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管理办法十篇教育管理办法十篇

教育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1:49

教育管理办法篇1

第二条社会力量办学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以自筹资金和收取学费为主要经费来源,面向社会招生,依法举办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

第三条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公益性事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

第四条社会力量办学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领导,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并将其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第六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力量办学。其他有关部门应根据各自的职责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社会力量办学。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对社会力量办学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设置与审批

第八条社会力量办学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社会组织申请举办的,应具有法人资格;公民个人申请举办的,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组织机构和章程;

(三)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固定的教育场所和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教学设施、设备;

(四)有具备必需的学历、业务专长和管理能力的专职校长或主要负责人;

(五)有与办学规模和教育教学需求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

(六)有与教育教学活动相适应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第九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名称必须与其办学的性质、类别、层次相符。

第十条社会力量申请办学按以下规定分级分类审批:

(一)举办学历教育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二)举办高等非学历教育的,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三)举办中等非学历教育的,由地区行署和设区的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四)举办初等以下非学历教育的,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举办艺术、卫生、体育等专业性的教育培训机构,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举办就业前工人技术培训和工人技术等级的教育培训机构,由劳动行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审批。

第十二条社会力量申请办学须按规定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一)申办报告;

(二)举办人资格证明文件;

(三)拟任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及拟聘教师资格证明文件;

(四)办学资金及经费来源证明文件;

(五)办学章程及发展规划;

(六)招生区域和办学场所证明文件;

(七)联合办学的应提交联合办学协议。

第十三条境外机构或个人与省内单位或个人申请合作办学的,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申请举办实施中等以下非学历教育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后三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做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答复。

申请举办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和高等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行政部门于每年八月底前受理,第二年四月底前以书面形式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答复。

教育行政部门对符合条件予以批准的学校或教育培训机构,按规定发给办学许可证。办学许可证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并实行年检制度。

第十五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更换办学负责人,变更名称、类别、层次、专业,应到批准办学的教育行政部门办理有关变更手续。

第十六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要解散或停办的,须向批准办学的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方可解散或停办。在解散或停办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清理财务和财产,妥善安置在校学生,处理好债权债务。

第三章保障与扶持

第十七条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及其教师和学生依法享有同国家举办的教育机构及其教师和学生平等的法律地位。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维护办学者及其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在引进资金、购置教学设备、兴办校办产业等方面,可享受国家举办的同级同类教育机构的同等待遇。

社会力量办学需要使用土地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予以规划,实行优先优惠政策。

第十九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聘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其资格参照国家举办的同级同类的教育机构的有关规定执行。

教师职称评审部门应接受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

第二十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学生在升学,参加地区性先进评优表彰和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国家举办的同级同类教育机构的学生平等的权利。

第二十一条教育行政部门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在业务指导、教研活动、表彰奖励等方面应与国家举办的教育机构同等对待。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二条教育行政部门对社会力量办学应严格审批、加强管理,确定专管人员对社会力量办学进行指导监督、检查评估和咨询服务。

地(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社会力量办学评估组织,负责对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定期进行评估,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三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管理体制,实行民主管理。

学校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或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会议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四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内部管理正常运行。

第二十五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应按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审定的专业和范围招生。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应报经办学批准部门审核同意,招生广告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应按照培养目标和专业编制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教材,组织教学。

实施学历教育的必须执行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选用经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通用教材。

第二十七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学籍管理制度,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学生按教学计划完成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成绩合格的,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发给毕业证书;实施非学历教育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发给学业证书,需取得技术等级或资格证书的,由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后予以发证。

第二十八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收取学费、杂费和其他必要费用,应有物价部门核发的收费许可证,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并接受教育、财政、物价部门的监督。

实施学历教育的,其收费项目和标准,由学校提出,经原批准的教育行政部门会同财政、物价部门核准。

实施其他非学历教育的,其收费项目和标准由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物价部门制定。

第二十九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收取的费用和接受的捐赠,只能用于办学。

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兴办校办产业或开展有偿服务,其经营收益应当用于补充办学经费或改善办学条件。

第三十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在存续期间,对其财产依法享有所有权、管理权,对其占用的土地依法享有使用权,但不得随意处置、转为他用或用于担保。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财产。

第三十一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业财会人员,加强财会管理,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审计。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未经批准擅自办学或以办学为名进行违法活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责令退还所收费用,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未经批准擅自更改办学名称、类别、层次、专业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纠正,情节严重的吊销办学许可证;擅自设立分校或分支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

第三十四条本经批准刊登、播放、张贴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的,或者以虚假广告进行欺骗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混乱、教育质量低劣、造成恶劣影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整顿;情节严重拒不改正的,责令退还所收费用,予以撤销。

第三十六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滥发、出售学业证书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纠正,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至五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协同财政、物价部门按有关规定查处。

教育管理办法篇2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民办非学历教育(以下称非学历教育),是指除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财政性资金,开展学历教育以外的执教活动(含学前教育和家教)。

本办法所称非学历教育机构,是指除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开展非学历教育而依法成立的教育机构。

第三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非学历教育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非学历教育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非学历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

第五条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非学历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

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辖区内非学历教育的具体管理工作。

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非学历教育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非学历教育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第七条非学历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

第八条申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社会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所开办的专业应当与其业务职能相一致。

第九条申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个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身体健康;

(二)常期居住在本市;

(三)具有与所开办专业相应层次、相同学科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申办英语教育的,应具备普通高校本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大学外语六级以上资格);

(四)非国家公职人员。

第十条非学历教育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资金和独立帐户;

(二)有必要的办学场所、教学设备及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有具备任职资格的财会人员和相应的财务、会计、资产管理制度;

(四)聘任的教师符合专业设置要求,具有国家规定任教资格。

第十一条申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办报告;

(二)举办者个人的身份证、学历证书(属法人举办的应提交法人资格证明),聘任教学人员的退(离)休教师证书、教师资格证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证书等资格证明文件,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举办者还需出具心理学、教育学和普通话合格证书;

(三)教育机构章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和发展规划,教学、学籍和财务等管理制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拟使用教材;

(四)管理人员(含财会人员)名单及其资格证明;

(五)办学场所和资金的有关证明;

(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及非学历教育机构布局,按照非学历教育机构的设立条件、设置标准等,审查申办报告,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并发放《非学历教育办学许可证》。

非学历教育机构场所的范围、设施标准和教学要求等,由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学前教育机构和家教以及县、灯塔市行政区域内的非学历教育机构(不含外语、计算机类)由所在地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核准,报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他非学历教育机构由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第十四条非学历教育机构取得《办学许可证》后,应当到所在地民政部门依法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并刻制公章。

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名称应当确切表示其性质、类别、层次和所在行政区域。

第十五条非学历教育机构聘任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应当签订聘任合同。聘任本市各类院校和幼儿园(所)的在职人员,须征得其所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同意,被聘人员须辞去公职。

第十六条非学历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执行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使用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教材。外语教育必须采用中小学校课本以外、经国家教育科研机构鉴定的教材。

第十七条非学历教育机构的收费项目和标准由开展非学历教育的组织和个人自行提出,按管理权限,报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物价部门核准,领取《收费许可证》。

非学历教育机构应当按照物价部门核准和备案的收费项目及标准收费。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公示。

第十八条非学历教育机构招生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制作、设置、刊登、播放、张贴、散发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当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否则不得。

(二)招生应当主要面向所在地区,确需跨地区招生的,应当经原核准机关审核后,报所涉及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核准。不得直接到中小学校招生。

(三)外省和本省外市非学历教育机构到本市招生的,应当持辽宁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文件,报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办学许可证》和《收费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年检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非学历教育机构存续期间,可以依法使用、管理其资产,但不得转让或用于担保;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其资产。

非学历教育机构收取的费用应当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不得用于分配或校外投资。

第二十一条非学历教育机构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并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会计事务所对其财务会计状况进行审计后,连同审计报告一并报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非学历教育机构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和校外办学点,不得将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委托或者承包给其他组织和个人实施。

第二十三条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名称、校址、办学范围、法定代表人或举办者的变更,应当向原核准机关提出书面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四条非学历教育机构解散或停办必须妥善安置在校学生,并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下,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财产清算。自完成清算之日起15日内,要向准予登记的民政部门依法办理注销登记。

第二十五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对核准停办的非学历教育机构应当予以公告,并通知其交回《办学许可证》、收费许可证和单位印章。

第二十六条对成绩显著的非学历教育机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表彰。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从事非学历教育活动的,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非法招生办学的,依法予以取缔,没收全部违法所得。

(二)未经批准随意变更办学地址的,取消其办学资格,吊销《办学许可证》。

(三)擅自设立分支机构和校外办学点的,责令其限期撤销,并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办学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非学历教育机构违反价格管理规定的,由物价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非学历教育机构未经审查批准乱发招生广告,或者虽经审查批准但不按照批准内容招生的,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吊销《办学许可证》。

广告经营单位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违反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规定的,由民政部门予以处罚。

教育管理办法篇3

一、强调网校与面授教育管理对口原则

----《办法》制定了网校管理原则,即“按与面授教育管理对口的原则进行审批和管理”的原则。要求网校申办者“必须是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具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与所办网校相同类型教育活动资格的事业法人,或者是与该机构合作并由其提供质量保证的事业法人或者企业法人组织”。

----这是一个开放的管理模式:网校既可以是事业法人也可以是企业法人,但企业必须和学校合作,必须持有教育牌照。此外,还须参照对口的原则进行管理。例如:仅拿到职业证书教育牌照的网校,不得擅自开设高等教育学历、学位教育课程。再如,“境外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参与教育网校建设的,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有关规定并参照本办法执行”。

二、未硬性规定合资网校的控股权与利润分配

----《办法》没有明确校企合资办网校是否可以实行股份制,也未规定控股方必须是提供教学质量保证的学校一方。这无疑给网校下一步留出了实践、总结、发展的空间。

----另据教育部有关人员解释,虽然《办法》未对网校利润分配作进一步规定,但目前可以参照《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执行。该条例明文规定:“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教育机构的积累只能用于增加教育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不得用于分配,不得用于校外投资。”

----《办法》也未对学费收入在企业与校方间的财务处理作出限制性规定。这方面与《网上证券委托管理暂行办法》有很大不同,没有规定企业不能分成学费收入,让企业松了口气。但也有业内人士一直呼吁,在实行教育产业化的同时,一定要有配套措施维护教育机会相对均等的原则,避免因教育盈利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因为历来中国大学有一半生源来自农村。

三、教育网站可上市,但须征得教育部同意

----《办法》规定:“凡获得批准开办的教育网站以企业形式申请境内外上市的,应事先征得教育部同意。”但《办法》未涉及网校的上市,这意味着教育网站将具有更宽的融资渠道。

----《办法》似乎优先为教育网站开辟了上市之路。据向有关方面证实,这并非有意而为,只是因为现有法规不允许学校上市。但它可能会有利于培育大型教育服务提供商,发展可供多个网校共用的通用教育平台,使负责教学的学校方不必困扰于日常的信息基础设施维护和升级,专心办好教育。

----但有些教育网站提出,为什么非网站的教育企业上市不需要教育部审批?他们认为,教育网站的管理应该与网校加以区别,可以套用对教育企业的管理。

四、政府职能部门教育网站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办法》规定:“凡冠以政府职能部门名称的教育网站,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目前许多商家和学校对课件制作将实行多种投入形式的课件股份制管理。投入形式包括资金、教学资源、制作技术等。若课件租用过程中发生利润,按投入比例分成。据消息灵通人士反映,教育部也将大力投资课件制作。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教育部科技司张尧学司长。张司长明确表示,教育部的投资是政府投资行为,不会参与利润分成,目的在于引导。

五、教学活动须经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上卫星传输

教育管理办法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发展兴趣,培养特长;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

二、评价原则

(一)分层评价原则。小学及初中关注基础差异,增强学校发展信心;高中分层设定目标,有利于引导学校准确定位,着力解决高考质量突破与兜底同题,保证各批次正增长。

(二)增量评价原则。初中、高中阶段毕业考试成绩向前追溯三年,将终结评价与基础抽测成绩进行比较,目的是引导各学校立足校情,增强既比基础、更比变化和发展的信心,狠抓过程管理,实现质量跨越。

(三)多元评价原则。根据综合素质评定要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水平,而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规范、习惯培养促进学生和学校全面、健康发展。

(四)综合评价原则。评价成绩涵盖中考、高考、过程性督导及学生学业水平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等全方位评价,突出全面性原则,促进工作全面有效落实。

三、评价内容

(一)过程性监测。加强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检查、评估

落实情况以及教学常规、学习常规各个环节基本规范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1.监测范围。16所乡镇中心学校,五所普通高中及职业中专,23所初中,中心小学和完全小学,县直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村小及教学点和幼儿园(含民办)由中心校抽签确定。

2.监测内容。常规检查主要包括教师备课、作业批改、听评课记录和重点工作计划等。通过检查,督促各学校重视:(1)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2)教学教研和课改学改推进工作;(3)年轻教师培养工作;(4)学生海量阅读及背诵、背默、讲故事能力;(5)中小学校的体、音、美、劳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日常教学检查工作;(6)书法、文艺、演讲、社团活动和大课间活动开展工作;(6)培优、竞赛和拔尖工作。

3.监测方式。每学年上、下学期各一次,每学年结束前组织人员分组深入乡校采取随机抽签的办法进行。重点检查过程性原始材料、音像图片,访谈师生,问卷调查,抽测师生。

4.监测评定。16个乡镇a、B、C三类分别按6:6:4定档,初中、小学a、B、C三类各按1/3定档,并按照积分办法计入年度考评。每学年结束,县局印发考评通报并收入年报。

(二)终结性监测。高中由市教研室供题,由县教研室派巡视员监督各校按照要求严格组织考试;初中、小学原则上由县教研室命题考试由中心校统筹中小学教师协同组织。义务段学科计算时,分子均是各年级现有人数,分母统一使用该年级起始年级入学时的学籍注册数减去学籍异动生和复读生;实行公民办学校分开评价。

四、评价办法。

(一)对普通高中及职业中专评价

1.过程性监测(20分):

秋期、春期常规检查分别按100分统计,取两次平均分,折合为20分计入总评。

2.终结性评价(80分):

确保一、二本进线人数、进线率正增长。其中,内乡高中清北生不低于4人,全省理科前3000名和文科前1000名人数比率及双一流高校录取不低于今年;实验高中全省理科前20000名和文科前15000名人数比率及三高、四高和职专普高班一本及本科以上人数和比率不低于今年;职专在确保实用技能培养和学生就业率增长的基础上对口本科进线人数和比率不低于今年,学生技能竞赛和就业方面有特别成效的另酌情加分。

(二)对中心学校和完全学校评价

1.过程性监测(20分):

秋期、春期县局组织的常规检查,每次按100分计,取平均值折合为20分。

2.终结性监测(80分):

(1)初中教学成绩(30分):

①中招成绩(25分):乡镇一所或几所初中中招成绩的“五率和”积分100分,折合为25分,计入乡镇总体评价;

②过程监测成绩(5分):乡镇一所或几所初中抽测成绩,七年级、八年级各按100分积分,取两个年级的平均积分折合为5分,计入乡镇总体评价。

(2)小学教学成绩(50分):

①过程性监测(10分):一年两次抽测,秋期、春期各一次,乡镇几所学校的“率和”按100分积分,取一年两次的折合值再折合后计入总评;

②统评监测(40分):每学期结束,县教研室将统筹初中教师抽取一个年级进行统评统改,取两次的折合值再折合后计入总评。

评估采用“四率和”形式,即:

平均分积分=30×(本乡平均分÷全县各乡中平均分的最高值);

合格率积分=60×(本乡合格率÷全县各乡中合格率的最高值);

优秀率积分=10×(本乡优秀率÷全县各乡中优秀率的最高值);

过差率积分=(-20)×本乡过差率

城关镇没有初中,监测只考核小学;民办学校参与评价但不参与排序。

(三)对初中学校评价

1.过程性监测(20分):

秋期、春期常规检查分别按100分统计,取两次平均分,折合为20分计入总评。

2.终结性评价(80分):

①中招考试成绩(70分):中招成绩,包括体育加试、理化生加试成绩在内,按100分折合为70分计入总评。

②抽测成绩(10分):一学年抽测七、八年级各一次,取两次的折合值再折合后计入总评。

评估采用“五率和”形式,即:

巩固率积分=30×[(实考人数-复读人数-学籍异动人数)/起始年级学籍注册人数)];

合格率积分=40×(本校合格率/全县初中合格率最高值);

优秀率积分=20×(本校优秀率/全县初中优秀率最高值);

特优率积分=10×(本校特优率/全县初中特优率最高值);

过差率积分=(-20)×本校过差率;

(四)对县直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评价

参照基础教育学校监测办法,共100分。

学前教育确保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保教并重,养成兴趣习惯,保证每个幼儿活波快乐成长。特殊教育学校确保能让适龄特殊儿童通过入校或送教上门“全覆盖”就学,保证每个孩子掌握基本生存生活技能和养成健全人格,增强生存生活能力。

五、奖惩措施

校长是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以身作则,凝聚人心,齐抓共管,提高质量。县局按照分类、增量和捆绑评价,以2019年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为基础,看变化,看发展。

第一年履职不达标,县局将对其领导班子集体谈话;第二年仍无改进、不能达标,校长将在系统大会上检讨表态;第三年仍无进步且造成不良影响,校长将自觉无条件辞职,直至提请组织依程序予以免职。                                

教育管理办法篇5

一、指导思想

加强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通过改革教育经费管理方式,规范学校收支行为,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促进全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二、管理方式

在保持单位“会计主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统计职能和内部理财机制”不变的前提下,全区各学校财务收归区教体局统一管理,实行“校财局管校用”,由区教体局开设教育经费专户,按照“账户统设、工资统发、集中收付、统一核报、规范管理”的原则进行统一管理。

三、预算编制

区直学校各项收支统一纳入区教体局实行“以校为单位”、各乡镇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实行“以乡镇为单位”的部门预算管理。

四、管理办法

(一)调整管理体系

1、成立“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以下简称核算中心)。负责按财务制度规定审核原始凭证;办理学校资金结算;核算、监督、管理学校财务收支;按照会计制度规定保管会计档案资料;定期编制报送各类财务报表。具体业务在区教体局的领导下,接受区财政局、审计局的指导和监督。

2、取消单位会计岗位,区直学校、仙来学校、通济小学、石洲小学、北岗中学设置报帐员1名,其他乡镇(办)中学设置报帐员1名,所有小学及公办幼儿园设置助理报帐1名。报帐员负责编制单位年度综合预算;向区财政局领用、核销票据,进行收入报解;审核票据;向核算中心领取并妥善保管备用金;定期向核算中心报收支账;登记收支、往来款、固定资产等各类备查账;做好本单位工资发放、增减变动工作及报表报送工作。

(二)调整管理模式

1、账户统设。撤销全区中小学校原在银行开设的所有账户,在教育会计核算中心设立独立的教育专户,统一核算各单位财务收支。

2、工资统发。教职工工资仍然按原渠道由区财政统一发放。

3、集中收付。(1)经费收入管理:预算内正常教育事业费、义务教育改革的专项资金,由区财政局拨到教育核算中心账户统一管理。预算外收入(包括收费收入、捐赠收入、代办业务手续费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代收费(课本费、作业本费等)由学校直接缴入财政归集专户。(2)经费拨付管理:统发工资按现行渠道直达个人账户,其他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等由区财政局按年度预算及时间进度拨付到核算中心帐户,学校统一到核算中心报账。

4、统一核报。各单位所有财务收支均由核算中心统一办理,统一按照财务制度要求进行分户核算。单位报账员按照《教育会计核算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会计核算中心报账制度》等规定向核算中心领取核定的备用金,并按规定时间向核算中心报账,核算中心进行统一核算。

5、规范管理。(1)严格预算管理。各中小学、其他教育单位按照区财政局综合预算编制办法,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年度综合预算,经区教体局审核后,由区财政局批复,学校预算指标一经批复不得随意调整。(2)严格支出管理。各单位工资福利性支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发放。区教体局要加强对学校工资福利性支出的管理,并接受区财政局监督。基本建设(专项)项目,应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工程支出由项目单位按工程进度提出申请,经区教体局审核、区财政局复核后,由教育会计核算中心直接将款项拨付到项目单位指定的账户。凡属区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的采购支出,各学校要列出采购清单及金额,由区教体局审核后送区财政局,按政府采购程序办理。

五、工作要求

教育管理办法篇6

(2021年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税务师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规范税务师(注册税务师)等涉税专业服务人员继续教育,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25号)、《税务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社部发〔2015〕90号)和《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章程》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税务师继续教育应当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突出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和前瞻性。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提升能力、讲求实效,统筹资源、创新发展,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税务师享有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和接受继续教育的义务。税务师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执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应根据岗位的需要和职业发展的要求履行继续教育义务,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水平。继续教育应当贯穿于其整个职业生涯。

第四条税务师应在取得税务师职业资格的次年开始参加继续教育,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学时,以保证税务师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能力不断提升。

第五条取得税务师职业资格证的人员适用本办法。其他涉税专业服务人员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六条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税协)对税务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实行登记管理。对税务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向社会公示并提供查询服务。

第七条税务师继续教育实行中税协、地方注册税务师协会(以下简称地方税协)、税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三级管理。

第八条中税协负责制定税务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编制继续教育规划,审定并组织实施年度教学计划,指导、评价地方税协的教育培训工作,监督检查合作机构培训项目的实施。

第九条地方税协负责本地区税务师继续教育的组织、实施、检查、考核工作。

第十条事务所负责组织、督促本所税务师接受继续教育,并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经费保障。

第三章内容、学时与方式

第十一条继续教育内容包括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

公需科目包括税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掌握的相关法律法规、理论政策、职业道德、公文写作、信息技术等基本知识。专业科目包括从事涉税服务工作应当掌握的税收、财务会计、金融、管理、涉税服务业务规范等专业知识。

第十二条税务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应不少于90学时,45分钟为一个学时。

其中专业科目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二。

第十三条三级培训体系中,每年须参加中税协组织的继续教育,在事务所从业的税务师须完成不少于32学时,不在事务所从业的税务师须完成不少于10学时;须参加地方税协和事务所组织的培训学时数按各地方税协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税务师可以选择参加继续教育的形式。

(一)中税协、地方税协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班、研修班;

(二)中税协网校举办的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含直播);

(三)税务师事务所等单位组织的财税类内部培训;

(四)中税协、地方税协组织的专业论坛、专题讲座、学术会议、学术访问等;

(五)中税协或地方税协认可的其他方式。

第十五条下列情形视为税务师接受继续教育,按相应标准确认学时。

(一)担任中税协或地方税协举办或委托举办的培训班或研修班授课人、专业论坛或专题讲座演讲人。按照实际授课、演讲时间的4倍确认学时;

(二)参加中税协或地方税协组织的行业执业质量检查、专家论证。每天确认4个学时,每年最多可确认40个学时;

(三)参加税务师行业执业标准制定。项目组成员每个项目确认20个学时;

(四)承担中税协或地方税协认可的课题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每个项目确认20个学时;

(五)公开出版或发表涉税服务专业著作。每个项目确认40个学时;

(六)公开发表的涉税服务专业专业论文。每篇确认20个学时;

(七)参加财税相关专业的在职学历(学位)教育。当年可确认40个学时;

(八)经中税协或地方税协认可的其他方式。

第十六条税务师参加除第十四条(一)、(二)规定以外的继续教育培训,应当在中税协信息服务平台自主申报学时,有关证明材料一并提交,由所在地的地方税协抽检审核。

第十七条地方税协如有其它具体要求,按地方税协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考核

第十八条未按照本办法完成继续教育的税务师,继续教育成绩查询结果为不合格。可以在中税协网校补学完成。

年满65周岁及以上者,根据身体情况和从业情况自主选择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长。

第十九条税务师未按要求完成继续教育学时,考核不合格,由地方税协责成其在下一年度补足上一年度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

税务师拒不接受继续教育,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由地方税协向社会公告,并抄送省级税务机关,记入涉税服务从业人员个人信用档案,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2021年4月1日起施行。2019年印发的《注册税务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2019年修订)》同时废止。

教育管理办法篇7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经审批立项的雅安市教育科研微型课题(以下简称“微型课题”)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雅安市教育科研微型课题研究,以国家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统领研究工作全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坚持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益,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雅安市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服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

第四条微型课题是指产生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学生、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应用性研究、发展性研究、调查研究为主的教研课题。它具有研究问题的范围小,过程简便,周期短,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可由教师个体采用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进行实践研究。

第二章组织及职责

第五条雅安市教育科研微型课题,实行市、县(区)、校分级负责、三级共管的办法。市一级的管理职责由雅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承担;县(区)级的管理职责由县(区)教研室(教师进修校或培训中心)承担;学校的管理职责由学校教科室(教务处或教导处)承担。

第六条雅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负责全市微型课题研究的统筹、规划及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统筹规划、制订并组织实施雅安市微型课题研究实施计划(方案);

2.制订雅安市微型课题选题指南、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规定;

3.组织微型课题的申报工作;

4.组织力量对申报的微型课题进行立项评审;

5.组织、实施微型课题管理者、研究者的培训;

6.就微型课题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共通性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培训活动,提高研究者的素质,提升微型课题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7.联络、组织科研骨干力量,指导微型课题的开展;

8.组织或指导微型课题的结题鉴定活动;

9.组织全市微型课题的宣传、评奖工作;编辑出版微型课题研究成果集,推广优秀成果。

第七条县(区)教研室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地微型课题的管理工作,其管理职责为:

1.组织力量对本地申报的微型课题进行初步审议,并推荐、上报;

2.定期检查课题的进展情况,指导课题研究,督促研究者所在学校为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3.就本地微型课题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共通性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培训活动,提高研究者的素质,提升微型课题的质量;

教育管理办法篇8

为加强教育助学基金管理,促进教育助学基金健康发展,确保教育助学基金的合理使用,特制定本办法。

一、创立目的

为鼓励**自治区**县达那普乡学生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帮助解决当地贫困大学生就学问题,并为其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特创立达那普乡教育助学基金。

二、创立背景

**自治区**县达那普乡是**银监局“十一五”、“十二五”定点扶贫乡,属于**自治区级贫困乡镇。

达那普乡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塘河流域的上游,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该乡是典型的半农半牧乡镇,全乡一半以上人口处在贫困线上,到2009年才通公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群众文化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平均每年考上大专院校的学生不到2人。

三、基金发起

教育助学基金由**银监局和福建银监局共同发起设立。福建银监局筹集了初始启动资金40000元,分别由徐金玲、吕泽民、游林,李艳,何杰,潘青松,夏俊蓉等7位同志捐助。

**银监局和福建银监局常年组织有意愿的捐赠人向基金注入助学资金。助学资金实行自愿捐助、公平发放和审慎管理的原则。

四、受益对象

达那普乡每年新入学大学生及在校大学生。

申请教育助学基金的大学生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及复印件;

(三)户口簿及复印件;

(四)大专院校录取通知书及复印件;

(五)联系方式。

五、资金使用

(一)对每年考上大学的新生奖励2000元;

(二)每学期对在校大学生实行生活补助1000元;

(三)对特困大学生单独实行补贴。特困的标准由达那普乡政府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并报**银监局核定。

六、监督管理

福建银监局委托**银监局对教育助学基金进行日常管理。

**银监局负责教育助学基金的保管和支付,对教育助学基金的申请内容和相关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调查核实,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进行跟踪了解。**银监局定期向福建银监局书面反馈基金的支付使用情况和受赠大学生的近况。

七、违约责任

教育管理办法篇9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一)教育实习的目的

1.通过教育实习让学生受到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认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担负的任务,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从而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热爱教育工作,奠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努力使自己尽早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2.通过教育实习,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教育科学,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教育规律,初步了解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规律,为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新型教师进行初步训练。

3.通过教育实习,全面检查我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办学思想、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习任务

实习任务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及教育调查。教育实习时间为一学期,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上学期进行。

1.教学工作实习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所教学科教研组的教学计划,在实习学校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备课、编写教案、试讲、上课、指导实验、批改和讲评作业、课后辅导、考查与评定成绩、听课、评课、写教学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实践。通过教学实习,使学生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增强感性认识,掌握各个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培养独立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

2.班主任工作实习

在实习学校班主任指导下,根据学校的要求和实习班级的情况,完成班主任工作实习计划、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处理班级日常工作、开展课外活动等各项活动。通过班主任工作实习,初步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基本内容和特点,学习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培养对学生的感情,运用教育科学方法指导班主任实习工作,培养独立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能力。

3.教育调查

调查了解实习学校的历史和现状、教育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学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和教育教学经验;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积累、思想发展、思维能力等。通过调查研究,加深对中、小学、幼儿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了解,加深对教育方针的理解,掌握调查报告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培养从事调查研究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工作实习

1.内容:听课、备课、编写教案、预讲、上课、指导实验、课后辅导、作业批改与讲评、考试与成绩评定、组织课外学习活动、进行教学专题总结等。

2.具体要求:

(2)实习生上课前,必须认真观摩或听课不少于40节课,可以听指导教师的课、其他科任教师的课或实习生相互听课,每个实习生必须交至少40堂课的听课记录,填写《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习学生听课记录表》,实习结束后交系(部)检查,作为评定实习生实习成绩的依据之一。

(3)实习生上课前,应在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主持下进行试讲,凡试讲不合格,经过努力仍不能达到讲课要求者,不能上课。

(4)讲课时要贯彻讲、练结合的原则,克服满堂灌的现象,要注意语言及板书的规范化,要用普通话教学。条件容许,多使用多媒体教学。

(5)实习生讲课的类型力求多样,以增加锻炼的机会,对指导实验、课后辅导、作业批改和讲评、考试与成绩评定、组织课外学习活动等也应积极参加。

(6)实习期间,实习生应主动征求任课老师及听课者的意见,重点关注教师在教学目标确定、教材处理、过程设计、方法选择、手段运用、学法指导等方面的评价,以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7)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应至少保证有1次说课,对某节课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向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进行口头说明,并形成书面的说课稿,并附有参评教师评语及签字,实习结束后上交系(部)检查。

(二)班主任工作实习

1.内容:在实习学校班主任指导下,学习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特点,包括了解班级情况,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展班级日常工作,进行家访,作个别学生的转化工作,组织主题班会,开展多样化有实效的班级活动等;学习班主任工作基本方法,学习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

2.具体要求:

(1)听取实习学校班主任工作介绍,查阅学生学籍卡,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健康情况。

(2)根据实习学校班主任工作计划,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及本班实际,拟定班主任工作实习计划,送实习学校班主任批准后执行。

(3)实习生必须在实习学校班主任指导下开展共青团、少先队和班会活动。学生的校外活动应在实习学校的统一组织下进行,实习生不得擅自带领学生外出活动。班级活动限在当地进行,不得到实习点以外举行。

三、实习计划

教育实习计划是组织和检查教师教育类专业毕业实习的主要文件和依据。各系(部)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认真编写实习计划,报送教务处审查、备案。实习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二)实习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实习的基本要求

(四)实习地点和具体日程安排

(五)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外聘指导教师名单及所对应指导实习生名单(参与学校统一安排实习生注明学生联系方式),每位校内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实习生数原则不能超过20人。

(六)实习考核的内容和考核办法

(七)本办法所规定其他相关信息

四、实习的组织管理

全校各类实习生在主管实习工作校级领导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教务处统筹全校教育实习工作,各系(部)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协调配合教务处工作。

(一)教务处工作职责

1.制定教育实习总体工作计划和指导性文件

2.制定年度教育实习经费预算,根据学校相关要求,确定教育实习经费的具体分配。

3.审查各系(部)教育实习工作计划、实习总结及相关上报材料。

4.组织各系(部)开展实习生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工作。

5.联系各系(部)确定赴教育实习基地实习学生名单,确定实习学校,安排实习工作日程。

6.按照教学计划,检查实习工作,研究和处理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7.研究和总结教育实习工作,提出改革措施。

8.协调系(部)及学校相关部门为教育实习工作提供必需保障。

9.负责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工作。

(二)各系(部)工作职责

各系(部)成立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系(部)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成员包括系(部)领导、教研室主任、校内实习指导教师、教学秘书、辅导员等。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1.根据学校教育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及教务处相关要求,制定本系(部)实习计划,并报送教务处审核。

2.传达学校及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对教育实习工作的具体要求。

3.负责上报参与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学生名单,落实分散实习学生实习学校。

4.负责选派实习点带队教师,负责为实习生分配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并对实习指导教师做好监督检查。

5.组织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做好实习生和实习指导教师思想动员和教育实习的各项准备工作。

6.深入实习学校检查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搜集实习学校对实习工作的反馈意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实习工作顺利进行。

7.负责组织评定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分析实习生的实习质量。

8.写出全系(部)实习工作总结。

(三)实习学校工作指导小组

实习学校工作指导小组成员建议由实习学校的校领导、教导主任、实习学科的教研组长、实习班级原任课教师、原班主任代表、实习点带队教师等组成。职责是:

1.制定实习学校的实习工作计划。安排实习工作日程,确定实习班级,并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2.为实习生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根据学校条件为实习生安排食宿和办公地点。

3.向实习生介绍学校工作情况、工作纪律、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经验、实习学校学生学习思想情况,并组织有关报告会及观摩活动。

五、实习点带队教师工作职责

各系(部)按照教务处要求选派实习点带队教师,选派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任课教师担任。实习点带队教师一经确定,不能随意调整。因特殊原因需调整的,需及时报教务处备案。具体工作职责是:

(一)加强同实习学校各方面的联系,反映实习生的合理意见和要求,协调和处理好与实习学校各方面的关系。

(二)从所带队实习生中选出正副组长各一人,协助带队教师管好实习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和纪律。

(三)对实习生进行政治思想、师德、组织纪律教育,督促实习生严格遵守“实习生守则”。配合实习学校管理好实习生,全面关心实习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

(四)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对在实习中违反规定或犯有其他错误的学生,应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对情节严重、影响极坏者,应及时与学校和系(部)联系,给予该生相应的处理;

(五)严格学生请假,管理好学生实习期间实习纪律。

六、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

指导教育实习是我校教师的基本职责,所有教师应积极主动承担指导任务。部分系(部)因特殊原因需外聘实习指导教师的,应选择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各系(部)应根据教务处要求,上报实习指导教师名单及所指导学生名单。工作职责是:

(一)做好实习生的思想工作,教育督促实习生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社会公德。

(二)指导实习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1.与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联系,确定实习内容,分配实习任务。

2.指导实习生钻研教材,编写教案,安排并听取试讲,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3.及时审查并批准实习生的教案。

4.听取实习生讲课、主持评议。

5.指导实习生批改作业及课后辅导。

6.听取实习学校任课教师对实习生的教学意见,及时帮助实习生分析研究问题,改进教学。

(三)指导实习班主任工作

1.与原班主任确定实习班主任工作内容,分配实习班主任工作任务。

2.指导实习生制订实习班主任工作计划,运用教育科学原理分析班集体和对典型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工作方法。

3.指导实习生拟订班集体和团队活动计划、开展活动。

(四)指导实习生做好实习总结。

1.帮助实习生做好实习总结。

2.根据实习生的工作表现,与实习基地指导教师或班主任共同初评实习生实习成绩,填写实习鉴定表。

(五)对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的其他要求:指导在芒市城内及周边学校实习的教师,应深入学生所在学校进行指导,实习期间到校指导次数每生不少于2次,其中听课节数每生不少于1节,并做好工作记录,填写《德宏师专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记录表》和《德宏师专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听课记录表》;指导外县市或外地州实习生的教师,指导教师应通过电话、短信、或网络每周至少一次与实习生联系了解学生实习期间学习、生活、安全等各方面情况,每月至少一次与实习生所在学校指导教师及校领导沟通了解了解学生实习状况,杜绝出现学生实习脱序的现象,并填写《德宏师专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记录表》。

七、实习生守则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严肃、认真、专心致志投入教育实习。

(二)刻苦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工作认真负责,克服困难,始终如一,全面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三)为人师表,讲究礼貌,仪表端庄,衣着大方;言行举止,作风修养,应成为学生的表率,不准在实习期间酗酒,不准谈情说爱。

(四)实习小组成员间要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互学互助。

(五)尊重实习学校教职工,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对实习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应向校内实习指导教师或实习点带队教师反映。

(六)不准私自外出游玩及参加其它与实习活动无关的活动。要特别注意学生人身安全,也要注意本人人身安全。

(八)凡缺勤时间超过20天者,毕业实习成绩评为不合格。请假未经同意,实习生不得擅自离开实习学校。凡未经校、系主管负责人的批准擅自超假者,视其情况降低实习成绩等次或取消实习资格。

(九)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必须参与教育实习,无教育实习成绩,不授予相应教育实习学分。

(十)发扬艰苦朴素、勤俭办学的优良作风,爱护公物,节约水电和实习用品。凡借用的仪器、资料及其他用具均应妥善保管,按时归还,如有损坏和遗失,必须照价赔偿。

八、实习总结与考核

(一)实习生要写出个人的全面实习总结。包括实习阶段所做工作、主要收获、自身优缺点及今后努力方向等。

(二)实习成绩的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必须严格按照评定标准,根据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及完成实习任务的质量,全面综合地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予以考核和评定,学生实习成绩“优”的比例每个专业班级控制在30%以内。

(三)实习成绩评定程序:由实习学校指导老师、领导在实习结束时根据实习生的实习期间的表现及完成任务的质量写出评语及评分建议;校内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生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水平及其他材料写出评语及评分建议;系(部)实习领导小组根据实习学校、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的评分建议进行综合评议,给出实习生的最终实习成绩。实习生实习成绩经系实习指导小组核定后记入实习生实习成绩学期档案。

(四)未参加教育实习、未经学校教务处同意擅自改变实习学校或实习成绩不及格者必须补修(重新)实习,补(重)实习仍不及格者不能取得实习学分。

(五)系(部)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在实习工作结束后,应写出本系(部)实习工作总结,内容涵盖实习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并交教务处教学实践科一份存档。

九、实习生实习材料的收集归档

(一)实习生应提交的实习材料

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按学校规定时间将实习材料交校内实习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再由系(部)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汇总评阅,给出终评成绩。具体提交材料有以下几项:

1.内容填写规范完整的实习鉴定表一式二份,由系(部)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给出终评成绩后,交教务处教学实践科审查。

2.不少于40节课的听课记录表和一份较详细的听课课堂实录,并有所听教师的签字。

3.不少于20节课的授课教案祥案,教案须有实习指导教师的签章,并选择某一节课书写教好的实习教案填写在《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实习教案》表中,作为系(部)材料保存。

4.一份针对教学实习期间的教学反思表,能针对一学期的教学实习过程作全面反思,总结教学实习中好的方法和存在的不足。

5.撰写至少一份说课稿,并附有相关参评教师的评语及签章。

6.内容详细完整的班主任工作记录,需有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签章。

7.其他与教育实习相关的材料。

(二)实习材料的归档

各系(部)在实习结束后,应组织专人收集整理归档实习工作相关材料,具体如下:

1.系(部)实习工作计划

2.实习鉴定表

3.学生听课记录表、课堂实录、实习教案、教学反思表、说课稿、班主任工作记录和教育调查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根据学生情况完成,不作硬性要求)

4.系(部)实习工作总结

5.实习相关图片录像资料

德宏师专毕业生教育实习成绩评定标准(暂行)

优秀:能很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达到专业实习的全部要求,实习总结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某些问题加以分析,实习记录表填写完整规范。实习态度端正,实习期间无违纪行为。实习期间全勤,实习成果突出。

良好:能较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达到专业实习的全部要求,实习总结能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实习记录较完整。实习态度端正,实习期间无违纪行为。实习期间缺勤不超过3天,实习成果较突出。

中等:达到专业实习的主要要求,实习总结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实习态度端正,实习中无重大违纪行为。缺勤不超过15天。实习记录较完整,实习成果较好。

及格:实习态度基本端正,完成了实习的主要任务,达到专业实习的基本要求,能够完成实习总结,内容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系统。实习中无重大违纪行为。有实习记录。缺勤不超过20天,实习成果一般。

不及格: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毕业实习总成绩评为不及格。

1.无故不参加实习者;

2.实习态度不端正,未达到专业实习的基本要求;

3.实习总结马虎潦草或内容有明显错误;

4.缺勤超过20天以上者;

教育管理办法篇10

第一条 为使我省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招生计划管理工作规范化,促进我省学历教育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有关招生计划管理文件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成人高等教育、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和成人中等专业教育共七类。

第三条 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成人高等教育和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招生计划为指令性计划:普通中等专业教育、成人中等专业教育招生计划为指导性计划。

第四条 省教育厅统筹管理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招生计划编制、下达、监督执行等工作,各招生学校和各级招生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第二章 计划编制

第五条 根据教育部对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招生计划管理要求,由省教育厅制定年度计划编制办法和编制流程。各招生学校按照计划编制办法和流程的规范要求,按时完成招生计划及招生来源计划编制工作。

第六条 招生计划及招生来源计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原则。各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要根据我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生源质量为主,陕西生源为主”,加强对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结合自身办学条件、近年来我省生源情况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好招生专业结构调整,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依法自主、科学、合理地编制招生计划及招生来源计划。

第七条 各研究生招生单位在国家下达研究生招生计划规模内,按照省上规定的编制程序及工作时限要求,及时、确准编制分专业招生计划,并上报省教育厅审核汇总后报教育部。研究生招生单位的招生资格及招生专业必须经学位管理部门批准,

第八条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编制要根据国家确定的年度招生计划规模,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编制分学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各招生单位必须统一使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来源计划的编制、上报、审核、汇总、分送、调整、执行及相关管理均在网上进行。

第九条 普通高等教育分省招生计划的编制,要坚持“以本省为主,实行省际对等”的原则。省教育厅统筹普通高等教育分省招生计划编制工作。根据全省经济、社会、人口、考生及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年度留省招生计划比例,审核各招生学校出省计划,统筹平衡省际间计划分布。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鼓励部委属及外省院校增加在陕招生计划。

第十条 普通高等学校确定普通高等教育专业招生计划,省教育厅专业就业情况预测,引导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各高校要认真负责做好分专业招生计划编制工作,按规定和时限要求完成分专业生源计划编制工作,送省教育厅审核汇总后,报教育部。教育部审核备案后,由省教育厅、省发改委下达各普通高等学校。凡未批准设立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未经审批的本专科专业,一律不予安排招生计划。

第十一条 为保证国家部分重点建设项目和艰苦地区、行业的人才需求,部分普通高等学校经省教育厅审核并报教育部备案后,可面向地质、矿业、石油、军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人单位招收适量的定向就业生,并据此编制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安排定向就业招生计划的高等学校要与具有人事调配权的定向就业单位签订用人需求协议书,并面向生源地全省招生。

第十二条 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对人才选拔培养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经省教育厅和总政治部同意后,可依据国防生招生计划编制相应的来源计划。

第十三条 普通高等学校在网上编制的来源计划,要与学校年度招生章程同时提交省教育厅审核。安排定向就业招生计划的高等学校须提交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定向就业招生用人需求协议书正本扫描件。

第十四条 独立学院过渡期内,其招生来源计划的编制工作应接受其申办普通高等学校的指导和监督。

第十五条 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计划的编制。省教育厅按照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限额,根据当年高职毕业生的数量及专业分布情况,确定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高等学校安排招生的专升本专业应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专升本招生计划包含在各高等学校年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招生计划之内。重点建设的“985工程”、“211工程”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不得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

第十六条 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编制。根据教育部确定的年度招生计划规模,省教育厅在严格考核其办学资格、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分学校招生计划规模,并统筹管理来源计划编制工作。各成人高等学校负责向省教育厅提出本校招生计划和分省分专业计划建议数以及办学形式建议,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来源计划,送省教育厅审核汇总后上报教育部。

第十七条 成人高等学校要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其在终身学习中的作用,逐步压缩其举办普通高职教育规模和点数。从2008年起,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取消成人脱产班办学形式,只安排函授及业余形式的招生计划。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成人脱产班的规模根据行业需求从严控制。

第十八条 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招生计划的编制。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限额,确定分学校招生计划。招生学校根据省上确定的分学校招生计划,合理编制分专业招生计划,并报省教育厅审核。未经审批同意招收五年一贯制的学校和专业不得安排招生计划。

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进入高职教育阶段学生的规模纳入学校当年高职招生计划。

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主要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各类中等专业学校不得单独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

第十九条指导性计划的编制。各招生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提出年度计划规模,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并经主管部门同意后上报省教育厅。

第三章 计划下达

第二十条 在国家下达我省年度指令性招生计划后,省教育厅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结合各普通高等学校实际办学状况,及时科学合理安排分学校招生计划,确定各学校年度招生计划规模。

第二十一条 下达指令性计划要坚持:

1 严格考核基本办学条件。根据各普通高等学校年度统计和办学条件监测结果,审定年度招生计划规模。对办学条件趋紧的学校,要适度调控其增量。对因办学条件不达标被教育部亮“黄”、“红”牌的学校,按照有关规定核减其年度招生计划,直至停止招生。

2 统筹兼顾。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已有各类计划规模,统筹安排年度各类招生计划增量,平衡各院校需求。

3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结果,在招生计划上给予奖励或处罚。

4 招生计划与高校就业情况相挂钩。对社会急需且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以及就业状况整体较好的普通高等学校,在计划安排上优先支持。

5 促进高校依法办学、规范招生。把各普通高等学校依法办学、规范招生以及计划完成情况作为安排其年度招生计划重要依据之一。对不按有关规定违规办学,违规招生,且引发不稳定问题的学校,核减其年度招生计划。对严重完不成计划或未经有关部门同意大量超计划招生的,调减其年度招生计划。

第二十二条 指导性计划要在严格考核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由省教育厅提出年度指导性计划总量,并根据学校需求予以安排。

第四章 计划执行和管理

第二十三条 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成人高等教育和成人中等专业教育招生计划的执行单位为各招生学校和省招生办公室。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和普通中等专业教育招生计划的执行单位为各招生学校和各设区市招生办公室。

第二十四条 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必须认真执行经有关省级、市级招办向社会公布的来源计划。未经省教育厅同意,不得擅自扩大招生规模,不准无计划招生或超计划招生。

第二十五条 省教育厅监督普通高等学校的来源计划执行情况;省招生办公室协助省教育厅监督高等学校的计划执行情况。各招生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组织监督本单位计划执行情况。要通力合作,采取措施,努力完成招生计划。

第二十六条 在集中录取期间,普通高等学校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来源计划调整要根据其生源状况,出具正式书面文件,并征得省教育厅和计划调入及调出省级招办的同意。省招办根据录取工作安排、学校生源情况会同省教育厅对计划调整提出意见,在省教育厅确认后,按照计划管理系统显示确认的计划调整结果执行。省教育厅根据学校招生规模和相关生源地省级招办意见,审核高等学校计划调整申请,监督高等学校来源计划执行。

第五章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