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概念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关系十篇概念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关系十篇

概念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9:06

概念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关系篇1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如果把语文素养分解开来表述,可以提炼出以下的主题词:

素养是人身上的综合品质,存于内而现于外。素养常常在微观的心理和细节的行为上体现,本来无所谓“核心”与“”。所谓核心,不过是一种更明确的宏观概括――这几个方面可以带动一些更细微的内容。素养是综合的,本来是不能分解的。分解开来说,是为了表述和阐释。为了交流和交换意见、展开讨论;把一个完整的思想分解开来阐释是常有的事。把语文素养分解为四个方面,是基于语文课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

这两段文字把“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素养”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让人越看越糊涂。笔者首先发问――

1.“语文核心素养”等于“语文素养”吗?

第一段开篇以“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一句作出设问,第二句以“三个是”的分句予以解说。可第三句却突然对“语文素养”进行“分解”:“如果把语文素养分解开来表述,可以提炼出以下的主题词”。须知“语文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一二句明明在谈其下位概念“语文核心素养”,第三句偏偏谈其上位概念“语文素养”,不是混淆概念吗?一如明明在谈“军官”,谈着谈着反倒谈起“军人”来。

不过,人们也可以在后面通过上位概念的解说来阐述前面下位概念,但这里不是通^“分解”“语文素养”来阐述“语文核心素养”,而是直接交待“把语文素养分解开来表述”。不妨再看表格中所分解的内容。不看还好,一看更糟糕。表格中明明白白写着“素养”二字,所“分解”的对象是“素养”。作者又一次混淆概念了。“素养”不仅与“语文核心素养”不同,也与“语文素养”不同。

逻辑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性质、关系,一定的性质、关系也都是相应事物的性质、关系。只要看具体内容所体现的性质、关系,就能判断它所反映的对象。表格中所“分解”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内容”,根本不能表现与“素养”相应的性质、关系。“素养”对“语文核心素养”来说,是一个属概念,而且不是邻近属概念,其“素养”包括各门课程的素养。

退一步说,或许“素养”是“语文素养”的笔误吧,可从第二段文字对表格解说的一句话“所谓核心,不过是一种更明确的宏观概括――这几个方面可以带动一些更细微的内容”来看,这分明说的是“语文核心素养”。其中所言“这几个方面”是哪几个方面?自然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也就是说,就算表格中的“素养”是“语文素养”也不符合文章表达的本意,文章的本意是在“分解”表述“语文核心素养”。然而,从“把语文素养分解开来表述”“把语文素养分解为四个方面”等明确表述可以清楚地看出,王教授把“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素养”混为一谈了。

概念的本质其实就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诸多概念所构成的某种关系中的一个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是某个概念与其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同位概念等所构成的一种网状关系。如“人”这个概念,与其上位概念“动物”、下位概念“男人”“女人”、同位概念“猴子”“老虎”“狗”等就构成了这种网状关系。只有认清这样的关系,才能弄清“人”这个概念。

“语文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上位概念是“素养”,这就表明“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中的一部分,而“语文素养”又是“素养”中的一部分。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下文将进行界定。“语文核心素养”的同位概念是“语文一般素养”,即“语文非核心素养”。任何核心素养必须是“核心”的素养,核心素养之外,还必须有“非核心”的素养。否则,把所有素养放在一起,就不是“核心”素养了。我们可以说“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不可以说“语文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也可以说“语文一般(非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不可以说“语文素养”是“语文一般(非核心)素养”。因为“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素养”、“语文一般(非核心)素养”与“语文素养”都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

此外,把“语文核心素养”当作“语文素养”还会产生新的问题。这就是笔者的第二问――

2.“语文核心素养”等于“语文全面素养”吗?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欧盟的一个研究小组在2002年3月的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使用了“KeyCompetencies”这一概念,并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2006年12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以核心素养促进终生学习》(KeyCompetencesforLifelongLearning),标志着8项核心素养最终版本的正式。欧盟理事会与欧盟委员会联合的2010年的报告《面向变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养》(KeyCompetencesforaChangingworld),“KeyCompetences”一词竟然出现了381次,真正成为了“关键词”。因此,始于美国、继于日本与新加坡且影响全世界的“21世纪核心素养”研究中的“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加快“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以及语文界迁移进来强化“核心素养”的教育,都取用“核心素养”这个说法,也是颇有道理的。因为,“核心素养”不仅能涵盖“关健素养”,而且能区分“素养”中“核心”与“非核心”、“核心”与“一般”、“核心”与“”的不同。如果不加区分,就会把“核心素养”当作“全面素养”。王教授正是如此,其所谓“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的素养,已经是“语文全面素养”了。不信,在这“四个方面”之外,是无法找到“语文非核心素养”的。在无法找到“语文非核心素养”的情况下,这所谓“语文核心素养”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我们曾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其“非核心力量”不言自明,即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全国人民的力量;现在常说“以某某某同志为核心”,其“非核心”也不言自明,即“某某某同志”之外的其他人员。“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素养大杂烩”,而是全部素养清单中的“核心”部分或“关键”部分。“语文核心素养”也不是面面俱到的“语文素养大杂烩”,而是全部“语文素养”清单中的“核心”内容或“关键”内容。人为扩大“语文核心素养”,乃至以此取代“语文非核心素养”,就是泛化“语文核心素养”;泛化“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否定“语文核心素养”。强调一个事物的前提,是必须正确认识这个事物,否则,任何强调都会走向反面。

试想,如果强调的对象都]有搞清楚,还有什么强调的必要?“语文核心素养”重要,但“语文非核心素养”就不重要吗?――

3.“语文核心素养”能取代“语文非核心素养”吗?

“语文核心素养”应当怎么界定?要回答这个问题,须从概念的定义的性质着手。概念的定义,所表达的内容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其本质属性就是一种规定性,也是确定其核心内容与区分其非核心内容的根据。概念的本质属性与一般的观念不同,是对象性认识,它必有与自身相符合的客观对象。反映语文――语文课程――这对象的本质属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核心内容。它既是对语文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是对语文核心内容的严格规定。凡是符合其本质属性的内容,课程机制则接纳且将之安排于核心位置;凡是不符合其本质属性的内容,课程机制则坚定地排除于核心位置之外。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物化,系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自然为语文课程机制接纳,且置于核心位置。对于学习者来说,作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以下简称“语言素养”)无疑是语文素养中的核心素养。而单纯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以下分别简称“思维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并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表现,也不是语文课程中“综合性”的表现,连语文的一般素养――非核心素养――都算不上,就更不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了。即使不是单纯的“思维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而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思维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也不是语文的核心素养,只是语文的非核心素养。因为它们不是语文的本质属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表现,只是语文的特有属性“综合性”的表现。

为什么要区别出单纯的“思维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与语文的“思维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因为前者首先是学习者学习思维课程、美学课程、历史课程而形成的关键素养,即核心素养。基础教育中的学科课程是彼此影响的,至于语文课程中学生获取些许这三大素养也属正常,但不是以此为关键素养,即核心素养。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核心素养是“语言素养”,也决定了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至于与此相关的“思维”学习、“文化”学习、“审美”学习都是为之而服务的。不然,就会喧宾夺主,语言运用学不好,其他也学不成。

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素养”能否分解开来讨论呢?当然也能。比如“阅读素养”“写作素养”“听话素养”“口语素养”以及相关“文章知识素养”,这些素养都从属于“语言素养”。王教授把“语言素养”之外“思维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拉进来“分解”,显然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扩大与泛化。

概念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关系篇2

关键词:大概念;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大概念的内涵与层次

1.大概念的内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而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明确哪些知识需要重点学习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科学教育的原则与大概念》提出的“大概念”(bigideas),与平常所说的“概念”不同,这里的大概念指有组织、有结构的科学知识和模型,它们能够解释较大范围内的一系列相关现象[1]。大概念能反映学科本质,体现学科关键思想,使许多分散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联系。大概念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和进一步创新有重要的意义,是需要重点学习的关键知识。2.大概念的层次。大概念能够对一定范围内的现象进行解释。对较少现象适用的概念,可以纳入到能解释更广泛现象的更大概念中,因此,大概念有大小之分。《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提出了自然科学的十个顶层大概念,如“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等,其中与地理学科关系密切的顶层大概念:来自太阳的辐射加热了地球的表面,并在大气和海洋中产生对流;在地表之下,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导致岩浆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板块移动,形成火山和地震;由于岩石的形成和风化,地球的固态表面不断地发生变化[1]。在顶层大概念之下,就“地球上的大气”单元,笔者总结了次一级概括程度较低、适用范围较小的大概念如下:不同纬度接收太阳辐射能量多少不同,高低纬度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地转偏向力、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地球表面形成了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影响着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形成不同的气候和天气。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课标与教材,以单元或节为单位提炼大概念并根据大概念组织教学,是最常见的方式。如人文地理中关于农业的区位选择,提炼大概念如下:农业各部门(耕、林、牧、渔)对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要求不同(如有的耗水量大,有的需要光照多、有的能适应寒冷干旱条件、有的需要保鲜离市场近……);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农业区位选择需考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某块土地选择相对较好的利用方式,这种选择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

二、大概念地理教学的优势

高效的教学应该聚焦于大概念。教学设计之前,教师要总览全局,删繁就简,尝试提炼大概念,并围绕大概念设计与实施学习活动、组织测评。基于大概念教学有以下优势。1.聚焦核心知识。基于大概念教学明确优先学习的内容,把精力集中于最重要的知识和素养,提高学习效率。如农业区位选择部分,围绕大概念,需要重点学习的核心知识和理念如下:不同农业生产活动需要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差异;不合理的农业活动会造成环境问题,农业区位选择应该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相对优化的方案;随着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农业区位选择会发生变化。与核心知识相关的其他重要知识和技能如下: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类型、特点与分布;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差异;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区域定位知识,等高线地形图、气温降水图等图表的判读……2.突出学生主体。大概念的学习过程和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有所不同,后者可以通过演示、阅读、他人告知获得,大概念却只有通过动手、动脑、深度卷入,通过超越事实的抽象思考才有可能获得[2]。支持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是领会大概念的必要途径。3.渗透核心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大概念与核心素养有何关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部分指出“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3]。韦志榕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大概念—具体知识和技能,是从大到小逐渐具体化的关系。以上述农业区位选择大概念学习为例,合理的农业区位选择,需要在人地协调观下,结合区域特点,综合、动态地考虑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大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就渗透了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大概念作为学科核心素养和具体知识技能之间的桥梁,有利于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大概念地理教学策略

概念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关系篇3

关键词:尺度;单元学习设计;学科素养

如果从素养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常规教学,我们会发现单一的知识点或技能点、孤立的活动、不充分的学生体验很难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很难承载素养的发展。深度学习强调已有经验与新经验的联系,强调知识、经验的整合和结构化,强调把握学科本质从而实现迁移。地理学科区别其他学科的优势特征也正是不断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活动各要素之间及人地之间建立联系。由此可见,建立“联结”,整体性、结构化是地理学科深度学习发生的重要判据。深度学习倡导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这样的单元完成了从“内容单元”到“学习单元”,从“教材单元”到“学生素养发展单元”的进阶。所以,单元学习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如何进行地理单元学习设计呢?笔者认为对与能力素养目标对应的地理学科核心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是最先需要考虑的。我们需要挖掘出地理学科核心知识所承载的学生素养发展的价值、功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评价方案,这样才是素养目标导向的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尺度”是指地理事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即空间范围大小和时间间隔长短,又可指观察和研究地理事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和时间单位。地理学研究对象存在于特定的时空共轭尺度和时空耦合关系之中。《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将尺度界定为地理学关键概念。张家辉、袁孝亭教授对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核心概念进行了筛选、释义,其中就包括“尺度”。可见,“尺度”概念有助于学生“地理视角”的形成,从而能“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中学地理课程需要关注的核心概念。现行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各版本的教材对尺度概念都有隐性的表达。例如从课程内容基本结构来看,“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的认知区域“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就是引导学生用尺度的视角认知世界。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影响我国气候主要因素”,教材就通过不同尺度呈现出纬度、海陆、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但由于初中地理课标和教材中尺度表达不够外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容易忽略,从而造成初中学生难以构建尺度概念。

一、“尺度”概念单元目标解析

笔者通过对“尺度”相关文献的学习,明确了尺度概念内部结构及与其他地理事象的关联,通过不同空间尺度划分、关系、功能的方法,进而了解到尺度思想独特的教育价值。即帮助学生增强对不同尺度间相互影响的敏感性,养成划分不同尺度认识世界的思维习惯,建立改变尺度看世界的思维方式,并以此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如图1所示。

二、“尺度”单元学习主题确定

笔者发现,现行七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中,中国区域地理中区域选择都关注到了长江流域及其下属各区域,但不同于其他区域(东北地区、黄土高原等),其在教材中呈现的区域尺度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笔者发现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是不同尺度下的范围呈现。笔者进一步将各版本长江流域的教材呈现内容进行梳理发现,长江三角洲是整个长江流域,甚至整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其形成、演进依赖于这个地区、长江流域、整个国家的发展。所以,需要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对它的发展进行分析,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个区域的特性。因此本单元选择“长江三角洲”作为单元学习主题,尝试从空间、时间的尺度进行认识区域的单元学习设计。

三、尺度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1.设计思路初中地理单元设计思路基于核心概念,但不是脱离事实机械记忆概念性知识,而应聚焦由典型事实和论据走向相对抽象的核心概念,形成方法和观念,进而迁移运用到新情境、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样呈现知识建构,思维不断进阶的单元学习目标设计路径才是指向素养达成的单元学习,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02):11-15.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张家辉,袁孝亭.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核心概念:筛选、释义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1):113-1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李琳.基于空间尺度思想的中学地理教学改进探讨[J].中学地理参考,2020(19):31-34.

[6]张家辉.人教版和湘教版地理教科书体现尺度思想的现状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10):42-46.

[7]袁孝亭.交给学生用地理空间视角观察世界的方法[J].中学地理参考,2014(13):27-29.

概念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关系篇4

2.利用探究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以探究的方式讲授核心概念,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以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因此被众多教师用于课堂教学。《标准》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核心概念”基因”为例,利用探究教学策略的设计如下:①提出探究问题:基因是否等于Dna?②推理与设计分析:一个Dna分子就是一个基因吗?③取证:通过对资料数据分析出全部基因的碱基对数>Dna分子的碱基对数,得出结论:基因只是Dna的片段。④解释证据: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到小鼠体内,发现小鼠能发光,证明海蜇的发光基因不仅传给小鼠,而且能表现出来,起到控制小鼠的特定性状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应”。因此就顺利地从Dna水平上给基因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

3.通过比喻或模型比喻或模型法可以让抽象问题更易理解和直观化。如核心概念“染色体组”可以用扑克牌的类比法来讲授;核心概念“减数分裂”可用模型法讲授,用橡皮泥反映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用红绿分别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又如,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时,教师将Dna分子的平面结构比喻成梯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了梯子的扶手,碱基间构成的氢键就是梯子的踏板,这样可很好地加深学生对Dna组成的认识。

4.采用概念图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一个完整概念图的完成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①选取一个知识领域;②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③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④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⑤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理想的概念图的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概念间具有明确包容关系的层次结构;②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用适当的词或词组标注出来;③)不同层级概念间的纵横联系清楚、明确,并形成一些交叉点:纵向联系说明概念间的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横向联系可以说明处于概念图中同一层级水平的概念间的有意义联系;而交叉关系则说明处于不同层级概念间的联系。故而,在概念图中的概念是不能被单独表征的。如在核心概念“染色体”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构建如下的概念图:

图1核心概念“染色体”的概念图5.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上的主要手段有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最广泛的是多媒体技术,它是以计算机为基础,以交互方式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技术。此项技术具有声、图、文并茂,形成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和保持;渲染理想的教学环境等优点。如在讲授“细胞增殖”、“减数分裂”、“神经调节”等抽象、复杂知识时,教师可以用动画来演示这些过程性知识。

在新课程理念下以“提高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根本任务的《标准》指导下,借助于生物科学史去建构概念,有效展示了概念的发展过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学习的不仅仅是条条框框的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落实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采用实验探究进行概念学习,就是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后在教师指导下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不仅可利用科学事实建构科学概念,同时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通过比喻或模型、信息技术辅助学概念,都是属于借助一定手段使抽象概念直观化。概念图的运用是进一步训练学生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方法。

生命科学中的“规律、原理和方法”都是借助于有关生物学概念,才得以表述。而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掌握概念,不仅是学好生物学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生物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运用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概念,进而运用生物学原理、规律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概念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关系篇5

1.1核心素养是生物学科素养的引领

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的核心素养指的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因此,从核心素养表现这个层面上讲,“是跨学科素养,是最关键、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养”。但从核心素养获得角度看,它主要是从各学科的学习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离不开各学科这个基础。我国现阶段中学课程学科群主要包括文史哲、数理化生、音体美等学科群,尽管分别承担着诸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情感体验、科学实验等不同的任务,但都必须以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获得为目标和引领。各学科素养目标都必须围绕核心素养来设定,生物学科素养目标的设定也不能例外。

1.2生物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

生物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由生物课程学习对象的广泛性和课程本身的价值性所决定的。由于生命科学被世界各国确立为21世纪前沿科学,各国都在推进生物工程技g的发展,发展生物基础教育。为了适应这一科学与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我国在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中,把高中生物课程确立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培育为目标的、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课程。

在人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架构中,科学素养处于主要的、基础的乃至中心地位。科学素养包括具有理解自然界所需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愿意并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描述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得出结论、与人交流;具有批判性思维品质;具备尊重事实、理性质疑的精神,理解科学的本质,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由于高中生物是以生命的物质基础、细胞、植物和动物的结构、功能、生殖、发育、物质循环与能量代谢、调控、遗传与变异进化、生物多样性等为研究对象,以探究生命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基本任务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就决定了生物的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一个最突出最本质的共同的交集就是科学素养。

如果按照上述科学素养的内涵界定来看,高中生物课程在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方面主要有以下价值:①有利于树立科学的生命观。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相作用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形成生命是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稳定与平衡、物质与能量统一体以及生命无贵贱之分、敬畏和珍惜生命等生命观。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以及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和规律,审视、论证生物学社会问题。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能力。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学生进行观察、提问、实验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并通过探究与交流,形成团队合作精神。④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学生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生物资源,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等。因此,就生物课程的价值性而言,其学科素养在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基础作用,而这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

2核心素养引领下的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2.1把夯实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作为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的前提

由于核心素养是指“跨学科素养,是最关键、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养”,使一些人产生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不需要具体学科,更不需要有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只强调一般的精神培育就可以了的误解。从本质上来说,人的核心素养是各学科素养的精神的集合,而各学科的精神是以其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的,离开了知识的积淀和知识体系的支撑,任何的学科素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总有根”,学科素养的源和根就是其知识体系。因此,要牢固树立生物学科知识体系是学科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的观念,教师要高度重视生物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的解读和知识体系框架的梳理,为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的基本做法是:①围绕核心概念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帮助其建立对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及迁移应用。②以模型建构的方法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减数分裂”一节教学中,教师提供磁性教具,让学生主动建构减数分裂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物理模型。学生通过展示模型,讨论染色体行为变化和数目变化的规律,总结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教师再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建构减数分裂染色体和Dna、染色单体变化的数学模型,从而理解减数分裂核心概念。③应用概念图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核心概念,全面地理解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物知识体系。概念图可以用于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也可以用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

2.2把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摆在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的核心与突出的位置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大分支,生物教学除了要体现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之外,还要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并且还应把学生的科学精神培育放在核心和突出的地位。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这种精神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渗透于人们的意识深层,以形成坚持力、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生物科学发展史的相关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生物现象的,针对这些现象是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培养学生求真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等。不仅如此,与物理学、数学和化学等学科相比,生物学与当代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关系更为密切,如人口、粮食、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人类健康的问题,又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试管婴儿技术等生物技术运用。这就决定了生物学科素养培育必须朝着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的方向,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的角度思考自然、思考世界,以形成强烈的人文情怀。所以,教师应把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摆在生物学科素养培育的核心与突出的位置来对待和处理。

2.3把适度的翻转课堂运用作为提升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抓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学生智能手机的普遍拥有,为翻转课堂运用开辟了道路、创造了条件。翻转课堂的核心和要义就是通过重新调整教学流程,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通过短小精悍视频,向学生讲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并依据提供的阅读资料提出学习要求。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知识状况和存在的共同疑惑,展开适当讨论和深入引导。课后学生完成作业,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这看似只是表面上的学习流程的改变,但实际上开辟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新路径,培养了自主学习的好品格。

2.4建立多元的学习成效评价机制是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教学实践表明,“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这一要求适用于其他学科教学,也适用于生物学科教学。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成效的评价必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在评价的内容上,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学习成效,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价的主体上,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在评价的客体上,既要有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也有要对学习团队的评价;在评价的权重上,还要根据生物学科素养的要求,合理地设置所占比例,把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多元学习成效评价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培育学生对自我科学素养的衡量标准的把握,有利于推进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育学生对人对已的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1]蒋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5,31(10):9.

概念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关系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函数

我们现在提倡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1],即要求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学生对函数概念的学习就不能停留在只是为了做题的考试层面上.笔者结合多年的教w经验试图从高中生学习函数概念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了解函数的出现是时展的要求

早期的数学不是研究事物的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到了16世纪由于实践的需要[2],各种变化和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成为数学家注意的对象,函数思想便随着数学开始研究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出现.伽利略是最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中多处使用比例的语言表达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例如,从静止状态自由下落的物体所经过的距离与所用的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等等,这正是函数概念所表达的思想意义.16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研究曲线问题时,注意到量的变化及之间的依赖关系,在数学中引进了变量思想成为数学发展的里程碑,也为函数的产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通过以上函数产生的历史背景的阐述让学生了解到函数其实不是什么很抽象很缥缈的东西,而是来源于生活实践,而且就在我们身边.

二、函数的概念的演变历程

函数产生后其实还不是一下子就有了很完善的定义,而是经过不少数学家的努力,才不断完善.

(一)“函数”这个词首先见于莱布尼茨1673年的手稿中[3],不过当时给出的概念相当模糊,这期间他在同约翰.伯努利的通信中多次谈函数的概念及表示符号(莱布尼茨称之为文字).

(二)真正现在意义下的函数的语汇及内容应该说是由约翰.伯努利在1718年正式发表的.他的定义是:“一个变量的函数这里定义为由这个变量和一些常量以任何方式构成的量.”这个三位一体的东西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才最终确定下来,无疑它的表示也给许多人带来困惑.

(三)后来函数的概念形成又经过了笛卡尔、费尔马、牛顿、欧拉等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其中欧拉的函数概念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他把函数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函数,另一类是不连续函数.

(四)欧拉以后又有非常多的数学家对函数进行了研究,并不断推动函数的发展.直到1939年数学家布尔巴基出版的《集合论》中给出:“设e及F为集合,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e中一个变元x和F中一个变元y之间的一个关系称为一个函数关系,如果对于每个x∈e,在所考虑的与x有关系之下,都存在唯一y∈F.在这关系之下,对每一x∈e对应y∈F的操作称为函数.”这是现在抽象数学中,大家所接受的函数定义.

(五)到这里,我们来看一下高中教材里的函数的概念描述,一般地,我们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作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作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作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以上通过追溯函数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一方面,是给学生还原了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到,我们在教材中简单的一个数学概念,原来是经过了非常多人的努力,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这里面还有很丰富的故事,从而熏陶了学生的数学情操,很自然地就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函数有什么应用呢?

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回归到高中教材里在讲函数概念前所举的例子[4],来让学生了解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普遍的.

四、对于函数概念的考题一般又考什么呢?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例题进行讲解.总结下来,主要考以下几方面题型:

五、结语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知道知识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产生来源,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如何应用,只有做到这些,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真正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概念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关系篇7

通过概念复习教学,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并在新的情境中加以应用,才能有助于形成或提高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因此,生物学概念复习教学是高三生物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与基础。

为了提高高中生物学概念复习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注意下列两方面的教学。

一、强化核心概念的复习

所谓核心概念是指位于生物学知识领域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即是与生物科学事实相对应的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模型及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核心概念等同于课标所述的“核心的基础内容”,它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有着广泛的应用且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高中生物课程强调核心概念的教学,这就要求进行模块备课、单元备课及课时备课时,必须学会准确地把握模块、单元及课时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及联系性等特征,即核心概念具有内涵丰富,可以发展其他概念、核心概念与其他概念以一定的关系组成了同类事物的整体、核心概念引领整个系统知识块的发生、发展和深化等。一般来说,每个模块的核心概念数目控制在10―15个。如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的核心概念有:染色体、基因、中心法则、减数分裂、性状、突变、重组、遗传规律、基因频率、物种、种群、自然选择、隔离等。此处直接用生物学名词术语代替了概念的表述,是鉴于读者知道这些生物术语的内涵和外延,而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要用适当的陈述句、科学地表达这些概念,才能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掌握与应用。

强调核心概念教学的目的是避免传统的对繁杂的生物学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教学,转变为追求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学习和深度学习,体现了国际科学教育倡导的“少而精”(lessismore)的教学原则。

开展核心概念复习教学时,除了关注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例证、前科学概念等科学概念的要素以及核心概念与一般概念、核心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之外;应注意下列问题。

1.概念与术语不同

名词术语仅是标记概念的符号,学生能说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生物学名词术语,但不知道如何提出和解答相关的问题,这意味着他只是知道了这些“字眼”,却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生物学概念。

2.概念与定义不同

通常人们将概念的含义直接与定义相对应,这观点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受到质疑:有一些概念如等边三角形有明确的定义,但更多的概念特别是更为抽象复杂的概念,它们所包含的意义无法用一句定义确切表达。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它的理解不断地发生变化。如现代遗传学尚没有给基因一个统一的定义,多数分子遗传学著作阐述现代基因的概念时,主要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与染色体的关系、与Dna分子的关系、与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的结构特征以及基因的分类等六个方面上进行界定。此外,对学生而言,随着学习的深入,“定义”的描述会不断变化、加深。如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初中阶段的定义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高中阶段的定义是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包括一系列化学反应。根据是否需要光能,这些化学反应可以概括地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可见,高中阶段对光合作用要求提高了。

明确概念与名词术语及定义的区别,就要求概念复习教学过程中,杜绝将概念以孤立的名词解释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可能知道或记得某个生物学名词术语或定义,但不理解概念及概念之间的联系,无法构建良好的生物知识结构,就谈不上在新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另外,随着学生年龄的不同,“定义”的描述会不断变化、加深。所以“定义”可能会让学生在后续学习时产生困惑。

概念复习教学还应通过生物图、生物表、概念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知识网。

二、注意区分生物学事实和生物学概念

生物学基本事实包括动物、植物等生物的名称;大小、形状、颜色等生物的外部特征以及生物、生命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等。概念是人脑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和改造的产物。总之,事实是客观的,是通过感官或者一定的仪器器材进行观察测量得到的。概念往往是主观的,是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即是由众多的事实归纳推理得出的。

请分析下列陈述句哪些表述的是生物学事实?哪些表述的是生物学概念?“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与遗传。”“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根据上述对事实和概念的认识,我们不难作出判断:“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陈述句表述的是生物学事实,它是可以通过显微镜、细心观察得到的;“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与遗传”及“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这两个陈述句表述的是生物学概念,它们是通过众多的生物学基本事实归纳推理得出的,符合客观实际的。

区分生物学基本事实与生物学概念的目的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必须将生物学核心概念作为每节课的知识目标与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生物学事实构建正确的生物学概念及合理的概念体系,并以此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开展概念复习教学。如通过设置问题串:“为什么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根据哪一个杂交组合可以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为什么?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是否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与孟德尔分离定律相比较,这个实验中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吗?和性别有关吗?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a表示,你能写出摩尔根的两组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吗?如果你是摩尔根,你将如何解释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需要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吗?为什么?如何设计?”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应用知识。应避免出现类似:“减数分裂发生的场所在哪?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复制几次,在哪个时期复制?细胞分裂几次?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的行为、数目、形态有何变化?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的行为、数目、形态有何变化?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等仅仅是识记生物学事实的设问,这将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违背了生物科学教学的“做中学”原则,学生不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等方式学习生物学,那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理念就会落空。

同理,区分生物学基本事实与生物学概念也有利于教师在命制试题时,关注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考查。

试题1西瓜消暑解渴,深受百姓喜爱,其中大籽(B)对小籽(b)为显性,红瓤(R)对黄瓤(r)为显性,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知西瓜的染色体数目2n=22,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几种育种方法的流程图回答有关问题:(注:甲为黄瓤小籽,乙为红瓤大籽,且甲乙都能稳定遗传)

(1)二倍体西瓜子房发育成果实,与种子产生的有关,该化学物质发挥生理作用的特点是。

(2)②过程常用的试剂2是,③过程得到的无子西瓜B果实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为,。

(3)若甲乙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相互授粉得到F2,在F2中两对性状均为显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⑥过程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得到杂种体细胞,该过程需要用到的酶是,⑦过程的原理是。

(4)过程⑧是花药在mS培养基所提供的特定条件下脱分化,发生多次细胞分裂,形成,然后,最后长成单倍体植株。

该试题围绕核心概念“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学生是否把握了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育种方法等相关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考查了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试题2已知西瓜红色瓤(R)对黄色瓤(r)为显性。第一年将二倍体黄瓤西瓜种子种下,发芽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西瓜植株;以该四倍体西瓜植株为母本,以二倍体纯合红瓤西瓜为父本进行杂交,所结西瓜中有种子,第二年种下该种子得到三倍体植株,开花后授以二倍体西瓜的成熟花粉,即可结出无籽西瓜。请回答以下问题:

(1)秋水仙素作用于,可诱导四倍体的产生,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

(2)四倍体母本的基因型是,三倍体的种子位于

(3)三倍体西瓜的基因型是,第二年对三倍体植株的花要授以二倍体西瓜成熟花粉,目的是。

(4)三倍体西瓜无子的原因是无子形状能否遗传(能或不能)。

(5)要想获取大量的三倍体西瓜幼苗,最快的培育方式是,请写出培育过程。

概念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关系篇8

关键词:核心概念;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核心概念也可称作概念性知识、重要概念、关键概念。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1]关于核心概念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德认为,科学课程中的概念和原理都应该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它们被称为核心概念。[1]核心概念的研究是国际上理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的部分中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2012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此次修订最大的变化是:在原有内容标准的十个一级主题下,共列举了相应的50项重要概念。《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则明确提出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教学研究正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不少教师对概念与核心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片面,仅仅将核心概念简单地等同于名词术语或者定义,过于关注零散的信息,没有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与情境的运用,将概念以孤立名词解释的方式让学生记忆。目前核心概念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有时偏于传统,单纯地“讲概念”,一味地“讲定义”,而忽略核心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概念获得的思维过程,所以学生只是单纯地背概念,很难迁移应用。通过对初中生物学50项重要概念进行充分的专业研讨和课例研究,我们主张将核心概念教学与最优策略进行适切性对应,选择思路主要从以学生为本理念到自主学习实施,从设计教到设计学,依据学情、核心概念、课程资源、教师优势的不同选择最优教学策略。以下是普适性较强的七个中学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策略。

一、建构模型

建构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的手段。建构模型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常用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能力。通过模型,有利于抓住事实的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以简化的形式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和功能,帮助人们认识生命世界中的本质,以便预测和指导实践。生物学研究中通常建构的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等。对模型的灵活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标准(2011年版)》第七主题中的核心概念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2]对此核心概念教学,学生制作Dna模型最切合。由于Dna的结构是微观而且立体的,学生先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再配合多媒体动画,就容易建构关于遗传物质的核心概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简便易行的材料进行模型制作,用矿泉水瓶盖代表脱氧核糖,用同一种颜色的截断电线代表磷酸根,把瓶盖和电线间隔地连接起来代表Dna单链,用四种颜色的截断电线代表四种碱基,通过不同颜色电线连接代表碱基配对,把两个Dna单链通过碱基对构成平面双链,最后扭动双链变成双螺旋Dna模型。值得注意的是,物理模型在学习关于细胞、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等概念时,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

二、绘制概念图

概念图是围绕特定的主题创建的知识结构图,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绘制概念图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概念意义建构的有效教学策略。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单元、整个生物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和储存,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记忆知识要点。概念图更侧重研究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概念较多且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又极易混淆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上,绘制概念图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概念图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系统、清晰和科学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因素的发展。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可以培养对概念的分析、比较、理解能力,从而加强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剖析。《标准(2011年版)》十个主题中的核心概念教学,都可以采取绘制概念图的教学策略,但对于初中生身心发展水平来说很有难度,需要循序渐进地实施。

三、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指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在中学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相似、相关概念的比较,让学生找出它们在某一方面的异同,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此策略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通过类比、列表等方式,可以在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血管类型,血液成分,动物的类群,动物的行为,细菌、真菌与病毒,免疫,等等诸多重要概念的教学中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展开分析、学习,帮助学生以系统的思维快捷、清晰地建构概念。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列表对比如下:

四、运用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是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体现了科学家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系统的知识结构,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法。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够适时地运用科学史进行相关核心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概念的同时渗透生物科学素养,就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严谨性。例如,学习“细菌”时,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可以利用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研究肉汤变质问题的典型案例。这是巴斯德的经典实验之一。教师向学生介绍巴斯德在微生物学上的重要贡献,以及巴斯德发现细菌等微生物存在的实验过程及推理,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体验科学探究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从而有效理解“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类群”这一核心概念。

五、体验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是初中生物核心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学生不仅要用脑思考,还要用眼睛观看,用耳朵聆听,用嘴巴诉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例如,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这一核心概念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动物保护色的形成,可以用彩色的吹塑纸作为背景,模拟动物生存的环境,用彩色的小纸片代表动物不同体色的变异类型,用小纸片作为“猎物”,学生则作为“捕食者”。学生经过多次“捕猎”后发现,与背景色颜色相近的小纸片(“幸存者”)最多,通过游戏体验到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六、实施真实学习

真实学习是通过展开真实世界的问题与任务让学生进行学习。实施真实学习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支持学生的真实实践,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真实世界问题,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概念。在讲授生物学核心概念时,教师要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概念,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掌握的概念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实施真实学习,在新的情景中运用概念,是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最佳策略。比如:讲到“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类群”这一核心概念,可以让学生结合禽流感、艾滋病、手足口病、非典等传染病,了解病毒的危害和防治知识;讲到“滥用抗生素”的后果的时候,可以联系“超级细菌”案例,让学生自己谈谈产生“超级细菌”的原因;学生通过识别和描述校园或公园中多种动物栖息地和丰富度,用自己收集的数据研究生物的多样性概念。总之,生物学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学习和了解到许多有关生物方面的知识。

七、优化教学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计算机和多媒体的画面更加形象、具体,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仅如此,它还可以营造出色彩缤纷、图文并茂的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从而激发求知欲望,有利于建构核心概念。目前中学生物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存在着一些误区和错误的观念,很多教师在应用教学媒体时,缺乏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盲目崇拜现代教学媒体,代替传统教学媒体的使用,用计算机大屏幕完全取代传统的黑板。对于生物学这门学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比较多,而有的教师则用计算机模拟完全取代生物学现象的实际观察,或是通生成过程中的人,它是人文主义价值观在教学评价体制中的具体实施。从小班的贴纸奖励到一年级的集章奖励再到高年级的集分奖励,从传统的人后赞誉到人前当面表扬,再到线上的微信点“赞”,发展性评价拥有不同的表象,也引发了积极的影响。这是一种与以往用于鉴别与遴选不同的评价,它提倡重视学生个性与优势的发展,重视人文性,重视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激情。发展性评价要更好地实现学生整体的终身发展,必须整合三个维度:信度、效度、时度。信度是评价的能量维度,是评价可信程度的体现,是课堂评价的内质,并最终影响评价的绩能。它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发展,捕获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挖掘合作历程中的星光,适时适度地进行点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尽量少用大而空的赞扬,更不能进行反黑为白的夸赞。效度是评价的空间维度,是评价有效程度的体现。过大的评价点和面会使课堂容量过饱和,过小的评价点和面则会使过多的知识点被遗忘。时度是评价的时间维度,是评价时代程度的体现,也体现出不同时代学生的特征。这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但要将有时代特点的评价语言带入课堂,还要勇于将线上网络评价领入课堂,让课堂教学在时代脉搏的律动中引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当然,“四论”课堂教学法仍需要不断实践与提升,如果我们可以将“四论”课堂教学法在不断螺旋上升的进程中进行到底,那么“以学论教”的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现将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1][美]Grantwinggins.教育性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胡文科.浅谈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运用[J].新课程,2014(2).

[3]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03(8).

[4]李会敏.自主合探究性学的巧妙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

概念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关系篇9

关键词:CDio;“概论”课;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任。为了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借鉴CDio教育理念,强调“做中学”,整合教学内容、实施专题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施互动式教学,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和学习过程考核,实施“项目为主,体验导向”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CDio及其教育理念

从2000年起,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andalice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1]CDio代表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2]迄今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组织,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欢迎。CDio是一种“做中学”的国际工程教育模式,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是其核心理念。[3]

二、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

教学效果决定于教学理念。是传授知识应付考试还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这是“概论”课教学改革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概论”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党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尽管重要知识点的把握是必要的,但是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帮助学生从理论上搞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正确道路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概论”教材编写组的首席专家召集人吴树青教授所强调的,“概论”教学不能把大力气放在“是什么”的知识层面,强调知识点,而应当把力气主要放在“为什么”的理论层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实施专题式教学

“概论”综合性较强,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祖国统一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如前面所言,“概论”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解决的是理想信念和思维方法问题,如果过于注重课程的理论体系,对每一章节平均用力,势必很难突出重点,影响教学的实效性。根据邓小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需要正确处理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提炼和整合教学内容。我们借鉴CDio“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理念,以提炼和整合教学内容为切入点,着力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提出专题式教学的新思路。

“专题式教学”就是在严格遵循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打破教材的章节体系,以把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专题”为单位提炼教学内容,把课程内容分成若干专题,一个专题一个主题,每一专题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教学设计,综合运用案例、讨论、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理论呈现出来,注重调动教师和学生双向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思路不受具体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限制,更加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把问题讲深讲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专题的设计和调整上,一定要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要体现统编教材的主要内容,而且要紧密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概论”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不是一种简单的结论记忆,而是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悟、体验、践行,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原理内化为自觉的信念,提高政治觉悟、认识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进而引导学生把认识落实于行动。作为“概论”课堂教学的延伸的实践教学,是深刻理解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经过近多年的探索,我们形成了课内外实践和校内外实践多个层面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校内课堂实践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要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采用多种形式理论联系实际,深刻全面地诠释教学内容。1、主题演讲。如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开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专题演讲,这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又让学生们在表达中加深理解;2、结合学生关心的问题,组织开展学生辩论赛。这既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增强了自学能力,教师通过点评,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给学生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辨明是非,站稳立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3、阅读原著。为达到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读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和等领导人的著作是十分必要的。教材推荐了阅读书目,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课下自觉去阅读的却非常少。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原著,我们根据课程进度,精选部分著作推荐给学生,不仅让学生读,还要求写出读后感或读书报告,作为平时成绩之一。4、观看资料片。结合教学内容,播放《走近》、《百年小平》、《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等资料片,从视觉上加深学生的理解,获得震撼的效果。

(二)校外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参观和对相关的社会问题开展调研,加深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理解。1、开展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获得第一的材料,更深刻地了解社会和身边发生的事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起来,亲身体验改革开放、社会变革给人们生活、就业、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加深对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参观实践教育基地。此类活动具有材料丰富、真实直观的特点,是较好的直观认识与现场感受性实践教学方式。我们每年组织学生赴邓小平故居、建川博物馆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的典型――三圣乡等参观考察。考察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心得,并在班级举行报告会或讨论会,畅谈见闻,交流收获,同时举办图片展进一步扩大活动的教育面。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逐步掌握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感受到了理的魅力;同时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增加了学生的社会阅历。

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典型案例、热点问题、音像资料等为项目载体,实施互动式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根本。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听中学”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贴近实际、贴进生活、贴近学生”原则,借鉴CDio“做中学”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实际参与、亲身体验,以典型案例、热点问题、音像资料等为项目载体,实施“案例式”、“讨论式”和“情境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案例材料,使理论鲜活起来,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是:首先,由教师提供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精心选择的案例和问题;其次,学生分小组围绕案例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形成整个小组的基本观点,由小组派出代表陈述本小组的基本观点,如果其他小组持有不同的观点可以提出来讨论,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既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又要适当进行引导,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最后,讨论完毕由教师进行总结,如果有学生不同意教师的总结,则继续讨论,直到基本达成共识,则案例教学完毕。

六、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和过程考核,坚持考核形式多样化

考核既是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全面了解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正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我们根据“概论”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结合教学特点,对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

考核改革以“概论”课的性质和特点为依据,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以增强考核的实效性为目标,突出“两个注重”:一是在考核内容上,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由注重“知识考核”转向注重“能力素质考核”。即在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这能较好地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考核更符合概论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以及素质教育的理念;二是在考核管理上,由注重“结果考核”转向注重“过程考核”。这既可避免有些学生不注意平时的学习和出勤,到期末考试临时突击过关的现象,又可避免期末学生负担过重,疲于应付,从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和能力素质的提高上。为此,我们调整该课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由以前的3:7调整为5:5。为了真实、全面和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考核形式应当多样化,我们坚持从知识掌握、能力素质发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另外,在考核形式上,由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这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精力放在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上来,有利于变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概念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关系篇10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近年来,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除了纳入中考考查项目之外,生物学科本身的学科特质也逐步被挖掘。事实上,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既具有科学特征,同时又是当前科学研究的重要热点,理应在初中教学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本文尝试从生物w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初中生物教学作出一些新的思考。

一、核心素养引领生物教学方向

核心素养无疑是当下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其已经成为国家层面推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理解初中生物教学,笔者以为其是一种方向性的引领。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其是针对生物学科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构建的(当然同时也是兼具核心素养的要义),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其核心素养包括一些具体的内容,如理解生命是什么、生物体的生命是如何运转的,生命又为什么会以这样的状态运转等,这是生物核心素养的知识与态度的综合体现;而从生命的物质基础,到动植物的生物结构、功能、生殖、发育等,则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知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发现,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奠定了生物核心素养的基础,而体验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生物学科的思想则是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具体的生物知识的构建,来认识科学的通用概念,如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及发展等关系。

也就是说,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初中生物的教学应当超越简单的生物知识的学习与记忆,超越简单的考查评价等要求,要让学生通过生物的学习,理解生命的奥秘,并在探究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合理的科学态度,并为奠定对生物乃至于科学的兴趣奠定基础。当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形成了这样的认知,并能够用生命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就认为形成了较好的生物学科素养。而这也正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引领生物教学的重要意蕴!

二、从细节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从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来看,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还在细节。这是一个具有辩证意义的观点,一方面核心素养是一个宏观概念,另一方面其培养却在细节中完成。而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可以避免此前课程改革中的遇到的,诸如过于注重宏观理念而忽视了细节处理,以至于让课改理念难以落实的不足。那么,从细节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应当如何进行呢?这里以“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这一教学细节为例来说明。

在这一教学细节中笔者注意到,学生对基因的概念是熟悉的,但对基因发挥作用的简单机制是不理解的,因此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本身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在实际教学中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的。举例固然是一个好办法,但要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其中的机制。笔者的做法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创新:在以生物的高矮为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影响高矮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可以分别表示为t与t,那么在基因组合的时候其是如何决定下一代的高矮的呢?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之下,笔者先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结果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显性与隐性的基础在组合的时候存在着多种可能,如tt、tt、tt等,那么这样的组合对生物的性状又有什么影响呢?这个时候笔者还是不急着给答案,而是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学生见到难以直接获得答案,于是只好结合这三种组合去猜想,而当学生开始猜想时他们又发现原来这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两个显性的基因组合,其结果只能是让生物表现出高的性状,而两个隐性的基因组合,其结果则相反;问题出在tt的组合所表现的生物性状上,这个时候学生必然会产生问题意识,而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的选择就多了,可以是自主阅读,也可以是直接告知。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构建知识的过程是高效的,关键的是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细节中,学生的思维既服务于生物知识的构建,也服务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与运用,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也在此过程中有效形成。

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活理解

再从生物与生活的联系角度看生物教学(这也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知道核心素养本身就强调学科知识在生活情境中的运用),可以发现从生活角度理解初中生物教学,也可以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寻找新的思路。

初中生物应当说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密切的,从绿色植物的生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人的新陈代谢到生物的遗传,都有丰富的生物知识存在。生物教学中一个简单的探究,就可以将生物与生活的关系建立起来,如让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让学生自带种子,自己进行实验的设计并观察,这种基于生活的自主体验,往往是生物知识形成的催化剂,而这样的学习过程,又将知识牢固地扎根于生活之中,从而可以内化为学生的生物素养。

【参考文献】

[1]江巧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6(11):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