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土家族建筑文化十篇土家族建筑文化十篇

土家族建筑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7:12

土家族建筑文化篇1

贵州土家族民居建筑概况

我国的贵州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集聚的省份,而这其中,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是以印江、沿河、德江、思南,有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总面积占1969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4.2%;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总面积2476平方公里,总人口5o万,其中土家族占到总人口的54%。贵州的土家族的建筑文化是与贵州其他民族有其是汉族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比如,同为少数民族的苗族的建筑的吊脚楼虽然也是依山而建,但是在建筑形式和内容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侗族的建筑中的风鼓楼也是与土家族的艺术风格也是不同的。土家族的建筑大多数的分布在深山之中,常常是在山水环抱之中而建造。贵州省的土家族的建筑主要是集中在铜仁地区和印江县的村寨里,早期的贵州土家族的民族的大多数建筑是呈现出比如马头墙等具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的特征的。后来随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土家族人们共同创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建筑,成为了该地区建筑的主导的形式。分析起来,贵州的土家族建筑的民居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首先是依山而建的干栏式的吊脚楼,其次是形成了街巷,主要的文化特征还是以徽派建筑结合汉族传斗结合抬梁式的建筑样式。土家族民居建筑及雕饰组成沿河、印江土家建筑主要有土司衙署建筑、土家吊脚楼建筑、土汉文化结合的封合桶子建筑等。

1.屋顶及脊饰

中国古代的传统的建筑平面并不丰富,而传统的屋顶样式也是丰富多彩的,而在传统的建筑文化中,不同的屋顶样式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屋顶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更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古代建筑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的形式,包括

悬山、硬山、歇山、庑殿、卷棚和攒尖式样的屋顶。一般情况下,宫殿和庙宇以及皇家的最高级的建筑如陵墓的享堂等采用庑殿顶,以及歇山顶。而民居中则是以悬山和硬山为主,而民居常常最适应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国的南方气候温润,潮湿多雨,因此南方的建筑为了防雨,南方的民居屋顶常常伸出屋顶,形成悬山顶,而北方的气候干燥且风沙大,为了防风和防火,北方的民居屋顶大多是呈现出硬山的形式。而且为了防火如徽派的建筑常常伸出马头墙,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式。而贵州的土家族的吊脚楼的屋顶形式是以南方常见的悬山顶为主,而土家族和汉族相结合的民宅则以硬山和风火山墙的形式为主要形式。这是两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庑殿顶是由五条屋脊组成的,歇山顶是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的。而卷棚和攒尖没有正脊而只有垂脊。中国的屋脊的装饰是有实用和装饰两种用途的。首先,实用功能是利用屋脊的重量压住瓦片和对屋脊进行收口的作用,另一个是装饰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屋脊来体现建筑本身的身份与地位,所以我们说,一个地区的建筑文化是从屋脊的装饰来有效的反应了人民的价值和审美观的。屋脊的装饰的造型是从古代的图腾转变而来的,有渔纹,鸟纹,龙纹以及蛇纹等等。有古代的女性和男性的生殖崇拜,而鸟兽龙等是屋脊装饰的重要题材。汉代的人民就已经将瓦当做成起翘的形状了。表现为出屋脊的审美。而后世渐渐的把神兽作为一种象征表现在屋脊的装饰上,比如凤鸟在屋顶上以表示防火,鸱吻消灾,降雨等等祈福。《清箱杂记》:“海有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汉柏梁台灾,越巫上压胜之法。起建章宫,设鸱鱼之像与屋脊,以压火灾,即今世鸱吻是也。”

2.门窗、柱子及雕饰

关于门窗的形制,中国的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这样的结构形式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把木头柱子立在平整过的场地上,在木头上设置连接木头柱子的方木,这些构件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基本的形式。从而组合而形成主要的建筑结构。其次,在构架上铺设瓦片,在架设好的结构上添设门窗,在地面上铺设砖或者地板等等,还有的梁枋上面有装饰性的雕刻,在宋代,是将这些具有结构作用或者大件的木头的加工叫做大木作的,而室外的门窗、隔墙等等则被称作小木作。在各类的门窗中,常见的就是隔扇,又叫做隔扇,指的是带有木格门窗,这种基本形式是用木头组成木框,然后用楞条组成格子,用纸或者纱来进行粘接。而土家族的建筑中门扇一般也是双数,通常窗户是槛窗,在两根柱子之间的下半部分是砖墙,上半部分安装隔扇,这种形式在中原的明清是比较常见的形式。雕饰内容:古人常把忠、孝、仁、义作为道德标准;把福、土家民居门窗禄、寿、喜、招财进宝、喜庆吉祥作为理想追求,土家族建筑装饰上同样少不了表达这些内容的图舞等。但是由于建筑形式与建筑形体本身的限制,形状大小也得服从构件的原状,通常采用象征或者比喻的手法,来表现人民的理念与意志。龙和风常常象征的高贵与权力,而狮子象征着力量与门第,还有蝙蝠和鹿等等象征的财富。竹子和莲花等等则象征着高洁。而土家族的建筑的装饰图案则更多的表现了生产和生活的画面。艺术史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的。这样的装饰题材反应了那个地区的生活和意识形态。在土家族的门窗上,常常看到的是瓜果和花朵,藤蔓等等雕刻,他们并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象征意义,而是一种形式美,反应了一种自然主义的情趣,和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土家族的吊脚楼的窗花的雕刻是反应建筑工艺高低水平的主要标志,乌江土坨峡首土家山寨鲤鱼脚楼是土家吊脚楼的典型代表,其窗花运用了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容彩。门窗构件木雕中浮透相间,多为“麒麟送子”、“蝙蝠绕梁”、“仙猴嬉树”、“喜鹊闹梅”如等祈福纳祥的图案,雕工精细,独具风格。这些雕饰有的象征着地位,有的象征着吉祥有的象征的农耕,有的反应生活和教育还有的记录了一个地区的民风,这些飞禽走兽和花鸟鱼虫等一般的塑造的栩栩如生,寓意深刻,而又变化多端,是土家族建筑的主要特征。这些雕刻图案精美,做工细致,形态祥和和朴素,与建筑的构件相得益彰,建筑的受力构件与装饰构件结合的很完美,尤其是土家族吊脚楼中变化丰富的窗花,这些由于历史的积淀,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不仅仅体现了土家族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审美意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是民居的精髓。镂空的窗花使得这些民居在空间上更加的通透也使得室内的光环境更加良好,既起到了隔断的作用,又有装饰的作用。

在视觉上也开阔,舒服,凸显民居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反映了该地区的土家族风俗特点。土家民居窗花内容丰富,多达上百种,是南方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窗花内容中有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植物花藤,也有与生产劳作和悠闲雅致生活为线索的画面反映。更多的则是人们将美好生活的向往寄寓于象征吉祥如意的珍禽异兽和“福、禄、寿、喜”图案。窗花的雕刻技法结合了镂空、浮雕、圆雕、多层雕等艺术形式,使得整个窗花剔透、丰富。在沿河的刘家桶子,是一字缕花木门,门额上红军留下的区委会的门牌清晰醒目。院子里的石雕、木雕,工艺也十分讲究。雕有“麒麟送书”“犀牛望月”图案的花磉礅,工艺精湛,构图新颖,连地脚石也过了细钻,装修设计相当细腻。尤其是天井中的两个石花礅,很有特色:高60余厘米,下四方,中八角,相接处为帘状雕饰,有的天井中石花礅,呈瓜状花雕,工艺精良。

3.雕饰形式

土家族的建筑上的雕刻的图案大约有一百多种,而雕塑的美感就是来源于千姿百态的具体形式,这些内容都与土家族的生产劳动和民族信仰有关,土家族的人民常常以乐观的心态把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都镌刻在自己常年居住的建筑中,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意识。这些雕塑的整体布局是十分和谐的,而且注重实用,门栅、门栏多雕饰花鸟鱼虫等图案,这些图案与土家人的生活习俗、风俗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他们对外交流的一种介质。

4.雕饰色彩

一般在进行雕饰之后,都会在其上施以色彩,这样不仅仅使得雕饰更加的鲜活也使得主人的富贵与财富能够得到体现,但是土家族的建筑常常会采用木头的原色调,这样更体现了自然、朴实的民族风格。这样的无色雕饰现出几分天然、几分稚拙,给人一种干净、清新的舒适感觉,体现了土家人生活简朴,追求素净、简洁。雕饰少涂色彩也更能体现今天提倡的环保、低碳理念,土家先民在很久以前就知道了简洁其实就是一种美。

总结

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从地形上看,吊脚楼往往占据地形不利之处,如坡地、陡坎、溪沟等,而主体部分则位于平整的基地上。若从吊脚楼与主体的结合方式看,分别有一侧吊脚楼、左右不对称吊脚楼、左右对称吊脚楼三种,其中以一侧吊脚楼最为常见。除此之外,土家族还有一种不做挑廊的吊脚楼,其正屋主体部分与厢房吊脚楼直角相连,似乎已形成约定俗成的“规矩”。通透的支柱、轻灵的翘角反而成为了视觉的焦点。

土家族建筑文化篇2

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文化内涵;文化传承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阶段,土家族人民形成了坚强的民族精神,强韧的民族意志,永不言败的民族气概和开拓创新的民族智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文化。作为土家文化典型之一的就是土家族吊脚楼,成为土家族的代表性建筑和文化特征,表现了土家族长期形成的民族性格。

1土家族吊脚楼的基本类型

“一”字形:这是最为简单的一种建筑类型,由三间并列的正屋组成,居中的那间屋子为堂屋,两边的屋子成为人间。堂屋类似于正堂,主要是一些特殊仪式的举办场所,例如祖先祭祀、红白喜事等。人间就是常说的卧室,父母一般住在左边,表示尊重,孩子们多住在右边的人间。人间也有一些建筑特点,经常以柱为界限,前面的成为伙房,后面的就是卧室,中间会设有一个火坑。伙房经常用于腊肉的熏烤。

“L”型:很多吊脚楼呈现L的形状,这种模式主要是扩大了厢房的面积,但是并列的三个房间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形式的吊脚楼的显著特点就是厢房的改变,在房屋转角的位置会设立一根柱子用于支撑整个吊脚楼的重心,并以柱子为界,将其分为前烛台和后卧室的住房格局。

“回”型:回型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模式,呈现出四合天井式的建筑格局,可以说是土家族的吊脚楼与北京老四合院的巧妙融合,兼容了两种建筑风格的优势。

此外,土家族吊脚楼还有现代型,复合型等建筑模式,形式多样。

2土家族吊脚楼的基本作用

2.1吊脚楼冬暖夏凉,符合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习惯

土家族吊脚楼的典型作用就是冬暖夏凉。土家族人民的吊脚楼都是依山而建,吊脚比较高,悬空的部分比较多,而人们居住的正屋也比较突出。这样的建筑模式使得房前屋后都有开窗,因此采光面极大,光照条件极佳。此外,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所以土家族人民每家每户都在吊脚楼旁边栽种树木和斑竹或楠竹等常绿类植物,春夏天,绿荫浓郁,成为遮凉避暑的优质选择。秋冬天,不落叶的竹类等植物可以遮挡爆风以保护吊脚楼物顶瓦片不被破坏。山地吊脚楼建筑模式与自然环境的巧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特性。

2.2吊脚楼防水防潮,适合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

土家族人民居住的地区,属于亚热带,因此雨量大,空气湿度大,地面潮湿的情况比较严重,如果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下,无论是衣物还是粮食等食物都极为容易发潮、腐烂、贬值,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很容易受到潮湿环境的影响极易生病。吊脚楼,依靠吊脚的作用,吊脚楼下悬空部分一般作鸡,猪,羊,牛圈或堆放材草及植物桔杆等储藏之用,有效改变了自然环境较为潮湿的现状,与潮湿的地面相隔离,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2.3吊脚楼抵御毒蛇猛兽,保护了土家族人民的安全

土家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自然灾害的影响比较低,人为的破坏比较小,绿色植被、森林覆盖率都比较高,良好的自然环境为龙蛇猛兽的出没提供了极为优秀的繁衍条件,导致猛兽虫蚁层出不穷,影响了人们的居住和生活安全,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吊脚楼的建筑模式,将人们居住的楼层与地面隔离开来,有效抵制了猛兽的突袭,避免了不必要的伤害。

3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

3.1体现土家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

土家族的吊脚楼,集中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特点,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特性加以改造变化,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土家族人民集中居住在武陵山地区,这里山河交错纵横,地势起伏不平,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此外,由于此地杂草丛生,人口密集度较低,时而有动物野兽穿行,因此,土家族在长期的发展中总结出了依山而居,临水而居的住房特点,并探索出吊脚楼是最适合土家族人民的居住类型。土家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树木资源较多,为吊脚楼提供了天然的建筑材料。吊脚楼的吊脚部分,大多处于地势较低的地方,相较于其他部分而言比较潮湿,也比较阴暗,经过实践检验,土家族人家便将其作为粮食储备和牲畜圈养的地方,而上层比较干燥的地方就可以用于土家族人民的日常居住。此外,吊脚楼内还设置有火塘,就方便了上了年龄的老人取暖避寒,土家人常吃的腊肉或日常用的温开水也都是依靠火塘来实现的。

3.2折射出土家族的宗教意识和

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模式虽然有细微的差异,但是吊脚楼的正房中的正堂上都安设有香盒(神位),这与土家族人民的有关,这个神位主要是为了供奉先灵、安置祖先、敬献香火,表现了一定了宗教理念和宗教行为。无论有新媳妇入门或者小孩子出生或者老人过逝,土家族人民都还会举行传统的入谱仪式,告知先祖,祈求祖上保佑。此外,土家族人民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民族意识,认为左为大,左边会有助于家财广进,人丁兴旺。也就是说,如果安置年轻夫妇,一定会让他们住在左边,有早生贵子,多子多福之意。如果原本的左边房是父母居住,那么新婚夫妻入住,一是重新安置新房,否则父母就会从左边房搬出来,把左边房让给新婚夫妇,表现了对生命的崇扬和尊重。未婚的子女一定要住在阁楼,直到新婚,这是土家族人民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宗教理念和民族意识所致。

3.3渗透出土家族的家庭伦理观

土家族人民大多都是大家庭类型,通常是三室同堂或四世同堂,比较注重家庭每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亲子敬老,是土家人民的传统美德,土家族人民认为,家庭和睦、夫妻相敬如宾、兄弟互帮互助是家庭必须遵从的理念和美德,这种家庭伦理观一直贯穿到土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土家族人民以左为大,因此,左在土家族人民心中,代表尊贵,代表地位。体现在家庭中,子女未婚的时候,父母住左边房,大儿子新婚,左边房就成为大儿子的婚房;其他人都不得占领。因为土家族人民传统理念是:长辈或者祖辈键在时,按辈份由祖辈或者长辈统管整个家庭大事,若祖辈或者长辈去逝后,按辈份就由大哥大嫂或者二哥二嫂来统管整个家庭大事,常言道:长哥当父长嫂当母。依此类推,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于祖辈,长辈,父母及长哥长嫂的尊重,对于生命的崇敬。

土家族吊脚楼的类型多样,但是作用相当,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并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历史使命,我们要从土家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出发,分析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气质,并为土家族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爱武.土家族吊脚楼研究综述[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02).

土家族建筑文化篇3

关键词:客家文化;围合;民居;村落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悠久,建筑特点突出,建筑造型多彩多姿,形状各异,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留给我们源源不断的财富,尤其在建筑方面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客家围合群古村落,自然的村落为单位,井井有条,错落有序以其独特的建筑外在造型、建筑功能、和文化内涵等特点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最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这个神话般的建筑成为“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客家围合群古村落概况起源

客家的先祖是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当时因逃避战乱、灾荒、饥荒等一系列问题开始进行迁至赣水中部,先后共有五次大迁移,最终流落南方等地在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根据它的历史渊源这种民居建筑和中原的皇家贵族的屋型非常的相近。

为了防止敌人的攻击以及野兽的侵扰,致使客家人都要聚族而居住。从而形成了客家围合群古村落,它继承和发扬了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民居建筑之一。

二、代表性建筑整体布局构造特点

究其历史渊源,客家人聚集而局,形成了走马楼、围龙屋、五凤楼、四角楼、土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土楼建筑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以围龙屋为例,始于唐宋,客家人采用汉族最先进的工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多数在偏远的山区地带为了防止当地人的排挤和盗贼的侵犯,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则砖瓦结构,二种则特殊土坯结构。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一般需要5―10年时间,

1.客家围龙屋

1.1梅州客家围龙屋:中国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

1.1.1建筑布局

围龙屋在布局上分两部分布局。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融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于一体。正屋的布局:由于需要防御外敌,在横屋最外层就是半月形的围屋,层屋前后位置需要建立碉楼。房舍建筑即为围龙屋的主体,以中轴建筑的方形厅堂。客家人对祖先最为敬重,在前敞堂祭拜祖宗,祈求祖宗庇佑。在围龙屋内走廊,楼梯,将所有的房间,厅堂,天井相连通,让客家居民,生活方便。

1.1.2建筑用材

梅州围龙屋很注重建筑外墙的材料,由于自然环境和外在防御等客观原因筑墙全部是三合土锻打而成,有强劲的抗压、抗剪度。它的建筑用材用料精确,地墙、墙面、楼面、屋面的尺度和标高,几乎不差丝毫。每座房子精心用材,是伟大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给后辈创造源源不断的历史文化财富。

2.客家土楼

2.1永定客家土楼:最具民俗文化村

2.1.1建筑形式特点

由于客家人深受传统家族伦理思想的洗礼,第一,土楼在建筑形式上都以祠堂为中心,不忘祖先给予的一切。供奉祖先成为客家土楼的建筑特点之一。第二,和北方四合院相同,讲究传统的中轴对称,无论是圆楼还是方楼或是弧形楼,无一不采取中轴对称形式,第三,单元式住宅模式。

2.1.2建筑用材

土楼顾名思义材料为土,但是对土的要求非常严格,需要用到特殊的黄土,需要将挖好的黄土放置三个月以上,经过发酵后的熟泥,配合复杂的搅拌程序,将煮至融化的糯米浆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起搅动,方能使用。因此坚固的土楼,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结晶,是工艺与艺术的结合体。

2.1.3建筑内部构造

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构造,成为世界建筑的经典,以客家圆楼承启楼为例,布局上由环形组合,环环相扣,形成别样的建筑内部结构,其内部由前门、祖堂、客厅、公井、厨房、畜舍组成。如图7在土楼的最中心位置,建立祠堂,这是客家人不忘祖宗的表现,也是客人文化最具特色的表现,中心向外一圈则为客厅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和尊敬,依次向外则为厨房,畜圈、杂用等。

三、设计特点

客家祖先用他们的智慧留给我们源源不断的财富。为了防止敌人的攻击以及野兽的侵扰,致使客家人都要聚族而居住。以其独特的建筑外在造型、建筑功能、和文化内涵等特点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最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它继承和发扬了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民居建筑之一。他们将自然和建筑和谐统一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致使客家人民亲切淡然,他们不为外部的环境所干扰,心境平静如水。她所散发的是让心产生无限遐想的神秘感。

结语:客家围合群村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结晶,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客家人民虽然历尽沧桑,但是不变的却是那坚定的信念,将围合群古村落融入到外部环境之中,是建筑和自然完美的结合,对于防备外敌,天灾,人祸有着非常细腻精准的应对方法。充分体现了客家人民的伟大智慧。将自然与建筑和谐统一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致使客家人民亲切淡然,他们不为外部的环境所干扰,心境平静如水。她所散发的是让心产生无限遐想的神秘感。用它独特的建筑外在造型、建筑功能、和文化内涵等特点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最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然而以人为本是设计中永远不变的主题,客家围合群古村落的设计,成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自然,艺术,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达到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这些古代具有纪念性的建筑物,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林嘉书、林浩、阎亚宁《客家土楼与客家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黄汉尾:《客家土楼民居》,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4]杨耀朴、黄崇岳:《南粤客家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5]张娴:《广东客家人的围龙羼》.《中国民族》.2001年第7期

[6]谢剑、房学嘉:《围不住的围龙屋)(二刷版),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

土家族建筑文化篇4

沿台阶拾级而上,见一小月台,三进二的衙门,中间设一大门,左右各设一小门,与前面的繁复华丽相比,后面的立柱、屋面、屋檐更显得简洁实用,门楣上面两个“门当”支一黑底描金横匾,上书“孟连宣抚司署”。作为云南清代土司衙署的代表,它是全省唯一的一座由傣、汉、白族建筑风格台璧的大型建筑群,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十八座土司衙门中保存较完好的一座。1965年被云南省人民委员会首批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又被国务院批准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古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现存建筑重建于1878~1919年,主体建筑有议事厅、正厅、东西厢房、厨房,粮仓、门堂等,占地面积6738平方米。

孟连宣抚司署是中国仅存的傣族古典礼制建筑。从航拍照片上看,这座古建筑就像“一颗印”,象征皇帝手中的一颗大印。但进得门来,却发现它有许多惊人的创意。

首先,大门与主体建筑不在一条中轴线上,门是歪的,道是斜的。这是与汉族类似建筑最大的差异。汉族的主体建筑和大门都在一条中轴线上, “三台一照壁”是最常见的样式,功能是外挡邪气不人侵,内挡福气不外泄。傣族建筑也有此忌讳,但他们只是把门的位置弄歪一点,这样处理,既保“气”“聚”而不“漏”,又省去设照壁之累,真是用心良苦!

眼前的议事厅气度不凡,建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8年),为三檐歇山顶干栏式建筑,长24,5米,宽16,1米,高10.2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台抱粗的干栏桩柱,呈六排四十七棵对称排列。楼上是土司议事之处,设有龛台,当年土司从背后的龙形梯子而上,高高端坐其中。土司手下的官员则席地坐于地毯上。刀叉矛戟、旗帜、金伞等仪仗排列左右,钟鼓号炮等环列四周。在天花板和柱子上,用金水漏印呈现出傣族风格浓郁的花卉动物图案。

显然,傣族的礼制与汉族不同,汉族面南而王。土司座西面东。所以,议事厅的主人口设于东边。正面和西面都不设入口。在东边最低一层屋檐中间,架起单面雨棚,紧接二层屋檐,而支撑起这片雨棚的仍然是传统的斗拱飞檐,檐下“喜上梅梢”、“松鹤延年”等浮雕引人注目,其中有幅浮雕让人纳闷,一匹马背上负着道家的阴阳鱼,问了精通道学的人,说这叫“马上圆满”。

这种把主人口开在侧面,不在中间,且不对称的做法,完全出自傣族传统的布局。上了二楼才算进入议事厅,每当臣民从东面上去叩见傣王时,陡峭的楼梯使上者不得不弯腰曲膝,这一刻想必让傣王的尊严得到充分的满足。

楼下没墙,沿着的柱子,设了~圈座栏,里面设有木板铺设的地楼,不悬空,是土司避暑乘凉和看戏的地方。

这样的处理,显然出于气候的因素。这里属亚热带河谷盆地,雨季高温多湿,故傣族民居屋檐都出挑低远。增宽屋檐使屋面投影面积加大,既可防止雨水飘洒进底屋,又能抵挡太阳的灼晒。底层无墙,屋面宽大,屋内外形成较大的温差,加之屋顶高耸,使二楼气体形成对流,让到来的游客倍感凉爽舒适。

看来,傣族贵族对汉族建筑文化的接受,有自己的选择标准。议事厅三面的外部仿汉形式,可以增加这座建筑的气势和庄严,屋面、内部及后侧保留傣族的传统形式,能顺应中南半岛佛教文化圈内的傣族古典礼制,傣汉两种建筑文化在这里巧妙融合,显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议事厅的建成,耗时十年。一件件雕刻品,在遥远的大理剑川白族工匠手中完成,再由马帮翻山越岭驮到娜允安装。特别是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缅甸勐艮土司兵犯攻娜允,爆发了孟连景栋战争,这一仗打了两年多,动用了西盟马散佤族和山区的拉祜族,才把来犯者逐出境外。

客厅里供奉着“法烘罕(地方保护神)”和佛像,受到来者的叩拜。正厅西面是三个夫人的卧室,从东至西,大小依次排列。卧室外陈设着―张床,相当于土司祖先的灵位。

议事厅与东厢、西厢和正厅,构成一座“走马转角楼”。中间有天井,小桥下面一池清水,两只乌龟、几尾鲤鱼在水中自在玩耍。许多人以为那是放生池,其实这是过去的防火池。这座古建筑虽系土木结构,但主要是用木料架起来的,所处位置地势颇高,在没有消防栓的古代,也只能如此了。

土家族建筑文化篇5

一、民族传统建筑的发展变化.1

(一)建筑特点的改变.1

(二)结构功能的改变.2

(三)仪式的改变.2

(四)新旧建筑的融合.2

(五)新元素增添.2

二、仪式文化的变更.3

三、建筑结构调整显现的问题.3

四、旅游的虚假化和商业化.4

五、结语.4

摘要:贵州作为多民族文化集中的代表地区,其民族特色体现在当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传统建筑中蕴涵的民族文化是其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历史上,各民族民居在文化的激荡交融中不断发展变化,并在一定时间上展现出各自的面貌特点。如苗族、彝族、仡佬族等建筑风格既有干栏特点也有板筑特色,这些民族民居建筑面貌与各民族生计方式紧密结合,并连同内置于各民族内部的建筑信仰文化体系一起构成了贵州每一个民族的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但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入和现代建筑的快速发展,传统建筑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尤其是在贵州的许多景区中,表现出了传统建筑商业化、虚假化等特点。本文就近现代贵州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文化面貌发生的许多变化进行一个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在贵州未来的传统文化建筑及旅游景区的发展建设作为理论的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新元素融合虚假化商业化现代影响

一、民族传统建筑的发展变化传统文化的变迁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内部发展促成文化变迁,另一个是外部文化因素介人导致文化变迁。贵州当代民族地区建筑文化变迁既有内部因素,但更多的是外部因素的影响。政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快速发展,贵州也在大力的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开发了许多旅游景区,其中数百个村落入选国家传统文化保护村落,并对这些村落还原、保护,但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元素中被替代的元素越来越多。如材料方面,钢筋、水泥、空心砖、水泥瓦、塑料瓦、石棉瓦等替代了传统的建筑材料。

(一)建筑特点的改变贵州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变化特点是非常突出的,如一个村庄中既有盒式平顶楼,也有悬山顶楼。这种结合特点还体现在材质用料上,如现在贵阳花溪石板镇的民间建筑,同一幢房的覆顶材料既有传统的瓦片,也有现代工厂生产的石棉瓦和水泥瓦。墙体方面,贵州百越族系的布依、侗、水等民族传统民居建筑墙体均以柱为间架,以竹木草为墙胎体,外敷以泥等材料。现在这类建筑中的一些则改变为在原传统墙体的外面砌上一层空心砖,并在空心砖上抹上水泥沙灰的结合形式,这种改造加工的整个过程相比较传统方式要简单许多。另外,这种两两结合的建筑风格还体现在对传统干栏体的加工上。贵州多数传统民居都有干栏或半干栏建筑特点,传统的干栏风格,干栏体(建筑基脚)的柱根大多是外露的,基础部分是悬空的,但近些年来,这些民族都将该悬空部分砌了起来,将过去闲置的吊脚部分充分地利用起来,使得建筑上半部分木构为主的传统建筑与下部改造后的充分结合。

(二)结构功能的改变结构功能方面,原先楼上楼下整体通风的结构被封闭的浇灌楼板所替代,层内房屋之间的空气声音通透特点也被砖墙隔断特点所取代,厨房做饭加干燥粮食的功能转化为仅仅是做饭。传统上卧室仅仅在一楼,现在多搬到了二楼。传统上大多数中空的堂屋被一、二间的楼板所分割。

(三)仪式的改变仪式方面也有替代现象,如过去贵州一些民族在建筑木构或土木结构民居过程中,要举行伐木和上中梁等仪式,现在土木构房已被砖混房替代,而伐木仪式已消亡,上中梁仪式则被浇嘴屋顶仪式所替代。

(四)新旧建筑的融合近几十年来,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中与外来元素相融的情况还是很普遍的。如建筑结构中传统元素与外来普同化风格相融合就很突出。如水城县金盆,当地有些人家建材上全用了新材料,但“半楼”式干栏特点仍存在;有些人家还保留了传统民居中堂屋中空的特点,将堂屋层高抬高到近5m左右,以便夏天凉爽以及方便按传统方式加工粮食;同时,有些人家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半边木构瓦质悬山顶与半边盒式平顶有机结合,既兼顾了传统农业特点,又关照了现代性居住需求。

(五)新元素增添贵州少数民族民居传统中一直都有增添新元素的传统。如窗花、抱鼓石、鳌头、悬鱼、门簪、结构性的神龛、端吻、马头墙等都是彼此间相互采借或从汉族民族那里引入增添的,而这些现在都已成为民族建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了这些民族建筑文化中的民族性标志之一。

贵州少数民族民居的当代变迁中,建筑元素的增添主要有铺设地板砖、贴墙砖等。同时,在主体建筑中增添厕所也是从未有过的举措,即便是附属的厕所也增添了性别元素,将男女分开,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常见的。建筑结构与功能方面,传统民族民居并无独立的客厅观念,用堂屋接待客人嘉宾,或者到厨房。多数民族建筑中堂屋都是用来供奉各种神的,如供祖先神、天地神、供佛教观音或儒家孔圣人的,在其家人办酒席时一般会用来摆宴席。变迁后的民族民居则专门增添了客厅等。

二、仪式文化的变更贵州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中,既有考虑到结构力学、实用、适应气候、地理的自然观以及适应生计方式的结构功能等;另一方面,也结合了如风水、吉祥、建筑等。近几十年来,贵州民族民间建筑文化理性元素不断增强并有自觉发展之趋向,非理性文化元素则呈现出渐趋模糊、消褪与错位的走向。贵州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过程中,一般都有仪式文化要素,如定址仪式、开基与伐木仪式、立柱或上大梁仪式、安香火仪式和开财门仪式等。据调研,过去彝族、布依族、侗族、汉族和部分苗族特别重视这些环节,而且缺一不可,但现在许多年轻人已经没有这种意识。

开基仪式在贵州彝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民间也叫砍木头仪式、奠土仪式或叫架马仪式。以前以土木结构为风格的民居开建时,家家都要举行此仪式,要杀鸡、宰羊和奠酒,并念许多密语,现在由于用了砖混结构,所以许多建筑建造时便不举行这种仪式了。

立柱或上大梁仪式是在贵州许多民族传统土木结构或纯木构民居建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仪式,在立主柱及上主梁过程中,此仪式充满着喜庆与热烈的气氛,现在由于木构房的减少,此仪式逐渐消失。

布依族、彝族等部分贵州少数民族过去比较讲究风水。即讲究新居选址是否与传统风水观中的神灵居址相正位或相协调。过去,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彝族以及部分苗族等的神的正位置是在三居室的一楼正中墙壁上,神位正对堂屋双合门,有开门便见、“神位应案山”的特点,但现在由于房屋结构的变化,有的人家干脆就不再留神位,既便仍存的人家也将神位搬到了二楼不是很居中的房间中。 

这些错位使一些迷恋传统的中老年人很不适应,但建材的变迁及交通的要求又使他们无可奈何。

三、建筑结构调整显现的问题民族地区传统的居住建筑与其所从事的主要生计方式是有紧密联系的,特别是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为生计方式的地区更是如此。民居既是人祖共居的居所,也是粮食脱粒、加工、籽种储存、工具收藏摆放、畜禽饲养的综合场地。如果生计方式基本未转变,但住房在结构上作了调整,那势必影响民居功能的充分发挥,甚至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贵州民族地区近些年来生计方式主要还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民居建筑方面则渐渐脱离与其生产方式相协调的传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1、楼板利用钢筋水泥浇灌,彻底隔断了与一楼之间的气流流通和循环,致使新收回的玉米、谷子等粮食无法风干晾干,出现发霉现象。

2、大多数人家为了卫生和美观,在水泥地板上铺上瓷砖、墙裙上贴上瓷片,这种改造常因春夏秋冬四季气温的变化而“回水”,进而使储藏的粮食和种子发霉或发芽。

3、利用新材料建的新房由于设计方面的原因,使厨房和火塘调节整幢房子温度的传统功能几乎全部丧失,使用沼气、电或液化气产生热能的时段减少,即便仍烧煤或木柴的人家因房子新建材隔离气流流动等原因使热能无法充分被利用。

四、旅游景区传统建筑的虚假化和商业化在贵州民族景区中,海坪彝族小镇作为一个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现代科技、建造技术的建筑为载体的现代“传统文化”代表。海坪千户彝寨----最具文化底蕴和原生特色的彝族文化旅游小镇。以彝族祖先的六个儿子为象征,将彝寨分为六个组团,并且景区彝寨的所有建筑都采用现代流行的钢筋混凝土建造,在外墙进行刷漆,柱子进行包木或者涂漆,屋顶在混凝土板上铺设茅草等方法,使景区内建筑展现出传统文化建筑的“虚假化”风格。

这些虚假化建筑室内体验感完全是现代的地板、铁门、铝合窗,完完全全的钢筋混凝土气息,没有了杆栏式建筑的良好通风条件,景区多数建筑的一层十分潮湿,居住体验感较传统建筑相差很大。但是不得不考虑的是其建造的速度、成本和带来的方便的确十分不错,以旅游集散、接待服务、度假居住为主要功能,配套完备商业、娱乐、体育、休闲活动,突出彝族风情文化体验,建设高端休闲度假项目,结合地块开阔平整、土地集中等特点,以旅游和地产双向驱动打造本区域的核心价值组团。依托海坪优美雅致的山林环境、火一样的热情和魅力的彝族文化,以"文化、旅游、生态、健康"为核心理念,以展示六盘水彝族特色文化为主题,打造集商贸、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旅游小镇的形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休闲度假之都,民俗体验之城"。构成一站式的旅游综合体,融合文化演艺、民族祭拜、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特色商品等业态。海坪彝族文化小镇将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彝族文化园和彝族文化朝圣地。

土家族建筑文化篇6

福建土楼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神秘的福建土楼吸引了全世界人们的眼球,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好奇和兴趣。

似此楼形世罕有

土楼是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民居建筑,是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几次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福建土楼分布范围以福建西南地区尤为集中,总数达3000多座,所处自然环境以丘陵谷地为主,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植被茂密;居住着汉民族的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生活方式沿袭着汉民族的传统习俗,以农耕为主。

福建土楼源远流长,它产生于11~13世纪(宋元时期),经过14~16世纪(明朝中期)的发展,至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达到成熟期,并一直延续至今。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从卫星照片上把福建西南部的土楼疑为“导弹基地”、“隐匿核力量”,引起一阵惊恐,后来实地参观才悄然大悟,发现是矗立了数个世纪的土楼。福建土楼以“天圆地方”概念作为建筑的主体造型,以满足家族聚落群居和良好的防御功能需要来安排建筑的规模,采用夯土墙与穿斗式木构架共同承重的两层以上封闭式围合型大型民居建筑,座落于山地间,依偎于溪流畔,耸立在田园里,宛如翠绿的原野上长出的朵朵蘑菇,巧似天外来客留下的神奇飞碟。一座大型的土楼,往往聚居着一个数百人的家族,被称为“热闹的小城市”、“家族的小王国”。

环球建苑出奇葩

福建土楼异彩纷呈,有圆形、方形和府第式(也称五风楼)、交椅形、扇形、雨伞形、围裙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八卦形等。圆楼为数最多,故国际上一度将土楼统称为“客家土圆楼”。圆楼造型优美,直径多在30~60米之间,楼高13~16米,一般3~5层,每层20~40个房间,内设有一个篮球场大的天井空间,可供一二百人生活。一座圆楼就是一个迷人的世界。以往,一个新媳妇进楼后,如果一天结识楼里一个人,结识全楼要花半年多时间。1988年,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圆土楼出现在邮票上,这枚邮票在日本展出后,被震撼了的日本人将它评为当年最佳邮票,足见圆形土楼的魅力。

方形土楼又有诸多变异形式,如殿堂式方楼等。方楼雄伟壮观,颇似古代城楼。楼墙与墙内布局和圆楼相近,楼高3~5层,每层20~40个房间,楼前中央开一个大门,楼的东西南北方向都设楼梯。

五凤楼为数不少,分布在地势平坦地带。其平面上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4~5层的主楼为主建筑,周围建有几座1~3层的侧楼和厅堂,以若干庭院进行组合。五风楼从前门开始逐步加高,整个布局,主次分明,富有韵律变化。

交椅楼分布在临河陡峭地上,呈交椅形。其前墙与房子较低,左右两边房子略高,像交椅扶手,后墙与房子最高,约4~6层,如交椅靠背。这种楼前低后高,便于眺望,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南靖县书洋镇石桥村的“长源楼”,是交椅楼的典型代表。

按照建筑结构,土楼分为内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类。内通廊式土楼楼内的住户垂直拥有每层一个开间的房屋,楼层设通廊连通各个房间,设公共楼梯上下,分布于福建客家民系地区,体现客家人注重家族内部团结的精神。永定客家土楼即属此类型。

单元式土楼是整座楼被平均等分成若干个单元,每单元为1户,各有独自的入口、内庭院、房间,有独用的楼梯上下,分布于福建福佬民系地区,体现福佬人在维系家族纽带的同时,注重满足各家各户居住的私密性、独立性与舒适性的要求。华安闽南土楼即属此类型。

为什么土楼会是圆的?为什么偌大世界偏偏在闽西南才出现这种奇特圆形民居?这个中国历史文化之谜,成了中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据考证,方楼已有五六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而圆楼多为二三百年,极个别五六百年。由此可见,方楼的出现比圆楼要早,那么为何要从方楼发展到圆楼呢?因为与方楼相比,圆楼有很多优点,例如方楼的四角房问光线暗、通风差,紧临木楼梯,噪音干扰大,因此不受欢迎,而圆楼消灭了角房间;与方楼相比,圆楼房间朝向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家族内部分配;从抗震的角度看,圆楼能更均匀地传递水平地震力,比方楼有更强的抗震性能。同时“风水”认为圆楼可“制煞”,科学地解释是圆楼对寒风的阻力较方楼小,因此对居室的影响也相对小。也有专家认为,闽西南先民把圆当作天体、生殖之神来崇拜,自唐宋以来,人们视圆形为“幸福”、“美满”的象征,因而建楼时大胆采用圆形方案。有一座圆土楼的一对石刻楹联写道:“团圆宝寨台星护,轩豁鸿门福祉临”,就是闽西南先民喜爱以圆形为民居建筑的一个例证。

福建土楼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阳光充足、生活方便等优点,虽经几百年栉风沐雨,甚至战争年代炮轰火烧,至今巍然屹立,成为土楼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这是由独特的施工技术决定的。福建土楼把中国传统的夯土施工技术推向了高峰,夯土墙之所以能做到薄而坚固抗震,首先是夯土墙的用料都是选用粘性较好、含砂质较多的黄土,有的还掺上粘土。讲究的做法有的选用“三合土”,即黄土、白灰、砂子拌和夯筑,以增强其坚硬程度。其次是墙身的构造处理,墙基多为鹅卵石或块石、条石砌筑,高出地面1~2米,以防墙体被地下毛细水或地面渍水浸泡而坍塌。墙厚从底层往上渐渐减薄,外皮略有收分,内皮分层退台递收,一般每层减薄十几厘米,这样在结构上更加稳定。在墙身的处理上,土楼人家用竹片放进墙中,起牵引作用,相当于现在盖房子,水泥中加了钢筋。至于软基,则采取松木垫墙基的方法。俗语说“风吹万年杉,水浸万年松”,因此他们一般都选用直径很大的百年老松,其木质赤色,油质饱满,确保泡水不烂。

福建土楼在防御方面独具特色,一层、二层不在外墙设窗,三层以上由小到大在外墙多设置射击孔。有的土楼还在最高层墙外设置望台,用以观察敌情。大门门扇多为硬木板门,有的还包铁板以防撞击,在门框顶

部则设水槽以防火攻。

世界民居中的瑰宝

土楼作为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建筑形式,是世界民居中的瑰宝。土楼文化底蕴深厚,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了土楼人家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楼内的祖堂与众多楹联、匾额,体现了敬祖重教的理念,岁时节庆、婚丧喜庆、民间艺术、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穿着饮食等等,处处展示了土楼人家的淳朴民风。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展现了家族内部团结互助、开拓进取的精神风尚,是地方传统的宗法伦理、民俗文化的实物载体。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土楼人家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力。

深远的儒家文化

福建土楼所见的儒家文化遗风,是城市难于见到的。土楼是由家族集资营建,他们意识到当地土著及盗匪的威胁,必须依靠家族力量保卫自身的生存。因而,他们活家、处世,无不以儒家文化传统为精神支柱,披荆斩棘,创建家园,并形成族长管理制度。土楼里的权威就是族长或年长者,土楼中间的祖堂就是权力的象征。族长为了全族生存和发展,主持祭祀祖先、防御外敌、协调邻里纠纷等,使楼内居民形成团结互助的好传统。

每一座土楼大门横额,都镌刻寓意深远的楼名,两边是醒目的嵌字对联,鲜明标出全楼人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其功用相当于座右铭。如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勤和楼”对联;“勤与俭持家上策,和而忍处世良规”;书洋镇的“和兴楼”,两边对联是“和气发吉祥福禄均广,兴家资后进富贵绵长。”土楼人极为重视对后代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永定承启楼的一幅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必太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是土楼人劝导人们要和睦相处。长期以来,这些传统中国文化维护着土楼内居民团结进取,特别是上家下灶,相亲相爱,育幼尊老,有好吃的,相互馈赠。几十户人家世世代代和睦相处于一楼,这在中国其他地方是少见的。倘若你到一家作客,全楼人都会视你为他们共同的宾客,难怪日本茂木计一郎教授在参观时说:“简直是家族的城寨。”

福建永定土楼群

驻足永定初溪北面山腰朝南俯瞰,5座圆形楼和数十座方形楼组成的舒展有致的初溪土楼群,尽收眼底,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土楼、小桥、流水、青石板路与梯田、青山、蓝天、白云融为一体的客家古村落的独特韵味,建筑布局至今仍保留着古代的传统格局,遗风依旧。主要类型有长方形楼、正方形楼、圆楼、椭圆形楼、六角形楼等,集庆楼、余庆楼、绳庆楼、华庆楼、庚庆楼、锡庆楼、福庆楼、共庆楼、藩庆楼、善庆楼10座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集庆楼由初溪徐氏三世祖建于明永乐17年,在永定现存圆楼中,既年代悠远又结构特殊。一般客家圆楼,小的设置两处公共楼梯,大的设置4处楼梯,不但底层地脚相通,而且层层环廊通达,相互往来,十分方便。惟独集庆楼按底层间每户从1层到4层,各自安装楼梯,各层的通道也用木板隔开。72道楼梯把全楼分割成72个独立的单元。不仅房间、楼梯,连隔墙也全用杉木材料构建,靠榫头致密地衔接起来,不用一枚铁钉,竟然穿越了6个世纪的风霜雨雪,才呈现歪斜,而作为承重系统的厚达2米的生土墙却傲然地坚挺着,让人叹服!

永定洪坑村有圆形、方形、府第式等各种类型土楼数十座,光裕楼、福兴楼、奎聚楼、福裕楼、如升楼、振成楼、庆成楼7座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永定县最有名的是振成楼,振成楼有“土楼王子”、“最富丽堂皇的圆楼”之称。振成楼由内外两环楼构成,完全按《易经》的“八卦图”布局建造,卦与卦之间筑青砖防火隔墙,隔墙中开设拱门,关门自成院落,互不干扰,开门则全楼相通,连成整体。而且,振成楼砖木结构并仿西洋式装修的内环楼,以别于架梁式土木结构的外环楼,这种“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土楼中非常罕见。振成楼耗资8万光洋,历时5年竣工。20世纪60年代初,洪坑土楼群开始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1985年,振成楼与北京天坛、雍和宫的模型同在美国洛杉矶国际建筑模型展览会上展出,备受瞩目。这座圆楼的富丽堂皇和众多的楹联投射出的深厚文化蕴含,由诸多媒体的传播,广为人知。

永定高北的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侨福楼4座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承启楼建于明崇祯年间,占地5376平方米,距今370多年,全盛时居住80多户,800多人。站在4层走廊上俯视,只见4个同心圆圈环形建筑,外高内低,错落有致,环环相套,自然、舒展,恰似一朵绽开的玫瑰,散发着鬼斧神工的灵气。1981年,承启楼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1986年,中国民居邮票中面值1元的“福建民居”采用的就是承启楼的图案。

永定衍香楼建于清道光22年,主楼高4层,圆形,内通廊式,楼中间建祖堂,楼墙环绕,距围墙约i00米的溪畔有个后花园。衍香楼不仅风格独特,古朴典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周边风景优美,为客家人创造文明提供了重要的见证。

永定振福楼建于1913年,由内外两环同心圆建成,外环高3层,内环单层。振福楼依山傍水,西侧的小溪蜿蜒曲折,清澈见底,楼前楼后竹木掩映,青石小路四通八达,是20世纪初期客家土楼融合部分近现代西方优秀建筑艺术和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它是把生土民居建筑艺术推向高峰的杰出代表。

华安大地土楼群之二宜楼

大地土楼群的二宜楼、南阳楼、东阳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座土楼均有明确的建造年代记录,石制匾额上刻有楼名和建造年代,这是闽南福佬民系土楼有的。

二宜楼的建筑平面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构思独特,构造地理与众不同,建筑装饰精巧华丽。南阳楼的内部结构将单元式与通廊式有机结合,是闽南福佬民系土楼建筑模式的典型代表。

二宜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双环圆楼,占地9300平方米,外径73.4米,分成16单元,房间244间,底层外墙设“之”字形传声洞,通廊与各单元祖堂均开门相通,设观察、射击窗56个,枪眼23个。共存有壁画226幅,彩绘228幅,木雕349件,楹联163幅,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泥土芳香,堪称民间艺术珍品,这在福建土楼中是独有的,在中国古民居中亦属罕见,对于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二宜楼是第一座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福建土楼,被誉为“土楼王”、“中华瑰宝”。

南靖土楼群

南靖田螺坑土楼群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及椭圆形文昌楼组成,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面大片梯田。在基址选择上,遵循中国“风水”建筑规划理论,讲究因地制宣,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5座土楼建于不同年代,依山势起伏,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居高俯瞰,像一朵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又像是飞碟从天而降,构成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绝景。从不同角度观察,田螺坑土楼群呈不同变化,而且5座土楼中心距呈黄金分割比例,成为世界认知福建土楼的“名片”。

南靖河坑土楼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方形的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圆形的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以及五角形的南薰楼共13座。在一个自然村有13座建于不同年代、不同形状的土楼,体现了福建土楼中最为集中的土楼群风貌。登高俯视,其中7座圆楼好像北斗七星从天上嵌入人间,两条溪流在山脚相汇,形成“丁”字形水系,反映了村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独特特征,被称为“世外桃源”。

土家族建筑文化篇7

关键词:生态;彝族民居;建筑设计

1对生态建筑的概念的探讨

“生态”的概念是近年来逐渐被各科学学科提出所倡导的概念大致可以理解为根据自身的条件,合理组织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组成良性的循环整体。

从建筑科学的角度看待,作者认为是一种根据自身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设计基础原理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环境关系,使建筑融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改善室内居住条件具有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从而满足人们对建筑的功能需求。让人、建筑、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循环关系。

2凉山彝族民居建筑现况

凉山彝族民族历史悠久,由于凉山地区地域孤僻,相较于其他地区彝族民族文化的传承情况,凉山地区彝族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早期彝族作为游牧民族时形成的民俗文化。且在民主革命解放前,凉山地区彝族长期处于奴隶社会阶段,除去阶级划分在顶端的头人及土司的官邸,普通民众居住的房屋都简单且朴素。所以在传统建筑方面凉山彝族民居较多的使用土木茅竹结构,如土垛房、闪片房、石板房都是常见的彝族村落建筑。

由于凉山地区地势趋高,整个州内从海拔1000米到海拔3000米均分布有彝族村落。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主解放后,彝族家族村落内有专门的彝族工匠负责建筑的建造与维护,所以凉山地区的彝族建筑充满了本民族的特点,大概有如下特征:

第一,就地取材,由于运输的不方便以及经济不发达等多种原因,凉山彝族民居大多数就地取材。随着海拔的高度变化,木材多的地区就使用木材,木材少的地区就用土作为墙体的主要材质,石材被简单打磨为石板或石头片使用。

第二,民族宗教崇拜,无论居室繁简,屋脊的中间和屋檐两端均做图腾装饰,装饰图案取自,或取之于平常生活的幸福片段。

第三,民族生活需要,彝族民居单层建筑居多,所以室内空间的利用成了建筑空间划分的重点,入门正中起居满足基本的起居需要,靠边分储物与卧室空间,时常还有饲养牲畜的空间。

由于彝族的群居文化,室内空间内还形成了独特的锅庄空间(以三块石头堆砌成为火炉、悬吊锅,周围是家人朋友团坐的空间)满足家人朋友交流和饮食的需要。

3凉山彝族民居建筑的生态可能

3.1原本的生态性

彝族建筑自身已经有一套完备的建筑理念,根据环境就地取材,不使用过多的外输材料就是彝族建筑生态性的第一个特点;其次在建筑结构等方面,由于地处高寒地区彝族民居外墙多采用土墙或木墙混合结构,土墙于外保暖挡风,木墙于内装饰及调节室内温度与湿度。

建筑室内空间的划分不用承重墙,多用可移动的木板进行划分与隔断,这样就解决了平层建筑空间不够的问题。所以彝族传统民居蕴含了古老的智慧。

3.2生态建筑的可能性

虽然彝族民居具有了一定的生态性,但是离“生态建筑”还相差甚远。2011年开始在凉山州启动“彝家新寨”的建设项目,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但是对新型彝族建筑设计的系统研究还未完成。

笔者调查发现,在现有的彝家新寨建筑中,更多的建筑旨在用汉族的建筑特点去划分和建造彝族建筑,且建筑物的民族性是通过使用外墙绘制图腾或图案来体现的。

然而笔者认为“生态建筑”作为国际社会逐渐认可的建筑设计模式,在现有的彝族村落改造中是可以使用的,原因如下:

第一,虽然凉山地区地处高寒区域,但是适宜的海拔高度的地区日照量充足,太阳能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的解决电力及取暖的问题;

第二,地区内风力大,局部可以使用小型的风能技术,可以进一步利用自然能力;

土家族建筑文化篇8

关键词:客家文化;动画片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25-02

一、中国动漫的发展及传统元素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形式,并不是一种纯娱乐,纯商业的行为,其内容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它本身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有超国籍,超种族的巨大力量,成为世界通用的一种语言,能把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播,动画崛起是科技的发展必然的结果,中国的动画片历史深渊流长,从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其他的国家,诞生了《大闹天空》、《张飞审瓜》、《天山奇书》、等经典的国产动画片。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欧美和日本的动画片大规模地进入并迅速占据我国的动漫市场。中国的动画片的创作相对于世界的动画发展呈现出缓慢的趋势,民族传统动画的发展陷入低谷。但是,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各地人民的亲睐。尤其是出现了带有中国元素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带有非常大影响力的动画片,我们理应要深刻地反思为什么这些动画片不是出现在我们国家?

我国的文化产业更需要个性及民族化的创新,动画片可以将本土的文化艺术传播转化为创作的来源。以此开发市场,引导观众,从构建传统转化为现代和谐共生文化生态环境,利用宝贵而丰富的本土艺术资源发展动画事业,从本土传统的文化中寻找动画创作的新理念,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例如具有浓烈的中国优秀文化的动画片《秦时明月》它的整部作品以"历史为骨,艺术为翼,中华文明,宏扬百世"为宗旨,力求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观众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它从历史、文学、音乐、服饰等几个层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

一部好的动画片,通常都是一定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感相结合的产物,这样的动画片带着明显的传统文化风格和流行元素,能在潜移默化中给观众不同寻常的真切感受,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二、我眼中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南迁汉族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福建、广东、江西交界地区,客家是居住在岭南地区有上千年历史的一个重要民系,经过与当地畲、瑶、越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群体。客家文化源长流远,独具内涵。是多个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客家文化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和求实务虚的精神。客家作为我国文化宝贵遗产,我们理应弘扬出去,让世界了解客家文化。

文化和设计是分不开的,而设计作为一个宣传手段。将客家文化运用到设计中的作用有:1、有利于客家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开发;2、加大文化的交流层面;3、使得设计更具有名族性,更具内涵。

三、客家文化元素在动画片当中的实例

客家文化主要体现在客家居民建筑文化和客家服饰、民俗等方面。

建筑文化: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而木雕艺术在客家传统土楼建筑中的应用令人瞩目。客家土楼民居的独特风格历来为人称道,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无与伦比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中国客家民居建筑“福建土楼”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6处世界遗产。

客家服饰:客家服饰的种类繁多。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衫”指上衣,裤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着大裆裤”是客家人最常见的衣着打扮。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对襟衫。与上衣相关联的,就是围裙。客家人的围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盖,常用一块花色耐脏的单布做成,多为客家女子劳作时穿着。严格说来,围裙并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单用,常穿于大襟衫表面,为劳作时防止弄脏衣衫而穿戴的附属服饰。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客家人最有特色的帽子,要数女人夏天戴的“凉帽”(凉笠)和秋冬时期戴的“冬头帕”。

客家成年人的服装基本上以兰,靛青和黑色为主色调。这种颜色耐脏耐洗而又不张扬,这是客家人长年劳作,出入山野田园的最好选择,也是客家人外柔内刚,勤劳节俭的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客家民族服饰朴素大方,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独特的形式美。

重视动画的民族性是动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遗产,对国内、外动画作品都有极大影响,在动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的场景中出现了大量的古宫殿、民居建筑群,如获得极好口碑及票房的《花木兰》、《功夫熊猫i、ii》等动画;

国产动画片《大鱼.海棠》和《牛牛和妞妞之土楼探险》里面的动画场景都源自中国客家土楼,展现了客家土楼的艺术风貌,《牛牛和妞妞之土楼探险》生动地展示了客家人的生活情境及淳朴民风。

外国动画片《功夫熊猫》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及相关建筑元素为背景的超级国际动漫大片,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元素也被大量采用,整个过程中展示了永定客家土楼的规模宏大、外型外景和谐统一、内部结构精巧和木质内通廊等特点。

土家族建筑文化篇9

【关键词】中国;民族风格;建筑风格;东南亚;比较;思考

1何为建筑风格

在建筑风格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对于建筑风格的观点各有不同,但总结起来大致相似的认同,建筑风格是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

建筑风格的分类方式很多,就国家和地区来划分有:中国建筑风格、英国建筑风格、美国建筑风格、印度建筑风格、俄罗斯建筑风格等;就建筑物的类型而言可以分为:住宅建筑风格、别墅建筑风格、商业建筑风格、宗教建筑风格等;就建筑方式来分有哥特式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洛可可建筑风格、园林风格、概念式风格;在历史发展流派中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代评论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等各有不同。例如:日本建筑中就有和式建筑、禅宗式建筑、天竺式建筑的不同建筑风格。

2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诠释

2.1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分类

影响建筑风格的因素有很多,如不同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设计思想和艺术涵养等因素。中国民族差异特点显著,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

2.1.1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

2.1.2西北风格。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多使用平顶。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窑洞建筑比较常见,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发券窑。但在回族聚居地的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

2.1.3江南风格。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很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

2.1.4岭南风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多有封火山墙,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很强。装修、雕刻、彩绘富丽繁复,手法精细。

2.1.5西南风格。集中在西南山区,有相当一部分是壮、傣、瑶、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利用山坡建房,为下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平面和外形相当自由,很少成组群出现。梁柱等结构构件外露,只用板壁或编席作为维护屏障。屋面曲线柔和,拖出很长,出檐深远,上铺木瓦或草秸。不太讲究装饰。

2.1.6藏族风格。集中在、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广大草原山区。牧民多居褐色长方形帐篷。村落居民住碉房,多为2~3层小天井式木结构建筑,外面包砌石墙,墙壁收分很大,上面为平屋顶。石墙上的门窗狭小,窗外刷黑色梯形窗套,顶部檐端加装饰线条,极富表现力。喇嘛寺庙很多,都建在高地上,体量高大,色彩强烈,同样使用厚墙、平顶,重点部位突出少量坡顶。

2.1.7蒙古族风格。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区。牧民居住圆形毡包(蒙古包),贵族的大毡包直径可达10余米,内有立柱,装饰华丽。剌嘛庙集中体现了蒙古族建筑的风格,同时吸收了回族、汉族建筑艺术手法,既厚重又华丽。

2.1.8维吾尔族风格。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居住区。建筑外部完全封闭,全用平屋顶,平面布局自由,并有绿化点缀。房间前有宽敞的外廊,室内外有细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饰。风格是外部朴素单调,内部灵活精致。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和教长陵园是建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体量巨大,塔楼高耸,砖雕、木雕、石膏花饰富丽精致。还多用拱券结构,富有曲线韵律。

2.2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在探索民族形式的道路上尽管崎岖,但是创造新的民族形式的浪潮层出不穷,显示了中国建筑民族形式具有茁壮的生命力和审美根基。

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摸索阶段。形式上表现在“洋式门面、中式装饰、中国式教会建筑”三种。其代表有上海浦东教堂,圣约翰学院。民族形式创作的繁荣发展期,最早一批留学归国的建筑专业留学生,创作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具有民族形式的新建筑作品。具有典型代表的南京中央博物院、广州中山纪念堂、武汉大学等建筑将中国民族形式与现代建筑手法很好的融为一体。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了建国后民族形式新探索,民族形式的建筑有了新的发展,学习苏联的建筑创作为指导思想,具有政治色彩的"民族风格"受到特别强调。建筑规模扩大且成组群建设,主体形象更为突出。1959年的“国庆献礼工程”出现了高质量的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例如:人民大会堂造型雄伟壮丽,富有民族风格。民族文化宫整体色彩明快,造型挺拔,是当时在高层建筑中对民族形式的一次尝试。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及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华侨饭店等,融现代建筑与传统民族风格于一体,造型优美。20世纪60年代,广州地区具有岭南园林特色的建筑对民族形式的发展起到了进一步推动的作用,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受一些政治思想得影响,使仿古和乡土风格的民族形式建筑又受到新的重视。特别是植根于民间的地方新建筑风格一出现,就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由杨廷宝主持设计的福建武夷山庄为例,是当时乡土建筑早期探索的成功案例。齐康教授曾这样描述:“福建地区的民居以其特有的风格而著称,缓缓平坦的屋顶,层次错落而交叉,屋脊自如穿插有是一番风貌,武夷山庄……就是探求那么一种“武夷风格”。从武夷山庄的建筑作品来看,是对传统民居风格继承、转化、创新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现的新乡土主义建筑就应提到葛如亮的作品天台山石梁飞瀑风景建筑、习习山庄、餐霞楼等,是朴素的乡土信念和和对场所的独特理解和表达。现今江南风格的建筑如上海复旦大学创建人马相伯故居,位于上海松江泗泾镇老街上,为江南风格私家住宅。其它多出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疆人民大会堂、新疆迎宾馆、拉萨饭店、西双版纳体育馆等都是民族形式的代表作品。

3东南亚建筑风格特征分析

从东南亚的地理分布来看,总共有11个国家。除了个别国家不临海之外,这些国家都有着长长的海岸线,海域集中在印度洋中。东南亚风格是一个结合东南亚民族岛屿特色及精致文化品位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总的来说,东南亚风格继承了自然,健康和休闲的特质。

东南亚建筑风格广泛地运用木材和其他的天然原材料,如藤条、竹子、黄木,青石网板,鹅卵石,麻石等,旨在接近真正的大自然。建筑色彩以宗教色彩浓郁的深色系为主,如深棕色,黑珠色,褐色等,令人感觉沉稳大气,同时还有鲜艳的陶红和黄色等。建筑形式大体包括四部分:连廊、泰式尖顶、水景、实木与石材。例如:曼谷大王宫所有的宫殿都是佛塔式或大王冠形状的古建筑,宫殿顶上的3座浮屠(即佛塔)尖顶,具有典型的泰国民族特色,自然、古朴、精细、别致。泰国玉佛寺和卧佛寺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色调,殿顶采用木制材料,表现出泰式建筑风格。受宗教的影响柬埔寨建筑形成了自己强烈的特色,创作了东南亚最宏伟的建筑群。最具典型形制的是吴哥窟的金刚宝座塔,台基础周边围一道柱廊,用石材建造,有陡峭的两坡起脊屋顶。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现在的东南亚风格摒弃了一些浮华,把耐看的元素沉淀下来使其成为经典,这就是新东南亚风格。其中包括了新东南亚印度风、新东南亚中式风、新东南亚乡村风等建筑形式的出现。东南亚印度风格的流行仰仗于时尚界热衷的复古运动和东方猎奇风,目的是为了寻找极致的装饰性。印度风格装饰性极强,包含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色彩艳丽、线条繁复,它既不一味地追求奢华也不过分沉溺于暧昧,它代表了现在流行的沉静与热烈并存的新东南亚风格。

4文化与建筑风格

建筑,无论是从实体还是从其学术的概念来讲,它都在证明着自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沉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的创造物之一的建筑,可以说是构成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筑文化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建筑的文化需要特定的土壤,它离不开产生它的民族土壤、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受到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像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山地建筑文化到的藏文化、羌族建筑文化等。这一些都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人与建筑、与环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学理念,正是在这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如北方四合院、苗族吊脚楼、傣族竹楼和陕北窑洞等。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东南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它没能产生出具有影响力的地区文化,相反,却易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首先,东南亚建筑文化离不开移民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和印度文化。例如:老挝的建筑香昆佛教公园“天堂与地狱”,建筑物形状是传统的印度风格,成穹形,底部圆,顶尖如箭。其次,殖民文化的侵入对东南亚建筑的影响,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至此,新加坡出现了外廊结构的建筑。这种连续廊柱形成的走廊,新加坡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最后,本土文化和宗教对于东南亚建筑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改造并转换了外来宗教建筑的形制,最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柬埔寨王宫的建筑具有高棉传统建筑风格和宗教色彩。

不论历史文化还是建筑文化,它们都会对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本土的建筑文化,它们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当地技术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面对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响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现象,地域型的传统民族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应做好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工作,而不是只停留在形式主义。深入了解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而不是建筑造型生搬硬借套。现代建筑的发展需要不同文化、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相互借鉴和学习。所以说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应该立足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吸收未来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中国社会生活需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作品,是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支文军;葛如亮的新乡土建筑《时代建筑》[J];1993年01期

[2]杨昌鸣;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探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03月10-25

土家族建筑文化篇10

关键词:文化;布局;价值;生态

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149-01

对于中国传统的民居形式,我独爱福建的土楼。因此对土楼也是特别地关注。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其形状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弧形等。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近年来,以福建永定、南靖等地为代表的福建土楼得到进一步修缮保护,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得知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我感到特别的欣慰,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世界的公认和保护,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希望看到的,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一、客家文化生成与特质

客家是汉民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现分布于中国南方各省以至世界各地,根在中原。现在有人估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1.2亿人左右,其中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华人是客家人;在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是客家人。在内地,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

据客家学有关成果和客家谱谍表明:中古以前,客家先民的主要居住地大约为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即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一带,由于战乱和饥馑等原因,才从这片曾被称为中原的广大地域不断往南迁徙,直至形成今日客家的分布。

二、土楼的布局(永定客家土楼为例)

永定客家土楼布局合理,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冲射);楼址后山较高,则楼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既依据上述3个方面选择楼址,又善于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颇具山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有如永定古竹、初溪土楼群。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与中原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永定客家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3个特点:

(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极为个别。

三、土楼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