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十篇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十篇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3:54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篇1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它是化合物;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分解讲解

化学概念是初中化学的基础。很多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停留在感性层面,只有加强对概念的学习才能使学生理解化学研究的物质和化学规律。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概念学习是基石和基础,只有化学概念掌握扎实了,才能更好地、更高效地学习化学知识。因此,对初中化学概念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重视化学概念教学。

一、分解化学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一般情况下,化学概念比较精练,抽象、涉及的知识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教师必须对化学概念进行分解和讲解,找出关键词,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如“溶解度”的概念,因为句子比较长,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将其分解开,找出关键词。首先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其次说明溶剂的量;再次,强调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最后,指出在满足以上条件时,需要溶质的量。这是四个限制条件,必须在满足这四个限制条件的情况下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二、用实验法进行化学概念教学

教师用语言表述化学概念可能对学生来说接受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体验和理解。如关于制氧器的实验,要引入催化剂的概念。教师在实验前,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再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但二氧化锰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这就是二氧化锰的特性,是一种催化剂,此时教师可以引出催化剂的概念,从而使学生对催化剂有更透彻的理解。

三、注意归纳和总结化学概念

教师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归纳和总结。例如:在一章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对这一章所有化学概念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在讲完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之后,可以总结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突出元素在这些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关系。同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概念出一些相关习题,让学生练习和巩固,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提高用化学概念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四、注意化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讲解。学生在理解初中化学概念时,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但是因为学生知识面有限,所以对概念的理解不可能特别深入和全面。例如:燃烧的概念必须强调两点。首先是有可燃物,其次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温度,最后是必须有氧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就是燃烧这一概念的内涵。又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要考虑知识的连贯性,再设计试验进行操作,最后得出凡是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会改变”这一结论,同时可以指出这个概念在高中化学学习时将进一步深入化。

五、利用图表和多媒体分解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的语言表述比较抽象,概括性比较强,有的概念中还有一些隐含条件。因此,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可以设计一些图表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例如:教师在讲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通过形象的声音,色彩和形状帮助学生从感性层面认识这些概念,再通过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化学概念。

六、教学生学会理解记忆

很多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是一种死记硬背的状态,这种记忆不是长期记忆,而且记忆效率比较差,理解记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概念记忆方法,可以防止死记硬背,容易遗忘,不会运用概念的情况。因此,教师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注重理解记忆,分析化学概念,发现化学规律,明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记忆起来更容易一些,这种理解性记忆,一旦记住就不容易忘记,而且可以更好地运用。

七、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

对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化学概念,教师可以列举出来,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对学生来说一目了然,可以正确把握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如关于“冰水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的理解,很多学生会想到是冰和水构成的混合物,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冰水是由同种水分子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因此,教师在讲化学概念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化学概念的实质。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基础,只有将基础打牢固了,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初中化学概念教学,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化学概念教学,确保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准确和透彻,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刘金花.浅谈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技巧[J].学周刊,2013,07:49.

[2]任利忠.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9:120+161.

[3]江金旺.探索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技巧[J].赤子(中旬),2013,08:272.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篇3

关键词:概念要点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学的本质,在整个化学学习中起着指导作用。因此,准确的理解化学概念,对于学好化学尤其重要。然而,因为初中生抽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所以老师讲清概念,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用通俗语言去简化概念

某些概念的表达字数多,不易记忆,对这些概念可通过分析找出它的实质部分,用通俗的语言加以概括理解。使概念形象化、生动化,变难为易。如:“化合反应”用“多变一”概括;“分解反应”用“一变多”概括;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与表现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

二、领会概念的要点

概念教学,要指导学生全面地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应用范畴,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概念分为以下层次进行理解:

①“质量总和”是指反应物,且指完全反应的那部分物质;

②生成物是指反应后生成的所有物质;

③“质量守恒”的实质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再如,剖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分层理解:

①定义的对象是固体物质;

②定义的前提条件是:温度一定;溶剂为100克;溶液是饱和状态(注: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

③定义中规定的单位是克。

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

三、举反例理解概念

一般来说,课本只以正面阐述概念,这无疑是重要的。为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应在正面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逆向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个概念。如,“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可剖析为:

①同种元素里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如氢元素里的氕、氘、氚三种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质子数均为1);钠元素里的钠原子与钠离子的质子数相同(质子数均为11)。

②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氖原子与水分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它不是同种元素。

四、“活化”概念

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加以变式,使概念“活化”,就能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上升一台阶。如:“固体溶解度”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变式理解:①在t℃时,a物质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Sg;②在t℃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Sg;③在t℃时,有Sga物质要制成饱和溶液,需水质量为100g;④在t℃时,在100g水里要配制成a物质的饱和溶液,最少需要a物质的质量为Sg等,通过变式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总之,在进行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关键词语及相关特性,因势利导,克服不利因素,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使化学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中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化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09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篇4

关键词:概念教学;初中数学;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概念教学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通过概念教学可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当中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只有对概念教学的方式进行优化,才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一、当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面临的问题

(1)轻视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调查可看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没有从感性到抽象思维的角度来进行指导,最终导致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教师应该加强对概念教学的引导,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概念教学过程有待完善。当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对数学概念与定义进行简单讲解,简化概念教学的过程。概念讲读后,通过例题讲解的方式传授解题方式,也就是现阶段初中数学通过例题讲解来巩固解题技巧,因此学生在遇到陌生题型时无法对其进行解答。

(3)未将概念教学融会贯通。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将概念融合到一起,没有对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而采用的是独立的概念教学方式。未将概念进行融会贯通,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对概念牢牢掌握,同时也无法将概念与知识体系相融合。

(4)没有分清概念教学主次地位。很多教师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概念的重点进行合理的划分,导致学生对所有的数学概念一视同仁,造成概念知识体系混乱,最终无法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很好的理解,进而无法在解题过程中实际运用。

二、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

(1)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主要可采用剖析概念的方式,理解初中数学所涉及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概念内涵是指对概念本质的揭露,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的外在关系。例如在对“垂线”的概念进行教学时,课本中的定义是:“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教师对概念进行讲解后,可以对其进一步深化,例如要求学生举出垂线的例子,可借助三角尺、书本等来加深对“垂线”定义的理解,同时还可扩充对“垂足”概念的回顾。

(2)促进概念教学过程的完善。在概念教学促进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外界环境来引入数学概念,尽可能通过较容易的方式。对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寻找一些较为直观的教学资料作为辅助,借助一些自然现象来完善概念教学的过程,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可以借助汽车行驶后留下的车轮痕迹来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借助书本、黑板等物体引入直角的概念。

(3)加强对概念的衔接。概念的衔接对概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采用巩固与复习的方式,加强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对概念有着整体化的认知。加强对数学概念的衔接,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可以提升对概念的认知与记忆。较为明显的案例有,在讲解“分式的约分”时,首先需要对分子与分母的概念进行再次讲解,以更好地对分式进行理解。

(4)分清概念教学主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概念。在对概念含义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应该从概念之间的关系入手。例如在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讲解过程中,首先应该分析出“元”与“次”的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才能保证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同时也可为以后学习其他方程的概念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看出数学概念对于数学教学的整体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概念的教学更加重视,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通过完善概念教学过程,加强概念衔接等措施,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以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渊文.浅谈中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技巧[J].文学教育(中),2010(03).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65-1

笔者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已多年,深深感到,初中化学教学必须重视概念教学,这是化学教学的前提,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第一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固然要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倡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等素质的培养,但不可忽视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初中的化学概念教学非常重要,一定要搞好。

一、化学概念的重要性

每一个化学概念,语言都非常严密,它把一种物质或现象的内涵外延都规定得清清楚楚,一丝不落,每一个字都有极其重要的含义。化学概念不但是认识这种事物或现象的最初的符号,而且与这事物或现象有关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化学原理、实验、计算等方面都需要概念来界定或理解。概念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也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认识物质属性极其规律的起点。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化学概念都糊糊涂涂,弄不清楚,那以后的化学学习肯定是一头雾水,进入了迷阵,严重措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影响化学教学质量,学生真正步入化学的殿堂是很难的。

二、做好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措施

1.直观法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形象理解,发展学生抽象思维

初中学生由于思维心理发展不健全,他们的思维还主要以直观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尽量从生活、从身边的具体事物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更应该利用直观的手段,用模型来帮助学生认识。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它们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用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模型结构,从而让学生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同时更要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一些具体的化学变化过程,用模拟手段画出来,可以让化学反应过程清楚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因为化学是一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有很多的知识靠形象思维很难做到,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加强。

2.深入分析化学概念,让学生立体性地理解

如果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化学概念,他们只能死记硬背,这不但对概念的理解过于空洞,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也会不着边际。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并能利用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紧扣概念的每个字眼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全面地理解,不但知一,而且知二,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老师应该从内涵和外延上向学生讲明讲清,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比如,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是二者的根本区别。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只在量上增减或形态变化的是物理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结成冰,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它是化学变化,其实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这就是没有把握二者的根本特征。或者说是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造成的。

在具体概念教学中,老师要对某些化学概念进行全面剖析,把与概念有关的所有的情况一一向学生讲清楚,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应用起来才不会跑偏。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其中“改变”的含义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不变”的含义是指质量与化学性质。很多学生将“改变”只理解为加快,不考虑减慢。将“化学性质”误认为是性质。事实上,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因此,概念中的化学性质不能随便理解为性质。又如,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很多学生错误的理解为氧气,事实上,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意思。

3.对比法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

化学上很多概念具有对立性,教师要充分运用对比手法将二者的概念进行比对,使二者的区别通过对比手法更鲜明更直接,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更全面,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等。用对比手法,不但学生深入理解了各个概念,而且对二个概念的异同都有深入理解,收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运用此法,教师教起也简单,学生学起来也轻松,课堂的知识密度又大,教学效果又好。所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大力运用此法。

4.充分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实验。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对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概念,学生只有多次实验实践,才能对概念有真切的理解,明白概念中的科学含义和科学要求。比如,饱和溶液与未饱和溶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学生才可以体会到概念的含义。溶解度、质量守恒等概念,学生只有亲自做实验,并在实验中亲自体会观察和感受后,才会对概念理解起来容易,或者发现与概念不同的新东西。

5.在实践中巩固化学概念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abstract】thejuniormiddleschoolchemistryisthechemistryelementaryeducation,isinconceptualformationandhavingappliedmoreprotrudingobviousconceptualsignificance.waychemistryteachingthatcandirectonahereaftercrammingupsustainabledevelopmenthavingwhatbehinderedmorebeingfromhavingaffectedastudentstudyingachemistry.themainbodyofabookthemethodbeingthatthebasicconceptteachestothechemistryhastalkedaboutsomesimplecognitions.

【Keywords】Juniormiddleschoolchemistry;thebasicconceptteaches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75-01

在这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化学的基本概念的落实问题上一直在困扰着我。学生如果是靠死记硬背的记忆概念就显得很牵强,而且会使学生有抵触情绪,冲淡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轻松牢记化学的基本概念,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保持着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简单认识。

一、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忽略概念形成的过程,那是对概念的定义进行生搬硬套的传授,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只是学习了一些词语,会背诵概念的词句,在做题时虽然也可以解答习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用概念的规律对习题做出判断,那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构建了概念,那应该叫做一种条件反射。当遇到一些概念的灵活与运用的问题和概念的外延的一些问题上就会显得很被动的。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主建构意义形成概念。

教师应该注重对情景的设置和提出有效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一定的方向对情景进行分析,发现情景中的问题,学生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也就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教师列出几个在四大反应范围内的和不在四大基本反应范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当学生首先按以前的经验给这些反应分类,但当他们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项反应遇到困难时,必然会产生用新的方式去理解这些反应的动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如果发现这些反应其实只有两类,这时学生基本上就形成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内容的认识。此时学生应能对所选择的信息形成概括,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语言,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建构。

二、通过实验渗透概念

初三的化学是启蒙教育,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就这个原因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

三、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对于抽象的概念,在没有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应该应适当的比喻或指导学生自学去获取知识。合适的比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分子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先去想象分子的样子,可以在纸上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分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再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为什么卫生球放久了会慢慢变小?烟雾的扩散等。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去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元素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及原子核的组成,然后在举例出各种元素的原子和同种元素的几种原子,让学生先感受到元素的概念,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抽象出元素的概念。也可采用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再通过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概念。这样,一方面能排除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厌烦情绪,又能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得较准确和深入。避免教师把概念硬灌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记不住、难应用,进而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四、及时总结注意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微妙联系

初学化学的学生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形成的概念模糊,似懂非懂。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中可列举几组实例进行比较教学,在对比中明确它们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如在“元素”和“原子”概念形成之后,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即元素是宏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而原子是微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在元素概念的运用中会更得心应手。

五、深挖概念的内涵

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把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向学生突出讲解,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加强记忆效果。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二字等。学生只有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如在溶液中“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第一,定义的句子比较长,第二,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溶解度概念中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加上关键字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六、通过练习巩固概念,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篇7

一、以实验为引线,导出化学基本概念

实验的本质就是为概念的正确性带来实据,学生学习化学首先接触的就是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急于求成,首先要让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由抽象思维上升到概念思维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时,关键在于做好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三个对照试验,让学生观察到不同的现象,从而感知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最后,水到渠成地总结出“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这样,本来很抽象化的概念通过学生亲自观察与总结,变得很容易理解与掌握了。

二、运用通俗形象的比喻讲解概念

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对概念思维的形成和对要领知识的巩固。有些化学概念很难通过实验来建立,这就得借助于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然后再综合分析引出准确的概念。如学习“元素”这一概念时,许多学生对“总称”难以理解,更难理解元素只有种类之分而无个数之分的意义。因此,常有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的说法,而这种说法又恰恰是错误的。如运用比喻:元素比喻为人类,而原子就如一个个的人,问题就简化多了。学生对白人、黑人、黄人……都是人是能认识的,对于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都属于人类也是能够理解的,因此,对于“人类”只有种类之分而没有个数的意义联系到“元素”概念,而一个个具体的人:白人、黑人、黄人等,既有种类又有个数的意义,这和原子的意义又是相似的。这样,学生的求知兴趣不但增强了,而且对概念的理解也更加形象深刻。

三、讲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外延则是概念的范围与对象。

讲清楚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方法,应该是启发学生抓住概念表述中的关键字词。如在讲解“分子”这一概念时教师应该强调“化学性质”和“一种”等关键字词,分子的概念才具特色。如将分子概念要领中的“化学性质”简化为“性质”或删去“一种”两字,分子的概念不是面目全非就是范围大了。又如,对于“溶液”的概念中关于“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这里的“物质”并没有指明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更没有指明是“水”等,也就是说“物质”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固体或气体,其实溶液是广泛的,如“空气”和“各种合金”等也是溶液,只不过我们通常所指的是在液体中所形成的溶液,而概念要求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属溶液。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引导到位,以免学生对概念造成误解。

四、注意概念的发展变化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客观事物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避免教学上的前后矛盾,防止绝对化,教师必须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例如,对于“燃烧”的定义,初中化学教材指出:可燃物与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但教材后面的章节里有这样一例:“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据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明确“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不至于使学生误认为只有在氧气参加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五、运用比较法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一些学生对概念的模糊认识,可举例进行分析,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一步。如在讲述“氧化物”时,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含氧的物质就是氧化物”的错误认识,教师可有意列出之类物质的化学式:o2、p2o5、Kmno4、mno2、KClo3、Fe3o4、p2o5等,要求学生判断谁是单质,谁是氧化物,谁是化合物,进一步加以区别,加深对具体概念的理解。

六、突出概念的要点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如在讲解溶解度的概念时,教师应强调溶解度有“四要素”:一是温度一定,二是100克溶剂里,三是达到饱和状态,四是溶解度的单位是克。这样,学生在实际运用溶解度定义时才能深入浅出地领会其实际含义。如在讲解初中化学里四大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时,教师更应注意强调它们的要点,并进行比较区别对待。

七、利用恰当的非文字语言讲清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如在讲解初中化学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时,化合反应表示为:a+B=C;分解反应表示为:a=B+C;置换反应表示为:a+BC=aC+B;复分解反应:aB+CD=aD+BC。并且对每个反应类型举例探讨,让学生搞清楚为止。又如在讲解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时,教材里面采用的是微观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接受的,学生对于宏观的物质是很容易理解的,可对于在溶液里面成为离子的形式不太好接受,所以,课堂上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给他们,帮助他们理解与掌握。所以,有时候我们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清晰的东西,变换一下方式会有很好效果。

八、注意加强新旧概念的联系

如九年级化学上册内容里学到“氧化反应”的概念时,是通过木炭、硫、磷、铁丝、蜡烛分别在氧气中的燃烧试验,让学生讨论和总结得出这一概念。其中有不少学生理解为:“氧化反应就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及时更正学生的误解。而在下册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要注意与旧概念的联系,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使新旧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找一些与教材概念同步的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同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篇8

1概念分类

初中化学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涉及到化学概念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将化学概念分为三种。其一,宏观概念:比如,物质变化、质量守衡定律、气体制取等等。其二,微观概念:比如,微观粒子、原子量、化合价等等。其三,符号概念:图像、化学式和各种术语符号。每年在教学前两单元内容时学生都表现出浓厚兴趣,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当教学进行到抽象的微观概念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对不同类型的概念实施相应的手段教学。

2巧妙设计问题形成概念的初步认识

适当的问题设置成为教学突破口,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对概念的建立铺好一步关键的台阶,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设计好问题,为化学概念的出现作铺垫,使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溶解度定义的出现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1、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3、相互转化方法。

3利用化学实验,验证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依托,好多概念的讲述都是用实验来说明的。教师可以灵活应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很直观形象的形成概念。从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教学手段中形成化学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比如:很好的利用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对于第二单元开始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前面的实验观察学生已经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结论与解释———讨论交流。先有师生共同确定实验目的,提出猜想。接着演示红磷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集气瓶内的变化(包括水的变化),给出实验结论。在一个实验完成后,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改进。通过实验最终得出空气成分含量,同时为混合物的概念出现作出铺垫。再如“催化剂”、“溶液”、“溶解度”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初中化学上有很多概念,比较抽象,比如,化合价、原子内部结构等,它们是无法用实验或其它方法验证的化学概念。初中学生,在刚接触化学时很兴奋,通过很多亲手实验后,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可突然接触到这些抽象的概念时,他们就很迷惑,产生失落感,最终造成成绩的下滑。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教学模型、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尽量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看得真切,印象就会深刻,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学得扎实,理解深刻,易于记忆的。比如:化学反应实质概念的分析,我采用了分子结构模型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真正理解分子可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同时拓展分子原子体积大小不能比较的知识,改变学生错误认为分子体积大于原子的想法。

4协作学习、深入剖析

在教学中,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1)教师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去剖析这些关键的字词,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概念,逐步渗透,应用。例如“溶液”概念,作为重点知识,学生往往不能领悟精髓。关键点:溶质的种类、溶质溶剂的确定、均一性和稳定性成立的条件、混合物定义理解。(2)避免概念认识上的错误。例如,在讲解物质的微观构成时,注意区分分子构成、原子构成和离子构成。先将物质进行宏观分类,再进一步理解元素,最终做到微观的理解。特别是关于离子,应该理解除了带电的原子外,带电的原子团也属于离子,并且铵根离子能形成盐类物质。(3)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认知的过程,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教材进行剖析、研讨。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补充知识遗漏的或不够全面的地方,然后加以归纳整理。依靠集体的力量使化学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正确。

5精选习题,巩固理解

化学上很多概念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尽管很多概念,是学生通过亲手实验获得的,但离熟练掌握的程度还有距离,所以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达到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是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习题训练中会应用化学基本概念,从多个角度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对于习题的选择,不能盲目,搞题海战术。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习题量和习题难度。第一步,教师走进题海,学生走出题海。将偏题难题怪题挑选出来,做到事半功倍。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完成习题练习,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激励他取得更理想的成绩。点滴的改变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第二步,教师应弱化课堂教学管理者、传授者的心态将机会留给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可适当进行小比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篇9

【关键词】初中概念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接第96页)工助学岗位数无法完全满足需求,学校会采取岗位面试招聘、勤工助学双选会等形式根据“择优录用”的原则来确定各岗位的参与学生,这就给广大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竞争上岗”的机会,让他们在校园内就体会就业竞争的压力,进而培养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在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以及工作关系中的压力。需要他们去处理和协调,这对锻炼学生在工作中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有利。

3.有助于培养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

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不仅关注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薪水期望值,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也非常重视。而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大多数职业道德教育都是停留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上,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感受。勤工助学作为一种较规范的校内实践活动,不同的岗位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各岗位的负责人会根据参与学生的工作表现,对他们进行考核。同时,每一个岗位都会根据参与人数情况分成若干个小组,每月对各小组工作进行评比和考核。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真正“工作”的感觉,并在参与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为学生日后适应就业岗位提供经验。本次统计数据也证明这一点,85.6%的参与学生认为勤工助学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增强做事的责任心。

理论和实践证明,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应该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勤工助学体系,逐步增加勤工助学工作的技术含量,努力拓宽岗位设置的范围,积极保障相关经费的落实,从而确保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通知[Z].教材[2007]7号.

[2]张艳萍.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构建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2004.7.

[3]孙军.推进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72.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篇10

【关键词】概念;重要;活化

化学概念是用极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相互反应及变化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经过了认真推敲,尤其特定的含义,保证了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学的本质,在整个化学学习中起着指导作用。因此,准确的理解化学概念,对于学好化学尤其重要。然而,因为初中生抽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所以老师讲清概念,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如果是靠死记硬背的记忆概念就显得很牵强,而且会使学生有抵触情绪,冲淡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轻松牢记化学的基本概念,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保持着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简单认识。

一、通俗语言,掌握概念

教学过程忽略概念形成的过程,那是对概念的定义进行生搬硬套的传授,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只是学习了一些词语,会背诵概念的词句,在做题时虽然也可以解答习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用概念的规律对习题做出判断,那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构建了概念,那应该叫做一种条件反射。当遇到一些概念的灵活与运用的问题和概念的外延的一些问题上就会显得很被动的。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主建构意义形成概念。某些概念的表达字数多,不易记忆,对这些概念可通过分析找出它的实质部分,用通俗的语言加以概括理解。使概念形象化、生动化,变难为易。如:“化合反应”用“多变一”概括;“分解反应”用“一变多”概括;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与表现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

二、关键字词,把握概念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单质。(因为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看成化合物(因为由氮气、氧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不同种元素)。

三、重点剖析,理解概念

对于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重点剖析,深入理解,才能提高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溶液”概念要抓住“均一”(指溶液各部分性质一样,溶质质量分数一样)。“稳定”(指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就无沉淀出现,溶液也不会分层,即溶质和溶剂不会发生分离)和“混合物”(指组成溶液的各部分都保持本身的化学性质)三个关键词语才能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又如:“质量守恒定律”,则要抓住“参加”(指已经发生了反应的部分,未反应的部分如过量的,不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在此例),“化学反应”(指质量守恒定律适用的对象,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物质,若物质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其质量关系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生成”(指化学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和“质量总和”,几个词语,深入剖析。同时抓住“两个不变”:①元素(或原子)种类不变,反应前有几种,反应后仍有几种。②各原子的数目不变,反应前为多少个,反应后仍为多少个,就能使“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自如了。

教师应该注重对情景的设置和提出有效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一定的方向对情景进行分析,发现情景中的问题,学生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也就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教师列出几个在四大反应范围内的和不在四大基本反应范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当学生首先按以前的经验给这些反应分类,但当他们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项反应遇到困难时,必然会产生用新的方式去理解这些反应的动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如果发现这些反应其实只有两类,这时学生基本上就形成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内容的认识。此时学生应能对所选择的信息形成概括,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语言,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建构。

四、正反列举,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从正面讲完后,再从反面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如在讲“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就叫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那么含氧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吗?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由此可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模糊不清。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把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向学生突出讲解,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加强记忆效果。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二字等。学生只有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五、变式理解,“活化”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