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十篇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十篇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9:10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要素。要使小学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并且能够实际应用,首先要使他们掌握好所学的数学概念。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概念的教学呢?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在数学科学中,数学概念的含义都要给出精确的规定,因而数学概念比一般概念更准确。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如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数的概念,才能理解运算概念,而运算概念的掌握,又能促进数的整除性概念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1、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概念引入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直观引入、计算引入,也可以从情境设疑引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知识基础引入。

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切忌单刀直入,全盘托出,而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旧到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入。同时要注意:概念的引入情境要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即情境一定要与概念的本质属性相关联,否则会因为远离教学内容而影响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产生误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引入的路径要体现概念产生的背景(即教师要根据概念产生的不同背景,因“材”施教,选定最佳的引入路径,尽力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让学生尽快触及概念的本质特点,体现概念建立过程的高效化。)。

2、概念的形成。

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揭示本质属性三个阶段,直观感知和建立表象是建立概念的向导,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是概念教学的关键。

3、概念的巩固。

掌握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进行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可以举出实例进行辨析,可以自觉在解决问题时运用。

4、概念系统的建立。

概念总是一个一个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也利于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概念系统的建立可以按知识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用增加概念的内涵,还可以利用集合图表示。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建立在反思、梳理的基础之上。

5、应用概念

在传统的概念学习中,接受概念知识被确定为最终目的,学生被动的从事着单调的、大量的解题、考试等学习活动。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应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学生学到的概念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有意义。对于概念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个误解,认为只要概念知识学好了,自然就会应用。实际上,很多数学家都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它绝不是概念学习的附属产品,为了培养应用意识,必须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概念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应用概念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应用概念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

1、智力游戏类。应用数学概念知识破解游戏中的奥秘。在游戏中学生兴致高涨,同时也加深了对概念知识的理解。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应用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而数学概念是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学生掌握并运用数学的前提,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的数学概念不易理解,因此,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忽视理论知识的现象,教师只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这种“轻理”现象容易导致小学生对一些概念模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学问题,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概念教学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应该重视概念教学。

引入概念,实现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是引入概念,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堂引导作用,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引入数学概念,使学生乐于接受概念。一次“时分秒”的认识课堂上,教师突然问学生“还有多久下课,要精确到秒。”这时学生们纷纷看墙壁上的时钟,大家认真计算着时间。教师用这样一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时、分、秒的概念传递给学生。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总结一些概念引入方法。首先,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趣味性课堂活动,引入概念,使学生主动接受概念。小学生正对于思维活跃期,对一些直观、生动的事物较为关注,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设立情境,打破概念的抽象性,以直观的形式为学生设立概念。如在“元、角、分”的认识中,教师就可以设立一种认识情境,让学生进入超市购物,以一种模拟的形式,引入概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较为直观、具体的认识概念,同时这种活动形式,还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概念,使概念更为生动。如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平行与相交图片,如街道、立交桥等。以计算机的立体、直观效果来增强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将概念由抽象变为直观。在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手中的材料,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一些生动的形式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理解概念,增强概念教学

在概念教学中,引入概念只是学习的第一步,在为学生引入概念后,还要加强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第一,教师要在引入的基础上,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他们观察、总结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对称、平移和旋转”一课中,教师明白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存在不足,这时,教师就先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些图形,然后,用直观的形式构造各种出对称、平行和旋转的样子,让学生去观察图形间的变化,让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理解三者之间的相对变化,从而真正理解三者的含义。第二,数学中往往存在一些相似性的概念,小学生对这些概念容易出现混淆。在概念学习中,教师就要通过这些相似概念的对比来增强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与周长的学习,小学生在初次接触这些概念时,容易出现混乱,不能真正理解周长与面积的概念,而且经常将面积的计算方法用到周长中。因此,教师在实现小学生概念的理解,就要采用这种对比的形式,增强学生的理解,对于那些概念掌握良好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也可以加快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度,更好的实现对概念的理解。第三,在概念的理解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概念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我理解能力。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有意培养学生概念意识,增强学生对概念的重视度。认识到概念重要性后,学生需要自己掌握概念的理解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能力,告诉学生如何认识概念,并发现概念的本质,增强学生猜想并亲手验证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或让学生独立进行概念理解,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到概念理解的正确方法。

巩固概念,提高概念教学

在引入、理解了数学概念后,还要实现对概念的巩固,进一步完善概念教学。数学知识联系性较强,所以知识的巩固尤为重要,概念亦是如此。数学概念多而复杂,实现概念整理,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巩固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概念的整理,将一些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进行总结,如周长、面积、体积;加、减、乘、除;正比例、反比例等等。在学习乘除运算时,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巩固加减运算,“乘除运算和加减运算有区别吗?如果在一个算式中同时出现我们应该先算哪一个呢?”受到这样的提问,学生就会回忆之前加减运算方法,通过联系,明确两者的概念。通过这些相似概念的归纳、整理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巩固旧知识,还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记忆,提高复习、巩固效果。在巩固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增强实际运用能力,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巩固。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增强对概念的把握,巩固课堂知识点。如在分数的理解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吃苹果或蛋糕的时候,有意分成几份,进行分数的理解,并进行比较,增强对概念的把握,起到课后巩固的效果。

四、结论

数学概念是学习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数学思维还处于培养阶段,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有益引导,在引入概念、理解概念和巩固概念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概念意识,实现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3

关键词:数;概念;思考;小学阶段

数概念贯穿于小学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那么它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概念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数概念的意义、作用

数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小学生正确进行列式、计算、判断、推理等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数概念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和数的应用。

二、数概念的课程内容

数概念的教学贯穿了两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主要认数万以内的数和简单的分数、小数;第二阶段(4~6年级)是对第一学段的进一步发展,学生认数的范围不断扩展,主要包括多位数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小数、分数、百分数等。

三、数概念的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导入引入数概念。新课导入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艺术。在“数概念”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导入可以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数概念的形成,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数概念。进行数概念的教学之前,学生对于数的认识并非一片空白,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具体的数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景引入数概念的教学。

(2)借助原有知识引入数概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在数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的概念的学习。

2.依托多种方式形成数概念。在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学生认知的障碍性和不稳定性。所以我们在教学数概念时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把静态的教材转化为动态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抽象、概括所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形成数概念。

(1)利用操作活动形成数概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我们教学时应该设置更多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2)利用数学直观形成数概念。人们在认识和理解抽象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往往使用视觉形象来表征数学问题,以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知识的实质和关键,达到理解和接受抽象的数学内容和方法的目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数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计数器、方格图、数位顺序表等这些比较直观的工具,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这个数的大小和现实中的多少之间的关系。

三、重视实际应用巩固数概念

掌握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通过应用又可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所以在数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多层有效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数的价值。

1.设计基础练习巩固数概念。基本练习,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练习,它带有模仿性,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数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例如,学习了《千以内的数的认识》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写数练习:

(2)2个百、3个十和5个一()

6个百和8个一()3个百和4个十()

(3)三百零七()五百六十()九百()

通过3组这样的多层次基本练习进一步巩固了三位数的读写方法以及数的组成。

2.设计变式练习发展数概念。变式练习,它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练习,它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概念。

例如,教学《认数小数》时设计了这样一题:如果我这里有0.3,1.3,2.3,1.7这四个小数,这个方框里大概填几呢?无限延长下去,你还能找到怎样的小数,它在哪里?

这里要求学生根据数轴上方框的位置来确定所填的数,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在体会小数和整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延续性,进一步加深了对小数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3.设计拓展练习提升数概念。拓展练习,它是指把握数学内在联系,开拓学生思路,形成数学方法,提升思维含量的练习。数概念教学时设计拓展性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数概念,加强学生的数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总之,教师在进行数概念教学时,要结合概念的本质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概念,形成数概念系统,构建起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型,同时发展自身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冯志伟.数学与语言.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引入;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的数学概念大致可分为三种:定义型、描述型和感知型.所谓定义型,就是教材中对概念给出了确切的定义,如整除、约数、分数等.而描述型概念则没有严格的定义,教材只是用语言叙述了概念的基本特征,如直线等.感知型概念既没有给出定义,也没有语言表达,只是给一个图说这是什么,如圆,教材上只是画了一个圆,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圆.就是小学现阶段一至六年级数学教材中也没有给圆下过一个完整的定义.尽管如此,概念教学必不可少,那么如何才能搞好这些概念的教学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归纳总结,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当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要根据不同的概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二、教学策略

(一)引入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的引入,一般为三类,即直观引入、计算引入和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

首先,直观引入.所谓直观引入,就是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提出问题,引入概念;或者通过教具、模型等的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抽象引入概念.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认为,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可让学生拿几个不同直径的圆,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从而发现圆虽然有大小,但其周长总是比直径的3倍多一点,此时,教师即可说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是个固定的数,这个固定的数就是“圆周率”.

而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学生司空见惯的,如三角形随处可见.所以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即可问学生在什么地方见过三角形,而这些地方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不做成四边形呢?然后让学生就具体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模具体验一下,从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如此,利用学生熟知的事例,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其次,计算引入.有些概念是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带出来的,这样就可以从计算中引入概念.如在教学“倒数”这个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计算下面的试题:1×1,■×3,33×■,■×■,计算后让学生观察乘积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说明: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作互为倒数.类似的概念还有:比例、循环小数、约分、通分、最简分数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概念.

再次,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有些概念与学生原有的概念是密切联系的,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基础上加以引申,得出新概念.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学习了新知,还能精讲多练.

如在“整除”的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由“约数”可引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可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在几何教学中,可由长方形面积引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二)形成概念

有些概念必须让学生实际去操作体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比较,抽象综合概括后形成.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将圆形纸片进行若干次对折,让学生观察后得出所有折痕都经过一点,这就是圆心,从而得出所有直径都经过圆心.然后让学生量一量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得出同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的结论.

这些概念都是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后得到的,因此,学生对其一定记忆深刻,理解深刻.另外,通过以上过程,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概念

概念的巩固,需要不断地练习.在建立新的概念后,要经常练习,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为了使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完整,可进行及时对比、判断、改错等练习.

如在完成“分数乘法的意义”教学后,可让学生说说2×■,■×5,■×■等的意义;而在教学“整除”后,则要将整除和除尽进行对比练习,使学生区别整除与除尽的概念.

(四)发展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新课标

在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概念是形成命题和进行推理、证明的基本单位,概念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征。做好概念教学对于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计算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至关重要。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与运用过程。笔者从概念的引入、形成和运用三个阶段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进行了简要的探析。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灵活引入数学概念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引入数学概念,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从具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人类认识规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按照直观性、生活化的原则进行概念的引入教学。例如,在长方形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桌面、书本、墙壁等事物,引导学生从特殊的例子中寻找普通的规律,总结出它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长方形的概念。

(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引入概念。新课改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提倡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加以引申和提高,引入新的概念,让学生参与概念的生成过程。例如,在讲解“百分数”概念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概念的基础,通过列举一组百分数让学生了解它其实就是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只是表示的方法有所不同,并专门用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样就能够将新概念与旧概念联系起来,降低新概念的学习难度。

(3)通过计算或演示引入新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概念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者不便于用具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或者计算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正方形的概念中,可以通过命题的形式对正方形的概念加以说明,教师应通过演示,让学生认识到正方形就是四条边都相等的长方形。同样在循环小数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其循环的规律,可以计算1÷3和70.7÷33,得出0.3333……和2.14242……,认识到循环的概念就是小数部分循环节的规律重复。

二、合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逐步形成数学概念

(1)合理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学习是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过程,教师应用准确的语言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合理限定,让学生认识到概念的本质属性,在事例选择、例题讲解时注意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时进行一定的变换,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数学概念。例如,在三角形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列举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在位置上进行一定的变换,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是有三条边的封闭图形都是三角形,与大小、位置、角度等无关。

(2)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数学概念时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动手操作,可以在实践中观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概念打下基础。例如,在米、千米、厘米、分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量一下课桌、操场、铅笔、书本等长度,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相关长度单位的概念,把握之间的换算关系。

(3)对相联系的概念加以比较分析。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教师对有一定关联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形成概念。例如将“质数”与“合数”,“整除”与“除尽”等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质数与合数的区别在于能否被其他数整除,而“整除”要求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整除”包含于“除尽”的概念之中。

三、在练习中灵活运用,巩固数学概念

概念教学之后,教师还要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加以灵活地运用,帮助他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学以致用,达到巩固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练习,用以巩固概念。例如,在“垂直”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几组直线是否垂直进行判断,并为图形中的几条边做垂线,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垂直的概念。

总之,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在深入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人类学习的一般规律,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好概念的引入、形成和巩固,让学生主动参与概念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数学教学做好知识和方法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建斌.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J].考试・教研版,2013(6).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重要性教学方法

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角色,对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及之后的学习非常重要,概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能力。所以,小学生要打好基础,就必须把概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

一、小学数学的概念概述

数学概念,就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表现为名词、术语、符号等的准确含义。例如,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的含义》中的“面积”的概念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数学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构成。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例如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四边形》中四边形概念的内涵就是本质属性“四条线段”和“围成”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所包含的一切对象的总和。例如,线的概念的外延包括诸如直线、曲线、线段等所有对象。

二、小学中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1.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深刻掌握数学概念,就会轻松地学会数学知识,很快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还会对知识进行迁移,深刻理解概念,更好地进行学习。例如,在掌握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中的三角形的概念后,就会熟悉各种三角形的概念,就可以熟练掌握分清各类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概念是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前提

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建立在清晰概念的基础上,如果概念模糊不清,就无法进行思考,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如果弄不清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概念,就无法进行判断和解题,这是最基本的问题。概念清楚,解题时就会运用自如;概念不清会导致不能准确地解决问题。

3.概念是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核心

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才会对知识进行迁移。而且一个概念可以延伸出很多知识,对于掌握运用其他知识有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充分理解和掌握四边形的概念就可以快速掌握平行四边形、正方形、菱形等的概念,并且可以灵活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便于快速理解相关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延伸,同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中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

概念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概念教学自然成为小学教学的重点,如何进行有效概念教学显得至关重要,那如何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呢?

1.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形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空泛地理解概念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让学生深入自然,亲身经历,主动思考概念的形成,再回到实际生活中,因为一切源于生活,来自我们的现实生活,这对于学生深刻理解概念至关重要。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的含义》后,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相关的面积实体,让他们对这些面积进行计算,这就会加深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并且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在教学中不能只顾教授书本知识,固化教学模式,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入手,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精心设计教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重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这一概念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这一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总和。内涵和概念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只有对概念的内涵深刻理解才能更灵活地运用到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中,三角形的内涵是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组成一个封闭的图形。而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都是这一概念的外延。只有从这两方面进行理解,才能对知识真正地理解、掌握和运用。

3.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要想对知识做到真正掌握和理解就要对知识进行运用。老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的运用,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可以享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获得快乐,在无形中又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

老师在讲完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容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有信心。

4.通过概念构建知识体系

数学的本身就具有自身知识的体系,小学数学的某个知识一直贯穿整个小学时期,因此在讲解的时候就不能以单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忽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要将知识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巩固知识,接受新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例如,小学数学苏教版中“加、减、乘、除”贯穿整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时期,无论什么计算都要运用到,所以要灵活运用。又如,分数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要形成网络,随时调取运用。

结语

概念教学在小学中年级数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要结合学生自身来讲解概念,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概念,掌握知识,解决问题。重视概念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重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注重概念的掌握。运用概念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概念的体系,也可以使数学教学更有效果,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7

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目标是,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习惯,二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知识点,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加强概念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各种数学能力。作为数学教师,就必须掌握概念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某一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每一个知识点的形成构架都是由概念入手,只有充分领悟了知识点的概念内涵后,才能由心而发,为感所悟,运用自如,逐步扩展到知识的外延。那种所谓一知半解,上课听得懂,但不会应用的学习人,便是对概念没有吃透所致。强化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对学生掌握好数学概念,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抽象思维的概括能力,在其育人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学习,而且对其终身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共有500多个概念,所以,教者如何进行概念教学,精心设计概念教学的策略,形成高效课堂,研究意义重大。下面我们就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步骤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小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日常数学教学课中的概念教学,往往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3、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必须将概念置身于现实背景中去理解。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将概念寓于现实社会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用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

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经历“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

重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概念教学一般应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概念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小学数学概念课的一般步骤

1、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概念引入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直观引入、计算引入,也可以从情境设疑引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知识基础引入。例如学习倒数概念时,我用小木棒很直观的演示“平行着放倒”和“上下倒立”加以比较,学生很容易理解倒数的概念,引入非常自然简捷。

2、概念的形成。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揭示本质属性三个阶段,直观感知和建立表象是建立概念的向导,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是概念教学的关键。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引入圆的概念后,教师拿一细线拴一白球,握住线的另一端使白球转动形成“圆”。再让学生用一圆形物体放在纸上,画一个圆,并剪下来,将剪下的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折过若干次之后,让学生观察折痕并进行讨论。学生从讨论中发现这些折痕相交于圆内一点――即圆心。再让学生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长度,知道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同样得出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这样教学,学生一方面知道了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掌握了圆的特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参与了形成圆概念的全过程,学生一定会记忆深刻,学起来也不会感到乏味,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

3、概念的巩固。掌握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进行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可以举出实例进行辨析,可以自觉在解决问题时运用。义务大纲指出,“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法则等,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辨析,帮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中就是这样进行巩固的:先让学生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梯形,通过寻找生活原型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认识的具体性、形象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逻辑性之间的矛盾;再让学生把梯形剪一刀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刀剪成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剪使概念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在巩固中又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概念系统的建立。由于数学概念具有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学生的认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而小学数学知识又是分段进行,概念教学也是分段安排的。因此,教学概念,既要重视概念的阶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发展的连续性,不要在一个知识段中把概念讲“死”,以免影响概念的发展和提高,也不要过早地抽象而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要有计划地发展概念的含义,按阶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要使前一阶段的教学为后一阶段的概念发展做好孕伏。概念总是一个一个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也利于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概念系y的建立可以按知识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用增加概念的内涵。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建立在反思、梳理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中梯形的建构就是通过学生的介绍并利用集合图来进行的:先让学生介绍梯形,通过介绍促使学生进行反思,这是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梳理,是系统建构的基础;再让学生用图示表示梯形、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之间的关系,通过画图促使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这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建构,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梯形。

总之,概念的抽象性和准确性在揭示概念的内涵、抽象概念的定义时对培养和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严密、精炼的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内部的、外部的语言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水平的逻辑思维转化,思维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让我们广大同仁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保障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百花齐放,博采众长,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曾小锦.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研修日志.

[2]“绿色圃教育网.小学数学概念四环节教学谈.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是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和解决问题。因此,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抓好的重要一环。但在目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着重感知,轻认知;重记忆,轻理解;重枝节,轻本质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思考。

一、多种方法,灵活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引入通常有形象直观引入、从旧概念中引入、从计算中引入等几种方法。无论以什么方法引入都要努力做到:一要有利于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二要适合儿童的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三要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并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

1、直观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引入概念。如在“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逐一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飞机、三叶草、蝴蝶、蜜蜂等图案),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形状,思考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动手对折这些图形(直观操作),思考又有什么发现?它和你通过观察发现的特点有什么关系。通过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折纸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图形的一部分沿直线对折后与另一部分能完全重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逼近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

2、以旧引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较为密切,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因此,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基础上加以引申,导出新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概念,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概念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结构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智力的不断发展,应指导他们借助已有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复习已学的知识,使新概念在已有概念中深化,产生新的认识。如学习“质数和合数”,可先从复习因数的概念入手,然后让学生找1,5,9,11,12等各自然数的所有因数,再引导他们观察比较,看看它们各有多少个因数,可以分成几类,从而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在比较分类中,突出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又如,教学梯形,可以从平行四边形入手,让学生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相比较,突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一梯形的本质属性,促进了概念的同化。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寻求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3、计算引入。数学概念虽然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的观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入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先出示3×,×7,×,×……这样一组题,让学生口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这些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是1,从而引出“倒数”的定义。其它如循环小数、比例、约分、通分、最简分数、圆周率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二、抓住本质属性,理解基础上建构概念

概念教学的第二步就是理解概念,这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学习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中,要紧紧抓住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深入理解概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概念才是牢固的。

1、适时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其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在教学中要及时唤醒学生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适时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我采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从感性到理性,促使学生认识产生飞跃:(1)让学生通过拿铅笔活动,知道11支铅笔可以一支一支地拿,也可以1捆带1支地拿,初步感知引进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2)举出生活中10个一包装成一份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计数单位“十”;(3)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建立计数单位“十”,抽象概括出10个一就是一个十;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直观感知建立计数单位“十”以后,引导学生及时摆脱直观感知的依赖,克服直观感知中的局限性,以此为基础抽象出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最终形成概念。

2、利用变式,明确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总和,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方面,其中掌握概念的内涵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概念性变式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变换所提供事例或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真正掌握概念。如在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中,通过呈现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其中呈现不同形态、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是变化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呈现类似三角形的图形是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突出“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这一本质属性,让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中,准确理解三角形的内涵和外延,概念建立得更准确、更牢靠。

3、抓住关键词语,在深入剖析中理解概念。小学数学中,一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让学生深入理解,建立正确的概念。如上例中,我们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练习,应用中及时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主要是在应用中得到巩固的,通过概念的应用,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巩固,又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通过概念的应用,可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情况,以便及时弥补。小学数学概念的应用形式大致有: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应用概念分析推理;应用概念分析数量关系,指导计算;概念的综合应用。

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或计算,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真正有助于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厘清易混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拓展应用范围,加深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它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练习。

总之,我们的概念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在概念引入和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精心设计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重视概念系统的建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使概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循循善诱;逐步引导;耐心启发

切实抓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让学生树立准确的、清晰的教学概念,帮助他们牢固掌握一些基本运算法则、公式和解题技巧是我们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师对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必须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原则。教师对概念的讲授,语言必须准确、精炼、生动、形象;方法必须是灵活多样的。根据多年的经验我的见解有如下几点:

一、运用教具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理解概念

数学教学上的一切概念都是通过人类实践从客观现实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力求将新概念的形成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意义。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如果能使用合适的教具,就能使抽象的概念在具体、形象的教具演示下,成为容易理解的东西。例如1,教学长方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就可利用学生经常见的物品,如数学书、新华字典和粉笔盒等长方体教具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对长方体的表面、侧面、体面等概念就容易理解了;例如2,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就可利用学生经常见的物品,如罐头瓶、口杯、铅笔、羽毛球、纸筒等圆柱体教具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对圆柱体的表面、侧面、体面等概念就容易理解了;例如3,教学球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就可利用学生经常见的物品,如乒乓球、篮球、足球等球体教具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对球体的表面、侧面、体面等概念就容易理解了。

二、运用自己已知概念,导出未知概念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多数的概念后的一个概念是前一个概念发展而来的,或者后一个概念跟前一个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前后的两个概念中推导,自然地获得新的概念。例如1:“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零”是从“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先让学生复习“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接着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分数中的分子、分母与除法中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认识分数中的分母为什么不能为零;例如2:“X÷4=8”这个式子表示一个未知数除以4等于8,“方程式中一个未知数”是从“加法中一个加数”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先让学生复习“加法中一个加数”,接着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方程式中一个未知数”和“加法中一个加数”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认识“方程式中一个未知数”的意思,这样既巩固了旧的知识,又引出了新的知识,学生理解新的知识快、掌握知识牢固。

三、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讲清易混淆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数学教学中的每一个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为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不少数学概念之间既有着相同点,也有着不同点,如果不进行分析、比较,学生就有可能对概念混淆不清,难以掌握和运用。例如1:“长方形”和“长方体”这两个概念,都是几何图形,“长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它是由六个平面图形组成的。例如2:“体积”和“容积”这两个概念,都有空间大小的含义,可是“体积”是物体所占据空间的大小,体积的长、宽、高在外;而“容积”是它所能容纳的其他物体的体积大小,容积的长、宽、高在内。

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讲清概念的意义

数学教学中有的概念是由几个概念的主要部分组成的。在教学中要重视分析教材,合理地处理组织好教材,先把复杂的概念按其本质分成若干主要组成部分,再按其内在的联系根据一定顺序进行逐一讲解,最后用十分准确的词语把它综合起来归纳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概念记牢。

五、运用对比的方法把概念记熟

数学教学中有的概念是相似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把概念记熟。例如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要分别列出两道算式进行比较记忆;例如2:“因数”和“公因数”,要分别列出两个数字进行比较记忆,2是4的因数,2和3都是6的因数,而2是4和6的公因数。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10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问题

1.概念的教学被削弱

教师在概念的讲解上有些粗略,只是提到,没有对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做到内涵上的理解,欠缺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在模仿和记忆中仅部分练习,仅让学生快速地熟悉知识与技能。

2.概念的形成过程被缩短

对学生所要记忆的概念知识和盘托出,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了,学生只知其意而不知其内涵,记得快也忘得快。

3.概念的运用被忽视

只认为学好概念知识即可,不在应用方面下工夫。概念的抽象概括性学了,并不是教学的完成,学生仅了解了概念,而不会灵活运用这些概念,更谈不上解决实际的问题。

4.概念间的联系被忽略

学习概念时,没有将其与相关联的概念加以联系,许多有关联的概念孤立地保留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实现概念间的沟通,未形成系统的概念和认知网络。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1.在体验感知中了解数学概念

在学习数学概念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这些生活经验中比较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或者学生只了解皮毛的,并没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思考的。教师在熟悉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所要学习的概念加以探究,对学生所了解的,了解的程度,所要掌握概念的距离,如何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这些概念等问题加以研究与思考,再根据这些问题预设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的过程。在准备使用课件、材料及教具时,以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问题为主,在教师提供的丰富、有趣的材料中,让学生感知概念。

2.变抽象为具体,理解数学概念

在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的数量关系皆来自于具体的生活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做出具体和抽象的运用。变抽象的内容为具体的生活知识,对学生思维过程加以抽象和强化,理解数学概念。

比如,在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时,先让学生先理解这一问题:学校买的一批桌椅。每张桌子需67元,每把椅子需33元,共买了78套,需要交付多少元?学生在做题时发现,此题有两种方法进行解答。一种是先分别对桌子总价和椅子总价进行了计算,最后再相加。列式为:67×78+33×78=780(元)。另一种方法是先算出一套的钱数,再计算78套所需钱数,列式为:(67+33)×78=780(元)。这样,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加以考虑,变抽象的问题为具体化的内容了。再如,在学习体积的概念时,教师利用两个不同大小的石头在同样的圆柱水杯的高度来显示石头的体积大小。并将抽象的体积概念转化为了水的具体高度,这对没有形成抽象的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结合概念对教学方式的深化有不同的形式,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到教学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学习内容,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并在练习中巩固了新概念。

3.区别比较,加深印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相近,但在本质属性上有较大的区别,对于这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学生要将他们进行比较,从而避免其相互干扰。在比较中,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并将之加以区别,这样所学到的概念更明确了。比如,在学习“比”与“比例”时,这一章节还出现了“比”的基本性质及“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在理解时也容易将其相混。为使学生进一步对这两个概念加深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强以通过区别比较法,先对“比”与“比例”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理解了两个数相除,还可能叫做这两个数的比,对这两个数之间的运算关系,了解到“比例”乃是两个“比”间存在的等量关系。“比”是由两个数所组成的,“比例”则是由四个数所构成的等式。如2∶3和3∶7=9∶21,前面一个是比,后者一个是比例。这有得于学生理解“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时,它们的比值不会变”。了解了比的基本性质以后,再对“在比例里,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进行了解时,这种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显而易见。再比如,在学习“质数”与“互质数”这一节时,也是通过区别比较法,质数是指对约数的个数来说的,质数是对某一个数(自然数)所下的结论。即一个数的约数是1和它的自身,这样的数是质数。对于两个数的公约数只有1,这样的两个数是互质数。在区别比较中,学生不会再将两者相混了。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数学概念,才有了数学学习的基石,小学生只有接受了抽象的概念,才能够正确地运用,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在概念学习方面是不变的,在强化小学生对数学概念加以理解与应用时,还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保证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