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8(c)-0084-02

自发性气胸是指无明显诱因,出现肺组织及脏层胸膜破裂,空气从气道或肺泡逸入胸膜腔,形成胸膜腔积气,多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要发病者。自发性气胸复发率较高,尤其是在痊愈开始半年内复发,且复发几率随复发次数增加而增多,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因此,对自发性气胸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使其充分认识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如何避免诱发因素及发生气胸时紧急自救方法,对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对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100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为22岁。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经胸穿抽气后肺复张34例;行胸腔闭式引流后肺复张41例;经闭式引流无效行胸膜粘连术后肺复张25例。第一次自发性气胸患者79例,再次复发气胸者21例(包括多次复发者),经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2健康教育内容

2.1入院初期健康教育

患者在入院初期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反应,多情绪低落、不思饮食,不能接受从活泼爱运动到卧床休息的病人角色的转变。工作人员应及时主动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入院须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尽快适应病房环境;根据患者文化水平及认知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气胸的发病机制,发展过程,治疗手段及愈后情况,使患者对疾病有初步了解,消除焦虑、恐惧心理,积极接受治疗。

2.2胸腔闭式引流及胸腔穿刺抽气的健康教育

在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术前,应与患者及家属做好充分沟通,说明胸腔抽气、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意义、术中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提高手术的适应能力和配合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告知病人要保证有效的引流,水封瓶应低于患者胸部,防止瓶中液体逆流入胸腔,病人翻身移动时,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或脱落,一旦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大汗、胸闷、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2.3饮食指导

气胸患者往往大汗淋漓,且张口呼吸,身体液体丢失较多,因此,在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且缓解后,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同时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多纤维素,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以增加纤维膳食的摄入,刺激胃肠蠕动,保持排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使胸腔压力骤增,引发气胸的加重或复发。

2.4出院前健康教育

出院前应强化自发性气胸的诱发因素和自我保健意识,告知患者应多休息,保持放松、乐观心情,1个月内尽量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或大笑;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戒烟、戒酒、不熬夜等,每天规律进食,定时排便,时刻保持排泄通畅,避免用力排便。注意保暖,避免感冒,防止呼吸道感染而导致气胸复发,一旦有胸闷、呼吸困难、突发胸痛等症状,提示气胸复发要保持镇静,及时就医。

3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资料采用软件包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

4讨论

从表1中可以看出,通过对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系统化的院内指导和出院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98.2%)、平均住院天数(8.9d)、住院满意率(96.8%)、遵医行为(95.1%)、复发次数(16%)都高于照组的疾病的知晓率(83.9%)、平均住院天数(10.91d)、住院满意率(86.2%)、遵医行为(78.8%)、复发次数(28%),效果明显,p均<0.05。表明有目的的系统的健康宣教对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诊断,及时就医,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健康宣教是依据个人的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对患者进行讲解,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及个体经验或认识,不够全面且易混淆。而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疾病特点,结合临床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全面的,实用的健康知识及简单自我诊断和预防,强化了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理会,有利于患者治疗及康复。

通过对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的健康教育取得的良好效果来看,系统、科学的健康教育不仅在青壮年患者中适用,也可广泛应用于老年患者,甚至所有被疾病困扰着或渴望得到良好治疗与预防的患者,结合每种疾病临床特点,制定系统、科学的健康教育方式和资料,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朱珑,陈桂云.开展健康教育的临床实践与体会[J].现代护理,2002,8(2):54.

[2]高云,房锐.健康教育减少气胸反复发作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5(3):17.

[3]王伟华.自发性气胸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6):650-651

[4]张霞.自发性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护理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4):32.

[5]李艳杰.自发性气胸的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2012(12):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