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十篇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十篇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9:00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篇1

一、前言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影响因素很多,比如学习者的特点、教师态度、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等。因此,在参阅上述因素的基础上,我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特别是感知学习风格方面着手,提出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高职英语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模式,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运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首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自己根据自身经验构建有关知识的能力的强弱,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只起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其次,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情景”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真实情景相联系的,是对真实情景的一种体验。第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学习对知识建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应发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第四,建构主义强调“会话”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的过程。最后,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并最终达到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1]

(二)学习风格理论

Dunn夫妇认为“学习风格是学生集中注意并试图掌握和记忆新的或困难的知识技能时所表现的方式”。[2]谭顶良先生把学习风格界定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3]我认为学习风格就是学习者自然的和习惯性的学习方式或倾向,它不会因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以感知(Sensory)为基础的学习风格可分为视觉型(Visual)、听觉型(auditory)和触觉型(Haptic)。[4]

1.视觉型(Visual))的学生在通过观看的渠道感知学习对象或学习内容时感到特别轻松愉快而且效果最佳。他们善于捕捉所见到、看到的事物的细节,比如通过读书、看黑板,以及屏幕上的文字材料就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听觉型(auditory)的学生在非视觉的学习信息输入中感到愉快。这种学习类型的人通过“听”就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他们喜欢听讲座、口头讲解和与人交谈,英语课上教师的讲授、情景交际等学习方式都能让他们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3.触觉型(Haptic)的学生喜欢通过参与、接触实物学习。通过动手和亲自体验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他们通过亲身参与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课外实习活动、做实验等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模式

根据对学习风格等理论的分析研究,我认为基于学习风格的高职英语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教学模式是教学并重的,既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目标定向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对学习者(学习风格)、教学目的与内容、外部条件等进行分析。

(二)教学媒体选择

根据上述目标定向及媒体选择一般原则,确定运用哪些教学媒体。

(三)教学媒体运用

确定教学媒体后,如何呈现这些媒体是关键。比如:听、听读、阅读、讨论、模仿、讲演、表演等,使其自然融入“情景”、“对话”、“协作”中,并最终达到“建构”的教学目的。

(四)反思总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课堂反应等并及时总结,以便在今后教学中做得更好。

(五)测试评价

教学评价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六)反馈修正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生成往往与教学预设有一定的出入,这就需要老师拥有一定的教学应激或教学机智,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及时调整,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实际操作运用

我把课堂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分为六个步骤,下面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中一个单元“theolympicGames”为例具体说明。

(一)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根据事先进行的学习风格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趋向视觉、听觉学习风格,且场依存和冲动型学习风格倾向较多,分析型、场独立和沉思型学习者相对少一些。

(二)教学目标、内容确定

确定教学目标、内容:运用本单元常用词汇和短语及常用句式,掌握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用法;能够简述奥运会的基本知识,了解奥运文化,感悟奥运精神;能够列举有关谈论兴趣、爱好;学会有效记忆英语词汇的方法。

(三)外部学习条件分析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是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拥有独立的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班级内配有电视、放音设备、投影等,教学所需教学媒体齐全。

(四)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媒体选择要注意选择能够提供相应学习情景的媒体,注重学生之间的会话与协作。要把上述情况和教学媒体的特性、教学媒体选择原则、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做到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的最优化。

本单元所选择的媒体有:录像(奥运会片段);多媒体(呈现语法背景知识,并用Flas提供语言运用情景);图片(有关奥运话题知识);投影片(相关词汇、短语和句型);计算机网络(奥运相关背景知识);教材(阅读材料及相关问题);测试卷或其他书面材料(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语言实验室或录音机(熟悉课文及相关背景知识)等。

(五)教学媒体运用

1.热身与导入。运用录像,以播放、讲解、讨论、概括等方式呈现,达到展示事实、提供情景、设疑思辨等教学目的。

2.阅读课文。运用教材、投影片,以阅读、思考、讨论、讲解等方式呈现,达到呈现内容、设疑思辨、解决问题等目的。

3.听读课文。运用录音机、教材,以播放、跟读、模仿等方式呈现,达到提供语音情景、语感培养等目的。

4.讲解重点词汇、短语、句式。运用投影片、书面试题,以播放、举例、归纳、补充讲解等方式呈现,达到呈现语言知识、创设使用情境等目的。

5.学习语法知识。运用录像、投影片、书面试卷,以播放、举例、概括、补充讲解、运用等方式呈现,达到创设情境、提供示范、解释原理等目的。

6.了解奥运常识,感悟其文化及精神。运用录像、计算机网络、语言实验室等,以查找、播放、讲解、归纳等方式呈现,达到展示事实、创设情境、设疑思辨等目的。

7.归纳学习方法。运用投影片,以播放、思考、归纳等方式呈现,达到展示事实、设疑思辨等目的。

8.教学评价。运用书面问卷及试题,以呈现、举例、讲解等方式呈现,达到呈现问题、设疑思辨、解决问题等目的。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检查教学效果,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等,特别是在基于学习风格的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的教学模式中上述情况是否得到改善和提高,然后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另外,教学评价还包括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主要评价自己是否适合这种教学模式。评价所需资料主要是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阶段性测试)等。

五、结语

通过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是根据后期的调查问卷、访谈、书面考试结果,基于学习风格的高职英语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有助于改善学生英语学习态度,是优化媒体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天宝,姚辉.当代西方学习风格研究概观[J].江西教育科研,1996,(4):22-25.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篇2

关键词:小学教学媒体应用问题选择最佳时机

人类的脚步迈向21世纪之后,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在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科技与教育也在不断的相互促进,科技在因为教育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同时,科技也在影响着教育。特别是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烙上了深深的印记。旧时的教育思维、模式也因为与科技的结合而诞生了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现代的高科技的信息化教学媒体让教学工作者的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小学教学过程应该在新的教学媒体的应用下,使小学课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

“一人、一书、一黑板、一黑板擦”是原来小学课堂的标准配置,教师的辛苦、学生的乏累让传统的小学课堂有些沉闷。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学课堂的科技化水平的提高,“一书”“一黑板、一黑板擦”逐渐分别由“一幻灯片”“一投影仪”所替代。媒体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教学中,它的作用在于变抽象为具体,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有益于学生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在小学领导及教师逐渐重视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教学媒体在教学课堂的应用也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一、教学媒体在小学实际教学中的优势

只有用于储存和教学为目的媒体,才被称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媒体要用在教学活动中,从而发展成为教学媒体,即教学媒体是指用来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并用于与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媒体。然而教学媒体在小学实际教学中发挥着它独有的优势。

首先,教学媒体是可以表现空间形态、大小;时间顺序;运动形式变换的。其次,教学媒体可以照顾到教室中的每一个同学的,让声音、影响的传播范围变宽。然后,教学媒体可以让课程内容更加的浅显易懂,能把内容用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最后,教学媒体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的教学形式多样,有益于教师的教学热情。

二、小学教学媒体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媒体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教学媒体科分为多种类型。按照教学媒体的发展可以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主要指过去传统课堂中的黑板、粉笔、挂图、模型、地图、卡片、实验演示装置等。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20世纪以后在课堂中引入的电子教学媒体,例如:语音室教学系统、投影仪、录音机等。

在小学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的应用教学媒体就成为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我以三年级数学为例来简析一下教学媒体在小学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首先,在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则运用数字媒体创设情境。其次,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创新思维。最后,运用教学媒体化静为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小学教学媒体在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小学教学因为长期都笼罩在传统教学形式的云彩之下,教学的形式普遍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局限在被动的接受上,并没有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部分教师并没有将教学媒体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只将其作为一种工具。还有部分教师整堂课都用教学媒体,缺少自己的教学思路。还有教师只仅仅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而未突出重难点。

四、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

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在小学实际教学中缺一不可,它们是相互独立,优势互补,和谐统一的。摒弃传统教学媒体,将会使原本的课堂缺少味道,带来极大损失。然而,现代教学媒体是作为传统教学媒体的延伸与发展而存在的,传统教学媒体则作为现在教学媒体的极大补充而存在。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的最佳时机

小学教学媒体的选择可以从四方面考虑:一方面是教学对象,在小学低学龄的学生倾向于形象知识学习;一方面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特点制约着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一方面是教学目标,为达到这个不同的目标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去完成。一方面是教学条件,教育工作者根据当地资源情况、经济能力、教学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来选择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媒体应用原则手段与目的

适用与猎奇

实效与炫耀利于学与利于教

多媒体是多媒体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后,与教学理论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在教学媒体使用方面,它应以多媒体为主,与其他媒体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育手段的先进与教学最优化并无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随着计算机的深入和普及,教学上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教师上公开课都采用Cai,好像一堂课若没有Cai课件就不能算一堂高质量的课,于是置教学内容不顾,一节课从头到尾使用Cai,黑板上一个板书也没有,片面追求直观,把课上成了动画欣赏课。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课例发生,本来利用简单的媒体就可以实现教学目的,执教者为了追求媒体的先进,结果降低了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选择运用多媒体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手段而非目的

任何教学媒体都只是通向教学目标的手段。多媒体选择的基本理念是:根据教学媒体对促进教学目标、目的的完成具有潜在的能力来进行选择。

多媒体教学因为有声有色,形象生动,能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我们在选择媒体,应充分考虑到对教学目标、目的潜在能力。比如:在讲授《爬天都》一文时有的老师播放了大量的有关黄山风景的影片资料,结果学生被这些与本文重点不相关的内容所吸引,而对课文所讲述的道理注意不够。由此可见在运用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手段是为了突出重点一,突破难点从而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服务的。

(二)适用而非猎奇

对媒体的选择,不在于猎奇,而在于适用。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一种媒体对所有的目标都是最佳的,每一种媒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或属性,这些特征属性使每一种媒体应用在某一教学情境下比其他媒体更合适。比如老师在利用多媒体上课时,不能把多媒体看作是时髦的道具,甚至在黑板上很容易写出来的信息却偏要用鼠标在多媒体画上半天。如:在教学《骆驼和羊》一文中“大摇大摆”一词,本来让学生上台一表演就完全可以解决,但执教者却一味猎奇利用相关软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设计了一段动画,其效果却很一般。

(三)实效而非炫耀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并非次数越多越好,容量越大越好,越先进越好,要以较低的成本、代价,尽可能地取得最好的效益。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信息,教学容量

转贴于大大增加,这是其优点,但在大容量的同时也容易产生副作用:学生来不及思维,还没有回味过来,屏幕上的内容就已经换成了新的内容,因此容易“煮成夹生饭”。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能否“消化”这个因素,要保证学生能接受,来得及思维,真正把问题搞懂。不能因发挥多媒体的特点而无限度的过多使用多媒体,造成学生贪多嚼不烂。另外,多媒体一定越先进越好,能用powerpoint完成就不用authorware,256色就足够表现的内容并不一定用32位真色彩做。多媒体只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我们运用多媒体时不是炫耀这些工具,而是如何运用多媒体,去完成传统媒体无法完成的任务,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归根结底追求的是效益。

(四)利于学而非仅利于教

运用多媒体,不是只利于“教”的角度,更要注重有利于“学”。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的口号,说明只有当我们站在学生“如何学”的角度来设计“如何教”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内在规律。运用多媒体促进教与学的吻合,才能使语文课堂客体达到和谐统一,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对象,学习主题——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后使得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多媒体技术逐步深入教学领域的今天,需要人们对“多媒体”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一方面,它不是多种媒体简单的组合,不能用普通媒体替代多媒体。多媒体是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服从教学目的,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选用常规的教学媒体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使之有机舍结合,合理分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取得优化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尽管多媒体具有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与其它媒体相比有信息传输质量高、信息量大、速度快、多重感官刺激和交互性强的优点,但它并不是万能媒体,因此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其它媒体。多媒体是语文教学中日趋广泛的应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把先进的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更新。

参考资料:

①《现代教育技术》

李芒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语文教学设计》

时金芳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③《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篇4

【关键词】区域性素材;多媒体资源利用;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媒体素材,避免空洞说教,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提供基本的文本依据。因此,面对困惑,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能把握课程标准要求,创新性的利用教学资源,注意把现实生活纳入教学视野,强化贴近生活、联系生活、基于生活的认识,让鲜活的社会媒体素材进入课堂,实现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交融,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所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区域性”媒体素材为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服务,就成为我们探讨的话题。

“区域性”媒体素材的选择,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互动过程去精心发现、积累,在恰当融合、合理利用的前提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这种独特资源,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获知创新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习兴趣、激发道德情感,实现课堂教学预约的精彩有着积极的作用。

1运用“区域性”媒体素材资源的必然性

首先,选择运用“区域性”媒体素材,是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区域性”媒体素材就必不可少的成为提高教学效果有益的资源补充。

其次,教材中的部分人物或事例脱离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部分选取的人物或事例感觉离学生生活较远,体验感受不深,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感觉没兴趣。“区域性”媒体素材能以“零距离”的真实生活情境去吸引学生,有效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有利于以事说理。

第三,教材选取的案例存在的地域性差异,很难从心理上引起本地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区域性”媒体素材能够用学生耳熟能详、热心关注的真人真事去弥补这种差异带来的不足,发挥学生身边榜样的模范教育作用。通过这些区域性的真人真事,能够更好的体现新课改中“生活德育”理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及所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身边事物,善于从身边的实际生活中认识、体验和感悟所学知识的道理,规范行为加深认识。

2“区域性”媒体素材的选取和运用策略

“区域性”媒体素材选材的范围,主要是“地区和城乡”,我认为,就是发生在本市、县区以及农村乡镇地域内的实际“新鲜”事例,主要来源于报导这些事件的广播电视视频、公开与自办发行报刊杂志的图片等。我们教师要能够做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心人”,在准确把握课标,正确分析理解教材及学生需要基础上,用智慧的眼光、超常的思维视角去挖掘、发现与教材内容同步、相关的“区域性”媒体素材;同时从更多的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探究,有机会思考,有能力创新的认识出发,也可把这些资源的搜集任务,布置成学生用采访、调查、收集以及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的课外实践,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有益尝试,让他们以学生的视角去关注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或人物,补充辅助教材内容。这是延伸课堂教学活动,巩固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机会。

当然,为了能够因地制宜的恰当运用这些来之不易的“区域性”媒体素材,做到与教材教学内容恰当融合,教师应该对搜集来的“区域性”媒体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和分类,如视频类、图片类、文字类,建立起自己的“区域性”媒体素材教学资源储备,方便自己和教师们备课、制作课件时查找、交流使用。运用这些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区域性”媒体素材,发挥资源应有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切忌盲目:

2.1依据“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区域性”媒体素材资源运用的针对性。尽管学生对于教师选取的区域性媒体素材感觉很近,真实可信,但教学中使用这些媒体素材时,要紧紧围绕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来合理的进行“去粗取精”,处理好目标与媒体素材的对应统一关系,是实现品德课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

2.2做到“两个贴近”,选择见得到、摸得着的“区域性”媒体素材。选择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媒体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在极具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感知、探究、获知,进而获得情感体验,升华道德理性。例如,在学习“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就采用了学生开展在实践活动中用DV拍摄的⑴“彩色”的集贸市场;⑵鱼儿的畅想视频以及铁矿违规非法开采破坏森林植被、污染水源的照片进行教学。这样,他们在设身处地的生活环境中,真真切切感受到环境污染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时时面临环境恶化的威胁。在通过“保护环境我来说两句”、“我为环保先献一计”等活动环节,学生们在探究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进而唤起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强烈热爱和保护环境、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不仅如此,我们教师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参加他所喜欢的一些实践活动,还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3彰显“生活德育”理念,选择体现鲜明时代感和强大震撼力的“区域性”媒体素材。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实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应重视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他们所熟悉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入手,这样,选择和运用“区域性”媒体素材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成为学生获知的需要,也是道德教育的必然。那些能够触动学生心灵深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进行理性思考,进而感受思想品德理论的道德力量的“区域性”媒体素材所起的教育作用尤显重要。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篇5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109-04

道德选择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作的自觉自愿的抉择。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传播因其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信息繁杂性等特征,创设了价值观和道德多元化的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应注重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选择教育,提升学生整体道德能力和水平。

一、道德选择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道德选择教育以强调人的主体性为根本特征,以允许道德选择为前提,以实现对人的本质、主体性、社会理性的充分尊重为本质内涵,以提升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意志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为核心内容,以实现人的主体人格的完善为最终目标”,[1]是新的道德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形式。道德选择教育的特征表现为:

首先,道德选择教育注重“以人为本”。道德选择教育反对道德教育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我国道德教育的一个弊端,表现为道德教育急功近利,重说教,强调理性、公正而忽视关怀品质的培养,导致道德教育信度的丧失、效度的缺损和地位的下降。道德选择教育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需要。

其次,道德选择教育融入“生活世界”。道德与生活相融一体,生活世界是道德选择的源泉和基础。但是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却存在着重知识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的现象。道德选择教育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以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方式进行。

最后,道德选择教育注重道德选择能力的提高。传统道德教育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误区,道德教育主旋律的声音很响,但很难入心,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道德现实的资源优势。新媒体环境下多元的价值观念、多样化的道德体系可以为道德主体提供选择的可能,道德选择教育强调对道德现实情况的充分运用,最为关注的结果是道德选择能力的提高。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必要性

“道德选择体现人的价值取向,又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它以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形式把人们内在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等呈现出来。”[2]新媒体环境下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学生经常因处于两难或多难的道德选择之中而迷茫,这就使得道德选择教育尤为必要。

一般说来,道德冲突的类型有三种,一是同一道德体系内不同道德原则、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二是不同道德体系、原则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三是个体道德心理上的冲突。第一种冲突往往发生在同一文化语境中;第二种冲突时常发生,突出表现在社会变迁迅速之时。由于新媒体传播的高度开放和自主性,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使得新媒体空间充斥了各种文化和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在面临道德选择时经常处于不同价值观冲突的两难或多难境地;第三种冲突表现在个体心理之中。一是个体所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所承担的不同的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在新媒体环境中,个体经常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虚拟角色,这使得学生在道德选择时经常处于冲突之中,甚至淡化了责任意识。二是个体人格中的自我冲突。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和“超我”来说明人格在动态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本我”是道德心理结构中最底层的部分,即本能冲动。“自我”是后天形成的意识结构,它既不违背和对抗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又想方设法找到实现个人欲望的合理途径。“超我”是个体道德心理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善恶标准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在内容上与本能冲动对立。三者密切配合,使人能有效地与外界现实进行交往,但是这三种常常发生冲突,当社会化的我面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同时要求时,强烈的道德冲突就产生了。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人们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可以不受现实中的身份、地位等制约,人们更乐于表现真实的自我,应该说“本我”的成分更多,所以会较多地遇到三个“我”之间的冲突。而道德选择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在道德冲突中正确进行道德选择,从而提高整体道德水平。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价值取向

人们的道德选择教育是以道德价值为基础的。道德价值作为道德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反映,体现着一定的社会道德现象(客体)对于个人、群体和社会(主体)的意义。从总体上看,道德的价值就在于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的相互改造、相互超越、共同发展和完善。

道德选择教育的基础是道德价值。道德选择教育一方面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体现着人们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利用;另一方面又是一种价值选择,体现着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牵动着主体的感情、心绪,影响主体的意志,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与人类一般的选择活动相比,道德选择教育具有明显的利他性和超功利性,即道德主体在利益矛盾的选择中对道德的践行,仅出于对道德准则的认同、尊重和诚服,不是以获取个人的某些外在私利为条件。然而,道德选择教育作为一种价值选择无疑也具有个人功利性。道德选择教育是对人们之间利益关系选择优化的过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价值取向体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确定道德价值的等级序列。作为道德选择教育尺度体系的第一层次,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范,如守信诚实、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等。二是以“整体协调”的原则,评判那些人与环境、与集体发生关系时的行为和思想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主要用于审度人与事、人与群体发生关系时的道德行为和思想。

其次,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根据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每个社会在每个时代都有占主导地位的道德价值和规范。在我们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导和基本的道德价值和规范,新媒体环境下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人们的冲击较大,我们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影响和教育人们。

再者,允许多种价值观念存在,尊重人们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追求。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越来越多元化。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我们尊重个人的不同选择。

最后,做好传统道德观念的现代化。传统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发展、信息化社会的道德要求不相适应,使人们易产生道德困惑。我们应根据时代和社会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发扬中国传统道德优秀因素的基础上,促使其增加民主、平等的现代因素,实现其现代转化。

四、创新道德教育方式,促进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提高

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方式,促进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提高,主要有情感型、渗透型、环境型、互动型等德育方式。

情感型道德选择教育模式。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不仅要以理服人,而且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应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达到情感的共鸣,促进学生自觉接受主流价值观念,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一是情感投入式。情感是学生将其自身的认识转化为行为必不可少的因素,是道德教育工作实现内化的中间环节。情感投入促进道德教育诸要素的反应速度和水平,可以对道德教育工作起一种价值评估的作用,体现着道德教育主体行为选择是否协调进行和和谐发展;二是平等谈心式。新媒体的发展为师生平等交流搭建了平台,由于新媒体的虚拟性、平等性,教师可以隐去身份,与学生直接交流。

渗透型道德选择教育模式。即教育者运用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学习和进行有培养价值的组织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一是人文知识长效渗透。新媒体环境的多元化对中华传统文化、人文氛围产生较大冲击。高校道德教育要认真研究人文教育的内涵和特征,丰富现代道德教育的内涵,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形知识长效渗透的道德教育模式;二是科学精神重点渗透。所谓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中凝炼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科学精神的重点渗透道德教育模式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另一方面就是要教育学生以开放的眼光、宽广的胸怀、敏锐的洞察力去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大势;三是制度规范强化渗透。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媒体管理法规和道德规范的内容,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强化渗透。同时,高校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形成指向明确的制度规范,这些制度规范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形成积极、健康、高尚的校园环境和成才氛围发挥规范作用,制度规范强化渗透具有诸多功能,包括教育功能、约束功能、导向功能、塑造功能等。

环境型道德选择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思想十分重视环境因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许多教育家认为道德教育环境和道德教育内容同样重要。新媒体环境对于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加强社会网站和校园网的管理,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健康高雅的新媒体文化,会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要加强校园文明建设,校园文明建设总的目标要求应是较高的文化品位、浓郁的人文氛围、浓厚的学术色彩和高雅的文化景观,通过优良的新媒体环境和校园文明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互动型道德选择教育模式。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任何客观的社会组织形式都是由个体之间的社会互动构成和维系的,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个体具有解释社会互动符号的能力,从而判定情景,使社会互动顺利进行,只有通过解释人们在微观社会联系中的社会互动性质,才能真正理解社会结构及其变迁。”[3]这一理论对道德教育的意义主要在于道德教育工作本身具有社会互动的特性。而新媒体的广泛的、去中心化的互动交流传播模式,更为互动型道德选择教育提供了绝佳的平台。教育者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网络聊天、论坛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一是思想互动。不只是在简单意义上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简单的相互对立的“你”、“我”都成为互动的主体,而且更强调“你”、“我”都作为完整的精神实体而相通;二是活动互动。实践活动是连接参与者与教育过程的媒体,通过活动互动方式,把思想从运用要求转变为选择行为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教育互动。教育互动贯穿在思想、活动互动过程中,对两个互动过程发挥指导作用,是道德教育互动的方向,教育互动包括理解和接受两个过程。教育互动模式体现为三种基本方法:价值澄清法、自我教育法、角色扮演法。

五、以提高新媒体道德与现实道德的转化能力为道德教育的着力点

道德是调整人和人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新媒体道德就是在新媒体环境或新媒体条件下调整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是对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新媒体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

首先,新媒体道德与现实社会既有道德的关系分析。新媒体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在新媒体社会中的延伸和应用,是人们在新媒体空间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由于新媒体道德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社会舆论对新媒体空间的道德基本起不到监督作用,因而维系新媒体空间道德主要靠法律、新媒体管理规范、新媒体使用者的自律,新媒体道德道德依赖他律和自律的结合。

新媒体道德与现实道德是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新媒体使用者是新媒体道德的实践主体,但人的思想、行为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完全虚拟化。因此,新媒体道德要反映现实既有道德的需求,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同时新媒体道德要反映新媒体这个特殊领域的特殊需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新媒体道德以现实道德为基础,新媒体道德的设计以现实道德作为客观参照系,使新媒体道德与现实道德达到根本点上的一致,使新媒体道德既适应虚拟世界的特殊性,又不与现实道德发生根本的对立,并尽量发挥新媒体道德对现实道德的促进作用;新媒体道德对现实道德的推进。现实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而新媒体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延伸,人们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现实道德的一般原则同样适用于新媒体社会,新媒体社会为现实社会既有道德的实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新媒体社会的道德水平将影响到现实社会的稳定和文明水平;新媒体道德对现实道德有反作用。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虚拟性,人在新媒体空间中的生活与现实社会不同,这就决定新媒体道德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中既有道德的新特点,并动摇着现实社会既有道德的基础,对现实道德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表现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如果新媒体空间的秩序良好,人们习惯了比较讲道德和秩序的氛围,当其回到现实社会的时候也会克服一切不良习惯,成为一个遵守道德规范的人,如果新媒体空间的秩序混乱,人们受到它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也会延伸其不道德的行为。[4]

其次,新媒体空间中大学生的道德特点分析。新媒体空间中大学生道德表现出与现实道德不同的特点。一是道德意识的多元性。新媒体传播是一种网状式无中心的分散结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团体的各种道德都融会在一起会产生强烈的碰撞与冲突,新媒体空间中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二是道德行为的反传统性。由于新媒体空间交往的匿名性,使得大学生在新媒体交往中形成的虚拟关系,比现实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规范。“网络环境的‘伦理缺场’,导致了高校学生伦理情感缺失和伦理行为的失范。”[5]三是传统现实社会的家庭关系、婚姻关系等在网上被颠覆和虚拟,造成一系列反现实反传统的行为和倾向,这些也会影响学生在现实社会的道德选择,给社会伦理道德带来新的困惑和挑战。四是道德关系的草根性。现实社会里社会关系的建立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还会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但一旦建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在新媒体空间大学生很容易建立起各种“速成”的社会关系,但这种关系却很脆弱和松散,因为它抽空了社会关系所需要的社会内容,人们不必为虚拟空间的社会关系承担一些责任和义务,因而显得随意性较大。五是道德人格的双重性。由于新媒体空间中多元道德、多元文化的存在,常使个体处于矛盾的道德选择中,给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造成挤压和扭曲。“网瘾的最终形成即是虚拟生存环境中的个体在自我确认方面倾向于虚拟生存而最终脱离现实生存的价值追求。”[6]这种道德人格使他们难以适应社会。

再者,大学生新媒体道德与现实道德的相互促进与转化的路径。新媒体环境使学生在新媒体空间的道德与其现实道德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性,发挥新媒体道德对现实道德的促进作用,促进大学生新媒体道德与现实道德的良性相互促进与转化,是提高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

从教育入手,实现新媒体德育与现实德育的有效结合。由于新媒体道德的超前性与滞后性并存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在新媒体空间的道德表现有时优于其现实空间的表现,有时低于其现实空间的表现。应从教育入手,实现新媒体德育与现实德育的有效结合,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设计等方面,实现交叉与融合,促进学生将在现实中形成的稳定的优良品质呈现在新媒体活动中,将学生在新媒体活动中吸取的民主、平等、参与的积极因素应用到现实活动中,从而实现新媒体道德与现实道德的相互促进。

加强新媒体管理法律和规范建设,规范学生在新媒体空间的道德行为。由于新媒体发展迅速,从世界范围看,新媒体管理法律与规范的制定落后于新媒体的发展,这就使得新媒体空间的一些行为处于无章可依的真空地带。因此应“制定一部特别法调整规范网络世界的社会关的综合性法律,”[7]规范学生在新媒体空间的道德行为,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新媒体空间中优秀的道德习惯和品质,并使之促进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注重学生自律,促进形成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道德品质的统一。“慎独”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新媒体空间的道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道德自律。“由于网络社会的特殊性,即使到了法制十分健全的时候,自律仍是网络社会秩序井然的关键因素。”[8]新媒体即是大学生可以充分展现个性的舞台,也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锻炼道德意志,提高道德自律能力提供了条件。因此应注重加强学生的道德自律教育,通过在新媒体空间和现实生活中创设两难或多难的、无人监督的道德环境,让学生在无人监督的、充分自由的环境下进行道德选择,并注重加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促进形成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李耀臻.论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16-17.

[2]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44.

[3]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211.

[4]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上海:复旦大学,2005:50-52.

[5]张鹏.高校网络伦理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30.

[6]于波.青少年网瘾的外在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130.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篇6

【关键词】立体化教材;教学设计;教材开发;教学包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0―00105―05

一立体化教材的基本特征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材料,对实现教学目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起着承载课程内容、预定教学计划、传递教学信息的功能。狭义来说,教材指教科书;广义来说,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地图册、填充图册、教学挂图、教具、投影(幻灯)片、录音、录像、电影等。本文要探讨的立体化教材,实际上指的就是广义的教材。关于立体化教材,国外早有类似说法,如integratedtextbook(综合教材)、learning/studypackage(学习包)、teaching/instructionalpackage(教学包)等。我国传统教材主要建立在纸介质基础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使教材的形式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已经从单一的书本,发展到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状态。综而观之,立体化教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立体化教材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教材主要包括呈现内容的教科书、帮助教师分析教科书内容的参考书、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学习指导书,它们大多数是纸质印刷的形式,无法表达直观内容、声音效果以及演示事物变化过程等。立体化教材填补了这种不足,以多样化的媒体资源表现形式提供教学内容。从内容呈现方式看,立体化教材可以通过文字、插图等静态媒体形式表现,也可以通过动画、声音、视频、网络流媒体等数字资源媒体形式呈现;从产品表现形式看,可以有印刷教材、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具体包括文字教材、教学辅导、电子教案、助教助学课件、素材库、网络课程、试题库、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境等。从存储与传递媒介看,主要有纸质印刷、录像带、录音带、CD/VCD、DVD、U盘、硬盘、网络服务器等。

2立体化教材是针对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

通常,人们认为既有纸介质又有光盘或网络形式的教材就是立体化教材,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媒介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只是教材的外在形式,其内在本质是内容编排与呈现方式的立体化设计,主要指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为依托,提供一整套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教与学需要的整体解决方案,其目的是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3立体化教材是立足于一体化设计的教学系统

在传统以教科书为主的教材体系中,更多的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的核心内容是各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并强调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这种教材尽管能够满足学科系统化知识学习的需要,但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而立体化教材体系的设计,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的多维度、教学对象的多层次、表现形式的多媒体、解决问题的多角度等不同层面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强调各种媒体的整体教学设计,从而形成媒体间的互动互补。基于这样的设计思想,立体化教材可以看成教学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把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学功能的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学系统,可以指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也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或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实施的、有控制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1]因此,立体化教材设计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应用对象、不同的应用环境来进行设计,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实用化的教与学需求。同时,教材的各组成部分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上要有机融合,互为补充,形成综合的知识体系。

4立体化教材要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活动组织、信息呈现方式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立体化教材不仅拓展了教材资源的形态结构,同时也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结构和活动方式。不同媒体形式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教学功能,能够为多种教与学方法的运用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还能依据学习者的认知特征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尽可能适应学生个性和学习风格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材料,构建最恰当的媒体资源环境,渗透最优化的学习方法。

二立体化教材的教学设计框架

在立体化教材建设中,重要的不是教学资源的堆积,而是资源的教学设计。从目前的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不在于内容和媒体表现形式,而是更多地反映在资源的有效整合上。事实上,学校缺少有效设计的教学资源,即使拥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过是一种摆设,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和优势。

1教学设计应用层次与立体化教材开发的关系

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是利用传播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学习理论,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和活动等。具体说来,可以是直接用于教学过程,完成一定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如印刷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是对一门课程的标准与实施方案的设计(如网络课程),还可以是对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设计与计划(如教学课件)。根据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设计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应用层次,一般可归纳为三个层次。[2]

以“产品”为中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等当作产品来进行设计。从产品属性来看,立体化教材各组件的设计与开发就属于这一应用层次。

以“课堂”为中心。这个层次的设计范围是课堂教学,它是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已有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设计。从教学功能看,立体化教材开发中针对具体单元、具体活动、具体任务的内容选择与设计,往往要借鉴并应用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

以“系统”为中心。按照系统观点,上面两个层次中的教学产品和课堂教学都可看作是教学系统,但这里指功能更复杂、涉及更多教学因素的教学系统,涉及内容较广,设计难度较大。这一层次的设计需要由教学设计人员、学科专家、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甚至有学生参与试验的小组来共同完成。从目前各学科课程整套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来看,实际上适合采用“系统”层次的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设计的应用层次与立体化教材开发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2立体化教材的教学设计框架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约形式,教学设计模式就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简约形式。它是一套程序化的步骤,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包含的步骤不尽相同,但一般教学设计模式都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对立体化教材设计具有指导作用的一般教学设计模式是由史密斯(Smithp.L.)和雷根(Ragant.J.)于1993年提出并发表在他们合著的《教学设计》一书中的“史密斯―雷根模式”。[3]以这一模式为基础,依据教材设计目标、原则以及实际需要,我们提出了图2所示立体化教材的教学设计框架。

这一设计框架包括前端分析、策略制定、教材总体结构设计、媒体选择与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材编写制作、教材编排呈现、测试试验、评价和修改等环节。下面着重探讨对立体化教材开发具有特殊意义的两个关键环节:媒体选择与设计、教材的结构体系。

三立体化教材的媒体选择与设计

各种媒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正确认识媒体的特性和使用效果,才能适当选择与设计媒体及其媒体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自身的优势,从而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1一种媒体选择模型――新“经验之塔”

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选择适合的媒体并进行有效的设计是教材教学设计的重要的策略要素。人们为了在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时能够使判断更为客观、准确,在大量的媒体应用实践中逐步总结了一些方法和模型。图3是把学习经验与记忆特性、学习目标理论结合起来的一个模型,本文称之为新“经验之塔”。

(1)“经验之塔”理论。美国教育家戴尔(Dalee.)在1946年所著的《audioVisualmethodsinteaching》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4]与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型、流程图等选择与使用教学媒体的模型相比,“经验之塔”更具可操作性,它把人类的学习经验依据抽象程度的不同分成三类(做的经验、观察经验和抽象经验)十个层次,提出了学习间接经验应尽可能以直接经验作为基础,学习应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发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同时为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关于记忆的持久性。美国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r)做了一个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人们一般能记住所阅读内容的10%、所听到内容的20%、所看到内容的30%、所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所说和所写内容的70%、所做并说出来内容的90%。可见,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还能参与操作实践,并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效果是最优的。因此,基于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立体化教材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教学目标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loomB.S.)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按照从简单到复杂顺序排列的6个类别: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形成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认知层次,而且每个层次可用相应的行为动词来表述。我们依据“经验之塔”的三类学习经验,相应地把描述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与之相对应,从而确定相关学习经验的层次,进而为媒体选择与设计提供指导。

2媒体选择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关于媒体的选择与设计,虽然至今没有通行的方法,但基本原则却是相对成熟与稳定的。

(1)依据媒体属性――功能适用原则。具体到各种教学媒体,因各自运用了不同的符号承载信息,刺激接受者不同的感官,因而表现出的教学功能与特性各不相同。为此,选择与运用各类教学媒体时,可以从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可控性和传送能力等属性进行选择与鉴别,取长补短,综合运用。[5]

(2)依据教学目标――目标控制原则。首先要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深入分析,逐层细化,直至阐明每个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目标,构建出相应的目标体系,然后依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媒体组合并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设计,并作为确定媒体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指导性依据。

(3)依据教学内容――内容符合原则。首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教学内容的起点,落实达成教学目标所必须涵盖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点网络,然后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再构思用来表现这些知识点的媒体内容以及解决这些重难点的方法、技术和手段。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例如,可以把理论性、知识性较强的内容放在教科书中,使教科书成为运用各种配套资源的核心;把教学分析、教学建议、教学案例等放在教师用书中;把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制作成录像放到VCD或DVD光盘中;把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演示、技能练习等制作成动画或视频放在CD-Rom光盘中;把动态性、时效性较强的内容通过网站;必要时还可以建立网络课程平台,为课程资源共享与交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4)依据教学对象――对象适应原则。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媒体选择与设计首先要认真分析学习者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与学习风格等,然后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媒体。例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占优势,但注意力不容易持久保持,可以较多地使用图形图像、音乐、动画、视频等媒体;对于初中生,以适当减少直观形象的媒体教学,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概括和抽象能力发展了,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延长,选用的媒体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扩展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份量。

(5)依据背景条件――经济效率原则。要在充分调研教材使用地区的经济实力、文化背景、师资水平、使用环境和管理水平等教学背景和资源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媒体选择与设计,力求物尽其用,实现经济效率的最大化。广泛的调研分析是实现“立体”效果的前提,直接关系着设计的有效性、适应性与合理性。一般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调研:一是使用教材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二是使用教材的学校在必要条件方面的现状以及师生对现有条件的态度;三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学校在这些必要条件方面可能改进的最大程度如何。

四立体化教材的结构体系

关于教材结构,不同的时期不同应用场合有不同的认识。本文主要采用叶立群先生的观点“教材结构指的是教材有哪几部分,哪几种形式组成的。”目前,从产品形态上看,立体化教材主要由印刷教材、音像教材、教学课件、网络教材、学具教具、教学素材、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支持系统等组成。表3列出了立体化教材的基本组成类型、媒体设计要点及其优势和不足。

可以看出,要确定立体化教材的结构,首先要把各组成部件置于总体目标体系和知识框架之中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因为立体化教材绝不是各种教学媒体的简单拼凑、组合,而是以统一的指导思想、设计理念、编制策略、编排风格等贯穿整个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每一部分内容和表现形式既相互补充又相互融合。

总之,立体化教材设计与开发要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追求好效果、高效率、吸引人。具体说来,要从需要出发,明确目标和问题解决的优先顺序;媒体形式不是越多越好,而要物尽其用;要妥善处理各媒体之间的关系,优势互补;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关注学习方法、学习情境和学习帮助的设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6.

[3]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6.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篇7

一、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和应用原则

现如今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校园,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方式。老师、学生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我们不能为了多媒体课件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应该让多媒体更好地来服务教学。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1.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教学的原则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在于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

2.多媒体技术可方便操作的原则

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要尽量简便、灵活、可靠,而且还要便于教师和学生的控制,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应该有明确的菜单和导航按钮,尽量使用鼠标操作,不要过多地使用键盘,而且交互菜单也要尽量减少。

3.多媒体技术的艺术性原则

一个好的课件的展示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使人赏心悦目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选题的同时,还必须分析和确定课题实施所能达到的目标,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特别注意要发挥多媒体的特长,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素材,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

2.选择教学课题。

多媒体课件内容的选取要以教材为本,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但又不能被课件所束缚。一个好的课件不能只是幻灯片的演示,应该增加它的含金量,因此教材内容的选取很关键。

3.素材采集。

素材的选取应根据教学需要而定,例如讲述诗词歌赋时,可以选取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国画、诗人的画像等素材组合成一堂古色古香的诗词欣赏课,其优美的意境与和谐的旋律远远胜过文字和教师费尽口舌的讲解,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

课件素材的采集的确重要,而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一定能采集到合适的课件素材,一般我们会选择网上寻找和网外挖掘两种途径进行采集。

4.课件的制作过程。

课件的制作不是简单的媒体组合,它是一个需要你自己动手加工的过程,或是对已经创意好的脚本进行最终加工完善并形成产品的过程。制作时要注意文字规范、图像清晰稳定、构图与色彩使用正确,这样才能在运行时平稳流畅。“多媒体课件”顾名思义是要利用多媒体进行创作。一般我们所采用的工具常用的有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premiere、photoshop、Cool3d、Frontpage、Dramware、方正奥思、几何画板、课件王、蒙泰瑶光等,它们都有各自的长处。不同的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电脑操作情况灵活选择。

5.课件的调试、修改与反馈。

课件制作好了,但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反复的调试与修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课件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这就和我们说备课备学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要保留原文件,以便修改。

三、多媒体课件制作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往教学中的粉笔板书逐渐被多媒体课件所代替。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的制作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重点,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领会所学知识,也使老师更方便、科学地进行教学规划。

1.制作工具的选择。

选择一个好的制作工具,可以使多媒体课件制作起来更加方便、快捷。如:编程环境、课件运行的平台、超级链接能力、媒体集成能力、动画创作能力、易学习性、易使用性、文档是否丰富等,都是在选择制作工具时应考虑到的。

2.课件与课程的融合。

课件的最大优点是配合课程讲解,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知识、老师与知识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在课件中,学生选择不同的答案,有不同的提示与解答,做到课件与学生之间的融合;而知识的反馈,又做到了知识和老师之间的融合,这是值得突出的一点。

3.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讲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风格各异的图像、视频,丰富多彩、生动多变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讲解,悦耳动听的音乐,加入适当的游戏练习、课间欣赏等,会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篇8

媒介教育是人类社会为适应信息社会生活方式而进行的以媒介信息和媒介工具为教育内容的教育形态,其所观照的是“人-媒”关系中人对自身以及人之外的信息世界的正确认知与把握能力的养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真实的社会生活与虚拟的信息世界的关系。

2吉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笔者对来自吉林省六所不同层次高校的2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2.1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动机处于“自发状态”

所谓媒介接触动机,就是指“人—媒”关系中的个体接触媒介的心理动机,它是发生“人—媒”关系的初始动机,是媒介使用者在一定的心理动机的推动下对媒介实施的使用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动机处于“自发状态”,即对媒介的使用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系统的训练,主要是自发地去选择使用媒介以及媒介的内容,辨析意识普遍不足。如对使用网络、电视、杂志等媒介目的的调查,25.7%的大学生选择了“放松自己”,24.2%的大学生选择了“消遣娱乐”,23.8%的大学生选择了“学习新知识”,19.1%的大学生选择了“了解新闻”,7.2%的大学生选择了“人际交流”。这说明大学生对新兴媒介有极高的热情,但对媒介价值和媒介内容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出于对学习、工作的需要。

2.2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呈“多元化”趋势

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往往使用多种媒介获得信息资源,呈现“多元化”趋势。调查表明,92.3%以上的大学生使用5种以上的媒介获得信息资源,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已经被大学生普遍接纳。大学生越来越习惯于在“媒介现实”中生存。

2.3大学生对媒介的甄别判断能力较弱

为了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的媒介判断能力,本调查组从大学生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对媒介的信任度、对媒介信息真假辨别力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媒介内容的选择方面,57%的大学生不能对媒介内容进行理性的选择,对色情、暴力的内容多有涉猎;在对媒介的信任度方面,16.4%的大学生对媒体完全信任、毫不怀疑,68.7%的大学生对媒体抱持信任态度,7.9%的大学生态度不明朗,7%的大学生对媒体毫无信心、完全不信任;在对媒介信息真假的判断上,对绝大多数信息都能作出正确判断的学生人数仅占被调查人数的5.6%,只能对部分信息作出正确判断的占65.5%,不能对信息作出正确判断的占28.9%。这说明大学生独立获得信息、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4大学生对“网媒”存在过度依赖

大学生对媒介的运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对大众媒介的依赖程度。对“遇到问题时运用何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89.5%的大学生选择“百度”。对开放性问题“对于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你能否自己思考独立完成?会采用何种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76.5%的学生习惯在网络中寻求答案。大学生对网媒过度依赖,会影响到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策略

3.1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指向应“超越保护主义”

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首次提出“保护主义”的媒介教育目标。通过这种教育,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防范能力,提升去劣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力。20世纪90年代,英国的大卫•帕金翰提出“超越保护主义”的教育观点,认为应将媒介教育视为一种培养学生应付和运用媒介能力的准备手段。目前,我国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设定不应再局限于隔离媒介信息带来的不良影响,而应设定“超越保护主义”的目标,将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主动质疑的态度和习惯作为主要的教育目的。首先应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媒介信息应持必要、合理的怀疑态度。其次要鼓励大学生努力养成质疑的习惯,使他们在众多的媒介信息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作出客观的判断。

3.2将“媒介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

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方法。在高校开设“媒介批评”课程,可以让大学生学习有关媒介的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对媒介内容的识读能力,使其能够利用媒介来发展和完善自我,并通过使用媒介实现传播的目的,从而形成“人—媒”和谐的共生状态。课程实施可以采用专题式的教学模式,采用理论、观摩、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中文专业的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让学生分析不同媒介在信息呈现方式、语言运用、表达效果等方面的区别;对历史专业的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让学生了解大众媒介的种类、发展历程、信息传播方式、影响等;对法律专业的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报道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判断媒介信息、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对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发挥媒介直观、形象的优势,将那些枯燥、抽象的公式和化学反应通过视频、图像等媒介呈现出来,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

3.3设置政府、社会与高校三维一体的教育实施模式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篇9

关键词: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媒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36-02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媒体不断出现并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可以说,每一种新媒体在进入,一方面方便人们的教育教学,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另一方面也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教学理念等带来强大的冲击。教学媒体的日新月异,使它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那本文将就教学媒体对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影响作具体的探讨。

一、教学设计的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

1.教学媒体。(1)教学媒体的内涵,教学媒体是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过程、实现教育教学目的过程中,起到沟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携带并传递着教学信息,影响师生、生生信息交流的物质工具。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学媒体也愈来愈丰富,性能也日益优越强大。依据不同的标准,教学媒体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本文依据教学媒体的特征,将教学媒体分为以下类型:情态展示的教学媒体:如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模型、实验演示装置等。动态展示的教学媒体:幻灯、录像、录音、电影、电视、投影、虚拟开放的信息教学媒体:如远程教育、虚拟仿真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校园网等。信息教学媒体将是未来教学媒体的发展趋势。(2)教学媒体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个别化学习、远距离教育和特殊教育中,精心设计制作的教学媒体软件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归纳起来,教学媒体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教学媒体特别是现代动态的、信息的教学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这些媒体集动画、特技、声响等表达手段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②差异化辅导,个性化学习。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教学媒体可以为学生设置个性化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进度、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学习的内容,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教师利用这些媒体可以不受时空的影响与学生沟通,通过媒体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时,这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差异化辅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个别指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③增强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媒体特别是动态教学媒体可以具有传递速度快、信息容量大的特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呈传递丰富的信息,这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精心设计的教学媒体软利用其丰富的表现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策略的选择依据.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应不同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策略具有指示性。对于教学来说,所有的情况是不能用任何单一的教学策略来分析和解决的,需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实际制定教学策略。①从教学目标出发.教学目标起定向作用,是教学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教”和“学”双方都应共同遵循的。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和重要条件。②从学习内容出发。我们使用教学策略是为了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所以,要不违背科学本身的规律的前提下,来运用我们的教学策略来辅助教学。③从教师本身出发。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层次的素养条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它也成为教学策略选择的依据。④从教学媒体出发。由此可知,我们在选择教学策略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因素都不知不觉的与教学媒体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学策略选择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教学媒体。

二、教学媒体在教学策略选择中的影响

1.基于不同教学媒体的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有很多的种类,在教学策略中的应用也很多,下面就几种比较常用的教学媒体,分析一下其在教学策略选择中的影响。①静态教学媒体.静态教学媒体有很多种,如教科书、黑板、粉笔、挂图、标本、模型、实验演示装置等等。下面以图片和模型为例,看看其对教学策略选择的影响。a:图片,面对这种传统的教学媒体,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可以作适当的改变。b:实物或模型,模型是以实物为原型,根据教学的需要,经过加工而做成的仿制品。这在理科教学策略的选择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动态教学媒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的种类和功能也愈来愈多,它们对教学策略选择的影响,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举例说明。①视频,视频是一系列静态影像以电信号方式加以捕捉,处理,储存,记录,传送,与重现的各种技术。②投影器,使用投影器,能够很好的改善传统教学中师生面对面交流,减轻教师的板书劳动,使教师的课堂活动时间有了余地,也增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③音频,它主要通过声音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老师想要用语言表现但又无法形象表现的意境。

3.信息教学媒体。信息教学媒体对教学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一般包括虚拟现实和仿真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远程教育、校园网等。信息教学媒体将是未来教学媒体的发展趋势。

多网络资源与教学的整合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环境的整合,是“教”与“学”活动的整合,它促进了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互动。

参考文献:

[1]魏清,王建军,孙立祥.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于美方.大学教学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12-44,131-192,260-270.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篇10

[关键词]多媒体课程;教学管理;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09―06

引言

军校多媒体课程教学管理是指在军队院校范围内,教员作为多媒体课程的教学实施与管理者,依据“关注学员任职需要,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遵循军队院校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对多媒体课程的备课、授课、考试等教学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多媒体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随着近年来军队院校教学评价工作的全面实施,长期以来教员在教学信息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收不全、理不清、归不拢、查找难、效率低、管理原始”问题已成为制约军队院校提高教员组织多媒体课程教学的质量,从而影响其达标创优的一项信息化管理“短板”。

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信息沟通和数据采集的效率,可以把大量纷杂的信息进行有序的组织。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加快军队院校教学领域的信息化、提高教员多媒体课程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研究应用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技术开发军校多媒体课程教学管理系统是惟一有效途径。

一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1 基于“演化原型一瀑布”综合开发模型的开发模式

在软件工程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软件开发模型,如瀑布模型(waterfallmodel)、喷泉模型(Fountainmodel)、增量模型(incrementmodel)、快速原型模型(Rapidprototypingmodel)和螺旋模型(Spiralmodel)等。将模型运用到软件开发过程中,就成为一种软件开发模式。

瀑布模型提供了完整的软件生存期开发方法,便于课题负责人(或系统设计师)可以准确把握软件开发的过程和安排各阶段的工作,而参与课题的其他成员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任务:演化原型法开发模式的应用尽管需要在需求分析阶段投入较多的时间和成本,但课题组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用户需求,为后续软件开发奠定良好基础,并确保软件开发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因此,本文提出并采用“演化原型一瀑布”综合开发模型作为系统开发模式。

“演化原型一瀑布”综合开发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整个软件开发将严格按照瀑布模型的可行性研究、制定开发计划、用户需求分析和说明、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程序编码、测试及运行维护的软件生存期进行开发,每一阶段都必须进行验证确认,发现错误则反馈至前面的开发阶段,直至确认后再进入下一阶段。但在用户需求分析和说明阶段,将应用演化原型法来开展工作。

2 基于aDo的数据库开发技术

aDo是建立在oLeDB上层的应用模型,实现了oLeDB的所有功能。通过aDo来访问oLeDB数据源。这一访问模型,可满足从较小的简单工作站进程到大型网络程序,可以完成几乎所有访问和更新数据源的动作。很多开发工具都支持这个对象,比如VC和aSp。

3 系统开发环境

软件环境:为符合系统实现总体思想中对软件可靠性的要求,本系统选用windowsXp+Visualc++6.0+access2003的软件解决方案。

硬件环境:军队院校配发的清华同方系列计算机,或与其配置相当的计算机:CpU3.0G:内存:256m;硬盘:80G。

此外,系统开发将采用基于“白盒”与“墨盒”的软件测试技术,软件维护主要采取了纠错性和适应性两类维护措施。

二 系统设计

1 系统设计原则

军校多媒体课程教学管理系统是在借鉴、采纳其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用户需求的特点,制定了如下的设计原则:

(1)灵活性原则

基于本系统被设计用来满足管理各种不同教学信息的需要,它不仅可以管理数据库信息,还可以管理多种格式的多媒体文件,这就要求系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2)可扩展原则

与众多专门供学院教务部门使用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有所不同,本系统对于扩展性更为敏感。特别是教员在备课过程中,可能要使用不同格式的资源和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料。因而要求系统对教员常用的mCai多媒体资源开发工具软件及其输出产品提供更好的支持扩展性。

(3)可用性原则

即要求系统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与丰富的交互手段。

(4)复用性原则

在设计本系统时,用户希望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教学文件。目前,大部分的教案和试卷是通过microsoftword编写的,多媒体课件是通过microsoftpowerpoint制作的,而参考文献包括有pdf、caj、htm、mlf等格式的文件。所以,系统应支持这些文档格式的浏览,同时对于主要输出的教案和试卷应能被microsoftword和其他第三方文本编辑器所支持。

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军校多媒体课程教学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如图l所不。

3 系统功能设计

军校多媒体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共有教员备课管理、授课信息管理、课程考试管理、显示与输出和系统帮助等五个功能模块,各模块的具体功能设计如下。

(1)教员备课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帮助教员对课程备课信息进行管理。它主要包括备课文件查看、备课文件编辑和备课资源浏览与管理三项基本功能;

(2)授课信息管理模块

模块主要帮助教员对课程授课信息进行管理。它主要包括授课基本信息管理、班次信息管理、教员个人信息管理和教员授课情况统计四项基本功能;

(3)课程考试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帮助教员对课程考试信息进行管理。它主要

各实体包括教学专题、教员、专业班次、学员、试题、包括学员成绩管理、试题库管理、试卷库管理和课程考卷生成四项基本功能:

(4)显示与输出模块

系统提供对多种格式文档的显示与输出功能,以及用户界面中主视图窗口的显示控制功能。它主要包括word文档的显示与输出、ppt文档的显示与输出、其他格式文档的显示与输出和主视图窗口的显示控制四项基本功能:

(5)系统帮助模块

系统提供查阅版本说明、技术支持与服务说明和使用说明的功能。

4 数据库设计

从军校多媒体课程教学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来看,它的核心是数据库的设计

(1)概念结构设计

本系统的e-R模型如图2所示。试卷等,例如教学专题实体e-R模型如图3所示。

(2)逻辑结构设计

本系统数据库各数据表是在概念结构设计的基础上经过规范化处理的,例如教学专题表的设计如表1所示。

(3)物理结构设计

系统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依据可以运行microsoft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来进行设计。

三 系统实现

按照“演化原型一瀑布”综合开发模型的要求,本系统实现的主要工作是软件的编程实现,以及为最终实现软件程序与运行硬件环境的完全融合,而进行的软件测试与维护工作。实现军校多媒体课程教学管理系统的总体思想是:在软件功能上力争创新,尽可能使程序运行流程符合教员进行多媒体课程教学管理的工作流程;在软件可用上立足可靠,尽可能运用已有成熟技术和经验进行软件编程、测试和维护。

1 系统运行流程

系统主程序的运行流程(如图4所示)为:程序启动后,首先需要与access数据库进行连接;连接成功后进入主界面(如图8所示),用户可在主界面上方便、快捷地使用教员备课管理、授课信息管理、课程考试管理、显示与输出和系统帮助五个功能,本文后续的内容将围绕前三个功能的实现进行详细剖析。

2 教员备课管理分系统

教员备课管理分系统主要具备查看多媒体课件、教案首页和教案内容界面,编辑多媒体课件、教案首页和教案内容,以及浏览备课图片、视频和参考文献,教学专题管理等功能。

教员备课管理程序的运行流程(如图5所示)为:当用户选择该功能后,首先需选择教学专题:在确定好教学专题的基础上,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查看备课文件、编辑备课文件和备课资源与管理三项功能:若用户选择运行查看备课文件或编辑备课文件功能,则程序会根据所选择的教学专题,导入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文档(为规范格式的.ppt文档)、或教案首页文档(为规范格式的.doc表格文档)、或教案内容文档(为规范格式的.doe文档),并通过显示与输出模块的输出到屏幕上,其中经过编辑后的备课文件,可根据用户选择的路径输出到计算机中;若用户选择运行备课资源浏览功能,则程序会根据所选择的教学专题,导入相应的备课图片、视频和参考文献等多媒体文档,并通过显示与输出模块的输出到屏幕上,程序支持目前大部分常用格式的多媒体文档:若用户选择教学专题管理功能,则程序可对教学专题数据进行查询、新增、修改和删除操作,并通过显示与输出模块的输出到屏幕上。

3 授课信息管理分系统

授课信息管理分系统主要具备授课基本信息管理、班次信息管理、教员个人信息管理和教员授课情况统计等功能。

授课信息管理程序的运行流程(如图6所示)为:当用尸选择该功能后,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授课基本信息管理、班次信息管理、教员个人信息管理和教员授课情况统计四项功能:若用户选择运行授课基本信息管理、班次信息管理、教员个人信息管理这三项功能,则程序可对相应的数据进行查询、新增、修改和删除操作,并通过显示与输出模块的输出到屏幕上;若用户选择教员授课情况统计功能,则程序可按照一定的查询条件,进行单人或全体教员的授课情况进行统计。

4 课程考试管理分系统

课程考试管理程序的运行流程(如图7所示)为:当用户选择该功能后,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学员成绩管理、试题库管理、试卷库管理和考卷生成四项功能;若用户选择运行学员成绩管理、试题库管理、试卷库管理这三项功能,则程序可对相应的数据进行查询、新增、修改和删除操作,并通过显示与输出模块的输出到屏幕上;若用户选择考卷生成功能,则程序可在完成试卷名称、试题范围、试题数量与分数、试卷数量和输出路径等条件的设置后,按照人工定制、或自动选题、或人工与自动相结合的综合选题模式,输出单套或多套试卷的组织和输出工作,程序还提供了试卷的预览功能;此外,试卷的生成,还可在试卷库管理模块中,通过选择、或修改已有历史试卷来进行单套或多套试卷组织和输出工作,程序还提供了试卷的预览功能。

5 系统运行效果系统的主界面主要由菜单与工具栏、专题选择区、主显示区和状态信息显示区等四部分组成,系统运行效果如图8所示。

军校多媒体课程教学管理系统自2007年11月首次正式交付海军某学院使用以来,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根据现阶段用户反馈的使用意见和专家的评估意见来看,军校多媒体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

(1)使用该系统后,教员在教学信息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收不全、理不清、归不拢、查找难、效率低、管理原始”问题已得到初步改善;

(2)大大提高了教员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员提高了多媒体课程的教学水平;

(3)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节约了教员的时间和精力,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促进了学院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化,系统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结束语

军校多媒体课程教学管理系统的完善与发展,还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系统安全性的研究工作,重点是授权用户与非授权用户的区别;

(2)加强系统资源共享方法的研究工作,重点是数据库数据的导入与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