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十篇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十篇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1:55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音乐教育学习方式实践和探索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特征,以学会学习为目的,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学习活动方式。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其旨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性学习,学生真正置身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来获取知识,从而激发创作欲望,锻炼实践能力并培养创新精神。对于音乐专业技能技巧课程,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则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说的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开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一把钥匙。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应该站在教育改革的前列,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潮流。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有创新意识,在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育手段、教育结构等方面努力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会直接带动教学实践。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倡研究性学习

教育观念是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进而影响教育的效果。转变教育观念,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证。研究性学习使教师要确立音乐教育的理念,对传统观念是一次有力的冲击,它迫使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已有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知识与能力、教学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反思。传统的音乐教学,教师可以说是真理的化身和权威的象征,他们要做的是将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传递给学生。但当今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师的音乐教育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仅仅传递知识是不够的,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与创新教育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在课堂上教师不再仅仅是传授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将学生视为一个各方面处在不断构建、升华过程中的人,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创设实际情境,剌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亲自实践,引导和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研究性学习使人类社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博闻强记已不是人类大脑的主要任务,一个人重要的已不是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学习、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应该走出“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能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重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等误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其次,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姿态与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从而真正做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为将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推行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

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被纳入研究视野的,它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本身的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都是必要的。而当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走向极端、积重难返之后,研究性学习便受到空前的关注。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个性割裂的存在,所以我们倡导“研究性学习”,是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为了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

新课程标准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需要改变以往教师向学生灌输音乐知识技能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还需要引导学生改变固有的学习习惯、方法、态度等等。将重“教”转向重“学”,重学的焦点是“怎么学”,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由传统的被动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学习转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音乐、学会学教育;让学生懂得如何获取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办法;指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多样性的、有差异的发展。

现代的高师音乐教育,在要求学生具有必要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弹、唱、跳的基础上,同样强调能力的培养和终身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在成为高师音乐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要成长为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采用科学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高师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去参与、去尝试、去体验,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使他们不但掌握学习结果,同时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最终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1.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高师音乐教育在一些学科的教学上,应该用以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为突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

由于高师音乐教育的内容强调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也应根据教育实际的需要而变化。但总的来说,应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角度来考虑。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常用的教学方式有:

(1)问题探讨方式。研究性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解决问题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典型问题或案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与探讨,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技巧,以培养自身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中呈现的材料不是让学生理解、记忆的教材,而是一个个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问题或案例可由教师选择也可由学生提供。

(2)课题研究方式。这是由教师提供课题供学生选择或学生根据各自专业和兴趣设计研究课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实施研究计划,完成课题研究的教学方式。如果说“问题探讨方式”主要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话,那么“课题研究方式”则注重学生主动探索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更适用于课堂下的研究性学习。

2.把研究性学习融入高师音乐教育已有的教学方式中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类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艺术实践活动等类型。其中项目(活动)设计类型,源于当今国际教育界十分流行的“项目教学法”,而“项目教学法”正是高师音乐教育本身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把研究性学习融入高师音乐教育已有的教学方式,形成“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建立课堂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这样,学生可以深入实际,在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整个活动过程都是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过的,因而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能更好地掌握今后就业所必要的技能。

三、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堂教学中实施“引导型”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走进常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它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们把“引导型”研究性学习引入了课堂。所谓“引导”就是教师的组织指导,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由”的课堂时空,放权给学生,即做到“六让”: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并体验研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自我建构知识和能力的体系。教师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的角色是“导师”“导演”或学生的“协作者”,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让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并选择研究专题;指导学生分组和制订研究计划;提供学生研究专题所需要的数据、素材和资料;指导学生筛选整理材料,形成自己的新观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构建新知识体系。例如:在基本乐理课教学中,我们在“中国民族调式”这一章节中就设置了专题,如:“什么是五声调式”“什么是七声调式”“七声调式有哪几种结构形态”“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的省略形态有哪些”等等。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我国幅员的广阔、民族的众多和民族民间音乐的调式丰富多彩,认识到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有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形式与风格。这些调式与欧美的大小调式是不同的两种体系,也有异于东方其他各国的民族音乐。在学生查找文献、资料和各学习小组互相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各派学习小组长上讲台进行讲解,最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真正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师也确实从一个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了学生音乐知识的指导者,真正深入地与学生对话、交流,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生活。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研究并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大胆质疑;组织学生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各抒己见。学生可以自由发问,也可以向老师提问。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可以口述,可以用问答的方式来展示;可以用音乐剧的形式来汇报;可以用顺口溜、快板或朗读等形式来总结归纳。这样,课堂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积极参与了、探索了,研究性学习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视野,提高了综合能力。

2.课外活动中开展“自主型”的研究性学习

课外活动时间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老师提供的参考性课题,完全自主地选择课题,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或根据兴趣与爱好自定课题,并根据需要邀请教师或校外有关人员作为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控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时时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定研究课题。学生自定的课题有,“豫剧唱腔音乐的分类及板式分析”“浅谈歌曲演唱中的二度创作”“音乐课中的研究性学习”“音乐教学实习的实践与探索”“谈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需要的矛盾”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从选题、搜集资料,到撰写报告、答辩、展示研究成果,整个过程都是他们自己决策、操作,教师只起指导和协作的作用。他们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翻阅大量的报纸、杂志,上网“冲浪”,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访问有关人士。有的学生多次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逐步提高了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后,他们利用演绎法、归纳法、行动研究法、分析、综合等科学研究的方法,提炼出观点、整理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

通过对课外自选课题的研究,学生学到了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弥补了课堂知识的不足。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和课外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研究性学习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突出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给予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我们将为此不断努力,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祁君《论研究型课程》,[J].《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9期。

[2]刘树仁《试论研究性学习》,[J].《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

[3]周玉芬《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看高职教育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J].《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3期。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篇2

初中英语在语法、语言表达、写作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对于一般的初中生来说,英语学习的难度比较大,主要还是学习方法没有把握好。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可以有效参与到英语学习之中,勤于张口,勤于动手,更好地解决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理念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自我探索、讨论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指导的角色,在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知识能力的提升。这种学习方式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探索方面,实现自我知识网络的构建。英语学习需要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较高,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学生对语法知识、动口、动手能力的提升。研究性学习理念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英语学习的这些能力和素养。这种学习理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研究性[1]。问题研究具有研究性的特征,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相关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相关问题的解决。其次,应用性。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将相关的知识点应用到實际之中。最后,过程性。学生对英语语法等知识点需要一个学习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过程。因此这一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过程性。

三、研究性学习应用于初中英语的具体措施

(一)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分层

英语教学中,学生之间是存在相互差异的[2]。这与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学习能力的不同造成学生在接受英语新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差异性。教师需要进一步了解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基本情况,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对学生情况的有效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需要将其进行有效分类,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这种分层为后期的研究性学习分组提供依据。

(二)组建研究性小组

在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被有效的分组,这样才能实现更加有效的研究和讨论。教师需要将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一个组内学生的研究性,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不同方面有着各自得特点。例如:一个研究性小组需要包含英语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种类型的学生,这样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同时学困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他们一定具备其他的能力和素养,可以实现研究性小组的有效互助。在组建研究性小组之后,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知道研究性小组员之间需要团结合作的,按照不同的分工,进行相互配合,最终实现有效学习。例如:教材中有关于“healthydiet”的话题,不同的学生需要归纳相关的材料,一个小组的学生收集的资料就会很多,这就是集体的力量。

(三)设计研究性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更多集中在对于英语口语的练习上。学习小组中的不同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开放性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应用英语进行相互交流,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例如:“parkconstruction”这一话题背景下,教师让学生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需要进行相关问题资料的查找。这类问题都是属于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具体的对与错,学生之间的辩论的目的就是进行有效英语口语的交流。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需要兼顾开放性,还需要对其生活性有所要求,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有效性提升。例如:旅游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学生们在寒暑假都随着自己的父母外出旅游。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旅游选择的话题,这样问题的探讨一方面具有开放性,同时也是学生们都经历过的,具有一定的生活性。

(四)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和讨论

当研究性问题布置之后,学生需要进行相互的配合,收集学习资料。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需要相互配合,不同的学生查询不同的学习资料,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收集资料。然后,研究小组需要进行相互讨论,不同的学生对待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需要相互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在小组内对相关的话题进行充分讨论,最终形成相关的观点和意见,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了英语口语能力,同时也实现了学生对这一话题的整体观点。

(五)开展讨论会及教师点评

不同的研究小组之间在观点上存在差异性。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讨论会。这一讨论会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的锻炼。在全班人的面前进行相关问题的英文阐述,是很锻炼人的事情。教师可以运用这样的讨论会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勇敢精神。最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点评一方面需要对讨论的话题进行点评,另一方面还需要重点放在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点评上。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兼顾鼓励式的评价和问题的指出。因为学生在全班面前英文表达相关的理念,这样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对其进行鼓励,实现他们自信心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兼顾鼓励和表扬[3]。

四、结语

英语教师需要提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具备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有效性理解。借助话题资料的收集,讨论等过程中,实现对英语语法、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有效提升。同时学生在进行英文讨论的过程中,需要勇气和胆量,因此教师的点评需要兼顾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英语学习自信心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韩小平.关于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12(01):145-146.

[2]苏钦灵.巧用多媒体,快乐教英语——浅谈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乡镇中学英语语法课堂效率[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3,15(04):124-125.

[3]王惠萍,叶菊芳,吴娇娇,乔依晨,等.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效率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湖州为例[J].新课程学习(中),2013,12(07):162-163.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篇3

1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图1)

2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表1)

3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评价的方法

积极的评价机制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要建立多角度,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机制.评价方式也是多样性的.包括个人自评,小组内成员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已叙述)

(1)学生个体自评.学生个体自评的内容要侧重于:个体在探究实验中分担责任完成情况是否理想、个体与小组成员间的配合是否默契、个人的实验感受等.

(2)同一小组成员内部互评.同一个探究小组内的成员对小组内探究实验过程中各个成员的表现最清楚、最真实,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通过小组内成员间的相互评价更能反映探究操作的真实情况.利于教师对全班探究性教学时效性的把握和了解.

(3)不同小组成员间互评在实验中往往会出现小组操作快慢不一致现象,这时教师可以安排已操作完的小组成员间交流实验操作心得或参与到没有完成实验的小组进行指导,并要求他们把组间交流的结论和心得记录在实验报告中,记录的形式可以是实验的操作感想,也可以是对交流对象实验效果的评价.作为深入到其他小组进行指导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记录指导的过程或方法、分析解决策略和自己的帮扶体验等.

(4)教师对实验小组总体评价.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对探究实验小组的整体评价要考虑大局的原则,评价或赋分的目的是为了能促进小组成员的有效合作,使他们产生个人责任和对团队负责的情感.在实际评价时,要尽量找出每组,每个同学身上的闪光点,要确定学生的成就,充分肯定各组探究方法的优点,当然也也要恰当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评价结果要简洁明了.

4探究性学习评价的原则

评价要从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出发,体现尊重和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评价中要注意几点原则:

(1)教育性原则.即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标.教师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把学生引向思考和解决问题上,而不是引向只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程度上;

(2)民主性原则.即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评价,转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通过评价,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学习评价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并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3)及时性原则.现代心理学效应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喻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高层次需要作出积极努力.为此,在探究性学习评价过程中,注意评价时机的及时性.一方面,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潜在能力;另一方面,则能起到防微杜渐,堵缺补漏的作用,确保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重力加速度”的课题研究中,全班学生自动分为八个小组,利用两周的时间,完成课题研究并撰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台总结课题开展的具体情况,然后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笔者只在必要时参与活动,给以恰当点拨;最后归纳出以下六种可行的方案:

①查阅文献资料数据直接得到本地的重力加速度g值.⑥用倾角为θ的气垫导轨,按a=gsinθ,求g.通过比较、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方案①过分依赖现成结论;方案②是课本上给出的示范;而方案、③、④、⑤、⑥的设计则富有创意,得到一致好评.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与评价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渐趋缜密的实验设计思想和严谨的科研精神.例如,方案②设计组经过组内讨论得到:该实验初始条件是球必须从静止下落,而且下落高度h不能太小,否则会相对地增大下落时间t的测量误差;在争论时更有学生提出落球的材料选择问题,经过激烈争论确定最佳选择是体积小、密度大的钢球.看到学生的进步和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现出的创造精神,笔者更加坚信:只要给学生以足够自主的空间,恰到好处地加以指导,要实现探究性学习“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目标是不难的.

(4)注意评价语言艺术性的原则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方法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个人能力特点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展开独立自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人能力。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优秀的教学理念。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掌握学习的方法,所以老师呆板的教学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好。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线索,根据学生的特点,步步为营,让学生自行探索。

2.研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不注重知识的本身,而是通过学习知识让学生自行领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3.注重学习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研究性学习要注重研究的过程,对于所得结果,要学生自行找到观点加以论证,形成多元思维模式和路径。

在研究性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变传统为现代。改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确定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模式,积极主动探究,在怀疑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后得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课题,要在认知的科学理论的前提下开始辩论探讨,而不是天马行空、无的放矢。最终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疑问或者结论。

2.要敢于质疑,提高自信。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敢于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要怕在研究过程中出错、出丑。

三、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1.课内形式

(1)发现式研究。主要过程: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合理假设和猜想――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实践操作――得出结论、反思或者学习方法。这种探究式学习常用于重要理念、规律的学习上。

(2)接受式研究。主要过程是:教师提供相应的知识材料和背景――操作――得出结论――反思。接受式探究学习主要用于陈述性或者操作技能方面的学习。

(3)混合式研究。把发现式研究和接受式研究相结合。在某些问题上,如“机械运动”问题上,运用接受式研究学习“运动的普遍性”,教师收集关于“机械运动”的小故事,提出研究性问题,再让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分析归纳,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用发现式研究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让学生观察教材的插图,提出“为什么司机说乘客没动,路边的小孩却说好快”的问题,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学生做探究性研究和实验。

研究性学习的共同之处就是: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用积极主动的学习取代了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学。课堂内研究学习能取得成功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是教师善于从教材、社会、学校中发觉学生最感兴趣,同时又符合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学生通过思考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课堂内研究学习的硬件条件是要有一定的实验器材等。

2.课外形式。研究性的实验与制作。物理科学是通过实验展现并研究讨论自然科学现象的学科,教材中有许多探究性实验,课堂上学生应该认真按部就班地完成。为了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把传统的家庭作业变为研究性实验。

四、推广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和建议

1.转变思想积极投身于研究性学习中来。研究性学习是因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化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才逐渐被提出并得以运用的。所以我们要深刻认识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变革的重要性。深刻理解探究性学习这种新教学模式的内涵,通过课堂教学等实践活动不断改良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和细节。作为老师,要理解研究性学习,积极转变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创新型人才。

2.为研究性学习搭建探讨交流的平台。我们要认识到,研究性学习还是新兴事物,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正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学校和教师都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和研究。相关部门要建立一个针对研究学习探索、研究性的平台,大家可以通过平台相互交流经验心得、总结教训,让探究性学习少走弯路,集中优势教学资源,掌握最新的学习资讯。这样可以防止低层次、重复性的建设,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索、提出质疑、解决质疑、得出结论的过程。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从前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转变为老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模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学生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高效性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鉴于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主要采用的是:预习课本――课前自测――合作交流――答疑归纳――当堂检测这种探究模式。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发现影响研究性学习高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刚开始接触研究性学习方式,对研究性学习往往表现为兴趣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随之淡化,直至没有什么兴趣,有的甚至厌烦或害怕进行研究性学习。

2.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些学生与他人相比,常常表现为“后悟”或“不悟”,自以为不是学习的料子,与别人相比,感觉永远是弱者,因而参与研究性学习时,缩手缩脚,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3.研究性学习需要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但有的学生怕麻烦,缺少耐心、恒心和毅力,常常会被问题或困难吓倒。

4.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阅历不同,对问题的认识、理解或感悟也就不同,使思维在某一个环节遇阻而受挫,从而影响研究性学习。

5.在实验研究性学习中,一些学生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等方面较差,从而影响研究性学习。

6.在小组性的研究性学习中,有的学生不注意合作,或不会合作导致无收获的研究性学习,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

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所提的要求过高,学生因不能实现预期目标而受挫。

2.教师为求在单位时间内尽量多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味求快,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以至在质的方面“夹生饭”,学生因没有学习成功感而受挫。

3.由于教师的经验不足或所用方法不科学,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不科学因素,使得学生受挫。

三、鉴于上述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搞好物理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要让他们喜欢物理,了解物理的探究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翻阅书籍或者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物理资料,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设激励性的探究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功心理期待,让学生获得充盈感来巩固、提高学习兴趣,由此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决心、恒心、毅力进一步得到加强,从心理上达到拒挫的目的。另外物理学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教师还要善于将探究问题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因为学生对这样的探究活动兴趣盎然,必然想探究、爱探究。例如在向心力的教学中,可以把探究活动从课堂走向生活,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高速公路转盘,观察各种桥梁,制作“水流星”视频,照片等,通过这些走出课堂的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会觉得物理鲜活、实用,而不再抽象、枯燥了,研究性学习物理的兴趣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先重形式,后重效果,逐步深入

学生学习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并不代表已经会探究,仍然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需要经过量的积累。特别是对高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一开始训练时,可先重形式轻结果,而不必求全求深,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探究过程中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实验探究、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各个要素都易于操作和实施,如果在探究之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讲收获,学生可以说出许多,并能从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由此也就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趋向。学生从类似这样比较简单的探究活动中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再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就能初步形成技能。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技能之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性学习,以求质的发展。

3.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加强训练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会学习会思考会探索,这一思想,必须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要落实到具体学习行为中,防止由于方法不科学而受挫。对于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要有不同的方法。要结合研究性学习的5个要素,把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归纳设计成不同的模式化的学习流程,让学生明白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研究性学习是科学有效的。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技巧、规律,增强他们耐挫和抗挫的能力。

4.既要放手也要引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探究性教学中提倡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但这种放手绝对不是放羊。放羊式教学必然会导致大面积学生的学习受挫。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做好指导者和帮助者,及时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并在恰当的时候给受挫的学生以指导和帮助,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

5.兼顾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发展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个体能力水平与整体的差距,使之和谐发展。受挫的往往是少数,且是学能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应多予关注。在分组安排上要科学搭配,以优带差,以优促差,达到“1+12”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时,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和任务,都能按要求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通过研究性学习,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对于学习中思维反应慢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和要求,不设置过多过高的学习壁垒。有些学习任务对于“后悟”的学生可适当放宽时间界限,并给予适当的知识铺垫,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探究任务,从而实现了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目的。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还要注意积极调控,防止优生侵占差生的学习资源,防止优生干扰差生的学习,防止优生剥夺差生体验过程的越俎代庖等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篇6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导:“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本文从确定切合实际的课题,营造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氛围,师生“共建平台”的建立,控制好“精度”等方面来阐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培养;探究精神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导:“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这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起了示范和向导作用。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养成热爱科学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态度,从而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那么如何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使历史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取得最佳效果呢?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切合实际的课题,营造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研究性学习课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确定课题,即确定研究什么,课题选择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题目的选定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课题,课题必须要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先对学生做一两次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讲座,让学生先有个心理准备。然后指导学生确定课题,鼓励学生质疑,注意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提出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能够独立、自由地发表个人见解,能自主地进行学习研究,指导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历史网站等地方去查找资料,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例如在讲述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首先指导学生设置这样的一个开放性的课题《众说纷纭秦始皇》,然后指导学生分组搜集古今中外有关于秦始皇评价的资料。主要分成三个小组: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日本、欧美等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这样通过老师带领学生对研究课题作初步分析,让搜集活动有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定程度避免搜索的盲目性。接着每个研究学习小组选出一个组长,由组长落实每小组成员的任务,各小组成员搜集资料,然后每小组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别归纳分析我国古代时期、近现代以来、欧美等西方世界对秦始皇这一人物评价有何特点。由各小组分别撰写一份研究学习报告。最后把三组的观点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为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对同一人物的分析评价会不同,并试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这时候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思考,这样通过组织讨论,给学生真正探究的时间空间,变“众说纷纭”为“集思广益”,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拓宽知识面、学会分析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师生“共建平台”的建立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保证

2.1制定好研究性学习方案。

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制定好研究性学习方案,把研究性学习确实落到实处。一方面,课堂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历史基础知识,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有载体,平时的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机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还要能够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开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还要克服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缺乏时间和难于兼顾安全的困难。

2.2提高对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提高对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同时提高其它学科教师、学生和全社会对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丰富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能使学生保持持续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和史学品质,增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的依赖性的学习习惯,又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有效地把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得到深化与活化,而且可以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历史研究方法与历史思维能力。

3控制好“精度”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所谓“控制精度”就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的高低,即学生在研究内容的层次上、研究的方法上、期待值上要求达到的程度。

如何控制好开展研究性学习“精度”呢?这是高中历史教师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教者在开展研究性活动前认真备课的重点因素之一。因此在控制研究性学习“精度”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要明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基础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和作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结构层次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外实验;课堂研究性学习

生物学科具有极强的生活性,要求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以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和生物实验为基础框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生物教学也需要以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为教学的目标,因此,高中生物要促进课堂研究性学习与课外实验的有机结合,要促使学生在学好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外实验的参与程度,提高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探究习惯的培养。

一、课外实验与课堂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的课外实验突破了课堂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外实验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爱动、爱操作的本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户外场地的广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也是立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其主要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探究能力的提升。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教学材料往往是从课外或社会生活中的素材中取得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点是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探究。探究性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由重视教学结果转向重视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和探究性人才的培养。

二、促进高中生物课外实验与课堂研究学习相结合的有效对策

1.注重探究性实验方式,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课外实验在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课外实验也应当重视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不能单纯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进行课外实验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要让学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步骤的确定,对整个实验过程负责,要重视实验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一节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树叶中色素的含量和种类,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过程的设计,指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以进一步研究不同颜色的植物叶子中所含有的色素的种类和含量。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菜市场和植物园找到几种不同颜色的叶子。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到实验室中准备器材。最后通过适当的分组,让学生根据制订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鼓励,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2.精心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引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生物实验教学往往受到地域性条件或时间性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实验结果。教师必须在实验开始之前做好实验准备,并提前制订实验计划,根据地域性和季节性的条件对实验过程做出调整。同时,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也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实验准备,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要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者实验结果遭遇的失败对实验过程进行调整。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使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基础知识、培养探究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多次实验、反复操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行为,保证学生实验的成功率,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发挥。

3.重视课外实验的可行性,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

课外实验和探究性学习都强调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分析,要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找出符合生活、生产实际和科研需要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分析,因此,生物课外实验和课堂探究性学习都要立足于实际社会生活制订研究课题。例如,面对不断严重的环境问题,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环境空气污染监控”研究;面对不断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影响”课题等。总之,生物课外实验与探究性学习都要以已知知识为基础,以实际生活问题为指导,注重实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

高中生物教学通过课外实验强化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发展,同时要将课堂探究性学习与课外实验有机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篇8

具体体现就是: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增强学生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发展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也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实践

研究性学习就是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其中的重要一种。这种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过程性的特点,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学习方式,把研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空间。根据全国基础教育会议精神,我国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和相应教材都将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普通高中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助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多维互动

通过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破除教师中心论,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的多维互动,由机械模仿变为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善于合作、勤于创新的教学目标,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互相尊重、互相负责的交往式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使学生有创新的兴趣,有求异求变、求新求奇的心理,敢于向书本、向教师、向权威质疑的勇气,逐步提高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时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各门学科课程存在着内在联系,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内得到拓展、加深;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在某些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和某一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有着天然的匹配性。"研究性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政治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不容易掌握。长期以来,我们对政治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要么划划背背,要么就理论讲理论。但是,高中学生的阅历浅,对理论问题的理解比较肤浅,泛泛而谈,就本论本,只能使学生更加模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更无法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觉悟打下理论基础。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学生学习政治课后应养成以下能力:自学能力;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鉴别、判断是非、正确观察问题的能力;运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提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提出,为我们找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良好契机。我们不反对学习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反,"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但是,作为一种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它更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过程

研究性学习应包括探究性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课程两个层面。作为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完全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作为课程形态的"探究性学习"是为"探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开展所提供的相对独立、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即在课程计划之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还是作为课程形态的专题探究性学习,对着眼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探索离不开生活的大课堂。生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政治课教学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要克服政治课教学的低效,就要强调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社会实际,让学生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是主体情感的生长剂、是道德信念的稳定剂、是能力形成的兴奋剂。没有体验和活动,思想政治课就丧失了其灵性和生存发展基础。建立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广博的理论修养,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探索精神,非一朝一夕之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我们一方面深思这些模式、学习这些模式、建构这些模式、运用这些模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完善这些模式,丰富和发展这些模式。

研究性学习还需要要选择研究课题。不管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如何,不管选择何种类型的课题,如果想提出具有研究价值和可行性的课题,学生除了需要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能从寻常现象中发现不寻常之处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道德品质,即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然的爱及对生命和人生的关怀"。否则就选不出有价值的课题。同时,在寻求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思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学生在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的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比平时更大的责任。因相互的分工合作,每个成员的研究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小组的研究进程和质量。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既是对自己尽责,也是对小组和其他成员尽责。

总之,高中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不以掌握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多层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他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对新情况做出价值判断、经验组合和改造,其结果不是现有的知识的积累,而是在深刻的求知体验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军.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政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篇9

一、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小学生通常会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体现出特别好问的特征,因而说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种特征,能有效激发起其学习的求知欲。学生对各种知识的认知大多来源于研究和探索活动,他们用自己适合的学习形式来学习知识,对其来说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真正有效果的学习形式,不是被动接受的形式,而是小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和吸收的过程。可以说,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形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采用研究性学习形式,能锻炼其处理知识的能力,他们可对知识进行自主的探索、体验、吸收和评价。研究性学习形式可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合作学习,通过小学生与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可大大提高其学习效率,并能极大地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构建是十分有益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环节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将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教学目标定为:建立小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小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的初步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探索体验积累,形成小学生爱疑问、乐探索、勇求知的动力。

研究性学习形式应让小学生学会用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使其能用数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应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的思维方法,建立数学的思维能力,从而建立自主动脑筋找答案的良好学习习惯,构建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体系。

小?w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形式包括五个环节,分别是: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这五个环节构成了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系统。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每个环节对小学生来说都是开放的,这些环节为小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索、展现和体验的时空。

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大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自主地去研究发现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和独立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通过小学生自主研究数学的学习形式,让其体验到自主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小学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本身就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作为评价基础,更多的是将小学生学习研究方法的能力作为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小学生充分的自由探究的时空,鼓励其大胆猜想和质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教师应极力避免代替学生思考。让小学生在小组学习形式下充分展示自己,教师通过组织小学生相互讨论,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在小组的学习形式下,小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强化了合作意识。在组织小组学习时,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敢说会说,使学生能做到表达清楚、语言简练、把握要点。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篇10

【关键词】中学数学探究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活动课程。它主要是给学生介绍数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数学课题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即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者、探究者,教师仅加以恰当的引导,以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探究性学习的价值

1.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这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是不同的。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才参与进来的,学生是整个探究性活动的真正主体,学习活动要由学生自主地完成,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协助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施者、学习活动的主体。

2.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掌握。探究性学习是以科学研究的或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的。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提供必要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学生将这些思想和方法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得这些方法得到了强化,自己有深刻的体会,从而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在假设和论证的过程中,在反复的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己能够领悟、探索出一些科学的思想方法,对于这些“自我习得”的科学思想方法,学生的领悟更深,掌握也就更为牢固。

3.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科或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的解决是没有现成方法的,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探究。这种创造性往往在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学习过程中经常进行探究训练,就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协调发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巩固和丰富,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问题解决,从而使学生的已有知识得到巩固;同时,问题的解决又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二、中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本质

1.中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有其独特的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模拟数学家的数学研究方法,“再现”数学研究过程。就本质而言,就是学生对数学学科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数学科学创造精神、求是精神、利用数学科学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这种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模仿”、“运用”、“再现”中,学生不仅看到了客观世界中的数学神奇和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美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毅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在实践中找到了自己,在探索中造就了人格,在创新中发现了自我。这种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对数学学科科学研究的“模仿”、“运用”、“再现”,正是中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所在。

2.数学探究活动有其独特的师生关系。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来自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中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数学探究活动将促使学生摆脱被动、封闭的学习环境的禁锢,主动积极地探索、尝试并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组织、评价和宏观指导等环节上。教师的指导要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所创设的数学学习情境要能够引起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之间,师生之问的积极交流。在这种学习活动中,由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以及教师参与的适度性和指导性所形成的师生关系,促成学生自由的想象力,营造了一种“无拘无束的氛围”和空间,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能够得以充分释放。

3.中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有其独特的学习内容,中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是数学问题的解决和数学的实践应用。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学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一是数学概念的学习,以了解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二是数学命题的学习,以明确数学概念与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三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的学习,这就要用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来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个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在于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探究性学习与一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立足学生能力实际,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只有立足于学生实际能力水平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设计好梯度,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努力挖掘学生潜能。教师的鼓励与指导,对增强学生的信心和顺利解决问题是必需的。

2.保护学生学习信心,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探究学习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自信心、科学态度、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优秀品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不必自忧学生对个别问题难以接受,顾虑学生出差错,也不要担心学生提出教师难以解释的新问题。只要学生乐意讨论数学问题,他就能为学好数学付出努力。教师要留给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必需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切勿把“指导”变成“包办”。

3.科学把握教学节奏,坚持实效性原则。探究学习的实施,可以是一节或几节课,也可为课堂中的某一时段,还可作为知识应用,变换为实践作业或课题作业。探究问题可由教师预先设置,即“定向探究”,也可由学生在课堂提出的富有创意的问题即兴展开,即“自由探究”。学生在探究学习之初,缺乏探究实践经验,教师的引导和对学习过程的适度控制非常重要,宜从定向探究逐步过渡到自由探究,否则,将有可能导致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完成,甚至失控。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新的数学理念.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