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会保险基金的用途十篇社会保险基金的用途十篇

社会保险基金的用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5:23

社会保险基金的用途篇1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集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农村保险结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并对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集途径提出新的要求。一般而言,农村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方式让农业劳动者由于年老、疾病、死亡等因素而失去劳动能力,可以从国家获取一定的物质帮助。在法律保证下,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具备国家法定性,农村社会保险基金是对农村社会成员物质生活的有效保障,并通过立法建立,明确基金来源和管理,以保证保险制度的落实。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集途径及相关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保险体制社会性较弱。社会保险基金的充足性是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险效果的主要因素,在进行保险资金筹集的过程中,当地政府下发保险资金筹集文件,并明确规定个人交纳的核心地位,形成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在此过程中,国家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地方政府常常将“个人交纳为主”替换成“个人全部交纳”,社会保险性质主要由资金来源主体决定,这种“个人全部交纳”方式弱化了农村社会保险体制的社会性,无法发挥出农村社会保险的保障作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2)政府预算无法填补社保基金缺口。社会保险基金中的政府与集体财政拨款数额比例较低,对农村农民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实际上的物质保障问题。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这就表示我国无法完全依靠政府投入资金成为农村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无法为农村农民提供完善的物质保障。现行医疗保险若面向患大病农村从业者,使得农村从业者享受城市医疗保险待遇,以2014年农村从业人口782415万计算,排除领养老金退休息人员之外,均住院人数是4%,每次费用则为3000元,则需要588亿左右的保险资金。其中,若70%由农村社会保险基金提供,则需要411亿元。由此可见,仅仅两项保险,每年就需要2356亿元的保险基金,完全依靠政府开支,无法承担这笔巨额的保险费用,进而降低农村社会保险的公平性与效率性。

2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集途径的优化方式

结合上述问题,遵循我国宪法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求,为农村人口提供基础保障,针对政府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借助合理的筹资途径实现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执行,并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构建多渠道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模式,进而保证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的充裕性。(1)实行国债政策,缓解基金不足。从长远角度上看,国家发行国债是未来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农民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支持,而国家财政也要为农村社会保险提供资金支持,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集途径,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在应用这一办法,并得到较为显著的效果。结合现阶段国家财政实际情况,要加大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建立完善的拨款制度,每年划拨一定额度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社会保险建设中,缓解农村社会保险基金不足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每年国债发行额度要控制比例,使其处于合理范围内,使得农村社会保险有接近500亿的固定筹集基金,进而保证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推行。(2)设立福利,补充保险基金。为了补充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相关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项福利,其融资大、融资迅速的特点可以有效环节当地政府机构的财政负担,补充农村社会保险基金,进而实现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效率。随着中国事业发展空间的拓展,使得事业在福利或是体育等各个类别之上,还凸显着发行趋势逐渐增长的势头,并成为社会福利事业核心经济支柱。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项福利,借鉴其他发行过程,加大对该专项福利的宣传,并引导群众以健康心态进行娱乐消费,为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提供资金支持,使得福利成为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的重要筹集来源。(3)实行缴物策略,丰富保险基金。在进行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的过程中,为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补充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实行缴物策略,以产品换取保险,以产品换取保险服务机构为中介,让农民用指定农产品进行缴纳保费,创新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拓展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集途径,进而补充农村社会保险基金,推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各个地区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和主要农产品,明确缴物换保险的主要农产品,针对征地农村实行土地换保险政策,通过这一方式筹集农村社会保险基金,进而缓解基金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中介”服务机构,将具体农产品换成货币,成为农村社会保险费用。综上所述,为了落实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当地政府要和当地企业联合起来,成立农产品换保险服务中介,落实缴物策略,拓展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集途径,进而推进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实行。

参考文献:

[1]张勇.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法律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

[2]陈美.制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32):32-33.

社会保险基金的用途篇2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基金

一、筹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存在的问题:

(一)保费筹集原则与参加自愿原则相矛盾,农民参保缺乏积极性目前在乡镇企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也就是说,农村工业能够使农村集体经济有一定实力支撑农村养老保险的地方,或者农民家庭收入由于经营特色农业而比较高并且集体的经济实力也因之而较强的地方,社会保障的开展就不会遇到太多的障碍,而对于经济水平不太高,集体的经济实力又不强的中西部农村,就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当集体经济不强大时,农村社保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农民个人,有时是由个人全部缴纳。这就使这种农村“社会”保障失去了意义。这种机制很难使农民自愿把钱交由政府机构管理,为此还要支付一大笔管理费用,要使这种没有任何补贴的社会保险延续下去,惟一可行的就是采取强制性的缴费办法。然而,农村社会保险的建立强调的是自愿原则,没有国家和集体对保费的相应补贴,即在对缴费没有任何经济刺激的情况下,保费收缴自然成为农村社会保险最难解决的问题。

(二)预筹积累为特征的储蓄型保险制度导致养老基金互济性差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经济予以适当补助,投保对象平等享受集体补

助。这种以预筹积累为特征的储蓄型保险制度,与城镇养老保险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并不具有互济性。它没有城镇养老保险中社会统筹部分,即如果个人交纳保险费越多,集体补助也越多,个人账户积累资金也越多,未来领取的养老金就越高。因此,要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把养老负担在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中分摊开来就颇有难度,这就使保险系统内的互补和互济性很差。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养老保险并不完全具有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实施社会保障的功能。

(三)保费筹资来源不稳定,社会养老缺乏充足可靠的资金保障

按照《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的规定,个人交纳要占一定比例;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

以税前列支体现。上述特点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险与农民收入和集体经济有着密切而直接的联系。然而,在新形势下,这两个资金却难以真正到位,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业收益水平逐步降低,再加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的政策没有全面落实,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因此,许多农民再生产资金不足,根本没有钱参加养老保险。为缓解生产和生活不足,相当一部分参加保险的人也被迫退出保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个人继续投保,就成为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经济积累不足,也影响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从实践中看,政策规定的集体补助农民养老保险费的构想在许多地方很难到账。当今农村集体积累基金主要来源于乡(镇)、村办企业的创收,而近年来,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几乎停滞,难以拨出专款来补充农民养老保险,这就导致农民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出现“空账”。集体经济的不景气,也使国家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这一优惠政策成为一句空话。

(四)保费投资形式单一,缺乏增值的有效途径

按现行政策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县(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在指定的专业银行设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户,专账专管,专款专用。保费只能用于购买国

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不直接用于投资。随着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资金积累越来越多,当前以县为单位的分散管理形式不仅增加了基金被挤占挪用的风险,而且由于投资形式单一,缺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难以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难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不“缩水”,削弱了未来保障能力。

二、筹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途径:

(一)各级财政给予补贴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平均每年8%左右的速度发展,近两年的发展速度在9%以上,到2020年,我国将进入小康社会,2050年,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可以预期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今后几十年内,仍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届时政府应有能力提供较多的财政支持。若省

级地方政府对参保的农民实行如3%———5%的补贴,10亿元的保费收入政府也不过支出补贴3000

万———5000万元,省财政应能承担。若其他各级财政都能够补一些,则补贴可以大幅提高,还可以带动村集体对农民参保给予补贴,从而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1、对保险基金给予补贴。智利就采取了这一形式,但其只对基金未达到规定收益标准的差额实

行补贴。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虽然也可以采取这一方式,但在我国利率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以财政提供一定比例的数额可能更为适宜。如对基金运营收益实行2%左右的补贴,10亿元规模的基金,补贴金也只有2000多万元,政府应有能力支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参保人个人账户上的基金收益明显高于储蓄收益,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2、对经办机构经费实行财政拨款。农村养老保险在实行之初,为减少地方财政的负担,把提取

管理费作为经办机构的经费,这一办法一直实行到现在。如果说实行之初是受国家财力限制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则应当改变这一做法把农民的权益返还给农民。

3、集体补贴的制度化。农村集体财产是农村居民的共有产,在政府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承

担了有限经济责任的条件下,政府有权力要求农村集体支出集体财产的一部分或一定的比例,用于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补贴,并将这一办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4、在特殊情况下对个人养老金给予财政补贴。如在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为避免物价的贬值

对养老金预期值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政府应对参保人个人账户上的资金给予保值补贴。

(二)土地资本化

1、以转让承包土地收益充作社区补助养老保险基金。按现行规定,农村人口只有在60岁以前参保,60岁以后才可领取养老金,并且养老金数额又取决于个人账户的积累余额。这样,在这一方案实施之日起,已达60岁的老年人就没有纳入这一体系,开始投保时已超过40岁的农村人口,极有可能因其投保年限短而使养老金积累不足。因此,为了弥补现行民政部组织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障的不足,年满60岁的农村老年人口应当退出其责任田和口粮田,修养余生。这部分人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为村公益金、老年人口原服务的未实行退休金制度的乡镇企业提留以及老年人口让出土地承包地由转包者上交集体的“承包费”。补助金的发放标准由地方自定,原则上应超过老年人口耕种承包土地的收入。此项保险可先以农村为单位实行,条件具备后,逐步过渡到乡镇统筹或县统筹。

2、被征用的土地补偿费充作新型小城镇人口的养老保险基金。将现行《土地管理法》中的安置补偿费的用途之一明确为建立被征地人口的养老保险;以县为单位,算出被征地人口补缴养老基金

的总额;将基金总额从征地补偿费中一次性划出,为被征地人口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对于因非征地原因进镇落户的农村劳动人口,可由其本人补缴积累建立个人账户,也可由原行政村出钱为其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一次性买断其在行政村的包括土地和劳动积累在内的所有权益。

(三)税收

1、通过减免土地税费支持。目前地方财政可控制的来自土地税费的有:土地转化为城镇工商业

和其他建设用地后的土地转让费、土地补偿费、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等,地方财政可以从中返还5%注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对基金收益实行免税。对基金运营实行免税是国际惯例,但迄今为止,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仍没有出台有关免税的规定,政策比较模糊,以至于基层机构经常遇到免税上的麻烦,因此,国家有必要出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免税的专门规定。

3、通过减免农业税支持。地方财政可控制的农业税主要有:经营种植业的农业税及其附加、牧

业税及其附加、农林特产税,地方财政可从农业税中返还5%注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4、对企业、集体补助给予税前列支。对参加农村养老的乡镇企业、乡村集体企业,地方财政可

根据不同的经营效益、企业负担养老保障的任务确定一定金额的税前列支数额。

(四)基金保值增值

1、设置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专营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养老保险基金。首先,明确投资主

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涉及的范围和层次非常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可设立四级法人制,初期(5年以下)资金积累规模较小,应以县为单位平衡并运营和管理;中期(5-10年)资金在一个县内已经难以寻找到最有效的增值途径,投资主体应以地市级法人运作为主;稳定期(10年以后)资金积累规模已经非常大,应以省级法人为主要投资主体。在这三级法人以上,成立中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审核、监督各级投资基金的运作情况。其次,要正确选择投资工具。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农村养老基金的投资工具应具备这样一些基本特点:(1)是公开提供的金融资产;(2)这些工具的发行者具有良好而稳定的信誉;(3)这些工具没有风险或风险经过保险机构或银行机构分担了;(4)这些工具发行者受到强有力的监控。按照这些标准,适合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资的工具应该包括:国家发行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发行的工具、法人债券、可转让债券、公开法人股票、公开房地产法人股票、投资基金股份、公司发行的可协商工具以及外国政府的金融工具等。

2、在养老保险增值率高于银行同期利率的地方,允许养老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适当放宽

投资领域。这些地方养老保险的增值率高于银行同期利率,除去管理成本,仍会有一定的积累结余。为盘活资本,可让他们适当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领域。

参考文献:

[1]立荣,李海华1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J]1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0,(6)1

[2]迎生1农民进城与扩大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J]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

2001,(5)1

[3]邓志旺,励丹霞1浅议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缺陷和问题[J]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社会保障制度),2001,(2)1

[4]宋晓梧1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

[5]伊志宏1养老金改革模式选择及其金融影响[m]1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年.

社会保险基金的用途篇3

论文摘要:社保基金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社保资金缺口的压力,其本身的商业化运作乃是大势所趋;社保基金作为我国股市中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治理有着现实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当然,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和现代化公司制度的理念,社保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程度需要合理把握。其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途径目前应限定在信息披露项下为宜。

1社保基金商业化运作的必然性

社保基金的日常业务除了收缴、发放社会保险金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社保基金的保值与增值,其执行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事业的完善程度。“社会保障基金经过长期的积累,会形成庞大的资产,成为投资融资的一大财源。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项目和投资比例,指导投资的方向,促使社会保障基金向国家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投资,从而成为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草案)》第六十七条规定,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通过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这就说明,我国在立法态度上也倾向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社保基金的增值。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沉重压力与负担。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我国已经进人老龄化社会,我国进人老龄化社会的速度是相当快的,而且我国是在社会财富增长速度落后于老龄化速度的情况下(即所谓的“未富先老”)实现这一转变的。我国人口的加速老龄化所带来的直接冲击就是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因为社保基金的增长速度要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同步才能顺利完成社会保障事业的目标,要想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保基金的增速则要快于老龄化的速度。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社保基金充裕才能保证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开展,而我国的国情决定着仅仅靠社会保险金的缴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极有必要实现社保基金的商业化运营,我国法律对此基本上也是持肯定态度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实现社保基金在安全前提下的商业化运营,换句话说,就是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途径在哪里?

2社保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可行性

“在国际上,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方式通常有五种。一是购买政府公债或视为政府岁人盈余,充国库之用;二是存储于国家银行或民营银行,由银行选择借款人;三是直接以银行家身份出现,向需要资金的公司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四是投资于不动产,直接取得经营权,以获得收益;五是对于享受社会保险金待遇的劳动者或其家属提供消费性借贷服务。”客观地讲,这几种方式都有不同的积极作用和不足,而且各国在具体的选择搭配上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其中,购买有价证券,尤其是股票,是比较快速和大规模增值的途径之一,但是它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这也使得对于社保基金人市的争论在我国成为热门话题。争论归争论,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我国的社保基金近年来确实已经投人到股市之中,并且曾经取得过不俗的业绩,这就说明社保基金投人资本市场、参与证券交易是现实可行的,但是股市的风险和波动也使得社保基金的商业化运作需要极其谨慎t斗〕。正因为资本市场的高风险,有人对社保基金人市持比较消极的态度,认为社保基金还是应该秉持稳健投资的策略,将具体的投资范围限定在风险较小(当然收益也较少)的债券(以国债为主的)领域。对此需要明确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只要是投资就一定会存在风险,即便是风险相对较小的国债也不例外,请不要忽略,这一两年来不断见诸报端的国家破产事件;第二,在我国,相对于投资丰厚的股市,其他投资渠道的收益率很难赶得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如果仅仅通过避免涉入股市来避险的话,很难保证社保基金的资金充足率;第三,绝不能因噎废食,近两年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海啸”确实使得社保基金在股市的投资收益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受到影响的绝不仅仅是社保基金,所有的投资者或投资机构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况且社保基金的投资亏损率远低于股指下挫幅度。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在中国语境下防范和控制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作者在这里主张社保基金参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以达到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运营风险,进而达到最大程度避免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的目的和效果。众所周知,作为机构投资者,社保基金拥有数目惊人的资产总量,无论这些资金流动到哪一个领域,都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从法律的角度来讲,一旦社保基金拥有了某上市公司的股权,就成为了该公司的股东,就应该享有股东的权利、承担作为股东的义务,而首当其冲的义务就是参与上市公司的治理。“公司治理,其意义乃指透过制度之设计与执行,期能提升公司策略管理效能与监督管理者之行为,借以确保外在投资者(小股东与债权人)应得之报酬,并兼顾其他利害关系人之利益。er[7]8,现代公司治理的重心早已由“股东会中心主义”演进到“董事会中心主义”,即董事会为上市公司运作的核心,但股东享有选择、任免董事的权利当无疑义。所以社保基金作为一种官方的、公益性质的投资机构,在投资安全的前提下,还应该尽可能的关注其行为的社会效应。理论上讲,它一旦成为某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后,就应该尽一种忠实义务,即在商业目的之外还要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负责,负责地选择合格的董事或经理人,有效地参与公司的治理结构,以维持公司的良性运转与可持续性发展。这就是说,从法律上讲,作为股东的社保基金当然有权利参与上市公司的治理;在我国,无论是从经营规模还是资产规模上来看,大型的上市公司多为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其经营目标除了盈利之外,还有对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兼顾。因此,在商业化运营的目的上,众多大型上市公司和社保基金都具有兼顾盈利和追求社会利益的取向,社保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应该不会影响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另外,从经营绩效上来讲,社保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社保基金和公司其他经营主体的友好关系和良性合作必将实现二者的双赢—社保基金会获得更好的投资收益,而公司的其他经营管理者也多了一个战略伙伴与理性监督者,这也将确保其经营策略更具合理性。

总之,社保基金参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拥有法律上的合法性、经营理念上的同向性、经营绩效上的共赢性,抑或曰,社保基金拥有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可行性。

3社保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功能定位与实现途径

3.1社保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目的是监督而不是控制

“从公司角度而言,公司治理之终极目标,应是在合于法律规范下,建立最适合机制以促成公司价值之最大化。因此,公司治理理应包括‘管理’与‘监控’两个面向,前者系指企业透过自治方式来‘统管’或‘经营’公司,例如设置股东会作为最高意思机构,后者乃系采取适当监控机制来‘监督’或‘控制’,例如设置董事会来监督公司业务经营,并课以各种义务或责任以防止违法滥权。如前所述,社保基金的存在目的以及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原因是确保社保资金的充足率,以应付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背景下我国的社保资金缺口问题;作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事业单位,其追求目标既不在于盈利,也不在于干预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基于以上两点也决定了社保基金不可能完全、彻底掌握不同类型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规则与发展规律,有鉴于治理信息和治理能力的不充分,社保基金直接控制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似乎也不太合适。因此社保基金应该找准自己的功能定位,即其主要的目的与功能在于发挥高效、有力的监督,而不是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与决策权。虽然社保基金很容易成为某一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者至少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是社保基金应该找准定位,对于“管理”范畴之内的事项应该尽量减少于预,否则容易引发“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发生,而且与放宽管制、搞活经济的改革开放理念不符。很自然地,社保基金的职能就归人到“监控”范畴之内,当然,这里还涉及到社保基金与监事会或者独立董事监督职能的交叉重合与分工合作问题,限于篇幅,这里不作进一步讨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正是因为监事会职能不彰、独立董事不独立(甚至不“懂事”)现象的存在,作为独立且有一定权威的社保基金加人到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来一定会增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监控”的职能与力度。

社会保险基金的用途篇4

(一)从法律层面上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如果过多的使用行政干预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会丧失监管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弱化监管力度。因此必须建立操作性强、权威性强的监管法律法规。因此,要从法律层面上保障社会保险监管,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

(二)强化内部监控,对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进行完善要实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就必须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制度进行完善。因此我国必须对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基金和养老基金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完善。首先,要做到收支分离、各负其责。其次,要实行社会保险基金的专户管理,要设立社会保险基金财政的专户,并对用款计划进行审核。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中介服务制度和精算制度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精算制度,将社会保险基金维系在一个合理的规模,同时也能够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合理的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精算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微观监督价值,因此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中介服务制度和精算制度。

(四)拓宽监督渠道,对社会监督制度进行完善为了减少和杜绝社会保险基金的流失,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必须发挥社会舆论、企业团体和工会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批评监督权,并且将批评监督权赋予广大的参保劳动者。当前我国的社会监督机构没有发挥出有效的监督功能,因此必须首先在法律层面上保障社会团体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经办机构享有批评监督权。而且还要具体的规定社会团体参与监督的途径和方式。其次还要规定参保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和征缴也享有控告、检举、批评、调查、查询的权利。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二、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银行业务的协作

通过对社会保险性质进行分析,政策性金融和社会保险基金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应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与银行业务的协作。

(一)政策性银行与社会保险有着相同的性质社会保险和政策银行都是由国家发起的,其基础是国家信用。社会保险和政策性银行都由财政来负担无偿拨付资金的责任,社会保险的资本金是由国家定期补充的。政府对财政赤字进行弥补的,首选对象就是社会保险基金,国家可以通过预算拨款、税收优惠的方式来复负担社会保险。企业的社会保险费用纳入成本之中,在税收方面对其进行减免。

(二)由国家立法,来保障社会保险运作由国家立法来规定社会保险的发放和收缴方式,并且进行强制实施。社会保险与普通商业性保险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具有强制性,其目的在于保障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暂时失业的劳动者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三)社会保险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的目的并不是盈利,而是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是一种社会福利。因此个人自身缴费的数量远低于享受的社会保险,因此其本质上属于政策性金融的范畴,是一种非商业性的保险制度,是个人从社会和国家所获得的物质帮助。因此在政策性金融中融入社会保险基金是可以实现的。政策性银行无需融资手段,缺乏稳定和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与此同时,社会保险具有规模巨大、稳定性高、期限较长、不断滚存的特点,为了保障社会保险的稳定运行,也需要稳定的增值渠道。当前主要的社会保险基金运用渠道是证券投资基金、国债或者商业银行。然而这些投资渠道一定的问题,因此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银行与银行业务协作是完全可行的。可以采取两种社会保险基金进入政策性银行的途径。第一,在政策性银行中开设的社会保险基金账户,实行直接存入。第二,政策性银行制定专门针对社会保险的政策性金融债券。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总体而言第一种方法的安全性更高。

三、结语

社会保险基金的用途篇5

一、失业保险在促就业稳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失业保险可以促进就业,有助于社会稳定。但是,这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却并不容易,面临诸多困难,对于其功能的发挥,一方面收取失业保险费较难,这直接影响了其功能的效果;另一方面,缺乏有力政策,无法保障其功能的有效发挥。主要难题有:①企业和职工缺乏参保意识。失业保险和其他保险比较,很多企业以及员工拥有某些不对的观点,觉得每个人在生老病死前是平等的,但是失业保险却并不平等。于是便会导致存在失业难题的企业无法缴费,而没有失业难题的企业不想缴费的尴尬现象。②失业保险的积极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现如今,许多区域的失业保险功能依然只是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没有充分发挥其促进就业功能。实际上,促进就业才是失业保险的主要功能。③缺乏强硬的落实手段。很多单位由于缺乏资金,本身就难以维持资金周转,因此,为了减少资金支出,并没有给员工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当然也存在某些有能力的企业常常只从自己利益出发,也没有给员工缴纳失业保险费,这时相关部门并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强制这些企业参保缴费。④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培训,社会招聘。根据相关调查报告,超过一半的失业者接受过相关就业技能培训,并认为培训具有一定的效果,而也有接近一半的失业者觉得培训没有实际效果,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再就业难题,所以,必须改善相关就业技能培训的效果以帮助失业者实现再就业。绝大部分失业者获得职业主要依赖于亲朋好友的介绍,他们并没有及时掌握招聘信息,因此,应当定期举行大型社会招聘,以帮助他们获得招聘信息,避免企业难招人,而失业者难找工作尴尬情况。

二、加强失业保险促就业稳就业功能的有效措施

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应当既可以保障失业人员的正常生活,又可以促进他们就业,且促就业稳就业是失业保险的主要功能。所以,为了加强失业保险促就业稳就业功能,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扩大保障范围

立足于帮失业人员排忧解难,扩大保障范围。应当使保障范围随着城镇面的扩大而扩大,使其可以为更多的失业人员服务。现如今,城镇就业形势有了巨大的改变,存在各种各样的就业途径,然而,私人企业、个体经济等已经是吸收就业的主要途径。失业保险应当立足于实情,积极扩大保障范围,将重点作用对象转移至私人企业、个体经济等,扩大服务范围。必须利用各种途径,确保本身就参与的企业以及员工。另外,加强宣传,尤其是那些新增加的就业企业,鼓励他们参保。借助于各种有力措施,使大部分就业人员选择参与失业保险,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促就业稳就业功能。今年5月,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在其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以及淘汰落后产能期间等三类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职工队伍,未裁员或少裁员、经认定符合享受稳定岗位补贴资格条件的企业,每年可按照该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给予稳岗补贴。9月,更是进一步将享受补贴范围由以上三类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用于职工生活补助、缴纳社会保险、岗位培训等。

2.完善基金管理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基金管理以确保基金可以周转顺利,能够保障其功能的发挥。加强基金征缴工作,科学合理的筹集基金,另外,严厉打击拖缴拒缴行为。必须结合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有关经验,完善其管理制度,保障基金可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加强基金的调配能力,努力探讨某一区域失业保险基金有效分配工作,必须将基金的使用责任确定到个人,以加强其责任意识,同时增强其征收能力,增加基金的周转空间。要时刻注视经营不善的企业存在的基金缴费难题,根据应急预案,如果基金存在缺口必须立即利用调剂金充配,必要时动用地方财政补贴等,以解决基金支付难题。应当借助于各种途径,保证基金的支付能力,可以应对各种紧急情况,从而,保障失业保险制度的贯彻落实。

3.优化管理服务

必须从失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出发,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难题,提高服务质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借助于街道社区平台,使这些基层组织可以近距离办理失业保险事务,使街道机构同样可以提供就业服务,以更好的落实失业保险制度。另一方面,通过街道社区机构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失业人数以及失业者的生活、心理、就业等情况。针对经济效益不好,面临倒闭的企业,应当第一时间为他们提供服务,采取有力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尽量避免其破产而造成的大量失业人口。必须严格管理失业保险金的使用,根据相关经验,科学合理使用失业保险金,使失业保险金发挥他们应有的价值。另外,建立相关心理辅导机构,帮助失业者克服消极心理,鼓励他们积极就业,以保障社会稳定。定期提供相关就业技能培训以及大型招聘会,以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技能以及可以第一时间获得相关招聘信息,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再就业。

三、结束语

社会保险基金的用途篇6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概况;中心环节;问题;原则;途径

一、我国医疗体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中国现行的医疗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引导下逐步建立的,虽然这种体制为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维护社会的安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其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所以近年来,住房、退休养老和医疗体制方面的改革逐渐成为了改革中最敏感和最关键的焦点。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社会医保基金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体制因素以及其他主客观因素导致其中的问题不断显现,再加之民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权利意识的逐渐加强,以及对自身健康问题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给现阶段的医疗体制提出了更多的压力和要求,改革现行的医疗体制势在必行。此外,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卫生机构、保健设施、服务技术、医药价格也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而这些调整与现行的卫生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矛盾,再加之公费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使得诸如国家费用投入不足,经费筹资系统不畅以及卫生不公平性继续存在等问题不断突出,改革现行的医疗体制,使得上述的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和解决是一项十分迫切和重要的工作。

二、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基本概况

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基本概况是医疗体制改革与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合理利用的基础和关键,所以本文就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性质和特征等基本概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性质。经济性、公益性、普遍性、强制性、补偿性以及储蓄性等性质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基本性质,同时也是这些性质的共同存在和共同作用才保证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但是就我国的政治环境来看,福利性是其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性质,这种福利性质体现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中,即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不以盈利为目的,是为了保障广大群众生命健康,在基金筹措的过程中需要个人、单位和政府按照一定的比例承担不同的经费。

2.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特征。只有正确的认识医疗保险的特征,才有助于我们形成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思路,同样也是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强制性、专款专用性、共同合作性,也就是说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是需要单位、个人和政府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支付的,所以需要强制施行;其次,由于人们患病、生育、意外事故的风险具有特殊性,所以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此外,只有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共同合作,共同为劳动者提供保障才能提高抵御医疗风险的能力,才有助于民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进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三、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合理利用的中心环节

医疗保险基金最终用于支付医疗费用,所以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合理使用的中心环节是支付环节,掌握支付的原则、关键点、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是需要业界人士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据我国相关制度规范的显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过程中,不管任何一种支付方式都必须坚持既能保证劳动者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又能有效的减少和杜绝浪费,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效益和保障水平的原则。费用分担式、服务付费式、单病种付费以及总额付费方式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主要支付方式,费用分担式需要将结构层进行清晰的分层,各个层级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分担;服务付费式主要由医院来控制医疗费用的流向、流量以及流程;单病种付费方式主要由医院临床路径施治和收费;总额付费方式是由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或者保险机构与医疗供应方协商,确定医疗供方单位时间总额预算,以预算最高限度,强制控制支付需求,医院在保险的范围内对所有的病患提供相关的医疗服务,这种支付方式也是一些专家公认的最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支付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支付方式的选择都必须遵守上述的原则,以利民惠民,为营造健康和谐的医疗氛围,实现我国的长远发展和进步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切实的提高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率,避免各种不必要的损失和潜在风险的发生。

四、现阶段医疗体制改革与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现阶段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费医疗管理通知》、《关于公费医疗几个问题的答复》等相关制度规范的落实和发展,使得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利用的更加规范合理,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公费医疗卫生保健筹资来源困难、供需双方的制约机制失控、公费医疗体制改革的覆盖面小、公费医疗保障不平衡以及劳动者行业间流动受限制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降低了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其他相关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五、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合理利用的原则和途径研究

1.强化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力度。强化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力度是确保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合理使用,促进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和基础,所以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使用以及监督等都要遵守我国社会保险的总则以及其他相关的制度规范的原则;此外,要明确各类社会保险基金的职责范围、运营范围以及监督冲裁机制,遵守安全性、效益性、合法性、多样性、社会性以及流动性等基本原则。

2.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强化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力度,确保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合理使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一方面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减少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和损失;另一方面,要鼓励相关的工作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率,营造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控制力度。加强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控制力度,对于提高医疗资金的利用率,强化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力度,确保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合理使用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一方面要加强学习的力度,积极的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可以采用补贴、行医限制、比率控制、质量控制等方式来调节和控制;此外,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国情和宏观经济环境,完善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促进其更好更快的改革和发展。

六、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的各项制度规范也得到了逐渐的完善和发展,医疗体制改革作为我国社会注意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逐渐成为了相关专业人士和学者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之一,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作为一种惠民基金,对于民众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如何合理的利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做好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也逐渐成为了现阶段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相应的,也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谢钢.医疗机构规范使用医保基金的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5(02).

社会保险基金的用途篇7

关键词:农村财政保障;社会保障;筹资模式;优化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成果的逐步显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农村人均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上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呈现出巨大的增长幅度,为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正在从国家保障型向社会保障型进行转变,而农村社会保障工作随着农村保障制度的确立和经济基础的富足,保障工作也开展的有声有色。[1]但是,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仍然以自我保障为主,其他途径的社会保障力量明显不足,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渠道相对单一,资金筹措力度相对有限。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舍业发展较为薄弱,筹集资金更加捉襟见肘,针对当前社会保障建设现状,必有采取有力措施,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不断优化农村财政保障和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模式,创新筹集渠道增加资金来源。惟其如此,才能稳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安定社会和谐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保障源于英文翻译,原意是社会安全,核心为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形成社会整体安全网络,对社会安定起到巨大的保障作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将建立相对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也标志着我国首次正式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制度的建立。十六大之后各地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按照国务院要求,从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入手,逐步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通过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但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统筹层次低的问题较为突出。对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总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就成为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现重要基础就是财政资金支持,没有资金支持好的制度就没有合适的落脚点,农民享受保障也就成为空谈,因而社会保障筹资就成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核心问题,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难就难在资金问题。实现好2020年我国社会保障的宏伟目标,必须解决好农村财政保障和社会保障筹资问题,通过制度建立、途径拓展等有效方式,从长远角度考虑,从实际出发才能探寻出这一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筹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资金筹措途径单一,缺少资金支持

从目前我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看,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渠道较为单一,并没有如同西方国家实行多渠道资金筹集模式,仅有大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按照缴费标准进行缴纳和运行。各项保险费用由农民承担部分较少,政府补贴占绝大部分,但存在资金缺口,就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看,养老保险应经出现支付危机,特别是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数字,并有增长趋势,为此国家采取推迟退休年龄等政策进行弥补,但短期内效果将不会明显。

(二)法律制度相对缺乏,体制管理分割

目前我国的城乡医疗保险在管理部门设置、制度与机制运行之间存在工作方法不协调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和省市存在重复参保重复补贴等资源浪费现象,在具体社会保险征收体制上主要有省一级政府进行设置和规定,这就造成了省与省之间的标准和规定出现不一致,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管理上出现脱节现象。此外,社会保险的统筹还存在一定问题,城乡低保、社会保险在统筹规划和安排上还不尽人意。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

从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上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较窄,保障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原有的医疗和社会服务等条件不充足,社会保险缺少有效的资金积累,一系列现实问题导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政策制定上措手不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直接面临着养老负担过重,筹集资金难度和渠道逐年加的挑战。另一方面,城乡社会保障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农村落后地区,有些人口还没有解决贫困和温饱问题,更不要说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提到资金筹集就更是天方夜谭,既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3]不但增加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目前较为困难的农村社会保障,要加大投入力度对历史遗留的问题提出对策进行疏导,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三、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分类比较

目前看要想解决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筹资困境,就要进一步拓宽农村社会保障筹资途径,建立能够有效保障资金投资运行制度,完善基金安全和保值增收手段,建立全国性质的社会保障基金和社会储备基金用以解决即将到来的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通过开源节流手段,实现社会保障资金运行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之内。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渠道安全监管力度,对骗保、挪用社会保障资金的打击力度,规范资金运行切实保障农村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从国际上借鉴外国宝贵的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方式,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探索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方式。

(一)国外社会保障筹资方式

目前世界各国社会保障资金渠道有三种类型:一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保障税的征收,政府通过确定税收的方式对参保人员进行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并县委直接的财政收入,通过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合理安全。二是通过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建立雇主与雇员间共同承担缴费任务,并不直接成为财政收入,但要通过制定的社会保障部门进行管理和安排。三是强行储蓄形式,雇主要承担雇员一部分社会保障金,而雇员也要承担小部分社会保障金,二者共同存入个人指定社会保障账户。在账户内所得均归个人所有,政府干涉权利和范围有限。三者比较社会税收制要较强的法律约束性,使用范围较广,社会保障统筹缴费法律约束性不强,管理分散。而储蓄制度利益机制明显,适合的国家和范围受到人后和发展水平的制约。相对我国而言这三种社会保障筹资方式都不能完全借鉴,缴费制存在拖欠社会保障金现象,实行储蓄制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筹资必须另辟蹊径,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具体国情。

(二)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模式

从目前看,我国社会保障的筹资方式仍然以“社会统筹”方式为主,特别在农村在尊重、平等、自愿的原则下实现资金的社会统筹,但经过这些年的验证,这种方法存在一定弊端,故此对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改费为税,增加农村保障筹资方式,在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步其他税收转移支付来满足社会保障资金缺口。首先,征收社会保障税。从保障税与社会保障支出关系出发,采取社会保障税占社会保障支出较大比重的筹资方式,从而替代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社会统筹”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原因有二:一是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和农村经济增长状况看,我国农村已经具备了征收社会保障税的经济基础,2014年我国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特别是近两年我国的农村人均收入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城镇人口的人均收入与可支配收入,从经济基础看,实行农村社会保障税征收具备了较好的经济条件。[4]二是征收社会保障税更有利于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社会保障税的收入和支出具有相对对称性,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农民有力的社会政策,农民从收益角度看也会对这一征收社会保障税制度加以赞成。其次,建立农民工参保工作。随着我国二元制人口制度的放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正在大规模转移。这部分人口我们称为农民工,他们为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不断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水平和发展水平,但与此同时他们并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给他们带来的具体好处。在城市他们是农村户口无法享受城市低保和城镇居民各项保险和政策,在农村由于长期脱离农村生活在农村办理相关保险时又不能及时进行缴费,致使大部分始终游离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如果能够通过制度建立和相关立法保障,对这部分人进行参保也是对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渠道的一种优化,同时这也是保障农民工应到享有的部分权利的具体落实,无论这部分人最终以何种形式参加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这都是对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实践,将会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新途径,也是在具体践行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再次,创新筹资渠道。对于西部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可以采取相应的以土地、房产等不动产形式进行社会保障置换。西部农村落后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居多,这些贫困农民无论是采取社会统筹还是个人账户保障资金到位都很困难,特别是一些温饱都成为问题的地区,结合地方实际采取有效形式,创新筹资渠道,才能真正的将这部分人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一是以土地进行社会保障置换。随着国家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和颁发证书工作的开展,已经能够允许部分农民将土地经营权进行交易和流通,对于年龄较大的西部贫苦地区的农民已经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和耕作,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与社会保障进行合理置换,在既不损害农民切身利益和维护市场公平的基础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给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再由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对经营权进行管理和处置,置换出资金,能够保证个人社会保障资金正常运行。二是通过农民的宅基地、名下房产进行社会保障置换,特别是无人赡养的老人,孤寡老人可以通过宅基地和房产置换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管理部门通过宅基地交易或者是房产处置,再有国家进行相应的政策指导和财政补贴,让这部分没有资金和能力的老人能够真正的享受到社会保障所带来的福利政策。

四、优化农村财政保障与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几点思考

首先,要做好“开源节流”工作。一方面我们要研究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当地人实际的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制度,建立社会保障战略储备金,切实保障当前支付能力和基金安全,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平衡,做好“开源”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对建立自上而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少审批事项和相关环节,避免重复缴税、重复审批、重复管理,减少相关部门设置,减少财政成本和支出,做好“节流”工作。[5]其次,要尽快实现农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推动新农保制度的普惠与激励。从目前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的实施,而这两者又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筹资的重要渠道,十七大报告指出“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此,我们要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转好中间环节,切实保障百姓权利,最终推动农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此外,还要进一步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普惠与激励结合,规定年满60岁的农村老人不但可以获得政府支付的基础养老金,还可以通过养老保险缴费的方式积累养老资金,而且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和政府给予的补贴可以一道进入个人账户,这一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农村政策又一创举,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又一突破。再次,要抓好农村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支持。实现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离不开农村财政对保障体系筹资的支持,特别是农村家庭困难户、留守儿童、失独者这些困难群体,除了国家的政策倾斜和相应的补助外,农村财政也要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对这些困难群体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帮助,确保这部分人基本权利的实现。[6]这就要求我们农村集体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拓展资金渠道,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注资出力。如上所述,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较大比重的现实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首当其中就要抓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而这一工作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村财政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渠道拓展和创新,只有有效的资金保障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才能正常开展。因此,如何优化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就成为研究社会保障的又一重要课题,征收社会保障税,加强农民工入保、创新筹资模式和渠道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外部建设工作,做好“开源节流”工作,外部要保障资金不能放在账户上生锈成为呆死账,要不断探索新的基金投资和运营方式努力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内部要优化审批和部门设置,减少成本支出。这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治河.建设一个后现代五型新农村[J].江西社会科学,2010(3):247-254.

[2]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08(2):479-480.

[3]史兹国,王文龙.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动力整合[J].南京社会科学,2009(7):73-79.

[4]仙桃市、洪湖市、监利县财政局联合课题组.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建设资金监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0(55):34-44.

[5]武萍,洪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研究——以辽宁省为例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2,(9):57-63

社会保险基金的用途篇8

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失业保险覆盖面较窄。《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后,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比过去大,但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就业岗位有限的实际情况比较而言,还是显得比较窄。当然,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大小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失业保险也不可能覆盖全部劳动年龄人口,但失业保险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镇就业格局及就业方式的重大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不能跟上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就会造成劳动者享受社会福利机会的新的不平等。

失业保险水平的设计不合理,不能有效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失业保险水平的含义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失业保险金的给付额度,即失业者在失业期内所收到的失业保险金的多少;二是失业保险给付期限,即失业者最多可享受多长时间的保险待遇。我国在失业保险水平的设计上不合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标准过低。依照我国《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目前我国的月平均失业保险金水平为各省、市最低工资的70%-80%。如果将失业保险金与国有企业年平均职工工资做个比较,我国的失业保险金只能替代25%左右的工资。而大多数国家失业保险金的替代率为失业前工资的40%-75%。失业保险金的标准过低,不能满足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保障,也不足以支付求职成本,不能促进转岗就业,使得失业保险应有的保障功能和反失业功能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过长。现行制度的具体规定为: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这样的规定,与失业状况较为严重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给付期限显得过长了。过长的失业救济期限可能使失业者丧失迅速就业的动机,不利于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现行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较弱。现行制度规定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失业保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补贴的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从以上支出的项目中可以反映出,现行失业保险虽然也规定了失业保险待遇中还包括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的费用,但过于侧重生活保障功能,促进就业方面投入不足。

按现行制度规定,失业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从实施情况来看,我国的统筹层次仅在市县两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失业保险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而且,这种在市、县两级分级统筹管理为主的方式,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造成各地在使用和统筹失业保险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失业保险基金过于分散且各自为政,不利于统一调度和集中管理、使用资金,极大限制了失业保险反失业功效的充分发挥,使得失业职工不能按照市场需求接受职工培训,不能及时得到用人信息和就业指导咨询,造成失业职工再就业率很低。

我国失业保险立法层次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失业保险条例》仅仅是国务院颁布的一个行政法规,这无疑影响法律效力。与此同时,《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并非高层次立法,致使对违法行为追究不利,使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变为实际上的自愿失业保险。

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的对策

调整失业保险制度理念,充分认识就业保障的重要。社会保障应该具有就业保障的功能,其基金的支出,构成社会消费需求,与经济扩张和收缩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向运动的内在联系。在经济繁荣、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社会消费需求具有扩张倾向性时,社会保障金支出就会减少;反之,社会保障金支出就会增加。因此,只有达到充分的就业,才会从根本上减轻社会保障的负担。因此,应把失业保险制度与积极劳动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就业导向型的失业保障制度,以实现扩大就业的总目标。适时提高统筹层次,加大省级调剂力度。我国失业保险存在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是基金结余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全国有近千统筹单位,其中县级统筹单位占相当比例。因为基金调剂的范围小,200多亿的结余基金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中西部地区比较困难,在目前下岗向失业并轨的特定时期,基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有必要建立失业保险中央调剂金。其资金来源可以从各省市失业保险基金中筹集一部分,但主要的应当通过变现国有资产和增加中央财政预算补贴等措施来筹集。中央调剂金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地区间的调剂,能保证失业负担重的地区基金的支付能力。完善就业服务机制,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想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更好地配置人力资源,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就应最大限度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遍布全国的就业咨询、就业培训和失业保险信息网及其公开系统,提供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培训机构则应加强与职业介绍机构和用人单位的联系,按照就业岗位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具体途径有,借鉴福利国家改革的成功经验;政府与非营利性机构合作,分工负责;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适当的经济扶持;采用委托式、合同式等多种办法,由各类非政府机构和社区提供职业介绍、培训等就业服务。

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比例,支持就业培训。对失业人员进行培训是促进就业的最有效途径,失业保险是以实现就业为目标,将职业培训作为失业保险工作的重点,以培训促就业已在各国取得良好的效果。

抑制企业解雇员工。通过失业保险制度,抑制企业的解雇行为,从而既减轻失业保险的负担,又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社会保险基金的用途篇9

关键词: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模式;问题;改革

我国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我国十分重视社会保障制度,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在社会保障方面已经出台了诸多的政策,其中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就是这些政策的一种。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就是要吸收大量的资金,这样在逐年上升的趋势下,保障基金的原始价值是能够不断的提升,这样就能够切实的保护人民的利益。但是目前社保基金投资管理还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如何保障基金的价值能够得到提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法律规定不合理,投资的途径过于单一

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模式的运行与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我国在实行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稳妥和保守的方式来进行社保基金的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也是以此为出发点,这样就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模式的运行,在整个投资管理的过程中,是以投资的安全性为基本的前提,对于整个投资管理进行强化。但是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严重的阻碍了基金投资的发展,尽管安全性较高,但是却违背了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目标,在运行的过程中仅仅是通过购买国债和存款的方式来进行相应的社保基金投资,这样对于整个社保基金的运行是十分不利的,而且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途径,也是十分的单一,仅仅是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来进行投资,这样就使得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模式无法进一步的提高。

1.2管理模式过于零散统筹效果较低

统筹管理是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管理内容,能够为整个社保基金的运行指明方向,对于资源的优化也是十分有利的。但是从我国社保基金统筹管理的现状来看,统筹管理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统筹管理仅仅是形式化,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推动,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还会阻碍投资管理模式的运行,对投资管理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社保基金管理部门的职能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这些部门在有限的职责权限内,就无法对投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对于可能会发生的风险,也难以把控,这样就导致了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资金难以活化。(2)社保基金在管理的过程中,层级较低,而且主要是以县级为主,这样就难以对整个投资管理的运行进行优化,也无法实现整合。

1.3监督不到位,管理力量较为薄弱

社保基金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基金的经营、基金的管理和基金的收取,基金的管理和经营是十分复杂的。以上这三大内容在运行的过程中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社保基金都会有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也会影响社保基金的科学应用,不利于保障人们的权益。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就必须要进行监督,保证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顺利进行。但是从目前的实施来看,我国的立法仅仅重视了基金的管制,这样就忽视了基金的实际监管状态,使得基金的监管存在着极大的问题,相关部门并不能够有效地实施监督权,监督部门也仅仅是形同虚设,相应的人员不足,而且整体的监督效果较低,存在着权责不明确的现象。

2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模式改革的策略

2.1合理立法;设立专项的规定

我国在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立法的过程中,必须要以社会保障法基本的立法基础,因为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障的一大举措,因此,不能够违背基本的社会保障法,是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要求的,也会导致人们的财产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相关的资金在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符合社会保障法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一法律有着一定的概括性,并没有较为细致的对社保投资管理进行规定,因此要想对社保投资管理模式进行全满的改革,就要先完善相关的法律。我国政府首先就要对社保基金方面的立法进行完善,在以《社会保障法》为根本法的前提下,制定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法律,就社保基金工作内容的不同,进行专项的规定。通过在立法方面的完善,我国社保基金不仅可以在投资渠道上得到拓展,同时也可以得到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实现社保基金的规范化运转,提升社保基金的管理质量。

2.2发挥政府作用,实现统筹兼顾

将社保基金的管理层主要定位在县市级,不仅不利于社保基金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社保基金的统筹,因此我国政府在这一方面应积极地向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对社保基金的管理层级进行更换,并且整合社保基金的管理,避免管理的分散化。通过对发达国家社保基金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以及对我国国情进行合理的判断,最适宜我国社保基金的管理模式应为政府集中管理。所谓的政府集中管理就是对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管理过于分散的状况进行改革,使得社保基金的管理权集中到政府高层,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真正地发挥出政府的作用,实现社保基金的统筹兼顾,进而提升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能力,降低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风险。

2.3把握市场变化,丰富投资途径

我国一直在大力倡导市场经济,通过市场经济的展开促进我国经济的建设,实现我国的飞速发展。鉴于此,在进行社保基金投资的过程中也应注重市场方面的因素,加大对市场的把握,在法律法规放宽社保基金的投资途径后,合理的选择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式。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采取组合投资,规避投资风险。投资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而社保基金投资的前提之一就是要保障基金的原始价值,因此可以采取组合投资的方式,丰富投资的途径,均摊投资的风险。其次,要提高社保基金投资的水平,通过科学专业的运作,实现社保基金收益的最大化。例如,采取委托的方式,将社保基金委托给一些专门的机构进行运作。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委托的方式一定要注重审核被委托机构的资质,保障社保基金的投资安全。

3结论

近年来面对风云变幻的经济形势以及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方式的滞后,我国目前数万亿社保基金正面临着严峻的缩水困局。完善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应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社保基金统筹层次、市场化运行变化等方面着手,使社保基金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盛.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模式极其困境摆脱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5(21).

社会保险基金的用途篇10

摘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采取“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自我储蓄养老”的模式,并逐步降低对社会保险和自我储蓄养老的依赖,充分发挥商业寿险公司在我国未来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应该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关键词:寿险公司;养老保险体系;商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

人总是会老的,于耄耋之年能否老有所养,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问题。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者已达到10.86%(老龄社会临界点为10%),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成为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近20年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已达到1.32亿,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4亿,占总人口的21.36%。那时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加上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到那时一对年轻夫妇上面,可能有四位父母,八位祖父母都健在。这么多的老人养老问题怎么解决,这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笔者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应采取“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自我储蓄养老”的模式,并逐步降低对社会保险和自我储蓄养老的依赖,更多地依靠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消费者的养老保障需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较好途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寿险公司在开办储蓄养老保险方面有着极为有利的专业优势,在我国未来养老保险体系中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所谓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目前,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由此可以看出,今后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并不能解决老人们“丰衣足食”安享晚年问题。况且,由于国力所限,加之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现在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社会养老保险仅涵盖城镇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城镇人口中的自由职业者和待业人员以及广大农民无法享受

全面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涵盖所有人群,包括非城镇人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民,也应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也应能领取养老金。但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决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目前即使在城镇人口中也并非全部都进入了社会保障体系,也有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人群,他们就是自由职业者和待业人员,也就是没有工作单位或者没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这些人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是摆在我国当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显然,社会养老保险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

(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益加剧,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某些现实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通常在步入工业化社会后才会出现老龄化,且老龄化速度较慢。我国则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经济建设资金需求集中的情况下便进入老龄化,使资源配置陷入困境。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者已达到10.86%,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4亿,占总人口的21.36%。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采用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这种平衡方式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时,会造成资金需求的急剧增长,社会负担加重,显然,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这一问题。

(三)过高的社会养老保险费交纳标准和替代率,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部分参与者无力负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定的替代率为90%左右,而国际上一般为45-50%。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单位和职工个人的保险费交纳标准占职工工资总额的28%,单位和职工个人普遍感到难以承担。如果降低交纳标准,势必由国家财政补贴,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

(四)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国民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不相适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一直呈现向个人倾斜的趋势,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从1980年到1995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5.7%下降为10.9%。与此同时,居民个人收入增长迅速。按当年价格计算,1978年至1995年间,城市居民的收入以年均15.9%的速度增长,城市居民存款余额也以年均34.3%的速度增长,由154.9亿元增加到23466.7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绝大部分的社会养老费用仍然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不仅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们自我养老保障意识的提高,造成过分依赖国家、企业局面。转贴于中国论(五)社会养老保险只能解决基本的退休养老问题,不能解决退休者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下降问题

根据国务院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交费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1)用人单位按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提取;(2)个人按工资的8%提取。退休后将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基数的高低、退休时间的早晚直接挂钩。他们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假定某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1000元,缴费满30年则他每月可拿到300元基本养老金。又假定该地平均预期寿命为80岁,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的比例是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240,该人60岁退休时,如果个人账户累计总和为6万元,那么,他退休后每月可拿到250元(60000÷240),两项合计550元,这点钱显然只能解决基本的养老问题。并不能解决老人们退休后“丰衣足食”安享晚年问题。

二、储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的辅助方式

我国人们具有良好的储蓄习惯,绝大多数的人选择储蓄的方式就是将钱存银行,因为银行储蓄具有风险小、存取方便、安全性强的优点。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经突破17万亿元,就充分说明老百姓对银行储蓄的偏爱,然而,通过银行储蓄本息的累积来实现自我储蓄养老的方式存在明显不足,只能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辅助方式。

(一)银行储蓄收益低,浪费了资金的使用价值

按目前银行储蓄一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考虑到5%的利息税因素,实际名义存款利率仅为3.933%,将大量的钱放在银行,显然是浪费了资金的使用价值。

(二)银行储蓄无法抵御通货膨胀

2008年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为8.7%,如果以此来对照当前的存款利率,按一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考虑到5%的利息税因素,实际利率为-4.767%(即4.14%×0.95-8.7%)。它意味着你将100000存进银行,一年后它的实际价值变成了95233元,4767元就白白地蒸发掉了。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预期,将钱都放在银行里,作为自我储蓄养老资金显然不合时宜。

(三)银行储蓄属自发,随意性太大

而自我储蓄养老是一个长期的计划,在这个资金积累的漫长过程中,很可能中途夭折。

储蓄既是一种预备手段,又是一种积累手段。作为预备手段,其作用是未雨绸缪。作为积累手段,它是为了实现未来某一耗资较大的消费而有目的地存钱。两者都是现代人实际的需要,所以,为将来老年幸福美满生活做适当地储蓄准备是一种非常明智的行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总是难以主动地、自觉地储蓄,即使能到银行储蓄,由于银行储户可随时支取账户上的存款,在时间上、数额上并没有太多限制,因而存款就不易保住,一旦有什么开支,一下就取走了,使自我储蓄养老计划中途夭折。所以,自我储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辅助方式。

三、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国深化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想进一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必须提升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新设计。笔者认为,在我国未来的养老保险体系中,更多地依靠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消费者的养老保障需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较好途径。

(一)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体系可扮演重要的角色

受国力所限,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虽覆盖一定范围,但还未达到覆盖全社会的程度,正需寿险公司在社会保障的空白地带发挥作用。同时,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富裕的晚年生活,收入水平较高的阶层可通过购买寿险公司的养老保险,确保其有一个富裕的晚年生活。

(二)寿险公司的资源配置

寿险公司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作出最佳投资策略,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养老基金产生最佳的资本配置和最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更好地保护养老金领取人的利益。

(三)寿险公司养老基金的积累方式

寿险公司的养老基金积累方式比较适应我国未来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符合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方式向基金积累方式改革的趋势,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相适应。

(四)寿险公司的优势

寿险公司之所以在许多国家养老保险中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还在于其拥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1.寿险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精算师,可准确制订交费标准和给付水平,根据谨慎的精算原理保证养老金的稳健运用和给付安全。

2.寿险公司拥有众多的投资和理财专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寿险公司会制订最佳的投资组合,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保证养老基金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同时,通过加强成本核算,尽力降低经营成本,为养老金所有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3.寿险公司承诺的养老金给付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养老金领取人的利益可得到充分保障。寿险公司的经营接受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严密监管,促使寿险公司进行稳健经营,提取足够的责任准备金,以保证充足的偿付力和流动性。

4.商业寿险公司经营养老保险业务符合国际惯例。无论在养老保险体制比较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养老保险体制正走向完善的拉丁美洲国家,寿险公司均在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通过购买寿险,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计划储蓄的美德

由于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储蓄”,当保险合同生效后,投保人便要根据合同的规定按期交纳保费,以维持保单的有效性,直至保单期满为止。这样,投保人便能有计划地把资金积累起来,养成有规律储蓄的好习惯。到约定领取养老保险金时,才能按时领取养老保险金,或在退保时得到现金价值。由于退保损失大,所以人们一般都不愿退保,这样就迫使人们“存”一笔钱在人寿保险公司,做到细水长流,源源不断,保其一生。这不仅解决了自我储蓄养老不主动、不自觉,随意性太大的缺陷;也解决了银行储蓄存款,由于支取太方便,很多人往往因为经不起物质的诱惑,令储蓄养老计划半途而废的问题;还可以为愈来愈老龄化的社会和独生子女后代减轻负担,使老了的自己依旧拥有尊严。

综上所述可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采取“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自我储蓄养老”的模式,并逐步降低对社会保险和自我储蓄养老的依赖,充分发挥商业寿险公司在我国未来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应该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孙国栋.充分发挥现代保险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n].北京:金融时报,200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