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课程技术笔记十篇计算机课程技术笔记十篇

计算机课程技术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7:58

计算机课程技术笔记篇1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兴趣;计算机应用能力

1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人数,都有了很大增长。但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少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学生素质逐年下降、学生自学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等。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专业分委员会在2004年的《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中指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处于应试教育模式中,实践课程少,动手能力不强,导致学生毕业后竞争力不强。以教育部和高等院校为主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单位对高校扩招后产生的新问题给与了广泛关注[1-3]。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理论课程内容设置到实践教学,各高校采取多种改革措施,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2003年初,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启动了三项工作: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育办学评估方案。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以“专业方向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建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人才培养类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的规格归纳为下述的3种类型、4个专业方向:科学型(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应用型(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各高校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了多种改革尝试。

教学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核心环节,无论是培养目标的细化,还是教学体系的调整,最后都要落实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课程教学又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做好课程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基石。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众多高校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本文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重点探讨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满足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

2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较差。现在很多本科生的数理基础较差,逻辑推理能力不强。

(2)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大学学习环境较为宽松,大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学习的热情,有些同学课下沉迷于游戏、网络或娱乐活动中。

(3)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面对大学中开设的众多课程,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多媒体授课,信息量大,很多同学已经丢掉了课前预习、上课做笔记、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因此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

(4)学习兴趣不强烈。有部分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并不感兴趣,感觉计算机专业课不但枯燥乏味,而且难以掌握。

3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掌握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以及面向对象程序开发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转化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师应该从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启发式教学代替注入式教学,多采用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我校在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已经做了多年的尝试。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工程等课程中,将工程实例引入课堂,按“工程实例单元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4]。近年来,又将项目教学法逐步引入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中,以软件项目为载体,通过对项目的剖析,应用面向对象思想,培养学生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开发等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在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校园音乐吧”项目,将本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和项目任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在实现项目任务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为了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和开发能力,我们还在本课程中融合了软件工程、UmL设计方面的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5]。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新教学方法[6]。项目教学法针对学生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通过示范项目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并架起学习新知识的支点,然后运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被证明是一种非常适合当前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

4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更重要是学生自己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才有可能到达好的学习效果。

目前,高校的教学改革往往注重对教师的管理和改革,如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忽视了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导致了许多教学改革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的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其运作程序的统称。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和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系统性、适应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没有任何一种学习方法是万能的。学习的内容、性质不同,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也不同。比如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复习的方法、阅读或运算的方法等都有其特定的适应性。同时由于每个学习者的智力及其人格特点不同,学习同一学科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同。

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扩大知识面,增加学习者的知识储备,以利于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总结。比如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认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法国的一位生理学家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我国先哲很早就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主张“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众多的课程使得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放弃了很多中学时代养成的好习惯。如很多同学已经放弃了课堂做笔记的习惯,课下既不预习也不复习,有的学生上课也不能认真听讲,自然也就不可能学好。随着课程的深入,知识越来越难,由于前面章节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后面的内容听不懂,渐渐的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直到放弃。

如果才能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呢?以笔者授课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和学生及时沟通,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绝大多数计算机专业课程都采用了多媒体授课,其好处是直观形象、信息量大。但是存在“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问题,大部分学生将精力集中于多媒体课件本身,不能启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及时给予提醒哪些是要点、哪些是重点。

(2)无论是听课还是课下读书,做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将关键的知识点,或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疑惑整理在笔记上。在以后需要时,可以快速复习,把握要点,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笔记的内容应该包括关键知识点、自己常犯的错误和解决办法、某些调试技巧以及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总结等。计算机专业课程一般都强调实验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做实验时,帮助或鼓励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记在笔记上,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经验。

记好笔记后,要经常翻阅。当你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应该回忆并查阅自己的笔记,看能否找到答案,其次为了巩固知识,也应该经常复习笔记,经常翻阅和记忆这些内容,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程序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习才有动力,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

要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让学生较早地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或实际项目开发中,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方面,给学生施加了压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也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按时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可以树立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任务是非常困难的,不但要考虑项目本身的特点,而且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如果项目任务太重,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不但不能使学生感到有成就感,而且还有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放弃。

在实际教学过程,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项目,教师帮助指导、督查,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笔者在C#.net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就有不少同学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我爱背单词”、“贪吃蛇”等程序,效果非常好。

5学习习惯实验

为了进一步调查和探索“做笔记”的学习习惯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作用,笔者以C#.net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将48个同学分两组,学号为奇数的同学为a组,学号为偶数的同学为B组。本课程共计96学时,其中每周一次理论课(3学时)和一次实验课(3学时),共计16次理论课。

在前8周,要求a组的同学必须做笔记,B组同学可以自愿,每次实验课都进行检查和沟通。此外,按照学号顺序,将a组同学每3人为一组,分为8组,分别称为a1~a8。每次理论课开始的30分钟,由其中一组推荐一名同学来讲解教师指定的授课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提问。在实验课上遇到问题时,首先要求学生查阅自己的笔记,如果不能单独解决,可以求助于其他同学或老师。在问题解决后,要求学生将问题、个人对问题的理解、解决方法都整理在笔记上。

在第8周实验课上,笔者设计了一道综合题目,该题目覆盖了前面章节主要内容,包含了笔者精心设计的10个错误,要求48名同学在30分钟内进行调试并最后提交程序结果。

假定每修改一个错误,得分为10分,总分为100分。a组和B组同学的平均成绩,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a组的同学成绩较B组通常的平均成绩高出了18.5分,在相同的教学条件和授课内容下,如果学生勤于总结、积极主动,能有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能力可以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动手编程能力。

在后8周,与前8周一样,要求B组的同学必须做笔记,而a组的同学则自愿,每次实验课都进行检查和沟通。也对B组同学进行相应分组,并且每次理论课都由B组中某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讲解。

在16周的实验课上,同样设计了一道综合设计题目,覆盖了后8周理论课主要内容,精心设计10个错误,要求48名同学在30分钟内进行调试并最后提交程序结果。

同样,假定每修改一个错误,得分为10分,总分为100分。a组和B组同学的平均成绩,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B组的同学的成绩较前8周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和a组同学的成绩相比,本次的成绩有了提高。而a组同学的成绩较前8周的同学成绩略有下降,经过调查发现,在a组同学中,有部分同学没有将做笔记的习惯坚持下来,这应该是一个主要因素。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积累实际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6结语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必须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入手。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58.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及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5.

[3]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江苏高教,2008(1):86-87.

[4]丰继林,刘庆杰,高方平.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突出it类课程高职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70.

[5]单维锋,丰继林,李忠华.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8(12):55-57.

[6]冷淑君.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7):119-120.

ReformteachingmethodsandLearningmethods,improveStudents’Computerapplicationability

SHanwei-feng,FenGJi-lin,GaoFang-ping

(DepartmentofDisasterinformationengineering,instituteofDisasterpreventionScienceandtechnology,Sanhe065201,China)

计算机课程技术笔记篇2

关键词:皖北;高中;信息技术课;新问题;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215-02

追溯信息技术历史,从语言、文字、印刷、电子直至今天的互联网技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媒介史伴随着文明史一路迅速前进。相对于之前以语言、文字、印刷、电子产品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媒介环境,今天以互联互通的因特网为基础的新媒介环境大大解放了信息传播的时速及范围,它使得信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瞬间被大面积传播开来。在新媒体环境下,只要一部小小的手机学生就可以迅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信息的大量流动与分享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知识的神秘性与高端性,对于计算机新技术的解构更是如此。显然,这样的媒介环境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与提高。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环境给高中信息技术课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问题。作为一名在皖北地区长期执教的一线教师,笔者亲历了近二十年来皖北地区高中信息技术课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鉴于此,笔者就以自己所在的学校阜南实验中学信息技术课为例,以此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新问题以及突破方法。

1新媒介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存在的新契机与新问题

1.1思想上受到重视,但行动上依然是“重而无视”

有比较才有鉴别,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相比,今天的信息技术课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人们从思想上普遍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笔者1998年7月从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后直接来到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师范任教。当时的阜南师范是一所中专院校,生源大部分来自于阜阳地区各个县的优秀考生,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学校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很有威望,被当地人戏称为“南大”。在经济与文化方面,与皖南相比,皖北地区相对落后;与皖北地区其他县市相比,阜南县又相对落后,是部级贫困县。正是笔者到来的那年(1998年9月)阜南师范才正式开设信息技术课。在当时,对于阜南师范的广大师生来说,信息技术课既是新开设的课程,又是得风气之先的时尚事物,所以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很高,都想一睹信息技术课的特别之处。尽管大家都非常积极,但是在大部分学生看来,信息技术课仍然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与他们的专业课无法比拟。2000年,由于当时社会需求,阜南师范进行转型,自此“阜南师范”成了历史名词,而由阜南师范转型成功的普通高中――阜南实验中学――成了阜南县举足轻重的重点高中。与阜南师范相比,转型成功的阜南实验中学,信息技术课设置方面更加不受重视。原因是师范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只要对计算机感兴趣,学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此课程的学习上。但是,普通高中的升学压力大,在计算机没有作为高考必考科目的情况下,学生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上。在当时情况下,笔者所了解到的整个阜阳地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学业水平测试。在课时数量上,有些学校每周一节课,有的每两周一节课,还有的学校平时干脆不上课,等到测评时,在每个周末的晚上加课,临时做做学业水平测试模拟题目,甚至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校越一流,信息技术课程反而越受轻视。直到2010年之后,随着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其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这种现象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转折。信息技术课程逐渐受到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重视。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教育拨款及自筹资金建成了两个堪称一流的微机室。宽敞明亮的微机室,较好的硬件设施,流畅的网速,这样才使信息技术课吸引了部分同学的注意力。

信息技术课程尽管在思想上受到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多方重视,但是只要它不与高考直接挂钩,在行动上就仍然只能停留在“重而无视”的地步。

1.2软硬件设施的更新与完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由于受到多方重视,信息技术课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好的更新与完善。与之前相比,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今天的计算机设备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软件设施方面,今天的计算机与手机软件几乎一体化,路径更单纯,智能更高,学习起来更方便。在硬件方面,尤其是2010年学校创评“省示范高中”的过程中,学校在原有的师训楼内重新配置了两个微机室,每个微机室能容纳100名学生。微机室内配有空调、风扇、无线路由器等基础设施,也配备了比较先进的计算机设备。除此之外,学校每年有专项资金用于微机室的维护与更新。对一所学校来说,大楼重要,大师则更重要。近几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层层选拨考试又招聘了刚刚毕业的计算机专业优秀大学生来校任教。至此,信息技术课告别了“一人担”的尴尬,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教师组成队伍,并成立了信息技术教研组,可以和其它学科一样,有了自己的教研活动。

与2010年前相比,笔者所在单位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方面尽管发生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我们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计算机配置低,系统版本相对老旧,这导致很多新的应用软件不能被兼容。其次,教材更新很慢,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笔者所用的教材依然是2003版广东教材,尽管后期作了修订,但教材内容与现代学生生活严重脱节。再次,每年学业水平测试题型过于呆板单一,老旧版本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考核题型的偏旧与单一。这样的考核题型很容易培养师生的惰性,因为在此考核题型下,老师和学生平时可以不教不学计算机,只要在考前老师临时加加班,学生做做模拟题就能很轻易地拿到合格成绩。

1.3学生探索能力的强与弱

与2010年之前相比,现在的学生对信息的掌握更及时,便捷。在笔者所在的学校,2010年之前的学生配带手机的属于少数,并且在为数甚少的几个学生中。即使他们配带手机,亦都是诺基亚、波导、摩托罗拉等无法上网的老款手机,这些手机的主要功能是通话。与2010年前相比,如今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学生带手机的比率较高,二是大部分手机都是4G智能手机,这些手机的主要功能是及时浏览信息并能与同学交流心得。信息交流的便捷使得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了解更充分,这些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非常有利。2010年之前,很多学生上课不会开机,今天这个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在多数情况下,手机、计算机高度一体化的情景也让信息技术课变得相对轻松起来。只要会用手机,基本上也就会在计算机上简单操作。

但是,新技术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些新的困扰,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索欲。因为信息很容易获得,所以学生平时不需要过多留心与记忆,遇到问题直接百度最简单。长期以来,这种行事方法很容易培养学生的惰性与依赖心理,同时,飞快的信息更新率也导致了很多学生不重内容重形式的从众心理。

2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的新途径

因此,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既出现了一些新契机,但是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首先,信息技术课虽然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但却仍旧停留在“重而无视”的程度。其次,计算机软硬件设备落后,教材版本过旧(2003年版本),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考试范围太呆板。再次,信息的碎片化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索精神,迅速的信息更新率也给学生带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因此,为了适应新媒介环境下的时代要求,结合多年的观察和思考,针对以上信息技术课存在的诸多契机及不足,笔者提出了如下三点建议。

2.1尽快把信息技术课的考评直接与高考挂钩

在新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掌握一门新媒体技术,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无疑被提到了史无前例的日程。但是,事实证明,无论信息技术课受到怎样的重视,只要它没有与高考直接挂钩,那么在中学生面前它就有可能被长期搁置,扮演着休闲娱乐者的角色。因为在高考压力下,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会把更多的精力直接投入到高考科目中。可喜的是,最近国家高考改革的步伐已经日益逼近,在新的高考杠杆中,计算机课被提到日程当中,部分省已经与高考挂钩,这对信息技术课,特别是对皖北地区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确实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2.2注重信息技术教材更新与尊重地方教材自

笔者所在的皖北地区,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力。现在已经是2016年了,但是我们的教材依然停留在2003版(且是广东版),陈旧的内容既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也与地方实际脱节。这样以来,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动力。为了考试,尽管学生靠死记硬背过关了,但是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由于缺乏运用,刚刚考过的知识点很快也就忘记了。因此,为了能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地方的需求(特别是皖北地区),这就需要教材主管部门既要考虑到教材的更新速度,又要多听听地方一线教师的意见,并与编委多交流。

2.3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

正如美国传播学大家福特所指出的那样,无论一个时代的技术怎么更新,但是总有80%的知识点是不变的。同样道理,针对信息技术课而言,尽管今天的信息技术更新很快,但是必要的知识点还是要掌握,比如计算机历史方面的知识,以及计算机基本的操作技能等,这些基础性知识也许正是福特口中那些不会变动的80%。

参考文献:

[1]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2]战德臣,王浩.面向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7).

[3]闫丽新.“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3.

[4]池雅庆,宋睿强,李振涛.探索mooC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影响[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4).

计算机课程技术笔记篇3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改革;教学做一体化;职业能力

0 引言

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维护维修方向是以培养计算机硬件工程师岗位的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本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实用性强、发展变化快的特点,由于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和认识上的不足,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近几年来,笔者对本课程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考核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计算机硬件工程师的基本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这里所说的计算机硬件工程师,指的是从事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的组装、销售、维护、维修、软件的安装与调试、数据恢复,以及网络组建、网络维护管理等行业的技术人员,而计算机硬件设计制造行业不在本文讨论之列。硬件工程师相关的岗位有:计算机硬件的销售(装机)、品牌电脑的销售及售后服务、企事业单位计算机(机房)的维护、网络(网吧)维护与管理等。根据计算机硬件工程师的工作岗位设置,结合我们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维护维修方向,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1.1 基本知识

(1)了解计算机的架构,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各部件外观特征、性能指标、使用场合、保养常识;

(2)了解计算机的启动过程,理解BioS的作用,熟悉计算机的常见故障现象及处理方法;

(3)理解Fat32、ntFS文件系统,熟悉常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知道数据恢复的方法;

(4)了解设备驱动程序的作用、获取和升级方法;

(5)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6)熟悉计算机局域网的组成、网络配置、维护方法;

(7)了解硬件营销技巧。

1.2 基本技能

(1)能正确识别CpU、内存、主板等计算机部件的主要参数,能看懂硬件的标签,会按要求选购计算机各部件(攒机);

(2)会组装计算机、更换计算机部件、拆装笔记本电脑;

(3)能熟练进行硬盘的分区和格式化,能熟练进行分区间转换、分区调整、分区维护等操作;

(4)能熟练安装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会安装多重操作系统,能熟练进行驱动程序更新、升级、维护操作;

(5)会使用GHoSt软件进行系统备份与恢复,会使用一键GHoSt;

(6)能熟练设置BioS参数,会升级BioS程序,会对amDCpU开核;

(7)能熟练进行系统安全设置,能熟练进行系统优化处理;

(8)会使用常用计算机工具软件,测试计算机性能,会使用检测工具进行故障诊断;

(9)会对注册表进行维护,会排除常见的计算机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

(10)会使用杀毒软件查杀计算机病毒,会设置防火墙;

(11)能熟练组建计算机局域网,能熟练进行对等网络连接操作,会配置ip地址,能对网络故障进行排除;

(12)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能看懂计算机英文术语、英文说明书;

(13)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硬件产品营销能力。

1.3 基本素质

(1)具有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

(2)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3)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注重工作质量;

(4)服从领导工作安排,注重部门、公司形象;

(5)正确处理内部员工关系,礼貌待客。

上述要求有些已超出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范围,可以在其他课程中实现,如计算机硬件维修、小型局域网,市场营销等。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老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践活动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普遍开没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课程的性质因专业差异而不同,但教学上的问题却带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滞后、实训设备不足、“教学做”分离、考核方式不合适等问题。

2.1 课程内容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侧重实践和应用的课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第二是教学的内容大,可扩充性强;第三是课程知识更新速度快,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计算机硬件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而编写一本教材,至少须半年时间,审核出版也至少半年。这样,学生拿到的教材,最新的内容也是一年前的了,如果教材使用其2-3年,那书中的内容就已经落后实际3-4年了。如果教师还照本宣科的话,传授的便是陈旧的知识。

另外,在内容组织上也存在问题,不同编者选择的内容也有出入,这是正常现象,但没有把笔记本电脑纳入教材内容是非常不妥的。近年来,随着笔记本电脑价格的下降,笔记本电脑用户越来越多,大有取代台式机的趋势,而我们的教材却难以见笔记本电脑的章节。

2.2 教学组织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现状是,课程教学被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训两个部分,先进行理论教学,待所有关于硬件的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再进行实训。这种教学表面上看遵循了循序渐进的传统教学理念,但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在前面学习硬件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等理论知识时,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到了实训环节,以前学的内容基本忘了,老师还得再次讲解。

在教学方法上,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课件质量,ppt很漂亮,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可是,实物一件都没摸到,纯属纸上谈兵。等到实训阶段,在计算机部件前面,有的学生还会问“这是什么部件”等非常低级的问题。

2.3 实训设备

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训室设备陈旧是一个通病。根本原因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学校认识上存在误区。普遍认为学生拆装计算机会造成部件损坏,所以不给学生新机器或较新的机器使用,而是将淘汰的机器给学生用,有的连旧机器数量还严重不足。实训时多个学生使用一台计算机,直接造成学生对动手拆装计算机没兴趣。软件安装、硬盘分区格式化、BioS设置、故障检修等项目也基本没有让学生动手的条件。计算机机房一般都装有还原卡,不让学生改动,只能在虚拟机上操作,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接触不到最新的硬件,怎能跟得上时展的步伐?不进行实际操作,怎能提高技术?这对于培养合格的计算机硬件工程师极为不利。

2.4 考核方式

传统的学生学业考核是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衡量的,或者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形式。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学生对计算机原理的理解程度。卷面考试大多考计算

机的理论知识,这样会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在这种考试模式下,学生就会有这种想法,平时学习不要紧,只要期末考前突击一下,就能过关,从而放松平时的学习,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3 面向硬件工程师岗位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在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维护维修方向是一门核心课程,学生能否学好本课程直接影响他们的职业能力。为此,我们高度重视本课程的教学。根据当前高耿教学的新理念,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我们对汁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课程的改革遵循以下儿个特点: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2)突出能力目标;

(3)以项目为载体;

(4)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

(5)以学生为主体;

(6)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课程改革总的思路是:首先,通过对企业的实际需求的调研,分析计算机硬件工程师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本课程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再把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课程标准,进而确定教学内容;第二,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的构成要素,理论教学主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前提;第三,精心设计教学项目,学做合一,媸化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第四,学业考核日常化,摒弃期末卷而理论考试,以完成项目任务质量、出勤、上课表现等综合因素评分。

3.1 教学内容项目化

课程是核心,教材是根本。教学内容最终落实在教材上,一本好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应当是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应当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开展提供简洁有效、图文并茂、科学翔实、不落俗套的文献资料。虽然目前一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采用项目化方式编写,内容和质量都相当不错,但从计算机硬件工程师培养目标来看,还有点距离,因此我们采用自编项目化教材。

项目化教材突破了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模式,代之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项目驱动。我们的自编教材以计算机装机为主项目,其下分若干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含有若干个任务。根据计算机硬件工程师职业能力要求,我们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增加了以下内容:CpU超频与开核方法、主板BioS与显卡BioS程序刷新升级、计算机启动过程分析、注册表维护技巧、硬盘主引导记录与分区表、硬件测评方法、虚拟光盘应用、u盘引导盘制作、多操作系统安装、攒机技巧、用加电自检程序判断故障、笔记本电脑部件、笔记本电脑的组装等。

教学需要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计算机技术在飞速发展,而教材一经定稿内容相对固定,教师授课时必须结合当前市场主流产品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增删。任课老师应通过上网查询、翻阅最新技术文献、硬件产品说明、市场研究报告等资料,随时把新技术、新部件添加到教学内容中,确保传授内容的新颖性、应用性和完整性。

3.2 教学做一体化

2007年11月温总理在大连视察职业学校时指出:“把教学、求知和做事结合在一起,做中学、做中教,做中学才是真学,做中教才是真教。要实现学做合一,就得改变传统的教学与实训相分离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室与实训室相分隔的不合理布局,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革。

我们的做法是,打通教学楼与实训楼的界限,将整个系按专业重新划分楼层,一个专业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楼层中。根据不同专业需要,重新整合教室。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将原来的小教室或实训室合并为一个大的多功能教室。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室中,划分成教学区、组装实训区、部件展示区三部分。这样布局的好处是教与做转换非常方便,也可以边教边做,学做合一。教学区配置教学用计算机;组装实训区是学生动手锻炼的地方,配有报废的计算机,能用的计算机,较新的计算机和最新的计算机组合,还有淘汰的笔记本电脑和能用的笔记本电脑;陈列区陈列计算机部件,按年份顺序,摆放不同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部件。

展示部件主要配合计算机部件讲解时使用;组装实训区里的计算机则用来计算机组装实训和软件安装、设置、优化、系统备份、数据恢复、故障检修等实训。装机实训分几个过程:第一步,冷装机,即只练习部件安装,不开机。第二步,熟练后(冷装机1-3次后)进行热装机。拆机前先检查计算机能开机,然后拆机后再装机,要求能开机,同时根据装机过程及结果给学生评分。第三步,组装笔记本电脑,也是先冷装机,再热装机。经过这样装机实训后,学生装机能力大大提高。几届学生拆装下来,部件损坏的情况很少发生,这使我们更有信心让学生拆装新机器,学生的积极性也高。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强调的是真实。所谓真实,指的是:教师边讲边做(演示),而不是只讲不做;讲硬件时有硬件,而不是图片;讲软件安装,故障检修时,老师动手装软件、查故障,而不是播放视频或ppt。用学生的话说,就是老师与学生贴得很紧近。这种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3 教学形式多样化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和素质。“请进来”指的是邀请企业业务骨干或往届生来学校,请他们介绍计算机行业新技术新应用,介绍从事本行业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素质,分析行业前景和就业情况。往届生与在校生可比性强,他们的现身说法,对学生观念的更新、今后的学习方向、步入社会后职业定位和选择都有好处。“走出去”指的是学生到企业一线学习锻炼、深入市场调研、在校内外开展技术服务等活动。

我们计算机应用专业与数十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我们可以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计算机经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参与组装计算机、拷机、测试等工作;到品牌电脑售后服务部门了解产品售后服务流程、观摩电脑维修工程师维修计算机、拆装笔记本电脑,甚至在维修工程师指导下动手检修计算机等。学生通过深入企业锻炼,既巩固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又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取向更加理性。很多学生通过到企业实践,知道了如何学习、学习什么,自觉将学习和就业、学习和职业规划联系在一起,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电脑城是学生获取计算机硬件信息的重要场所,我们把计算机产品调查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调查可分为市场调查和技术调查两个方面。市场调查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各个硬部件的品牌、型号、价格、主流产品等;技术调查主要让学生结合课程讲授内容更好地掌握各个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了解计算机的最新技术。调查完毕,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包括市场调查报告、技术调查报告、并分别撰写以intel和amD的CpU为平台的计算机配置单。通过对计算机产品调查,学生亲眼目睹最新的计算机部件,进一步加深了对计算机部件的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

计算机兴趣小组是课外一项实践活动组织,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同学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装机、软件安装、系统维护、故障排除等方面服务。学生通过接触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磨练自己,培养技能。另外,还可以开展计算机组装比赛来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提高学习兴趣。这些多方位的教学形式,最终为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硬件工程师的职业核心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4 学业考核日常化

学业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以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为依据,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学生互评、自评、上课出勤以及课堂表现等项,按一定比例综合考评。

过程考核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平时,即每次课后有考核,而不只是期末才考。这样做的好处是,促使学生上好每节课,而不能只靠期末突击。学生平时完成项目的质量、实验报告书、市场调查报告、调研报告质量、企业实践表现都作为过程考核的重要依据。学生互评从另一侧面反映一个学生在其他学生心目中地位,这必将促使每个学生要有团结互爱之心、协同工作之精神,这也是每个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计算机课程技术笔记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实训教学教学实施

近年来为了满足社会、企业对局域网组建技术人才的需要,职业院校纷纷将局域网组建技术列入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4个专业方向的核心技术课程建设之中。

一、局域网组建技术课程实训教学现状

由于局域网组建技术课程在许多职业院校开设的时间较短,因此许多计算机专业教师沿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训模式,这样学生就固化在“课堂-机房”模式之中,许多学生逐渐丧失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不佳。笔者学院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方面较弱,到企业后不能很快独当一面,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和时间进行项目培训”的情况,近年来开展了计算机专业“综合项目实训”模块的研究,将《局域网组建技术》实训课程列为教研、教改的优先课程,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具有核心技能的软件技术人才。

二、局域网组建技术课程实训教学原则

笔者总结多年的局域网组建技术课程实训教学经验,以组网案例为核心,采用引入、讲述、应用、综合应用的模式,由浅入深地围绕实际案例展开对组网知识的介绍。并遵循“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围绕“办公局域网的组建”项目,在案例的支持下展开对知识点的介绍。在实训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掌握以下原则:首先实训内容必须以应用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以实际项目引出相关的原理和概念,在实训过程中融入知识点,通过实训思考、实训总结进行分析归纳,解决实训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采用“层次化”策略,在项目驱动下,采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内容,以大部分学生为主体,照顾全面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最后,采用“模块化”思想,2个课时为一个知识模块,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形成一个“讲―练―发现问题―再讲―再练―解决问题”的小循环,增强学生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

三、局域网组建技术课程实训教学的实施

笔者学院《局域网组建技术》实训教学的内容主要基于windowsServer2003系统平台,以办公局域网的组建为案例,从需求分析、设备选型到组建规划,详细介绍局域网的规划与设计过程、有线局域网的组建和基本配置、局域网接入internet、无线局域网两种不同结构网络的组建和配置以及有线局域网的安全技术和网络故障的检测与修复等。笔者以“windowsServer2003DnS服务配置”为例,简要说明《局域网组建技术》实训教学的实施。

1.明确技能目标

开展《局域网组建技术》实训教学的关键是明确技能目标,而不是照搬教材中的教学安排。笔者将“windowsServer2003DnS服务配置”的技能目标确定为了解DnS的含义和作用、掌握DnS服务的安装、掌握DnS服务的配置,三个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分析理论基础

为使实训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在实训开展之前,教师应根据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基础分析。对“windowsServer2003DnS服务配置”的理论基础分析是首先向学生指出DnS是域名服务的缩写,是一种组织域层次结构的计算机和网络服务命名系统。在外面,tCp/ip网络通过用户的名称来定位计算机和服务;在网络内部,计算机用ip地址来标示用户,这一过程称为地址解析,这是由DnS服务器来完成的。然后分别向学生讲述DnS地址解析的三种方法,最后布置实训任务。

3.实施实训教学

计算机课程技术笔记篇5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我国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起步较晚,尤其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一定的教学体系,成为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多数还仅仅局限于自身学科的教与学上,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而只有小部分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因而,如何彻底改变目前传统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教学分道而行的窘境,如何使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究的新课题。

一、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育家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小学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广泛的实用性。现在,计算机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学习并掌握计算机技术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共识,但计算机对操作者的较高要求又使一些人望而却步。那么,如何学好计算机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兴趣是第一老师,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保证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和知识体系的严谨的前提下,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教学,不论是讲授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方法,都尽可能先不要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明白意思,让学生感到计算机易学易用,打破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畏惧感。等到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之后,一些名词和术语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会掌握。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说到底是一种工具,要鼓励学生把这种工具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识字写字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识字写字教学中可发挥巨大作用,它的简洁性和直观性都是传统识字写字教学无法与之媲美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学生记忆力、拓展学生思维、减轻教师说教无实的负担等方面,都与传统识字写字教学有着天壤之别。其优势有:⑴帮助正音,以提高师生的普通话水平,使字音有共同、统一的标准。新课标中要求讲普通话,这就要求必须正确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汉语拼音是一套记音符号,通过学习汉语拼音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学和矫正读音,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学生的兴趣,又容易记忆。但许多偏远农村或口音浓重地区的教师普通话不够规范,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读音。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学习字、词、句的时候用计算机标准的声音来代替部分不规范教师的读音,这一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⑵演示书写,展现汉字书写的进化和简化过程,学好汉字的内涵修养,规范书写标准。新课程的语文课标要求学生按笔顺、注意间架结构、规范书写汉字。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可以分析字的结构和笔顺,把写字的全过程(包括起笔、行笔、收笔)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既易于理解,又便于记忆和摹仿;⑶了解字形。汉字是由独体字或合体字形成的方块字,分为上下、左右、包围、半包围等多种结构形式;⑷理解字义,正确使用。汉字是表意型文字,它博大、厚重、美丽、睿智、缜密,为汉字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和趣味性创造了条件,而大部分汉字能独立表意,它们既能表达一定的概念、情感、意象,也能使人产生联想,体会汉字的演变规律和构形规律。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识字写字教学能帮助学生在文字的认知领域建立一个科学、有序的系统,它具有科学、规范、易学、易记、高效的特点,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在接受刺激的同时,又主动地协调运作,实际体验读、说、听、写。

三、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计算机课程技术笔记篇6

现在是信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大家多多少少对计算机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这个时代生存,我们离不开信息这一媒介。我们也正是运用了这一媒介来传递着大家的生活,我们身边也处处体现出了信息技术创造出来的成就,这是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也正是有了计算机的出现,使我们的整个世界都联系起来了,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小小的“村”,也正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个“村”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接纳、互相了解,带给人们无限的惊喜。

什么是计算机呢?俗称电脑,是一种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和软件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裸机。常见的形式有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大型计算机,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在我们的课堂上一般涉及的计算机都是台式或者是笔记本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概念,最早源自于西方的“课堂整合”概念。课堂整合的含义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并不是指单纯地将被划分的东西拼凑在一起,课程整合是把本来具有内在联系而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内容重新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课程模式。这种内在的联系是自然的、真实的、本质的,而非人为的。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为一体,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在教学中,计算机发挥着其应有的功能,也为我们的教学增添色彩,使得两个整体的结合,为教学又增添了一种靓丽的色彩。

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也是辅助教学的阶段,这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第一个发展,该阶段大约是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速度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一阶段,逐渐在大、中、小学开始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程,并称其为计算机教育,还没有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计算机是辅助学习阶段,计算机在学校中逐步以辅助教为主转向以辅助学为主,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与学的工具。例如,利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导疑难,自我测试,以及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等。计算机不仅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自主地学。在这个发展阶段,计算机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两种概念同时被使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信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一个主要模式。原先的“计算机教育”概念已经被“信息技术教育”概念所代替。在现代的教学状态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课程技术笔记篇7

淡化学科性,强调综合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超文本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这为实施综合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目前,有些地区和部门已开始进行综合课程的教改试验。

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常被分为3个方面,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三者的界限分得很清楚,似乎信息技术课程只能讲授计算机“学科”的内容。

片面追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所谓学科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路,不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单调。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各章的标题几乎雷同,都是信息技术基础与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或数据库、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只不过低年级少一两项,或难度低一些而已。目前,一些中小学已经在多个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受“学科”界限的束缚,信息技术教师反映“真不知道应教给学生点什么”。

2)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使信息技术教学严重受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其中的信息素质。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主动高效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应是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且有意义的知识。然而,由于“学科”界限,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远没有做到这一点。

实际上,信息技术科学是涉及众多学科的边缘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信息技术学科性。教师既要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性,也要重视它的工具性,它既是文化课,又是操作课,或者说是劳动技术课,从某种意义上,还可视为其他各学科教学的工具课。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师资和软硬件设备,完全可适当开发一些计算机作文课、计算机算术课、计算机美术课、计算机音乐课等。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状况,教师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同时应适当淡化计算机课程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之间的界限。这样可以开拓思路,既有利于完成《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也有利于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同时可以提高计算机设备的使用率。

不片面追求“实用性”,强调基础性

基础教育有别于职业培训,它强调的是素质养成而不是职业训练。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应侧重于从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角度,选取计算机科学中的部分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简单地提出“社会需要什么,就教学生什么”的主张。

笔者不反对“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相反,笔者认为必须通过使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学生才能真正接受计算机文化的熏陶,培养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笔者主张信息技术学科是一种综合课、操作课,或者说是“工具课”。学生要用计算机写文章,用计算机绘图,用计算机作曲,用计算机管理自己的学习日程或管理图书等。总之,要让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但这里的“使用”,与社会上的所谓“实用”是有区别的,没有必要使用当前社会上流行的软硬件。例如,社会上“实用”的是三维动画制作软件,而教学中用windows的画图板。实际上,越是基础的越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也就越适用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可能有意不用先进、易用、“傻瓜”式的软件,而选用基础的、能说明原理的,其界面和操作方法规范且具有可迁移性的软件。当然,这并不排斥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引进高、精、尖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软件。

强调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注意发展性

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十分迅速。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怎样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在高中阶段尤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档资料和上机实践,相对独立地获得使用某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计算机课程技术笔记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世界上约有2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使用。全世界科技出版物70%以上都用英语发表。而在全世界的广播节目中,有60%是用英语进行的。此外,绝大部分的国际会议也以英语为第一通用语言,同时它也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之一。总之,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贸易等领域,英语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

另一方面,英语和计算机又有着紧密的关系,当今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有近80%的信息是由英语承载,许多技术性和科学性的文献资料都是采用英文书写,各种信息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网点配置错综复杂,犹如一个信息迷宫。这种现状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他们不需额外的语言学习就可以阅读大量的科技资料。而对于其他人,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则无法利用这些资源。

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如果在此基础上又具备一定的英文水平,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发展、求职都将大有益处。“计算机专业英语”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但是长期以来,不少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都感觉本门课程非常枯燥,学习难度大,从而引起厌学情绪,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授这门课的初期也感觉到这门课的确不好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后续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经过一段时期的思考和准备,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诸多尝试与改进,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这些经验,笔者想在这里简单探讨一下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和教学方法。

1课程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涵盖两方面知识的课程,一方面是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是英语知识。以往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文来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如专业术语、短语以及句型等。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一般都会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内容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以及计算机科技的最新发展等等。这些课文往往包含大量的专业术语,很多学生阅读相应的中文译文往往都很吃力,更不用说理解英文课文。所以这就要求教授这门课的老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从而能把对应的术语和原理给学生讲透,以便学生理解和学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必须在课下进行大量的阅读,多看一些有关计算机的中文书籍,用较短的时间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计算机历史和一些最新的科技动态,以配合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并通过这些兴趣阅读来从思想上打消对该课程的抵触情绪,从而能够逐渐喜欢并学好这门课。

另一方面,该课程的词汇学习对于学生是一个很突出的障碍,很多学生在记忆普通单词的时候就感到吃力,而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层出不穷的新词汇和比较长的派生词、合成词,就更加力不从心。所以要想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必须要过词汇关。而计算机专业英语由于其特殊性,使得其词汇也和普通英语教学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1缩略词

计算机专业英语中有大量的缩略词,这些缩略词频繁出现在文章索引、摘要、说明书、商标等科技文章中。一方面缩略词的出现方便了印刷、书写、速记以及口语交流等,但同时也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所以在学习本门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缩略词的学习。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缩略词。

CaD――Computeraided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

pC――personalComputer(个人计算机)

oS――operatingSystem(操作系统)

mB――megabyte(兆字节)

CpU――CentralprocessUnit(中央处理器)

ip――internetprotocol(网际协议)

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

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

DoS――DiskoperatingSystem(磁盘操作系统)

moDem――modulatorDemodulator(调制解调器)

BioS――Basicinput/outputSystem(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访问存储器)

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

iSo――internationalStandardorgan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

UpS――UninterruptiblepowerSupply(不间断电源)

mpC――multimediapersonalComputer(多媒体个人电脑)[1]

1.2一词多义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经常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这种词也叫借用词,一般来自厂商名、商标名、产品代号名、发明者名、地名等等,也有将普通公共英语词汇转变成专业词汇并赋予新的意义,例如sector(扇区)、bus(总线)、firewall(防火墙)、flag(标志)、bridge(网桥)、port(端口)、cache(高速缓存)、router(路由器)、thread(线程)、package(软件包)。通过学习这种词汇,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词汇原有的意

思,还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新的意思,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2]。

1.3派生词

这类词汇在计算机英语中非常多,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词是根据已有的单词加上某种前、后缀而构成的新词。掌握这种词汇的关键在于了解构词的三要素:前缀、词根和后缀,只要能熟记常用的词根和词缀,对这种词汇的运用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笔者认为,教师在“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授课之初最好能够重点介绍一些常用的词根词缀,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记忆单词,并对他们学习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派生词中,采用前缀的词汇占了较大的比例,如:

(1)micro――微型。microsoft微软,microprocessor微处理器,microcode微代码。

(2)multi――多,多的。multimedia多媒体,multiprocessor多处理器。

(3)hyper――超级。Hypertext超文本,Hypermedia超媒体,Hypercomputer超级计算机。

(4)inter――相互。internet互联网,interface接口。

(5)re――再,重新。Rerun重新运行,Reprint重新打印,Resetup重新设置。[1]

1.4合成词

合成词也叫复合词,往往是将两个单词用连字符连接起来进行构词,所以在识记上会比其他几类单词相对容易一些。如:

file+based=file-based(基于文件的)

windows+based=windows-based(基于视窗的)

point+to+point=point-to-point(点对点)

plug+and+plug=plug-and-plug(即插即用)

peer+to+peer=peer-to-peer(对等互联网技术)

front+user=front-user(前端用户)[1]

以上介绍的是该课程中词汇的一些特点,下面再简单谈一谈计算机专业英语中文体方面的特点。在文体结构上,计算机专业英语主要强调准确和精炼,所以会大量使用一些动名词、不定式等结构,同时也会使用一些“with+名词”的结构,以简化句子结构。另外,专业英语也会大量使用被动语态,用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这些特点,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2教学方法的改进

2.1加强构词法的讲授

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中派生词居多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本门课程前期向学生集中介绍一些常用的词根词缀。一些教材会在附录中专门介绍这方面的知识,非常便于教学。笔者每次在讲授本门课程时,都会先行讲授词根词缀的知识,并大量使用学生在学习公共英语时就已经掌握的若干单词进行词根词缀的拆解,以便让学生尽快掌握这种构词方法,从而为后续词汇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进入本门课程正式学习之前就能尝试通过词根词缀记忆单词,这对他们无论是学习专业英语还是普通英语都大有裨益。而在今后讲授课本内容的过程中,碰到合适的单词可以对照词根词缀的知识再次讲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另一方面,通过对构词法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对词汇的猜测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即使碰到生词也能够根据上下文和构词知识推测出生词的意思,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在介绍词根词缀的知识时,笔者认为最好能够通过学生熟知的单词引入词根词缀,而不是去单独记忆词根词缀,以此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如在介绍micro-这一前缀时,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microsoft(微软)或者microphone(麦克风)引入该前缀,然后扩展出microprocessor(微处理器),microcode(微代码),microcomputer(微型计算机)等等。

对于一词多义的单词,教师除了讲解该词在计算机领域中的意思之外,还应尽可能向学生解释该词语进入计算机词汇的原因。如计算机英语中有Bug这一单词,原意是指小虫子,但后来被用于指代计算机软件中的程序错误或者硬件缺陷。这是由于早期计算机体形巨大,有时候一只小虫子钻进计算机的部件就可能导致计算机出现故障,后来该词便沿用了下来。教师如果能够介绍一些这类单词的背景知识,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减少学生的记忆量。

而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的缩略语,一开始可以不要求学生记忆太多,防止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学习效率。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课堂上的点滴时间让他们通过熟悉来记忆,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这些缩略语。

总之,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词汇教学方面,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特别是对于构词法的掌握,以便尽快使学生掌握利用构词法记忆、猜测单词,避免死记硬背大量的新词,防止学生因为过多的生词而失去对于这门课的兴趣和信心。

2.2利用好信息教育技术

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时效性和学生兴趣各异,单靠讲授课文会非常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视听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笔者考虑到《黑客帝国》这部电影和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网络的联系比较紧密,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曾利用这部电影作为教学素材,并对影片中出现的计算机词汇、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的网络知识进行了讲解,还结合电影影评扩展了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此类似的电影还有《机械公敌》(《i,Robot》)和《硅谷传奇》(《piratesofSiliconValley》)等,通过这些电影,使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计算机英语词汇,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听力,扩大知识面,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上这门课程,从而进行主动学习。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文以外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并和计算机相关的热点知识。如笔者在讲授有关网络与使用终端的知识时,从互联网上搜索了和3G相关的英文资料作为教学材料向学生介绍,并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手机进行介绍,如apple公司的iphone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笔者从互联网上下载了国外计算机公司的计算机销售页面,并以此作为教学材料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并通过和中文计算机销售页面的对比,向学生介绍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词汇和一些专业术语,并对具体的硬件配以相应的图片,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应重视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目前已经有很多公司提供在线的翻译工具,能进行单词、短语、句子甚至是整体网页的翻译。教师可以将这些工具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充分利用这些工具浏览自己感兴趣的英文网站,以起到泛读的作用。除了这些翻译工具,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网上著名的百科全书,如著名的维基百科(wikipedia),该网站有不同语言的版本,学生可以通过双语页面进行自学。此外还有大英百科全书在线(encyclopedia-Britannicaonlineencyclopedia),这个网站的内容极其丰富,同时配有大量视频和音频以及图片资料,学生可以借助金山词霸的即时翻译根据兴趣进行自学。

3结语

总之,“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对教师的英

语能力要求较高,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把这样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讲授的通俗有趣着实不易,所以教师自身不仅应该具备宽广的计算机知识,而且应该紧密跟踪科技发展的进步,以便将最新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教师同时应该利用好多媒体条件,尽可能的利用互联网找寻一些适合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资料,包括电影、图片、网页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乐于和老师配合,学好这门课程,并通过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提高外语学习的整体水平,促进知识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卜艳萍,周伟.计算机专业英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15.

[2]张佳磊.浅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J].苏州工职院,2006(3):20-21.

theDiscussionandResearchofteachingmethodsinComputerenglish

penGtao

(ComputerDepartment,BeijingYouthpoliticalCollege,Beijing100102,China)

计算机课程技术笔记篇9

关键词:eap阅读综合英语融合教学

开放的中国正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外向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培养国际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浙江科技学院(浙科院)将南昆士兰大学(USQ)的学术用途英语(eap)引进课堂,与作为传统语言教学的综合英语课程相融合,以综合英语为基础,以eap为延伸,最终促进中澳班学生以英语为媒介的专业信息交流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的拓展。本文依据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围绕eap阅读与综合英语的教学关系,深化对两者有机结合的必要性的认识,并基于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加强浙科院eap阅读与综合英语融合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1.eap阅读和综合英语的融合教学

1.1eap阅读

浙科院与USQ以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模式设立中澳班项目,引进采用原版教材的eap,作为中澳班学生进入澳方课程学习前的必修课程。USQ的eap包括大学学习(SaU:StudyingatUniversity)、学术英语技能(aeS:academicenglishSkills)、沟通过程(Cp:Communicationprocesses)、应用交流(aC:appliedCommunication)四门课程。其中aeS是eap教学的一门核心课程,由eap听说、eap阅读和eap写作三个子课程组成。其内容主要包括文体、写作、口语交际和学术文化,以教授eap所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为进入国外本科学习,尤其是进入USQ学习,奠定学术英语基础。eap阅读要求学生能运用有效的阅读技巧快速阅读,并理解文章的篇章和逻辑,能对阅读的文章进行笔记记录。

本文讨论的eap阅读即南昆士兰大学eap课程中aeS下的一个子课程。

1.2综合英语

综合英语课程是中澳班学生在基础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教材采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综合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的语言基础课,总体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结合浙科院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及中澳合作办学的特色和要求,帮助学生尽快达到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并通过由USQ主持的eap课程考试。因而,综合英语既承担基础语言教学任务,又是衔接USQ注册课程的重要纽带。

1.3整体语言教学

作为一种教育哲理的整体语言教学,是一套有关语言教学的理论,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教学方法、技能。整体语言教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作为一个整体,语言不应该被分解成语音、语法和词汇,语言技能也不应该被分为听、说、读、写等,而是应从整体出发,使听、说、读、写得到发展。(2)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等因素,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其有目的地学习并使用语言。(3)语言知识和技能应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加以培养,而非人为地把两者分割开来进行孤立的培养。(4)教师的功能应当从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者向鼓励者、策划者、启发者转变。(5)课堂上学生应相互合作,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间保持合作的伙伴关系,而不是成为竞争对手。(唐力行,1998)

运用整体语言教学所倡导的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的原则,不仅限于综合英语教学,在处理综合英语教学与eap阅读教学界线的实践中,而且要尽量把两者融合在一起。

2.eap阅读和综合英语教学的关系

2.1综合英语教学是eap阅读教学的必备条件

综合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共核。刘法公(2003)认为,作为语言功能意念研究中的一个概念,语言共核是指,在讲某种语言的群体中,为大多数人使用的那部分语言。它不受地域、社会地位、职业、受教育程度和话题等的制约,并且在词汇、语法及功能意念方面存在的差异也较小。这种特点使语言共核的对语言教学中的教学对象提出了要求,不论其学习目的如何,都必须掌握共核部分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综合英语正是为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共核而设计的,eap阅读则是服务于学术目的的。但是eap阅读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还必须依托综合英语教学这块基石。所以综合英语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否则eap阅读教学将会成为无本之木。

教学实践证明,制约中澳班学生eap阅读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不高。因此,英语语言共核部分的教学仍将是必须坚持不懈的教学主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2eap阅读教学是综合英语教学的有益延续

英语语言共核历来是英语教学和科研的主体任务,对其教学内容应予以重视和加强,但不能简单地把英语语言共核作为学习者要掌握的全部内容。英语语言共核是语言需求的基础,是适用于一般用途和场合的通用语言,但是不能使学习者应对学术用途的交流。Strevens(1988)提出eap的四个绝对特征:eap的课程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特殊要求为前提;在内容上,即主题上,与特定的学科、职业或活动密切相关;语言的使用在词汇、句法、话语、语义等方面,都适应于特定的专业活动场所;eap与通用英语形成对照。即便如此,eap阅读的教学中心依然是英语,是综合英语教学的拓展和延续,是从培养学生基础英语能力到培养其英语应用技能的过渡。

因而,即使熟练掌握了通用英语,为满足专业文献阅读的需要,学生还需要将学习扩展到eap阅读,建立起eap的词汇体系,掌握eap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等。

3.基于实践,加强融合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浙科院中澳班第一学期开设综合英语课程,第二学期开设综合英语和eap阅读课程。实际上,综合英语和eap阅读是同一教学目标下构建的两个层面,在课程开设时间上既有先后又有同步,在内容上互相融合。我结合中澳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将两者相结合。

3.1词汇

计算机专业学生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水平,其中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成为关键。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该课程中与计算机英语相关的词汇进行归纳总结,如code(代码),command(指令),edit(编辑),frequency(频率),index(索引),inquiry(询问),memory(存储器),routine(例行程序),terminal(终端)等。建议学生以活页笔记本为载体,或以字母为序,或按软、硬件等标准分类,建立个人计算机英语词典。

有些词汇的通用意义与它们在计算机英语中的意义差异较大,可以通过归纳形成对照,便于学生掌握。如表1。认识有些计算机英语词汇的含义是通过联想,经历过语义变化,以及隐喻修饰后形成的,是学生掌握对照词汇的关键所在。束定芳(1996)认为,隐喻可以以本体和喻体间原有相似性为基础,包括固有的和想象中的相似性,或者是以说话者或作者刻意想象出来或新发现的相似性作为隐喻的基础。例如,计算机科学中的“病毒”(virus)是生物学“病毒”的隐喻化;而“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highway)则是交通“高速公路”隐喻化的表现(胡壮麟,1997)。有些计算机英语词汇在经历了语义变化及隐喻修饰之后,以全新语义出现,而其原有意义已荡然无存。如boot(靴子),在计算机英语中的含义为“启动”。

此外,了解计算机英语专业词汇的构词特点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词汇。派生、合成、缩略等是计算机英语专业词汇常见的构词方法。派生形式的构词能力强,通常借助添加前缀或后缀的方式派生出词汇,如后缀-er/-or帮助构成了server(服务器),processor(处理器),programmer(程序员),browser(浏览器)等大量词汇。firewall(防火墙),desktop(桌面),backup(备份),voiceband(音频宽带)等合成词具有信息容量大的突出特点。缩略词因其简洁高效,常用于计算机英语构词中,如Readonlymemory-Rom(只读存储器),CompactDisc-CD(压缩盘),ComputeraidedDesign-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有助于使综合英语的教学与语言操练逐步地由通用语言向专业语言过渡,逐步奠定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的词汇基础。

3.2阅读技巧

eap阅读中所提倡的有效阅读模式(USQ,2008)(见表2),是针对说明性体裁文章的阅读技巧。它重视充分调用学生的背景知识,包括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先前经验,使阅读理解过程成为个人知识和文本信息的动态交互,培养其预测和验证语篇信息的能力。因此,eap阅读中的有效阅读模式引导学生在文章阅读开始前,根据文章主题迅速调动相关知识储备,并预测文章内容。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再运用阅读首尾段、识别主题句、抓住信号词等方法快速高效地进行阅读。

教学中,我尝试将这个模式引入综合英语课程的说明文学习中,例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publicattitudestowardScience等文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3笔记技巧

笔记是开展有效阅读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eap阅读对学生做笔记技巧的培养,弥补了综合英语课程中的不足。

eap阅读中重点介绍提纲式笔记和图表式笔记。提纲式笔记从整体构架出发,用提纲的形式记录文章的观点或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条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以及掌握谋篇布局的方法。图表式笔记采用形象化的方法,如简单的图形、箭头、线条等,把主要内容绘成关系图或者列表等。图表较单纯的文字而言,具有更加形象和概括的优势。

3.4以读带写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以读带写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eap教材秉承读写结合的理念,如在eap阅读和eap写作中都采用了以“DrunkDriving”为主题的内容和作业,以阅读教学带动写作,充分发挥阅读对写作的导向作用,为写作创造条件。反之,写作又是对阅读的深化和拓展,是阅读成果的体现。借鉴到综合英语教学中,以教材中课文为范例,通过精读法,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的布局结构、思想脉络、风格韵味等,利用它们的示范性,培养学生规范作文的意识和技巧。

eap阅读与综合英语融合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以综合英语为基础、以eap阅读为拓展的认识。将两者有序有效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必要而又富于挑战的尝试,还需要今后不懈地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4:51-57.

[2]李占利.计算机英语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3]梁雪松,陈黎峰,陆莺.英语专业eSp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外语界,2006,4:30-35.

[4]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31-33.

[5]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成功之路:宁波诺丁汉大学“专业导向”英语教学模式的调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6]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1996,2:9-16.

[7]唐力行.关于我国英语教师对整体语言教学的意见调查报告[J].外语界,1998,4:53-57.

[8]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9]Bell,t.DoeapteachersRequireKnowledgeoftheirStudents’SpecialistacademicSubjects?[J].theinternetteSLJournal,1999,V(10).

[10]Jordan,R.R.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aGuideandResourceBookforteachers[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11]Strevens,p.eSpaftertwentyyears:areappraisal.inm.tickoo(ed.),eSp:Statesoftheart[m].Singapore:SeameoRegionalCentre,1988,1-131.

[12]UniversityofSouthernQueensland.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StudyBook1:Reading[m].Queensland:USQ,2008.

计算机课程技术笔记篇10

关键词: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微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1-0063-03

随着学校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不断完善,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普及促进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恰逢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的兴起,微课也在这股潮流下应运而生。跟随这波教改浪潮,笔者尝试将微课应用于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oSta)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考证通过率。

一、选择微课理由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笔者主要从教材、学生、微课、教师、环境五个方面综合考量,引入微课教学。

1.学科特点

oSta认证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授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采用标准化考试方法,事先公开考题和答案。按软件不同,划分为若干模块,如办公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图形图像设计(photoshop)等几十个模块,按软件应用知识点将各个考试模块划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内有若干道考题,即对应知识点的具体应用。按难易程度不同,划分为初级操作员、中级操作员、高级操作员、技师和高级技师5个等级。考试时,按不同模块和等级,系统随机抽取每个单元内的一道考题,要求学生按标准熟练完成。例如:中级图像制作员,即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模块第一单元“选区”第一题“制作立体饼状物”的操作要求。

建立选区:建立直径为230像素的圆形,制作饼状比例示意图选区。

选区编辑:填充2700绿色(#00a92-4)、500红色(#a40603)和400蓝色(#1709dc)。

效果装饰:制作立体效果(30像素高度)。

将最终结果保存在考生文件夹中。

总之,oSta认证要求学生通过考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进而提高考试通过率。

2.学生实际

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中考成绩达不到普通高中录取线的“线下生”和初中毕业的“往届生”,就读职业学校是他们无奈和被动的选择或是逃避工作的港湾。因此,大部分职专生被动接受职业教育,虽然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差别不大,但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差距明显。大部分学生到校不是为了学一技之长,为今后的生存、生活和事业打基础做准备,而是为了应付家长的要求,迫不得已到校混日子,厌学成风。具体表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观念薄弱,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是常事;虽然受制于学校的管理,学生人在教室,但无心上课,打瞌睡、走神发呆、讲闲话、玩手机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不强,但迫于教师、家长的压力,被动地应付学习,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等屡屡发生。总之,职专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生活缺乏积极性,纪律缺乏自控性。

3.微课特性

微课全称为“微型视频课程”,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给出的微课定义为“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如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其主要特点是教学时间短(5-10分钟),易于碎片化、泛在化学习;教学内容较少,易于突出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和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针对性强,利于掌握记忆;资源容量较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支持网络在线播放,易于师生在线观摩,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上进行移动学习。

4.教师能力

oSta认证考试模块中的办公软件应用已经成为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成为建筑专业的必修课,图形图像设计(photoshop)成为美术装潢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职业学校选聘了一批计算机教师,经过多年的培训和岗位锻炼成为“双师型”教师,他们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些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教育能力,熟悉计算机专业理论和网络专业知识,掌握办公软件应用、图形图像设计、动画视频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网站开发和编程技术技能,了解职专生源情况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总之,中职计算机教师有能力针对oSta认证考试模块的特点和中职生的实际,应用办公软件、录屏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制作相应的微课,架设可操作的平台和交互平台,完成微课的应用。

5.设施条件

近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2012年12月教育部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以后,学校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购置了足够的微机和多媒体录播设备,建有光纤主干网,无线覆盖整个校区,配置了网页、邮件、文件存储服务器以及相关软件平台,基本满足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求。

尽管类似“微课”的理念、形式和实践早已有之,但是只有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借助当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微课,才有可能成为普遍推广的教学资源,由普通教师自主设计开发和记录的优质教学资源的手段。

二、制作微课的方法

基于上述理由,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屏幕录制型、ppt演示加真人拍摄型和真人实景拍摄型三类微课,基本满足oSta认证教学的需要。

1.计算机屏幕录制型微课制作

oSta认证考试教材是一本试题集,有明确的标准和样章。制作此类微课,必须保证演示步骤规范、准确,解说语言标准、简洁,条理清晰明了。此类微课的制作一般不使用摄像机拍摄,而使用软件捕捉计算机的屏幕动作。笔者选用的是techSmith公司的CamtasiaStudio软件,首先,通过屏幕录制功能记录下屏幕动作,包括影像、音效、鼠标移动轨迹,解说声音等;然后,通过后期剪辑制作功能对视频进行复制、移动、删除、添加标注、放大、画中画、字幕、转场、旁白等;最后,将录制的视频输出rm、wmv、flv等格式的文件,大小为几十兆左右。如果追求更为专业的剪辑,则需要adobepremiere、adobeaftereffects、avidmediaComposer等影视制作软件。

2.ppt演示加真人拍摄型微课

为了对oSta认证考试教材各章节的知识点的操作要领进行归纳小结,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操作步骤,需要用ppt罗列知识点,教师出镜解说,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制作此类微课需要花一定的功夫,首先,要制作ppt课件,教师根据章节的内容,整理出相应的文字资料,在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外,合理进行技术加工和艺术再现,以达到文字简洁突出,图片协调清晰,音乐和谐优美,切换速度适中,过渡自然,动画设置种类和数量合适。其次,进行视频录制,可以采用学校的录播教室进行录制,录播室的摄录设备配置齐全,录制效果比较好,后期剪辑工作量相对较小;还可以用手机、摄像机拍摄教师的授课过程,将ppt课件转化为视频文件,用后期软件合成。

3.真人实景拍摄型

寻访已取得oSta认证证书的学生,请他们介绍学习方法、考试经验,帮助考生做好迎考准备;或寻访优秀毕业生,请他们介绍技能证书在竞聘上岗中的重要性和所学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证书和技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这类微课的制作,相当于访谈类视频拍摄,前期需制定好拍摄脚本,选好拍摄机位、焦距、高度、角度、景别,后期剪辑要注意镜头组接的规律,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把握好节奏,讲究色调统一。由于专门制作这类微课,投入成本较大,如果学校存有优秀毕业生访谈视频素材,可以从中剪辑加工,以节约制作成本。

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按教材的章节整理并上传到校园信息化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或移动终端设备(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访问下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三、运用微课策略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本身不具备传播功能,但搭载在交互平台后,它就是一种灵活、开放的网络资源,可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学习创造条件。

1.融入课堂

目前,课堂仍是中职学生技术技能学习的主阵地,教师找准微课与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把微课与现实课堂整合,将微课融入到教学情境的创设、新课的导入、概念的阐述、习题操作过程的演示、课堂小结等环节,高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课堂的最大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掌握一技之长和通过oSta认证考试打下基础。例如:利用真人实景拍摄的访谈微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使用习题录屏型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规范操作步骤,解决学生面对计算机屏幕学习时常会出现操作细节缺失的问题和教师无暇逐个辅导的难题,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策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以致用的快乐。

2.翻转课堂

职业教育倡导“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借助微课,实现“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符合职业教育理念,也是微课的典型应用。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依据自身情况,可以在课前、课始、课中、课后自行浏览教师放在服务器上的微课,自定步调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把原本由教师统一讲授的环节,通过信息交互平台辅助,由学生在课前或课始自主完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教师也应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例如:在办公软件模块教学中,先按oSta认证时间和课时制定教学进步表,在交互平台,预告上课内容,引导学生提前观看微课,了解所学知识,便于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所学知识的合理应用方法。

3.拓展课堂

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掌握一技之长,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感兴趣的学科,掌握更为卓越的技术技能,为今后做事立业打基础。而传统课堂的“齐步走”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造成会的学生不想学、不会的学生不会学、一知半解的学生懒得学的尴尬局面。微课有效整合了课堂教学资源,制作典型性高、层次性强、代表性高的视频,来增强课堂的多样性、立体性和时效性。同时,微课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搜集相关知识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通道,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在oSta认证考试中,一个模块有初级、中级和高级操作员难度之分,鼓励程度好、感兴趣的学生参加高级操作员级考试,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总之,合理高效地应用微课,可以化解“班级化”教学的困境,化解教师重复讲解无法一对一帮教的问题,化解考试前复习丢失操作细节的不足,提高中职生计算机技术技能水平和oSta认证的通过率,为中职学生就业和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莉传.微课刍议[J].广西教育,2014,(07).

[2]徐杰.谈微课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