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直接融资特征十篇直接融资特征十篇

直接融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3:02

直接融资特征篇1

特别提示:提高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途径

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低下,是与资本市场信息质量差、约束机制失衡、竞争水平低等特征密切相关的。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提高资本市场与直接融资效率,需要按照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基础,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提高市场信息的可预期水平

近年来,资本市场中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监管机构加大了对虚假信息提供者的处罚力度,但信息真实性本身并不能解决资本市场运行中的矛盾。只有当真实的信息进入人们的预期函数中时,"真实性"才有意义。

"真实性"问题主要与市场的微观主体相联系。从理论上讲,如果处罚足够严厉,信息虚假的问题可以在一段时间得到迅速纠正。但仅依靠微观主体信息质量的改善,并不能解决股市投机性的问题。

在我国,政策信息、政府对上市公司的保护程度、企业可能发生的"资产重组"对价格的影响,远大于企业的帐务信息。由于这类信息的可预期水平很低,经常会被投机者所利用,操纵股价。从这一点来讲,信息是否是可预期的比信息是否真实重要得多。

提高市场信息的可预期水平,首先需要规范的是政府信息的生成与传播方式,避免突击性的政策调整与监管策略的变动;其次需要建立常规性的信息机制和约束机制,避免以"个案处理"的办法代替制度性建设。

第二,加快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调整

从转型经济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一般经验来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如果不打破国有或准国有企业对直接融资方式的垄断,资本市场效率的提高很难实现。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和垄断相结合,在获得大量低效率垄断利润的同时,也必然会主动或被动地承担部分社会职能,企业经营者演变成"企业家"和"政治家"的复合体,大范围的投机与寻租行为就无法根本消除,现代企业制度和有效的治理结构也就无法形成。在保持国有机构性质不变的前提下,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是引入普遍的市场竞争,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股权结构的市场化程度。

第三,建立内生性约束机制

按照约束形成的机制,约束机制可以分为外生性和内生性两种。外生性约束机制是在经济、金融运行外部形成的,体现的是"人的意志";内生性约束机制是经济金融运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体现的是"市场的逻辑"。

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外生性约束机制生长旺盛,党的组织原则、社会道德、思想作风建设都可能演化成一种约束机制安排;而内生性约束机制的发育迟缓,在我国投资人对借款人必然承担的监督义务演化成普遍的"搭便车"行为,债权约束与股权约束的均衡机制始终没有建立起来,社会舆论约束和相应的市场法律保障体系也十分薄弱。

内生性约束机制薄弱的成因很多,其中对社会不安定的疑虑和对民间自发组织势力的担心,是影响投资人"自愿"承担监督责任和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已成为投资人与政府博弈的一个既定假设。改革开放20年来的经验证明,缺乏源于市场内部、符合市场规律、遵守市场规则的约束机制,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也就成为无本之木。

第四,弱化政府的作用

由于金融特有的外部性,世界各国对金融业的管制都较为严格,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需要对金融体系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加以控制或影响。在金融活动中,政府的影响力越大,积累的潜在风险也就越大,最终支付的代价也就越大,日本近年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就是一个例证。

弱化政府的作用,并不是否定政府的管理,而是在政府促进市场规则形成与政府替代市场规则之间进行选择,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此消彼长。当政府减少对金融活动的直接影响时,必然会促进市场机制的建立,否则就会出现混乱。相反,当政府出于"自利"或"利他"的目的,认为不能放松对金融活动的干预时,就会形成市场对政府作用的惯性依赖。这种趋势延续下去,政府的影响力就会演化成权力机构的自我增强机制,市场机制的完善是对方方面面既得"权利"的挑战,面临的阻碍会逐步增强。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经历了多次"机构精简",金融管理部门在部门种类、人员数量、权力范围等方面都呈现出单调增长的趋势,这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失衡的资本市场的构成与规模

在资本市场中,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两种不同方式,与之相适应,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两个部分。

债券市场的发展始于80年代初期,起因是为国债的发行和交易服务。目前债券市场中的交易品种包括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券。由于我国企业债券项目的确定一直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进行的,企业债券的发行方式沿用传统的审批模式,发行规模实行额度管理。总体上,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十分缓慢,规模有限,据统计,2000年企业债券发行额为83亿元,占债券发行总额的1.3%,占gdp的0.09%,企业债券余额为861.63亿元,占债券总额的3.93%,占gdp的0.96%。

与债券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自1991年开始,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市价总值、交易规模等,逐年攀升。截至2000年底,我国股票市场的市价总值接近5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54%。股票市场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的比重也逐年上升,2000年这一比重达到了11.23%。

综合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来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规模保持了较快的扩张速度,资本市场对于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断扩大。

二、低效的资本市场运行的特征

我国资本市场在量方面保持了快速扩张,但在质方面改善缓慢。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市场交易信息质量差,价格波动明显

信息质量、透明度及其与价格形成机制的联系,是资本市场效率的核心。尽管几年前就有人提出,我国的股票市场已经具有弱有效市场的特征,但实际上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信息质量以及价格对所有信息而不是特定信息的反应敏感性差的缺陷,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信息质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源的信息"生产"质量差、数量小。这里不仅指上市公司"做假帐"、隐瞒"内幕信息",也包括与资本市场运行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信息、管理决策信息"生产"的不规范。长期以来,我国股票市场一直被冠以"政策市"的称号,从根本上说明管理层的决策信息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它信息,由于大量与股市相关的政策、监管变动缺乏规范的程序,难以进入人们的预期函数之中。这些信息一旦突然释放,就对股票价格产生剧烈影响。对于决策信息的扰动,投资者根本没有办法在事前消除,这一点应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二是信息传播质量差、校验失灵。我国的信息传播媒体市场是严格管制的市场,大多数新闻媒体属国家所有,因而缺乏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和质量的竞争约束。与此相类似的是证券中介机构,他们"共谋"造假所获得的收益也远大于损失风险,对信息进行虚假校验或不校验,自然构成了它们的占优策略。在约束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现在常用的处罚手段不可能战胜市场博弈的力量。

三是信息分布不均匀,利用效率低。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结构以散户为主,对于众多的个人投资者而言,他们收集信息的边际费用远高于机构投资者、大户或"庄家",同时缺乏知识技术优势。当信息收集与整理的费用高于可能的收益时,收集与整理信息成为非理。因此,打探庄家信息、跟庄买进,被散户投资者认为是最明智的选择,也最实惠。

资本市场中的这种信息机制,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不可预期因素对价格影响的权重大于预期信息,投资人随时都保持一种警惕的姿态,形成了股票市场的高换手率;二是广泛的从众行为增加了操纵股价的成功概率。这些因素与政策信息的不确定共同作用,造成股票价格大起大落,交易量变动剧烈。

第二,市场结构不协调,融资成本高

直接融资特征篇2

【关键词】金融交易;机构部门;金融投资

一、金融交易内容概述

金融交易,是指机构单位之间和机构单位与国外之间引起金融资产所有权变化的交易,包括与金融债权的产生和清偿有关的所有交易。金融交易的类别主要有:通货、存款、贷款、债券、股票、保险准备金、金融机构往来、库存现金、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直接投资、其他对外债权债务、国际储备资产和国际收支错误与遗漏等。按融资方式的不同,金融交易还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主要有债券和股票,是企业、政府等从金融市场上直接募集资金,金融机构只提供发行销售等服务,不起资金的中间借贷人的作用。间接融资主要是贷款,金融机构扮演了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的中介角色。金融市场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方式将分散在各个机构部门的资金进行调剂。本文采用我国2010-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中的相关数据,针对我国经济总体和各机构部门的金融交易状况加以分析,从而揭示部门之间的结构特征和部门内部的交易特征。

二、金融交易各项目特征分析

2010年,我国金融资产和负债均比上年有所增长,但增幅却出现回落。金融资产合计为430416.5亿元,比上年年增长29.37%,增幅却比上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中国内金融资产的比重为96.7%,即占有绝大比重,净额达到416212.7亿元,比上年增长27.52%,增幅比上年下降了17.61个百分点;国内金融负债净额2010年390439.8亿元,比上年增长27.81%,增幅下降了30个百分点。由于2010年金融负债净额的下降幅度远远高于金融资产净额。由此得出净金融投资的增长幅度肯定大于上年。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净金融投资为25772.9亿元,比上年增长23.25%,增幅比上年增加了66个百分点。而国外金融资产14020.75亿元,虽然只占全社会金融资产的3.3%的比重,却是2009年的6300亿元的3.25倍;其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国内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国内存贷款等间接投资有所回落,证券投资增长快速

2010年,我国金融投资以存贷款为主,从资金运用方看,国内存贷款合计占全部国内金融资产的一半以上,是证券投资的5.8倍,说明我国目前的金融机构仍然以间接投资为主。但与上年相比,存贷款的增加幅度有回落趋势。我国国内存款交易流量为130024.7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78%,国内贷款交易流量为130662.2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58%,而证券投资增长快速,2010年证券投资39202.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1%。

2.国内直接投资继续增长,速度平稳

2010年我国在国外直接投资金融资产为4071.9亿元,比上年增加1072.90亿元,增长率为35.78%,比上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从数量上看,我国直接投资在金融交易项目中所占比重不到百分之一,作用微乎其微。

3.国内其他金融资产流量增长迅猛

国内其他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准备金、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国际储备资产和其他净资产等等。2010年银行准备金33260.8亿元,是上年的2.89倍,在国家持续上调准备金利率的政策下,银行准备金流量增长迅猛。此外2010年国内金融资产中产生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一项,来自于企业部门,共46692.0亿元。2010年我国储备资产总额为31934.4亿元,比上年增加4718.37亿元,增长率为17.33%,虽然近年来国际储备资产的增长有所回落,由于国外在我国的直接投资的大幅度上升,储备资产仍然存在不断增长的势头。

4.国外金融交易中直接投资额增长势头迅猛

2010年,国外在我国的直接投资额为12529.0亿元,直接投资净额(国外在我国的直接投资减去我国在国外的直接投资)8457.14亿元,与上年国外直接投资净额2342.0亿元相比,增长了2.6倍,而2009年我国直接投资净额仅为2342.0亿元,是2008年的三分之一,是投资的低谷年份。2010年我国经济复苏,对外交易发展正常。

三、各机构部门金融交易特征分析

2010年,我国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的金融资产净额分别为102863.5亿元、225547.2亿元、19539.3亿元和68262.8亿元,各部门金融资产的比重分别为24.71%、54.19%、4.69%和16.40%,金融机构部门是持有金融资产净额最大的部门,这是由金融机构的金融中介地位所决定的。然后依次为非金融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政府部门的金融投资在全社会所占比重最低。从净金融投资的部门结构看,以上四个机构部门净金融投资分别为:-15122.6亿元、-2438.5亿元、5619.0亿元和37715.1亿元。这说明住户部门是最大的资金盈余部门,在我国政府部门也成为资金盈余部门,而非金融企业部门则是最大的资金短缺部门,2010年金融部门首次从盈余转向短缺。但从全社会看,我国国内资金继续保持盈余,2010年盈余达25772.9亿元,比上年的20911亿元增加4861.9亿元,增长23.25%,与前年比却有所减少,下降5523.1亿元。这说明我国跨过了经济低谷的2009年,经济开始转暖,国内资金比较充足,而且还反映2010年的储蓄大于投资,国内资金流向国外,即国外资金是在净利用国内资金。各机构部门内部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金融机构部门资金首次由盈余转为短缺,且下降幅度比较大

金融机构部门近三年来净金融投资盈余一路下滑,从2008年8490.0亿元,2009年的2066亿元,到2010年出现资金短缺,为-2438.5亿元,比上年亏损4545.55亿元,下降了2.18倍。究其原因最大的理由是由于国家政策不再向金融机构倾斜,国家持续调高银行准备金利率,且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利率幅度,竞争加剧,使金融机构经营效益下滑,2010年作为资产的存款减少,仅为3461.7亿元,比上年下降了7%,而作为负债的存款达到130662.2亿元,虽然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与前年比则增长了70%,这两年居民储蓄存款额达到新高,是由于国家出台了房地产调控政策,老百姓缺少投资渠道等原因所致。仅仅这一项使金融机构净亏损-127200.5亿元。

2.住户部门资金盈余持续稳步增长

2010年住户部门资金盈余为37715.1亿元,比上年增加7466.82亿元,增长率为12.28%,增幅比上年提高2.28个百分点。住户部门是资金盈余的大户,其持续增长为全社会尤其是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资金筹措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非金融部门资金缺口有所缩小,基本面向好

2010年非金融企业部门全年资金缺口为-15122.6亿元,比上年缩小10203.4亿元,下降36.53%。非金融企业资金缺口的缩小,说明了我国经济转暖,宏观经济运行良好。

4.政府部门资金盈余,但增长幅度有所回落

2010年政府部门资金盈余为5619.0亿元,与2009年的8264.0亿元相比,减少2645亿元,增长率为-32.01%,即盈余缩小了三分之一。数据显示,2010年政府部门金融资产净额19539.3亿元,基本全部是银行存款,而金融负债净额13920.3亿元中,70%是政府发行债券所致,与上年相比多发行债券等1554亿元。这说明近两年国家要求政府部门厉行节约的政策已见成效,虽然财政的债务负担很重,但是大量的银行存款足以抵补巨额的债务。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等.国民经济经济核算体系1993[m].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译.1993

[2]王德发,等.国民经济核算概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直接融资特征篇3

【关键词】金融服务业增值税征收模式

一、对金融服务业征收增值税面临的问题

随着消费型增值税在全国的全面实施,关于增值税“扩围”的讨论日益热烈。从消费型增值税设计本身来看,其征税范围应覆盖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所有形式的商品和劳务。但在实践中,由于金融服务的特殊性,对金融服务按标准税率全面课征增值税还存在较多的技术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增值税的课税基础计量问题

这是金融服务业增值税制的首要问题。金融服务根据其性质和盈利模式不同,又可分为金融中介服务、直接收费的金融服务和间接收费的金融服务三种。对于诸如资产管理、投资咨询及保险产品等直接收费金融服务课税基础比较明确,而对隐藏在某种形式的价差中的金融中介服务收费则很难确定其课税基础。

(二)是否应对所有金融服务征收增值税及如何确定征税范围

由于隐性金融服务收费增值税征管难度很大,实际操作中,许多国家对隐性收费的金融服务免税,但免税同时发现难以界定具体免税范围。当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机构将更多的直接收费服务与其他免税服务捆绑在一起,加剧了增值税计税依据在界定上的困难。

(三)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问题

若对金融服务免税,那么金融机构将无法抵扣免税金融服务的进项税,由此会导致增值税链条的断裂。而且当企业购买这些免税金融服务,因不能抵扣该部分的进项税额导致出现重复征税。若可抵扣,则如何确定可抵扣的进行税额。此外,如果金融机构既提供免税金融服务,又从事应税服务项目,则该机构需要在这两类活动间进项分摊进项,这无疑会降低征税效率,增加征管成本。

(四)具体征收方式的确定

由于金融服务范围较广且业务纷杂,对其采取统一的征收方式是不现实的。如发票抵扣制,对收费和佣金活动这些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活动有效,但对隐性收费的金融中介服务则相当困难;再如,直接账户相加法对保险业适用,却无法避免对银行业、收费和佣金活动的重复征税。若对行业进行细分,并采取各自适用的计征方式,又会引起税制的复杂化。

因此目前仍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对所有的金融活动和服务征收全面的增值税。包括欧盟在内,大多数国家都对金融服务采取一定的免税形式,但是免税形式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和经济问题。近几年,有一些国家正积极探索尝试金融服务业增值税的更为合理可行的征收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一个合理可行的课征模式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必须符合税收中性原则;二是需要具有可操作性;三是不会阻碍整个金融系统的有序发展(malcolmGillis,1987)。

二、现有金融服务业增值税征收模式

由于金融业是比较特殊的行业,国际上征收增值税的国家对金融业征收增值税的方法通常与其他行业不尽相同。直接收费的金融服务可以直接采用标准税率征收,较为容易地纳入发票抵扣制增值税的税基而不会增加纳税人遵从成本和税务部门执行成本。而金融中介服务和间接收费的金融服务则由于收入性质难以确定、课税基础难以确定等原因在观念和管理上都使发票抵扣型增值税制的实施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需采用变通的征税方法。在金融服务业增值税具体征税方法上,目前主要有基本豁免模式、进项税额可部分抵扣的豁免模式、零税率法、加法征税法和现金流法等,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一)基本豁免模式

基本豁免模式即原则上对金融服务给予增值税免税的待遇,但是对一些直接收费的业务征收增值税。欧盟第六号增值税指令规定对大部分金融服务实行免税,但允许各成员国在银行和保险金融服务上选择免税或征税。目前,欧盟的27个成员国对保险和再保险交易及与保险相关的服务实行免税,大部分成员国对信贷、存款、债务转让等银行业务和基金管理业务实行免税,而所有成员国都将安全保管、咨询服务等直接收费服务列为应税业务。此外,对于出口的金融服务适用零增值税率。

基本豁免方法避免了对金融中介服务和间接收费的金融服务等具有隐性特征的项目进行价值确定的困难,节约了征管成本,并简化了程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和经济问题。首先大幅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同时具体免税范围的界定也存在着实际困难。另外免税导致金融机构无法抵扣其产生的进项税额,由此导致增值税链条断裂;当企业购买这些免税金融服务作为其生产应税销项的进项时,由于无法抵扣,将会出现重复征税现象。

(二)进项税额可部分抵扣的豁免模式

进项税额可部分抵扣的豁免模式是对基本豁免模式的改进,即在保持免税的同时允许对外购商品或服务的进项税额进行部分抵扣。在进项税额抵扣方法上,各国在实践中采用的大致有按比例抵扣法、直接分配法、分项目按比例抵扣法等三种方法。

1.按比例抵扣法。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存目前采用进项税按比例抵扣的豁免模式,即在借鉴欧盟免税法的基础上,在较大范围内对向国内客户提供的核心金融服务给予免税,同时规定允许金融机构申报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其中,澳大利亚对于免税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可给予25%的进项税额退还;新加坡允许采用特殊法或进项税额固定比例抵扣法,其殊法类似于零税率法。进项税额固定比例抵扣法指允许金融机构就固定比例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该比例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行业标准而定。在税收征管方面,进项税额固定比例抵扣法比特殊法更为简便,该法无需将提供给增值税纳税人和其他客户的免税服务分开后再进行分摊进项税额。与澳大利亚对所有的金融机构适用统一的抵扣比例相比,新加坡根据行业标准确定进项税抵扣比例这一做法能够更有效地体现金融服务间的差异且更加合理。

2.直接分配法。直接分配法只允许对与应税服务直接相关的购进项目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但要准确地区分出与应税服务直接相关的购进项目十分困难。德国采用本方法对金融业增收增值税方法,采用了变通的方法解决进项税额抵扣问题,即将与应税项目直接相关的购进项目进项税额确定为可抵扣税额,而对于既涉及应税又涉及免税的项目,采用合理估计的方法确定可抵扣部分,如果不能进行合理估计,则按应税项目与免税项目的年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比重来分配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德国的这一做法虽然不失为一项改进措施,但是也增加了金融机构和税务机关的征管及合规成本。

3.分项目按比例抵扣法。该方法是对按比例抵扣法的细化。该方法要求金融机构对每个项目分项目记账,对每笔业务分项目计算其可扣除比例,扣除比例由企业自行定义。目前欧盟的成员国中有比利时、丹麦、法国等10个国家有选择性地采用了该方法,大多规定由金融机构自行决定是否使用。该法要求的分项目记账在目前财会体系下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分项目计算扣除比例将加大会计处理的复杂度以及税务的稽查和征管成本。

(三)加法征税法

直接确定金融机构具体每笔金融服务的增值额十分困难,但可以将金融机构支付的工资加上其获得的利润之和作为金融服务的总增值额,这种方法被称为加法征税法。目前以色列采用的就是该方法。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课税基础的问题,但该方法因无法向接受金融服务的企业提供作为进项税额的扣除依据,导致增值税链条断裂。当金融服务对象为全部个人时,不涉及后续进项税抵扣问题,可直接根据加总金融机构的工资和利润计算增值税,并降低了增值税的征管和合规成本。但是如果金融服务的对象为企业,由于进项税额无法抵扣,导致金融机构自身的价值增值部分也被卷入重复征税中,此时该法将比欧盟模式下的基本豁免方法产生更严重的重复征税问题。

(四)零税率法

零税率法将金融中介服务和间接收费服务纳入增值税抵扣体系,对直接收费服务仍按一般方法课税并抵扣,对金融中介服务和其他隐性收费的金融服务适用零税率,从而省去了在应税和免税服务问进行分摊的步骤。在该方法下,所有金融服务在形式上均被纳入增值税体系,金融机构可抵扣全部进项税额。该方法能有效消除重复征税问题,而且零税率是一种比免税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可有效降低金融服务部门的增值税税负,有利于保持和提高本国金融服务部门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该方法还避免了在应税服务和免税服务之间分摊进项税额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遵从成本和征管成本。

但零税率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对显性收费的金融服务课税.其他金融服务适用零税率,金融机构可能会通过一定途径将一些显性收费的金融服务转变成隐性收费的金融服务,如何界定零税率的适用范围将是税务部门的难题。此外,与传统的免税制度相比,政府还需要为零税率的适用承担更大的财政成本。

(五)现金流法

现金流法是近年来理论界新提出的一项可对金融服务征税的方法。目前,这一方法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尚未被任何国家采用。在现金流方法下,对来自于金融业务的被视为应税销售的现金流入如存款、利息收入等作为销项进行征税,对被看作是购买应税投入的现金流出如贷款、支付的利息等作为进项予以抵扣,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即为金融机构应纳的增值税额。

该方法与加法征税法比较接近,虽然现金流法成功地将所有金融服务纳入增值税的抵扣体系,同样涉及接受金融服务的企业的进项税抵扣依据问题。而且,考虑到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不属于增值税的应税范围,因此在该方法下需要区分用于贷款和投资的现金流,这无疑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执行成本和难度。为消除上述局限性,poddar和english1以及欧盟委员会推荐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簿记账户――纳税计算账户(tCa),用以跟踪监测对现金流的计算,并把涉及贷款和存款本金的实际缴税和抵扣推迟到有关交易解除的时候。但是由于该套账户系统很繁琐,不易实施,纳税计算账户的实用性并未经过测试。

三、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对金融服务业征收营业税,但随着我国流转税制改革的深化和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业征收营业税存在明显的重复征税效应,而且难以适应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可借鉴国际经验,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和承受能力考虑逐步对其开征增值税。

关于如何将金融服务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由上述列举的征收模式看,各国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其中欧盟是免税法的代表,对金融中介服务和间接收费的金融服务免收销项税额、同时不允许抵扣相应的进项税额。但是由于金融服务业缴纳的营业税占我国营业税总额的比例较大,若采用欧盟模式对这部分收入整体免税,显然将超出财政承受能力,而且也并未解决增值税抵扣链条断裂的问题。零税率可以解决层叠式问题,但将促使消费者相对于其他产品更偏爱金融服务,有违税收中性原则,对财政收入影响更大。

对于金融服务业增值税处理,我国需要在增强增值税制度的效率和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受其行业性质影响,金融服务业对微小的利差反应是极其灵敏的,金融服务业税制的变动必然导致资金大规模变动,并有可能对金融业在的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注释

{1}Satyapoddarandmorleyenglish,“taxationofFinancialServiceunderaValue-addedtax:applytheCash-Flowapproach,”nationaltaxJournal,Vol.50,no.1(march1997),pp89-111.

参考文献

[1]增值税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0.

[2]alanJ.auerbachandRogerH.Gordon,taxationofFinancialServicesunderaVat[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92,no.2.

[3]Satyapoddarandmorleyenglish,“taxationofFinancialServiceunderaValue-addedtax:applytheCash-Flowapproach,”[J]nationaltaxJournal,Vol.50,no.1(march1997),pp89-111.

[4]侯珏,各国金融业的增值税比较与借鉴[J].涉外税务,2002(8):33-36.

直接融资特征篇4

上海金融业的税收政策主要是由我国中央政府决定的。而我国银行业现行税收体系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确立的,期间虽经几次调整,但其基本格局没有大的变化。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金融业的税收政策存在以下问题:

(一)个人所得税税制不合理

上海的个人所得税总体上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一方面,我国将个人因任职、受雇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和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另一方面,我国对个人从境内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可暂减按50%计入个人应纳税所得额,对境内上市公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单位转让所得暂免征个人所得税。同为个人取得的非勤劳所得,有的征税,有的减轻课税或免税,有失税收垂直公平原则,有碍所得税再分配作用的发挥。这将至少从两个方面对金融、保险、证券活动产生影响:一是总体税负水平偏高时,直接减少储蓄和投资的数量和欲望;二是从金融、保险、证券业储蓄和投资获利的比重下降,降低了金融、保险、证券业储蓄和投资的吸引力。与香港相比,上海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偏高,而且是分项征收,税前扣除项目少,扣除标准偏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在费用扣除标准的设计上,未能充分考虑纳税人的个体差异、纳税能力以及纳税人的住房、养老、失业和赡养人口的多寡、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年龄大小、子女教育等因素,对净所得征税的特征表现不明显。综观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制,像我国这样费用扣除不考虑家庭支出的制度是较为少见的。

(二)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偏重

据上海市的统计,全市内资金融企业的平均实际税率高于其他内资企业的平均实际税率14.2个百分点,个别银行的税率高达50%左右。外资金融企业税负率高于其他外资企业税负率3.6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内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为25%后,还是高于香港16.5%的税率。由于中国税制以流转税为主体,同样的所得税税率给企业带来的综合税收负担已经偏重,而我国银行业的呆账准备金计提标准过高、呆账损失审批过严等问题尚未解决,呆账损失、足额的呆账准备金难以在税前扣除,从而增加了金融企业所得税税负。在此情况下,若不采用较低的所得税税率,必然导致企业总体税负过重,缺乏竞争力(辛浩等,2007;刘馨颖,2011)。

二、对上海金融业税收激励的政策建议

上海作为人民币金融中心,正在进一步朝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方向努力,设计一个合理的税收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正在崛起的国际金融中心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为金融行业提供特殊的税收优惠是十分关键的。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除了伦敦、纽约、日本、法兰克福等传统国际金融中心以外,在资金、监管及人才方面的便利使得一批小型的税收天堂,如泽西岛、开曼群岛等,在竞争力方面已经超过了上海等大城市。因此,与各国不断调低金融行业税收的实践相比,中国内地金融行业的税收制度调整还比较缓慢,金融行业的其他税收负担也相对较重。因此,上海要真正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调整金融行业的税收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一)在所得税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

改变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模式,实行国际通行的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以综合征收为主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其中,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生产、经营所得等主要项目实行综合征收,按月(次)预征,年终汇算清缴。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适当提高纳税人的基本扣除额,增设赡养人口和老人、儿童、残疾人等扣除项目,调整住房和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扣除项目,按照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合理制定并适时调整相应的扣除标准。允许资本损失从资本利得中扣除,但是扣除额不得超过当期的资本利得,扣除不完的部分可以从以后的资本利得中扣除。适当降低税率,近期可以考虑将工资、薪金所得的最高税率降为40%。

(二)改革金融业营业税的征收方式并适当降低税率

目前我国内地金融业的间接税采用的是营业税而不是增值税,而且营业税的税基是银行的贷款利息和收费等收入,而不是针对银行的经营利润等收入征收。这使得银行业的间接税负担相对较重。这一制度不仅无法与香港等不征间接税的城市相比,而且也比大多数有间接税的金融中心要落后,成为影响上海金融中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银行业营业税税率在目前5%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降低。由于各银行总行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属于中心财政收入,为了不大幅度减少中心财政收入,可以逐年降低营业税税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直到营业税税率降至2%或更低。这样可以提高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补充资本金,提高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此外,为了和外资银行在同等条件下竞争,建议取消内资银行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三)争取降低或取消金融行业印花税

目前我国金融业缴纳的印花税可以分为贷款合同印花税、房产合同印花税和股票交易印花税等。虽然印花税的税率较其他税种低,但是从贷方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借方的贷款成本的角度来看,印花税也占有一定的比重。目前,很多国家都取消或降低了证券交易的印花税。相对而言,我国内地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相对较高,而且不稳定,调整十分频繁。这几种印花税叠加后,加重了金融企业的流转税负担,应该适当降低或者予以取消。

直接融资特征篇5

如果你知道一个陌生人的消费习惯、品味习性,大概不会介意借钱给他,因为互联网留下了这个人生活与工作细节的所有记录。

只对小微世界感兴趣的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筹)去掉了“筹”字,变身蚂蚁金融服务集团,“芝麻信用”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阿里金融不“筹”了,但互联网金融生态的恶化逾发让监管层犯“愁”。

“前海征信中心目前正在筹建,放在平安金融科技公司名下。”10月22日,一位平安公司内部人士称。

据央行接近人士透露,首批个人征信牌照已获得央行批准,但尚未公布。诸如芝麻、平安前海征信等可能拔得头筹,获征信牌照。

揭秘个人征信

“芝麻信用”们可以怎样调查陌生人?

这看起来像个谜。但不难理解。按照阿里小微金服品牌与公众沟通部公关专家葛瑞超的话说,阿里金融的构想是创办一个纯网络银行,基本原理是利用十几年来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积累的庞大数据,还原个体消费者及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并据此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

于2014年6月11日更名之后的蚂蚁金融,经营范围包括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信息技术服务外包,金融业务流程外包等。而“芝麻信用”大数据项目是蚂蚁金融的最新玩法,其设想是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阿里蚂蚁金融服务集团董事长兼Ceo彭蕾给信用贴上财富的标签。她说,信用等于财富,金融面前人人平等。传统金融因种种原因做不到,现在互联网金融可以做到。

由此,也许可以从阿里小贷为保障上述产品线形成的分层次、内外有机联动的征信体系看出芝麻信用调查陌生人的线索。

阿里小贷分层次体现在针对不同客户群定制征信体系。由于业务经营全过程均在阿里系平台上完成,已形成闭环,其经营状况、商家信息登记、与客户的互动信息等已十分详尽,因此其信用评级主要基于阿里体系各平台的信息,而央行征信数据则为辅。

芝麻信用们的机会来了

现在,又掌舵又划桨、纠结的央妈终于“松口”,允许征信市场多元化。上述央行接近人士称,首批个人征信机构牌照已经获央行批准,尚未公告,但很快会下发。其实,这是一个涉及5亿人的征信生态体系建设,也是事关信贷资源配置改良的系统工程。于是乎,其中的大商机亦悄然而至。

一位地方央行人士解释,决策层的心态的确很复杂,但这又是不可逆转的大势。只有与银行发生了信贷关系的个人或企业才能进入央行的征信系统;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数据远远不够。

这位地方央行人士认为向市场放开个人征信牌照无疑是利好。央行征信管理与征信业务最早混一起,特别是省级以下均没有分开,等于是又掌舵又划桨。

而随着征信市场空间的进一步打开,专家预测仅个人征信市场的收入有望达到1000亿元左右。届时,不同的征信机构将在产业链上扮演不同角色,各自寻找自己擅长的利基市场。

当然,“征信市场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构建以央行征信系统为主,市场化征信机构为辅,但商业化需求起主导作用的征信体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他认为,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积累数据很多,有优势做征信。像芝麻有海量客户与数据,包括大数据处理的云计算等。“解决征信问题对小微信贷业务有支撑作用,且减少不良率。互联网金融代表着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

央妈的烦恼

不是吗?看一看央妈是否还在犯愁。又是一轮定向宽松,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利率已经很低了,但贷款利率还是居高不下。

贷款利率缘何下不来?招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的逻辑是:客户的贷款需求依然很高;随着银行风险偏好的提高,贷款利率中隐含的风险溢价也在上升;包括已有政策效果传导至贷款利率,需假以时日等。

其实,症结在于“因为风险一直在溢价。对放贷人来说,看不清风险的情况下,要么不借,要么开出近乎‘高利贷’的利息。”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直言,她解释,征信体系不完善,导致信用利差虚高,这才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金融的本质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而信用的基础是信息。”浙江省国际金融学会会长浙江大学金融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金雪军称,中小微企业为什么融资难?主要问题出在信息不对称。而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正好为金融业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

不过,监管层中也有反对声音。一位央行接近人士称,电商提供的数据并不完整,不足以支撑信贷发放的条件要求;不能夸大电商的大数据。但这位人士从未上网购物,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或有偏差。

林采宜主张参考“英美模式”。像英美个人征信市场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在于市场化运作,从而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建议市场化征信机构依托不同的数据资源和行业特性,发展特色各异的征信产品和征信服务,和央行征信体系共同构成立体的、全息化的社会征信体系。

不介意把钱借给陌生人的林采宜认为互联网数据最为真实、接地气,互联网征信服务甚至是未来金融的核心。

因为在社会化商业时代,用户以网的形式存在。现实中人的生活、人的关系完整呈现在网络上,对信息沟通和关系建立带来变革。

美国个人征信体系发展的成功经验

大约在100多年以前,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消费信贷首先产生在美国,其早期的主要形式是赊销。最初,美国的赊销商仪在各自熟悉的客户群中开展业务,随着市场的扩大,赊销商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开始将业务扩展到不熟悉的客户群。此时,赊销商为了保证其对客户信用水平判断的准确性,防范信用风险,产生了共享彼此消费者信息的需求,于是,独立、公正的第三者――个人征信机构应运而生。

美国成熟的个人征信行业是以利益导向为核心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个人征信市场的启动和认可完全依靠市场经济的法则和运作机制,个人征信机构在法律框架内主要依靠自我管理发展壮大。

直接融资特征篇6

一、对我国相关经济环境的考察

“经济环境因素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对会计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管理体制、企业资金来源和市场等三个方面”(梁爽,2005)。我们认为,总体上讲,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基本上可以决定一个国家主要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征,从而为会计应该“为谁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即会计目标的定位问题提供依据。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经济因素的考察,研究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征,从而定位我国的会计目标。

(一)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考察

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征将从宏观上影响我国主要会计信息需求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是与特定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冯淑萍,2002)。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实行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所有制结构,但到目前为止,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经济管理体制上,我国一直奉行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管理相结合的体制,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机制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国家各职能部门在国民经济管理发展中,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参与国民经济的调控和发展。比如,目前我们在价格管理、证券市场、产权市场、外汇市场以及国民经济中的一些重要产业部门等多方面,政府仍然在进行着直接的干预。从企业角度看,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需要按照国家规定向政府有关监管部门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税务局、证监会等。在中国,由于国家仍然是企业重要的投资者,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担负着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保护国家相关税费的稳定增长的重要任务,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仍然是企业会计信息主要的和直接的需求者。

(二)对我国证券市场的考察

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证券市场上投资人构成及特征,也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会计目标的导向,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目标的导向。我国自1990年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每年上市公司的数量、股票市值和投资开户的数量都在稳步增长。十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仅在1994—2000的几年中,证券市场的融资额就增长了近15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也由1.38%增长到11.23%(谢百三等,2003)。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股权集中程度较高,多数股份不能流通;机构投资者比例较小,个人投资者比例较大。因此,会计信息的重大需求者为非流通股的持有者,比例较低的职业投资者主要表现为业务素质较低的个人投资者。

(三)对资金来源的考察

企业的资本主要来源于权益性资本和债权性资本,不论是资本所有者还是债权人都是企业会计信息的直接需求者,研究会计目标的定位,不能忽视任何重要一方的利益。

1.对权益性资本的考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已经被打破,形成了国家、集体、私人、股份制、外资等多种组织形式的企业。据世界银行所属国际金融公司估算,在1998年中国GDp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比重中,国有为37%,集体为12%,私营为24%,外资为6%,股份制为3%,农户为18%。从1998年的情况看,股份制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大约只占GDp的3%,国有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大约占GDp的37%,非国有经济(集体、私营、外商、港澳台投资及其他投资等)所创造的价值大约占GDp的60%。到2001年,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增加到63.37%①。2002年,国家统计年鉴专门对工业企业各种组织形式企业的数量和产值情况作了统计。该统计显示,在2001年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独资企业创造的价值占22%,股份有限公司占13%,股份制以外的非国有经济占65%。以上数据说明,目前在我国,国有经济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有及独资企业仍然是各类组织形式企业之首,国有资本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权益资本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集体、私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显然也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来自于证券市场上职业投资者的权益性资本比国有资本和其他非国有资本的合计数小得多。应该说,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权益性资本主要来自于国家以及集体、私人、外商等职业投资人以外的管理型投资人。

2.对债权性资本的考察

直接融资特征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指借助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型金融模式。

从广义上讲,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

从狭义上讲,互联网金融则应该定义在跟货币的信用化流通相关层面,也就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统一;信息处理和风险评估通过网络化方式进行,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等上的非常低,可以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可以达到与现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大幅减少交易成本。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现在金融业的分工和专业化被大大淡化了,被互联网及其相关软件技术替代了;企业家、普通百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金融交易,风险定价、期限匹配等复杂交易都会大大简化、易于操作;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互联网金融市场交易所引致出的巨大效益更加普惠于普通老百姓。这也是一种更为民主化,而不是少数专业精英控制的金融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对比

传统金融模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基本的功能是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配比通过两类中介进行:一类是银行,对应间接融资模式;另一类是股票和债券市场,对应着间接融资模式。这两类融资模式对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但也产生了很大的交易成本,直接体现为银行和券商的利益。

互联网金融模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将会对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将出现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都不起作用,贷款、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市场充分有效,接近无金融中介状态。

在信息处理方面:传统金融信息处理困难而且成本很高,而互联网金融就相对容易而且信息处理成本低。

在风险评估方面:传统金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互联网金融数据丰富、完善。

在资金供求方面:传统金融是通过银行与券商中介期限和数量的匹配,而互联网金融是资金需求方与供应者之间自己的解决。

在支付方面:传统金融通过银行支付,而互联网金融是通过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的统一进行支付。

在成本方面:传统金融交易成本极高,而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市场运行互联网化,交易成本较少。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互联网金融涵盖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络借贷、众筹和第三方金融平台六种模式。

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模式是指各大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通过建立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平台实现网上转账、网上投资理财、网上资金借贷、网上证券和保险交易及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等传统金融业务的模式;

第三方支付模式指的是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由与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解除买卖双方的信心不对称问题而为双方提供支付服务的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是指依托电子商务交易产生的海量的、非结构化的数据,通过专业化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为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模式;p2p网络借贷模式指的是资金供求双方直接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的模式;众筹模式是指资金需求者在互联网上展示创意和项目,并提供回报、筹集资金的模式;

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模式指的是建立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销售金融产品或为销售金融产品提供服务的模式。

四、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去中介化特征。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平等、开放、共享、自由选择和去中心化。互联网金融不仅体现了互联网精神,也体现了普通大众和平台模式对金融的参与。那些以往只有通过中介机构在能完成的金融交易,通过互联网平台瞬间即可完成交易。互联网金融不仅弱化了专业要求,也简化了交易和分工,结果是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

信息有效性特征。传统金融天然的无法消除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互联网金融却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甚至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具有很强的信息创造功能,提高了金融信息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必须公开交易双方的信息才能完成交易,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对于金融消费者来说,道德风险大大降低。

利基市场特征。所谓的利基市场也被称为缝隙市场和针尖市场,他的本意是小众市场。互联网金融所提供和满足的正式传统金融无法覆盖的碎片化需求,因此具有利基市场的长尾需求特征。

可获得性特征。互联网金融弥补了传统金融的不足,拓展了传统金融模式下的市场边界。首先,通过互联网平成的交易节约了交易双方的信息成本、搜寻成本和合约成本,因此,互联网金融降低了金融消费者的综合成本和机构运营成本;其次,由于互联网金融采用水平分工模式,互联网金融机构没有复杂的机构设置,决策灵活有效,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金融的低效率问题。可获得性是普惠金融的本质,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具有普惠金融特征。

五、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是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和互联网金融软硬件系统等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信用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还存在着密钥管理和加密技术不完善、tCp/ip协议安全性较差等缺陷,加之网络通讯系统具有的开放式特点造成的其易遭受计算机病毒和电脑黑客攻击的问题,都易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金融交易带来较大的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制约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和稳定的发展。特别是2013年以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其监管体系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例如,当前我国出现了因对银行主导型的网络融资监管过度、对非银行主导型的网络融资监管者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商业银行贷款无法创新、大量的非银行网络融资风险巨大的问题等等。

总之,互联网金融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之上发展越来越完善,补充原传统金融的不足,扩大金融业务范围,增加金融企业营销渠道,方便客户资金融通办理各项业务,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互联网金融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平台,其发展方向令人期待。(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姚文平.《互联网金融》.中信出版社

直接融资特征篇8

【关键词】旅游景点;项目融资;融资模式;bot

旅游业是高投人、高产出、就业容量大,对区域经济拉动较大的产业。景点则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同涉外饭店业、旅行社业共同构成旅游业的三大核心产业。

根据英斯基普分类方法,景点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人造的景点和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景点建造和经营的代价十分昂贵,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是资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项目融资也便成为景点成功开发的先决条件。

一、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内涵及其现存问题

所谓项目融资即“实施工程项目的企业(或称投资者)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的手段取得这些资金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旅游企业不断将自己内部融通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是旅游企业吸引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使之转化为对企业的投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因此也成为旅游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

外源融资通常是通过金融媒介机制的作用实现的。旅游企业既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也可以向金融中介机构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从而相应形成了旅游企业的两种基本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九五”时期以前,我国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较为松散,国内筹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等资金渠道,即传统体制下单一的财政主导型融资和转轨体制下集中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如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进行项目融资等,即依靠资本市场的证券融资方式。

我国旅游业在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完善融资体制的同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旅游专业融资机构;2.不能有效利用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3.未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4.促进投资的金融政策很少实施;5.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倚重优惠政策,忽略投资环境的综合改善;6.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7.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不能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8.在融资渠道上倚重财政性资金和信贷资金市场,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则不通畅。

二、景点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渠道

因不同类型景点的经营目的不同,景点项目经营者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景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与渠道,从而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景点融资方式

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如各种历史文物、古建筑等。这类景点大都为国家或政府所拥有,通常由国家发挥主导作用,较少利用私有资源。

1.依靠政府财力,直接投资于旅游开发。借鉴国外经验,不少国家的旅游基础设施、城市改造、景区开发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少的一些公共工程,其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应在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通信、能源、大景区建设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筹集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2.利用税收形式为旅游开发广辟资金来源。为了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争取开征旅游资源税或旅游税,这也是地方政府投资旅游业的一项资金来源。开征旅游税在国外早就有先例。如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早已开征了旅游税,由旅游企业,主要是饭店和餐馆代向旅游消费者征收称之为“政府税”的旅游税,税率通常为营业收入额的10%。在美国洛杉矶,市政府规定游客住饭店需交房价的11%作为旅游税,这笔税收收入的91%上缴市财政,作为政府投资业的资金来源;9%返还旅游局,作为旅游局经费。而香港政府则征收房价的3%作为酒店税,主要用于旅游业的发展。靠专项税收来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可以说是许多国家政府筹集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式。当然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企业可免征旅游资源税,或征收之后再按一定比例向企业退税。以旅游资源税而获得的政府收入可用于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这样可为政府投资旅游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渠道。

3.通过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掌握——部分旅游企业的股权(或所有权),以“旅游养旅游”,为旅游开发筹集资金。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目的旅游局都有一些拥有所有权的企业。如新加坡旅游局对圣淘沙岛拥有一定的股权,菲律赛旅游局有直属的马尼拉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等,而泰国旅游局则管理着城市免税店。旅游管理部门从这些企业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于旅游开发。我们可以借鉴新、泰、菲等国的经验,由各地方政府的旅游局投资创办了一部分旅游企业,或是掌握一些旅游企业的股份,通过这种方式把股权收入集中用于政府的旅游开发,做到用旅游养旅游。当然采取这种形式筹集开发资金一定要慎重,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有利时机,使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适当掌握一部分企业股权,同时又要避免管理部门对企业插手过多,造成新的政企不分,影响企业活力。

4.政府应强化旅游营销宣传,争取外界的各种投资。由政府统一出面,集中资金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采取——系列强大攻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客商投资。这种政府的统一运作是分散的企业促销活动所不能比的。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不少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如印尼巴厘岛、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前者部分开发资金由世界银行提供,后者部分资金来源于国际美洲开发银行;而多米尼加的斯拉塔港度假区则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了一些旅游研究项目,并得到世行的贷款。

(二)人造景点融资方式

人造景点是专门为吸引旅游者而建造的景点,如主题公园等。其融资目的与前两类景点大为不同,它更注重投资带来的效益,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1.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直接融资

第一,发行股票。这是一种效率高、额度大、稳定性强的融资途径,可使旅游开发企业在短期内筹集到大量资金,股票筹资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和固定的到期日,股本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利用股票筹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而且利用股票筹资,可以改变西部旅游企业缺乏规模效益、经营过于分散、狭小的弱点。一方面国家应看到旅游开发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消费的拉动作用,优先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在核定股票发行计划中,优先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旅游业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曾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应把旅游企业改制上市同旅游业集团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结合起来,依托旅游业自身的经营优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在旅游开发中,有效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

第二,发行债券。

目前,在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方面,国家已做出尝试,1999年国家已确立发行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企业债券额度,但主要集中于部级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以及西部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将会增加旅游企业债券额度。 第三,股权置换。这主要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由于旅游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一些传统产业上市公司有可能调整经营方向和投资方向,寻找在旅游业发展的机会,而拥有优质旅游项目的旅游公司可能又不具有上市权,这时可与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或资产置换。这方面国内巳有成功案例,如沈阳银基集团以优质旅游资产同st辽物资进行丁成功的资产置换。

2.采用bot模式融资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私人资本的特殊结合方式,是近几年来在项目融资过程中悄然兴起的一种模式,也是政府职能与私人机构功能互补的历史产物,已适应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对基础设施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需要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bot模式是对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汇报、无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典型特性的简要概括。具体而言,即建设——运营——转让,是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类方式,通常是指承建者或发起人(非国有部门,可以是本国的,外国的或联合的企业财团),通过契约从委托人(通常是政府)手中获得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权,成为项目特许专营者,由私人专营者或某国际财团自己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期内经营该设施,在特许期满时,将该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它公共机构。在bot投融资模式的实际运用中,由于基础设施种类、投融资回报方式、项目财产权利形态的不同等因素,已经出现了以下三大变异模式:

(1)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形式:这一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与bot没有不同,仅在项目财产权属关系上强调:项目设施建成后归项目公司所有。

(2)bto(build-transfer-own)形式:这一模式与一般bot模式的不同在于“经营(operate)”和“转让(transfer)”发生了次序上的变化,即在项目设施建成后由政府先行偿还所投入的全部建设费用、取得项目设施所有权,然后按照事先约定由项目公司租赁经营一定年限。

(3)boo(build-own-operate)形式:其意思为某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拥有(所有)、经营。在这一模式中项目公司实际上成为建设、经营某个特定基础设施而不转让项目设施财产权的纯粹的私人公司。其在项目财产所有权上与一般私人公司相同,但在经营权取得、经营方式上与bot模式有相似之处,即项目主办人是在获得政府特许授权、在事先约定经营方式的基础上,从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我国在景区开发实施项目融资过程中可有效利用此几种模式,既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实现优势互补。

3.充分利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广泛筹资

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筹资,实际上是把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起来。如城乡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把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内大中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其它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挂钩,在这种形式中,贫困农民可以用劳动入股代替资本入股,通过劳动积累转化为资本积累,收益后按股分红,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减缓了资金短缺压力。

(三)自然景点融资方式

对于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如森林、海滨等,其筹资主要用于对环境方面的改善,并使游客对景点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由于这类景点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从而造成旅游资源的损毁。

对于此类景点的融资,可融合上述两种景点的融资方式,一方面依赖国家、政府直接拨款或银行贷款,政府管理机构对这类景点可以采取以环境保护措施为主、兼顾投资经营效益目标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在环保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如通过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此外,还可吸引外商来投资。

三、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保障

旅游企业的融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因而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规范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优化资本结构

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对融资活动影响最大的便是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机制的健全、融资结构的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否。资本结构又称融资结构,主要指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特别是负债资金和股权资金的比例关系。我国旅游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而债券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资本结构相反的情况,即股权融资方式相对债券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落后和其他一些现实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开拓直接融资渠道,赋予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联合投资、信托投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增加旅游投资。

(二)开设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随着旅游项目大型化和区域化,旅游业的单体投资规模相应增大。单一的投资商往往难以完成投资活动,通过资本市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将分散资金集中起来,并提高规模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当前,城乡居民存款与日俱增,而存款利率的偏低,刺激了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如果经国家许可,向社会发行基金受益凭证,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将是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产业融资渠道的有效途经。通过旅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规范性运作,投资于旅游项目,不仅为居民个人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国民旅游意识和旅游消费水平,又可有效的解决旅游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

(三)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

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旅游企业融资功能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优化旅游企业的融资结构,必须首先完善资本市场,并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化,改善其资本结构。

(四)逐步建立健全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整个融资体系中,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个别环节特别是产权、股权、各利益团体关系不明、责任不清,无法可依,个别企业为眼前利益盲目开发,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规范景区开发行为。

直接融资特征篇9

【关键词】旅游景点;项目融资;融资模式;Bot

旅游业是高投人、高产出、就业容量大,对区域经济拉动较大的产业。景点则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同涉外饭店业、旅行社业共同构成旅游业的三大核心产业。

根据英斯基普分类方法,景点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人造的景点和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景点建造和经营的代价十分昂贵,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是资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项目融资也便成为景点成功开发的先决条件。

一、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内涵及其现存问题

所谓项目融资即“实施工程项目的企业(或称投资者)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的手段取得这些资金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旅游企业不断将自己内部融通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是旅游企业吸引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使之转化为对企业的投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因此也成为旅游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

外源融资通常是通过金融媒介机制的作用实现的。旅游企业既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也可以向金融中介机构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从而相应形成了旅游企业的两种基本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九五”时期以前,我国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较为松散,国内筹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等资金渠道,即传统体制下单一的财政主导型融资和转轨体制下集中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如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进行项目融资等,即依靠资本市场的证券融资方式。

我国旅游业在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完善融资体制的同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旅游专业融资机构;2.不能有效利用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3.未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4.促进投资的金融政策很少实施;5.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倚重优惠政策,忽略投资环境的综合改善;6.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7.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不能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8.在融资渠道上倚重财政性资金和信贷资金市场,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则不通畅。

二、景点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渠道

因不同类型景点的经营目的不同,景点项目经营者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景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与渠道,从而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景点融资方式

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如各种历史文物、古建筑等。这类景点大都为国家或政府所拥有,通常由国家发挥主导作用,较少利用私有资源。

1.依靠政府财力,直接投资于旅游开发。借鉴国外经验,不少国家的旅游基础设施、城市改造、景区开发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少的一些公共工程,其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应在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通信、能源、大景区建设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筹集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2.利用税收形式为旅游开发广辟资金来源。为了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争取开征旅游资源税或旅游税,这也是地方政府投资旅游业的一项资金来源。开征旅游税在国外早就有先例。如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早已开征了旅游税,由旅游企业,主要是饭店和餐馆代向旅游消费者征收称之为“政府税”的旅游税,税率通常为营业收入额的10%。在美国洛杉矶,市政府规定游客住饭店需交房价的11%作为旅游税,这笔税收收入的91%上缴市财政,作为政府投资业的资金来源;9%返还旅游局,作为旅游局经费。而香港政府则征收房价的3%作为酒店税,主要用于旅游业的发展。靠专项税收来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可以说是许多国家政府筹集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式。当然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企业可免征旅游资源税,或征收之后再按一定比例向企业退税。以旅游资源税而获得的政府收入可用于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这样可为政府投资旅游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渠道。

3.通过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掌握——部分旅游企业的股权(或所有权),以“旅游养旅游”,为旅游开发筹集资金。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目的旅游局都有一些拥有所有权的企业。如新加坡旅游局对圣淘沙岛拥有一定的股权,菲律赛旅游局有直属的马尼拉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等,而泰国旅游局则管理着城市免税店。旅游管理部门从这些企业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于旅游开发。我们可以借鉴新、泰、菲等国的经验,由各地方政府的旅游局投资创办了一部分旅游企业,或是掌握一些旅游企业的股份,通过这种方式把股权收入集中用于政府的旅游开发,做到用旅游养旅游。当然采取这种形式筹集开发资金一定要慎重,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有利时机,使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适当掌握一部分企业股权,同时又要避免管理部门对企业插手过多,造成新的政企不分,影响企业活力。

4.政府应强化旅游营销宣传,争取外界的各种投资。由政府统一出面,集中资金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采取——系列强大攻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客商投资。这种政府的统一运作是分散的企业促销活动所不能比的。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不少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如印尼巴厘岛、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前者部分开发资金由世界银行提供,后者部分资金来源于国际美洲开发银行;而多米尼加的斯拉塔港度假区则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了一些旅游研究项目,并得到世行的贷款。

(二)人造景点融资方式

人造景点是专门为吸引旅游者而建造的景点,如主题公园等。其融资目的与前两类景点大为不同,它更注重投资带来的效益,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1.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直接融资

第一,发行股票。这是一种效率高、额度大、稳定性强的融资途径,可使旅游开发企业在短期内筹集到大量资金,股票筹资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和固定的到期日,股本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利用股票筹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而且利用股票筹资,可以改变西部旅游企业缺乏规模效益、经营过于分散、狭小的弱点。一方面国家应看到旅游开发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消费的拉动作用,优先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在核定股票发行计划中,优先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旅游业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曾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应把旅游企业改制上市同旅游业集团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结合起来,依托旅游业自身的经营优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在旅游开发中,有效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

第二,发行债券。目前,在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方面,国家已做出尝试,1999年国家已确立发行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企业债券额度,但主要集中于部级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以及西部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将会增加旅游企业债券额度。第三,股权置换。这主要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由于旅游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一些传统产业上市公司有可能调整经营方向和投资方向,寻找在旅游业发展的机会,而拥有优质旅游项目的旅游公司可能又不具有上市权,这时可与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或资产置换。这方面国内巳有成功案例,如沈阳银基集团以优质旅游资产同St辽物资进行丁成功的资产置换。

2.采用Bot模式融资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私人资本的特殊结合方式,是近几年来在项目融资过程中悄然兴起的一种模式,也是政府职能与私人机构功能互补的历史产物,已适应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对基础设施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需要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Bot模式是对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汇报、无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典型特性的简要概括。具体而言,即建设——运营——转让,是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类方式,通常是指承建者或发起人(非国有部门,可以是本国的,外国的或联合的企业财团),通过契约从委托人(通常是政府)手中获得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权,成为项目特许专营者,由私人专营者或某国际财团自己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期内经营该设施,在特许期满时,将该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它公共机构。在Bot投融资模式的实际运用中,由于基础设施种类、投融资回报方式、项目财产权利形态的不同等因素,已经出现了以下三大变异模式:

(1)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形式:这一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与Bot没有不同,仅在项目财产权属关系上强调:项目设施建成后归项目公司所有。

(2)Bto(Build-transfer-own)形式:这一模式与一般Bot模式的不同在于“经营(operate)”和“转让(transfer)”发生了次序上的变化,即在项目设施建成后由政府先行偿还所投入的全部建设费用、取得项目设施所有权,然后按照事先约定由项目公司租赁经营一定年限。

(3)Boo(Build-own-operate)形式:其意思为某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拥有(所有)、经营。在这一模式中项目公司实际上成为建设、经营某个特定基础设施而不转让项目设施财产权的纯粹的私人公司。其在项目财产所有权上与一般私人公司相同,但在经营权取得、经营方式上与Bot模式有相似之处,即项目主办人是在获得政府特许授权、在事先约定经营方式的基础上,从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我国在景区开发实施项目融资过程中可有效利用此几种模式,既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实现优势互补。

3.充分利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广泛筹资

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筹资,实际上是把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起来。如城乡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把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内大中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其它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挂钩,在这种形式中,贫困农民可以用劳动入股代替资本入股,通过劳动积累转化为资本积累,收益后按股分红,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减缓了资金短缺压力

(三)自然景点融资方式

对于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如森林、海滨等,其筹资主要用于对环境方面的改善,并使游客对景点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由于这类景点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从而造成旅游资源的损毁。

对于此类景点的融资,可融合上述两种景点的融资方式,一方面依赖国家、政府直接拨款或银行贷款,政府管理机构对这类景点可以采取以环境保护措施为主、兼顾投资经营效益目标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在环保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如通过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此外,还可吸引外商来投资。

三、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保障

旅游企业的融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因而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规范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优化资本结构

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对融资活动影响最大的便是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机制的健全、融资结构的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否。资本结构又称融资结构,主要指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特别是负债资金和股权资金的比例关系。我国旅游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而债券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资本结构相反的情况,即股权融资方式相对债券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落后和其他一些现实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开拓直接融资渠道,赋予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联合投资、信托投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增加旅游投资。

(二)开设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随着旅游项目大型化和区域化,旅游业的单体投资规模相应增大。单一的投资商往往难以完成投资活动,通过资本市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将分散资金集中起来,并提高规模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当前,城乡居民存款与日俱增,而存款利率的偏低,刺激了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如果经国家许可,向社会发行基金受益凭证,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将是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产业融资渠道的有效途经。通过旅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规范性运作,投资于旅游项目,不仅为居民个人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国民旅游意识和旅游消费水平,又可有效的解决旅游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

(三)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

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旅游企业融资功能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优化旅游企业的融资结构,必须首先完善资本市场,并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化,改善其资本结构。

(四)逐步建立健全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整个融资体系中,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个别环节特别是产权、股权、各利益团体关系不明、责任不清,无法可依,个别企业为眼前利益盲目开发,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规范景区开发行为。

直接融资特征篇10

当前金融税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开征的税种不健全,很多领域没有到位,或界限不清。第二很不规范,不很稳定,减免的情况太多,也不合理。第三尚存在一些特殊问题,如财力的分配干扰影响金融税收。重复征税问题比较普遍。

为此,完善与稳定和税收制度的发展对策应是:

一、进一步明确金融税收政策的指导思想

(1)有利于防范和分散金融风险,健全金融制度,稳定金融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和国际社会接轨,吸收外国金融投资。所谓金融税收是指对金融机构(一是包括除中央银行之外的其他任何银行;二是包括除银行以外,其他诸如信托投资业、融资租凭业、证券业、投资基金业、保险业、金融期货业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又称金融产品)(包括储蓄贷款、票据贴现、信用卡结算、股票、、债券、金银买卖、外汇交易、期权期票等衍生金融)的征税,然而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作用的发挥又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的,金融市场发育的程度和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创新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研究金融税收政策,必须同时研究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把三者联系起来研究,这三者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三大目标。我国的金融税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市场起步与发育兴起与成熟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况的制约,而且金融市场在发育成熟过程中又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金融风险、金融环境,国际金融形势等诸因素的影响,所以金融税收政策必须有利于对这些因素的反映和解决。

(2)有利于密切财税和金融业的相互关系。人们往往只看到政府对金融业征税是一种负担,但是却看不到政府通过税收制度对金融业的影响:第一,税收对金融业起着导向作用。因为税收开征与停征、税收减免、税率的升降对金融业,尤其是对证券业风险性、投机性起着高与低、扩张与抑制的影响,可以增强股民的风险意识和投资意识。第二,税收对金融业起着监控作用。通过税收业务,尤其是税收会计可以对金融业财务会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对金融成本和规模、频率进行监控,有利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和秩序的稳定。第三,通过税收,调节资金合理流向,达到对金融资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第四,通过征收金融业流转税或者财产税可以调节金融业的“价格”和规划预期效益。

(3)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防止税收流失。目前,金融业的税收占财政收入8%,是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如果税收政策适当,税收收入是相当可观的。

二、金融税收的种类和政策取向

(1)从金融的间接税收制度来说,有对金融流通服务业的经营行为的征税,称营业税。从北京市情况看,包括:一般货物和专项外汇货物的营业税;融资租凭业务的营业税;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的营业税;有价证券、金融期货的营业税;金融经济业务的营业税;其他金融机构营业税。金融业的间接税制度其强度已经完全达到极限,不必加大力度。既要继续“放水养鱼”,又要防止“水土流失”。该收的税要收上来。建议把1995年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规定的对金融机构之间往来业务不征营业税的规定就此不再执行,改为征税。理由是:一是按“95规定”,是指金融企业联行,金融企业与人民银行及同行业之间的资金往来不征营业税,后来实际上变成了所有金融机构的业务往来都不征税。二是他们间的资金业务往来是公司企业法人间的关系,是平等主体间的公平竞争关系,不是某公司企业法人的内部关系,应当纳税。三是他们之间的业务量相当可观,甚至是主要业务,占银行全部业务量的70%—80%。四是实行征税后,估计每年可增加税款20亿左右。五是有利于对金融活动的监管。并建议银行内部也就是法人内部之间的业务往来可不征税。至于开征证券交易流转税的问题。目前,我国把有价证券作为一种法定权益证书列入印花税的征税对象的做法,建议改成“证券交易税”。取消或替收印花税,一则名正言顺,二则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意大利、瑞士、西班牙、阿根廷、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也都征收证券交易税(或证券转移税、证券周转税),并都是以证券交易额为基税,而税率一般比较低(如日本从0.1%到3%,比利时股票5.5%,债券1.4%)。三则有利于证券市场公平竞争、合理监管和法治。同时征收证券交易税的国家不再征收印花税了,目前发达国家很少征收证券印花税。而即使少数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国家和地区也不再征收证券交易税,二者只居其一。证券交易税并由卖方交纳税,而证券承销商、证券经纪人、受让人负有代扣代交义务。

(2)从金融的直接税收来说,要加大力度。有居民个人、公司企业金融资本的增益所得税,银行金融业、证券保险业、基金业的所得税。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法人和居民个人股票交易所得税等。有的可以试点,有的可以创造条件,有的需要健全和完善。在淡化金融间接税,待金融业发育起来后,有了收益再征收直接税,这符合金融业的发展要求,又符合金融业的财政观点。首先要完善法人证券交易所得税,对证券交易或转让的增益所得也是一种广义资本所得,对证券资本因买卖而发生的增值所得或资本利得,是由证券资本价格波动的结果。以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为纳税原则,除新加波、马来西亚不征之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都开征了证券交易所得税或资本利得税,我们也应当开征,这对证券业和财政也都有重要意义。由于证券资本的增值包含不可预期所得,包含通货膨胀的因素,它是一种投资承担风险成功的报酬,所以对这种资本增益应给予较宽的优惠,规定适当的免税额或扣除额,可以参照我国目前开征特许权使用费征税的做法。对于买卖国家发行的公债所得可以按实际常规给予免税待遇。对于中长期证券交易所得给予税收优惠,如对卖出持有两年以上的证券所得可以减半或减少一定比例交纳所得税,这些都是可取的,这是对法人证券交易所课税的征收。

关于征收个人股票交易所得税问题。我国现阶段在对个人股民的股票交易不纳税的情况下,用印花税来补充所得税的空白。免收股票交易所得税从宏观上看,有鼓励投资者参与股市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股票市场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可考虑开始试点征收个人股票交易所得税,理由是:一是1994年国家宣布到1998年的股票转让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鼓励了股市发展,保护了股民的积极性。二是股票转让个人所得税,目前还是集中在小部分人身上的一种所得税,对全国经济影响不大,不象银行个人储蓄那样大众化。三是从税源的角度看,个人证券交易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税源。美国证券行业吸引的资金约占全国资金三分之一,银行业占三分之二。这些国家,个人从事股票交易的所得税都是不能免的,只是交纳的方法不同。四是现在我国试点开征对全社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和十分合理的。非金融机构和个人的证券(股票)行为一直免征营业税,促进股市造就出的百万、千万富翁,其股票交易收益如果对所得税不征收,这种影响是负面的。五是征收股民个人股票交易所得税的最大顾虑是影响市场的个人参与。个人股民的资金与银行的个人储蓄有直接联系,个人储蓄多,银行贷款增多,反之,个人股民入市的多了,银行储蓄就要下降,银行工商企业贷款就相应减少。从国家金融市场总额来看,此消彼涨,此涨彼消,只是不同市场不同资金的转换。

关于投资基金的征税问题。投资基金是投资者将资本交给专业金融机构管理并由其投资于有价证券或不动产,以取得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近年来,投资基金在我国有迅速发展,我国第一家基金是1991年10月深圳南方证券公司、交通银行深圳银行发起,南山区政府批准设立的“南山风险投资基金”。近几年我国基金发展较快,主要是封闭型,也有开放型。而封闭型是相对契约型基金而言,比较简单,有一定存续期限,基金收益证券可在市场上交易流通,方便征税。而开放型基金却不同,投资者可以随时增加或减少投资,因而基金财产处于变化中,需要每天计算净资产,这种基金收益证券不能在市场上流通。美国资产基金到1996年2月已超过3万亿美元,与全国银行存款相差无几。香港1996年初基金资产也达942亿美元。我国基金规模小,最大的才5.8亿美元,最小的才100万,只有淄博基金、深圳天骥等20个基金超过1亿。199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证券管理公司的设立必须经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基金设立形式可以是开放式的,也可以是封闭式的。基金的托管人限定为符合一定条件的商业银行。还规定了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基金持有人的权利和义务、基金的投资运作与监督管理、违反这一办法的处罚等。

关于开放型、封闭型基金的课税问题。德国有这方面的规定,例如,依照德国对投资基金的划分为三类。一是公开基金在德国联邦银行监管局注册的,公开分配,履行公众要求的基金,是履行纳税义务。二是半公开基金即没有在德国注册,但委派了德国纳税人,并提供有关纳税资料,正当证据备案。三是封闭型的其他外国基金,实行部分一次总值征税法。

关于开征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问题。我们认为,改变目前利息所得税的免税条款实行限额征收。《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对个人的储蓄存款利息,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免征所得税。这一规定在维护个人及家庭的生计和国家财政方面起着一定作用。但从当前形势看,这一规定给有资产的人提供一条合法避税的道路。因此,有学者主张,对个人购买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的利息征收预提税。对此,我们认为,鉴于取得这些利息既有富人又有穷人,若一律取消免税规定恐怕难免矫枉过正。我们建议,应对个人的免税储蓄存款总额和国债等的免税(国债免税有国际惯例)购买总额作出规定,个人存款或购买国债等总额超过法定金额就对其超额部分利息应征预提税。

三、改善金融税收的征管方式,加强银行与税收的配合

(1)关于金融税收的税收方式改革和完善的问题。所得税可考虑由各总行汇总交纳改为就地交纳。理由可防止税收流失。(2)银行切实履行“征管法”规定的问题。如税务登记中要求纳税企业如实填写开户银行及帐号,提供银行帐号证明。但如今一个企业几个银行帐户。再如,税收保全措施中规定:税务机关可以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纳税人的金融相当于应当纳税的存款。对纳税人期限期满仍未缴税的税务机关可以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从其暂停支付的款项中扣缴税款。税务机关可以采取的强制执行措施中规定:税务机关可以书面通知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有人说这破坏了银行为储蓄户保密的原则和义务,我们认为,征税是国家行为,重于储户的个人行为,并且必须了解纳税人存款全部。还有,税务机关有权依法检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帐户,有权依法检查纳税人的储蓄存款,所属储蓄所应提供资料。企业破产法规定:对企业破产财产的偿还顺序,支付破产企业职工工资,所欠税款先于清偿破产债权(包括银行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