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临床医学检验诊断学十篇临床医学检验诊断学十篇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4:16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学篇1

关键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尤其是2009年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制度创新、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的新阶段。临床检验诊断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主的实践性临床二级学科,其目标任务、工作模式和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与其他临床学科存在较大的差异[3]。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根据学科自身特点,不断探讨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规律,重点彰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检验医学人才中的价值。本文从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实践出发,探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和面临的问题。

1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性学位、学历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结合。以检验医学专业的临床实践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的临床思维、娴熟的临床诊疗和临床检验操作技能,特别是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临床创新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医患沟通能力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将临床实验诊断与临床诊疗相结合,满足临床检验诊断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检验医学人才,即培养“能看病的执业医师”。其职业需求性是区别于科学学位的显著特征[4]。

2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2.1规定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条件

目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检验医师的重要途径之一。按照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要求,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5]。由此可见,对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生的本科专业和学历应进行严格要求,只有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的五年一贯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或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才符合报考条件,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应限制报考。否则,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制度障碍,难以实现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应明确规定报考条件和招生标准,以免学生误填、误报。

2.2严把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准入条件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临床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侧重于临床理论、临床诊疗技能和临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培养过程主要在检验科和部分临床科室轮转训练。因此,只有医院检验科或从事实验诊断的相关科室的硕士导师才能依托临床医疗资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临床实践平台,才能更好地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顺利进行。

2.3转变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培养理念

从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目标看,临床专业实践培训是其培养的生命线。由于我国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大部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也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不少导师仍然受到科学学位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认识不到位,仍然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思想,往往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水平,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观念决定教学行动,观念影响培养质量。因此,招生单位应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进行上岗资格培训,让导师们充分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并可定期考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和培养质量。同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条件的设置上,可加大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的权重,适当降低毕业论文研究水平的要求,从制度上正确引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转变观念,突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培养特点,保证培养质量。

2.4推行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教学模式

目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报考条件、毕业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总体上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要求高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但二者的目标都是通过严格、系统的临床实践培训提高受训者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诊疗能力和临床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即培养高级临床应用型人才。因此,临床实践训练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训练方式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点,为“双轨合一”提供了可能性。为了不断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正式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订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从制度上有力推动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条件相衔接,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能够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证书和专业硕士学位证书,不仅避免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的重复培训,节约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学生同时获得了临床医师执业资格,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6]。因此,“双轨合一”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获得了广大考生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成为了检验医师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2.5合理选择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虽有国家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但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应加强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基础理论的培训和提高。目前,许多招生培养单位都设置了专门面向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系列基础理论课程,除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外,其他临床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针对性较强,需要导师指导研究生认真选择适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需求和实用性强的课程,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以生化、免疫、微生物、血液、病理学科的实验性、应用性课程为主,如“生物芯片技术”“免疫组化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生物信息学”“电镜技术”等应用型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的理论知识水平,为临床实验诊断技能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2.6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临床实践训练计划和考核标准

临床检验诊断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实验诊断依据的实践性学科,在临床实验诊断工作中,临床疾病的诊治技能不可或缺,但涉及相对较少。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不能生搬硬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首先在临床轮转培训科室的选择上,应选择血液科、肾脏内科、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等与临床检验诊断密切相关的内科科室进行轮转学习,重点训练研究生的临床疾病诊治思维和诊疗技能,开拓临床视野。同时,还应轮转与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的病理科、输血科、核医学科等实验性学科,学习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临床技能和工作模式。其次在临床训练考核标准上,应探索建立一套适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的标准,临床学科应以“三基”和临床思维考察为重点,本专业的技能考核可以临床实验操作考核为主,强化临床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训练,突出临床检验诊断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导向性。

2.7突出临床科研特色

按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须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才能毕业。立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角度,不能局限于“检验匠”的培养,应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善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又能够通过科学研究总结规律、解决临床上的疑难困惑,并指导或调整临床实践的能力尤为重要[7]。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3年培训期间,33个月必须在临床轮转实训,有利于发现临床问题,为开展临床科研提供了便利性。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紧密结合临床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选择、设计毕业课题,注意课题研究深度适宜,不能过分追求创新性和理论研究意义,可突出科研工作的临床特色和实用价值。

3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3.1招生面临的生源问题

目前,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生源主要为五年一贯制医学检验本科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以前者为主。但2012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调整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按照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规定,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仅限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5]。这就意味着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学生不能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就不能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虽然是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优质生源,但绝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工作,报考的生源数量非常少。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即将面临生源匮乏的严峻问题,值得检验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3.2临床轮转训练的时间分配问题

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检验医学科的培训内容与标准,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其中11个月为临床专科训练,22个月为检验医学科的专科培训时间。笔者认为这种时间分配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生源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生源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讲,他们缺乏的恰恰是临床诊疗思维、技能和经验,一年不到的临床专科训练似乎是“蜻蜓点水”,略显不够,能否适当缩减检验医学科的培训时间,相应延长临床专科训练时间值得探讨。

3.3基础理论课程和科研训练与临床轮转实训之间的矛盾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学篇2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27-01

随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和各种高新技术向检验医学领域拓展,使检验医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检验与临床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临床诊治工作中,临床医生依靠对检验信息综合分析来进行诊断和治疗,检验结果准确与否与患者疾病的诊治息息相关。因此,以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把有限的检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疗信息,从而达到提高检验服务质量,有效避免医患纠纷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根据我院检验和临床实际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

1正确认识检验与临床沟通的必要性

1.1现代医学已经进入到了循证医学时代,循证医学要求医生在对患者做出初步的诊断后,进一步选择检查手段来确诊或鉴别疾病。因此循证医学要求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只有改变脱离临床的现状,才能发现问题、回答临床的问题、并完善检验的临床应用和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检验医学通过与临床医学的有效沟通,可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以及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和应用,把实验室单方面的质量控制发展为全面质量控制,同时实验室也可从临床上获得许多有用的反馈信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的方法学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新方法的开展、普及。在检验新项目层出不穷的现代检验医学时代,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意义深远。在对患者的疾病诊治过程中,医生越来越依靠对检验信息综合分析来进行诊断和治疗,如果临床医生不了解检验科工作的进展,就不能及时把新技术、新项目有效利用到实际工作中,就不能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更多更有效地各种检验证据和信息。

1.2检验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检验科应该与临床科室加强联系并融为一体。检验科要较好地完成工作并不断发展,离不开临床医生和护士的理解、帮助、支持和参与以及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检验人员应定期到临床科室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对检验科工作的需求和建议,通过一系列整改措施,促使检验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2加强医学检验的质量管理

2.1加强检验人员医德医风建设和敬业精神,用院规院纪规范自己的言行,加强责任心,杜绝检验人员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态度的生、冷、硬、顶等现象。无论临床医生和患者态度如何.检验人员都要态度和蔼,语言诚恳,保持优良的服务态度。

2.2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检验报告,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与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治息息相关。因此检验科工作的核心是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强调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通过检验科的规范化管理和制度落实,保证向临床提供的检验结果可靠性和准确性。

2.3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随着各种检验新技术不断更新,检验科定期组织检验人员开展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除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学习一些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知识,能够解答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提出的相关的检验医学知识,提高检验人员综合分析检验报告单的能力,能够和临床医生共同分析与讨论检验结果,将“检验数据”转化为高效的“临床诊断信息”,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3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3.1检验人员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和联系,建立沟通制度和沟通热线,要求检验人员应积极参与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和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需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检验科人员应积极向临床医生宣传、介绍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使得一些新技术、新项目能够尽早的获得临床应用。检验人员应经常深入到临床一线,积极参加临床查房、会诊和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医学检验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地使检验与临床紧密结合,促进检验和临床的共同发展。

3.2加强与临床沟通促进临床医护人员对医学检验的学习和认识。由于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多与临床检验应用的复杂性等因素,检验与临床的关系,反而越来越不和谐,甚至常常处于一种相互对立状态。为此应加强检验与临床的主动沟通,检验科应主动参与临床科研工作,经常性地与临床科室进行学术讨论和信息交流,临床医护人员也有更多的机会熟悉和了解检验科的实际工作情况,特别要着重宣讲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等知识,让医护人员充分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目前,多数临床医生不能合理申请检验项目,其主要原因就是不了解检验医学的进展,不能有效地利用检验新技术、新项目,习惯于旧检验项目。当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合时,不少临床医生常常怀疑检验科的水平甚至当着患者或患者家属的面指责检验科的结果不可靠,增加了医患纠纷的风险。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护士采集标本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情况,标本采集方法不正确、标本送检不及时及临床使用药物等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检验质量的提高需要医生、护士的配合沟通,检验科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标本的采集,运送是最基础,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而这部分工作绝大多数过程是由医生、护士完成的。标本采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是检验科与临床配合最容易发生问题的部分。因此开展定期的业务讲座是检验与临床相互配合、沟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针对样品采集、存放问题的具体要求,利用这种方式,对医护人员进行详细讲解,使他们对检验业务的认识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只有随时加强沟通,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检验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愈发的明显,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患者、医生息息相关,还跟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检验医学发展到今天,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已密不可分,一个检验医学工作者没有同临床沟通和对话的能力是不能生存,在临床医生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检验人员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跟临床进行交流和沟通,促进大家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了检验科发展,检验与临床是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唯有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支持,消除双方的不满与误解,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促进医院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丛玉隆,秦小玲.检验科管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11).

[2]蔡军.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沟通.提高医疗质量[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29(1).

[3]屈爱春,赵俊娟.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2009.18(1).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学篇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就是这样一个从事健康评价、高危预测和个体化诊断的综合平台。健康评价即我们常说的健康体检,高危预测是指对基因检测结果和家族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所提出的易发生疾病人群的提示。个体化诊断是综合当代科学理论及技术手段,结合中医辨证的理论,对个体进行全面分析后得出的针对个体的评价和诊断,从而指导个体化医疗建立实验室健康评估体系。

实验室在保障人类健康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性、标准化国际性是对先进实验室提出的要求。国际上对医学实验室从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不同的角度上进行评价。近年来,国际医学界非常重视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即lS015189,以推动全球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2004年中国合格评定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将此标准引进了国内,并把它作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方法进行执行,几年来,我国仅有8个实验室通过认可。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负责人康熙雄教授不但在专业领域是顶尖学者,而且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他所领导的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是首批被认证的实验室,这意味着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在临床标本检测,药品评估等方面已经实现国际互认,患者拿到此处出具的检验报告单在国外也同样有效。

为了发展和不断提高,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坚持发展科研,不断探索,在与相关专家反复研讨后,先后在健康评价体系和检测方法的研究等方面承担国家和地方的课题7项,建立了新生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以及女性的生长不同期所需要的评价体系,深入研究个体化诊断。

今年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承办2007年全国现代免疫诊断方法暨高通量检测技术临床研究发展论坛,讨论了在健康评价手段和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国内外新进展。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400名代表们欢聚一堂讨论了世界本行业最新话题。会议中,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国内专家与美国专家的实时在线讨论,引进美国同行的思路,引进他们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实验诊断中心负责人康熙雄,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主任,中国检验医师协会副会长、全国诊断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实验室管理协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部标准化委员会检验分会委员。

“以前,我们只认识到人体2000个功能基因,医院检验科只能提供几十个到上百个检验项目,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认识到人体的功能基因约有3万个,这就对我们检验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检查几项?200个?还是2000个?还是两万个?同时,我们获取到近万个参数,又该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来评价患者健康和疾病状态呢?这些都是我们要讨论和研究的。”

康熙雄教授多年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学,临床免疫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等工作,曾在东京大学参加肿瘤基因治疗,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肾病等自身免疫病及肿瘤的临床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2年康教授提出“个体化诊断系统的建立和临床应用”的研究方向,并利用分子生物学等各种前沿方法学,进行“药物代谢基因组学、临床蛋白组学、临床代谢组学、功能蛋白相互作用疾病诊断模型”等多方位的实验诊断学临床应用研究,主编出版了《临床电泳》《临床蛋白质组学》《临床免疫学》等多部专著,多篇论文被SCi收录。目前,在他的积极筹划下,以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为基地,搭建起包括多种先进仪器设备蛋白质飞行质谱检测仪、高效液相色谱、凝胶成像系统、基因芯片仪、悬浮微阵列检测仪、荧光定量实时在线核酸扩增仪、流式细胞仪、蛋白芯片检测仪、芯片点样仪、细胞培养系统等)的共享性的临床蛋白质组学检测平台、基因检测平台、细胞培养平台、为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具备了应对严重生物性灾害的应急能力。

2003年的SaRS考验着每一个医药工作者,为保护人民大众的健康,检验工作更不能有任何闪失,在SaRS过后更应该如此,SaRS期间,康教授领导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承担了863子课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早期快速诊断技术应用”的研究,并总结抗击SaRS过程中实验室诊断经验,先后主编出版了《SaRS实验室诊断》(人民卫生出版社)、《“非典”的实验室检测及诊断》(科技出版社),于2003年7月参加国际SaRS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得到国际组织和专业团体的关注,也得到总理的肯定和市政府的嘉奖。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学篇4

关键词:检验科临床联系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506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41-02

临床检验技术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作依据,临床诊疗工作就非常受限。

1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关系

检验医师将专科可能需要用到的各种检验整理出来,除了各项检验的目的、用途、意义对结果的分析和解释等外,最好还要了解检验的大致方法和原理、以及送检的时间、地点等等。检验医师参加临床科室医院内会诊,一方面可提高诊疗水平,另方面向临床提供可靠的参考意见,有利于治疗效果。

2加强检验科与临床联系的必要性

临床医师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订人,从临床实验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都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如何合理选择检验项目,使其发挥临床最大的功效是每个医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因此,要求医师在认识疾病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申请检验项目,尽量选择对某种疾病有特异性诊断的实验方法,同时还应对该检验的方法学原理,临床意义及干扰检验的生理、病理、药理等深入理解。知晓检验结果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疗程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与检验人员一道共同探讨,选出最佳的、合理的、具有实用性的检验方法。

3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3.1临床对检验的要求。临床首先要求申请项目的结果必须正确,其次希望尽快得到检验结果以便判断病因及早治疗。因此检验科必须做到:①定期考核检验人员的基本技能,对进修和实习生的操作严格把关;②必须注意仪器的保养和维修;③进行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④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⑤加强责任心和改进医疗仪器。

临床医师希望检验技师能随时回答有关检验的问题以及对检验结果的诠释,包括对经典项目和新项目的结果判定、干扰因素、精确度、与经典方法的比较等。因此检验技师应经常学习专业及相关知识和专科新技术。

3.2检验对临床的希望。

3.2.1临床医师应避免以下情况:①对初诊患者进行“大网捕小鱼”式的检验申请,既浪费财力,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②不了解检验项目的意义和结果而仅靠频繁询问,或仍申请淘汰实验;③错误地申请检验项目,如临床并未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却怀疑肠道菌群失调而申请肠道菌群涂片检查;④对非急诊项目进行急诊申请;⑤错误地填写检验申请单。

3.2.2临床医师应对检验结果科学分析: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与检验结果相关,但也并非完全如此。如经临床治疗后检验指标未达到预期值时,医师们往往怀疑检验结果有误,实际上如能排除检验失误外,具体到某一患者对疾病的抵抗力、自身免疫力的差异、对药物的敏感性及病理、生理、精神因素等均可影响检验项目,出现非典型症状绝非少见。

3.2.3临床医师应对异常结果正确认识:造成非病理性异常结果的因素:①检验前误差有标本的采集、前处理、运送和保存;②检验中误差有过失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③检验中的干扰因素有标本因素、干扰化学反应的药物因素、不同抗凝剂的使用、仪器的偏差。

4现代检验诊断的技术面临的挑战

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这种情势之下,现代检验诊断的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检验指标的确定上,检验科的检验项目复杂而且繁多,但是这些检验项目对病情的诊断针对性不强,或者说是一个检验结果的得到往往需要许多项检验项目的融合,所以检验项目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这给医师的诊断造成了困难,所以检验科应该与临床医学密切的沟通和配合,进一步的整合和明晰检验项目的划分。另外检验人员作为最直接的样本接触者,必须了解检验科新项目应用的局限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如何正确采集标本等,以便临床医生对具体项目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填写检验申请单时有全面的考虑。

5检验医学实现了从辅助检查到诊断疾病的跨越

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愈发的明显,它不仅与病人、医生息息相关,还跟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指导医生临床用药,这就为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提供了相当的可能。例如:当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时,既可明确疾病的病原诊断,进一步的药敏试验又为患者的治疗提出明确的办法。这就避免了医生根据自己的用药习惯,对患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患者,使用同样的医疗方法和药品问题。

另外,它在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也非常显著,这是因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并接受及时的治疗,例如由wHo推行的新生儿筛查工作,通过促甲状腺激素(tSH)和苯丙酣尿症的检查显著降低了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酣尿症的发病。今天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检验科医师与临床医师必须随时主动沟通,互相渗透,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检验人员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工作的中心全部围绕临床诊疗活动。要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协作,共同配合,从严把关,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人性化服务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共同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宏础.临床实验室必须规范化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0,1:36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学篇5

关键词:临床医学; 临床决策; 医生基本功

 

在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下,推动着医学不断的向前发展,因此在诊断手段和方法上也不断的增加,对疾病的诊断水平与以往相比起来,有着很大幅度的上升和提高。那么,临床医生怎么才能做出最合理,最科学的临床决策呢,这对于医生基本功的锻炼,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1临床决策中医生基本功的作用

       1.1病史采集的正确性:病史的正确采集,决定着临床决策的方向。病史和症状,是病人在就诊时最主要的原因,作为疾病的表象,这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病史是医生在和患者或者其家属在沟通和提问中,患者或其家属给予回答而获得的疾病发生发展及过程的病人的重要资料。一份完整而详尽的病史,能够解决大半。以上的诊断问题。病史的采集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一般要根据病人或其家属的心理状况,充分运用问诊技巧,从患者或其家属那里获取最全面最真实的病情资料,给临床决策提供决策方向。

对那些急症的病人,一定要专注主要的问题当机立断,用最短的时间做出临床决策,选择最有特异性最简单的的辅助检查方法作为诊断或排除诊断的重要依据。对那些愤怒与敌意,忧伤与焦虑,文化程度低下有语言障碍的病人,一定要有同情心,耐心和控制患者情绪的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不卑不亢的态度,重要的病史一定要认真仔细的重复核实。对那些话多的唠叨的且多种病症同存的患者,要会将其话语巧妙的打断,专注重点和关键进行追问,去除精神因素的误导等方法。这些是对医生的思维逻辑,医学知识,文化修养,分析问题,问诊技巧等等综合能力的一个检测和考验。一个有水平的医生,能够根据病史的采集结果,结合基础的医学知识,从病理生理病理揭破的深度去认识疾病的本质,寻找发病的原因,从而对病情做出初步的诊断,确定诊疗的方向。一些经验丰富的分诊人员能通过简单的问诊在短时间内将患者准确的送到专科医生那里,所以,病史采集在临床决策上起基础的作用,决定着临床决策的方向。

       1.2临床检查的重要依据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一般是指医生根据自己的感官,或者使用传统的检查器具对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解,这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目的是为了对患者有关健康的正确材料进行收集。

体格检查的五种基本方法为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其检查的方法,结果的正确性和检查是否全面,对收集患者资料的正确与否,对医生能否正确的临床决策有着直接的关系,且影响重大。

对急症病人的生命体征检查是非常重要的,病期的不同,疾病的不同,生命体征的特点也是不同的。检查生命体征,对于医生能否在短时间内做出初步的诊断,对病情的估计,有效及时的抢救等临床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体格检查是临床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结合病史进行系统而全面的体格检查,可以很好的将大部分临床诊断问题解决掉。

在体格检查中,边想边查,边想边问,验证核实,融会贯通,使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能到保证的最好的方法。某些时候如果发现了一个阳性体征,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较准确的临床诊断,全面而细致的全身体格检查,有时候能做出病因诊断,复诊的病人可以观察其体征的动态变化,前一次的临床决策是否正确就可以得出判断结论和评论。

但是如果一个错误的不全面的体格检查结果,将导致一个错误的临床决策,造成漏诊误诊和治疗原则的错误等等一系列非常严重的后果,轻则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伤害,重者将会贻误对患者的最佳抢救时机,造成病人的终生遗憾。体格检查是医生获取病人客观健康状况最快捷、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路径,体格检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善性,和医生的基础知识,医德修养,临床经验和基本技能等综合性素质有着重要的联系,决定着体格检查的结果。一个准确完整的体格检查结果,是医生在诊断疾病,选择进一步检查方法和制定治疗原则等等临床决策的重要依据。

 &

[1] [2] 

nbsp;     实验诊断和辅助检查对于临床决策的影响

       .诸多因素影响着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标本采集方法是否正确、设备仪器的准确性和档次、试剂质量和稳定性、操作人员是否规范、诊断人员的认知水平等,都将影响着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合理选择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方法: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是医生根据病史、体检提出的初步诊断选择的必要的检查,以确定、补充、修正诊断或排除诊断。医生在部署检查项目时,应注意检查的适应症、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利弊和安全性、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等因素,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和检查方法的特点合理科学地选择实验室和(或)辅助检查。对于急症病人应遵循简单、快捷、安全、特异性强的原则,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可靠的检查依据。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学篇6

摘要:目的探讨将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应用于临床教学实践中,培养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方法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经验式医学教育模式,注重医学生循证医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结果循证医学模式的应用提高了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开创了临床带教的新模式。结论在临床带教和实践过程中应用循证医学模式培养医学生,可以极大地优化临床带教效果,提高医学生临床诊断能力。

关键词:循证医学;心脑电;临床诊断;教学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传授知识,提高医学生临床诊疗能力是临床带教工作的一个严峻问题。我们尝试将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引入临床教学实践中,探讨提高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循证医学模式与循证医学教育的内涵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模式。它有别于传统医学模式对临床医生个人经验的倚重,强调科学证据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倡临床医师将实践经验和的事实证据有机结合起来,以最好的临床决策和处理方案解决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教授在《怎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一文中将循证医学模式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方案。

循证医学教育是将循证医学理念贯穿于临床带教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带教老师引导医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医学生循证思维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为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的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

2、循证医学教育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教育的核心是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和临床经验与科学证据并重的思想。其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2.1提出临床问题

在带教过程中向医学生讲解循证医学的理念,通过对临床典型病例的病史、病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的分析提出诊断、治疗、预后、病因及预防等方面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

2.2寻找文献资料和检索方法

对提出的临床问题进行循证医学操作演示,通过纸质或网络数据库检索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批判性地评价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2.3利用文献资料解决临床问题

循证医学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团队行为,根据已有检索的资料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医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大胆探索,结合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提出解决临床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此过程当中活跃医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3、循证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教学中的应用

心脑电联合检测技术是临床上对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循证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3.1根据心脑电检测分析结果提出临床问题

循证医学教育方法应用到心脑电检测中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得到科学的诊断建议,对各种不同的疾病选择心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或心脑电图联合检查技术。采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对心脑电检测结果进行循证分析,加强心脑电检测特性的阐述,提出与疾病诊断相关的临床问题。

3.2寻找相关问题的资料来源和检索方法

根据心脑电检测结果分析中的相关临床问题,结合解剖学、影像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广泛查阅最新的数据库,如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中文期刊网及相关的循证医学网站以获得完善的文献资料。

3.3评估文献资料对心脑电临床诊断的价值

在获得完善的文献资料后,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文献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带教老师或高年资医生引导医学生对获得的的证据进行鉴别,包括证据的质量、实用性、涉及范围、强度、指标及情景等6个方面,并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和患者的预后。完善的文献资料和准确的评估意见是全面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会诊基础。在评估文献资料对心脑电临床诊断的价值时要注意分析何种证据可以应用到心脑电诊断中,有效证据和无效证据的区别,无效证据产生的具体原因等。在这一评估过程中,医学生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得到增强,实践经验得到逐步积累,科研意识得到启发,而这些都是循证医学教育模式下医学生需要提高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讨论

循证医学教育是对传统带教方法的丰富和补充。目前我国结合循证医学模式进行的循证医学教育研究已经起步,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应当积极开展循证医学教育,以培养医学生的循证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医学生经过循证医学模式的教育,可以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以后的临床和科研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成长为优秀的临床医生。循证医学教育应既重视丰富医学生的个人经验,又强调采用最好的研究证据指导临床实践,二者在疾病的诊疗中缺一不可。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于医学生临床带教过程中,对提高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郭玉珊,王毅.用循证医学观点指导临床教学[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9):2123~2124.

[2]景涛.在见习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方式[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90~391.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学篇7

论文关键词: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教学质量

《诊断学基础》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也必然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中医和西医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为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诊断学基础》的目的是要使他们能初步掌握西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为临床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服务。但是由于中医院校的学生,西医基础课的学习学时不够,不扎实,导致学生普遍反应《诊断学基础》的学习困难。而《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则实践性更强,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在《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1重视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

《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一个特点是必须熟练地掌握临床常用的各种检查方法,其中尤其是体格检查方法,而这些检查方法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掌握的,它不仅是技术性的,而且也是艺术性的。为达到熟练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方法,必须在自己身上或同学之间反复练习正规、系统的检查法,再到临床工作中反复实践、不断训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学有所成。只有熟悉了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各种表现后,才能更好地认识病态变化;正常与异常比较,使知识巩固、理解透彻、体会深刻。

因此,在诊断学开课后一段时间,诊断学理论讲授到胸部或腹部检查后,每周1次(4学时)技能训练课,共6周24学时。分4阶段:第1阶段:单元训练即按顺序分一般即皮肤粘膜和淋巴结、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和神经系统检查,心肺听诊。第2阶段:全身体检。重点强调全身体格检查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条理性的关系,既要全面检查,又要避免翻动“患者”。在单元训练和全身体检期间,按15~20人为一组将班分组,每个组由1名教师指导(带教)。试教后2人一组,一人扮演“病人”,一人扮演“医生”,进行练习,然后角色户换。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答疑、纠正错误手法。

2探索纯理论型向能力型的转变(检测与考核)

考试得分是学生最关心的事,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考试内容又是指导学生重视哪部分内容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学工作的一个核心部分。传统的考试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操作的弊病,为改变高分低能状况,调整改进考试内容方式的方案。

在2006年春季学期2003级中医7年制的教学中,我们就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增加操作考核分数;期末考试增加体检考试,每位考生要求完成时间为40分钟。按完成操作的质量及时间,结合用物准备仪表态度和必要时的简要提问等综合评价。并规定凡全身体检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试(补考合格方可参加)。获得了可喜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会利用空闲时间主动联系实验室的老师借器械互相练习。另一方面以往诊断学基础考试纯理论笔试成绩即为期末的最终成绩,常导致学生成绩普遍不理想,及格率低。而加入了实验报告和技能考核做为平时成绩后,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提高,不及格率仅为1%。目前我们教研室已将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广到全校中医本科生《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中了。

3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逐年招生人数的增加,病房的患者无法满足诊断学实习的要求,近年来,基本取消了诊断学实习进病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建立多媒体实验室,购置腹部电动肝脾触诊仪及心肺触诊、听诊电脑模拟器,许多异常体征可以不需要进入病房就可以听到、看到,而且一些是临床上都难以遇到的体征在实验室就可以听到和看到,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及模型上反复体会,直到掌握。

4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针对中医类临床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提出建立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的概念,将诊断学基础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加大了学时、教师和资金的投入。2006年学校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模拟医院),宽敞明净,面积1000余平方米;设有诊断技能训练室、内科技训练室、临床思维训练室等、多媒体演示室;拥有高级综合模拟人、20台复苏安妮高级模拟人、3o套心肺听触诊训练系统、30套腹部检查模拟人、l0余台心电图机、4o余台临床思维训练电脑、4套多媒体演示系统及100余种配套教具,拥有诊断学、内科学多媒体教学软件300余种,完全能满足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的需要,实现了诊断、内科学教学的现代化,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该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从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两方面训练学生临床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从教育一自我教育一自我训练的平台。在检体诊断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对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5建议

5.1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素质

首先,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的重要性。要作为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来抓,做到齐抓共管,并列为教研室的目标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临床技能的传授,要和理论教学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好每一堂实验课、见习课,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

其次,教师应站在学科的前沿,对本学科的知识有足够的积累和把握,同时,还必须精研教学方法,精于组织教学。具体体现为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做到既注重系统性,又注重实用性。为了更好的做到以上两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就应该不断的进行“充电”,多看、多学。学校也应定期选派教师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或理论、技能培训班,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

5.2统一备课

实验课所采用的教师先示范,然后学生边练习,教师边巡视、指导和纠正不正确手法的这种授课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质量,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个班的小课由几位教师上,授课的内容与方式、查体的手法和顺序有可能不一致,而在一个年级或同一班组的学生常常出现检查同一体征而用不同的查体方法,且查体顺序也有出入,有些学生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是某某老师教的。针对这些问题,教研室参照教学大纲,认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对授课教师的讲稿及教案集体讨论、修改。年青教师由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先行知道、示范教学。组织教师观摩标准的查体录象,统一授课内容、手法、顺序,达到授课人员不同,但授课内容、要求一致的目的,保证高质量的授课,提高教学效果。

5.3依托医院,开发资源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是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临床上的众多体征如皮疹、紫癜、哕音、心脏杂音、肝脾肿大、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等,虽可从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方式得到某些印象,但只有从患者身上才能真切地认识到和体会到,因而必须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学会。

目前,教学面临的困难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必须积极想办法,开发资源,延伸课堂。如临床见习,安排在诊断学课程结束后的1个月,作为西医诊断学的延伸学习,要求他们在1个月内,力争见识常见病症状、体征,熟悉三大常规等常用检验项目以及心电图等各项辅助检查方法的应用,为后期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再如毕业实习前的临床技能强化训练,与第一临床医学院建立的本科生导师制结合,将数百名学生化整为零,利用医院的师资、场地和病材资源,加强临床诊断技能培训。此外,在医院相关科室的支持配合下,筹备建立诊断资料库,更好地利用附属医院的医疗优势,开发教学资源。医学院与医院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医学教育管理效率、更好地解决了临床教学的诸多难点,保证了质量。

5.4建立标准化病人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学篇8

检验工作不只是简单的接受标本发出报告,还要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起重要作用,检验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检验医学的重要性,才能使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进行及时高效的转变。检验医学对临床诊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临床医生对检验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但目前检验医学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蜗步难移甚至原地踏步。首先,检验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往往处于辅助地位,在医院里,检验技术基本从属于临床诊断,多用于对病人临床检查的各项指标的检测,长期处于被动过度医疗服务,既导致了功能局限,阻碍了检验技术的开发应用,同时又造成医疗资源占用和浪费,使得医疗成本不断增加。其次是管理模式的问题,特别是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由于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检验设备层出不穷,导致各个医院的检验水平不尽相同,缺乏一个共同的标准,导致偏差和错误检验时有发生。再次,由于设立检验医师岗位的医院少之又少,检验医师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检验医师的临床诊断意识渐渐淡化,而且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干同样工作,与检验医学的发展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检验医学的发展。

2检验技师向检验医师的迈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的30余年间,促进了检验理论和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室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并运用新技术,但临床医生并不能对新的检验项目做到很好的了解,这就使得检验人员与临床医生联系更加紧密,检验工作者的工作不再是单纯地为临床提供检验结果,还应具备对检验结果的解释和把关、检验项目的推广和合理应用的能力,并且能够主动参与到临床诊断与治疗,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检验结果和咨询,把有限的实验数据转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2003年10月,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在专科医师分类中设立了检验医师类别,标志着检验医师的诞生。随着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检验项目也逐年增加,医生在诊断疾病中对检验的依赖度越来越大,鉴于检验在临床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即懂检验又懂临床的检验医师迫在眉睫。

在全球背景下,为与时代同步,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检验医师已经成为全国各大医学院校检验专业学生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未来检验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在我国的卫生医学大背景下,培养检验医师的过程呈现“瓶颈”态势,首先,主要是由于要成为一名检验医师既需要考取检验技师证又要考取医师资格证,而医学检验本科生可以考取检验技师证,但不能考医师资格证,即使是上了研究生仍然不能考取医师资格证,使得学习医学检验的人无法成为检验医师;对于学习临床医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考取医师资格证,研究生阶段选择攻读检验的研究生,毕业后就可以考取检验技师证书,这样的学生可以发展成为检验医师。但由于检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临床的辅助学科,所以很少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学生选择攻读检验的研究生。这就造成了一种本科学习检验的不能成为检验医师,而本科学习临床医学的又很少愿意选择从事检验的局面,使得培养检验医师的道路举步维艰、停滞不前。其实学习检验的本科生也是有系统学习临床知识的,虽然和学校临床医学的本科生在学科教育上安排不尽相同,但是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无论是考临床检验,还是其他临床的研究生,都同样要考西医综合,他们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对临床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的,在知识面上并不差多少,而且研究生的教育本身就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也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因此,本科学习检验的不能成为检验医师,极大地阻碍了培养检验医师的步伐,也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同样,大多数学习临床医学的本科生认为检验是“小学科”,认为在医院检验科工作没有前途,没有成就感,所以很少有学生愿意攻读检验的研究生,因而影响了检验医师的发展。其次,是因为检验医师定位不明确,很少医院设置了检验医师的岗位,有也没有得到重视,干的和检验技师一样的工作,形同虚设,严重阻碍了检验医师的发展与壮大。

3展望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学篇9

[关键词]误诊;病例;临床诊断;思维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c)-109-02

医生对疾病的诊断过程是在正确的思维方法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对疾病的现象再认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何正确地进行科学的思维,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试从《新医学》杂志“临床常见诊疗错误汇编”专栏272~283期所发表的64例误诊误治病例中寻找原因,其中误诊与不正确思维有关的占40%。某院分析了与医生有关的102起医疗纠纷,其中因临床思维错误所导致误诊误治的纠纷则有60例(58.8%)[1]。复习文献及有关资料,以往误诊原因多从加强责任心、提高技术水平方面查找,很少对诊断思维方法进行讨论。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对临床诊断思维的粗浅认识。

1临床诊断常见的不正确的思维倾向

1.1思路狭窄,缺乏分析

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这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须,医生在熟悉本科疾病的同时很容易忽视整体及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诊断思维上形成了解不正确的思维倾向,表现在重视局部,忽视整体;只注意常见病,忽视少见病;治疗无效不及时反思,一味坚持原诊断,思路狭窄等。如:1例52岁男性患者2h前无明显诱因剑突下隐病,发展为阵发性绞痛样发作伴胸闷。余无不适。自诉既往有“冠心病史”。入院检查:体温36.2℃,脉搏6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0mmHg,心率60次/min,律整,无杂音,心音弱,肝脾未及,莫菲征可疑阳性,余(-),心电图正常。即按冠心病、心绞痛常规治疗,患者症状未见好转。先后两次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均正常。转上级医院经十二指肠检查发现胆总管十二指肠开口处有蛔虫附着,确诊为胆道蛔虫症。本例误诊原因,初诊者思维局限,单凭自述有既往史就诊断心绞痛、冠心病,忽视了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对临床表现缺乏全面的分析,满足于剑突下疼痛,胸闷,自诉有“冠心病史”就用不典型心绞痛来解释,以致误诊,实不可取,引以为戒。

1.2拘泥现象,忽视本质

事物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本质。疾病更是如此,其现象表露于外,容易被医生察觉,若满足于已知现象,不深入剖析,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容易产生拘泥于现象的思维倾向。如:1例24岁女性,发热及左侧胸痛、胸闷两天。查体:体温38℃,气管轻度右偏,左侧,左下肺呼吸音消失、血白细胞14×109/L,其中,中性细胞占71%,淋巴细胞占29%。胸透:左侧胸腔中等量积液。胸腔积液常规检查:属渗出性胸腔积液,以“结核性胸膜炎”抗结核治疗。第二天,病情加重。急诊转院查血及胸腔积液,淀粉酶均显著增高,确诊“急性胰腺炎并发左侧胸水”。本例误诊原因为没有认清胸腔积液的本质。满足于胸腔积液这一表现,对引起胸腔积液病史、病因缺乏全面分析研究,思维简单,以致误诊。

1.3思维片面,依赖仪器

科学的飞速发展,现代检查仪器不断涌现,弥补了医生感官的局限性,大大丰富和增强了医生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但依赖仪器检测结果的片面思维倾向明显增加。如:1例54岁男性患者,半年来反复发作颈背疼,多于情绪激动或活动量增大时发作,持续10min左右或休息后缓解。颈椎摄片示:颈椎骨质增生。一直以颈椎病治疗。后因健康体检,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型改变。考虑冠心病,心绞痛,经扩张冠状动脉,抗心绞痛药物常规治疗,上述症状消失。本例误诊的原因,依赖X线片诊断,以颈椎病为老年常见病的惯性片面思维方法,没有认真分析颈部疼痛的诱因及疼痛的性质,更未考虑到疼痛发作时间短,且自行缓解的非典型心绞痛的特殊表现这一特点,以致误诊半年。

2现代临床论断思维的特点

临床诊断思维的过程,与其他事物的认识过程一样,都要经过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最后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2]。但是,对疾病的认识过程又有其不同的特点。

2.1严格的时间限制

危重症患者就诊时,医生要对患者争分夺秒地作出判断,不容许有足够的时间采集病史,化验检查,综合分析等有序地进行。“时间就是生命”,这就是医生临床诊断的时间特点。

2.2临床资料的完备性

临床疑难患者的诊断,所需资料是大量的,涉及范围是广泛的,又由于病情紧迫,按部就搬地等待资料完备再作出诊断是不现实的。临床检查资料繁多,所需时间不尽相同,病情变化随时出现,更不能等待资料完备而延误病情。所以临床医生是在病情变化多端,所需资料不全,时不我待的情况下,努力作出符合实际的印象诊断,这是临床诊断思维的又一特殊性。

2.3诊断思维的模糊性

当医生接诊患者,倾听主诉,询问病史,体检后所选择检查项目是在印象诊断的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只是临床诊断的线索的出发点,通过分析检查结果,缩小诊断的范围,作出初步诊断。特别是少见的疑难疾病,是在边治疗边检查的过程中根据疾病的发展变化,治疗效果,进一步系统分析,最后才明确诊断。所有这些体现了临床诊断常常带有某些模糊性的特点。

3现代临床诊断的思维模式

著名医学家张孝骞[2]曾经意味深长地说:“临床医师在诊治每一名患者时应当谨慎严肃,时刻警惕着自己的判断或措施是否尽职、是否有疏漏或缺失,其心情就像古人所说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医学信息呈指数倍增,文献资料浩如烟海,诊察技术指标日新月异,疑难重症疾病更为常见,临床医生更需保持这种十分可贵的态度。医生的思维方法不断更新,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是时代的需要。详实的病史资料,可能的发病因素调查,科学的实验室和物理化学检查是现代临床诊断、认识疾病的重要途径。但疾病产生的原因,发病环境千差万别,有时很难找到实验室和其他实证科学指标。如神经官能症就找不到检查的阳性结果,不承认是疾病显然是错误的。但一遇到疾病就要“拿证据来”的这种“试管里面出诊断”的思维方法是偏颇的,再先进的设备也不能代替医生的临床思维。治疗方面更是如此,慢性肝炎患者,医生若把眼睛盯在治疗上,只顾观察治疗效果,但愈治愈重,后来死于肝硬化。为什么?原因是患者在院外嗜酒如命,每每狂饮,医生忽视了病人的不良嗜好对疾病的影响。询问病史的时候,也同样存在一个很重要的思维问题,若在与患者的在交谈中,一个思维水平高的医生,既能避免病人漫无边际的诉说,又能让患者从容不迫地、客观地、条理清晰地把病史说清楚,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来龙去脉,为有的放矢地选择检查项目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综上所述,科学地临床思维就是把询问病史、物理检诊、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社会环境影响等进行深入分析,获得初步理性认识,并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辩证地综合分析,从中得到本质性的结论[3]。

4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模式的转变需要多学科的认识和临床经验的结合。思维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在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过程中,总结、提高逐步培养起来的。培养诊断思维能力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4.1具备广博的科学理论知识

现代医学突出的表现就是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同时它正成为包含几百个分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其主体分科上百个,并在继续分化和综合中,所以现代医学不仅要有雄厚的专业论论基础,还要涉猎其他与医学有关联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广博的科学知识。只有知识渊博,视野才能开阔。医学家吴介平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而他对基础医学、社会科学、教育学也都有较深的的造诣。所以新世纪的医生只有精专博学,多学科互相渗透,在临床难点问题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少走弯路,才能随时把握临床诊断思维的主动权。

4.2坚持实践第一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科学,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临床思维的产生。丰富的知识固然重要,没有艰苦细致的临床实践,就不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所学理论就得不到丰富、发展、提高。患者的症状体征千差万别,单纯的理论得不到满意的解释,也不能作出肯定的诊断,容易误诊误治。每个临床医生还要善于利用前人的经验,亲自到实践中去,增强和丰富感性认识,使诊断思维建立在自己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临床思维的正确性、准确性。

4.3全面掌握临床资料

临床诊断是建立在详实的病史,认真地体验,准确的实验室及物理检查的基础上,临床资料越全面,越丰富,才有思考问题的余地,才能有正确诊断的前提。同时临床资料的参考价值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如对发病的原因,症状体征的相互联系,药物的疗效,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进行反复地科学分析,从中抓着典型的症状体征和有意义的诊断依据,才能确立正确的诊断。对于典型症状体征的分析避免以偏概全。如:上腹疼,发热,黄疸被临床上称为胆道疾病“三联症”,但某些肝癌患者的早期也可以表现上述而就诊。因此在占有临床资料时,应辩证的分析,即使是常见的典型症状体征,也均需认真思考慎密对待。

4.4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临床医生最先接触的是病史,症状体征,检查结果,这些都是疾病的一些现象,是疾病本质的外部反应。因此,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不能把思维的目标局限在对疾病现象的认识上,应通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一种假相,相对疾病来说,也是一种表现,它是疾病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反面表现。如一些全身严重感染性疾病造成的脑膜性刺激症,此种症状不伴有脑膜炎的病理改变及脑脊液异常变化,临床称虚性脑膜炎,此时,按脑膜炎治疗势必造成误诊误治。所以对具体的疾病和患者的问题,考虑得越周密,体会就会深刻,认识就越正确,临床思维水平就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经建,曹冠东.我国误诊学研究的进展[J].中华误诊学杂志,1997,1(1):2.

[2]张之南,单渊东.内科疑难病诊断-协和医生临床思维例释[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学篇10

关键词物理诊断学教学

诊断学是医学院校学生首先接触的临床医学课程,它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是研究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学科,对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生而言,既是学习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也是将来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基石。现代医学科学发展迅速,其趋势是由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模式发展,但是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学科,新的诊断技术并不能取代一般物理诊断学的重要地位。在疾病的诊断中,问诊、体检等物理诊断方法与实验室检查及影像检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物理诊断学是临床医师必备的基本功,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1]。但是,由于教学方法、内容和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原因,使物理诊断学临床实践和体检操作基本技能往往不过关,这就要求我们在诊断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其教学方法非常值得探讨,现就本人1991年至今15年诊断学教学实践中的感受,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重视物理诊断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物理诊断学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其内容多而枯燥,有些内容还比较抽象,难以讲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理论课最好由具有良好临床技能及教学经验的高年资医师讲解。为了让学生得到正确、标准、统一的诊断学知识,必须重视集体备课,共同参照国内外重点医学院校编写、拍摄的教学资料,统一标准、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检查手法,学方案。对于初次从事诊断学教学的年轻医师,应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以老带新,互助互学,帮助其明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及讲解技巧,并从带教实习课和见习课开始,不断积累经验,走向成熟。

二、改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一)改变教学模式。目前我们的教学模式仍然多是传统的“灌输式”及“填鸭式”[2]。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见习时,教师示范,学生则多以看为主,动手机会少,也没有动手的意识;考试时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问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关于理论课教学的教学方法。物理诊断学教学过程一般分三个环节,一是课堂讲授,二是实验课,三是临床见习。课堂讲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教学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讲授中教师可以亲自向学生呈现学科的基本内容,直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可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概括学科内容。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备课,教师首先应该对所讲授的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对内容结构进行合理安排设计,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工作体会融合于教学中,并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诊断学内容繁多,理论课讲授应该做到基本内容少而精,重点突出[3],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查体等技能操作可以放在实验课或见习课结合实际进行讲解、练习。物理诊断学中,有些内容很抽象、枯燥,在理论课讲授中,应充分利用诊断学教师多为临床医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优势,在讲解中多举临床病例,以增加系统性、完整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犹如接触病人一样,提高学习物理诊断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理解中记忆。比如,在讲解胸部的体表标志“胸骨角”时,可以穿插一张自发性气胸的胸片,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单介绍该病例的病情,然后引出治疗方法——胸腔穿刺术,并介绍胸腔穿刺抽气时,胸骨角是一个重要的定位标志,使学生在理解中记住了这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为克服这一缺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举一些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临床病例,并穿插一些简短的提问和对话。随着科技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多媒体在教学中地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和提取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知识组织形式更佳,利于知识同化[4]。通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地交互作用,形成了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地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进行作用地情境,具有良好的强化效果和整体效应,有利于最佳教学效果的获得,又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简洁性,使一些抽象的症状、体征的描述更形象,易于接受与记忆。比如心脏检查这部分,利用多媒体制作技术,可以动态显示心脏的“泵”作用机制,结合血流动力学变化图谱,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做为一名诊断学教师,应该熟练掌握网络教学技术,以其能将自己精彩的教学构思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淋漓尽致的表现。诊断学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对于不易理解掌握的内容,可以运用已学过的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知识,应用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其变得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比如在讲解肺与胸膜的触诊时,先讲解触觉语颤的检查方法,再分析手掌触到的震颤是如何产生的,引出产生原因为喉发音沿气管、支气管、肺泡、胸膜腔,传导到胸壁,由手掌触及。理解了产生机制,语颤增强及减弱的临床意义,学生就自然而然的非常容易理解与记忆了。物理诊断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检体诊断,检体诊断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习,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检体诊断的理论教学应采取小班教学形式,每班10~15人,便于教师授课辅导,个别答疑,还可以手把手进行操作示范,近距离接触还有利于师生互动了解、因人施教。课堂讲授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模型、模具、挂图、标本来辅助教学,比如讲授肺与胸膜的体表投影时,可利用肺的解剖标本讲解,可以增加学习兴趣,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为增加趣味性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讲授一些简单的体检时,可以穿插1~2分钟学生自检或相互检查,以活跃气氛,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形象。不易描述、模仿的体征,比如各种呼吸音、心脏杂音等,可以利用录音、录象、VCD等直观形式辅助教学,往往可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课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学习物理诊断学,要适应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转变,讲究学习方法,不应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了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物理诊断学课程安排可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安排一定比例的实验示教课,播放生动形象的体检录象或光盘进行示范,统一手法,规范操作,再由教师示范并指出常见体检错误和注意事项,最后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相互之间检体练习,教师巡回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手法。随着科技发展及教学条件的改善,我院自2000年已建立了物理诊断实验室,学生在学完理论课进入临床见习前,可采用教师辅导或自学形式在全天开放的物理诊断实验室的电子标准化病人模拟教学系统上进行检体训练,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记忆,熟练检体内容,培养正确的检体手法,为进入临床见习打下基础。同时,这一教学手段也有效的弥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

(四)通过临床见习,强化临床技能。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问诊、体检及病历书写是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学好这些技能对临床医生是终生受益的。由于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目前的物理诊断教学大多是理论讲的多,实践体验少,学生缺乏与病人接触与交流的亲身体验,不知如何进行问诊与体检[5]。物理诊断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与患者良好的沟通,熟练问诊、查体。这一步的完成主要依靠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是完成理论向实践过渡的重要一步。在课时分配时,应增加见习课时,如肺与胸膜的检体诊断应安排两次以上的见习。见习前带教老师应精心挑选病人,向病人解释以取得配合帮助,并安排好见习顺序,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多接触各种病种和体征。见习可以分为四步完成,第一步是安排观看体格检查录象或光盘熟悉见习内容;第二步是教师示范问诊、查体,嘱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如何问诊、查体;第三步是学生与患者直接接触,锻炼沟通交流技巧,练习问诊方法及检体手法,学习异常体征,教师在一旁指导纠正;第四步是设计、组织典型病例讨论,联系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启发学生主动性思维,使学生从中得到诊断疾病的乐趣和成就感,也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见习中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的教育培养。为解决临床见习中学生多病例少的矛盾,可以通过增加教学医院、适当给患者一些报酬以取得配合、收集并制作典型少见病例的声像教材等方法改善教学条件。

三、完善考试制度,促进学习积极性

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通过考试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牢记所学内容。我院物理诊断学考试一直采取理论考试和体检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模式,经过实习期后,毕业前再进行一次检体操作考试和一次问诊、病历书写考试。通过以上考核制度,促使学生即重视理论课学习,也不会忽视临床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但熟练掌握了物理诊断学的理论知识,也强化了临床技能,为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诊断学是医学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为了给国家和人民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医生,做为一名物理诊断学教师,应该不断努力探索,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云剑,赵景宏,杨惠标,等.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12(5):606~607

2.林宇.提高《诊断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6(10):1192~1193

3.黄卫卫.诊断学教学中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8(5):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