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十篇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十篇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2:21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对比分析;学科性质;紧密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念的引导、教育。而德育教育侧重一种道德规范的教育,思想政治的核心是思想观念与政治观念,而德育教育的核心是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又包括社会道德、社区道德、学校道德、家庭道德等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明确二者的区别,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分开来,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工作。为了简要地说明这二者的区别,我们以下将就几点来进行讨论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学科性质对比

德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德育教育并没有收录在高校开设的课程之中,德育教育也不在专业目录之内。德育原理曾经被分类于教育学,独立设科。但是,后来重新改革,德育原理被包含于教育学科之内。不管德育是否自成一科,德育基本可以归类于教育学,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德育的学科性质应该是教育学范畴。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和专业来开设的,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改革,它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越来越成熟和完善。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是被明确归为法学学科门类中的一个学科专业。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是属于法学的范畴。这是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的本质区别。从学科性质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教育学和法学的本质区别。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核心概念对比

一方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是我们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围绕这三个核心概念来展开的。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是使他们对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有科学的认识。人生观的培养是使他们对自我价值、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有正确的认识,使他们能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去影响和有意识地改变世界。而价值观的培养则是使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大小、自己的价值取向有正确的认识。科学的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努力维护社会价值体系。

另一方面,德育的核心概念是道德。德育教育的工作围绕道德教育展开。道德是人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或环境的一种处事原则和方法论,道德是正确认识这些关系的结晶。一个人只有具备道德意识,才能够对自己进行约束,根据道德准则去理解自身和周围关系,成为一个具备道德修养的人。二者核心概念的区别是一种最根本的区别。这个核心概念的不同,导致二者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有所区别。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教育目标也是不相同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主要内容对比

一方面,德育教育的内容基本固定,它受到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不大。德育的主要内容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道德理想、公民道德规范、人道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爱情婚姻家庭道德教育等等。德育教育内容跟人自身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德育主要强调对人自身的影响。比如说,道德理想教育是要让人能够通过理想追求,完善自身,不断地鞭策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动性较大,它除了固定的部分,比如历史政治等,还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随着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政策方针变动而变动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到国家经济政治的影响比较大。这是因为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而且社会经济,文化程度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动,因此,在不同时期,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会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某一具体时期来看待,而不能够简单地总结出来。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逻辑关系对比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高于德育教育。从以上对核心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没有建立对自身以及自身所连接的各种关系的正确认识,就无法谈其对社会各种关系的认识。也就是说,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比方说,世界观没有建立在自身对世界发展规律的认知、了解的基础上是无法形成的。人生观没有建立于对人生意志的正确选择和认识也是无法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高于德育教育。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比德育教育来的重要,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要凌驾于德育教育才能更好地进行。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教育层面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层面相对来说比德育教育高,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关系到一些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等,而德育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德育教育常常跟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比如一些学习态度、处事原则等等。因此,德育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德育教育的教育效果更明显,比如辅导员开个德育教育讲座,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可以马上做出实践,只要他们对一些日常生活习惯进行改变就可以做到。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一种无形的,它扎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才能够体现出来。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比德育教育更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更强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教育内容的关联性更强。比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另外,没有对社会主义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等。而德育教育的教育内容就没有这么系统化的理念,德育教育针对“德”和“育”来展开,“德”是一个独立的教育范畴,而“育”也可以是另一个独立的教育范畴。德与育并行展开,不需要明确的先后顺序,相反地,德与育往往要同时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五、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教育途径的类同

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是以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为基础,从知、情、意、行等几个人类的行为出发,将教育内容贯彻到自身修养的问题中去,并体现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原理。因此,他们二者又有很多的类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教育形式类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教育形式都包括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两大部分,理论是教育的基本途径,而实践是检验理论成果的准则。其次,组织教育的形式类同。通过日常工作开展教育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学校中,通过教师、辅导员、系主任、班主任等角色利用各种机会,比如讲座、会议、班级建设等等形式去展开教育是实现的主要形式。最后,舆论引导作用类同。通过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和德育教育是最常见的形式。现代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上的作用是类似的,媒体的教育效果也是差不多的。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虽然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他们的也有类同之处。

总而言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进行对比分析时,可以得出结论,即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的学科性质不同,核心概念也不同,还有其他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二者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与德育教育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的联系是紧密的。二者都是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而言,是提高一个人素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韦冬雪.对“道德教育”、“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之辨析[J].探索,2007(1):120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篇2

关键词:政治教育教材对比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0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着明显阶级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何丰富和拓展,其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是根深蒂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教育本身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在新的历史时期,政治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对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主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两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的对比中,即可发现政治教育的不断优化。

1两本教材总体框架的对比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共有十三章,包括绪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继承与借鉴、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地位与作用、环境、对象、目标与内容、机制、原则和方法、评估、队伍建设、领导等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同样十三章,包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发展论、本质论、目的论、价值论、主导论、结构论、主体论、环境论、过程论、方法论、载体论、管理论等内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吸收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基础上,从“原理”上升为“学”并成为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从整体架构来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比《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更加科学系统,新增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本质论、价值论、主导论、主体论、载体论、管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继承与借鉴”、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由章变为了节;第十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变为了节下面的一部分,第十二章“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变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下的部分内容;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第十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没有出现。从篇章体例的变化来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学理性更强,逻辑体系更加周全,而且体现了整个学科的发展态势。

2两本教材中关于政治教育内容的概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没有明确说明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在第九章的第二节中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同时,明确说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政治观上的具体展现,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由此可见,教材中这一部分主要体现政治教育的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和内容安排则更加明确具体。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第二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其在第一部分即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含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等内容体系。同时,明确阐明了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3两本教材中政治教育内容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关于政治教育内容的对比,可以探寻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在政治教育内容建构上的优化,着重体现出以下倾向。

第一,政治教育的内容由零散到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政治教育的内容仅罗列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并分别对三者的概念及具体内容进行了梳理。尽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都是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但并不意味着政治教育仅有这些基本内容。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列出了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等四个方面构成的内容体系。一方面,将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系之中,不光明确了政治教育的概念,还梳理了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和主导,决定思想、道德、心理教育的性质;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了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除要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教育之外,还针对现实问题,要求强化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要加强公民教育等内容,使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系统。

第二,政治教育的内容由单向度向双向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仅从社会需要的向度提出了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无疑是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求,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但相对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关照。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除从社会需要的层面提出政治教育的内容之外,还从个体价值的维度提出了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比如提出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公民教育,旨在促进公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政治社会化,从而增强国家认同感,树立法律权责意识,更好地履行公民的义务,行使公民的权利,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政治教育的内容由封闭到开放。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中的核心部分,必然包括很丰富的内容,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处于动态开放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对固定封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则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一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即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内容的实施;二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即一方面把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有机组合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同时还要完善、拓宽每一子系统的内容体系。如在政治教育这一子系统中,尚需根据社会进步和时展的需要,加强公民教育等内容;三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从政治教育内容来看,必须充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针对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着“人权高于”的幌子而干涉和侵犯别国的行径,要让人们认清新干涉主义的实质,则必须在政治教育中充实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的内容。总之,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断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确保政治教育的内容处于开放发展的过程中。

此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尤其强调要始终坚持政治教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不能淡化政治,而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因为,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阶级性所决定的。

4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优化中看政治教育的优化

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两本教材的对比中,不难发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基础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体现出整体发展和创新的态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优化。

第一,由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演进看政治教育的优化。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实践内涵的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传统观念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改造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工具价值,忽视了这一工具价值是主体和客体在交往实践中产生,必然导致作为客体的“人”的主体性丧失以及对主客体互动的漠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涵的发展,要高度重视交往实践以及人的主体性,回归“人”的价值关怀;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阶级内涵的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传统观念往往把阶级性片面理解为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强制性、暴力的国家机器划等号。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在上层建筑中与政治的上层建筑不同,其阶级性是对主导意识形态的维护和建设。故此,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阶级内涵首要的是高扬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性和领导权;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教育内涵的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误读为压服或宣传,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本质,导致对个体素质塑造和行为转化的漠视。应当以教育的理念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其指向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践行。

第二,由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一是通过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指明:全球化逐渐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演变为意识形态和文化话语权的争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发挥维护文化安全的文化建设和管理功能,还要发挥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中的主导性,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个体进行导向;二是通过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意识和物本意识共存。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改变传统单一教育模式为公开、公平的竞争和民主参与模式,充分尊重个体主体性和社会角色的多样化需求,又要培养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坚持价值导向一元性和个体价值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第三,由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涵看政治教育的优化。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看政治教育的优化。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相区别的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开放、发展和多样化的观念。开放的观念体现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相融合,从而破除了学校、课堂、书本和地域局限。发展的观念体现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并与社会进程协调,从而破除僵化、滞后的模式。多样化的观念体现在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上实现主导性与多样化结合,破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性和模式化;二是通过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选择贴近现实生活和实际的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现代化看政治教育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单一的学校主体向社会推进,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格局,同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社会制度建设体系,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四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整合教育途径,改单一、单向、经验式的方法为信息化、立体式、双向互动的教育方法,构建立体网状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114-02

收稿日期:2012-01-13

作者简介:汤晓东(1962.10-),男,山东兖州人,政工师,从事企业党建、工会工作研究。

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由来

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章程中提出了“宣传工作”这一概念,这表明无产阶级政党一登上历史舞台就十分重视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在1902年前后列宁提出了“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这两个概念。1934年,斯大林在联共十七大总结报告中提出了“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这两个概念。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此后一直沿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

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由来中我们可以窥见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我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指社会、阶级或者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以及一定群体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由于历史原因,建国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制度,单一的国有经济形式,致使国有企业和政权的联系十分密切,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吻合,因此这段时期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必然性没有受到挑战。改革开放特别是国企改制转型后,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大家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及其存在性开始产生质疑。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企业管理人员,针对员工在思想上的各种矛盾、疑惑,通过宣传科学、正确的道理,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员工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工作和生活,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疏导工作。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搞好国有企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那么做好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增强国有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国有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健康运作和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势、意义及其作用

(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势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进入新世纪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社会阅历、思想基础、文化水平、思维方式乃至于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转型改制也在轰轰烈烈的进行,国有企业被完全推向市场,自负盈亏,以便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现代型企业。国有企业的一系列改革活动不仅对国内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社会和职工的思想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想的冲击,以及企业内部发生的变化,员工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面对改革开放、国企转型改制以及员工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形势,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引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建设思潮的方法和途径,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该如何做,考验着我们每一个政工工作者。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对新时期政治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深入回答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全过程;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不难看出,新要求给国有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挑战。不断完善和加强国有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重要意义。

1.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2.国有企业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不仅对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确保实现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而且还培育了企业精神,拓展了企业文化,塑造了企业形象。

3.“创新”是国有企业建设的核心。加强国有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能让企业职工在创新文化的引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和务实的作风、合作的精神,不断增强企业活力。

(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国有企业“内抓治理建队伍,外树形象拓发展”,这正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积极作用的用武之地。

首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生命线,同国有企业整个经营治理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国有企业治理之中。这就要求从国有企业生死存亡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自身经营治理范畴之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和作用。

其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就国有企业改革而言,由于体制转变涉及诸多深层次问题和责、权、利关系的调整,如何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使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除了相关配套的制度和政策因素外,最根本的就是要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激励和引导作用。

再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即吸纳先进技术能力,提高工艺能力,合理科学组织能力,持续发明专有技术能力,以及适应市场、拓展市场、提高企业知名度的能力。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因此,只有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才能为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真正把国有企业搞活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最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又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塑造者和培育者。企业精神是在企业员工正确价值观培育出来的群体意识,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驱动、激励和导向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文化的塑造者。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推动。通过宣传教育,提高认识,化解矛盾,增强认同感,促进企业文化发展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既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能,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重要体现。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1955年,同志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活动的有关方面所要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它为思想政治活动指明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动力,为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提供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个体系,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所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多元的,是一个近期的目标,也是与党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具体目标相适应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明确利益,增强责任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化解企业内部矛盾,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要想真正搞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不断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不仅仅追求“价值最大”。它不仅包含了追求企业预期利润最大化,也包含了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承担着社会责任。国有企业的目标是靠人来实现的,提高人的素质成为达到这一目标的内在需要,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就是调动企业内部人的积极性,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企业文化力,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管理在运行中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企业管理是通过确立制度和规范,把人、财、物的管理有机融合在这中间,以管好人为本,依靠人去做好对财和物的管理。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渗透于企业的管理之中,可以避免思想政治工作脱离企业实际工作而形成所谓的“两张皮”的现象。

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必然性

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意义及作用等方面来说,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意义及作用等方面都有一致性。

在目的上,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活动的有关方面所要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则是通过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员工的思想状况能够跟得上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步伐,增强国有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创造力。

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核心,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生观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等。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则是通过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塑造员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国有企业创造稳定和谐的环境,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1955年,同志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该论断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在目的上还是本质上都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延伸。因此,我们认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崔建伟.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再认识[n].青岛财经日报,

2006-11-08.

[2]万福义.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3][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

为[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谢倩.思想政治政治工作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6]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7.

[7]张云连.当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及其出路[J].中外

企业家,2011,(18).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篇4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设立,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被提了出来。陈秉公教授就把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系统化的第一个具体课题。按照他的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阐释“大概可以归结为四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心理综合教育实践”。为此,他呼吁要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要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笔者深以为然,并提出以下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本质内容。一个国家、一个群体必须对生活在这个政治共同体中的成员从普通大众到政府官员进行政治教育,以形成关于政治权利、公共权力、政治活动多方面的共同政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政治理想、政治行为规范、政治秩序等。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是说人不可能脱离政治体系而独立存在。而要使个人成为优秀的政治动物,要使政治共同体形成优良的政治生态,则必须使自然人经过政治社会化而成为“政治人”,而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方面就是对政治共同体的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人们科学的政治意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和谐是其关键领域,而政治是否和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树立又是基础。因此,“政治教育”的弱化乃至消解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不利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存在泛化和转化的倾向。2006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思想理论教育热点问题》、《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和《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四本书组成的一套丛书,非常醒目地推出了“思想理论教育”这一核心概念。《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开宗明义讲到:“思想理论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也明确指出:“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由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和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两部分构成。在我国,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而在《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中,作者认为:“思想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三个同时并用的概念。这三个概念由于分别在字面和意象上突出了道德、政治和理论,因而具有不同的特色。而且如果从狭义上来看,可以说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层次。其中,‘思想道德教育’层次较低,同时范围最广,可以面向社会所有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更高一些,并不是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得懂政治,都对政治感兴趣。‘思想理论教育’层次最高,它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因而主要面向学养较高的人群。从道德到政治,再到理论,体现着一种上升的阶梯。因而,由低到高的排序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这个论述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这个论述来看,“思想理论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简称了,而是在教育内容、教育对象上相互区别的两种教育。其次,就政治教育而言,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政治体系之外。尤其是在政治民主化的现代生活中,政治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再次,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真属于不同层次而呈现为一种上升阶梯吗?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政治教育”性质的泛化和转化现象是应该纠正的。正如在2006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学术会议上达成的共识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姓“马”,既不能将其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也不能搞“借船出海”,“耕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马克思主义学科如此,它下属的二级学科理应如此。借用这个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应该彰显“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彰显政治教育本性的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怎么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改善?当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政治教育”,也不是变相地泛化和转化“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从宏观角度,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政治生活已经基本走出专制政治的历史阶段,正大踏步迈向民主政治的新天地。在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自身政治生活的主人,也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人。从中国的政治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已经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只有当每个人的政治热情即主人翁精神、创造活力被充分激活出来才可能实现。

其二,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际上这也是对全民族各个阶层一切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即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所有社会成员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其三,要科学规范政治教育的墓本内容。这个基本内容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应是政治实践、政治生活层面,包括国家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具体的政治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层面即政治理论、基本的政治原则的教育,也就是“政治观”教育。它应包括对人的政治人本性的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假设的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的认识、政治生活的基本制度的把握、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的把握等。这两个层面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层面的教育是第二层面教育的具体体现,第二层面的教育是第一层面教育的理论基础。离开第一层面的教育,第二层面的教育就失去了价值;离开了第二层面的教育,第一层面就可能背离真理,从而难奏实效。就目前我们面临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具体任务而言,我们特别需要的是加强第二层面的教育。而要实现第二层面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科学研究则是基础。

三、“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它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两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学术理论支撑和人力资源支撑。相应的,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为此本文认为,对政治教育进行“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篇5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概论”课专题化教学

[作者简介]唐萍(1969-),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江苏盐城22405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盐城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重点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概论’课专题化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YCtCJY005)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32-02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盐城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2年开展了关于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提出我校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校转型发展的目标追求是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标志、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体现时代性特点、区域特色的发展新模式,完成有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战略转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也应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正是在此背景下,从2012年秋学期开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首先进行专题化教学改革尝试。

一、教育理念上,坚持育人为先

应用型人才是指厚基础、重实践、高能力、强应用的人才类型。这样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也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概论”课的专题教学,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应该明确不只是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育人,是以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情操为己任的。“概论”课的专题讲授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历史进程,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帮助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二、专题设计上,精心设计内容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我校对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作了很大的调整。“概论”课在确保总课时96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减少了理论学时,增加了实践学时。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后,“概论”课教学面临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若讲授面面俱到,则容易导致讲解没深度、枯燥。进行专题化教学改革能够克服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有利于强化问题意识,将重点难点及学生关注的焦点作为专题教学内容,讲清、讲透、讲出新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概论”课教学要精心设计教学专题。在专题教学设计时,既要看到“概论”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厚的理论性和较强的政治性的特点,又要坚持“学理论要精、管用”的原则,突出教学重点;既要与统编教材在基本体例和基本观点上保持一致,又能紧密结合党的创新理论、社会发展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综合以上考虑,我们设计了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等18个专题。

三、专题讲授上,重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培养应用型人才,课堂教学仍是最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能力、提升素质最主要的学习环节。提高课堂质量和效果是“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在精心设计好“概论”课专题后,考虑到课程管理的有序性、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我们并不是每一专题由不同老师主讲,还是实行由一个教师负责所有专题的讲授任务。为了保证专题讲授的质量,我们首先进行集体备课。根据各个任课教师的研究专长进行合理分工,每个教师承担一到两个专题的主备课任务,再经过集体备课会议充分讨论最终确定好每一专题的教学重点难点,讲解的思路,可以运用的典型案例,可以采取的教学活动,主备课教师的讲稿和课件资源共享,各任课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文理科学生专业实际作调整。这样既发挥了各个老师的研究专长和优势,又能兼顾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实际,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保证了专题讲授的质量,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在“概论”课专题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概论”课要注重专题教学与社会和学生实际相结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研究式、实践式教学,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激发和鼓励。同时,提高“概论”课专题教学的效果,还要适应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功能齐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播放幻灯片、视频、音像资料等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在课外花大力气搜集鲜活典型、富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素材,以使学生在教学中形成共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四、专题教学模式构建上,突出实践育人

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完整,忽视应用能力的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就是应用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关键要素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2012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进一步强调:“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概论”课专题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实践教学和专题讲授的关系,改变把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错误认识,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强化实践育人,结合每个专题内容有机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内实践、课外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三种类型。通过组织课堂演讲、小组讨论、观看视频等课堂实践活动,课后举办知识竞赛、时势辩论赛,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小组,组织科学发展观十宣讲团等实践活动,校外的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的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使“概论”课的实践教学长效发展,必须要从建立领导机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交流评价和激励机制、实践基地等方面着力推进“概论”课实践教学,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第一,建立统一有效的领导机构。根据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相关规定,由“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协调校行政负责实施,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成立领导亲自挂帅、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院系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作用,定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计划、重点,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经费按生均不低于20元的标准足额发放到位,为“概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持续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经费保障。第二,建立“概论”课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概论”课实践教学占有一定的学分(2学分),要专门制定“概论”课实践教学大纲、编制实践教学授课计划,保证实践教学有序进行。把“概论”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管理系统,给予应有的工作量补贴。第三,要建立“概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要定期召开实践教学总结检查和评估会议,通过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对实践教学进行经验总结。对“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优秀成果应给予适当奖励,将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质量、成果逐一量化,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并相应加大比重。第四,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地方特色,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归属感,比如“新四军纪念馆”等。同时,也要建立完善校内的实践基地,如校史展览厅、本校模范人物等。要定期安排学生深入基地进行实践,利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要常态化。

五、考核评价方式上,重在培养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概论”课专题化教学中,要改革作业形式,多一些联系实际的综合性的项目训练,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改革“概论”课原来主要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评定的方法,加强实践能力评价,将平时考核、社会实践考核和期末考试结合起来,不仅要通过考试评价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客观评价反映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平时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课堂学习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的掌握程度、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平时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专题演讲等,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0%。社会实践考核,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参加社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由任课教师统一批改,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与调研交流、理性思辨、创新写作等综合素质。社会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尽量减少客观题的比重,将重点放在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书面表达的能力上,占总成绩的60%。

六、队伍建设上,提高教师政治业务水平

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导者,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实施“概论”专题化教学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教。要加强师德修养。教师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做到教书育人、淡泊名利、恪尽职守。要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具有高度的归纳、概括、整理、抽象能力,具有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每个专题讲活、讲深、讲透,才能把教材体系活化为教学体系,才能突出专题教学应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学术性,给学生以启迪和教育。这就要对所有现任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脱产进修,组织教师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门培训,鼓励教师进行社会考察、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以培训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拓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参考文献]

[1]赵建红.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篇6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问题反思;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军的治军法宝。2008年年初,经中央军委批准,总政治部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试行)》重要文件,以推动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军校作为我军人才培养的基地,其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于系统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这一主要途径,与部队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尽管我国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下军事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亟待解决与改善。近些年来,在教育心理学领域逐渐兴起与发展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为我们探索改善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了理论的借鉴,也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何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当今世界被称为是对传统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一场革命,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发展。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积极吸收与应用这种新的教育理论。然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切实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实质上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为各个学科所运用,又被视为一种新的认识方法和研究范式。建构主义的主要主张是: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结构式的存在,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首先必须用结构式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同时,主体在反映客观事物时,要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反映结果,通过结构式的思维法,对其整理、组合,将其建构成一种体系式或复合式的经验体系。马修斯把建构主义大致分为三类,即教育学建构主义、哲学建构主义和社会学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属于教育学建构主义的理论部分。最早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过分地强调主体或客体的作用都是片面的。维果斯基认为,人的心理是通过活动或在人的社会交往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人的学习需通过社会交往才得以真正完成。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要点集中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上。其中,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中心目标是激励和支持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建构对自己有用的概念。在这样的目标基础上,教学过程成为了一种在教师的促进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解过程。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则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影响下的主要教学模式

目前,在建构主义教学观影响下,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抛锚式教学模式、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为学习者创造出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的需要。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个“锚(anchor)”来设计,所谓“锚”指的是支撑课程与教学实施的支撑物,它通常是一系列问题情境。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内容包括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探索、进而解决问题的丰富信息资源。

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由教师将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工具交给学习者,并向学习者进行演示,然后再指导学习者通过运用工具实现自己理解和解决问题过程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演示探索过程中,由于问题的解决方式是未知的,教师的探索不一定每次都会成功。这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自信有很大的帮助,他们明白即使是老师也会犯错误,就不那么惧怕失败,树立起敢于反复尝试,不断探索的信念。

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引导学习者将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情境进行不同角度的知识建构。建构主义的“弹性认知理论”将学习划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传统教学并不区分高级学习和初级学习,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则正好能够弥补传统教学这方面的缺陷,重在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为学习者理解和建构知识搭建一个概念框架,然后引导学习者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的教学过程。这种概念框架按照该学习者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所谓“最近发展区”,即将学习者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在外界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范围。教师依此搭建概念框架,能引导学习者在具体的真实情境中,最大限度地理解所学内容。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学习与把握当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其根本的目的,即通过比较与反思,使我国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改善,使之真正成为军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但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要正视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一)对当前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反思

近年来,我国军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相对照,仍存在一些差距。

1、教员施教以单向灌输为主的现象比较普遍

目前对军校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学员通常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或其它集中场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大都是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仅仅要求学员到场接受教育,但很少实现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互动。这样,学员极易出现消极应付、疲倦和反感的情况。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单向灌输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首先,机制不完善。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规模课程教育教学,其特点是定课、定时、定人、定考核方式。这样,教员就不敢灵活施教。其次,教员施教素质参差不齐。教员施教素质主要是指灵活性、创造性及自主性。不少教员存在着“三怕”,即怕不“照本宣科”会影响学员考试成绩、怕灵活施教容易出现政治问题、怕自主创新得不到上级领导机关的认同。这“三怕”情绪实际上是教员施教素质不高的典型表现。

2、学员应考式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现有的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单向灌输的被动教育模式,应对考试成为了学员接受教育的主要动力,这样就会造成学员在教育中将主要精力用于记忆式学习,而非用于理解与内化。不理解的内容是很难实现同化的,更难实现对教育内容的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或经验结构。最终的教育效果只能是:拿起教材明白,考试完毕就忘。

3、教与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比较普遍

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教育中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受教育者应实现“三个必须”的要求:第一,必须应用所学理论改造自己的思想;第二,必须能应用所学理论理解实践中的问题;第三,必须努力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实现思想上的与时俱进,行为上的推陈出新。然而,由于军校环境与部队实际存在着很大差异,施教者与受教者都缺乏部队实践的体验或经验,故施教者很难透析部队实践中的各种矛盾,只能实施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

(二)改善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三点设想

1、改善教学方式,变单向灌输为“多导”启发

《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试行)》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根据不同内容和实际条件灵活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j。这为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大力改善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供了明确的思路。改善与改革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改善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首先必须扬弃、变革一些陈旧的教学方式,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观点是要求施教者在施教过程中,应做到“三导”,即教导受教者认知知识的科学方法;指导受教者总结理解知识的认知过程;引导受教者将有用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内在的经验结构。据此,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应重点在如下几方面下功夫:

首先,在“问题式”教学上下功夫。问题主要包括:受教者对军队与社会现实观察后产生的认知问题;对教学内容的疑惑、困扰及一时不能认同的问题等。问题式教学对施教者的基本要求是:必须深入了解受教者的知识基础,以及对所涉及知识的理解程度、困惑的问题等;必须准确地判断受教者反映出的各种信息的真伪度;必须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问题式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能激发受教者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动机;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其次,在“互动式”教学上下功夫。互动式的主要表现方式有:问答式交流,即施教者与受教者可以互相发问与回答问题;论辩式交流,即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就某个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辩论;洽谈式交流,即定期召开教与学双方人员座谈会。互动式教学的价值主要在于:能增进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情感亲密度;能及时诊断治疗教学中的问题,提升能动教学的水平。

再次,在“体验式”教学上下功夫。军校学员大都是出了地方校门又进了军校门,他们并没深入接触社会。所谓“体验式”教学,即施教者努力创造受教者进入社会的机会,使学员能真实感受社会,进而使受教者自觉在大脑中实现由抽象理论结构向实际经验结构的转化。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施教者有效地组织;重点在于能否采取多种形式让受教者进入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动。传统的参观、访问等方式固然仍有作用,但必须创新更多的形式,如参与社会问题的大讨论、观摩决策机构的活动程序、开展各种专题的社会调查等。

第四,在“情境式”教学上下功夫。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员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教育内容与真实情境融合起来,有利于受教者加快理解概念、原理的进程。譬如,在“八荣八耻”道德规范教育中,如果将阐释概念与典型人物的行为风范融为一体地呈现给受教者,受教者便能迅速实现从体验到理解、从同化到内化的认知目的。不过,按照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情境式”教学关键在于“锚”的设计。据此,施教者对情境的设计要求是:其情境必须是最能体现施教内容本质的;其情境必须是最真实的即原汁原味的;其情境必须是最具感染力的等。

2、改善考试方法,变单一闭卷式为综合考核式

目前,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由考试方式的缺陷而造成的。因此,必须大力改善考试方式,变单一闭卷式为综合考核式。所谓综合考核式,是指对教学实施全面地考察评估而得出较客观的成绩结果。本文仅依据建构主义教学观,尝试就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考核方式,提出几种预案。

一是板块式考核。所谓板块式,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标划分为结构性要素,每个要素为一块,分别对其实施考核,然后将分别考核的结果加以综合,形成整体成绩。例如,任何一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都可划分为认知要素、能力要素和行为要素。上述三个要素板块要求不同,考核的方式也应不同。认知要素,以灵活多样的卷面题目进行考核;能力要素,可进行案例考核;行为要素,可由自述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对“三要素”的考核成绩,可以分别进行量化考核,但最后反馈给受教者的成绩应以优、良、一般三个等级表示。板块式考核的优点是能比较全面、客观、正确地测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其缺点是操作技术比较复杂,给施教者及主管部门压力较大。

二是答辩式考核。所谓答辩式,即先让受教者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目的、目标等为依据,撰写学习体会,然后对受教者的学习体会进行公开答辩,其成绩由学习体会文稿与答辩表现复合形成。答辩式考核的关键在于评定的指标。个人撰写的学习体会,其评价的指标可参考板块式的“三个要素”,而答辩表现可由自陈状况、回答问题状况、行为举止状况三个一级指标组成。答辩式考核的优点是能促进受教者自主地建构认知过程或经验结构,其缺点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实施。

三是抽签式考核。所谓抽签式,即将本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知识点,遵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生成若干题目卡片,受教者抽到某个题目后便围绕论题要求进行当场陈述。抽签式考核方式既可采取论文式、也可采取即时回答式。其评价指标依据教学目的、目标确立。抽签式考核的主要优点是能促进学员在学习中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化掌握教育内容,其缺点是评价很难标准化。

3、改善教学途径,变单调式教育为立体式教育

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应多途径并举、多形式并用,实施立体式教育,这样才有可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实现教育的目的。

一是加强“促学式”思想政治教育。即以促进学员加深理解、内化课堂教育教学内容,尽快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及知识向能力转化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促学式”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课外社会调查及成果交流活动;学员队干部与学员经常性对话交流活动;学员解决思想问题经验交流活动等。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篇7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释义

   “范式”(paradigm)一词,来自希腊文,原意是“共同显示”,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在拉丁语中它有“典型范例”的意思。1962年,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范式理论。尽管库恩在使用“范式”一词时,前后常常有差异,但他仍然表达了一个基本思想:范式主要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手段、方法、标准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就此而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疑有其自身所关注的“元”问题与“核心”问题,有其自身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也有其学科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价值、目标、技术与方法论等,这些要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特有的基本范式。基于对库恩范式理论的理解,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界定为:由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质、规律、体系等方面共同约定或者全部承诺构成的整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共同的目标和规范、共有的信念。具体地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联合状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有支配地位的看法,包括对“为什么说”、“说什么”、“如何说”等根本问题的比较一致的看法。一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都以其独特的形态存在,具有相对稳定性。从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涵涉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即具有理论与实践两种品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并不仅仅只是形而上层面的思想观念、理论和规律,还蕴含形而下的应用操作层面,具有实践指向性的内涵和特征,所以能够成为联结、沟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与话语实践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范式变化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彰显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因为理念是主观观念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本质性反映,包括对事物发展状况、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等核心问题的理性认识。形而上理念层面的主要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价值观念和标准所形成的信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功能、作用、目标以及发展理念和价值诉求等宏观的问题。理念受观念的制约,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从形而下的操作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涉实践层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话语传播、话语形式、话语交往、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权分配等微观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两个层面中,理念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易发生变化。一旦理念发生变化,那么,整个范式便发生一次“格式塔转换”。范式是理论的灵魂,理论是实践的指针。只要实践在变,理论就得变,只要理论在不断创新,范式就得不断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实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观点、理论体系和总体方法等方面的整体性变革,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重构。需要指出的是,范式的转变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者是一系列范畴的转变问题,而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转变,是整个思维模式的变革,它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不同的范式之间拥有不同的前提假设、概念体系、理论方法和社会背景。因此,范式的转换是哲学观点、理论体系和总体方法的整体性的革命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主要内容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常常困绕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是:他们发现用自己的职业话语与受教育者对话变得越来越困难,尽管他们还在不断言语,但无人聆听,没有对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失效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失效消解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既有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不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时,就必须进行概念、方法和理论的重新整合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困境催生其范式的转换,重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诉求必须通过创新实现范式转换,以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范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

   (一)话语理念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观念起统领作用的核心观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理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事物本质的厘定问题,也就是确定、指认、廓清其本体的问题;而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传统的超越和对现实的反思,是以其对“本体”的寻求来实现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厘定是建立在对本体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原追问的基础上。从本体来看,人是语言的存在物,“惟语言才使人能够成为那样一个作为人而存在的生命体”1,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逻辑起点和归宿都是人。显而易见,无论是话语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本体都是“人”。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原来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本原的直接体现。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本原的话语指向终端,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由其社会职能决定。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直接相关。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创新的原点。理念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创新必须反映和符合时代特征及社会背景,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为支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应确立以实证方式关注个人的现实生活需求与理想的方式关怀人生终极意义相统一的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彰显“平等”“和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人文情怀。要把话语创新置于真实的人和社会生活背景下,以引领受教育者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话语创新的终极目标,设置符合受教育者接受规律和心理、情感、利益需要的话语体系,在融合“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基础上,拓宽主体间的对话语境,从而向受教育者说出可理解和信赖、能听懂和信服的语言,实现主体间自由交流的可通约性,最终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视界融合”。

   (二)话语内容的创新话语内容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核心。从逻辑本源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一致性。从学科设置的宗旨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指向而展开,体现出其意识形态性。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还有非意识形态的属性,尤其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过去的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权力话语纠缠中超越出来,其非意识形态的一面凸显出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必须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要围绕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要求来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把政治性内容的教育纳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轨道上来,使政治性话语与生活性话语相融合,把整体性、全局性的宏观话语内容与个别的、具体的微观话语内容结合起来,以扩大和融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共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在于“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为此,要结合当今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问题,善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网络、生活等领域的话语资源中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话语,在坚持主旋律的基础上,拓宽话语内容的外延,使每一个新生的领域都能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推进其现代性转换的同时,要不断拓展其内涵,延长其概念的解释链条,在此基础上创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创新还要注重吸纳非本体的话语资源,以世界眼光和科学态度,充分借鉴和吸纳其他学科直接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概念,将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的普适性范畴和话语具体化、学科化,使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耦合和对接,以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篇8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24

党的十报告中用24个字、12个词凝练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从不同角度、分三个层面分别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价值观,以及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一经提出,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前,全社会正在学习研究和深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大学校园当中,对于高校大学生这个最为活跃的群体而言,他们承载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水平、工作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程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等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让这些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

1问题的提出

在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和爱国、敬业、减信、友善等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由于这些概念本身通俗易懂,在中学及大学德育课程中对这些价值观都有所涉及,因此大学生理解这些价值观比较容易。但对于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等价值观,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客观方面的原因。单从字面意义上来说,自由、平等、公平等这些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何为平等”、“何为自由”、“何为公平”这些问题都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相比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层面价值观,让大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社会层面价值观就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受当前社会风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主观层面也存在看问题比较功利化的特点。当代大学生把更多地精力和时间集中在如何实现个人理想方面,如考研、找工作、创业等等涉及到切身利益等方面。而在关心社会进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淡薄、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关心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因此,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中贯彻落实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切实让社会层面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行为指南,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2具体举措

2.1以高校思政课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在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依然要重点依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高校政治理论课,重点通过法律基础知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相关章节的教学,延伸教材当中的内容,让学生掌握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等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并进一步了解这些价值观的历史沿革过程以及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尤其需要让学生掌握的是这些价值观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等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影响。在教学方法方面,为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法学、政治学基本理论,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解,要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要善于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与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要用大量有说服力的正面材料来深化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等概念的内涵,增强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总之,对大学生开展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目的不仅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大量法学、政治学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们具有平等的理念,崇尚公平、正义,相信法治的力量,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自由、平等、公平、法治这些价值观是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把这些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以便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除了通过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理论讲授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广大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适时开设“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专题讲座,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为学生详细讲解有关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高校也可以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利用校园当中的宣传媒体侧重宣传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观,也可以通过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知识竞赛和辩论赛、主题班会等校园活动,让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2.2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光有关于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这些理论知识的储备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要学会利用好这些知识,学会如何在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现代社会公民。进而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社会和改造社会。因此,在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和一系列课外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鼓励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继而帮助大学生充分践行和巩固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充分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在高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活动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学生参与校园管理和校周文化建设,逐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激励学生做校同的主人。如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愿和需求,注重保障学生各项权利,在大学生学习、宿舍管理、食堂管理等工作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达权,注意倾听学生的诉求。在大学生为校园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权。在奖学金等一系列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评比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处境,努力做到公平、公正。

其次,大学生在校园内获得初步体验之后,还应到社会上去进一步深刻体会和践行社会层面社会主义价值观。当前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但要让大学生感受和实践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上我们要精心设计,区别于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公民如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可以组织学生走访人大代表,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家如何保障公民的各项政治权利,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各级部门,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法治社会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可以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庭审等等。总之,为了巩固大学生对社会层面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进一步认识,必须把学校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深刻体会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这些价值观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会如何参与政治,如何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利,如何做一个法治社会的公民,培育学生积极的公民态度,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2.3以现代社交媒体为平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论坛、微博和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已经融人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成为广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如何利用网络方面,目前网络仅仅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娱乐以及交友的主要工具。在利用网络关心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我们还需要为大学生搭建更多地宣传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和新阵地。

首先,我们要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快捷、方便、传播方式灵活等特点,加强对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不断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式,让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观念深入人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

其次,我们要利用现代社交媒体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搭建大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鼓励大学生勇于通过现代社交媒体表达自身的合理诉求,积极为学校、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作用,加深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不仅仅是学习、娱乐的工具,它更为我们现代社会公民关心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个平台,为不同利益群体解决利益纠纷提供了一个场所。

第三,引导大学生规范使用现代社交媒体。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有限,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而当前社交媒体传播大量虚假信息,尤其一些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困惑。因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大学生谨慎使用现代社交媒体,不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及时识破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要辩证看待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学会理性地分析问题,做到在法治范围内正确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篇9

一、使用中的感悟

1.注重发挥章引言的“先行组织者”和章小结的“概括提升”作用,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引言是全章起始的序曲,是全章内容的引导性材料。好的引言,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基本思想教学、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发挥章引言的作用,新教材注重从本章内容的引入、内容的概述、方法的引导等角度组织相关内容。在具体处理中,不追求“实际问题――政治问题”的单一模式,而是结合具体内容以自然的方式引入。

2.重视“综合与实践”,培养创新意识。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内容的呈现上努力体现政治思维规律,倡导探究式学习,给学生一条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在知识内容的发展脉络、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学习过程等方面,考虑在一些关键处设置“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促使学生领悟政治的本质,提高政治思维能力,积累政治活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

3.新教材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引导。从教材内容可以看出,编写者特别注意了挖掘政治核心知识蕴含的思维教育价值,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引导,以问题引导学习,使学生经历政治概念的概括过程、政治原理的抽象过程,从中体会政治的研究方法,领悟政治研究的“基本套路”。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政治的有一定深度的整体认识,从而体现政治教学的育人价值。

4.注意背景、重视过程、加强应用,使学生易于获得政治的基本思想。概念和原理的引入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或政治理论发展的背景,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是自然的;以问题引导学习,使学生经历政治概念的概括过程、政治原理的抽象过程,从中体会政治的研究方法;通过解决具有真实背景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政治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政治的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使用的建议

1.应把整个学段看作一个整体。其整体性体现在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上,同时也体现在同一部分内容中知识的前后逻辑关系上。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如何处理和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分内容的相互联系,是教学的核心。

2.掌握概念的逻辑意义,理解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把握概念的多元联系,善于挖掘知识所蕴含的科学方法、理性精神等价值观资源。

理解教学内容,弄清“是什么”;理解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概念体系中认识核心概念;理解教学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篇10

关键词:国家软实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26-03

一、国家软实力概述及提出的背景

1.国家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20世纪末,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近些年他接连发表一系列的文章和著作,对软实力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1999年发表的“theChallengeofSoftpower”一文中,软实力是指一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式达到期望的结果的能力。在2006年发表的《软实力的再思考》中提出“一国的软实力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在2007年“国家软实力构建与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上,与会代表认为,“软实力包括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以及对于国际事务的参与程度。软实力对内表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发展模式、民族文化、外交方针等方面被国际社会认可的程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阮宗泽副院长认为:“软实力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可以看出,国家软实力主要有三个构成要素: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的文化,对其他国家能产生认同的政治价值观,对其他国家能产生合法性的外交政策。

2.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中国提出的背景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球化浪潮正在席卷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对立与冲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上的战略优势,加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渗透,使我国文化领域多元文化相互交融渗透,中国的主流思想文化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了文化的竞争,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理论的典型表现就是“文化帝国主义”,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扩张。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战略地位的深刻把握。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软实力构建中的价值定位

1.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所谓价值,就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尺度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主体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应、相接近的关系。”目前,学术界比较赞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项久雨教授的观点:“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的实践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中,采用一定的文化方式,通过文化武装人的头脑,提高人对不同层次、不同风格文化的分辨力、鉴赏力和创造力,通过文化进一步挖掘人的知识及技能的潜力,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道德自律性,从而提高人的总体素质,达到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自由的发展,即马克思所说的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或本质的回归。”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软实力建构中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核心价值、凝聚力价值、整合价值等。

2.国家软实力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

国家软实力主要来源于一国的政治、文化、外交对他国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其中政治价值观是一国软实力的核心。“国家政治软实力主要包括国家政权的性质,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观,政府的执政能力,国家战略,国家领导人的素质与意志,国民凝聚力,国家的国际形象和政治影响力等”,“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社会主义政治观教育的重要方式。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对外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体现了国家软实力构建中的核心引导价值。通过政治价值观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决定了国家软实力的性质和方向,同时也是形成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前提和核心。

3.国家软实力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价值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为硬实力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或社会集团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在这里的“思想品德”,“道德规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谈到文化建设时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价值主要是坚持和维护社会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维护统治阶级的思想,为文化的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条件,包括坚持为人民服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4.国家软实力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价值

国家软实力的构建是在内外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互动对国家软实力实际上起到了放大或缩小的作用。全球化浪潮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强烈冲击;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意识形态渗透企图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社会深度转型期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多元化。国内外因素的交错影响,给国家软实力构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谓文化整合,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组织通过某种方式和手段,在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基础上确立共同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使一定群体成员在保持各自立场、看法的前提下,树立群体成员对组织的基本思想与价值认同,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有序性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价值就在于其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积极批判、吸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抵制和克服消极、不良因素的蔓延和影响,努力创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先进文化,同时在国家交往中增强对他国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安东尼奥・葛兰西在谈到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时谈到:一个政党要靠争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成为一个“历史集团”,从而使社会成为统一体。在中国,党和国家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一切工作生命线的战略高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政治认同和民族凝聚力,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路径探析

提高我国软实力既要着眼于国际影响,又要更多的着眼于国内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建设,整合国内外各种软实力资源,增强意识形态解释力和文化软实力在人们心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进而提升我国软实力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在国家软实力构建中要充分发挥其核心价值,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失利,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交流将毫无意义。”新时期,国内外因素交错复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引导人们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达到凝聚社会、激发动力、指导行为的目的,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政治素质,促进和带动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政治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促使个人形成现代化所需要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二是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三是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不仅内化为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且外化为自觉地拥护社会主义的行动和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各项事业的科学指南,是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得以充分发挥的理论前提。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并以此对社会各种理论思潮进行理性批判分析,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进而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

中国的文化现实根源于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价值,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凝聚力,必须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蕴,加强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教育。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这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加强民族精神及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内化为人们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是我们最终战胜国内外各种危机和挑战的信心和力量的重要源泉。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主要做好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吸收和批判改造,通过向社会传播古代传统的精神文化,担负起维护、丰富、发展中国先进思想文化的任务,同时也担负起批判、抵制有害文化,借鉴、吸收有益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职责。“一个民族一旦有了先进文化的自觉性,就能形成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即使它在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处在不利的位置,即使它在现代化进程中起步比较晚,也能奋起直追,后来居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把握其精髓,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并被世界普遍认可。同时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事业,在全社会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激发起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自觉性。

3.加强主流文化的宣传教育,引领各种文化思潮的发展趋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合力

全球化浪潮带来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等政治、文化、外交方面的碰撞和融合,同时信息化社会催生了思想、文化、外交等传播方式的快速化、信息形式的碎片化和传播内容的海量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效应,必须努力探索优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功能的有效途径,将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观念有效地灌输给社会成员,内化为他们的政治认同与自觉追求,并始终引领各种文化思潮有序发展和和谐共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软实力的整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主流文化的宣传教育,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健康有序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灌输到全体社会成员之中,引领社会成员对大众文化的接受和普及。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有效地增强中国抵御各种危机的能力,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力,推动中国完成祖国统一、推进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任务。一个具有远大共同理想和强大时代精神的民族,其发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通过对主流文化的宣传教育,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本身得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担负起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引领社会文化思潮的重任,进而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整合力。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乃风,孔琳.“国家软实力构建与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报道[J].国际公关,2007(2):14-17.

[3]阮宗泽.软实力与硬实力[n].人民日报,2004-2-13(7).

[4]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韩源,县祥.国家文化安全战略论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5):17-20.

[7]孟亮.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软实力[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郑忠梅.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1].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2007(11):93-95.

[12][美]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