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十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十篇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8:05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一、营造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例如兴趣、快乐等能够积极促进认知行为的发生,这是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从教学过程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可以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形成心理相容、合作交往的良好课堂气氛得到有效地激发。也就是说,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潜能的发展的过程中,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从而保证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

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压抑得以消除、心理障碍和畏惧得以剔除,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使一种宽容的环境被营造出来。因而,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至真至善,为学生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从而为学生创造出自由创造的天地。如此这般,学生才敢于并愿意与老师接近,积极主动回答讨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勇于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二、激发和培育好奇心

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就是学习动机,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虽然在缺乏动机的情况下,有意义的学习也可发生,但是动机有助于学生的进展却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推进学习的进程,必须要开发和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从而使特定的学习情境创设出来。以《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这一课为例,有一位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本在讲解这一问题时是将除数变成整数,然而,通过将被除数变成整数然后再对除数的小数点进行移动,计算出来的劫夺是一样的,他将这一问题提出来。在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严禁说“课本上是怎么教你就怎么学,怎么这么多问题?!”等类似的话或表示出类似的态度。我们应该首先对这种孩子乐于思考、善于发现的行为和意识进行鼓励,然后再出一道除数小数位数比被除数小数位数多的问题,例如25.2÷3.15,然后让同学们采取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使学生们从实践中发现课本上的方法要比这位学生提出的方法简单。采取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习动机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习惯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认知冲突得以引发,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唤起,从而促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必须创设出问题情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表示过。所以说,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是以“质疑”为前提的。通常,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和问题出现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往往会激发学生对问题和疑惑主动探究的心理欲望,不可否认,这种心态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举例以说明,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笔者首先拿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以其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对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同学将两个图形重合起来采用割补法进行比较,有的同学一平方里面的单位进行测量,……,甚至很多方法教师都没有想到。首先教师应该对这些方法进行可定,然后提出了如果要测量例如学校的操场、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等更大的物体的面积,这些方法还适用吗?这时便引发了学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如何才能计算更大物体的面积能?使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被激发出来。

四、激活思维,鼓励求新

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营造出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极大地激发。如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后,教师举起合着三角形的课本,使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顶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很容易地判断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而当露出的是锐角时,学生就难于确定。这里教师问:为什么难于确定?学生说出了理由,教师给予肯定。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话,那它是锐角三角形”,理由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因此底角只能是锐角,现在它的顶角是锐角,所以说它是锐角三角形。教师当场表扬了他。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鼓励了学生的大胆猜测,求异,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提供动手机会和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他们的思维很大部分是从实践中得来。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在帮助建立一些抽象概念时,合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教具,让他们自己去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做一做。通过手、口、眼、耳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在实践中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向。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预先准备好的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进行剪剪,拼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计算公式。学生基本上能用两个全等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计算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能否有其它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诱导,有的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一个腰的中点与另一个腰的一个顶点剪开,拼成一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推导……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心理品质。这样不仅有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消除学生的惰性心理,而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常玉.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3):16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2

大学生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更是人才培养和教育的竞争。大学生是新世纪新生代力量,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整个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未来国家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为之努力,要创新教育模式,优化课堂教学,为把中国建设为科技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拥有大学生从事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宽松的环境、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必须承担的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年青一代的创新能力,是继承和发展世界先进文化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中国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先进的知识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作支撑,中国科技事业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壮大更需要大学生的参与。只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贯彻执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从当代大学生的现状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高校当前最紧迫的任务。通过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偏低,尤其是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创新性思维能力不高,没有创新兴趣,缺少创新所必需的毅力,创新所需的观察力亟待提高。另外,随着网络的盛行,西方消极文化思潮传入,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相脱节,他们的心理和道德修养出现了各种问题,这阻碍了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思想性原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对于学生的自觉、全面、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高校要把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思想、道德精神的陶冶和培养结合起来,要在学生的思想深处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引导学生走正确的成长之路,成为有益于人民和国家的有用人才。

2.主体性原则。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要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在学习与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尊重学生与科学培养结合起来,既要注意对共性的全面培养,又要鼓励个性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鼓励学生从事各类创新性活动;将传授知识与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结合起来,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自信力,树立自信心,勇于开拓创新。

3.实践性原则。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教中学会做,在做中提高能力。高校在充分认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同时,应加大投入力度,努力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活动,让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自己设计、亲自体验、自我评价,体味创造的滋味,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创造的能力。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革新高等教育理念。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塑造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教给学生立足社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激发他们追求知识与真理的热情,培养他们对生活与工作的正确态度。学生在高等院校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学习研究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高等院校的思想理念和环境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它能指导大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高校要做到这些,就要改革教育模式,革新教育理念,在办学思想上创新,彻底转变高等院校只是传授知识场所的传统观念,把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上,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还要有开放的办学理念,从宏观视角思考教育教学问题,要向国际开放,实现教育的国际化;要向社会开放,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3

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能动的人,而就目前的教育来看,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教师有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创新意识的内涵及必要性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点的动机,并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创新意识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努力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思维意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培养学生善于综合、开拓创新领域的能力以及掌握创新的知识的方法。

2.语文学科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

"语文"是信息的载体,是传播、接受、转换信息的工具。"语文"学科也是思维学科。语文教学在创造性教学中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其特殊性。

3.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方法、策略

3.1更新教师观念,树立创新性教学意识。更新教师观念,树立创新性教学意识,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要素.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本人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理论,树立创新理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单一性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制约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1)素质观。时代呼唤素质教育,未来需要素质.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语文属于基础学科,自然应该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头,当好素质教育的表率,具体地说,语文学科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为宗旨,把课堂当作培养语文素质的最佳阵地.但必须明确的是,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文创新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强是语文素质高的重要标志.可以这么说,没有语文创新能力,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质,因为具有创新能力的语文素质,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爆发力.所以,语文课堂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着力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质。

(2)人本观。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教学观.作为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必须以人为本.拓展开来说,必须以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为本,特别要以他们语文创新素质的发展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他们的语文创新能力.换句话说,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发展他们的语文创新素质,尤为关键的是要发展他们的语文创新能力,一般来说,只有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布,才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智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表达;才能不为应试教育所左右,不为琐碎练习所束缚,不被满堂灌所淹没,才能使学生产生创新智慧,迸发创新火花,获得创新见识。

(3)主体观。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依此说,学生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主体,更是语文创新的主人,语文创新的主体。因为任何语文课堂的创新,都必须依靠学生来完成.说到底,语文课堂的创新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没有学生的创新,就没有语文课堂的创新;后者是依靠前者的存在而存在,随着前者的发展而发展,所以要想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就必须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点。因为如果没有主体观点,学生就成不了主人。而成不了主人,就只会相信课本,迷信教师,畏惧权威;就只会死读书,读死书,那绝不会有什么创新可言。

3.2改革课堂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具备了创新理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必须改革课堂结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只对教材,教案负责,学生只满足于完成教师教给的学习任务,完成试卷和标准答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往往只注重对问题结果的评价,而很少关注学生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的评价.教师不敢让学生提出问题,害怕自己回答不出来而失去尊严,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思维训练的氛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要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到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体验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其次,把"应试"训练转变为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学生应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应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得到间接的创新体验来培养创新能力。

第三,把传统的教学专制现象转变为教学民主化措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课堂成了教师一人主宰的天地,学生则成了学习的奴隶和考试的机器.严重的泯灭了学生做人的尊严,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现教学民主化是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一种课堂互动,彼此交流的过程;让教学在活跃,和谐的气氛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进行。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4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是国家和社会保持持续发展进步的动力和能力,通过创新,产生出多种新技术、产品、思想,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也正是由于创新的存在,人类社会慢慢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在教育,教育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创新人才体系的建设。

高中体育作为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思考,而不仅仅是按照课堂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所以,现代体育教学要摆脱传统教学方式,不仅教授各种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制,还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养成,以学生为中心,体育教师要全心全力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1、教学观念的转变

要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要拿体育教师“开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传授学生知识,其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和教育成果,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须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主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以及某些基础动作,课程教学无趣。并且很多学校将体育作为副科看待,对体育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所有这些原因导致高中体育教学结构的混乱和创造性的缺失。因此,现代高中体育教学要先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重视体育教学,将其视为重要学科。在教学设置上遵循科学化和系统化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填压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趣味性。通过教学观念的改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2、寻找创新思维规律,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中生的创新性想法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遵循某种固定的规律。所以高中体育教师要拥有分析学生,发现这种规律的能力,从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个学生传授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让其养成创新习惯。比如,在进行足球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充当教练,提出自己的战术并付诸实践查看效果。通过这种方式,给予学生创新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极大程度的提高创新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创新意识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体育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创新进行教学,以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比如,在室内进行体育理论教学时,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利用生动的三维动画和音频文件将需要传授的知识展示出来,不仅吸引学生兴趣,也能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合理想象的能力。

对于高中体育教学可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方式主要有:

(1)学生授课。在体育教学课程安排中,可以安排某些课程由学生指导完成,在这些体育课上,学生充当学生的角色,根据本节课的主题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这是培养学生创新和个人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被给予足够的主动权后,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创造性的安排课程,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

(2)优化组合。创新和创新往往是紧密结合的,有一种创新的出现,就可能带来十种创新的可能,所以体育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多动脑、多实践的良好习惯,对已经出现的事物进行积极的联想和想象。比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技术名称为“胯下运球”,相比简单运球方式,这已经是一种创新,但是如果再进行创新,发散思维,还可以有“背后运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国分类号:o1

数学是一门功能性较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创新意识的形成,对中职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中职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中职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创新意识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主观意愿而表现出的对数学学科学习的创造性观念,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产生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中职数学教学重要意义。第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能促进学生对数学难题进行积极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良好转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第二,强化学生创新观念。创新意识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观念,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能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中职生数学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有利思维情境

数学是一门兼具客观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客观性是指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抽象性是指数学知识大多缺乏实际承载主体,需要学习者对其进行合理设想。因此,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创设科学、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进行意识创新提供有利条件。中职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另外,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有利于学生积极进行思维发散。

(二)合理利用教材

数学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中职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中职数学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提高教材利用率,使教材在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效用。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打破教材常规结构,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发展现状相结合,以实际教学需求为主要立足点,对数学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优化重组,使“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开放性数学问题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样不仅能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还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更好的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落实创新教育,中职数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学习”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构造“自主式学习”课堂,使中职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中职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并以探究性的态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自主式学习”课堂上,中职数学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确保学生探究思路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更高效率的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

(四)实现兴趣迁移

中职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数学等文化课。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积极建立起数学与各专业课的联系,使中职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性。中职数学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解决专业课问题时,运用统计学、概率学等数学知识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使问题解决方法简单化,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兴趣迁移。兴趣迁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积极创设有力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其次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第三应应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教材内容重组,提高教材的利用率,使重组后的教材更利于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最后应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课相结合,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及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职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途径

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他本身也体现为多种类型和层次。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为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高等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然而,高等教育的类型不一样,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有各自的特色,高职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只有突出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开辟出广阔的发展道路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1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一界定明确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也为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根据教职成[2011]12号文精神,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可以树立这样的理念:

1.1高职创新人才培养以就业为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他是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设置专业,服务于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促进就业,以就业岗位的确定性引导创新。

1.2高职创新人才培养以素质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特长

市场变化日益加快,人才的流动性日益加大,这要求高职创新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的、全面的职业素质,既包括职业知识、技能、能力,更包括职业道德、情感、诚信、志向和理想。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毕业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人才的流动。同时,要重视职业技能特长的培养,使学生在全面素质基础上有自己的技能特长,以技能特长去创新,从而保证他们在岗位竞聘和就业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优势。

1.3高职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工学结合,突出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由高职教育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是合乎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岗位操作训练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所学能够得到充分的练习、运用,最终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场所。

2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培养对象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的时代,不同类型的高校,因设计原则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高职教育特点,在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考虑到以下原则:

2.1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构成因素选择对创新教育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该模式应该能够反映高职创新教育特色,要有较强的代表性、合理性和时代性。

2.2体现学生的主导性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中的活动规划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一种制度化形式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设计。

2.3实现途径的可行性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实现途径是否可行,决定着该模式的成败。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就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选择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做结合、工学结合、岗位与技能结合等途径,才能构建出科学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4体系构成的完整性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内容非常丰富,它涉及到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培养模式的设计要注意体系构成的完整性。要考虑教学做结合、职业技能与创新技能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社会对学生的影响等。只有构建完整体系才能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2.5校系结合的科学性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有学校和院系相结合。学校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安排;院系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两者要有机统一,形成合力才能使创新型人才培养顺利实现。

3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教育涉及到三大产业各个领域、各种岗位,覆盖了文、理、工、农、管理等所有大类学科,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要考虑到各专业的共性,又要考虑到不同专业的个性,这样才能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1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考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较大区别,它是以职业岗位教育和岗位创新为主,以提高综合素质教育为基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其培养模式可沿着下图进行思考构建,见图1。

图1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考

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就业岗位为目标,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岗位技能教育为主线,以创新教育为重点的培养模式。它既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共性,有考虑到不同专业的个性,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有助于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

3.2高职创新教育体系构建思考

创新教育体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体系构建的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创新型人才培养。高职创新教育体系方案设计的路线如图2所示。

图2创新教育体系构建思考

该创新教育体系方案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入手,在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训练和职业创新实务三个层次上加强创新教育,将教、学、做与创新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去思考创新及动手去从事专业创新,通过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工与学结合三个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创新视野更加广阔,最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4高职创新型人才的实践途径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思想,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其实践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4.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精心设计和认真推敲课程的结构、比例、权重、衔接、纵横关系等,认真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职业能力培养和理论知识传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来设置课程结构。将职业技能培养与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培养相结合,融入教学计划并实施才能培养出高技能创新人才。

4.2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不仅要有一种全新的课程设置,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大量的实验、实习、实训、实岗等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建立若干个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创立实验、实习、实训、实岗基地,通过亲身体验,从而加强学生对创新活动的感性认识,引发和激励学生对创新素质的自我培养。

4.3顺应时展,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高职高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它多是模仿性学习,服从性教育。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等。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性、兴趣爱好、接受方式等程度上的差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应要求和鼓励教师创新或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互动式、探讨式、案例式、开放式、网络化、数字化等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深入研究兴趣,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欲望。

4.4围绕高职特点,开展双结合教育

高职教育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实施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应加强几个方面的双结合教育。创新意识和职业意识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他们熟悉的专业领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改变过去学生只有专业意识没有创新意识的现象;创新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多重知识储备,改变过去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不注重创新知识的现象;创新技能和职业技能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使学生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的多重能力,改变过去学生只有专业技能没有创新技能的现象;创新实践和职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多重形式的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的实际操作能力,改变过去学生只进行专业实践不进行创新实践的现象。

4.5搭建创新平台,开展创新实战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是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实战的重要场所,是对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学校应搭建一个平台,组织、指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由团中央在全国高校开展的“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全国高职高专创新作品大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高校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实施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学校通过各自主办的科技节、校园“文化节”以及暑期大学生科技文化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实践。

总之,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过程,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的系统工程。但是,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与创新意识、创新技能教育的融合,才能培养出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3]胡田田,王宏臣.高职院校实践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

[4]袁红萍.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8)

[5]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基础教育创新教育问题对策

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崭新的课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是适应科技革命发展的迫切要求。基础教育阶段是实施创新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是创新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贯彻落实过程中遇到了传统教育的强大阻碍,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创新教育迫切要求教育创新,因此探索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如何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阶段对创新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的重要输出机构,普遍认为创新教育就是高等院校的事,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没有中小学阶段打基础,只寄希望于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是没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如果中小学阶段的创新教育没有受到重视与大学阶段的创新教育没有达到一致效果,比如:在中小学阶段没有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各种好奇心被压抑甚至被扼杀,而想通过大学阶段的创新教育来达到完全“补救”的效果是否太过天真。其次,现实中还存在一种错误的观点即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以学习知识为主,“听老师讲”为主而创新教育应该是在“第二课堂”实施的,是在学生的课余爱好中培养的,把创新教育排斥于课堂教学之外,当成是教育附加的东西,根本没有认识到创新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二)对创新教育内涵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过程中对创新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往往导致在教育中的错误认识。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那么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要全面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

(三)传统教育对创新教育的阻碍

传统教育以“升学”为主的培养目标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无视学生情感、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专门对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素质培养的课程几乎没有;课程内容不能与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广、视野狭隘、兴趣爱好有限缺乏相应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方法上,单一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与“填鸭”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无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教育评价方面,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注重的是对学生记忆力、知识点的考察缺乏对思想、能力、感情的评价;重视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的“标准化”“一体化”忽视学生的“差异性”“个体性”等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的培养。

二、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要求教育创新

(一)转变传统观念引起对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重视

首先,创新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是创新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环环相扣”创新教育才能取得更大的效果。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习惯的养成阶段到成年以后几乎定型,要想改变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人格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创新能力不是在某一阶段或者某个教育环节的培养下就能形成的,创新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成长阶段。”①创新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要求,只有中小学的创新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到大学阶段的创新教育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应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在课内、课外都应该受到重视并积极地贯彻落实。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很多,课堂教学也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创新教育不应该在此受到’“冷落”。局部的修改,局部的教育创新并不能达到创新教育很好的效果,创新教育是整个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的全局性改变。创新教育既要融入课外也要融入课内,甚至是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把握创新教育的深刻内涵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内容广泛的教育理念,研究者在各自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学校作为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对青少年创新素质的培养方面起着最全面、最直接的影响。笔者主要从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视角,对创新教育进行描述性定义,创新教育即学校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在一定条件下,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首先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通过培养人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对学校教育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是适应时展而提出的教育理念,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其次,创新教育就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要求地培养创新人才的活动,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主观与客观的因素,为青少年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条件性是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特征。最后,创新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精神主要是指敢于创新与乐于创新的一种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是指个体追求新知的内部心理取向,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探索的欲望,广泛的兴趣爱好,具有持续的超越精神。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独特性、新颖性的思维包括求异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等。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在创新活动中人所体现出来的组织、实施、动手操作等的总体活动水平的能力包括能够掌握创新方法,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敢于实践的能力。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责任心、使命感、良好的心态、开朗、豁达的性格等。创新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重要的还是一种人格特征和个性特征。基础教育是为个体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者为青少年今后走向社会做准备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对未来学生持续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创新

(1)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第一步,传统教育是以知识学习为主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的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注意学生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习惯以及问题意识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打基础。首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知识学习是创新教育的基础,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条件,并且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记忆力、可塑性等都是最强的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其次,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习惯、问题意识的培养。兴趣就是人们认识活动爱好事物的一种倾向,广泛的兴趣爱好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兴趣既是激发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又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推动力。”②青少年学生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这个时候正是培养兴趣的关键期。问题意识是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也是一种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习惯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要多加重视正确引导,鼓励怀疑、鼓励提问,只有强化问题意识,使之转化为内在的习惯和自觉的行为,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育内容的创新:首先,教育内容既要吸收自然科学又要吸收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把学生引导到当代科学的前沿,在基础教育阶段既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的基础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科学探索的方法。一些旧的实际当中已经被淘汰的内容、方法既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使学科教学跟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其次,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内容要更多地包涵一些新的、实用性的知识,学习内容更多地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生活相联系,使课内、课外以及校内、校外学习的内容相结合,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经验。在课程设置上,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增设一些专门培养创新能力或者训练创新思维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创新素质的特点及形成过程等进而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其次,应该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少设必修课多给学生开设选修课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创新人格。最后,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的综合活动课程是适应学生现实的需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要依据而开设的课程,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重视。

(3)教育方法的创新: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提倡“启发式”,“从做中学”的教育方法,把传授知识、运用知识以及发现问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把创新思想转变成实际物质成果的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在思想观念的转变上予与重视,要鼓励孩子去做,去尝试,去体验,不怕失败。并且动手操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的,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兴起和运用对传统老师“单一”的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教育方法创新要进一步利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电子图书、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等提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

(4)教育评价的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教育全局性、整体性变革,而教育评价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是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指挥棒。基础教育阶段传统教育的评价制度是应试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对学生“分数”化的评价、终结性的评价,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首先,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必须遵循评价的导向性、综合性、过程性、主体性原则。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全方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及学习状况,激励学生不断前进促进全面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其次,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语言、书面、考试等都可作为评价的方法,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适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要以激励学生为主,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立足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最后,评价的方法要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教师评价”与“生生评价”“学生自评”“师生评价”相结合,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尊重学生的意见还能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养谦虚的良好品质。

(5)教师创新:教育创新的根本在教师创新“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的创新人才。”②首先,教师创新要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明确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对学生造成直接的影响。其次,教师要敢于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向权威挑战,不被定势思维、固定模式所束缚,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多样化有利于对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最后,在基础教育阶段关于教师的评价制度要创新。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必须要依靠教师的努力和积极性。教师的评价制度要以教师的发展性为目标,重视对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教师的考评也要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指标包含其中。

(6)环境创新: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必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首先,学校领导要树立民主的教育管理观,各项政策的制定、活动的开展要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公开讨论。既有利于调动师生管理的积极性,又给师生提供管理的机会发挥创造的潜能,并且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政策的落实。其次,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不讽刺、挖苦学生的失败;不以固定模式、思维,书本知识过度限制学生;给学生以自由。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朋友”“伙伴”。最后,学校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举办各种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科技活动,鼓励创造、发明、创新。在学生兴趣爱好的、指引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强.创新教育:在探索中前行[n].光明日报,2012-10-08(016).

[2]刘昌明,赵传栋.创新学教程[m].後旦大学出版社,2006:111.114.

[3]张兴然.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特殊历史使命,走教育创新之路,实施创新教育工程,既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历史必然,也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课题和战略任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的问题。只有经常创新学习情境、创新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始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创新精神、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一、课堂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是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能满足现实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应用型人才应该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只有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地为学生提供创新条件,才能培养应用型人才及学生的创新精神。

1.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敢于创新

俗话说:“教学和谐情为桥”。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敢试,才敢大胆创新。只有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上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以此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接受、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达欲,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信心。总之,在教学中,只有通过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条件,才能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2.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提供探究时空和思维训练,让学生会创新和能创新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悟出问题,使学生有机会来创新。在整个课堂上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不断迸出创新火花。要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具体方法如课堂辩论、同学评议、Cai授课、专题讨论等。强化思维训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实践和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而且也能锻炼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性教学,特别要注意加强实验课教学,着眼于大学生创造性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可以建设开放型实验室或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另外,在实验课中要增加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实验题目,真正将实验过程变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开放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让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新、异中求优。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想。在教学中,让学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变通学习,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有效手段。不但可以诱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发散求优,开启创新思维,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3.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不断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打破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教师要满腔热忱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等,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思考中选优。这样做,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课堂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1.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树立课堂教学创新的思想

传统教育纯知识记忆性的考试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思维的僵化。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使课堂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过程中真正发挥出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教授学生属于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还应教授包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表现学生自己创见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才会在平时学习中,着意培养自己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对前人成果的记忆,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权威和书本依赖与一味地深信。因此,必须改变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观念。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启迪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世界。

2.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构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

创新教育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而这种环境和条件能否具备,很大程度上与教育教学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要避免教师劳动成为单调重复的行为,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其次,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管理更为关键和重要。在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某种特长,这对学生以后在某个领域的创新行为大为有利。此外,还需强调的是改革考试方法。现在的考试方法偏重知识测试,而忽视能力考核,单纯以分数作为学生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要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的考试方法。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采取多种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开卷和相关能力考查等。在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育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形成,培养应用型人才。

3.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识和能力。在提高教师素质上有三点需要明确:一是必须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能力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化,都会对教师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三是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创新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创新教育是发展个体创造潜力的教育。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的教与导,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便成为一句空话,只有造就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创新素质的新型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为以通识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知识构建上,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科学创造能力;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应重视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能力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绝大多数创造成果来源于已有成果的改进和重组,是“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造”,而不像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很难有所创造。所以,未来的学校,必然会减少基础知识教学的份量,而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欲望的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21世纪科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玮璋.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种策略[J].教学

与管理,2003,(12).

[2]熊可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教育探索,

2001,(10).

[3]李海鹏.浅谈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综合特征[J].黑龙江

教育,2000,(Z2).

[4]任第文.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成功(教育),

2009,(4).

[5]于海霞.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

2009,(32).

[6]张瑞珍.要把创新教育落到课堂实处[J].山西教育,

2000,(2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创业创新创新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价值定位

(一)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整个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的创造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创造性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仍然相距甚远。而事实上,高等教育的本旨却在于提供学生自由发挥自身特长,形成自身独特社会技能之教育,基于此,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便理应定位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考虑到中国当前本科教育已趋向于形成基本文化素养和培养基本职业技能的大众化教育,追求知识教育和知识的广博教育是当前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由此决定了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不占足够大的比重,在此情形下,大学生如何才能确保自身可以在每年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和知识精英?笔者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创造意识。倘若要求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对大学教育基本培养目标的突破,那必然首先要求该学生具备较好的创造意识,可以实现在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较具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大学教育环境下实现自身培养方向的确定和能力的发展。而通常认为,创造意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大价值

具体考察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语境中的价值,我们可以发现,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意识起着重大的作用。

首先,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精神指南,它具有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重要功能。正如任何事物必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大学生能力也呈现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方面。就创业角度来看,如果视创业本身是一个外在,那么,其内在即创新意识。

其次,创新意识是创业策略的重要指向之一。任何创业必然需要相应的策略指引。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由于其创业的目的不仅止于事业的成功,更具有锻炼自身能力的特殊定位,因此,其实现的过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内容即创业策略。而任何创意的产生,必然仰赖于创新意识的存在。

再次,创新意识的有意识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必然产生的一个附带效果即大学生思维水平,比如发散性逻辑思维能力,跳跃式思维能力等等,都将获得提高。

另外,创新意识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当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有意培养实现了自身的创新意识的提高之后,其必将基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以及借助于新颖的点子而形成明确的创业意向,从而走上创业道路,因此,创新意识将是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一种有意开发。

一言以蔽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对于其自身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其创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在大学生创业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精神路径

人类的认识从方向上来看,无非自觉和他觉两个角度。①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必须依赖于自觉意识的形成。事实上,如何形成对自己的创新观念、自己的创新实践、自己的创新心理的自觉自悟,是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促使大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前设作为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问题分析视角,并不断实现对自身认识的升华和突破,才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考察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至今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从以生存为原动力的对衣食住行等最基本内容的创造,到今天对各类精神需要满足层次的创造,人类的创新无不依赖于人的需要为基本视角,因此,无论从创业实现成功创业的目标实现视角,还是创业者自身如何培养创业能力视角来看,需求的考察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精神路径的起点。转贴于

创新意识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诚如马克思所言,“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②。因此,在考察需求的基础上,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必然导向对环境的深入考察。而毫无疑问,细致的环境考察并不能实现创新意识的真正内容,批判和怀疑才是变革的基本精神路径。大学生们只有在创业创新意识培养中不断克服惯性思维的影响,不断地通过怀疑和批判来实现对原型的挑战,才具备实现创新意识的可能。

(二)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思维路径

借助于兴趣而产生探索新事物的欲望,事实上等于借助于探索动机实现自主创造的主动性,这是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一个必要思维步骤。建立在兴趣和动机的基础上,大学生需要视角上的更新和思考方法上的突破以求得对原型的扩大化理解,这是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二个必要思维步骤。进一步通过灵感式的思维发散来释放“先入为主”效应、“暗示效应”的束缚、强刺激和多余刺激的干扰和思维定势等影响,这就基本实现了思维上创新意识的实现。

(三)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

具体到技术环节,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借助于信息要素来实现。因此,正确的信息处理方式将形成有益的创新意识的养成。事实上,所有的新点子都来自于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后的创造,甚至于可以认为,所有的创造又是都来自于对前信息的思想变革,因此,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可以概括为:对语言、文字、图像等思想表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技巧性的处理,进而借助于思维路径来实现创新意识的最终养成。

注释:

①白加良.自觉与他觉-西方哲学对人的多角度探索对我们的启示.理论界.2008(9).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谐;宽松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二)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

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

创新。

(三)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总之,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一)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