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十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十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1:30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1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网”字有以下几种含义:第一,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第二,像网的东西;第三,像网一样的组织或系统;第四,用网捕捉;第五,像网似的笼罩着。[1]《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网络是这样界定的:“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一定要求传输的电路或这种电路中的部分,叫做网络。网络种类很多,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1]在英文里,net、web、network、internet、worldwideweb、Lan、man以及wan都可以指“网络”。但是在词源上略有不同:net原指捕鱼捉鸟时所用的网,大体相当于汉语中“罗网”,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网”字的第一种含义。它是一种为某一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网络。不过,它也具有“网,网状物;网状系统;通信网,广播网,网络”的意思,而且net(即n-)特指“网”(因特网的简称)[2]。不同的网络因其依托的物理介质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力。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就是通过人们之间借以互动的物理手段而联系在一起的集合。因此,这种网络具有明显的“工具”含义。相比之下,web最初指的是蜘蛛或其他昆虫用以捕食猎物的网,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它是蜘蛛的工具。然而由于这种网只是蜘蛛类昆虫的惟一生存天地,所以,我们可以说,网就是蜘蛛的世界。[3]现在一般将web翻译成“蜘蛛网,网络,网状物,错综复杂的事物”。net-work,是指把一系列计算机、打印机和设备连接在一起,让用户共享资源和文件。[4]它含有“网状物,网状系统;电视网,广播网;网络;电路”的意思。[2]internet是指因特网,也叫互联网、国际广域网络,为世界上千万的用户提供文件和数据库服务。任何人都可以使用inter-net,并(通过电话)访问互连的几百万台计算机中的任何一台。[4]internet的前缀词inter的含义是“交互的、互动的”,而作为这个词汇的核心的net所具有的深刻含义前面已有所述。因特网是由世界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彼此通过物理设备、物理技术以及软件协议而形成的覆盖全世界范围的超级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网(Lan)、城域网(man)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电缆等通讯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机构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5]因特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今天,我们说到网络时,通常都是指internet(互联网),但从计算机技术角度来看,网络的概念远远超出了互联网。

worldwideweb简写为www,是指环球网,它在internet内以大量的格式文本和图形页面(以HtmL格式存储),让用户使用图形用户界面访问internet,比命令行界面更友好。[4]从以上考察可以看出,net、web、network、internet、worldwideweb、Lan、man以及wan都可以表示计算机网络。但是他们各自的内涵与外延不同。internet与worldwideweb、Lan、man以及wan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net不仅可以表示一般的计算机网络,还可以表示internet(用net表示)、网、网状物、网状系统、通信网、广播网、网络。web不仅可以表示蜘蛛网、一般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也可以表示网状物,错综复杂的事物。network不仅可以表示一般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还可以表示网状物、网状系统、电视网、广播网、网络、电路。可见,在net、web、network和internet几个词中,internet的内涵最大、最丰富,外延最小,web的内涵最小,外延最大。net和network可以通用,表示一般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而web除可以表示一般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之外,还可以表示蜘蛛网。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人类组建了大大小小无数的网络,包括交通网络、通信网络、人际网络等等。人类的历史因为不同物理介质的引入,从而导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传输范围与速度的变化,从而使人类的互动范围、互动方式、互动内容、互动力度发生革命式的提升,最终导致人类生活的重大变化。在远古时代,人类首先征服了马,从而使人类的交通能力大大提高,提升了人类在人流、物流、信息流方面的传输范围与速度。在中世纪,人类的航海技术日益成熟,新航线的开辟,使人类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传输能力大大提高,人类的网络范围与传输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又提升了一个数量级。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使人类的交通能力再一次得到大大提高,使人类的网络再一次获得极大的发展。同样,在电气革命的时代,“电”这种物理介质的发现与利用,又一次使人类的交流能力得到空前提升,电脑、电话的发明正是这一时代的象征。从物理介质的角度去看,电脑及其带来的计算机网络,因而被看作“电”这种介质在应用方面的延伸。由此可以说,“网络”作为一种概念,在西方并非全新的词汇,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对于“网络”这一概念的历史的探究,有利于我们用一种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今天的计算机网络。今天的互联网,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advancedResearchproject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随着在应用过程中的发展,这个网络不断扩展,直至成为今天的互联网。在今天,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基于tCp/ip协议簇的国际互联网络。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它是所有可被访问和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6]本文所说的网络是指计算机网络。从各学科的角度来考察网络为何物,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会引起众说不一的结果。

目前国内外对网络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网络是信息技术系统;第二,网络是信息交往的平台;第三,网络是新经济模式;第四,网络是新型社会文化生活空间。[7]笔者最先倾向于赞成第四种观点,认为网络就是为了进行通讯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把两台或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而形成的虚拟世界[8],后来又倾向于赞成第二种观点,认为网络就是为了进行通讯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把两台或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而形成的信息交往平台。[9]但是随着思考的深入,我认为这四种观点都没有错,都有一定道理,只是各自研究的范式不一样。第二种观点和第一、三种观点一样,都是从工具视角给网络下定义,但没有反映出网络和人的本质关系。只有第四种观点接近反映网络和人的本质关系,把网络作为一种人的新型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如果只是把网络当作一种工具来看待,那么这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的意义不是很大。毋庸讳言,网络作为最具现代性的技术之一,对主体和社会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局限于把网络理解为工具,势必低估了网络的力量和可能性。网络研究的最终意义在于对人本身的探索。[6]计算机网络也跟一般网络一样,既是工具又是世界。当一个人准备上网时,他最初可能觉得网络仅仅是一种寻找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一旦人们在网上尽情漫游,用它来接受教育、经营企业、购买商品、存取电子货币,它就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我们的世界。然而,不管你把网络当作“工具”还是“世界”,首先都必须得“上网”。有意思的是,任何“触网”的人———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儿童———都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只要上网就会上瘾———上网就是“落网”。用网络用语来说,这叫“一爪落网,全身被擒”!网络的历史就是人们落网的故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你觉得网络使自己的生活方便,网络游戏给你带来了难以抗拒的诱惑力,甚至只要你模模糊糊地感觉到网络代表全新的未来,你已经吞下了诱饵了———你已经落网了!互联网变成了我们看世界、看未来的视网膜,蜘蛛就是时代的图腾。[3]网络既是工具又是世界。无论是汉语还是英文,“网”这个词本身都包含着“工具”和“世界”这两重含义。[3]人们应该从自身的本质的发展来理解网络的本质。“学者们普遍的看法是,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互联网最大的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人文层面,在于对人的影响。只是和现实世界不同的是,信息网络由于具有现实和虚拟的二重性,所以技术理性对人类主体的作用也呈现两个方面,即将个体置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之中。具体来说,便是构造了‘双重生活世界’。在虚拟与现实的网络社会区生存的人,并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有‘可能生活’的‘现实的人’。他们所从事的网络在线活动也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其‘网络化生存’还有赖于人的全面发展。这种网络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网民的心智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10]“事实上赛博空间的一切技术创造,归根到底还是人脑和人类工具理性的延伸,而且只有人的全面介入,虚拟世界才能真正‘活’起来,并体现人的生存价值以及人和自然的血缘关系。”[11](p.48)所以,网络作为一种虚拟世界,“也只有在人的介入之后才会有意义,将人的本质特征置于脑后,虚拟实践的研究亦便失去了意义”[11](p.45)。网络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体理论,报刊是对人体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对耳朵的延伸,电视是对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电话则是对耳朵和嘴的延伸。但是这些延伸都是对各人体感官机械的独立延伸。而互联网已经具备了传统媒体的所有传播特征。事实上无论是书籍和报刊,还是电话、传真、收音机和电视都已经成为互联网的内容。[12]

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过程中,媒介即是讯息,我们难免感到有点吃惊。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媒介即是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13]网络具有复制、剪贴和通信的功能,可以提供高效的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只要是上网的用户,就可以共享网上所有的资源;可以提供高效的信息传输手段。不管计算机分布在何处,只要网络相连,计算机之间就可以高速地交换信息,集中或分散地处理信息。[14]从本质来说,计算机网络是人的知识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的理性思维力量的物化,或者说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和思维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计算机能力,接受、选择、处理和加工信息与知识等,本质上都是人类的相关本质力量的客体化。同时,一旦网络被人们创造出来并作为相对独立的主体现实地发挥作用,它又会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和增强作用。因为人的本质力量尽管从可能上说是无限的,决不可能在某一天达到顶点,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了,然而,人的本质力量既不是上帝预置于人的身体之中的能力,也不是人天生具有的本能,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生成和社会性积累与突现的力量。也就是说,人的这种本质力量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乃至每一时代的人类身上往往是有限的或者是潜在的,需要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地生成和展开,由潜在的力量变成现实的力量,并在本质上还是人类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所凸显的力量。[15]人们应该从自身的本质的发展来理解网络的本质。因此我认为,可以给网络作以下的界定:网络是人们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虚拟世界,是人们新的生存方式,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是人的本质的发展,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发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

在总体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还刚刚起步,所以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研究的时间也不长,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研究亦如此。这几年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基本上都是从工具的视角来进行的。张建松同志最早于1999年6月在《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16]一文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他认为“所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通俗地说,就是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雏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所下的工具性质的定义。2000年2月刘梅同志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17]一文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国内最先、最直接提出并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定义。这个定义也是从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的角度下的,没有反映出网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但是不少人的研究都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如有人认为“网络德育”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手段,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18]

曾令辉等人编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是目前国内在理论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该书介绍了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的几种观点:一是上面提到的华南师大刘梅同志的观点。二是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借助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心理学、行为学、传播学、现代信息技术等相关科学知识,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教育活动。三是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政治集团按照一定的思想规范、道德规范和政治要求,通过新型网络媒体对网民施加一定的影响,并使其选择吸收的教育活动。同时,该书作者认为“上述观点从不同的层面解释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也都含有一定合理性和科学性,但由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内容、对象及途径的研究都尚处于起步和探讨阶段,对其概念的完善和全面发展地把握和表述也还有一个研究和发展的过程”。该书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所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19]该书介绍的他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以及作者本身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也都是属于工具性质的。笔者前两年的研究也受到网络工具性思维方式的影响,认为“网络德育工作,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党委(党支部)、行政、工会、共青团和其他群众组织的有关人员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对上网的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20]。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指我国党委、政府、工会、共青团和其他群众组织的有关人员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特别是网络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对我国网民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21]。上面提到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德育”、“网络德育工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网上意识形态活动,只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大概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中概念,“网络德育”、“网络德育工作”是小概念。前面提到的对这几个概念的种种界定都是从网络的工具视角来进行的。

这些界定(包括本人以前的界定),其定义的内涵除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以外,其他内涵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所界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一样,创新力度不够大,也没有反映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随着笔者所收集材料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光从工具视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界定,是不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必须反映网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涵盖网络与人的本质关系、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本质关系等。因此,我认为,在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这个定义至少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要承认网络是人的本质发展。这是因为:首先,计算机网络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是人们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信息资源共享为目的而形成的虚拟世界。它推动人的实践形式的新发展,人们因网络而有了新的实践形式———网络虚拟实践。其次,网络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人们新的生存方式。再次,网络推动了人的本质的发展。最后,网络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必须以承认网络是人的本质发展为前提。

第二,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络是适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创造了网络,网络又影响并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网络一出现,就被世界各国纳入教育改革的方案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教育是广义上的信息传播交流过程。它同样是一种特殊的远程信息传播或通信,即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观念和技能等远程地传送给教育对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还能实时进行双向交流活动。网络能够使每一个人能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视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的过程。这就说明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一致性。首先,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样的功能属性。网络具有输入、存贮、传播和感化(熏陶)的功能属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具有传播信息、接受信息、内化信息和外化信息的功能属性。实际上,这两种功能属性是一致的。其次,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样的社会属性。网络可以传播信息和情感,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传播信息和情感的过程,二者都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再次,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属性和社会属性上的一致性使得网络可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容易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操作。网络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联结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既然网络同样可以具备“教育者-交流沟通-受教育者-信息反馈-教育者”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环节,那么在网络空间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收到名副其实的效果。

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网络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来进行,否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如同隔靴搔痒,漫无目的。

第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上双向互动的传播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络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22]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上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单向灌输,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具有双向交互性。双向互动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区别。所以这一层意思就使以上定义反映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

第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虚拟实践活动。所谓虚拟实践,就是指人们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中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一切客观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这样的活动。

第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而且还包括信息素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培养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没有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上的发展。信息教育要培养的是网民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够认识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受教育者进行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成为使人类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的两个最重要的技术杠杆。而适应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创造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则成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否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因此,把培养网民的信息素养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理所当然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2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作者简介:章梅珍(1964-),女,福建龙岩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经济贸易系,副教授。(福建福州35010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85-02

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中,网络已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著名传媒大师爱德华・麦克卢恩认为,“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网络信息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能像蒸汽机、电力等发明一样影响和改变世界。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把这一改变后的世界称之为“网络社会”。然而,网络如一把“双刃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端人才,他们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受网络的影响无疑是最显著的。基于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分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因素,为我国高等教育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以便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这已成为学术界一个无法回避且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相关概念的厘定

1.“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厘定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的是张耀灿和陈万柏给出的,即“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自刘梅首次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以来,经过学术界探讨、研究,学者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一些学者把其理解为:“一种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即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法该如何发展、创新;另一种是基于网络的思想教育,就是以网络为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思想宣传的理论和传播学的原理,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教育的一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3]这个视角的解释,基本上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领域的拓展和延伸。

2.“接受”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含义

接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之一,是个人对与自己有关的事物的一种认同、承认、接纳的态度。胡木贵认为“接受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及其体认者相互关系的范畴。它标志的是人们对以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以及运用的认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4]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一种特殊的接受活动。邱柏生从学科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出了界定:“所谓接受是指主体(即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活动。”[5]这一概念强调,“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在社会环境影响、教育控制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张耀灿、郑永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就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接的、完整的活动过程。”[6]综合上述概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可以理解为:大学生群体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反映、选择、整合后内化到自己的理性世界里,继而外化到具体的行为中。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因素分析

1.施教主体

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门艺术。教育者教学水平的高低和个人魅力的大小关系着教育活动接受效果的好坏以及教育目标的达成。教育学领域有良师益友之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朋友式的。在这种情景下,教师不是靠自己的权威来管理学生,而是以德服众。教师能以感情为纽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也是提升教育接受效果的一个有利条件。如今的高等教育,教师与学生在没课时很少见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培养不出以感情为纽带的朋友关系。网络信息传递的无障碍性,又使得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不常见面,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淡化。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当今还不算完善和科学的教师教育评估体系的作用下,很多教师把科研看得很重要,有忽视日常课堂教学的趋势。尤其是一些既带本科生又带研究生的研究生导师,他们面临的科研任务很重,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任务上,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这种只顾科研任务和自身发展而忽视学生教育权利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接受主体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类的需要在不同的需要阶段是不一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端人才,在他们的需要系统中,精神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是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接受的基本动力。进入新世纪,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带来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大爆炸,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网络上流通。在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只有不间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然而,当今的一些大学生为了将来就业的需要,早早的离开校园,即便在学校也是混日子,没有对知识上的不足之感。另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对教师传授的教育内容有没有选择、吸收、丰富的愿望,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来说也很重要。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快捷性,使网络上传播了一些不符合我党指导思想的信息。大学生群体是知识水平很高的群体,他们对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看得很透,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对思想政治领域专业知识的接受愿望。

3.接受内容

教育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教育内容像桥梁一样,构筑起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如何直接决定着接受主体对其的接受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在育人的教育,从表面上看,教育内容往往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一些社会现象所反映的事实严重不符,反差太大。即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反映“官二代”仗势欺人的“李刚事件”、折射社会丑恶现象的各种“门”事件、揭露群众利益难维护的系列“拆迁事件”以及揭露的各种“豆腐渣”工程事件等。这些负面现象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传达的精神思想反差很大。网络传播具有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一些折射社会黑暗面的新闻资讯以及一些负面影响事件容易被网络媒体渲染、放大,使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反差更加突出。研究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的一些反差,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困惑,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4.教育方法

主席曾经用十分形象的语言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7]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教育活动接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个崭新研究课题,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使得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信息同时进入了接受主体的视野,施教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做到以理服人,所传授的教育内容才有可能被接受主体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以情动人,使得接受主体对教育内容主动去吸收、接纳,而不是出于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被动应付。然而,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出现,虽然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信息联系,但是也减少了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沟通的良机,这对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极其不利。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育者眼里,常常只是为了完成上面布置的教学任务,在学生心中,也只是为了完成学业。这就使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只是走形式,更谈不上能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导之以行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5.接受环境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与现实环境的熏陶和虚拟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环境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育平台,但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网络为媒介形成的网络文化,不仅充满了庸俗的灰色信息,而且打破了社会生态传统秩序,其消极影响相当明显。大学生群体这一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端人才集合体,由于其知识水平高,对新事物接受的速度快,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显著。在与网络文化的接触中,网络文化不仅造成其生理性缺失、道德失范、伦理意志弱化、社会责任感淡化等不良现象的出现,而且严重影响了广大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2]潘敏,陈中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11).

[3]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胡木贵.接受学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1-2.

[5]邱柏生.思想教育接受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3.

[6]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3

[关键词]高校网络辅导员新媒体

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数字信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式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与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且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信息时代已经来临。2011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截止2011年6月底,我国共有网民4.85亿,占全国人口的37.3%,其中家庭宽带网民3.9亿,手机网民3.18亿。

同样,新媒体正以目不暇接的速度进入高校、走入校园。笔者采取抽样阅卷调查方式,以江南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年级发放了200份《江南大学校园新媒体影响性调查问卷》,有效收回198份。问卷统计显示:92%以上的学生接触网络,75%以上的学生拥有私人电脑,94%以上的学生拥有手机,其中用手机上网的达90%以上。显然,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高校思政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培养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立与发展高校网络辅导员机制,变得尤为迫切。

一、高校网络辅导员概念界定

2004年,北京交通大学新闻中心王想平主任较早地提出网络辅导员的概念:“网络辅导员不是通过上课或者面对面的交流来做思想教育工作,它是通过网络”媒介“与受众进行交流、沟通、引导,以达到思想教育目的的一项工作。”

笔者认为,高校网络辅导员是指高校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辅导员通过网络载体,面向大学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把网络作为载体,注重网络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采取的是狭义定义,仅指那些具备高校辅导员身份的群体。这是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所有的网络辅导员都是辅导员,所有的辅导员都要成为网路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必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方式与内容。其中,熟悉网络知识,树立网络思想教育意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成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环。

二、高校网络辅导员的职责与要求

高校网络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要求其积极主动利用计算机网络,手机移动网络等新式媒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交流、引导,以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培养一支适应新媒体要求,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又懂信息网络知识的网络政治辅导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有的“网络性”特性,必然要求高校网络辅导员具备异于传统辅导员的素质要求。针对“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化、信息化、个性化、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隐蔽性”等新媒体特征,高校网络辅导员应具备如下基本素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必须具备政治鉴别意识与判断能力;面对网络特性,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网络应用知识与技能;面对教育形式、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革,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及丰富的人文史知识等方面。

三、高校网络辅导员机制建设

高校网络辅导员机制是指相关高校网络辅导员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是指一整套相关制度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并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

1.政策保障

高校必须高度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必须充分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意义。高校各级党委、行政应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应从政策上、制度上支持与保障网络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第一,制定规范性文件,将高校网路辅导员明确化、制度化。

通过规范性文件,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意义与任务;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明确网路辅导员的身份、角色、功能、职责与要求等方面内容;

第二,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将网路辅导员制度建设与专业化辅导员制度建设相结合,打造一批政治过硬、专业扎实,技术不错的专业型网络辅导员队伍。

第三,设立激励与考核机制、树立典型、表扬一批、带动一支网络辅导员队伍的快速健康成长。学校应实行奖励与考核并存制度,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作为年终考核指标之一,使其制度化、规范化。

2.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要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与工作运行机制。高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要求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负责部门与各部门同心协力,共同推进全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当下,具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管理部门有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各学院党委等。但是,根据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网络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与工作运行应直接由学生工作部负责。

高校职责部门可成立全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统领全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部可单独设立全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执行全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事物,管理全校网络辅导员队伍;各学院可成立全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具体指导学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辅导员队伍,将网络辅导工作纳入辅导员日常工作,并使其规范化,长效化。

3.技术支撑

高校网络思想者教育工作的稳定且高效的运行离不开网络技术条件的支撑。高校应设立网络管理中心,为全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笔者认为当前应着力从以下两点推进:

第一,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后台管理人员,以应对与解决新媒体环境下不断更新的技术难题,保障新媒体下校园网络的监督技术的同时,增强跟进时代步伐的网络等新平台的美感与吸引力。

第二,加强对各学院辅导员的网络技术与应用知识的培训工作,打造一批技术过硬的网络辅导员队伍,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与网络辅导员面对面[eB/oL].2004-07-30.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4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结合网络时代背景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个性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传播手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一个创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具有虚拟性、平等性、互动性和丰富性等特点。

2、高校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在当今时代,大学生是各高校的主体,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就是一定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网络发展带入的各国思想文化、价值意识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自强意识、文化意识、价值与成才意识都受到很大影响,造成许多当代大学生存在自私自利、价值观念扭曲、政治信仰不坚定等思想问题。因此,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时刻把握舆论动向和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正确价值观念这一工作迫在眉睫。

(2)、2013年5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12号文件),文件就培养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利用网络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强化相关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应对网络事件的对策方法方法以及加强网络道德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文件同时要求广大青年教师学习最新的网络技术,主动提高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时刻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舆论动向,积极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为更好的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台。

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以及网络科技发展的趋势必然要求我们正视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有效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二、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落后

在很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刻的认识,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性更不被关注。教育者观念落后,不能真正下决心,也没有循序渐进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宣传、不行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仅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最新的信息、诸多的机会,也会对处在社会化关键阶段的在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心理健康、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等造成很大的冲击。很多高校在对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对网络科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没有准确而全面地把握,更没有认真仔细、实事求是地科学规划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价值,教育观念落后。

2、平_建设滞后

2.1专题网站缺乏

从一项关于目前各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的调查来看,仅仅有20%的高校建有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大部分高校没有相关网站。即使高校建立了主题网站,也没有安排专人认真管理网站,兼职管理网站的人只是负责把政府或者其他网站上的国家大事和相关的政策解读简单地挂到网上。之后,高校不会关心大学生对这些信息是否掌握,甚至不关心这些信息到底有没有被大学生点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很差。

2.2网站内容陈旧、宣传方式单一

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主要内容是一些政策性的概念,或者刻意回避社会和高校本身存在的问题,只是大而空的歌功颂德,信息不具备价值性,会另大学生反感。另一方面,在方式方法上,网站宣传只是单向的、灌输的、说教式的,缺乏互动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如果不改善宣传方式,那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会激发大学生的关注学习兴趣,各种负面信息会比正面教育信息传播更广,影响更深远。

3、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需要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进行,在网络时代,互联网的平等性和交互性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大众的参与,这样一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地位消失了,也就是说教育者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威信会比较困难,灌输这样的方法不会被大学生轻易接受,从而影响工作开展。

另一方面,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全面的思政工作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等,同时为了更接近当代大学生的身边事物和思想动态,教育工作者还必须对网络知识很熟悉,能合适的运用网络语言,时刻关注网络中的新信息和新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但是目前各高校在师资队伍中存在缺乏网络知识能力,不能满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情况,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必须加强。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树立战略意识

当代大学生社会阅历少、分辨能力不够,在网络上很容易受到西方价值思想和社会不良舆论的影响。在这些情况的干扰下,各高校都应牢固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识,牢牢的占领网络阵地,增强紧迫感、使命感,不能让非马克思主义和网络垃圾信息趁虚而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判断。因此,各高校教育者要坚定的、充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这既是满足当代大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2、建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2.1建好专题网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又称“红色网站”、“德育网站”,是在借助网络平台优势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念、舆论导向的渗透性教育。专题题网站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首先一定要有主管部门管理,并有专职的工作者及时维护网站,更新、监控信息。其次,一定要面向大学生设置合理的网站栏目,要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路线,也要及时真实、准确的权威信息,正确引导大学生舆情和思想动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2.2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第一,开设在线网络课堂。充分发挥网络的交互性与平等性,教师采用引导式的教育方法,摆脱单向的灌输说教,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老师深入、平等的交流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师生网络间的信任。

第二,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家庭、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使得他们在学习、就业和情感等方面遇到不少困难,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的的心理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育者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高校开设心理健康专题网站,和网络思想教育结合开设网上心理咨询和评估,能够更加便捷、有效、安全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同时这种方式也体现了对学生隐私的尊重,可以减少学生的顾虑,取得很好的效果。

3、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有效成果,就必须具备一支能力强、素质硬的教育队伍。《网络意见》指出:“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积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扎实运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同时,还需要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能力(网络信息的获取、甄别、传授和反馈)。这样一来,教育工作者可以帮助大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确保大学生不仅能及时获取网络信息,而且获取的都是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以免他们随意的选择接收信息,受到网络垃圾信息的污染。另一方面,教育者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他们走进大学生的世界,更加全面的把握舆论导向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方便及时了解和有效解决大学生在网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遏制网络负面信息和错误舆论的传播。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5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截止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5.57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大学生作为知识青年是时代的先锋,在网络社会中也是最为敏感和活跃的群体,谁抓住了高效大学生,谁就抓住了未来的主导权。因此加强各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内在品质和理论素养,完成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因“网”而生、因“网”兴、因“网”而增的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含义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首先就必须认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2000年刘梅首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定义: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刘梅更多的是在载体与工具的意义上阐释,而陈坤在此基础上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的交互性、虚拟性、主客体平等性等特点,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依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于虚拟社会的认知特点,应用网络传播和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政治观念进行同化的信息化教育形式”。

2000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高校纷纷建立红色网站,经历“网络危害论”和“网络工具论”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在进入“社区网络”的发展阶段,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校园网络信息服务体系,为大学生自主获取思政资源、关注党政动态提供了平台。但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成为进一步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建设滞后,网络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设置简单。高校虽然纷纷将红色网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阵地,但更多的仅仅停留在占领网络空间领域的程度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简单的从书本搬抄到网络上,将国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政策和文件生硬的放到网站上,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雷同。

2.具有时政性的栏目多是高校领导人的讲话和会议内容的报道,内容空洞,脱离高校大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对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跟踪和反馈,单方面的正面宣传无法使大学生充分内化教育内容。

3.信息更新缓慢,时效性弱。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信息维护功能没有得到维护,校园网上缺乏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最新动向的信息,关注时政的大学生失去兴趣。

4.普通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大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此类网站的学校在官方网站上有的缺乏导航设置和链接,且网站名称不统一,为学生在查找相应信息带来困难。

(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网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效果不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高校行政与党务管理人员和辅导员队伍,还包括校园网站的管理人员、计算机老师。队伍的复杂性造成了网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效果不佳,表现为:

1.网络技术人员与行政人员思想政治素养与知识结构成为制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

2.大多数高校缺乏专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传统的教育者没有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排斥网络技术的应用,缺乏基本信息搜集能力,对现阶段在网络影响下成长的学生学情认识不足,致使这种新载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高校行政与党务人员未能意识到网络社会的形成及其强大功能,仍然停留在网络“工具论”的阶段,忽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及其机制研究,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陷入缺乏“双师”型队伍及其资金缺乏的困境。

4.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的推荐及其如何应用知识的普及。纵然70%以上的“211工程”大学都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网站,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未对此宣传和引荐,很多学生并不知道,造成点击率低和资源的浪费。

(三)互联网的多向传播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带来冲击

在传统媒体中,传播主体只是能批量生产信息的少数媒体从业人员,他们占有绝对的话语主导权和控制权,将主流价值观念传单向度的传达给广大受众。而互联网创造了没有中心和强权的全新空间,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一信息源,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更重要的是信息现象的剖析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时政热点的理论分析和论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技术上受挑战

在网上由于技术原因,很难做到信息的严格审查,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逐一核实。对于一些被政府屏蔽的信息,网络技术高手运用网络技术知识获取信息,并进行传播。大学生在心理方面不成熟,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浏览了不健康的信息,极易在心灵上引起负面效应,产生越轨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深渊。色情信息污染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侵蚀,是一些辨别能力差、自控力弱的网民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优化升级

一是要改变单一的文字表述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设置,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要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信息,始终以近期国内舆论热点为切入点,提高红色网站的点击率。三是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设置BBS专栏,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最为敏感,能及时通过论坛评论最新消息,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及时反馈把握舆论导向,为高校师生实现双向互动提供软环境。四是是要提高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覆盖率,同时在学校官网的主页上要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有效链接,方便学生快捷查找,创建富有本校特色的品牌网站。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1.领导干部是学校主要事务的决策和组织者,要以身作则,充分重视本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经费投入机制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工作机制,加强网络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党委组织部门的协调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相关信息和学生思想状况,同时要搞好学术走在科研的前沿,将这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生分享,能让学生看到互联网上和教科书上以外的学术思想,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网络业务能力强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3.对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设计者进行理论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4.做好本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站的宣传工作,同时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

(三)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变单向信息传递为高校师生双向互动

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变得困难,也对其教育主体地位形成挑战。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辅导员队伍要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树立亲民形象,巧妙实现信息权威者与学生服务者角色的转换。

2.运用电子邮件、微信、博客、BBS论坛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在“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情境空间,做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对学生发表的意见及时发表网络评论,做好反馈工作,引导学生共建共享思想政治网络资源。

3.做好高效的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报送和处置工作,针对网络上社会热点问题引起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关键时刻要杜绝失语,对“意见领袖”做好正面的的疏导工作,有效应对大学生的质疑,切实把握校园网络舆情。

(四)加强网络技术资源建设,优化网络环境

从网络环境优化的途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通过非技术途径做好正面引导,而且还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用被动式的技术对信息过滤、删减、屏蔽和“封杀”。比如:美国的华盛顿市所有公立中学的电脑都实现了联网,网络管理员可以随时监控所在辖区的学生是否在学校的网络上接触到了不良内容。2006年6月,法国法律也增加了“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必须向用户介绍并推荐使用内容过滤软件”的条款。此类硬件设施的升级优化可以阻止有害信息向大学生受众传播,起到一定的预防和补救作用,保障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6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弊端;策略

在21世纪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逐渐成为了我国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成为了高校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对于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它是一把双刃剑,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高校传播相关的信息,同时还能够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的学习。就此针对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和网络教育的结合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一、将网络和高校思政相结合

从高校思政工作来看,网络逐渐成为了思想文化交流的新领域。高校面对网络的来临建立了局域网、校园网,利用网站了学校的一些紧急事件和一些重要的决定,学生通过这种渠道了解国内外所发生的事件。同时因为网络逐渐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虚伪的世界,成为了广大学生情感交流、信息传递的一个重要渠道。

但是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伴随着学分制以及院、校、系的明确规定,学生宿舍的电脑也开始从没有慢慢逐一增加,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大学生都会佩带电脑上学,网络逐渐从学校办公领域走向了学生宿舍当中,成为了一种新思想政治教学的场所,逐渐替代了传统思政工作领域的填充。

网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领域,同时给我国的思政领域提供了新的传输途径。就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第一、利用网络模式提高思政教育的生动意识,不断的利用网络技术的多媒体,通过视觉、感官、听觉的刺激,激发学生的现实感,在观看的过程中有真实的感受,提高思政教育的生动意识,使得网络教学能够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载体。可以针对高校思政的教育内容,建立相对应的视频文件夹,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每一段内容的过程中,都能够真切的领悟内容的含义和概念。

例如在讲解理论、邓小平思想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新农村建设时代的一些图片和事件,来描述出邓小平思想和理论的重要概念和意义,帮助学生不断的了解现实生活当中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从而使得网络能够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第二、通过网络教学这种教育模式,拉近教学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在线问答、网上辅导、网上论坛、一些聊天软件来进行教育教学的活动,能够让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互动,这样不但能够交流思想而且还能够更好的探讨一些问题,能够有效的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次数,使一些教师能够真切的听见学生的心声和想要表达的概念。

第三、通过网络媒介提高思政教育的服务意识。高校思政工作是否能够真正的凝聚青年学生,在于思政教育是否能够真正的满足于学生成才的需求。要通过网络教育不断的体现思政教育的服务功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同度。网络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功能,加强思政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提供一定的理念。而且,从思政教育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网站可以通过就业信息、就业知道以及心理咨询测试等服务栏目,以服务的角度进行分析,达到引导和教育学生的目的,提高网站和栏目的点击率,从而将主流价值和主流教育逐渐渗透到学生当中,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定的启发和受到深刻的影响。

第四、通过网络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性。网络信息的容量是巨大的,同时为了能够有效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不断的扩宽学生的视野,了解相关内容和政治素养,引导学生全方位的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二、降低网络的不良影响

首先,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网络在教育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些不良思想,教师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懂得使用电脑,并且掌握相关的技术。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要拥有坚定的政治理念,高尚的师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就能够在进行网络沟通和教学的过程中第一时间发现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工作。

其次,加强网络的监督工作,健全校园网络管理机制,通过相关的法律手段严抓紧打不利于学生自身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黄色网站。通过一些相关的手段,维护校园网站的健康,有效处理好网络出现的不良现象。

再次,对于网络上所出现的一些言论现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要看到其中的闪光点,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这些内容,避免出现一些极端事件的,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正面能力,以高尚、健康、素质文化活动为主体,严重性的抵制低俗、腐朽的文化影响。

最后,坚持以传统教育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加强网络教学的辅导作用,通过利用网络教学的一些内容帮助传统教育顺利的进行,从而增加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学习,不断的进行完善和补充,提升现有工作的水平,取得更好地工作业绩。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政教育和网络教学的结合是必然的一种趋势。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教学,一定要把握好网络教学所存在的弊端,打击一些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网站,通过网络教学的辅助和传统教学的结合,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卫平.略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J].湘南学院学报,2010,(6).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7

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的三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试点到推广、从分散到整合、从低级到高级,且保持良好发展前景。如今已成为立足于我国国情而开展的一门具备很强综合性、政治性、实践性、科学性的学科。基本完成了合理有序、覆盖广泛地学科布局,形成了层次齐全、结构完善、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科定位不明确,学科认知不到位。明确学科定位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提基础。在三十年来来,思想政治学科、专业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随着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被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中,其学科定位的理论逻辑应该说虽然已经得到基本厘清。但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还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关系的争议仍然很大。对学科的认知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当前对学科认识的不到位,必然影响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学科概念不统一,概念使用混乱,理论抽象。虽然经过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具有一定学科特色学术用语。但是各高校教材繁杂,学术用语理解、解释都存在很大偏差,这严重影响学科发展。第三,研究方式不科学,需要重审与转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学科研究的日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着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必须处理好理论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第四,研究队伍专业性不强,存在短板。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教育教学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任务。但是目前构成高校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三类人员:专业课老师、公共课老师、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干部中只有部分出身于本专业。经常出现一些以原有学科思维方式的思维思考,甚至以原有学科概念诠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的情况,这就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维习惯和知识系统受到他们原有学科思维习惯和知识系统的影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思维独立性、研究术语科学性、研究方法的适用性。第五,专业方向不明确,学科课程设置混乱。通过研究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相当繁杂。学科课程设置,各高校也大相径庭,极为混乱。第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未能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展思想教育现如今互联网早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再带来方便快捷也带来许多弊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品牌教育等内容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指导。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性,发挥其对国民特别是在校学生教育的现实作用必须迅速掌握学科网络教学方法,占领网络阵地,发挥教育功能。但是有调查显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获取量少、网络教育效果不明显。在学科发展的道路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块不容忽视。第七,思想政治学科创新性有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特色的一门学科,要加强对它的建设,除了吸取其他学科经验,更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但是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范围、边界有很多学校不能清晰路径。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学科发展思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的对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8

   论文摘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在我国已初见成效,但在基础理论和建设实践上仍然存在某些问题。正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现状.采取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是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健康持续发辰的必由之路。

   在当今互联网络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表现,更是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必然要求。

   网络联姻高校,催生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凸现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性。目前,一些高校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方面已有较多探索和尝试,如在党委领导下,成立了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及有关技术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领导;配备了专职网络工作人员,加大了经费和设备的投入;开设了网上党校、网上团校,创设了理论学习、时事政治、“两课”辅导与答疑、咨询、学生生活服务、校务公开征询网站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也必须承认,就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在思想认识、条件保障、法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某些问题。

   (一)信心疲乏,心理受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整体认识水平不高

   由于网络发展速度迅猛,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对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以及学生使用互联网并由此带来的诸多积极和消极的东西注意力较为分散,对为什么要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一是由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一些软硬件设施设备不能及时到位,尤其是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极高,部分同志看不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前景,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信心明显不足。二是受电脑网络具有的表面性的影响,大学生在面向网络世界时,体现为个体对社团及他人权威的信赖关系的兴趣、爱好、需要等逐渐被弱化,大学生的主体性要求越来越强烈,长期处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地位的部分教育者由此出现了心理失落。三是面对网络铺天盖地的信息资源,部分同志良莠难分,处理更是力不从心。

   (二)观念滞后,适应性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人才素质层次偏低

   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直接导致了全球化加速度发展,对价值冲突的整合是这场变革面临的一项难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等先进沟通媒介的运用,出现了一个与现实相伴生、若即若离的虚拟社会空间,由此带来的价值的虚拟化使信息网络时代的价值冲突变得更为复杂,这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了更应具备全方面的信息把握和处理方面的素质要求。现在我们正缺少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批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的人才。一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深刻体会互联网具有的交互性、超链性、平等性、多边性、学习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和功能,缺乏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观念。二是部分高校的教育者作为一个个体还未在心理结构上建立一个开放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受机制,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纵向与横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正向与逆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还不能很好地接纳和捕捉,不能从新的需要的角度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知识进行迭加、重组和进一步系统化,缺乏一种保持活力的利用网络手段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译和交流能力。三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足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知识和主动参与实践的态度,不能很好地找到自己信息素质培养的真正途径。

   (三)基础落后,资源匮乏:高校网络思想建设的软硬件设施欠完善

   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建设在硬件设施、软件开发、阵地建设等方面才起步不久,加上投入不足,不具有规模效应,很多地方亟待完善。如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西部有些省市的某些高校连最基本的主干都还未建立,这样,根本谈不上自主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另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阵地建设,目前也缺乏统一的规划、相应原则和系统的建设,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在短时间里很难形成特点鲜明、影响较大、能够长期坚持的一些正面的思想教育活动阵地。少数有影响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其提供给人们思想资源的内容深度也不够。有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根本不能成为青年大学生寻找思想武器的源泉,还仅仅只是少数人躲在书斋里从概念到概念的讨论园地。

   (四)规章欠周,措施不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制度规范尚待健全

   互联网提供给了人们极大的自由,这迫切要求我们制定相应系统的网络行为准则,积极推进网络的宣传教育工作。就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制度来看,首先是基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总体缺乏及时的研究,除少数高校出台了一些教育管理制度约束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以外(比如清华大学学生会网管会制定的行业规范),多数高校还没有建设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比较完善的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相关条例,更多的高校虽有校园网,即使连接了CeRnet和inteRnet,但仍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仍是一片空白。其次是有些高校虽然有了自己相应的网络管理机构,也出台了相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管理制度,但操作性不强,比如怎么控制各大网站主页提供的虚假或黄色的信息的传播,在BBS公告栏上怎么对学生反馈意见进行及时处理等等都还缺少一个长期一贯制度化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同时,相当多的高校太过于重视网络的技术管理层面,忽略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许多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难以严格自律,终于无以应对网络自由无序特征带来的各种严峻挑战。

   面对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状况,我们决不能置之不理、置若罔闻。为能尽快净化网络信息获取、选择和传播过程,用正确、丰富、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精神状态,一定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基础建设

   首先,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一是要认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信息网络时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是校园建设实践活动的需要。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将传统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手段、方法等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突出教育管理研究、决策、实践的科学性和科技含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二是要针对大学生正处在探索人生价值、如何实现自我和如何做人的重要阶段,高校的教育管理必须真正重视大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使每个大学生在网络面前不迷失,不会因沉迷网络而形成利己自私的不良品性。

   其次,改变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基本态度。一是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网络这一个新生事物,既要看到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带来的有利方面,也要看到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带来的不利因素。二是要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姿态主动迎接网络,尽快适应网络,充分认识到信息网络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技术手段,它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更多是机遇。三是要狠抓落实,以实际行动完成时代赋予的任务,深入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重要指示,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增强运用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和利用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尽快作出具体规划和统一部署。

   复次,转变和创新高校网络思想建设的教育理念。一是要把握信息网络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发展走向。在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要做的首先不是去评价这个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而是力求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去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二是要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信息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成才的主要途径之一,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信息素质和学习互为条件,相互依存,信息素质既是生存的必备素质,又是学会如何学习、顺应终身学习的综合素质,只有那些掌握了丰富信息知识,可以在信息观念的支配下,在网络所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发挥信息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才。

   (二)多管齐下,优化队伍:强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素质建设

   首先,营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健康成长的良好。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熟悉和使用网络的条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所需要的人员编制和必要经费、设备,认真论证技术方案,抓好落实和检查。学生工作领导者和组织者也应及时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强化其思想理论素养的培养,加强其网络知识的培训,使每位思想政治工作者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也成为信息收集、和传播的网络者。

   其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网络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一是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体系的管理和维护技巧,学会运用网络这一先进的教育工具,利用网上、科技馆开发思想政治工作场所,介绍健康的书刊、软件、光盘,丰富其内容。二是要在网上开辟“网络论坛”,做网络辅导员,紧跟时代步伐,努力适应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需要。

   复次,建立和完善与培训学习相适应的选拔、考评和奖惩制度。信息网络时代,一方面必须注意继承优秀思想政治教育传统,选拔部分优秀的中青年教育工作者从事信息网络技能及素质培训,实现量与质的统一,精干与高效的统一。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制定相应的考评奖惩制度,对在培训及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成绩优异的人员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经过培训仍旧不能胜任工作的人予以相应惩罚或批评教育,或限其整改或调离工作岗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9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历程回顾

1994年9月,中国邮电部电信总局与美国商务部签订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协议中规定电信总局将通过美国Sprint公司开通2条64K专线(一条在北京,另一条在上海)。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的建设开始启动。自此,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式传播媒介被引入中国,也由此开启了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新历程。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适应阶段。从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从此真正意义上开启了我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起点和新历程。至1998年,这一时期属于网络思政教育的初步探索阶段。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应对阶段。1999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0年国家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了网络思想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标志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了主动应对的新阶段。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深入阶段。自2001年至2009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更加成熟和完善。同志曾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逐渐形成校园网络依赖,学校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更加显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更是多元化,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互结合,“面对面”交流与网络沟通相互配合,形成了灵活联动的教育格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进入到一个自觉深入发展时期。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阶段。2009年以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较为全面发展的阶段。在管理方法上,促进了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事务的信息化。易班在“教育方法上从灌输、服从变为选择、引导,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觉能动性,大力推进大学生的’三自’管理。”由此,也掀起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期。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进行网络德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的坚实基础

随着互联网在大众中影响力的与日俱增,网络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一方面社会需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使大学生明确现实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增强识别和抵制网上不良思想意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加强网络监管和网络信息过滤,坚决把网络消极、迷信、黄色等不良内容抵制在学术视野之外,把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二)坚持利用网络优势,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

加强大学生自身的网络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大学生发现消极信息,要及时劝阻,并向管理员和有关部门报告,共同维护网络环境,以保证BBS健康有序运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大学生对不良信息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立场,不信谣、不传谣,规范自身网络行为,自觉遵守网络道德。

(三)坚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是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的发展、使用网络教育,一方面,高校要增强网站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网络的监管。为此,还必须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技术维护中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技术层面支撑。技术中心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严密监控网站的信息,最大限度的防止有害信息进入网站。

(四)坚持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网络技术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保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他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重要的主导地位,发挥着引导和指挥作用。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网络技术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保障,它关系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等能否得到贯彻,教育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重大问题。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是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体,他们承担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责。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也给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网络时代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促使其与教学、教育有效配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开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再兴,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n],安徽理工大学新闻网,2005-10-17

[2]兰政言,关注社会信息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n],报网络版,2001-05-2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10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公寓

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高校在培养模式、教育规模、教育思想、教育环境等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推行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已成为目前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学分制改革与高校内部其他各项改革是相辅相成的,要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必然带来高校内部管理一系列的变化,只有全面深化学校内部各项管理体制改革,才能为顺利推行学分制创造条件。本文试对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如何更加重视和发挥学生公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做粗浅的研究和探讨。

一、学分制的内涵、特点及对高校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什么是学分制呢?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习的基本度量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在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范围内,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课程,以取得所选课程的总学分来衡量其学量,以取得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采取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四个代替,即:在衡量标准上,以学分代替学年来衡量学生的学习量;在制定教学计划上,以指导性代替指令性;在教学管理上,以弹性代替刚性;在课程安排上,以选课代替排课。学分制的内涵及其特点充分的显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因而,学分制是一种既能体现培养目标要求,又能体现管理制度功能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没有严格的学制概念、没有严格的年级概念、没有严格的班级概念、没有严格的上课时间概念。而且,由于学生在所学计划上的充分自由、选课自由度的加大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约束力减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缺乏集体荣誉感、使学习组织松弛,从而给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论系统工程》中指出:“在现代高度组织起来的社会。复杂的系统几乎无所不在;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会形成一种系统,这个系统的组织建立、有效运转就会成为一项系统工程。”我们都知道,在过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繁重、工作更艰巨的具体条件下,正是由于我们在手段上树立了系统意识,才能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才能不断地加强和改进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见,从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上来看,无论是“两课”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等,都是在相对固定的组织系统中统一进行的,那就是“院系”、“年级”、“班级”。而在学分制多规格的培养模式的条件下,这一组织的组织力松弛了,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学校自主选课;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长短具有了不确定性,可以是2-3年,也可能是5-6年,甚至可以是学一段时间离开学校,过一段时间又回到学校;选修同一门课程、同一个老师,既可能是新生、也可能是老生,没有了年级、班级的概念,同一课程班级的同学,入学时间不一致,年龄差距有可能拉大,思想和心理问题也会不同。

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会给高校的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困难。过去高校长期积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好的经验、好的办法和手段,随着学分制的全面推行,有些可能已不再适用,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说,所面临的则是更为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变化,就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适应学分制改革,寻求和建立新的组织系统,需要在方法和手段上创新,并且进行科学地选择。

二、学生公寓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公寓是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历来也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随着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推行,传统的年级、班级概念将趋于淡化,而以班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组织形式的状况也将发生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然发生位移。在这样的情况下,宿舍概念必将得到强化,以学生宿舍为主的学生组织的作用发挥就将突显出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继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过去,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将课堂、班级作为主阵地,弱化或忽视在学生生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好多高校的学生公寓由后勤实体管理,公寓也由过去的免费住宿转化为收费住宿,就出现了学生工作职能部门、院系和团学组织等,不愿过多深入学生公寓区,削弱了对学生在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公寓更多地注重硬件建设、注重管理和服务,将教育功能弱化了。也正因为这样,后勤实体在学生公寓的管理上更多地体现在物业管理服务上,管理人员往往是知识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既有退休或下岗工人,也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虽然不乏敬业精神,但多为“阿姨”、“大妈”型,与学生在知识、年龄结构等悬殊过多,彼此沟通困难,管理能力更有限,往往只能把宿舍管理当作类似于普通的、纯粹的物业管理,满足于“查查卫生、管管钥匙”,忽视了宿舍主体是大学生的特点,很难承担起教育职能和心理疏导的作用。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和学生公寓住宿条件的改善,青年学生在宿舍里的时间增长了,再加上现在在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优越感较强,在生活中以自我为核心,个体意识在增强。而学分制的推行,原有的学习组织松弛了,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将进一步淡化,有可能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这也将导致学生将活动的范围更多地转向学生公寓。这就是说,要适应学分制改革,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手段、途径更多地移位于学生公寓,更加重视在学生的生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公寓的管理功能、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融为一体,并要强化“育人”的意识。

三、突出学生公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对策

由于学分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将由过去传统的班级组织位移于学生公寓,这就要求从学校层面、学生工作职能部门、院系到学生公寓管理部门,都必须从思想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突出和发挥学生公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从学校层面,组建成立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集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各相关单位和学生自治组织的综合力量,全力投入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实现组织形式的转换。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统一规划和负责学生公寓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直接指导学生公寓自治组织,在学生公寓中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统一协调后勤公寓管理服务实体,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管理功能、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关系,强化在管理、服务基础上的教育功能[2]。同时,逐步组织确立一支专家化队伍,主要进行新情况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意见,要定期有研究成果和改善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不断目标化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