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相关知识十篇生物相关知识十篇

生物相关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3:20

生物相关知识篇1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生物;遗传;教学方法

前言:对于学生而言,高中学习的扎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升入大学的好坏,高中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说至关重要。对于高中教师而言,同样责任重大[1]。教学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教与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只有教学相长,才能达到理想效果。针对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模块二――《遗传与进化》的特点,笔者总结了一些教与学的方法,希望能对广大的师生起到帮助作用。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只有全面了解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特点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学生才能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学好。

1、相比于旧版教材,重视遗传发展史的掌握。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开始,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遗传学的重大发现,这就要求学生需要串联起来掌握遗传学界的发现以及相关的知识。

2、新课标人教版教材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假说演绎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孟德尔在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即假说演绎法。新版教材用很大的篇幅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孟德尔运用这种方法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遗传定律的知识,更重要是要掌握假说演绎这种科学方法,要求学生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3、大量的进行情景再现,要求学生会灵活应用理论。在讲到伴性遗传时,用著名物理学家道尔顿买袜子的例子引入,使用人的红绿色盲来开始对伴性遗传的学习。这样的情景再现,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景中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又将知识运用的题目设置的情景当中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增加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2]。

4、万变不离其宗。虽然新教材相比旧教材差别挺大,但是新教材无非是对原有知识的增删和排序,并没有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也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在了解新教材的同时,没必要有任何心理负担。

细心的教师可以对比原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通过仔细研究新教材的特点和侧重点,来制定与之相适合的教学计划,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找到方向,才能走的更快。

二.寓教于乐,授人以渔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虽然学生学会知识是目的,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好的结果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有很多乐趣。以下简单介绍几种教学方法,以供借鉴。

1.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遗传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理论性强,学生难以快速接受、消化。现达的网络给我们提供多彩生活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教学方法的改革。细胞分裂染色体复制分离的过程很抽象,如果只用课本来教学,学生理解会困难。如果教师会善于使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动画视频,通过生动的视频演示,学生理解的会更快。教师在课下时间可以关注高中生物的论坛以及相关的教学网站,里面有许多分享的教学方法、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很好的资源,完全共享。

2.实验与理论相结合。遗传相关知识的学都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对于实验,因为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大部分实验无法完成,我们所学习的大多是对重大发现的实验再现,通过文字描述。而我们都知道,实践操作过的知识才能记得更加牢固扎实。其实,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是可以在课堂完成的。例如,学习伴性遗传,可以在实验室用野生型果蝇和白眼果蝇,观察并且统计后代性状和数量。让同学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伴性遗传的知识,这样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掌握的更加牢固。此外,在学习Dna分子结构时候,可以使用教具实验模型,通过让学生自己组装Dna模型,来加深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互动探讨式的课堂模式。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直接影响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积极的课堂学习效果必然会远好于沉闷的课堂氛围。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引导同学探讨学习的同时,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也是极其活跃的。这个环节,教师虽然起到引导作用,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需要掌握课堂授课技巧,做到循循善诱,营造活动探讨式的学习氛围。

三.积极主动,百学不厌

态度决定一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会使学生事半功倍,付出同样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学生应当尽量避免消极的学习模式,不要让老师和家长逼迫着学习。在生物工程中会学到细胞处于感受态可以最适合摄取和容纳外来Dna,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样的,只有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才能最适合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

1、主动预习,提前做好功课。学习生物遗传知识,比较枯燥,并不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有主动预习,做好预习工作,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课,才能有所侧重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基因表达这一章节时,如果提前将Dna的转录和翻译自己归纳整理一遍,课堂上就会带有问题的去听课,这样会有很高的效率。完全把课堂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吸收知识。

2、课堂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率。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创造这种学习氛围呢?教师引导学生是关键,但是学生配合教师的课堂也是至关重要的。就像《私人定制》里的台词“合着您刚才是逗我玩儿呢?!您说对了,自己人,大家相互逗着玩。”课堂虽没有那么夸张,但是,只有自己人配合好了才能大力出奇迹。学生应当紧跟老师的节奏,在提前预习的前提下,带着问题听课并且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尽量多的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对教师进行反馈,教师才会有所侧重的去强调重难点。只有活跃的氛围才能创造出高效率的奇迹。

3、探究合作式学习。传统的学习模式大多为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即老师拼命的把知识塞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消化多少因个人而异。我们都知道,这种学习方式存在很大弊端,那么如何克服呢?这就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态度,进行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几个同学合作,进行问题探究,相互讨论、提问复习,通过这种方式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既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又弥补了个人学习的片面性。例如在学习基因变异重组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几个同学分别复述几个过程,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记忆,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结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研究好教材做到知己知彼,又要求教师和同学配合好以便高效的完成教学计划。好的学习方法永远是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当然也要注意一些技巧的应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生物相关知识篇2

1.学习高中物理交变电流会遇到的难题

交变电流是高中物理电学部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与其它电学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因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而逐渐对高中物理学习失去兴趣,这也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从交变电流所涉及的知识点分析,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交变电流及相关知识点的时候,会遇到下述两个难题,也是学习交变电流的两个难点。如果学生无法理解这两点,则学生学习交变电流这部分知识的难度就比较大。第一点,在物理磁场中,线圈所形成交流点和线圈形状、轴之间的关系。从实际分析,在物理磁场中,线圈形状、轴的改变并不会影响到线圈所形成的交流点。高中物理教师一般在讲解该知识点的时候,因缺乏对该知识点的深入分析,仅是以口头解说的方式,对该知识点进行简单分析,导致学生对线圈形状、轴和线圈在物理磁场中所形成交流点之间的影响关系产生错误理解,缺乏对交流点变化规律的准确掌握,从而导致学生对该知识点后续知识的学习受到影响。第二点,时间对交变电流表述形式造成的影响。从实际分析,随着时间的变化,交变电流的表述形式也会发生改变。当学生在结合该知识点解答相关物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对变化规律的分析,并没有将变化规律考虑在计算范围内,从而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准确度。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为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交变电流相关知识点,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交变电流的教学,应当在讲解和分析解题思路和技巧的同时,对交变电流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形式和方法进行传授,并结合交变电流相关知识点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便避免因缺乏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或理解错误而影响到对交变电流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这部分知识。

2.高中物理交变电流的学习技巧

2.1结合物理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复杂性,要想需要物理知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交变电流等电学知识。因此,在学习高中物理交变电流的时候,为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交变电流相关知识,可结合相应的物理概念,对涉及该部分知识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交变电流的相关概念和公式等理论知识,以便为学生解答涉及交变电流相关知识的物理问题奠定基础。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交变电流涉及的概念、公式等理论知识有很好的掌握,并且要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完成相应的物理实验,通过实验过程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交变电流相关知识,这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课后,学生也应通过解答大量涉及交变电流相关知识的习题,帮助自己理解所学的交变电流相关知识。通过结合所学的交变电流相关理论知识,对具体例题进行分析,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深层次分析,促使学生在习题练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所学的交变电流相关知识,以此提升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确保学生的物理成绩能够得到提升。

2.2交变电流“四值”的学习

“四值”是高中物理交变电流部分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主要是指瞬时值、有效值、最大值和平均值。真正掌握四值的概念及利用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续物理知识。因此,为更好地学习交变电流的四值方法,学生可结合四值概念对四值方法的多种利用形式进行分析,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交变电流相关知识。一般情况下,交变电流的四值方法主要包括四种:

第一种是电容器上电压值的最大值代表着其所能承受的最大范围,当实际显示的电压值超过最大值的时候,电容器会产生击穿问题,进而影响到电容器的正常使用。在实际学习中,对于电容器击穿问题的研究,学生可结合具体实验来完成,通过计算电容器的电压值最大值,并调节电压值,对实验效率进行提升,以便在保证实验结果精准度的基础上,降低实验所学时间。

第二种,利用四值方法解答涉及交变电流相关知识的物理问题时,学生应考虑交变电流功率。通过应用有效值计算对涉及交变电流功率的物理问题进行解决,能够保证计算出交变电流功率数值的精准度。若在实?H问题解答中缺乏有效值,则需交变电流功率数值及热量的计算结果就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进而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准确度。

第三种,对于瞬时磁力矩的计算,需考虑四值中的瞬时值。通过结合瞬时值的概念等相关知识进行计算,能够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第四种,在物理问题解答中,电量问题的计算需要考虑交变电流“四值”中的平均值。结合平均值的概念及利用形式,能够准确计算出电量。

在高中物理交变电流的学习中,“四值”及其相关知识点是极为重要的内容。通过学习并真正理解和掌握四值的概念以及四值方法的利用形式,可为涉及交变电流相关知识的物理问题的解答予以支持,能够保证计算结果的精准度。

生物相关知识篇3

建构知识网络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常规体系法

有些生物学知识,可以归纳成一个常规的知识框架。比如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中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单克隆抗体制备等各种生物技术教学中,基础知识就可根据概念、原理、过程、应用这四个方面去总结归纳,这四方面就构成了一个常规的知识体系,学生根据这一体系去理解、掌握知识,容易形成知识系统,更利于知识的准确记忆、灵活应用。同时,在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等能力。

二、比较法

在生物学知识中,常有一些易混淆的内容,学生掌握不准确,就会造成头脑中知识混乱,似是而非。比较法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把一些内容接近的生物学内容集中到一起,依次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相关内容设计简单明了的表格加以比较,使学生头脑清楚,知识间的异同更是一目了然。比如,学生对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总是难以区分,如果建立一个相关的比较表格,再加以适当指导,学生就能在比较认识中明确相关内容,我设计了如下表格:

通过表格中的内容,学生很容易找到各分裂方式在各项目中的异同,并能准确掌握。

三、概念图法

高中生物学基础知识中,生物名词很多,学生普遍觉得生物名词很抽象,还有许多名词,很接近,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很难记准确,据此,建构相关知识的概念图就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就可建立概念图如下:

通过上面的概念图可以看出,相关知识层次分明地体现出来,各种知识之间的包含关系、并列关系一目了然,这些相对零散的小内容根据其内在联系形成了一个体系,教师易教、学生易记。

生物相关知识篇4

教学与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教学策略的设计必须针对知识类型的实际。

我国20世纪的化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是从知识属性的角度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的。从1923年分科设置课程纲要开始,逐渐演变并基本固定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用语等五个方面。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考试大纲一直将化学知识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五大类。而新课程高考化学考试大纲,虽然在考试内容部分将化学知识分为“化学科学特征和基本研究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等五个方面,但在内容比例部分还基本保留了传统的分类方法。

知识分类就是根据特定的需要和标准,通过比较,把人类的全部知识按照相同、相异、相关等属性划分成为不同类别的知识体系,以此显示在知识整体中应有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在知识分类的历史上,不同的知识观有不同的知识分类理论与标准,因而产生了形形的知识分类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人们把知识分为事实性的、概念性的、程序性的和元认知性的四大类。

纵观传统的化学知识分类方法和知识分类理论的实际,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并把化学知识划分为物质知识、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三大类。其中,物质知识主要属于事实性知识,包括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和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观念知识主要属于概念性知识,包括化学科学的特征以及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方法知识主要属于程序性知识,包括化学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化学实验基础和化学计算等。由于中学化学限于原子和分子层面,中学生认识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识别和创造物质的一门科学”。所以,可以认为在高中化学知识中,物质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对象,观念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思想,方法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工具。物质知识是整个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的载体,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既要依靠物质知识的支撑,又能促进物质知识的获取。因此,化学学科要实现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终极目标,应该从获取化学事实、形成学科观念和掌握科学方法三个维度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

新世纪以来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了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设置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的课程结构。据此,《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科学领域化学科目划分为八个模块,同时又把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下面从物质知识、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三个维度,阐述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中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相关策略。

二、物质知识维度的教学策略

本文所说的“物质知识”实际就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课标》所构建的课程结构中,必修模块的物质知识主要分布在“化学1”的“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2”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其中“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对应“单质与无机化合物”知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包含“有机化合物”知识。从《课标》的安排和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看.物质知识是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和核心。为了使学生能准确获取物质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生长出相应的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可以采取下列教学策略。

1.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认识物质知识

由于《课标》对物质知识的处理,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这时,我们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将物质知识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从而体现物质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通过对物质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环境和社会生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直接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如关于氯气性质的教学可以借助液氯泄漏事故报道录像的有关画面进行,以突出基于“社会中心论”的教学思想。

2.以核心概念为指导学习物质知识

为了使学生能借助于一定的基本概念认识无机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课标》在“化学1”中安排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并与单质和无机物知识安排在同一主题。限于化学l的模块功能,这些概念虽然是浅显而又有限的,但它们有助于学生对物质知识的理解,并对物质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领悟《课标》的立意,充分发挥这些概念在学生学习物质知识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如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时,由于反应物中钠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都处于最低价态,而氢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所以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降低为0价,反应的气体产物为氢气。这一确定钠与水反应气体产物的假说,就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提出的。

3.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获取物质知识

美国现代着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新知识的关键是要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他曾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要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知识,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设置相关问题,将学生有效地引入新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成获取有关物质知识的学习目标。如过氧化钠和氧化钠都是钠的氧化物,由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所以两者的性质既相似又不同。在过氧化钠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已知氧化钠性质的实际,通过对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组成与性质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有关实验检验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对过氧化钠性质的认识。

4.按研完的一般思路探究物质知识

物质知识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如对于So2性质的研究可以有以下思路:So2与Co2同属于非金属氧化物,Co2是酸性氧化物,So2也应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处于其常见化合价的中间价态,所以So2应该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So2是一种新认识的物质,除了根据其类别、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等推测性质外,还可能具有其他某些特殊性质。然后结合相关实验验证推测的合理性,并形成对So2性质的全面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其他物质知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观念知识维度的教学策略

关于观念知识,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按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了整体化的设计和编排,主要包括化学研究的物质层次观、化学中的相互作用观、化学变化的形式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观、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观、化学进化观等几个方面。由于学科观念知识不仅是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具有超越事实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在全面把握课程结构中学科观念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围绕学科基本观念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学科基本观念。又由于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化学学科观念通常是在化学事实性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概括提炼而形成的。因此,帮助学生构建学科观念常有观念知识以物质知识为基础和物质知识用观念知识来概括两个基本策略。

1.观念知识以物质知识为基础

运用分类观念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为了使学生形成分类的观念,有关分类的内容可以采用以下设计进行教学,以突出观念知识对物质知识的依赖。

学习活动1:结合生活中(图书馆、超市等)分类的事例,思考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应该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的问题。

基本理解: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观念。

学习活动2:尝试对已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基本理解:树状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且形成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

学习活动3:对几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并制作相应的树状分类图和交叉分类图。

基本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是常见的分类方法。

2.物质知识用观念知识来概括

乙酸的知识主要属于物质知识。《课标》在“化学2”中要求学生知道“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科书又将其细化为乙酸的分子结构、酸性、酯化反应及主要用途。显然,这些都是物质知识的内容。在“课程设计要围绕核心观念进行”的理念下,《乙酸》的教学可以从物质知识中概括出相应的学科观念,以体现物质知识是观念知识的基础。

学习活动l:观察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认识乙酸分子的结构。

基本理解:物质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乙酸的官能团是羧基。

学习活动2:设计实验证明乙酸具有酸性,并通过实验比较乙酸和乙醇分别与钠反应的速率。

基本理解: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乙酸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比乙醇中的活泼,主要是由于羰基的影响。

学习活动3:阅读关于“酒是陈的香”的解释,分析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机理。

基本理解: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是有机反应的一种重要类型。

学习活动4:观察和体会教师演示的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

基本理解:乙酸乙酯的制备是可逆反应,实验中需要控制反应的条件。

学习活动5:总结乙酸的化学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基本理解:官能团是决定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基团,乙酸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羧基决定。

学习活动6:结合生活实践讨论乙酸的用途。

基本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乙酸与人类的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

四、方法知识维度的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在着力构建物质知识和观念知识体系的同时,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了符合学生探究能力发展需要的科学方法体系。其中,有的是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等活动中练习和运用,有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科学史话进行体会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对教科书中的方法知识体系了然于胸,通过挖掘教科书隐含的方法知识、利用方法知识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方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种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方法知识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挖掘教科书隐含的方法知识

物质知识和观念知识是教科书编写的主线,而方法知识处于相对隐性的地位。如关于卤族元素的性质,教科书是用假说方法组织教学内容的。具体包括:(1)发现问题——卤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变化规律与碱金属元素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也能与碱金属元素一样表现出相似性和递变性吗?(2)提出假说——氟、氯、溴、碘在化学性质上也能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验证假说——获取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等事实材料。(4)得出结论——卤素都是活泼的非金属,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逐渐减弱。但是教科书对这四个步骤没有具体说明和提示,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假说方法进行显化,并使学生明确假说是人们根据已有知识对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所做的初步解释,它需要证实或证伪,而且科学理论最初都是以假说的形式出现的,并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不断得到修正、完善和发展。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能比较自如地运用假说方法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

2.利用方法知识组织教学内容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虽然增大了科学方法的外显力度,但总体还稍嫌不够。因此我们应该适当注意以方法知识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在以物质知识和观念知识体系作为课程内容展开主线的同时设计一个方法知识体系。例如关于“化学2”中“苯”的教学可以将其分解成八个学习任务:(1)用文献方法了解苯的发现和来源;(2)用观察方法认识苯的主要物理性质;(3)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的组成;(4)在认识苯的凯库勒式的同时感悟直觉思维的意义;(5)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6)用模型方法认识苯分子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7)用演绎方法完成苯的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8)用综合方法对苯的结构和性质形成整体认识。该教学过程突出了方法知识对物质知识获取过程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学生感性认识的丰富,可以逐渐提高对这些科学方法的要求,最终实现方法知识的教学目标。

3.运用方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生物相关知识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磁学授课方法

前言:在高中物理学科授课中,电磁学是该学科较为重要的授课内容,由于该内容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控度较低,学生对该授课内内容的兴趣度较低。因此,高中物理授课人员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增加学生对该学科授课内容的兴趣度,从而使学生对该授课内容的掌控度增加。在该内容的授课中,教师应当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对学生的尊重度,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自主性知识获取,教师也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自身素质进行优化。笔者在下文对提升该内容授课有效性的科学性路径进行阐述,望能够将对该内容的授课效能最大化。

一、电磁学授课内容结构

在众多物质运动中,电磁运动是其中的一种,该运动在自然界较多现象中存在。在电磁现象的探究中,电磁学是较为重要的学科,在高中物理中对电磁学的基础内容进行授课。因此,教师应当增加对该授课内容授课的着重度[1]。电磁学的授课内容包括电磁现象、电磁辐射等内容。由于该授课内容的复杂性较强,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控度不足。

(一)电磁学的探究方式

在高中物理电磁学授课中,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该授课内容进行探究,电磁学中主要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电场,一个是磁场。因此在授课中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引导学生区分二者,从而使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度增加,也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性知识探究。

(二)物理授课规律

在高中物理电磁学授课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某定理授课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现象进行观察。然后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对相关结论进行总结[2]。在该环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实验对象中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通过规范的语言对其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度增加。教师在授课中应当知晓,一个物理理论的形成需要对较多物理概念进行积累。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增加知识累积量。

(三)通过电磁学授课向学生传递电磁场是物质的理念

高中物理授课人员应当将该内容分为电现象和磁现象两部分进行授课,但在授课中,教师还应当增加二者的关联性,从而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度。在授课前,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电磁现象进行深度探究,增加对电磁学基本理论、应用范围等内容的掌控度,对学生进行由浅及深的授课授课模式,从而使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控深度化。

二、在电磁学授课中将学科体系贯穿,增加融合度

(一)采用对比法增加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控度

在高中物理学科授课中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在电磁学授课中,场是该授课内容中较为重要的概念,因此,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度。在授课中,教师可以采用信息化授课设备对相关知识进行授课。增加相关知识直观性[3]。例如,在对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磁感线一课授课中,在授课前,教师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对磁感线进行精确绘制,并在授课中对学生进行展示。该方法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度增加,同时也可以使该学科的授课有效性增加。在授课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增加对电荷运动状况的掌控度。在对人教版电荷运动相关知识授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针对重点内容进行微课录制,并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自主性知识获取,在课上对学生的相关问题进行点拨,该授课方法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度增加,同时也能够使授课有效性增加。

(二)规范演示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参与实验

在高中物理学科授课中,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演示实验进行规范,通过实验将抽象内容直观化。高中物理学科授课人员在规范自身实验操作的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相关现象的分析总结规范性结论。该授课方法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度增加,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素质得以多角度优化。在授课中采用科学性路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能够使学生在知识获取的同时对动手能力进行优化[4]。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物理库伦定律的授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玻璃棒,并在授课中引导学生用玻璃棒摩擦头发然后靠近纸屑,通过该实验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兴趣度,之后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这样,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度增加,从而使高中物理授课有效性增加。

(三)引导在生活中应用电磁学的相关内容

在高中物理学科授课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将电磁学的相关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有关电磁现象时,应当使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解释,这样能够使学生对电磁学的相关知识的掌控度增加,也能够使学生素质得以多角度优化。

结语:根据上文,在高中物理学科授课中,电磁学是该学科授课重点内容,因此,该学科授课人员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知识进行授课,在授课中,教师应当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并引导学生对电磁的本源进行探究,在增加学生对该授课内容兴趣度的同时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深度增加。高中物理授课人员也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自身知识进行革新,增加演示实验的规范性,并引导学生参与实验,通过实验增加对电磁学内容的掌控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的同时还应当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优化,从而使学生素质得以多角度优化。

作者:张俊锋

参考文献 

[1]黄宗良.用新理念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養[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3):47. 

[2]陈太冲.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1):134. 

生物相关知识篇6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认知结构正迁移

1.引言

大学物理学作为高校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不仅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和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时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原有的学习可能促进也可能干扰后继的学习。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作用于所学新知识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受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普遍重视,这就是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结构”及“学习迁移”的问题,其成为学习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认知结构”[1],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其头脑中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而“学习迁移”[2]指的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方法、技能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积极的影响称之为正迁移,而消极的影响称之为负迁移。可辨别性是认知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我们在大学物理实际教学工作中采取科学的方法调节并优化这一因素,就能够促使正迁移产生,从而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极大地促进大学物理的教学工作。

2.“认识结构”的可辨别性与“正迁移”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3]。学生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过程中在其头脑中必然会建立一定的知识结构,这就是高等教育心理学中所称的“认知结构”。具体地说,“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可辨别性是“认知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指新的学习内容与同化它的起固定作用的原有内容的分化程度。如果一个学生的原有知识是按一定的结构、分层次严密组织好的,则他在遇到新的学习任务时,不仅能迅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新知识的固定点,而且易于辨别新旧知识的异同。

奥苏伯尔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迁移”理论,称为认知结构说[4]。认知结构说认为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有效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学生应该积极地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到己有的认知结构中,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有效的正迁移过程。因此,教师通过调节可辨别性,使学生的“认知结构”组织有序、层次分明,易于实现正迁移,是至关重要的。

3.采取知识类比的策略,提高“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促进学习正迁移

“类比”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一种必须由原有“认知结构”来积极心理参与的认知行为,是学习主体在探究中求同辨异,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突破固有的认识束缚,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的本质的认识过程。而知识类比策略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注重新知识与新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类比,能够增强学生“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而“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又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不总是条理清晰可辨的,有时甚至是组织无序、层次混乱的。因此,采取知识类比的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可辨别性,增强“认知结构”的条理性和可利用性。我们在大学物理实际教学过程中,着重运用了类比的教学策略,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之组织有序、层次分明,有效地增强了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学习正迁移。

我们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类比策略。

3.1概念类比法

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等基础知识的讲解,通过类比不同的物理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对容易混淆、认识模糊的概念加以区别、判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比较区别,认识规律的本质特征。还可以通过类比法,加深理解大学物理“力、热、电、光”四大部分之间不同物理量与概念的异同点,可以总结归纳知识网络,提高对物质的整体认识。

例如,我们在教授学生学习光波的某些知识时,完全可以类比机械波的一些概念。首先复习机械波的相关知识――波的叠加原理,波具有独立传播性(两波相遇后分开,仍保持各自原来的特征),还具有运动叠加原理(相遇区内任一质元的位移,是各波单独在该点引起的振动位移的合成),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差恒定的两列波为相干波,在两列相干波的交汇处会呈现出明暗相间的稳定图像,与时间无关,这种现象称为干涉现象。机械波的干涉分为干涉相涨和干涉相消,当波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即波长的整数倍时为干涉相涨,而波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为干涉相消。以上的关于机械波的知识已经是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完全可以作为学习光波知识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固着点,完全可以类比于光波的相关知识。光波也同样具有波的独立传播性和叠加原理,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差恒定的两列光为相干光,光的干涉条纹也是明暗相间的,且当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即波长的整数倍时为干涉相涨,呈现为亮条纹,而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为干涉相消,呈现为暗条纹。

再如,力学中的惯性和热学中的比热容这两个概念,表面上它们之间毫无联系,但通过类比,就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惯性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与物体的速度、加速度无关。“惯性”可以看作是物体反抗改变运动状态的一种“惰性”,那么无论物体是处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这种性质都是有的。这时学生已经很好地理解了“惯性”的概念,“惯性”已经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完全可以作为学习“比热容”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固着点,完全可以类比于“比热容”的相关知识。如此说来,而热学中的比热容同样是描述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物质的温度、质量、运动状态无关。同样,比热容可以通俗地看成是物质的“惰性”,是物质对改变温度的反抗,比热容越大,则它“惰性”越大。教师通过以上深层次的引申与类比,可以加深学生对惯性和比热容这两个概念的深刻理解。

又如,在学习量子物理的基本概念的波函数所满足的条件时,其条件之一为有限性,函数的模的平方在整个空间内出现的几率为一,即归一化条件。这些关于量子物理波函数归一化的知识已经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完全可以作为学习热学中的理想气体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的归一化性质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固着点,完全可以类比于量子物理波函数归一化的相关知识。这一知识点可以类比热学中的理想气体的麦克斯韦速率分布中的性质,在所有速率区间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的总和为一,亦即归一化条件。诸如此类,在类比的过程中也包含物理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并且教会学生辨认知识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3.2列表类比法

列表类比的方法更直观地反映出不同物理本质之间的异同。应用列表类比法一定要讲究文字简洁明了、准确、规范,这样才能突出类比内容的关键,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述相对论内容时,关于洛仑兹变换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列表类比如下:

从上表可以简洁明了地看出,在S系中发生的两件事,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在S系中观察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果。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通过类比能正确理解洛仑兹变换的整体联系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转化,从而把握问题的实质。学生容易找出知识点间的异同,增强知识间的可辨别程度,易于获得精确、可分离性强的知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再如,在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几个特殊过程时,为了清晰地表示出这几个特殊过种中的“功”、“热”、“内能”三个物理量的变化关系,教师可以列表类比如下: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四个特殊过种中的“功”、“热”、“内能”三个物理量的变化关系。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更加容易加深理解与记忆。

3.3图解类比法

图解类比法,就是利用两个物理量之间变化分布的关系图把有关的知识点进行类比。类比可以突出某些概念、性质、判定各种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各自的特点更为鲜明,使学生更能抓住特点进行认识、了解,从而熟练掌握,做到触类旁通,灵活应用知识。

图解类比法非常直观地比较物理量的性质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为不同温度下绝对黑体单色辐射本领按波长分布曲线。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温度下绝对黑体单色辐射本领是不同的,温度越高,其温度越高,则最高辐射本领也高;而且绝对黑体单色辐射本领随着波长的分布关系基本是一致的,都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都有一个最大辐射峰值点。通过图解类比法,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增强知识间的可辨别性。

3.4解题类比法

解题类比法是指类比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以锻炼学生判断、归纳、理解问题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类比解题训练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认知结构中某个知识点的可辨别性。例如:

习题1:气体处于平衡态时,分子任何一个自由度的平均能量为()。

(a)ikt/2(B)iRt/2(C)Rt/2(D)kt/2

单独呈现习题1,学生大多都徘徊于C和D之间。但给出习题2作为类比练习后,学生就会清楚应该选C还是D。

习题2:气体处于平衡态时,1mol理想气体任何一个自由度的内能为()。

(a)ikt/2(B)iRt/2(C)Rt/2(D)kt/2

通过这种类比练习,学生认知结构中“一个理想气体分子的能量”、“1mol理想气体的能量”知识点的可辨别程度就大大加强了。

我们把类比法运用到学生解题中,就是把相近的或相似的物理事实、物理现象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就能通过类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点,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增加学生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更加深刻理解它们的特点。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我们通过分析和研究学生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并采用多种类比的方法进行调节,很好地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了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我在2009年度所教授的一个大学物理实验班中,在实施“调节可辨别性、优化认知结构”的策略之后,班级期末考试成绩大幅度提高,平均成绩提高了11分,由原来的63分提高到74分,提高幅度为17.5%。说明了通过调节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正迁移,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19-249.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生物相关知识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教学;概念图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29-01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求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增加一些概念性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知识体系,概念图恰好能够满足这一改革要求,并且能与生物知识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1.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概述

1.1概念图的构成。概念图是由节点、连线、层次、连接词组成,是将生物概念之间的联系用科学命题的形式展示出来的结构图,其中概念图的节点表示结构图中的生物概念,连线是概念之间意义关系的表示,连接词表示的是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词,层次表示概念之间的等级关系。

1.2概念图的制作。(1)确定概念主题,例出相关概念。(2)按照层次关系写出概念,最有概括性的概念放在第一位,再依次写出下一级概念。(3)采用邻近连接或是交叉连接的方式,将相关概念用连线连接起来。(4)连接之后用最能概括的词语写上相应的连接词。

2.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

2.1丰富教学设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的概念多且复杂,适当的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够将有关联的概念联系起来,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简便,教师也能通过概念图设计教案、丰富教案,并且能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2直观呈现知识。概念图本身就是一种直观呈现知识的教学工具,将其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将多且复杂的概念简单化,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相关概念知识,且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转变成概念图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概念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

2.3教学协作工具。合作学习目前已经逐渐被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因此利用合作小组的特点让学生共同构建概念图,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完善,且师生之间也能通过概念图得到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2.4教学评价工具。使用概念图来评价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可以检测到学生对某些生物难点知识的理解够不够清楚,以及生物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能使教师更加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个知识点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学生也能从概念图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

生物相关知识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横向教学法知识迁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横向教学法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孕育而生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时代产物,它能使学生学习的各学科知识得到有效兼容,相互渗透和影响,有效解决学科分科带来的偏重知识、远离实践、知识死板僵硬的问题,使学生真正达到学而不固。这是课程改革的目的,也是现代教育的新要求。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横向教学呢?下面我就自身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所得,希望对各位同仁有益。

一、在物理教学中,要设法利用其他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知识,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要实现这一点,物理教师就要掌握迁移理论,懂得用迁移理论指导物理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

例如利用初中化学中学过的“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可帮助理解能量的转换方面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分析人的胖瘦对肢体灵活度的影响,帮助学生迁移到音调与振动物体粗细的关系;利用数学的等式关系理解杠杆平衡原理;可以利用“树欲静而风不止”帮助语文好的学生理解物理实验中的转换法,等等。如果我们在教学时用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的逻辑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类似的物理知识,就能降低学生理解新知的难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在物理教学中,当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可用其他学科中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特别是相似的原理、方法进行比喻说明。

运用比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隐为显,使抽象的概念、物理变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

如人吃饭获得生活所需能量,电灯通过消耗电能获得发光的能量,实现能量的相互转化。硅光电池将光能转变成电能类似于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中处于特殊状态下的叶绿素将光能转变成电能。电流的理解比较抽象,让学生通过观察水流理解电流就比较直观易懂了,也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表达。用单行道描述二极管特殊的导电特性也就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像这样用一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喻性教学,会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也让学生很容易地记住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

三、在物理教学中,联想一些学生曾学过的或易理解的成语、诗词等妙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深奥的知识通俗易懂,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如用“引吭高歌”和“呢呢喃喃”联想声音的响度,可以使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而富有激情,使课堂荡漾着一种轻松、自由的祥和之美。还可以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联想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用刻舟求剑分析相对运动,用弦外之音引出超声波和次声波,用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探究水的沸腾条件,用真金不怕火炼理解熔点,用坐井观天联想光沿直线传播,用水中捞月一场空、镜花水月联想到平面镜所成的虚像,用墙内开花墙外香联想分子运动,等等。

四、在物理教学中,将其他学科的一些事物现象拓展开来,用于分析解决物理中的相关问题。

例如利用动物世界里的异性吸引和同性排斥现象,理解带有同种电荷的两个物体会相互排斥,带一种电荷的两个物体会相互吸引。利用社会发展中的贫富变化标准理解运动的相对性,用颜色的合成理解光的合成。

生物相关知识篇9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59-01

化学历来在学生心中是一个难度大的学科,原因是化学知识内容较为松散,知识点多,学生认为知识点间的联系小,记忆内容多,知识点间的差异较小,易混淆。特别是高三学生,在复习中更不易区分各知识点。

在高三复习中,有的教师完全丢开课本的知识体系,不在课本的知识点和重点知识上下工夫,而是搞知识的“大覆盖”、“大综合”。眼睛不是盯在课本上,而是盯着往年的高考题。这种做法,不仅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使大多数学生吃不消、不适应,从而导致高考成绩不理想。

高三化学总复习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散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学生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在高三复习中,我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法引导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复习。横向指的是每一章节的复习;纵向指的是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实例分别就两种知识体系的建立进行阐述。

一、横向知识体系的建立

化学课本知识每一章中的知识点相互之间的联系较为明显。例如: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中,每一种元素都是按其单质、氧化物、酸(或碱)即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盐的顺序讲解。每一种物质又是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的顺序编排。因此化学知识复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在每种化合物或单质中,化学性质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每种元素的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将各种物质之间的性质分析出来,而不需要大量的记忆。只需对一些特殊的性质进行对比记忆即可。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学生的记忆量。

二、纵向知识体系的建立

学生在学习中,第一种联系做得往往比较好,只是在各单元间的联系比较欠缺,这也造成了学生大脑中知识分散,无法将已有知识灵活运用。最终导致学生的成绩上不去,而精力又没少花费,学习效率低等问题。

为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各知识点建立最大可能的联系。

1.非金属元素知识

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较多,学生背记费力。因此我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总结各元素性质间的联系。学生发现各元素均按与金属、还原性非金属、水、碱、盐的特性的顺序编排,使学生在记忆过程中有规律可循。

2.金属元素知识

金属的性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来说只须注意特性即可。

3.元素化合物知识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某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的要求,以元素为核心、采用专题的形式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如探讨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和防治,将《硫和氮的氧化物》与《氨硝酸硫酸》联系起来,将硫及其化合物(So2、H2So3、H2So4等)、氮及其化合物(no、no2、Hno3等)的相关知识组织起来,构成硫及其化合物转化、氮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图,并能根据给定的转化关系图归纳“硫(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条件”。这样,建立以元素为核心、将含有同种元素的物质建立起相互关联的无机物的性质与转化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抓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在联系,发挥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氧化还原反应等核心知识的迁移价值,构建通过物质类别的相互反应认识物质通性、通过元素价态转变关系认识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新型无机物及其应用的学习模式。

4.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复习各章节时,学生已经按分类法进行了总结,但综合做题时还是无法做到得心应手。原因是各知识还没有完全联系起来。为此在教学中,随便给学生一种物质,让学生从这种物质出发,尽可能地去联系高中化学三年中所学的知识。

生物相关知识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活现象;教学方法

新课改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生活化教学可以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情感体验氛围。将生活现象融入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使物理知识更清晰易懂,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中物理教学与生活现象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符合,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能力,通过自身的实践发现物理规律,揭示物理现象,并能够将自己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但由于高中物理知识较为生涩、抽象,而物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需要教师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使生涩难懂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变得清晰易懂。将生活现象融入物理教学中,一方面能够使物理知识更加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深入理解。

二、生活现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整合生活资源,让物理走近生活,促进物理课堂生活化,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地把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在整合生活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设置教学情境,拉近物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喜欢物理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激情。

1.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教学应强调学生重视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习惯用物理定律及公式进行套用,但对物理概念和定律的理解停留在表层,不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应将生活现象深度融入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习题练习中,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将航空航天领域热门话题引入课堂小组探究活动中,将宇宙飞船飞行轨道的变化、火箭竖直发射等热点问题作为课堂物理知识的延伸,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进而实现物理基础知识的内化,使枯燥的物理知识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热点息息相关。

2.加强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定义和阐述,及时发现学生在表述和理解上的不当之处,对于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点,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物理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以,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经常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例如,在“向心力”相关试题的讲解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游乐场过山车),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生活现象反映出的原理,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知识概念的理解。

3.设计生活化的物理实验

物理教学不是机械地学习课本上的物理知识,或是不断实行题海战术,而是在全面、系统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各种与生活现象息息相关的探究性活动,促进知识的内化,强调学生理解记忆。实验教学具有较大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物理经验和规律,掌握物理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将生活现象融入物理教学中,有助于将相关现象、物理概念、规律等组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非简单的、孤立的知识堆积和知识拼凑,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物理系统知识。比如,在学习“能量的转换与传输”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电,帮助学生探讨电能在家用电器和变电站之间的传输关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制的简易电路给学生展示,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内化。

4.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灵活地运用,课外实践活动是将物理教学活动转化为生活知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生活现象与学生的日常接触较为紧密,高中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点引申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结构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强化知识的运用能力。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后,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回家自主研究家庭电路图的绘制,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路知识。

综上所述,将生活现象融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与生活现象息息相关,生活现象是物理知识形成的重要基础,将生活现象融入物理教习课堂中,能够使物理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比物理教材更多的知识和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蔡云梁.应用生活物理现象,强化高中物理教学[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