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西方经济学知识十篇西方经济学知识十篇

西方经济学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7:06

西方经济学知识篇1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21.138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1-0254-02

1正确运用西方经济学

因为西方经济学属于从国外进入的一门学科,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认识态度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从最早认为西方经济学仅仅是国外的经济理论并对其全盘否定和盲目排斥,到后来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可以照学照搬并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教学和传播的道路上也是历经艰辛。为了能让西方经济学发挥其重要作用并为我国的未来经济发展建设提供理论和指导,我们就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这门学科知识。

从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来说,它的形成与特定的历史阶段密切相关,并为这个历史阶段提供了重要的服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来说,西方经济学能够反映出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在一定意义上是多年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并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用于今后的经济指导[1]。我们要客观地、完整地对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为研究前提,对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做出科学的评价和判断,这也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克服研究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2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必要性

在以前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了调整和更新,这些做法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却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首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认识,趣味性的知识和教学内容比探究理论知识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也对学生课外的资料查阅等没有进行要求;教学过程中各知识点的联系较少,理论联系实践,师生互动,课堂内外教学、学校与社会互动等无法实现,无法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形成推动教学活动良性循环的强大合力。

其次,课程教学因其特点局限了人才培养途径,再加上教学手段的单一,就更无法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缺乏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使得多数学生无法掌握和吃透理论知识,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动力。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应增加多样式的教学训练,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象表达理论知识的重点内容,发挥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最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本质上仍属于纯理论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推广与完善工作还在不断地改进中。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就要通过相关案例对其进行现身说法,必须要打破封闭的单向传递式教学模式,重视教学案例与理论知识的配置和互补,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

3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建议

3.1贴近生活的案例教学

为构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将生活中的现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因为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理论的概括,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会经常出现理解上的困惑,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国家所处环境不同造成的。教师可搜集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辅的指导,通过相关案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经济现象。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2结合图形的教学演示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很多的知识点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进行较好地知识传输。教师可以采用几何图形、图表数据等不同的训练形式强化西方经济学中重要知识点的表述和解答。通过几何图形进行知识点的描述,可以代替复杂的文字表述。通过运用直线、曲线、曲线与直角坐标系之间的关系等,可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大致描绘。教师可通过具体训练,观察学生在制作图形时的错误和不足,并要求他们结合西方经济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去思考问题。图形训练的方式非常灵活,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图形开始,不断地根据知识特点改变相应条件,增加图形的复杂程度,让学生在变化的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和规律,真正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内涵。

3.3加强计算和数据分析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知识点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系分析,如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的量化表现为数学的计算公式和表达式。通过进行数学计算可以使西方经济学各量化关系变得更为简洁和精确。经济学中的计算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而是要充分理解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发展规律,然后才能进行科学计算的。此外,通过科学计算后,还要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主要是要通过计算结果找出所体现的经济学理论中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轨迹。

3.4分组学习和集中讨论

教师可选定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置几次讨论课,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头进行学习。通过这种形式,增强学生的互动合作与独立思考能力,再结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的运用,进行各组的集中讨论。可采用选择小组代表发表意见,结合各组的综合意见,由教师进行指导讨论。作为集中讨论的焦点,教师所选讨论题目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做好充足的准备,一定要选择当前的热门问题或与学生相关的经济问题进行设定,不但要求各小组围绕主题发表观点和见解,还必须形成总结性的讨论结果并形成书面文字材料,纳入平时的教学成绩。通过分组学习和集中讨论,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3]。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淑缓,王雪松.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通俗化教学方法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2).

西方经济学知识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问题改革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市场机制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这客观上要求运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经济实践。目前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各专业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如何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的特点开设好这门课,为其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我们研究和讨论的重点。

1.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依次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四个阶段。从西方经济学本身来看,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1西方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学生很难消化。西方经济学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这种体系仍在不断地完善。《西方经济学》不同于一些应用性学科,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假设条件放宽,理论就有可能不成立。加之该学科常常用到数学知识,这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

1.1.2《西方经济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常常发生矛盾。通常教学计划要求一学期讲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最多都只有48课时,且我校的一门课程安排在八周之内要完成,时间太紧凑,学生没有消化的时间,真正理解比较困难。要完成全部的教学内容,相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而言显然比较紧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常常需要赶进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1.3实践环节薄弱。在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因教材和课时的限制,明显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量理论性很强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很多精力,师生往往因此忽视了经济学的实践性;且由于教育体制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在教学中几乎是被忽略的环节,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不利于对经济学的应用。

1.1.4由于近年独立学院大量扩招,本课程经常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对于有近百人的一个教学班来说进行教学互动是比较困难的,这既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也影响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1.2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原因。

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2.1人文知识较丰富,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等不愿接受。我院属于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大多是文科生,性格活泼,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这一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因而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现实经济问题。例如,在学习“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时,大部分的学生对与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概念和理论非常感兴趣,对知识点掌握得也很好;但是学习到“供求分析法的应用和弹性分析”时部分学生就感到枯燥难学,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1.2.2学习积极性不够,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学生出于获得学分或者找工作的原因,最初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较浓厚,但碰到一些较深入的问题听不懂时学习积极性就变差了。由于积极性的缺乏和紧凑的教学安排,最终课程学完后学生往往感觉对各知识点的印象模糊。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没有用,只要学会一些专业知识,会动手、会操作就行了,有明显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差了。

1.2.3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是应用科学,有较强的实践性,但学生社会阅历简单,对社会实践了解有限,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分析问题时思路比较窄,这些都增加了讲授和理解的难度。

1.3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1.3.1教师没有讲清楚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和日常工作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至少有三个:第一,了解所生活的世界;第二,为学好后续有关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如国际金融学等;第三,最重要的是培养经济理性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在面临各种问题时作出经济合理的决策。

1.3.2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现行教学体制下,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由于课堂上师生讨论的机会少,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是否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教师心里没底,因而无法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予以调整。教材内容多是理论介绍,教师如果是照本宣科,既抽象又乏味,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不能将经济学知识和现实经济生活结合起来,随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因而很难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1.3.3近年来独立学院由于大量扩招,导致师资紧张,教育部要求各独立学院必须有自己的教师,各独立学院都引进了很多新教师并立即充实到教学岗位上,他们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这些新教师绝大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生,都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训练。尽管他们有精力充沛、知识结构合理和容易让学生接受等优势,但是在教学过程存在一些劣势,如教学内容把握不准、教学方法不当、对教学技巧运用不熟练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2.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独立学院必须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

2.1根据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编写合适的教材。

鉴于以上分析的原因,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不适合采用原版经济学,而应该选择较多地运用实例、精炼易懂的教材。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编写适合本院学生的应用型教材,更多地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精简深奥的理论,理论更多地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辅以案例和习题,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为更新教学内容,教师还要不断地收集新资料,应用自己和别人的学术成果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直接接触这个专业的前沿。

2.2针对专业特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必须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使基础课体现专业课的特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经济学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经济学课程,在讲授时可以侧重于“宏观经济学”部分,如: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如何利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如何衡量通货膨胀率等。这样有助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对其日后工作也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对教学内容充分熟悉,把握重点内容、一般内容和了解内容的层次,对学生作不同的要求;采用清晰的结构式教学,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讲清楚,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明白。此外,教师要关注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政策调整,将与西方经济学有关的内容补充到教学中,增强其应用性。

2.3推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

为了纠正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应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积极引入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这将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用理性的、边际的、实证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人类行为,理解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对各种社会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作出科学的解释。

2.4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西方经济学》虽然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与实际的经济联系紧密,加强实践性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一是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西方经济学》是与经济密切相连,有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如机会成本与每个人可能存在的关系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应用,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如用海南香蕉低价的问题分析供求关系、价格决定、需求价格弹性和政府与价格的关系的问题,很容易让学生将知识进行运用而理解透彻;三是通过实习平台的打造增加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了解社会、了解和掌握经济业务的最新发展情况,使理论联系实际;四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真正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记忆知识,变成学习的主体。

2.5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与互联网。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包括大量的图表分析、案例分析和应用计算,运用多媒体教学易于优化教学过程,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它不仅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把单调、呆板的讲解趣味化、灵活化,还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减小知识的难度,使其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快速掌握信息量。

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辅助传统的教学,如申请邮箱,作为教学的公共信箱,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备课笔记、课件、习题和案例分析等放在邮箱中,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以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反馈;或者开设博客,作为师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等热门话题,推荐一些与经济学有关的时事和经典案例,多渠道与学生讨论。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可以在邮箱和博客中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要对《西方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现实的经济问题进行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革,注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红岩.《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科技信息,2006.

[2]逯进,贺晓丽.对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讨.教学研究,2005,(1).

西方经济学知识篇3

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冠以理论经济学的字样,就是特指理论经济学学科下设的两门主干课程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改革问题。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我国财经类院校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理论经济学的两门主干课程,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名词概念、逻辑结构、理论体系、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以及对经济本质和现象的不同层次的关注等方面的差别,决定了两者是理论范式截然不同的课程。由于课时量以及教师认知水平的限制,大多数教师对这两门课往往进行了毫不相关的老死不相往来讲授,甚至出现教政经的教师排斥西方经济学,教西经的教师排斥政治经济学的局面,这样的课堂教学状况对被教育者的影响是深远的。由于这两门课所依托的理论是针对同一现实经济问题所给予的不同解释,如果教师对这两种理论解释不加以分析、鉴别以及有比较的讲解,就会使学生不是对经济学理论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就是对其中一门产生没有鉴别的盲目崇拜,造成学生世界观的混乱、知识结构的残缺、综合分析能力低下的结果。这种结果影响了理论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妨碍了教学目的贯彻,背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对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种理论范式进行比较的学术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而把比较研究的学术成果渗透到本科教学中尤为必要。这种渗透带来了理论经济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这种改革对于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增加理论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魅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内涵分析

(一)教学方法改革乃是内容和形式改革的有机统一

一般而言,人们对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教学形式、教学模式改变的层次上。从早先的启发式教学到现在流行的翻转课堂等等,大都是仅仅注重教学方法本身的改革,很少有人认识到无论是启发式还是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方法改革,都应该是以教学内容充实为依托的改革。尤其是在理论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不充实授课内容、提高所授内容的理论思想魅力,所有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改革都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因而,从本质上看,教学方法改革应该是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改革。仅仅注重教学形式而忽视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难以达到教学方法改革的预期目标的。

作为理论经济学两大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两大不同范式的理论体系。我国财经类院校把这两大不同范式的经济理论提炼为两门专业基础课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安排在本科生的一、二年级开设。一般情况下,教师对这两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毫不相关的、一般性的、程式化的讲授,学生在第一学期学完政治经济学,第二学期再开始学习西方经济学。由于这两门课程所授内容出自两种不同范式的理论,因而两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任务、诸多原理以及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等方面都具有截然不同的解释。如:对于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解释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学问,西方经济学的解释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学问对于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解释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科学抽象法,西方经济学解释为边际方法、均衡方法;对于研究任务,政治经济学主张揭示经济规律,西方经济学则主张寻找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点在具体原理方面,政治经济学主张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主张价值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的效用价值理论另外,政治经济学有资本积累理论,西方经济学则有经济增长理论政治经济学认为借贷资本供求决定利率的理论,西方经济学则认为货币供求决定利率的理论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矛盾体,西方经济学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和谐体似乎在所有的知识点上,这两种范式的经济学理论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

如果对这两门课程不加鉴别、不加分析的程式化的讲授,会给学生造成不知信谁、无所适从的印象。学生更经常的状态是,在第一学期学习了政治经济学,第二学期再学西方经济学时,如果教师没有比较没有鉴别的讲授,那么先学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就会在头脑中逐步淡出,后学的西方经济学原理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则相对比较深刻。放任这种状态的最终结果就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全部遗忘和放弃、对西方经济学理论不加鉴别的全盘接受的这一极端结果。因此,对理论经济学的两门课程不加鉴别的程式化的讲授会造成两个不利的后果:一是使学生认识不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深层魅力,更认识不到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深层缺陷,最终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二是不利于理论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魅力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无法唤起学生对理论经济学的学习热情。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最直接目标。作为理论经济学两大范式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为我们充分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为理论经济学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特殊任务,就是把比较分析方法充分运用到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达到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预期目标。

前边强调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更应该是实质思想内容方面的。因此,可以把比较分析方法看成是由比较研究方法和比较讲授方法两方面构成,也即前边强调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统一。也可以说,比较分析方法的成功运用依赖于比较研究方法和比较讲授方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首先,比较研究方法关注于两大范式理论的深层实质内容的比较,是属于学术研究的层面;其次,比较讲授方法关注于比较研究成果之精髓在课堂讲授中的展示,是属于教学层面。可以说,没有第一方面理论内容的比较研究,就没有第二方面课堂教学的比较展示,两方面工作的有机结合才能体现比较分析方法的充分运用,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

通过对比较分析方法的两个方面的解析,可以认识到这一方法的成功运用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讲课水平,更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宽广的理论视野以及坦荡的理论胸怀。所谓深厚的理论素养,就是要求无论是讲授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的教师,自我的理论素养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对经济学原理的掌握这一基本层面,要牢记给人一杯水要自有一桶水的道理,要深挖原理背后的理论根基,广泛阅读各种经典著作,要有讲课不息学习不止的探索精神;所谓宽广的理论视野,就是不要静态地理解和讲授经济学原理,而是要厘清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坚持理论基本内核的前提下完成理论的与时俱进任务,提高理论经济学的课堂魅力;坦荡的理论胸怀在于能够实事求是地、一分为二地对待不同学派的经济学理论,避免主观回避甚至故意的排斥,能够做到对不同范式的理论进行全面的比较与深刻的认识,解决好批判与继承、借鉴与坚持的关系。总之,对于一个合格的理论经济学教师,这三方面的理论素养缺一不可。也只有具备这种深厚理论素养的教师才能够在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课堂上,充分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把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无论在授课内容还是在授课形式上完成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任务。

(二)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依托于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通过前一个问题的分析,我们深切领会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内容上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深化问题。如果政治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两大范式互不相涉的经济学原理的泛泛介绍,满足于简单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永远也达不到提高理论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魅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效果,不仅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改革难以得到贯彻,也更实现不了提高理论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所以教学内容的深化问题就必然涉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两大理论范式之间的比较的学术研究问题。所以说,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更多的是涉及学术研究领域的问题。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贯彻以及获得的预期效果就必须依托于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不同于其他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肩负有双重使命。一方面,高校科研的成果可以直接服务于社会,起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多的是起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潜在的社会劳动生产力,增强创造社会财富能力的作用。作为社会科学组成部分的理论经济学,其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是肩负着培养人才、提高潜在的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作用,这就决定了理论经济学的科研工作必须与教学工作紧密联系,肩负起为教学服务的学科使命。所以,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之间更多的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而不应该是一种顾此失彼的替代关系。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实行了追求数量、速度排名的评估机制,造成了教师职称晋升也仅仅关注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学成果的倾向,导致了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严重分离与脱节。教师为了科研而科研,很少考虑科研与教学之间的互相促进问题,即使考虑到了也是处于无暇顾及的状态,所以根本谈不上科研成果在教学中渗透、提高理论经济学课堂教学魅力等方面的作为。这种状况在本科教学中尤为明显,教师上课就是为了完成既定知识的介绍,学生听课也是为了完成学分的积累,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老师讲解照本宣科、学生听课兴趣索然,课堂教学质量直线下降的这一普遍后果。其中,政治经济学的课堂普遍给人以教条、刻板的印象,西方经济学的课堂尽管有一些图表、方程等形式上的花样,但也经不起深层问题的推敲。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搞不懂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种理论到底谁对谁错?有什么关联?为什么对同一经济现实的分析竟然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解释?如果这些问题在学生们的头脑中搞不清楚,学生们就会进行选择性遗忘。先学的政治经济学知识淡出大脑,被后学的西方经济学知识所替代;即便是两门课程同一学期开设,学生们也会受到到底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谁说的对?[2]等这类问题的困扰。

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必须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完整的知识结构,首先能够做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具备一定的比较分析与研究,然后才可能把分析研究的成果渗透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方法,对两大范式经济学理论的知识交叉点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全方位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两大范式理论的比较研究和比较讲解会使同学一分为二地对待不同范式的经济学理论,使学生体会到,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是对现实社会所进行的不同角度的研究,不同出发点的观察,并且代表着不同阶级集团的利益;同时,更要让学生认清,任何经济理论都不是绝对的永恒真理,都包含着优点和缺陷。

目前,在学术界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过于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缺陷,而对它的优点和贡献视而不见或者有意歪曲;对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缺陷有意忽视,过于夸大其优点甚至是全盘接受。这种倾向也深刻地影响了教学领域,造成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当代西方经济学不加辨别的盲目崇信,对政治经济学给予主观的排斥与回避,这也是造成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发扬理论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优势,充分运用比较研究与比较讲授的方法,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揭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缺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分析

(一)教师主动引导带动学生自觉学习

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围绕着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最终目标的,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行为主体永远是教师。目前教学改革提出了很多眼花缭乱的措施,如教学理念从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转变、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发展的转变、教学方式从课堂单向转播向网络多边互动的转变①,等等,这些都属于广义的教学方法改革。但是,无论如何改革,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首先,以教学理念从教师教学为中心向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转变为例,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更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果不发挥教师的主动引导作用,学生的自学时间很容易被碎片化的知识所瓜分。而这些貌似非常丰富的知识,由于其杂乱性、多样性很难在学生头脑中自发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的大都是过眼烟云、蜻蜓点水式的暂时性知识。因此,这种向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必须以教师的主动引导为基础。

其次,以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发展的转变为例,能力的发展不能同知识传授截然分开,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所谓学生的能力,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是在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走上社会后逐步锻炼出来的。就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而言,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言传身教的主动性引导而实现的。

最后,以教学方式从课堂单向传播向网络多边互动的转变为例。在网络信息大发展的时代,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意味着教学空间的转移和授课对象的非固定化,更重要的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相长行为更加方便和快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主导性引导和启发作用就愈显重要和突出。

由此可见,任何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师的主动引导都是第一位的,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师发挥其主动引导作用的主要场所。在具体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的学识、素养甚至是人格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把这种求知热情发散到课外带动学生的自觉学习。理论经济学的两门核心课程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在研究对象、基本原理以及所代表的意识形态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对比性特点,是教师充分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主动引导和启发学生求知热情,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的示范典型。

(二)课堂讲授启发带动课下自主学习

与上一个问题相类似,这个问题也是探讨教师课堂教学魅力的发挥问题,只不过在此着重强调的是,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带动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问题。面对浩如烟海的理论经济学知识和有限的讲授时间,政治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的授课教师一方面要完成本课程基本原理的讲授任务,另一方面要把比较研究思维和成果渗透到所讲的内容当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授课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既完成本课程基本内容的讲解,又画龙点睛地对两大范式理论的知识交叉点给予比较与分析,这对教师的理论素养、讲课技巧、教学经验、责任心甚至人格魅力是一种综合检验。这种检验合格与否,与启发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热情密切相关。一个合格的教师会运用有限的授课时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把这种求知欲转化为课下的自主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利用学生被激发起来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发地组织课外学习小组、自拟讨论题目,自主钻研感兴趣的知识领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可见,教师课堂讲授的启发作用非常重要,是带动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关键。近几年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大大缩减了理论经济学的课时量,增加了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时间;与此同时,又实行了各种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典型如翻转课堂的实验,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发性。在我看来,无论用何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有限授课时间内所起的主导性作用不应该被忽视,而且在课时一再缩减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主导性作用越显稀缺和重要。

(三)特色教材带动课外阅读的延伸

在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教材的编写与选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无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目前在我国出版了三类教材:第一类是按照政治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各自的理论体系和结构而编写的教材;第二类是打破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原有界限,互相吸收借鉴并把两者融合到统一的体系和结构之中的教材;第三类是在坚持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原有体系和结构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两种范式理论在一些关键知识点的交汇,每一章正文后边都添加对两种范式理论进行评述或比较的结束语或附录。对于理论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改革而言,采用或编写何种教材也是一种关键的选择。第一类教材过于传统、略显平淡;第二类教材适用于已经具备一定知识积累的研究生,却不利于初始知识结构形成阶段的本科生;第三类教材对于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而言是非常适用的。这类教材在保证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各自理论内核及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对两种范式理论进行比较的创新思维。这类教材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而且也适用于学生的课下自学,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在国内这类教材编写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微观),已经发行到第五版。

这部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在保证西方经济学原有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西方经济学采取批判和借鉴的态度,在每一章的结束语中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进行全面的点评,这些点评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种范式理论的比较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另外一本很有特色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丁堡骏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教程》。本教程在尊重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并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基础上,每一章都恰如其分的添加了独立的一节针对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有关理论进行批判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信念,揭示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缺陷具有重要的贡献。第三本特色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石晶莹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本书就是为了完成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比较研究成果在本科教学中运用这一教研项目而编写的。其主要特色在于,在坚持政治经济学原有结构和理论内核基础上,增添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典型原理的比较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些难点问题的解析两方面内容,这两方面内容的添加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理论魅力,加深了读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性的认识,提高了读者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辨别力,对于构建学生完整知识结构,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可见,特色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是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实施和贯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之一。除此之外,这类体现理论经济学比较研究成果的特色教材的编写,参阅了诸多文献。通过这些参考文献的引用,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的延伸和探讨学术的乐趣,培养其自学热情,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目标。

四、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制约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得知,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制约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观因素

作为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主体和实践主体,理论经济学的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理论深度、理论广度和理论胸怀等三方面素养。从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角度看,不具备这三方面的素养,就不可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给予深刻理解和把握,更不可能对这两种范式理论给予全面的比较与公正的评价。从比较分析方法的实践角度看,不具备这三方面的理论素养,也就不可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种比较分析思维并把两大范式理论的异同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做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然而,授课教师理论素养的直接表现就是其自身理论经济学的知识结构是否完整的问题。

近年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通识教育,注重分门别类的专业化培养。理论经济学的授课教师大都是某一学科专门培养的专业化人才,其知识结构的单一性是通病。比如一些西方经济学专业出身的教师接受的是系统的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的熏陶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一种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或者对政治经济学虽有一些正确的认识,但又屈从于长期以来流行的习惯与偏见,不敢涉足政治经济学或有意排斥政治经济学;一些政治经济学专业出身的教师长期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训练,形成了特有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也养成了一种只顾此山景、不屑他山玉的习惯。这种专业割裂、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极大地阻碍了比较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限制了教师本身的知识视野和理论胸怀,最终也会影响其学术研究的深化。如果说单一的知识结构对于专门的学术研究影响不大,那么对于本科教学任务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等问题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知识结构单一的教师,他的课堂教学魅力极为有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学习热情的调动也极为勉强。因此,在现有的专业化研究的基础上,应该提倡教师的交叉学科研究,积极鼓励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的申报,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达到以科学研究带动教学水平真实提高的效果。

(二)制约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客观因素

尽管课下指导也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是依赖于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战场,而有限的课时量以及课时量在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门课程之间分配的不均衡,是制约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客观因素。

根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稿2014)的文件,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门课程被列为经济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只不过在课程的设置中,西方经济学拆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部分。致使理论经济学的两门主干课程被划分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三门,在课时安排上这三门课平均各占48学时。这种安排已经造成了西方经济学的课时量是政治经济学课时量的两倍这一结果,更何况近年来个别高校进行的教学改革,大大削减了政治经济学的课时量,由原48学时削减到32学时、直至28学时,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理论经济学教学阵地全部让位于西方经济学。这种不均衡的课时分配以及对政治经济学课时量的缩减,直接造成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无法充分展开,理论魅力无法充分展现,人为地造成教师与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轻视、对西方经济学的盲目崇拜,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政治经济学没有教好和学好,也影响了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与理解,更谈不上比较分析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等目标的实现。

西方经济学知识篇4

   通过对教学实际的深入考察以及面向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目前我院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经济学本身综合性、理论性强的特点,使得教学中理论知识讲授多、经济学方法训练较少。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身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体系庞大,流派众多,知识点中重、难点较多,因此实际教学中,面对诸多的理论知识,为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只能以理论教学为主,按部就班地向学生讲解传授西方经济学各个章节的知识,而对经济学方法的介绍相对较少。学生在听完课之后也习惯通过死亡硬背来了解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而对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却不甚了解。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建立逻辑能力的锻炼。而且由于课时限制,加之学生学习中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学生很容易产生抽象、枯燥、难学之感,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2.教学中传统理论讲解较多、非主流学派理论和前沿动态理论介绍较少。目前国内各个高校所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尽管有限侈不同的版本,但内容基本都是以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主,针对非主流经济学派和许多较为前沿的理论缺乏系统介绍。这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不能有一个比较完整和动态的了解,不能对学生经济学多元化思维方式进行启迪和训练。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背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还是有较大差异,客观上造成理论与实践的错位。有加之,学生开课年级较低,其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度、特别是对宏经济发展的认识、理解都较为肤浅,这也影响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西方经济学除了历史积累的理论体系之外,还有各种分析性的概念框架以及以数学、图表表述的理论模型作为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这些概念框架和模型提高了学术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性,提高了分析逻辑的严谨性,保证了研究结论成立边界和使用范围的清晰性。利用图形与数学公式来表述理论内容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学习西方经济学,必须懂得一些基本图形与公式的运用,但我校学生中大多数人的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图形和数学公式是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这一知识架构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而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无法深入,对教学中讲到经济学的案例、经济学的渊源感兴趣,而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接受力较弱。这也就造成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只知道“然”而不知道“所以然”,无法有效培养起学生对较为复杂的抽象经济问题的理性分析研究能力。

   4.教学中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尚不充分。由于各种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势态渗透于教育的方方面面,我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如大多数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整合,但从总体上来看,在充分利用有效的电子信息资源,实现传统与现代两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方面还很不足。课堂上仍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始终在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得不到发挥,课外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对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涉猎仍然较少。我们在体育经济学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的初衷除了是要培养一批能够懂得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人才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造就一批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和处理中国体育经济问题的经营管理性人才,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上述教学中问题的存在,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探索必要性与可行性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已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革和发展教育自然也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重大举措。网络教育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特点,由此带来了共享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速度、促进教育改革、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等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教学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网络教育又被称为网络化学习、电子化学习或在线学习,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其他数学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将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固有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网络学习的推行正在引发教育领域新的革命,它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教学方式,具有以下显着特点:

   1.教学的异步性。只要身边有电脑并能够连接校园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多遍地进行复习,并可以利用网络传输协议浏览到所要学习的多媒体课件,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发送e-mail向教师请教,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答疑。

   2.教学的交互性。网络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为教师与学生搭建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在足够的硬件和技术支持下,可以利用宽带网络实现实时的、双向的、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3.教学的生动性。网络资源的多样化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来表现和强化教学内容,通过感官上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脑细胞,使大脑大极度活跃和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完成教学内容的记忆,这样更加吸引学员的注意力,也能促使记忆的内容更加深刻和持久。

   4.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了解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有选择地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信息的采集与整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网络与校园网络的接轨,为网络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适当的环境,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以我校校园网为依托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优化现行的教学活动,它有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校网络中心为网络教育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数学化图书馆提供了与网络教学有关的各种专业数据库和学习资料,充足的教学资源为网络教育的开展提供物质支持。我校的计算机的普及率相当高,很多学生拥有个人电脑,并具有较好的操作水平,加之宽带校园网络的建设,以及充足的教学与辅助服务设施、高速、稳定、高质量的数据传输使得在大学中开展网络教育成为可能。基于此,我们把网络教学运用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深切认识到西方经济学教学面临着机遇,这个机遇就是来自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与西方经济学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我校经济学教学存在一些不足,而这正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改革,将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体现在教和学的观念、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转变,以适应西方经济学飞速发展中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3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策略与成果

   凯恩斯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经济学真正的精髓不是在于结论,而是在于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经济学是一门致用的学问,它首先要能够解释经济现象,其次要能够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对有效的、信息化学习《西方经济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将整个课堂教学划分为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小组协作学习、汇报反馈及拓展引申几个环节,并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具体包括:

   1.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性学习

   教师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将大量的信息以多媒体形式如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呈现给学生;同样,学生通过网络的学习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而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顺序、学习深度等等,这就是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的一般形式。《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包含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如“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西方经济学的应用特性与功能”、“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与分类”、“西方经济学的应用体系结构”等,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加深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了解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而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个别的、自主的对这些内容进行学习。

   2.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

   基于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利用交互性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环境,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获得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调查、尝试、说明和解释各种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主动探索,形成研究的态度,提高认知能力。《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某些基础知识,如“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等,这一类型的知识的特点是更新快、信息量大,如果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使学生不能系统的了解这些知识。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提出与内容相关的若干问题,让学生利用资源库中丰富的知识材料,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最终以论文、综述等形式将学习到的知识表达出来。

西方经济学知识篇5

 

西方经济学课程兼具理论性、应用性、技术性三大特点,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经济学课程在各大高校经济相关专业的学分制教学中均得到了较大的普及和发展。但是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学大纲的教条化、授课方式的填鸭式、教学环境单一化以及学生成绩考核的固定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不利于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经济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CDio理念概述

 

CDio理念(Conceive,Design,implementandoperate)将学生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调控能力4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上达到预期目标。它是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以及运行的全过程,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协作和交流)以及能创造性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国际化工程师。所以,CDio理念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性质不谋而合。它不仅要培养“技能型”,更期望培养“工程型”,侧重于创造性。不仅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CDio理念侧重于强调教师能独立完成工程项目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承担西方经济学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双师型”的能力,更要熟练掌握经济师各方面的综合技能,并能加以创新。因此,基于CDio理念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中,能否顺利实现高职教师的角色转变尤为重要。

 

二、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说道:“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站在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这才是高职教师理想中的模样。

 

从时间跨度来看,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师教学历程改革中必经的阶段,它强调教师学术知识的权威性、专业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讲授者,他们倾尽全力,按自己的方式“复制”学生;教学内容只是围绕教材,课堂枯燥、无趣;教学评估侧重于书本上理论知识的考察……传统教学固然也能培养出优秀人才,但是在进入网络多媒体与自媒体时代的今天,想要完全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已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转变教师角色势在必行。

 

许多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在用西方经济学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经常是不得要领,隔靴搔痒。甚至有些学生毕业后问起专业知识时,只记得“供给”、“需求”“边际效用”等少数名词。现实一次次地向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教师才是推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的关键,所以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是新时代对任课教师提出的新诉求。

 

三、CDio理念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一)从“红烛”转变为“火种”。我们常将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其实,作为高职教师更应该成为“火种”,而非“红烛”。“红烛”的事业是尊贵的,但“火种”的事业同样意义深远。CDio理念下教师不仅要有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能力,更要有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不能单单是“红烛”,而应转型为工程项目的设计者和专业知识传授者兼具的“火种”。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西方经济课程中的内容生搬硬套,大都只能死记硬背,最终与我们所预想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而在CDio理念指导下,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良好的学习气氛,在教学中将eip(ethics–integrity-professionalism)即道德—诚信—职业修养与CDio理念进行有机结合,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理念。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并点亮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渴望,而非一味灌输。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而非“演讲者”,应鼓励学生去探索,在实践中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伙伴,获取新知识路上的同行者,为其点亮道路,与其共同前行。

 

(二)从“权威”到“相互为师”。韩愈有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如今,随着网络多媒体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教师可以获取更多西方经济学方面的资源,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教师不再具有知识的垄断地位,学生同样可以利用自媒体获取相关信息与知识。教师的绝对权威被打破,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教学方法,不必过于执着的维护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权威”,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西方经济学的知识,成为新时代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好帮手。

 

在CDio理念下,原有师生关系格局将被打破,要求实现由填鸭式讲授到平等、互动式探讨学习的转型;由传统的师生分离状态逐步过渡到师生融洽状态,实现“相互为师”;最终实现教师角色由原来的掌控者到引导者的转变。同时,高职教师在实现角色转换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整合利用西方经济学的相关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要善于利用视频和音频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知识。

 

(三)从知识的“讲授者”到项目教学的“设计者”。CDio理念强调教育从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转为学科知识和工程能力并重。这一变革意味着高职教师应由以前单纯的课本知识的传播者转型为项目教学的设计者和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成为新一代两者兼具的“双师型”教师。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按照CDio理念重新设计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可以将经济师应具有的能力逐级分解,并给出相应实现具体能力需掌握的课程内容。并且大纲设计还可以结合“微课”,实现讲授(i)、自学(ii)、讨论(iii)、练习(iV)、展示(V)以及角色扮演(Vi)等六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型。教师不在被“绑定”在讲台上,枯燥地讲授理论,而是结合CDio理念下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设计。在CDio新模式下,教师应更多关注如何在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设计中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勇于创新。

 

当然,要成功实现上述转型,高职教师除了作为“专职教师”,更要将自己转型为能巧妙进行课程设计的“工程师”。这要求教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设计时明确其在经济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着重强调相关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一定地指导和帮助,最终实现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型。

 

(四)从“看重成绩者”到“效果评估者”。CDio理念更加强调“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传统教学的评估标准中,教师更偏重考查理论知识,忽视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不仅能背诵知识,还要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理解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CDio教学模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的兴趣,既学习知识又培养能力,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评估中,教师主要采用“一刀切”式的闭卷考试。而在CDio教学模式中,采用形成性考核,要求教师通过收集学生在学习之前、学习期间和学习之后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证据,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分阶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估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仅仅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教师不仅要变革西方经济学的考核形式,更要在考核内容上结合CDio理念。因此,CDio模式下的考核内容由传统的只注重课本理论知识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核模式。

 

四、结语

 

CDio理念是当前比较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工程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也符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培养目标。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与达标是实现在西方经济学课程设计中成功运用CDio理念的关键。如何顺利实现高职教师角色从“红烛”到新时代下的“火种”,从“专业知识型”到“工程项目型”,从课程的“讲授者”到项目教学的“设计者”等一系列的转变对推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尤为重要。这就对高职教师的能力提出更多的要求,不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还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设计、教学引导以及最终的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工作中。

西方经济学知识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数学化;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293-02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的学科,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最根本的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相适应的是,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也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早在1989年,西方经济学就被原国家教委统一规定为中国各高等院校财经、管理学科各专业普遍开设的11门核心课程之一。此外,西方经济学也被很多高校作为经济管理类考研基础课程。然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产生了厌学、恐惧的心理。尤其是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科学对待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为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这两门课无论是方法论还是阶级立场包括很多基本观点都是严重对立的,这样就很容易给大学新生在思想上造成混乱。一般来说,财经专业的大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学习政治经济学,大一下学期之后才开始学习西方经济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陆续发现两门课程很多基本观点相冲突,比如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阶级性等。这时,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混乱。西方经济学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理论体系本身也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对西方经济学不能全盘接受,对待其庸俗的、不科学的理论体系要持批判的态度。当然,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本身具有一般规律性,它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不因国家的差别而不同,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它,而应该批判的继承,大胆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看待西方经济学。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在对待西方经济学对于我们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上,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完整体系,不能成为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同时,我们又要认识到,在若干具体经济问题分析方面,它确有可供我们参考、借鉴之处。”目前国内的很多不同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一般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时,在每一章专门拿出一节来来评析和批判西方经济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和数学化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现行的各种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往往充斥着大量的数学公式、数理推导和大量的图形和图表等,学生往往感觉很抽象和枯燥,很容易产生厌学和畏惧思想。其实,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中国现在也在实行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讲解。因此,在上课时,要多联系实际,利用身边的案例来讲解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再通过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分析说明现实经济现象和问题。这样,就很容易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增强其求知欲。当然,这并不是反对经济学中数学的应用。其实,数学逻辑的严密性使其在经济分析中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必须强调数学的应用,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掌握,而且能够自己动手推导,这有助于提高学生把现实经济现象抽象出正确的数学语言的能力,从中也能学到经济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数学工具已经作为现代经济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大学生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还是有必要接受这方面的训练。作为初学者,案例教学显得很生动、易于理解,同时再辅之以数学工具,就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和牢靠。

三、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严谨、深刻、逻辑结构缜密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时实践的不断发展,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也日益庞大和复杂,西方经济学内部形成了众多的派别,这些派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派别在丰富和完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过多的学术排斥和对立也给初学者带来了很多疑惑和不解。这一点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清该学科的发展脉络、每种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这样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此外,每种理论都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该理论就不能很好地解释外界经济情况了。经济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因此,经济学的理论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总是试图解释新的经济问题。这样一来,大学教材上介绍的知识总是显得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结合当前的经济情况,给学生们做适度的扩展,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结合中国国情分析经济问题

高校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然后用它来分析解释现实经济现象。这就要求高校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对中国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之上,而现实世界和假设条件是有很大差距的,理论就会和实际脱节。此外,西方经济学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中国跟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经济学理论,我们必须要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对西方经济学进行“中国化”,然后用于经济问题研究。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myrdal,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1968年出版的《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一书中谈到西方经济学和欠发达国家的关系时说“这些(西方)经济学术语是从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态度、制度和文化中抽象出来的,它用于分析西方世界可能有意义,并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欠发达国家这样做显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缪尔达尔这句话对我们今天学习西方经济学还是有很大启示的。

参考文献:

[1]蔡秀玲,邓春宁.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7,(6).

[2]宋佐民.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1997,(1).

[3]邵文武,张国良,杨丽萍.西方经济学教学基础—经济情景[J].生产力研究,2010,(7).

西方经济学知识篇7

GuoYiqun

(Xi'anphysicaleducationUniversity,Xi'an710068,China)

摘要: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特点与体育院校学生特点,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办法:结合体育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有力结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建立新的以注重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学方式创新的方法和策略。

abstract: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westerneconomicsandstudentsinphysicaleducationUniversity,thispaperputsforwardthemeasurestoimproveteachingeffect:teachstudentsinaccordanceoftheiraptitudecombiningwiththecharacteristicsoftalenttrainingineconomicsmajorofphysicaleducationcollege;bringtogetherimpartingknowledge,trainingabilityandimprovingqualityinteaching;emphasizeonthestudent-orientedteachingintheteachingprocess;cultivatestudents'innovationspirit;establishnewquality-basedteachingevaluationsystem.onthisbasis,proposesthemethodsandstrategiesonteachingmodeinnovation.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体育院校

Keywords:westerneconomics;teachingway;physicaleducation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222-02

0引言

现如今,为满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体育经营人才的需求,许多体育院校设置经济学专业,但都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经济学》作为高等财经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它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结合学校特色,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教学,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特点与体育院校学生特点,针对《西方经济学》原有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和改进,探讨与西方经济学体系与原理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它集实证理论分析和规范理论分析于一体,是系统反映和描述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原理、定律和理论,因此这门课程呈现出理论体系庞大,概念抽象,分析工具多样,内容繁多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只有把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体育院校经济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基本特点如下:

1.1基础知识较差,且参差不齐体育院校开设经济学专业专门培养体育产业经营高级人才是应时之需,但由于社会长期主观认为体育院校是培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方面人才,对体育经济学和体育院校开办经济学专业缺乏足够了解,造成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生源不好,部分为调剂招生,其中部分学生高考分数虽较高,但整体文化素质较差,特别是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进而导致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缺乏探索精神。

1.2学习缺乏主动性,思维方式过于教条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大一、大二阶段安排讲授,而此时学生在中学阶段受应试教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数理逻辑思维较差,对经济学学习中重要的逻辑推导、图表、图形分析和数学公式等内容,则明显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1.3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关注较少,缺乏实践锻炼经济学通过运用理论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诊断,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应用性较强,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把学习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书本知识上,对当前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基本经济政策缺乏了解和关注,理解也相对不深刻;另外经济学专业作为体育院校的新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实习实践基地不完善,也进一步造成学生参与社会经济实践的机会较少,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2提高教学效果的体会

2.1结合体育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因材施教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培养的是能从事体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应当从应用的角度教授西方经济学的有关内容,注重分析经济学理论对体育产业、企业经营的意义。在进行理论讲解中,通过大量与体育经营相关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从体育经营企业的视角出发,思考理性的生产者行为决策,研究和分析企业如何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2.2在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有力结合文化素质课教学是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多下功夫。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全面系统地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同时需要精选教学内容,结合时事介绍前沿领域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研究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上来。

2.3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师的舵手地位

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间的良性互动,在教学中在把基本经济理论讲解清楚的基础下,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分析能力,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轴、练为主线”。鼓励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探索事物,强化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避免“满堂灌”,引导学生自学部分内容,养成学生多看、多思、多想的好习惯。

2.4在创业理念指导下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西方国家高校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现实下,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力是根本。西方经济学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原理和理论都需要实践经济案例来验证。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来源于实践,也将应用于实践,这与在教育中引入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是相符的。

2.5建立新的以注重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成绩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探索建立注重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的教学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评估体系的激励、导向和反馈功能,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为高校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3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的重要保障。目前经济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发展趋势是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手段主体化。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入手。

3.1突破传统讲授法:提倡启发式教学传统的讲授法是指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法,相对教条,学生具有被动接受性,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式,在把经济学理论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通过生动的描绘、陈述,有启发意义的设问等,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掌握基本原理和知识。例如在讲解短期成本知识中,可先讲授李宁公司在一周内生产运动鞋的过程,列举一些实际数据,然后提出3个问题:①短期生产函数与短期成本函数的联系:李宁公司的生产与其成本有何关系?②利用短期生产规律解释短期成本变化:能否利用李宁公司的生产数据解释其成本变化过程?③利用短期成本曲线变化的规律解释短期生产中劳动投入的经济区域的划分:能否利用运动鞋平均成本变化来优化李宁公司最佳的工人数量?通过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产与成本的内在联系,掌握生产曲线与成本曲线的对应关系。

3.2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建设西方经济学网络教学体系西方经济学分析工具多样,一个理论可以用叙述法、列表法、图形法、模型法等多种方法来表述和说明,因此教师在把内容熟记于心的前提下,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清晰的表现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而且还可以生动描述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过程,降低授课难度。另外,省去板书使授课的信息量和效率也提高。在制作好教学课件前提下,教师还可以开发网络教学课件,促成学生与教师间互动,在网上进行自由讨论,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快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建设一套以传统的教学管理为基础,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档案管理优势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和课程管理体系。

3.3重视案例教学法:构建案例库西方经济学基本内容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原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需要通过结合具体案例,使知识得到深化理解。针对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选取现实经济中与从事体育产品的企业、体育产业的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或布置学生课后研究,通过课堂分析讨论、撰写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中强化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并把枯燥的经济学理论与工作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不断“对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4穿插使用讨论法:实施“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仅限于“黑板经济学”,更多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开放性教学,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创造的空间,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局限于现有的理论解释,勇于进行创造性思考,在明确各种解释方案的前提假设、约束条件下,为某一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结论或解释,并等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围绕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和创意性的问题,可以再组织课堂讨论或专题研讨,例如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讲完均衡价格后,讨论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从奥运会开幕前到结束后的价格变化。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均衡价格形成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失业或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调研,并对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想法。

3.5采用比较教学法:对比知识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繁多,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性质相近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把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加以化解,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透过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学原理。例如,在讲述微观经济学的需求与供给时,首先对有关需求理论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对于供给理论,则重点指导让学生对比需求理论,通过比较进行类推,发现规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总之,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体育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方法,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过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文武,张国良,杨丽萍.西方经济学教学基础―经济情景[J].生产力研究,2010,(7):11-12.

[2]曹休宁,王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之案例教学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5):197-198.

[3]张树安.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属性与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师,2008,(9):129-130.

[4]何苗.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五要义[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204-206.

[5]韩利红,薛光武.注重产出效应,强化案例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31-32.

[6]林森.中小学校长培训“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7,(5):93-96.

西方经济学知识篇8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中,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等理论课程,构成了大学本科院校经济类的核心结构,这些学科的教学也一直是国内外财经类高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在国内外一直不乏研究者,目光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或者课程的设置上。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多种多样,就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来自教师方面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来自教育部门、教育政策等因素。本文着重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教学体会,分析了如何合理的调整学习,以便提高诸如西方经济学之类的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定位

西方经济学专业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西方主要国家流行的经济理论以及根据这些理论制定的经济政策。在西方国家,该课程是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是学习相关课程的基础。相应的,在国内的高校中经济类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西方经济学也已经占据了专业必修课的基础地位。

(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简介

经济学是一门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变换的学科,西方经济学也不例外,它的主要内容基本是统一于现代主流的经济学之下。包括全面深入的研究考察各个市场主体的决策性质和规律,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等问题。从目前的教学安排来看,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在本科教学中,通常分为两个学期进行学习,作为经济类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有一定的难度系数。

1.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

西方经济学源于对经济现象的诠释,经济学理论从经济实践中抽象和分离出来,而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加入了一些前提条件、假设和假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学家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理论与经济实践背离的瑕疵被发现出来,于是对条件假设和假说重新认识和重新设定,这是经济学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可见西方经济学从起源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没有离开过经济实践活动。

2.图形和数学模型结合

为了更为透彻的分析经济问题或者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西方经济学经常运用数学工具建立经济模型,运用模型中参数的变化说明经济趋势或者经济原理。但是数学类的经济模型只能从数值方面考察经济运行的结果,难以解释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于是西方经济学常常辅助以图形或者单独运用图形来说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图形与数学模型的结合,要求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既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又要有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在我国,大多数本科高校,尤其是独立院校,在制定经济类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通常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功能应定位于服从培养应用本科人才的专业知识基础,并由此来组织教学的各项工作。

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高

由于课程安排西方经济学作为专业必修课,通常是在大学一年级或者二年级进行学习。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学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课程难度较高。除此之外,对逻辑推理的要求也较高。由于此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由几百年来无数的西方经济学家在经济理论上的杰出贡献综合而成,理论体系宏达,并且不同的章节中理论之间存在递进性,推演性强,因此对学生要求高,需要始终全神贯注。因此课程本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高。

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真实情况并不理想。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课前没有预习,或者课后复习时间不充足,在某章节学习中产生了困难,继而会选择放弃或者跳过。当前面的理论没有学习好时,后面的理论因为前后理论的依次递进关系,就会变得更难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无法理解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便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

(二)课程的实用性相对缺乏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其教科书上讲述的例子大多是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而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许多现实的经济现象不同于西方社会。因此,许多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离我们很远,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另外,作为纯理论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来说显得有些抽象,尤其是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大量的经济模型与理论部分,相对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难以协调应用教学手段

传统的理论性课程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由老师帮助学生树立规范的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帮助学生后期的学习,以及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按照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难免会出现沉闷的状态,学生也会表示需要加入应用型的知识以更好的理解知识与活跃气氛。

伴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改革,经济学的课堂也加入了多媒体的使用。根据前面的介绍,西方经济学的课程除了重要的理论模型之外,还需要大规模的数学推演。如果把全部过程都通过多媒体展示,优点是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随之而来也有难以避免的缺点,即没有老师亲自示范理论的分析与公式推导过程,学生通常无法很好的理解经济理论的形成思路。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中,需要做出协调。

四、提高目前教学应用性的几点设想

(一)介绍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最根本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活跃程度,“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目前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驱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和研究自己的专业课程。经济学又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相当紧密的科学,并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的演变,并随之产生一些新的理论和词汇。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介绍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另一方面可以保持与前沿科学的紧密性,从而扩展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例如当一些经济学的学生或者当今的年轻教师群体,在他们学习GDp这一概念的时候,还没有提出绿色GDp这一概念。随着社会发展,这些学生己经毕业进入社会,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要,并且逐步进入了经济研究者的视野,绿色GDp概念就自然而然的被提出来。如果在学习期间教师用了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入介绍这些新的进展,那么接受过这样的训练的学生将更容易理解GDp的概念,并且很快地、自然而然地学会在考虑经济问题时加入环境保护这一因素。如果只是靠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在遇到新问题目的时候,往往对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上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二)联系实际,引进案例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各类经济学教材或专著中也不乏非常经典的案例。有些原理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例如,著名的科斯定理,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牛群到毗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来阐述;外部性原理则可以通过米德的“蜜蜂与果园”的例子来阐述;公共物品则可以通过“灯塔”的故事来阐述。这些例子已成为经济学中经典的例子,具有了不可替代性,给经济学留下一个永恒的传统,使经济学诗意盎然。但是,仅仅分析这些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本土经济相融合,适当地引进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例如引用“谷贱伤农”的现象来解释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不同弹性的商品产生的不同供求变化。这是因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针对西方经济学中不同的原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则可以从现实情况着手,一步一步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过程可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互动完成。有的则可以先阐述原理,然后让学生分析现实案例,这样通过从具体到一般或者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与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合理调整考核方式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然为应试教育,对于从中学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这种应试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另外,大学中现有的考核方式,期末卷面考试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现行考试方式仍然以开卷和闭卷考试为主,尤其是闭卷考试,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产生扭曲,为了考试而学习,而忽略了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和吸收。

西方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的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基础,所以应该重视这些课程的学习,更应该重视教学与考核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闭卷的考试方式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尤其是重视基础知识,让学生熟记知识点,为以后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但是,教师也应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认真记录学生的平时的表现,并实施教考分离,合理分配平时、期中和期末分数的比重。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杜,1996

[2]张丽华.甘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杜,2000

[3]张红岩.《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1)

[4]吴方.例教学在产业经济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2)

西方经济学知识篇9

论文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西方经济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舒尔茨的人力资本、丹尼森的经济增长理论及库兹涅茨等理论关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说明。考虑到西部教育不足,在此探索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战略与方法,提出以教育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结论。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大师邓小平先生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中我们能看出科技是何等重要,而科技进步又是依靠教育的发展为前提,因此发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应教育先行,依靠科教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进步与繁荣。不论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历史角度,还是从理论角度来说,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都不容置疑。

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由索洛和斯旺最早创立的,后经卡斯和库普曼斯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理论体系。它是在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关于资本一产出比不变,不计技术进步因素假设的条件下而建立的新经济增长模型,亦称索洛模型。

sf(k)=k’+(a+n)k

其中f(k)为人均产出,k为人均资本占有量,s为储蓄率,k’为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的改变量,n为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a为技术进步率。索洛模型凸显了人均产出增加的三大路径:提高技术水平、增加储蓄率和降低人口出生率。

2.舒尔茨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中提出五个观点:一是人力资本即存于人身上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总和;二是人力资本即通过投资形成的;三是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四是人力资本是最佳的投资,并计算出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为33%;五是教育也是使个人收人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3.丹尼森的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归为要素投人量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个方面。要素生产率主要由知识增进、资源配置状况和规模节约情况等要素决定。“知识增进”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的进步和由于采用新的知识而产生的结构和设备的更有效的设计在内,还包括从国内的和国外的有组织的研究、个别研究人员和发明家,或者简单的观察和经验中得来的知识。根据其1974年出版的《1929—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核算》一书中,丹尼森根据美国国民收入的历史统计数字,对知识增进的贡献定义为27.6%,这种情况在1948—1969年期间显得更为明显,知识增进的贡献为30.9%。据此,其结论为,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

4.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库兹涅茨把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分为三类: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而对于知识存量的增长,库兹涅茨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迅速增加了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当这种存量被利用的时候,它就成为现代经济高比率的总量增长和迅速的结构变化的源泉,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5.新经济增长理论——内生性经济增长。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从人力资本内生的角度来考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罗默的观点主要有:一是在资本、人力资本(教育年限)、非技术资本和新思想(专利)这个生产要素中,知识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二是强调技术内生化后,生产率的增长是一个自我产生的过程,当生产过程本身产生了新的知识(教育和培训),并且教育和培训又被作为新知识而纳入生产过程中时,生产率就会增加;三是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别在于知识和人力资本导致的技术进步率的差异。卢卡斯将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中,建立了人力资本溢出模型,认为全球经济范围内的外部性是人力资本的溢出造成的,这种外部性的大小可用全社会人力资本的平均水平来衡量。

6.教育的正的社会效应——溢出效应。根据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理论中的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可知,教育这一经济行为具有强烈的正的外部性,即溢出效应,也即受到良好教育的个人对社会具有正的效应,其教育消费者——经济活动的总的收益大于其个人的私人收益,因此根据成本等于收益的最大利润原理,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应该提供更多的教育,直到总的成本等于总的收益(均包括社会成本、社会受益),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1.教育投人少,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从东中部与西部教育投人的总体情况的比较来看,西部教育投入不仅绝对量少,而且在全国教育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也极低。西部教育投入只占东部的27.76%,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7.79%。

2.文盲人口多,人口素质低,导致西部贫困落后。2000年全国总人口文盲率,城镇下降到4.04%,乡村下降到8.25%。东中部地区绝大多数省份的文盲率都在5%以下,而西部地区的文盲率仍然较高,其中城镇超过7%、乡村超过10%以上的省区有:西藏、青海、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内蒙古。中国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一半文盲在西部。藏、青、贵、甘、云、宁、新、蒙、川、陕等十个省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的15%,而文盲数却占全国的50%。

3.职业教育薄弱,导致西部应用型人才紧缺。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较为薄弱。教育部2000年6月公布的全国960所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西部12个省份仅有172所,占17.9%。据调查,西部职业学校平均在校生仅有620人,低于东部830人的规模。每万人中职业学校在校生东、西部比例为2∶1。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西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制约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因此,要加强职业教育,把西部的人力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使其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一支生力军。

4.人才流失严重,教育资源积累难以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人才流出量是流人量的两倍以上,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近几年仅西北地区调往沿海及内地的科技人员就超过3.5万人,多为中高级专业人才。西部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流失也非常严重,大多数毕业生都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就业,比如东部沿海地区或中心城市。

1.增强人们的教育意识、观念是关键。在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过程中,要把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的教育观念普及与深化,让政府官员及各阶层的人们充分意识到:在西部经济已经落后于东部的情况下,只有靠教育才能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只有教育才能为西部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进而更好地开发西部,发展西部经济。要把提高人们教育意识工作提高到最重要位置上,以日本为例,日本明治维新及二战后从政府政策开始,到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对经济作用都有深刻认识,并且从行动上支持教育、发展教育,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基础。

2.重视提高少数民族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提高西部基础教育及其质量。继续完善扫盲和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聚居区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进力度。中国80%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分布在西部。西部在校生中有80%的小学生和60%的初中生在农村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对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各民族人民生活等目标的实现构成了重大障碍。西部各级政府应千方百计地把保证本地区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纳入政府目标,提高青壮年文盲的识字水平,加快成人初、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

3.着重发展实用型人才,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西部各级政府应该着重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科教兴西”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待。政策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为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行动上,要从统筹规划、统一政策、规范办学、整合资源等方面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同时,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发挥企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有效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采取政策引导,逐步实施职业教育与就业和再就业资格相联系的准入制度,提高群众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在西部的广大地区因地制宜地营建学习化社区,进一步完善成人职业教育及各类非全日制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技术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建立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西方经济学知识篇10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西部大开发

一、知识管理相关概念解析

(一)知识

所谓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能结晶,又称之为智价。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edge)。显性知识是指记录在各种介质上的知识,如图书、档案、数据库、各种计划、总结、报表等等;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未编码的经验性知识,如个人的技术诀窍、直觉、想象与创意等等。显性的知识可以在知识库中直接复制与进行独立的学习,隐性知识则需依赖人际传递达到学习的效果。一般来说,显性知识在扩散速度与学习效率方面较隐性知识高,所以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更为重要。而隐性知识才是竞争中别于对手且不易被对手学到的核心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基本可以归纳为三个学派,即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

第一,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都有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教育背景。他们常常被卷入到对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重组和群件等的设计、构建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讲,知识等于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当中被标识和处理。

第二,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都有着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商业管理的教育背景。他们经常卷入到对人类个体的技能或行为的评估、改变或是改进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说,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这些人在传统上要么像一个心理学家那样热衷于对个体能力的学习和管理方面进行研究,要么就像一个哲学家、社会学家或组织理论家那样在组织的水平上开展研究。

第三,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成该学派的专家既对信息技术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又有着丰富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他们推动着技术学派和行为学派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融合为自己所属的综合学派。

综上所述,可以把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就是为组织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去适应组织发展、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对相关知识的内外连续管理过程,把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传播知识作为组织核心优势和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把知识集体共享和知识创新视为组织得以持续发展的灵魂,是为组织不断发展和组织文化全面提升而创造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

二、西部地区知识构成水平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加大,在西部大开发,大学生支援西部建设等政策优势的吸引下,国内大型企业为完善其产业链条的需要纷纷在西部地区设立自己的生产、销售、流通中心,大量外资企业进入西部地区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特别是大学生支援西部以及高科技人才西部创业计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引进了大量的科技人才。然而由于历史、地理条件等原因,西部地区知识构成水平相较于中、东部地区仍然比较落后。

(一)劳动力素质总体水平低

第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就整体水平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国民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素质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盲和半文盲比例高。据统计,全国1.45亿文盲、半文盲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文盲或半文盲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39.5%,比东部地区高11个百分点;2000年东部地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为13.8年,科技人才占劳动力的21%,而西部地区的这两项指标分别为8年和7%,西部少数民族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5年;2000年四川、云南、贵州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0.4%——0.45%,具有高中文化的为4.7%,文盲、半文盲率高达21%——38%,而同期全国农村劳动力中的相应比例分别为1.2%、15.34%和18.9%;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有大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的仅10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0%。

第二,劳动力人口结构不合理。西部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落后,工业化程度比较低,仍然是以农业为主,且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

第三,高级人才数量少,科技人才更少。在县以上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和开发的从业人员,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为5.05%,而东部是14%。

第四,劳动力知识更新缓慢。西部地区在三线建设时期,伴随着大量军工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在西部的落户,西部的某些省份大学毕业生及科技人员的比例相当高。但是随着新技术革命步伐的加快及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人才的知识已显老化,与知识经济对对科技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目前,西部专业人才队伍老化,高层次人才出现严重断层,it人才则更为短缺。这些问题成为制约西部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竞争力差

知识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但知识不能自动形成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维持取决于企业知识采集与存储、共享与交流和应用与创新的能力,即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显露出来的能力。企业知识管理过程实际上是知识在企业中流动的过程。企业知识流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的创新,创新的知识再经过采集与存储后重新被利用,由此完成了一个循环。西部地区的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知识的采集与存储、企业没有建立知识信息共享平台,实际运用中仍然采用粗放的经营方式不注重知识在创新中的作用,企业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价格竞争力低下。

(三)观念与环境上的落后

观念的更新与环境的催化,对于人才的成长和涌现非常重要。在中国的西部地区,缺乏的就是竞争环境与创新环境。不求上进、不求进取、小富即安观念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观念的落后不仅表现在普通人的身上,而且也表现在西部企业家的身上。在这一点上,东西部的差距非常明显。西部企业远离国际市场、国际潮流。在中国已经加入wto的今天,西部部分企业的眼光依然停留在区域内,没有国际战略眼光,不敢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这对于西部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四)高等教育发展滞后

2000年,我国大陆共有1866所各种门类的高等院校,其中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民办普通高校和民办成人高校分别为1018、811、32和5所。分布在东部地区的高等院校为901所,占大陆总数的48.3%,4类高校分别为491、387、20和3所;分布在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为366所,占大陆总数的19.6%,4类高校分别为198、164、3和1所。东部地区高校占全国总比远高于其人口占全国总比,西部地区的高校占全国总比则低于其人口占全国总比,因此东部地区在高等教育的硬件设施上占有明显优势。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全国性的名牌大学绝大部分位于东部省区,而西部地区除四川和陕西的少数高校以外的绝大部分高校的知名度、教育质量都处于全国的中下游。我国目前普通高校招生仍采用地区配额制,在招生数额上总是向所在地区倾斜,这样的结果就是东部地区的学生相对于西部地区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大学,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名牌大学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不平等必然导致东西部地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差距。再加之长期以来大量西部人才向沿海地区的流动,使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相对科技力量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三、知识管理在西部发开发中的作用

一个区域繁荣的基础是该区域内企业的繁荣,而企业的繁荣除了与其自身的学习、创新能力有关外,还与其所处区域的竞争能力有关。为了提高区域的竞争能力,必须重视区域学习和区域知识管理。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力及自然环境等区域资源禀赋存在一定劣势,西部开发需要用大量知识资源弥补地域资源的不足之处,通过知识资源来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而传统的区域开发忽视了自觉的区域学习和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很难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发展的需要。

(一)有利于提升西部企业的竞争力

西部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绩效,这既可以表现在直接的经济收益方面,也可以表现为其他方面改,如企业的运行效率、人员的工作能力、用户满意度等。另外,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也可以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减少一些因人员流动而带来的知识损失。具体说来,知识管理能为西部企业带来如下的好处:

第一,更快地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和知识,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使西部企业真正走出去,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第二,西部大多数企业依旧采用传统管理模式,信息流通的不顺畅制约了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进行知识管理,一方面通过所有员工直接的信息存取可获取连续和快速的工作流程,减少纸张的流动和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让员工共享企业的经验、教训和最佳实践,可以防止重复劳动,提高生产率;还可以减少或杜绝重复性的错误,避免错误成本。

第三,西部企业进行知识管理,一方面使员工能够快速并可靠地与合作伙伴进行联系,增强交流与合作意愿以及团队精神,减少信息搜索的时间,可以快速的、低成本的、高效的决策和问题解决;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与顾客的联系。可以通过用户资料库可以获得客人的爱好和兴趣,从而为客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二)有利于促进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飞跃式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西部必须搞好的一项战略性工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它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及西部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它关系到西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展西部知识经济,实现西部跨越式发展,需要一个人才“金字塔”梯队。不仅要大力开发与引进知识经济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也要提高西部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西部地区采用知识管理必将对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一,有利于西部地区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的流动、吸收、创新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步骤。西部大开发中劳动力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得自己的职业保障,强大的职业需求推动有利于促进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一,有利于高科技人才的引进。知识管理过程实际上是知识在组织中流动的过程,知识的流动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参与。如知识的采集和存储需要有引进一批数据库管理人才,知识共享需要引进一批计算机、网络人才,知识与生产的结合更需要一批实际经验的专业人才。

第二,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用人理念的转变。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存在着体制僵化、观念落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而那种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的文化、心理,则是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西部的振兴与腾飞,毕竟要落实到西部的企业,而西部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西部人的素质的提高。因此,西部企业必须加快体制改革,转变人才观念,实行任人唯贤原则,注重个人的工作实效,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机构精简。

(三)有利于促进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是西部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和人员素质提升的关键,当前西部地区仍旧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知识管理对西部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必将对西部办学理念的转变和办学质量的提高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一,有利于促进西部基础教育的发展。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西部大开发中劳动力再也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基础教育在劳动力素质培养中的根本作用得到显现,人们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有利于促进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历来是传播知识、进行科技与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西部大开发中进行知识管理对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西部地区高等院校必然要适应这一形势转变办学理念、设置相关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不断发展壮大。

第三,有利于促进西部继续教育的发展。知识管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运用对于劳动力的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一学定终身的思想已经不适合西部知识管理的需要,西部劳动力只有不断学习和参加各类培训才能适应工作需要,这样函大、电大、夜大、自考、成人教育等多种持续教育形式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的各种短期培训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也将获得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周海炜:《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战略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樊治平:《知识管理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杨海英:《知识经济与管理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6]项国鹏:《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载《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6期。

[7]齐玉水,周明:《知识管理模式与西部企业竞争能力》载《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8]张岳:《知识管理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载《北方经济》200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