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诈骗如何处理解决十篇网络诈骗如何处理解决十篇

网络诈骗如何处理解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7:05

网络诈骗如何处理解决篇1

一、电子商务投诉简介

2010年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售后服务专业委员会共受理电子商务有效投诉63245宗,截至2011年1月14日,已处理完成61591宗,有1754宗投诉仍在处理中,投诉解决率为97.38%。

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在投诉中也表现得极为明显。2008年仅受理了6864宗电子商务投诉,2009年增长到23833宗,增长了247.22%。2010年尽管同比增加了39412宗,但因基数较大等原因,仅比2009年增加了165.37%,较2009年的增长率低了81.85%。

二、电子商务投诉构成

电子商务投诉主要包括了网络购物、在线订票、在线支付、网络推广以及域名主机等方面的投诉。网络购物投诉高达47439宗,行业占比高达75.01%,排在首位,其次是在线支付(8.35%)和在线推广(6.14%)。

三、电子商务主要投诉问题

2010年度电子商务投诉的主要问题有:网络诈骗(38.53%)、售后服务不及时(23.25%)、退款不及时(13.32%)、产品质量不佳(10.02%)、送货不及时(8.87%)等。

由于电子商务主要通过网络完成交易,属于非接触易,购买方大都是依赖于商家的宣传和介绍来了解产品,商家若是不诚信,消费者就极易遭遇上述问题。

1、网络购物

网络购物在电子商务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投诉量也居主导地位。投诉人反映的主要问题有网络诈骗、售后欠缺、退款不及时、质量不佳等。

(1)、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是用户反映的最多问题。尽管有不少投诉事后证明是销售商延期发货或者退款不及时等引发的“误会”,并非真正的网络诈骗,但有近40%的投诉人反映网络购物中存在欺诈,反映出目前网络购物行业诚信问题存在缺失,解决刻不容缓。

(2)、售后欠缺

售后服务欠缺一直是网络购物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因国内网商普遍较小,个体网店更是大量存在,部分网商多数重销售轻售后,出现问题后考虑到要花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去解决,能推则推或者置之不理。

(3)、退款不及时

当消费者网购的产品未收到,或者发现质量有问题要求退货退款时,不少网商要么干脆不予理采,要么人间蒸发,有些即使同意退款,也会设置种种障碍,尽量阻止消费者退款。

2、在线支付

在线支付在2010年出现的最大问题便是钓鱼类诈骗,有机构统计表明,全年因网络钓鱼导致国内消费者损失高达数十亿元,问题极为严重,绝对应该引起消费者、支付企业以及网购平台和银行的高度重视。

网络钓鱼目前主要的诈骗方式仍然是发送带有木马病毒的压缩包或支付时发送假支付链接,建议广大消费者在网上支付时一定要仔细核对支付页面的地址,避免错误支付将钱转入骗子账号。

3、在线推广

在线推广目前主要的问题也是网络诈骗。如,一些网店或企业网站希望通过专业推广来提升人气,负责推广的公司或团队在与其签订合同收到款后要么不进行任何推广,要么只是象征性地发几条推广帖子,完全达不到客户想要的效果,众多投诉人认为自己的钱“打了水漂”。

4、在线订票

不出票或取消票、退款不及时、客服热线打不通以及400电话诈骗等是在线订票的热点投诉问题。

从用户反映的情况来看,“不出票或取消票”类投诉有不少与诈骗有关,诈骗分子谎称收到款后会立即出票,当消费者汇款后,诈骗分子会改称忘了打保险费或者所订特价票已销售完毕等为由,要求消费者再次付款,承诺一收到款后会立即出票,且会返还前一次汇款,诈骗分子通过此类连环骗方式,常让受害者损失惨重。

“400电话诈骗”貌似免费电话(实则双方各付一半电话费),加上又是各大知名企业的客服热线,持有“400电话”的订票公司常让消费者误以为是正规企业,拨打电话咨询时,诈骗分子会一步步诱骗消费者落入其早已设下的陷阱中。

5、域名主机问题

用户对域名主机类投诉反映的问题也有不少与诈骗有关。

在2010年受理的域名主机方面的投诉中,3G移动实名类投诉尤其引人关注,此类投诉受害者反映的问题基本上一致,即受害者被某组委会以听专家演讲或商务培训等为名,邀请至当地知名宾馆开会,在所谓的“专家”的大力推荐下,受害者被洗脑,认为可一夜暴富,立即花数万甚至数十万元购买了一个或者几个移动实名,不久,受害者发现这些3G移动实名可能一钱不值,顿感上当。

针对此类投诉纠纷,在此提醒广大网友:投资有风险,投资不熟悉的领域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最好上多上网了解清楚该项目的前景,避免受现场氛围感染而头脑发热急忙投资。另外,在投资之前最好能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天底下真有这等好事,为什么偏偏轮到自己?对方有发大财的机会为何自己不下手?

四、电子商务投诉解决效率

投诉解决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的售后服务情况。投诉解决较快,说明相关企业对售后服务更为重视,反之有关企业的售后服务则不尽如人意。

2010年“3天以内”解决的投诉比重达到46.71%,较2009年提升了11.19%,“4至7天内”解决的比重尽管有所下降,但一周内解决的投诉仍然由2009年的60.75%提升到了2010年的66.87%,增加了6.12%,说明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售后服务了。

不过,由于行业相关企业的良莠不齐,部分企业解决投诉的时间仍然偏长,如“30天以上”解决的比重尽管由2009年的11.59%下降至2010年的7.94%,但仍然有7.94%的投诉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来解决,说明行业的服务仍然有巨大提升空间。

五、电子商务投诉人满意度

在已处理完毕的投诉中,有33817位投诉人主动反馈了对处理结果的满意度情况。

其中有9038位投诉人“非常满意”处理结果,有8654投诉人“基本满意”处理结果,另有16125位投诉人“不满意”处理结果。同比2009年投诉人的满意度有所提升,如2010年“非常满意”的比重提升了2.72%,“基本满意”也提升了4.47%,说明越来越多电子商务企业在解决投诉时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网络诈骗如何处理解决篇2

陈伟才提供的资料显示,据公安部统计,2013年电话诈骗发案30万余起,群众损失100多亿元,比2012年分别上升77%、25%,其中使用网络改号电话作案的占90%以上。在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陈伟才最想表达的其实是――电信运营商在这个“诈骗蛋糕”中获得10%的利益,银行则在这个“蛋糕”中获得3%的利益。

陈伟才认为,解决电话诈骗乱象无非要解决两件事――第一是把虚拟改号的电话拦截下来,不能让这些伪号接通电话用户。第二道“关口”是银行,钱被骗子骗进了账户,不要让骗子取走。银行应该“管好”银行卡,而非无限制地发放银行卡。

电话诈骗团伙如何炼成

跨境电话诈骗犯罪集团的“老大”是团伙总头目,以台湾人为主,一般的组成是“合伙股东”。团伙总头目分别“单联”以下几方:与网络电话技术保障组联系,获得通讯支持;与话务团伙窝点联系,并出资组建;与取款头目联系,监控诈骗款动向;与洗钱组联系,诈骗成功之后立刻获得分成。

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电话诈骗犯罪已演化为3个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产业链,团伙运作变成了体系运作。原来取款的发展坐大为地下钱庄,专门负责替若干个诈骗窝点转取赃款;原来做技术维护的发展坐大为电话线路“供应商”,专门负责租赁服务器,在互联网上搭建诈骗网络平台并与传统通讯网对接,提供任意改号、群呼群叫服务和线路维护,出租给若干个骗子使用;原来拨打诈骗电话的,专司骗术,负责设窝点,拨打电话诱骗百姓上当。也就是说,当前的电话诈骗犯罪一般由3个相对独立的犯罪主体组成,每实施一起诈骗案件都需这3个犯罪主体合作完成。3个团伙之间大多互不见面,以租金、提成等名目的金钱为连接纽带。

几通电话如何骗得受害人转账

为什么人们会将钱转到一个素不相识人的账户?陈伟才例举了目前最普遍的诈骗手法――“邮包涉毒”。诈骗过程大概如下:

事主接到一个固定电话号码呼叫,被告知“你有包裹,但是地址不详,无法送达,如有疑问,请回拨×××号咨询(一般是单号或固定电话号码)。”如果事主回拨,就会与诈骗团伙接上线。

然后,事主会被告知“资料不详,报上姓名以便核对”。接着,下一个话务员拨通事主电话,谎称是警方,称“发现包裹涉毒”。随后,“检察院”、“法院”的电话陆续拨入,最终告诉事主“如果你不是涉毒,就是个人信息被冒用”,以“你的账户已经被犯罪分子操控”等理由,说服事主将钱转到“国家银行管理局有公检法监控的安全账户”。这个“安全账户”,其实就是诈骗团伙收钱的账户。

通过连续五六个不同“角色”的电话接入,并且全部都是显示当地官方号码,事主通过拨打114“核实”之后,信以为真,于是将钱汇入指定的“安全账户”,最终上当受骗。

操办这个流程的是“话务团伙窝点”,这些窝点一般分布在东南亚各地。每个团伙一般由约20人组成,人员全部是团伙头目从中国各省份招聘,并经过统一培训。在每次诈骗中,每个人只扮演一个角色,可谓非常专业。如果事主回拨,会有电话录音自动回复,在通话过程中甚至有“情景配音”,比如如果是“公安”打过来的电话,背景音乐会听到其他“公安”也在打电话“处理警情”。

骗到钱后如何逃避银行冻结

当事主将钱汇到骗子指定的账户之后,骗子是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账户上的钱拿到手的呢?

“你知不知道,现在电话诈骗3分钟钱就能去到美国和台湾。”陈伟才描述诈骗款被取走的“神速”。要完成“快速取钱”,需要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要让洗钱组对“安全账户”的钱进行转账拆分,比如100万元,要拆分成50个账户,每个账户存2万元(因为银行atm机每日取款额度是2万元)。洗钱组一般通过网银完成这些操作。

第二个环节是让“取款团伙”接手将钱取出。一个“有能耐”的团伙可以在1小时内取出2000万元,取款头目下面可能会有10个“车手组”分头作业,每个“车手组”会有若干个车手。台湾街头,团伙里的摩托车手,在各个有中国银联atm机的银行网点前“飞车”取钱。由于每张卡只能取2万元,一个车手一般不能去太多的地方,否则会耽误时间。而且,他们基本只选择摩托车而非汽车等其他交通工具,因为这样才能“足够快”。万一未在规定时间将钱取出,事主报案后账户被冻结,取款团伙是要向团伙总头目赔偿的。

用于转账的银行卡从何而来

无论是诈骗分子向事主指定的“公检法安全账户”,还是取款团伙每次只能取2万元的银行账户,取款的“载体”全部来自中国大陆境内的银行卡。

如果骗取1000万元,需要500万张银行卡才能分拆账户并取出存款。而且取款后的卡一般都作废,这些巨量银联卡从何而来?

据参与侦查过这类案件的警察说,目前这种银行卡办理服务非常成熟。以北京为例,那些聚集在北京电影厂门口的群众演员也是办卡对象,办卡方式有两种:如果是本人自己去办卡再上交给买卡嫌疑人,大概获利200元;如果只是提供身份证需别人代办,收入约50元。

据称,这些提供“身份信息”的群体中,除了群众演员,还包括工地的建筑工人,甚至有大学生。而农村的提供者则更加“简单”,农民直接将身份证卖给收卡人,然后挂失身份证重新补办,收卡人则拿着“别人”的身份证去办卡,而银行对“是否本人来办卡”的识别是有限的。

骗子电话为何显示是“官方电话”

为什么诈骗电话显示出来的会是公检法部门的“官方号码”?

完成这项统筹工作的是“网络电话技术保障组”。这个保障组通过向掌控电话资源的团伙购买或承租电话网络资源,“资源”最初的源头来自运营商,一级运营商一路向下发展至二三四五级运营商甚至个人,最后“保障组”从他们手上购买“资源”,并向话务团伙窝点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撑。

根据公安部门的统计,目前境外改号网络电话进入中国大陆的渠道有3个:

一是通过广州、上海、北京3个国际端口局落地进入我国程控网。如“9・28”专案,专案组共截获2400万条诈骗电话数据。这些改号的网络电话,就是骗子经新加坡电话公司、香港m800公司在广州国际端口局联通公司对接落地。

二是各地电话企业违法开办网络电话业务,将境外改号诈骗电话落地对接进入程控网。如“3・10”专案,专案组截获84万条诈骗电话数据。这些改号的网络电话,都是骗子经广东清远联通公司、广州国际端口局联通公司落地打进百姓家。

三是铁通香港公司非法落地境外改号电话并接入内地程控网。如“10・11”专案,专案组仅半年时间就截获2100万条诈骗电话。这些改号为境内公检法机关号码的网络电话,都是从铁通香港公司落地,通过各地铁通公司进入程控网。

取款团伙取款后如何分赃

整个跨境电话诈骗犯罪集团的利益链是这样的:

第一,话务团伙窝点的话务员收入一般是“底薪加提成”,有说法称是5000元左右的“底薪”,提成则按照“成功率”和诈骗额度等因素进行提成。

第二,洗钱组从“公检法安全账户”取钱后,一般自提5%的利润,然后将剩下的钱“传给”取款团伙。

第三,取款团伙其实要做两件事,一是要准备巨量的银联卡,所以他们会发展“下线”收集银行卡;二是要快速取款,如果取款速度慢,被骗事主报案后账户被冻结,“车手”不但取不出款,甚至有可能被警察逮住。因为风险大,所以回报也高,取款团伙会获得12%的利润。

第四,取款团伙取到“散钱”并且提取“利润”之后,将剩下的赃款重新“化零为整”传到统一账户,回到下一轮的洗钱组手上。洗钱组按此前的分赃方案,将赃款按照比例分别汇入团伙总头目、网络电话技术保障组、网络改号线路提供者的账户,前者占“利润”的40%,后两者则占10%。

(据《南方都市报》)

延伸阅读:近几年三起特大电信诈骗罪

2011年“3・10”特大电信诈骗案

从2010年12月份开始,重庆、陕西、湖南、福建等地相继发生多起数额巨大的电信诈骗案件,台湾也发生多起民众被诈骗案件。警方经过调查,发现了一个涉及两岸和柬埔寨、印尼等国的特大跨境、跨国电信诈骗犯罪集团。2011年3月10日,海峡两岸警方决定共同办案。

后经查明,诈骗犯罪集团幕后组织者在台湾,话务诈骗窝点和转账、洗钱窝点在柬埔寨、印尼等国以及中国广东、重庆等地。2011年6月9日上午,海峡两岸警方与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警方开展统一收网行动,成功摧毁了这个特大跨境、跨国电信诈骗犯罪集团,一举抓获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598名(其中大陆居民186名、台湾居民410名、柬埔寨居民1名、越南居民1名),捣毁诈骗窝点106处,涉案金额7000多万元。

2011年“9・28”特大电信诈骗案

2011年“9・28”系列电信诈骗案由台湾人组织策划,专门针对大陆居民实施诈骗,诈骗电话窝点设在印尼、柬埔寨、菲律宾、越南、泰国、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8国,转取赃款窝点设在中国台湾及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改号平台设在中国山东、福建、广西及台湾,总涉案金额高达2.2亿多元人民币。

2011年9月28日,公安部统一指挥大陆10省区市公安机关,联手台湾警方,与印尼等8国警方采取集中统一行动,成功摧毁了两个特大跨国跨两岸电信诈骗犯罪集团,抓获犯罪嫌疑人828名,其中大陆籍犯罪嫌疑人532名,台湾籍犯罪嫌疑人284名,其他国家犯罪嫌疑人12名;捣毁破获电信诈骗案件1800余起。

2012年“10・11”特大电信诈骗案

2012年10月10日下午1时许,受害人林某伟分别接到自称是“揭阳市公安局、深圳市罗湖公安局、深圳市检察院”的电话,威胁林某伟说其涉嫌诈骗,必须将其账户的钱划到指定的公证处账户自证清白。林某伟自10月10日下午至10月11日上午,共向犯罪嫌疑人指定的账户汇入293万多元。10月11日下午,林某伟报案。

揭阳市公安局榕城分局接警后,迅速成立“10・11”特大电信诈骗案侦破专案组,并将案情汇报揭阳市公安局相关部门,该案也被广东省公安厅列为督办案件。

网络诈骗如何处理解决篇3

今年3月份以来,已有89家招摇撞骗、敲诈勒索网站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协调相关部门依法关闭。四个月时间里有这么多家违法违规网站被依法关闭,这无疑表明了政府坚定不移打击网络诈骗、净化网络环境的决心和意志,顺乎民意,深得民心。

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打击网络犯罪是一项长期任务,关闭一批非法网站只能说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何铲除网络敲诈的滋生土壤、防止非法网站的死灰复燃,则需建立打防并举的长效管理机制,这才是保持网络净土的治本之策。为此,需攥起三位一体的“组合拳”。

首先,政府监管需加快机制化进程。从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算起,我国18年的网络发展史就是一部与非法活动的斗争史,无论是扫黄打非还是打击网络行骗,不乏一波又一波的“专项治理”和“整治风暴”,国家也曾叫停、关闭、取缔不少违法违规网站,但此类问题似乎总难摆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尴尬,如何使网络治理常态化、监管措施机制化,值得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比如,不断升级网络监管法治水平,切实加强网警队伍建设等等。

其次,官方网站要适时“清理门户”。从此次被关闭的非法网站的行骗手段看,他们一是抓住了人们痛恨腐败、惧怕曝光和渴盼维权的普遍心态,以要挟刊载负面新闻行招摇撞骗、敲诈勒索之实;二是假冒国家机关或公益组织的名义,拉大旗作虎皮,狐假虎威。这不仅凸显了公众对正规、官方网站的信任,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正规网站在管理方面的漏洞。因此,整治非法网站,除了政府监管部门的打击处罚外,必须加强官方网站的自律与管理,发挥良币抑制劣币的作用。官方网站不但要自己行得正、做得端,还要睁大警惕的目光,主动及时地发现和拆穿冒牌的“李鬼”。这既有利于自身形象的维护,也为清除网络蛀虫做出了贡献。

其三,网民辨假识骗的能力亟待提升。打击非法网站既需持久战,更需走群众路线,只有构筑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才能保障网络世界的长治久安。政府在对非法网站实施查处和整顿的同时,还需着力提高民众辨假识骗的能力。要及时准确地告知公众如何辨别非法反腐网站,企业在受到这些违法违规网站要挟勒索时该如何判别和应对;要通过对典型案例“解剖麻雀”,揭露其“阴暗心理”和卑劣行径,让网民看清招摇撞骗、敲诈勒索者的“真面目”,加入到揭露、举报、谴责非法网站的队伍中来,从而形成对网络招摇撞骗、敲诈勒索者以“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围歼合力。(张玉胜河南)

网络诈骗如何处理解决篇4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金融蒸蒸日上。它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服务,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商机,但随之而来,网络金融诈骗等一系列利用网络在金融领域的犯罪活动也急剧增加,给社会秩序的稳定和金融的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本文着重从网络金融诈骗的现状、特点、方式、类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规制网络金融诈骗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金融诈骗规制

作者简介:俞庶言,浙江工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020-02

网络金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网络与金融的结合。它利用电子技术或者网络技术,在数字化金融信息,电子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推进金融机构的虚拟化,实现金融交易的无纸化和金融市场的网络化。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移动电话等工具的普及,全球金融业的电子化程度逐步提高,主要体现在网上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蒸蒸日上和电子货币,信用卡等电子支付产品的广泛应用。

 

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其技术基础的不同,而计算机网络给金融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运行方式和行业理念的变化。网络金融的主要特点有:(1)虚拟化。网络技术的引进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比如经营场所由实体柜台变为虚拟的网址。(2)高效性。网络金融的使得金融机构与客户的联系从柜台式接触变为通过网上的交互式联络,这种交流方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缩短了市场信息的获取和反馈时间。(3)经济性。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无需承担经营场所、员工工资等费用,较之传统金融服务经营成本明显要小。但事物总有其自身的两面性,网络金融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风险。

 

金融本身就是一个脆弱的东西,而网络也有其自身的技术风险,两者加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使原本就脆弱的金融变得更加脆弱。比如,相关数据在传递的过程中发生丢失,或者技术系统没有更新换代,与之带来的损失都是巨大的。网络金融犯罪的类型主要有:破坏金融网络信息系统的犯罪;盗窃或篡改金融网络信息的犯罪;以网络为工具实施的网络金融犯罪。其中我们相对比较熟悉又能感同身受的就是最后一种——以网络为工具实施的网络金融犯罪,而在这类中又以网络金融诈骗居多。

 

一、网络金融诈骗的概述

近年来,网络金融犯罪呈上升趋势。例如2009年吵得沸沸扬扬的花旗银行网银巨额失窃案。2009年12月25日,美国政府官员近日表示,联邦调查局目前正在调查一桩针对花旗集团的网络安全攻击案件,该集团怀疑电脑黑客通过网络安全漏洞窃取了巨额资金,造成数千万美元的巨额损失。2012年发生在国内的济南平阴特大“炒黄金”系列网络诈骗案。该案中的犯罪嫌疑人范某,李某、贺某等为实施诈骗行为,虚构“香港恒达金融国际有限公司”,以贺某设计开发的“恒达公司黄金平台交易网站”为依托,租用操盘软件模拟国际黄金网站走势,并指使聘用的业务人员,通过百度搜索电话号码,广泛进行电话联系,利用投资人快速致富的心理,冒充黄金投资人、黄金分析师等角色,告诉联系人炒现货黄金业务很赚钱,并通过网络发出网络模拟操盘,当与对方达成投资意向后,便诱导其将资金投入指定的炒作账户,然后通过后台操作,将投入的资金全部流入犯罪嫌疑人个人账户,从而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

 

由于网络需要以计算机为载体,因此网络金融诈骗实际上属于利用计算机实施的金融诈骗。《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利用计算机诈骗本质上和其他诈骗是一样的,即犯罪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或者金融机构信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但它因为有了独特的犯罪工具(或手段)——计算机,而有着不同于普通诈骗犯罪的特点:(1)犯罪主体技术性强。网络金融诈骗,由于它实施犯罪的工具是网络,决定了犯罪人是懂计算机和网络的人。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既熟悉计算机及网络的功能与特性,又洞悉计算机及网络的缺陷与漏洞。(2)犯罪隐蔽性好。网络的虚拟性使犯罪分子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不与被害人进行面对面接触的情况下进行诈骗活动。并且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往往使用虚假的身份证及其他相关信息,难以追踪定位。(3)犯罪取证难。由于计算机中的数据很容易被篡改和删除,而且删除后不保留任何痕迹,加上很多信息系统在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安全防范设置不强,不具备数据保护、审计等功能。犯罪分子实施破坏、窃取数据后,系统没有自动保留犯罪痕迹,所以案发后也无法取证和调查。(4)犯罪成本低,收益高。犯罪分子不用锁定特定犯罪对象,只需呆在家中,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轻点鼠标就可以修改信息或者将诈骗信息出去,几秒内收益可能就有几十万。(5)犯罪影响广。网络不受时空限制,犯罪人一条诈骗信息,可能几秒之内,该信息就能覆盖全球,因此它的受害人不仅仅局限在一个省份甚至一个国家内。

 

二、网络金融诈骗的主要类型

(一)网银诈骗

以网银系统升级或者动态口令牌过期更换为由,诱骗客户登录假冒网站,并窃取账户信息,进行快速转账,盗取账户内资金。

(二)中奖诈骗

经常点开一个网页就会跳出一个窗口说:恭喜你成为今天被我们抽中的幸运观众,获得联想笔记本一台,请填写个人信息,银行账号等。

(三)网址或者网站诈骗

犯罪分子设计的诈骗网站网址与正规网站网址极其相似,往往只有些微的差异,不仔细分辨很难发现。当用户登录虚假网站进行资金操作时,其财务信息将通过该网站或者网址泄露出去。

 

(四)网络传销诈骗

比如以网络购物为幌子,假借“电子商务”“网购”“网络营销”“网络直购”等,吸引会员购买一定数额的商品,并推荐他人参加购物成为会员,根据下线会员的数量或购买商品数额的多少获得奖励。

此类诈骗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统计,2004年,这个中心接到的欺诈事件报告一共达到223起,犯罪分子都是通过使用“盗号木马”、“网络监听”以及伪造的假网站等手法,盗取用户的银行账号、证券账号、密码信息和其他个人资料,然后以转账盗款、网上购物或制作假卡等方式进行诈骗。

 

三、规制网络金融诈骗的对策

网络诈骗如何处理解决篇5

电子游戏产业、电子商务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发展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如此快速的发展背后产生的问题是虚拟财产、电商之间资金流向的纠纷,由于这是新兴的产业,法律规定不完备,这些纠纷往往无处解决。所以对于我国电子游戏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快电商市场的规范力度,保障这个平台上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一、网络交易的方式

一种网络交易是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网络交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购物。另外一种就是网络游戏虚拟物的交易。这种网络游戏虚拟物的交易是以游戏为平台进行的,即通过在游戏内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的一种交易,虚拟钱币也是网络游戏虚拟物的一种,这种交易也叫在线交易。除了在线交易以外,还存在着在游戏外使用现实货币与网络游戏虚拟物进行交易的情况,也就是离线交易。

二、网络交易产生的问题

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和相应的法律保障,网络交易大多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对于网络游戏虚拟物的离线交易来讲,更是无法提供有效的保障。网络购物的成交额每年大约在两千亿人民币左右,网络游戏虚拟物的年交易额也已达到数十亿美元。所以在如此庞大的交易额面前我们不得不深思,该如何好好的规范这一网络交易。

1.交易合法性

对于网络购物的交易合法性,不需要笔者赘述,除了合法的交易外还存在着诈骗、欺骗等行为,同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某些上当受骗者只能自认倒霉。网络游戏虚拟物的交易一直就存在离线交易,涉及产生问题的也是改离线交易。网络游戏在我国刚刚出现的时候,各网络游戏运营商也曾普遍反对玩家之间进行网络游戏虚拟物的离线交易,并且一度将网络游戏虚拟物离线交易列为违反游戏规则的行为之一,并以格式性款的形式添加在网络游戏服务合同之中。除了认为破坏游戏的公平性、平衡性之外。也是考虑到离线交易风险大、交易纠纷多,网络游戏运营商没有足够的精力、能力和权力去处理此类问题。由于,网络游戏虚拟物离线交易难以做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使得交易当中时常发生欺诈现象,而那些受骗上当的玩家通常都会向网络游戏运营商进行投诉,要求网络游戏运营商保护其利益,对欺诈行为进行查处和救济。但在离线交易的过程中,网络游戏运营商并没有参与其中,因而难以得知是否真的有哪一方有欺诈行为,此外,受骗一方往往也拿不出有效的证据来支持其主张,所以网络游戏运营商在处理此类纠纷时毫无章法可言。

2.交易问题的处理

网络购物的交易处理如果有第三方作为中介平台的话,是不需要担心的,但是对于一对一的网络购物交易欺诈情况,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几乎没有相应的良好的解决方案,对于网络诈骗数额较大的,公安机关可以予以立案侦查。与网络游戏运营商在接受离线交易诈骗投诉时一样,必然要经过一个立案、调查、质证、做出处理决定并执行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时间较长,也难以准确的锁定犯罪嫌疑人。尤其在网络游戏虚拟物交易中,欺诈现象比较多的情况下,要求网络游戏运营商按照这样的程序一一进行处理,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另外,从法律上来说网络游戏运营商并不具备裁判的权力,面对尚无法律定性的网络游戏虚拟物以及现实货币之间的交易纠纷,网络游戏运营商并无权力进行任何“判决”。从网络游戏运营商反对玩家之间进行网络游戏虚拟物离线交易的理由来看,显然是出自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但是,网络游戏运营商仅仅只是一个商业组织,没有法律上的强制力去禁止交易,而能做到的只是在交易出现问题时袖手旁观。从法律角度上讲,目前国内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禁止玩家之间进行离线交易。虽然在网络游戏产业最发达的韩国,曾经以法律的形式明文禁止过网络游戏虚拟物的离线交易,但此项禁令在实践当中根本不起任何作用,而其结果也只能令这种交易行为更加隐蔽和难以管理,以至于韩国最终不得不取消这一禁令,转而从保护离线交易的角度去进行法律构建。由于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为就是法律所允许的行为,因此,网络游戏虚拟物离线交易本身并不违法。只是部分网络游戏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与玩家订立网络游戏服务合同时,利用“禁止买卖游戏账号、角色以及游戏中的虚拟物品”的格式条款来订立合同,最终使得离线交易行为因玩家对游戏运营商构成“违约”而成为非法交易。但是,随着网络游戏的发展,参与游戏的玩家越来越多,与之相伴的网络游戏虚拟物离线交易也迅速膨胀。在此情况下,网络游戏运营商认识到离线交易已是网络游戏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和无法禁止的现象,同时也为了迎合主流玩家的需求,以期与竞争对手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不得不改变经营策略,对玩家关于离线交易的问题上采取比较灵活多变的处理方式。另外,网络游戏运营商还从中发现了符合自身利益的极具潜力的全新商机,那就是借助自身对网络游戏的控制力,主动出售网络游戏虚拟物给玩家。

网络诈骗如何处理解决篇6

计算机、网络技术日趋成熟,且成功地应用到经济领域,使得网络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但由于网络经济的安全保护和法律保障体系存在严重缺漏,使得网络经济领域成为犯罪滋生的温床,其中网络诈骗犯罪尤为严重。与传统诈骗犯罪一样,网络诈骗犯罪也与一定形式的网络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并表现出相应的形式,例如与网上拍卖活动相关的是网络拍卖诈骗,与跨国资金转账相关的是跨国金融网络洗钱,与电子商务和信用卡业务相关的是网络信用卡诈骗等,以上网络诈骗犯罪中发生最多的是网络拍卖诈骗,(注:据2000年5月23日《联合早报》刊登的“eBay首季出现2100起网上交易诈骗案”一文提供的数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1999年接到10700宗有关网上拍卖的投诉,是1997年的100倍,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副主席保罗称,超过一半有关互联网的投诉是网上拍卖诈骗。)而危害最严重、带来的新法律问题最多的是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本文对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及其刑事立法进行研究。

一、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基本情况

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与可网上支付的信用卡业务活动紧密相关,在分析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前,有必要了解这类信用卡业务的主要特点。

网络经济活动要求资金支付实时、迅速,传统的现金、票据支付等方式难以适应,而可网上支付的信用卡很好地满足了以上要求,成为网络经济活动中资金支付的主要形式。这种信用卡除了具备传统信用卡的基本功能外,还有自身独特之处:(1)信息化。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使用方式的信息化。可网上支付的信用卡已经超越“卡”的限制,用户在进行网上交易时无需出示信用卡,只要正确填写信用卡账号(或替代账号的识别号码)和密码,就能顺利完成交易支付。第二,用户的资金和信息化。用户的钱款被转换为金融转账系统中的电子记录,交易支付表现为买方资金账户电子记录的减少和卖方资金记录的增加。第三,用户信用的信息化。用户相关的资料被记录在信用数据库中,并形成某一层次的信用等级,这种信用等级信息直接影响用户的网上交易。(2)以密码代替用户签名。在网上交易中,交易方(如买卖方)和中间服务机构(如支付网站和信用卡公司)往往分处一方,他们之间的交易行为都必须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系统来处理,传统的支付方签名盖章无法适应这种交易模式,而被代之以密码,以密码代替用户签名盖章已成为网上支付信用卡业务的通行做法。(3)交易进行的自动化。与传统信用卡业务不同的是,可网上支付信用卡业务的内部处理完全脱离人的直接干预,交易方和中间服务方只需确认处理结果的正确性,所有复杂的联系、记录、处理工作全部由联网的计算机系统完成。(4)用途多样化。可网上支付的信用卡几乎可以用于一切网络经济活动,如网上购物、网上信息服务、网上证券交易、网上转账等等,这类信用卡事实上起到网上“电子钱包”的作用。此外,某些大信用卡公司如ViSa、maSteR公司发行的可网上支付信用卡能进行跨国交易,这种信用卡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国际交易。

由于网络经济在安全控制和法律保障上的缺漏,可网上支付信用卡的上述特性和功能多被犯罪利用,网络天空飘来一片乌云——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利用可网上支付信用卡的功能、特性,出于诈骗意图为自己或第三人获取经济利益,故意实施诈骗活动而导致他人财产损失的行为。这类犯罪与一般诈骗的主要差别在于,它利用了计算机、网络和可网上支付信用卡的特性、功能,犯罪方法与传统犯罪迥然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获取信用卡相关信息是实施犯罪的重要环节。由于可网上支付信用卡的上述特点,获取信用卡相关信息等于得到了开启用户资金的大门,犯罪人可以象合法用户一样使用被害人的资金而不会被怀疑。这些信用卡相关信息包括账号、密码、信用卡上记录的验证信息等。犯罪人获取这些信息的手段有多种,如侵入管理信用卡资料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窃取信息、使用读卡机盗录他人信用卡信息、窥探他人信用卡密码、破解信用卡密码等。

2.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诈骗,方式多种多样。网上交易处理全部由计算机系统或机电一体化设备等客户服务终端完成,只要提供正确的信用卡信息,这些设备就不再查验使用者的其他情况,因此,即使有非常明显的作假痕迹,如制作拙劣的伪造信用卡,仍被视作合法信用卡。这一特点成为犯罪人首选以上设备实施诈骗的重要原因。通过了客户服务终端的验证,犯罪人就可以利用信用卡提供的各种功能进行诈骗,如网上消费、网上证券交易、网上等。

3.犯罪的跨国性。可网上支付信用卡可用于全球网上交易的资金支付,这一功能被犯罪人利用来实施跨国信用卡诈骗。犯罪人获取有关信用卡信息后,就能通过互联网针对多个国家的被害人进行网上信用卡诈骗。

4.犯罪的隐蔽性。客户服务终端有限的识别能力和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特性,为犯罪人隐蔽作案、隐匿销毁犯罪痕迹提供了机会,一些网上信用卡诈骗犯罪即使多次实施、造成严重损失,也难以被发现。可网上支付信用卡的多用途特点不仅被用于实施犯罪,也是犯罪洗钱的重要方式,如通过多次网上证券交易,可以隐匿者款的去向。

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形式有多种,如破解信用卡密码后,伪造并使用信用卡、伪造并冒用他人信用卡、与信用卡特约商户勾结冒用他人信用卡等。(注:皮勇著:《电子商务领域犯罪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112页。)目前,比较典型的犯罪形式主要有三种:

1.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网上消费。与传统信用卡诈骗不同的是,这类犯罪中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无需持被害人的信用卡进行,只要得到被害人的信用卡账号密码,犯罪人就能进行信用卡诈骗,如重庆秦某偷窥他人信用卡账号密码并用于网上购物案。(注:张劲:“重庆抓获电子商务扒手”,载《人民公安报》2000年3月21日。)在这类犯罪中,危害比较大的是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信用卡数据库,大量窃取信用卡资料并用于消费或予以公布的行为,它不仅会给相关用户造成经济损失,被侵入的信用卡公司也将遭遇重大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

2.伪造信用卡并使用。这类行为多由高技术能力的“黑客”或者信用卡内部人员所为,犯罪人在管理信用卡信息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中,虚设信用卡账户信息,并在客户服务终端上使用这些非法信用卡信息进行诈骗活动,如青岛曾某伪造信用卡和信用卡诈骗案。(注:钱欣:“全国首例自制信用卡盗款70余万元巨案告破,电脑奇才曾某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载《楚天都市报》1999年1月10日。)

3.使用信用卡后拒付。这是新近产生的一类犯罪。美国联邦法规定,当信用卡发生盗用投诉时,除非特约商户能够证明商品的确送到持卡人的账单地址并取得签名证明货物送到,否则商户将承担损失。而在网上交易特别是网上信息服务中,商户除了通过网络传过来的持卡人数字资料之外,根本得不到签名、身份证或照片,因此,多数情况下商户成为因“盗划”所造成损失的承担者。在这样技术、法律环境下,有的信用卡用户在完成信用卡交易后(多是要求将商品发往某公共场所的邮箱或者电子邮箱),向信用卡公司提出拒付投诉,将交易费用转嫁给商户,从而非法占有交易的商品。美国的研究机构Gartnerinc.在访问了156个主要传统零售商(营业额平均为2.5亿美元)之后,发现他们的网店交易额有2.64%被拒付,(注:“消费者发生信用卡诈欺,网上商家倒霉”,载http://www.e21times.com/2000年10月13日。)其中不乏信用卡合法持有者的“有心之作”。

由于人们担心可网上支付信用卡的安全性,目前这类信用卡业务只在较小范围的人群中应用,但即使在这一有限的应用范围里,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危害已经充分表现出来。这类犯罪的危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成信用卡用户、商户或者金融机构的财产损失,或者迫使相关信用卡公司、特约商户增加安全设施的投入,这是这类犯罪的直接危害后果;二是导致人们在网上交易中不愿使用网上信用卡支付,客观上阻碍了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预见,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和网上支付信用卡业务的扩展,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对个人、单位和社会的危害将进一步加深。

二、相关国际刑事立法及其存在的法律问题

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出现的时间不长,许多国家把它纳入盗窃罪、诈骗罪或者利用计算机诈骗罪的范围内。如德国法典第263条a规定:“意图使自己或第三人获得不法财产利益,以对他人的计算机程序作不正确的调整,通过使用不正确的或不完全的数据,非法使用数据,或其他手段对他人的计算机程序作非法影响,致他人的财产因此遭受损失的”,是计算机诈骗罪。(注: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日本刑法典第246条之二规定:“向他人处理事务使用的电子计算机输入虚伪信息或者不正当的指令,从而制作与财产权得失或者变更有关的不真实的电磁记录,或者提供与财产权的得失、变更的虚伪电磁记录给他人处理事务使用,取得财产上的不法利益或者使他人取得的”,是使用电子计算机诈骗罪。(注: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美国联邦法典规定:“明知并有意在一部或更多的虚假访问设备上诈取处理、使用、传输”,或者“未经信用卡成员或其人的授权,明知并有意导致或者安排另一人代表该成员其人,以诈取他人支付的”,是与访问设备相关的诈骗罪。(注:Seetitle18,section1029ofUnitedStateCode.)加拿大刑事法典第322条规定:“为自己或他人使用,无正当权益而以欺诈手段取得或改装任何有生物或无生物,”意图使其所有人或者权利人失去物权、财产权或利益的,构成盗窃罪。“取得或改装任何物品均可构成欺诈,并不以秘密进行或企图掩饰为必要”。(注:卞建林等译:《加拿大刑事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从以上四国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各国相关刑事立法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为包括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在内的网络犯罪创造了生存空间,犯罪人能利用国际反网络犯罪立法的疏漏,通过互联网对各国实施侵犯,受害国则受重重法律障碍的束缚而不能有效追究犯罪。为有效遏制跨国网络犯罪,国际社会正在积极寻求合作途径,有关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最有成效的是欧洲理事会通过的《网络犯罪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注:2001年11月8日通过的《网络犯罪公约》是针对网络犯罪的第一个开放性国际公约,其主要目标是寻求打击网络犯罪的共同的刑事政策,特别是建立适应网络犯罪的法律体系和国际协助。《公约》第二章“国家层面上的措施”的第一部分“刑事实体法”包括12个条款(从第2条至第13条),规定了网络犯罪及其相关的刑事条款。该部分首先把网络犯罪分为4类9种犯罪,然后规定了附属犯罪如未遂犯、帮助犯、教唆犯、法人犯罪和以上犯罪的处罚,该部分的目标是通过缔约国一致认同的网络犯罪的最低标准,来消除缔约国之间法律上的冲突,促进缔约国打击网络犯罪经验的交流和国际合作发展,增强预防和制止网络犯罪的力量。但《公约》并没有完整、明确地规定网络犯罪的罪状,只是建立了犯罪的基本模型、缔约国可以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规定。同样,《公约》规定的未遂犯、帮助犯、教唆犯、法人犯罪和刑事责任也只规定了指导性模型。)《公约》第8条规定了与计算机相关的诈骗罪,是指具有诈骗或者其他不诚实的意图,为自己或者第三人牟取经济利益,未经授权故意输入、修改、删除、隐藏计算机数据或者干扰计算机功能,导致他人财产损失的行为。构成本罪,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注:SeeexplanatoryReportofConventiononCybercrime,paragraph87~90.)第一,危害行为。本罪的危害行为表现为两类:第一类是故意输入、修改、删除、隐藏计算机数据的行为。第二类是干扰计算机系统功能的行为。《公约解释》对第二类行为的解释是:为了尽可能能涵盖与计算机相关的诈骗行为,第二类行为是对第一类行为未尽部分的补充,因此,这里的“干扰计算机系统功能”包括操纵计算机硬件设备,阻碍计算机数据的输出,影响数据记录、流动或者程序运行的结果等。(注:SeeexplanatoryReportofConventiononCybercrime,paragraph87.)第二,造成他人财产损失。这里的财产损失,应作广义理解,包括钱款、有形或无形的经济价值的损失。(注:SeeexplanatoryReportofConventiononCybercrime,paragraph 88.)第三,必须是未经授权而实施。合法的普通商业活动,如根据双方签署的合约实施的关闭他人网站的行为,属于授权行为,而不是《公约》第8条规定的犯罪。第四,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实施以上危害行为,可能导致他人财产损失,希望或放任以上的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此外,构成本罪还需要有诈骗或者不诚实的意图,为自己或第三人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

毋庸置疑,如果各国刑事立法满足《网络犯罪公约》的要求,在本国刑法中规定与计算机相关的诈骗罪,有望解决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的跨国性问题。

网络信用卡诈骗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这类犯罪的性质问题,即属于诈骗犯罪还是盗窃犯罪。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以盗窃罪定罪,认为由于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是通过客户服务终端来实施的,犯罪行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它与偷配或者拾到他人钥匙后入户盗窃没有区别,因此应定盗窃罪,日本司法界较多持这种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客户服务终端相当于权利人的雇员,通过电子设备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与在银行柜员面前行骗没有本质差别,因此以诈骗罪定性更妥当。第三种观点认为不需要区别诈骗和盗窃,把这两类行为都纳入盗窃罪的范围,如前述加拿大刑法典中的规定。笔者认为,加拿大刑法的作法不具普遍性,将盗窃或诈骗相区分并各自定罪更为合理,为多数国家刑事立法采纳。网络信用卡诈骗虽然具有秘密获取等特点,但其本质仍然是诈骗犯罪。认清这一本质,关键在于明确客户服务终端和用户密码的法律地位。

(一)电子人问题

在传统的信用卡诈骗犯罪中,行为人面对金融机构的雇员实施诈骗行为,其行为不难认定。而在网络信用卡诈骗活动中,行为人的行为没有针对任何人实施,似乎是由于机器的“先天不足”导致错误支付,这时,信用卡诈骗行为能否成立呢?这里就提出了电子人问题。电子人是美国《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中的概念,它是指在没有人检查的情况下,独立采取某种措施对某个电子信息或履行作出反映的某个计算机程序或者其他手段。(注:郑成思 薛红:“国际上电子商务立法状况”,载《科技与法律》2000年第3期。)在可网上支付信用卡业务中,电子人是指直接面对用户,处理信用卡业务的计算机程序或者电子商务交易终端等。电子人的性质、行为特点、法律地位对犯罪的成立都有重要影响。

电子人是计算机程序或者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设施,由其权利人事先设置好需要进行的处理及逻辑条件,交易对方按照要求进行预定的活动,如电子商务网站要求用户正确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经计算机信息系统验证后,才能完成资金支付。电子人具有以下特点:(1)电子人不是民法和刑法意义上的“人”。民事主体必须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电子人是计算机程序或者是机电一体化设备设施,不具有责任能力,不能成为民事关系主体或者刑事关系主体。(2)电子人的“行为”由其权利人负责。电子人是按权利人的要求设计制造的,一举一动都是其权利人的意志的反映,或者得到权利人认可(如认可电子人的可能故障、差错等),电子人的“意志”完全来自于其权利人的意志,其可能的各种“行为”为其权利人希望或者默认,电子人的行为后果应该由其权利人承担。(3)电子人有别于门锁等安全措施。门锁本质上是一种安全保护措施,其作用是对来访者进行准入鉴别,为内部财物提供隔离保护。电子人虽然也要识别来访者的身份,但它的作用主要是业务处理,并且这种业务处理具有法律价值,因此,电子人的本质是“代为行为”而不是安全保护。

由于电子人的以上特征,行为人在电子人前非法使用信用卡账号密码,利用电子人辨伪能力的不足获取财物的,其行为针对的不是电子人而是其所代表的金融机构或商户,同时,也只有金融机构或商户才可能交付财物或者提供服务。也就是说,行为人对电子人实施的以上行为,等同于对其权利人实施,其行为属于诈骗行为。

(二)用户密码的法律地位问题

行为人在实施传统信用卡诈骗犯罪时,一般要冒用他人的信用卡和身份证件,欺瞒金融机构职员,才能完成犯罪。在通过电子人的情况下,只要信用卡账号、密码通过了计算机验证,犯罪就能顺利实施。通常情况下,信用卡的账号是不保密的,直接压刻在信用卡上,密码则由用户保存,成为用户资金安全的唯一屏障,用户密码在法律上如果能等同于用户签名等身份证明,那么,行为人非法使用他人账号密码就等同于冒用他人信用卡。

关于用户密码能否具有用户签名的法律性质。一种观点认为,用户签名应当具有用户个人的独特性,而用户密码只是字母或数字的排列,任何人都可以轻易提供完全相同、有效的密码,即用户密码不具有独特性,不能成为用户签名。另一种观点认为,私人密码具有以下特性:(1)私有性。私人密码属个人数据,公民对其私人密码拥有无可争议的专有权,享有拒绝、排斥任何未经法律批准的监视、窥控及披露的权利。(2)唯一性。在自动交易系统中,私人密码结合账号能够唯一地识别出交易者身份。(3)秘密性。由于私人密码的技术特性,私人密码一旦设定和输入,非经复杂的破译程序不可再现,除非本人泄密,他人不得知晓。因此,私人密码的使用表明对交易者身份的鉴别及对交易内容的确认,从而起到数字签名(电子签名)的功能。(注:孟勤国 刘生国:“私人密码在电子商务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2期,第104-110页。)笔者赞同把私人密码的法律功能等同于数字签名的观点,虽然任何人都可以提供完全相同的密码,但由于技术上的措施,要知道密码的内容却几乎不可能,因此,用正当手段实际上不可能获得用户密码,当然更不可能使用用户密码,用户密码具有独占性,是一种更可靠的签名,应在法律上认定其具有用户签名的地位。

三、我国相关刑事立法及其完善

我国有关网络信用卡诈骗的刑事立法是《刑法》第196条、第285条、第286条和第287条,但随着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变化很大,给我国刑法带来的新法律问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

(一)使用信用卡后拒付的犯罪化问题

在传统信用卡业务过程中,由于交易在柜台上进行,或者能够及时取得消费者的签名,因此,使用信用卡后拒付的一般难以得逞。而在网络经济模式和特殊的信用卡法律体系下,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在网上消费后拒付的,则往往能完成犯罪。目前在我国这类行为表现得还不是特别明显,但在其他国家已经相当突出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这类行为必将在我国大量发生。我国《刑法》中的信用卡诈骗罪只规定了四种行为方式,没有涵盖这类行为。但是,这类行为与恶意透支一样,都是与使用信用卡相关,且由后续的不法行为确定其犯罪性质,都属于信用卡诈骗行为。如果刑法将后者纳入信用卡诈骗罪,而把前者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则既没有充分体现刑事立法精神的一致性,也没有反映这类的行为的特殊性,不利于保护我国信用卡管理制度。

因此,笔者建议,将使用信用卡后拒付的行为,纳为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一种行为方式,在我国《刑法》第196条的增加一项:“……(五)使用信用卡后拒付的。”

(二)信用卡诈骗行为不应限于“持卡”方式

网络诈骗如何处理解决篇7

材料一:8月19日,即将上大学的山东临沂女孩徐玉玉接到了一个171开头的电话,电话另一端的人自称是教育局的,有一笔助学金可以发给徐玉玉。徐玉玉按照对方要求将9900元钱汇给对方账户后,才发现自己被骗。当晚,徐玉玉报案后在回家途中心脏骤停,经医院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8月24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二学生小文(化名)订机票后收到诈骗短信,对方自称航空公司客服,以小文的航班被取消,在atm机上办改签可获得补偿为由,诱导小文按照提示操作。结果,小文全年学杂费6100元被转走。

8月28日广东揭阳市一即将上大学的女生离家出走,家人在其QQ“说说”上看到了她的留言:自己被短信诈骗骗走了学费1万多元,无颜面对家人,她将选择自杀。她在给亲人的留言中说:“当你看到这条说说的时候,我应该已经自杀了,自杀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太蠢了……”8月29日,警方在海边找到了她的尸体。

9月1日开学前的夜晚,南京大学生小刘(化名)被骗8000多元学费,因悔恨自己上了骗子的当,他将暂住的宾馆二楼房间的玻璃砸碎,跨坐在窗户台上企图跳楼。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劝说,警方和消防队员最终将其从窗户台上救下。

……

材料二:据《人民日报》报道,罗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成功告破,主要犯罪嫌疑人郑某某(男,29岁,福建泉州人)、黄某某(男,26岁,福建泉州人)等2人被抓获归案,其他犯罪嫌疑人正在追捕中。

【命题角度】

通过一些学生被骗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诈骗案件中个人信息的“裸奔”成为诈骗案件的起点,比如山东徐玉玉案,其个人信息如家人信息、银行卡号以及助学金情况等,骗子掌握得非常全面。正因如此,徐玉玉才会难辨真假,最终上当受骗。另外,在这些案件中,被骗的学生如果能把初中学段所学的心理健康、法律等相关知识,如抵制不良诱惑、合理控制情绪、正确面对挫折、网络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保护、自我保护、珍爱生命、依法治国等掌握了,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被骗的事情就不会发生。这些相关的知识点都将是中招命题者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要结合教材知识点多角度对此加以思考和分析。

【热点解读】

1.什么是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2.近年来一些大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说明了什么问题?

(1)说明了当代部分大学生思想单纯、分辨能力差,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还缺乏相应的自救能力。

(2)也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徐玉玉刚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便被诈骗电话骗走一家人省吃俭用的学费9900元,后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不幸离世。这其中徐玉玉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是案件的起点,那么如何加强信息安全的管理?

①通过严密的制度加以防范,对泄露信息的当事人进行严肃处理。②要加大安全研发投入,通过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和有效管控信息盗窃行为。③公民自己要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4.面对频繁发生的大学生被骗事件,有关部门和个人应该做些什么?

政府: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家庭和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公民:要关注普法栏目,了解身边存在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救能力,一旦权益遭到侵害要懂得自救和依法维权。

5.通讯类经营者应该怎样做才能赢得良好的口碑?

增强社会责任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加强行业自律;等等。

6.根治此类电信欺诈现象,你有何好的建议?

加快技术研发,依靠技术手段智能过滤垃圾短信;监管部门大力行动,封堵监管漏洞,建立更严格的追责制度;手机用户应该增强安全意识,一旦遇到诈骗及时举报、及时维权。

7.罗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的涉案人员很快被控制,给我们什么启示?

法不可违,违法行为一定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犯罪具有刑罚当罚性。

8.一些大学生在得知自己被骗后,准备采取极端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你认为这种做法可取么?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人生的意义不在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内涵;因人生中一点挫折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家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9.国家为什么要严厉打击虚假信息?

严厉打击虚假信息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等等。

10.面对虚假信息,我们应该怎么办?

①保持冷静,学会思考分析,信任政府。②不传播、轻信虚假信息。③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不贪图便宜。④积极举报制造、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

11.青少年应该如何正确利用网络?

(1)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网络交往对生活的积极促进作用,享受健康交往的乐趣。

(2)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尽可能找熟悉的朋友或师长帮助解决。

(3)提高辨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青少年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才能保护自己。

(4)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网络是我们共有的生活空间,我们共负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的责任。

(5)网络交往要遵守法律。网络交往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因此,上网要遵守法律这一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我们在上网时,要有很强的依法行事观念。

12.面对电信以及网络上形形的诱惑,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制诱惑的能力;文明上网,把网络作为一种学习知识的工具;不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图片、影视作品;等等。

13.大学生频繁被骗事件的发生,对我们有什么警示?

①社会是复杂的,危害我们合法权益的因素长期存在,保持高度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②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是自我保护的有效武器。③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④必须加强自我保护,还应争取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保护。

14.为了让学生们远离非法侵害,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国家: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依法严惩侵权行为;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加大安全知识普及力度,充分利用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帮助学生提高防范能力;家长和老师:引导教育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青少年: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受到非法侵害后,要学会依法维权。

【跟踪训练】

1.下面漫画告诉我们()

①在遇到电话诈骗时,提高警惕是前提②警察和法院的电话,相信应该不会假③善于保护自己,不可轻信电话所说,可以先报警④遵纪守法,不做违法犯罪的事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结合所学知识及相关时政,谈谈如何预防电信诈骗。

3.最近,国内连续发生的数起极为恶劣的电信诈骗案件,使电信诈骗再次成为焦点问题。犯罪分子利用学生单纯、无生活经验等特点实施各种诈骗伎俩,使部分学生蒙受了财产损失和精神压力。为进一步增强学生们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阳光中学九年级(5)班开展了电信、网络安全宣传教育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列问题。

(1)为此次主题班会设计一个主题。

(2)设计这次主题班会的步骤。

(3)告诉大家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方法。

参考答案

1.C

2.应做到六个“一律”、一个“务必”、一个“及时”:接到陌生人的电话,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只要一谈到“电话转接XX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的一律挂掉;所有短信,凡让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一提到“安全账户”一律挂掉。熟人、朋友发来的链接、要求转账信息等,务必要先电话核实。若不小心上当受骗,及时向公安机关(拨打110)咨询或报案。

3.(1)共筑电信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安全上网、文明上网、绿色上网。

(2)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开始;观看徐玉玉被骗的网络视频资料;介绍最近电信、网络诈骗的新花招;分析学生容易上当受骗的原因;传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技巧和方法;小组代表发言;请老师总结、点评。

(3)工作生活中,注意做到“三不一要”。

不轻信: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管不法分子如何花言巧语,都不要轻易相信,要及时挂掉电话,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

不透露: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不要因贪小利而受不法分子或违法短信的诱惑。不论什么情况,都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如有疑问,可拨打110求助咨询,或向亲戚、朋友、同事核实。

网络诈骗如何处理解决篇8

关键词:网络购物诈骗互联网法律治理网络立法

网络购物诈骗犯罪是侵犯财产罪的一种。它既具有侵犯财产罪的共性,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明知是公共的或者他人的财物而意图把它非法转归已有或者归第三者占有),又是一种借助互联网来达到占有他人公司财产的行为。①当今社会,由于省时省力且价格较正规柜台更加低廉,很多人对于网购产生了依赖。而我国的网络犯罪也同时呈现出不可遏止的上升趋势。各地不断发生公民信息泄露(尤其是银行卡号等机密)、银行等金融机构监管出现漏洞等事件,网络购物诈骗犯罪成为社会热点。

一、我国新时期下网络购物诈骗的现状及成因

(一)我国新时期下网络购物诈骗的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32亿,较2013年底增加2962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9.8%。与2013年12月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48.9%提升至52.5%。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92亿,较2013年底增加3208万人,半年度增长率12.3%;而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也从42.1%提升至46.2%。高达91.98%的网友都曾经遇到过网络诈骗,95.74%的网友表示网络生活被网络诈骗所影响。而在遇到网络诈骗的网友中,仅26.87%的人选择举报诈骗,另有12.23%的人选择“反击骗子”。②

网购中的诈骗一般形式为犯罪分子凭借已经通过非法手段窃取并掌握的受害人的购物信息,与受害人进行“交流”,以获取受害人信息。他们一般以官方平台为诱饵,以虚构事实为手段,制作一个链接,诱使被害人进入链接和输入个人信息。这种诈骗具有过程时间短(只在几分钟内完成)、诈骗行为间接实施(受害者从未与犯罪分子面对面)、诈骗手段基于网络通信(对方只是借助电话和网页链接便可以实施诈骗),诈骗暴利化(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巨额的收入)等典型特征。

(二)当前我国网络购物诈骗的主要类型

当前我国范围内的网络购物诈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利用假冒伪劣商品诈骗

网络的隐蔽性遮盖了背后具有严重欺诈的商品交易活动,廉价的商品背后往往是更低的制作成本,消费者在青睐这种廉价的同时却忽视产品的制作过程。消费者通过电子支付或转账等方式付款后,却收到与承诺的质量严重不符的次品甚至根本收不到任何商品,联系卖家,对方却不认账或销声匿迹。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网络购物不仅仅限于实物,也指通过虚拟的资金投入来获取的虚拟财物。

2.“网络钓鱼”诈骗

我国对于公民信息的泄露一直处于监管不力的状态,社会中广泛存在商家之间买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现象,甚至是大批客户资源被非法买卖,这些信息被犯罪分子获取便可随机实施钓鱼行动。不法分子一般不会专门锁定特定的对象,而是先通过向事先收集到或是从其他人手中购买的顾客电子邮件信息,伪装成正规金融或卖家与消费者联络。所谓“网络钓鱼”是指借助可以以假乱真的电子邮件和伪造的互联网站进行诈骗活动,通过植入木马病毒,在消费者输入银行账号等信息时获得其个人财务信息,进而窃取资金。③

3.网站诈骗

是我国明文禁止的,犯罪行为人当然不会冒风险在现实中实行。但是他们想方设法在互联网上架设一些掩人耳目的网站,邀请一些网民加入,以承诺的高额彩金诱使被害者直至不可自拔。

4.网络虚假理财诈骗

网络虚拟理财诈骗指犯罪行为人通过虚假网络理财平台进行诈骗,主要包括:p2p网络虚假借贷平台诈骗、互联网虚假理财诈骗两种形式。

p2p网络虚假借贷平台:p2p网络借贷(以下简称网贷或者p2p网贷)即peer-to-peerLending或person-topersonLending,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寻求一种能够将借款融资方与贷款投资方通过专门的网贷平台进行连接,进而以直接融资实现债权融资。其中作为中介的网贷平台向借款人、贷款人双方提供相应服务并根据约定条件收取一定数额的服务费。我国范围内已经出现了1540家p2p类型网贷公司。但是,p2p这种网贷方式出现了很多的法律风险,首先通过网贷平台达成交易的门槛较低,范围较广,主体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其次,网贷平台的职责是撮合借贷双方的交易而不直接参与交易,更不承担逾期还款责任;再次,通过网贷平台的信贷是一种信用交易,一般无须担保;第四,网贷平台的经营模式和交易方式由机构自身确定。④我国银监会创新监管部在2014年9月27日正式明确指出,p2p网贷平台既不是信用中介,也不是交易平台,它只是信息中介。

互联网虚假理财诈骗: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迅速转暖升温,金融市场和产品日趋成熟和丰富,居民金融消费观念、模式逐渐转变,理财意识日益强烈,各种金融理财机构及产品应运而生,金融理财在我国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⑤所谓互联网金融理财,它是建立在传统金融理财的基础上,经过互联网媒介且主要由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电商平台来实现的一种金融活动。在当前的互联网金融理财模式中,无论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例如余额宝、天天基金、众禄基金等),还是电商平台,理财产品主要还是针对第三方理财机构。⑥

二、我国网络安全的相关立法及司法

(一)我国《刑法》关于诈骗罪的规定

由于网络购物诈骗的犯罪基本要件与普通诈骗罪一致,只是犯罪手段不同,其立案标准可以参照普通诈骗罪: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

(二)我国《网络安全法(草案)》的相关规定

我国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草案)规定了新时期下我国网络安全的一些相关事项,这也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网络安全的法律草案,其中的有关网购安全内容摘录如下:

“第十八条:网络产品、服务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网络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不得设置恶意程序;其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发现其网络产品、服务存在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时,应当及时向用户告知并采取补救措施。”

“第二十二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入侵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从事入侵网络、干扰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工具和制作方法;不得为他人实施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

“第二十三条:为国家安全和侦查犯罪的需要,侦查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可以要求网络运营者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协助。”

(三)我国《银行监管法》的规定

我国《银行监管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有权查询涉嫌金融违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关联行为人的账户;对涉嫌转移或者隐匿违法资金的,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申请司法机关予以冻结。”由此得出: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有权查询涉嫌金融违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关联行为人的账户;对涉嫌转移或者隐匿违法资金的,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申请司法机关予以冻结。但是能否推定银行有权对个别储户的账户进行查询,则尚待有关部门的进一步商讨和规定。

三、网络诈骗案件的治理困境

网络信息安全治理,涉及立法、执法、司法等多领域、多系统的协同配合问题,同时也离不开资金保障、技术支持等后勤服务。因此,由充分掌握着各类社会资源、最具机动性、灵活性并能够主动采取各类行动措施的政府统筹制定牵涉全局的战略规划是最为适宜、必要且卓有成效的。(一)立法治理困境

首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网络金融业务创新层出不穷,我们国家现有法律法规已经无法适应网络金融的发展。这种适应上的困难集中体现在法律条文的不完善,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关于网络金融监管的正式法律条文。涉及网络金融监管的立法仅仅散见在几部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之中,例如2001年6月实施的《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及2010年7月施行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等几个法律法规。

其次,在对该领域进行立法规制时,至今尚没有一个系统的专门性法律。网络金融本身涵盖多个法律部门,且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我国不论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在人大立法及政府规章中都没有形成一套专门的法律治理体系。

(二)司法治理困境

一是取证的困难。在我们当前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关于网购诈骗一般的司法途径是以普通诈骗行为来进行立案,侦查取证,然后锁定嫌疑人进行抓铺,最后追回赃款。但是在取证过程中,公安机关往往感到棘手:因为一方面受害者并没有与诈骗嫌疑人产生交集,受害人能够留存的证据只有嫌疑人打来的电话号码,或网页地址,还有银行发来的账户变动短信。但这些信息都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二是司法手段的威慑力欠缺。我们的司法目前仍然采取传统的人力取证,虽然融入了一定的技术手段,显然不能对犯罪分子的行为形成有力的威慑和实时的防御。他们对社会的每一次司法技术变革总是能够“与时俱进”的“提升”自己的犯罪技术水平和犯罪手段,将自己藏匿在琳琅满目的产品背后,利用消费者们早已习惯的交易平台和不断减少的警惕心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执法治理困境

作为借助于互联网方式进行的营销,在实际运行中并不总是与司法犯罪联系在一起,普通的不良营销行为包括较小数额的诈骗行为,也应当作为商业道德的缺陷进行执法方面的规制。这种规制主体按照现行的体制,责任主体主要是工商部门。网络营销中比较常见的信息安全道德失范问题有:为了醒目和增加识别性,有意或者无意地使用他人的知名商标、字号、商品名作为链接标志向消费者宣传。⑦

(四)银行业监管困境

网络购物不同于实体店购物,客户在互联网环境下,无论与谁进行交易,最终的程序还是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付款。银行可谓是最后把关的机构。但是我们国家的银行在自身庞大的业务指标和盈利驱动下似乎已经无暇顾及客户账户安全的绝对性构建。

但是这种问题能够被一直忽视吗?消费者的网购行为虽然发生在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与电商进行交易的过程中,但是,最终的支付是建立在银行卡的转账基础上,也就是说银行在事实上已经介入了网购过程。那么,对于不良电商设置的钓鱼网站,银行是否应当定期进行监控并将疑似网站向公安机关举报?是否应当对于网购钓鱼网站的特征及防范进行宣传普及?这些监管责任目前尚不明确。

(五)政府监管困境

作为政府,一方面是通过制定政府规章(立法)来进行监管,另一方面政府(尤其是专属管理部门)应将网购领域纳入一个科学、合理的轨道,使法律法规既不压制电商业的发展,又能对其中的不良现象进行引导和监管,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突出特点。信息化侦查不仅强调侦查过程的数字化,同时强调侦查环境可资利用信息资源的规模化,而且要求这些信息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存储,按照一定的技术关联。如果仅有平台、系统,却没有信息达到相当规模的数据库的支撑,信息化侦查难以实现。⑧

四、新时期下网络诈骗治理对策

(一)借鉴美国在网络治理方面的优势

1.网络泄密与数据保密

1974年《隐私权法》明文规定了处理信息公开与个人隐私权保护间矛盾的原则与规则。信息公开内容不得侵犯他人隐私权,也不得涉及例外的保密信息;1986年《电子通信隐私法》还对访问电子通信记录文档、政府拦截通信信号的范围与标准作了规定。1998年颁布的《儿童在线隐私权保护法》严禁非法收集和使用儿童信息,违反者应接受监禁、罚款等处罚。1999年《网络电子安全法案》对访问和使用存储的恢复信息、机密信息保护、获取联邦调查局技术支持、信息拦截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定。

2.惩治网络信息滥用与欺诈

美国关于惩治网络信息滥用与欺诈的法律条款集中于《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中。该法将故意非法或超出合法权限进入计算机系统,借此窃取美国政府基于国防和外交原因而禁止公开的信息、金融机构的金融档案信息、信用卡发行者的金融档案信息以及故意进入美国政府特定部门或机构的专用计算机等行为均界定为犯罪。

尽管在美国没有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的专属部门,但承担网络信息管理职责的具体工作机构却数量众多,可分为两层:直属委员会和各级行政机构。直属委员会由政府设立,成员来自各内阁部门,主要承担咨询、协调职能,总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是典型代表;相关行政主管机构则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国防部、商务部、国土安全部等。⑨

(二)我国在网购诈骗法律治理中的对策

由上所述,鉴于目前的形势和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我国新时期下网络购物诈骗的治理拟提出以下对策:

1.立法方面

在目前已制定相关立法的基础上,近期目标首先是尽快完成《网络安全法》的制定,并正式出台;其次是针对目前的网络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行政、民事、刑事、司法审查等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相对应的政府规章。远期目标则是在立法上进一步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立法方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进一步细化各级监管机构,制定监管规则和监管对象,完善监管措施和相应的奖惩机制。在今后的立法方面既要借鉴发达国家关于以上问题的立法经验,也要考虑我们国家当前的经济政治发展现状。

2.在政府监管方面

政府除了制定规章外,目前专属的管理部门(国家网信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定期依法审查正在运营的网络交易平台和各大电商的资质;另一方面要与银行及公安部门及时沟通,获取当前该领域的信息数据,以便下一步进行重点整顿。另外,基层政府应当组织银行部门的专业人员对广大群众进行更大范围的防诈骗宣传,只要这种宣传能够深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消费者被骗的概率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

3.银行方面

首先应当建立起“客户账户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因为这与银行自身声誉息息相关。其次,银行应当争取通过官方途径与政府部门尤其是公安机关达成合作框架,借助自身的账户监督优势和公安机关的公权力、庞大的人员网络监控形成无所不在的监控网络,让不法分子浮出水面。在这里面,行业系统和银行监督部门也应当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4.技术方面

针对目前猖獗的诈骗手段和媒介,必须以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打击和屏蔽。在这方面,国家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技术研发,同时学习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技术手段,力争形成一种全方位的网络防御系统。

综上所述,对于网购诈骗所进行的治理,我们永远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以国家法律、政府政策法规、银行介入监督、司法惩治、技术革新等多项手段从不同方面切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能迎来一个安全的网购环境,让百姓能够愉快地实现交易。

参考文献:

[1]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夏勇.文明的治理-法治与中国政治文化变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徐清飞.地方治理中的权力真空及其防范[J].法学,2015(3).

[4]尹建国.美国网络信息安全治理机制及其对我国之启示[J].法商研究,2013(2).

[5]李尧.网络诈骗案件的特点及侦查路径[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5,3(2).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gywm/xwzx/rdxw/2014/201407/w020140721559080702009.pdf,2014.10.28.

[7]李双其.论信息化侦查方法[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9-14.

[8]王斐民,周之琦.pZp网络借贷的规矩失灵与法治回应[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网络诈骗如何处理解决篇9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使我国的电子银行业务品种越来越丰富,便捷性也不断提高。但也引发了更多形式的新的安全威胁手段。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改造时的信息技术并不完全成熟和完善,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保护程序不能完全隔离病毒或其他安全隐患,信息程序可能被其他不法分子破解,从而影响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由于技术漏洞的存在,导致计算机中病毒、电脑黑客入侵等,造成系统瘫痪或客户信息被盗等情况。如何确保交易安全,保护个人的信息,就成为银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为客户操作风险。表现为部分客户在对电子银行不了解情况下,在银行举办促销或其他优惠活动时,为了一时的小惠开通了电子银行,但由于其对网银风险的无知,对U盾或动态口令没有妥善保管,从而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有的客户虽然了解了部分电子银行知识,但却没有按要求进行正规操作,在操作时误入钓鱼网站,造成资金损失。现在网络诈骗、电信诈骗五花八门,有的客户对此疏于了解和防范,警惕心差,甚至出现自己操作直接将钱汇往诈骗分子的案件。

三、内控风险

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快速崛起,金融电子化进程日益加快,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建设却有些滞后,在内控制度建设、风险管理、工作流程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善,部分制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个别前台柜员在为客户办理业务过程中,为一己私利,利用客户对网上银行的不了解,向客户营销网银后,替客户保管证书或U盾等,甚至出现银行内部员工盗取客户资金的案件。其他人员也可能利用银行内控规章不完善的漏洞,伺机违规操作甚至违法犯罪,给电子银行的安全运行与快速发展带来巨大风险。电子银行涉及多个部门,如果银行的战略和部署不到位,内控措施较弱,会给电子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四、法律风险

各家银行都在大力拓展电子银行市场,电子银行业务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却还不完善,对于在电子银行业务中发生的纠纷、案例如何处理,如何界定责任等没有明确的规定。电子银行传递信息采用的是电子化方式,它模糊了国家之间的自然疆界。相对传统银行来说,电子银行在交易规则、交易合同的有效性、交易双方当事人权责要求及权益保护等方面更加复杂,更加难以进行界定。电子银行的特性向传统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更高挑战。

五、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主要是指因电子银行安全、产品或服务等问题造成银行信誉受损的风险。部分客户可能由于一时气愤,做出不当行为或一些不当言论。在网络爆炸的今天,借助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不当言论有可能会被网络、媒体放大几十倍、几百倍,从而使银行出现负面消息、信誉受损,公众影响力下降等,严重影响银行的信誉和口碑,使银行面临信誉风险。针对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中面临的几大风险,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是当务之急。个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网络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电子银行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电子银行安全保障。电子银行业务能否健康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银行的安全保障是否到位。安全保障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通过高科技手段提高电子银行系统的操作安全。如及时更新升级防病毒软件、提高计算机的抗病毒能力和防御系统等。第二,建立科学有效的后台评估机制,不断完善电子银行系统,改进相关缺陷。银行应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估机制,定期对网络资源、电子银行交易量和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重点评估与分析,对系统可能存在的漏洞与缺陷迅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改进和提升,不断提高、完善电子银行安全保障体系。第三,建立电子银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通过此系统监控客户的所有交易,对客户的异常交易、异地交易等及时预警并立即与客户进行核实,最大程度避免客户资金遭受损失。

2.加大电子银行安全使用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电子银行安全意识。一是加强银行风险提示。银行在进行电子银行营销推广活动同时,要将网银操作可能面临的风险告知客户,并对如何安全使用网银、正确使用电子支付、妥善保管安全工具等进行详细告知,对于一些可能遇到的网络、电信诈骗等向客户进行风险提示。银行还可通过媒体、网站宣传、短信提示等方式向客户宣传电子银行相关知识,提高客户的电子银行应用及操作处理能力,要求客户妥善保管账号、密码及安全工具,不轻信网上中奖、网络购物等各种形式的诈骗,避免客户因操作失误引发资金风险。二是在公众场合宣传如何正确使用电子银行。银行要在市区广场、小区、商业街、校园等公共区域内大规模开展电子银行安全教育活动,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网上银行:从银行官方网站登陆电子银行、安全使用atm机、妥善保管信用卡、警惕短信诈骗、网络诈骗等高科技犯罪。提高公众对电子银行的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3.规范银行操作规程,建立银行内控风险防范机制。首先,要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电子银行业务的运行。银行要制订电子银行管理制度和办法,建立完整、规范的操作规程。前台柜员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合规开展电子银行营销,审查客户相关资料,为客户办理业务,向客户进行风险提示等,把好风险防控第一关。其次,要制定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构建业务流程与权限的制约体系。授权人员要严格审核相关交易,监督柜员进行合规操作。在日常业务中,要注意观察客户是否有异常表现,从而对电子银行业务进行再次核实。账务人员在翻看传票时,要查看资料是否齐全,开户是否准确,对于相关业务交易进行再次审核。银行还需不定期对电子银行业务进行检查,查看柜员是否合规操作、相关登记、手续是否完备等。从而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机制,切实防范电子银行可能面临的操作风险和内部风险。再次,银行要将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纳入银行风险管理的总体框架。电子银行面临多重风险,只有将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纳入银行风险管理总体框架,才能强化电子银行业务面临的技术风险、操作风险、内控风险、信誉风险、法律风险等风险的有效管理,明确具体风险防范措施与管理职能,有效识别与控制各种风险,加强银行间信息交流,形成风险预防、联动防范的机制,切实提高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能力。

网络诈骗如何处理解决篇10

    一、电子商务中e-诈骗罪的新特征

    电子商务中的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网络信息系统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在法律形式上,电子商务中的诈骗罪跨越了现行刑法中规定的普通诈骗罪和特别诈骗罪,但在实际生活中,它又仅仅是这些犯罪的一种表现形式。

    传统的诈骗犯罪,运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手段,大致上有两大类型:一种是在网上发送虚假信息,骗取受害人同意将若干财物交付给行为者的行为;一类是以其他有权人的身份,进入特定网络信息系统,在网络信息系统中增加、输入一定信息,将有权人所有或占有的电子货币划拨到自己的帐户上,进而兑现的行为。前一类行为仅仅是诈骗罪在行为手段上的翻新,从刑法学的角度看,利用现有的刑法理论可以解决其中的问题。后一类的客观行为则不同,与刑法中的普通诈骗罪、特别诈骗罪有极大差别,为了科学界分它和前几类行为的区别以及方便讨论,本文称之为e-诈骗罪。

    以网络作为工具从事犯罪,其主要方法有:活动天窗、特洛依木马术、意大利香肠术、数据欺诈、蠕虫、逻辑炸弹、冒名顶替、乘机侵入、仪器扫描、破解口令截取信息等等。但是,e-诈骗罪只是利用这些方法中的一部分。行为人为了获得电子货币,一般不会采取破坏信息系统的方法,而是利用网络中的技术弱点,以达到目的。

    e-诈骗犯罪的主要步骤:第一步,获取有权信息。有权信息包括访问权限,如有权人的身份、使用权限、密钥、通行字。取得有权信息的方法,既可以通过打听、套听、收集等方式,也可以利用技术截获信息,如行为人可以在互联网、电话网上搭线,或安装截收电磁波的设备,获取传输的系统信息。有的甚至于通过分析信息流的方向、流量、通信频度、长度的参数,取得有用信息。第二步,改变信息。如改变信息流动的次序、方向,增加、删除、更改信息内容。由于网络信息系统被作用力影响,从而引起由其扶持的设备设施的运作发生混乱、或者发出错误的指令,其结果是将他人帐户上的电子货币通过网络划拨到行为人开设的帐户上。第三步,信息兑现,即行为人在消费中支出该电子货币或将之兑换为纸币。这是因为诈骗罪是结果犯。

    通常,网络被视为虚拟社会,这一点对于认识网络犯罪极其重要。我们不妨将网络犯罪发生的场所分为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如此一来,e-诈骗犯罪活动除中止犯外,在刑法上表现为三种样态:第一,发生于现实阶段的预备犯,如行为人通过分析受害者遗弃的文件、纸张,从中寻求密码、通行证。第二,发生于虚拟空间的预备犯和未遂犯。第三,发生于现实空间的未遂犯和既遂犯。

    二、e-诈骗罪的对象

    e-诈骗罪和其他类型的诈骗罪取得财物的方式不同,一般的诈骗活动,行为人与一定自然人之间有一定的意思沟通,即“人——人对话”;而e-诈骗罪则不然,行为人更多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达到初步目的。正是由于人机对话的技术特点,决定行为人所取得的只是代表一定金额的数字符号,从而关于这种犯罪的对象是数据记录还是数据的载体、亦或是现金实物,目前尚无定论。有学者在研究利用计算机盗窃电子资金时,提出应将电子资金作为盗窃对象,这样犯罪的对象就是“存在于电子资金过户系统中代表一定的资产所有关系的电子数据记录”。

    。其理由是:第一、盗窃犯罪对象的内容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扩展;第二、电子资金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信息,要将他人帐户上的资金通过计算机秘密划拨到自己的帐户上来,被害人帐户上的资金必须相应减少,否则计算机会拒绝运行;第三、电子资金在性质上和有价支付凭证、有价证券、有价票证相同,后者既然可被视为犯罪的对象,也就没有理由拒绝将前者也作为犯罪的对象;第四、刑法和司法解释已经把电力、煤气、天然气和电信服务规定为盗窃罪的对象,也应当将电子资金当作盗窃罪的对象;第五、把电子资金归入盗窃罪的犯罪对象,有利于保护金融财产。

    这些理由的实质是提出无形物可以作为犯罪对象。的确有学者主张:“犯罪的对象是人或物。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物的存在形式是时间与空间,物的外在表现是状态;物包括有形物与无形物。”

    这似乎可以应证上述观点。因为说到底,电子货币也如电力、煤气、天然气和电信服务一样,是一种无形物。

    过去,笔者认为该罪的对象是代表电子货币的载体,如电子票据、电子钱包、电子钱夹等,但是现在仔细考虑,觉得不妥,并且认为,钱物依然是该罪的犯罪对象。原因在于:其一,将无形物不加区别地作为犯罪对象把握,就几乎将刑法学中的物与哲学范畴的物等同视之。这样一来,无疑就扩大了犯罪对象所考察的范围。无形物在法律属性和价值属性上也有差别,以电子货币符号和煤气为例,前者被占有的具体表现是特定的价值损耗或灭失,而后者被占有并不足以表明相应物的价值耗损或灭失,有权人发现自己的帐户资金出现问题后,可以采取通知的发式,使行为人的意图被阻却。把前者作为犯罪的对象是说得过去的,但是把后者与前者类比从而将其当作犯罪对象难以成立。其二,如果把电子货币符号作为犯罪的对象,就会导致与一般诈骗罪完全相反的结论。传统刑法理论认为,“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犯罪对象不仅是具体的物,而且必须反映客体的损害。如果认为电子货币是犯罪对象,也就是说行为人占有了电子货币符号,就造成了实害结果,也即犯罪既遂。前面已经说过,e-诈骗罪是隔离犯,行为与实害结果之间发生的时间、场所都可能不一致;另外,该罪是结果犯,行为人占有数字符号并不表示他取得了钱财,诈骗罪的既遂标准关键在于行为人获得了较大数额的财物,所以把电子货币符号作为犯罪的对象,就将犯罪既遂的标准提前,而扩大刑法的惩治范围。其三,笔者认为,对于e-诈骗罪,有必要区分犯罪对象和行为对象。作为行为对象,就是实行行为之际行为人所希望实现的初步目的,它是犯罪对象的象征。本罪的行为对象,就是电子货币或数字符号。电子货币和电子货币支付手段也有区别。呆子商务活动中常见的、具有法律意义的电子货币支付手段主要有如下种类:

    1,电子票证。常见的电子票证包括:用户意见及产品需求调查表、产品购买者信息反馈以及维修或保障信息反馈表、产品(商品)报价申请表、报价单、定货单。需要注意的是,电子数据交换(eDi)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其宗旨是彻底实现票证传输的电子化,也被称为无纸化贸易。在现阶段,由于传统观念和技术限制,还只能是电子票证和纸张票证同时使用。但是如果着眼于长远,笔者绝对不能否定电子票证对于犯罪的意义。事实上,在许多国家和我国的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纸张票证已经从先前的惟一或主要地位降为次要或辅助地位,这很能说明问题。

    2,电子钱夹。就是通过网络系统的认证中心发放的,其中包含经过认证的信用卡、身份证等。使用者使用电子钱夹,可以随时随地完成操作,有关个人的、信用卡的、密码的信息直接传送到银行进行支付结算。

    3,智能卡。它可以在网络中直接进行小额现金支付,并可以通过因特网从银行帐号上下载现金,保证电子现金使用的便捷性。它也可以附加密码,从而保证使用安全。除此之外,它还有身份鉴别的功能、发放政府福利等功能。如在学校,使用智能卡,可以验证教师、学生的身份;还可以作为电子货币,用来支付用餐、复印、洗衣等费用,甚至作为宿舍钥匙。在美国,估计有80%的金融交易是电子支付的。

    4,电子票据。票据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电子票据主要是电子支票。早在1995年,美国一些大银行和计算机公司联合技术开发并公开演示了使用互联网进行的电子支票交易系统,并且预言“这个系统可能会引起银行交易发生革命”。新加坡也于近年开发了亚洲第一套电子支票系统。在我国,因为受到1996年实行的票据法的制约,所以电子票据尚属空白。但是笔者确信,随着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建立和数字签名在电子支付中法律地位的确定,加之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现实需求的加强,电子票据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一种重要支付手段。

    5,电子银行帐户。电子银行为企业或个人提供信息查询、货币支付、储蓄业务、结算、在线投资、理财管理等业务。其中,个人、公司企业的储蓄、资金划拨等在线支付必须通过权利人在电子银行上的帐户。笔者不妨将电子银行帐户看作实现电子货币转移的基础。

    这些支付手段,一般都是有形的,它们是电子货币得以移转的载体。换言之,没有这些载体,是无法实现电子货币移转的。进而可以说,行为人进行经济型的e-诈骗罪,要依赖这些载体。但它们不是犯罪的对象。因为它们并不直接反映财产关系或经济秩序关系的犯罪客体所受到的侵犯。如行为人窃取他人智能卡到他取现或进行使用之间,有时间上的间隔,在此期间,原持卡人可以挂失从而避免财产受损;或者行为人并没有利用智能卡,权利人的财产就没有受到损失。所以决定是否对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是他取得了电子货币的载体,而是他取不取用电子货币的现实可能性,以及他对于电子货币所体现的财产权施加危害的大小。

    三、e-诈骗罪的未完成形态

    (一)关于实行行为的着手。

    犯罪的着手,是区分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界限,它是指“犯罪人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具体犯罪的实行行为”。

    那么在e-诈骗罪领域,实行行为从何时或何环节开始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将现实性环节行为排除在外。原因在于:

    第一,现实性环节行为不具有实行行为的特点。实行行为的着手,也就是开始实施刑法分则的具体构成要件的行为,。判断它时,既要考虑法律规定的具体罪状,还要考虑实行行为的内容及其形式。

    也就是说,要从行为法律上的形式特征和实质特征统一考察。现实性环节行为,还不具备接近犯罪对象的条件,也就不可能对于犯罪的客体产生危害,从而不具备实行行为的危害性;而且这个阶段的行为,通常是为虚拟性环节的行为创造条件,更符合犯罪预备行为的特点。

    第二,将现实性环节行为作为实行行为有违立法精神,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即按盗窃罪论处。有这个规定,笔者可以推断,行为人仅仅只是盗窃了信用卡,并没有使用的,就不宜作为犯罪论处,至少不论作为犯罪的完成形态论处。在这时,权利人的财产权利并没有遭到实质性的损害,顶多受到了一定的威胁,该威胁转化为实害还须行为人进行虚拟环节的行为。所以刑法的规定是正确的。它可以作为处理相似情形的参照。基于同样的道理,盗窃或骗取其他人的电子签名、数字密码等行为,对此若以犯罪的实行行为对待,就与刑法规定的精神相违背。

    第三,将现实性环节行为作为实行行为,会造成司法适用的难堪。假如把现实性环节行为作为实行行为,无疑就会提前考虑犯罪的预备行为,从而将一些无关紧要的行为当作犯罪行为,如伪造智能卡,是一种预备行为,若将其作为实行行为,就会将此前的购买材料的行为当作犯罪预备行为,也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而这种行为的法律意义并不重大,将其作为犯罪处理就不太合适。另外,将实行行为提前加以考虑,那么虚拟阶段的行为属于实行行为吗?如果是,就出现了两种性质的实行行为,这自然会支解刑法理论,也不符合刑法规定;如果不是,则只能作为实行后的行为,就不会再发生消极性的犯罪中止,假如行为人根本就没有实施虚拟性环节的行为,也仍然要视为犯罪既遂。这显然于理不通。

    其次,进入网络系统的初始行为也不是实行行为。尽管进入网络系统距离行为人完成网上犯罪的时间极短,有时只有几秒钟,但是正确地认识这种行为的性质还是必要的。之所以说它不是实行行为,原因之一在于,该行为也不具备实行行为的性质。为了完成网络中的特定犯罪,行为人一般要进入特定的信息系统。在此之前,他也许还需登录其他具有辅助功能的信息系统。原因之二在于,从刑事政策的角度,不认为这些行为具有实行性质,有助于防范行为人进一步实施犯罪行为。如果这个阶段的行为只是预备性的,那么无疑给了行为人相当充足的时间中止犯罪,从主观上促使其犯罪意图表征不完全。反过来看,这也有助于司法机关充分认定行为人的主观心态,为惩治犯罪提供更可信的证据。

    笔者认为,只有进入特定的信息系统后实施的虚拟性环节的行为才是实行行为。原因在于:1,该行为具有侵犯犯罪客体的现实性,如果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它就会实施完毕;2,该行为具有刑法中实行行为的特征,即是引起构成要件结果的直接行为。

    (二)关于犯罪未遂

    区分犯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在学界有许多观点,如“犯罪目的实现说”、“犯罪结果发生说”、“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等等。目前虽然最后一种观点暂居主导地位,但其他不同观点依然存在。

    “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为了更加准确地认定犯罪的完成形态,进一步区分结果犯(包括危险犯)与行为犯(包括举动犯)两种情形。e-诈骗罪的完成形态时,首先也有必要区别结果犯和行为两种情形。

    对于结果犯而言,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或出现了法定的危险状态,是犯罪既遂的标准。然而该结果是发生在虚拟空间的还是发生在现实空间的呢?如盗窃电子货币,究竟是电子货币从一个帐户上转到另外一个帐户上这个结果、还是权利人现实的财产出现了减少这一结果?这个问题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笔者主张,应当以现实空间发生的结果作为犯罪既遂的标准。理由是:

    第一,这与现代刑法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现代刑法立足于保护社会的机能,兼顾人权保障的机能,二者不可偏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刑事立法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是区别不同的犯罪类型,在既遂的界限上,有的要求特定的危害结果,有的要求特定的危险状态,有的只需要实施了一定行为,有的甚至只要求作出某种举动。这是因为考虑各种社会关系体现的社会利益大小差异,如此才能均衡刑法的机能。e-诈骗罪侵犯的客体并没有超越一般犯罪的范畴,所以,在对于结果的把握上,它如果背离其他犯罪的要求,另外确定标准,就会破坏现行刑法的均衡点,势必与现代刑法的精神发生矛盾。

    第二,虚拟空间的结果向现实转换在时空上还存在隔离。虚拟阶段的结果仅仅表现为权利记载上文义或信息数据的改动,它是否必然损害权利人的权益,还必须依赖于行为人进一步深化行为,致使权利人实实在在的财物侵犯,从而出现实实在在的现实结果,而行为的深化方法可由行为人自己完成,也可由他人完成,也可由工具实现。只是在这个阶段,行为人也可以作出新的举动,如重新作出举动,将先前行为所造成的虚拟性结果取消,还原为原来状态。这样,权利人很难觉察权利受到过威胁,一定的法益秩序也并不出现混乱。从刑事政策上看,也有助于行为人中止犯罪。

    第三,也是多数学者担心的,如果按上述方法处理网络犯罪,不惩治在网络系统中实施的违法行为,无异于鼓励行为人犯罪。这倒没有担心的必要。笔者可以将该犯罪的预备形态与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依据牵连犯处理的原则加以处断。

    对于行为犯而言,只要求行为人的实行行为具备刑法分则规定的条件,就构成犯罪的既遂。所以谈不上犯罪既遂。

    三、诈骗和盗窃的界分

    依照传统的刑法理论界分诈骗罪和盗窃罪,似乎问题不大;但是在盗窃信用卡后使用、以及盗窃空白发票、支票以及其他空白有价凭证然后使用的行为的定性上,也曾经出现过不同看法。新刑法颁布后所做的一些规定以及有关司法解释澄清了其中的一些纠葛,对于盗窃与诈骗的区别规定得更为明确。如刑法第196条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264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只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本简单的问题在网络金融领域变复杂了。

    信用卡是最早的电子货币载体,今天,体现电子货币的载体还包括其它的电子钱夹、电子票据和智慧卡。所以犯罪的手段更是复杂、多样。如在日本,到处都有全国连网、各银行连网的现金自动取款机(atm),atm和信用卡的普及程度非常高;针对atm卡的犯罪也相当猖獗。从盗窃他人的atm卡然后破译密码,接着提取现金,发展到伪造主atm卡,再发展到通过网络联结到银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窃取帐户资金的“线上犯罪”。

    还有一种行为人经常使攨的作案方式,即在某处24小时监视受害者,乘机窃取其帐号和密码,然后在网上利用这些窃取的帐号和密码将受害人的电子货币划拨到自己的帐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