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培训十篇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培训十篇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8:33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培训篇1

关键词:机关房屋物业管理;员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23-01

1、机关房屋物业管理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1.1 员工培训是机关房屋物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物业服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员工是机关房屋物业管理部门品牌文化的生动延伸,他们把价值带人工作中并将它们直接传递给业主,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员工是第一位的,机关房屋物业管理部门对员工的方式会影响到员工对待业主的方式。物业服务单位除了从市场上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外,更为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素质,使其成为满足本单位需要的人才。

1.2 员工培训是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者激励员工的方法。当今社会,学习培训已成为很多人改变自己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对学习的需求和渴望,机关房屋物业服务员工同样希望通过学习培训提高技能与竞争力。物业服务单位内浓郁的学习氛围,以及有效的学习政策都会对员工产生足够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有远见的管理者甚至还把学习培训作为一种员工福利用来赠送或奖励员工。

1.3 员工培训是机关房屋物业服务单位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机关房屋物业管理需要熟悉日常设施维修养护技能的管理专业人才,既能为机关房屋物业管理部门服务,也能为特定单位的后勤管理部门效力。机关房屋物业管理已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需要有大批精通管理的优秀人才来推动它的发展。因此,员工培训是实现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和可靠保证。

2、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培训的内容

机关房屋物业管理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培训工作相对复杂,但总的来说,培训可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2.1 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进行管理基本职能、组织文化建设、决策、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控制系统、品牌策划、公共关系等知识的培训。

2.2 机关房屋物业管理日常工作基础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2.3 机关房屋物业管理相关法规的培训。主要包括: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管理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机关房屋物业管理相关法规。

2.4 机关房屋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专项技能培训。主要包括:程序与规范,保洁标准与用品的使用,秩序维护、车辆管理、消防救助基本知识,绿化消杀的注意事项,服务礼仪与服务心理等内容。

3、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培训的类型与方式

3.1 机关房屋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培训按照阶段划分,一般有三种类型: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

3.2 根据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常用的培训方式包括讲授法、学徒制、管理游戏法、观摩范例法。

4、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培训工作的实施

4.1 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培训准备。在编制培训计划之前,首先要对本单位的培训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组织分析,结合本单位的年度经营管理发展计划,分析本单位及各部门需要哪些培训以保证计划的实施。(2)任务分析,依据本单位的工作内容,分析个人需要进行哪些培训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3)个人分析,依据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哪些人需要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2 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培训计划。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培训计划是为了规定培训工作的目标,制定整体规划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培训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为保证培训工作按时、按质地实施,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培训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4.3 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培训执行与控制。培训计划制定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实施。而培训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监视培训活动以保证培训活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培训过程中的偏差。

参考文献:

[1]苏宝炜,李薇薇,物业服务企业新员工人职培训的有效实施[J],现代物业,2008,(12)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培训篇2

罗伯特-欧文曾说过:把钱花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上是企业经理最佳的投资。被称为朝阳产业的物业管理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显现出越来越强的生机,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物业管理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已显得十分重要。

二、目的和意义

(一)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物业管理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物业管理企业除了从市场上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外,更为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素质,使其成为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者激励员工的方法

当今社会,学习培训已成为很多人改变自己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对学习的需求和渴望。物业管理企业内浓郁的学习氛围,以及有效的学习政策都会对员工产生足够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有远见的管理者甚至还把学习培训作为一种员工福利用来赠送或奖励员工。

(三)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已从过去传统的房屋协作管理转向以委托管理方式为主的市场化经营管理。这种社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物业管理已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需要有大批精通管理的优秀人才来推动它的发展。因此,员工培训是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和可靠保证。

三、制定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规定

培训工作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是一项长期工作,物业管理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培训规定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培训规定主要包括培训的目的和意义、培训的基本内容、培训的方法、培训的分类、培训的组织实施、培训的监督管理、培训的效果评估等内容。

四、物业管理企业培训的内容

物业管理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培训工作相对复杂,但总的来说,培训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相关知识的培训

该类培训是为了让每一个员工对企业的历史、现状、未来规划、管理服务理念、经营范围、内部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物业管理工作基础知识的培训

该类培训主要是让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熟悉并掌握与企业管理、物业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

(三)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专项技能培训

该类培训是为了提高基层管理者及操作者的实际工作技能。

五、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

(一)培训需求分析

1、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

在编制培训计划之前,首先要对企业的培训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组织分析

结合企业的年度经营管理发展计划,分析企业及各部门需要哪些培训以保正计划的实施。

⑵任务分析

依据企业的工作内容,分析个人需要进行哪些培训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

⑶个人分析

依据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哪些人需要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需求分析的方法

⑴问卷调查法

向企业员工发出培训需求问卷,让员工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应当组织怎样的培训提出建议。让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提出培训要求;让员工结合自己的个人发展提出培训需求。问卷法是一种非常普遍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培养员工关心学习、热爱学习、参与学习的热情,既是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较为有效。

⑵约见面谈法

挑选不同管理层次、不同工作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不同工种的操作人员进行面谈,根据面谈了解到的信息以确定公司的整体培训需求。

⑶会议调查法

召开培训需求分析会,让参加会议的人员提出培训需求。

⑷工作表现评估法

根据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以确定员工在哪些方面有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以提高这些方面的工作能力。

⑸报告审评法

根据各部门提供的培训需求报告进行综合评审以确定所需的培训内容。

(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是为了规定培训工作的目标,制定整体规划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培训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

1、制定程序

企业各部门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结合部门培训目标以及部门年度发展计划制定出本部门的年度培训计划,上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再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结合企业年度发展计划以及企业培训总体目标制定整个企业的培训计划。

2、计划内容

为保证培训工作按时、按质地实施,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培训控制、培训评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⑴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指通过培训工作所期望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个人的、部门的、整个企业所要求达到的培训结果。培训目标是制定培训计划的基础,培训目标决定了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同时,培训目标又是培训考核和培训评估的依据。所以,培训目标的制定应该准确、细致并具有可测量性。

⑵课程设置

培训课程包括了培训课程的名称、培训的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教员简介、针对培训课程的培训要求等内容。明确的培训要求有利于员工提前对所培训的内容有所准备和有所侧重,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⑶培训方式

根据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常用的培训方式包括讲授法、学徒制、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观摩范例法。

①讲授法

讲授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是让一位教员向学员直接传授某方面的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节约经费、教授对象多,可同时面对多名学员,一次教学可让很多学员同时受益。

②学徒制

学徒制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但至今为止仍然是企业培训新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负责帮带一名或几名新来的员工,通过传授、示范、练习、检查反馈等一系列过程提高新人的工作技能。学徒制较适合物业管理工作实践中保安、绿化、保洁、维修等技术性工种

③小岛讨论法

员工以5-7人为一组围在一个圆形桌前(也称“小岛”),对特定的话题或主题进行讨论。指导老师控制培训的时间和进程。每一位员工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不允许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导老师将每个人的意见都写在黑板上,同时鼓励员工说出更新或更古怪的想法。当大家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讲完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员工对每一种意见进行评价,最后选出大家都满意的答案。这种小岛讨论方式是引导员工自己解决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④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培训对象假想自己是公司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能让培训对象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和改造工作习惯都很有帮助。例如:让员工扮演业主要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让工作习惯不好的员工与上司角色转换以达到改变工作习惯的目的。

⑤管理游戏法

这种方法寓教于游戏中,通过完成事先设计好的精妙游戏,让培训对象领悟到其中的管理思想。例如:组织员工对有争议的物业管理事件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提高认识。

⑥观摩范例法

通过组织实地参观考察,运用电视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机、收录机、放映机等设备来向学生呈现有关资料、信息,让员工学习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3、培训控制

培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培训活动以保证培训活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培训过程中的偏差。可采用培训签到制、教员评语制等方法。还可在每次培训结束时对员工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绩效考评,与员工的待遇挂钩。

4、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的培训中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六、培训组织实施

培训组织实施是物业管理培训工作的核心,它包括了培训工作做什么,培训工作如何做,培训工作由谁来做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任务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其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等内容。具体职能和任务包括:

1、确定各级人员的培训要求,听取各部门的培训需求,依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

2、组织执行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

3、定期向上级汇报培训费用开支情况;

4、组织实施各种培训课程与活动;

5、做好员工的培训档案管理工作;

6、做好收集培训资料,编制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基础教材;

7、维护培训设施与场地,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二)培训分类及实施要点

分类是为了建立一个立体的培训模式,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培训分类可根据培训的对象、阶段、内容、类型不同来划分。

1、以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分类

⑴高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

精通企业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

管理基本职能、组织文化建设、决策、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控制系统、品牌策划、公共关系。

B、物业管理类

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

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会计法及相关法规。

D、财务知识类

学会阅读会计报表、了解基本会计科目、了解财务管理基本指标。

④培训方式

专题讲授、参观考察、短期脱岗学习、在职学历教育。

⑤组织实施

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

⑥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面谈法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以后的培训中更好地采取培训措施。

⑵中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

掌握企业管理相关知识,精通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

管理学基础知识、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决策学、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技巧、沟通与人际交往技巧、控制方法、公共关系学。

B、物业管理类

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

物业管理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

③培训方式

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

④组织实施

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⑤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⑶基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

了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

管理基本职能、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公共关系。

B、物业管理类

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

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管理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

③培训方式

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

④组织实施

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⑤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⑷基层操作人员培训

该类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基层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基本操作规程,可由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2、以实施培训的不同阶段分

⑴岗前培训

①培训目的

为新聘员工提供基本的任职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通过培训认定其上岗资格。

②培训内容

公司的历史、公司的组织结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对待顾客和员工的管理理念、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对员工的期望、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

③组织实施

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

④培训评估

考核合格后上岗。

⑵在岗培训

为在岗人员提供学习履行职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

⑶转岗培训

为在职人员岗位轮换之前进行的培训,目的是让轮岗人员熟悉新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3、以培训的不同类型分

⑴学历教育

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公司应在工作时间上积极给予支持,如条件允许还可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学历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夜校、函授等方式。

⑵职业技能培训

根据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物业管理、电工等技术性工种必须持有技术资格证方能上岗,凡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应参加相应的培训并通过鉴定后取证。此类培训一般是委托劳动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来进行。

⑶专项培训

为提高员工某方面的专业技能而进行的培训。此类培训一般是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进行。例如:为提高员工公文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写作培训;为提高员工服务水平而进行的礼节、礼仪培训等。

七、培训工作误区

(一)员工培训不重要

的管理者认为培训工作不重要,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员工培训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管理者的意图得到贯彻;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公司的制度得到具体落实;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员工培训有风险

有的管理者担心自己培训好的员工跳槽,因此不太重视培训。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其结果只会使公司员工素质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好的员工会因为得不到培训而离开企业,最终企业只留下一些平庸的员工。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培训篇3

 关键词:适应;行业需要;物流人才;思考 

 国务院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作为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保障措施之一。可见,人才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当前物流人才供需上却出现了:一方面物流企业因物流人力资源短缺而制约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或选择了其他行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的现象。担负人才培养职责的高等学校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就如何培养适应物流行业需要的人才问题开展探讨。

 一、现代物流人才的特征及素质

 现代物流是利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的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的新兴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到管理学、运输学、经济学、社会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按国家统计口径,所谓物流业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学位)或中级职称及以上的物流业从业人员[1]。现代物流人才是能将物品的信息、规划、生产、库存、包装、运输等整个流动过程综合起来的集成式的管理人才,并以一体化管理手段在物料生产或商品流动中,实现优化资源、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的专门人才。因此,为了培养既能完整、系统了解和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又能将其应用于物流实践的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应该对所开设的物流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认真研究如何培养适应行业实际需要的各类物流人才,助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物流人才是多类型、多层人才的综合体[2]。根据物流企业岗位的需要,我们主要将物流人才划分成基层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和高层决策规划人才等四个层次。基层操作人员主要是指物流作业一线的操作人员,他们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和营运,如货物的出入库存、装卸搬运、堆垛、打包、分拣、配送等工作,这类人员具有专业技能或较好的体能,在企业中人数最多;其次是基层管理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岗位是库房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等,这部分人员数量也较多;再次是中层管理者,这部分人员的主要岗位是企业的物流业务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等,他们与基层管理者的区别是熟悉并掌握部分物流流程,并能对其中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人数相对较少,通常是企业或部门的业务骨干;高层决策规划人才是企业物流系统的设计、掌控者,人数凤毛麟角。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金字塔”形状,中、高层管理人才位于人才需求金字塔的顶部,总的需求量不大,但对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是企业的灵魂。物流企业需要的是大量高素质的中下层管理人才和基层的操作应用人员,有资料统计这类人员占到企业人员总数的75%左右。

 物流人才素质具有综合性。物流产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所涉及的领域的广泛性和掌握技术的先进性,现代物流业不仅要求其管理人员要掌握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以及外延的供应链管理的综合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和熟悉生产的工艺流程。随着现代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物流专业人才不仅要熟悉物流的具体运作,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背景和工作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物流工作需要。

 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性。物流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物流业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物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即物流业既需要高层的决策、规划管理人才,也需要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管理及操作人员。只有实现了对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的多元化,才能满足物流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发达国家物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高度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其物流教育随着物流业的兴起而快速发展,并形成规模和体系,物流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和保障了物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欧美和日本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他们首先是在大学内建立了从专科、本科、研究生系列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再者就是企业及物流协会和学会大力开展物流职业岗位培训,广泛提高行业职工知识业务能力[3]。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这些成功经验,我们在物流人才培养上同样要抓好学历与非学历两方面的教育工作,使之互为补充,通过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完善物流人才的学历教育体系

 物流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对基础设施和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的思想,为满足物流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层次结构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物流人才分为学术型、技术应用型和操作技能型三类,其中后二种类型人才的共同特征是强调“应用”能力。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物流人才的任务,大多数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后二类人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更是以培养操作应用型人才为其目标)。针对当前物流企业需要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因此要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要注意人才的层次结构,以产学研结合培养作为切入点,把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推进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把人才培养放到企业创新的主战场,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府相关部门要鼓励和支持从事物流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专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社会有关方面可在高校设立相应的奖学金以鼓励师生从事物流学习和研究。高等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和管理中的问题,对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发挥作用。

 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障,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采取措施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选派教师到物流公司挂职培养、锻炼,加强校企间的联系;二是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培训,学习国内外物流的先进理论和教学经验;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物流科研,在科研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选聘物流专家担任高校兼职教师和教学顾问。

 2、加强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形成多渠道培养人才的社会环境

 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开展非学历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以提高在职员工理论知识和岗位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是培养物流人才的有效途径。企业可根据现有职工情况,分层次、分工作性质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开展培训,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培养行业急需的物流人才。此外,积极开展物流职业资格的认证培训,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物流人才培养工作,以满足物流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据调查了解,重庆市现有物流企业大都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发展而来,而在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对现代物流业服务理念的理解和现代物流技术的掌握都不能适应要求,不能在思想上和工作中体现出现代物流业与传统物流业的区别和优势,这也是重庆市的部分物流企业为什么不能很好地提供物流服务,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就是加强对在职职工的培训教育,通过提高职工的素质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整合社会物流人才培训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教育,建立由企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相互沟通联系,形成规范有序的物流人才培训体系。高等院校要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对企业物流人员的在职培训;支持和引导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物流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物流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培训与提高,把职工培训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安排职工参加培训;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培训和认证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培训的规范要求和质量标准,使培训工作真正对提高物流人才素质能力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三、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人才中包含物流工程技术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本文主要讨论物流管理人才。我们通过开展大量的调研分析,认为满足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基础

 1、管理类知识

 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进行物流管理不可或缺的。物流管理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项目实施、物流系统运行等企业管理问题,此外,物流管理人员还应了解物流费用、成本核算等相关财务管理知识。

 2、法律、法规知识

 物流活动都是以合同方式进行承诺,物流服务的合同通常是以书面形式对供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法律文书,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和约束。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有关涉及物流的法律法规,才能在签定合同时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如经济法、海关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国际法等。

 3、数学相关知识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和工具。物流业务涉及市场及企业内部的物流数据,要对其市场预测与决策、数据的计算处理等都需要用到概率论、统计学、高等代数学等数学知识;面对物流复杂系统的建模与分析离不开运筹学、系统分析等数学建模知识工具。

 4、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信息技术为现代物流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已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大量的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传输和处理的,因此学习和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是现代物流人才的基本知识能力。

 5、物流管理专业知识

 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能力的学习与掌握,主要是通过对物流管理学、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采购与供应、运输与配送、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的。

 (二)专业核心能力

 1、完成物流业务的基本操作能力。熟悉并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物流一般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具备开展物流作业需要的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才能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2、具备物流规划及设计能力。要成为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应具备对物流系统改造、物流园区规划、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不但要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知识基础,还要有严谨的思维模式。

 3、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物流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物流过程中也存在信息流,在物流运作过程中供需双方发出的信息,货物在途、出入库情况、物流运行状态等,需要物流企业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各种信息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4、财务分析管理能力。物流流程既要涉及企业内部的成本,也要涉及企业外部的各种费用,要分析判断发生这些费用的合理性,对物流成本进行分析和核算,才能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也才能做到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

 5、物流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开展物流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解决和处理突偶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此外,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也是搞好工作的基础。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场对物流服务要求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级物流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强新能力,处理和解决新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物流人才,我们在探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提出了包括对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1、建立符合物流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我们确立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加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来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形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以课内课外结合开展教育培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创造条件。

 2、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以开展教改项目、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3、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实践、实训环境条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认真开展对适应行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的探索,加强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研究,对于促进物流产业提档升级,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6~7。

 [2]陈舜.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6,(5).

 [3]顾弘敏,雷丹,杨钰琳.论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培养[j].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2006,(4).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培训篇4

 

国务院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作为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保障措施之一。可见,人才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当前物流人才供需上却出现了:一方面物流企业因物流人力资源短缺而制约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或选择了其他行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的现象。担负人才培养职责的高等学校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就如何培养适应物流行业需要的人才问题开展探讨。

 

一、现代物流人才的特征及素质

 

现代物流是利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的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的新兴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到管理学、运输学、经济学、社会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按国家统计口径, 所谓物流业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学历 (学位) 或中级职称及以上的物流业从业人员[1]。现代物流人才是能将物品的信息、规划、生产、库存、包装、运输等整个流动过程综合起来的集成式的管理人才,并以一体化管理手段在物料生产或商品流动中,实现优化资源、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的专门人才。因此,为了培养既能完整、系统了解和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又能将其应用于物流实践的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应该对所开设的物流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认真研究如何培养适应行业实际需要的各类物流人才,助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物流人才是多类型、多层人才的综合体[2]。根据物流企业岗位的需要,我们主要将物流人才划分成基层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和高层决策规划人才等四个层次。基层操作人员主要是指物流作业一线的操作人员,他们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和营运,如货物的出入库存、装卸搬运、堆垛、打包、分拣、配送等工作,这类人员具有专业技能或较好的体能,在企业中人数最多;其次是基层管理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岗位是库房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等,这部分人员数量也较多;再次是中层管理者,这部分人员的主要岗位是企业的物流业务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等,他们与基层管理者的区别是熟悉并掌握部分物流流程,并能对其中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人数相对较少,通常是企业或部门的业务骨干;高层决策规划人才是企业物流系统的设计、掌控者,人数凤毛麟角。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金字塔”形状,中、高层管理人才位于人才需求金字塔的顶部,总的需求量不大,但对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是企业的灵魂。物流企业需要的是大量高素质的中下层管理人才和基层的操作应用人员,有资料统计这类人员占到企业人员总数的75%左右。

 

物流人才素质具有综合性。物流产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所涉及的领域的广泛性和掌握技术的先进性,现代物流业不仅要求其管理人员要掌握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以及外延的供应链管理的综合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和熟悉生产的工艺流程。随着现代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物流专业人才不仅要熟悉物流的具体运作,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背景和工作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物流工作需要。

 

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性。物流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物流业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物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即物流业既需要高层的决策、规划管理人才,也需要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管理及操作人员。只有实现了对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的多元化,才能满足物流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发达国家物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高度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其物流教育随着物流业的兴起而快速发展,并形成规模和体系,物流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和保障了物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欧美和日本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他们首先是在大学内建立了从专科、本科、研究生系列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再者就是企业及物流协会和学会大力开展物流职业岗位培训,广泛提高行业职工知识业务能力[3]。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这些成功经验,我们在物流人才培养上同样要抓好学历与非学历两方面的教育工作,使之互为补充,通过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完善物流人才的学历教育体系

 

物流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对基础设施和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的思想,为满足物流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层次结构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物流人才分为学术型、技术应用型和操作技能型三类,其中后二种类型人才的共同特征是强调“应用”能力。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物流人才的任务,大多数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后二类人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更是以培养操作应用型人才为其目标)。针对当前物流企业需要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因此要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要注意人才的层次结构,以产学研结合培养作为切入点,把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推进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把人才培养放到企业创新的主战场,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府相关部门要鼓励和支持从事物流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专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社会有关方面可在高校设立相应的奖学金以鼓励师生从事物流学习和研究。高等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和管理中的问题,对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发挥作用。

 

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障,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采取措施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选派教师到物流公司挂职培养、锻炼,加强校企间的联系;二是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培训,学习国内外物流的先进理论和教学经验;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物流科研,在科研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选聘物流专家担任高校兼职教师和教学顾问。

 

2、加强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形成多渠道培养人才的社会环境

 

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开展非学历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以提高在职员工理论知识和岗位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是培养物流人才的有效途径。企业可根据现有职工情况,分层次、分工作性质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开展培训,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培养行业急需的物流人才。此外,积极开展物流职业资格的认证培训,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物流人才培养工作,以满足物流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据调查了解,重庆市现有物流企业大都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发展而来,而在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对现代物流业服务理念的理解和现代物流技术的掌握都不能适应要求,不能在思想上和工作中体现出现代物流业与传统物流业的区别和优势,这也是重庆市的部分物流企业为什么不能很好地提供物流服务,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就是加强对在职职工的培训教育,通过提高职工的素质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整合社会物流人才培训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教育,建立由企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相互沟通联系,形成规范有序的物流人才培训体系。高等院校要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对企业物流人员的在职培训;支持和引导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物流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物流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培训与提高,把职工培训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安排职工参加培训;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培训和认证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培训的规范要求和质量标准,使培训工作真正对提高物流人才素质能力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三、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人才中包含物流工程技术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本文主要讨论物流管理人才。我们通过开展大量的调研分析,认为满足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基础

 

1、管理类知识

 

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进行物流管理不可或缺的。物流管理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项目实施、物流系统运行等企业管理问题,此外,物流管理人员还应了解物流费用、成本核算等相关财务管理知识。

 

2、法律、法规知识

 

物流活动都是以合同方式进行承诺,物流服务的合同通常是以书面形式对供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法律文书,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和约束。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有关涉及物流的法律法规,才能在签定合同时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如经济法、海关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国际法等。

 

3、数学相关知识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和工具。物流业务涉及市场及企业内部的物流数据,要对其市场预测与决策、数据的计算处理等都需要用到概率论、统计学、高等代数学等数学知识;面对物流复杂系统的建模与分析离不开运筹学、系统分析等数学建模知识工具。

 

4、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信息技术为现代物流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已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大量的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传输和处理的,因此学习和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是现代物流人才的基本知识能力。

 

5、物流管理专业知识

 

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能力的学习与掌握,主要是通过对物流管理学、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采购与供应、运输与配送、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的。

 

(二)专业核心能力

 

1、完成物流业务的基本操作能力。熟悉并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物流一般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具备开展物流作业需要的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才能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2、具备物流规划及设计能力。要成为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应具备对物流系统改造、物流园区规划、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不但要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知识基础,还要有严谨的思维模式。

 

3、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物流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物流过程中也存在信息流,在物流运作过程中供需双方发出的信息,货物在途、出入库情况、物流运行状态等,需要物流企业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各种信息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4、财务分析管理能力。物流流程既要涉及企业内部的成本,也要涉及企业外部的各种费用,要分析判断发生这些费用的合理性,对物流成本进行分析和核算,才能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也才能做到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

 

5、物流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开展物流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解决和处理突偶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此外,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也是搞好工作的基础。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场对物流服务要求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级物流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强新能力,处理和解决新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物流人才,我们在探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提出了包括对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1、建立符合物流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我们确立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加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来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形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以课内课外结合开展教育培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创造条件。

 

2、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以开展教改项目、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3、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实践、实训环境条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认真开展对适应行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的探索,加强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研究,对于促进物流产业提档升级,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6~7。

 

[2]陈舜.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6,(5).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培训篇5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迄今全国400多所高校纷纷开设了物流本科专业培养行业所需中高端人才。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的培养尚处于摸索阶段,物流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与迅猛发展的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仍存在着“货不对板”的错位现象。为适应物流实践和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五邑大学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KaQ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尝试CDio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KaQ-CDio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构建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谈谈一些的具体做法与思路。

1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概要与内涵

KaQ是最初由浙江大学的潘云鹤校长提出的融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于一体全面人才培养模式。其含义是:在创新思维与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通过构建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开展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活动,使学生具备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所创立的“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projectbasededucationandlearning)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CDio指出,学生的应用能力不仅包含个人的学术知识,还包含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2]。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与KaQ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一致的理念与目标。如果将KaQ视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CDio可以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也就是说,基于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一体化培养目标,“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projectbasededucationandlearning)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路径与载体。我们将两种教育理念与模式融合,称之为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与运行方式如图1所示:

在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中,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不是彼此独立的[3],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4]。具体地讲,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时间锻炼而形成的;素质则是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通过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个体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品质和素养,并可使知识和能力更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其核心和真谛来说,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博、能力强、素质高、口径宽、适应性好、有专长的通用型、创造型人才[5]。物流学科是一门应用性、交叉性新兴学科,物流行业是一个复合型新兴产业,更多的是需要应用型、实操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因此,在物流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以KaQ-CDio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指导物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南,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和现代物流产业对物流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要求。

2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KaQ-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物流本科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因此,KaQ-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方能确保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到实处。

2.1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KaQ-CDio化制定

基于KaQ目标与CDio教育理念,对于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我们主要体现以下三大原则与思想:

2.1.1根据产业发展动态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如下:适应地方物流产业及企业物流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能力,掌握供应链、现代物流管理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岗位操作技能和物流实用技术,能够在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物流部门从事物资采购供应、生产物料控制、运输组织与调度、仓储配送管理、物资信息采集与处理、国际货代与报关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等业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相应的能力素质要求;人才特征强调经管结合和实操应用;服务方面突出物流作业管理第一线;业务范围涉及供应链流程各物流阶段和环节。

2.1.2根据行业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要求

专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核心和重点。物流专业能力我们确定了综合分析、自主学习、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及团队协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创业、组织领导、适应与应变、商务谈判、数据处理与量化分析等十大基本能力培养要求,专业能力根据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设计了业务操作、运作管理、作业现场处置、系统分析诊断、计划与决策、规划设计、专业软件应用、学科研究等能力目标。其中重点又是物流操作执行、运作管理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操作执行能力可以说是专业的职业技能,能够在专业岗位上独立工作或独立执行业务流程中的部分任务;运作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是一种体现在专业上的更高的能力,它不仅能对业务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还要能够针对不同的物流项目进行整体设计或优化,能够提供优秀的物流综合解决方案,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

素质结构主要包括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道德素质要求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专业素质是职业人谋职就业的立身之本,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继而提升为专业上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实现在职业上的扩展;创新素质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希望学生在专业上到达最高境界后具有的一种浑然天成的天赋,是指能够在职业领域里主动打破固有成规,用创新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实现发明或完成改革。

2.1.3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建立体化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

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目标要求,构建物流本科专业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十分重要,为此,我们按照点、线、面的分解归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以及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构建了物流专业立体型知识结构体系:

(1)点:物流管理技术。也可以说是专业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物流行业的常规技术和不同岗位的职业本领,主要通过如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来体现。这些知识点能满足物流行业各个岗位工作的需要;

(2)线:专业所需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是学生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所需要必需掌握的经济管理相关知识,它是学生以后业务创新以及将不同的物流经济、管理、技术问题系统思考的力量源泉与智力保障,主要通过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基础课来实现;

(3)面:即通识基础性知识,是学生走向物流职业岗位所必需掌握的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人文、科技等知识,是学生具备良好素质与潜能的基础平台,能适合以后学生事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主要通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语言及应用、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材料等课程来构筑。

2.2构建“三段式”螺旋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本科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面向企业物流应用领域,在加强物流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使之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切实保证和加强,强调实践教学的系统性、适应性、先进性。为此,我们构建了“三段式”螺旋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图2所示:

2.2.1基本概念与业务认识感知训练

新生入校—大二上学期期间。该阶段物流专业课程较少,主要是通识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教学,学生对物流的概念及专业的理解相当模糊,对以后的职业去向和专业的发展前景也不清楚,主要以专业教育、专业认识实习和课余调查为主强化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识,同时充分利用珠三角物流企业众多的良好资源优势,安排二个假期为“工作体验月”,到物流企业短期顶岗实习,通过对物流现场实操体验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必须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机操作与工具软件使用等,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技能与素养。

2.2.2专业知识与业务操作技能训练

大二下学期——大三期间。该阶段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阶段,此阶段专业课程学习开始进入,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以课程教学CDio训练、校内专业实训与校外生产实习为主,假期企业短期顶岗实习、专项调查为辅。对于物流业务类核心专业课程,每门课程均建立了一套相应的CDio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前(认识实习+现场视频录像)——课中(实验+课堂小型项目方案设计)——课后(完成综合项目设计大型作业为课程考核形式)。它们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实现相应模块理论知识“教”与“学”有机结合,并辅以相应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强化学生专业实操技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业务处理问题,我们在四年教学计划中安排了5周时间进行专业实训,以“作业演示”+“运作模拟”+“系统仿真”的形式,模拟企业实际真实演示与虚拟管理环境,真实反映企业物流运作管理与规划过程,使学生学习之后学以致用,为学生就业立即上岗操作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为检验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大三期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物流师证书者给予2个学分的奖励。

2.2.3毕业实习与设计综合训练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为专业综合能力训练阶段,我们主要采用“学、做、用交替”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就业、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该阶段学生可以选择结合所实习(工作)的企业做物流管理与技术专项(或综合)项目方案设计,也可以选择围绕实习(工作)企业的实际物流管理与技术问题写专业毕业论文,但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必须围绕所从事物流业务工作单位的问题解决方案和项目方案展开,有企业实际的数据资料,强调量化方法与物流原理的应用。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达到综合能力训练目标。

3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3.1建立层次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为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物流业务实操能力与物流项目规划设计能力,我们建立了基础实验、专项业务流程模拟实训、系统仿真实验三个层次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基础实验层:涵盖以基础技术训练为主的若干实验室,主要是针对公共与专业基础类课程开设的实验,如计算机基础、程序语言、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专项业务模拟实训层:以增强学生物流业务运作能力和物流管理意识为目标所建立的物流业务流程模拟实训室;系统仿真实验层:即建立物流仿真实验室。主要以物流作业演示与物流项目方案设计验证为内容,通过作业流程与设备现场操作演示以及物流仿真软件应用,提高学生分析、诊断、综合运用和规划设计能力。

3.2提高教师CDio工程实践能力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物流教育领域,实质就是在物流课程体系中实施“做中学”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的教学模式改革,因此,必须强化师资队伍CDio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才能保证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而目前在物流专业教师中大多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但工程背景知识薄弱,缺乏工程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并与企业实践相脱节,注重学科知识的研究与运用,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沟通与交流,致使所培养的人才也存在实践经验欠缺,动手能力差的缺点。因此,我们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改变师资队伍结构,着重培养既具有教师素质又具有工程师(物流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3建立产学合作与校外实习基地

产学结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不仅学生可以通过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得到相应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指导和与企业科研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为配合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们根据企业规模大小,采用校、院、系三级产学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通过地方物流行业协会平台,分别与多家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通过校内教学、科研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

3.4重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

课外科技学术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并选派骨干专业教师与聘请企业导师对口指导,切实提升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还制定了学分奖励等激励政策。

4结束语

目前,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处于初步的设想与部分尝试阶段,由于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条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手段、考试方式、生产实践、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非常广阔的探索领域。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实践,逐步完善,一定能把知识、能力和素质更高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输送给社会。

参考文献:

[1]杨弘,于善波.基于KaQ目标导向的物流专业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

[2]林燕.基于CDio的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3]潘云鹤.KaQ模式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2).

[4]邓一飞.浅议构建高校KaQ人才培养模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

[5]丁红燕,李年莲.地方工科院校KaQ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4).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培训篇6

(一)物流人力资源物流人力资源是既具有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物流实践技能;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系统设计与规划等综合素质,并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快速成长的复合型物流技术和管理的人力资源。物流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包括运用所学丰富的物流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资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整合各项活动要素,使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物流环节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进行管理,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培训与物流培训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目前国内培训以技能传递为主,时间在侧重上岗前。为了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让员工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水平提高目标。而对于培训从业人员来说,培训就是通过改变受训人员的知识、技能、态度,从而提高其思想水平及行为能力,以使其有适当的能力去处理现时担当的工作,甚至准备迎接将来工作上的新挑战。物流培训是针对物流从业人员进行的有关普及现代物流理论、增长物流操作技能、提升管理水平的在职教育工作。具体可分物流职业认证培训、物流企业内训、物流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等。

二、黑龙江省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的现状

(一)物流人力资源供需不平衡自2006年起国家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加强现代物流业的建设,推动物流业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现实问题就是物流人才的整体需求的增加。因此,黑龙江省物流业进入了对于人力资源需求的最旺盛的阶段。

(二)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虽然黑龙江省物流行业展开了物流人力资源培训的基础性工作,使得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的缓和。但是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仍然偏低,具有物流专业背景的人员就更少了。缺乏能适应行业发展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不仅是对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影响。而且已经上升到了阻碍和制约黑龙江省物流行业发展的层面。此外,黑龙江省中小物流企业大多是家族式的民营企业可以进入物流行业的人力资源门槛低,行业准入机制弱,因此在行业人力资源素质方面就存在着人员文化程度总体偏低,缺乏物流专业教育;系统的物流管理意识缺乏、服务态度差;沟通能力不足,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等不足之处。

(三)黑龙江省的物流人力资源结构不平衡一是普通的物流人力资源多,专业细化的物流人力资源少。随着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对于物流行业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在提高,使得物流业已经出现细分化的趋势。黑龙江省优势和特色产业的专业物流的发展带动了对专业物流人才需求的细分,如目前黑龙江省物流行业迫切需要物流咨询人员、规划人员、信息技术人员、配送管理人员、口岸管理人员、危险品物品运输人员等相关高度专业细分物流人员。二是企业内现有的人力资源构成状况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上人员呈年轻化,绝大部分人员年龄在18岁35岁之间,这样就决定了行业中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人员偏少;知识水平构成上绝大部分基层从业人员具有初、高中毕业学历,管理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层次者比例偏低。整体从业人员中受过物流专业教育的人员偏少。业务技能上高级技工、中高级物流师短缺,而且大多数从业人员技能单一,这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四)物流人力资源对于现代物流管理的经验不足从黑龙江省的物流行业发展沿革来看,行业内物流企业绝大一部分是由原来的交通运输企业转制或由生产性质工厂的仓储运输部门改造而成。因此,现有物流人员的构成基本上由原来传统企业的交通运输和仓储人员的转型,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物流要求。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缺乏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即使是通过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学生,由于社会实践不足往往缺乏实践经验。

(五)黑龙江省的物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慢于物流行业的发展黑龙江省的物流业现已呈现出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但黑龙江省的物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相对落后,物流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与物流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虽然省内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且人才培训市场上的各类培训机构也都针对于物流行业提供了培训服务,但其都没有注重对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状况进行的充分调研,对业内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的现实状况分析及其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切实需求都有待于提高,高校和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合理化程度有待于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全面建设与教学质量也有待于提高,所以,与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同物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存在相对的差异。

三、开展物流行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受益机制分析

对于物流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培训受益的几个方面在于首先企业员工自身的价值能得到提升,然后通过人力资源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促进企业的成长,进而通过企业的进步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此外,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的在职培训可与学历教育的培训系统在培养人才方面进行互补,使两个培训系统双方彼此获益。因此可以形成物流行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受益机制模型如图:

(一)人力资源培训对于黑龙江省的行业发展具有贡献作用人力资源的问题是关乎各个行业发展进步的关键问题之一,对于现代物流更是如此。物流人力资源的培训对于促进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然而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传统思想的束缚,黑龙江省物流行业的人力资源水平不仅低下,而且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目前黑龙江省物流行业急需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对于即将进入行业和行业内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职业方面的专业培训。通过发展物流人才的培训,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变输血为造血”,是对于解决黑龙江省物流人才短缺,缩短与发达省区物流业发展差距意义重大的因素之一。开展物流人力资源培训的另一个积极之处在于其有利于产业合作,产业资源共享和产业互补,可以促进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黑龙江省物流行业人才的缺口,恰恰是对于人力资源培训服务行业的机遇。根据有关研究机构预测全国的数据来看,我国在未来5年中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和训练的基层物流管理人员不低于600万人,中级物流管理人员不低于50万人,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不低于4.5万人。从结构的角度上看,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黑龙江省物流从业人员的比例数据也将不断上升。这就为黑龙江的人力资源培训服务业提供了潜在的市场对其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契机。通过两个产业的协同合作与资源共享不仅可以推动两个产业的共同进步,另外对于促进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二)人力资源培训是黑龙江省物流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关键一是人力资源培训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行适合行业特色的人力资源培训是物流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企业引进人才、开发人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竞争优势的基础。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通过培训使物流企业拥有一大批精通物流业务、熟悉现代物流技术、深谙物流运作规律、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的物流人才方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因素,若缺乏专业人员,将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从而使物流企业失去市场地位影响其发展。二是加强人才培训有利于减低企业运营成本。物流企业若进行成本领先行的战略管理,在物流运作成本中,人力资源成本占较大比重。因此,加强物流人才培训可使人力资源在“质”上取得飞跃从而有利于在业务技能和劳动生产率的“量”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提高人力成本的投入与回报的比率和企业效率。

(三)人力资源培训是黑龙江省物流企业员工自身发展的重要方法一是有助于员工提升自我管理的综合能力。人力资源开发及培训的核心在于强调每个员工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水平与知识运用之间的综合能力。因而员工培训是员工自身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方式,进行自我管理规划及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流企业员工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有助于员工自身人力成本的增值。通过培训可使员工拥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比从外源招聘人才,更有主人翁意识,通过培训进行对于员工的激励能更提高其工作态度和效能,因此,物流企业的人力成本的增值完全可以通过培训实现。培训对员工技能的提升同时还可以使员工更能理解企业文化、增强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三是有助于员工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都要求企业不断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及生产技术水平。通过科学、有效的培训项目来解决环境变化对企业产生的冲击是最有效的办法。四是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绩效水平。有效的培训项目能够使员工增长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通过培训,不仅要使员工掌握其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还要使他们将知识应用到工作的实践当中。通过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探索加强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过程中操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从流程上加强员工培训规范性,从内容上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四)物流行业的职业培训潜力巨大并可以对于学历教育进行互补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养主要采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种方式。国内许多院校开设了物流类课程,有的学校还专门成立了物流系,开设了物流专业。即便如此,全国高校物流专业培养规模也只能达到5000人左右,与物流人才市场的巨大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由于各高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大多处在自行车花设计课程与实践阶段,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培养方向等方面缺乏规范性,培养出来得人才,缺少实践操作经验,缺少创新能力,与实际对人才的需求还有脱节。物流人才的相对匮乏,似的人才培训市场的潜在价值自然突显出来。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学科,是边缘学科,物流产业又是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他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与操作型人才。因此,必须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发展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工作。许多专家因此表示,国内物流业目前软件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培训。

四、物流行业人才培训的发展对策

鼓励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的并使其更好的发展,从而提高其效率,需要社会体系整体的努力配合。总体来说,物流企业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需要从企业自身的培训制度和员工个人价值的提高和政府的公共服务配合三方面入手。

(一)物流企业应建立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提高培训效果并加强培训的创新物流企业要根据基本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流程构筑适合自身发展的培训制度,基本的培训管理流程包括培训需求的估量、制定培训计划、培训的实施和评估培训效果。首先,了解自身的培训需求是培训管理的出发点。一般的物流企业不要重视这个培训初始环节,没有对于培训的需求合理分析,增加了培训成本并且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作为物流企业,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要明确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和受训对象。其次,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物流企业要利用pDCa计划循环法为依据。分层级的进行培训计划的制定。然后,组织实施培训活动。在组织实施培训过程中。对于培训内容要在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可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进行选择。另外,在培训方法的选择上要体现创新性。可采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系统或拓展性培训等方式。最后,必须对于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这样整个培训过程就能形成一个的“回路”,培训效果评估可是最后的结果反馈到前面的几个阶段,有助于培训有效性的提高。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培训篇7

所谓素质就是指一个人的品格、学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特性的总和。

首先,从品格方面看,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个人品格魅力。有全局观、不谋私利和良好的民主作风的品质以及很强的亲和力、强烈的事业心及不断开拓和创新的性格。现代物流追求的是供应链上的利益共赢,也就是说现代物流施行“1+1>2”的模式。供应链上各角色之间的物流经营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处于一个系统上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因此,一个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必须有很好的品格素质,才能较为妥善地处理在商品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业务合作伙伴利益上的矛盾。物流管理人员的品格必须是可以让人信任的,也就是说,物流管理人员个人的品格魅力直接影响供应链上其他组织角色对于该物流管理人员所代表公司的尊敬和信赖,进而影响整体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同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及不断开拓创新的性格是一个物流管理人才能够在物流行业成长的必备性格,是在物流行业立足和前进的动力所在。

其次,从学识方面看,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所谓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涉及到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的专业知识;涉及到满足物流个性化服务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仓储管理专业知识;涉及到境外采购结算和通关的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涉及到各种费用发生原因和数量以及各种成本分析的财务成本和经济管理知识;涉及到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处理的安全管理知识;涉及到物流服务供需双方各种物流服务合同合法性的法律知识;涉及到物流经营过程中各种主要元素和衔接环节控制的管理知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保证境内外物流业务的顺利开展而应具备的外语知识;为保证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及信息平台应用于物流活动中而所需的计算机知识。

再次,从能力方面看,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专业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管理能力包括:前瞻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计划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管理能力、专业指导能力、异常事故处理能力、物流实践能力以及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以上能力有与前两个方面交叉的地方,但又从不同角度规定了物流管理人才的必备能力。具体来讲,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是: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适应物流行业的工作节奏,不需要过长的实习过渡期;能够很快地熟悉整个企业的物流运行状况,能够发现其中的物流运营问题,给予建设性意见,能够带领基层物流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流程优化;在工作过程中,熟悉物流的基本运营程序,能够知晓各种物流机械最前沿的应用,能够用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优化本企业的物流营运。

最后,从体质方面看,物流管理的工作性质对管理人员的身心素质都提出了特殊要求。作为物流管理人员,首先,面对任何事情都要有积极的心态、宽宏的度量;面对极具竞争力的对手时,要表现出很强的自信,从而激励身边的人,赢得业务合作伙伴的尊重和信赖。其次,物流行业是一个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作为物流管理者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带领自己的团队完成经营运作。

二、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物流管理人才的学校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模式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状态。目前,我国物流高等学校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技术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及工学)、硕士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工学及专业硕士)、博士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各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尤其本、专、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确立。物流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陈旧、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缺少创新。

(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不良。伴随着我国经济及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格局对物流管理人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物流人才的培养虽然在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但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教育体制还没有健全起来。物流人才培养院校缺少与各用人单位合作培养的良好机制,不能彻底解决供需接轨不良的问题。

(三)物流培训市场及企业物流培训不健全。我国目前现有的职业培训主要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实施的国家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布的“物流师”资格认证,还有其他类似于国际物流职业资格认证(iLt)的培训项目。但目前这些认证在物流企业的认可率并不高,这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及培训体系还不能与高校相比有关,另外也存在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有偏差的情况。

三、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一)完善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各培养层次。从总体上讲,目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主流仍是高等院校,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全面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适应能力,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现代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将成为向社会提供物流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因此,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不同层次的符合要求的人才。不断尝试教学方式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内实训室、实验室的作用,增大教学环节中实验课、实习环节的比重,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二)产学研联动,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可考虑本专科教育“3+1”或者“3+2”的模式,即本专科教育三年加企业培训一至二年。事实证明,企业急需吸纳按照自身要求培养的人才,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可直接输送到企业,解决了人才供需矛盾。或者企业出资建立培训中心甚至是学校,与高校合作办学,培养进入该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待就业人才。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可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同时做研发。产学研联动的需求及动力已经较为明朗,但存在合作模式问题,即出资、风险共担及利益分配问题不易解决。在企业自身规模较大、对物流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情况下,由企业主导构建产学研联动模式才是可行的。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培训篇8

关键词: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nowadays,logisticsmanagementmajorissetupinmanyuniversities,buttherearestillmanyproblemsinthemodeoflogisticstalenttraining.aimingatproblemsandtrendofthemode,anddemandoflogisticstalentforenterprises,theauthorputforwardalogisticstalenttrainingsystemwhichisbasedontheenterprises'constitutivedemandoftalent.thesystemcanmakesenseinthefieldofemploymentinenterprises,teachinginuniversitiesandabilitiesofstudents.

Keywords:logisticsundergraduate;personneltraining;model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为这个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很多不足,没能真正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因此,改善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迎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提高企业、高校和学生的竞争力很有必要。

1现行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1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各个高等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脱钩,导致学生专业能力较单一,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目前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存在就业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体制下很多学校的物流专业教学仍以理论为主,脱离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时存在明显不足,即不了解企业实际作业情况,管理物流企业生产运作更是无从谈起,无法满足企业对高层次物流人才的需求,而通过本体系的实施,学生通过对四个模块的训练,实践动手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进而增强了学生上岗的竞争力。

(2)物流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差,大多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中低端人才和操作人才,培养中高端物流人才的院校很少。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一个包括高校学历教育、物流职业教育、企业岗位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相互结合、多种层次、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事实上,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经历了比较曲折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物流人才培养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3)在物流行业方面,缺乏上岗和在岗培训。物流行业因为比较年轻,管理水平落后,对于物流人才的要求也比较茫然,在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方面也无从下手,普遍存在缺乏上岗和在岗培训体系。企业作为实践单位,也应强化其人才培训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完善的岗位培训体系,岗位培训体系应包括长期的不同职务人员的职务培训、短期的业务技能培训、脱产培训等方式。岗位培训必须也应该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补充,构成对物流人才的终生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懂理论、有技能、不断学习进步的实用型物流人才来。

1.2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1)教学内容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虽有利于对特定内容的深入研究,但是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再者,单一的学习内容较为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2)学生较多学习的是课本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理论知识是基础,对实践操作起指导作用;当理论达到一定高度时,实践操作能对理论起到升华作用。但是在现阶段教学中,两者所占比例极不平衡,“重理论,轻实践”是普遍问题。

(3)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多,没有走出校园,和企业接触较少。学校学到的更多是理论知识,但是企业需要的远不止这些。没有实际接触企业,较难客观的认识企业业务流程和业务操作,导致无法形成企业管理与策划的观念。

1.3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

(1)校企合作,增加学生接触企业和实习的机会,学习更多企业运营和管理的知识,同时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现代化的社会和企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侧重于对学生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企业的接触,能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情况,能在日后的学习中朝着企业要求方向努力。

(2)增加实训课程,模拟企业运作,熟悉理论和实际。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要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钩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也就是说,加强物流管理教学,必须要加强实验基地和实验室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3)丰富课程,包括本专业和交叉学科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不仅要强调多元化,还要突出特色,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宽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因此,课程体系也将向综合化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避免相互割裂或重复讲授,课程内容将依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而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趋向综合,教学内容整体性将得到加强。

2企业物流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特点

2.1金字塔式人才需求

一个成熟完善的物流企业必须要有“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图1)才足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与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在金字塔的上层要有高层次的决策管理型人才,中层是组织执行管理人员,基层是可以动手操作的作业人员,因此我们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能够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金字塔”结构的物流专业人才。

2.2树型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以组织架构图表示)

物流企业需要具备“树型”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图2)的人才,“树型”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中在“树干”――《物流学》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技术》等,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七大职能模块里的主要职能模块,如《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和《信息管理》等,这样构成一个系统、完整、逐步升级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结构。

2.3网络状的物流能力结构

一个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网络状”(图3)的物流能力结构,即包括有关管理方面的能力,如采购决策能力、配送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仓储现场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还包括动手作业能力,如仓储作业活动策划能力、配送路线设计能力、分析订单能力、预测市场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集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物流专业能力。只有具备综合性物流专业能力的人才才能够胜任物流企业的管理工作。

3基于企业结构性人才需求的物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最终是要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有能力的且又能迎合企业需求的学生。这不仅是教师的工作,还需要企业、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无论是从企业、高校还是学生的角度,这个人才培养体系都很具实用意义,都能在一定程度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3.1一个中心

以企业结构性的人才需求为中心来丰富人才培养体系内容,且体系的四个比赛模块的内容和标准都参照企业的作业管理流程。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其他相关的综合能力,为以后进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输送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

3.2两面结合

高等院校和物流企业的联合,可以让比赛模块更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通过企业的真实案例背景了解更多关于物流企业运作的知识;对于企业而言,能利用学生和老师的智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现企业流程优化与再造,获得优质的物流专业人才。

3.3三层阶梯

本体系首次将目前社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各个层次结合在一起,即中职+高职

+本科阶梯人才培养,鼓励中职、高职和本科学生积极参加,在比赛中获取更多知识和能力,满足物流企业的“金字塔”式的物流企业人员结构需求,如中高职培养的具有技术操作能力、执行能力的中低层管理人员可以满足中层和基层的人才需求等,本科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可以满足物流企业的中、高层人才需求等。

3.4四个模块

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四个模块的比赛内容在学生群体中得到展现,四个模块分别为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软件操作与订单管理与第三方物流综合实训。四个模块各有特色,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识点,如生产计划、采购管理、仓储作业管理、库存与成本管理、配送管理、信息处理、订单处理、客户管理、软件处理等。这些知识点很好地涵盖整个“树型”物流专业知识结构,充分地将理论知识巧妙融合到实训模块当中,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

3.5物流能力

整个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致力于培养具备综合性物流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四个模块的内容不但要求学生要有相应的专业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策划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计算机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很好地涵盖“网络状”物流专业能力结构,较好地锻炼在校生的全方位能力,有利于培养综合性物流能力人才。

4基于企业结构性人才需求物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意义

4.1通过“产、学、研”的合作,有利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是给企业输送更多有能力、有素质的人才。近年来,物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员工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管理知识、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团队意识。本体系将企业、高校、高职院校、研究所等相关单位联合在一起,有针对性的培养本科人才,实现“产、学、研”合作办学。

4.2通过“模块实训法”的应用,有利于改进物流教学学习方法

目前物流管理的教学方式多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能力”等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多为单向教学,不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本体系的教学以比赛活动形式为主,让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了管理知识、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且在活动过后,教师和学生的互相总结,能促进师生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还促进了师生的感情,有利于日后的教学活动。

4.3通过“物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物流实训的有效性

物流实训的意义在于加强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学生小组的协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既定任务,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本体系将课程教学中较难掌握的环节借由“四个模块”的实践得以再现物流企业真实流程场景,体系实践具有直观、清晰、巧妙、趣味性浓、成本低的特点,避免物流教学“有形无神”的缺陷,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企业要求的人才特点。

4.4通过“三层阶梯”的院校合作,有利于物流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

目前的物流专业教育中面临着“资源紧缺”和“资源闲置”,“重操作”和“轻管理”的双重矛盾。中高职院校出于培养操作型人才的目的,大力投入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除了技能操作以外别无它用,“重操作,轻管理”使其配备的资源只具有物流企业的“形”,而不具有现代物流企业的“神”,出现了未充分发挥资源作用的“资源闲置”现象。相反高等教育的本科院校因为重视理论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导致“资源紧缺”的后果。

本体系建造的“阶梯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各级院校的合作,有利于物流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一则避免重复投资建设,二则促进各层次物流专业人才的交流。

5结束语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企业、高校、学生三方的利益及能力问题。本文提出的基于企业结构性人才需求结构性特点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可借鉴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的“产品”,只有满足用户―企业的需求,才能增加高校和学生各方面的竞争能力。但是该体系建设只有在企业和高校的支持下、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下,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与效用。

参考文献:

[1]何翠娟.广西物流人才模式的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张旭凤,王蕾,聂玉兰.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物流专业培养模式分析[J].物流技术,2009,28(1):53-54.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培训篇9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从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应用技能、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应用技能的结合,辅以基本素质的培养,提升应用能力。在应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开展实习实践,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模式的基础

在探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时,从实际出发,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6]。在基于理论、实验、实训三大物流学习平台,构建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应用技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于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理论知识是指专业或行业所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与知识。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突出自身特色,授教切合实际的专业知识,使得整个理论平台体系面宽齐全。避免重复讲授和相互割裂,使得课程不成体系。课程内容按照不同的需求设置,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进行师生互动教学,满足学生对专业领域知识探索的好奇心,从而更加认真、稳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学生在掌握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应对英语、计算机熟练掌握。这种方式对培养具有综合知识体系的物流“准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同学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实践能力较差。通过实验教学的物流综合模拟实验、物流实训实验以及相关的实验网络课程可以改变学生实践能力差这一短板。然而要满足这一需求,建设实验平台,完善实验设备至关重要。支撑实验教学的各个软件如供应链管理与优化软件、物流模拟教学软件、物流仿真软件等,通过这些软件对物流实务过程模拟,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协助,结合课堂所学,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建立稳定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参观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信息技术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要求。在参观、认识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再通过生产实习对问题进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透彻地剖析问题,再以实验平台,仿真模拟现实岗位流程,找到症结所在,并尝试解决问题,提前为毕业实习进行岗位培训,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模式的构建

根据三大平台的作用,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色,提出了基于理论、实验、实训三大平台的四种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促进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优化理论教学。授教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书本内容以实验的方式过程化、具体化。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弥补理论教学单一死板的缺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理论教学加深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强化理论学习。实训岗位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地从实践中了解物流的整个流程,不断地深化理解,使得学生的认知从实践切实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得益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辅助实训教学,实训教学细化实验教学。从模拟物流实务实验教学到实习基地岗位培训,实验教学让学生提前岗位培训,而岗位实习中更加细化了实验教学,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把从实验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放置到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加深入探讨和研究专业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理论、实验、实训的三大学习平台,相互促进补充,结合三大平台的优势,构建了“理论+实验+实训”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从理论上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在结合岗位培训,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岗位,在应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开展实习实践,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让其发挥在相应的岗位上,创造社会效益。“理论+实验+实训”人才培养模式,从各方面锤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社会竞争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具体建议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培训篇10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实训教学;职业能力;专业建设

[Doi]10.13939/ki.zgsc.2016.02.113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自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迅速展开,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涉及计算机、通信、电子和软件等多方面技术之大成,要真正建设好高职物联网专业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与深化。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社会各行各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化能力的培育是高职学生的重中之重,也是区别于应用型、研究型人才的显著标志,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靠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来保障和实现,只有建设规划好物联网技术实训教学体系才能完成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修成。随着国家“互联网+”、“工业4.0”等理念的提出与深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智慧农业、环境监测、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智能物流等,根据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以智慧农业和环境监测作为高职物联网技术实训切入点,基于“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路径来研究并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培养主要面向农业与环境行业的具有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工程规划与实施、系统服务与技术支持为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物联网技术人才。

1专业课程与实训教学

1.1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学校。其培养的人才除了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就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通过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强化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训教学,最终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面向物联网产业,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物联网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与施工管理、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维护与管理、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成为具备良好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2专业课程体系

从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出发来分析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课程”的思路来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满足一定理论知识需要的前提下强化实训课程内容建设,努力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和融合,最终使实践教学来内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为拓宽高职学生的成长空间打下基础。为此,设置了一定数量的通识教学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英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物联网技术概论等。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要求,以智能农业、环境监测为系统实训平台出发,围绕这两大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展开,开设了一些有特色的专业课与实训课。如RFiD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组网技术、农业食品溯源应用系统实训、城市环境远程监测系统实训等课程。课程设置如下表所示。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表

公共素养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

专业支撑课程

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计算机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概论、数据库应用基础、网络设备配置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RFiD技术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物联网系统应用实训、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

专业拓展课程

综合布线技术、移动应用开发、嵌入式系统与应用

1.3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教学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岗位就业能力,它的特点是突出职业能力所要求的实训实践教学,完备的实训教学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专业实训教学环节、校内实训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设计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时,以知识与技能渐进式提高出发,按照“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路径展开,“认知”主要是强调基础性和启蒙性实训,“技术技能”主要侧重专业核心课程的配套实训,“系统体验”主要是对前面实训成果的系统综合和应用,更加贴近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技术基础与专业认知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物联网系统应用实训。校内校外实训的有效结合来强化物联网专业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校外实训基地主要解决学生的岗位适用能力,校内实训室主要完成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实操和理论知识的内化。

2基础性实训

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说明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何等的重要。高职实训也是同一个道理,也要从基础性实训抓起。物联网应用技术基础性实训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专业基础实训和专业认知实训。

2.1专业基础实训

专业基础实训一般是指电子信息大类学生应具备的一些面向职业岗位的通用型技能实训。如计算机基础应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实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通过这几门课的实训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编程知识有一定深入的了解与掌握,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计算机基础应用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两项实训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应用办公软件如office,掌握对各型计算机的硬件拆装和维修,训练高职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主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编程语言有一个基础性的学习掌握,为下一步技术技能的实训打下基础,如C语言学习。

2.2专业认知实训

专业认知实训是开启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大门的起初环节,目的是让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相关知识、相关设备、相关领域和相关应用有一个认识,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专业技能实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物联网技术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职业面向行业应用面广,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依据专业培养定位来开设认知实训。针对面向农业与环境应用的特点,专业认知实训突出了电子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通过系统仿真和实际电路的调试,让学生对基本的模拟、数字电路、计算机网络应用有个较好认知;通过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相关的实训让学生了解物联网涉及的多类技术要素,了解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及相关的感知、传输和信息处理与控制技术,在认知实训中强调以感观了解为重点,知识普及为重心,宜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如网上查阅、实地参观、现场交流与访谈等。

3职业技能实训

职业技能是高职学生面向社会就业之根本,也是体现现代高职教育之重心所在。高职教育的质量与特色大多体现在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上。从物联网技术层面来分析,物联网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感知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和信息智能处理与控制技术,因此,我们结合面向农业与环境领域的应用从三层结构来组织物联网专业技能实训。

3.1感知技能实训

感知技术主要是解决信息的获取,为最终的行业应用提供信息与数据。它包括多方面的信息获取技术,如各型传感器、RFiD系统、定位系统、条码等十分广泛。以农业与环境行业的应用为例,主要采用的也是前面所说的四大类设备,为此要建立感知技术应用实训室,结合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传感器、RFiD等方面应用技能实训,让学生了解各类型传感器和RFiD系统应用技能。传感器方面:如温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Co传感器的实物及其如何使用,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掌握其基本原理、性能和使用方式。RFiD设备方面:如各型电子标签、天线、阅读器等。通过RFiD原理实训台,让学生掌握各型电子标签的使用情况和基本工作原理,理解各频段RFiD系统的适用范围,以电子标签信息识别读写实训让学生对各类技术标准有一提高认识与消化。另外,也要适当增加控制方面的实训,如智能农业方面的调节光照和控制水源和通风等。

3.2信息传输技能实训

网络传输是信息高速公路,负责把由前端感知设备获得的信息实时准确上传到云端。这部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近距离无线网络传输,二是远程高速网络传输。近距离无线网络传输一般采用Zigbee、wiFi和蓝牙技术,主要用来解决如各类传感器的信息汇集和集中转发上传到远程网络上。重点是实训无线传感网(Zigbee网络)的组网与使用,让学生了解与掌握无线传感网的基本组成、相关设备与工作原理,通过如节点之间点对点的通信、无线SoC端口控制与传输来强化对无线传感网的使用。另外,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来强化学生对局域网、宽带广域网的应用以及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

3.3信息处理技能实训

在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中,最后一层是信息管理与应用(简称应用层)。应用层主要是完成经网络传输层上传到云端数据的接收、过滤与存储,然后结合行业应用进行控制与管理。主要涉及专业课程有数据库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等一些相关软件应用方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系统离不开数据库管理和前后台应用软件的开发,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适当强化数据库(如mSSQL)应用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与使用管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终端在物联网系统应用中已十分普及,目前移动开发平台主要基于ioS和android两大系统,基于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已占据主流,为此结合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建设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在学习了Java语言后,通过“教学做”来培养学生开发小型app的能力。

4系统性实训

物联网技术的显著特点是集多专业之大成,涉及专业知识面广,容易给学生产生知识混杂和难学的印象,那么如何补救这一情况是专业教学研究的一大课题,为此,基于“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路径的理念,特别强化与设置了物联网系统综合实训环节。

4.1智能农业应用实训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农业中的应用如火如荼,“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农产品的质量管理特别是食品溯源系统已日益成熟。将农产品种(养)植、运输、加工和流通的信息相关联,形成完整的信息追溯链来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整个系统涉及溯源标识技术、监装技术、物流监控技术和数据采集与查询技术。溯源系统以RFiD、条码技术的应用为基础,是一典型的物联网综合应用系统。这一实训系统基本涵盖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所学的大部分专业知识,通过溯源系统的实训体验把原本分散的技术串联起来,强化了学生对物联网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兴趣,特别是强化了学生对RFiD技术应用的认识。实训的主要内容有网络环境的搭建、服务器安装与调试、电子标签制作与识读、数据库管理与应用、pDa安装与调试和app应用开发等。

4.2环境监测实训

基于无线传感网的环境监测实训是以传感器与无线传感网组建与应用开发为重点的专业实训,通过此实训让学生达到对无线传感网的系统设计,设备选型,传感网组网及Zigbee协议的应用开发有一定程度深化,实训重点要让学生树立起系统性的理念。下图是物联网环境监测实训室功能总体框图。

环境监测实训系统

实训系统包含三种数传模式(wiFi、Zigbee、有线)环境监测传感器,形成一套覆盖三个层次的物联网教学平台。同时,其他内置wiFi模块的各种手持设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也能无线接入该实验平台,成为物联网实验设备的一部分;师生教学、科研实践开发的其他感知模块,通过与标准的wiFi设备服务器连接,也能轻易接入该实验平台,完成测试、验证。这些设备的灵活配置为学生提供了从数据采集、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较完整的物联网系统应用模型。包含的实训:网络组网与无线信号测试、Zigbee协议栈应用、Zigbee网络拓扑、开发环境的搭建;ieee802.11协议介绍、接口程序代码开发、串口wiFi设备服务器设计、传感器数据采集与查询显示等,重点是把从信息采集、传输和信息处理联动起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个真实的无线传感网系统的体验,更加贴近了以后的工作岗位,增强学生就业信心。

5结论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所在。实训教学必须以良好理念为先导,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起符合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实训教学体系。本文以农业与环境应用为背景,从分析人才培养目出发,基于“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路径来研究并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以知识与技能渐进式提高构建实训教学环境,通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风茂.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6):49-52.

[2]邹洪芬.高职院校“专业对接园区,科研反哺教学”的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6):12-14.

[3]张新.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思考[J].物联网技术,2014(5):80-82.

[4]刘雪梅.民办高职院校实训体系的建构和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2(1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