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十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十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5:23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篇1

摘要:历经两年的SmG新一轮改革整合已经初具成效,基于互联网为中心的传播新格局,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发展是其基本框架和策略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电网企业发展分析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发展改革新思路探讨浅析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供电企业的发展应对策略新一轮产业转移背景下福建省产业发展研究新一轮改革背景下经济报道拓展的六个方向试析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浅论新一轮改革背景下的乡镇高中英语教学新一轮扩大内需背景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新一轮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与创新发展wto背景下,中国新闻媒体正面临新一轮改革上海自贸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上海自贸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支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城市新区建设研究关于新一轮国际金融合作发展的分析新一轮电价改革的背景、理念及主要内容“人”的改革:新一轮改革的重点新一轮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思考新一轮经济周期下收入分配改革再研究新一轮财税改革对河南省发展格局影响研究新一轮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下的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⑨泽传媒,人民网传媒频道特别策划“电视台新媒体部负责人谈媒体融合”系列访谈:《融媒体时代,SmG的应对之道》,《电视工程》,2015(3)。

⑩曹玲娟:《做一只叩击时代的“啄木鸟”――上海:融媒体新闻产品“看看新闻Knews”上线》,人民网上海频道,2016年6月。

{11}人民网:。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篇2

一、新课改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科研内容及其变化趋势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和逐步实施,加快了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进程。历史教学科研内容的重点转移到了对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上,兼顾学生个性、学习兴趣、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新课改背景下我国中学历史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堂安排科学化、教学内容突出化、教学质量高效化都保证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为例,在内容的安排上重点突出了全球化史观,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整合教材内容,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打造高效历史课堂――以高三一轮复习为例

1.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首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握教学目标,认真备课。以人教版历史教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例,新课标要求学生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主要史实,并认识其历史意义。通过解读课标,来安排学生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相关史实和历史意义。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减少了板书时间,也增加了历史教学的内容,还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2.新课程背景下打造高三一轮复习课堂的教学方式。高三一轮复习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最大,所占的教学时间也最多。为此,要求教师在进行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新课标(同时要参照江苏历史考纲要求),引领学生展开对高中历史的复习工作。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为例,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标出重难点,通过复习“旧知识”掌握“新内容”,是一轮复习的两个重点之一。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复习体系,对散乱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三、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措施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篇3

【关键词】新课改备课学案导学初中历史

没有什么会一成不变的。"世异时移,变法宜变",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发展和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条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的转变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推行,广大教师的备课理念和备课方式也随之改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备课是确定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难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改要求的备课是以学生为本,弘扬学生主体精神为主,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传统备课注重掌握大纲、专研教材、了解学生,习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关注的是"课"而并不是学生,注重的是"传授"而不是互动,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学案导学就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提出对初中的历史教学有相当大的影响。

所谓的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经过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针对"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学案导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备而学,提高教学效率。学案导学,自始自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拿到学案后就开始了主动学习,这时学案是学生的指导教师,通过学案学生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的重点,并自觉地进入预习的状态,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够解决百分之八十的基础知识,并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自觉地做好了课前的准备。课上,学生在教师的书面指导下,或自学或互学,或自我钻研,或小组讨论,或研讨或探讨。学生自主地参与群体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这里没有教师陈述式的讲解,完全成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另外,学案导学从研制学案开始,教师就已经进入了指导的角色,因为从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方法的设计,学习内容、学习环节的设计无一不是教师个体和集体智慧的体现,课堂上教师随时把握和调节学生学习的环节和节奏,并根据教学环节不断变化随时给予帮助和点拨,利用启发机智促进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升。这里教师既不是目中无人的讲解着,又不是冷眼袖手的旁观者,而是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真正的启发者、点拨者和诱导者。

总的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是突出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但教学的过程当中有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不好的学生,基础好的、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学的更轻松,进展更大。基础差或自学能力不强的同学,如不加以个别辅导将会是一个灾难。因此学案的设计要针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特别是在总体基础比较薄弱的乡镇初中,开展学案导学,要求教师不光吃透教材还要分清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学案。

在学案中明确了学习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在学案指导下优生的预习反馈比较好,并能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自觉地做好了课前的准备。但是学困生还不习惯自主参照学案预习,这个差距在预习反馈的练习中明显体现出来。为突破这个问题,我也参照了学案导学的设计要求,组织学生分组学习,采取组长责任制,由优生带动学困生,并在巩固练习设计时将知识点由浅至深。经过这一节课,结合半学期来的实践,我发现学案导学在历史教学有以下几点影响。

首先,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指记住或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之后能产生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如思想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解决现实中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等。而学案导学在历史思维技能方面,使学生们能够评价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因果分析、解析历史记载、创建合理的历史论点和看法,并以之为基础,在现代生活中做出见多识广的决策,

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方面,使学生能自主了解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包括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科学与技术领域、领域和文化领域(、宗教、美学)中的抱负、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以便能在分析当今公民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时作出明智的决策。

三是,在学案中明确了学习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在学案指导下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并能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更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教师书面教学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而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自主学习后反馈出来的问题针对性地教学。

总之,改革与创新是当代教育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条件,在新课改的背景与条件下,"学案导学"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浅谈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2010-10-2

[2]《正确认识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推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2010-8-28

[3]《如何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效率》:2010-10-6

[4]《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耿师等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6;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篇4

关键词:音乐教师自主发展

伴随新一轮基础音乐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音乐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将取决于音乐教师,因为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但是在教师的发展问题上,有较多的人认为音乐教师的发展是在于外部力量,如音乐师范学校、职后培训机构等,忽略了教师的“育己”问题。笔者认为,在当今弘扬人文精神、注重人性提升的时代,人们应该将关注的目光转向音乐教师的自主发展,探讨教师主体价值的实现,这才是音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涵

音乐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是指在没有外在行政命令和群体意识的前提下,来自教师个体的、内在的发展意识和动力。通过教师自我反思、自我研究设计,使自己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音乐文化底蕴拓宽加厚,从而不断地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以实现自我价值为最终目的。从教育学意义上来看,音乐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是提升教师素质的要求,是一种辅助的机制。音乐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目标直接指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

二、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关注教师自觉主动的发展过程,有其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详尽地阐释了人的自由自主的本质。动物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而人则不同,人不但有思想意识,能认识和改造世界,成为世界的主宰者,而且还有自我意识,能把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不断地完善自身。因此,人能成为“主体”,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的主人。在实践活动中,人能通过理性的思考,实现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哲学理论告诉我们,自主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所以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应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使其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使专业发展成为可能。

2.心理学基础

现代心理学把学习者认识到并形成如何控制认知学习这一心理机制,称为元认知。这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即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音乐教师作为相对成熟的个体,往往具有确定的自我概念、较明确的自我意识,为其自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认知基础。按照成人的特点,教师的元认知已可以达到内控和自动化,教师则多能自觉灵活地运用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情绪、兴趣做出有目的的调控,使注意力维持在一定的活动上,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活动进程,这一心理学基础使得音乐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成为可能。但同时,音乐教师的元认知水平又因年龄及个体的变化而具有差异性,所以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根据教师不同的元认知水平,采用自主发展就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意义

1.是新一轮基础音乐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新一轮基础音乐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把教师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希望他们既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知识的教育家,同时又是具有突出音乐能力的音乐家、具有丰富音乐知识的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

同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音乐新课程的实施,对于音乐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提出了挑战性课题。按现行教学计划(大纲)培养出来的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教育理念、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方面,都难以完全适应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四个教学领域的教学要求。①拥有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音乐教师应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地弥补和提高,给自己定下合适的目标,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音乐教学和自己成长的过程,努力促进自己更快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

2.是音乐教师个体发展的实践需要

音乐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世界,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撞击的过程。音乐教师在对别人奉献的同时,其自身也应该求得一种丰富的体验、一种自我满足。同时音乐教师个体间也是具有差异性的。对于音乐教师来说,由于他们的生活背景、性格特点、认知风格、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的不同,音乐教师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也是不同的。音乐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能使教师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和需要,自主地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使不同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特点与教学风格,使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差异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然要求

音乐教育改革,主张通过音乐教师的爱心鼓励、启发诱导,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等途径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与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观念与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及潜能,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已经成为音乐教育中的首要课题。“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②

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不仅是新一轮基础音乐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而且是音乐教师个体发展的实践需要,更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对音乐教师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音乐课程改革背景下,音乐教师专业上的自主发展意义重大而且深远。

注释:

①王安国主编《从实践到决策》,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页。

②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钟启泉著《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蒲蕊著《当代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策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孙龙存《成人的元认知特点及其对成人学习的作用》,原载于《北京成人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篇5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赋予教学以新的含义。其特殊的功能和优越性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作初步探讨。

一、初中数学新教材的基本特点

1. 侧重知识点与实践背景、现实应用的联系。

2. 丰富多彩的版面。新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点,都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人学习的主题,供学生展开探究。课本中插入了许多生活中的场景,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这些图案丰富多彩,既能培育学生的数学美感,也能增长相关知识,所以非常吸引学生。课本中插入了许多生活中的场景,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

3. 引导型的教学思路。新教材重视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很多知识都是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模式展开。

4. 外延式的课程布局。新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有更多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加深学习的有效途径。“读一读”栏目提供了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等;“试一试”则又是更高层次要求,为那些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启示。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接受率、巩固率明显提高。例如:在“轴对称”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

2. 简化难点,展现过程,强化认知。数学教学的难点都在过程,是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研究、拓展、创新的过程。例如:在“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时,我就做了一个演示课件,从网上和一些教学光盘搜寻到许多精彩、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欣赏:有卡通、建筑、商标、道路、风景名胜;有体育器材、球类、服装、家庭用品;还有七巧板、几何体、优美的数学曲线等,琳琅满目,再配上《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学习的热情给点燃了起来。

3. 铺路搭桥,拓展思维多媒体的运用,能不失时机地为学生铺设探索之路,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创造出新。比如在九年级上册24.1《圆》中讲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有关内容时,我利用FLaSH创设了一个“动物趣味运动会”的情景,画面是小鸡、大象和河马分别骑着圆形车轮、方形车轮和三角形车轮的赛车进行比赛,并配上运动会的背景音乐,这个情景一出现在课堂上,问题就自然引出来,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当然效果就不言而喻了。由于运用了多媒体,学生看得深、看得透,能给学生以直观的画面,从而激起了学生思维长河的波澜,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涌起创新的灵感和浪花。

4. 探究过程,经历体验。随着新教材实施,教师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探究,亲身实践成为学生学习主要方法。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亲自操作探索,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综上所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与传统教学方法是有益的互补,并非排斥。

参考文献:

1.罗仁义,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数学教学,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4)

2.郭平,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9,(01)

3.张娟,在多媒体应用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9,(05)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背景;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126-02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创新教育改革经常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中,社会各界也会这一问题广泛关注,教育专家的研究更是多不胜数。十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报告的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对创新教育的重视。创新教育就是属于素质教育,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学校对各个学科的教学进行积极有效的探讨并积极付诸实践。高中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创新教育进行着重教学创新的学科,需要重新定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和数学教学思想观念。总之,在创新教育背景下积极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探讨极为重要。

一、对创新教育的理解

对创新教育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进行积极有效的探讨,首先需要理解创新教育的涵义。创新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积极体现创新活动的行为或意识,通过这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现人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德智美体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创新型人才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好最普遍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学习,这就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而创新教育与当前经常提到的素质教育又是相互联系着的,创新教育不是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而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可以使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方向性更加强,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方向和途径。

这就是当前的创新教育的大背景。在这一背景要求下,高中进行的新一轮积极有效的课程教育改革就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积极就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探讨,体现了这一时代背景,反应出当前教育界对创新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的强烈要求。也只有理解了创新教育这一背景,才能更好地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的探讨。

二、当前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依然沿用老方法旧思维。由于创新教育的提出、实施不是很久,其影响范围、发展速度仍然有限,而在一些地区和一些学校,老师仍然用老方法就思维来进行数学学科的教学依然普遍存在。在以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考“一考定终身”、“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与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这不仅阻碍了创新教育的推行,更是对学生的今后发展很不利。创新教育或者素质教育正是与这些落后错误的教育思想与做法想法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些学校老师对创新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或者老师本身的创新教育教学能力就不足。

2、在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急功近利。做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到实践中去。然而一些学校想借助创新教育的名义来增加自己的名气,自己本身实行创新教育就不久,为了与同类学校进行比较,吸引更多的生源,往往以高中创新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来进行宣传,这样急功近利,只一味地追求形式主义,而没有认真地真正落实到高中数学学科的创新改革中去,最终还是会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这样做只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不利。

3、在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性。任何学科的知识传授,学生始终是最重要的对象,这就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性,这更是创新教育的具体要求之一。但是现在还存在一些学校的老师依然只是老师的“教”,而忽略的学生的主动的“学”,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是被动式的学习。这样不仅没有达到创新教育的要求,更是无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创新教育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1、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氛围包括当中的学生、老师、教学设备、书本、教学活动等组成的一个客观的外在的教学环境。同时又包括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老师的心理状态、情绪感受、教与学的态度等心理反应过程。积极把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的意识,可以从数学教学问题的设置、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现、学生的课堂讨论着手,还可以通过数学趣味游戏、设置有趣的数学教学情境等,使学生积极参与、享受到教学互动中去。高中数学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意识到他们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可以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性,这也正是创新教育的实践成果的表现。

2、要转变数学教学的观念,树立创新的新意识。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不仅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学生,有时还会阻碍学生的创新的发展。落后的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学观念主要表现在,还保留着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思想,认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重,不适宜过多进行创新式教学,或者根本就是觉得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不好也没必要进行创新意识教学。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转变数学教学的观念,树立创新的新意识,用新在教学观念指导学生,不仅教师自己要树立创新的新意识,还要帮助指引学生树立科学的新意识,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3、要创新数学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等进行教学。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意味着许多高科技设备的广泛应用,把这些先进的设备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去,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多媒体设备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性极强的数学问题难点,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借助先进设施来进行数学探究。高中数学的教学还要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真正地做到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肖蜜霞.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创新教学[J].魅力中国,2013(10)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篇7

高三历史复习的常规教法,一般来说考什么教什么,按教材与辅导资料内容教。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已经有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讲授法,另外还有比较法、课堂讨论法等。对于高三的历史复习来说这些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不容易遗漏知识点,面面俱到,但是学生学习有点被动,且教师根据教材和辅导资料讲,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和眼界。长此以往,是教师在上面讲得眉飞色舞、专注投入,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不知所云。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这种“枯坐听讲”的结果是:“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已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这样下去,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复习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倦情绪。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逐步推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我们不能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我们还需继承,但在新课改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方法。对于如何改进当前高三复习中历史教学方法,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围绕学生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为课堂主导,学生跟着老师学。新课改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才成长”这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著名教育家郭思乐先生提出了“以生为本”,高三历史教学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教学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性课堂,以教师主导课堂的一切的思想要改变。当前高考历史试题,呈现出以下这些特点:多样化的考察方式、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关注新史学新观点,等等,这些仅靠背书本是无法适应的。比如,学生对某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感兴趣时,教师就要抓住兴奋点,补充历史知识,带动学生思考,把握历史本质与规律。这样去教,才能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能力。

其次,课堂教学安排要合理,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提倡课堂时间安排模式为5―10―15―10―5。明确课标、考纲要求的知识用5分钟。阅读用10分钟: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阅读与归纳,有利于学生明确复习目标,是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充分体现。在阅读时,学生之间也可相互讨论,而教师则进行巡视并了解情况,这样为后一阶段的讲授节省时间。讲授15分钟:教师应致力于创设问题情景,结合史料教学,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探究。在问题创设上,可以把教学内容按知识的基本规律,组织成有序的、系列的问题,组织学生去探究和解决。同时应紧扣教材,重视学科内综合。另外,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点和难点。练习10分钟:检验学生复习课程中阅读与讲授环节的唯一标准就是反馈练习。高考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应试技巧。因此,每节课必须留足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试题要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及难度。学生总结5分钟:高三学生已经有一定总结归纳的能力,要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总结,以此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教学过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篇8

一、做好初高中政治的有效衔接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科目由必考科目变为选考科目,在高二进行会考,政治考试备考时间由3年变为2年,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初高中政治的衔接。初中政治因多为开卷考试,所以常被当作“副科”,在时间上常为“主课”让路。因为高考的压力,高中政治强调讲考点,容易忽视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体系。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做好初高中政治课程的衔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改变以往的“唯分”观念,取而代之以素质教育的观念。第二,初高中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思想政治教学需要根据学科和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教学目标,以做好衔接。第三,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可以确保教学的连续性,减少内容的脱节和重复现象,体现出层次性。做好初高中课程的有效衔接,能够更高效地开展高中政治教学,为选择政治科目作为高考科目的同学赢得更多的拖笆奔洹

二、高中政治教学形式和方式多样化

新高考改革改变了以往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模式。新高考背景下,选考科目制不再实行行政班制而采取走班制,以配合课程的多样化实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高中政治采取走班制教学,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不固定性,要求在高中政治教学班中进行分层教学。对选择政治作为高考科目的同学,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教学形式由行政班到走班制,由传统班级授课到分层教学,由集中授课到个别辅导。教学形式更趋于多样化,这也给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教师应注重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采用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能够更大程度地优化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探索高中政治教学形式和方式的多样化是新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融合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的运用可以将老师和学生从过去生硬繁杂的板书和笔记中解放出来。多媒体课件具备直观性、高效性、针对性等优点,使政治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真实、具体、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将遇到的难点留到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政治教师也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若保持原有的教学模式,选考政治的学生有可能会逐渐减少。

四、重视开发政治学科校本课程

高中政治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更好地实现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有益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将使政治学科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除了课堂教学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课程之外,还可以结合地区实际开设一些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课程。政治学科校本课程将自己所在城市的资源与学生熟悉的政治现象和抽象的政治学科的原理、规律、原因、影响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篇9

关键词:历史二轮复习高效课堂有效性

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掌握,认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这就对二轮复习有了更高要求,不能出现“炒冷饭”现象,而是让学生有收获、有进步,产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推动学生进一步地探究和思考问题。如何增强历史二轮复习的有效性,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我结合自己讲授《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集体备课,明确主旨。

个人钻研教材、考纲,分析学生情况,这是实现历史复习课有效性的前提,而集体备课则为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保障。只有经过研讨,深刻剖析,确立了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有效性。既做到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在设计《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课时,我还是紧紧抓住学案,注重知识梳理,由学生自己完成;史料研读,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走进高考,回顾历年高考题,感受高考;运用知识,通过习题的讲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集体备课时,这样的设想受到了同行的质疑,感觉仍没有脱离一轮复习的窠臼,既没有新意,又没有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激发,经过研讨,重新确立本课目标和主旨:1.线索梳理——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与发展线索;2.知识运用与梳理——通过材料展示,将基础知识隐含在材料中,有针对性地和学生一起梳理与分析,这样既达到了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又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3.知识链接与延伸——将必修三本书中有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达到知识整合和拓展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比较能力;4.易错点点拨——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和新中国的过渡时期时间界限,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这些知识点,教师运用数学符号方法来处理,使学生能直观地通过数学符号掌握理论与概念;5.读史感悟——展示巴黎公社殉难处、苏联解体、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新成就等图片,请同学们讨论,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6.经典习题训练。

集体备课后的教学设计,以充足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营造了师生互动教学氛围;在注重问题教学的同时,不忽视历史课本知识的梳理,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在材料展示与知识的讲解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对比(横向和纵向)能力,知识链接与延伸就是很好的表现。在读史感悟环节,拓展了学生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和融会贯通的学习品质。在易错点分析中,对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的进一步强化。

二、理清线索,构建框架。

作为二轮复习,一般都会采取小专题方式进行,这就要求老师对本专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梳理,注重对学生把握历史主干知识进行体系构建与能力培养。二轮复习中把握历史主干知识,主要着眼于知识重组,而不仅是简单分项复习。这就必须建立主干知识网络,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或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学科体系之中,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适应综合能力测试需要。对历史这门学科而言,知识体系构建与学科能力培养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体系构建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能力培养是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互动的。

在讲授《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课时,我要求学生齐读单元材料,用一句话概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线索特征,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巴黎公社革命——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由一国到多国的胜利。接下来的复习与探讨始终围绕这一体系进行。这样就做到了构建知识框架与学科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篇10

关键词:机械原理;双语教学,现代化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30-03

一、多媒体双语教学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推广,中国与国际的交流已经非常频繁。为使高等学校毕业生能够达到具有参与国际竞争和赢得国际竞争的要求,高等学校对专业人才的英语能力、特别是英语应用能力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1-10]。双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使用英语进行思维和交流的习惯和能力。高校推行双语教学有利推进我国社会和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有利于学生更自信地接受国际化挑战和为国家服务。如何开展、组织好双语教学,针对我国高校的具体情况总结出双语教学的经验,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结合当前现代化教育背景,针对《机械原理》课程深化教学改革,创建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新体系,提高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水平,提升我校办学水平,为我校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提供先进的教学体系支撑。研究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条件下,给学习者创造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空间,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机械原理双语教学现状

教育部在2001年提出了“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的倡议,提出了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全国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许多学校积极响应号召,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开始了一批示范双语教学课程。关于“机械原理”课程也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始进行了双语教学,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福州大学、山东大学等。2001年由叶仲和、蓝兆辉与m.R.Smith合作出版的《mechanismsandmachinetheory》是建国以来由中国教师编写的第一本英文机械原理教材。之后有2005年Charlese.wilson,J.peterSadler著、秦伟编写的《KinematicsandDynamicsofmachinery》以及2007年由RobertL.norton原著,韩建友改编的《Designofmachinery》出版。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机械原理“教学,面临着师资培养、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一系列课题。对于现有的中文授课形式,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已经比较成功。如何将英语的授课与现有的机械原理课程相结合,有利于该课程教学的开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国内,对于双语教学实践方法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经验[1-10]。例如,对于双语教学的模式选择问题、教师水平问题、学生英语强化问题、教材选用问题等方面的研究。

三、我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总结

本课程所依托的机械原理课程为山东省精品课程,所在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具有良好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基础。通常采用双语教学需要适当增加教学课时,对于我们所讲授的班级,在教学大纲所定课时已定的情况下,本学期采用对连杆机构和轮系两章进行了过渡式双语教学。任课教师将现有多媒体课件修改为英语形式,教师课堂以英文讲授为主,在必要的时候增加中文解释。课前发给学生英文阅读资料和专用词汇目录。对于其他章节,则以给学生发英文阅读资料,学生需要翻译后提交读书报告,任课教师再给予修改并展开课堂讨论。为提高和巩固学生英文掌握水平,定期举行小测试。为与其他非双语教学班级统一考试,考试题目并未含有英文试题。期末考试成绩显示,两个班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与其他班级相当。我校使用的《机械原理》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孙桓、陈作模、葛文杰主编。该教材为一本优秀的教材,目前已经出版7版,第8版在准备出版过程中。英文参考教材选用Charlese.wilson,J.peterSadler著秦伟编写的《KinematicsandDynamicsofmachinery》以及RobertL.norton原著,韩建友改编的《Designofmachinery》。西北工业大学版的《机械原理》教材十分适用于国内机械专业的要求以及学生考研的要求。两本英文参考教材则各有所长,侧重点不同。同中文教材相比,英文教材更突出了机器和机构的发展前沿,如对柔性机构、微机电系统、解析法的详细介绍如牛顿-拉普森法的引入、工程实际中复杂形状凸轮的设计和分析、工程中轮系应用的实例,等等,都比使用的中文教材要好。对于《机械原理》双语教学来说,应保证学生对中文教材各知识点的理解,此是第一位要求也是根本,即双语教学不妨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在当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保证学生对与中文机械术语对应的英文专业词汇及英文句式的理解和把握,此是第二位要求;在第一点和第二点基础之上,介绍国外教材的先进教学理念和学科进展前沿,此是第三位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目前所授课的本科生为大三学生,基本上英语四级考试已经通过,部分同学已经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因此对于正常的英文阅读和理解问题不大。即第一位和第二位要求可得到保证。对于第三位要求,对教师和学生的挑战最大,但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授课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听力水平不高,因此在授课中采用课前发放英文阅读资料和专业词汇供学生预习,课堂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用中文复述和强调。

本课题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之下,针对机械原理课程教学进行深化改革,致力于研究能够培养学生使用双语进行学习和思维的先进教学模式和思想,提出新的教学方法。本课题能够反映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目标。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不仅对于适用于《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而且,对于机械类其他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也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竺志超,杨文珍,潘骏,俞高红,陈文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机械原理》教学综合改革的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07,(7):153-154.

[2]段巍,范孝良.机械原理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04:58-59.

[3]周传喜.“机械原理“双语教学的效果分析与改善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9,(3)132:61-62.

[4]付宇明,郑丽娟,陈革新.机械原理课程双语教学法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6:25-27.

[5]韩建友,于晓红,邱丽芳.机械原理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3,(11):26-27.

[6]郑晓雯.机械原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高教论坛,2007,(4)2:95-98.

[7]杨样,张洪峰.《机械原理》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7):207-208.

[8]张铁,李杞仪,李琳.机械原理双语教学实践初探.高等理科教育,2006,(1)65:76-79.